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0 08:27: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设计方面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建筑 设计 发展 理念
引 言
建筑被认为是一种凝固的空间构筑体艺术[1],给予人类丰富的物质实体的形态,它通过独特的语言形式表达着人们的文化、情感和价值等各种元素而有别于诸多门类的艺术[2]。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质量的上升伴随了居住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对建筑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3]。基于此,建筑设计界的学者们对建筑创新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4],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研究也已经从零星的研究走向体系化,迄今已涉及建筑理论创新[5]、地域建筑创新[6]、建筑技术创新[7, 8]、建筑创新教育[9]等方面。因此,本文通过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述[1-7, 9],旨在探究建筑设计行业的诞生、演化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1 建筑设计行业的由来
尽管人类建筑已经诞生了很长时间,但建筑设计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并以建筑设计行业协会的出现为形成标志[3]: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导致了建筑规模日益扩大且工艺越加复杂,这就要求“主要建设者”既需要具有丰富的设计知识和高超的技巧还需要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3]。另一方面,以Medici家族为代表的新兴的城市贵族和富有的商人阶层将资本转向土地和房屋。基于对优秀工匠(能够表达主人意愿、受过设计培训、兼具管理大型作坊经验的人才)的需求,建筑设计逐渐从匠师的手中分化出来表现为由具备文化艺术素养的人专门承担相关工作并被称为“建筑师”。 建筑设计职业的出现后,建筑师们一方面总结古代工匠的建造经验,并将科学技术上的成果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使得建筑类型、形式都大为丰富。
1834年首个行业协会(英国建造者协会(The Builders Society))的出现标志着建筑设计专业的形成[3],建筑师至此与建筑业中的其他从业人员得以了较好的区分。通过行业协会,建筑师的独特地位得以确立,并且进一步完善了学院教育体制。随着建筑设计职业化的加强,以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为代表的行业协会对建筑师的职业地位明确限定为“设计、监督设计是否得到实施”。至此,建筑师与建筑物发生了脱离,仅对业主负有设计和监督建设过程的职责,这也标志了建筑设计行业的进一步成熟。19世纪晚期,各行业垄断程度的提升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建筑师事务所也开始扩充并集中、组织了与建筑业所有相关专业的人员。
2 我国建筑设计的创新思想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学者对建筑设计予以了极大的关注[4]。我国建筑设计创新的研究也从早期的零星研究走向体系化,涉及建筑理论创新[5]、地域建筑创新[6]、建筑技术创新[7]、建筑创新教育[9]及某类特殊建筑的设计创新[10]等。哈工大邹广天教授带领的团队开展的研究最为全面形成了建筑创新学的基本框架[4],该团队认为:建筑设计创新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需要,建筑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建筑设计创新,从创新学的角度对建筑创新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建筑设计创新系统内,主要由主体、对象、目标以及手段构成;建筑设计创新决非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包括建筑形态创新、建筑功能创新与建筑技术创新等一系列内容;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前行,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建筑设计创新的基本方法的应用原则,有助于人们对建筑设计创新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推动建筑设计创新实践的发展。
3 我国当代建筑设计的理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环境发生了质变,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革,我国的建筑领域在短暂的3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从对现代主义建筑批判、后现代主义建筑尝试到新现代主义建筑探寻等过程。研究表明,我国当代建筑创作的特征所展现的相关理念总体如下[1]:
(1)建筑创作既不拘泥于传统的创新,又不凌驾于历史的超越。作为文明容器的建筑往往承载着地域文明所积淀的精髓,建筑设计重视地域文脉既不是对古典文化的回归或是乡土设计,也不会对全球化趋势的对抗或外来文化的排斥。广义的文脉不仅要作为记忆符号去承载历史,更应该通过对其传承实现人们的群体认同与情感归属,因此应建立在民众精神诉求与社会现实经济基础之上并视建筑为地域文明现代化进程的物质基础进而实现修补城市断裂的历史。
(2)建筑创作的既属于此时此地的建造,更是此情此景的抒发。建筑历史是流逝的时间在永恒存在中的演化,因而建筑应该为人提供原真性的日常生活体验,即:建筑应该在现实生活基础上体现建筑的生命力和在时间的绵延中获得建筑创作的自由。建筑师作为个体的人一定要有自由的意志,有了主体性,才能决定自己的价值选择与行为选择,而不必依附于他者,这也是一切有生命力建筑的灵魂所在,不能因为技术的进步与工具的革新所取代。因此,优秀的的建筑设计要充分理解建筑背后所蕴涵的地缘、人缘、血缘与情缘。
(3)建筑创作既要实现表达理性简约,更要体现精致细节。建筑既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又具有“内外兼修”的内涵。建筑创作既不能脱离现实生搬硬套,也不能超越现实任思维任意游走,故高效、合理的方式整合资源是建筑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此,建筑的适度性在于客观理性地分析与评价现实条件,将技术与艺术以恰到好处的方式进行结合,这样的建筑语言对于弥补中国城市短裂的现代性是一个极好的手段。
4 结 语
建筑是一种凝固的空间构筑体艺术,它会因时期和流派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外在的三维空间存在形态与内部的结构逻辑。尽管人类建筑已经诞生了很长时间,但建筑设计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并以建筑设计行业协会的出现为形成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领域在短暂的3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从对现代主义建筑批判、后现代主义建筑尝试到新现代主义建筑探寻等过程。虽然我国建筑设计创新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也不乏大量照搬外来的风格和潮流的案例放弃了建筑的本质。相信随着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建筑设计会逐渐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向宁. 当代复杂性建筑形态设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导师:梅洪元)[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2] 李金红. 城市住毛建筑设计改进和创新[J]. 吉林建筑设计. 2004(3): 20-22.
[3] 李湘桔. 基于知识管理的建筑设计企业项目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尹贻林教授)[D]. 天津大学, 2009.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8-0220-01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从满足基本居住及办公需求转为更高的舒适化可持续化的要求。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是满足人们对建筑新的要求的必要手段,由于建筑的使用是长期性的,因此对于建筑的设计也应用创新性的理念综合考虑建筑的发展,满足居住、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要求。而这也对现代建筑的设计提出了更多更深的要求,需要通过创新性的设计理念来满足建筑的发展。
2.现代建筑设计的内容
2.1建筑设计的特征
建筑设计包含了很多方面的特性,首先建筑的设计应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其形式上应基本满足使用的方便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建筑设计还需要满足人们的美学要求,即建筑的设计具有艺术性的特点;最后,建筑的设计需要满足建筑的长期发展,包括了建筑的经济性、环境性以及文化性等各个方面,这一方面来说建筑的设计又具有技术性的要求。
2.2现代建筑的特点
(1)相较于传统建筑比较注重建筑的使用功能,现代建筑的设计更加追求建筑的艺术美感,以及建筑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因此现代建筑的设计包含了更多的方面,从使用、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涉及。
(2)传统的建筑采用的设计方式是手册加图板,通过人工进行作业。而现代建筑的设计多采用计算机作图,并可采用相关软件对建筑的具体实体形象进行建模分析,包括的建筑的外立面形象,具体能耗等各方面的数据。
(3)传统建筑的设计只要遵从规范以及经验的要求,而现代建筑的设计更加注重分析预测信号以及创造性的互相配合,需要满足更多层面的需求以及人员之间的配合。
3.现代建筑的创新设计思路
3.1建筑设计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现代建筑的设计应更加突出对于人文精神的体现,建筑并不是一个毫无生命的个体,它应该是人类的精神以及文化表现,与人类的居住以及美学有所互动的载体。现代建筑的设计应充分反映出人文精神的体现,建筑中的艺术形象应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与视觉表达能力,这样会引起人们对美感的共鸣。它是体现人们的精神追求以及全新美学的一种载体,人们对于城市对于生活的追求,均应通过建筑的设计进行表达,富含人文精神的建筑设计是一栋有生命的建筑,它是现代建设设计的核心。
3.2注重实用功能创新
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越来越注重对人的关注,而随着建筑结构的多样性,对于建筑的功能需要进行重新的定义,对于其实用功能需要与整体空间形式进行整体设计,保证空间及功能设计的合理性。再设计时需要体现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如在老年公寓的设计中从通过消除室内高差,设置扶手及地面防滑措施并安装应急通报系统、安全点热源设备等方式来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保证居住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3.3智能化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采用智能化的设计手段与技术已经成为一种举世。现代建筑的智能化就是将智能型计算机、智能保安、多媒体现代通信、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如此一来将能大大提高居住生活的便利度和舒适度,通过智能保安系统能够提高建筑的安全性,通过智能监测系统能够对建筑的温度、照度以及湿度等各方面进行调节,从而保证了建筑的舒适度,并可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能耗,通过智能化的手段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节能、安全的居住空间。
3.4生态设计理念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都大量的消耗着。作为消耗资源能源三分之一的建筑行业,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设计理念已逐渐受到了关注。生态建筑的设计是要将建筑与周围的和环境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和谐共生的整体,这一设计包括了通过主动及被动设计促进对资源能源的节约,也包括了通过对建筑外立面的设计,保证建筑与周围环境特点之间的和谐。更进一步的,生态设计理念除了关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外,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也更注重对周围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如就地取材技术,利用周围的湖泊山坡形成自然景观等,都是现代建筑生态设计理念的体现。
4.结语
要想满足现代建筑的发展以及人们不断提高的建筑需求,就必须通过创新性的思想对建筑进行设计。要求设计师必须在洞悉现代建筑特点的基础上,把握时代的特色与发展趋势,通过对人文精神的体现、对实用功能的创新、对智能技术的应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等方式,促进现代建筑朝着人文化、功能化、技术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广天.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7):1121-1123.
