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蒲公英教案

蒲公英教案

时间:2023-01-13 08:27: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蒲公英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蒲公英教案

第1篇

1.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拼音读课文。

2.读懂每句话,理解词语意思。

3.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蒲公英是靠风力传播种子的。

4.学会5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5.练习根据课后问题读课文,回答问题。

6.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句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2.练习根据题目读课文,回答问题。

3.识字、写字。

4.朗读、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1.蒲公英实物标本(或图片),田字格黑板,小黑板,生字卡片。

2.课前准备,有条件的带学生实地观察蒲公英。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二)读懂每句话,理解词义。

(三)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蒲公英是靠风力传播种子的。

(四)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词句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二)练习根据题目读课文,回答问题。,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三)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解题。

1.从题目看这课要讲的是什么?(蒲公英的种子)

2.导入新课。要讲哪些与蒲公英的种子有关的知识呢?我们今天来学一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要读准音,读成句。(读几遍后教师检查指名读)

2.这篇课文有几句话?从哪儿到哪儿是一句?

3.这篇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知识呢?(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三)细读课文,看插图,理解词句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1句话,看标本(或图片)。

(1)这句话里的“我”指的是谁?(蒲公英的种子)这篇课文以蒲公英(我)的口气写的,作者把蒲公英的种子当作人来写。

(2)“我”在这句话里告诉我们什么?(①他是蒲公英的种子;②蒲公英种子的样子)

(3)蒲公英的种子是什么样的?(是一朵毛茸茸的小花)让学生观察实物,(或标本、图片)看这朵小花的样子、颜色。体会“毛茸茸”的意思。问:这朵小花是一粒种子吗?

①这朵小花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样子的?(白色的小圆球,毛茸茸的,或毛茸茸的白色的小圆球)通过看图体会蒲公英的样子。

②通过看图体会“毛茸茸”是形容蒲公英的种子细细的绒毛,很密的样子。

板书:毛茸茸的小花。

(4)指导朗读句子。

我是/蒲公英的种子,有一朵毛茸茸的小花。

2.读第2句话,用小黑板出示课后第一题。

学生读题后问:这个问题问了我们几件事?(两件事,①蒲公英的种子是怎么离开它妈妈的;②要飞到哪里去)我们读的第2句话可以回答哪个问题?(第一个,蒲公英的种子是怎么离开它妈妈的)

(2)带着这个问题读第2句话,看插图,回答问题。(学生读句子回答)

(3)句子里的“妈妈”指的是谁?(指的是蒲公英)

(4)蒲公英是怎样传播它的种子的?(是靠风来传播种子的)需要多大的风力?读句子,再回答。(微风轻轻一过,毛茸茸的种子就飞起来了)

①“微风”是什么样的风?(轻微的小风)板书:微风吹

②“轻轻一吹”是怎么吹?(让学生吹一下,体会“轻”的程度)

③为什么“微风轻轻一吹”,蒲公英的种子就能离开亲爱的妈妈呢?(蒲公英的种子成熟以后很轻,很容易脱落)

(5)指导朗读。(自读,指名读)

微风/轻轻一吹,我/离开了/亲爱的妈妈。

3.读第3句话,看黑板上的问题。(蒲公英的种子要飞到哪里去)

(1)蒲公英的种子要飞到哪里去?(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板书:哪儿家

(2)句子中为什么用两个“飞呀”?(说明小小的一粒种子随风飘得“很远”)

(3)读第二、三行,(指名读)间:这两个“哪儿”表示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第一个“哪儿”指风吹到的不管什么地方,第二个“哪儿”指的是种子落地的地方)同学们,试想一下种子可能落到什么地方?

