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5 15:31: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床拆装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拆装及检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强化动手与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由于本专业培养方向不是设计数控机床,而是更好地去使用机床,因此,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制定就要符合动手、实践的特性,弱化理论知识深度。
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
由于《数控机床》有大量的机械结构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的枯燥且难理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收集学生的意见,不断加强教学研究,总结教学经验,对现有教材进行了改革和整合。首先,结合实训车间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删减。比如:滚齿机、拉床等,只进行简单介绍,删繁就简,突出教材与实训车间相结合。其次,调整课时分配,增大实践课比例。在保证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理论课时,针对理论知识增加相应实践环节。比如:数控机床自动换刀装置,进行刀架拆装,加深机械结构记忆,深化工作原理的理解,既解决了学生看不懂机械图的难题,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及沟通协作能力。针对主轴箱这种不便于拆装的部件,进行主轴的相关项目检测,为学生更好的进行数控加工及维修服务。最后,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形成新的结合本校学生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
多样教学方法,设置教学环节
引导式教学是这几年倡导的教学思路,提倡学生主体作用和老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多想、多说、多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贯穿课程设计始终。如进给系统的要求,设置相应的关键词“摩擦阻力”、“谐振频率”等,由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如滑冰、车过桥等,引导学生思考数控机床的进给系统。不仅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思维的训练,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效果良好。针对概念性内容,为了巩固知识点,设置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实时检测所学内容。同时,对于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通常采取分解法,分割成一个个相关小问题,提出思路,进行分析,最终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难题,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在合适的教学环节,适当组织小组讨论法,能够增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是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设置相应的任务,提供相关信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全组集中执行任务,组长按照组员特点进行分工,查阅资料、板书等,最终选出代表汇报,展示成果,其余小组进行点评,再由老师总评,并归纳正确结论。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各个环节的掌控,知识点的覆盖,课堂纪律等。通常学生做任务积极性很高,忙于成果“润色”,而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要特别注意时间的掌控,否则直接影响到后续内容的展开。另外,小组讨论法极易造成个别学生“混着玩”的结果,真正涉及到知识点,就不动脑不动手,因此,老师要注意如何将知识贯穿于任务始终,并将传统的授课方法融入其中,比如在总评中,把各组的知识弱项进行归纳,阐述,并针对知识点设置相关问题,对表现不“佳”的学生引导其回答。当然当今的高职教育是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只是个懂知识会读书的“书虫”,小组讨论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因此,在特定的、适当的课程环节,进行小组讨论益处还是很多的,总而言之,一切看教学目标能否完成。在实训车间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动手、动笔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训任务。不能把实践同理论分开,如:滚珠丝杠拆装,需要对照相应结构图,同时,针对丝杠支承、间隙调整、轴承等问题设置专题作业,分老师、学生角色扮演,进行问答。对于一些概念性的课程,也可在实训车间进行,比如:数控车床结构认知,需设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际观察,结合课本认知进给系统、主传动系统、刀架、导轨等,再比较各数控车床的差异,引出车床布局等知识。
丰富教学手段,活跃教学气氛
过去的课堂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主要依靠粉笔、挂图、模型等教学工具。现在我们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直观性,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课件,增强可视化效果。同时,搜集大量视频、动画,如:机床变速、传动,FMS、快速原型制造等前沿制造信息,让学生了解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难懂的结构图配合视频、动画,使学生有了感官上的认识,再挖掘其工作原理,由浅入深,加深理解。另外,对教学机床的拆装直接使学生接触真实的零部件,分解复杂结构,成为了解数控机床机械结构的最直接途径,针对一些难以理解又没有拆装条件的结构图,还使用三维软件进行建模,配合结构图讲解,力求直观、易懂,还收集轴承、联轴器、齿轮、同步齿形带等实物,让学生直接感触,丰富教学资源。通过对《数控机床》的课程改革,实施“一体化”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课程内容设计上进行了探索,并初有成效。但是,数控机床的迅速发展以及学生团体的变化给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要不断探索。
本文作者:苏红磊 单位: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CDIO项目教学法 数控机床维修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47-02
一、研究背景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制造业正在进行升级换代,而数控机床作为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关键设备,已经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控机床是以数控技术为核心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数控技术涉及多门学科,如机械制造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虽然数控加工大幅度提高了机械制造的精度和效率,但是由于数控机床体系结构复杂,发生故障后,对故障的检测和维修比较麻烦,如果不能及时排除故障,就会影响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这就对数控机床维修工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数控机床维修工主要从事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和检修工作,一名合格的数控机床维修工不仅要有较高的数控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分析、判断故障,快速准确地维修好机床的能力。当前,多数数控机床维修人员来自高职院校,然而高职数控机床维修课程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现象,学生的职业素质离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导致了工厂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数控维修工、数控专业毕业的学生难以对口就业的矛盾。对此,需要对高职数控机床维修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探索学校、学生和企业都能共同参与、共同获益的教学方法。CDIO项目教学法可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二、CDIO项目教学法概述
CDIO是一种工程教育模式,它代表先进的工程教育思想,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工程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C代表构思、D代表设计、I代表实施、O代表运行。CDIO理念核心为“做中学”,它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从项目构思到项目运行整个过程的训练,让学生在实际工程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和训练职业技能,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CDIO项目教学法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点,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职业素质、创新能力和人际团队能力。目前国内外多所大学引入CDIO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数控机床维修教学中CDIO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程序
数控机床维修这门专业课程综合性强,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要开展好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不容易。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下教师按知识点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内容缺乏弹性,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CDIO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来组织课堂教学,将课程的培养目标融入项目教学过程中,通过规划、设计项目,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该教学法的引入将枯燥刻板的课堂教学变成了生动有趣的实验项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数控机床维修教学中应用CDIO项目教学法,主要是根据CDIO教育模式的原理和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数控机床维修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主要围绕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展开,按照CDIO大纲对课程体系的具体要求,以“项目构思―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运作”为主线构建课程项目,实现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一体化教学。课程开始之前,学生以4~5人为单位组成项目小组。在项目的构思阶段,指导老师给学生讲明项目的目的和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开展工作。在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小组的全体成员通过学习讨论,设计出项目的实施方案。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检验自己设计的实施方案。在项目运作阶段,考评小组根据任务要求及项目开展的情况,对项目小组每位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数控机床维修教学中CDIO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项目的构思
