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时间:2022-11-14 06:3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第1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报告;成绩评定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63-02

有机化学实验是一门必修基础实验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掌握化合物熔点、折光率、旋光度等物化性质的测定方法,熟悉化合物萃取、蒸馏、柱层析、纸层析等分离纯化手段。在培养学生正确和熟练掌握实验方法及基本操作技能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操作规范、数据记录科学、台面整洁有序等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将来从事化工、药学、医学等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我院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面向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中药和药物化学等多个专业开设,教学任务重,任课教师多,且在专业背景、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方面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造成学生的成绩评定标准主观性强,特别是影响平行教学班级的学生学科成绩甚至奖学金的评定结果。同时,学生在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课前提问、考勤、卫生等方面还需要规范,针对这些情况,我院有机实验教研组探索更加合理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考核模式。

一、考勤、预习实验、实验报告

针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特殊性,有机化学实验最后的成绩评定传统都包含考勤、预习实验报告和实验报告部分。考勤一般采用点名的方式,这种方式毫无意义的浪费了所有人几分钟时间。预习实验报告的撰写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在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够重视,预习实验报告照抄实验教材,甚至出现几个版本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将预习实验报告和实验报告合并,在实验完成后,直接在预习实验报告上添加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这种随堂上交实验报告模式可以避免原有的考勤环节,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多下功夫,要求学生不但提前按照教材完成实验目的、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装置等撰写,而且要对所用实验药品的物化性质进行列表整理。这种模式通过提高学生实验前的知识储备,增强自身的安全防护与处置事故能力,在使用有毒有害试剂时,能够减少突发事故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其次,以往学生实验报告的结果讨论部分寥寥数语,不能利用实验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充分的分析讨论,当实验的预期结果与理论结果出现偏差时,不能对实验过程中的重要实验步骤和影响环节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针对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在做有机合成实验时提交多种制备方法,这促使学生学会利用大学的CNKI中文学术期刊和science finder检索工具进行文献调研,通过这种训练,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结果讨论更加充分,同时掌握了文献查阅能力,提高了英文的专业词汇表达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或升学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纪律和卫生

在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仪器设备或实验场地的限制,经常要求学生分组协作完成。由于有机合成复杂,反应时间长,以及缺乏良好的通风设备,实验室气味大,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部分玩手机、走廊里到处走动、光看不练等滥竽充数、草率应付现象。此外,部分任课老师的教学科研压力大,实验教学责任心不强,在讲授实验后长时间脱岗或翻阅科研文献,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在第一时间向老师询问,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明确要求是必要的。(1)学生、教师必需穿着实验服,方可进入实验室。(2)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每位带课新教师应提前完成实验预试,熟练实验步骤,操作顺序,实验关键及产品的纯化及鉴别方法,并着力探索提出简化实验步骤,提高产品产率的新方法,熟悉实验反应机理和所用仪器及用途。实验过程中严格要求、管理学生,认真带教;任课教师不得随意更改实验时长;带教教师不得离开实验室超过10分钟。(3)实验结束后,学生必须认真打扫实验室,废液必须倒入指定的废液容器内,不得向下水道倾倒,学生要保证实验台和实验仪器干净整洁、井然有序,并打扫地面卫生,经教师检查设备,签字认可之后学生方可离开实验室。为贯彻勤俭办学的教学方针,学生打破仪器要及时填单赔偿(填仪器赔损单),尽管赔偿只是象征性的惩罚,但可增强师生爱护仪器设备的责任心,更好保护和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检查仪器设备和卫生后,才可进行班与班之间的交接工作。

三、考查

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最后成绩的评定一般按照平时成绩(30%-40%)和期末成绩(60%-70%)两个部分进行综合评定,而有机化学实验是一门实践课程,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报告的讨论部分往往能反应一个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平时的准备情况,但实验报告难以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进行区分。平时实验难以避免同一实验室学生间的交头接耳甚至交流数据的现象,也难避免个别同学等别人的装置搭好后照搬甚至求助别的同学直接帮忙现象,这造成按照实验报告难以正确评价出他们的真实操作水平。因此,除实验报告外,期末笔试、创新实验或实验操作考试等考核方法被许多高校采用,这些方式可以进一步弥补依照平时实验报告评判的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摸索。但这些方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期末笔试考试如果采用卷面形式仍难反应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实验操作考试必然要设定多个实验操作,学生随机抽题确定各自的考试内容,这种考核一方面实验的难度大小不一,更重要的是要占用任课老师大量的时间,且无法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创新实验也面临着内容和难度差异,难以寻找统一的评定标准。因此,通过平时实验设定,使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数据存在差异,从而通过已知实验数据与学生所测数据间的对比,直接反应学生的操作水平。例如,我们在熔点、沸点、旋光度、折光率等实验中可以设置不同的测试样品。在熔点测试中可选取氯化钠、尿素、咔唑、芴、氯化钠和尿素不同比例的混合物等样品。合成实验可选一些具有紫外吸收的固态化学药品,一方面可通过板层对照大致确定化合物的纯度,同时,可利用重结晶方法进行纯化,根据薄层层析和收率即可判定学生的操作水平,这种方法不仅简单易行,又避免了因产品未进行核磁、质谱、气相或液相测试,缺乏相应的谱图数据,学生编造实验收率的情况,并能够真实反应学生的操作水平。

四、成绩评定

经过上述设定,实验报告能够较全面的反应学生的操作和预习准备情况,通过实验报告、考勤、纪律、卫生可以反应学生的理论和实验水平,但不同的任课教师间的成绩评定差别仍较大。在以往成绩评定中,有的班级的优秀率(90及以上)高达50-60%,平均成绩为89.9,而有的班级的优秀率(90及以上)仅为5%,平均成绩85。另外,学生间的成绩差距较小是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问题会影响该课程在学生心中的重要性,造成后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统一成绩评定标准,实验报告70分,其余30分,且每班平均成绩不得超过75分,优秀率控制在15%以内,个别差的学生成绩可酌情打分,通过这种设定,使各平行班级间的成绩更加合理,学生间的成绩区分度更加明显。

五、有机化学实验考核方法改革的体会

通过强化文献检索在实验报告中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化工专业英语词汇量,使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具有更深的认识。通过强化实验纪律,使老师和学生更加认真的对待实验,降低了实验过程中突发事故的发生。通过标准化成绩评定,提高了学生成绩的区分度,增强了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使学生的成绩评定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田林,岳玮,吴琼.有机化学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与探索[J].科教纵横,2014,(2):271.

