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9 19:35: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粮食安全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确保全国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这就要求对粮食安全进行预警和监测,并用正确的决策对粮食安全进行调控。为适应新形势下湖南省粮食安全领域发展变化的新要求,研究适合省情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为粮食宏观调控部门提供科学快速的决策支持工具,成为当前粮食安全科研工作的重要任务。由于每个省的地理人口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存在种种差异,使得各省在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上均有不同,所以不能盲目引用。
1国内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分析
目前,国内对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成就。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储备等各个环节,其指导思想就是在出现粮食不安全时,立即启动系统中相应的调控措施,确保粮食市场安全、社会稳定。当然,系统采取的措施应当是可操作的、有效的。因此,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是应对粮食不安全警报而建立的,用来消除、防范、抵御粮食不安全,实现粮食安全。本文分别以上海、河北、福建为例介绍。
(一)上海市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上海是一个特大型的粮食消费城市,一个由市场检测、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先兆预警等环节有序衔接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在上海已经逐渐成型。这个预警监测模式的特点是能够即时应对粮食市场的供求波动。上海信息监测网络涵盖了九个大型粮食批发市场、五个粮油加工、销售骨干企业以及19个区县的粮食市场。其中有33个监测点,这些监控点按照每天每周每月的不同要求,将各自的进货量、销售量、价格等数据上报汇总。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就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监测。
随着上海粮食流通市场的发展,监测点的数量和检测网络的规模都将不断的扩大。除此之外,上海还密切关注周边地区和粮食主产区、主销区的市场走势,以及国际农产品现货、期货的市场行情。业内人士认为,在广泛监测和信息收集的基础上,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将对粮食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粮食市场的变化趋势,进而实现先兆预警,然后即时采取应对措施。
(二)河北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建国以来河北省的粮食生产得到了稳定的发展,1949年河北省粮食产量仅为469.5万吨,到1998年河北省粮食产量已经达到2917万吨,50年来增长了521.96%。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007年河北粮食产量为2841.6万吨,与1978年相比河北省粮食年产量增长了68.3%,增加了1153万吨。但是河北省粮食增产速度时快时慢,有时甚至出现负的增长,由于种种原因河北省粮食产量在年度间的分布并不平均,而且还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因而需要生产预警系统来对其进行监测和预警。目前,河北已经研究出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它的特点是把经济波动理论、经济预警理论运用到粮食安全预警监测分析之中,并运用灰色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计算手段,以及扩散指数法和预警灯图法对河北的粮食生产进行了实证和预警。这种模式的建立已经成为河北省研究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的一个重要成果。
(三)福建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为了确定粮食生产警情,福建省也建立了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它的特点是研究福建省粮食总产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以粮食产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学方程。福建省对粮食生产一直持积极支持与鼓励的政策,但是福建省粮食生产尚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投入要素,而不是需求,故在方程中应选择主要投入要素作为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变量,诸如农业劳动力X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2、化肥使用量X3、农机动力X4等,用这4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建立方程,经参数估计和检验后发现,由于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充足,农业机械虽然在提高产量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非关键的作用,因而农机劳动力在方程中并不显著。重新建立模型,计算结果如下:
模型1:ln(Y)=O7340741n(X2)+0.186691n(X3X2)+U
(0.056382)(0.10234)
(13.02)(1.824)
R2=0.99987,F=59234.33832,
SE=0.07582,D.W=1.49310
模型2:In(Y)=0.8065071n(X1)一0.1731421n(X2)+V
(0.108729)(0.089483)
(7.418)(1.935)
其中方程下方第1行为参数估计值的标准误差,第2行为对应参数的T的检验统计量值。R2为较正可决系数。模型1的参数估计值0.734074,0.18669分别为播种面积,每亩化肥使用量的产出弹性。即播种面积增加1%,产量增长0.734074%;每亩化肥使用量是这样的:播种面积增加1%,产量增长0.18669%。所以模型1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类似地,模型2也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两个模型的方程和变量都很显著,拟合优度也都很高,接近于1。两个模型的随机干扰项都不存在一阶自相关。由于未采用截面数据作样本,且观察值全部为实物量单位,两个模型随机干扰项的异方差性可以避免。因而两个模型都是较理想模型。
(四)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相关研究
尽管国内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是根据不同的省份来设计的。不过它们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模式。这种共同的模式可归纳如下: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由信息网络、信息处理、信息、预警指标、发出预警信号等子系统构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信息网络,它能借助现代互联网工具将遍及全省的粮食信息网点相互连接,并有效且及时的将收集到的信息传递到预警系统进行处理。这种预警监测系统,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早作防范,然后信息处理。信息模式的特点是将信息处理形成信息网络,加强对粮食市场监测,及时收集、分析监测省内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根据信息处理结果,即时将这些信息定期提供给政府及有关部门,作为粮食行政管理和宏观调控的参考,采用适当的渠道定期向社会,使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有关政策法规,调整生产计划或经营策略,以期达到调节市场供求平衡目的。预警指标,建立灵敏、准确提供信息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进行粮食安全预警。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因为从这些指标中可以判断粮食安全与否,如粮食生产、需求、进出口、储备、粮食价格等方面的指标。所以要建立某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就要根据该省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对系统进行设计。
2国内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的启示
通过对以上三个省份的具体分析,以及对国内研究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种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都是根据各自省份的具体情况来设计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我们不能盲目的借鉴。但是可以借鉴别人好的经验。其中适用于湖南省的可归纳成如下几个方面:
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的关键,国内对有关粮食安全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地区粮食安全预警的研究较少,分省尺度上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不仅受国家整体水平上的粮食安全的制约还受各省具体粮食安全影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湖南省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时考虑的警情指标较全国尺度要少,可以忽略国际粮食供需变化的影响,同时重点考虑涉及湖南地区本身的指标。
本文认为可以将预警指标设置如下:粮食亩产增长率,受灾面积增长率,播种面积增长率,食品工业产值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化肥销量增长率,农药销量增长率,役畜拥有量增长率,农民与非农业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比例增长率,财政支农资金增长率,有效灌溉面积增长率,农业商品率增长率,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指数,粮食收购价格指数,粮食经济作物比价,农用机械动力增长率,化肥价格指数,另外,农资价格是一个重要指标,由于受农民本身货币购买能力的限制,农资涨价对农民的购买能力更是雪上加霜。所以监测好农资价格是影响农民投资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一套自动的预警监测系统。网络不仅可以提高预警监测的准确性还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利用统计信息和遥感估产信息动态分析区域粮食的年度和年内供求状况,对湖南省粮食供需总量和结构平衡进行预测和预警。这将为我省粮食宏观调控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为各粮食部门提供方便有用的信息参考发挥着重要作用。
3湖南构建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的思路
从湖南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把经济理论、经济预警理论运用到湖南省粮食生产中,进行粮食生产的监测预警研究,根据监测、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先兆预警等有序的环节建立湖南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从粮食生产增长率的角度去发现湖南粮食生产中潜在的问题。
从湖南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运用预警的有关理论,进行粮食生产的监测预警研究,构建湖南省粮食生产监测预警系统。这种系统从逻辑上讲应包括这样几个阶段:明确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并预报警度。这里,明确警情是大前提,是预警研究的基础,而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属于对警情的因素分析,预报警度则是预警的最终目标。湖南粮食生产监测预警是根据粮食生产所出现的严重偏离正常的状态,在未造成粮食生产灾害之前进行预测、预报及调控。湖南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模型就是依据宏观经济预警的逻辑过程,即确定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并对湖南省进行粮食生产预警研究。通过探索建立湖南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做到有备无患,加强对湖南省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准确把握市场动态,科学分析市场走势,确保湖南省粮食安全。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预警就是对事物发展的未来状态进行测度,预报不正常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以及提出防范措施。粮食生产预警系统是为了防止粮食生产运行偏离正常发展轨道或可能出现危机而建立的报警系统。湖南是农业大省,自然条件优越,水稻产量居全国第一。但近些年其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2000年湖南耕地面积为507.98万顷,而到2003年耕地面积只有452.98万顷,平均下降13.75万顷年,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少有回升,但是增长速度缓慢。
参考文献:
1.贡光禹译.谁来养活中国——中国未来的粮食危机.未来与发展[J],1995.2
本文作者:周忠会 单位: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系
农作物和粮食产量和质量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旦植物发生病害,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受到相关的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会受到牵连,此外,政府在对农业进行财政支出和投入的环节也会受到制约,相关的农产品深加工行业也会被卷进来,比如说酿酒业、制糖业等[1]。植物病虫害最重要的影响还是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危害,人们为了解除病虫害必然会对植物使用农药,造成农作物在生长过程有农药残余,人们在直接或者间接地食用,生命健康存在很大的隐患。
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
植物病害导致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不仅导致了粮食产量的降低还造成了粮食质量的下降,由此可见,加强对植物的保护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分析,本论文将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具体地讨论。首先植物保护可以有效地确保粮食的安全性,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植物的保护工作以确保粮食的安全,稳定粮食产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处理病虫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标准计量的农药,农药可以有效解决虫害、鼠疫、病菌对植物的侵害,及时预防植物大面积受损。农药的效果十分的明显,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植物解除病害,保证粮食的产量,打个比方,如果可以挽救6亿m2植物病害,就可以挽救8000万t粮食的产量,所以使用定量的农药是植物保护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其中转基因技术越来越成熟,如果把转基因技术应用到植物的保护中去,那么保护的力度是可想而知的。转基因技术对粮食生产工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使农作物的颗粒更加饱满、色泽更加光亮、富集的营养更加丰富,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确保了粮食的质量[2]。除此之外,对植物保护工作的方法还体现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几个方面,这些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植物的保护,维护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当然,不适当的植物保护方法也会给粮食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农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粮食的产量,维护了粮食的质量,与此同时,农药里含有大量人体不能摄取的有害物质,而农药在使用的过程中,被植物吸收,人们在食用的时候就避免不了摄取农药中的有害物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身体健康;部分技术人员掌握农药使用技术不牢靠,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尽管转基因技术发展比较快,但是还不是特别的成熟,所以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中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体现在:转基因粮食含有不确定的毒素、转基因粮食有可能存在致敏物质、转基因粮食富集的营养成分发生变化,而这些风险都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的作用。
植物保护促进粮食安全的建议
