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考毕业设计总结

自考毕业设计总结

时间:2022-05-28 05:07: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考毕业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考毕业设计总结

第1篇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pecialized subject-to-undergraduate education;new mode of education;self-taught examina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210-03

0 引言

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1981年诞生以来,已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凭借国家考试权威赢得了国内外一致认可。为适应生源萎缩、社会与学生发展,江苏从2008年开始在高职院校中试行专接本教育,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江苏自学考试新模式。“专接本”是省考委和省教育厅在普通高校中开展的全日制在籍专科生在基本完成专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接读自学考试本科教育的工作,简称“专接本”。它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自学考试有机衔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淮安信息学院(简称“我院”)从2009年开始先后与南京邮电大学等7所院校合作开展专接本教育,共设本科专业10个,教育效果良好,赢得了学生、家长与企业的好评。专接本发展前景光明,但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服务、促进专接本健康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为此,本文在分析专接本学情与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教育模式的探索实践和成效进行介绍,以期为专接本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 专接本学情与课程体系分析

专接本为新生事物,培养对象为一群来自不同专科专业、并兼有高职生和本科生双重身份的特殊本科生群体,因此对专接本生源特点、课程体系等进行分析,将会促进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专接本人才培养目标。

1.1 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且参差不齐

专接本生源主要是本校三年制高职即将进入第三学年的学生,相同或相近专业的专科生均可报名专接本学习。这种“宽进严出”特点决定了其生源是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且参差不齐,为接本学习造成一定困难:①高职院校生源总体不断下降,录取线逐年走低,学生素质差异较大。②高职院校生源类型丰富,招生类型有统招、对口单招、注册入学、“3+2”等;学生来源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③相同或相近专业学生选择相同对接本科专业,因原有专业课程设置不同,学生间知识结构存在差异。

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接本班为例,班级多数同学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积极性高,想通过专接本获得一种资格及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但也有个别同学对专接本认识肤浅,重视不够,以为专接本就是混文凭,旷课逃课现象严重,因此每年都有个别学生中途退出、近10%的学生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另外从该班连续4年招生情况看,不到20%的学生的专科专业是“模具设计与制造”,80%以上的学生的专科专业是“数控加工技术”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因前期所学课程不同,学生在接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差异较大。

1.2 课程设置

依据专接本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确保基本理论够用的基础上,注重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专接本专业在面向社会开考专业考试计划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每个专业增设三门与专业技术领域紧密结合的实践与应用课程,分为沟通课程、衔接课程、主干课程、实践与应用课程等四个模块。

以该院2013级“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接本班为例,其课程设置见表1,沟通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和公共基础理论,思想政治理论凭专科合格成绩可免考,公共基础课专科合格成绩占40%,自考统考成绩占60%。衔接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专科合格成绩占30%,自考统考成绩占70%,沟通课程和衔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顺利实现专科阶段与本科阶段课程体系的衔接和过渡,为学习主干课程奠定坚实基础。主干课程为主要专业课,全省统考。实践与应用课程,由主考院校负责考核,其目的是延续专科实践技能型培养特色,突出专接本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

2 专接本新型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 深入细致做好宣传招生工作

在宣传方式上,我院通过邀请省考试院与主考院校领导来校做宣讲、召开系部专接本招生宣传大会、班主任深入班级等方式开展宣传。并通过学院招生简章、网站等载体向全校师生普及专接本相关政策,明确专接本管理员接受学生报名咨询。

在宣传内容上,真实宣传江苏教育考试院的有关政策规定,全面比较专接本与社会自考、专转本、专升本之间的差别,深刻剖析专接本性质、优势与潜力。实事求是地向学生阐明学位证和毕业证要求、各课程通过的难易程度及专接本文凭的社会认可度,由学生自主选择。

在宣传时间上,新生一入学,就将专接本作为入学教育内容之一,使学生一进校就对专接本有充分认识,从而树立学习目标,尽早规划未来。然后在大二、大三阶段,根据工作节点再进行多次宣传。

在政策与措施上,该院制定了多元化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奖助学金的助学、激励与导向作用,吸收优秀学生报名专接本学习。