[2]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关键词:教学楼,热环境,热舒适感觉,节能措施评价
Abstract: lingnan region unique climate characteristic of the area to energy saving design means and other areas in China is not the same. The teaching building is in use and other public buildings significant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ost LengYue-as well as the ReYue basic no use, in the use of working days, a long time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thermal perturbation personnel. Guidance of this area energy-saving design, should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regional climate characteristic, make full use of climate resources.
Keywords: teaching building, hot environment, thermal comfort, energy saving measures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 TU20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设节约型校园对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试验和创新价值。校园建筑节能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步骤。本文通过对高校校园建筑的发展趋势,以及广州地区校园建筑热环境、光环境特征的总体分析,归纳了校园建筑功能、美学、文化、环境舒适等多方面需求。建筑师既不可只考虑美观而忽视建筑节能和热环境舒适性,也不可单纯强调热环境舒适性而降低建筑的文化内涵。
要实现在校园建筑设计中实现功能、文化等需求与节能、舒适需求的有机协调,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设计决策,以将技术方法与建筑设计要素有机结合,并针对校园建筑的文化、功能特点进行优化设计。因此不能单纯依靠新技术的应用来加以解决,而需要从设计策略、设计程序、设计观念等多个层面对现有建筑设计决策过程进行分析和改进。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新校区的建设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景象,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一方面带动了所在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难免对其所在地区的生态产生影响。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提倡的今天,高校新校区生态方面的规划和设计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大学校园是城市设计的实验室”,对高校校园建筑热环境及相关设计策略的分析,不仅对改善高校建筑环境质量和建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作为城市建筑节能的实验性研究。在高校校园建筑新建或改造项目中,建筑方案设计与建筑节能新技术的结合还很不够,建筑设计还主要集中于建筑形式的创新和建筑空间的塑造方面。建筑节能工作还仅限于进入扩初阶段以后通过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应用来保证建筑的相关性能,而很少在概念设计或方案设计阶段就加以综合考虑。 近年来,人们在室内的时间越来越多,建筑室内环境问题己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大部分研究只是针对办公楼等空调建筑,对教育建筑室内环境的研究少之又少。
现代教学建筑的设计已趋于系统化、成熟化。根据现代教学的特点和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组团式成为教学建筑的主要布局方式,采用统一的柱网、模数化的开间的通用教室也越来越常见。各教学楼通过连廊相接,公共交往空间的塑造也成为现代教学建筑设计的重点之一。同时在当前的经济条件和管理条件的限制下,大部分教室没有空调设备,或空调设备不运行。
1) 教学建筑在使用上也相当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2) 一年中有寒、暑两个假期,在最冷月以及最热月基本无人使用。
3) 工作日的使用时间较长,包括学生上课时间以及自修时间,因此一般考虑早晨7点~晚上10点都有人在室内。
4) 人员热扰大。与建筑类型相似的办公建筑相比,教学建筑的内部人员热扰要大很多,这会导致建筑内部温度升高幅度较大,增大空调的冷负荷。
5) 对光环境质量要求高。教室内要求有足够的天然采光,但要避免因为阳光直射而产生的眩光;而由于绝大部分的教学建筑不会采用昂贵的玻璃幕墙作为建筑外墙,其窗墙面积比一般不超过0.5。
在国内,很多高校在校园建筑的新建和改造项目中积极应用各种绿色建筑相关技术,其中,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山东交通学院和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分别结合本校研究特色进行校园节能示范建筑。四个学校的示范建筑都综合应用了多种绿色节能技术,技术涵盖了建筑设计、围护结构保温、室内环境控制、能源综合利用、采光照明技术和自动控制与测量技术。
但国内对校园低能耗建筑物理环境的研究还不多,其中有万澧等对上海高校校园建筑热环境性能分析和建筑设计策略进行了研究;胡帆等对长沙地区高校教学楼低能耗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曾琦芳对高校新校区生态网络系统构建方式进行了研究;陈洋等对中国高校生态可持续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齐百惠等对岭南地区夏式遮阳方式进行了模拟研究和评价;郑智娟等对岭南地区教学建筑进行了节能设计分析等。
国内对建筑热环境舒适度的实测研究比较多,但是针对校园建筑的热环境实测相对较少,其中夏博等在2002年对西安高校夏季热舒适环境进行了现场实测;葛翠玉等在2003年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图书馆夏季温湿度进行了现场测试;杨薇等在2005年对长沙某大学校园建筑春季室内热舒适进行了现场调查。从方法上看,葛翠玉等以室内温度作为热环境主要指标进行测试和分析;夏博和杨薇等都对室内热环境相关物理环境参数进行了现场实测结合主观问卷调查,计算室内热舒适度PMV-PPD值,从而对建筑热环境水平进行评价。
对国外来说,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建筑师,以伦佐皮亚诺为代表的绿色派,诺曼福斯特为代表的高技派,以及后来的杨经文,托马斯赫尔佐格等等,不管其采用的方式手段如何,他们都在实现一个目的,那就是用生态设计的思想,让我们的建筑,减少能耗,节约资源,适应自然。其中马来西亚的杨经文和印度的查尔斯•柯里亚,为热带地区生态建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总的来说,未来的高校教学建筑设计,应该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从设计策略、设计程序、设计观念等多个层面对高校校园建筑热环境设计的一般规律进行总结;应该提出要实现建筑设计与建筑节能技术一体化,不仅需要具体的技术支持,同时需要更新现有的建筑设计观念,并对现有建筑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和改进,以适应未来绿色校园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万澧,宋德萱.上海高校校园建筑热环境性能化评价与建筑设计策略初探—以同济大学C楼为例[D].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8
1、人性化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促进建筑设计公司更好地团结协作共谋发展
由于建筑设计公司从原来的辛集市区域办公发展到现在的石家庄市区域办公,在此形势下,员工全部面临着交通、住宿、饮食等多方面的不便,引发诸多的困难。为了更好地解决和处理这个问题,非常重视人性化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一方面,我们要创造条件,下大力气协调解决好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困难,提供力所能及的人性化服务。我们在积极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汇总员工集中存在和反映的困难,在总公司、建筑设计公司共同努力下,快速解决了办公场地和办公设备,为新公司员工提供好的办公环境,想方设法为来石家庄的设计人员解决住宿和用餐,努力提供利员工需要的各项人性化服务和帮助。另一方面,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管理,我们要充分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员工认识到“人—环境”的哲学思辨思维,努力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调整自我,努力实现更好更快的融入河北建勘的新的环境,将个人热情和才干更好地投入到企业业务拓展和各项建筑设计发展工作中去。此外,为了更好地促进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实现人的提升助力企业发展的理念,我们高度重视新公司的员工业务培训和素质拓展工作。为了提升员工的科技创新能力,我们积极进行员工业务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引导,结合建筑设计公司特点,鼓励、指导、奖励员工开展与业务相关的设计创新和科研创新;为调动设计人员对创优、科研及业务论文撰写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在执行除按照总公司对创优项目、科研成果、科技论文完成人员的激励与奖励措施外,也建立了补充建筑设计专业的内部措施办法;同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强化培训,凸显培养效果,增强培训实效,提高专业能力,提升设计水平。我们积极举办“科技论文写作”系列专题讲座,积极调动广大员工的科技创新、实践总结的积极性,鼓励大家积极完成‘三个一’科技活动,为更好的做好各自岗位工作,促进建筑设计公司科技进步和业务发展不断努力。
2、创新市场思维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促进建筑设计公司在更大更广市场空间跨越发展
新公司成立,建筑设计公司从原来的辛集区域发展到现在的石家庄地域,由建筑设计乙级提升为甲级资质,达到国家规定的技术装备及应用水平要求标准。通过提升资质甲级及业务水平,业务拓展、市场开拓的可能性空间会大大增强。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发展征程上,不仅要尽快接轨河北建勘企业管理模式,快速融入河北建勘企业文化,更要进一步寻求建筑设计专业更快更好的发展。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经营的业务范围、市场范围等方面要有新的变化和扩展,针对我公司的《2014~2018年发展纲要》前景,我们深入剖析市场态势,加快市场拓展:设计业务要纵向延伸,横向发展,形成多专业互补并存、相互带动的设计公司发展思路;在市场范围上,我们要逐渐引导员工建立起“大石家庄”及“京津冀一体化”概念,梳理大市场意识。与此同时,我们及时地对员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发挥思想政治优势做好员工的积极性调动和创新性的调动工作,我们以“市场思维”为内核,对员工开展以“市场与产品”、“区域发展和跨越发展”、“智慧的承揽项目”、“敢于吃螃蟹,不怕脸皮厚”等为内容的培训和教育,实现业务市场拓展与员工思维的互动融入。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突破口做好市场思维创新基础上,努力实现市场业务的增加和突破,在2014年度顺利完成建筑设计公司的理性过渡的基础上,2015年要确保完成经营收入指标,每年保持40%的增长速度,集思广益,多措并举,到规划期末确保经营收入达到发展规划目标。
3、企业文化宣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促进建筑设计公司更好融入总公司文化环境
从原来的创基公司到现在河北建勘,公司在业务发展和经营模式发生变化的同时,在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方面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建筑设计公司,必须积极融入总公司企业文化,以文化促经营,以文化促发展。为此,我们积极引领员工加强学习,努力贯入“河北建勘”特有的企业文化体系,凝聚企业核心价值观,激发员工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将建筑设计公司全体员工思想行为方式纳入企业文化理念和行为规范,为公司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同时,做好《建勘综讯》投稿工作,将技术宣传和各项文化宣传作为凝聚企业员工、激励企业员工的重要载体。同时,我们在各种会议和宣讲场合,围绕“河北建勘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为主题开展专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起现代企业文化宣讲体系,实现建筑设计公司的立体化建设,促进新的公司在未来的挑战中能够以更加强大的自信和勇气去实现更大的发展。
作者:马凤山单位:河北建勘建筑设计公司
关键词:学校公共建筑;空间组合方式;比较;节能
Comparison of several ways the public school building space combined