针对上述的问题,首先要提高植物保护技术。我国植物保护方法主要还是集中体现在对植物使用农药、利用植物转基因两方面,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没有被探索出来。由于植物保护方法的制约,我国粮食安全发展进程不太理想,只有不断探索、研究新的植物保护技术,寻求一种可持续的植物保护方法,才能营造一个较好的粮食安全环境。针对粮食安全所需的环境要求,提倡EPM(EnergyEfficiency&ProductiveMaintenance)管理策略,对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3]。通过自然调控,将有害生物对群体危害予以有效治理,促进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发展。EPM策略是控制粮食安全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植物保护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此外,政府应该量化自己的职能,加大对植物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争取让植物保护的理论成果转换为实际力量,从而保证粮食安全。对植物实施可持续保护策略,能够在植物发生病害的时候,予以及时有效地处理,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4]。政府必须加大对公益性植物保护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加大宣传力度,侧重于对有害生物成为灾害规律的技术研究,建立相关的数据库记录数据,加强生物农药的开发,研发知识产权和新的农产品。政府投入的加大能拓展植物保护研发工作的广度并且拓深研发的深度,促使植物保护成果由理论向实践进行转换,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由于人们植物保护意识相对不高,植物保护发展的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的,因此相关部门有责任加强对公民可持续植物保护的教育和培训。虽然,可持续植物保护思想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植物保护工作人员所确认,但是可持续植物保护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善,防治工作还没有被广大农民接受[5]。因此要加强义务讲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农民意识到植物保护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从而保证粮食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结论
一个国家要想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于粮食的需求更加迫切,必须稳定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才能保证日常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有序进行。粮食安全性至关重要,而作为这个环节上更重要的植物保护工作,必须得到落实,并不断加强植物保护技术的研发,确保粮食安全。
论文摘要通过对南阳市农业自然资源条件、水稻栽培技术、市场需求的回顾和分析,认为南阳水稻生产的潜力很大,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限制水稻发展的主要因素等,提出了稻作改进对策及发展战略。
大米位于我国的三大主粮之首,全国有60%的人口以大米为主粮,大米是极为重要和敏感的特殊食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几次抢粮风潮,都是从大米开始。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做好大米产业,对于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南阳市农业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水稻生产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何达到“南阳三个提高(提高稻米品质,提高单产水平,提高科技效益)一个保障(保障粮食基本结构)”的目标,已是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经分析论证,形成以下几点看法:①南阳稻作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喜人,地位重要;②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全面推广稻作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增产、增效的农业技术,实现科技兴稻,是提高南阳稻作效益的科技保证和根本途径;③多部门综合服务,生产绿色有机保健优质稻米,培育“南阳稻米”名牌产品,是提高南阳稻作效益的根本途径和最终目的;④提高加工工艺,建立网络化的经营模式,拓宽销售领域,实现产业优势化、规模化、市场占有率高和农民增收增效。
1新形势下发展南阳稻作的重要意义
1.1确保粮食安全水稻是高产优质高效粮食作物,其产量一般为旱作粮食作物的2倍。全球有2/3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粮,其中亚非地区约4/5、我国1/2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要粮食。在确保世界的粮食安全中,稻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入WTO以后,我国稻米的生产成本仍较世界主要稻米出口国平均生产成本低,较之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具有较好的比较效益。如果生产的稻米达到绿色有机稻米标准,可与泰国籼米、日本粳米等国际名牌稻米媲美,则其利润空间更大,可较现有传统杂交籼米种植效益成倍提高。
1.2保护生态环境水稻是与环境友好的作物,种植水稻有利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如水田能蓄留夏季暴雨。减轻水土资源的流失和夏季的洪涝灾害,稻田的灌溉有利于减少化肥的流失和促使农药快速降解和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
1.3保护农田水利水稻生产的发展可以促进和保护农田水利建设事业,从而对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水资源条件。凡是水利条件好的地方都有水稻的种植,而种植水稻的地方都能保证良好的水利条件。
水稻与水利的良好互促互动,证明水稻生产较旱作物具有保护农田水利的独特作用,只有发展水稻,才能发挥灌区水土资源条件的作用,提高灌溉效益。
1.4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稻生产具有防灾和为农业结构调整腾出土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再调整的作用。在干旱年份,具有灌溉条件的稻田,可得到良好的光热条件,往往能够创出超高产量。在雨涝年份,稻田更能省水高产,化害为利,2006年秋季遇罕见雨涝,仅水稻减产较少。为了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各方面均在调整改革、加速发展。粮食生产正在从东北平原向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集中。就水稻生产而言,因北方的干旱、缺水和南方的发展经济毁田严重,迫使水稻面积向黄淮海区转移集中。南阳属南北过渡带气候,地处江淮地区,土壤肥沃,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800~1200mm,温和湿润,5~10月份的日照时数和有效积温比河南省黄河以北高,有利于实现高产、超高产,又利于实现稻米品质优、效益高等目标。按照“以水定稻”的原则,南阳现有各类水库505座,总蓄水能力25亿m2,有效灌溉面积达43.33万hm2,在保证旱作灌溉的条件下,还可保证10万hm2水稻的灌溉需要。南水北调中线完工后,南阳年可增加可利用灌溉水12亿m2,对于南阳发展稻作增加了水源保证。考虑到其他方面用水需要也在增加,水稻生产中节水灌溉技术正在广泛采用,水稻年灌溉定额可以控制在6000m/hm2左右,则全市可利用水资源在保证其他方面用水的前提下,完全可能保证10万hm2稻田的需水,如果抓住南水北调工程的机遇,在2010年前的5年间,每年增加水稻面积0.67万hm2,全市年产稻谷可达9亿kg,创社会效益14亿元以上。
2提高南阳稻作效益的措施
2.1推广水稻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
论文摘要 耕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不合理排放及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和地膜污染已严重威胁到耕地质量与安全。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防止耕地污染是确保粮食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耕地是人类所需食物的主要来源,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耕地主要由土壤组成,包括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具有天然肥力和供给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的能力。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06年底我国全国耕地面积仅有1.22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约0.09hm2,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因此,保护耕地,防止耕地污染是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必须要坚守1.2亿公顷耕地红线。
近20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耕地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地膜及工业污水灌溉,一方面,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土壤受到有毒、有害物质的侵蚀,原有的理化性状恶化,生产潜力丧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耕地的生态功能受到严重侵害。另一方面,由于土壤理化性质恶化,耕地生产能力下降,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经济效益下滑,耕地的复种能力随之下降,部分耕地甚至丧失了耕作能力,粮食及其他农产品食用安全受到威胁,直接影响人类健康。耕地污染主要表现为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它需要对农作物进行残留检验或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实验,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污染物容易在耕地土壤中不断积累从而超标。耕地污染诸如重金属污染、地下水污染等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消除和恢复,并且治理耕地污染所需的成本高,周期长,有时要靠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决。总之,耕地污染会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我们必须时刻绷紧防止耕地污染这根弦不放松。
1耕地污染的来源途径
1.1工业生产中排放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以及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各种废弃物
许多工厂产生的“三废”没有达到环保处理要求就超标排放,将直接污染土壤,特别是化工、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废水污染尤甚。有毒的气体、污水、废渣等污染物直接或间接地向耕地土壤排放,当其超过耕地土壤环境容量时,就会打破耕地土壤内部系统的平衡,土壤的理化性状将逐渐恶化,耕地的生产潜力会逐步丧失,从污染的耕地里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将危害人畜健康。
1.2农田长期、过量地使用化肥、农药及农用地膜
近20年来,随着化肥的推广使用,农民在大田里施用的化肥量呈递增趋势。过量地使用化学肥料,主要表现为氮、磷、钾3种元素比例失调,氮肥过量,磷、钾肥不足,肥效持久且无公害的有机肥及作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严重不足。长期、过量地施用氮肥,使土壤理化性状改变,土壤板结,通气、透水性差,肥力下降,影响作物生长。长期、过量使用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危及了害虫的天敌,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长期、过量地使用化肥、农药对农产品也会有污染,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农用地膜具有提高地表温度,保持土壤水分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作物栽培,但由于地膜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在自然状态下难以分解,长期使用地膜的农田,随着地膜残留量的增加,会使土壤的透水、透气性变差,阻碍农作物根系发育和对水、肥的吸收,影响大田机械的操作,造成耕地的“白色污染”和农作物减产。
2耕地污染防治途径
2.1加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估,加快推进耕地污染防治法的立法研究步伐
针对我国耕地资源匮乏的现状,建议尽快展开全国农业用地污染源普查,为保护耕地,防治耕地污染提供原始、详实的资料,供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耕地污染防治法时参考。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耕地,在城镇建设及规划工程项目建设时,国土、规划、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把保护好耕地放在工作的首位。上项目时要做好环保论证,重度污染的工业项目不得批准上马,严防假借建厂之名囤积、蚕食耕地。
其实很多学者在中国最初加入WTO的时候就提出过我国的大豆产业将会面临巨大挑战。原因之一:国外大豆以低价进入我国市场,导致我国自己的大豆市场萎缩,最后完全依赖进口,到时国外市场再宣布大豆储备不足、全面涨价,我们自己的市场也就将完全处在一个被动状态。前不久到黑龙江省访问的美国大豆协会、美国大豆基金会、美国农业部和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的农业官员联合考察团竟然提出了让黑龙江省放弃榨油、集中力量发展食品用大豆这一极其荒谬的建议。原因之二:大豆产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的产业,涉及到生产、油脂加工、食品加工、养殖业、医药、化纤等多个行业。国有1亿人口依赖大豆生产,涉及6000万农民和近百万大豆加工企业职工就业。放弃大豆榨油业等于放弃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众多的就业机会,也放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所以近几年国内学者都反复呼吁大豆危机的严重危害性,以唤起政府的高度关注。同时,各级政府也引起了高度关注。国家发改委也已经组织相关部门对大豆产业展开了多方调研,后来由中粮集团牵头,土畜进出口商会协办,建立联合采购机制,一场由众多政府部门参与的拯救大豆行动正在展开,可是效果具体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据了解,美国大豆到港成本约在3100-3200元/吨,而目前国产大豆市场价格一直维持在3700元/吨左右。受进口美国大豆低廉价格的影响,我国大豆正面临灭源灭种的危险。国内大豆主要产区周边加工国产大豆的企业,开始拒绝到国内大豆主产区收购,甚至转向购买进口大豆进行生产。而且大豆油价格则一路上涨,大豆油的定价权正日益被跨国粮商所控制。目前,我们老百姓熟知的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品牌都是外资的,可以说中国市场的食用油85%已被外资控股。这些外资主要是由出名的百年历史的四大粮商控股或参股的,这四家公司的英文名字在国际上叫做ABCD。第一家ADM(ArcherDanielsMidland),所以叫做A;第二家邦吉(Bunge)是B开头的,叫做B;第三家嘉吉(Cargill),C开头的,以叫C;第四家,路易达孚(LouisDreyfus)。在2004年我国大豆危机出现的时候,面临国内无法出售的大豆,这些外资以低价吸纳了面临破产或停产的国内小企业,扩大了自己的在华规模,经过几年的发展后已经建立了规模大而且完善的相关产业链条。倘若我们的政府再不作出强有力的调整政策,不需要几年,我们中国人民的粮食将由国外企业完全控制。
当然除了要谨慎我国的大豆产业被国外企业所控制以外,我们自己也要提高大豆的质量,我国目前的大豆存在国产大豆比较成本优势丧失、产销区不协调、中美贸易摩擦处理不当等。而国内现货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对大豆价格长期趋势判断失误则是导致这次行业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大豆与国外转基因大豆相比产生成本高、出油率仅为17%—18%,而进口大豆出油率在22%左右,自然无法竞争低价优质的进口大豆。而与种植玉米等作物相比收益偏低也是产量少的原因。而普遍耕种的农民也不懂这些道理,更加无法改变这些现状,当国外大豆在国内势不可挡的时候,他们除了吃惊无奈最后就只有被迫放弃。所以我们中国政府应该给大豆产业像小麦、玉米、水稻相当的优惠政策和足够的重视以及支持。在我国,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已经更新了几十次,而大豆产业发展不仅沿用老的做法甚至还受到小麦等主要作物的再次冲击。只有将中国传统农业注入现代化科技的内涵,提高其竞争力,才能拯救中国的大豆,而要作到这一点,政府、科技工作者和农民都要想办法,政府拥有丰富的政策、技术、资金资源,在拯救大豆过程中负有最主要的责任。我国大豆产区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导致水稻种植面积过大,大豆种植面积过小。大豆的产量低、效益差,许多农民把旱田都改成水田,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导致现在的水稻产量过剩,价格下跌,大量的水稻压在农民手中难以售出。反之,大豆的价格上扬而货源不足,究其原因是大豆的耕种面积减少,市场供给不足。为此建议政府为种植大豆的农户按照种植面积和产量等指标提供优良品种的财政补贴,鼓励他们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大豆的产量,以缓解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在全球而言,我们政府对农产品的补贴要远远少于欧美以及日韩这些发达国家;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但我们的市场门槛也远远低于欧美和日韩。我们经常能看到欧美或者日本对中国的某一项农产品提出贸易壁垒,我们也看到韩国民众为了抵制来自美国的牛肉,酿成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农业,我们做到其实还很不够。政府还应该对以美国为主的进口大豆国家实施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对美国进口大豆征收高额的反倾销、反补贴关税。这样,既可以反制美国对华贸易特保条款的滥用,也为国内大豆生产的尽快恢复提供政策保护。跨国资本正在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媒体有了许多报道,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措施,但是我们看到刚刚过去的一年,跨国资本对中国粮油市场的控制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加强。我们需要反思,靠什么才能真正抵御住外资粮商的坚船利炮?肯定不能只靠呼吁,而需要相关部门能够真正推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来保护中国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英]拉吉•帕特尔著.郭国玺,程剑峰译.粮食战争: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郎闲平.金融超限战[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3][美]斯蒂芬•李柏,格伦•斯特拉西著,刘伟译.即将来临的经济崩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4]周应恒,邹林刚.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的另一种选择——基于产品差别化的审视[J].农业经济问题,2005,(09).