CDIO项目教学法在工程的背景下,以项目为载体实施课程,学生亲身体验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课程项目要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要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还要符合学生当前的实际水平。课程项目的开发最好由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及行业专家共同研讨,按照课程相关的技能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精选出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依托真实的生产环境实施项目制教学,充分实施“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项目的构思首先要考虑如何将工程案例融合到项目教学中。在项目的选题上,尽量采用企业做过的项目。来自产业一线的项目既贴合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又能保证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同步。也可采用与企业联合开发具有市场价值的项目,在保证学生学习和训练的同时,也实现产学结合。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开发一些简单的课程项目或者引导学生自选一些有意义的项目。
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并结合学校的实训条件,笔者将数控机床维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提炼为四个大项目,分别为:GSK980TA数控车床机械结构的拆装与维修、FANUC0i数控加工中心系统的连接与调试、西门子802s数控铣床电气系统故障的诊断与维修、数控机床PLC控制的应用与调试。根据课程项目的工作任务及包含的知识点,再把每个项目分解为若干个模块,各模块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顺序设置。数控机床电气系统故障很多,以西门子802s数控铣床电气系统故障的诊断与维修为例,将该项目归纳为开关故障诊断、主轴启动故障诊断、机床坐标轴不移动故障诊断、刀架换刀故障诊断、伺服电机故障诊断等模块。
(二)课程项目的设计
在CDIO项目教学法中学生是主角,指导老师要善于扮演好配角。围绕确定的项目模块,学生项目小组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项目模块的设计方案或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办法。以“刀架换刀故障”诊断为例。首先,分析故障现象。“刀架换刀故障”可以分为“刀架换刀时不转”、“刀架换刀时不停旋转”、“刀架换刀时找不到刀架”等若干个故障现象。其次,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指导老师通过提问的形式,启发学生分析是机械故障还是电气故障,引导学生思考机械故障、电气故障的检测办法,指导学生查阅机械零件图、电子零件图、机床使用手册等资料。最后,项目小组集体学习,运用课程的有关知识与技术,寻找处理故障的办法。通过“头脑风暴”、交流讨论,项目小组形成统一的意见,撰写和提交工作方案。在这个阶段,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另外,也要重视CDIO实训场所的设计与建设。传统的实训室功能简单,不能满足CDIO面向工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设计和建设开放式的教学工厂型实训基地,把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生产加工、科技创新及社会服务结合起来。
(三)课程项目的具体实施
项目小组提交的工作方案是否能够正确地排除故障,还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例如,对“刀架换刀时不停旋转”这个故障,在教师的指导下,项目小组根据工作任务进行分工,共同协作对机床进行机械部件拆装、电子元件检测、系统调试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要绘制图纸、编写数控加工程序,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通过反复实验,逐一排除不可行的方案,最终找到正确的工作方案。项目完成后,指导老师要给学生讲解故障的正确解决办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故障的产生原因和检测方法,还要帮助学生分析项目失败的原因,指出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指导学生加以改进。课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体现了CDIO “做中学”的理念,学生边做边学,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工程的思维模式。
课程项目完成后,接着是项目的展示。安排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项目小组要进行项目实践演示,对项目工作方案的设计思路、故障原因、检测与诊断的关键要素、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实验失败的原因等进行汇报。答辩完后学生负责撰写项目报告,总结课程项目的学习成果,分享心得和体会。
(四)课程项目的运行与评价
课程项目在学校的环境中运行有一定难度,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创办校办工厂,面向市场承接数控机床的维修业务,实现学习、工作、生产的有机结合。课程项目在社会的环境中运行,接受市场的检验,可以直接获得客户的意见反馈,有利于项目的不断改进和提高。CDIO的评价方法重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以过程性考核为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考核的内容包括:学生的职业素质、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程项目的完成效果等。课程项目的每个阶段都有考核标准和考核成绩,通过开展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完成学生阶段考核成绩的评定,各阶段考核成绩按比例构成学生的课程综合成绩。
五、结语
在实施CDIO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高职院校部分工科教师缺乏产业经验,CDIO能力不足。对此,各高职院校可考虑与企业建立人才共同培养的机制,邀请优秀的企业工程师到学校兼课和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锻炼。同时,课程项目教学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担任课程的指导老师。此外,鼓励教师和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技改项目、产品设计开发,不断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CDIO项目教学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技能为目标,通过项目来组织和实施课程,给学生以完整的工程项目体验。数控机床维修课程实施了CDIO项目教学法后,学生的学习潜力被激发出来,学生亲自动手拆装机床,做实验分析、检测故障,设计维修方案和完成机床维修的工作任务。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再害怕数控机床维修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每个故障的成功解决都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CDIO项目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提高很快,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2]周美茹,沈春宝,纪春明.“教学做一体”的CDIO教学模式实践[J].职业,2011(26)
[3]陈文杰,任立军.新加坡理工学院基于CDIO模式的项目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35)
关键词: 课程改革 高效教学 车工实训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改对车工实训这门课程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结合我校《车工实训》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原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困惑有了理论基础。
一、初步操作
原先新班级新同学刚进行车工实训时,一般我们按人才培养方案、项目化教学课程,前面总是理论说得较多,再进车间动手操作。例如:在安全教育后,1.我们往往进行车床认识,介绍车床的各部分各项认识实习知识,指导学生进车间上机床认识车床,各部分知识,怎样操作机床。2.讲完后就让学生上机床实践所教的内容,碰到问题则现场讲解。3.遇到问题个别解决,普遍性的问题回到教室重点强调,完全按照理实一体化的过程进行,在这个项目课题中有没有改进余地呢?感觉还是可以提高的,在前年新班级的教学中,我们把这个项目课题中的1和2换一个位置,新班级一来先安全培训完,然后让学生到车间里观看机床设备的运行,观看高年级同学如何操作机床,并准备一些微课,播放视频看,让学生先有了初步认识,然后回到教室教授新课内容,上课时明显感受到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容易接受,从理论到实践的生疏感明显减轻了,很多学生能主动提问了,这样再到现场实践所教的内容明显接受速度快了,原先在理论上课时的茫然的感觉基本没有了,原来需要十二节课完成的项目现在只需要十节课以内就能完成,而且效果比原先的十二节课的还要好。
二、进一步探究
特别是在刀具一节中,原来讲到刀具同学首先想到的是菜刀、大刀,因为他们以前没有接触过,所以他们想象不出机械加工的刀具是什么样子的,直到把刀发下去准备刃磨时才清楚原来机械加工中所使用的刀是立体的(长方体的圆柱体的等),我们原来的学习顺序是先在课堂上讲角度,画图,再让学生接触实物刀具,然后刀具刃磨,使用刀具切削。实践中造成先前在课堂上讲的理论东西刀具的角度、形状,学生很难接受,明显能感到学生茫然的神色,以为刀就是平时用的片状刀具(菜刀,大刀等)。等到学生接触实物刀具后,刀具刃磨时,情况来了,普遍都磨成了片状刀具小刀的样子,刀磨废了,前面讲的理论刀的角度形状白讲了接不上,可以说效果不佳,还要再把理论刀的角度、形状重来一遍,浪费了大量课时。等到再次教学时,我们感觉到这一块还可以再改进提高效率。通过大量摸索实践,我改变为先进行认识,再讲理论,动手磨刀。也就是通过参观高年级的车工实训、钳工实训、加工中心实训(或进行录像教学),讲理论前先进行认识,让学生先有概念,刀是什么样的,机床是啥样的,刀具实际是怎样运行的,切削是怎样进行的。再讲理论刀的角度形状时,学生明显接受起来快多了,在磨刀时磨成片状刀具小刀样子的现象就少多了,刀磨废的情况也大大减轻了,因为他们已经看到过刀具实际的运行,本身有了感性认识,再从理―实―理、逐步循环,效果就好多了,相同的课时学得更多。或者说相同的课时学得更好,要求更高。