Liang Zuo -you,Guo Jin-hui
(G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an 3430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ve combinations of public building space construction, land use, lighting, shading, ventilation, energy and other aspect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argumentation Hybrid III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oister-style) is a natural ventilation, lighting, shading, optimal space saving combination of public school buildings.
Keywords: school of public buildings; spatial combinations; comparison; saving
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对基地环境、使用功能、结构形式、施工条件、材料设备、建筑经济及建筑艺术等各方面的条件和要求进行综合考虑后,做出的平面关系、空间关系和造型的设计。满足建筑物的采光、日照和通风功能要求,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创造舒适的良好环境。
各种性质与类型的公共建筑一般都是由主要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次要使用部分这三类功能与空间组合而成。以学校教学楼为例,教室、实验室、教师备课室、行政办公室是主要使用部分;厕所、仓库、贮藏室等是次要使用部分;而走廊、门、厅、楼梯等则是交通联系部分。公共建筑空间组成都可以概括为主、次要使用空间及交通联系空间这三大空间。三大空间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设计方案。下面选择单内廊式、单外廊式、混合式一(内外并列式)、混合式二(内回廊式)、混合式三(内外回廊式)等五种组合方式进行比较其特点。
建筑造价经济,用地也经济;采光为单侧采光,室内光线不均匀,内廊光线不好,进深不能过深,通风不畅,内廊空气不新鲜;冬季保温较好;夏季南向需外加遮阳设施以阻挡太阳直接照射到房间里,增加结构成本。
根据以上五种组合方式的特点比较,可以看出混合式三(内外廊式)是一个最佳的学校公共建筑组合方式。其走廊面积虽然高一些,但不是太高,却极大地满足了学校建筑物的自然采光、自然遮阳和自然通风功能要求,交通又便利,交流方便,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舒适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云月编著.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5-1.
[2] 王晓、彭逊志、夏为威.武汉地区公共建筑采光节能的研究分析.新能源与绿色建筑,2011.8.
[3] 许锐.建筑设计中通风采光及日照问题简议.民营科技,2011.05.
[4] 孙小燕.谈建筑设计中的采光与日照及通风问题.山西建筑,2010.12.
[5] 孙紫强.北京地区公共建筑遮阳对自然采光影响的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硕士论文,2009.6.
[6] 马晔.公共建筑单侧采光与能耗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7.6.
关键词:现代;生态建筑设计;研究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建筑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对智能建筑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充分体现出绿色环保的概念,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态建筑。现如今,现代生态建筑设计已经成为为了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第一,生态建筑设计思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共同的思想观念;第二,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发展又多了一条新方法。完善的生态理论能够丰富建筑科学内容,使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气息,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这样,既符合生态建筑的基本原则要求,又可以满足社会各种群体的多样化的需求。
1 当前生态建筑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1.1不能正确理解现代生态建筑的含义
现如今,对于生态建筑的观念的理解出现了很多不同,然而,生态建筑的核心内容却是非常一致的。其内容主要是需要充分考虑到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结合建筑学和生态学的理论知识,科学的组织建筑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建筑物和周围的环境组合成一个整体,保证建筑物室内的良好的气候条件,提高建筑物的调节能力。与此同时,生态建筑物的特点还要尽量的减少使用土地资源、节约水资源、节省能耗、低污染、使用寿命较长等特点。然而,有人却错误的认为只有在建筑物的四周增加绿化面积就称为了生态建筑;只要节能就是生态建筑等错误想法。事实上,上述观点都是只看见了生态建筑的表面内容,不能正确理解现代生态建筑的含义。
1.2对现代农村生态建筑缺少深入研究
现如今,我国仍然是属于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对于我国来说,生态建筑的体系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城乡差距很大。近几年,我国对各种学科的研究大多数都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中,对现代农村生态建筑缺少深入研究,尤其是我国东北地区。其中,很多的研究都以本科专业的角度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尽管有很多学科,但是,这些学科并没有完全结合在一起展开研究,尤其是怎样在某些特定的地区把人们的居住欢欢和植物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当前生态建筑行业首先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3现代生态建筑往往缺少具体的实践
近几年来,我国已经发表了很多篇有关生态建筑的论文,发表的这些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建筑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然而,发表的很多论文都只是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理论、基本的设计原则以及国外先进生态建筑技术的文章,却缺少具体的实际操作模式、分析环境效果的测评等内容。
2 现代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有效对策
2.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现如今,建筑设计需要不断满足人们日常的所有需求。目前,满足人们生存、发展的需求,不单纯是促进建筑行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同时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所在。今后建筑设计过程中,正确认识人的主体地位,同时更要处理好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重点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而且具体表现在建造城市过程中,这样,可以满足社会各种群体的多样化的需求。
2.2 因地制宜,尊重生态环境发展的特点
结合生态建筑学的理论知识,其中主要内容主要有资源的有效使用问题,特别是土地利用问题非常重要。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将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开发利用,所以,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空间系统,例如:在地上可以建造接近自然、满足人们要求的低层、密度大的建筑物;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将地上和地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现代生态建筑重点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尽量做到不破坏环境或者是少破坏环境,将环境效益充分发挥出来。人类和环境共同生产和发展是进行现代生态建筑设计的最重要原因。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选择建筑地址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条件,同时要和本地区的环境、气候特点等相适应,尽量做到因地制宜,尊重生态环境发展。
2.3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建筑物事实上是人类和自然环境联系的一座桥梁,因此,要尽量把自然元素都能引入到人类的生活的周围,同时也正能体现出生态的特点。人类可以说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人类所进行的一切生产和生活都要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之上,由此看来,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协调的关系。无论是从建筑设计、使用和报废的方面来说,要求生态建筑破坏环境的影响要尽量小。
2.4 扩大“绿色”面积,保持生态平衡
现如今,现代生态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研究的重点话题,因此,生态建筑设计不仅要求外部的设计要和自然相适应,而且建筑物的内部设计也应该遵循绿化的原则,也就是说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把室外的绿色环境及时引入到室内环境中。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制造新鲜氧气、吸收温室气体、自动调节温度、降低噪声的功能,因此,生态建筑主要以引进绿色为主。经过精神的设计,将室内的环境和室外的环境有一些相似,其中,有很多常用的设计手段,例如:一方面,可以在建筑客厅的屋顶上,加上一个具有调节功能的屋顶,随时根据季节的不断变化的特点,通过人工控制的手法,使室内的湿度和温度调节到适合的范围之内,这样,室内和室外可以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屋面绿化的方式。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景观优美,同时使屋面具有防水的功能。
生态建筑的顺利发展,不仅能够维持生态平衡的优点,而且还可以人们居住的自然度也有所提高。生态建筑设计可以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从宏观的方面来考虑,城市规划在遵循生态原则的基础上来认识城市发展的过程,运用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土地的使用和开发,而且还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内部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要求建筑物的设计要和结构与功能等和自然相适应,与此同时,还要深入研究在改造城市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符合型生态问题。第二,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对于单个建筑设计,要正确处理好建筑物整体和局部、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等等。由于从微观角度来分析生态建筑具有广泛性、灵活性,因此,建筑物的表现形式和方式都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创造性。
3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社会各界对建设生态、可持续的建筑研究观点越来越重视,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发展。在观点提出后,很快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现如今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发展战略。随后,又开始出现了生态建筑理论和实践。在当代,“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等等不仅是人们所追求的,而且也是建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本文通过深入探讨和分析我国现代生态建筑设计,进而找出了现代我国生态建筑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从而现代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刘进.对现代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探讨[J].山西建筑,2011,(27).
