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内科技论文

国内科技论文

时间:2022-12-31 09:20: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内科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内科技论文

第1篇

1)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占据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主导地位。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中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分别名列前三位,占据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主导地位。排在后面的依次为信息与系统科学、地学、数学、天文学和力学。除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三个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为正外,其他五个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均小于零,表明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的多数学科的科技发展低于整体水平(见表1)。

表1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序

生物学

1.7461

0.98206

1.79619

1

化学

0.87113

1.18576

0.83031

2

物理学

0.81642

1.32005

0.76775

3

信息与系统科学 -0.41952 -0.77932 -0.37558 4

地学

-0.54201 -0.6447

-0.52783 5

数学

-0.71232 -0.20092 -0.7645

6

天文学

-0.88765 -1.14172 -0.84543 7

力学

-0.87214 -0.7212

-0.8809

8

2)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北京差距明显。

在自然科学学科中,上海除地学外,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进入前三名,其中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六个学科在大陆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信息与系统科学国际科技论文数排在北京、湖南之后,名列第三(见表2)。虽然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位居前列,但与北京相比,差距明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天文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2。在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力学、物理学、化学、信息与系统科学、天文学和生物学有明显优势,数学与地学国内科技论文未能进入前三名(见表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数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内科技论文均不足北京的1/2。

表2 2001年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数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湖北

力学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上海 陕西

信息与系统科学 北京 湖南 上海

北京 湖北 上海

物理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安徽

化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江苏

天文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上海

地学

北京 湖北 江苏

北京 江苏 湖北

生物学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广东 上海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3)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是制约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

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效率,就其实质而言,是新的知识在一个系统中创造、流动和利用的效率。它取决于诸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之间相互作用的效率。而决定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作用则取决于经济科技制度的安排,政策体系的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创新文化的氛围。建设知识创新体系,提升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能力的关键是通过制度、政策和环境的作用,提高创新各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达到创新目标的要素间的互动。从本质上看,创新体系是由存在于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关于科技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与交流所构成的。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直接影响着创新的成效和整个经济体系。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表3所示上海自然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2/3左右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成为制约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速知识流转、战胜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中的系统失灵是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知识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长期任务。

表3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数 项目参加人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114

343

275

5122

与国内高校合作

127

305

221

7258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107

243

177

2526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38

127

118

2360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915

2103

1895

25427

独立完成

2545

4408

2707

32311

其他

26

124

102

1384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2。

2 上海工程与技术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学科在国内的比较优势。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20个学科的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包揽了20个学科的第一名,上海只有材料科学、冶金与金属学、机械与仪表、动力与电气、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土木建筑、交通运输9个学科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上海能源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两个学科国际论文排名第三(见表4)。

表4 2001年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北京 河北 山西

北京 陕西 江苏

测绘科学技术

北京 四川 陕西

北京 湖北 江苏

材料科学

北京 上海 辽宁

北京 上海 陕西

矿山工程技术

北京 江苏 湖南

北京 湖南 江苏

冶金、金属学

北京 上海 辽宁

北京 辽宁 上海

机械、仪表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江苏 陕西

动力与电气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湖北 陕西

能源科学技术

北京 湖北 上海

北京 山东 黑龙江

核科学技术

北京 安徽 四川

北京 四川 甘肃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陕西 上海

计算技术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上海

化工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江苏 上海

轻工、纺织

上海 北京 四川

北京 广东 上海

食品

北京 江苏 广东

广东 浙江 江苏

土木建筑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江苏

水利

北京 湖北 江苏

湖北 北京 江苏

交通运输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湖南

航空航天

北京 陕西 黑龙江

北京 陕西 江苏

环境

北京 江苏 上海

北京 江苏 上海

安全科学技术

北京 湖南 安徽

北京 湖南 江苏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20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有18个学科排名第一,只有食品和水利分别由广东和湖北名列第一,而上海只有9个学科进入前3名,其中材料科学、土木建筑、交通运输3个学科名列第二,冶金与金属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轻工与纺织、环境工程名列第三(见表3)。

2)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占主导地位的学科。

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8个学科依次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机械与仪表、航空航天、材料科学、化工、计算技术、动力与电气、交通运输。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最为薄弱的5个学科是测绘科学与技术、水利、矿山工程技术、安全科学技术和食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3的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小于零,表明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60%的学科科技发展低于平均水平(见表5)。