(4)讲讲“哪儿就是我的家”是什么意思?(在这里的“家”是指蒲公英种子落到哪儿,就在那里生根、长叶、开花、结籽。也就是说到哪儿就在那里成活)

(5)指导朗读。

“飞呀,飞呀”读得轻慢,“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读出肯定的语气。

(四)朗读全文。说说学了这课书,你懂得了什么知识。(了解了蒲公英的种子是什么样的,蒲公英种子靠风来传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一个新偏旁:(立字旁),学会5个生字:有、吹、开、亲、家。

(二)比较句子。

(三)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检查复习。

1.读生字卡片:有、吹、开、家、亲。(指名读,变序读)

2.朗读课文。(指名读)

(二)学会生字。

1.有,y%u,拼读音节。

(1)识记字形。自学后说记法。(y%u有,我用笔画加部件的方法记,第一笔横“一”,第一笔长撇“”,下面是“青”字的下半部“有”,共6笔)或(y%u有,我用熟字换部件的方法记,把“右”字下面的“口”字,换成“月”字,把第一笔撇改成竖,一共6笔)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出最容易分辨的最清楚的办法记字形。

(2)学生默记字形,同桌互相检查。

(3)“有”的意思和哪个词相反?(无)

师述:“有”字上面大横和长撇把下面“”的左上半边包住了,这样的字叫半包围结构的字,我们学过的“送”字,走之旁包住了“关”字的左下半边。“同”字的“冂”从三面包住了“一口”,都属于半包围结构,你们想想还有哪几个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右、左、在、风、向、石)

2.吹,chu9,拼读音节,读词语:吹喇叭。

(1)识记字形。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讨论。(吹chu9,用部件加笔画的方法记字形,左右结构,左边口字旁,右边第一笔小撇“”,第二笔横钩“”,下面加上“人”字,“欠”,一共7笔,吹喇叭的“吹”)

(2)学生默记字形,同桌互相检查。

(3)口头组词语,加深对词义理解。

吹开吹风吹大话吹走

3.开,k1i,拼读音节,读词语,离开。

(1)识记字形。(自学,开)

提示:第三笔是什么?(竖撇)

(2)口头组词语。

开门打开开山开灯开始

(3)找出反义词,与开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关)

4.亲,q9n,拼读音节,读词语:亲爱。

(1)认识新偏旁:“”立字旁。随老师说两遍。笔顺是:丶亠立,一共5笔。

(2)记字形,自学后讨论。(亲,q9n,用部件组合法记字形:上下结构,上面是立字旁,下面在“一”上加上“小”字,“”,一共9笔,亲爱的“亲”)

(3)学生默记字形,同桌互相检查。

(4)口头组词语。

亲爱亲人亲戚亲自

5.家,ji1,拼读音节。

(1)识记字形,学生自学后讨论(家,ji1用部件加笔画记字形,上下结构,上面宝盖儿,下面第一笔横“一”,二笔斜撇“”,三笔弯钩“”,四笔、五笔撇“”,六笔小撇“”,七笔捺“豕”,一共10笔)。数数左边有几撇,右边有几撇?(左边有三撇,右边有一撇)第3笔是什么?(弯钩)

(2)学生默记字形,同桌互相检查后,教师指名检查。(学生背对黑板书空)

(3)口头组词语。

国家家庭家中家门人家

(三)指导书写。

1.有。

(1)整置:上松下紧。

(2)笔画、部件位置:第一笔大横,在上半格离横中线三分之一的地方,左右各离边线三分之一,平写大横。第二笔从竖中线上起笔,写斜撇,撇向左下格离横中线和边线各三分之一的地方收笔。下面“”、“竖”从横中线和微交叉的地方起笔,直写下来,到离边线三分之一的地方收笔。“横折钩”压横中线起笔,斜写横到横中线上一点儿顿笔写折,过“竖”一点儿写钩。“里边两横”距离相等,右边不靠横折钩。

(2)教师在田字格黑板上示范带写,学生仿写字头。

2.吹。

(1)整置,左窄右宽。

(2)部件,笔画位置,口字旁占左半格中间,斜压横中线,右边第一笔斜撇,从竖中线一多半地方起笔,到横中线与“口”第三笔横对齐收笔。第二笔横钩,在左上格右下角起笔,斜横到右半格中间横中线上一点儿顿笔写钩。“人”字撇从中心点上边压紧中线起笔,撇到左下格中心右下方收笔,要有撇尖。捺从中心点下边一点,压竖中线起笔,到右下格中心点下顿笔写出捺脚。撇、捺对称。

(3)教师带写右半边,学生仿写字头。

3.开。,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独立看田字格字帖,练习书写字头,教师检查指导。

4.亲。

(1)整置,上下均等。

(2)部件位置,立字头大横压横中线,下面“小”字竖钩顶横中线。第一笔点,点在上半格离边线三分之一的竖中线上。第二笔“横”与下面的“一”一样长。下面“小”字的侧点和点斜对左、右下格的中心点,两“点”对称。