[2]张伟,鹿咏.现代生态建筑设计与"包豪斯"设计理念的对话[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3]华力江.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建筑设计[J].中国房地产业,2011,(22).
[4]郭大坤.浅析现代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及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6).
【关键词】建筑设计;数字化教学;脑的延长
1数字化教学课程体系
传统的数字化技术教学全国大多数院校基本上是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的教学,而且教学内容也局限于绘图命令的教学,因而计算机辅助设计往往被认为仅仅计算机辅助绘图,只是一种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的绘图工具,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手的延长”。在教学改革上,我们的目标是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帮助设计者提高设计的创造性,真正地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 CAD),也就是所说的“脑的延长”。
根据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促进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发展纲要》,建筑数字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路从三个方面考虑:改革教学重点,以讲授设计构思方面的软件为主;增加教学内容,加强建筑数字技术发展概貌的介绍;改革教学方式,逐步将建筑数字技术课程与建筑设计教学结合起来[3]。结合专指委的精神和学院的教学改革情况,结合建筑设计的教学过程,以达到“脑的延长”作为教学改革目标,制定出如下数字化课程体系。
2数字化课程教学大纲与内容
传统的数字教学主要是以讲授命令为主,现在的教学主要是以讲授建筑设计构思为主,基于此我们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制定进行了改革和调整。考虑在总学时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尽可能详尽地讲授各个数字化软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也是一个难点,为此我们主要集中讲授每个软件的基础知识、建筑学专业需要用到的常用命令及它们的综合应用。
(1)数字化建筑设计概论
学时/学分: 16学时(1学分)
教学大纲:建筑学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入门性指导课程;深入浅出地介绍建筑数字化设计的有关概念和相关知识、相关软件、相关技术和相关方法;
教学内容:数字化建筑设计基础;数字化建筑设计软件;建筑性能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建筑设计信息集成;协同设计;数字化建筑设计智能化;建筑形式的数字化生成;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软件开发技术简介;
教学方法:以实例(动画、图像、视频等)的方式来讲解数字化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并以专题的方式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数字化设计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考核方法:期中作业论文+期末笔试。
表1数字化课程体系课程一览表
注:某大学执行三学期制(两长一短),第三学期为短学期,共5周。
(2)计算机辅助设计
学时/学分: 28学时(2学分)
教学大纲:介绍AutoCAD绘图软件,掌握基本的绘图命令,能综合使用各种命令,完成建筑设计的平面、立面、剖面图的绘制及建筑的三维建模。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结合建筑设计的专业要求,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计算机辅助绘图基本命令、建筑平面的绘制、建筑立面的绘制、建筑三维模型的绘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把必须掌握的命令在教学过程中分步介绍,具体如下:
表2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安排
考核方法:在规定的时间(2小时)内完成一份平面图的制作;
(3)建筑数字化表现
学时/学分: 16学时(1学分)
教学大纲:介绍3Dmax/Photoshop两款软件在建筑设计表现方面的基本应用:三维建模、三维渲染及效果图后期处理。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根据建筑设计的效果图表现要求,结合AutoCAD的三维建模,教学内容局限于建筑表现所需的命令与方法,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表3建筑数字化表现教学安排
考核方法:独立完成两份作业:平面彩图制作、建筑效果图制作。
(4)草图大师
学时/学分:随设计课教学
教学大纲:了解SketchUp软件的基本使用,能独立地使用它完成建筑设计的方案构思,并生成相应的效果图和漫游动画。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老师提供各种学习资料和相关的案例,并结合建筑设计课进行辅导
(5)建筑信息模型
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
教学大纲:详细介绍Revit的发展、特点、功能与使用,包括建筑设计信息技术发展概述、建筑信息模型与Revit概述、基于构件的建筑设计、自定义簇类型、视图与渲染、明细表等应用;基于BIM的建筑节能分析(IES);
教学内容:结合当前的建筑设计竞赛或建筑设计作业,讲授Revit软件的使用,让学生直接使用软件来完成竞赛或作业,同时介绍Revit信息模型在建筑性能分析软件( IES/Ecotect)的应用。分六部分来讲述:基础知识;基于建筑构件的各种建模命令的使用和技巧;基于视图处理的各类平、立、剖、三维、详图等应用;基于建筑表现的的灯光、渲染、漫游等应用;基于体量、组、局部设计、多方案探讨、工程阶段、大项目协同设计等高级应用;建筑信息模型的性能分析。
教学方法:以实例来教学;
考核方法:独立完成建筑设计作业或建筑设计竞赛的作业。
(6)建筑技术分析
学时/学分: 16学时(1学分)
教学大纲:以Ecotect或IES软件为软件平台,介绍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在建筑性能分析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建筑声环境分析、建筑光环境分析、建筑热环境与能耗分析、建筑日照分析、建筑风环境分析等。
教学方法:以实例(建筑学设计作业)为例进行教学;
考核方法:能独立完成一幢公建的各项建筑性能分析,并以此依据改进建筑设计方案。
(7)虚拟建筑
学时/学分: 16学时(1学分)
教学大纲:介绍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以Quest3D软件为平台,介绍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介绍Quest3D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命令;结合建筑设计方案,建立三维模型,通过烘焙导入Quest3D;通过通道组为虚拟现实场景编辑环境、导游线路、菜单制作等,最后完成虚拟展示系统的。
考核方法:独立完成一份虚拟现实展示系统的制作。
(8)多媒体制作
学时/学分:随设计课教学
教学大纲:讲授常用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如Flash、Authorware、Dreamweaver等设计软件,对学生设计的作品进行多媒体展示,图、文、声并茂,完美地表达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设计作品。
教学方法:选修全校公共课程;举行专题讲座,以实例介绍软件的使用。
3数字化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数字化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目的明确,一方面是以建筑设计教学为主线,另一方面是以实现“脑的延长”为目标,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教学过程中采用“四结合”:命令讲解与实例演示相结合、课堂作业与设计作业相结合、数字化课堂与专业课堂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通过实践和总结,有如下的教学指导思想。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建筑数字化技术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数字化技术软件的掌握程度关键看实践,即在设计课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实践。建筑数字化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最终通过学生在建筑设计课中体现出来,否则,也就失去本课程存在的意义,其中最主要的实践就是学生对建筑方案的构思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进行表现,并通过计算机对方案进行推敲、评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即“脑的延长”。
(2)走近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走近设计”,结合建筑学课程的教学实例及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建筑设计方案来讲解软件的具体综合应用。在CAD软件教学时,我们的教学实例尽可能就来自于学生学习或设计中的的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并结合学生手工绘制建筑平面的过程来讲授相关的CAD命令,这样学生能快速地掌握计算机辅助绘图。在教学SketchUp时,直接让学生对他们在建筑课程作业的建筑设计草图进行绘制学习,同时把最后的成果在建筑数字化表现课程中作为案例来练习,也可以作为建筑设计的课程作业来上交,达到双赢的效果。
(3)课程之间即交叉又延续
我们的改革是基于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过程来展开的,因此在教学上可以通过把某个建筑设计实践的不同发展阶段作为主线,把所有的课程教学形成一个体系,课程之间既有交叉又有延续。建筑方案草图阶段通过SketchUp来绘制,成果可以在3Dmax中渲染使用,同时3Dmax成品既可以由PS加工成建筑效果图,又可以导出为VRML文件作为虚拟现实的实例。建筑方案构思完后,根据草图模型通过CAD软件来绘制平立剖等图形,并作为辅助线导入RevitBuilding信息模型软件中建成BIM模型,最后可以通过BIM模型生成各类施工图,并进行各种建筑性能分析。
4总结
建筑设计是一门富有艺术创造性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建筑设计的作品丰富多彩,从而决定了建筑数字化技术教学也必须是灵活多变的.当然目前的课程体系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建筑技术性能软件方面,涉及不多,除目前软件的选择不多外,作为数字化设计教学的专业老师,在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掌握也有一定的欠缺,有待提高。本文通过结合学院的教学条件、师资情况,我们提出的数字化技术教学课程体系只是一个尝试,希望在未来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项秉仁.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建筑学思考,新建筑, 2001年第6期
[2]饶金通,张燕来,李立新.基于“脑的延长”的建筑数字化技术教学改革,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8年教学研究增刊: 53~57
关键词:建筑学;课程体系;整合;创新;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086-03
一、引言