我们在车工实训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在教学前,根据学生学习的接受能力和技能水平,按照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教学要求。改进了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后进生采取低起点,多练习,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加强指导与辅导等,想办法让他们感兴趣,把实训教材的学习项目分解成有梯度的、连续的几个分目标:由车加工单一内容练习到综合练习,由精度较低到精度较高的单一和综合练习。允许后进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步达到大纲要求,多表扬。对动手能力强、接受能力快的同学提高加工精度、难度。拟定各层次教学要求难易恰当,既不能过高,使学生消化不良,又不能太低,降低大纲要求,减少练习量,放慢教学进度,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老师要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接受和操作能力,精确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只有对各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目标要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处在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较好的发展,能较有效地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特别需要统筹安排实训课题,全面提高实训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初步构建了“基础培训练习+强化练习+优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训成绩和操作技能,同时降低了实训消耗。
三、提高实际操作效率
实训教学的统筹是指在实训各项目课题如何高效率地衔接。例如:在熟悉机床项目课题的同时进行三爪拆装课题的练习。在刃磨90度刀和台阶轴车削课题交接时穿行量具的认识与使用。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延长了实训时间,降低了实训消耗。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点非常重要。实训学生如何分层呢?在实施项目教学中,我们提倡在不改变教学班的前提下,混合编组进行自学、辅导合作达标。良好的合作达标小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良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优等学生有义务指导后进同学的实训学习。每一个混合编组的小组作为一个团队(5-10人)进行编组。团队内采用“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凡是在团队里“一帮一”贡献力量多的同学,加分或打星进行鼓励。授予实训能手称号(每一项目有效),而且是每一项目一评。在这样的环境里好同学以帮助别人为荣,形成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促进学生转变,催发优秀学生成批成长的共同效应。特别强调了团队的作用。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和要求。过关考查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类考查,这也是关键的一环。
四、结语
本来教学中进行课改就是一切为了学生,改了,而且实践中改了也有效果,但有时只是知道有效果,不知道为什么会达到效果,也就是说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通过这次的学习达到了目的,使我们得到了提高。当然平时教学中的积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尤其要注意几点,第一,多听课,同行之间有好的方法要多实践,多借鉴。第二,勤记录,有好的想法,哪怕只有很小一点都应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时间长了就会有很多感觉。第三,多总结,多与学生交流,有时候课后的随意聊天就能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参考文献:
[1]李桂云.数控机床操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实训基地 生产化 教学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应按照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进行培训。目前中职教育在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存在误区:一是重理论,轻实践;二是教学与生产岗位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还需要接受工厂较长时间的再培训,延缓了上岗的时间。面对企业对“零距离”应用型模具人才的迫切需求,依托基地“两化”的模具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基地“两化”的内涵
1.1 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的内涵
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是把学校模具实训基地的场室建设成与实际工厂的模具制造车间完全一样,并将生产任务引到学校中来,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给实习的学生一个工厂的生产环境,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掌握综合操作技能。它强调的是教学和技能训练融入生产,实现了教学、训练、生产一体化。
1.2 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的内涵
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就是改变以往校外基地单纯用于学生顶岗实习的状况,根据学生教学、实训需要,在工厂建立起稳定的教学场所。包括先进的设备和产品、规范的生产(服务、工艺)流程以及技艺精湛的指导师傅,既能安排学生实训乃至顶岗实习,学校的部分课程又可以在工厂上,由双方教师组织教学,充分体现学中干、干中学,从而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统一。
2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
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要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到目前为止,已经10年,在这么多年“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我们感到无论是“2+1”模式,还是 “半工半读”模式,顶岗实习的学生,只是充当工厂生产线上的一名操作工,所有的安排都要服从工厂生产的需要,学生根本没机会接触模具的生产实践。
另一方面,原来的模具制造技术校内实训,由于没有与生产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制造模具过程中耗材严重。因而,学校舍不得让学生真刀实枪的制造模具,而只是让其对旧模具拆拆装装而已。
再者,中职学生基础差,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力不足,不会学,学不会,厌倦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不适用中职学生的教学了。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感到原有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与企业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这实际上反映出我们学校在模具专业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对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把教学和技能训练融入生产,实现教学、训练、生产一体化,应该是我们进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3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保证
3.1 师资队伍的建设
模具专业的教学涉及到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及大量的经验技术,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有较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双师”素质。为此,我校花了三年的时间进行了模具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完成了以下目标:一是实现了不同类型师资队伍的合成。将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学校的教师、从企业引进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从社会聘请的教师这三种成份进行融合,使之在教学过程中相互磨合,从而推动各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实现了教师的有序培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我们全面启动教师的CAI、CAD和CAM培训,使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和模具设计加工能力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分期分批送教师赴全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顶岗实践,以提高教师现代模具制造的实践能力。这样,我校形成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满足了模具教学改革的需要。
3.2 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推进生产化教学改革,必须有充足而先进的实验设备、实训场所,有了这些先进的教学条件,生产化教学改革才能得到有力保证,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才能落到实处。我校近几年加大了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先后建立了钳工实训车间两个、模具拆装车间、普通车床实训车间两个、数控车床实训车间两个,模具研发和制造中心,模具CAD∕CAM培训中心,线切割实训车间,数控铣床实训车间两个,每个实训车间旁边都配备了多媒体演示教室,因为我校与多个工厂有来料加工业务,所以每个车间都有生产性任务。同时我校也建立起了模具专业校外教学化实习基地13个。这些都为学生生产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4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1)把课堂搬到校内实训车间,实行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模具专业课实践性强,抽象概念多,设备及工艺装备结构复杂。有些内容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表达,教学效果差,若把它放到学校实训车间现场讲解,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每个实训场所都有工厂的来料加工零部件,和大批的模具加工订单,我校模具专业教学除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基础课外,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改在模具实训中心、实训车间等实习实训场地进行。例如:《机械制图》放在模具拆装车间讲解,边拆装,边讲解画图技巧,边画图。又如《模具加工工艺》是一门模具专业的主干课,但是在黑板上讲模具制造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把它放到模具加工车间边做边讲。其中上线切割电加工课时,来到线切割实训车间,教师面对实物机床讲解电加工的基本原理、线切割机床的基本结构、线切割编程指令、电参数的合理选择,学生在机床上自己动手打穿丝孔、穿钼丝、装夹工件,然后进行切割。