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

时间:2022-10-25 21:00: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科研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

第1篇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applies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to university researc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ocess, trying to analyze the content of university researc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system principles; and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university researc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university researc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and finally it analy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its operation mechanism.

关键词: 目标管理;高校科研;绩效管理;平衡计分卡

Key words: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MBO);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performance management;balanced scorecard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157-02

0 引言

目标管理MBO (Management by Objective)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1956年,奥地利裔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在他的《管理与实践》一书中首先阐述了目标管理的基本概念。目标管理大体分为三个阶段:①目标建立;②过程管理;③评估目标实施的结果。

1 高等学校教师科研绩效目标管理的内涵

高等学校教师科研绩效目标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引导科研管理部门、院(系)、科研机构等共同确定学校科研工作目标及体系,以总目标为指针,确定各院(系)、科研机构的分目标,各单位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自我控制,为各分目标的实现而努力,从而使学校的科研总目标得以实现的活动。

2 高等学校科研绩效与教师个人科研绩效的辩证关系

绩效是一种对组织目标的具体实现程度的衡量。高校科研绩效是高等学校为实现自身目标在不同层面上所展现出来的科研成果的有效输出。辩证思维法分析之,高校科研绩效的实现应在教师科研绩效实现的基础上,把学校的科研绩效依照一定的逻辑关系逐层分解到每个人,只要每个人达成了要求,高校的绩效就实现了。高校科研绩效是一个综合绩效的概念,个人绩效只有最终转化为学校的绩效才能实现其意义。

3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目标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3.1 目标制定的科学合理原则。科研绩效目标管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取决于高校所指定的目标,科学合理的目标是目标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3.2 监督检查的贯彻始终原则。科研绩效管理目标分解后,学校和科研管理部门需要以合理的方式监控二级机构及教师个人的目标实现过程,高校各级科研管理机构必须随时跟踪每一个目标的进展,发现问题及时协商、及时处理、及时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确保目标运行方向正确、进展顺利。

3.3 管理成本的节俭控制原则。目标管理理论以科研绩效目标的达成为最终目的。作为科研管理机构,监控目标实施的过程中,有必要对管理成本进行严格控制,既能够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又把管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4 考核评估的执行到位原则。目标的达成依赖于过程的严格考核评估。考核、评估、验收等环节必须严格按照目标管理方案及管理目标逐项考核并评估,对目标完成度高、成效显著、业绩突出的院、系、科研机构或教师个人应该予以奖励,对失误多、成本高、影响整体工作的院、系、科研机构或个人应按章处罚。

3.5 目标设置的合理创新原则。高校要设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挑战性的科研绩效目标。要给各级科研单位和教师、专职科研工作者一定科研指标的压力,促成总体目标的达成。但科研绩效目标的设定还应遵循合理性原则,要在科研人员的能力范围之内。

4 基于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目标体系构建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目标体系构建是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对高校教师在聘期或考核年度内的科研业绩进行测量和评定,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出教师科研发展的总体目标,为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和教师职务聘任提供依据。

结合高等学校科研绩效管理的实际,可以绘制出高等学校科研绩效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如图1)

4.1 应用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思路 按照目标管理理论的原理,教师的科研绩效考核结果应该成为考核目标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把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岗位聘任、在职进修与培训、奖惩、晋升等进行挂钩,以便形成完善的、适合高校长效发展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学校科研绩效管理中要制定绩效考核的计划,联合科研管理部门执行绩效指标考核,完成绩效考核后,及时向有关单位及个人反馈考核结果,为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科研绩效考核,让教师明确自身科研任务,完成绩效指标,通过绩效考核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在现实中完善绩效应用,通过“能者上,庸者下”的方式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在职称评定中严格遵照科研绩效考核指标的评定标准。

4.2 应用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应用目标管理理论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的主要流程如图2。

4.2.1 设定高校科研绩效目标 高校的科研绩效战略目标是高校内部各级科技绩效目标的来源与根本。本文运用目标管理理论,综合使用平衡计分卡(BSC)和关键绩效指标(KPI)来构建高校及各部门和教师的科研绩效指标体系。

根据高等学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及新时期高校的发展需求与特点,高校在设定科研绩效目标时往往要考虑以下因素:既能清晰展现各指标内部的逻辑结构关系,还要能够明确各项指标的作用原理;既能展现高校科研管理服务的规律和科研活动的具体要求,还能将高校科研管理活动的内容、要求和目标与该指标相结合。可以利用平衡计分卡将科研绩效目标、内容管理活动、内部逻辑紧密结合起来。在尝试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高等学校科研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各指标体系互动关系和对高校科研战略目标实现的支撑。根据上述分析,高校科研业绩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结构如表1。

4.2.2 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与运行 一是依据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和学校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确定高校的科研业绩考核的整体目标。

二是在高校科研发展共同目标确定的前提下,确立各科研机构的具体科研绩效工作目标。各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目标应包括三部分的内容:首先,应确立各科研机构优先考虑的共同目标。其次,为保证高校短期科研绩效目标的实现而分解的各学院、各科研机构的目标和协助其他部门达成目标而设定的支持目标。最后,各科研机构自行设定的目标。三是高校科研副院长、科研管理部门与各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充分讨论工作目标。即学院及科研机构负责人依据各自的科研工作目标内容,为本学院教师明示具体的科研工作任务和衡量标准;教师根据自身岗位特点和学院工作目标制定本人的年度科研工作计划。学院和科研机构负责人和所属教师就各自的计划展开讨论,进一步明确学院目标和教师个人工作目标。通过充分的沟通与反馈,使学院及科研机构负责人与教师及科研人员完全达成工作任务和评价标准的一致。四是在科研任务执行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及科研管理部门对所确定的科研工作任务进行追踪调整。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确因无法预期或无法掌控的因素影响,应该及时予以调整,对因环境变化或其他原因而需追加的任务进行增列。

五是在科研工作任务完成的末期对各学院、各科研机构的目标达成度及努力程度和困难等因素进行评核,奖勤罚懒,以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

六是根据各学院、各部门科研绩效目标的完成程度,评估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成效,并依据学校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制定高等学校新一年的科研绩效目标。从而使高校科研绩效目标的制定、实施与调整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系统。

5 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高校的科研绩效管理也会日趋成熟。不管从目标管理理论本身的发展,还是从高等学校对于科研绩效管理的创新发展方面,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到高校科研绩效管理的实践都是时展的趋势,也是管理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高等学校科研绩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然趋势。虽然本文的探讨有限,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是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目标管理理论在高校科研绩效管理当中的应用必然会日趋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日颖.基于和谐管理理论与创新的地方高校科技绩效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理论与地方高校科技管理实践,2012(12).

第2篇

一、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

高校科研档案是科研活动的原始记录,也是科研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科研档案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并经过一定整理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纪录。科研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方针、政策、条例、办法,正确地组织科研材料的归档,科学地做好保护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科研档案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的作用。

目前,高校科研档案建立的主要内容根据它为学校的发展研究和为科研工作者所提供的信息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从事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的人员信息资料;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的信息资料;各级各类有关科研的指令性文件和通知等信息资料。

1.提供科研人员信息资料,主要是归整学校从事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课题研究的整个研究梯队的组成人员的个人资料,包括从事研究的学科以及在其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的介绍材料;

2.各类科研成果材料主要包括:一是学校和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归档,这是科研档案管理的重中之重,从项目的申请,研究方案的设计论证,立项计划下达的通知和文件,经费的控制与使用进度,项目最终完成的科研咨询报告和研究成果,结题报告和专家鉴定意见的原件和复印件,应用类研究还要包括应用技术成果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存档材料包括验收证书,专利证书以及有关检测证明和鉴定、验收技术资料原件和复印件一套。二是科研人员和广大教职工在正式发行的学术期刊发表的在学科领域有建树、有影响的科研论文,正式出版的专著、编著、译著、教材、工具书、参考书和作品等以及获得各级各类奖励的成果,全部按所在部门登记,按统一要求填写相关表格并提供原始材料及复印件进行归档。三是整理、归档上级和学校下达的有关科研方面各类文件以及上报的各级各类科研统计报表,以便查阅上级部门的指示、指令、决定等意见和学校有关科学研究的政策和规定,了解学校发展状况,把握方向,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力量和水平的限制,原有的科研技术薄弱,在组建初期,科研管理工作重点放在对全校科研的宏观管理和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但对科研档案的管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没有建立科研档案的收集、立卷、保管等规章制度,科研档案的管理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即使在做的科研档案的归档、管理工作仅局限于对学校科研项目立项、获奖科研成果、科研文件的收集保存,缺乏保存科学研究整个过程的原始记录和材料,大多数都是在课题完成和成果获奖后粗粗收集,便移交到学校综合档案馆。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三个方面:

1.科研档案缺乏完整性、系统性,普遍存在各种立项资助项目材料较多而教师自发科研项目材料较少的现象,有些立项资助项目档案材料也残缺不全。有的科研课题有开题报告,缺论证意见。有的科研课题材料的只有研究总结或成果论文,缺乏科研计划、设计方案、技术报告、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成果鉴定推广等方面的资料,尤其缺少核心部分技术内容和大量研制阶段的材料。