建筑学专业不仅是一门工程科学,而且是涉及自然、社会诸多领域的综合性科学。如何设置五年的课程体系,培养未来建筑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其执业能力与创造能力,是建筑教育的重要目标。由于地方大学建筑学专业办学时间长短不一、软硬件条件差别较大,导致其教学的多元化、差异性发展明显。而近几年,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导致用人单位更注重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只有尊重这种需求,科学地确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有关专业课程,整合完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形成适应地方大学发展的专业教学框架,才能彰显办学特色,才能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本文以大连大学建筑学2014―2018级培养方案修订为依据,论述了该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体系设置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的改革,努力建立重视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的建筑学专业教育体系,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凸显专业特色[1]。
二、改革内容
创新最重要的在于心态的开放。通过对国内“985”等一流高校的充分调研,认真学习与借鉴先进教学理念,同时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座谈,充分聆听了来自社会的反馈和需求信息。经过反复研讨,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在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对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优化,对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梳理,以创新思维引领改革,以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就业需求为目标,制定更适合当前教育趋势的课程体系框架,在教学内容上做了很大整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做出较大改革,实现课程数量的“精减化”、教学内容的“新颖化”、教学模式的“特色化”。
1.课程体系建构。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方案的直接载体。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变化,以有利于对学生应用性、创新性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围绕建筑设计课程群这个核心主轴线构建课程体系,同时所有教学环节的设置都与能力培养直接关联,清晰准确定位出能力培养的三个阶段:认知与初步设计能力阶段(一―二年级)、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阶段(三―四年级)、综合应用与实践能力阶段(五年级)。
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设计,重新梳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对原有教学内容做出整合,并提出“一主轴、两副线、两模块、多节点”的专业课程教学框架,即“一个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群主轴线、建筑理论类和建筑技术类课程两个副线、建筑表现类和建筑史类课程两个模块、多个实践教学节点”(见下页图1)。整个课程体系清晰,递进关系明确,相互作用明显,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彰显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渐进过程。
2.教学内容整合。①建筑表现类课程,该模块以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为主,重点训练学生的手绘表现和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整合了相同理论群组与实践教学环节。一年级以加强美术基本功、增强艺术感悟力、强化基本手绘表现为主;二年级安排建筑表现技法和室外写生实践环节。将传统的CAD制图及三维表现课程整合,合并为建筑数字技术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讲授最新的绘图软件和后期图文制作技巧,提高对核心课程的辅助作用,也提升学生的图文表现能力。②建筑理论类课程,建筑理论类课程由建筑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原理、景观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一系列课程组成,是获取建筑设计基本理论的主要途径,由浅入深对应着建筑设计主轴线上不同阶段的课程。但是多年来,由于受到教材内容的制约,讲授模式和内容一直变化不大,与设计课的递接性和支撑性也不够强,尤其是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原有两部分内容各自为政,缺少必要联系,与设计题目不对应。在本次培养方案修订中,主要对建筑设计原理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这门课程主要讲授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和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将这两部分的内容分解后充分融合,再拆分成四部分,确定阶段主题,每个主题分别对应当学期的设计题目,安排在设计课之前集中讲授。总学时增加了32学时,并将课程归属到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建筑理论类课程对建筑设计课的理论支撑作用,学、然后致用。
3.教学模式创新。①“一对一”教学指导与“导师制”相结合。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始终是专业教学的主轴线,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体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以任课教师的课堂“一对一”指导为主,学生缺乏选择老师的权利。在这次创新实践改革中,首次推行“整班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垂直式教学模式,打破“整班制”这种一成不变的授课模式。具体做法是学生到大二以后就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配备一名专业教师担任导师,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以后形成教学工作坊,导师对学生一管到底,直到毕业[2]。导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安排学生参与一些课外活动,如参与教师课题、参加学术活动、参加学科竞赛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②建筑技术与建造环节相融合。建筑技术类课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力载体,也是我专业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之处。通过加强技术课程与设计课程的横向联系,更新技术课程内容,将节能、环保、绿色等新理念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并贯穿到设计课中去;设定一定的“建造”环节,使之成为设计课的延续,避免建筑设计停在单一的形式操作层面[3];传统的建筑史类课程也增加了模型制作、多媒体制作等环节,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古典建筑实体模型,感受经典建筑的空间形实、结构形式、材料肌理,增强对建筑的体验感;通过强化必修课、优化选修课的方式,构建以核心课程和技术课程相结合、有利于技术与理论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教学环节和模式。③个性化课程与实践平台的搭建。在高等教育阶段,无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教学体系如何设置,教育对象的个人发展目标仍然呈现出非常多元化的状态。除了基本的素质教育平台,在专业教育和素质训练上,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目标给予更多样化的教育平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出口更加多样化。
本次培B方案在修订中强调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执行上采取了以保障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为基础,拥有更为灵活多选的教学执行方案,如建筑设计课程增加实际项目、学科竞赛题目、增加研究性题目,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未来发展方向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增加选修课的学分比重,提供个性化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创新意识;以大创项目为契机,鼓励更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拓展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类型和范畴,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也由此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以教师的工作室为核心,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创新团队,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交流机会,体现互联网时代的优越性。多种实践平台的搭建,使个性化教学模式很好地践行并取得一定成效。
三、成效与展望
2014版培养方案实施了两年,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看到了改革所带来的成效。近两年,我专业学生在国家级、省级等各种专业竞赛中均有上乘表现,无论是建筑方案竞赛、软件大赛还是论文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较以往有了很大突破;申报并完成多项省级、校级创新创业项目,成果显著、成绩优秀;以学生为第一作者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近两年,学生考取了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等“985”院校的研究生,考研率达到20%以上,在学校考研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学生就业率也能达到90%以上,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比较强,有一定开拓精神。通过跟踪毕业生并与用人单位沟通,我们的学生能够被社会认可,得到普遍好评。教改的实施也带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科研、教研水平提高,主编出版了国家级精品教材,发表了相关论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推陈出新、充分建立与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一己之地,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水平更快提升,从而培养出真正的多元化、综合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我们通过不断探索适应社会、地方特色显著的培养模式,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产品”,同时也必将使专业办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晖,谭刚毅.理性、创新与实验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本科特色教学体系的探索实践[J].建筑学报,2013,2(534):106-109.