通过这样的生产、讲授、实训一体化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电加工机床的操作,而且加强了对电加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冷冲压模具》、《模具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等课程学生感到很抽象,不易理解,放到模具研发和制造中心讲解,对照实物讲解疑难结构,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模具研发和制造中心,指导老师根据工厂的产品图纸,指导学生进行模具结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绘制模具零部件图纸,进行材料的选择、采购,再进行模具零部件的加工装配——包括车、钳、铣、刨、磨、热处理、组装等,一整套工序均由学生独立完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培养了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人才,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生产化的实训对质量的严格要求和严格的生产任务,以及加工零部件的工时管理,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改变了以往散漫学习态度,在生产的氛围中,体验自己的成功感。二是大大地增强了学生技能,生产化的实训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零部件的图纸、材料、技术要求,以及复杂的夹具、先进的刀具和量具,还有先进的加工工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读图制图能力、材料选择和认识能力,掌握了模具的技术特点,练就了模具加工技能。例如,在2012年广东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我校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模具钳工都获得了全省一等奖。三是增强了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把课堂搬到校内实训车间,进行生产化的实训,就相当于为学生架起了一座通往岗位的桥梁。在校内,学生就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企业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以及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这些锻炼的学生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
(2)把课堂搬到工厂,实行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保证了工厂、学校、学生三方都受益。
学生来到校外实习基地——工厂后,每个班派两个老师带班,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参与工厂顶岗实习,一组参与工厂模具制造,每隔一个星期轮换一次。而参与模具制造这一组又分为两个小组,一小组进行具体的模具制造工作:包括开料、模具钳工、车工、铣工和模具装配等;另一小组由老师和工厂技术人员根据现场实物进行讲课,讲授一些机械制图知识、模具结构知识、模具材料与热处理知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模具加工工艺知识,并根据工厂需要,辅导他们自己设计一副典型的冷冲压模具或塑料注射成型模具,学生设计完成,经过老师和工厂技术人员的审核后,带上自己设计的图纸进入模具制造实训环节,根据自己的图纸来制造模具。两个小组上下午轮换。这样,我们把《机械制图》、《冷冲压模具》、《模具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模具加工工艺》等课程带到了工厂进行教学,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形成了工厂、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首先,工厂方面,得到了工厂急需的操作工人,在招工难的形势下,缓解了企业用工压力。其二,为学校模具制造实习,节约了大量的材料;为学校模具制造生产化实习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岗位;促进了学校教师真正“双师型”素质的培养:在工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不但要管技术,更要搞管理,教学观念和技能都受到不断挑战,相对于一般的教师技能培训,工厂里面,更能给与教师全方位的培训。其三,学生完全以“工人”角色,全方位全过程体验模具生产。既学习掌握了模具生产技能,对工厂的工作氛围、规章制度、作业流程、劳动强度等进行适应,同时也了解了自己的技能水平能创造多少利润,与熟练技术工人相比差距多少,最终达到了“能够为企业创造利润,实现零距离就业”的培养目标。
5 总结
模具专业教学依托于基地“两化”,学生在“两化”基地中,通过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教学和实习交替等多种方式,逐步掌握并强化了模具制造的理论知识和模具制造操作技能,熟悉了模具制造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也为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一、分段式教学法
在教师对专业技能教学要求的全部内容非常熟悉,对技能训练的整个体系脉络非常清楚的基础上,有效地对总目标进行分段,富有实效地进行分段技能训练,用系统的思想指导教学,克服以往的随意性,加强技能训练的整体性,同时在学生技能学习形成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训练中存在的缺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促进学生的技能更好地发展形成,这就是分段式教学法的动机和目标。
在分段式教学法的实施中,可以先把整个课题训练件的形位公差、尺寸公差要求进行分解,然后重新组合成一个个训练阶段。每个训练阶段要求在一次课上完成,做到课课有要求,课课有重点,要求学生每完成一个阶段,都进行自查和互查,并做出记录,使学生每完成一次课堂任务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通过自评和互评,学生对自己训练中的缺陷和错误有了明确的了解,做了详细的记录,便于及时纠正,还可以在下一步制作过程中,对上一次的误差进行补救。通过自查和互查,可以进一步提高工量具的使用能力,进一步明确每项训练的精度和要求。通过目标分解可使每一课的任务更加明确,对学生起到一个督促的作用,没有完成上一堂课的制作任务,就无法进入下一堂课的学习。由于每一堂课的目的和结果都是开放的,符合学生追求自主的心理,可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中得到共同提高。
二、课堂组织
具体的课堂组织是:(1)说明本堂课的实习任务,讲解与分析工艺,提出质量和工时标准要求。在讲解中分析对比各种工艺方法的利弊关系,对加工步骤讲清楚、讲透彻,在技术理论指导下,让学生弄清楚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以后的顺利操作及保证质量打好基础。(2)对本堂课需要用的设备、工具、量具材料提前做好准备,教育学生爱护设备、工具和量具。(3)巡回指导。巡回指导的目的是观察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如何,对个别不良的操作方法及时给予纠正,对普遍出现的问题可暂停训练,及时指出,加以纠正,也可以在结束总结时进行纠正。(4)结束总结。每次课结束前,要留几分钟时间对本次课上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以便在今后的实习课上发扬优点,纠正错误。要表扬成绩好的学生,对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抽出时间及时补课,以使整个班级共同提高。
三、增加实训内容
在实施分段式教学法时,应根据机械行业发展的情况、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对《钳工生产实习》的课题进行适当增减。增加《机构与零件》《机床维护与故障排除》《液压及气压传动》等教学内容,并设置相应的实训模块。将机修钳工专业课程划分为动力源、传动链、电器、故障诊断与排除、机床新技术五大模块。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各个专业课题,如在传动链模块中,分设两大系统(主轴箱、变速箱)五大传动(皮带轮传动、齿轮传动、齿条传动、螺旋传动、光杠丝杠传动)的课程,每个课题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参照国家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再设分课题。尽量使实习内容更全面,并且紧跟行业发展,顺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应层次分明,易于实施。
四、强化教师内功
所谓内功是指教师的技能示范水平。技能指导老师的示范操作是学生技能形成的第一感知动作,根据技能形成的特点分析,学生钳工技能形成的认知、定向阶段,以及技能的形成、完善阶段,与技能指导老师示范操作的质量休戚相关,与技能指导老师对钳工技能的理解、领悟和研究的深度密不可分,而且教师的操作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钳工技能教学中,指导老师只有练好内功,掌握丰富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领悟钳工技能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的技能技巧,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只有自己熟练掌握钳工技能才能在学生中树立技能的示范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求知的欲望和动力。
五、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关键词】模具专业工学结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2-0049-02
模具行业近年来发展很快,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国外的模具企业,先进的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已经开始涌入我国,这就为我国的模具工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了与国际接轨,模具专业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适应模具工业发展的需要。
从地区分布看,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模具产值约占全国总量的65%以上。模具工业的高技能人才极为紧缺。
我院机电系2007年开设“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根据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特点,我院模具专业的学生将在应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模具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真正成为能动脑更能动手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高专的模具专业毕业生有很强的就业优势。原因之一是中国现有的模具企业,除了少数的大型模具企业外,多数是小型企业,从事模具的加工业。其在职大部分人员未接受过中高等专业教育。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既有模具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实践技能,是技术型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然而,要让学生掌握足够的从事模具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训时间和实践机会,这需要一定的设备和经费做保障,在当前教学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学校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走工学结合的道路。但是在我们的高职院校中,模具是新兴专业,办学模式正处于尝试阶段,也就是说我院模具专业尚没有较好的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可以借鉴,需要我们自己去创新、去实践、去探索。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模具企业数量多,规模与层次合理,这为我院模具专业探索实践“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通过实践研究与探索,我们在模具学生培养方面制订了目标:①制定出模具专业学生要求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一览表,为我院模具专业的发展提供依据。②通过创新实践,探索出在本地区广泛适用的“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具体做法是:
1.调查用工单位对模具人才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目前的要求和今后的可能的要求。
2.将调查结果分类,分出可在本院完成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需要在企业边工边学的知识和技能。
3.实践让学生边工边学的具体方式,对其中收效较好的方式进行总结与完善。
面对模具行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我院模具专业在教学上采取了如下总结:
首先,软件与课程整合。
CAD/CAM技术大量应用于模具设计与模具加工之中,模具制造过程中大量采用了NC和CNC机床,所以教学中需强化CAD/CAM软件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会操作数控机床,以适应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需要。
首先机械制图与AutoCAD整合在一起构成现代工程图学,学生一边学习机械制图知识一边用AutoCAD画平面图。在不同的阶段配以相应难度的项目。并且在这个模块中培养学生用AutoCAD制作工程图的能力,为以后画模具图奠定良好基础。
将模具结构与三维制图软件整合在一起一体化教学,先强化学习一种三维软件(以Pro/E为主,也可以学习UG、solidworks软件),学生一边学习模具的结构理论、一边学会用三维软件来表达模具结构,用三维软件画模具相当于真实的在软件中做模具,学生在绘制模具的三维结构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关于模具结构和三维软件应用方面的疑问,学生会产生很深的印象,同时也能明白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具的真实过程,对软件的认识也会加深,从而激发用软件解决实际工程的兴趣与激情。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通过实体造型模拟,学习到大量实用的模具结构知识,理解诸如拔模斜度、浇注系统、成型零件等模具基本概念。在学习分模的过程中,又可以顺理成章地推出模具分型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快速地掌握型腔模具分型面的含义,继而熟练地进行分模操作。
其次,从“学”到“用”综合实训教学环节。
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从分散的知识、单项的技能的综合性应用,从校内实训开始到企业顶岗实习结束,既是一个积累的量变过程,也是一个从“学”到“用”的质变过程。综合实训是指一种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环节。通过综合实训把比较单纯的教学环节,例如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现场教学、电化教学等中获得的离散的、肤浅的知识加以整理运用,使理论知识系统化,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一体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模具专业的综合实训是按项目教学训练法,从一个具体项目开始,考察设计、制造、总结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有利于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综合实训内容如下:
1.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
2.典型零件的工艺设计计算
3.典型零件的模具结构设计(应用CAD软件)
4.编制模具加工工艺(上机操作)
5.数控编程及操作 (编程模拟,部分零件机床上加工)
6.典型模具的拆装 (加强模具钳工训练)
7.编写说明书(按正规课程设计编写)
要求学生从零件的成形工艺分析(用UG软件辅助分析)入手,独立完成模具结构设计,用AutoCAD绘出模具总装图及各非标准件零件图,并制定出零件制造工艺及模具装配工艺,经老师审核后,最后由学生动手制作。对于要求较高的工作零件,则要求学生通过Mastercam软件预先造型并编制出数控加工程序或线切割加工程序,在校数控加工中心进行加工。对于非工作零件,要求学生采用普通的车、铣、刨、磨等机床加工。工件的热处理工序由于受条件限制,则通过对外协作完成。全部零件加工后,再对模具进行装配,然后试模,直到冲出合格的零件。经过这种系统、规范的实习训练,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应变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最后,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学生带着毕业设计进入到企业当中,使毕业设计更加贴近生产实际,通过开放式的创新实训,实习内容紧密结合课程项目训练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学生的技能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既提高了学生模具CAD应用的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模具加工、装配与调试技能,也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学校拥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和五百强的大型企业合作。我们已与无锡松下冷机有限公司、美特尔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江苏吉润汽车冲压件厂等多家企业建产了实训实习基地。部分模具实践教学是在企业车间完成,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通过顶岗实习,在企业这个新的环境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竞争意识,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条件,高质量地完成实习任务。顶岗实习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提早熟悉工作岗位、适应今后的工作也大有裨益。目前,我校机电系与江苏吉润汽车冲压件厂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受益很大,有的学生已经成为企业里的骨干。
通过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对模具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专业,极大提高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就业竞争力,就业率达百分之百。
参考文献
1 林庆发.谈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6
关键词:虚拟仿真;软件开发;脚本编写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33-02
背景:职业教育近年来投入信息化软件制作的成本较大,各校开发的专业软件逐年增多,但依然存在开发学校的教师针对项目研发中脚本的编写、软件的功能需求、考评的设定等环节存在很多疑惑。导致与研发单位联合开发的软件不理想或应用不顺畅。本文重点针对开发机械制造类虚拟仿真平台流程特点、模块脚本撰写注意事项、软件功能开发思路三部分内容进行阐述。
一、虚拟仿真平台流程特点
开发应用软件特点:按照虚拟仿真平台构建流程的先后顺序,开发过程中需应用的软件有:FLASH、PHTOTSHOP、3DMAX、Deep UV、V-ray、Unity3D等。每个软件对应一名技术人员,当脚本没有分类而是统一编写时,每个技术人员将读取全部脚本,然后提炼出自己工作范围所需要的内容。
1.Flash:可以绘制2D图文,图文以矢量方式存在,软件可以制作2D动画。Flash被大家所熟知,在虚拟仿真平台中主要用于制作主界面、各类2D按钮、提示信息。脚本需给出主界面布局意见及色彩偏好,对于功能按钮应明确指出行业习惯。
2.PHTOTSHOP:对网络素材、照片、纹理图片进行剪裁、叠加等处理,并修改渲染后的图片,从新生成光影、纹理、全景贴图。脚本需提供设备正体照片,各局部细节应看到纹理。
3.3DMAX:模型制作软件,通过实际物体样式,安照比例绘制其虚拟实体,并按照用户可见性进行模型优化。脚本需说明交互机构主体部分,并提供相应机构运动视频。
4.Deep UV:图形UV优化软件,一般由3DMAX制作人员使用,可将贴图占用空间合理分配,使高清和普清区分。例如车床的摇臂上标有刻度,为让刻度清晰,则刻度贴图UV分配较多即可。脚本需提供教学内容,方便制作者明确用户可见范围而规划UV分布。
5.V-ray:光影渲染效果。渲染贴图效果,渲染越好真实度越高。脚本需对软件视觉效果提出要求。
6.Unity3D:交互编程引擎。将上述前5个步骤制作的2D和3D素材导入到该引擎,进行交互程序的编写,制作Unity3D交互程序之前,必须完成上述前5步。脚本需对软件功能提出要求,说明交互动作及是否存在特效。
二、模块脚本撰写注意事项
1.软件虚拟环境的要求。虚拟环境脚本对应的是教学中情景教学部分,其中隐含有厂级、车间级的入厂安全教育,工作岗位的6S管理,生产车间的工艺框架,企业文化等素材。
如环境中,变电箱位置安装在车间大门旁,车间中普通车床、铣床、磨床、吊车、锯床、仓储柜、工作台摆放位置的合理性,车间墙体展板画展示的工艺内容和宣传内容。有吊车的车间需要合理规划黄色安全行走路线,车间通风设施安装位置等,这些虚拟环境脚本在拍摄完参考企业照片后要先过滤一次,避免企业因保证生产效率而出现的事故隐患,这些隐患软件制作者看不出。
2.软件主体模型要求。主体模型包括仪器固定结构模型、运动部分模型、拆装部分模型、交互部分模型。
因为模型及模型贴图占计算机运行空间的较大,尤其在软件是网络版,软件模块较大时,同时有多名学生运行时很卡,所以软件开发者都会对模型进行优化,优化的依据是模型在软件中的地位。固定结构模型因常作为背景或次要目标出现,所以模型采用简化方式构建,贴图像素低,主要应用于设备底部或背面,并且该部件在软件中不存在运动。运动部分模型因在软件中存在位移,所以周边模型贴图不能省略,制作时要使用动态阴影指令对其进行物理属性的设定。拆装部分模型则需要细化,例如拆装中齿轮键槽互相之间要有卡位,用户观察这部分时通常会放大,所以贴图要高清,模型节点要多,卡位时可以通过节点触碰进行判断。交互部分模型依据脚本编写可能需要做成多模型、多贴图来对应一个机构模型,甚至复杂的交互程序需要进行节点移动变形,即数据模型。
3.评价用关键参数点。考核评价是虚拟仿真软件的一个核心部分,但由于脚本提供者给予的素材太少,导致没法满足考评要求,甚至出现错误考评。虚拟仿真开发课程系统中,考评基本分为三种类型进行判断打分。第一种情况为单一条件判断,第二种为复合条件判断,最后一种为行为结果判定。
单一判断例如我们的考试卷,无论是单选、多选、填空、答案是指定的,唯一的,即满足该条件则视为完成或正确。在实际例子中如开机后首先让机床回零参考点,如果操作者不先回零则可以视为操作错误。多选也在此范围内,即满足两个或多个参数条件后即视为正确,否则为错误。
复合条件判断,即考评问题与答案都不是唯一的,例如车床加工某阶梯轴零件,考生A操作虚拟车床先切割了端面然后开始切割外圆,考生B先切割了外圆再加工端面,这两种工艺顺序无法判定考生B就是错误的。另外如考生选择刀具加工参数,不能因为选择的刀具已经确认,就判定该刀具的加工参数值,还要依靠所加工工件材质、图纸尺寸、装夹方式等进行判断。这些判断条件在作者接触过的脚本中很少有教师提供完全,因为包含种类较多,内容复杂。经研讨后,建议将这类复合条件判定进行参数数据统计,与操作流程绘制成为一张表格,让老师浏览后人为的判定成绩。
行为结果判定通常应用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即操作过程考核忽略,最终结果考评为主。如虚拟仿真数控车床加工完成的工件作品,考评时直接将考试作品提交到检测中心,对虚拟模型尺寸进行检测,依据检查结果给予成绩。
三种考评方式可以结合使用,也可以重点突出一项,但需要专业教师将考评方式在脚本中作以说明。
三、软件功能开发
软件功能即软件的表现形式。软件功能需求是决定虚拟仿真软件对实训操作仿真程度的关键。但很多软件制作者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开发出的功能单一甚至不符合实际。这就需要相关专业教师的配合。
软件功能需求主要从以下几个主要环节进行考虑:引导模式构建,理论知识可视化,交互过程属性化、考评功能与提示。
1.引导模式构建。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在学生无人指导的情况下,如何完成课程主要内容的预习,这里软件的操作会由制作者提供操作手册和操作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所以教师仅需要考虑的是传授知识部分的表现形式。