第2篇

关键字:应用型人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G642.4;O62-4

通化是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一座现代医药城,近年来对药学方面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我校作为吉林省东南部唯一一所高校有责任为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适应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学生特点,确立了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生物化学及实验、药物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等)可看出,有机化学及实验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在当今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在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显得日益重要[1]。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就我校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简单总结。

一、依专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

对于药学专业来说,有机化学实验是必修课,与其后续课程生物化学实验、药物化学实验联系紧密。由于在后续课程中多是合成实验,所以要求在有机化学实验中要打好基础,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因此我们在设计有机化学实验内容时加大了基础操作的比例,如熔点的测定、折光率和旋光度的测定、蒸馏和沸点的测定、水蒸气蒸馏等。而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选择,一方面我们要考虑其与药物的相关性,如乙酰苯胺(解热镇痛药)的制备;二要考虑对基础操作的应用,如呋喃甲醇和呋喃甲酸的制备,在这个实验中会进一步熟悉巩固洗涤、萃取、蒸馏、减压过滤、重结晶等基础操作;三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选择茶叶中提取咖啡因这个实验。对合成出来的产品,我们会进行不同的分析检测,如性质实验、熔点或折光率的测定、红外光谱分析等。依据新的实验内容,学生通过一学期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实训,不仅提高了实验技能,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因为实验可以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理论课的兴趣。

二、依学生特点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灌输式教学、机械式操作、结论性结果,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普遍缺乏实验的热情和主动性[2]。不利于学生创新思想的培养,更不利于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

1.课前预习

预习是实验课的前奏。预习程度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后续实验的结果[3]。对于每一个有机化学实验,都会提前一周布置任务,每一个大组(15人左右),分成三个小组,自行安排实验预习任务,包括文献的查阅,上课内容的讲解,课后习题的解答等,在每组上交的预习报告内要注明每位同学的分工,老师在课堂上会根据每名同学的分工不定r提问,以防有的同学偷懒,浑水摸鱼。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每组同学之间也可相互沟通,通过查阅文献论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确定不同的实验方案,如乙酰苯胺的制备,这是一个胺的酰化反应,可采用传统的方法即苯胺和乙酸作为反应原料,是否可以用羧酸衍生物来代替乙酸呢?这就需要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给出合理的实验方案。这样的预习方法既给了学生一定的压力,也会让他们产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兴趣。

2.改变教学主体

在实验的讲解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讲解实验方案,不同的实验可派不同的人讲解,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实验教学过程,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人,即可以全面、自由地发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思考实验有关问题,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不易。教师则对学生的教学过程和表现综合评价打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对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随着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通过自我讲解,自我展现、自由发挥,活跃了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4]。教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要不断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现场指导和答疑。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解决,并分析其原因。也可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三、完善实验考核机制

由于有机化学实验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考评方法上加大了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即平时(60%)和期末(40%)。平时成绩的评判原则包括预习报告(30%)、实验操作(40%)、实验结果(10%)及实验报告(20%),这四项成绩的综合即为平时成绩。预习报告包括以组为单位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在课堂上的讲解;实验操作除了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外,还包括学生对实验的记录情况,要求在实验中详细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果指每组产品的质量或体积、外观及颜色等。实验报告中应记录最终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差距,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等。期末考核则包括笔试及操作两部分,各占20%,笔试由教研室教师集体讨论出题;操作则是对基础操作进行考核,对不同的操作进行编号,学生抽签决定考哪一个操作,这就要求学生在考前充分准备,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习惯。

四、开放有机化学实验室

有机化学实验室对于化学学院的学生一直是开放的,但由于制药学院与化学学院分属不同学院,因此很少有药学专业的学生过来做实验。我们在课堂上加大了宣传力度,向学生保证我们的“售后服务”较好,对于学生在后续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到有机实验室寻求解决方法,同时有机实验室也和制药学院的生物化学实验室、药物化学实验室合作开放,两个学院的学生可以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实现资源共享。

总之,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会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杰. 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0 , 20 (1): 99-100.

[2]曹展梅.关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3(3): 43-46.

第3篇

1 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

有机化学是药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引起学生重视,才可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正确的实验态度,避免一些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实验细节和过程,操作不规范、不熟练的现象。

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还可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2.1 对传统实验进行安全性改革。对于有机实验药品用量比较大,反应时间长,原料及产品有一定气味及毒性,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实验进行逐步更换。

2.2 合成实验的微型化及现代化改革。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后,可采用半微量合成实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还可节约实验药品,缩短时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2.3 增加基本操作训练的实验项目、教师采用启发性实验教学方法。

2.3.1 基本操作必不可少。结合笔者所在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该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学生进实验室后不知道试剂瓶怎么拿,烧瓶怎么固定,因此增加基本操作训练的实验项目,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因此,要求实验基本操作的练习必须有,尤其开设多学时课程的专业。

2.3.2 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对于验证化合物性质的实验,应将其内容重新整合,改为设计性综合实验。比如给学生几种未知物,要求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鉴别出来,这样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这无疑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3 建立一套合理的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生实验成绩

建立一套合理的考核方法才能比较全面、准确、有效地测试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素质水平。改革后考核方式可分为:①平时考核(30%)。有机化学实验平时考核中,我们提出了平时成绩的评估指标分两级,一级指标包括实验预习、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每个一级指标又可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各指标的权重分值又各不同。②期末考核(70%)。期末考核分为两大部分:基本实验考核(40%)和综合实验(30%)。

基本实验考核分为两部分:问题回答和操作技能。问题回答为抽签式,内容有基本操作知识、原理、实验中的问题和实验安全规则以及安全措施等。操作技能考试的内容主要是有机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综合设计实验是从查文献、提出实验思路,到记录实验过程的详细内容及数据,最后将学生整个实验流程和结果给出合理评分。

4 结果与讨论

对有机化学实验改革后,绝大部分的学生对本次实验的改革是肯定的和满意的。后续专业课老师对学生的操作技能也有了较高的评价,可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效果。

4.1 对传统实验进行安全性改革后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积极性。更换刺激性大、毒性强、产率低的合成实验,提高实验的安全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4.2 合成实验的微型化及现代化改革后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有机合成实验改为半微量实验,学生若要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就必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这样使得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更加细心。并且节约了实验药品,缩短时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第4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012―04

创造能力是指“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创造性的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产品的能力”。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实验的学术化倾向严重。实验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重视实验的认知性结果,而忽视学生的过程性体验,实验内容的设计留给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很少,验证性实验过多,不利于实验功能的充分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教学程序大多是先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成败关键及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机械地进行操作,实验操作照方抓药、照本宣科,过分孤立地强调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游离于具体的实验探究之外。这些做法既枯燥乏味,同时效率也不高,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减弱了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3.教学评价方面的问题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在实验评价上过于强调和看重学生的实验成绩,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等的发展。评价的主体只是教师而不包括学生[1],评价形式单一,主要采取纸笔测验和实验操作来评价学生的成绩,而纸笔测验相对占有很大的比重,从而降低了学生化学实验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二、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针对传统有机化学实验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实验教学中要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全面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体现绿色化学思想,注重实验的综合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删减、合并验证性实验,加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以往的一些有机化学实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过分孤立地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而不是将实验与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没有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2]。对于某些实验,学生只是按照教科书上的操作步骤照方抓药式地做,没有经过大脑思考这些实验的相关知识,只是机械地进行操作,更不能体现创新性。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删减教学内容中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把一部分实验基本操作和性质实验融合在物质的制备实验中,将原来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相对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例如将蒸馏操作和折光率的测定操作等结合到“环己烯的制备”实验中。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时,乐于自己动脑思考与探索,学生亲自动手实施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有助于培养学生广阔和多向的思维方式,诱发出创新动机,并且学生可以从中找出反应迅速、现象明显易于观察、操作简便、绿色化的最佳实验方案。因此,这种实验能够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采用连续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通常是由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实验组成,不利于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整合,同时有机化学实验中经常用到一些有毒或者易挥发的有机物,如果处理不当,会产生不利影响。通过串联相关的实验内容,把上一个实验得到的产物作为下一个实验的反应物,同时增加产物的鉴定这一步骤,形成连续性的多步骤合成实验[3]。例如,将苯胺和乙酰苯胺的制备编排在一起,可以组合成一个连续合成实验。为得到目标产物,学生在实验前必须亲自动手查阅文献,掌握实验原理,确定合成路线。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对有害物质及副产物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每个实验的深入程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连续性实验将“物质的制备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物质的表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涉及更加全面的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而且每步产品能得到循环利用,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推行微型有机化学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指在微型化的装置中进行的化学实验,试剂用量比常规实验要小很多,而且既节约