表5 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序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2.93105

2.48946

2.96681 1

机械、仪表

1.38674

0.06872

1.29458 2

航空航天

1.16586

-0.81414 0.98384 3

材料科学

0.57576

1.29195

0.67626 4

化工

0.61197

0.94682

0.66216 5

计算技术

0.35117

1.86971

0.51358 6

动力与电气

0.49477

0.42028

0.50252 7

交通运输

0.45473

-0.19787 0.40005 8

土木建筑

-0.32659 0.6906

-0.23377 9

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0.26822 -0.66067 -0.31811 10

冶金、金属学

-0.46472 0.25968

-0.40773 11

轻工、纺织

-0.46716 -0.475

-0.47954 12

环境

-0.69617 -0.31043 -0.67619 13

核科学技术

-0.72349 -0.79265 -0.75082 14

能源科学技术

-0.79072 -0.50098 -0.78198 15

食品

-0.76882 -0.90066 -0.80184 16

安全科学技术

-0.81005 -0.84276 -0.83462 17

矿山工程技术

-0.8642

-0.85314 -0.88633 18

水利

-0.89218 -0.8347

-0.91028 19

测绘科学技术

-0.89975 -0.85423 -0.91858 20

3)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论文产出与北京差距悬殊。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国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排在前3名的11个学科中,除材料科学与土木建筑两个学科外,冶金与金属学、机械与仪表、动力与电气、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交通运输、能源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9个学科的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2。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进入前3名的9个学科,除材料科学、轻工与纺织两个学科外,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冶金与金属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环境工程等7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均不足北京的1/2。

4)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

表6所示上海工程技术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70%左右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成为制约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

表6 上海市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参加人

项目数 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201

3341

2169

74523

与国内高校合作

437

1762

1415

21865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644

3021

1745

24587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94

854

608

19073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1431

4551

3454

52744

独立完成

6934

22836

15879

219665

其他

293

1592

1198

10703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5。

3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农学和水产学占据上海农业科学领域中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主导地位。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农学和水产学,林学、畜牧与兽医科学相对薄弱(见表7)。

表7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名

农学

1.21943

1.45978

1.26327

1

水产学

0.28854

-0.26992

0.2164

2

畜牧、兽医科学 -0.3714

-0.38479

-0.37749 3

林学

-1.13657

-0.80507

-1.10218 4

2)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与国内先进地区有相当差距。

在农业科学领域4个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农学和林学、甘肃的畜牧兽医、湖北的水产学国际科技论文排名第一,上海在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无一进入前3名(见表8)。在农业科学领域4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农学、浙江的林学,江苏的畜牧兽医、山东的水产学国内科技论文排名第一,上海在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无一进入前3名(见表8)。无论是国际科技论文、还是国内科技论文,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与国内先进地区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表8 2001年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科技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农学

北京

浙江

江苏

北京 江苏 浙江

林学

北京

黑龙江 安徽、福建、 浙江 北京 福建

广东、陕西

畜牧、兽医科学 甘肃

云南

北京

江苏 北京 甘肃

水产学

湖北

山东

广东

山东 广东 福建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4)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

表9所示上海农业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64%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加强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表9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数 项目参加人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24

46

38

229

与国内高校合作

25

72

45

613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48

86

68

442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2

5

4

18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69

124

99

506

独立完成

312

420

269

3716

其他

9

8

3

25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3。

4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北京仍有相当差距。

在医药科学领域6个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四个学科排名第一,上海的药物学和特种医学两个学科排名第一。此外,上海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排名第二,中医学排名第三(见表10)。在医药科学领域国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除药物学和特种医学外其他4个学科与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

表10 2001年医药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预防医学 北京 浙江、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

基础医学 北京

上海

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

药物学

上海

北京

江苏

北京 广东 上海

临床医学 北京

上海

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

中医学

北京

云南

上海、江苏 北京 广东 江苏

特种医学 上海

北京

广东

北京 陕西 上海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包揽了6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的第一,上海除中医学国内科技论文未进入前三名外,预防医学、基础医学、药物学、临床医学和特种医学国内科技论文均排名全国第三(见表11)。在医药科学领域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6个学科与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和特种医学国内科技论文不足北京的1/2。