(3)教师带写,学生仿写字头。

5.家。

(1)整置:上小下大。

(2)部件笔画位置:宝盖占上半格中间,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第四笔横,写在第二笔横钩和横中线中间。第五笔小撇,从竖中线起笔,斜撇向左半格中间,过横中线一点儿的地方。第六笔,竖弯钩,从第五笔小撇与横中线的交叉点起笔,弯向竖中线,写弯钩,到离边线三分之一处写钩。第七、八笔撇,距离相同,到与第五笔小撇上下对齐处写撇尖。第九笔小撇,过横中线一点儿起笔,撇到第八笔撇起笔处收笔。第十笔捺从第九笔收笔处起笔,捺到右下格中心点顿笔写捺脚。

(四)练习书后第2题。

出示小黑板(写好两组句子),进行句子比较。

1.第一组:

我是蒲公英的种子。

我是种子。

(1)相同点,都有“我、是、种子”三个词语。

(2)不同点,第1句比第2句多“蒲公英的”这个词语,两句的意思就不同了。①第1句,限定“我”是蒲公英的种子。第2句,“我”可以是任何一种植物的种子。②从表述意思上,第1句比第2句具体,我是什么种子,我是蒲公英的种子。

2.第二组:

我离开了亲爱的妈妈。

我离开了妈妈。

第1句比第2句多了“亲爱的”这个词语,表明了“我”对妈妈的爱。

(五)背诵课文。

1.按问题背诵。

(1)“我”是什么?长得什么样?(背第1句)

(2)“我”怎样离开了亲爱的妈妈?(背第2句)

(3)“我”要飞到哪里去?(背第3句)

2.填空背诵。

我是()()()()种子,有一朵()()()()小花。()风()()一吹,我离开了()()()妈妈。飞(),飞(),飞到()(),()()就是我的()。

第2篇

[关键词] 医学生 网络化 语文教学

近几年,一些医院的临床带教老师反映部分医学生实习期间:病案记录书写不规范,层次不清,错别字成堆;与病者及其家属交流词不达意,语言艺术性差;知识面窄,对医学专业以外的相关学科知识知之甚少;个性张扬,合作不协调。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语文课程教学有很大关联。

传统医类职校偏重于专业课程,所以学生对非专业的文化课程重视不够,而语文教学往往又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使教与学的活动都相对封闭了。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很难体验和享受语文的学习乐趣,更别提综合素质的提高了。所以,在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作为工具学科的语文也应与时俱进,进行适当的改革了。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随着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出现,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1 备课的网络化

网络具有快速、开放、自由、信息量大等特点,这就可以大大改善以前传统备课“教参+教材”的单一模式。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链接了解相关信息,还可以进入全国乃至全球的图书馆藏资料库,搜索到全面的资料,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与不同地区的同仁进行教案交流,借鉴各种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除了教案之外,还可以适当进行动画课件制作,将原有稳定但呆板的文字与各种丰富直观的图像、声音、动画综合,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手、眼、脑并用,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运用。比如当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时候,笔者录制了名家的朗诵,配以康桥实地的照片资料,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的情境;当讲解《华佗传》时,录制了有关“五禽戏”的示范动作,以激发学生对传统医学的关注和了解。

虽然这样做要花费传统备课的2~3倍的时间,但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查找与整合工作,使知识量和信息量均大幅度增加;节省了板书时间,提高了效率;便于学生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审美愉悦。

2 预习的网络化

许多教师常常会布置预习作业,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不高,多半是敷衍了事,并没有开动脑筋研究课文,更不会在课堂上提出疑难问题了。

经过多次实践,笔者采用了“任务+奖励”的办法。在讲授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提前几日布置任务一上网查找有关荔枝的形态、品种、销售、种植、诗文等图文资料,制作相应的资料卡片或幻灯片。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的“从一而终流水式”的教学模式,改用“模块”教学,将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分类,与课文相关的文字进行对照学习,由此学生不仅通过图片具体地了解了荔枝的形态、习性、历史等知识,还从课外资料的讨论中积极思考,发现“习性-种植-品种-销售”之间在商业经济中的相互关系,与现实生活挂钩不仅超越了课文学习本身,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交叉性、实用性。又如在讲授《游褒禅山记》与《登泰山记》前,让学生先上网查阅有关两山的具体地理位置与环境,根据课文里的描写,勾勒出简要游踪图,在讲解课文时,进行现场展示,看看谁画得最准确、美观。再如《鸿门宴》一课,课前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背景史实与传说故事,在课堂上按角色进行叙述、表演。最后根据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和课堂发言的情况,进行适当分数的奖励,并将之纳入“成绩考核”体系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锻炼。