[5]章胜勇,李崇光.中国大豆的比较优势及中美大豆成本效益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5,(01).
[6]孙大光.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贸易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
[7]柳放.增强黑龙江大豆种植者竞争力的问题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黄娟.农业、汽车业和纺织业取消出口补贴后获得补偿的可行性分析[J].企业经济,2005,(09).
[9]杨敏丽.中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0]1999/2000中国大豆进口增加,美国份额高达63%[J].中国家禽,2000,(09).
时代剧变,使农业同样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果没有诸多有远见的重大决策、前瞻性的发展理念的引领,没有农业一线执行者们的敏锐和智慧、创新和执著,首都农业也难以取得如今这样科学高效的运行态势。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十字指导方针是对过去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未来农业科学发展的圭臬;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十字方针不仅凝聚了过去十几年农业探索历程的全部智慧,也指出了今后北京市土肥工作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对社会能产生深刻影响的理念,无不同一些走在时代前沿的专家学者的智慧和思想息息相关。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引起根本性变革的思想驱动力更多地来自那些有着深远眼光的前沿人物——他们最杰出的作用,是在其锲而不舍的努力下,不断将某种与人类有益的理念和创新技术从狭隘的理论层面逐步运用到更广阔的实践中,不断地造福人类。
作为一位扎根基层十几年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如今首都土肥事业的带头人,赵永志始终将他极富远见的发展理念贯彻在实践工作中——在京郊粮田提高化肥利用率研究与示范、多类型作物诊断平衡施肥技术研究与推广、蔬菜水果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药用植物多用途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研究与应用、设施菜田土壤连作障碍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设施果蔬栽培高效技术研究与示范、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北运河流域肥料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北京现代农业基础建设提质减量培肥工程、北京土壤资源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工程等30多项部、市级重点科技项目中,无不深深烙刻上了他远见的智慧和非凡的气度。
远见,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这样的智慧。放在农业领域中,对奋斗在土肥事业第一线,并不断带领首都农业可持续前行的赵永志而言,其彰显出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一方农业的良性发展,而更重要的是这种智慧理念的价值典范所带来的榜样力量。中国整个农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探索者、创造者,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引领作用就如高悬的明灯,为摸索中前行的社会带来光明。
粮食安全,一个长期的话题
《创新时代》:在新时代下,我国农业科技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将有哪些变化?
赵永志:我国目前已形成明确的农业技术研究和科技发展方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科技作为农业的支撑,只有沿着农业整体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进行,才能为农业提供切实的保障。
高产目标,自然无须多言。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还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国家,要保证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安全,首先要保证高产。因为国家耕地有限,还有很多制约因素,首先是数量不足,其次我国的耕地质量和欧美发达国家比相差甚远。发达国家耕地本身的质量远比中国高,且他们可以轮作和休闲种植。而我国农业耕地均是高强度的生产,没有休闲期,是带有掠夺式的生产,从这方面看,我国的耕地质量不容乐观。
如果按照整个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需要,人均用粮要达到450公斤。为什么要达到450公斤呢?其实,我国口粮按平均200公斤就足够了,但还要有工业用粮,还有其他方面深加工和转化方面的消耗,特别是在能源紧张的情况下,有些还要用到能源的加工上,比如美国、巴西就把玉米加工成能源,作为石油的替代品。
《创新时代》:作为一个农业专家,你是如何看待如今备受社会关注的粮食安全问题的?
赵永志:粮食安全这个问题,拓展来说,不仅仅是眼前的安全,还要有一个长远的考虑,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思路。特别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高峰期,到那个时期,怎样才能保证粮食安全?我作为农业部的专家,一再呼吁要从制度上、政策上、体系建设上、科技创新上及从调动农民的整体积极性上着手,共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就是要保证农业持续高产稳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粮食和大宗农产品的安全。
粮食安全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还不是农业强国,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所以要把粮食安全问题要放到世界大背景、大环境下去考虑,粮食安全不仅关乎国家安全,而且也是关系到整个世界经济、世界大贸易的问题,抑或是整个国际经济博弈中的一个大的政治问题。
农业不能一直脆弱下去
《创新时代》:若将高产优质也放到时代大背景中去考虑,你将如何解读?
赵永志:粮食安全不仅要保证数量安全,同时还要保证质量安全,也就是说,农产品不仅要保证足够的数量供应,还要做到无公害、绿色、优质,甚至高端、精品。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要求越来越多优质的、高端的农产品;另外,农业在世界贸易中是一个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所以在世界贸易当中也应该有我国农业的身影。虽然有些农产品主要是自给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有一部分农产品去占领世界的贸易市场。如何占领,如何有竞争力,这就需要我国农业一定要具备品质优势和价位优势,只有如此才能在世界贸易的舞台上拥有话语权。
农业高效也是必须的,中国农业有那么多的农民,他们生活要好起来,基本收入还要依靠农业。如果农业不高效,他们怎么能增收、怎么能致富?如果我们的农民不能增收致富,那么国家的现代化和经济稳定,就显得很脆弱,甚至说是一句空话。这绝对不是专业人员的危言耸听,如果没有农民的富裕,中国要奔小康,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是不可想象的。
《创新时代》:若要达到优质高效,那么与我们追求生态的理念如何兼顾?
赵永志:“地球日”一个很大的概念是说,世界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人民要宜居,要与自然和谐,我们的生活不仅要更美好,而且要更持续,为子孙万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地球。所以我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
以北京为例,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仅要使人民生活美满,而且要吸引各方友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就谈不上国际化大都市,更谈不上世界城市。农业生产要做到绿色、安全,当然也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重要保障。同样,农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环境也是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础。农业生态是一个大系统,不仅包括土壤环境,还包括水环境、空气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及人的生活习惯方式等,这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链条,链条的每个齿轮都不能出问题,否则整个系统就会出问题。应该说我们现在的农业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而且建设投入大、见效慢,尤其是破坏容易修复难,保护更难。但农业是基础、是源头,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针与目标转变发展方式,改变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经营模式,走科学发展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农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要技术创新,也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时代》:在解释了我们农业发展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后,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到高产、优质、安全、生态呢?
赵永志:农业发展的目标已经很明确了,所以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了解国情、认识国情、掌握国情。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资源有限,耕地质量也比较差,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而且技术体系也不是很完备,包括我们的制度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上,还要按照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实施,当然也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
我国有些单项农业技术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但很多技术还比较落后,更主要的是,我国的综合技术、集成技术还很落后。另一方面,我国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度不够,贡献率也不够。我们的农业发展有很多制约因素,要克服解决这些问题,首要工作就是要高度重视和搞好调查研究,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其次是科学规划,科学实施,协同攻关,强化技术成果转化与综合效益。
《创新时代》:具体到你所从事的土肥工作中,如何理解高产、优质、安全、生态?
赵永志:具体到土肥工作,首先要了解土肥在农业中对你的要求与需要,也就是你的发展目标与方向,以及你应有的地位,你应发挥的作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所以职能定位、工作方向及工作目标很重要,一定先明确自己的职能、任务、作用以及本地区农业对你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就全国土肥而言,它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公益性、科学性、重要性的共同特点。但就每个区域而言,又有它的特殊性与特殊要求,所以一定要因地制宜地抓。但无论哪个地区,无论是技术研究还是技术推广应用,出发点与落脚点都要体现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上来,同时你的技术要先进实用,简便易行,即利于推广应用,从而真正为农业产业升级、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作用并作出更多贡献。
特别要强调的是,作为农业技术工作者,你不仅要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你一定要研究国家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政策。
《创新时代》:除了要关注政策,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赵永志: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一定要把技术和政策结合起来,才能加快技术成果的推广。因为现在国家在农业上有很大的投入,出台了很多政策性的惠农、强农、富农规定,如何把这些政策和你的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政策的引导,使农民应用技术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使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自觉性也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是机制问题,不是有句话说:在某种情况或某种意义上,机制比政策更重要,好的政策还要有好的机制保证落实,否则再好的政策也将失去意义。由此看来,只有将科技与政策投入有机结合,才能使科技真正发挥兴国兴农的作用。
实验做在田野里,论文写在大地上
《创新时代》:要了解、认识国情,也就是说要立足实践进行有的放矢的行动,那么结合过去几年的实践工作,请谈谈具体感受。
赵永志:说起我的感受来有很多,我想主要谈一下农业技术积累的问题、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以及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问题。
首先是技术实用性的问题。科技研究有基础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和应用研究。我们作为推广部门要了解一些基础研究与基础理论,为的是更好地指导工作,但我们主要任务还是应用研究,所以必须从生产中来、从实际中来、从农民的需要中来,再到生产、实际、农民中去,这样你的研究才更有意义、更有针对性,也才算是有的放矢。
其次要有实效性,我们研究的技术一直强调要高效,技术高效,农民才乐意接受,因为只有对农业生产确实起到了增产、增效、增收的作用,农民才认可。
最后,研究技术要有可操作性和普及性。你研究的技术如果农民难以接受,你向谁去推广应用?没了对象你就得将成果束之高阁。“你的论文要写在大地上”,如果你的论文老百姓看不懂,那还有什么意义?
