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

时间:2022-11-18 04:31: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

第1篇

在我校“三分语文课时制”课题研究的背景下,我们大胆地引进了《读者》、《读本》、“图书馆”“阅览室”和“互联网”等时文资源,把这些资源与现行苏教版教材进行有机整合,达到优势互补,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让学生走进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学习空间中去。

不断开发和丰富课程资源,其根本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这个整合目的和作用,我们展开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一、辅整合

这种整合出于理解和思维的需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总会遇到可能是共同的、也可能是个别的困难和障碍。从帮助学生理解与把握教学重点,扫除这些疑难和障碍的目的出发,教师引进一些能起辅助作用的时文进行阅读与讨论,这样的课文与时文的整合往往是很必要的,是有实效性的。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狼》专题的教学中,学生充分认识到狼的狡诈、贪婪、凶残,认识到狼也有令人感动的伟大的母爱,也认识到狼作为生态链中的一环是必不可少的等。但谈到“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观点时,学生半信半疑,我们及时引进《与狼共舞》、《师从与狼》(《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参》P374)这两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的祖先在与古代狼群的一代代的共同生活中,结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狼群能帮助人类进行大型的狩猎活动,以及人狼共生的故事――罗马城的起源。人类还从狼群里学会了许多和社会学有关的知识,如领地意识、等级制度、人类社会最初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公共秩序等。这些都是人类种群能够在无情的自然选择面前战胜其他物种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引进这些时文,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狼”。又如,在教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高尔基《海燕》时引进郑振铎的《海燕》,高尔基的《海燕》借“海燕”这一黑色精灵的形象歌颂革命者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但在郑振铎的《海燕》中“海燕”这一形象寄托着作者对故乡的无穷的思念、眷恋之情。同样是“海燕”这一意象,作者寄托的情感却完全不同。通过这一整合,让学生明白咏物抒怀类的文章中的“物”已不仅仅是客观世界中的物了,它已经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要正确理解文章主旨即所抒之“怀”,一定要联系作者的经历及写作背景等因素。

二、补充性整合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所涉及内容了解得更全面,我们适当引进课外时文,对课文教学进行补充。这种补充性的整合也是很常见的。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引进《语文读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77页《向沙漠进军》。通过整合让学生认识到两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不同,前者重在说明“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唯物主义观念”这一道理,后者则是通过沙漠如何危害人类的说明,阐述怎样向沙漠进军的科学道理。两篇文章尽管同一题材,但因写作目的的不同,所写内容截然不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沙漠,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了沙漠。又如教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济南的冬天》时补充《济南的秋天》(网上下载)让学生感受到济南山水的美,真正读懂“上帝把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这句话。在教《小石潭记》时补充《钴姆潭西小丘记》,作者着力描写了小丘环境景物的优美,同情小丘长期被弃置的命运,借以抒发自己怀才受谤、久贬不迁的感慨。这样一补充,学生理解《小石潭记》中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就完整多了,容易多了。

三、对照性整合

课文与时文有机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应在整合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激发他们研究问题的热情,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窗》时,引入《语文读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117页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女巫的面包》和莫泊桑的《项链》,让学生在比较讨论中归纳出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和作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让人在激越的思绪中受到心灵的震撼。

在比较整合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同”,还要“寻异”。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诗词《卜算子・咏梅》时,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其探究精神,让学生把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进行对比阅读,要求学生从意象情感到形象的刻画等方面再一次品味。最后达成共识:陆游的词从“驿外”到“断桥”冷落地点的推进,从“寂寞”到“黄昏”的愁苦环境的点染,在“独自愁”的基础上加上“更著风和雨”,最终出现梅花愁苦无告而又节操不改的清高形象。陆游的“无意苦争春”和的“俏也不争春”表层意象看似相同,但内在意味不同。陆游词是表现梅的凄苦而清高,则是显示梅的无私而豁达,赋予对象以革命者的情怀和思想境界。在这样对照比较的阅读过程中,又使学生受了一次审美熏陶。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我的老师》时,与《语文读本》(江苏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34页上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整合,会让学生欣赏到同一题材风格迥异的两篇文章,但它们同样精彩。再如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松鼠》一文时,引入《辞海》上“松鼠”词条,让学生品味“生动”与“平实”这两种不同风格的说明语言。

第2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期末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太阳每天自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这是由于 ( )

A.地球自西向东公转 B.地球自东向西公转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D.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2.下列比例尺中,最小的是 ( )

A. 1:5000 B.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2000千米

C.1:30000000 D .1:40000

3.下列山脉中,不属于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 ( )

A.喜马拉雅山脉 B.阿尔卑斯山脉 C.安第斯山脉 D.阿特拉斯山脉

4.“地球之肺”是指 ( )

A.热带草原 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 亚寒带针叶林 D. 热带雨林

5.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 )

A.欧洲 B.大洋洲 C.亚洲 D.南极洲

6.聚落的形态有 ( )

A.乡村和工厂 B.牧场和城市

C.城市和乡村 D.牧区和林区

7.目前,世界发展已进入 ( )

A.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 B.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时代

C.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 D.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

8.下列关于人口迁移论述不正确的是 ( )

A.一个国家人口增长越快越好 B.一个国家人口增长越慢越好

C.人口问题只是在少数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 D.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9.下列数据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自然增长率最高的一组是( )

A.2.2%,1.7% B.2.1%,1.5% C.1.5%,0.7% D.1.0%,0.8%

10.麦哲伦环球航行没有经过下列哪个大洋 (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11.一年四季中,高台县白昼时间最长的季节是 ( )

A.春季 B.夏季 C.秋冬 D.冬季

12. 关于高台县区(约39°N、99°E)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东半球、低纬度 B.位于北半球、高纬度

C.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D.位于西半球、低纬度

13.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 ( )

A 安第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落基山脉 D 昆仑山脉

14.世界最高的高原 ( )

A巴西高原 B西伯利亚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15.主要居住在北冰洋沿岸的土著居民的因纽特人是 ( )

A.白种人 B.黑种人 C.混血种人 D.黄种人

二、读图题(共30分)

16.读东西半球图完成下列问题(共14分,每空1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洲名称 A B C

(2).写出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大洋名称 ① ② ③

(3).图中甲处为  运河,它是 洲与 洲的分界限。乙处为 运河,它是它是 洲与  洲的分界线。(4)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是 和 .