时间又能减少污染,学生动手机会多,实验的趣味性强,容易普及[4]。化学实验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开发简易装置,自己动手验证设计的微型实验是否可行,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例如乙炔制取与性质的微型实验装置见图1。

图1中的装置具有节约原料、安全快速、操作简便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倡导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生活中常用的廉价物品和材料或者废弃物,制成简易安全可行的实验仪器,或用生活中的常用品代替化学药品,如醋酸、酒精、小苏打等都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化学实验中实验仪器和药品等的短缺问题,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比如充分利用注射器、点滴瓶等原料开发微型实验装置,实现化学实验的创新。

三、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容易把“教”当作是实验教学的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实验课上只是按照教师讲的内容和实验书上写的详细步骤,照本宣科地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很难有自己创造性的想法。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为原则,处理好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

1.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少讲多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对于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要针对性地展开讲解和释疑。例如在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大家都知道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那么该实验要如何创造条件促使酯化反应尽可能地向生成物方向移动呢?”学生通过思考这个问题,可以对该反应的相关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也可以在实验前安排学生预习,学生会在预习中自己发现问题,并能尝试着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问题情景的创设要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创设实验问题情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5]。

2.提倡实验讨论,培养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实验讨论的方式, 能够使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充分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操作关键及注意事项,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表达与交流的能力[6]。例如溴乙烷的制备实验,让学生讨论实验有哪些副反应,实验得到的产物溴乙烷的产率往往不高,分析有几种可能的影响因素等等。学生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各抒己见,对实验就会有不同的见解。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的新颖独特的见解加以解释并肯定学生的积极动脑,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3.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讲课

以往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通常是教师在学生做实验前先详细地给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成功的关键等,然后学生按照教材和教师所讲照本宣科地进行实验操作[7],甚至匆忙完成、敷衍了事。为了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现象,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每章都留出2至3个学时,让学生亲自参与讲课,讲课内容可以是教师指定的内容,也可以是学生来选择与有机化学实验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讲解。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要讲的内容,学生可以用课余时间利用各种方式收集资料和事实。在讲课结束之后,老师与同学可以随机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并帮助回答问题。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给了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由原来被动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发现式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独立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索创新的能力。例如,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实验,参与讲课的学生除了细致讲解实验书中所写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等[8],还通过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了解了索氏提取器及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其他方法。其他同学在听讲过程中也更加积极主动,对一些实验步骤提出改进意见。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热情,这样才能发挥出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4.每个学生单独完成实验,仪器配备齐全

有机化学实验具有整体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要胆大而心细,化学实验是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相结合的过程,独立地完成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形式虽然相对小组合作形式浪费时间,但是每个学生单独进行实验,使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选择实验仪器并安装好复杂的实验装置,避免了小组合作中通常出现的相互依赖、互等互靠的现象。学生的主动性会明显提高,在实验过程中不依赖他人,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专注于实验操作,对装置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自主决策能力。同时每名学生安排固定的实验台,实验台上事先准备好此次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装置和相关药品,这样既可以保证实验课堂的秩序,也可以节约学生的时间,避免学生因为缺少仪器或药品而四处寻找的混乱局面,保证学生较快进入实验状态,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积极思考与创新。同时保证一节实验课的人数适度,如果人数过多,鉴于学校的实验教学资源有限,就不能保证每个学生单独完成实验,也会使课堂秩序混乱;人数相应减少,则有利于教师观察学生的实验情况,给以及时指导和准确评价。

5.开展科研立项和竞赛等活动,重视实验室建设

学校或学院可以开展各种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以及科研立项等活动,以这些实验活动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有机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仪器选择技能、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技能。学生要成功地进行科研立项,必须具备良好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并能够自己查阅文献,发散思维,独立思考[9]。学生在创新实验项目中获得好的结果则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所以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要积极以各种大学生创新活动为契机,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内课外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相互促进和补充。同时努力实现实验室开放制度,实现实验室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有的需要实验验证,却没有合适的场所来完成实验操作,实验室开放制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做实验的学生可以事先统计好自己要做的实验,向老师提出申请,学校实验室则选派一名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到实验室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者是在实验课上未做成功还存在困惑的化学实验。增加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

6.计算机和多媒体辅助化学实验教学

一些有机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或者反应速率过慢,实验现象不明显,不适合安排学生实验,可以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来演示这些实验。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智能化、虚拟化等特点,可以反复呈现实验现象,便于学生观察。还可以利用化学软件设置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学生可在计算机前自由操作,进行模拟实验仪器的选择、实验仪器的安装和拆卸顺序等,从而进一步了解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和实验装置图等,增强了实验的新鲜感。为了使学生的实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更加方便,我们可以利用校园网建立完善的有机化学实验网络课程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内容可以涉及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基本情况、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参考文献、网上答疑系统等,既有助于教师备课,也能够极大地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合理评价教学过程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功能的有效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化学实验教学评价观的更新、评价内容的完善以及多样化的实验考核方式。实验成绩的评定制度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实验课程学习的态度,如果实验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学生也就不会对实验课加以重视。合理的实验成绩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1.倡导新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评价观

传统的实验课的成绩评价通常是以学生的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为依据,结合简单的操作考试和期末实验笔试成绩来评定,其中笔试成绩占有较大的比重,这种评价方式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评价观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既考查学生有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

2.构建开放性的考试内容

有机化学实验考试不应仅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片面注重实验结果,而应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与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以及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对学生的实验考核做出形成性的评价,而不仅仅是总结性评价。考试内容包括预习、课上回答问题情况、实验报告、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考试等,增加创新元素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把单纯的知识考试变成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考查,设计开放性的考试内容,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做出新颖独特的解答,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科学素养基础,鼓励学生的创新性回答。

3.实施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最终成绩分为三部分,包括平时成绩(30%)、设计性实验成绩(30%)和期末笔试成绩(40%),使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有创新的机会[10]。

平时成绩根据实验预习、课内讨论、实验操作的认真程度以及实验报告的内容和质量来评定,占总成绩的30%。要求学生的实验报告中体现创新因素,即能对实验现象及实验失败的原因发表自己的新见解,解释合理可行则给高分。

设计性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对设计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从文献查阅、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考查,对别出心裁和新颖独特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加分,以鼓励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和创新。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前3周给出设计性实验的题目,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运用多种手段查阅资料和搜集信息,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工作,然后统一在规定的时间里独立完成自己的实验设计,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及完成情况进行评分。通过设计性实验的考核,学生会更加注重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学习的热情和动手操作能力。

期末笔试成绩主要考核有机化学实验的一些基础知识,实验成功的关键和注意事项,常见化学药品和化学仪器的性质、规格和使用条件,一些重要有机化学实验的操作原理及装置图以及实验中的思考题等。可以在笔试题目中设置开放性试题,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五、小结

合理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系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把学生作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深化改革,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班睿.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0(10).