《创新时代》:你在实践工作中非常注重技术成果的实用性,并强调普及性,是否还有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
赵永志:社会总是发展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技术需求也不例外,也是动态变化的,我们需要远近结合,当前需要与未来发展相结合,不仅要解决好当前技术需要与技术难题,还要处理好当前需要与超前发展、储备创新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近期和长远的发作规划,做一些具有发展潜力或超前的技术,这也是一个技术积累的过程,只有做好技术积累与储备,才能面对未来。
另外一个就是要有很好的继承与发展的理念。我们说的继承就是把过去老一辈的包括国外的好技术“拿来”,并加以认真消化吸收利用。如果不能继承,我们必然要有好多东西重新开始,这实际是一种低级的重复与资源浪费,不是正确的科学态度。
我国的农业是一个大的综合系统,涉及的部门、系统、环节比较多,特别是涉及的外界因素比较多,因此要有合作意识,善于对外交流学习与协作攻关。
做农业研究与推广工作很艰苦,风里来雨里去,一项成果、一项技术可能需要连续几年反复研究实验,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特别是搞土肥研究,土肥技术很多属隐形技术、内涵技术,当时很难显现出来,更需要工作者吃苦耐劳和坚持到底的精神。
与时俱进,农业也需要转型
《创新时代》:在新的时代下,农业也有其时代特色,作为农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请你简要回顾一下新时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赵永志:北京的农业从传统农业再经历城郊型农业,现在已进入都市型现代农业。传统行农业是自给自足,靠的是有机肥,化学原料很少,现代的思想、现代的手段、现代的技术是很少的。所以,传统农业就是自给自足,种什么吃什么,吃不饱也吃得不好。那城郊型农业是什么呢?是要求农民的生产要考虑城市的需求,保证城市的需求也不过是米袋子、菜篮子,产品仍旧不丰富,果品就很少。
但到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就大不相同了,作为大城市,小郊区,耕地少,生产量少需求量大,要真正完全实现自给供应根本做不到,怎么办?靠自己是不行的,要靠流通,要靠市场,那你的农业功能定位又是什么?要改变,要与都市农业特色相适应,要定位准确、重点突出。
城市是现代化的,农业也相应地要走向现代化,这就是说你要走高端。我们不仅仅追求一种产品满足供应,我们还必须要搞多样化,要不断结构调整,要从过去蔬菜、粮食较单一的形态逐渐转到粮食、蔬菜、果品、花卉及其他经济作物多元化发展,尤其要多发展特色产品,特色果品,满足高端市场,满足个性化需求。当然除生产功能外,也要充分考虑和探索城市对农业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及社会生活功能等的要求与发展。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城市的变化,我们的农业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与及时转型。
《创新时代》:请具体谈谈土肥研究的与时俱进。
赵永志:我当肥料室主任时,是上世纪末,那时我觉得我的团队很有敏感性,能够及时按照新的农业发展形势与要求切实地调整思路,而且我们的思路始终紧贴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现在全国提出的农业发展思路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但那时我们已开始就非常注重优质和高效。给你举个典型的例子,当肥料室主任时郊区农业为适应养殖业发展需要,开始大规模种植紫花苜蓿,紫花苜蓿含蛋白质高,畜牧业很需要,是属于精饲料,特别是对奶牛产奶效果特别好。但种植紫花苜蓿技术很讲究,农民没掌握,猛施氮肥,但磷钾肥很少,结果施肥不科学,不仅产量低,而且质量差,也就是蛋白质含量不够,结果呢?奶牛不爱吃,养殖厂或不愿收购,或者是以低档次价格收购,效益很差,草农积极性立刻受到很大打击,刚刚起步的牧草种植业面临跨台的危险,更危险的是影响整个种植结构调整和新的种养结合多元化发展要求。为此我们迅速开始紫花苜蓿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研究。
紫花苜蓿属豆科植物不需要更多氮,必须把氮肥降下来,又属多生,一年多茬采收,要保证根系发达,同时提高品质,必须把磷钾提上去,另外我们特别加了一个元素,叫钼元素,钼对刺激蛋白质生长、增加非常有意义。结合测土提出不同品种地块肥料配方,并与企业结合,实现技术物化和产业化。在这种科学施肥技术的指导下,当时郊区种植的牧草品质很快就提上去了,效益也得到了明显提高。草农和养殖厂都有了保障,结构调整才得以顺利进行。
《创新时代》:的确,技术的价值非常明显,那么你是如何看待科技对于农业生产的价值呢?
赵永志:我不妨再以水果反季节栽培效果来回答这个的问题,水果反季节栽培就是通过人工调控技术打破果树正常生长发育规律,促进早生长、早结果、早成熟或延迟生长、延迟结果、延迟成熟,而早上市或晚上市,以让人们在不同季节尤其是淡季吃上新鲜优质水果。无论早上市还是晚上市,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树木开花结果是有自然规律的。我不是学果树的,但我认为这项技术不仅可惠农,也可以惠及广大市民。所以我们有研究的动力,但实验很漫长也很艰苦,所以说科学研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经过三年的刻苦研究,我们研究的红提、大桃、葡萄早上市栽培技术终于获得了成功,并迅速在京郊大面积推广,创下了当年每亩增收上万元的收益,大大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在此基础上,又开发出了“圣诞玫瑰”冬季栽培技术,这项技术使北京地区冬季(圣诞期间)还可采摘新鲜葡萄,开启了北方地区冬季栽培红提、葡萄的历史先河。后来我们又开拓出“促生栽培”新方法,这使樱桃的生长成熟周期缩短,由于比正常樱桃上市早而供不应求。让水果早上市,不仅价格提高了,农民增收了,市民也吃上了更多的新鲜水果。这就是科技的成就和价值。
极富远见,为土地“营养配餐”
《创新时代》:据了解,“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该项创新成果也荣获了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农业部丰收一等奖,成为全市农业行业中唯一获此项殊荣的科技成果。请谈谈该项研究成果的研发背景。
赵永志:化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对农业发展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功不可没,但这项技术也不是万能的,更不是投入越多越好。不少农民以为多投化肥就能够增产,进而一直无节制地向耕地增加化肥投入量,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肥投入量高出1-2倍,但利用率却低很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很多年前就开始开展了此项科学技术的攻关研究,根据土壤特性,针对农作物品种的不同,研究其需肥规律与施肥指标,提供不同的施肥配方,以解决盲目施肥、利用率低等问题。
另外,传统的有机肥在使用上费时费力,有了化肥后不少农户又不愿使用。而化肥的过量施用,又不能有机无机相结合,结果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土壤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为了生态和低碳,这也是我们进行这些研究的出发点之一。
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们在财政部门大力支持下,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和有机肥培肥地力示范工程确实取得众多科技成果,获得了巨大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进而也为北京市制定和实施《北京现代农业基础建设与综合开发规划》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科学决策依据,所以北京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创新时代》:该项成果取得了哪些社会成效?
赵永志:首先,在技术上,一是开展了大面积土壤养分调查,摸清土壤养分状况并分等定级,实现了土壤养分区域管理;二是创建了多作物科学施肥指标体系,实现了多作物养分区域管理;三是制定了粮食、蔬菜、瓜果的20个专用肥配方,并进行技术物化,实现了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品种的科学施肥;四是开发了专家推荐施肥系统,实现了网络快速、简便、准确推荐施肥。经专家鉴定,以上主要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其次,在推广模式上,该项研究成果适应了新形势发展要求与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推广理念、方式、方法,逐步形成了适合北京郊区农业发展的测配一站式、站企合作式、连锁配送式、农资加盟式、科技入户式五种有效的多元化推广模式。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工作顺利实施,保证了技术推广落实到位,切实解决了技术推广中“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问题,也为新型农化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在工作机制上,建立了一整套较系统完善的项目管理、工作推动、政策引导、推广措施和绩效考评等长效机制。不仅使工作由项目化向常态化转化,而且很好地调动了全社会各方面关注、重视、参与、支持、服务“三农”工作的热情与自觉性,形成了全社会重视“三农”的良好态势。
最后,该成果在推广应用上也取得了巨大成效。2006年至2011年间,累计推广应用2220.77万亩,农作物增产97.89万吨,增收节支18.08亿元,节肥6.4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3.74万吨,实现了“一增、一减、一提、一促”,即“增加产量、农民收入,减少化肥用量和农业面源污染,提升产业结构、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发展低碳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色低碳,生态农业最重要
《创新时代》:你是如何看待农业领域的低碳发展理念?
赵永志: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低碳农业势在必行,特别是土肥技术要先行。首先我纠正一个说法,有人说既然要低碳、环保、生态,化肥是罪魁祸首,就不要用化肥了。我觉得这不仅是错误提法,也不是科学态度,更是不可能和根本行不通的。化肥为农业增产贡献50%以上,不用化肥多少人要挨饿?我的意思是说,目前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在没有新的技术与产品替代下),化肥对于农业而言仍是必须的,但是不能滥用,不能破坏耕地。化肥没有错,在于人用。所以,要增强我们的观念,即科学施肥的观念。
关于低碳,我觉得也有些误区,一谈低碳,首先把罪责指向二氧化碳,这过于简单化、片面化,我更认为低碳主要是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减少污染风险,不是简简单单地减少二氧化碳。尤其是农业,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所必须的,我们很多地方都是需要二氧化碳的。
当然,在农业实践中,在土地数量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既要保证北京农产品的基本生活供应,又要保证建设世界生态农业的要求,低碳农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主要是科学利用自然资源与化学资源,减少浪费,减少负面影响,提高效率,让人与自然社会更和谐,经济发展协调、健康、可持续。
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有许多种,我们研究和总结出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种养结合的模式。种植业的发展和优质农产品的产出,最大的要求是良好的耕地环境,而单一的化肥不能保证健康的土壤质量,需要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结合,而有机肥料的重要来源是养殖业的畜禽粪便,这既为种植业提供了肥料资源保证,也为养殖业提供了更大生存发展空间;二是循环利用模式。这种模式看似复杂,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农业废弃物要安全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高效模式。也就是要尽量减少资源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测土配方施肥就是高效模式的典型;四是生态模式。比如采用间作套种、立体栽培及休闲期种植绿肥等方法,实现一举多得,既可以减少扬尘,绿色培肥,又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功效。
《创新时代》:据了解关于农业生态方面,你还非常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请具体谈谈。
赵永志:这就是水肥一体化的理念。中国是个水源紧缺的国家,过去南方水资源丰富,南粮北用;现在南方耕地减少,出现了现在的北粮南用。这就意味着,现在是在消耗北方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这就好比打仗,前有战斗队,后有预备队,北方是预备队,现在预备队都上阵了,那怎么能可持续利用?