17.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部分),完成下列问题。共8分,每空1分.

(1).由图中等温线的变化可推测,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能答出一点得满分,多答不得分) 。

(2).图中A地的气温在 ℃以上,B点的气温在 ℃以下。

(3).图中B地的气温比周围同纬度地区低10 ℃以上,这主要是因为该地海拔高, 联系一下世界地形图,该地主要地形区为 。

(4).图中C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月,D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月。

18.读图回答问题:(共10分,每空1分)

(1)地图上测得龙岭与云岭两山之间的距离为5厘米,那么龙岭和云岭之间的实地距离是: 。

(2)图中a、b、c、d是山脊还是山谷?a ;b ;

C ;d 。

(3)图中甲、乙两处分别是什么地形?甲 ;乙 。

(4)若d处有一小河,则该河的流向大致是 。

(5)A点在B点的 方向。

(6)龙岭与云岭的相对高度是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C 2B 3C 4D 5D

6C 7C 8D 9C 10D

11B 12C 13C 14D 15D

二、读图题(共30分)

16.读东西半球图完成下列问题(共14分,每空1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洲名称 A 亚洲 B 北美洲 C 非洲

(2).写出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大洋名称 ① 太平洋 ② 大西洋 ③ 印度洋

(3).图中甲处为 巴拿马  运河,它是 北美 洲与 南美 洲的分界限.

乙处为 苏伊士 运河,它是它是 亚 洲与 非 洲的分界线。

(4)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是 西经 20度 和 东经160 度 或 20°W和160°E.

17.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部分),完成下列问题。共6分,每空1分.

(1).由图中等温线的变化可推测,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能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多答不得分)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或 同纬度高原、山地的气温比平原、低地的气温低 或 同纬度海陆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

(2).图中A地的气温在 30 ℃以上,B点的气温在 0 ℃以下。

(3).图中B地的气温比周围同纬度地区低10 ℃以上,这主要是因为该地海拔高, 联系一下世界地形图,该地主要地形区为 青藏高原 。

(4).图中C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7 月,D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1 月。

18.读图回答问题:(共10分,每空1分)

(1)地图上测得龙岭与云岭两山之间的距离5厘米,那么龙岭和云岭之间的实际距离是: 50千米 。

(2)图中a、b、c、d是山脊还是山谷?a 山脊 ;b 山谷 ;

C 山谷 ;d 山谷 。

(3)图中甲、乙两处分别是什么地形?甲 陡崖 ;乙 鞍部 。

(4)若d处有一小河,则该河的流向大致是 自北向南 。

(5)A点在B点的 西北 方向。

(6)龙岭与云岭的相对高度是 17米 。

看了“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题”的人还看了:

1.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目录

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目录

3.地理七年级上册试题及答案

第3篇

一、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背诵内容

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背诵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首: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南宋)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从时代上看,主要集中在汉代唐代宋代,从形式上看,有三首诗歌两首词;从选取的内容看,主要是励志和风景的描绘;从艺术特点来看,选取的诗词都是同时代的翘楚之作,是中华诗词传诵不衰的典范之作,值得学生认真欣赏、涵韵和背诵。

二、从中考考点的角度把握诗词

从中考题的诗歌赏析题来看,所考诗歌都是课内教读的诗歌,考查点主要是:

一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①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②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③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④对象征意义的理解。二是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三是对诗词语言的理解:①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②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四是对诗词意境的理解。还可以按内容把初中古诗词分为: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②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按人物形象还可以分为: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等。

解题思路与技巧主要有这些方面:一是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二是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三是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四是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五是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六是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三、举例欣赏诗词

一是选取《观沧海》进行欣赏。首先可以翻译这首诗文如下: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用了互文的手法)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其次是把握其主题思想赏析: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再次可以选取其中的诗句来分析其写作特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的手法,虚景,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怀,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第4篇

以主题组元的初中语文课本。其中的单元主题词,就值得揣摩与玩味。现在以苏教版与北师大版教材为例,看其单元主题词的提炼与表达,就很有启示。

一、单元主题词呈现

二、比较概说

苏教版教材在七、八年级都有单元主题词,共24个。而在九年级的各单元之首,换成了学习方法指导,当然,这些学习方法的命名,也是值得玩味的。北师大版则是始终如一,共36个,