[3]陈木娟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实验室科学,2012(06).

[4]王丽波,徐雅琴.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01).

[5]郑春满,韩喻,谢凯.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02).

[6]凌绍明,史兵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广州化工,2010(09).

[7]郭玲香,周钰明,雷立旭,王国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12).

[8]张永华,郭长彬,张国玺.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28).

第5篇

作者:隆金桥 单位:百色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评价方式简单,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压力有机化学实验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而平时成绩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验报告,在评价实验报告时主要看报告写得怎么样及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对实验过程和实验态度难于评价。实验报告也是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都是照抄教材,实验过程照搬硬套,被动地验证、机械地重复。如一个合成实验包括对实验过程的认识处理,实验仪器的安装、产品的提纯、后产物的处理等诸多连续的过程,一些学生只重视实验的结果,不重视实验的细节和过程,操作不规范、不熟练,认为过程是小事,只要做出产品就行[1]。一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设计实验的能力差,缺乏对实验进行修改、更新、提出异议的勇气[2]。在实验过程中一般一个老师带15个以上的学生,很难对每个学生的实验细节进行评价。

教学大纲的改进和教材编写自2006升本以年以来,实验室按照加强基础、培养技能、体现地方特色、反映最新科技新成果的原则,组织人员编写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并进行了多次修改,根据不同专业的情况,删除了验证性实验(师范类专业不删除),增加了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整个实验大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在教材方面,参编了广西高校自己编写的有机化学实验,全书分为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有机物的分离提纯办法、有机物物理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有机物的制备、天然有机物的提取、现代有机合成实验新技术与新方法、综合性化学实验和研究/设计性实验、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实验等十个部分。基本操作训练立足于让学生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加强有机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技术;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实验则以典型的有机反应为基础,融入一些应用及影响面广、内容较新的反应及化合物类型;天然有机物的提取实验则以典型天然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为基础,并融入具体的生物活性;综合性化学实验突出综合训练和应用性;研究/设计性实验仅给出合成要点或思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研究训练。本教材的定位是广西高校用的实验教材,体现了地方特色:一是乡土性,选用较多例子是和广西优势特色资源有关(当然还要注意与通用性统一);二是先进性,把有机化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手段反映出来,把各高校在质量工程中取得的新成果体现在实验教材之中;三是编排体系上比较新颖;四是在思考题和注释上狠下功夫;五是在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上下功夫多,侧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学内容更新加强实验的系列性单个的合成实验在完成实验后所得产品往往同实验废液一起集中处理掉,这样会使实验的成本提高,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如果能将不同的实验内容串联起来,使上一实验的产品为下一实验的原料或溶剂,就可以节约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实验教材和实验条件具体情况加入了系列性实验,比如环己烯,己二酸和己二酸二乙酯的制备实验,我们先由环己醇脱水制备环己烯,此反应生成物环己烯作为下一个实验己二酸的原料,而生成己二酸又成为下个实验己二酸二乙酯的制备的原料,这样的系列实验,具节约了实验成本,又减少了化学药品对环境的污染。在这样的系列实验中,学生只有认真地做好上一个实验,得到理想的产物,才能为下一个实验提供好的材料。如果上一实验的产率太低、太少或产品的纯度不够,那么下一个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或者得不到好的结果[2]。因此,在进行系列实验时,学生必须对每个实验都要充分准备,认真研究,谨慎操作,细致观察,才有可能完成这一系列实验,这即有益于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又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原用《有机化学实验》教材中化合物的制备,大多是单个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缺少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与创新性强的实验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实验是实验课程知识的综合体现,势必能够提高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如秦皮中七叶内酯和七叶甙的分离纯化,就是一个综合性实验,这个实验包括多种基本操作,如回流、萃取、蒸馏等,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会较多的实验单元操作,同时实验内容贴近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地方特色项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增加了地方特色、贴近生活的实验项目,比如黑胡椒中胡椒碱的提取、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用原料是日常饮用的茶叶和煮菜用的黑胡椒,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探索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根据我校的教学条件和有机化学实验的特点,我们大胆进行改革,对一些基本操作训练的实验,我们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比如简单蒸馏操作,我们通过多媒体,把蒸馏所用的仪器,实验条件,实验注意事项,安装仪器的顺序、拆仪器的顺序等一步一步的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对蒸馏装置和实验条件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研究性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根据实验内容认真查阅资料,提出实验方案,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实验研究,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构建了“稳基础、抓能力、促创新”的探究式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验的评价,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加强学生实验的评价是对学生实验成果的肯定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的重要方法,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价除看学生的实验报告外,还要对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对实验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团结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才是学生平时成绩有较完好的体现。评价的方法是教师先制定相应的评价细则,从操作,实验过程,注意事项,失败及其原因,实验效果,团结协作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价。导师不一定每个实验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全面的评价,可以每次实验对一、两组进行评价,依次轮流进行。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自改革以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很大改善,学生进实验室的主动性增加了,探索研究的气氛浓厚了,参加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设计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的学生增多了,论文质量一年比一年好。当然,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今后将继续推进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继续探索教学模式与方法,切实提高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继续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第6篇

1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强调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等问题,学生在实验中大多只进行验证或者照方抓药,未采取系统、完善的措施进行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对有机化学实验研究性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力求通过研究性实验教学项目的实施和基础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研究的意识、思维与方法融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聪明才智爆发式觉醒。

2有机化学研究性实验项目的来源

2.1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研究性实验项目

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研究性实验项目最能体现实验内容的研究性宗旨,也能让学生在完成实验课题的过程中学习科研的一般方法。近年来,课程组的教师很重视这方面的转化。如教师的科研成果“金属酞菁钴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应用”“2-苄基-1,2,3,4-四氢异喹啉的合成”“4,4'-联吡啶盐的合成及其超分子体系的制备”等,均转化成了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综合实验。

2.2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转化为研究性实验项目

通过基础实验的训练,许多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课程组积极为这部分学生联系指导教师,申报的项目有些很快就转化为研究性实验项目,如笔者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磺基琥珀酸酯铵的合成及抗静电性能研究”已经转化成有机综合实验项目。