3 阅读的网络化

古人云:“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陈金明先生就曾强调过:“在互联网这个最大的信息载体进入社会后,一个人要想跟上时代,成为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分子,他就必须阅读――及早学会网上阅读。”教材毕竟有一个比较长的更新周期,但网络却不同,只要鼠标轻轻一击,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各种美文名著,精彩华章,尽收眼底,是语文教材的有机延伸和无限补充。所以笔者定期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图书网站,并推荐网上的一些好书、好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

在教授李煜的《虞美人》后,笔者先让学生上网阅读有关《虞美人》的赏析文章,有一位学生通过网络阅读,发现了一首《虞美人致萨达姆》的打油诗,说的是人们对当时伊拉克战争的看法:枪林弹雨何时了,战事知多少。巴城昨夜又遭袭,伊国不堪回首沙漠中。精锐之师应犹在,只是格局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管石油向西流。当这个学生在课上一念,大家听完后不仅从形式上理解什么是“词牌名”,而且从内容上有一种“古诗新作”的新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部分学生进行了类似的“仿作”,以抒发对自己学习生活的感想。

有时相关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也能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分析、归纳,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教授《药》时,课后让学生上网阅读鲁迅的《阿Q正传》,以加深对“国民愚性”的理解。教授《过秦论》时,让学生上网阅读《六国论》,思考强秦灭亡的历史教训。教授《祝福》时,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分析鲁迅笔下的其他女性形象,体会旧礼教与社会吃人的本质等等。

4 口语交流的网络化

传统教学中,偏重于“听、读、写”,“说”往往被忽略,造成“高分口吃”现象。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语文教材改革中,逐渐增加了许多“口语”训练单元,有“介绍、演讲、采访、评析、主持、质疑、辩论、研讨”等模块。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应试没有“语文听力和口试”这一项,所以教师对口语训练的授课时数安排不多,引导泛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平平。而现实是,学生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社会的成员,学习、生活都需要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说会道”,怎么融入集体,怎么真正进入社会?

我们都有这样的教学经验:越是贴近生活的人和事,越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例如《学生当众放屁罚五元》在《北京娱乐信报》刊登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网评如潮。于是我便在课前将学生分组,正方观点:好习惯是严管出来的。反方观点:谁在剥夺学生的生理权利。然后要求学生上网浏览这则新闻的具体内容并搜集相关评论准备辩论。在课堂上,正反双方引经据典,古今中外,名家例言,无所不有,辩论的气氛非常热烈,也从中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又如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一些家长和老师认为作品浅薄,无聊,低俗,虚假,矫情,是电子化时代的语言垃圾。也有人认为它经典,说它是网络文学的“旗子”,誉它为“开山鼻祖”。笔者认为,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禁读反而适得其反,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读,更要让学生议!通过“议”,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因为阅读之后

的讨论和交流,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质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高信息价值判断能力,积累文化底蕴。通过这样的口语训练,既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还培养学生的口才,学生很显然也自信了许多。

5 写作的网络化

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往往是教师布置完题目,学生在下面咬笔杆子憋文字。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受环境和年龄所限,城市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体验户外生活,作起文章很可能成无源之水,由此他们对作文就会产生害怕和抵触情绪。如蒲公英本是极不起眼的植物,作文课上,教师可利用网络迅速搜集冰心的散文《蒲公英》,也可播放日本作家壶井荣《蒲公英》的录音,学生知道了蒲公英既可以是平凡的英雄,也可以是战争中苦难日子的象征。学生会发现:原来生命的意义可以有这么多的诠释。这就大大的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也在逐步地形成。

又以“非典”话题作文为例,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要求同学上网收集一些有关“非典”的小知识,了解“非典”疫情,浏览有关医护人员忘我奉献精神的报道。然后在课堂上顺势播放《非典人生》,看着画面,听着医护人员的感人的话语,动情处,有的同学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使他们产生了想对医护人员表达敬意的需要。在有了表达的愿望后,同学们开始提笔写下了心中的感激、祝福与赞美。