应该说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十分重要,我有一个观点,如果不是由于核因素、战争破坏、严重瘟疫、地壳变动等,如果纯属是一个自然的、较缓慢的、温和的因素引发了人类难以生存的境况,我觉得这个因素一定是因为水而引发的。
水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要,尤其是水肥一体化。有人说“收多收少在于肥,收与不收在于水”,虽然不很准确,但说明了一个道理:不仅水肥在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要,而且水肥一体化更重要。只有很好地实现水肥一体化,才能很好地提高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肥、水都是农业的基础,我们必须抓好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同时我还是强调我们的理念一定要有超前性,没有超前性就没有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最重要的。
胸怀远望,引领未来农业发展
《创新时代》:对于农业科研的未来,你有哪些构想?
赵永志:我觉得中国农业发展要走三条路,这是必须的。第一是现代化之路,第二是富民之路,第三是可持续发展之路。我觉得这三条路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现代化之路,我们农业一定按照国民经济的发展脉络前行,基础必须牢固。两头一定都要走,一头是高精尖的领域,看我们现在的科学发展战略,特别重视空间科学,这是为了取得更多话语权。农业也一样,我们虽然处于另一端,或者毫不隐讳地说在低端,但他是国家发展、民族兴亡的基础、基石,如果这个基础、基石不牢固,就会失去更多话语权。只有走向现代化,中国才能由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基石,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民族发达兴旺。
如何走现代化,也就是加快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解决资源紧缺问题,解决效率低下问题,解决生态脆弱问题,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我们常说观念决定行为,所以首先我们要在思想理论上,有科学的思想指导,要特别重视走产业化、市场化,在技术装备上,要重视机械化、信息化、水利化。
当然要现代化发展,最最重要的还是人才,体系的现代化如果没有人才则是空想,咱们国家农业现代化的人才体系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坚持当下的政策,坚持走下去。同时我们也需要国家在教育体制上,重视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
走富民之路,就是进一步加大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引导,进一步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各种手段让农业产业升级,上规模、上水平、建品牌、出效益,农民能真正得到实惠,另外我们关注的安全问题、耕地质量问题、生态问题,这些问题要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农民才是主体,如果农民不考虑安全问题,不考虑农业的基础、脆弱等特性,则这些问题就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难以走下去。
《创新时代》:除了我们的科学方针和路线,你还有哪些看法?
赵永志:土地是农民的根本,我们的土地需要确权,一定让农民自己说了算,能够让土地在法律范围内自由流转,这样才能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否则,技术推广起来就很难,就形成不了体系,形成不了产业化。没有规模,形不成产业,形不成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上就不会有竞争力。
所以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我们的产业化的思想。从思想上一定要树立产业化、市场化的思想,同时注意农业技术上的智能化和信息化,这样才能够向产业化的方向不断迈进,这样才使得我们的农业才不那么脆弱,从而也使农业走上了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我们的可持续之路,需要我们发展低碳农业,这不能仅仅是口号,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
作为北京的土肥工作者,我们的责任更大,北京赋予了我们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全国上我们必须要做典范,创一流。从面积上我们可能没法比,但我们可以从另外几个方面来做:一是思想观念上超前,二是科学发展典范,作为现代农业,我们一定要为都市农业打造亮点,在全国树立典范,要打造出我们自己的特色,打造出北京都市农业的名片。
另外在机制方法上,我们进一步加强多元化推广的体制、机制方法探索创新,我们应该走到最前沿。我们身处首善之区,有很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科技优势等等。我们必须体现出来这些优势,探索出一些值得借鉴推广的科学机制来。
总而言之,我们一定要有高远的眼界,我们北京土肥一定要为北京都市农业发展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挥出我们最大的能量,同时我们要创造全国的科技创新、观念机制创新,农民切实增收的价值典范!
备注:
圭臬(gui nie):指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
圭表:我国古代天文仪器,是在石座上平放着一个尺(圭),南北两端各立一个标杆(表)。根据日影长短可以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的长短。
人物简介
关键词:农情遥感;“三农”金融;农产品价格
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是农产品单产、种植面积和价格。对涉农金融机构而言,构建气候信息的收集和应用体系,能够有效预测产量及价格走势,对深化三农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和传统农情信息收集渠道相比,日益成熟的农情遥感技术具有成本低、覆盖面高等优点,在农业生产、涉农金融服务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拟分析农情遥感技术在“三农”金融服务中的应用,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 气候信息是搞好农业相关金融服务的重点
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降雨、光合作用等)、种植面积等决定了农产品的产量,进而影响农产品价格走势。前瞻性地监测粮食主产区的气候信息,能够有效把握市场动向。在这方面,全球主要涉农企业(包括粮商、大型农场等)以及金融机构(农产品期货交易商、涉农金融机构等)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建立了系统的农业气象及种植情报收集、农产品产量和价格分析预测体系。
美欧主要粮商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农业信息网络。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世界各地气候、农作物生长情况、消费和经济形势等信息,先于市场掌握主要农产品生产、收成和消费全貌,并通过全产业链经营、粮食衍生品交易等策略,将自身经营风险控制到最低。例如美国嘉吉公司(Cargill)通过实时收集各地温度、降雨量、极端天气、降雪量、日照等检测指标,借助评估模型来预估天气因素对产量、收入和利润的综合影响,并开展相关风险管理(陈佳,2015)。
除粮商外,主要涉农金融机构也重视气候信息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国际金融机构先于市场掌握农产品市场信息,推动农产品相关的投资、交易和避险等业务运作,并以此获取超额收益。2012年,高盛在粮食投资中赚取了4亿多美元。为数众多的农产品对冲基金通过聘请气象专家,或通过商业气象咨询机构获取气象信息,作为预判市场走势的重要依据。据统计,美国已有数百家商业气象资讯提供商;AccuWeather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已成为多家涉农金融机构的气象信息提供商。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等机构积极培育气候衍生产品市场,推出标的涵盖降雨量、降雪量、温度、湿度等气候相关期货、期权和互换等产品,为气候风险敏感企业和居民提供避险选择。
二、 农情遥感监测技术在农情信息收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利用遥感技术具有监测面积大、探测周期短、获取信息丰富、费用低廉以及可以实现宏观、动态、快速、实时、准确的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特点,积极推进农情遥感技术,目前已形成了科学完备的体系。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Crop Watch),该系统以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遥感农情指标监测为技术核心,仅结合有限的地面观测数据,构建了全新的不同时空尺度农情遥感监测多层次技术体系,具备全球典型作物产量监测和农业生产趋势分析功能,并定期公布《全球农情遥感速报》、《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为众多依赖粮食进口、没有能力开发与运行先进的农情监测系统的贫困国家提供了农情监测服务,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另一个独立的信息获取途径,对提高透明度,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加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粮食安全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看,农情遥感监测有以下突出优势:
1. 科学性较高。决定农产品产量关键数据如作物种植面积、单产、长势等,吴炳方等(2010)通过气象及遥感数据,结合多组方法集得到,形成了独立的农情遥感信息源。一是作物种植面积。一种方法是通过计算作物种植成数(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和作物种植结构(某种作物播种面积/总播种面积),利用耕地面积乘以作物种植成数和作物种植结构就可以得到不同作物的播种面积。另一种方法采用高、低分辨率数据结合的作物面积提取方法,基于时间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提取不同作物的特征曲线进行面积估算。二是单产。有的基于遥感信息同化生长模型的作物单产模型估算;有的采用农业环境指标、农情遥感指标和地面农业气象因子观测数据,通过农业气象模型、遥感模型和作物生长模型,采用多种单产预测结果融合计算。三是长势。Crop Watch主要使用了两种指标对不同空间单元的作物长势进行分析,一个是农业环境指标,通过潜在生物量(温度、光照、湿度等天气因素对作物生长的潜在影响)来反映;另一个是农情遥感指标,通过植被健康指数,耕地种植比率和最佳植被状态指数等评估作物长势。作物长势监测技术日益成熟,使农情遥感具备了短期预测功能,提前预测粮食生产形势,这也是农情遥感的最大优势。此外,利用农情遥感监测长势的另一个优势是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监测结果,可以与往年的作物播种情况和生长形势进行对比,人为干扰因素较小,可实现全球全覆盖、多时相的观测,具有全局性,有效克服地面调查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等问题,相比统计抽查更全面。
2. 能够实现不同的广度和精度要求。以Crop Watch为例,郭华东等(2014)利用不同的环境因子及农业监测指标能够实现四个范围尺度的作物长势、产量和农业变化趋势,兼顾了预测广度与预测精度。一是在全球尺度上,利用三个农业环境指标(降水、光合有效辐射和气温)以及潜在生物量对全球农业环境进行评估,重点评估全球农业生产形势和预警风险区域。二是在区域尺度上,综合利用农业气象条件指标和农情遥感指标(主要是植被健康指数、复种指数、最佳植被状况指数和耕地种植比例等),主要实现全球七个洲际主产区的农作物长势及农田利用强度监测分析。三是在国家尺度上,对总产量占全球80%以上的30个主产国,通过NDV1、作物种植面积、时间序列聚类指标等信息,对玉米、小麦、水稻和大豆四种大宗粮油作物进行生产分析和供应形势预测。四是在省/州尺度上,加入种植结构和耕地比例指标。我国的作物种植结构主要通过GVG系统由田间采样获取,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作物种植结构由主产区线采样抽样统计获取。由此可精确到省级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等作物相关信息,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3. 预测结果较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预测指标实行全球验证。Crop Watch利用全球28个研究区的地面观测点及中国2000多个样方的作物单产调查数据,对各农情遥感指标及产量预测进行验证,及时纠偏。二是产量预测结论清晰、准确性较高。从近几年的监测报告提供的预测与事后的真实产量验证看,Crop Watch的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根据Crop Watch2015年5月的预测,全球玉米、大豆全年产量同比分别下降1.3%与1.1%,水稻与小麦产量同比增加1.0%与0.9%(吴炳方等,2015)。
4. 边际成本较低。传统农情信息获取是以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为对象,采用统计抽样方法,依赖庞大的调查队伍、选取观测点以及购置监测设备等支出,信息获取成本高、时效性差、覆盖范围小。普通企业很难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构建农情信息网络。借助现有的气象观测网、遥感监测体系,只要长期监测和统计预测,农情遥感监测系统可以与往年的作物播种情况和生长形势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准确反映粮食生产形势,能够以较低的边际成本为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企业提供农情信息服务。
5. 灾情监测方面优势明显。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极端气象灾害仍可能延续多发、频发、重发等趋势,农业生产可能出现大幅波动。20世纪90年代全球极端气象灾害比20世纪50年代高出5倍以上。遥感技术是目前多尺度旱涝监测最有效的手段,能够及时获取旱涝灾害的强度、影响区域等信息,并结合作物生长不同阶段评估灾情对产量的影响。比如厄尔尼诺(El Ni?ko)和拉尼娜(La Ni?ka)现象,目前主要通过监测相关观测区域海温和南方涛动指数(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SOI)进行预警,但无法实时跟踪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作用强度等。相对来讲,农情遥感能够密切跟踪监测其发展态势,并及时修正对农业产出的预期。
三、 加强农情遥感技术应用,提高"三农"金融服务质量
气候不仅是气象领域的研究内容,也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1998年美国前商务部长William Michael Daley在美国国会作证时指出,美国经济中至少有1万亿美元与天气密切相关。农业受气候的影响最为直接,包括涉农金融机构在内的相关部门都应该重视气候问题。借助最新农情遥感技术,能够不断提高对全球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价格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1. 高度重视农情信息工作。金融机构普遍认为气象方面的研究预测是气象部门的事,与金融的关系不大。2014年以来的厄尔尼诺事件,正在对全球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但涉农金融机构并未充分考量这一事件冲击。从某种程度上说,金融领域仍将气候因素视为外生变量,缺乏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和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和动态评估的意识和能力。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种养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培育,农业逐步成为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行业。调查发现,种粮大户因不掌握气候信息而导致巨亏的例子比比皆是。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已不仅局限于信贷、结算等传统领域,对气候信息支持、农产品价格预测、农业风险整体解决方案等智力密集型服务的要求日益增长。金融机构应及时挖掘客户需求,持续加强气象相关研究并提供相应服务。培养一批既精通农业气象又懂农村金融的复合型人才,能够深入研究气候与收成、产量与价格等变量的关系,以及农业灾害的影响程度与涉农贷款不良率的关系,并开发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
