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7 06:26: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大自然的资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一】大自然是一个奇妙无比的音响的世界,也是一幅绝伦无比的画卷。走进大自然,就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看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听到鸟叫虫鸣的声音。
早晨,一只只小鸟纷纷飞到树的枝头开始唱起歌来。唧唧喳喳,唧唧喳喳,这动听的歌声回荡在林中。把我深深地吸引过去,我亲切地跟它们问好:早上好,可爱的小鸟,你唱的歌真好听,我想你们一定是有名的歌声唱家吧!
中午,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小树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知了在枝头拼命地呼唤着:知了,知了。我又跟知了问好:中午好,知了,我想你一定是一位天气探测员吧,每当天气转热时,你都会告诉大家每天的天气情况,提醒大家小心被太阳晒伤!
大自然这个伟大的造物主。创造出了美好的风景,也创造出奇妙的音响。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二】我爱倾听柔和的风声,倾听激越的雨声,倾听那雄壮的雷声······
可我最喜欢听的还是那柔和的风声和激越的雨声。
柔和的风声像是曼妙的古琴声,轻柔、婉转。你听:那清凉的晚风吹来,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树枝上睡觉的鸟儿受惊了,“嗖”的一声,“叽叽喳喳”的叫了几声,又落在了另一棵树上,伴随着徐徐的晚风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激越的雨声像振奋人心的鼓声,铿锵有力。你听:黄昏时分,乌黑的云送来倾盆大雨,带着风哥哥一齐来到了人间,来到了大自然。雨,来得气势汹汹;来得猝不及防。“噼噼啪啪”,雨声的脚步声像炸开了锅的豆子;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河中的流水涨的很高,正和这雨声不断的拍打着堤岸,路边的小草也无可奈何地在雨中东倒西歪。
啊!大自然的声音奇妙无比,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让人思绪万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让人沉醉其中······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三】“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关于感受自然的作文_作文。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不错的,秋就像诗中写的那样,是那么的美,也因为它那么的凉爽、清新,所以在四个季节中我最喜欢的是秋。
一阵风吹过,路边的树便落下第一片叶子,是秋姑娘的信使,他告诉人们:秋天来了。
是的,秋姑娘来了,踏着轻盈的脚步悄悄的来了。她挥动着彩裙,将金黄和清风洒向大地。于是,果园里有了累累硕果,农田有了丰收的喜悦,天空中有了丝丝凉意……
秋天是什么颜色的?看,田里的稻子高昂起他那金黄的笑脸。秋风吹来,稻浪滚滚,一层又一层的涌过来。“浪”尖上,闪烁着太阳的光芒,秋天是金色的,初中三年级作文《关于感受自然的作文_作文》。哦,不对,秋天又是红色的。看,枫叶是那么红,那么艳,充满了生机,就像一团火焰,烧满了整片山野。不,都不对,秋不是黄色的也不是红色的,秋应该是五彩斑斓的。
秋天是什么声音的?听,那点点的秋雨,绵绵的秋雨,滋润着大地,地面上大大小小的水洼积满水,它们缓缓地流向深沟,汇聚着今年的深情和来年的希望。这秋雨宛如是甘甜的泉水,流过了人们的心田。
秋天是什么味道的?嗅一嗅,那一簇簇、一团团的桂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儿,像一杯香茶,那香味留在唇齿之间,永不消散。还有那,有黄的、白的、紫的,像龙飞,像凤舞,像节日的焰火,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五彩缤纷。
秋很美,但是秋又让我多了几分愁。
我经常漫步在雨里,人秋雨打湿我的脸颊,任秋风吹乱我的头发。一些往事在心头缠饶,那时,我终于悟出为什么“愁”字是这么写,“秋”字下有一“心”。秋天应该是喜悦的,因为它是收获的季节,可是秋天又有了几分悲凉,也许这是秋天特有的感觉吧!
我爱秋,爱秋的颜色,爱秋的声音,爱秋的味道,更爱秋天里那几丝无名的伤感!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四】今天,我们xx班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大自然的启示汇报会。先是小组汇报后,组员推荐同学上台汇报,被组员们推荐的同学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拿着早拟好的稿子准备上台汇报。
首先,主持人上台主持,然后每组派出的代表陆续上台汇报,有一部分同学介绍的是他们最近了解到的有关仿生学的事例,他们的汇报使我大开眼界。我从他们的汇报中得知了不少关于仿生学的事例:科学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设计了水母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火箭能够升空是科学家利用的水母、墨鱼的反冲原理……听完这些事例,我不禁感慨道:大自然对我们科学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真是我们不折不扣的好老师呀!
还有一部分同学介绍的是她通过这几天对大自然的观察得到的启示,想发明的新科技产品,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胡予馨同学想象的发明。
她说,她发现猫从高出落下来是脚先着地,而且不会摔伤,猫无论跑步速度有多快,也会悄无声息,没有一点声音,她就奇怪了,于是就上网查资料,了解到原来猫的脚下有一块厚垫,能保护脚掌,走路也不会有声音。所以,她想发明一种底下有厚垫的鞋子,这样不仅从高空落下不会受伤,而且穿上这种鞋在夜晚行走就不会打扰到楼下的邻居了。希望伟大的科学家能发明一双这样轻便的鞋子,使我们的想象成为现实。
通过这次汇报会,我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伟大,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五】朝阳升起了,湖泊为她梳妆;新月升起了,群星与她作伴;知了歌唱了,小鸟为她伴舞……
大自然,神奇,美妙,美好,令人向往,勾起人无限的遐想。现在,让我们闭起眼睛,竖起耳朵,用心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吧。
“沙沙沙”什么声音?噢,原来是年轻的音乐老师——大自然正在给我们演奏春天的赞歌——春雨呢。这首歌引起了观众们的一阵好评。请看,韩愈写下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杜甫也写下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大自然物无疑用春雨给毫无生机的春天添上了绿色的一笔。
转眼睛,夏天到了,这次大自然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哇哇哇”池塘里的青蛙告诉了我们答案。瞧,是一幅幅茂盛的景象,不是嘛?“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树上的知了也纷纷卖弄自己清脆的歌喉,叫声此起彼伏,用此来表达自己的欢乐之情。大自然无疑的为原木枯燥的夏天填上了热闹的一笔。
很快,我们又迎来了金色的秋天。这次大自然,又为我们弹奏了一首歌。风吹过,一片片五彩的落叶纷纷回到了大地的怀抱。龚自珍写下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不正在教我们要具有献身的精神吗?田里又是一幅繁忙的景象,“唰唰唰”的收割声传入耳里,收获的喜悦挂在了农民伯伯沧桑的脸上。大自然无疑的为秋天填上了丰收的一笔。
寒风呼啸,我们迎来了一个白色的冬天。雪花在空中打着转,慢慢飘落下来。孩子们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他们欢乐纯真的笑声便是大自然扑下的一首欢迎颂。大自然无疑的为冬天添上了欢乐的一笔。
大自然的声音充实了世界,点缀了世界。让世界充满欢乐。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六】倾听大自然我们得用心。
听,踩在落叶上“沙沙”的声音;听树叶随着秋风摇曳的声音;听鸟儿扑打翅膀的声音;听小溪流淌的声音;嘘,仔细听,这是大自然的声音。这种多姿多彩的声音,让我十分愿意去倾听、去聆听,因为它特别好听!作文
我十分愿意去聆听脚踩在落叶上的声音,“沙沙”,因为它十分清脆。因为它听起来像树叶在跳舞,听起来来心情十分舒畅。
我十分愿意去倾听树叶随风摇曳的声音,“刷刷”,因为它格外清晰。因为它听起来像树叶在合唱,有高声部也有低声部,听起来十分和谐。作文
我十分愿意去聆听小鸟朴翅的声音,虽然我无法形容这种声音,但是它真是太棒了,再配上小鸟那“唧唧喳喳”的叫声,几乎完美。每当我听到这种美妙之声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抬起头,望望天,看看自由飞翔的小鸟。
我十分愿意去倾听小溪流淌的声音,“哗啦哗啦”,也十分悦耳。小溪像是在向溪边人打招呼,“欢迎你啊!”好客的小溪总是想用它美妙悦耳的声音留住过往的客人。
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吧!,聆听它的奇妙,聆听它的古老,聆听它的神秘!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七】今天,真是一个有趣的日子,因为我和妈妈还有妈妈的同事一起去红井玩,结果,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
我们是坐大巴车去的,路途崎岖,车子陡动得厉害。过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那个地方。于是我们下车从田坎边过去。路过一条小河,这条小河真是纯净极了,清澈见底,就像一位俊俏姑娘那水汪汪的大眼睛,不含一丝浑浊,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在小河边,我们看见几只鸭子,黑白相间,排着队整齐地往岸边游,真是漂亮极了!