表11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名

临床医学

1.495

1.583

1.56579 1

药学

0.89727

-0.15227 0.79183 2

基础医学

-0.33507 0.84777

-0.246

3

中医学与中药学

-0.21555 -0.8431

-0.27284 4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0.69136 -0.64275 -0.70052 5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1.1503

-0.79264 -1.13826 6

2)上海医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和药学。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和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科技发展相对薄弱。

3)知识流动不足是影响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制约因素。

表12所示上海医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85%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加强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表12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参加人

项目数 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37

124

114

7510

与国内高校合作

142

258

170

1607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113

234

171

1921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6

10

7

119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97

195

166

2343

独立完成

3074

4857

3192

20038

其他

139

125

第2篇

关键词:科技期刊;数字化;增值;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065-03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学术出版成为期刊界广泛关注的话题,而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如何开展科技期刊在网络化环境下的增值服务也受到期刊界的重视[1-5],但是目前这些研究还主要立足于开展服务层面。数字化、网络化使得科技期刊的内涵和外延均在无限扩大,其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纸媒期刊本身。本文希望从科技期刊作为特殊商品这一自身的特殊性出发,首先分析科技期刊的价值与增值的内涵,然后从学术价值、使用价值、销售收入三个方面,介绍在增值方面国外科技期刊的做法、国内科技期刊的经验,探讨我国科技期刊如何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手段,开展多样化运作,增加自身价值,各种价值相互促进,从而提升“互联网+”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一、科技期刊的价值与增值

科技期刊的价值,是科技论文在评审、编辑、出版、传播、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中所形成的创造性劳动,主要包括学术价值、使用价值、销售收入等。“互联网+”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增值是指科技期刊顺应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从自身特点出发,以内容为基础,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供比传统纸媒期刊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获取更便捷的信息资源,从而满足作者和读者更多方面、更具差异的个性化需求,使科技期刊的价值得以提升、影响力得以扩大。

国外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普遍开展早,理念先进,技术手段领先,我国科技期刊虽然近几年也开始重视数字出版,但是普遍尚未掌握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缺少政策、人才、资金的支撑,因此大多数科技期刊还仅局限于将纸媒期刊的内容数字化后搬到网络上,网站上的信息普遍内容较简单、形式较单调,未能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挖掘和发挥出科技期刊更大的价值,实现增值运作。

二、学术价值的增值运作

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是由它所刊载的内容来体现的, “互联网+”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不再是其登载的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的简单加和,而是远远超出论文本身,延伸到可由其论文所能挖掘的内容、承载其论文的期刊网站所刊载的内容等无限广大的范围,其学术价值也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有无限运作的空间。

(一)内容的挖掘与关联

对内容进行挖掘与关联,指对论文的内容进行深度加工,挖掘和丰富论文的内涵,实现相关的知识和文章的轻松链接,提升论文的附加值,即实现所谓的语义出版。国外一些知名的期刊出版集团如爱思唯尔(Elsevier)、斯普林格(Springer)等,利用XML等技术对论文进行结构化的描述与深度加工,达到了论文内容与形式的分离,完成了对数据的处理与整合,实现了知识点间的关联与链接,使期刊不再局限于纸媒期刊的内容,信息量得以成倍扩大,学术价值得到大幅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目前普遍采用方正、Word等软件进行排版,受语言、出版软件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在知识挖掘方面起步较晚。目前已经有一些科技期刊如中国科学院的部分期刊、高等教育出版社的Frontiers系列期刊等开始采用XML排版,尝试对内容进行挖掘和整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已经开始进行语义出版方面的研究。传统科技期刊应关注相关进展,在现有基础上开展相关尝试,实现自身学术价值的提升。