2. 推动金融机构与气象、遥感等相关部门合作。目前国内提供农业气象服务的机构主要有中国气象局等。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农业气象产品涵盖大气监测与预报、气候监测与评估、生态与农业气象等领域。其农情信息来源既有气象和遥感卫星,也有完备的本土地面观测网络,农情数据可靠,但缺乏对全球范围的作物长势监测产品和基于遥感的作物产量预测。Crop Watch系统自1998年建立以来,经过不断改进和提高,并大量融合了大气科学、农业气象学等相关成果,监测精度和范围大幅改善,建成了系统的农情分析体系。目前,我国是国际上少数几个开展全球农情遥感监测的国家。Crop Watch已与欧盟的MARS、美国的Crop Explorer系统并列为全球三大农情遥感监测系统,成为地球观测组织/全球农业监测计划(GeoGLAM)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市场信息系统(AMIS)提供粮油生产信息。建议涉农金融机构加强与中国气象局和国家遥感中心合作,争取人员和技术支持,在Crop Watch的技术框架和分析方法基础上构建适合自身的农业产量分析和预测架构。
3. 加强农情信息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长期以来,“三农”金融风险管理主要侧重客户和行业等纬度分析客户的财务能力和风险状况,并作为信贷投放和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对气候信息的分析应用较为薄弱。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分析体系,难免影响风险管理效果。有必要加强大气候、大环境的研究和运用,在客户分析、信贷决策中适当提高气候信息的权重。可以考虑根据农情预测有选择地投放信贷资源,将更多涉农资金投向气候条件好、收成理想的区域和经营主体。尽快建立基于厄尔您诺和拉尼娜等全球气候周期及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和干旱、洪涝等重大天气灾害的预警体系,实时跟踪监测受灾程度和范围,并采取应对措施,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银行涉农贷款安全。
此外,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和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组成部分,面临严重的道德风险,灾害损失难以评估,保险责任难以确定,理赔工作难度大、成本高等技术性难题,金融机构在涉农保险创新、气候金融产品开发等方面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畏难情绪。利用农情遥感监测技术“快速、独立、直观、客观”的特点,可以迅速、准确的估算灾情面积,确保保险业务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提升农业风险管理能力,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核。
4. 提高全球农产品市场的话语权。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深刻指出,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世界上所有的人。近年来,农产品金融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产品价格已不简单受供求规律的影响,相关金融机构已成为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定价者。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大肆投机粮食市场,开发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如温度指数期货、霜冻指数期货等)并影响价格走势;四大粮商等控制全球粮食产业链的传统力量在现货和期货交易市场两边下注,有的粮商直接成立对冲基金,专门从事粮食炒作。影响粮食供求的气候信息,大到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全球性气候现象,小到粮食主产区的局部气候灾害,都可能成为粮价涨跌的推手,小事件引发粮价大波动的蝴蝶效应屡见不鲜。我国涉农金融机构,应在及时获取全球农情信息的基础上,加强国内主要粮食企业合作,提高在全球粮食市场的影响力。一是积极争取全球粮食定价权。作为全球重要的农产品净进口国,中国需求已成为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根据农业部的数据,2014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约1亿吨,其中大豆进口达到了7 140万吨。国际粮价波动已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考虑推动有关方面密切合作,通过适当的策略、产品和渠道,降低农产品进口的价格风险。在能力和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国内金融机构可与国内粮食巨头(中粮集团、中储粮等)及气象服务机构合作成立农产品交易机构,适当参与粮食衍生品交易。二是吃透全球粮食金融化问题。有必要深入研究西方涉粮金融机构的操作手法和运作模式,评估农产品产量预期、能源价格、天气变化、气候灾害、运输风险等对价格走势的影响路径,并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三是及时农产品相关报告。农行等主要涉农金融机构应借鉴全球先进同业的做法,加强气候和农产品市场研究,定期或不定期面向全球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分析报告,提高市场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陈佳.四大粮商之嘉吉:打造“农业一体化+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的纵横全产业模式.长江证券, 2015-03-18.
[2] 吴炳方,蒙继华,李强子,等.“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Crop Watch)”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0,(10):1014-1022.
[3] 郭华东,吴炳方,曾红伟.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2014K2
年度报告[R].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2014.
[4] 吴炳方,常胜,陈波,等.全球农情遥感速报[R].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5,(2).
[5] 齐江涛.玉米果穗产量实时监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1.
[6] 刘云.基于NOAA卫星的冬小麦冠层表面温度估算及初步应用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3.
[7] 蒋桂英.新疆棉花主要栽培生理指标的高光谱定量提取与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4.
[8] 陈水森.基于波谱库的作物纯像元识别与种植面积遥感估算[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学位论文,2005.
[9] 蒙继华.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指标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学位论文,2006.
[10] 张明伟.基于MODIS数据的作物物候期监测及作物类型识别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6.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号:2015T80160;2014M550912)。
论文摘要:在分析土地非农化实质的基础上,探讨了太原市土地非农化对农地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影响,提出采取转变全民土地观念、落实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主体经济利益分配、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水平等措施来控制非农用地的数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对土地的需求急剧增加,而这一般是通过土地非农化来进行的。现阶段的太原市,面对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继续走强,大量农用地必将向建设用地转化,这会对太原市的经济等产生什么影响呢?
1土地非农化的概念与途径
1.1土地非农化的概念
土地非农化是指农用地转变用途,成为住宅交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建设用地的过程。农用地是指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是指城镇及建制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特殊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1-2]。
1.2土地非农化途径
土地非农化是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产物,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的结果。在我国现行土地制度下,土地非农化主要有国家建设占用农地、乡村集体建设占用农地和农村个人建房占用农地3种途径。
无论哪种途径,土地非农化一般都是单向的不可逆的。因为土地非农化一般会破坏地表结构包括土壤、水、生物等结构,从而使土壤层不容易恢复,所以我国目前对土地非农化的审批要求比较严格。
2影响土地非农化产生的原因
2.1提高了土地承载率促进经济发展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它具有生产、负载和养育等功能。土地非农化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为太原市经济发展和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条件。据初步统计,2007年全市人口密度为495人/km2,比2000年的451人增加了44人,增加了9.76%。其中市辖区(六区)人口密度为1 806人/km2;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 254.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3]。
2.2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与全国27个省会城市及中部5个省会城市相比,我市二、三产业的主体特点更为突出。2007年,我市国民经济三大产业比重依次为:1.6∶50.9∶47.5,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1%,58.4%,41.5%,我市第二、第三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了各占半壁江山的格局。
2.3过度非农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尽管土地非农化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凡事要适度,所以要防止土地“过度非农化”。土地“过度非农化”,是指我国农地转为城乡建设(包括开发区等)用地不但总量多,而且人均占有量也已大大超标。
1)过度的土地非农化导致了土地资源低效利用,缺乏对投资与产出指标的衡量和对比。
2)过度的土地非农化会导致经济低成本过速增长。经济增长带来农地大量减少和低成本投入,给经济带来了不良后果,即经济低成本过速增长,实际GDP的增长有很大的水分,这主要是因为土地的低成本投入和破坏环境不计代价,所以GDP从社会财富来讲并没有那么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3)过度的土地非农化引发粮食安全问题。过度的土地非农化导致耕地不断减少,势必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4)过度土地非农化会引发社会安全问题。土地的“非农化”与农民的“本土化”,即土地非农化了,但是农民却没有脱离土地从事其他的行业,这就造成了失地农民问题与社会安全问题。
3政策建议
3.1转变全民土地观念
转变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识,树立起持续利用土地的思想观念,用土地资本、土地市场、土地价值的新理念重新定位土地开发的方式、开发机制是控制土地非农化的前提条件。为此,一是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以土地国情、国策为中心的全民国土观念教育,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媒体宣传保护耕地、控制土地非农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惜土如金”的思想,形成合理用地、依法用地、保护耕地的社会风尚。二是要求各级领导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土地,尤其是耕地的关系,绝不以能牺牲耕地为代价换取经济短期的发展。
3.2规范土地开发秩序
1)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保护耕地的“龙头”作用,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引导和约束[4]。在现实中,由于多种原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实效性和权威性,难以发挥其保护土地的作用。因此,要改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法。必须将“需求型”规划转为“控制型”规划,将保护耕地放在首位,在贯彻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再满足其他各业用地需求。
2)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首先,编制城市规划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城市规划应尽量减少对农业用地或耕地的占用,尽可能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其次,村镇规划要规范化。村镇建设规划,必须以旧村镇为依托,优化村镇内部用地结构,充分利用村镇内各种闲置地。
3)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作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根据高科技手段监测到的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情况,对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人进行考核,实施奖罚。
3.3优化不同土地主体的经济利益分配格局
当前要着重作好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土地资源的价值评估体系,通过价格杠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二是提高土地占用成本,调整占用土地与利用原有地的成本比例,使“外延”成本高于“挖潜”成本。三是建议国家用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建立耕地保护和粮棉油生产补偿基金,加大对保护耕地和粮棉油生产的补偿力度,完善责任制度。
3.4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水平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国家和地区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善土地利用环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开展旧城改造,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充分挖掘现有城镇用地潜力。二是积极开展乡镇企业用地整理,对荒芜废弃的工矿、宅基地等进行恢复垦殖。三是加强农村居民点建设,杜绝“空心村”“老人村”。四是对破坏的土地尤其是耕地,采取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改造,恢复其农业生产能力。
4结论
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必然要有部分的农用地被非农化,而土地非农化会对国家的粮食生产和生态造成不利影响。在太原也同样,吃饭、建设、生态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政府要采取措施,对土地非农化过程进行有效调控,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太原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江龙,曲福田,陈雯.农地非农化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对土地利用政策调整的启示[J].管理世界,2004(8):15-17.
[2]保护耕地问题专题调研组.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政策性建议[J].中国土地科学,1997(1):26-28.