在班级生源安排上,按照专业相同或相近原则组织生源并编成独立建制班级,保持专业连续性。

2.2 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完善管理制度

专接本是在省考试院统一管理和指导下组织实施,实行主考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双重管理,这是专接本新教育模式的突出特点。其中主考院校是组织者,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等工作,而职业院校作为办学主体,负责学生的教学和管理。由此可见,接本生的培养质量与所在职业院校的管理密切相关。

健全管理体制是专接本高质量、高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规范专接本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该院专接本实行二级管理。继续教育学院在分管院长领导下,对我院专接本实行统一归口管理,负责与省考试院、市自考办、主考院校联系,研究确定主考院校及开办专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等工作;学院其他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调,为专接本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各二级院系作为专接本专业具体承办单位,根据专业对口原则,负责某一专业的招生、教学等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专接本教育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在严格执行上级部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专接本教育考核办法》、《专接本学生管理办法》、《专接本教育教学管理办法》等制度,确保我院专接本开展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2.3 严格学生管理

为了让来自不同班级与不同专业的学生尽快融入专接本学习,学生管理主要在以下方面得以加强:

①报名专接本学习的学生须事先征得家长同意,并签定《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接本学校、学生、家长三方协议书》,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

②将接本生纳入全日制普通专科生日常教育管理,选派责任心强的老师任班主任,健全班委会、团支部等学生自管组织。同时各教学院系还明确一名专业造诣较高、协调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专接本管理员,一方面在系主任领导下,协调处理专接本招生、教学、就业等工作;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相关政策、专业学习等咨询服务。

③实行课堂考勤周报制。班级指定专人进行课堂考勤,班主任定期检查出勤,对周旷课达2次的学生,班主任须清楚缺课原因,综合其它课程考勤情况,判断该生连续缺课内因,从而提出解决方案。并将周考勤结果报送继教院。

④整合宿舍,固定教室。接本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宿舍,为便于教学与管理,依据自由组合与适当调整原则进行宿舍整合,对接本生进行集中管理。并要求接本生到指定教室上晚自习,并配任课教师轮流下班级辅导。

2.4 精心组织课程教学与考试

2.4.1 择优安排师资,重视备课环节

课程教学始终是专接本办学的中心任务,我院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学质量。①安排课余时间充足、责任心强、经验丰富、职称高的教师任教,并保持任课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从师资上保障教学质量。以“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接本班为例,自该班开设至今,有20名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3名,占65%。为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励教师想上课、上好课,该院出台了与课程类型、课程通过率挂钩的优劳优酬课时费标准、教师奖励办法等政策支持。②抓实备课环节。首先,教学内容紧扣江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要求,依据大纲要求设定教学内容并组织实施,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由主考院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或集体备课,当面与主考院校教师交流重难点内容,以获取更多考试信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各教学院系内部也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研讨教学方法和技巧。最后,任课教师须研透教材、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准确把握考试要点与试题特点,使讲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每周至少下一次班级辅导,对学生到课情况须严格考勤,并做好记录。

2.4.2 合理安排开课时间

接本生第一学年需同时上专科课程和专接本课程,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为不扰乱专科阶段正常教学秩序,专接本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主要安排在晚自习和周末。同时因专接本考试时间为每年4月和10月,为使学生赶上10月份的考试,每年安排新生于5月份开课,并利用暑假、国庆假期补课,切实提高课程通过率。

2.4.3 认真对待考试

专接本考试是对教学与管理各项工作的一次综合检验,是专接本办学的重要环节。为此,提前公布每学期考试日程,使学生清楚学期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准考证、考试通知书统一由班主任到继教院领取,学生亲自到班主任处领取签收。考前专门召开动员大会,强调考试纪律与注意事项,并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温馨提醒和指导。遇到与接本考试冲突的情况,提前部署,妥善安排,尽量不影响接本考试。

2.5 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5.1 加强课程实践教学

相对社会自考而言,专接本明显强化了实践教学。以我院“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为例,由表1可知,衔接课程均含一定的实践学时,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采用教学做合一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即时结合;主干课程为专业核心学位课程,配课程设计作为其实践教学,每个课程设计用一到两周时间进行集中学习,指导工作由我院任课教师具体负责,主考院校教师全程参与指导。