2.科研档案材料原件少,复印件多。课题在鉴定、报奖时上级部门需要提供原件,而原件的份数有限,所以出现科研人员只向档案部门移交复印件的现象。科研档案作为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它是日后查考、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凭证,如果归档文字性材料中复印件增多,必然使文件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3.科研档案材料分散在各处。由于高校科研人员肩负着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对高校教师的考核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普遍存在一个科研课题的材料分散于各部门的现象,一部分材料在系里,一部分在业务档案里,一部分在行政档案里,一部分在科研档案材料里。这些情况导致科研档案材料的零散状态,不利于科研档案的综合管理和利用。究其原因,主要是:(一)科研人员对科研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当前许多研究人员没有认识到科研工作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视为个人私有财产,许多珍贵材料不愿意上交,一方面怕归档后得不到有效保存,另一方面则担心以后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时查阅不方便,或者会泄密、失控,这样很难保证档案材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即便一定要归档,也只会将有关材料的复印件归档。(二)科研档案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由于新合并组建的院校,科研机构重组,二级院系重新整合,不少科研人员的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科研档案管理没有得到理顺,科研档案的立卷、归档、编研、利用和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等方面的业务工作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各二级学院没有设置档案室或专职档案员,管理松散,加上有些学校校区分散,更增加了科研档案的管理难度。

三、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的途径

1.强化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档案法》、《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档案知识,提高科研人员档案法制观念,认识科研档案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让科研人员明确“负责科研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立卷、归档”是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从而在思想上重视科研档案工作,自觉承担起积累科研档案资料的义务,主动履行科研档案归档的职责,增强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的档案意识。

2.建立、健全科研档案建设与管理制度。按照《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的规定,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科研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实行“三纳入”,即将科研档案工作纳入科研管理制度,纳入科研工作计划,纳入科研人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同时做到四同步,即下达科研任务与提出科研文件材料的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科研文件材料形成同步;验收、鉴定科研成果与验收、鉴定科研档案同步;上报登记和评审奖励科研成果与检查科研档案归档情况同步。具体做法是:第一步,要在科研项目下达后,课题负责人主动到档案室备案,领取“归档须知”、“科研记录本”等;第二步,科研课题完成,或经过鉴定、验收后课题负责人将科研课题三个阶段的材料全部收齐,移交档案室,才算科研课题结束;第三步,课题结束经费结算时,要有档案部门归档合格签字或盖章后,科研管理部门才能同意财务部门结算;第四步,申报各类奖项时,必须由档案部门验收,加盖验收合格章后,科研管理部门才能办理申报手续。

3.配备机构和人员,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科研档案室,配备专职档案员。校区分散的高校还可建立二级院系科研档案室,并配备兼职档案员,二级院系科研档案室主要是对纳入学校科研处管理的科研项目,负责指导、督促或参与其科研档案的立卷和归档。对非纳入科研处管理的科研项目,负责立卷和归档的全过程工作。建立本院系的此类档案,并根据规定提供利用服务;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学科科研档案的编研工作。要加强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通过进修和培训,不断提高科研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还要建立奖励惩罚机制,充分调动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工作表现突出的人员,除公开表彰奖励外,在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上,予以充分体现,从而激励并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4.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管理和利用科研档案信息资源。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和使用为科研档案的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档案数量在不断增加,原来的手工操作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高校科研发展的要求,因此,把计算机、光盘、复印机、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和设备运用到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中,利用网络传输,将有关科研文献、数据、图纸等科研档案信息联机上网,既便于查阅也便于管理。网络化的管理提高了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科研档案的管理效率。

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研室建设;问题与对策

在高等学校当中,教研室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层组织,支撑着各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承载着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建设、改革和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重要任务。教研室虽然不是学校行政的一级组织,但是,在层级管理中是直接面对教师的管理层,是最活跃的基层管理部门。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对深化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其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教研风气、科研水平。为了推动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对其教研室的建设进行探讨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一、独立学院教研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研室应有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教研室只是被动地接受任务,应付和处理日常事务,缺乏对专业发展的整体长期规划。教研室的职责只局限于一般性教学事务之中,诸如落实教学任务、学期中布置各种检查等,却忽视了教研室工作“教研”这个核心,既很少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很少搞教学内容的研究,更难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

2.制度不完善

学院虽然制定了较完善的“教研室工作条例”,但学院没有与教研室直接对话的机制,没有专门的教研室主任工作会议。同时,学院还缺乏直接对教研室的考核、评比和表彰制度。正是由于这些重要制度的缺失,很多问题和矛盾被掩盖起来,得不到及时地解决,教研室工作流于形式。

3.教研室责、权、利不对等

教研室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管理组织,责任大,任务重,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改革及其师资培养等工作,最后都要落实到教研室去完成,但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学院要实行三级教学管理体制,教研室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管理组织,要完成它的职能必须拥有与之相对应的权力,以对其所属教师进行管理和监督。现在的状况是,院、系两级都不够重视教研室建设,教师更不把教研室当一回事。很多教研室的任务都是教研室主任一个人担当,而仅凭教研室主任一人根本没能力去完成教研室工作。教研室没有必要的活动经费,针对教师的简单的奖惩都做不到,教研室主任工作难度大、任务繁重,导致无人愿意担任教研室主任的局面。

4.教师压力大,对教研室工作持逆反心态,不支持教研室工作

首先,教师的授课任务明显增加,教学任务很重。其次,独立学院中年轻教师占的比例很大,大都准备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学历提高上,也不能全力投入教学工作。还有一些教师受经济利益驱动,除了承担份内工作量以外,搞一些社会兼职来创收,使得教学“主业”与兼职“副业”的精力投入主次颠倒。这一切使教师的工作长期处在超负荷状态之下造成心理紧张和焦虑,不自觉抵制教研室工作安排,造成教研室内部矛盾和冲突较多,工作推动难度大。

5.教研室业务活动较少,缺乏时间上和制度上的保证

长期以来,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和政治学习之外,多数时间都不需要到学校办公。教研室群体集合在一起的时间没有保证,这是造成教研室活动很难有效开展起来的重要原因。“松散式管理、单兵作战”是独立学院教师职业特征和管理方式的典型刻画。实际上,有的教研室一学期没有开展过教学研究活动,即使开展了,其活动的内容也只是负责传达学院及系部的有关会议精神和工作安排,作点记录,应付检查。

6.对教研室工作的管理措施不力,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基层教研室不是一级行政组织,管理工作随机性大,人为因素多,缺乏可行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各级领导也很少参加与指导教研室活动。造成教研室工作的目标任务没有硬性规定,缺乏明确的建设规划与工作计划,教研室活动的次数与效果缺乏监督机制,与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等相比,教研室的建设力度要小得多。如有“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等概念,却无“重点教研室”的提法,对其成绩、过失缺乏奖惩措施。领导不重视或重视程度不高,对教研室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关心、理解、支持不够。

二、加强教研室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1.加强对教研室重要性的认识

强调教研室的重要地位,重视对教研室的建设和发展的研究,明确教研室的性质、任务和职责,理顺教研室面临处理的各种关系。不管哪一类、哪一种、哪一层次的高校,教学工作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教研室始终是实施教学工作的前沿阵地。因此,必须认真学习、理解有关教学工作、教研室工作、教学评估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充分认识教研室在学校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各教研室的定位和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建设、教学工作、教学评估、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落到教研室。

2.加快教研室相关制度建设

加快教研室制度建设,包括教研室活动制度、教研室工作计划与总结制度、学院定期召开教研室工作会议制度、学院与教研室直接对话制度等等。同时,建立教研室评定等级制度,制定相应奖励制度和交流措施,增强教研室的活力。

3.重视教研室主任的培养和选拔,提高教研室主任待遇

教研室主任应是本学科的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是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又是教学管理的内行和专家。教研室主任应具备认真的治学态度、扎实的业务功底,无私的奉献精神,并得到教研室老师的信任和支持。同时,学校应当制定稳定的政策,大力提高教研室主任的待遇,使最优秀的教师积极参与竞争教研室主任岗位,而不是去争当行政管理干部。

4.教研室应有适当的发言权和服务意识

首先,教研室在教师考核、教师培养进修和评聘职称工作中应有适当的发言权。教研室最了解每位教师的情况,给教研室适当的发言权,有助于教研室地位的提高,有助于代表基层教师的根本利益,有助于增强教研室工作的凝聚力,提高教研室工作的效率。第二,教研室应把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放在重要位置。独立学院教师工作、生活压力比较大,这要求我们教研室及各级领导应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工作上多帮助他们,了解他们的疾苦,为他们的利益奔走,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5.重视和加强科研工作,完善教研室功能

独立学院科研工作上不去,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是师资水平较低、科研能力较弱;主观原因就是领导不重视。教学和科研是教研室工作中两项重要的职能,二者必须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从学校领导到教研室主任,都应高度重视科研工作,要把科研工作列入学校、院(系)、教研室的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严格管理和考核;制定政策,支持、引导、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主动开发、承揽项目或参与项目的研究,为教师开展科研创造优越的条件;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