通常采用的引导模式有,鼠标移动到机械部件处时,自动弹出该部件名称,在显示名称时点击左键将弹出语音和文字的详细注解,鼠标右键点击该部件时,计算机自动将该部分进行拆解,并可以实现360度观察。软件边角可制作小地图用来指示人物位置,当前需要学习的教学目标会进行闪烁或有明显标示。
2.理论知识可视化。理论知识表现形式,例如常见的透视法。在制作万用表测量理论时,使用虚拟电波代表电路移动,实现虚拟物与图表同时构建的方法讲授理论知识。虚拟电波从正电极进入后,每经过一个元器件时,虚拟器件会进行闪烁并变换颜色,二维图表中的仪器符号也会闪烁并变成相同颜色,出现电路分流时,电波变为深蓝和浅蓝不同颜色,并沿着并联电路移动,二维图表电路图也同时变色移动,万用表表外盖透明化,学生可以直观观察到表的内部。故障和事故的演示方法也可以采用同样表现手法。
3.交互过程属性化。交互过程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属性化后的交互操作更接近于真实现场操作。提高操作乐趣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硬件设备来提高操作真实度,例如三维虚拟全息成像头盔、立体手套等。二是通过基础操作设备仿真实际操作动作,由于匹配专用的操作手柄在实际应用中对手柄进行维修维护很不方便,很多学校在给学生实习时依然采用常见的鼠标键盘组合。普通的设备按钮操作可以用鼠标点击或键盘按钮点击就可以表现出很好的模仿度,但是手柄和摇杆、以及搬运时的交互控制属性就要好好设计了。因为普通的鼠标仅能是鼠标中间提供正负轴的敏感度这个参数值,而不会依据手掌的握力大小提供参数值,以达到控制效果。而虚拟仿真软件却可以判断出鼠标移动速度大小,也可以判断手柄轴偏置数值的大小,合理设计操作方式,让学生告别“点击时代”,提高实际机床的操作熟练度。
4.考评功能与提示。提示信息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直接采用文字告知的提示方式,也可以隐含的通过设备运转声音的异常提示操作者,可以用火花等视觉效果提示操作者。有时设计出现提示信息与真实情况不统一,是教师为方便学生学习而虚拟加入的元素。所以需要做出注解说明。
考评功能要依靠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有归纳的设计,考评方式可以单独拿出一个模块进行考试,考评结果一般采用列表的形式在学生提交作品或完成项目任务后出现,让学生看清楚考评内容和自己的操作结果。当然也可以在考试中出现扣分条,在设计考评环节时应多考虑以竞赛形式提交作品,学生比较喜爱竞赛得分。
四、总结
软件脚本应按照内容分类。例如给模型制作者提供模型脚本、给交互制作者提供功能脚本。不分类的脚本很容易导致本末倒置。软件模块脚本应对专业部分进行详细描述。例如项目研发是数控车床的故障维修,因习惯性将脚本内容写为如何检测,导致开发软件重检测轻维修。软件功能脚本给出目标效果。例如拆装时,要求制作动态拆装过程,操作者必须在选择正确工具、给出正确旋转方向、合适拆装力度三个必要条件时,方可触发拆装交互。如不做功能说明,制作者常采用“点击”即播放拆装动画的方式完成交互,这样大大降低了虚拟仿真软件的交互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电工技能;实训教学
一、“一体化”教材
“一w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一体化”课程内容的安排应突出技能的训练,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理论内容服从实践教学的需要,力求简单易懂。电工实训采用模块化教学,主要分为五个模块:(1)安全用电技术;(2)常用照明电路;(3)低压电器;(4)电力拖动控制线路;(5)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其中,每个模块又可以分为若干个项目,譬如:“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模块分为:(a)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转控制线路;(b)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c)位置控制与自动往返控制线路;(d)顺序控制与多地控制线路等多个项目。围绕着每个项目,我们设计出多个任务,任务难度逐步加大。以项目“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转控制线路”为例,我们安排了:任务一:安装点动正转控制线路;任务二:安装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线路;任务三:安装连续与点动混合控制线路。很明显,任务三是建立在任务一和任务二完成的基础之上的,任务间是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而对于每个既定完成的任务,我们又将它拆解为一个个待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完成,最终完成教师所设置的学习任务。此外,可以根据“一体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一体化”教师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推行“一体化”教学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证。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而且要求教师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具备综合教学能力的多面手。教师要抛开单调乏味、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针对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增加任务难度;针对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能放弃,适当降低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与技能。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是每个一体化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探索、去实践。例如在“常用照明电路”模块的学习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日光灯入手,拆开一盏日光灯,让学生观察日光灯的内部构造,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将转变成对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加知识的趣味性,比如在“低压电器”模块中,对交流接触器、按钮、熔断器等元器件拆装的学习,可以分组进行练习,学生自由组合,然后每组推选一名学生来进行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一)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简单介绍下本节课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然后将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分配下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如:每个小组安装完成一个“连续与点动混合控制线路”,并且检测其功能是否能够实现。
(二)小组合作探究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完成本节课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
(三)教师示范指导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集中讲解、示范或个别辅导。
(四)教学总结互评
各个小组将安装完成的电路进行通电试车,并对其他小组的电路进行评价。同时,教师不仅要对各个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总体评价,还要对学生安装的各个过程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教师引导、成果展示等环节,完成该任务的学习,掌握了电路安装的操作技能,并且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到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兴趣和自信心得到了极大地增强。
四、一体化教学在电工技能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一)电力技能实训课程内容的选取
电工技能实训课程内容的选取应该注重企业对人才的实际技能要求,因此,在选取课程内容之前,首先对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以及数控机床生产企业进行综合调研,加强专业课程教师同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归纳出维修电工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工厂照明线路以及配电线路的安装,电气设备布线,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基于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确定电工技能实训课程的主要内容,这一内容主要包括的学习领域有四个:安全用电知识的学习,电路安装知识的学习,电机的维护和检修知识,常见机床线路的控制学习。在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将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有结合在一起,融入到教学的具体情境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在电力工作中排除故障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电力技能实训基地
在电力技能实训教学中,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设备,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理论教学和实际教学的有机结合。为此,需要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实训基地中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实习工具和相关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完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之后能够将其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校外实训基地要求学校加强同电力维修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为学生的实训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地进入企业中学习,在企业电力设备维修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习更多的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提前熟悉工作任务,为以后进入企业正式参加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三)在实训中开展课题项目化教学
在电工技能实训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安排学生单独学习或者是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学习,根据教学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方式,加强实验教学在电工技能实训教学中的比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践操作,通过电力维修实践操作促进学生主动性和个性的发挥。在教学实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引导和调控作用,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结束语