2.5.2 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强化技能训练

为实现专接本应用性、实用性、职业性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主考院校优质教育资源为专接本服务的功能,强化接本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及实践能力,实行“双证”毕业模式,即相关职业资格证加本科毕业证。比如我院“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的MOLDFLOW塑料成型CAE实践课程,统一组织学生去南京工程学院集中学习一周,主要学习应用MOLDFLOW软件进行塑料成型CAE数值模拟,考试合格可取得职业资格证。

2.5.3 严抓毕业设计质量

首先,选择责任心强、经验丰富、职称高的专业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团队,全程负责毕业设计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采用双导师制,主考院校与高职院校联合指导,以高职院校教师指导为主;其次,选择良好课题,确保工作量饱满,难度适中,有一定深度和广度,报送主考院校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后方可开题;第三,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监控,由主考院校教师牵头进行中期检查,指导教师和学生均须认真、如实、及时填写过程记录,答辩时由主考院校指导教师任答辩组长统一把关;最后,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加强毕业设计的组织、实施、指导、督促和总结,强化过程管理,切实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2.6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教学质量是专接本的生命线,建立健全教学督导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该院专接本采取省级督导、主考院校督导、院级督导和教学院系督导的四级教学督导机制。首先,省考试院对我院专接本教育教学诸环节开展检查评估;其次,主考院校对我院专接本进行检查,如考试巡查、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等;再者,专接本纳入我院日常教学管理,统一执行我院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最后,教学院系也建立专门督导机构,形成反馈和纠偏机制,强化教学质量监督,采取随机听课、教学检查等形式,定期开展教学质量督导工作。

3 专接本新型教育模式的实践成效

①专接本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课程通过率、一次毕业率、一次学位授予率等关键指标增长明显,在学生和家长中的认可度和影响力逐年提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对“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接本班的统计,各课程平均通过率达83%左右,一次毕业率由2012年的56.67%提升到2014年的88%,班级学生数由2010年的24人增加到2014年的51人。目前该院在籍专接本学生已超800人。

②专接本学生经过高职三年和本科两年的培养,奠定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在不断学习与强化实践中练就了较强的创新和竞争能力,并在省级和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2012年、2013年从“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接本班各选3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制作机器人,并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生组“中科”杯机器人技术应用赛中分别荣获团体二等奖、一等奖。2013年再选5名专接本学生参加“凯达”杯全国职业院校模具技能大赛,荣获学生组“注塑模CAD/CAE与主要零件加工”一等奖、“冷冲拉延模CAD/CAE”三等奖。

③根据该院2012届和2013届“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共55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跟踪调查,相比高职生,接本生就业质量与就业率明显提高,专业对口率达81.24%,在薪资、未来发展等方面与普通本科毕业生大致相同。

第2篇

一、教学工作

(一)认真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本人承担的主要课程是会计基础,现对会计基础课程的准备工作总结如下:

1、了解学生

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后,据此安排和调整教学方法。例如,经过了解发现学生的高考成绩、入学考试成绩大多不好,并且大部分同学未接触过会计,因此在讲课时注意放缓节奏,深入浅出;针对内向的学生,会有意的多给内向的学生表现机会,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针对不听课的学生,课下会与该生交流,询问不听课的原因,并告知学习的重要性。

2、钻研教材

教材反映着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本人在9月中旬领到教材后便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全面研读了一遍教材内容,掌握本课程的框架和结构,划分教学的重点难点,构思教学过程。9月底开始上课后,每次上课前再一次钻研本次课程的内容,并在网上搜索与本次课程相关的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

3、撰写教案和任务书

9月3日做完了前四周的教案和任务书,国庆放假期间做完了本门课程的全部教案和任务书,并在上课后根据课程的实际实施情况进行了相应修改。

(二)课堂讲授

本人在课堂讲授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尽力避免自说自话的讲授方式。重点从七方面入手:一是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保持课堂的活跃性和稳定性;二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三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将会计基础知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对会计学习的兴趣;四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五是在课堂上适当穿插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六是课堂上讲练结合,让学生能够自查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七是使用直观教具,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第八,一方面培养好尖子生,一方面辅导后进生,发现有进步的同学,及时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反思