6.加强教学文件和资料建设,实现科学化管理

教学资料的建设与归档是专业教研室最基础的工作,是各个教学环节执行的重要依据,包括专业教学培养计划、课程大纲、实验大纲、实纲及指导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书和参考资料,实验室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规划等等。同时实现科学化管理,加强教研室科学管理和评估,针对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中的相应条款,教研室应不断自查和改进。专业教研室应积极参与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活动,并积极与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建立经常联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交流经验,交换必要的资料和教学信息,并将交流资料归档。

7.调整和优化教研室结构

教研室划分过细不利于群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同时对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及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均有不利影响。各院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及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需要,对教研室的结构进行适当的优化和整合。通过优化整合,可以增强教研室的功能和综合实力;有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善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可以给教师一个相对较大的自由度,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第4篇

油田科研单位在专业技术培训内容的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应急式”培训,在每一年的工作过程中,是在碰到问题的时候才想到培训,培训内容的设定缺少前瞻性,缺少切实可行的宏观调控机制,所培训内容缺少连续性。

二是“单一式”培训,从事油气勘探工作的技术人员,其培训内容的设置往往只是勘探专业,而从事油气田数据整理专业的技术人员,其培训内容的设置往往是停留在软件的应用与开发、如何提高数据整理的效率上,缺乏油气勘探、开发的基础理论及现场数据来源的了解,其结果是技术人员对其所从事工作以外的知识了解甚少,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协同工作时,相互沟通较为困难。

我们处在一个技术革新快,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在不断追赶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注重员工综合能力的提高。培训作为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其工作思路及内容的设置决定着培训的效果和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培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油田科研单位的员工培训工作中,首先应根据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公司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制定阶段性工作计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工作方案,每年在广泛调研员工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全体员工的年度工作计划,对于较新的、前沿性的技术应采取以认知、了解为主;对于在业内已应用成熟的技术,在企业内进行推广;对于基础性的技术适当考虑;在企业内,对需要协同工作的不同专业技术人员,针对员工所从事专业以外的专业知识进行普及、了解性培训;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员工在技术工作以外的学习需求也逐渐表现出来,为此在培训内容的设定时,要适当考虑社会科学、人文理论等内容。

吉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以下称研究院)主要承担寻找油气资源,编制勘探开发方案等科研生产设计任务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单位,是吉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决策的参谋部和知识创新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及技术支持中心。多年来,研究院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坚持“从员工中来,到员工中去”。以2010年的培训工作来说,在内容的设置上,包含了前沿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成熟技术、成熟技能、基本情况、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础理论、人文理论、养生保健等内容,同时,研究院设定了五年的宏观培训工作计划,每一年对各项培训内容均有所侧重。实践证明,研究院的培训是成功的,每一名员工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取所需,提高了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了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

二、关于培训方式

对于一个培训项目,其内容设定好之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执行培训,关系着参培员工吸收培训内容的多少,关系着培训项目的成功与否。培训同其他工作一样,需要创新,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我们要把一切能够提高员工素质的活动都纳入到培训工作中来,把一切能够提高培训效果的方式都利用起来,充分调动员工及培训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对于培训方式的选择,应该针对培训内容来区别对待,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培训内容,应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对于软件操作的培训内容,应采取集中授课与上机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对于研究院来说,培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将所培训的内容尽快应用到科研生产中,看到培训所带来的效益。笔者从具体的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培训方式,在培训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第一,外协项目培训人才。研究院在每年的工作当中都会将某些项目外包给一些私人小公司、大学或科研机构,这些机构或许在整体科研实力上不如油田科研单位,但是,这些机构在科研工作过程中的某一些做法,乃至软件的应用、工作思路上是有他的独到之处。外协项目培训人才就是在外包项目的同时,与其签订培训协议,派出油田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与共同工作,监督其科研工作的同时,吸收其可取之处,唯我所用。

第二,技术交流。研究院在全年的工作过程当中,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各种汇报,而其内容包含着科研生产的各个环节,并且其工作思路、具体做法都是油田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及创新的结果,我们完全可以将技术交流纳入到培训工作中。

第三,野外考察。研究院专业技术人员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地下岩石圈,它们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为了使科研人员能够对所研究对象有更直观的认识,需要开展野外地质考察,让科研人员走出办公室,去亲近他们所研究的对象,让科研人员实地观看地质露头,在已有的地质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其感性认识,这方面的培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网上教室。我们处在一个工作节奏快、信息传播快的时代,最为典型的信息传输工具就是网络。研究院在内部网络建设上是较为完善的,在单位内部网络建立了一个培训专栏,架设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地收集素材,科学地组织材料,全面介绍国内外油气科研生产的思路、工作方法与成功的实例,让科研人员自行决定学习时间,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第五,聘请专家到项目组。每年,研究院在项目运行的过程中,会碰到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有时,进行了相应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培训后,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没有解决问题,这时,也许聘请专家到项目组的方式就能解决问题。聘请专家到项目组是指聘请相关技术的专家级人员到企业的项目组中现场指导,大到科研项目的工作思路、关键参数,小到具体软件的选择、图件的要求等等,让专家对具体科研项目来一次全面“诊断”,让科研人员与专家进行近距离交流,针对性解决某些课题的“瓶颈”困难。

第六,外送培训。通常来说,外送培训是指下级单位派出人员参加上级单位及总公司组织的培训班,或是参加总公司各专业协会及国内外高校组织的培训班。参加这种培训对于提高员工对相关专业的认知水平、开拓视野非常有帮助。

短期外派。油田总公司及各高校在每年制定培训计划时,其针对的是各油田二级单位,把握其宏观的、普遍的需求,而实际情况是,这个培训计划不能满足所有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可以主动与掌握先进的知识的单位进行沟通,派出需要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本企业需求的人才。

灵活外派。在油田开展某一项新的业务时,缺少的往往不只是专业知识,还有具体的工作经验,这些内容不是开展几个内部培训班或参加几个外部培训班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时,可以转变培训思路,联系那些具备这方面业务且技术成熟的企业单位,派出本单位的技术骨干到该企业单位学习,让参培人员深入到具体的项目组,与那里的技术人员共同工作,以一个项目周期为培训周期,全面学习新业务的各项技术及工作经验。

交叉培训。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后期,科研人员所面对的资源品质不断变差,地质条件更为复杂,这就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研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油田企业在相关理论研究方面相对薄弱,为此,可将培训学员送到各油田高校,利用高校较为雄厚的资源来培训学员,例如:学员原所学专业为物探的,可培训地质等相关专业;学员原所学专业为地质专业的,可培训测井等相关专业。这种培训也可称之为“交叉培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从事的工作所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没有一种培训方式是万能的,取而代之的将是各种培训方式的综合运用,这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需要从事培训工作的管理人员不断开拓思路与创新。

三、关于培训效果

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处理相关专业问题的能力,提高学员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举一反三。培训效果应用的好坏决定着人力资源开发的好坏。员工培训的效果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后续培训提供参考依据。企业可根据培训的结果调整或改变培训的内容、方法、时间及培训师等,以提高培训的效果。

第二,作为绩效考核的一个指标。培训是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把培训效果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一个指标有助于提高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培训效率。

第三,作为提拔任用的部分依据。参训人员培训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反映了他们对待培训的态度及他们的学习能力及未来的发展潜力,把培训的结果作为企业内部提拔任用的部分依据有助于培养企业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企业的培训效率。

以上每一步都影响到企业培训的效果,企业要想提高培训的效果就必须对上述问题进行综合的、系统的考虑,认真实施这些措施。

四、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建议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全员参与。培训工作不足之处表现为:为了完成任务而做,培训材料的质量不到位、学员培训期间中途离开、培训总结不到位。这些问题归其根源为培训意识不到位。

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其内容设置、方式的设定及师资的甄选固然重要,但,培训的思想认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项。

第二,提高兼职教师待遇,促进企业培训良性发展。不仅体现在授课教师的酬金上,还应与职称评聘及每年的业绩考核相挂钩,提高兼职教师的荣誉感。

第三,加强培训效果评估。培训前评估,培训中评估,培训后评估。

第四,以奖促学。

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和专业资格考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 教育科研 现状 调查分析

教育科研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服务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决策、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成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作为大学办学的主体,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办学水平,因此,培养“科研型”教师,提高大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能力并促进其专业成长.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意义重大。

在前一阶段地方高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活动中,高等教育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承担的工作出发,提出以课题研究为实践活动载体,努力构建学校发展的支撑体系,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水平。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的现状,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和建议.以期找准影响和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学校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一、问卷调查总体情况

本案例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调查对象为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的教职工。其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59.8%。调查对象职称结构分布情况如图l所示,其中担任行政职务的有18.5%,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占29.8%。共发放问卷313份,回收答卷284份,有效问卷2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8%调查内容主要围绕“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科研的价值”、“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选题和方向”、“当前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和“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等方面展开,共设有13个选择题,1个开放性问题。在回收的284份问卷中,有116~q问卷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参与人数占42.2%(以有效问卷为基数)。

1.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职称结构、教学管理工作对教育科研能力存在影响。从职称结构与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看,如图1所示,在省级或校级课题中,负责人是教授或副教授的比例远高于讲师、助教,其中教授、副教授分别有60.O%和29.5%主持省级课题,讲师、助教分别只有6.1%和6.7%,这反映出教育科研与教师的成长密切相关。青年教师在成长中参与科研活动,可以积累经验、打下研究基础。27.2%的讲师和45.6%的助教未参与课题研究.反映出这部分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尚未形成、经验欠缺。这就要求注重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形成研究团队。