基于理实一体化的电工技能实训教学主要是以教学实践的开展为核心,以理论教学为指导,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将理论知识正确地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教学实践的练习,让学生对电力技能实训工作的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他们以后进入企业正式参与工作奠定基础。电工技能实训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实际设备的接触较为密切,为此,学校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训基地,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车维修;任务驱动;中职教育
TG659-4;G712
目录
一、 任务驱动的理论所在
二、 任务驱动对数车维修的必要性
三、 任务驱动在数车维修中实践方法
四、 任务驱动在数车维修中取得的成效
随着我国的中职职业教育高速发展,职业教育从扩大规模发展到寻求内涵发展。原有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怎样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成为中职学校的重中之重。
一、任务驱动的理论所在
任务驱动教育法,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的教育方法。它以强调认识者的学习主体作用为出发点,结合教师的引导,从而展开的以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打破了传统师教生学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例如:数控车床四工位刀架的拆装任务,从超远模拟软件中,将理论基础运用到模拟拆装的原理,步骤,方法等等,再到实践中总结工作经验。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二、任务驱动对数车维修的必要性
数控车床维修是一门集专业性与难度系数较高的课程,如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广大学生来讲是一件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的事情。所以,随着任务驱动教育方法的出现及推广,以及任务驱动教育方法也不断创新与完善,数控维修课程得以开展的良药。
多年来我校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然而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教育方法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在各种课程中试着改变和创新,试着突破传统教育方法,真正M足学生的求技需求,但效果有限。唯有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理念为主体,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为目标,全心意的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总分发挥他们的积极能动性,解决在数控车床维修上遇到的各种难题。例如:
在任务运作过程中,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三、任务驱动在数车维修中实践方法
由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为教学理念,故它的实施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1.任务引入
在这一环节,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具体的知识点,设置一个典型的任务案例。学生在拿到这个任务的时候,要留足一定的时间及空间,让他们思考,同时也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争取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
2.知识讲授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要根据之前布置的任务,对学生进行深刻的讲解,让他们对这项任务所关乎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认真仔细的归纳其中的知识点,并做好笔记,增强记忆,以便于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3.分析问题
待教师讲授完这个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也要听取学生的建议,学生要积极反馈这个知识点所包含的各种问题,各个击破,不放过一个细小的环节。
4.分组解决
了解完学生的疑惑,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配,让其在各个小组的讨论之中发现新的问题,并耐心的听取他们的辩论,分析他们的疑惑,尤其是在数控车床维修的实训之中,更是关注各组学生的遗漏不足,对他们进行提醒,或小组之间互助,使得他们在学习实践的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数控机床,积累各种维修经验。
5.总结练习
教师在此次任务驱动完成后,要及时整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总结出总要的知识点,重申数控车床维修实训的重难点,继而回顾所学的知识点,进一步巩固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任务驱动在数车维修中取得的成效
通过以上具体的阐述,可以得知任务驱动教育法在数车维修中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我们广大中职学子来讲,任务驱动学习法有力的解决了数控难问题。让数控车床维修一门难以学好的课程变得简单容易。同时,任务驱动的教育法也在本校得到推广,并受到任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机修 钳工 实训 教学
机修钳工是直接从事各种机器设备保养、修理工作的一种社会职业,也是机械制造中不可缺少的工种。可见,机修钳工技能具有现代化生产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加强机修钳工的实训教学呢?
一、机修钳工实际操作项目的特点
传统的机修钳工实际操作安排,学生在基本技能的练习中,极易疲劳,加上动作单调,内容枯燥,影响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本文总结了机修钳工实际操作项目的特点,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高机修钳工实际操作教学质量的一些做法:
1、机修钳工实际操作所用设备和工具比较简单,如:锉刀、手锯、钢尺、锤子等。这些设备和工具,学生对钳工没有好奇心,缺乏求知欲,有的学生还错误的认为钳工技术与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及现代化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的生产现实相差甚远,即使掌握了,也没有用武之地。
2、机修钳工实际操作劳动强度大,体能消耗大,学生感到比较疲劳。由于钳工操作的特殊性,操作技能的掌握必须要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
3、机修钳工实际操作时声音大,实际操作环境差,学生有心烦意乱的感觉。由于条件的限制,一次三十个学生在一个不大的课室内实际操作,这么多学生锯割、锉削、锤击铁块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学生普遍反映比较刺耳,有心烦意乱感觉。
4、机修钳工效率低,进度慢,学生实际操作无兴趣。要锉好一个平面需要多次反复进行,有时一上午也锉不平一个工件,学生感到比较枯燥乏味。
二、加强机修钳工实训教学的策略
1、模块教学法
1)、合理划分模块培训项目的内容
根据机修钳工的工作性质,以及生产技术发展对机修钳工的要求,机修钳工模块培训项目的内容主要以拆装模块和液压传动模块为主,检测模块培训项目的内容则以检测机床为主,实用锉配模块的实用性体现在其内容是依据机修钳工工作中所要求的锉配技术而定,如键的锉削、孔的修整等。
2)、加强钳工基本技能的实训
钳工基本的技能主要包括:锯削、锉削、錾削、平面划线、孔加工、螺纹加工、刮削、研磨和钳工装配等。在这些传统的教材上制订的计划往往是一个庞大的训练工程:如锉削包括姿势练习、锉平面、锉直角、锉长方体、锉六角体。这样下来,往往一个锉削就要安排二周以上,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到比较枯燥乏味,再加上劳动强度较大,比较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所以在制订计划过程中为了避免以上的情况发生,把各个训练课题合理的进行分开:如第一天先讲授锉削的知识,然后是二个小时的姿势练习,接下来进行台虎钳的装拆,还进行比赛,用时短的胜出;第二天进行平面锉削练习,后时行平面划线。在以后的每天中安排二种以上技能的训练。这样学生得到了休息,体能得到了恢复。教学内容因为穿插而不显得单调、枯燥,也从根本上确保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最重要的是,这种穿插教学,很容易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习,在实习中去体会理论,检查理论,以实现学生较快的掌握钳工基本技能及钳工工艺学理论。
3)、模块化机修钳工考核
根据各个模块的培训要求,编制成为可进行考核操作的考试内容和考核评分标准。按照试题内容组织实施,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对属于小组集体考核项目进行个人评分时,则按照评分标准中的集体完成的内容,对小组成员逐个进行答辩,视其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予个人评定分数,这样的评定方式解决了多人考核一个项目而难以给个人相对准确评分的问题,同时也在培训教学的多人一项训练中,促使每个学员消除依赖同伴的心理,养成人人严格按工艺要求进行操作的习惯。最终到个人的成绩时则由各个模块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产生。
2、分层教学――是提高机修钳工实际操作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学生素质有差别,体质有强弱,接受能力也有快有慢。因此,要区分层次,根据学生的体能、素质的不同,制订不同的训练考核标准,实施分层次教学,既让体力充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又让体力不足、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吃得了”,调动和维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比如对体能较差的学生可以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适当降低标准要求;要求体能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加大钳工量、提高钳工精度等。
3、、“教学做合一”是钳工实训策略
Key words: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alty;core curriculum;Take the employment as the guidance;Task driving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75-02
1 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数控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既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又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学生的职业特点;现在所学知识绝大部分主要为学校学科教学所需,而非为社会职业所需。这样的教育现状最终结果就是或者毕业生能力达不到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或者企业对我们学生的实操水平不很满意。要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开发出适应企业的要求、适应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是很明确,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差;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学生成为了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不再是普通的讲,而是转变为提出主体任务、进行适当引导、讲授课程原理、提供实物示范、评估教学结果,学生的学习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独立的进行任务相关信息查询、制定任务计划、完成任务。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教学阶段的主体地位,整个学习阶段以实际的工作过程为基础,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