“咦?那个长满小刺刺的是什么东西啊?”弟弟满脸疑惑地问妈妈。“那个啊,是刺榴。”妈妈笑着回答。“哦。刺榴。长满小刺刺怪吓人的,它可以吃吗?”弟弟继续问着。“当然可以,你可别小看它哟,它虽然样子难看,可是作用不小了!如果在干渴的时候吃了它,还能生津解渴了,而且把它的果皮晒干了还能当药使用了!”弟弟会意地点了点头。我们继续向前“游”去。
途中有绚丽多姿的花,美丽的蝴蝶,苍劲的大树,威武的……我们尽情地玩着,贪婪地吸收着大自然的精华。
不知过了多久,玩了一天我们也累了,于是只好告别这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恋恋不舍地回了家。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八】啊!大自然,你有雄伟的雪山,壮丽的山河,奔流不息的江水,挺拔的杨树,妩媚的小花啊!大自然,你有慈母般的胸怀。
鸟儿在树枝上筑巢,你为它们创造了舒适的环境。你听,小溪在你的脊梁上哗啦啦地歌唱,鸟儿在树上跳来跳去,用它清脆的声音叫醒了沉睡的动物们,听,在森林里,在树叶上,昆虫在开热闹的音乐会。你看,清晨小鹿在小溪上喝水,蝴蝶在花丛上翩翩起舞,午后的池塘,小青蛙在荷叶下乘凉,夜晚星星眨着眼睛对我们微笑,狗熊在山洞里酣睡春天你漫步在林间,春风拂过树梢,树枝上吐出了绿绿的、嫩嫩的、尖尖的小芽。夏天你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油画,你用绿墨渲染了树,用五颜六色的画笔画出了姹紫嫣红的小花。秋天你编织出厚厚的红色的地毯,让树木挂上了垂涎欲滴的果实,你瞧,小麦黄了,看不到边的绿色庄稼地,有了好些黄灿灿的小块,那是麦地,远处一片枫树,红得是那么好看,简直像一片燃烧的火。冬天你披上雪白的长袍,整个森林仿佛变成粉妆玉砌的世界。
啊!大自然,你有严父般博大的胸怀。你有怪石突兀的高山,波涛汹涌的大海,还有从悬崖绝壁的石缝中生长出来的山松记得有一次,我来到你的山脚下,准备爬山。我慢慢的向高处攀岩,我的呼吸也慢慢急促起来。我的双腿仿佛像灌铅一样,抬也抬不起来了,这时的我也大汗淋漓,我倚在树边休息,望着高处的山顶,我犹豫了,我想放弃了。是大自然你,对我说:我喜欢勇于攀登,勇于奋斗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勇者。于是,我心里默念着坚持就是胜利的口号,一步步登上了顶峰。
关键词:孔子;人;自然; 生态伦理智慧
今天一场旨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们纷纷举起价值理性的大旗,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深人反省技术革命的双重意义 一方面为改善和提高人的生存状态作出了贡献,同
时又在威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革命的核心在于否定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树立一种崭新的生态意识.特以往只从人类的角度考虑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为从自然的角度综合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反省过程中.我们不妨将视野回望于中国古代圣哲,思素、总结、续析一下他们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基本思想.对我们有着不可小视的启迪意义。
一、孔子“生态伦理智,”的洲源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客观地必然地与大自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开始.人类为了从原始自然环境中争得一席生存之地,不得不为改善生存环境而进行不懈的斗争,并从而获得了原始的回报,看到了生存的希望.传说中的黄帝就是这样一位英雄的化身:他不畏艰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战胜了威胁人们生存的恶魔—蚩尤.争得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他还率领部族成员.烧山林,破增薮,焚沛泽,退t兽,实以益人.G7.一方面,使人类在同自然界的交住中得到益处,强化了人的地位;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而对原始生态环境改变的程度也在加剧,人类在无意识中破坏了自然界自身早已形成的生态平衡。定居和农牧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但同时,也正是由于人们对农田永无止境的开发,终而导致森林被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戚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在长期的实映中,逐渐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关系.初步看到了对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过分开发(应为掠夺).最终将影响到人类自身。西周统治者目睹夏 商时期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所带来的严重后
果,为了维护人们的生存利益和改善生存环境,在推行德政的旗帜下,采取了一系列旨在保护环境的政策措施:烦布法令—《伐祟令》,对保护自然资旅作出严格规定:“毋伐树木,勿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故.”设立专门机构.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当时在大司徒下设置虞 专门负责生态法
规的制定和实施,引导人们合理开发自然.以利于生物资抓的保护.这些措施有力地遏制了中原地区环境恶化的势头,并经过长期努力,逐渐使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至春秋时期.不仅生态环境恢复得较好,而且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赞笑自然已相当深人人心,能否很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已成为人们行为的评价标准。那些管理无方、盲目掠夺终而导致“童山竭泽”的官吏被斥为“智不足”者[[21试想,只为眼前蝇头小利而丧失长远之根本利益,不谓压又谓何?.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Cal。由此可见当时环境保护意识之强烈.并且自觉保护自然资源在当时已成为一些有识之士的价值取向,被落实到日常工作当中.据《国语》记吸:.宜公不顾时令,任人张网捕鱼,大夫里革采取断然措施.毁掉鱼网等劳作工具以制止破坏性行为(“断其罟而弃之”)并对国君管理不力提出尖锐批评:.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网署.贪无艺也.M.]这里不仅有保护生态之意义,而且已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洞悉:只有捕劳以时.才能“不可胜用也: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在传统环保文化的形响下,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进一步升华和丰富了关于生态伦理的认识.他不仅看到了自然万物存在的客观性、合理性.而且还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视为相互依存的道德关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仁爱之学出发,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对自然万物施以爱心,按自然规律取与予。这已清晰流露出其生态伦理之思想精华.他还企图通过唤醒人们的爱心,启迪人们的智慧.来处理好人与自然之关系,以保证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人类社会水续发展。这在当时是极其可贵的.