(二)网站的改进

网站作为科技期刊信息和展示的平台,能够提供纸媒期刊所无法承载的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展现形式,科技期刊利用自身的网站,提供文字、音频、视频、多媒体资源,增强互动内容和环节,能够增强科技期刊的凝聚力,提升科技期刊自身的学术价值。网站建设越来越受到科技期刊的普遍重视。《科学》(Science)的网站提供科学播客(Science Podcast),展示编辑对作者的采访,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研究内容和科研成果[6];《英国医学会杂志》(BMJ)在网站上提供实验方法、实验数据和审稿意见等论文之外的许多内容;《自然》(Nature)、《细胞》(Cell)、《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等都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辟了前沿问题、热点问题探讨平台,引导读者开展学术研究[7]。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已连续评选了三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网站,宣传优秀网站的成功经验,促进高校科技期刊网站建设;《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临床转化神经医学》(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 and Clinics)在网站上提供论文有关的视频文件等。但是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的网站还普遍比较简单,不像国外知名期刊的网站内容那么丰富,视频和音频文件较少,使科技期刊增值的内容不多,进一步改进的空间较大。

三、使用价值的增值运作

科技期刊的使用价值是指科技期刊供作者、读者使用所带来的价值,“互联网+”时代,数字化、网络化使科技期刊更好用,用起来更便捷,用处更广泛,读者可以在纸媒期刊出版前便阅读到优先出版的期刊,不花钱便免费获取期刊,通过期刊网站获得更多专业信息、专业资源,科技期刊的使用价值具有巨大的增值空间,能够吸引更多作者和读者的关注,进而促进其学术价值的提高。

(一)优先数字出版

优先数字出版(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是指在印刷版出版之前,将期刊的内容以数字出版的形式提前在网络、移动媒体上,读者可以对优先出版的论文进行阅读和引用,从而缩短论文面世的时间,有利于提高论文的显示度和被引用率、提高期刊的影响力[8]。优先数字出版增加了期刊的使用价值,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已成为国际科技期刊出版的大趋势,为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所采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都采取了优先数字出版,如Nature的优先在线出版(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AOP)、Science的快递(Express)、Springer的在线抢先阅读(Online First)、Elsevier的即将出版(In Press)。英国皇家化学会(RSC)的期刊论文经过同行评审被录用后,通过制作在正式编辑发表之前便在线发表,通常从接收到初次在线发表学术论文仅需 60 天,短篇评论文章只需45 天[9]。中国知网于2010年10月正式启动了中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目前为学术期刊提供单篇和整期的优先数字出版,实现了互联网出版、电子出版、手机出版等形式的优先出版,得到国内科技期刊的积极响应。

(二)开放获取(OA)

开放获取(open access, OA)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出版模式的传播形式,它的理念和做法已被科技界、期刊界、图书馆界普遍接受。传统纸媒期刊普遍采取在期刊出版的同时或一段时间后上网供读者免费检索、阅读、下载、复制、传播,使读者可以更便捷地获取论文,有利于提高期刊的传播效果。不同的期刊在阅读权、再使用权、版权等方面开放的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国外一些知名的期刊均采取了开放获取的形式,如《细胞》(Cell)的系列期刊在出版12个月后可以免费获取,《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出版6个月后可免费获取[10]。欧盟要求欧盟研发框架计划(PP7和“地平线2020”)资助的项目,其研发成果实施开放获取,鼓励各成员国一致采取开放获取政策,加强对科研成果开放获取的资助。2014年5月15日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宣布开放获取政策,规定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的论文,在发表后1年全部向读者免费公开。《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在2008年创刊时采取全部开放获取,以便读者阅读下载,提高期刊影响力和显示度,并收到良好效果,2013年其影响因子已达7.392。近年来,世界知名的出版公司纷纷推出了OA期刊,如《自然交流》(Nature Communication)、《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细胞报告》(Cell Report)等,我国也有《光:科学与应用》(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等OA期刊问世[11]。开放获取有利于科技期刊扩大读者群,增强了科技期刊的使用价值,促进了科技期刊学术价值的提升,因此成为科技期刊增值运作的手段之一。