一是在课上及课下询问学生意见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二是通过回忆上次课的教学内容、场景、学生反应进行教学反思;三是要求学习委员定期收集本班学生对于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意见并及时反馈;四是通过撰写博客总结和反思教学工作;五是通过与其他教师交流、对话,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吸取其他老师的经验,并及时调整后续教学工作。

二、学生管理工作

本人从2015年9月1日开始担任会计1508班的班主任,一个学期以来,主要做了以下学生管理工作:

(一)新生军训

军训前做好军训安排并选出军训负责人,军训过程中进行现场视察和指导,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指导、组织疏散演练,做好后勤工作,杜绝安全隐患。

(二)自考宣传工作

一是召开自考宣传班会,制作自考宣传PPT,从多个角度介绍自考的优点,鼓励大家报名,并收集有报名意向的学生姓名;二是晚自习后进入寝室宣传,以谈心的方式与大家交流,以身边朋友、同事的例子宣传自考的好处,并逐一解答学生对自考的疑惑;三是对班干部进行重点宣传,要求班干部在自考报名上起到带头作用。经过不懈努力,全班有11名学生报名自考。

(三)班级建设

一是通过公开竞选和学生投票的方式选举班干部;二是制定班干部职责和考核办法;三是安排班干部制定班规,组织同学们一起完善班规。

(四)安全教育工作

定期举行安全教育班会,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一学期以来,没有安全事故发生。

(五)助学金评选工作

首先,召开奖助学金评定班会,带领学生认真学习《经济管理2015年国家奖助学金评定方案》,说明助学金评定条件、班级名额、提交申请书截止时间,国家奖助学金所需上交的材料(贫困证明,建设银行账号),并要求每个寝室推荐一个代表加入助学金评定小组,班干部则由班长和团支书做代表加入助学金评定小组。

其次,召开助学金评定小组会议,公布班级参选助学金的名单(25人),对所交申请书的同学家庭情况进行摸底和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参选的25个同学里面选出15个生活比较贫困的同学,再从15个同学里面依次选出4个一等助学金、4个二等助学金、3个三等助学金,另外剩下4个同学作为备选项,进行进一步考察。

最后,通过与参选学生及其室友谈话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考察,确定受助学生名单。

三、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四、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

第3篇

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环节,也是实现本科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培养阶段.在这一重要过程中,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进行全面检验,也是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

一、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

选题与资料收集1周

资料整理与编写论文提纲 1周

论文撰写 8周,2012年2月初开学交成稿(打印论文一式两份,打印一律使用A4纸打印. 论文字数: 5000字以上;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用1.5倍行距;参考文献用五号字体。)

二、毕业论文的组成和内容

毕业论文应该包括论文题目,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几个部分.

1、论文题目:应该减短,明确,要有概括性,让人看后能大致了解文章的确切内容。字数要适当,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目录: 是完成论文卷抄或打印以后,才在前面另外加纸编写,各部分的页次按照最终定稿编出,不同层次的标题可以在左边依次缩入一格加以区别.

3、论文摘要: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反映整个论文的

精华,应写得扼要,精炼,准确。摘要之后要列出能反映论文内容范围的3-5个关键词.

4、论文正文(本论):是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详细的表述.占全文的主要篇幅.论文撰写不是空中楼阁,要建立在前人有关研究的起点上,充分消化有关研究成果。内容要充实,观点要明确,论据要真实,论证要合理。结构要完整,语言要流畅,标点符号正确。(引论、本论、结论)

? 引论(或引言):包括课题研究背景、课题研究目的、课题研究方法。

? 结论: 对论文进行全面总结并概要介绍有关研究结论的一段结语,可以进一步强调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应该注意结语的撰写,不应简单了事.