由上述可知.所谓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是指孔子在继承传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从社会现实出发,站在伦理的高度来审视自然万物,认识和评价人与自然之关系,在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卓然之智慧。
二、孔子“生态伦理智慧”的基本内容
孔子以教厚仁爱之心.胸盛万物之襟.创立博大而精深的儒学理论体系。儒学以.仁”为核心,以“爱.为轴线,辐射开来,成为一个开放的,涉及社会、家庭、自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等方方面面的理论体系。由爱人,至于爱物、爱环境、爱自然是孔子的一大贡献。此前也有类似思想,但多为零散的、从工具理性出发的、实用性的观点和见解。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扭就是由爱人及于爱物所产生的思想火花.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关于此方面的直接言论不甚丰满,但是,我们只要深人进去.还是不难发现其宝贵议论和深邃见解的。
1.肯定大自然。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经验积累的程度和认识水平的深度有限,面对广袤无垠的大自然,只有畏惧和依从.充满神秘和敬畏。到了商、周时期,人们开始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是存在着一定联系的,大自然的神秘色彩有所弱化.春秋晚期,孔子则明确提出自然界与人的存在一样,是客观的、实在的.是以实然的方式位格于宇宙之间,并无神秘性可言.正所谓“天地位焉.万物育焉.Is]。天地各有其位,各司其职,不会相互讨扰,水则归之于水,山则归之于山。日月阴晴,星转斗移,春花秋实,夏雨冬雪,都有其自身秩序.自身规律。“四时行焉,万物生焉;[q。在他看来,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也具有存在的客观合理性.因此,它们的存在和个性也是应该得到尊重的。认识到这一点是十分可贵的,对于在思想领域打破神秘主义侄桔,破除迷信起着积极作用。而且对后人正确认识自然、开发自然、和谐自然、利用自然都起到了理论奠基的作用。并向后人昭示出:既然大自然是客观的存在一不必去迷信它.二必须承认并尊重它。
2.依赖大自然。基于对大自然客观性、规律性的认识,孔子提出,人类要想发展、壮大自己,就必须与休养生息于其间的大自然和谐共处,人们只有依赖于自然,从大自然那里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种族才能得以延续.天地山川、日月星辰无不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在孔子看来,天地之道在于按其自有规律运行不息.化育万物.“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侧.鼋。 、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
焉“7这里以天、地、山、水之论,由微至著,积小至大,化育万物.天不过是一点点光亮所积,但是说到无穷大的天体,则日、月、星辰皆悬于其上,万物无不被它所覆盖。地,不过是一撮土所积.但是说到那广袤的大地.则承载华岳而不觉其重,容纳河海亦无所漏,万物皆能载得住.山,不过是由拳头般的石块所积,但及至广大之山,则生育草木.栖息禽兽 金银煤
铁等宝物蕴藏其间。水不过是一勺勺所积.及至深广无侧时.则鼋t蛟龙鱼繁等都生长繁育于其中,孕育出无穷的财富.天地山水汇成广袤富饶的宇宙.养育着人类,世代相继,人们又怎能脱离大自然呢?认为: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将人与自然分割开来,更不能使二者对立起来.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统一性,其二.人离开自然便不能生存下去,更甭说有所发展了.而历史事实也一再证明.人类只有依赖于自然才能够生生不息,“禹、稷躬稼而有天下.[a7.能够理性地认识到人与大自然之间这种依赖关系.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3.赞美大自然。由于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休养生息之场所,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人类当然应该歌顶其“美德”赞美其功用.在孔子生活的年代,较之X商时期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基础比较雄厚.人们的生活经过周之数百年的努力,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故欣赏大自然,赞美大自然远非只是统治者的专利,一般老百姓仅从生存的角度看,还是有可能去欣赏大自然的。孔子就非常钦羡大自然的造化给人们所带来的享受—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M.I.多么美妙的一幅春游图啊,读之尚且赏心悦目,何况亲临其境,亲游其历,该是多么地惬意!将自己的志愿、理想、追求,都注人于对这融触春风、洋洋春水、煦煦春日的感喟之中。视大自然为一种优美的人生境界,表明孔子对山川草木有着农业民族特有的天然亲近和喜爱之情。这种物我合一、天地人合一的思想集中地体现为“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num。天地人三位一体,只能和谐共处,否则.将是互相交征残杀,徒伤无益。这种“赞天地之化育”的生态伦理智慧给人类生存与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有益可鉴之路.
转贴于 4.爱护大自然。既然大自然是客观固有而非人为的结果,当然就应当承认它,肯定它;既然大自然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当然就要爱护它、保护它。如前所述,周代时人们已初步认识到自然环境之与人的相互依赖关系,并着手实施了初步的环保措施。只是到了春秋时期.由于新兴地主阶级的.起.各个部族诸侯之间的争战杀伐,无休止地开荒辟壤,生态恶化已见端倪,并愈演愈烈。这时对大自然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孔子从仁学出发.本着惜生、,生的原则,主张对自然界及其自然界之物施以爱心,呼吁取之以时、取予有度,并能带头落实自己的主张.“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uu.在孔子看来,保护小鱼和巢中之鸟.既是仁爱精神的体现.也是热爱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手段。不只是表现了孔子仁及鸟兽的博怀.更体现了他那则法天地的精神.表现了他那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淳厚底蕴.事实也已经证明,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应该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值得珍视的一大瑰宝.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大差异.西方文明突出的是“人类中心主义,,把人视作宇宙中最神圣者.始终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傲视万物,仿佛整个宇宙都可任由人类宰创。这种文化心理一方面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尸重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复杂的社会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膨胀,最终发展到为满足私欲而发动战争,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掠夺,导致全球性的人际危机、资耳危机、环境危机.反观中国传统文化.视天、地、人为和谐一休,共处共生共荣,至今仍是值得深人探究和认真汲取的。孔子认为,从大自然中获取人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是合乎“道”和“义”的,但应有度有节.所谓“节”就是取予以时,按自然界固有规律办事.“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Gx7孔子对待生物的态度已经融人浓浓的道德情感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悉,表现出了他那博大的仁爱脚怀和极致般的生态伦理智慧.
5.则法自然。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按其固有规律来运行,年有四季,月具圆缺,春花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达到天、地、人的和谐共处.除了人们必须主动地积极地认识自然规律以外.还必须按照(或日遵循)客观规律办事.虽然受时代和文化的局限.孔子关于规律以及如何循律面动没有形成象伦理道德那样丰满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是一些零散的些许言论,但透过他的所言之字里行间、所行之举手投足,还是可以清晰地窥视出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关于农业生产.孔子坚决主张上下一致,勿违农时,适时而作.在孔子那里.客观规律的作用是表现在方方面面的.捕猎、农耕、园艺等等皆然.当樊迟向他请教“学稼,子日:‘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日:‘吾不如老一’rpsl“稼”与“W都有技术问题.即规律性问题.“老农“老圃”热能生巧,深知此道.当然就是指知律依律了.象“使民以时”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启蛰不杀”“方长不折”等无不体现出孔子那超人的.智和和谐生态、以利万物的胸襟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孔子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提出和倡导则法自然,而是在道德的层面、审美的高度来评价对自然规律之遵循的。“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Gel.这里的.天”并非指神秘之“天,、上帝之“天”,而是指客观之“天”、自然之“天”规律之“天“.“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W。尧、舜皆为圣人。既为圣人必有大德于民、于天下,故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依自然规律而“为”.而非违背规律而“强为.“乱为“这一点从禹疏而治水成功的故事中便可见其端底.在孔子那里,则法自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理性,更具有价值理性意义.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相安相依,子子孙孙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蓝天白云.清风细水.粮丰物茂。真可谓其乐者触融也.这种超然于物外,着眼于“远虑”的大智大旅.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宝库中一枚璀灿的明珠.至今仍在熠熠生辉.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真可谓“上律天时.下袭水土”C}e1若能依此而行.则人类社会必能迎来新的曙光.