(三)期刊群的建设

为了加强学科与出版资源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提升科技期刊的办刊水平,期刊群、期刊联盟应运而生。加入期刊群对于规模较小、影响力较弱的个刊无疑是加入到更广阔的平台,有利于提高个刊的显示度,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吸收高水平的稿件,吸引更多作者和读者的关注,实现自身发展,提升自身使用价值,因此期刊群的建设日益受到科技期刊界的重视。国外有Springer、Elsevier、英国皇家化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RSC)、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等刊群。如英国皇家化学会(RSC),出版化学、生物学、材料、医学和物理学等专业的40余种期刊,同专业的期刊间共享审稿专家,可以互转稿件,避免了重复审稿,缩短了论文刊发时间;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旗下有约110种期刊,其平台具有协同采编、跨库检索、文献评价、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研究等功能[12]。我国目前有20多个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刊群、期刊联盟,如中华医学会刊群、中国光学期刊网、材料期刊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网等,以及中国航空学会期刊联盟等。其中中国光学期刊网(http://opticsjournal. net/)[13]截至2016年3月6日汇集了52种光学期刊,投稿专区汇集了47个期刊的作者投稿系统或投稿邮箱,资讯栏目有会议资讯、行业动态、招聘信息等,社区栏目有博客、我的博客、学习小组等,为光学专业人士和企业提供了日常关心和关注的专业信息,为专业人士投稿提供了方便,也避免其受到虚假网站的欺骗;当然,由于期刊的主办单位不同、期刊的性质不同,期刊群内的期刊还只是松散的结合,若能够共享审稿专家、互转稿件等将能够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使期刊群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

四、销售收入的增值运作

科技期刊的销售收入是指通过销售期刊所获得的收入,“互联网+”环境下科技期刊的销售收入不再只是来源于销售纸媒期刊,还包括数字期刊的使用、版权的使用所带来的盈利收入。

(一)销售网络版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纸媒期刊销售量越来越少,而加入知名的数据库和检索平台是越来越受到科技期刊重视的,获得电子版、网络版销售收入的方法。Springer和Elsevier是世界知名的两大期刊出版机构,加入其平台,是科技期刊提高影响力、获得销售收入的举措之一。如北京科技大学出版的《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加入Elsevier的ScienceDirect平台,每年获得稳定的销售收入。中文的科技期刊选择加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出版,获得销售收入。

(二)加入美国版权结算中心(CCC)

美国版权结算中心(copyright clearance center, CCC)是一家全球版权经纪公司。科技期刊编辑部只需提交期刊的名称、刊号、出版单位、出版时间、语种等基本信息,即可完成授权和许可。科技期刊加入版权结算中心后,有国内外读者要使用科技期刊上的论文、图表时,只要付费给版权结算中心后即可直接合理使用,编辑部从中可以获得版权收益[14]。国外知名的出版集团如Springer、Elsevier、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等均加入了版权结算中心。目前国内的《浙江大学学报(A辑:应用物理和工程)》(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等已与版权结算中心签约,并且已有期刊开始获得版权收益。数字化时代,检索、获取、使用论文变得越来越便捷,版权的保护和开发日益受到科技期刊的重视,与版权结算中心合作可以保护自己的版权,提高期刊的国际国内显示度,获得版权收益,因此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编辑部加入版权结算中心,加入版权结算中心也成为科技期刊增加销售收入的方法和手段。

(三)按需印刷、出版抽印本

数字化、网络化为传统纸媒科技期刊实现按需印刷、满足作者和读者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可能。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的纸质版印刷量在不断缩水,取而代之的是在线阅读的大量增长。作者出于留念、上缴、保存等目的可能需要自己论文的抽印本、豪华版,科技期刊按照作者需要完成按需印刷,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和提升科技期刊销售收入,更能扩大宣传,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而且操作简便、容易实现,因而越来越受到科技期刊的重视。如Nature在论文录用后,会随论文录用通知,给作者发去论文抽印本的订购单,作者可以另外付费购买其论文的抽印本;《中华内科杂志》将特色栏目“临床病理讨论”中的126篇论文汇编成《内科疑难病例讨论选编》,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不仅扩大了期刊的知名度,而且还为编辑部带来不菲的销售收入[15]。随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多的科技期刊开始关注经营、效益的问题,按需印刷、出版抽印本是科技期刊开展经营、增加销售收入的重要手段。

五、结 语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网络化为传统科技期刊带来了巨大的增值空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科技期刊顺应时代和技术发展,通过多样化运作,增加自身的学术价值、使用价值、销售收入,提升学术影响力,有很多工作可以做,需要做,必须做。

参考文献:

[1] 张维,吴培红,冷怀明.数字化环境中国内外科技期刊增值服务的发展现状[J].编辑学报,2014,26(2):156-158.

[2] 张静.科技期刊借助数字化手段提供增值服务探析[J].编辑学报,2013,25(2):105-108.