主题词是对单元学习内容的一种概括提炼,因此,它应该是非常凝练的,并且非常鲜明,吸引眼球。比较两套教材,我们就会发现,苏教版的主题词比较平实,如“动物世界”“人与环境”“童年趣事”“道德修养”“事理说明”等。它是对单元内容的直接解说,缺少让人品读玩味的东西。从主题词就可以看出单元的内容。譬如同样是科学说明的内容,七年级的主题是“关注科学”,八年级是“高新科技”,这就表明其内容的区别。同样是写童年,七上是“金色年华”,七下是“童年趣事”。可能突出的是“金色”与“趣事”上,则似乎难以区别其本质。北师大版的主题词则不同,它表现出一种诗意、一种大气、一种寻味、一种思考。譬如,“秋目撷英”“斑斓春色”,一种诗情画意。“仰望苍穹”“千古涛声”,一种豪迈的高远感,一种历史的凝重感,一种时空的穿透力。“天人对话…‘叩问月亮”,一种探索,一种追寻。“幽默三昧”“性灵愚慧”,给人的是思考寻味。同时,许多主题词很有时代精神、如“红色经典”“精神家园”“心灵净土”,体现出一种时代价值的取向。如果我们把两套教材相同内容的主题词比较一下,又会有所发现。譬如,写童年生活的,苏教版为“童年趣事”,而北师大版为“童年梦痕”:写人物的,苏教版为“人物风采”,北师大版为“慷慨正气”“伟岸人格”:科技说明的。苏教版为“关注科学”,北师大版为“科学之光”“当代视线”等。北师大版的主题词更为出色,给学生一种诗意境界的创设,一种积极向上力量的引导,一种与时俱进的影响。

三、单元主题及主题词的思考

主题单元,是课文编排的一种理性选择,人教版、语文版也都是这样。以主题为单元进行编排课文,可以在学习的内容上相互补充,放大了学习的效益。但遗憾的是,人教版、语文版教材都没有提炼鲜明的主题词。虽然人教版也暗示出单元主题词,但没有明确标示出来,而是在单元导读中,让读者来提取。如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都是“人生”,且单元内容是有所侧重的。第一单元是追求美好人生,第二单元是人生的理想信念等。但没有一个醒目的主题词提挈。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而语文版虽然也是主题单元,但没有主题词,这是教材编者需要思量的。

一个鲜明凝练的主题词,是这个单元内容呈现的第一道风景线。就像一部影片一样,一个好的片名。在片头推出来,一下子就映入了观众的眼帘而刻印在心里。如果一个单元的主题词,在单元课文的前面,用诗一样美好的词语提炼出来,再用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形式(现在都是印刷体)展示出来,那一定会给学生一种视觉冲击力,一种阅读观赏的享受。在这个主题词的引领下,让学生走进单元课文。走进自己的阅读空间,这也是一种阅读的意境啊。而在单元课文学习之后,再回头品味单元主题词,也许对它有更新更深的认识与体验。譬如,在对北师大版的第一单元“童年梦痕”学习后。作品所描写的童年生活,鲁迅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中的那些生活与学习片断,确实如梦一样渐行渐远,成为历史回忆的印记,而“雪地贺卡”,又以另一种境界唤起学生的童心。这些内容展示出不同时代童年的不同体验。而这个单元的主题词。就是让学生重拾童年的梦想,重忆童年的时光。这是一种诗意的唤醒。

单元主题词,又是编者艺术匠心的显现,它凝聚着编者的智慧、学识与审美价值观。学生从这些不同的主题词中,可以学习借鉴模仿,获得多重的审美价值与体验。譬如,学习语言的凝练,感受语言形式之美。这些主题词基本都是四字短语,高度概括。而它们又形成各种不同的结构,或主谓、或动宾、或偏正等。如北师大版的七年级上册。六个主题词的结构完全相同,形式整齐。学生从比较中感悟,形成自己的语言积累。学习语言的提炼,感受表达内容之美。每个主题词都是单元内容的高度概括,这是编者的一种提炼,并且表达的内容。都给读者积极心理的暗示。如“亲情歌吟”。那是歌颂赞美亲情的:“逆流勇进”,让人感受到一种气魄,一种精神,一种豪迈之情。学生可以学习概括,从提取到提炼,获得反思的机会与形成概括的能力。

因此,我们建议人教版和语文版的编者们,也可以像苏教版与北师大版那样,为自己的教材提炼出单元的主题词,用自己的主题词来吸引学生,让他们获得一种阅读与审美情趣。同样,我们也建议苏教版的编者们,能够把自己的主题词修改得更美些,更凝练些。还可以进行一些与学生的互动活动,如让学生来提炼主题词,进行单元主题词的征文活动,这样也许能够收到让课文编者和教学一线教师们都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5篇

一、充分运用电化媒体,规范书写习惯,再现复习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时,教师要从课件的质量上去讲究书写的规范。教学中,展现板书内容时,让学生欣赏书写的美观,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有的课文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第二课时需要再现前节讲过的内容;有的课文讲到难点时,需要重复作者概况或者写作背景等等,只要运用电教媒体设备,几秒钟就把需要的内容再现出来,提高课堂效率。

二、利用录音机和录音带渲染气氛,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范文、美文,但教学时,根据文章内容,各自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例如:七年级《春》这篇课文,作者描写的是祖国江南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花草树木争相斗艳,生机盎然,孕育了生命,孕育了希望,代表着生机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很强,使文章富有画面美、情感美、语言美和意蕴美。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从朗读中去体会文章的四美。教学前,可用录音机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随着乐曲的结束,揭示课题《春》,激发阅读兴趣。播放朗读录音,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并把学生的读音录下来;重播磁带朗读录音和学生的朗读录音,再抽读,师生点评。这样,通过耳闻点评,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朗读技巧,体验课文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体会文章表现的四美,领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运用投影调动学生观察事物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提高说话写话能力

写景抒情的课文,都是作者对事物主动细心的观察,反复的联想和想象,才总结出好词美句的。这些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积极性和运用语言表述事物或表达感情的能力。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 语句也很优美,如“紫藤萝瀑布”、“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又像是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等等,我们地方没有紫藤萝,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想象出被描写对象的形象。教师只要用投影的方式将紫藤萝相关图片投放出来,学生见图好奇,就会主动观察,理解描写对象;同时,学生在目睹这种图片时,从课文上的句子知道,用这样的语言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述清楚,从而提高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