在孔子看来.尧和舜的伟大就在于他们不将主观意愿强加于自然,而象天地那样“无为而治,,所以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M._。后来思想家们的“能象天地是谓人”De〕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WI等思想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孔子的上述思想是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与自然的理想关系:人成为宇宙的一部分,大自然为人格化的大自然,人与大自然同一节律,具有了大自然“四时行焉.万物生焉.万虑万能的效应。人类的历史总是以有生命的人的存在为前提的,而人的生命存在,又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一个重要条件。
三、孔子生态伦理智慧的现实意义
凡人皆需与自然共处.古今中外.贤与愚者皆然。在孔子那里,由天、地、人相协调发展所构成的理想状态,成为后人(特别是中国哲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从修身、立命到治国为政.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充满智慧和富有启迪意义的。
首先,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一种道德关系,其间的确存在着价值选择的问题。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存在着的各个物种之间是平等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不是某类更高明一些、更神圣一些,人类只不过是自然存在大家族中的普通一员.过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于是就骄傲了起来.仿佛人类可以主宰一切,握有对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生杀予夺之大权。为满足自身的欲望,无视或扼杀自然界中其他物种.导致物种快速灭绝,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被无情打破。最终人类在不得不喝下自酸的苦酒后,才明白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极端重要:自然界中每一物种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既是自身的存在,也是其他物种存在的需要.生物之间通过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补偿和相互协调.才能共生互利.这种彼此相协调、相依存的关系是客观的,不以任何某一物种的意志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人类自觉矫正认识.主动采取措施,充分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存和发展权利;要求人类自觉地以道德的视觉审视自然界.确立与自然万物共生共存的大生命观.积极主动地为保证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样性而努力.
其次,正确认识自我.甄别技术进步的善恶。恶化的环境已经向人们昭示:现代工业文明具有善恶二重性。现代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的确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我们能否认为凡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必定给人类带来繁荣、幸福和欢乐呢?凡是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的科学技术就一定是“善”呢?当然不是!应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肉体与精神和谐的关系来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的魅力.如果忘记科技实践活动应该具备天、地、人生态伦理意义时.科学技术的功能就会被自私、狭隘、短见、孤立的功利所扭曲,最终导致人与自然失谐,人与人失调,人自身肉体与灵魂的分离,出现“他人是自己生存的狼”、富人抢穷人的饭碗、成人掠夺孩意的财富、祖代断子孙的生路等等人类所恐惧的局面。而这些可恶可僧又可怖的结果的出现.其根源就在于人类在自身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丢失了伦理约束,由一个伦理的社会的人堕落成为一个纯自然状态下的人.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启迪人们只有保持.可与天地参”的祟高道德境界,才能真正解决我们在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所面临的二难选择.我们要发展,因为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气但发展就必定要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面对有限的资源.我们应当在重视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无权忽视他人的生存和利益.更无权提前预支子孙后代的基本生存资料。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把握适当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要充分珍惜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杜绝浪费,避免污染环境.充分开发可再生资源,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共荣。
以环境体验为主题,为幼儿创造一个美丽舒适的环境。环境里,有游玩器具,让他们在玩中体验其中的乐趣,拥有一个快乐的乐园。与此同时,也要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怎样去帮助幼儿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呢?比如,可以从“我和环境做朋友”的主题入手,进行丰富的实践与了解,让他们知道自己就是环境的小主人,让他们去保护环境。幼儿园是幼儿环保教育的重要场所,如何让幼儿理解环保教育,实施有效的幼儿环保教育呢?笔者以为可以三管齐下。
一、寓环保教育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
幼儿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及个别差异,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安排涉及环保的教育内容。比如,在体验场中放置各种各样的动物标本,空余时间,教师带领幼儿,让幼儿体验场地的奇妙,培养对小动物及舒适环境的喜爱之情,产生想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情感。同时,让幼儿在自我感受的前提下,讨论“我们该怎样保护我们的环境”“动物灭绝了、环境污染了,我们会变得怎么样”“各种各样的动物”“环境污染”“稀有动物”“如何保护动物”等话题。要让幼儿知道环境的好坏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教育幼儿保护环境,培养环保意识。还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开展对应的环保教育,丰富幼儿的环保知识。
环保与日常生活串联在一起,是幼儿环保教育的特点,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方式之一。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的各个时间段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如:教幼儿节约水资源,培养幼儿洗完手关好水龙头的习惯。平时,在教学活动中,要将环保知识渗透到其中。如教学《我们的国宝——熊猫》,要教幼儿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爱护环境。平时,还可以让幼儿收集一些废旧瓶罐、纸盒、餐具,教师手把手地教幼儿如何将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变成好玩的、好看的玩具。这能够在培养幼儿环保意识的同时,帮助幼儿锻炼动手能力。同时,教育幼儿看见垃圾要捡起来,不随地乱扔垃圾,要爱护公共财物。
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首先,活动室要简洁、大方、舒适,让幼儿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可以制作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板,增强幼儿环保意识。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空余时间,让幼儿参加各种环保公益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环保的重要性,指导幼儿如何去环保。实践和活动相结合,可以激发幼儿的环保情感,帮助幼儿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幼儿将环境保护变成一种习惯,而不是刻意表现的形式。
二、寓环保教育于幼儿教师成长中
教师是幼儿们学习的样板。教师的一举一动幼儿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会模仿老师的行为和动作。教师只有以身作则,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和丰富的环保知识,才可能影响幼儿对于环保的认识,带动幼儿参与环保活动。所以,要重视提高教师环保教育理念。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要不断学习各种环保知识,关注身边的环境,确定环境教育目标。在教育目标落实中,通过多途径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幼儿园可以为教师订阅相关杂志,购买有关环保资料,指导教师在网上收集有关信息。平时,要知道各种环境纪念日的时间和意义。还可以邀请专家给教师开讲座,让教师增强环境教育的紧迫感,并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案例分析,开展环保活动,展示环保成果,组织知识竞赛。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从小事、琐事做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幼儿、教育幼儿。比如,自己看见垃圾就捡起来,自己动手做环保类的东西。这样言传身教,就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三、寓环保教育于家长学校中
在对幼儿环保教育的过程中,还要通过与家长合作,让家长起到带头作用。让家长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如多做环保的宣传,多关注周围的环境保护。幼儿园要适时开展各种环保活动,结合植树节、地球日等一系列环境节日,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植树种草,到大自然中游玩。让幼儿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加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环保教育不应全部都是理论知识,还要有鲜活的现实生活内容。想让幼儿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就必须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走进大自然。要让幼儿尽情地与大自然互动,了解大自然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珍贵。我相信,孩子们的未来会和大自然一起共同成长。
关键词:生态危机 物质变换 人化自然 生态文明观念
上个世纪中期,全球性生态危机在西方国家被发现,进入21世纪后,人类面临的是更为严重的,更为突出的危机。生态危机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注意,人类也在开始反省危机背后的原因。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反思,尤其是在自然观的指导下进行这种哲学的思考,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
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对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改造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危害。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环境问题,已不是局限在一国的范围,而是成为全球的问题。然而生态环境问题已不是近几十年才形成,自从有人类出现,就存在着环境问题。也就是说,生态环境的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
人类的文明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同大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既然是相互作用,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人类破坏自然的活动,这种破坏自然活动的历史同人类自身的文明史一样悠久。人类社会经历了从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的神力,到开始有意识地改造环境,利用环境,再到大规模的占有自然,尤其是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人类本可以沉浸在这种征服的喜悦之中,然而人类却尝到了恶果。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并不是纯粹的自然,而是与人类发生作用的自然,环境问题的产生,乃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结果。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处在正常的轨道中,人类的自然观念出现了问题。美国学者麦茜特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前工业社会阶段;第二,现代性阶段”,【1】481而恰恰是在第二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出了问题。
二、关于自然生态的理论及给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启示
马克思曾指出自然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第一源泉”【2】298这就是说人的生存是依赖自然的,人通过与自然发生相互作用,才能生存与发展。生态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的。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变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3】177人类一方面借助自身的力量从自然中获取自然资源,并将所获取的自然资源转化成自己所需要的物质能量,实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的这种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必然会向自然界排出各种“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最终也会回到大自然中,参与到大自然循环中。