[3] 冯玲.我国科技期刊信息增值服务路径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3(6):141-143.

[4] 孙守增,杨琦.学术性科技期刊的价值构成及其特点[J].编辑学报,2001,13(1):6-8.

[5] 杨志华.学术期刊价值链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645-649.

[6] Science Podcast:2 November 2012 [EB/OL].(2012-11-08)[2016- 03-10].http://.

[7] 肖宏,马彪.“互联网+ ”时代学术期刊的作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0):1046-1053.

[8] 付雅静,钱俊龙.数字出版时代提高科技期刊显示度途径的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62-1266.

[9] 出版问答[EB/OL].[2016-03-12].http://.cn.

[10] 吕小红.试论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经营策略[J].中国出版,2013(310):34-36.

[11] 齐国翠,石应江,李哲.开放获取――学术期刊低成本高显示度的重要出版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7):705-709.

[12] 迟秀丽,侯春梅,贺郝钰.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网络出版平台研究[J].编辑学报,2015,27(2):182-185.

[13] 期刊集群[EB/OL].[2016-03-10].http:/// Journals.

第3篇

[关键词]科技期刊;分级管理;学术影响力

[DOI]10.13939/ki.zgsc.2016.22.110

科技期刊是重要的科研成果载体,它反映了国家及科研单位的科研水平和实力,而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则是指某一阶段内科技期刊在相应的科研领域内的科研活动影响范围及深度。下面就从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现状展开综合性分析研究,以便于更好地提升科技期刊质量,提升其学术影响力。

1 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无论是科技期刊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极大的提升。我国目前的科技期刊种类繁多,门类齐全,且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能够满足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科技期刊体系建设需求。由于我国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科研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也持续增加,学术论文质量也有了极大的提升,这也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我国不断拉近与世界先进学术差距的重要标志,但我国科技期刊想要取得国际影响力要走的路还很漫长。我们只有不断提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高科研技术水平,推动科技期刊科学发展。虽然有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但学术影响力和实施力度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科技期刊学术缺乏更高层次的布局和决策。

2 增强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途径

2.1 增加我国科研投入

虽然我国在科技研发工作当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我国科研实力及水平仍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科研基础实力总体水平较低,科研底蕴有限,期刊影响力不高,致使一些高水平论文流向国外期刊。若想要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应从其根本原因入手,增强我国基础科技实力,提升科研论文综合水平、提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构建科学有效的科研管理体系,尊重科技规律,切忌急功近利和浮躁之风,杜绝学术不端,落实科技研究工作,努力提升基础科技实力。

2.2 注重政策引导和扶持

电影、电视、影音文化等在我国文化产业中受到了有关政策的保护,国家通过这些办法来保护民族文化,而科技期刊保护却一直未被列为文化保护行列,而一些国外出版集团又趁着我国明确的外商限制的同时,大赚出版费用,占领中国刊物市场。我国期刊有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学术自信,强调国外权威数据库,造成大量稿源外流。因此,我国政府应尽快建立良好的政策扶植环境,提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

开展分级管理,创办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期刊。我国科技期刊应面向世界,抢占国际地位,采取国际化战略,加快科技期刊国家建设,使我国科技期刊更快地跻身于世界先进科技期刊行业。首先,集中多方面资源和力量,整合我国国内科技期刊市场,实施科技期刊分级管理,对于已经具备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国家应给予重点扶持,通过政策和经费上的帮助,提高其行业竞争力,增强刊物吸引力,吸引国际科学领域中有代表性和杰出论文,争取尽快培养出国内顶尖科技期刊,更好地展示我国科研创新成果,全面反映我国科研水平。其次,鼓励科技期刊发展,满足教育和科研需求,更好地服务于高水平人才及科研成果,建立奖优降劣机制,实现科技期刊动态管理,对于各个层次的期刊,采取一定的扶持和帮助,加快我国科技期刊行业更快发展。