5、参考文献: 它反映毕业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及材料的可靠程度.编写参考文献时应注意把规定的项目写全.不同资料来源的项目顺序和间隔标点,注释代码分别是:(附后)

[参考文献] 五号宋体加粗;附论文最后。参考文献应是论文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毕业设计(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近五年的文献)。毕业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大量有关文献,文献阅读量不少于5篇。

参考文献的表示格式为:

著作:[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 期刊:[序号]作者.文章题目[J].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文章名[C].文集名 .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

三、撰写毕业论文的注意事项

1、明确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明确以后,学生应认真审题,深入认识题目的含义,目的,意义,并开始着手查阅资料,进行课题调研.课题调研的目的是要了解前人在本课题方向的已有论述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从中复习,深化有关的学科知识,丰富和扩大知识面,并了解解决同类问题或类似问题的工作方法和研究思路,已有的认识是否存在问题,如何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等。

2、拟定提纲与内容

拟定提纲要要从全局着眼,尽可能放开思路,权衡好各个部分,详细列出论述的层层论点,并注意前后论点的逻辑关系,能初步构成文章的轮廓.写作时要遵循提纲“框”住自己的头脑,按照预定的方向和层次展开讨论,尽可能把自己事先所想到的内容写进去;也要边写边积极思索,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围绕论文标题展开系统论述.写作时在大的方

面应该注意论文层次结构的逻辑和数据,材料的组织使用,在小的方面应该注意用语的严谨,行文的格式,数据的整理,图表的运用等等.

3、论文内容的修改: 一是观点的订正,看一看全文的基本观点以及说明它的若干从属论点是否偏颇,片面或表述得不准确.二是观点的深化,看一看自己的观点是否与别人雷同,有深意或新意.三是修改材料。就是通过材料的增,删,改,换,使文章支持和说明观点的材料充分精练,准确而鲜明生动。四是修改语言。文句力求精练简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避免采用不合语法的口头语言,也要避免采用新闻报道式或文学式文体。

附一:文献类型和标志代码

1、论文采用随文脚注,每页的注号均应从①起,顺序编号,不能全篇文章连续编号。

2、参考文献附于正文之后,所列文献应与文内相对应,参考文献按在文中首次引用的次序,排列序号 [1][2][3]……。

3、文献代码为:专著[M]、期刊文章[J]、报纸

[N]、论文集[C]、学位论文[D]。论著注明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和出版时间;论文注明作者、篇名、杂志名和卷期等。

附二:图表序号与页码

1、页码:从正文起排,页面底端居中。

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机械专业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制造业的发展,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及创造业强国转变,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工科人才需求从量到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及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现代企业对机械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高校数量多,学校的定位、规模、资源等也各不相同,所有院校都按一种模式发展和培养学生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必须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本文以我校机械专业为例,对普通本科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1 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根据机械专业的特点及目前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概括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为:

(1)对自己具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很多学生由于选择专业时缺乏对本专业的基本了解,导致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目标,积极性不高,效果较差。学生入学时应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情况及就业范围,能够根据本人的兴趣爱好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明确学习重点,增强学习动力。

(2)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及较强的运用能力。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是知识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各种手册查阅资料,了解机械专业的各种规范,熟悉计算机应用知识,熟练掌握CAD/CAM软件的操作并运用到具体的设计制造中。

(3)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及主动实践能力。机械专业的特点及就业需求决定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我们要求学生具备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能够应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毕业后,经过短期培训能很快适应岗位。

(4)视野范围广,综合素质高。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企业不仅不断更新装备实现生产现代化,并且在管理上实现现代化。机械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在企业就职,因此,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学生不仅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如了解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知识,了解现代化企业在生产领域采用的先进管理理念与方法,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5)团队意识强,具有较好的协作能力。无论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团队意识都非常重要,很多工作需要多人协作完成。因此,团结同学、善于和他人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针对前述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各高校需要探讨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普通本科院校应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在应用型人才基础上的升华。根据十几年的教学体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2.1 确立合适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

现代科学技术及制造业在不断发展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企业需求、学生就业情况及自身资源确定适合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地方性高校,首先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其次才是服务全省乃至全国,因此,我们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确立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为了使培养方案更合理,学校制定培养目标及方案时应征求企业意见或建议,或者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方案的审定,使培养目标贴近企业实际,同时能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