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是以劳动为中介的,劳动使人在自然界中得以获取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劳动体现出人的类本质,但是当劳动不是那种自由和自主的活动时,也就出现异化的现象。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人的异化”带来的是“自然的异化”。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理论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中国同样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存在着破坏的现象。我们通过学习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论,在人与自然双向作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合理地调节我们的实践活动,做到“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4】926–927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建设生态文明应有的观念
今天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候,以为指导,首先要做的是转变我们观念。
(1) 要有整体的观念。自然并不是独立于我们人类之外被动的存在,相反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脱离了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同组成了一个系统。
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要有整体的观念,同样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也要有整体的观念。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社会文明系统。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的问题,既然是发展,就不能单单注重经济的发展,同时要注重经济发展与其他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是我们进行各项建设的基础,只有在保持人与自然生态良好关系的基础上,我们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
(2)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马克思早就指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进行的是“物质变换”,由于“物质变换”的存在,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保证这种“物质变换”呈现一种良性发展的态势。生态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使这种“物质变换”持续健康的进行下去,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要实现这种良性循环,我们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要做的也很多,但是我们首先要树立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只有这种观念才可能像马克思所说的,“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传给后代”。
(3)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这个“人”指的是人类,并不是个体的人或某个集团。这和人类中心主义有质的区别,人类中心主义在实践中往往是以具体个人或集团的利益出发。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不能为了某个人、某个集团的利益而着眼于局部利益、眼前的利益。
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中,尤其是在观念的树立过程中,要以自然观为指导,分辨出各种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学说的真伪,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吸取有益的理论成果,以正确的理论观念指导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 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 文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哥达纲领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关键词:特色 实践活动 调查 使命
一、活动目标
1.结合教材《自然的声音》,调查了解祁连山、黑河的资源生态、环境状况,以培养学生关注生态,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锻炼学生查找资料、提高社会交往和大胆亮出自己观点的能力。
2.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亲近自然,对大自然更加珍惜,同时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社会使命感。
二、活动过程
1.活动前准备:阅读教材第一单元内容,把握教材意图;了解国际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的活动资料以及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和坎昆气候会议视频资料,阐述主题实践活动的设计要求。
2.让学生了解议案写作的方法和步骤,要求有同一意向的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和活动范围组成小组,选出组长,制定行动计划,分工协作完成议案。
3.选择祁连山、黑河等资源环境的任意一个方面确立议案主题(如大到物种、土地、水资源、能源、人文及自然资源等,小到居住的小区、街道、市区的环境问题)。选择不同级别的人大代表身份来亮出自己的议案。
4.方法指导:
(1)查找资料(包括文字资料、文献资料、图片资料等),可以上网或到图书馆、主管部门等地点搜集文字、文献资料,并筛选录用。
(2)利用课余时间实地考察。
(3)小组内分工合作,勤交流,大胆地提出并虚心听取他人建议。
三、活动结果
1.展示议案。第一小组议案:“关于祁连山生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学生谈到,祁连山生态资源丰富,有七彩丹霞、九排松、七一冰川、马蹄寺石窟等等,当地政府在开发这些资源的同时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生态保护措施不到位,管理混乱,过度开发,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重视生态效益,只看重眼前利益不重视长远利益等等。他们在议案中呼吁:“我们需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第二小组议案:“关于黑河水治理的议案”。
学生首先通过课件出示了一组家乡黑河水遭污染和黑河流域被破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及几组数据。视觉的冲击再加上几组数据的表述,学生的心灵受到猛烈冲击。铺垫之后他们呈现了“关于张掖黑河水治理的议案”,结合全国各水污染治理的典型实例就黑河水治理提出了他们的观点和措施,很有见地。
第三小组议案:“本市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
他们上来后直接进行观点阐述:本市素有丝绸之路明珠之称,在国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本市却面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列举了几大主要表现后,他们向同学们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我们通过调查概括出本市主要存在的上述环境问题,作为市人大代表,为了能向人代会提出切实可行的议案,很好地解决我市的环境问题,特向全市人民征集意见和建议。提出好的方案者有奖”。问题的提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多学生积极建言献策,帮助第二组完成了议案最主要的部分――解决的方案。更重要的是,全体参与,既集中了民智民意,又提高了议案的支持率。
第四小组议案:“我市中小学的校园周边环境”。
他们以大量照片资料的形式来反映校园周边环境。大多数学校一出校门就有大量的小吃摊、杂货摊、小书店等,有些地方还把大型的取暖锅炉房修建在学校周边,一冬天的灰尘笼罩着校园。他们提出的地解决方案有:(1)清除学校周边的烧烤摊、小吃摊,以保证学生饮食安全和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2)规范周边店面的经营行为,尤其那些出售不良口袋书的小书店;(3)学校要加强与社区、街道的联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4)各级政府要真正把教育放在心上,把师生的健康放在心上,清理校园周边的锅炉房;(5)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自律教育和安全教育等。这一组学生的主题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第五小组议案:“关于公园的开发与管理”。
小组在查阅大量的国内外关于公园开发与管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分析本地实际情况认为,我市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情况良好,公园应该是人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去处,但我市好多公园都在收费,即不能体现中央提出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愿景,又不利于本市品牌的提升和旅游业的开发。建议所有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1)开设广播等多种途径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2)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由专人看管监督、打扫卫生;(3)设置举报箱、发动退休的老人成立文明监督岗等。
议题得到了全班学生的支持,因为所有的人都对它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2.评选最佳议案,并说出理由。全班学生人人参与,各抒己见,评选最优。
3.教师做点评。
四、效果评析
1.主题实践活动以学生的行为实践和情感体验为出发点。活动前,观看相关视频激发兴趣;活动中,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合作意识,而且还通过第一手资料的获得达到了情感体验、获取真知的目的。活动后有总结有点评,升华了情感体验,增强了公民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树立起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使命感。
尽管他们的有些观点还显稚嫩,但通过活动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提高环保能力,真正做大自然的朋友是弥足珍贵的。
2.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整个过程都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3.充分挖掘乡土特有资源,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关注生活,回归自然,热爱家乡。
五、活动反思
1.在教育教育活动中,我们不要仅仅关注学生的智力等显性的东西得到了怎样的发展,更应该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学生的意志力是否得到锻炼,自信心是否得到培养,求知欲是否得到激发,情感体验是否得到实现,实践活动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2.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打造特色课堂。
【关键词】农村学生 环保意识 培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日益受到破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有效应对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的重大课题,成为世界人民普遍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环保也因此成为人们的新理念。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和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都要求中小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将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也已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德育目标。目前,许多农村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肆意践踏花草……对农村中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环保教育实施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新课改下我们应该重视农村中学政治教学这块重要的德育阵地,广泛利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主要阵地
关注环境问题、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并且充分体现在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本中,如高中《经济常识》中关于“科学消费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生态农业”等内容;《哲学常识》中关于树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共同利益”的生态价值观的内容;《政治常识》中关于“国家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今人类共同的课题”等内容,此外,高考时政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专题教学,都是环保意识教育的教材。如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第一单元“自然的声音”,从人类的朋友、自然的哭泣、做大自然的朋友等方面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和环保意识培养,要达到的目标是认识、了解、欣赏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让学生懂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树立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知道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培养收集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如教科版九年级第十六课“可持续发展”,认识到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提高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等等。
通过挖掘这些教材内容,渗透环保教育,指导农村学生从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理解人类自身行为对环境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全面看待环境问题,提高环境素养,树立环保意识和科学发展理念。
二、报刊媒体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提供广阔视角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算