关键词:传统艺术元素、文化产业园、 建筑创作、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相关研究背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在传统文化中,包括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元素(如图1),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诸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文房四宝、剪纸、中国瓷器、国画、石狮、风筝、如意纹、唐装、筷子、汉字、太极、八卦等传统艺术元素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领域,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能够唤醒个人与民族的记忆,给人以无比的震撼和无穷的联想。
在传统文化广泛应用于设计领域的大背景下,关于提取传统艺术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园在我国各地大量出现,其新的类型与形式也不断涌现,但传统艺术元素在其中的应用方式还较为单一,已不能满足人们新的视觉要求。本篇论文着重探讨传统艺术元素的应用与文化产业园区建筑的相互关系,得出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建筑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
二、国内研究领域现状分析
自从西方建筑思潮进入中国开始,中国的建筑师就从未停止寻求建筑中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道路,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这始终是中国建筑学界的一个热点。本文根据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将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关于传统艺术元素应用方面的研究
传统艺术元素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标示,是将地域性的传统文化在艺术上的一种提炼和归纳。它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域、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历史及传统文化的回忆和演练发挥有重要内涵意义。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灿烂、丰富而厚重,我国传统艺术元素种类丰富,其中包括种类繁多的民间工艺、形式多样的建筑园林艺术、多姿多彩的民俗艺术等。本文将文献中收集到的我国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整理,分为建筑园林类、图案纹样类、器物类、文化类、民俗类等五大类(如附表1)。
现今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应用传统艺术元素所做的优秀设计也不断涌现,在现代设计中运用传统艺术元素的隐喻象征手法已成为主要的设计手法。国内学术界关于传统艺术元素方面的研究开展得较为充分,并已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传统艺术元素应用的方式与原则也分为注重创新、注重挖掘文化内涵、注重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三个方面,分述如下:
1.1 传统艺术元素创新性应用的研究
罗显怡从传统元素的时尚演绎的角度出发,指出在应用传统元素时必须对其进行创新,将传统的设计语言渗透到现代的设计之中,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试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能够唤醒个人的记忆与民族的记忆,进而体现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罗显怡,2011)。
鉴于中国风格被误认为等同于传统元素的拼接,费飞指出中国设计需要中国风格,但对传统元素的应用不能脱离设计的实用功能、必须注重设计的科学性、需要传承传统文化精神、需要创新(费飞,2011)。 邱岚指出在现代设计中再现“传统”元素,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的盲目复古和仿古,而是利用现代的手法和传统美学尺度,对传统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设计出的作品是充满时代感的,并且能够体现出现阶段的思想和技术水平(邱岚,2011)。
1.2 对传统艺术元素文化内涵挖掘的研究
通过对大量实例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对比,杨巍指出在现代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人文观念的应用;2.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设计的应用;3. 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同时他强调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不是停留在表面效果追求形似,,而是讲求神似的追求意境。以现代化的设计手法,以“取其形,延其义,传其神”为原则,将这些传统设计元素加以提炼和简化,恰如其分的运用,就可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渗透出一股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风味,让现代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更加完美的结合,并得到提高和升华,创造出现代、简洁、舒适而又能体现中国主义精神和意境的现代建筑风格,形成一种新的而又适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中式建筑设计(杨巍,2009)。
1.3 传统元素与技术结合的研究
戴斐指出用当念来整合传统艺术元素,是实现设计古今融合或传统风格当代转化的关键,即在文化内涵和审美法则上遵循传统,在设计手法和材料配置上现代化。各种具典型文化内涵的传统图形纹饰,,至今仍有积极的实用意义,可结合当代技术与工艺对这些传统符号进行抽象、简化、嫁接等艺术加工,在形式和寓意上予以延伸与拓展(戴斐,2009)。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朵云轩艺术中心与上海京剧院迁建工程”的项目设计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在中国风大热的今天,中国元素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视觉设计中。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是对传统的再复制做纯粹的中式风格,还是将中国元素与传统符号以现代的手法与现代的材料表现出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邵隽指出“朵云轩艺术中心与上海京剧院迁建工程” 项目虽没有直接复制这些传统的中国元素建筑符号,但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立面造型以及设计理念,都无处不体现了“国粹园”这一主题。将中国元素与传统符号以现代的手法表现,给人豁然开朗的印象(邵隽,2010)。
2、文化产业园区建筑方面的研究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业的行业。随着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大力度扶持,我国的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产业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各地不断涌现出一批知名的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模式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尤其以传统艺术元素在园区建筑中应用方式的创新最为突出。
王彦辉从文化产业园中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认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对传统建筑形式要素的提炼与转化(浅层表达),更体现在对传统建筑所蕴涵的内在文化精髓的挖掘与传承(深层表达),在具体设计中,这两个层面应当是并重的(王彦辉,2008)。尹杰在其论文中分析了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模式,描述该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思路和发展现状,分析园区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危险与机遇,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与对策,同时探索产业复合型发展模式的得与失,为其他文化产业园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借鉴示范作用(尹杰,2010)。乔峰以河洛文化产业园的规划目标定位为例,对其整体的场地布局、功能分区及景观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总结,并结合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框架,提出了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自然的景观构建模式,针对城市自然遗留地景观保护与发展的融合,提倡人与自然的共生,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乔峰,2011)。郭洋和张清以上海发展较成熟的创意产业园M50为例,采用使用后评价(POE)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自由访谈和量化分析的方法,对产业园内外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尝试提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设计建议,为今后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郭洋、张清,2010)。
三、对相关研究进展的评述和展望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关于提取传统艺术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研究与日俱增。但由于文化产业园在我国起步较晚,现有国内关于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区建筑中应用的论文和资料较少,且大多停留在对设计作品的评述上,并无定量化的建成效果评价, 表现为研究内容和方法单一、研究指导意义不强、研究完整性与系统性不足、研究方法上存在局限性等几个方面。研究多以感性方面的定性描述为主,未能引入其他学科领域的科学定量的方法和研究体系,使得研究成果无法摆脱表象式的描述。
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建筑中应用的相关研究正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从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总结中可得出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区建筑中的应用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传统艺术元素的应用缺乏创新性、对传统艺术元素的内涵挖掘缺乏深度、不注重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传统艺术元素应用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等。此外现有研究多以现象描述为主,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所以未来的研究还需从应用方式的角度做进一步的探讨。
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区建筑中的应用,应取其形与意,正确地把握传统艺术元素应用的手法,合理的利用文化产业园中的“文化性”特征,对传统艺术元素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形成与发张形成正确理解,将会为传统艺术元素与文化产业园建筑的融合提供一种策略,及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罗显怡.变“土”为“洋”——传统元素的时尚演绎[J].生态经济.2011(06)
[2]王玉萌.传统元素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1(07)
[3]薛黎静.传统装饰元素“云纹”在酒店设计中的运用 [J].环境艺术.2011(07)
[4]邱岚.回归传统——浅谈现代设计新趋势 [J].安徽建筑.2011(05)
[5]李广雯.环境艺术中传统造型元素应用研究 [D].重庆大学.2010
[6]邵隽.浅谈中国元素在建筑设计中运用 [J].科技信息.2010
[7]尹杰.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 [D].苏州大学.2011
[8]全宁. 传统与创新——浅析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与现代图形设计的融合[J].艺术与理论.2008