调查显示了担任教学管理工作与教育科研的关系。29.8%的从事教学管理人员中。包括有院系主任、教研室(实验室)主任和专兼职教学管理人员,承担或参与各类课题研究的比例均高于总体水平,如图2所示。这一数据反映出他们在教学管理中关注问题、善于探究。

针对“您在教育科研方面有什么成果?”的问题。有29.1%被调查者回答“没有教科研成果或发表过文章”.这其中讲师占33.8%、助教占55%,如图3所示。这说明地方高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还比较薄弱。教育科研成果太少,已成为影响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重要因素。

针对目前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6.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

2.教育科研的价值认识

对于“您认为所承担的研究是否具有针对性,能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或对教学改革有积极作用?”“您所取得的成果能否得到推广运用,发挥出示范作用?”的问题,70.9%的被调查者认为“所承担的研究具有针对性。能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或对教学改革有促进作用”,52.7%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取得的成果能够得到推广运用.发挥出示范作用”。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教师能够真正认识到开展科研对学校的发展和对提高自身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意义。

3.教育科研的影响因素

针对“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61.5%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是制约他们教育科研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49.8%的被调查者指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制约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47.6%的被调查者认为“缺少学术带头人和课题组织者”。从总体情况来看,影响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的前三位依次为:教学任务繁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缺少学术带头人和课题组织者。由于没有时间对实证资料收集整理.加之学校在教育科研工作量计算、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政策等方面对教育科研工作激励作用不够.难以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和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再者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常常是单兵作战,如何把想法付诸行动,困难重重。

4.教育科研的保障条件。

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教育科研的关系.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科研?针对“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61.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大教育科研资助力度;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完善激励机制:另有5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强研究团队建设。

在教育科研管理和指导方面,调查显示,62.5%的被调查者认为“课题指南对教育科研选题有指导作用”;7.3%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作用”;而30.2%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看到,说不清楚”。51.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教研究》和《高教信息》以及网站平台对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有帮助:¨.6%的被调查者认为“没什么作用”:36.7%的被调查者“没有看过,不知道”。69.8%的被调查者了解我校现有的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申报的途径;有30.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时需要一些指导和帮助。作为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应科学规划和引导。

二、教育科研现状:不容乐观

从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科研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还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教师教育科研现状不容乐观,问卷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科研能力不强。

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滞后.教育理论素养不高,问题与研究意识比较淡薄,导致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欠缺。

2.教育科研氛围不浓。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之教育科研与教师职称晋升方面的政策失衡。不少教师认为教学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是硬任务,教育科研是软指标,另有部分人认为在高校扩招之后,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工作量大,相当多的教师整天陷于备课、上课等具体的教学事务中,无暇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因此对教育科研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广泛参与性。

3.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教育科研意识的强弱与教师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认识及自身教育科研素质紧密相关。虽然大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在观念上仍存在着忽视教育科研的现象,认为教育科研属于教学行为,教育科研无非搞些教学改革,与“科研”没有关系,仅在晋升职称时要开具从事教研的证明时才给予关注。有的认为工科院校做教育科研难以形成一定的水平.认为其取得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或实践意义比不上自然科学研究。

4.教育科研保障条件不够。

教育科研保障条件包括经费的投入,相关制度与激励机制等。良好的条件是教育科研顺利进行的保障。现实中存在的科研经费欠缺、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对于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很大。

三、思考和认识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实力普遍还不够强。随着“质量工程”的提出和实施,指导和推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高校自身发展都要求地方高校加强教育科研。而教育科研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改善地方高校教育科研现状,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和教师自身两个角度人手。

1.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

地方高校教育科研的定位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学校要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树立“科研兴校”的思想.将教育科研与科研同等看待。并将教育科研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并由校领导负责将具体落实到学校工作计划中去,从制度上加以保障。

2.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育科研资助力度。

地方高校多是教学型高校,在工作中强调以教学为中心.虽然也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对于促进教学以及提升办学水平的积极作用,但是能够用于教育科研的经费在学校总支出中的比例还是很少的,加之由于实力有限,获得高级别的项目不多,这就容易使得一些具有科研和教改价值的项目无法正常实施,因此在教育科研项目上要有专项和充足的经费加以保障。

3.完善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

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对教育科研工

作及其研究成果转化的政策性支持、制度性奖励和宣传推广工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在了解制约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后.需要清理和修订现有的规章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教育科研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将教师教育科研与院系考核、教研组考核、教师评聘挂钩;可以设立青年基金项目,鼓励扶持青年教师成为研究者。培养研究型教师: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示范”、“论文评选”、“成果表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多方面展示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给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或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相应的奖励,从而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

4.不断充实和强化教育科研工作体系.完善教育科研工作体系。

教育科研工作离不开规划和引导.我们要逐步实行课题分层分级管理,加强课题校院(系)二级管理、过程管理,健全从学校到二级单位的教育科研网络.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加强应用研究。作为课题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规划。必要时实施“一对一”的课题指导计划,不断提高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发展教育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研究,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学术与应用逐步实现一体化.在服务教育决策、组织教改实验、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成果、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5.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

从教师角度来讲,要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增强开展研究的自觉性。要将教育科研看成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既是专业业务尖子,体现学科专业化,又要具备教育科学素养。在教学中高校教师应提高研究意识,注重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具体来说:

(1)树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思想。大学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和学术组织,其特点是以高深知识的继承、传播、发展、转化和利用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独特机构。教学与科研作为大学的两大基本职能,两者不能相脱离。教师要打破纯教书的传统思想,应做“善于思考的实践者”,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严谨的思考,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在科研上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课题研究突出实效性和针对性,凸显地域性。课题研究目的在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现实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反思、善于总结。教育科研的选题和方向的确定都要从实践出发,力求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校本研究,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第6篇

一、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1.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上的压力

高校体制改革为行政管理人员带来了压力。我国的高校行政管理尚未完全系统化、科学化,虽然已有学者重视和研究并向国外取经,但各国有各国的国情,目前我国的高教体制仍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时期。高校的扩招,师生比例的扩大为高校行政人员增加了许多工作上的压力。有的工作程序一成不变,步骤繁多且枯燥乏味;有的工作变数大且细琐,使工作人员身心惧疲。不少单调的程序化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困难,不像教师那样受到较多的重视尊敬,学历学位提升难度大。工作人员少,分工不清晰,导致干多与干少、干与不干差别不大。在处理与领导和师生相关工作时,往往还要受到不近人情的夹板气,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此外,行政管理人员还存在经济上的压力。行政人员所做的工作头绪繁杂、耗时费力,但是工资收人却是固定的、有限的,跟同校的教师相比较,他们往往感到心理失衡。高校教师有科研基金,不仅能提升自身专业水平,还能得到资助,完成教学任务之余还能进行工作之外的创收。

2.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自身价值取向有所缺失。

有的行政管理人员对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责认识不足,认为自己只是服务于他人的配角,因而缺乏成就感。职业倦怠是行政人员常见的消极的心理状态,职业倦怠现象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较为常见。

二、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1. 给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有的肯定并采取相应措施

要使高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对高校行政人员的辛勤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使行政人员对其职责有认同感,把管理、教学和科研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定期进行针对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训,纠正其逆反心理、攀比心理,增强其责任意识。增加行政管理人员的职数,职务分配清晰合理到位,减轻其工作压力,使其有时间进行高校管理方面的科研工作。

2. 制定严格的考核激励制度

除了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外,高校应根据行政管理职位的实际情况,规定细化的职责指标,完善日常考核机制。将德、能、勤、绩和学校发展的工作目标相结合,落实到每个行政管理人员实际工作上。

考核不能形同虚设、流于形式。行政人员的工作计划与年终总结决不能是走走形式,评优奖不能论资排辈,轮流坐庄。对考核结果中的优良中差都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严格与公正的考核制度可以督促行政人员的日常工作,把不能胜任本职行政管理职务的人员流动出去,对积极工作的行政人员予以奖励,使行政机构高效运转。

3.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注重自身的人文素养管理人员应自己保证自己的工作标准、成绩和目标。工作效能需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来自行政人员对自己职业的热爱,而这种热爱又源于其职业联想和人文素养。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较高层次的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我效能感。高校行政工作不仅是为广大师生服务当配角,也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自己要有准确的定位,通过职能工作对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具备多种知识集合的文化素养。要激发内在的动力和潜能,奉献于所热爱的教育行政事业。要顺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包括服务意识、计算机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这些都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行政管理人员要和领导、同事、师生相互支持,团结协作,多为他人着想,营造一个宽松默契的办公环境,为r大师生多办实事多办好事。

第7篇

关键词:开放式实验室;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C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040-02