第3篇

小学教师课外阅读活动实施方案(草案)

一、活动背景

调查一:200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一项针对教师阅读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有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个小时。

这项调查是在上海市不同学科、不同学历、不同教龄、不同性别的1011名教师中进行的。结果表明:教师平均每人每年阅读6.69本书。不过,他们读书量差异很大,有48%的教师每年读书在4本以下,52%的教师每年读书量在5本以上,最多的一年可以读72本。

 调查二:前几年,上海、西安、长沙、厦门等4个城市对2316名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调查,调查表明,教师阅读有喜有忧。学历越高,职称越高,获奖层次越高,其每天阅读的时间、购买书籍年支出、购买报刊年支出、个人藏书量越多。

 全部调查者的每天阅读时间在1.5小时以上的比例为32.43%,购买书籍年支出在200元以上的比例为30.79%,购买报刊年支出在200元以上的比例为25.90%,个人藏书量在200册以上的比例为34.45%。

2316名被调查者在谈及经常读书的原因时,46.16%选择了工作需要,73.27%选择了充实自己,38.21%选择了休闲娱乐。

调查三:中小学教师在“读什么书”?在13个选项中,根据选择频度排序,它们依次为:教学参考、现实题材小说、教育理论、文史类、时事类、历史题材小说、言情小说、政治理论、科幻小说、武侠小说和经济金融类书籍。从调查结果看,教师读的最多的是教参、教辅类读物,其次是报刊、小说。调查中报列的《爱弥尔》、《帕夫雷什中学》、《陶行知论教育》等十部教育经典只有20%的教师读过,有12%的教师甚至未听说过其中有的书名,对于国内的几家专业教育学术刊物,如《中国教育学刊》、《教育探索》、《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只有38%的教师经常阅读。从阅读动机看,大多数教师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成绩,也有的是为了写论文评职称,少部分教师则纯粹为了消遣。从阅读方式上看,随意阅读者多,系统阅读的少,偶尔阅读的多,每天坚持阅读的少。从阅读效果上看,从阅读中获得启发,并用以指导教育科研的不到30%,根据阅读确定学科研究方向、方法和理论框架的不到10%。

这样的结果,我们追寻原由有三

1、教师想读,没时间。这确是事实。现在,教师的压力不轻。小学教师一个人教好几科,大量时间都泡在课堂上,课后要写教案批改作业,还要管理学生的“吃喝拉撒”——负担非常重。课余要参加各种培训。再有,小学里女教师特多。学校搞读书沙龙大多是下班的时间,有的教师就要回家做家务,要经营自己的家庭,要管理自己的孩子,就自然而然挤占了读书的时间。由于女教师的生理变化快,在那么大的负担当中,还要迎接教育的变化,学生的变化带来的挑战。因此,读书,即使知道是件好事,但确实精力、能力达不到。所有的时间都被挤占,如果有一点时间,那就想睡觉!

2、缺乏良好的读书心态。当读书没有形成兴趣的时候,读书没有形成习惯的时候,“没有时间”就会成为借口,读书自然成为负担。还有一种心态,就是想读的时候、想买书的时候,收获的并不直接,特别是有些西方书籍给予教师的“东西”并不是那么能直接面对中国人的心理学、中国人的教育学。而西方的思维方式、评价方式、教育的认知等等,作为中国人来讲,这些书看的时候收获的总是不“塌实”。这些书,老师可能会学些皮毛。那些时髦、没见过的词汇,如“生成”、“范式”成了评课、写文章的术语,那些国外的经验,充其量成了写作发言的“引子”或试验的依据。时间长了就厌烦了、麻木了。

3、缺乏读书能力。教师阅读力的差,收获不大,原因是教师知识结构有问题,达不到最高的阅读层次。教育理论书籍枯燥乏味,有的内容深邃,也有的由于翻译的语言造成了教师阅读的一些障碍和一种不自然的排斥。好多中国自己的教育教学书籍不是内容艰深,就是文笔艰涩。

二、活动主题

我读书  我成长  我快乐

三、活动目的

以“大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相关《阅读书目》为参考,以大量阅读为主要途径,激发语文教师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文化素养,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四、活动目标