关键词:玉米消费;玉米库存;世界;中国
成果来源: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09]第209号)
1、世界玉米消费和库存状况
近年来,各国纷纷发展生物能源工业,燃料乙醇消费成为玉米需求增长最主要的拉动因素。除个别年份外,世界玉米消费量呈逐年增加趋势,玉米期终库存先在波动中上升,而后又在波动中下滑。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世界玉米总消费量为43000万吨,到1989/1990年度,玉米总消费达到47410万吨,其中饲料消费量为32480万吨,占当年总消费量的67.76%,而当年度期终库存为13290万吨,库存消费比为32.09%。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玉米总消费量更是呈刚性增长,1990/1991年度为47340万吨,期终库存为14100万吨,库存消费比为28.03%;而到了1995/1996年度,消费量已达53660万吨,较1990/1991年度增加了13.35%,其中用于饲料的消费量为36510万吨,当年度期终库存为13300万吨,库存消费比为24.79%,较1990/1991年度下降了3.24个百分点;而到了1999/2000年度,玉米消费量达到60530万吨,期终库存为19380万吨,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库存消费比为32.02%。
2000年以来,玉米需求更加旺盛,消费量更是逐年增加,而期终库存不断下降。2000/2001年度,玉米总消费量为61000万吨,期终库存为17510万吨,库存消费比为28.70%;到了2005/2006年度,玉米总消费量达到70640万吨,较2000/2001年度增加了15.80%,期终库存降为12480万吨,库存消费比降到17.67%;2010/2011年度,玉米消费量达到83830万吨,为历史新高,而期终库存量仅为12240万吨,库存消费比为14.60%,为历年最低,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18%的粮食安全警戒线,说明国际玉米供求关系趋紧。
消费较多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中国、欧盟、巴西、墨西哥、印度、日本、加拿大、埃及、南非等,2010年它们的消费量依次为29338.4万吨、16400万吨、6050万吨、4880万吨、3080万吨、1800万吨、1610万吨、1230万吨、1210万吨、1060万吨,其中美国和中国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5.00%和19.56%。
2、世界玉米进口国与主消费国
世界主要玉米进口国(地区)主要有日本、墨西哥、韩国、欧盟、埃及、中国台湾、哥伦比亚、伊朗、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其进口国的地位也相对稳定:日本是玉米第一大进口国,其国内很少生产玉米,基本靠进口来维持国内消费,常年玉米进口量在1600万吨左右;墨西哥最近十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10年达到了900万吨;韩国进口量基本在800万吨左右,2003/2004年度达到历史最高,为930万吨;欧盟进口量波动较大,2010年为650万吨;埃及进口量也相对稳定,维持在500万吨左右;中国台湾年进口量基本维持在450万吨左右;哥伦比亚、伊朗、马来西亚近年来都基本在300万吨左右。
3、世界玉米消费和库存趋势预测
为了便于把握未来的趋势,在这里分别用总消费量、期末库存对时间进行回归,从而得出回归方程,并对未来五年的供求状况做一预测。
根据预测,可以看到在未来五年里,世界总消费量基本与总产量同步,且总量基本相等,2011/2012年度为81576万吨,而2015/2016年度增加到8739.6万吨,增加了8.19%,比总产量增幅稍低;期终库存在未来五年里有所上升,但增长相对缓慢,库存消费比呈低位运行,稍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18%的粮食安全警戒线,2011/2012年度期终库存为12792.2万吨,而2015/2016年度为14977万吨,仅增加2184.8万吨,该年度库存消费比为16.97%。
4、中国玉米消费和库存状况
4.1中国历年玉米消费量逐年增加,玉米消费保持刚性增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平均每年玉米消费量在7500万吨左右,1990年增加到7985万吨。到了九十年代更是逐年递增,从1991年的8320万吨到2000年的11994万吨,绝对量增加了3674万吨,相对量增加了44.16%,平均每年增加了4.42个百分点。2001年以来,玉米需求更是屡创新高,从2001年到12330万吨到2005年的13970万吨,再到2010年的16400万吨,其消费量已经赶上并超过总产量,说明国内消费需求非常旺盛,产量增加幅度已赶不上消费量的增加幅度。
而其消费结构,饲料用消费量所在比例最大,1981—1990年饲料用消费所占比重平均为65%,1990年饲料用消费为66.8%,食用消费约为10%,到了1996年饲用消费为7766万吨,所占比重为73%,食用消费为622万吨,占总消费量的5.9%,工业消费为876万吨,占总消费量的8.2%,种子及其他消费占12.9%,而到了2006年,饲用消费量达10010万吨,所占比重为70%,食用消费比重为5%,工业消费达到3146万吨,所占比重为22%,种子及其他消费仅占3%。2008年总消费量为15200万吨,饲用消费、食用消费、工业消费、种子消费分别为9000万吨、1385万吨、3830万吨、128万吨,它们占总消费量的比重分别为59.21%、9.11%、25.20%、0.84%。
4.2中国玉米库存量在波动中下滑
1991—2000年期间,玉米库存量先由1991年的7273万吨上升到1993年的8842万吨,1994—1995年又有所下滑,1995—1998年又在恢复中有所上升,到1998年,期末库存为10375万吨,为历年新高,1999年又下降到8917万吨,2000年有所回升,为10355万吨,略低于1998年的水平。2001—2010年期间,先从2001年的10377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急剧下滑到2006年的3660.2万吨,5年间下滑了64.73%,平均每年下滑幅度达12.95%,2007—2010年又有所回升,到2010年期末库存为5871.4万吨,仍远远低于历史最高水平。
5、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世界玉米总消费量刚性增长,呈逐年增加趋势,玉米期终库存先在波动中上升,而后又在波动中下滑,库存消费比于2010/2011年度降到历史新低,甚至低于粮食安全国际警戒线;玉米进口国基本也是玉米消费大国,它们分别为日本、墨西哥、韩国、欧盟、埃及、中国台湾、哥伦比亚、伊朗、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中国玉米消费呈刚性增长,玉米主要消费地区与玉米主产区不完全一致,消费结构趋向合理,饲用消费和工业消费所占比重逐渐上升;玉米库存方面,期终库存先升后降,在波动中下滑,库存消费比总体也处于下滑趋势。■
参考文献
[1]贺燕丽等.我国玉米加工业的发展与展望[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论文关键词:国家重量级战略区域,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民营经济发展
由于东北区域在历史上曾为全国奠定工业基础,支付国家改革开放成本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过透支性贡献,基于东北区域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战略地位,应当致力于把东北打造成国家重量级的新型战略区域。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以利于发挥民营经济在活跃市场、创造财富、增进就业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这不仅是面向21世纪中期促进国内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升级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发展对东北区域开发意义重大,必须全面落实国家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特别是要注重利用好国家正在着手制定新非公36条实施细则的有利时机,促进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应当看到,东北区域由于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民营经济发展至今相对滞后,而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金融危机后遗症显现,致使民营经济发展面临更大考验。在这种形势下,东北作为国家重量级战略区域,必须从战略高度审视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毕业论文提纲,本文对此从学与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加以探讨。
一 东北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透视
在国家“十二五”开局之际,东北区域要审时度势,由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共同担当起振兴东北的历史重任,以利于适应东北亚区域合作战略升级、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进程。
1.构建东北亚区域合作引擎的战略需要
2011年9月6日,第七届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在长春举行,会议围绕东北亚区域能源资源合作、大图们江区域投资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等议题展开了热议,可谓盛况空前。首届东北亚博览会于2005年举办,在随后的历届展会规模越来越大,辐射面也越来越广,东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联系越来越密切(表一)。本届博览会成果丰硕,共吸引来自104个国家的客商5万多人,引进外资18.8亿美元(表二)。其中,新能源开发合作对接会成功签约20个项目,总金额达197亿元。加之日前俄罗斯联邦总理普京来华访问所取得的诸多成果,预示着中俄经贸战略合作即将为东北亚经济发展掀开新的宏伟篇章。目前,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美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中俄两国地理上相邻,管道运输方便,能够实现深度与广度合作,对于双方能源安全都大有裨益。与此同时,俄罗斯东进战略难免与美国的“重回亚洲”战略发生碰撞,而美、日等国又希冀于深化合作遏制我国崛起,可见中俄两国全面强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尤为必要。
而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来说,中国务实地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也是推动东北地区成为东北亚区域合作引擎的战略要求。《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的签署与实施,体现了中俄两国共同的国际战略眼光,能够拉动东北亚各国在绥芬河综合保税区、长吉图开发开放中获得无限商机:黑龙江省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作为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目前已成为东北亚新的投资热土,既能够打通中、俄、日、韩之间的陆海联运大通道,也有利于东北亚各国在技术、人才、资源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国务院2009年11月对《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批复和推进,标志着图们江区域开发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长吉图地区作为我国面向东北亚的重要门户,预计到2020年对外开放水平能够实现重大突破,将成为我国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家发改委公布《2010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进展情况和2011年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45项具体工作,标志着东北区域开放已经进入了“深耕细作”阶段。目前,东北民营经济正在积极参与到东北亚区域合作之中,其势头应当得到各个层面的大力支撑。毫无疑问毕业论文提纲,民营经济全方位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对于推动东北区域成为东北亚经济合作引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表一 2005~2011年历届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规模对比
第一届
(2005年)
第二届
(2006年)
第三届
(2007年)
第四届
(2008年)
第五届
(2009年)
第六届
(2010年)
第七届
(2011年)
参展参会客商人数(万人)
3
4
5
5
5
5
5
世界500强企业(家)
53
71
81
62
80
110
101
对外贸易成交额(亿美元)
2.92
3.84
4.1
4.75
5.2
5.85
6.65
签订投资项目数量(项)
163
256
169
171
252
267
305
投资合同金额(亿元)
367.9
600.9
719
1060
1711
论文关键词: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
中亚五国与中国毗邻,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属于典型的大陆气候,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中亚五国在以土地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生产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如哈萨克斯坦的小麦,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等。然而,在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生产上还比较欠缺国际贸易论文,尤其是反季节水果、蔬菜以及加工农产品等。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的优势不在于农业生产资源而在于农业生产水平高,因此,我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业合作领域,尤其是农产品贸易方面存在着十分广阔的合作前景。随着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和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布娲鹣·阿布拉2008)。总的来说,积极开展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加强农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和农产品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和资源性短缺农产品的供给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期刊网。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一)农产品贸易总量与趋势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由来已久,闻名与世的古丝绸之路就是双方经济贸易与文化往来的有力见证。在经贸交往的过程中,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形成了较好的历史基础。自2000年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给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多边经贸合作纲要》规定把农业等领域作为经济合作的优先方向,并制定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和计划。2006年上合组织部长级会议也再次强调,要把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合作作为重大的合作领域。在近十年中,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得到的高速的发展。