[9]秦亚平.探析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整合 [J].深圳大学学报.2011(09)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生态建筑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生态建筑的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因此如何加速生态建筑在我国的普及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生态建筑的涵义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现在有一些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这些建筑基本不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而是在节约经济的条件下达到原生态的目的,但这类建筑虽然具有生态化的特点,但其达不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同时也缺乏可持续性,所以不适宜普遍性,另外,不使用现代化的技术,也不符合可持续的生态观。所以,对于生态建筑的设计,要将现在的生态技术运用到普通建筑设计当中,从而达到普适性,通常称为“适宜技术”。 二、生态建筑的特点
1、生态性 绿色建筑的生态性是指建筑从最初的设计到施工再到最终的使用过程中尊重生态规律,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地制宜,能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既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建材选取时将环保材料和循环利用材料作为首选,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加工过程的污染物排放。 2、安全舒适性 绿色建筑在选址上应注意避免周边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建筑场地应远离电磁辐射污染源和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选择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应符合环保标准,不危害人体健康。同时绿色建筑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建筑本身,还应重视建筑周围人文环境、视觉环境及景观环境的建设,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实现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共处。 3、先进性 绿色建筑的先进性是指采用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建造智能化大楼,将建筑的“智能” 和“绿色”融为一体。绿色智能化不是某一种技术,而是多种技术的有机组合,一个完整的绿色智能化建筑由安防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网络系统构成。目前我国部分发达城市的公共建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绿色智能化”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测建筑能耗,根据室内温度、热湿环境、风力大小、空气质量等情况,由环境智能优化系统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保证建筑中的生产、生活状态处于最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活舒适度,并减轻建筑能耗、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综合性的工程项目,因此,要想坚持生态建筑的可持续性,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不仅应用于建筑行业,是当前中国所有行业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2、节能原则。节能原则不仅仅包括节约人力、物力、财力还要节约生态资源、自然资源等可循环使用的资源。
3、舒适与经济并存原则。建筑的舒适性是居民住宅最基本的要求;经济性是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节能减排的过程。
四、当前我国生态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1、对生态建筑设计研究不够全面
生态建筑概念最早是由一位美国学者提出的。然而,由于我国基本国情的特殊性,因此,在参照国外先进的生态建筑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当前,在实际生活中,对生态建筑的研究并不全面。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极其常见,这样一来,对生态建筑研究也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研究是少之又少。但是,对城市生态建筑的研究只局限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中。在实际生活中,农村地区因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对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加以详细研究。再加上,因生态建筑设计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例如:生态学、建筑学、环境学等,所以,专业性较强,内容较多。然而,各个学科之间联系却不紧密,研究不够深入,这样一来,直接对生态建筑设计带来巨大的困难。
2、生态建筑设计实践性较差
近年来,由于生态建筑理念引起了建筑行业的高度重视,因此,在建筑行业出现了大量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所以,进一步巩固了生态建筑的理论基础,更加有利于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应用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所发表的论文也只是仅仅关于生态理论与建筑设计理论加以详细阐述,重点是对西方发达国家一些比较成功的生态建筑设计经验的阐述,缺少对生态建筑设计实践性研究。
五、加快我国生态建筑设计发展的有效措施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建筑的设计规划都应该切实满足人类发展的大量需求为根本原则。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需求,既是建筑行业发展的目标,又是社会取得进步的巨大动力。因此,在今后建筑设计方面,应该正确处理好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重点是要体现出关心与尊重他人,这样一来,才可以满足各个阶段、个年龄段居民的各种需求。
2、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建筑物是人和自然共处的主要桥梁,因此,对于生态建筑设计来说,必须要引入大量相关的自然元素,这样一来,人们可以更好的享受大自然。由于人们始终处在自然环境中,因此,人们的各种活动都是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人们必须和自然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才能促进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生态建筑要求不管是从设计环节还是到使用环节,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是极小的。生态建筑和传统的建筑设计目标都是相同的,给用户提供一个更为舒适的环境,从而使人们更好的学习与生活。生态建筑设计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必须要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一旦不能满足,那么此建筑物就是非常失败的。通过大量事实证明,只有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不仅能使人们和大自然更好交流,让人们充分享受大自然。
3、增加绿化面积
生态建筑外部和大自然相呼应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建筑物室内设计更要体现出绿色的概念。绿色植物不仅能够制造氧气,而且也具有吸收有毒气体、调节湿度、降低噪音的功能。所以,生态建筑的发展为绿化环境营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在建筑物客厅,可以在房顶安装一个具有可调功能的开启式屋顶,结合季节变化的特点,由计算机进行控制,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调节室内温度与湿度,而且又可以将室外与室内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最常用的设计方法为屋面绿化,此方法既可以美化环境,又有很好的景观效果,与此同时,还能起到较好的防水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正确的认识生态建筑,并且明确生态建筑的重要性,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态建筑的设计中去,为我国低碳生态城的规划和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丛硕,文梅丽.浅谈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方向[J].民营科技,2012(5).
[2] 杨玲.推广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J].甘肃冶金,2008(5).
[3] 田原.发展生态建筑设计建设生态城市[J].中华民居,2012(1).
[论文摘要]通过具体分析国外建筑实例,探讨了生态建筑设计的方法,归纳出乡土、适宜技术、高技三种形式,并对中国建筑师提出了倡议。
建筑业的发展在某些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装点了城市环境。然而任何建筑都会消耗到大量能源和材料,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仍会不断消耗下去。面对如此状况,有责任心的建筑师们不断探索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建筑是现代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就是使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将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来看待。
生态建筑从设计手法上,可分为三个类型:(1)从建筑所在地域出发,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传统技术的乡土地方设计手法;(2)既重视地方性,又适当地引入“适宜技术”的设计手法;(3)结合当地自然生态条件与最新生态理论,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来解决生态问题的高技术设计方法。这三种手法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当地的具体生态环境出发进行设计,所不同的是对技术的应用观念与方式。
l乡土的生态建筑
这种建筑类型需要建筑师了解环境地理现状,学习并继承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不依赖耗能设备,而在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和构造上采取措施,以改善建筑环境,实现微气候建构。印度建筑大师查尔斯·柯里亚的作品对该思想作了有力的注释。他注重对当地气候的研究,提出了“形式追随气候”的口号。柯氏认为:在热带气候条件下,空间本身就象钢筋水泥一样也是一种资源。为解决干热气候下建筑遮阳和通风,柯里亚提出了“开敞空间”和“管式住宅”两个命题。他于1963年设计的甘地纪念博物馆,其灵活的平面布置,空间的渗透与穿插,庭院的介入及其对气候的调节等等都反映了“开敞空间”的命题。“管式住宅”是把烟囱拔风原理应用于剖面设计中,在低层高密度的住宅群体中,既可创造小型化的阴影户外空间,又有效地解决了室内空气流通的问题,并产生了直接反映气候特征的建筑形象。
2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
这种建筑类型以马来西亚的杨经文先生为代表。他从生物气候学的角度研究建筑设计,适当采用新技术与新材料,在高层建筑设计上尝试利用自然能源并建构良性微气候。他称之为生态气候学(Bioclimatic),其具体目标是满足人的舒适和精神需求以及降低建筑能耗。他在热带高层建筑设计中运用生物气候学所采用的方法,大体上有下列几个方面:
(1)在高层建筑的表面和中间的开敞空间中进行绿化;
(2)沿高层建筑的外面设置了不同凹入深度的过渡空间,
(3)在屋顶上设置固定的遮阳格片,杨经文目宅外观
(4)创造通风条件加强室内空气对流,降低由日晒引起的升温;
(5)平面处理上主张把交通核设置在建筑物的一侧或两侧;
(6)外墙的处理上除了做好隔热,他还通过研究,建议采用墙面水花系统。杨经文认为通过这些措施,在热带地区的高层建筑可节省运转能耗的40%。 3生态高技建筑
生态高技建筑是同周围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特点的高技术建筑,是对当今生态危机的一种积极、主动并且有效的解决之道,因而是高技术建筑未来发展的方向。生态高技建筑的创作,要求建筑师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不但要掌握被动式生态设计方法的精髓,更要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生态型技术发展方向,根据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主动地应用高新技术手段,对建筑的物理性质(光线控制、通风控制、温湿度控制以及建筑新材料特性等)进行最优化配置,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系,使建筑与外界环境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互动的整体。
生态高技建筑对于建筑微气候的关注可以具体归结为以下三方面:一是适宜的室内湿度和温度,满足人体热舒适及健康的要求;二是尽可能多地获得自然采光(减少人工照明的能耗);三是最大限度地获得自然通风(减少空调能耗)。通过最高效的人工技术手段来实现以上目标,或达到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就成为生态高技建筑师不懈追求的方向。其具体的设计手法是:
(1)引入绿色植物创宜人的景观