1.激发教师读书的兴趣,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走遍天下书为侣”。

2.探索读书的基本方法,养成爱观察、爱动脑、会应用的好习惯。

3.构建学习型年组,书香型校园,营造高雅的读书环境。

 

五、阅读内容

第一类书:教科书。教科书是最好的读物,它凝聚了人类的基本经验,那些内容是最基本的最核心的,是构建教师精神的最主要的元素,书上的内容我们过去都学过,但今天我们的眼界发生了变化,会有新的感怀和收获的。

第二类书:阅读一些优秀的教育刊物,办得好的教育刊物上的文章比较及时地反映了教育界同行们对于教育最前沿问题的思考,会推动教师思考和探索。

第三类书:阅读儿童文学和一些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书。

 

五、阅读建议

1、教师需求的东西是形象的东西,是直接能拿到的东西,再加上没时间,老师需要的效果是“短、频、快”。如:《陶行知教育名篇》。

2、教师需要针对课堂来说话,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学能用的。如《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理清了一些混沌的现象,澄清一些教学事实,讲清了今后如何实践的步骤。

3、教师需要在一线教师的随笔中确确实实找到“阅读自己”的感觉。如《不跪着教书》、《教育的十字路口》等,这些可知可感的内容和教师的思想和认知能够很好地链接起来。

4、教师需要读书指南,用精炼、短小的介绍语帮助其筛选书籍。那么《中国教育报》不错,特别是“读书周刊”这个栏目会提供阅读指南。(见附件)

现在都在讲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实读书就是最好的实践,读书就是最好的营养。这是看不见的,盐在汤中的养分,这是长期的内养,不是维生素加钙片。因此,必须让教师们读起来,思考起来、实践起来。

 

六、保障措施

1、实验学校以“不加重教师负担、为广大师生服务”为原则,提供阅读书本,保证教师阅读场地和校内阅读时间。 

2、实验学校承担课外阅读展示活动,探索“引领学生课外阅读最佳方法或途径”,或上课或研讨或交流,通过次类活动分享活动成果,进而辐射全区。

3、建立区级互动交流网络,开展论坛活动,构建阅读“同人圈”。

4、聘请著名作家做相关阅读讲座,提升教师阅读品味。

    5、活动安排表

   

主题

时间

内容与形式

承办

单位

参加者

论坛

活动

3-6月

网络交流

(专题讨论、好书推荐)

悦读小镇QQ群

自愿者

儿童阅读点灯会

三月

20分钟儿童阅读推荐课

董宏猷老师专题讲座

傅家坡小学

诚邀各校对儿童阅读感兴趣的骨干教师3人及校长和教学副校长

四月

专题活动展示:

引领学生课外阅读途径初探

中华路小学

诚邀各校对儿童阅读感兴趣的骨干教师1-2人

五月

“蒲公英悦读小站”展示

专家讲座。报告人:罗昆霞

八铺街小学

诚邀各校对儿童阅读感兴趣的骨干教师1-2人

六月

“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教师读书故事交流活动

四美塘小学

诚邀各校对儿童阅读感兴趣的骨干教师1-2人

 

 

第4篇

蒋刚是个有个性的创业者――

创业,从“背单词”开始

1993年前后,中国的教育软件市场开始勃兴,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但大多不过是秀场上的匆匆过客,你方唱罢我登场,瞬间的辉煌转眼就成了历史。十几年后的今天,仅有蒋刚的《轻轻松松背单词》依然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里,这是一个奇迹,偶然中孕育着必然。

“从93年前后,我开始潜心《轻轻松松背单词I》的研发,直到2000年5月,《轻轻松松背单词II》在全国近50个城市首发,我的程序写作经历了从使用文本界面的可编译的数据库语言Clipper,到图形界面的开发语言VC,产品的形式也由五寸软盘到如今的多媒体语音光盘。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产品越做越完美,界面越来越人性化,但唯一不变的,是我贯注始终的精雕细琢的写作态度。”