一、目前开放式实验室功能的局限性

现在通常把高校开放式实验室看做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因为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特点。通过实验室的开放,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室的开放也主要是指针对本校学生进行的实验仪器设备与时间概念上的开放,仅仅是对不同实验科目、实验题目、研究课题开放。这种开放虽然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地域条件、设备条件、学术条件和教师的技术优势,将实验室的所有有效资源全部提供给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初步实现了一定条件下的资源共享,但这种开放并不充分。实验室的开放对象是学生,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进行的实验内容也是学校设定的内容,无论是设计性实验还是综合性实验,也只是帮助学生完成应有的教学内容,为教学服务。高校的开放式实验室并没有走向社会,与真实的社会实践脱轨,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无论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生也不可能有获得一线工作的任何体验,也不可能有机会尝试研究一线工作的任何技术课题,这对学生是一个损失。同时,与高校密切联系的企业在具体生产实践过程中,无论人才培养还是技术攻关,实际上都无法得到高校的有效支持,这脱离了高校服务地方的方针。实验室目前的开放过于保守,存在功能上的局限,不是彻底全面的开放。

二、实验室对外开放的困难

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除教学时间外,大多数时间实验室和设备都处于闲置状态,这无疑是资源上的浪费。本质上高校是愿意把自己的资源转换成社会生产力的,但高校存在自己的困难。

1. 实验室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开放式实验室由于过去长期只为教学服务,在制度上过度依附学校。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和实验指导人员适应了对学生的管理和教学,管理体制已经僵化,管理过于呆板,没有创新和服务意识。面向企业人员的管理,既缺乏经验又无配套的制度保障。同时,企业人员技术层次参差不齐、实验能力不足、对设备的了解程度不够、人员素质难以保证,也为管理增添了困难。

2. 实验室指导教师不足。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对指导人员的各种能力是一种考验。因为实验内容与实践接触得更加紧密,实验过程中随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实验变得复杂,难度加大,涉及的知识面也在不断加宽,科研在实验中的比例也大大增加,这就要求实验指导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一线工作经验,这是一个挑战。此外,学校的实验室除保证教学外,还增加了科研的比重,实验室的工作变得更加繁重,实验室人员不足的矛盾会凸显出来,因此,需要加大实验室人力资源的投入。

3. 实验室经费不足。大多数高校实验室建设都是以教学为目的的,没有考虑实验室的社会化服务,因此,在设备更新、设备维修、耗材配备、实验室人员劳务支出等方面资金投入都不大,而高校实验室社会化服务需要大量资金作保证,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这笔资金从哪里来?要求学校加大投入是不现实的,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并没有过多的收入。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上级主管部门,而上级主管部门配置的资金是有限的,无法支撑实验室的对外开放。

三、实验室对外开放模式的建立

1. 加强实验室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实验室对外开放的关键,没有好的制度进行管理,就会给实验室的正常教学工作带来麻烦。实验室必须在保证教学的情况下才能对外开放。因此,建议实验室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采用预约登记的方式。在开学之初对学生的实验教学首先进行安排,再将可开放的时间对外公布,使企业人员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生产时间选择实验室和实验时间。如从事电机生产的人员可以提前预约电子电工实验室研究电机故障的排除方式,并把实验人员的基本信息报实验室备案,进行严格审核。这不但便于实验室管理人员提前准备,还为实验室的安全提供了保证。

必须建立针对校外人员的设备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损坏赔偿办法等管理制度,同时,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还要签订书面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实验室的管理,以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实验室也需要建立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并对实验室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使实验室管理人员能够严格执行实验室的规定,从制度方面保障实验室开放的可持续发展。

2. 实验室开放资金的投入。实验室的有效运作需要资金的维持。除了争取学校对实验室加大投资,实验室还要学习自给自足,以弥补资金上的不足。完善实验室自身的造血机能,使其良性运转,可以采用以实验室开放养实验室运营的方式。实验室对校外人员进行开放时适当收取耗材费用和仪器使用费用,这种方式在许多大学都在使用,只是尚未形成制度和规模。开放实验室及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收取的仪器使用费、场地费和人员培训费可以用于实验仪器的养护和维修,同时也为实验室仪器的更新提供了资金保障。当然,必须完善财务管理,对费用的支出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制度,以保证所有资金能够合理地用于实验室的再建设。

3. 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梯队建设。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应当是一个梯队,梯队由教授、副教授、高级实验师、高级工程师和普通实验员组成。他们各有分工,教授、副教授主要负责校企联合项目的研发,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科研和教研计划,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签订横向项目,同时也可以为企业的自主科研计划做可行性论证和为企业制订适当的培训计划;高级实验师、高级工程师除参与项目的研发之外,还负责复杂故障的排除、制订仪器的购置计划、对大型精密仪器进行管理;普通实验员则负责日常工作的管理,包括制订工作计划、调配实验室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设备的简单维修、实验耗材的购进等。实验室的梯队要不断加强建设,加大对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既能够完成教学计划又能够了解企业的需求,具备科研公关能力。

此外,高校的实验室建设不应把学生排除在外,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包括对学生的培养。解决实验室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可以考虑将学生纳入实验室管理的队伍,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包括实验室的管理和科研工作。这不仅仅是实验室梯队建设的有效补充,学生们分担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压力,同时,学生在实验室还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并

且有机会直接接触用人单位,跟随教师在企业一线工作,提前进入见习阶段。比起单纯枯燥的理论讲解,实践无疑是一个提高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好办法,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个好途径,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 开放实验室的文化建设。开放实验室要有自己的文化氛围,它是实验室的灵魂,良好的文化建设将促进实验开放的良性发展。这种文化氛围应该是实验室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培育出来的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职业道德、团队意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实验室开放使处于象牙塔中的教师和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氛围,不进行自身的品德的培养和文化建设,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扰,影响高校学术的发展。要把实验室建成一个学术风气纯正、团结进取、孜孜以求的科研基地。文化建设是实验室开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验室对外开放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四、实验室开放对校企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实验室对外开放对保障校企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

1. 实现了大学的对外的社会功能,使大学真正能为社会、企业和地方经济服务。校企的紧密结合可以促进高校科研的发展,因为这使教师有机会接触到工厂中最前沿的技术问题,教师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有了创造价值的基地。同时,学校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及时转换为生产力,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的效率并不高,转换的周期也相当长,创造的经济效益也有限,这使许多学者十分痛心,有些人为了给自己的研发成果寻找投资历尽辛苦,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抑制了高校科研的积极性,因此,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是对科研工作的极大鼓励,对经济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

2. 企业从中获得的利益十分丰厚,它可以从高校的科研机构获得更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艺,这为企业节省了时间和研发经费,使企业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生产。高校的对企业的服务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的支持,还包括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使企业业务人员的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企业的发展。

3. 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业难固然有其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但大学生高分低能、综合职业技能不高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几个月的短暂实习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开放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基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一线用人单位,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发展自己的能力,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无缝接轨,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在企业中能发挥作用,使学生一就业就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

学校实验室的开放在企业、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设了一座使他们紧密联系起来的桥梁,实现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赢,为高校和企业切实解决了许多实际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民办高校成长期组织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以运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民办高校成长期组织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基层师生的创造精神得不到尊重

决策前缺乏调研,忽视征求师生的意见。重大决策前缺乏论证和必要的实验,导致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决策与执行脱节,决策过程缺乏具体执行者的参与,得不到师生的支持,执行难度加大,效果差强人意。由于缺乏民主氛围,师生的创造精神被压制,工作主动性不足,“应付差事”思想蔓延,导致学校工作缺乏活力。

(二)学校工作缺乏连续性,内涵建设进展缓慢

教学工作是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对于新建高职院校来讲,教学工作是重中之重,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教学”这一中心工作进行,教学工作必须有连续性。新建高校在建校初期,教学工作处于摸索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随着主管领导的更替,教学模式和要求在不停地变动。但是在成长期,学校应该初步找到适合学校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除了教学工作,科研和直接服务社会也是高校的职能。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在这两方面的工作还很薄弱,教师科研缺乏必须的电子数据库,每年教师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屈指可数。学校各专业直接服务社会的工作几乎没有启动,现阶段,直接服务社会的工作几乎是个别教师的个体行为。

(三)教师缺乏学术自,“教”与“学”割裂,教学工作缺乏协调性

学校集权的特色明显,教学工作也不例外,行政主导教学,没有形成“专家治学”的氛围。在管理上,教学系统和学生管理系统属于两个平行的领导各自管理,增加了协调的工作量和难度,两个系统各自的目标不尽相同,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割裂,最终没有一个系统的目标能完全实现。

(四)教师学习动力不足,成长缓慢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辅相成。新建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上,在专业方面缺乏紧迫性,导致很多教师除了基本的教学工作之外,很少做科研工作,学习动力不足,成长缓慢。

二、民办高校成长期组织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管理专业教育或者培训,仅凭经验和感觉工作,导致学校的管理缺乏科学性。学校缺乏相应的管理培训计划,管理人员职业生涯缺乏方向,专业素质提升缓慢。

(二)教师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和支持

学校的青年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对教师职业的发展靠自己摸索,学校的培训和引导工作力度不够。比如,教师职业发展所必须的学历和职称提升扶持计划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学费的分担比例和工作量的减免等)。

(三)评价体系和薪酬体系不合理,教师缺乏动力

现行的评价体系流于形式。评价体系中服务对象的评价流于形式,评价工作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薪酬体系不合理,薪酬和个人的贡献不能成正比,激励作用较弱。教师不能被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激励,缺乏工作动力。