2.2 优化课程体系,体现专业特色

课程体系是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具体框架,它应体现重基础、宽口径、培养素质与能力的基本原则,还要体现专业特色。工科和文科的最大区别在于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不同,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必须体现工科的实践应用性。要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及其他活动结合起来,课内教学主要由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组成,课外学习主要由大学科技创新活动、讲座及社会实践等构成。课程体系不仅要重视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及基础课,还要兼顾选修课,全面反映素质培养的目标。如低年级的学业规划及高年级的职业规划课程,作为选修课,为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就业目标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而各种学术讲座及社会实践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了解社会。构建课程体系时应把握好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关系,有些内容在相关的几门课程中都有讲述,重复率很高,造成浪费,需要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在选择教材时也要注意内容是否重复,还要考虑教材内容的更新,鼓励教师编写合适的教材。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及创新能力。

2.3 勇于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3.1 开辟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表达而无以表达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要让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一言堂”,特别是在目前课时普遍被压缩的情况下,教师要赶进度,没有太多时间留给学生讨论,整堂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被动地接受。在灌输式教育方式中,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考试和考勤,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激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上课前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发给学生,让他们提前预习,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上课时,应以讨论为主,让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惑,解惑和答疑的过程实际是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每部分内容学完后做一个综合型习题,探讨问题的求解方法,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2.3.2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灵活的实践教学模式

对于机械专业学生来说,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它能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一方面,创造条件强化实践教学。机械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由课程实验、各种实习及课程设计三大部分组成。课程实验一般在实验室进行,然而,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实验设备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因此,探索新的实践模式是普通本科院校面临的一个问题。目前,较好的解决方式是真实实验与仿真实验相结合,将虚拟现实及仿真技术引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虚拟仪器技术和仿真软件完成实验[1]。实习是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了解生产过程的重要途径,但通常情况下,学生实习以参观为主,动手机会很少。为了充分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过程,学校应采取措施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使学生既能熟悉企业生产过程,又能开阔视野,增强动手能力。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锻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机械专业有许多课程设计,如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装备课程设计等。以前的课程设计都是独立进行,学生不能把几门课程之间的内容联系起来,而且制图都是平面图,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太大兴趣。目前,我校开设的软件课除了平面制图软件AutoCAD外,还有Pro/E和MasterCAM等三维造型及计算机辅助编程软件课程,可以把这些课程融会在一起做一些综合性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中不仅要用到机构的知识,而且要用到机械设计、机械装备等相关知识,有些还会用到数控相关知识。学生完成题目要求机构的相关设计及计算后,用三维造型软件做出三维造型,不仅学会了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方法,还熟练掌握了相关软件的使用,使课程设计更加形象,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兴趣。这样的课程设计,既达到了锻炼学生融会贯通、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又让学生熟悉了知识间的关系,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们改变传统的按部就班的实践模式,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象的确定,方法的制定,程序(路线)的设计,问题质疑,分析总结等,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

2.4 丰富第二课堂,通过竞赛激发创新意识

上课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能只在课堂上讲授知识,还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丰富和补充课堂知识。通过课外开放实验、校外实习及社会实践开阔学生视野[3];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大赛及参与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初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各种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定期组织学术讲座,深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有所了解,掌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动向,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根据学生兴趣及专业方向组建学习团队,指定专职导师进行辅导,实行学生导师制,让学生跟随导师做一些项目,锻炼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通过建立QQ群、论坛、微信等方式搭建师生互动的桥梁,达到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沟通的目的。

2.5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力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工科应用型人才,迫切需要学校建立一支熟悉社会需求、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4]。随着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工科院校教师在人数上得到了增加,而且教师的学历层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然而,80%的教师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缺少工程实践环节,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导致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较差,学术水平较高,能够运用于生产实际的较少。在教学中的表现主要是,课堂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少,专业深度不够,不能用具体的事例说明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使得学生知识面局限于理论知识,只有到工作岗位后才能慢慢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岗位适应较慢。因此,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及素质也成为工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是加强产学研结合,增进校企合作。一方面,学校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工作。在校企合作中,教师可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企业解决关键的难点问题提供思路,同时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5]。另一方面,学校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定期走进课堂为学生答疑解惑,及时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对企业生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学校必须根据自身条件,立足本地,服务地方,根据需要与时俱进,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培养出适应地方与国家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魏宏波.基于虚拟仪器的机械传动综合实验系统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7):84-87.

[2] 李培根.主动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17-18.

[3] 刘辉,唐宏,邱小童.基于工程背景的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1,40(2):72-7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