《轻轻松松背单词》的问世颇有些戏剧性。原本蒋刚是为自己学英语写的,后来,他尝试着在报纸一角刊登小广告兜售,反响竟然出奇的好。从此,他开始思考创办蒲公英教育软件公司,全心致力于软件的开发。“随着《轻轻松松背单词》的商业价值的凸现,我被它推进了市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正值软件市场的黄金时期,借着大环境的良好气候和产品本身的优越性能,1996~1998年间,《轻轻松松背单词I》光盘销售量突破了30万张,软盘销售近3万套。随后推出的《轻轻松松背单词II》也是一路高歌猛进,将辉煌销售业绩延续。

“事实上,《轻轻松松背单词》的商业模式是不成熟的”,面对昔日的风光,蒋刚清醒而坦率,“就好比,我尽心尽力将产品做到完美,将所有的优质服务,在面世时,一股脑儿全打包塞进产品中。这样一来,赢利不再具有可持续性。反观持续性的赢利模式,比如打印机的销售,通过对专用墨盒的推荐,使得用户对墨盒的消费形成忠诚度,这样,赢利才会更为长久。”鉴于此,继《轻轻松松背单词》之后的《随意啃英语》系列,蒋刚开始思考新出路。《随意啃英语》系列采用了“学习平台+经典教材”的开发模式,平台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一旦用户对它形成使用习惯,持续选购该系列的其它教材将成为可能。目前已经陆续推出了基于《随意啃英语》平台的《美国之音》《美国历史》版。

然而,不容回避的严峻现实是:目前的软件市场已经风光不比当年,一种日薄西山的苍凉感开始时时向蒋刚袭来。“以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我只要埋头写程序,销售商自然会找上门来。但现在不行了,主动上门推销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这是个普遍现象,最典型的例子,近年来,通过连邦软件连锁销售软件的品种数量,已经由曾经的600余个,锐减至200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在的许多消费者开始习惯于从网上下载免费软件,掏钱购买软件的习惯开始慢慢淡去,此外,还有猖獗的盗版。当然,销售渠道也有待进一步开发。比如,在线卖软件,通过获取注册费赢利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写程序就像文学创作

“公司的程序员,就我一个。此外我还要承担策划和美工的工作,可谓一人兼三职。很多人都对我说,这种手工小作坊的开发形式注定是没有前途的。印度软件业的分工细化、分模块操作,是必然的趋势。”说这话时,蒋刚依旧乐呵呵,也许,至少目前,他并不想改变现状。

“我写软件的状态很原始,我依靠灵感,喜欢边构思边写。然后精耕细作,细细研磨,直至可以完美呈现。因此,我的工作过程,更像文学家的艺术创作。这是个完全个人化的过程,尽管很辛苦,但我痴迷于创作的快乐。”我也试着招过一些程序员,但是他们都无法很好地实践我的构想,做出来的东西都不理想,而且花费的时间,比我自己做还要长。自己做,整个架构、各个细节了然于胸,节省了沟通的成本。”所以就成了后来的样子:每一行程序都自己写。蒋刚的数字是:DOS5.0版《轻轻松松背单词》程序量是14213行,Windows版《轻轻松松背单词》是75377行。

蒋刚把他尊重个性、崇尚自由的理念贯穿在他的程序中。他追求完美,注重每一个细节,随时都有灵感迸发,他因此而激动不已,接下来是近乎偏执的不断修改:比如按钮,一排十几个,看起来整齐美观,而蒋刚偏偏要放大了看。他会发现其中的某一个按钮歪了――差一个点,这个误差一般人的眼力是看不出来的,但是蒋刚会特别难受,他要全部重做一遍。如果谁要是跟他一起干活,一定会体会到“吹毛求疵”意味着什么,幸亏这个程序完全是他自己来做,否则不知要有多少人备受他这个完美主义者的折磨。用蒋刚的话说,“效率不知要低多少”!