三、民办高校成长期组织文化建设对策

(一)重新定位职能部门,建立“专家治学”的管理体制

改变过度集权的管理体制,适当分权和授权。重新定位职能部门的职责,建立服务型部门,改变职能部门“唯上不唯下”的工作作风,将职能部门定位为服务和协调。给予学校系部充分的信任,加大系部的自主和自治权,建立目标责任制,建立“专家治学”的管理体制。

(二)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和薪酬体系,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教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建立主要以当期工作业绩为依据的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必须客观可衡量,尽可能剔除主观性的指标;评价工程和结果尽可能公开,全员参与,防止暗箱操作,保证公平性。改革以学历、学校、职称为主要依据的薪酬体系,建立以评价体系为依据的薪酬体系,使评价结果和薪酬体系成正比,消除评价体系和薪酬体系之间的鸿沟。

(三)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提高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专业素质,建立学习型校园

将管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列入每年的工作计划,定期培训管理人员,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建立轮岗制度,定期将管理人员和教师换岗,一方面加强管理人员在教学方面的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选择更适合的管理人员。建立教师定期培训计划,除了“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之外,学校也要有自己的教师培训计划,以此提升教师学历,为教师在教科研方面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方便和服务。

(四)建立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和相适应的阶段性发展规划,提高学校工作的连续性

第9篇

本科生导师制建议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它是一种给学生配备导师,并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行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和人才培养的制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导师制一般用于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而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生源扩招以及教育体制改革地推进,在本科教育阶段施行导师制逐渐赢得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国内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诸多高校都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但在各高校实施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主要归纳以下几点:

1.思想上认识不到位。本科生导师制目标是什么,具体要导师指导哪些内容,不同学校的界定不同,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良莠不齐,随意性很大,实行了以后效果很不理想。

2.师生比过低。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和滞后性。目前由于一个导师指导的人数往往过多,致使有的学校的导师制名存实亡。

3.缺乏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目前,很多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缺乏制度的约束,随意性比较大,导致有些高校的导师只是流于形式,名不副实。另一方面,已实行导师制的多数高校的导师“义务劳动”的成分更大一些,不利于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导师的教书育人地位在目前的学校工作体制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和切实保证。

4.导师的责任心有待加强。由于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繁重,学生很少能见到导师的面,导师也无法履行导师职责,这样的导师制对学生来说,也就形同虚设。

二、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改进想法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借鉴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于2012年开始也从大学二年级本科生中实行了导师制,实行创新教学。根据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从学生基本科研方法和思维训练开始,经过研究性学习、科学研究体验和综合创新实践等教学过程,贯通课内与课外,融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实践,使学生经过系统而全面的培养和训练,达到培育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素养的目的。主要指导形式包括科研导论课、科研技能实践、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研究性的实验项目、毕业设计(论文)结合科研、发表学术论文、学术交流活动、科技创新与发明、社会调查等。通过近一年的实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1.学校方面,加强经费、政策、后勤上的保障及监督考核

建立体现创新导向的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绩效,作为教师业绩评价和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健全完备的规章制度包括培养计划、考核和监督机制、激励措施等方面。科学合理的制度是提高本科生导师制的质量保证,也是学生、教师和学校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重要保障。这些制度包括导师制的目的、导师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考核与待遇等;还包括导师工作规程、导师年度或学期工作计划以及导师考核档案等有关材料。

同时对导师指导学生项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经费补贴,对开展相关实验等活动场所进行开放,并制定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促进导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方面,需处理好与教学科研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目前高校教师普遍承担较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学校有任务量的考核。教学上有本科生的授课、研究生的授课,还有本科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研究生的选题、毕业论文等的指导。科研上,要申报课题、开展课题研究、阶段汇报、学术交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编写著作等,还有教师家庭等私人活动,要指导本科生。时间从何而来?因此教师处理好指导学生与教学科研关系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一是可以让本科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来,这样同学们就有了实践的环境,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系统检验和使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际的科研工作,同学们可以学会查阅资料、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相应的技能,使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可以极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献身于科学事业的热情。另外,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可以为学校、为教研室节约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可以改善实验室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同时让不同专业的同学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也有利于科研项目的完成和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交流,进而发现新的科研创新点。二是可考虑聘任优秀硕士生、博士生担任副导师,既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实验操作技能,也可以让本科生和研究生有更多的交流沟通,在科研实验过程中激发更多的创新灵感。

一些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身的事,学的好坏与己无关,作为教师只要把该上的课程上好就行了,把教书和指导学生、教书和育人人为地割裂开来。在知识爆炸时代,学生在大学中应当学到的已经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正是培养这种能力。本科导师的责任是塑造一个人,特别是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质,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3.学生方面,要处理好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个人与团队的关系

本科生由高中进入大学阶段,周边环境、学习模式、老师管理方式等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往往会迷茫,因此应积极适应新环境,在导师的指导下,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的各种社会活动都是以做事为轴线展开的,做事就要勤勤恳恳、开拓创新、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努力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我们是社会中的人、人群中的人,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地做人,处理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要尊重自己、了解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可严格要求而不可苛责别人,正确地待人和对己。

其次,我们要善于继承,创新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成就、想法,甚至失败的经验之上发展出来的,要重视继承,尊重前人的成果。此外还要敢为人先,标新立异,敢于提出新思想、新观念,不要怕幼稚、怕不完善,新生事物总是从不完善到逐步发展完善的,重要的在于突破,而突破就是创新。

最后,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依靠个人的努力奋斗,自我奋斗是根本。但是对于我们集体的事情,团结协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没有团结协作,共事者工作不协调、相互掣肘,甚至离心离德,是不能很好共同完成的。我们要在强调个人奋斗的同时加强团队精神、同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

三、结论

总之,本科生导师制是新生事物,我们要本着科学的态度,独断探索,逐步完善,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本人,齐心协力,争取把它变为我们本科生培养机制的一个有益补充,使得我们的本科生具有更好地培养效果,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就业,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建芳,吴文健,满亚辉,等.“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9(1):44-46.

[2]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4-77.

第10篇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本科生导师制 科研方法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目标和任务,将大学生培养成不仅具备坚实宽广的知识素养,而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该计划采取项目化的运作模式,通过大学生自主申报的方式确定立项并予以资金支持,是一项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活动。然而,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实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

(1)学生没有科研经验,缺乏探索科学前沿的方式方法、知识面不够广,无法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并实施;

(2)项目的负责人是学生,在经费使用管理上存在财务上的困惑。因此,必须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引领,才能顺利完成项目的预期目标。

目前,很多高校包括我校都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从新生入学开始,针对学生初入校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个人发展的方向、以及就业和考研等一系列问题,导师将在思想上予以点拨与开导、在生活及学习上提供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顺利且充实地渡过大学时光。尤其是,导师可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从事的科研方向,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使学生在相关领域开展深入的课外训练,以弥补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操作的不足。因此,将“本科生导师制”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导师制的优势,又能增强项目的执行力并提高项目的完成质量。

1项目的选题

研究课题的选择对研究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好的选题意味着成功了一半。选题反映的是研究者的水平和眼光,以及对某一领域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选题应把握一条研究主线,贯穿相关学科的主要内容,形成独立和完整的研究链条,并要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由于二、三年级的本科生只上过有限的几门专业基础课,对一些科学概念或技术还处于模棱两可的阶段,对于复杂系统的科研课题尚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难以真正和全面理解课题的意义。因此,与“导师制”结合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导师可通过综合考虑学生的平时成绩、动手能力、学习动机等因素,指导学生选择难度适中的课题。一般来说,前沿性的课题因为处于学科或者应用领域的前沿,可以参考的资料较少,需要学生钻研和创新,实验的难度也比较大。这将导致学生负担加重,项目难以推进,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项目的选题不能太大,难度应适中,这就需要导师帮助把握。此外,很多导师自己有科研项目,可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抽取部分内容作为课题,这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导师的科研项目一般来源于高级别的国家级、省级项目,起点较高,并且导师已经对课题做了一定的预研,对研究方法有一定的把握,课题完成顺利的话比较容易出科研成果。可见,项目的选题一定要合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动手能力和学术的严谨性,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项目的开展

2.1实验时间的安排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主要在本科二至三年级进行,而该时期也是学生完成必修和选修课程的主要阶段,造成部分学生难以处理好学习与研究工作的关系。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可以让导师在一年级就接触到学生,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做好思想准备,以便于在二三年级时合理安排时间,正确处理好课程学习与研究工作的关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尤其是暑假,集中精力完成研究项目。

2.2实验资料的收集

本科生的学习主要在于基础理论,对专业文献检索缺乏基本的培训和锻炼,对如何利用检索工具查找到高质量的文献常感到束手无策,而熟练检索专业文献是从事科研和创新实践的必备技能。因此,导师需要对参加项目的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学生查找、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确定设计思路和研究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逐步培养项目组成员掌握正确的科研思路和方法,提升其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和素养,为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行业需求奠定基础。