四、运用电视录像诱发学生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电视录像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图像活动变化,能展示情节,容易引导学生入情入景,激发兴趣,产生情感共鸣。七年级上册《春》《夏》《秋天》《济南的冬天》都是描写四季的散文,教学重点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课文中有一幅幅流动变化的画面,景物动态、色彩变化的语句和画龙点睛、跃入眼帘的字词,教师不需作过多的讲解,只要借助电视录像或多媒体教室,把四季景物特征用动画、文字不断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入四季的景色,感受四季的美丽,边看边自己理解,从而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6篇

以下是我为大家制定的寒假学习计划:

一、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辅导班来提高自己的弱势学科,巩固自己的优势学科。上高中后,英语的学习需要更多的词汇量等,所以建议同学们抓住机会,利用这个寒假好好为自己充充电。

二、期终考试,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不尽人意,希望同学们能仔细分析试卷,查漏补缺,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每天坚持进行1小时的体育锻炼,不仅是为了4月底占70分的体育中考,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

四、每日具体的作业安排,虽然安排有些紧张,繁杂但相信在家长的配合、监督下,同学们一定都能够按时按量完成。

语文

第一阶段:

1月22日

完成七年级上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3日

完成七年级下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4日

完成八年级上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5日

完成八年级下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6日

完成九年级上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7日

完成九年级下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8日

完成《西游记》的一部分读书笔记。

1月29——30日

完成《鲁滨孙漂流记》的两部分读书笔记。

2月1日

完成以《记住这一天》为题的记叙文。

2月2日——2月5日

自由安排

第二阶段:

2月6——7日

完成《水浒》的两部分读书笔记。

2月8日

完成以《成长无捷径》为题的议论文

2月9日

完成《繁星春水》的一部分读书笔记。

2月10——11日

完成《骆驼祥子》的两部分读书笔记。

2月12日

完成《海底两万里》的一部分读书笔记。

2月13——14日

完成《童年》的两部分读书笔记。

2月15日

完成《名人传》的一部分读书笔记。

2月16日

完成以《属于自己的天空》为题的文章。

第三阶段:

2月17日

复习七,八年级的所有内容。

2月18日

家长抽查七、八年纪的复习内容。

2月19日

复习读书笔记。

2月20日

对寒假所有复习内容进行梳理。检查作业。

数学

第一阶段:

1月22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一章的1.1

1月23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一章的1.2

1月24日

对第一章进行梳理。

1月25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1

1月26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2

1月27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3

1月28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4

1月29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5

1月30日

对第二章进行梳理。

2月1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三章的3.1

2月2——5日

自由安排。

第二阶段:

2月6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三章的3.2

2月7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三章的3.3

2月8日

对第三章进行梳理。

2月9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四章的4.1

2月10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四章的4.2

2月11日

对第四章进行梳理。

2月12——13日

复习解直角三角形。

第三阶段:

2月14——16日

复次函数。

2月17——19日

复习圆。

第7篇

如何使青少年懂得树立生命意识,自觉爱护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我想,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成长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承担起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重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用我们民族和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一代代年轻学生,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让他们树立生命意识,自觉爱护生命,重视生命的价值。

一、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授七年级上册《蝉》一文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其中的一段话:“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我告诉学生,小小的蝉的生命转瞬即逝,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不惜等待17年。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懂得,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必须要好好地活着,因为生命来之不易。

《斑羚飞渡》一文中,面对死亡的威胁,“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老斑羚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道路的壮举,又何尝不是一种敬畏生命的体现呢?

在教授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我让学生讨论“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这句话的生命意蕴,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当生命美丽绽放却没有人欣赏和认可时,紫藤萝没有选择埋怨和自暴自弃,却满树闪光地开着,给人带来启示:生命是为自己而绽放的,并非为他人而存在;人在生活中要避免迷失在别人的评价和眼光中,要明确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教学接近尾声时,我结合文章的主旨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告诉学生人亦如花,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种种令人不快的过往,只要你也加快脚步,张起生命的风帆,在这闪光的时代中航行,你也会再次盛开,你也会是组成那灿烂瀑布的一朵浪花。

教材中还有很多课文都闪耀着哲理的光芒,带给学生许多关于生命的思考:当身处逆境、遭遇坎坷时,《落难的王子》一文告诉学生:“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当面临两难的抉择时,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告诉学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二、拓展延伸,在课外阅读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利用课外阅读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也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现代的鲁迅、冰心、史铁生……国外的高尔基、雨果、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中,都闪耀着生命意识的光辉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在每星期的课外阅读活动课中,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从而适当地进行生命意识教育。指导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名著时,我发现学生对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顽强生命品质反应漠然,似乎缺少一种特别感受。对此,我想空洞的剖析肯定无济于事,于是在指导阅读时因势利导:海伦·凯勒毕竟离我们比较遥远,我们能否从身边的生活中补充一些像海伦·凯勒这样有顽强生命意识的人物事例呢?没想到学生们对这个脱离书本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发言很踊跃。