机网络以及学校、村社订阅的报刊杂志,为我们查找环保资料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政治课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上网、翻阅报刊,搜集环保信息,关注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认识当今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增强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忧患意识;掌握党和国家关于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广泛收集环境保护及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阵地
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习惯培养和环保意识培养的重要阵地。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主渠道的政治课教学,能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的环境问题,参与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切身体验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参与环保实践的能力。从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指导学生参与环保行动,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讲究卫生、关爱自然的良好品质,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广阔农村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实践阵地
广大农村是学生参与环保实践、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依托。政治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深入村社进行调查研究,观察并分析周围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在亲身体验中发现环境问题、反思环境问题,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习惯,增强参与有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决策与行动的意识;就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调查报告和小论文,围绕环境问题,设计、实施和评价解决方案,增强责任意识;指导学生开展农村服务活动,明确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积极投身环保行动,学会关爱自然,尊重生命,形成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践中使自己的环保意识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帮助村民确立环保意识,践行环保行动。
总之,在农村中学政治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的培养符合新课程改革和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与环保教育的交叉点,走出单纯的说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善于捕捉农村中学的环境教育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渗透环保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达到“润物细无声”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
现代社会,人们缺乏生态环保的观念,肆意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对如今的生态环境和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激励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做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而有效利用生物课堂教学来增强学生的生态环保观念,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堂是增强学生生态环保观念的重要阵地
在如今的生物学教科书中,都有很多关于生态的内容,当讲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我们要重点讲解环境和生物的重要关联。例如,树木叶子的结构呈现片状是为了更有效地吸收太阳光;海洋鱼类的梭型身材和鳃是它们可以在水中生存的基本特征;禽兽类的呼吸器官和有力的四肢躯干是它们得以在陆地上生存的标志。倘若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能持久平衡,面临绝种终将是它们的命运。所以,生态环境的好坏是影响生物进化的重要条件。而生物之所以要进化,也是为了要在所处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生态环境有很多组成因素,各种生物作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环境方面功不可没。比如促进自然界微循环的腐生菌类,是改善物质的功臣;光合作用是靠吸收二氧化碳转变为氧气的媒介,植物的光合作用则是维持大气中氧气含量的重要渠道。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环境和生物在宏观生态中一方面有着共同点,一方面又有着各自的特点,既互相影响,又互相改善。可以说,无论是生物还是环境都是我们得以生存的外在条件,所以在课堂上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非常重要。
二、要注重生物课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环保知识是培养学生形成环保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利用课堂教学,抓住教材中的环保知识点,适当地讲授环保保护的相关知识,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环境污染的例子如温室效应、酸雨等内容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几十年来,在环境保护和森林资源建设方面,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另外,不断发生的旱涝、土地沙漠化等自然灾害表明,我国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治理。因此,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做“环保小卫士”。
三、要联系大自然,拓展生物教材中的知识广度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讲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我们除了对教材中提供的几种植物资料进行讲解外,同时再搜集并讲授一些珍稀植物的资料,既能激起学生研究万千植物的兴趣,又能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再如讲授《水域环境的保护》时,我们用事实说话,列举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情况和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讲授水域环境保护的知识……还可以告诉学生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方法,如在滴水的水龙头下放个盆、用洗衣服水冲马桶等。这样,学生既明确知道了水资源缺乏的现实,又懂得了怎样节约用水。可见,生活中的小事不容忽视,因为它们才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步骤。
四、要做好环保宣传教育和环保主题实践活动
教师有义务和责任通过教育让学生自觉在生活中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不做与环境有不利影响的事情。只有学生具备这种环保意识,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有效的,才算是真正地落到了实处。我们应在 “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人口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世界无烟日”等环境教育日做好环保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学校举行以环境保护为题的征文比赛或演讲比赛以及排演环保节目,并有效利用墙报、黑板报进行宣传;在社区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对环境保护不仅局限于学校内部,而且延伸至生活中去。
在教学之余,我们要组织好环保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魅力,在感受大自然美的同时觉得对大自然的环境保护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从而油然而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为了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应让他们调查自己生活周围的工厂、垃圾处理厂、小区的卫生和绿化等基本情况,造成他们的视觉反差,使其对环境保护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并主动自觉地保护环境。我们要通过给学生介绍身边的生态状况,让他们产生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同时,我们还要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使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工程,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主参与意识。
总之,我们要在讲授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同时,注重对生物资源的保护教育,引导学生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的认识。我们要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身边的环境献出一份力,并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带到生活中,带给身边的每个人。我们相信,只要大家都自觉去保护环境,我们的地球会花更红、草更绿、水更清,我们的生活也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杨勇.环保与生物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10).
一套享有世界声誉的大型文集――普里什文文集在订货会上亮相。这套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集以5卷、15部作品、210万字的规模展现了“世界生态文学和大自然文学的先驱”普里什文(1873~1954)的特有风格和主要佳作。
这套文集中,《鸟儿不惊的地方》是普里什文的成名作,是再现俄罗斯北方原生态生活和文化的第一部作品。《恶老头的锁链》是普里什文所有作品中篇幅最大的一部,被称为“自传体哲理长篇小说”。《大自然的日历》为自然题材的散文集。《人参》中的四部作品,以作者特有的“用微笑回应大自然的微笑”的风格,反映了“心灵与自然的吻合”。《大地的眼睛》是普里什文最后完成的著作,也是关于他自己一生的“总结之书”。
胡北
《丁庄梦》
上海文艺出版社于日前推出了阎连科的新作《丁庄梦》。据介绍,这是中国第一部艾滋病题材的长篇小说。
作者选择了一个微小的视角来切入他要描写的人类灾难。这个微小的视角是一个在农民大卖血开始时被村人暗中毒死的孩子。他的爷爷是村庄上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他的父亲是在大卖血和热病大爆发后大发横财的暴发户,因为妒忌他父亲发大财,有村民暗中下毒害死了这个孩子。这个少年躺在爷爷的菜园里,用他无邪的双眼记录了这些不懂科学的农民当初是怎样掀起了大卖血的热潮;发了卖血之财的农民怎样互相攀比盖起他们的新屋,过上他们自以为是的美好生活;等热病爆发,死亡不可阻挡地蔓延过一户户人家,夺走他们的生命时,他们又是怎样暴露出根深蒂固的劣根性。
姜火明
《红煤》
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红煤》在订货会上与书业同仁见面。该书的作者是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刘庆邦,曾著有《断层》、《远方诗意》等长篇小说。小说《红煤》叙述了一个农民出身的煤矿临时工如何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故事,着重揭示了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人性的变异及灵魂的扭曲。小说以精微细腻的描绘见长,详尽地展示了主人公宋长玉攀附、奋斗、复仇、堕落的过程。陶源源
《青春心路》
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青春心路》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首发。该书是全国首部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大型电视专题系列片《青春心路》的配套图书和光盘,是由著名心理咨询专家和从事青春热线13年的志愿者以真实案例为素材,以“青少年心理”为支撑点,深入分析了青少年青春期心理、青春发育、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5个方面的种种行为表现产生的心理原因,为家长和广大青少年提供调整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和进行心灵抚慰的科学方法。巴丽华
《格兰仕商道》
一本堪称能够感动中国所有老板、打工者、管理者,全面反映格兰仕成长过程的作品《格兰仕商道》在订货会期间推出。
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格兰仕商道》记载了格兰仕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的微波炉生产企业的辉煌历程,揭示了格兰仕引人关注的几招撒手锏。作者邓德海为美国加州大学工商管理博士,曾深入近30家行业标杆企业内部进行案例研究,咨询案例近20家。
陶源源
《周原出土青铜器》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在订货会上推出了新书《周原出土青铜器》。该书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对周原青铜器进行综合研究的大型考古资料性图录。全书收录青铜器物1600余件(组),将1949年~1998年周原出土青铜器囊括无余,既是50年周原考古发掘研究成果首次最全面、最集中的综合阐释,又是50年周原出土青铜器最完整、最直观、最逼真的展现。
该书由陕西省博物馆考古所副所长曹玮先生担任主编,全书共10册,按墓葬、窖藏、民间征集三部分,将青铜容器、乐器、车马器、兵器、工具以及同时期出土的陶器、玉器等,以高清晰的全彩色图版和简洁的文字,结合线图、拓片,从多角度进行综合展示。
巴丽华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画像砖全集》
镜头二:一个家境贫穷的初中女生,特别爱面子,平时在学校花钱大手大脚,爱与别人攀比,见同学穿件新衣服,回家就向自己疏于打扮面色苍老的妈妈吵着、闹着要新衣服,妈妈一为难,她就要死要活的,最后妈妈不得不妥协。
镜头三:一个偏僻、贫穷的山区里,有一个女孩考上了大学,她年迈的父母欣喜若狂。一天,女儿寄来了一封信,向父母要2000块钱,这笔钱对他们来讲,无异于天方夜谭,但父亲考虑到女儿可能要买学习资料,想尽一切办法来凑钱,最终在卖了几次血后,终于凑齐了给女儿寄去,憔悴的父亲为没耽误女儿而喜悦,却不知女儿是用这笔钱去整容。
……
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看了让人触目惊心——为什么孩子会如此自私、如此冷酷呢?