2.3实验的开展

实验方案确定后,最重要的是采用一定的实验手段加以实施。在此之前,学生所学知识仅为书本内容,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加以应用。如,化学专业学生学习了《近代测试技术》课程,课程主要介绍了各种大型仪器的使用以及所测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但是,由于本科生的学时数较少,并且大型仪器的台套数较少,根本不允许通过课程的讲授学会仪器的操作及数据的处理方法。然而,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项目组成员将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本组所合成的物质进行测试、分析,了解仪器的使用规则及数据的处理方法,实现书本基础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此外,由于学生初次在实验室进行独立的实验操作,对很多化学品以及仪器误操作所产生的危害认识不足。因此,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导师还需对学生加强使用仪器的规范性和实验室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工作。

2.4实验结果的整理

项目的完成最终离不开实验结果的有效整理。工科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无论是为了保障在校期间能出色地完成各种课程设计报告和毕业论文,还是为了满足日后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高水平的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必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给了项目组成员很好的锻炼机会。导师可以在平时的实验中对学生开展该方面的训练,定期进行实验工作汇报,既能提高学生总结分析数据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又促使学生针对性地思索后期的工作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后,要求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对英语程度高的同学,还可要求他们书写英文论文,既加强了语言学习,又熟悉了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此外,结题报告的撰写及终期答辩,学生也无法独立完成,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才能将自己开展的工作意义、内容、目标、进展、成果等付诸文字,并由导师指导完成现场答辩。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项目的实施对学生的收益

参与项目之前,学生学到的都只是一些理论知识,不能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所学知识离散、不系统。项目确定之后,一系列的问题就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必须通过自学相关知识,集体讨论分享资源、交流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项目的逐步推进,学生查找文献、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得到信息的时间明显缩短。他们将之前已经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将原本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真实具体,更易理解,由被动学习转为积极主动的自主求学,心态发生了变化,掌握新知识的速度明显加快,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丰富了其实践经验。此外,完成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的通力协作与配合。一个人难以完成全部工作,需要项目组每个成员承担相应的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成员必须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相互配合、集思广益,积极交流和沟通,这对学生的团结意识、协作意识、个人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并让他们更加理解协作精神与团队意识的真谛。

另外,很多高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毕业论文结合在一起,毕业论文可以延续“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选题。这样,从大二开始,就有很多学生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来,他们对课题的内容已相当熟悉,有了这一年多的积累,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时,不仅从时间上来说宽裕许多,缓解了与考研和就业的冲突;而且,由于对论文的工作已有了相当的基础,工作开展起来更加顺利,论文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4项目的实施对导师的收益

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同样也能够使教师获得相当的收益。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研究生生源不足的问题,很多的科研项目是靠青年教师自身开展实验工作来完成的。然而,从时间的角度来考虑,很多教师根本无法兼顾科研与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科研工作开展得相当迟缓。但是,通过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青年教师可以从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抽取一部分子课题进行开展,就可以大大加快教师科研工作的进度。此外,通过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毕业论文结合,导师可以延续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导师,由于提前指导了一年多的时间,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有前期项目的铺垫,导师能更加准确地把握题目的难易,并对选题进行适当的扩充和调整,使得学生能更加准确、高效地完成毕业论文的工作。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科研活动,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还应该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这些要求将促使教师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关注本专业发展状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而推进教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教师同学生作为一个科研团队一起开展科研活动,是一个非常好的相互交流的平台,能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教师能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以及心里变化情况,这些情况的掌握可以使教师知道学生差什么、需要什么,有利于推进教师日常教学的开展,并增强与学生间的感情。

总的说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目的是,通过项目实施,促进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根据导师工作实际,结合科研工作设立的。大二、大三学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启智阶段,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求真的学习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科学的探索精神的最佳时期。在此阶段,辅助于导师的指导,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求知观,从而让大学生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 武广臣,刘艳.“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推广[J].考试周刊,2014(30):164-165.

[2] 王海良,任权昌,喻洋,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体会及感想[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216-217.

[3] 刘长宏,李晓辉,李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163-166.

[4] 周浩.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选题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173-174.

[5] 魏萍.以科研训练计划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2015(11):78-80.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青年教师 科研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

论文摘要:青年教师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最具活力,是教育发展的希望所在。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要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学校要营造关心、支持青年教师搞科研的氛围。

本文所说的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涉及近年由各地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大多是由单科性或职业性高等专科、师范类高等专科升格而成的本科院校,以及多种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合并后升格的本科院校。目前,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已达100多所,占我国现有本科院校的近20%,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建本科院校处于升格的“过渡”期,在晋升本科院校过程中往往招聘、吸纳了很多青年教师。众所周知大学具有三大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般地说,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地位相对薄弱,科研能力相对比较弱,科研成果相对较少,但科研不仅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而且与教学之间、与社会服务存在非常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所以,新建本科院校要尽快提高科研水平,形成自己的科研特色,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一、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

近年来,大批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这是十分可喜的事。但严格地说,即使青年教师全部是研究生和博士生,也不等于师资水平就必然符合高校本科办学的要求。虽然青年教师在某一领域已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掌握交叉学科的复合知识、动手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才能胜任培养“技术本科”的教学任务)。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绝大多数青年教师继续读书深造意识大大增强,但相对缺乏科研的意识。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比较典型的有两种错误认识,一是有的青年教师认为“科研很神秘”,把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只是理论工作者和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另一个是有的青年教师认为“科研无用”,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针对以上错误认识,若想提高科研能力,青年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意识。教师也是科研的主力军,从事科研是每一位教师份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科研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科研工作同时会使教师形成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包括创新意识、实践精神、好奇心和进取心、独立探索的自觉性以及开拓精神等,这种气质也是成为“名师”不可缺少的气质之一。

二、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以科研促教学

新建的本科院校在晋升本科前往往是以教学为主,晋升本科后应从偏重教学转变为向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向发展。要创立“高校名牌”,就要有“人才”、“尖子”和“名师”。青年教师在科研实践中,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科技成果,了解并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学术动态、最新方向,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淘汰、更新过时的知识点,并将最新科研成果直接、迅速、直观地反映在教学活动中,而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停留在“背书”上,这样才能培养合乎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丰富,他们也乐意接受能反映当代最新科研成果的教学。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把科研成果引入到本科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去,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才可以开阔学生的学术眼光和视野、进行学术熏陶。通过启发式案例教学,不仅能使大学生深刻领会到学习该门专业课的真正目的和用途,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生动又直观,非常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搞科研也可以使青年教师的文凭与能力相符合,特别是刚取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更应该趁热打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也是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方法。

三、青年教师要尽快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

从科研的层次上看,对科研成果的需求一般存在着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全国重点院校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由于其明显的优势,一般是高层次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者,而新建本科院校刚刚跨入本科门槛,更多的应定位于中、初级科研项目,应在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在自己有相对优势的学科、在为地方公司、企业承担一些应用性项目上多做科研的文章。有了这种定位,搞科研可以从以下路子着手:指导大学生参加小发明、小革新竞赛承接当地企业技改项目自行开发专利产品承揽省、国家级科研项目,再一步步走下去。一般来说青年教师既缺少科研经验,又缺少社会关系,与中老年教师相比,青年教师自己单独联系到一个企业、接到一个项目是有困难的,青年教师也很难独立申报成功一个科研课题。大学生参加小发明、小革新竞赛只有好坏之分,不存在失败成功之分。可以比较有效地激发青年教师搞科研的热情,树立搞好科研的信心。搞科研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以及项目推销的能力。从社会需求看,目前最稀缺的人才就是既有科研能力又有综合组织能力的人才。作为青年教师要防止闭门造车,要努力走出象牙塔,抓住机会,广泛接触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科技人员,获取信息,锻炼才干。

四、营造关心、支持青年教师搞科研的氛围

新建本科院校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破论资排辈的条条框框。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青年教师科研创新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学校应大力营造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的浓厚氛围,科学合理地组织科研小组或课题组,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在科研中的经验和传、帮、带作用。学校要加大对青年教师搞科研的投入,要充分认识到科研对于教学的巨大促进作用。目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已明确提出把教学作为立校之本,把科研作为强校之路的发展思路,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科研投入,并建立起了科研激励机制,把教师科研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加大了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从而有效地推动了科研工作。学校要进行政策引导,建立健全考评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创新,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年度考核标准及奖惩制度,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并将考评结果与职称聘任、住房分配、个人收入等挂钩,奖优罚劣。新建本科院校要学会借住外力,提高科研能力,要积极主动、甘当配角、利用自身优势与国内外著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科研协作关系,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师生作学术报告和科研指导,这样既能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又能有力地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快速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招生规模在短时间内扩张迅速,一般来说教学任务繁重,任课教师紧缺,但是,新建本科院校要长远打算,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全力支持现有青年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高,主动选送那些学历高、素质好、科研意识强、有科研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重点大学学习深造,主动参与著名高校的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