一位学生说:“我的一个堂哥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父母和弟妹,当时他正在读高二,突然的沉重打击让他心情无比灰暗,甚至一度想过轻生。但在心理医生的心理干预和亲友的安慰下,他受伤的心灵得到了安慰。最后他振作起来了,第二年还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这个学生一说完,下面的同学议论开了。这时,我进行引导:“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折和不幸。在逆境中,应该学会坚强,活着就是对生命的最大敬畏和尊重。同时,活着还要讲究质量,不能碌碌无为,要让生命有价值。”这样一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走近心灵,在语文综合性实践中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实践大都围绕“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体系编排。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利用教材编排的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又走一步》《蝉》《贝壳》《紫藤萝瀑布》侧重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感悟,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我要求学生跳出文本进行扩展和联想,用言简意赅的话将文本和我们的生命进行一次虚拟的联结,对生命意志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以引起心灵上的强烈颤动。有一位学生写道:“短暂而又精彩的人生,未必都是坦途和顺境。当身处逆境时,我们会因脆弱而哭泣吗?”还有学生写道:“鲜花和掌声会在前方等着我吗?”“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第二单元课文《理想》《第一次真好》《人生寓言》《我的信念》侧重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有的讴歌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有的论说人生价值。学习完本单元后,我指导学生结合学习这些文章的体会和感悟,对生命进行以下相关内容的探究。如课文中的人生价值观、由落难的王子引发对生命的思考、有关生命的名人名言研究等。学生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研究性学习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关注到生命的问题,进而对生命有更清楚、更全面、更准确、更理性的认识。

第8篇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1、学际性,即把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沟通。例如《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综合性学习活动“黄河,母亲河”的设计,以文学为基础,融入了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知识,在学习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践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如“背起行囊走四方”、“到民间采风去”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加强课堂内外的联系,密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获得独特的个人感受,从而不断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获得成功,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搜集、整理、分析、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关键

1、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综合性学习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疱。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由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环节,都需要教师的引导。

2、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

有些教师只关注综合性学习的结果,而对课前的准备不够重视。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感受自然”和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寻觅春天的足迹”,教师往往出于安全考虑,而让学生闭门造车。这只能做做表面文章,却使整个活动失去了意义。因此,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

3、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因此,应注意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广泛适应性,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既发挥个体学生的特长,又能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4、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既生动活泼,又真实有效。

综合性学习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活动形式,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有声有色。

5、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反馈与评价。

在教学中,不少老师往往把评价重点放在知识的掌握上,这是片面的。对学生的评价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与学习效果评价相结合;应以肯定性、激励性评价为主;应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的全面性;应注重个体的差异和个体的进步;应评价学生知识掌握及各种能力的情况。

三、发挥农村优势,创造性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利用优势资源,针对性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农村初中学生,正因其见识相对狭窄,语文活动相对较少,因而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着天然的愿想与兴趣,这种愿想与兴趣往往比城市学生来得更强烈。我们应好好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逐渐成为学生的向往。其次,农村学生长期生活在农村,他们经常与大自然中的各种动植物打交道,然而他们又无法说出这些动植物的名称与特点,常常处于好奇与懵懂状态。

语文教师应把生物学习与语文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如在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感受大自然”的活动中,应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山丘河岸,去感受并认识自然,引导他们把这种感受与认识表达出来。

再者,绝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都参加过农事劳动,他们对农事的过程与感受是城市学生无法比拟的。如七年级“我爱我家”的活动,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活动,让学生说说农家的温馨与快乐。

2、挖掘校本资源,开展有特色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农村学校,无论是校舍、设施还是文化信息,都与城市学校无法相比,但却是具有其特色语文资源。如农村用语、农事诗、俗言俚语、农谚、《百家姓》、《三字经》等。我们完全可以充分挖掘利用这些资源,特色化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如在九年级“关注我们的社区”活动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走访的形式,去调查本村爷爷奶奶辈的文化生活和当今农村青壮年的文化情况,尤其调查记录他们在不同年代的不同习惯用语,如问候语、流行语等,让学生感受历史的脚步,增强对农村的认同感,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语言的适应能力。

3、发挥文化资源,创造性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第9篇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高兴学来的东西永不会忘。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这不正是告诉我们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吗?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一要务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一次次地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用大而空的道理让学生明白要有本领,还是用“河东狮吼”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也不敢放松?这两种方式显然都不科学。只有创造出一个自然、轻松、不受拘束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学生才有兴趣学,学到的知识才能牢固掌握。下面就我的实际体会来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设计有效精当的问题

新课改的理念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引导的方式之一就是设置有效的问题。有效的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内容、探索文本知识、获得新的体会。因此,设置精当的问题就成了我备课中的重点。在备每篇课文时,我都会就一个问题设置好几种提问方式,通过比较将最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最切中问题要害、指向性最明确的一个留下;每节课都设置两三个问题,而且这两三个问题必须是各有侧重、环环相扣、逐渐深入的。例如七年级下册《春风》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一共设置了三个问题:①作者写的是哪里的春风?他喜欢吗?②既然喜欢为什么前三段似乎表达的是对北国春风的厌恶之情呢,这是一种什么写法?③前面几段的“抑”是为了后文的“扬”,接下来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所喜爱的北国的春风到底是什么样的?阅读后面的课文,画出描写春风的语句,思考这些语句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自己画好语句后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就把整堂课串了起来,从最浅的在课文里面直接找答案到有些难度的分析事物特点,从作者的情感到写作方法再到品味词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相应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二、让朗诵发挥应有的作用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教师与其将某篇课文或某个文段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所要表达的情感直接告诉学生,还不如拿来诵读,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因为教师讲得再好,也不如学生亲自去体会得来的感受深刻、记忆长久,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比如八年级上册《窃读记》中描写了一段作者去书店窃读被书店的老板捉住并且当众羞辱的经历。我让学生试着体会一下人物的特点,然后用恰当的语气把这两句话读出来。大家放声地自由诵读后,我请了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诵。其中语言描写并不多,作者和老板各一句话,但两名学生把握得非常好,将老板和“我”模仿得惟妙惟肖。读完后我问大家:“你觉得这个老板怎么样啊?”同学们立即七嘴八舌地喊道:“那是个自私吝啬的老板。”“他太小气了。”“真是个冷漠无情的家伙。”“蛮横不讲理。”“眼里只有金钱没有情感。”甚至有同学喊道:“该打,什么人嘛……”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学生已经进入了课文情境当中,继续下面的环节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