究其原因,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他们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
我们的民族,素有“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中华民族更具有传统的“感恩”传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胸怀;“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经典诗句;“羊跪乳,鸦反哺”的感人故事,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什么是感恩呢?感恩就是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给自己带来到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它是人文精神的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更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与自然,创建良好社会秩序不可缺少的文明素养。所以,可以这样说,未来社会是否和谐,关键在于我们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实施的怎样。
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真正的继承和发扬我国五千年的文明礼仪,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入手:
一、以感恩之心,抓感恩之点
作为教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能感受到文章中蕴涵的关于感恩的教育资源;要有一双慧眼,能敏锐的发现文章的感恩点。要能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在我们的教材中,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
二、以怀恩之行,育感恩之情
可以这样说,在道理上,在回答试题的时候,我们的孩子都知道应该怎样去做,去说。但为什么无法在行动上落实呢究其原因,我想应该就是——这些感知都不是真正的发自他们的内心,他们缺乏真正的情感体验。没有情感体验的道德教育是失败的,同样,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也是肤浅的。作为施教者,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感恩教育刻骨铭心,要让孩子对每一种情感体验都如同身受。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
1、在情境中育情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那些情感浓烈,但学生不能或者还没有亲身经历的文章,如《秋天的怀恋》,《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还非常清楚地记得,去年我在教授《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娇生惯养,对父亲的那无私的爱熟视无睹。所以,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母亲舍身救子的故事,同时也找了几篇动物间存在的感人故事,让孩子的情感达到我需要的层次。结果,当我让孩子去感悟文中的母爱时,许多同学都能找到自己心动的语句。我想,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一定会有一双善于发现爱的眼睛的。
2、在朗读中悟情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引导学生知恩之后,更要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春蚕》,可反复朗读课文中描写母亲为给孩子挣学费,辛苦养蚕的那些自然段,以及文末对母亲头发的描写,体会伟大的母爱,从而引发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山雨》,要抓住描写山雨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此外,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让对课文的体验在自己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痕迹。
3、在思维,想象中激情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要通过想象深入意境,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引导学生对瀑布昔日的宏伟壮观的想象,能让学生更加强烈地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桂林山水》一文,引导学生对美如画的山水进行想象,可感受到祖国山河之美。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深入地思维中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
三、以感恩之情,做感恩之人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纵向来看,生态文明将成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种文明;从社会现实存在的横向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的另一种文明形式。生态文明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取得的一切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实施,是人类对长期以来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重大飞跃,是人类文明理念的一次创新。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以往的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他们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整个世界,科学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重要论断,显露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的经典著作没有明确提出过生态文明的概念,但他们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都包含了生态文明的理念,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此做系统地梳理和归纳,以此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地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并给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
首先,唯物论的观点。这一哲学基本观点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认为,人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以及由人构成的各种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界中进行的,人和社会都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包括资源、环境在内的生态系统是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且是唯一的物质基础。“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
人的实践活动是利用自然所进行的创造性的活动,人的实践是不能创造物质本身的,“没有自然,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但是,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要的资料。”
其次,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关于自然界所有的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的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学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到处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地球及上面的人、事、物是一个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统一体系。人、人类社会、自然三者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关系。
自然是人通过自身能动的实践活动改造了的自然,是人的自然,也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所以,人们不管是从事理论研究,还是进行实践活动,都不能只从人的视角或社会的视角来进行,还必须关注自然,把人、社会和自然有机的统一起来。现在出现的一系列生态问题都是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到人、自然、社会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只是一味地以人类为中心,片面地强调经济的发展,过分注重物质文明,缺乏全局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人的存在和发展影响着自然界,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变化。“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和消逝着……”这个生成和消逝的过程,可能是向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转化,但也可能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具体是向哪个方向转化还需要实践与时间来检验。“我们不要过分的陶醉于我们人类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只有利用系统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观察生态问题,解决生态问题,才能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同生死,共存亡。大自然作为无意识的客观存在,自从人类出现以来,它的发展和变化从根本上来说是取决于人的实践活动。如果没有人类或者没有人类肆无忌惮地过度开发,我们的生态系统是不会出现如此众多的生态问题的。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们可以并且能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去探索、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不仅如此,人一旦掌握客观规律后,就能够运用客观规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以满足人自身需要。
一、地位、任务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小学自然、社会,初中 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这就决定小学自然课是必须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课程 之一。
《自然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的第一项就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了解 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从而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从《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自然学科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落实《课程计划》的 规定和体现《自然教学大纲》的需要,决不是穿靴戴帽,另搞一套。
根据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自然课要完成的任务中也包括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的教 育。在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获得一些浅显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增加环保 意识,在他们幼小、单纯的心灵上烙下保护生态环境的印记,让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影响他们一生, 以致他们将来长大了走向社会后,不做对生态环境有损害的事。
二、内容、要求、方法