面对“快鱼吃大鱼”的市场竞争法则,员工们都嫌蒋刚的开发速度太慢,尽管蒋刚写程序的速度并不慢,但追求完美的个性,使得他不断地修改每一个细节,甚至小到一个按钮。较世面上其它同类产品,蒋刚自言:“在教育软件的开发者中,我可能是唯一曾经研读过《教育心理学》的人。做教育软件,一定要懂得教育,懂得用户的心理和接受过程。我在写程序时,甚至可以想象得到孩子们用它时的心理状态、接受过程和使用感受。从这些出发才可能真正将产品做到用户的心里。”

会生活,才能更好地工作

“我更喜欢接受面对面的采访。”谈起自己的兴趣爱好,电话那端的蒋刚异常兴奋。“如果是面对面,我一定会向你展示我玩的杰作。比如围棋、摄影作品等等。”蒋刚的爱好相当广泛,而且属于那种不玩则已,一玩就玩精的高手玩家。1985年从北京到安徽的“自驾游”(注意!是骑自行车),留下笔记摄影作品若干。忆及途经上海时,花五元钱借宿旅馆老板值班用钢丝床的情景,蒋刚至今难以忘怀。

围棋是蒋刚的钟爱,他不仅自己打到了业余3段,还将8岁爱子调教到业余2段。“看儿子下棋比看F1还过瘾,儿子的思维无拘无束,每一招都充满变数,看儿子下棋就像坐上了过山车,玩的就是心跳,看的就是刺激。”

摄影也是蒋刚的一大爱好,从2002年开始,几乎天天不落,平均每天50余幅作品,美其名曰“视觉日记”。蒋刚拍摄的理念是“捕捉人的心灵”,他主要关注家人,即通过拍摄人物在特定情景的特殊表情,来折射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所以说蒋刚的作品就是一部部“人物志”,也可以说是家史,“因为我拍摄对象主要是家人和朋友,妻子和儿子是我最主要的model。”

“我爱玩,兴趣相当广泛,所以成不了‘老板’”,电话那头传来了蒋刚爽朗的笑声,“你听说过准时用餐,一周只工作5天,从不加班的程序员吗?呵呵,我就是。”上班时间勤奋地投入程序的创作,八小时之外还涉及摄影、教育,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平凡却又精彩,简单而又丰富,“这些不是我的目的,我追求快乐的人生!”

年轻人应该尊重自己的兴趣

八年教龄的老师、《电脑爱好者》副主编、蒲公英教育软件公司总经理,当蒋刚被要求在这三个曾经的职业中选出自己最钟爱的职业时,蒋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师”,在他内心深处,一年的高中支教生活,是一段永远不能割舍的燃情岁月。

1984年,蒋刚报名参加了中央讲师团,回到故乡四川甘孜州的康定,担任康定二中高二数学老师兼班主任一年,“当时的我,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三尺讲台和我的学生们。要问我这是为啥,我说不清,似乎纯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或者说是兴趣。除了吃饭睡觉,我几乎时时刻刻都在琢磨教学问题。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实行的,是典型的素质教育。我从不按照教案照本宣科,而是根据课堂上学生们的反应,循循善诱,帮助他们建立思维的习惯,而不是告诉他们既定的答案。”课外,他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兴趣班,在活动中,开拓孩子们的视野。班上学生的履历、家庭详细情况,他烂熟于胸,他甚至为了给学生争取到安静的家庭学习环境,和家长发生过争执。学生们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连自己青春萌动的小秘密,都愿意向蒋老师倾诉。

“年轻人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时,应该尊重自己的兴趣”蒋老师在寄语青年人时,依旧有着蒋刚式的理想主义。尊重人性、关怀心灵,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践在他的言行中时时彰显。“只有喜欢的事情,才可能做得更好,并且可以享受过程的快乐,兴趣是最大的原动力。”

“有机会的话,青年人应该尝试创业。首先,为自己打工,至少你可以选择自己的兴趣所在,可以致力于经营自己的优势。比如,我喜爱写程序,我就专注于写程序,至于企业运营等其他事情,我可以招人来做。任何一项爱好,只要不是与社会前进方向背道而驰的,潜心经营到相当深度时,商业价值自然会出现。现在社会的自由度和开放度,给年轻人的成功提供了更多的渠道,而你要做的,就是专注。其次,创业经历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它给你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平台,面对激烈的商海竞争,你已经不再只是一名水手,而是掌舵者。这是对一个人整体素质的综合考量,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潜力被前所未有地激发。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没有为自己创造这个尝试的机会,许多能力就白白荒废,这是一种自我放弃。”

好为人师的蒋刚,谈起教育滔滔不绝,从为师的经验之谈,到为父的教子之道,蒋刚的话匣子里传递着难以抑止的热情。“我还是喜欢当老师,退休后,我会去做一名少儿围棋教师,在引导孩子们博弈的过程中,启迪他们的思维。”

编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