结合建筑构造技术和先进的电脑控制技术,生态高技建筑能够将绿色生态体系“移植”到建筑内部,使建筑内部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出田园般的舒适环境。诺曼·福斯特事务所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成功地将自然景观引入超高层集中式办公建筑中,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福斯特设计了9个14.03m高的花园,沿9层高的中央通风大厅盘旋而上,花园外侧面为电控调节开启程度的双层玻璃幕墙,花园面对大厅完全敞开,根据方位种植各种植物和花草,这样可以给建筑内的每一个办公室都带来令人感到愉快和舒适的自然绿色景观,并获得自然通风,还可以使阳光最大限度地进入建筑内部。
(2)尽可能多地获得自然采光
屋顶是光线进入室内的主要途径,于是各种光线收集、反射构件被应用于屋顶形式。如皮亚诺设计的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新设计中心由七个长短不一的扇形体量交叠在一起,屋顶交界处是一片倾斜的天窗,为室内提供照明。柏林国会大厦的改建的穹顶也是一个新型的采光装置。中庭是中高层建筑中光线进入的主要通道,在生态高技建筑中可以看到大量采光中庭。阳光由中庭渗入建筑,通过阳光收集、反射装置达到内部空间。与这个开敞空间相连的房间不仅可以减少一半的热量流失,同时减少制冷需耗。
(3)最大限度获得自然通风
生态高技建筑师们利用风压、热压以及机械辅助的手段尽可能地获得自然通风。在基宝文化中心的设计中,皮亚诺设计了一套十分有效的被动通风系统。由于当地气候炎热潮湿,常年多风。因此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来降温、降湿便成为适应当地气候、注重生态环境的核心技术。其原理是采用双层结构,使空气可以自由地在弓形表面与垂直表面之间对流,而建筑外壳上的开口则是用于吸纳海风,或者引导建筑所需的对流。针对不同风速和风向,通过调节百叶窗的开合和不同方向上百叶的配合来控制室内气流。
论文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功能与形式;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国内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发展历程较短,正处在蓬勃向上的成长期。我们应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院校的各自优势,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完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注重教学规律的探索与总结。
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范围广阔,专业结构上是由多种学科领域交叉构成的复合体,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综合化的“大知识组团”,而且有领域扩大化的趋势。对此各院校应结合本校资源结构特点,在环艺专业的内容设置上突出重点,抓中心领域的构成研究,或围绕中心领域开辟新的专业知识增长点,避免大而全的做法。但也不能将环艺专业的发展建设依附于某个学科,因为环境艺术设计并不是哪个学科的分支。应注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自身建设的研究,保持专业良性发展的趋势,共同努力,形成专业发展的合力,完善专业体系建设。在分析构成环境艺术设计中心要素时,应以视觉艺术要素为切入点,对涉及到艺术表现且与环境相关的领域和专业,进行重点研究,并对其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整合,使之更有针对性和连贯性,而不能只是将相关学科专业的内容简单相加。只有构成内容的合理配置,才能形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有机整体。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心要素,至少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等。对各中心要素内容的整合研究、学习,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之一。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对人们所处的生活空间环境进行有序地规划与设计的过程,是使自然环境生态化、社会环境艺术化、人工环境和谐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首先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大环境”的改善和创造。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当今人们的活动空间范围日趋扩大,建筑的概念不只局限于建造的房屋,应包括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因此正确地评价建筑应该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指出:“建筑空间是我们生活的场地、生活的环境、生活的舞台。”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两个发展迅速的方向。前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休闲的物质要求和精神需求所进行的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后者是对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因此,环艺专业的学生对建筑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个艺术的接受者和欣赏者的角度,应以空间的概念理解建筑,应从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升华对建筑艺术的认识。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是成功的一半。建筑设计的初始学习,自然十分关键。小住宅建筑设计(或称别墅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建筑设计初始的课题。针对环艺专业的特点,将其内容作必要的调整,使之成为环艺专业认知建筑空间与设计原理的主要起点课程。
首先,通过对小住宅建筑历史的回顾,以点带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建筑艺术在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历程,以及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传承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向大师学习,现代许多建筑大师都曾对小住宅(别墅)的设计情有独钟。感悟他们在小住宅设计中体现出来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精神,可以从中解读世界现代建筑思潮和流派的演变、发展、兴盛与更迭的历史轨迹。如,柯布西耶在萨伏伊别墅设计中体现了他倡导的现代建筑五原则,“建造出与以往的石砌结构形式的建筑彻底决裂的里程碑建筑”。(安滕忠雄语)同样、密斯·凡·德·罗在其设计的图根德哈特以及范斯沃斯等住宅中,也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并将钢和玻璃的组合提升到一种精神境界,对建筑细部的处理,更可以用完美来形容。“流水别墅”的设计在建筑史上留下了绝妙的一笔,赖特的“有机建筑论”更是具有深远影响。如他所言:“我努力使住宅具有一种协调的感觉,一种结合的感觉,使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建筑史上将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各种建筑思潮,称为“后现代主义”时代。这其中的许多代表性人物也大多在小住宅设计中最先体现出各自对建筑空间建构、材料的表现性等建筑语言方面的探索与追求,也反映了在新的价值观基础上,设计者对建筑人性化的关注和对建筑的时代性与建筑表达的可能性等问题的思考。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也留下了他们当中很多人的足迹,如设计CCTV新楼座的库哈斯,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的设计者矶崎新,自学成才的安滕忠雄,奥运会场“鸟巢”的设计者之一的德梅隆和多次来华讲学的文图里等,这使我们近距离、多方面体会名家的作品成为可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设计课,也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构成特点而设立的。目前环艺专业的学生以造型为专业基础,对形式的感受力强,但对空间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平面中所形成的三维虚拟的立体空间上,并且在设计时常有重形式、轻功能的问题。因此,培养未来的专业设计人员应具有的素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一、课题内容的确定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形态意识,并对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建筑的尺度、材料与色彩,建筑与环境等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同时,更需关注建筑与人文精神、与经济技术、与所服务的对象的关系这些建筑设计中的本质问题。
二、课题的定义和特点
小住宅建筑涵盖了别墅的定义,但小住宅不一定就是别墅。最大的不同在于别墅的用地有其特殊性,“往往指建在环境优美的地带,供人居住和休憩的独户住宅”。而小住宅可以身处闹市,环境条件并不一定优美,但它有别墅的特点,它不在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也不是用富丽堂皇来衡量,而是讲求独具特色,追求便利、舒适和美观。这种单独设计、个体建造的小住宅建筑反映了服务对象的个性化特征、品位和理念。
三、教学的目的与方向
1.小住宅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初始,通过学习了解掌握建筑设计的一般程序、基本原理和基本的方式、方法,对建筑的认识有质的飞跃。
2.一个好的小住宅设计应当解决好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问题,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地将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创造性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
3.解决好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以人为本合理细化功能组织,使空间布局自由流畅、富于变化,同时各空间元素具有内在的有机衔接,且比例、尺度人性化。
4.学习掌握建筑形态构成的一般原理,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对形式美感的独特感应能力和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将生活的感受、知识的积累通过艺术的知觉提炼,浓缩为抽象化和空间化的形态构成。
5.通过学习小住宅建筑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语言与技巧,提高设计方案从概念至全面深化的能力。培养从平面草图至立体模型表现的设计能力,以及规范运用制图正确表述方案的能力,为日后环境艺术设计中正确处理好建筑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开端。
四、小住宅建筑设计的内容与主要步骤
一是由教师选定一个基地环境并设立功能任务书,如,在依山傍水之地设计建筑面积300平米左右的单层或多层小住宅建筑(别墅)。二是由学生自己选择模拟客户。根据要求选择基地环境,参照任务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料收集和调研活动,然后写出调研报告,根据综合分析的结果,对小住宅建筑的形式、功能、景观、车流和人流等做出全面规划,并选择自己最为理想的构思创意方案,最终完成住宅的设计。超级秘书网
五、难点分析
1.在空间的认识问题上,应注重空间的功能性对人感知空间时的心理影响。“功能性”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只满足实用需求,应强调居住者在空间中的心理感应(由视觉引起),唤起人们在空间中的情感与联想,所以设计时应始终关注实用与立意的结合,并将其作为创作的目标。要创造首先能感动你自己的有意义的空间与形态,并且能将功能有机地贯穿组织起来,使空间兼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
2.艺术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初学建筑设计时,对潮流和时尚感觉敏锐,且有较好的形式感和表现力,欠缺的是通过理性思维和推理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答案的能力。设计初始,往往形成一个或多个构思,但只停留在对形式的直观感受层面,缺少系统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时只形成一个概念性方案但深入不进去,使最终的方案得不到升华。应当注意的是,设计方案的构思立意明确以后,各环节问题的处理没有一个既定的程序模式,更不是一个问题完全解决之后再考虑下一个问题,因为毕竟方案设计不是加工标准件的过程,方案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是一个互动的、相互关联的整体,应同时关注几个环节和环节的各个方面。这期间的反复推敲,“一步一停、一步二晃”,都在所难免,应把握立意这条主线,统筹兼顾,综合分析存在的问题,弄清问题的相互作用点,并进行整理归纳,在衔接中解决矛盾。
设计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两个课题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不断的积累,并且有赖于教育者经常性的正确引导,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文明进步成果,打破专业界限,培养起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参考文献:
[1]《别墅建筑设计》,邹颖、卞洪滨编著,中国建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