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时《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应正确反映自然事物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因 此,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关的环境内容,找好结合渗透点,应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有机地将环境 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为了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渗透的尺度,我们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统编教材 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按其渗透和结合的程度,分为典型环境教育课和渗透环境教育课(简称典型课和渗透 课)。1~6年级典型课共14节,渗透课共38节,针对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已有的知识能力,提出不同 的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低年级: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环境的显著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行 为习惯。
中年级: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环境的共同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保护,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 物的行为习惯。
高年级: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保护、改 造和探索的一些情况,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基本方法:
环境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环境及环境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理论研究,又有 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有讲授、观察、考察、实验、讨论等方法。
三、课堂教学
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首先必须依据《自然教学大纲》和《武汉市小学学科渗透环境教 育指导意见》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做到全面、明确、具体、适当,然后围绕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各个环 节的教学都必须指向目标这个核心,使每项目标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 学内容和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1.典型课
这类课涉及的环境教育的内容比较多,集中突出地反映了环境和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一课就是一 个具体的环保内容。
低年级以环境保护启蒙教学为目标,结合实际,诱导他们对环境的感性认识。例如《美丽的大自然》,可 以用图片、录像、幻灯等直观教具,展现大自然的旖旎风光、鱼虫鸟兽、神秘太空、珍稀动植物等,也可带学 生游览校园,让他们用眼睛看大自然,用语言描述大自然,使之通过感官的感知和语言的加工,将感知到的一 个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大自然美丽的具体表象。以此实现本课环境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 热爱大自然的情操。中、高年级则是小学环境教育的关键年级,此时的学生对环境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 自然事物的个体、事物的表面现象和事物的外部联系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此阶段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同 学们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为主,使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知道环境与人类的生存 、发展的关系,知道人类在利用、保护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做过的探索。例如《水的污染与保护》、《空气 的污染与保护》、《保护大自然》等课,要带领同学们实地考察,或借助录像资料,让他们通过一个个具体的 事例,深切地感受到当人们的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就会破坏大自然,甚至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使同学们从小 就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不做或少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
2.渗透课
此类课涉及的环境和环境问题方面的内容不突出,或是间接的反映,这一类课教师授课时,环境教育的知 识不必展开,只是结合教材内容找到自然知识和环境教育的结合点,点到即可。例如《声音》一课,通过教学 让学生了解了声音有悦耳和嘈杂之分,知道了悦耳的声音对健康有利,嘈杂的声音则损坏人体健康后,告诉同 学们:“嘈杂的声音就是噪声,噪声也是一种污染。”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在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时,还要 注意教材前后有关知识的衔接。例如《溶解》可为《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以及《雨和雪》作铺垫,空气中如二 氧化硫的含量过高,溶解于雨雪,就可能形成酸雨,对动植物生长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破坏作用。
总之自然课中渗透环境教育,无论是典型课,还是渗透课,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可能 接受的能力,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切忌不分教育对象和教学实际用同一模式进行,在渗透的深度上 ,也要把握好。环境教育作为普及性教育,不能上成某一学科的知识拓宽课和环境专业课。喧宾夺主、牵强附 会,为渗透而渗透,只会影响教学效果,造成学生厌烦心理。
四、课外活动
要真正地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仅靠课堂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其它媒体,利 用课外时间共同辅助完成。例如学校与环保部门挂钩,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科学实验,开展社会环境调查,参与 社会各种环保宣传活动,创办校园教育园地,举办知识讲座、演讲征文竞赛、学习动植物的养殖等。
关于植树节活动策划方案优秀范文 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为给学校发展作点贡献,给我们的家园增添一点绿色,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丽,学校大队部大队委员就着手准备,发动组织了植树节系列活动。
一、活动目的
1.了解树的知识。
2.进一步了解树与人类的关系。
3.提高学生的保护责任感。
4.增强爱护树木的能力。
二、行动口号:
行动起来,争做护绿小使者。
三、活动时间:
20xx。3。11———20xx。3。14
四、活动内容
1.成立领导小组:全体领导、班主任
2.开展系列活动
(1) 围绕爱树,进行树类知识讲座。(班主任,讲课稿2份)
(2)学生们在学校和社区进行种植小树苗,为花坛除草等一系列活动。
(3)制作绿化心愿卡
(4).大队部提出一项建议、倡议书(建议书、倡议书各一份)
校级“环保小卫士”评选
选拔方式:各班级推荐1名“班级环保小卫士”参加校级评选,学校从中评选出校级“校园环保小卫士”。
评选时间:3月16日(周三之前)
评选的要求:每人准备一份演讲稿,主题是“保护绿化,我有妙招”,时间3分钟以内。根据成绩评定校级“校园环保小卫士”。
1“我和树木零距离”认养校内绿化植物,并为认养的植物命名,并进行开展拣落叶、擦花坛、养护绿化等活动。各班级负责自己班级卫生区内植物的认养。本活动于3月18日进行评选。
2.开展“感恩自然”绘画、手抄报评比活动,本周六、周日(3。12—3。13日)一、二年级每人画一幅我爱大自然的画,三、四、五年级每人出一期关于爱树的手抄报。周一各班收齐后统一交到少先大队。绘画、手抄报各评出一二三等奖。
3。各班开展“植物知识知多少”主题班会,进行交流活动。交流相关您所知道的树木的资料,收集有关植物生长知识等,在班会上交流、宣传。 活动要求:
1.爱护环境卫生,不乱丢垃圾。
2.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不随便踩踏草地。
3.节约资源,不随便浪费水、电。
4.积极 参加各项有意义的绿化、环保活动。
关于植树节活动策划方案优秀范文
一、活动动背景及目的
1、活动背景
绿色是生命的源泉,绿色是生命的希望。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又和我们相遇,再次焕发了我们心中的朝气。植树节是我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一个方式,这个活动有益于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提供给我们爱护环境的措施。让我们携起手来绿化环境,绿化我们的校园,使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天空下,清新的环境中。
2、活动意义
增强全校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提高低碳生活常识,共同创建美好的福林。
3、活动目的
⑴通过亲身体会本次活动,使全体学生对低碳生活有一个充分的认知,让大家知道环保并不难,环保离我们并不远。
⑵通过此次活动,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绿化意识。
⑶培养全体学生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更好地认识到绿色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规范自身日常行为,从而减少践踏草坪等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二、活动主题
主题:拥抱春天播种绿色放飞希望
时间:3月12日
三、活动内容
1、20xx年3月12日晨会时间在学校大操场举行启动仪式。
由X年级X班学生代表发出倡议。
2、播种绿色活动
每班学生自带花盆3个,自备花种或者是小花苗、喷壶、小铲子,报纸,每班派六名学生代表现场种完。
3、各班建立“绿色小氧吧”
各班补充完善绿色小氧吧,成立护绿小组并填写好“观察日志”,每周一次。
4、各班板报内容设立“绿色角”,增加绿色环保知识内容。
5、进行研究性学习
各班根据所种植物,搜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手抄报,每班上交5份。
上交时间:X月XX日
我们衷心祝愿福林小学的的学生们,能够象这些充满着勃勃生机的种子一样茁壮成长,都将撑起一片美好的蓝天。
XXXX小学
20xx.X.XX
关于植树节活动策划方案优秀范文
一、活动背景:
早春三月,草长鹰飞间,冬天的寒意还未褪尽,春天带着绿色的气息向我们 走来,春风吹绿了枝头上的嫩芽,吹绿了地上的小草,也吹动了孩子们的热情。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为使孩子们能够积极与社区环境“对话”,主动参 与植树节的相关活动,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美化环境的意义,激发爱学校、爱社区的情感,我们将在3月9日,组织孩子们开展“种一棵小树,绿一方净土” 的植树节爱树护树活动。
二、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发挥主人翁和团队合作精神。遇到挫折要相互体谅,相互帮助,能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
2.能力目标:在实践过程中每名同学要体现出各自自信勇敢的一面,发挥出绿色学校成员的自豪与自律,从小锻炼身体,向大家展示我们索普的风采。
3.知识目标:了解“植树节的来历”、“植树与环保”、“有关植树节的活动”等资料,向大自然学习,并去社区、街道向居民和行人宣传。
三、活动准备:
1.每个年级制作活动宣传版面:如低年级“我和小树同成长”;中年级“珍爱绿色,珍爱我们共同的家园”;高年级“学校社区齐携手,多片绿叶多份温馨”。
2.制作 “绿化环境,美化家园”宣传旗。
3.高年级学生组建“学生护绿队”liuxue86.com
4.各班制作植树节版宣传报(关于“植树节的来历”、“植树与环保”、“有关植树节的活动”等资料)
5.浇树种树用的水桶铁锹等植树工具。
6.树苗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 “种一棵小树,绿一方净土”植树节活动开始仪式
1.讲解植树节的来历,宣布活动开始。
2.园林处工程师讲解种树所需要的工具、如何种树。
3.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向小朋友介绍种树的意义,讲解护绿爱树的重要性。
4.为“学生护绿队”揭牌,队员从校长手中接过“绿化环境,美化家园”宣传旗帜,提出口号“你来,我来,大家来,共创绿色幼儿园”,并向大家倡议:“让我们的世界变成青青世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二)分年级开展不同主题的植树节活动
1.低年级题“我和小树同成长”
流程:给校园内的树浇水、松土、修枝——给树挂牌,与小树合影,小树比比高——和“树姐姐”(扮演)做游戏。
2.中年级活动主题“珍爱绿色,珍爱我们共同的家园”
流程:在学校种植园地,和家长一起种植小树 ——挂牌合影(写上种植人及名称如“爱心树”“心愿树”“成长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