2.3教师的实验技术改革项目转化为研究性实验项目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推动者及实施者,课程组依托山东省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积极申报各类实验教学改革项目,很多项目直接转化成了设计性及研究性实验项目。如教师的实验改革项目“半微量法制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绿色化研究”“微波辐射合成肉桂酸研究”“固体酸催化合成肉桂酸系列酯”等,都已经转化成了学生的研究性实验项目。

3有机化学实验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不同专业对有机化学基础的不同要求,设置了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和综合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块,综合有机化学实验主要针对化学专业学生。在基础有机实验教学模块中,不同专业又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化学、材料化学和应用化学主要根据3个专业的理科背景,注重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及创新能力培养;化工类则考虑专业的工程背景,教学中加强有机实验与工业应用的相关知识拓展,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不同模块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3.1综合有机化学实验中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方法

基础实验模块的设计性及研究性实验项目大部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进行选修,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以开放实验模式运作。有机综合实验模块是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由指导教师统一布置。设计性及研究性实验项目的实施方法是:学生每3~5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在分析、总结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出实验路线并与教师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后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项目,提交实验研究报告。教师评阅实验报告后组织学生分析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创新热情。

3.2基础有机实验教学中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我校基础有机实验每年面向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5个专业20个班600余人开设,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更有普遍意义。研究性教学不仅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更是教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教学习惯。

3.2.1研究性内容的合理选择与布置

研究性内容的合理安排及教学设计是在基础有机实验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保证。笔者在化工、应化专业的有机实验教学中做了大量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及实验内容,寻找切实可行的探究问题,包括课堂实验探究及课后知识探究。如在普通蒸馏实验中首先安排学生分组蒸馏工业酒精、乙醇与水的混合物,并要求学生根据液体沸点的变化,每隔2℃记录馏分的体积,做出体积-沸点曲线,深入了解蒸馏在混合物分离中的应用及共沸物的知识;然后要求化工专业学生自主查阅蒸馏在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化学工业等领域的应用,要求应化专业学生查阅现代蒸馏技术—分子蒸馏的原理及应用。每个必修实验项目后面都配有相关探究内容,然后将这些实验探究内容提前发到学生的公共邮箱中,要求学生至少认真完成一个实验的探究项目,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及兴趣完成多个探究项目。学生也可以完成自己感兴趣的相关探究项目,如有学生觉得溴乙烷的合成中使用浓硫酸不够安全,而且易导致毒性较大的副产物溴生成,建议用浓磷酸代替。学生自主查阅了一些文献,与指导教师探讨后进行了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及时与用硫酸的学生进行对比,发现的确没有副产物溴生成,但相应的产率却比用硫酸的低很多。实验完成后,该生又仔细查阅了一些资料,提出了实验的进一步改进,做出了详细的讨论。实验自主探究内容的安排及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研究热情。

3.2.2教学方法的改革

加强实验理论及实验拓展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主动获取及应用知识的重要策略。在基础实验教学中首先强调进行这个实验的目的、意义、这种实验方法的推广应用及现在的发展等,有助于学生在设计其他实验时“举一反三”。然后将实验原理、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转变成若干个问题,上课时提问学生。如溴乙烷的合成实验中提问:实验中有哪些副反应发生?实验操作中那些过程是用于避免这些副反应的?问题式教学不仅督促、检查了学生的预习,而且使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及注意事项印象深刻。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提出问题往往是创新的开始。另外,实验报告中要求学生独立分析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要求学生多提改进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养成一种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3.2.3实验成绩的评定

配合研究性实验教学,对基础有机实验的考核也进行了改革。学生的实验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报告、期末操作考试、特殊加分,分别占总成绩的40%,30%,20%,10%。对个别在研究性实验项目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特殊加分可以上浮到20%。实验报告的评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必须完成的项目,如实验目的、原理、装置图、操作步骤及结果等,占报告评分的70%;二是自主完成的项目,如实验结果的深入分析与讨论、同类实验方法的调研及实验改进设计、实验知识的相关拓展等,占报告评分的30%。通过对研究性项目的加分及实验报告评分向自主探究项目的倾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及创新热情。

4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 改革 实践

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1]。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有机化学课程组的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经过不断改革与实践,形成了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在教材建设、师资培养、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和考核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1.实验教材建设得到加强

为提高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对实验教材进行了大胆改革,自编了一套适合本校各专业实际的有机化学实验教材。教材秉承现代教育理念,摒弃“小而全、面面俱到”的常规编法,选择了有机合成实验的基本操作,使学生在学习过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后,通过实验能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能应用多种实验技术和方法来探究化学反应,掌握化合物的制备、分离和结构鉴定及表征的方法;精选了涵盖近年来有机化学发展起来的有代表性的新反应、新技术、新方法等的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使教材体现了学科前沿,体现了对学生工程素质和意识的训练,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实验教学人员专业素质得以提高

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实验教学改革深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支爱岗敬业、实验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我们对实验教学人员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采用专职和兼职相结合、一带一的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专业素质。结合实验课内容,教师把个人的科研项目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经过建设,已经形成了一支由教授、学科带头人带队,实验教师积极参与的教学理念先进、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强、精于实验教学并热爱实验教学的实验教学人员队伍。

3.加强实验内容和形式的改革

有机化学的实验内容和教学形式方面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精选基础实验。

每学年都要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各专业有机化学理论课及实验课的教学大纲,课程组教师根据大纲精选基础实验,这些实验旨在训练学生掌握实验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与实验方法、数据测定与记录及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通过训练,学生都能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技巧。

3.2精心设计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除基础实验外,学生还须选做一定数量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进行新实验项目的“开发”[2]。为此,我们指导学生查阅文献,提出设计方案,并由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修改实验方案,从药品试剂的准备到实验结果的分析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解决方法,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最后写出实验小结[3]。

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实验项目的开设,提高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综合运用、创新思维等适应科研工作的能力[4]。

3.3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包括两方面:一是实验时间开放,有机化学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全天开放,学生可任选指导教师和实验时间,也可网上预约实验时间,学生还可以选择多次重复实验,实验做得不满意的学生可以重新再做实验;二是实验内容开放,无论是基础实验还是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学生都可选择,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可设计成科研方案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3.4设立学生科研基金,吸引学生参加科研。

为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鼓励师生共同从事科研,每学期设立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的科研课题由学生申报,学生自己选择指导教师,对通过“评审”的项目,由系里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资助。学生可以从实验准备工作入手,逐步过渡到承担部分科研工作。参与或承担科研工作,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且学生活跃的思维也对教师的科研起到促进作用。

4.利用多媒体课件,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引入有机化学素材库和仿真实验软件,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全过程,让学生从视、听等各个角度全面获取教学信息,尤其是动画演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改革实验考核办法