五、做好科研成果鉴定评价和应用工作

教师科研成果鉴定评价是对科研成果的价值、效益及科研工作完成情况等进行的客观的、公开、公正、全面的科学判断和评价。鉴定评价的内容一般主要包括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效益、工作效率等方面。科学价值,主要指科研成果的创新程度,是否提出了新概念、新思想、新假说、新理论等,在当代科学发展中所达到的高度和学术上的造诣以及在学术上的指导意义和影响。技术价值,主要指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实用效果和可靠性程度以及推广应用潜力的大小。经济价值,主要指使用科研成果而新增利润、降低成本和原材料消耗、提高成品率、提高工作效率及投资回收期等。社会效益,主要为科研成果所解决的问题对社会的重要程度及其对社会公益事业,如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劳动保护、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影响的大小。工作效率主要是科研成果研究工作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研究工作计划完成的好坏以及研究工作人、财、物投入量的合理性等。据统计,每年国家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有相当比例的成果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泡沫”,这些泡沫既影响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又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对科研成果鉴定评价偏颇或失误造成的教训是很多的。学校要做好对科研成果的鉴定工作,在组织机构、鉴定评价标准、鉴定评价程序、鉴定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要打破原来的条条框框,与时俱进,适应科学和社会的进步。另外一方面,要做好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新建本科院校在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重点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将科研成果尽可能地应用于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学生传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也从中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的活动中来。二是将科研成果尽可能地应用于当地经济发展中。新建本科院校所在地的经济一般相对比较落后,当地经济,尤其是当地企业对科研成果的需求是比较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也比较迫切,科研成果在当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应用的空间是很大的。较好地解决科研成果的应用,就能为继续提高科研能力提供新的动力,也能为科研工作的考核和后续工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新建本科院校起点较低,科研又是薄弱环节,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客观现实和共性,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多数处于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且本身有着多年的职业、专业培养的经验,科研也不是单纯的理论想象,从事科研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高的过程。是研究就需要学习,就会有困惑,有困惑才有研究的价值,当困惑明朗时,也就是科研能力随之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艰辛而又充满乐趣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辛彦怀,王红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5,(5):31-34.

[2] 杨海生.办好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定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36-37.

[3] 朱中华.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研究[J].高教探索,2004,(4):37-42.

[4] 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5-9.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 安全管理 队伍建设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实践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安全关系到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对整个高校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是建设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保障实验室的安全,最为重要的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到位,管理到位是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所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多样性、特殊性、综合性、服务性决定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必须要有一支人员稳定、技术过硬、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管理队伍,才能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一、高校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室特点

高校实验室存在专业涉及面广、进出人员多、层次杂、流动性大、安全资金投入少、缺乏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等特点。尤其是理工科实验室,它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化学试剂使用种类、大功率高温电器、高压容器(含气体钢瓶)、仪器设备及大型精密仪器多;第二,科研实验室以研究生为主,科研项目极为多样化,且涉及到跨学科,另外研究项目本身探索性强,科研研究过程不时改动调整,存在动态可变的危害风险;第三,实验人员更替频繁,成分复杂,学生流动性大,安全背景各异;第四,实验牵涉科研最前沿,且为探索性研究,可能存在未知的危害物质或操作;第五,高校强调学术自由与个人自主,缺乏清晰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架构;第六,高校的扩容、研究项目的拓展等因素导致实验场所分散,管理难度大;第七,师生中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认为严格管理是“没事找事,多此一举”;第八,高校人事聘任制度的改革,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编制大为缩减,一些工作认真、乐于奉献、经验丰富的人员无奈离开了实验岗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室的日常管理;第九,晋职、晋级、考核等关注的是教学和科研的成果,没有将实验室安全列入其中;第十,安全意识淡薄、疏忽大意、违规操作,每年各种大小事故屡有发生。

2.管理体制不完善

(1)职责不明确。各院系、各部门的安全领导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于形式,实质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制度不落实。“规章制度”相对已是比较完善,但实施结果却差强人意,在执行过程中成为一纸空谈,被人为地大打折扣。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奖惩措施,有些“规章制度”只是挂在墙上或是放在抽屉里而已,以致执行力度无法保障,可行性、执行性及成效性微乎其微。

3.安全意识淡薄

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抱着只要不出事就行,其它的是“小题大做”或“没事找事”,对于隐患的检查整改有明显的抵触或不作为情绪,甚至有些大牌教授直言不讳地对检查人员说:“你去搞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言下之意就是不要来给我没事找事。对于安全知识教育培训,能躲就躲,寻找各种理由不参加。

二、高校实验室队伍的建设

纵观各类实验室事故,人为因素占据了主要地位。据台湾慈济大学实验室安全卫生教育训练教材介绍,实验室安全事故中由于火灾引起的事故比例仅为2%,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比例却为98%,这说明人在事故的发生和预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实验室众多工作的基础,脱离安全的实验室工作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和艰巨的工作,它需要多方面的支撑以及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小会常说,大会必讲,日日说,年年说,其重要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稍有疏忽,轻则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度,重则会威胁到实验人员的人身和生命财产安全。在日常的安全管理中,暴露出一些薄弱的环节,针对安全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仅仅在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方面作出补充、修改和完善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在于要把制度和整改措施落实到位,但落实到位的关键又在于制度的可操作性及人员的执行力度。

由于科学研究的探索性,高校实验室尤其是化学类实验室潜在的高度危险性,及国家日益将环境、健康提上议事日程,这势必迫切需要学校构建一个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管理队伍体系。

1.组建校级领导团队

为强化校园安全管理的有序性,学校成立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委员会,由分管副校长担任主任,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校区管委会和有关专家组成。根据工作需要,委员会可下设若干专业工作小组。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制定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方针和规划;确定实验室安全工作政策和原则,组织制定实验室安全工作规章制度、责任体系和应急预案;督查和协调解决实验室安全工作中的重要事项;研究提出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的工作计划、建议和经费投入,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和专业工作小组落实相关工作。

2.部门或院系成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以下简称“实验室处”)作为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按照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综治委的要求,在学校实验室技术安全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开展并检查落实做好全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鉴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形势依然严峻,针对当前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直属单位或院系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管理,专门成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各学院(系)、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实验室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安排落实各项实验室管理工作,除了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外,还应定期监督检查。

3.利用现有资源,组建实验室安全检查管理队伍

利用现有实验队伍,制订切实有效的工作岗位考核、激励机制,调动实验人员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明确了实验室主任和实验室公共管理岗位人员的职责,实验室主任掌控各实验室的宏观管理,各所室的实验室管理具体由实验室公共管理岗位人员由负责,并将其列入实验室公共管理岗位人员的年度考核工作。在院系层面的组织架构上,形成了院系主管领导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实验室秘书实验室主任安全联络员及安全检查管理小组各间实验室责任人,从上到下形成一系列的安全管理体系。

4.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管理的热情

研究生作为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每天都在实验室工作学习,对实验室的了解程度和呆在实验室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都超过了教师。由于教师们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很多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有很多研究生担当着协助教师管理实验室的重任。因此,充分调动起研究生参与管理的热情,行使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职责,是确保实验室安全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

5.实行负责制

根据“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采用分级负责制,实行“学校院系或直属单位研究所直接使用人”的三级责任体系,落实每位实验用房使用者是本房间的直接安全责任人。

三、健全的培训、考核、奖惩制度

实验室安全管理形势依然严峻,重特大事故还时有发生。这些事故反映出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缺陷,相关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完善。针对当前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教育培训、考核制度,切实推行奖惩制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管理,有效减少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1.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

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师生员工提高安全意识,这是责任所在,但长期以来,高校对师生员工的安全、环保、健康方面的教育培训非常薄弱,目前虽有所重视,可相对于一个学校安全理念的传播、安保文化的传承还仅仅是一个起步。也只有师生员工的意识提高了,在师生中形成了从身边做起,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的理念,把校园安全当作一种文化,学校才有可能向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重视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保证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长期以来,教职工只注重教改、论文、项目等成果的现象非常普遍,忽视甚至是轻视实验室安全的管理和投入。安全意识的培养,首先是要增强教职工的安全意识,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向教职工宣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这样才能培育出具有高度安全意识的学生。

高校可把“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教育”设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由于不同学科的实验室有自己安全管理的特性、内容和要求,理工科院系可结合学科、专业的要求增设实验室安全专业必修课,且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学时数、学分等的调整来控制不同学科之间之间涉及实验室安全的差异,不搞一刀切。

2.健全考核体系,推行奖惩制度

在构建一个完善的管理队伍体系的同时,高校应把安保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干部、教职工、学生的年度考核内容,与教职工的岗位聘任、晋职晋级、干部任用、评优评奖挂钩,与学生的评优评奖、学位、毕业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

白做是谁都不愿意的,或者说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工作岗位谁都不会用心去做,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考核体系,很多人或很多时候就会去消极地应付。只要有一个健全的考核体系、合理的激励机制、切实推行奖惩制度,自然而然,师生员工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安保工作中来。

总之,实验室安全工作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紧密相连,与学校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每位师生员工应该共同合作,创造一个安全愉快的教学、科研和学习的环境。管理的目的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坚强的后盾,所以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安全管理领导队伍,成立一个叫得应、靠得住的安全管理团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后备力量,才是高校安保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阮俊,金海萍,李五一,冯建跃. 提高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工作参与积极性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72-174

[2] 李五一主编. 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M].浙江摄影出版社: 9

[3] 周黎,谷大丰,李五一.高校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175-178

[4] 田今朝. 研究生在生物学实验安全工作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8,(8):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