数控技术专业是我院示范校建设的重点专业之一。《工程图识读与绘制》、《机械零件与测绘》、《AUTOCAD图纸设计》、《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维护与拆装》、《数控加工工艺编制》等课程为重点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图识读与绘制》这门课程已作为首批建设学课于2010年完成其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完善工作,并被定为首批编写示范校建设校内讲义之一,已于2010年9月开始使用。为了更好建设其它核心课程,有必要对已开始建设的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及不断完善,带动其它核心课程的建设。
通过相关课题研究,构建“情境”氛围,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将教育教学过程和内容无限延伸。
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是绝对的“主角”,这是课程教学效果的保证,学习态度决定一切,而学习兴趣决定了学习态度。
①充分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整个课程教学过程设计中,重点以“企业评价”方式进行考核,激励学生主动的投入到课程教学中;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教学新措施的引入以及“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核心”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采用任务形式组织教学,每个任务组成员间的紧密配合和充分研讨、交流并共同学习是保证任务成功的关键,同时也达到了学习过程中暂时落后的同学能够有随时、方便的学习和交流,间接地使得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尝到了学习的乐趣。
②使教学环境和未来的工作环境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真实的情境,把传统的课堂教学转移到实训中心中进行。随着学生学习、实践的不断深入,所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越来越广,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也越来越多,对于专业知识的探知欲使得学习内容也得以无限扩展。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他们的知识框架和学习能力。
2 面临的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核心”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有如下几个问题必须值得关注:
①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队伍的建设,是本教学模式的关键。它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实际项目设计、研发经验和能力,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并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能够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由于项目实践而引发的众多实际现场问题更是对老师实践经验和能力的严峻考验。
②课程开发是重中之重:本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程体系重构。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思想,打破目前高职课程体系中理论系统性,突出以应用、实践为主的以职业能力为单位划分的课程模块化结构体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应该积极组织开发以“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核心”为主要思想的、以能力为本位的一门课程或课程模块的教材建设。
③“以学生为主体”是中心:由于高职学生的普遍特点,其基本功、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差是本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之一。由此,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以学生为中心”,非常关注学生学习目标的正确性、学习兴趣的浓厚性、学习能力的成长性等,不是简单灌输、传授,而是积极帮助、鼓励。
关键词:电气控制 PLC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M92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56-01
《电气控制与PLC》是实现机械加工、工业生产及其他各个领域自动化的重要技术之一,也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改善《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生现状
高职高专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相对薄弱、理解能力欠佳的问题。同学们在心理上惧怕理论学习,想学却无从下手。对他们中的大多数而言,直观、操作感强的知识比较容易被接受,这就导致学生不适应传统讲述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跟不上老师的授课思路。
1.2 教学过程现状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在课堂进行,当某一章节理论授课结束后,再到电机拖动实验室和PLC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采取的模式是先理论后实践。对学生而言,要求他们一开始就去理解抽象的PLC硬件结构、掌握枯燥的指令和理论知识都是非常困难的。这样很多学生在学习初期,就对课程产生了强烈的不适感,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就无法保证了。
2 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具有知识覆盖广、涉及内容多、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师应在结合本课程特点和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进以主要通过讲述方式授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并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精练、充实,做到因材施教。
2.1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突破了以往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强调将知识点分布在各个项目中,把教室搬到实验室去,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实现边教、边学、边做。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高学习效果。
2.2 教学内容探讨
首先,理论教学内容应向PLC技术倾斜。目前PLC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行各业的自动化控制领域,《电气控制与PLC》在教学内容上应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在强调“继电器―接触器”控制与PLC控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学习PLC控制技术的应用。其次,重点学习某一型号的PLC。PLC生产厂家繁多,如,西门子、三菱、欧姆龙等,不同厂家的产品有不同的程序语言和特定的使用方法,但也具有一定的共性,深入地学习和熟练掌握一种型号的PLC,并做到举一反三,可使对其他型号PLC的学习变得轻松。最后,教学内容应向实践教学倾斜。通过全方位的实践训练,强化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实验实训硬件条件,优化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开设必需的实验课程,还应安排实训周和课程设计等。
2.3 教学方法探讨
2.3.1 现场教学法
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结合实验器材讲解理论内容,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增强记忆。比如,在讲解接触器的硬件结构及工作原理时,让学生在实验室对接触器进行拆装,这样就能真实直观地展示出接触器的构造,进而分析其工作原理,最后再通过将接触器连接在实验电路中,观察接触器的运行情况,从而验证对接触器工作原理分析的正确性。
2.3.2 多媒体教学法
对于实验室或课堂上没有条件做的实验内容和现场演示效果不好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方式形象生动地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讲授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控制原理时,由于控制电路复杂,各元器件触点繁多且动作速度很快,造成电路的动作过程在实验室里无法直观准确地演示,但如果采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各元器件的动作转换及各控制电路的通断情况,视觉上的亲眼所见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变得更加容易,学习效果得到极大提高。
2.3.3 任务驱动教学法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设置“任务”引导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从而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为个人的思路和想法不尽相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可以通过组织交流、讨论,并由教师适当地给以点评,取长补短,不仅能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2.3.4 引入组态控制教学
在《电气控制与PLC》教学中引入组态软件,并采用组态软件与PLC控制系统相结合的办法,实现仿真教学。利用组态软件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文字录入、图形绘制、动画链接、上位机程序编写等功能,对PLC控制系统进行动画组态、硬件组态和控制组态,并通过计算机组态界面模拟PLC系统的运行情况及输入、输出设备状态,建立起PLC与上位机的通信联系,这样就能够满足多样化程序运行的需求,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实验实训内容,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
3 结语
在《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探索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当然,要做到这些,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必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还要能够持续关注技术更新,并不断总结积累课程教学经验。总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通过不断探索新的思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崔歧恩.教师新课程教学方法应用[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