语文教材都是些“死”的课文,在课堂上如果多设计些合理而又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适时地加入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竞赛、临场小作文、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死”课本也会变成“活”教材,让学生爱不释手,爱上语文。七年级上册有《东郭先生与狼》和《渔夫的故事》等哲理性与故事性较强的课文,结合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和爱表现的特点,我让他们在课前两天就准备以小组的形式表演课本剧。学生积极性很高,都愿意参与到其中。他们有的当编剧,有的当导演,有的当演员,有的还从家里拿或者自己制作道具,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到这节课时,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上台展示,同样的文章,几个小组的表演却各有千秋。有完全按课文表演的,也有把故事改编成现代版的,甚至还有改编成搞笑版的;有紧张得忘词的,也有不怯场在台上挥洒自如的,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课堂气氛自不必说了,台下的同学时而凝神静气,时而窃窃私语,时而议论纷纷,时而满堂大笑。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锻炼了能力,拉近了情感,收获了知识,这不是一举多得吗?

科学家研究发现:初中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十五至二十分钟,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要让这两个二十分钟发挥它的最大作用。而许多事实证明,当我们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很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另外,新课改要求一堂课老师讲授的时间不超过十五分钟,这都要求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让他们由以前的“要我学”变成现在的“我要学”。

当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不止这几种,也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所有篇目。但是,只要我们善于分析教材,研究学生,立足课堂,好的教学方法肯定会越积累越多,越用越得心应手,学生也就会越来越爱上语文课。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第六中学)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互动;互动方式

语文教学课堂中的互动模式是由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体系构成的,是开放性教学形式、实际可行的互动模式。

一、认知互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认知互动的关键是通过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识记以及应用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必要的知识要领,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积极引导,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找出学习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传授重点内容,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把握知识点的整体框架,形成独特的知识体系。

二、情感互动

这种方式主要是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求老师利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自信心,保持学习热情,得到精神满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情感在认识过渡到行为中发挥着纽带作用,情感上的有效互动,可以促使思维上的认知向实际行动的转化,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以纯真的激情、高亢的热情等一些积极乐观的情绪变化来配合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行为互动

主要是指老师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正确认知以及真情实感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独立的、正确的、科学的选择取向。同时,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表里如一,才能对学生的行为方式做出正向引导。

四、价值互动

主要是指学生、老师在价值体系上的相互影响。语文课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基础,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具有高水平的心理素质以及强烈的道德观念,在价值互动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例如:七年级上册的“春”,这篇文章是描写春的抒情散文,语言宛转优美,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的优美,感悟积极乐观的生活基调。

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教师要摆脱旧观念的影响,开创新时期的教学思路,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使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魏仙凤.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教学浅析[J].成功:教育,2010(5).

[2]刘淑珍.初中政治教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几点尝试[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1).

第11篇

[关键词]记叙性文章;阅读教学;“语用”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0402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较大影响。它占课时最多,花费教师精力最大,承担的任务最重,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根本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阅读教学是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而从近些年泉州市中考语文质量分析来看,学生的阅读能力很不理想,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在五项基本阅读能力层级表现中,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最强,检索散点信息并进行整合的能力较弱,理解运用能力表现一般,评价鉴赏、质疑创新的能力普遍偏低。可见,一些学生虽然到了初中,阅读能力仍停留在低阶水平,并未获得相应的发展。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跟教师的阅读教学学段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宽泛散乱,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不足有关系的。笔者拟从追求“语用”品质的角度,谈谈记叙性文章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识字教学的拓展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石。但是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特别是初二、初三年级的教师,往往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他们认为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所以对这方面的教学相当懈怠,对学生的识字、写字放任不管,遇到学生不认识、不甚理解的生字词,一般以“你们自己去查字典吧”带过。这是相当不负责任的。语文课程标准不论是新版还是旧版,均对第四学段的识字与写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其实,这一学段的识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写生字,更要让学生把生字当成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

修订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附录二是关于“汉字的形体”的相关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附录二的内容,了解形声、会意和记号字等构字的规律,然后借助这些规律掌握科学识字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即使碰到生字词,也能够大致了解它的读音和字义了。

例如,第二单元《台阶》一课中,有“尴尬”一词,《说文》作“嫁巍薄!端滴摹罚骸迹不正也,从布嫔。尬,嫁我玻从步樯。”也就是说,“尴尬”二字都是形声字,形旁是“病薄!病保是什么意思呢?《康熙字典》:“‘尢’(wāng)字本作‘病,通作‘怠。”而“尢”字《说文》解释为:“跛,曲胫(人)也。从大,象偏曲之形。”察其篆体,“尢”确实像“曲胫之人”。由此可见,“尴尬”的本义应该是因腿疾而走路不稳的样子,后引申为“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难堪”或“行为、态度不正常的”。在阅读教学中,若教会学生识别形声字,下次他们在《老王》中碰到“骷髅”一类生词的时候,就能够大致了解它们的读音和意思了,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使其形象思维得到发展。

二、重视文体知识的理解

作为语文教师,笔者常常为学生阅读理解答题中语言匮乏或者词不达意而烦恼,也常常见到许多同行为此而煞费苦心地组织学生采用抄写的方式进行文体知识的积累,期望通过示范帮助学生实现答题的准确与全面,然而多数情况是投入高回报低。怎样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语言,运用语言呢?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不是摘抄一些语句就能帮助所有学生一蹴而就实现语言表达的准确的。