在多年的实验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改进学生实验考核办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操作性强的实验考核办法。有机化学实验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前者占总成绩的60%,期末成绩占40%。平时成绩由实验预习、实验纪律和实验态度、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报告或实验小结的成绩按一定的权重相加构成。其中,实验预习、实验纪律和实验态度各占10%;实验操作过程占50%,主要根据实验内容、实验有无改进性诉求、有无创造性发挥、独特性等来综合评定;实验报告或实验小结占20%。对于基础实验,要求学生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而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写出实验小结,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期末成绩包括理论考试成绩和操作考试成绩,各占50%,理论考试在学期结束前统一进行;操作考试则由教师根据实验教学内容,选配操作组合,并制成卡片,由学生随机抽取,教师根据题目按照实验原理、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及实验中常见的现象等提出问题,学生口答或笔试后再进行操作,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操作的规范性、结果的准确度综合给予评分。

结束语

通过对有机实验课程的教材建设、师资培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考核办法和教学管理等领域的改革与实践,一个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创造力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已经构建并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和教师自身的科研工作,将实验内容改为以“三性”实验,即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基础实验为辅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了学生的创新行动,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兰州大学,复旦大学.有机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朱红,朱英.综合性与设计性化学实验[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第8篇

[关键词] 创新 药学 有机化学实验 改革

高等医药院校作为培养药学人才的摇篮,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药学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培养一代创新型药学人才,这也是当今高等药学教育的主题。有机化学作为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也为后续学科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新时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技能,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实验室工作习惯,知识创新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探索一种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课程体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当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面临的新的目标和任务。

一、传统有机化学实验的弊端

1.教学理念陈旧

传统有机化学实验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往往习惯于守常而不是创新,发展意识不强,视野不够开阔。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教学理念陈旧,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降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帮助学生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但每一个实验依照讲义,机械照搬,被动接受,学生学习的劲头不大,常常限于被动学习中,往往把实验当成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活跃,难以通过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更谈不上将来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分析药学问题、解决药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2.内容设置不合理

传统有机化学实验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合成实验及性质实验等4部分,各部分内容过于独立,缺乏联系;过多地强调基础,基本操作训练重复过多,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合成实验极少涉及,而这两部分实验内容恰恰是实验后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合成实验多为操作简单、合成步骤单一的传统合成实验,而涉及到学科前言领域的现代合成方法如光化学合成、微波合成、超声合成等未涉及,教学内容与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严重脱节;学科单一化,极少涉及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药学学科的交叉,知识难以相互渗透。

二、改革措施

1.倡导绿色化学理念,建立“试剂药品的循环使用”机制

困扰有机化学实验工作人员的最大难题,应归结于大量使用有毒试剂带来的污染问题。常规的处理方法通常是将反应后的废液及实验产品由实验员集中处理,成本较高。如能将实验内容首尾串联,变“废产品或试剂”为“下一个实验的原料或溶剂”,将真正地做到节约成本、减少污染。因此,我们设计在原来彼此独立的实验中,寻找联系,设计出一系列可以循环的实验路线。如设计方案一,将合成实验与基本实验操作串联并循环:苯甲酸的合成――重结晶――测定熔点――萃取实验的原料药品――回收循环用于下一轮测定熔点和萃取实验。设计方案二,设计多步合成实验:环己酮的合成――环己酮肟的合成――己内酰胺的合成。两种设计方案的使用,既能在实验中减少环境污染,又能在设计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引入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综合实验技能,通常是先进行基本操作实验操作训练(熔点的测定、常压蒸馏、萃取,共12学时,占总学时的1/6),再进入合成实验单元。各实验操作单元相对独立,且授课形式以单调的板书教学为主,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易于陷入“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尴尬境地。我们计划将12学时的基本操作单元维持总学时不变,教学中引用画面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并辅以虚拟实验软件操作。将12学时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三部分,即实验基本操作理论讲授(4学时),内容包括玻璃仪器的认识、熔点的测定、萃取、重结晶、抽滤操作及回流、干燥等基本操作;利用虚拟实验软件模拟基本操作(4学时);“实地操作”融入后期的合成实验中(4学时),即基本操作训练不再单独开设。多媒体技术的引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整合了部分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将实验知识“化零为整”,提高综合技能。此外,在实验操作要求不高的性质实验中我们也引入了多媒体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调整实验内容,开设跨学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传统的有机合成实验均为经典合成实验,是集多个基本操作技术于一体的单一学科内的综合实验,无需进行实验设计和样品的进一步分析,学生在实验中缺乏能动性。将有机化学实验与药物合成、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和波谱分析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加强了药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避免了基础、专业实验内容脱节及不必要的重复,提高了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乙酰苯胺的合成实验为例,将6学时的乙酰苯胺的合成实验改进为10学时的大型的综合性实验,增加了4学时,实验内容相应地调整为五个阶段,即设计、合成、重结晶、测熔点、液相及红外光谱测定;考虑到红外测定的操作性要求较高,计划以药学专业1~2个班进行试点,进行红外光谱的测定。最后,由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写入实验报告,有了上述液相及红外分析手段的结合,既提高了有机化学实验的技术含量,又实现了学科间的整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

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安排少量的设计性实验,围绕着原料、反应条件、实验方法等进行设计,可锻炼药学学生查阅文献、思考、总结、归纳、推理等能力,从中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如设计合成扑炎痛,组织学生在课前认真查找资料,集中讨论,选择最佳路线,学生在实验中不仅培养了操作技能,更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在探索高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当今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仲禹,龚涛.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 南昌高专学报,2006,(5):86-87.

[2]李伟,刘道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5):125-126.

[3]王学利,周国泉.林科类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6,(6):51-52.

[4]张艳君,成泽艳,刘建军.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8,(1):54-55.

第9篇

有机化学是一门试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机化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都很大的帮助。一方面有机化学试验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化学试验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还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培养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方式。

但是在现行的有机化学试验中,存在着学生缺乏对实验的兴趣和主动性,对于实验只是敷衍了事,对于这种不利的现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化学实验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在有机化学的实验当中,一般实验课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基本操作;二是有机化合物试验;三是有机结合试验。这三个部分处理基本操作以外,另外两项都是验证性试验,也就是强调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缺乏创新性,激发不起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从而学生对于试验的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二)实验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

一直以来,有机化学实验课都被误认为是理论课的附属,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于实验课在思想上就比较轻视,通常都是本文由收集整理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试验,学生在实验时按照书本的方式一一进行试验,这样以来,完全的抑制了学生对于实验的创新,虽然学生能够对于基本技能扎实稳练,但是对于综合能力欠缺,很少能够做到高素质创新的人才。这样的方法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致使有的学生虽然学会了理论,但是实践却不合格,甚至有的学生在试验中竟然抄袭实验报告。

(三)试验的条件比较落后,试验时多人同组进行试验,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针对这样的问题,有机化学的试验应针对其情况做到改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一)对实验内容的调整,改善实验课效果

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对实验的内容进行一套合理的改变,试验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验证性试验,二是综合性试验,三是设计性试验。在验证性试验时仍然加强学生对于基础技能的掌握;综合性试验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综合能力的提升;设计性试验时,留给学生一个课题,让学生根据以往所学,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自行设计方案,有学生独立完成试验。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水平,激发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

(二)改善试验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1.对教师的备课工作进行加强,进行统一备课