2000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仅为10102万美元,其中出口2941万美元,进口7161万美元。到2009年国际贸易论文,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额已经上升到52386万美元,其中出口27335万美元,进口25051万美元。不考虑物价与汇率的情况下,总贸易额增加了4.2倍,年均增长17.89%,其中出口增加了8.3倍,进口增加了2.5倍。从贸易趋势来看,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2年和2009年外,中国从中亚进口农产品要大于出口农产品,双边贸易一直呈逆差。从贸易总量来看,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规模还较小,农产品贸易额占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重不到1%。
表1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进出口额
哈萨克
斯坦
吉尔吉
斯斯坦
塔吉克
斯坦
土库曼
斯坦
乌兹别
克斯坦
中亚五
国合计
占中国农产品进口、出口及总额比重
2000年
出口额
13.49
2.97
0.27
2.09
10.59
29.41
0.18
进口额
47.30
7.16
3.43
3.71
10.01
71.61
0.37
进出口总额
60.79
10.13
3.70
5.80
20.60
101.02
0.28
2001年
出口额
16.55
3.50
0.51
2.47
11.68
34.71
0.21
进口额
49.22
13.10
2.12
1.12
2.99
68.56
0.03
进出口总额
65.77
16.60
2.63
3.59
14.67
103.27
0.05
2002年
出口额
29.28
5.60
1.14
2.42
11.77
50.21
0.27
进口额
17.32
3.04
0.77
0.42
24.66
46.22
0.21
进出口总额
46.60
8.64
1.91
2.84
36.43
96.43
0.24
2003年
出口额
34.81
7.90
4.12
1.49
10.17
58.48
0.26
进口额
48.05
6.74
13.60
3.50
162.84
234.72
0.77
进出口总额
82.86
14.64
17.72
4.99
173.01
293.20
0.56
2004年
出口额
30.14
7.80
2.27
1.66
15.46
57.33
0.24
进口额
51.90
13.56
3.36
9.91
339.40
418.13
0.99
进出口总额
82.04
21.36
5.63
11.57
354.86
475.46
0.72
2005年
出口额
53.83
21.90
2.38
3.07
15.38
96.57
0.35
进口额
42.90
17.74
5.49
16.90
389.98
473.00
1.05
进出口总额
96.73
39.64
7.87
19.97
405.36
569.57
0.78
2006年
出口额
54.12
60.05
3.78
1.80
15.92
135.67
0.42
进口额
61.45
28.86
7.42
9.40
512.28
619.41
1.20
进出口总额
115.57
88.91
11.20
11.20
528.20
755.08
0.90
2007年
出口额
85.19
74.79
6.68
2.59
24.81
194.07
0.50
进口额
35.22
34.17
1.45
21.48
320.15
412.47
0.63
进出口总额
120.41
108.97
8.13
24.07
344.96
606.54
0.58
2008年
出口额
123.62
90.67
9.23
6.71
39.57
269.79
0.81
进口额
26.72
42.76
3.82
24.73
291.60
389.64
0.45
进出口总额
150.34
133.43
13.05
31.44
331.17
659.43
0.55
2009年
出口额
127.16
94.01
12.12
6.31
33.75
273.35
0.67
进口额
19.19
10.50
3.28
27.65
189.88
250.51
0.33
进出口总额
146.35
104.51
15.40
33.96
223.63
北大未名集团董事长、北京大学教授潘爱华博士荣获2015年度伯里克利国际奖(Pericles International Prize),以表彰他对新医药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他运用生命科学和医学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创立的生物经济学理论。
颁奖仪式于2015年8月31日在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区(Calabria)卡坦扎罗省(Catanzaro)鲁杰罗市(Torre Di Ruggiero)隆重举行。在颁奖现场宣读的颁奖辞为:潘爱华教授是生物经济学说的首创者,犹如古希腊时代诸多哲学家,以他独特的前瞻性思维,开创性地把生命科学和经济学进行有机整合,创造出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生物经济学理论,为人类发展提供全新的农业、食品、医疗和环境等相辅相成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伯里克利国际奖自创建以来,受奖人员主要为杰出的科学家,其中包括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潘爱华教授是荣获伯里克利国际奖的第一位中国人,也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人。10月17日《中国经济报告》记者有幸采访到潘爱华教授,并对生物经济学理论创新体系和中国的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分享潘教授的真知灼见,以飨读者。
获伯利克利国际奖的理论
中国经济报告:可否简单介绍一下你获伯利克利国际奖的生物经济学理论?
潘爱华:我在1995年的时候提出了生物经济(Bioeconomy)这个概念,2003年发表了有关生物经济理论的论文。生物经济学是应用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观点及方法研究经济社会所产生的新的经济理论和新的经济模式。从狭义上来讲,生物经济学是应用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观点及方法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规律的理论。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生物经济理论、生物经济模式、生物经济产业。生物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十个理论:生物经济学、新资本论、经济基因学、经济生物重组理论、股市医学模型、生命的信息载体学说、三元论、社会基因学、管理信息不对称理论、国家公司学说等。这个体系的第二个层面,生物经济模式是在生物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创造价值的新经济模式,主要包括生物经济社区、生物经济孵化器、健康物联网等。生物经济产业是在生物经济理论指导下,运用生物经济模式,将大金融、大市场、大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所形成的产业。大产业具有三大特征:一是以生物产业为主导和核心,二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生物产业,三是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未名集团就是在生物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生物经济模式,发展生物经济产业(图1)。
中国经济报告:生物经济体系第二个层面中的生物经济社区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是如何提出的?
潘爱华:我学过医学、生物化学和经济学三种学科,在我看来,家庭是社会的密码,单位是社会的基因,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所以,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应该以社区为重点和中心;改革也必须以社区改革为一个基本单元,而不能以孤立的单位作为改革的基本单元,人类的理想社会应该从一个个的社会细胞,也就是社区组成。生物经济社区也可以通俗的称之为“基因部落”,它依托生物经济体系,享受现代文明成果,过着原始部落生活。“基因”就代表现代科技成果,包括互联网和身体健康等,原始部落生活指的是有乡愁的美丽乡村。具体到产业,生物经济社区分为三个版本,用于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农村新型城镇化、农民和谐共生的称为“未名公社”;用于发展旅游产业的称为“旅游部落”,比如合肥半汤部落;用于发展养老产业的养老社区称为“颐养部落”。生物经济社区,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想模式和人类未来的理想社区,也有助于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
中国经济报告:生物经济产业和生物产业是类似的吗?
潘爱华:生物经济产业有别于生物产业,生物产业是大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而大产业恰恰就是生物经济产业的核心内容。所以这里有一个自上而下的逻辑关系,生物经济产业包括大市场、大金融和大产业;而大产业下面又包含生物产业;生物产业又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制造、生物服务等领域。
中国经济报告:你对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在生物医药和粮食领域的应用有何看法?
潘爱华:“互联网+”在我们的生物经济体系中,我把它放入大市场里面。实际上很简单,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协同发展,通过“互联网+大市场”的应用,达到实现农业各种资源的高效配置。
生物经济时代的开拓者
中国经济报告:未名集团与世界上领先的生物工程企业相比,具有哪些核心优势?
潘爱华:未名集团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信念及创新引领发展的思路,在生物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独特操作模式,有着独特的研发思路,走出了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我们在生物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生物经济模式创立了生物经济孵化器,这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重组模式。生物经济孵化器组的对象提供全方位、个性化和保姆式服务。它有三个特征:有生命、可分裂繁殖和利益均衡。而常规孵化器利用的是数理重组和化学重组的原理对资源进行重组,所以它是无生命、低效的和利益不均衡的。
以未名生物医药工程为例,就是根据生物经济孵化器的模式创造出的独特发展思路,利用中国和未名集团的独特优势,创建新药高效研发体系,把全世界新药研发具有产业化价值的成果为我所用,整合世界医药资源,建立“新药高速公路”,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我们对生物医药实施了一个叫“百千万工程”的战略规划。第一步就是通过实施生物医药的“百人计划”,引进百名一流生物医药人才。第二步就是通过构建生物经济孵化器,孵化千个生物医药项目。通过建立“生物金融超市”,集聚万亿资金。生物经济孵化器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重组模式,它可以分为五个步骤:目的资源获得、资源重组、上市、融资和套现。
中国经济报告:聚焦到粮食安全上,你认为应该如何做才能在让百姓吃得放心的同时,又让农民利益最大化?
潘爱华:第一,我们要高举粮食安全的旗帜,但心里要有数,并不像“狼来了”的故事所讲的,我们一直说狼来了,狼就真的会出现。我们现在并没有狼,短期内也不有狼。不能被这种东西扰乱了我们的思维。
第二,建议成立粮食部。专门成立一个部门来负责粮食安全,而不是分摊在各个部门碎片化式的管理。这样一是高效,再一个是可以把很多资源配置在产业上发展经济。其余的生物,和人相关的事务由国家卫生和计划委员会管理;人之外的生物,像农林牧副渔等,建议成立一个部,比如“大农业部”或“生物产业部”等,统一部署,统一管理,避免交叉管理。
第三,发展颠覆式农业。传统的农业,以保障粮食供应为主,是不可能赚钱的,附加值也低。但是我们确确实实是有办法在农业上赚钱。比如我们现在发展的生物经济产业解决农业问题,就是因为它能赚钱。举例来说,这一颗玉米,种下去以后,每一个成分都变成产品和商品。这里面可以分三个层次,这个玉米可以变成十到二十种产品,淀粉、氨基酸、乙醇等(图2)。以前我们只讲这个,但是现在多出来秸秆。用我们现在最先进技术去做,一吨秸秆可以纯盈利3000元钱,一亩地大概可产出一吨玉米和0.67吨秸秆,和玉米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我们不是种玉米,而是种秸秆。
中国经济报告:秸秆可以干什么呢?每年都有很多秸秆在地里被烧掉了,很难想象秸秆会和玉米有一样的价值。
潘爱华:不是一样,而是超过玉米三倍的价值。秸秆里面主要有三种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现在的加工都比较低效,所以成本很高。像木质素存在技术壁垒,很难实现。而依靠科技革命,这些都可以加工提取。此外,秸秆里面的液体部分,也可以利用。以利民33号玉米为例,它的液体含糖量大概是10%。将这10%变成糖又是价值。有的地方因为焚烧秸秆还会被罚款,这是很不划算的。所以,发展生物产业能够使产品的价值最大化。
以生物量最大的黑龙江一省为例,仅一省就有一亿一千万亩玉米,按照计算它大概有5000万吨的秸秆,就可以生产2000万吨的琥珀酸。一吨琥珀酸16000元,仅这一项就可以让黑龙江增长多少GDP?不只是秸秆,还有水稻、小麦、很多枯枝烂叶。剩下的问题就是市场能不能消化?完全没问题,因为纤维素乙醇是多少都能消化了的。但是现在生产纤维素乙醇的技术水平,只要油价跌到80美元以下,就不能赚钱,必须停产。而我们的技术,只要油价不低于30美元,就不用停产。所以必须要依靠技术革命。
中国经济报告:农业高速公路是一个怎么样的概念?
潘爱华:我刚才讲了未名集团企业规划是“一步两个脚印,实现三大梦想”,一步就是生物经济理论基础,两个脚印就是在生物经济理论指导下,创立生物经济模式,进而运用这些模式发展生物经济产业要实现这三大梦想”,就必须创新,不走寻常路。因此,我们提出,要建设三条高速公路,建设新药高速公路(新药高效研发体系),为独立自主解决中国人吃药问题贡献力量;建设健康高速公路(健康物联网),为人们提供线上健康管理和线下健康服务;那么为了独立自主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就需要建设农业高速公路。农业高速公路,简单来说,就是讲生物经济产业的体系在农业中的应用。建设农业高速公路,需要将与农业相关的生产资料、技术以及资金、资源等要素高效配置到农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