修订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仍旧是以文体来编订单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课文知识点的讲解,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有没有在语言运用上学会了新的技能。“教语文”还是“教课文”的争论曾一度成为我们教研的焦点。其实教师们都清楚,我们是用“教课文”来“教语文”。学生经过一堂语文课的学习,如果仅了解了故事情节,感受了人物形象,明确了中心思想,而没有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学会了一些技能,这样的课是“教课文”,反之,则是“教语文”。

例如《老王》一课中,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特别是肖像描写就是本课一大重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找出最有感触的第八自然段,“直僵僵地镶嵌”“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教师应当适时地把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进行渗透,这里运用了肖像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王临终前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身体状态,体现了他对“我们一家”如亲人般的情感。这篇文章的语言比较平实质朴,但学生对此处的语言运用会印象深刻,因为实在是太形象了。所以接下来如果安排学生仿写的环节,实现语言运用的目标就水到渠成了。在实际教学中,这一课的课后小练笔是学生写得最生动的,“你能试着模仿杨绛对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人做某一方面的描述吗?”有的学生在本子里写道:“她低着头,两眼死死地盯住自己那失而复得的手机。我看到她眼里放出异样的光芒来,好像全世界的宝物都不能与它相提并论。然而她一抬头,那眼睛上结了一层薄薄的雾气,而后化作雨点打下来。谢谢你,真的太……她哽咽了。我从来不曾见过一个人,如此感恩于自己的小幸运。”诸如此类细腻而又生动的描述,也感动到了笔者,这才是阅读教学最终应该起到的作用,那就是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三、重视思辨能力的提高

国际上对阅读素养的定义是“学生为了达到个人目标、增长知识、发展潜能以及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材料的能力”。这其实就是评价鉴赏、质疑创新的能力。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这也是我们在教书育人中不懈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评价鉴赏、质疑创新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要从改变教师的提问开始。

在语文课堂上提问的问题大体上可以分成四大类。第一类问题是提取文本信息的题目,大多是以“是什么”“怎么样”为问题主干,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等。第二问题常出现于品析句子环节,如“你喜欢哪一句或哪一段,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第三类问题就具有一定的思考量了,如“为什么说作者是幸运的,而老王却是如此的不幸呢”“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结尾妙在哪里”等。第四类问题则是一些根本无需思考的伪问题,如“你能把它读出来吗”“好不好”“对不对”。第四类问题实在不应该出现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第一类问题应当少出现,第二类问题应该要改进,而第三类问题要多增加于课堂中。

例如笔者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设计了如下问题:

1.文中的“我”对童年的百草园印象深刻,它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舍去了低阶思维的明了提问“我”在百草园发生了哪些事,引导学生通过信息加工整合,形成新的结论,特别是“美女蛇”一事,学生可能谈出不同感受,而不仅仅是乐趣)

2.这篇文章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色?(比提问“文章承上启下的是哪一个段落”更能引发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思考)

3.你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你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吗?(引导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经典的描写进行有效鉴赏,并且对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形成自己的感悟,比直接问“第二自然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何好处”来得好)

4.文中的“我”后来进入三味书屋过起了书塾生活,如果是你,愿意回到那个年代去接受当时的教育吗?(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答题可能,有的学生回答愿意,“因为他们能够系统地学习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并且不用像我们一样需要背那么多政治历史知识点”。课堂上学生甚至开展了小型的辩论,其口语表达得到锻炼,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也能够由教师的进一步引导而顺利完成)

总之,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要落实课标精神,光有“语用”意识当然是不够的,还应当有明确的学段目标、高质量的问题导向、有效的学习活动,等等。相信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会达到不错的效果,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成为高效的语文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金永.理性追求阅读教学的“华丽转身”[J].福建教育,2012(2).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 寻源对比 深读

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实践教学中探索出寻源对比法来扭转这种现象,本文以语文版初中教材为例,例析一下对比阅读法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文内找到比较源,通过对比阅读潜入文本。

在教学《背影》一文时,我发现第四段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为后文蓄势辅垫,还暗含了父亲的一片深情以及我对父亲的百般不解。怎样才能让学生也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呢?我倘试用对比阅读法来突破这一重点。

我首先让学生去找到父亲的矛盾心理“送”与“不送”,然后引导学生去寻找理由。学生发现在文中陈述了不少“不送”的理由:如“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我再三劝他不必去”等;而“送”的理由根本就没提。应该说“不送”更合理,但父亲“踌躇”两次后,“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学生通过这样反复对比研读就有了这样的认知:这是个合情但不合理的选择,但恰是这种选择反应出父亲当时的心细如发,表现出他在那特定时期的特殊心理,也写出了他对我的关爱入微。从另一角度来说,我却对此不能理解体会,此点也为后来的深深自责作为辅垫蓄势。

这是典型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然后深入到文本的例子。我们在备课时,不能因循守旧、墨守陈规。若只一味地盯着父亲买橘子的背影,那就看不到这段闭来之笔的妙处了。备课时最好能先格式化固有的阅读体验,对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捕捉文本新颖的感悟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让他们真真读进去,方能读出文章的真味。

又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中邹忌与其妻、其妾及客的对话。通过对比来区分这三问三答的变化,以此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邹忌首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接着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最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通过反复研读学生会发现:这三问的背景不同,表达也愈发简洁。若说一问二问是有疑而问,那三问应是无疑故问了。另外三答的变化就更明显了,其妻的“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采用了肯定陈述加反问句的回答,语气最强。我们听到的反复强调,是打心底里的赞美;其妾的“徐公何能及君也!”采用的是感叹句,我们听到的只是加重语气的肯定而已;而客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采用了否定的陈述句,语气最弱,我们听到的应是敷衍塞责。