有机化学实验的指导老师进行统一备课,并预备试验,对实验的环节进行分析、研究,对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指导教师的统一备课,规范了对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教师对有机化学实验的重视。

2.对实验进行演示和指导,保证规范性

有的试验会出现复杂的情况,也有的会出现不安全的隐患,教师加强在课堂上的演示和对学生的知道,能够保证学生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观察教师的操作,提高自己对操作试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实验产生兴趣,才能够主动的、全神贯注的去试验,只有学生产生兴趣,才敢于创新。要想使学生产生兴趣,就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改变以前老师讲,学生做的方式。在实验进行前,老师可以随机选取几名同学进行配合自己进行试验,并对学生提出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培养起钻研的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4.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在实验课进行前,要求学生做到预习,了解试验的目的和试验的操作步骤;在实验开始时,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针对该问题对实验有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出推测,提高学生积极性;在试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做一份总结,加强学生对于实验的印象。

三、有机化学实验硬件设施的改善

有机化学实验的原料、试验产物通常都是属于易燃、易爆或者带有腐蚀性或毒性的化学产品,这就需要对实验室提出更高的要求。

有机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对人的身体都是有所伤害的,所以,实验室中良好的通风条件极其重要,必须要保证气体能够尽快的排除实验室内,气体在实验室内的时间越长,对人的伤害就越大。在试验楼内还应具有安全快捷的逃生通道,在有机实验进行时,应把所有门打开,这样就方便在试验意外发生时所有人能够迅速离开现场,保证人员的安全。

四、注重环保观念

有机实验的残余物以及废渣不仅对人造成伤害,对环境的污染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提倡绿色化试验,尽量避免毒性大、污染性大的试验,采用微型化试验。微型化试验就是用少量的试剂来获取化学信息,微型化试验能够节约经费开支、缩短试验时间、安全可靠且对环境污染的伤害较小,微型化学实验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把学生从常规实验的模式中带出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 教学方法 基本技能 科研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249-02

有机化学是农业院校许多专业十分重要的必修基础课,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环节是学生接受和消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载体,其教学效果及学生所达到的水平都直接影响到多门后继课程的学习乃至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1]本科有机化学实验不只限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也不只限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精湛、细致地进行科学研究的技能,使学生具有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具备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2]本研究通过改革与实践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手段,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一、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在注重强化基础的同时,向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方向发展,使实验内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研素质的培养。将有机化学实验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对应的将实验内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设计成三个层次,即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设计技能训练,符合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发展综合素质。[3]

在前期,重点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通过4次实验:重结晶、蒸馏和分馏、薄层色谱分离色素、测定熔点,将有机化学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内容融入其中,在实验中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在中期,重点训练学生综合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素质教育打下基础。这一时期选择包含较多知识点的实验内容,以合成和提取实验为主,如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和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过程涉及了物质的制备、提取、分离纯化、性质检验,对物质的研究较系统完整,这将更直接地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基本操作的用途和意义,进一步巩固了基本能力,也锻炼了综合思维及运用能力。

在后期,重点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使学生具有涉足科学研究的能力。在课程的后期设置两次设计性实验课,以合成和天然产物提取实验为主,合成、提取实验影响结果的因素较多,为得到好的结果,必须优化实验的每个细节。教师提前一周拟定设计性实验题目,告知学生实验题目与要求,让学生认真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设计出的方案经教师批改,根据设计情况分配好组数后实施,实验结束后,全班可共享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实验报告要求写成科研论文的形式。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锻炼学生的查阅文献、归纳总结、创新等综合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第一层次,重点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阶段,以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为主,因此,教师认真细致地讲解和现场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这一阶段教学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主。首先,教师要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讲解时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实物、图片、影像等形式将标准的操作技术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其留下深刻记忆;其次,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流动到每个学生周围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操作问题;最后,实验结束时要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关键点。

在第二层次,重点训练学生综合实验技能,这一阶段的教学采用启发式和师生互动式。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上课时,教师把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设计好问题,以提问的形式,随机叫起某几位学生进行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再点评,这种方法在师生讨论中讲解了整个实验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在第三层次,重点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使学生具有涉足科学研究的能力。此阶段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科技文献,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培养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积极开发制作了有机化学实验课件放在有机化学课程网站上,拓宽了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学生也可以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中使用,使学习更便利。

三、多元化成绩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考核是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手段,也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通过考核也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调整改进学习和教学的信息。[4]以往有机化学实验成绩包括平时实验课成绩、期末操作和口答成绩,由于操作考试和口答所抽取的题目少,学生通常存在侥幸心理,不太重视考试,对于实验课训练的技能没能达到很好的掌握。因此,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改革了实验考核方式,通过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方式,充分锻炼和强化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为此,实验课成绩为100分制,平时成绩占60分,操作考试20分,笔试20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预习、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记录、总结报告、实验卫生等内容。操作考试要求学生随机抽取教师设计的实验题目,根据相关信息自己确定实验方案,口答式讲解实验原理,安装所需仪器装置。笔试内容为所学相关基本操作和基本知识,建立试题库,随机组合成试卷,考察的内容更多、更全面,能充分检验和督促学生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并认真复习掌握。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基本技能训练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使学生既掌握了扎实的基本技能,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在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中,针对不同实验与学生共同讨论后将实验设计成多因素多水平实验,最后分享数据,写科技论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如何设计、如何实施、如何分析、如何得出结论,从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改革考核方式,使学生逐渐由被动学习型向自主学习及学以致用方向发展,为后续课程学习及毕业后顺利从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万福贤,董静,贾寿华等.农科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9,24(3):37-41.

[2]高永军,冷树伟.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68-69.

第11篇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大学化学专业中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学、环境、医学以及生物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其中所包括的化学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并具有一定的实验研究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技能。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各专业的基础实验中往往采用各自授课、分专业进行实验教学的方法,缺乏各学科间知识的融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和实验课,在理工科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还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严谨性、逻辑性和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大课堂,在实验教学方面,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改善:

1 实现单一教学模式向复合教学模式转变

以分析化学为例,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侧重理论教学的系统性,而实验教学只局限于对现有理论的验证,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分析化学的学科应用造成障碍和误解。同样,有机化学教学也面临相似的问题,传统的有机合成实验往往只是单一地去进行某些有机物的合成及反应过程,而对于合成产物的结构鉴定、产物的应用范围和产物的性能并没有进一步了解,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实验教学与实践应用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连接,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最终造成学生对实验结果和目的印象不深刻,这对大学生技术素质的培养和从业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

为了改变这种由单一教学模式所产生的学无可用,学无目的等情况,本着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单元训练至综合性训练,由成熟的组合式技能训练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训练的方式,使实验内容与课堂教学和工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以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为例,通过选取有机化合剂的合成反应实验来制备某一化合物,比如:有机显色剂等,将制备的有机显色剂进行表征、鉴定;通过将制备的显色剂应用于分析化学中的光度分析,让学生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和应用,加强两大学科间的联系,实现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的融合,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又能够明确实验的目的。