经过这样的对比精读,学生明白这三问三答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有着一点点的变化,而这一点点却表现出诸多人物的内心活动,这点滴变化是何其有趣呀!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古文叙事的魅力,激发了学习文言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我们教材中的课文有些本身就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如《细柳营》中细柳营与霸上、棘门军营的对比,《故乡》中少年与中年闺土的对比,《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前后的众人表现的对比,《铁骑兵》中敌我双方的对比,《孙权劝学》中吕蒙的今昔对比……

对于这些文章,我们更要用好对比阅读法。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读出文中的故事,读出人物的特点,读出作品的深层含义,读出文章的要旨。从而学到通过对比传言的方法与途经,这对于学生的写作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在本册中寻找对比源,通过对比温故知新。

首先,是用好同单元的对比源,通过对比温故而知新。

如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课文有:《背影》《永久的悔》《铁骑兵》《苏珊·安东尼》四篇。在教学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苏珊·安东尼》时,我先让学生自读理清情节,接着让学生去对比已学过的前三篇文章。为了方便学生掌握,我列出几点让学生去对比,如叙事顺序,选材的角度,语言的特色等。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这四篇文章的顺序是不同的:《背影》与《永久的悔》采用是倒叙,《铁骑兵》用的是顺叙,而《苏珊·安东尼》则采用了插叙。经过进行的对比阅读,学生还能感受到这三种记叙的顺序的特点。而我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作文中用好插叙,因为学生在平时习作中只习惯于用倒叙或顺叙。而在倒叙时总习惯于大段地议论开头,然后结尾也是来个大议论,从而形成时下“流行”的“四不像文章。对于学生而言这些都是旧知,我们通过这种纵向的对比即时地温习一下也是有益的。许多知识只有在不断地温习后才会有深刻的体会,才会有新的收获。

从选材角度来比,这四篇文章也各有特点。《背影》以送别中的细节为焦点,《永久的悔》以“吃的”为线,《铁骑兵》以脱离大部队的小队骑兵的诡奇经历,《苏珊·安东尼》以她的女权运动为中心。有生活上细微的小事,也有社会上轰轰烈烈的大事。对比中让学生知道文章重在以情感人,而不在于以大事、奇事取胜。同时也可以迁移到他们的作文中,纠正无病之、虚构情节等问题。从而达到新的收获。

我们语文版的教材编排以文体为依据,每单元的四篇课文同体。要通过对比找到它们的共性,同时更需要通过对比找出它们的个性。让学生既知文体要规范,也要能个性表达。

其次,要擅用同本书中跨单元的对比源,通过跨单元对比学习新知。

如我在教学《珍奇而稀有的动物——针鼹》一文时,为让学生掌握“本文准确简明的说明语言”这一重难点。我设计了本文与《海燕》《骆驼寻宝记》的对比阅读这一主要环节。这三篇课文均有写了动物动作特点,《海燕》是通过描写来表达,《骆驼寻宝记》是通过拟人化的叙述描写来表达,而本是用准确简明的说明来解决。通过对比较轻松地让学生明确了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的特点。

第三,用好跨册课文的比较源,穿越时空构筑起语文知识体系。

新知的学习尽可能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旧知识应是新知成长的沃土。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知识体系才会建立起来。如说明文的学习,七年级下他们已学过《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珍奇而稀有的动物——针鼹》等事物说明文,到八年级上学习事理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时候,自然就应与《苏州园林》有个对比,让学生明白事物说明与事理说明的区别与联系。又如九年级出现的驳论文就应与八年级的立论文产生联系与对比,让学生在固有的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之花。

语文课的低效,有时就表现在知识点没有呈线性上升这点上。我到七年级下听老师上童话《巨人与孩子》跟在七年级上听《小溪流的歌》如出一辙,同样的把重点放在思想内容上。没有新的要求,没有更高的要求。难怪有人说语文课缺个把月也不会怎样,数学课可就得落下一个大洞了。针对这点,若我们能有纵向的对比,备课时提高目标要求,上课时能引导学生对比提升,我想语文课也就缺不得了,而同时我们也能帮助学生构筑起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体系。

三.引入课外对比源,通过对比阅读突破拓展。

于漪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时,引入《辞海》中关于荔枝的解说,然后与本文进行对比,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习本文引用说明的妙处,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经典案例。我们在教学中有些重难点的解决之道就在这里——将要解决的问题置于对比之中,让学生去发掘、探索、解决。

我在八年级上册教学《巴东三峡》时,引入七年级上册的郦道元之《三峡》进行对比。从古今之对比中可见古文叙事之简约美及本文细致之美。另外,我引导同学去寻找两文在内容上的不同。同学经反复对比之后,发现本文除写自然风光之处,还有多处写到人文景观。如:黄陵庙、香溪——昭君浣妆处、白帝城、孙夫人庙等等。由此也生成了本课的重要知识点——用人文景观来突出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也是郦道元的《三峡》所没有的,这也是突破了七年级《春》那一单元纯自然风光的写法,让学生生景观的概念——新的更高的知识点。也就在这不断的对比深挖文本之中,学生对这篇看似平淡乏味的课文有了兴趣。

后来,我又引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三峡》。文中引用余光中《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并以此为核心写三峡——一个纯人文的文化三峡。它着实让学生开了眼界,在加深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这也是同题文章的对比阅读,另外也可引入同文不同题的文章。如用鲁迅的小说《铸剑》一文与《干将莫邪》对比。只要有适合的文章,能为自己学生的学习起帮助作用,就可以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