2 采用实验教学与具体案例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案例的选择应兼具典型性综合性准确性和新颖性。分析化学是应用性极强的基础学科,不同样品中的分析方法也是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能够针对某一组分或元素进行实验和分析,建立一套完成的分析实验方案。而有机化合物的制备也需要有的放矢,根据合成产物的结构和性质来设计实验和产物结构。因此,可以将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结合在一起,既可以明确实验目的,又可以用实践结果检验学习效果。由于实际样品的分析过程中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因此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创新的能力,这些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就业和工作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3 建立化学实验结果的检验和反馈机制

通过实验的数据处理和提交实验报告,可以使学生掌握数据处理的能力,还可以从数据中反映学生对有机合成和化学分析理论的掌握程度。在化学学科中,很多理论知识是互通的,彼此间可以互相联系、互相印证,这就要求学生在综合性实验中把各学科的知识综合应用和分析,及时根据实验结构进行反馈,及时调整有机化学实验的合成方法和路线,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初步创新能力的目的,这是目前化学实践教学中薄弱的地方,而在实践中却是最重要的。因此,在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明晰实验目的和分析方法实用性的关系,必要时可以邀请从事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专家或技术人员讲授相关内容。

综上所述,通过具体将有机实验产品直接应用于分析化学实验,用于具体样品的分析检测来检验实验结果,把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两学科间的紧密联系;将课堂教学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达到改善教学效果,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应用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初步科技创新等目的,以此来提高实验教学的全面性,有利于培养出时代所需的合格、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B2011 4507)

参考文献

[1] 何可群.分析化学发展历程与高等学校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浅议[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90—195.

[2] 吴玲,胡宗球.新时期化学课程教学观的转变—从化学教学大纲到化学课程标准看教学理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2):135.

[3] 蒋福华.分析化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9):72—74.

[4] 白慧云,宋建荣.分析化学在药学教学中的改革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480—481.

[5] 唐建设,项丽.环境分析化学教学体会[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245.

[6] 丁原红,唐孝炎.加强工科分析化学的教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177—178.

[7] 林,陆建平.农类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浅谈[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36—337.

[8] 白研,毋福海,陈红红,陈漫霞.医用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改革[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4):462—463.

[9] 傅延勋,杨伟华,瞿其曙,徐铜文.对理科化工基础实验内容的设置与改革构想[J].大学化学,2004.19(1):30—32.

[10] 杨琼,张来新,张卫星.化学综合设计实验的开设与学生能力培养[J].化工时刊,2010.24(6):76—77.

[11] 张建丽,魏媛,韩冰.工科院校有机化学基础实验调查与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3):105—107.

第12篇

1传统有机实验教学

传统的有机实验教学模式较为固定,一般是学生提前预习;上课教师根据实验书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记录数据;完成实验报告这样的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一方面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非常重要,而另一方面,这种“照方抓药”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味的被动接受,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要求。并且,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创新性以及设计性的实验缺乏,提不起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也调动不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3]。因此,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

2“自助式”实验教学原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医学院校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显得尤其重要。“自助式”实验方法在保证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犹如“自助餐”“自助游”一样,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由自己选择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制定实验方法,选择实验仪器与药品,并且独立完成实验研究。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仅充当辅助的角色,引导学生的思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4-5]。

2.1开放式管理

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实验室应构建一个随时向学生开放的实验室运行体系,为其提供基本的物质平台,包括实验场所、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等[5]。学生在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后,可提前向实验教师预约,安排好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准备好实验试剂及条件,方能完成实验。

2.2自主学习,自选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以讲解方式为主,学生的学生方式犹如“填鸭”一般,被动的接收知识。而“自助式”实验教学则刚好相反,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解开了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自主地查阅相关文献,联系相关理论知识,自助选择实验内容,设计实验过程,并分析总结,找出最佳方案。在遇到困难时则会询问老师或与同伴探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3自助式研究

“自助式”实验教学已然脱离了过去由教师指定实验内容、配制所需试剂、准备并校正仪器的“保姆式”教学方式。在实验过程中,选择—准备—研究全由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全过程,系统地训练学生的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3“自助式”实验教学特点

3.1突出课程专业特色

有机化学具有一原理多实验的特点,同一反应原理可以设计出多个反应,有不同的反应产物。例如:同时水蒸气蒸馏提取天然产物的反应,由于反应物不同,产物也是多种多样的。反应物可以为橙皮、玫瑰花、香樟叶等,相应的产物也为柠檬烯、玫瑰精油、香樟油等。熔点测定实验中测定对象可以是萘、酚,回流提取实验中反应物可以是胡椒、红辣椒等。开展自选型有机实验,学生可以根据实验原理,选择不同的实验,既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可进行开放性思维的发展。

3.2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

作为应用型学科,有机化学实验室相关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有机整合。有机实验的偶然性较大,失败的几率较大,为了优选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成功率,学生不能像过去一样“照方抓药”,而必须深入进行文献研究,结合课堂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提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实验方案。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选择实验内容,由自己的能力、兴趣以及学习风格等来决定所做的实验,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来学习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7]。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3.3学生为主体,培养综合能力

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提供统一的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条件,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犹如提线木偶一样,照老师的安排一步一步的进行实验。在“自助式”实验教学中,教师制定实验原理,学生按照实验原理和理论知识,查阅相关文献,自主选择实验内容,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准备实验条件,完成实验研究,作出实验报告。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能力。经过“自助式”实验,学生对实验原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实验原料及设备更加熟悉,也可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

3.4交流互动,培养团队意识

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辅助体现在确定实验项目、选择实验方案时的指导、设计实验内容的过程中的指导、讲解、分析与释疑,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失误的提示,实验后总结与讨论的引导,实验报告的指导等方面,整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得到加强。并且,为了更好地完成自选实验,就要投入更多精力去研究文献、实验方案和实验条件的准备。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团队的力量,分工合作,组员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探讨,相互帮助,相互补充,极大的提高了同学们团队合作精神。

4“自助式”实验教学的实施

4.1实验的选择

自选实验并不是盲目的去选,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规定的实验原理,现有的实验条件去选择适当的实验内容。在自选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出详细的实验方案和步骤规划,包括实验仪器、药品、试剂等,具体到仪器型号,试剂用量等,然后交于教师审核。教师在审核中要从实验的创新性、现实性、实践性、可行性等方面予以考虑,并要参与学生实验方案的讨论,修正指导,使得学生的实验选择与设计符合教学目标,保障实验教学质量。

4.2自由的空间

自选实验给与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不再是纸上谈兵,而实实在在的要按照理论知识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给与学生的自由度不能过大,应该严格审查学生的实验方案,保证它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保证其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成功的可能性。在实验准备过程以及实验过程中要做好把关工作,及时指出并纠正学生的错误,以保证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4.3教学评价机制

一般在实验教学中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报告作为评价实验的依据,而在自助型实验教学中,则需要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专业素养、综合能力、基本理论知识等归为评价依据。在评价考核中不仅仅要将实验报告中的数据作为依据,还要考虑到科学性、创新性、合理性以及学生的实验总结、归纳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等。

5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