近年来,大量高水平科技稿件外流让我们深感忧虑,这不仅是我们科研成果的流失,同时也是我国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流失,科研人员在花费了大量资金在国外发表文章之后,我国科研机构和图书馆还要以高昂的价格购回论文,对国外期刊依赖性较大,造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例如爱思唯尔数据库全面提价,而我国却只能被动接受,这也是极为无奈的一种表现,这不仅是文学上的流失,也对我国科技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今天爱思唯尔仅仅是涨价,若是有一天实施文化封锁,是不是我们连自己的科研成果都不能看到,这样无疑是可悲的。我们必须要重视这一问题,积极实行政策上的引导和扶持,不断壮大我国科技期刊,尽快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建立科学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遏制科研成果外流的不良状况。科技期刊是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科研成果,它的重要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行业,只有国家政策引导,将国内刊物作为科研人员和研究人员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学术自信,倡导国内刊物,不妄自尊大、盲目自卑,创建国内科技刊物宽松、公平发展环境,才能够不断拉近我国科技期刊同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提升我国科技期刊水平。

开展文化交流,利用国际优质资源,改进我国科技期刊水平,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维护科技资源安全。鉴于网络期刊领域属于新兴领域,我国和国外处于同一水平,我们不需要掌握这一发展机遇,创建开放式网络平台,增加期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注重国家引导和企业引导,搭建其具有自主知识澶群的国内期刊数据网络平台,奠定扎实的科技期刊发展基础。

妥善处理市场化和公益化关系。受市场经济影响,出版体制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我们应当从基本国情出发,分析科技期刊发展现状,正确定位,减少盲目性和国际盲从性。科技期刊是非营利的文化事业,它能够促进科技交流和传播,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进步等的重要条件,但其非完全的公益化,它有着特定的市场受众,没有纯公益非排他性特点。因此科技期刊应当是市场化和公益化结合的产物,市场决定其产量,政府的政策扶持能够给予科技期刊一定的维护和供给。科技期刊情况较为复杂,我们不能够片面判断其市场化或是公益化,应当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科技期刊健康发展,提升自我生存发展能力,使我国科技期刊能够具有扎实的国内市场根基,面向世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开展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多样化经营。调整期刊产业结构,优化行业布局。新闻出版总署根据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实施了宏观政策引导,鼓励期刊间的强强联合、品牌扩张和资源重组等,不断推动科技期刊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多样化经营模式发展,努力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提高经营效益,打造多元化期刊经营发展局面。

提高办刊队伍整体素质。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保证办刊人员素质是科技期刊长期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学者型编辑队伍,选择业内精英和专业进行审稿,提升期刊办刊水平。重视期刊经营型人才培养,瞄准科研领域市场,积极组织高质量、具有前瞻性的稿源,增强刊物吸引力。紧跟时展步伐,更新办刊理念,掌握最新出版技能,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编辑出版加工手段,提升刊物编辑能力和素质,使我国科技期刊能够放眼世界、放眼未来。

3 结 论

科技期刊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更是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和实力,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我国应积极采取政策扶持,努力提升国内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完善期刊改革发展,科学、客观地分析科技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营造良好的科技期刊生存与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铁明,颜帅,佟建国,等.关于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0(2).

第4篇

关键词 科技馆;信息门户;对比分析;信息构建

中图分类号 G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3-0110-03

为全面了解和把握国内外科技馆信息门户的建设现状,笔者分别以“科技馆”“科学中心”“科技类博物馆”“信息门户”“信息构建”等关键词为主题词,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期刊网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了文献检索,得到关于科技馆信息门户相关的研究结果只有15条,而关于科技馆领域的研究文献有5 450条。可见目前业界对于科技馆信息门户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科技馆信息门户,旨在引起业界对于科技馆信息门户建设的重视,同时提出国内科技馆信息门户建设的相关建议,对于提高我国科技馆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1 国内外科技馆及信息门户现状分析

利用技术相对成熟的高德地图、谷歌地图以及百度地图定位功能,对国内外科技馆/科学中心进行定位统计,搜索结果得到国内28个省份建设有科技馆,共计1 282。全世界除非洲、俄罗斯等国家较少以外,经济发达地区均有设置,其中美国最多。美国50个州和1个特区,现存科技馆类实体场馆380多所,每一个行政区域内至少有两所科学中心。

通过网络调查统计的方法,对定位搜索得到的国内1 282所科技馆和美国380多所科技馆门户网站进行检索统计,发现美国科技类实体场馆都建设有实际可用的门户网站,建设比例达100%,且网站利用率高,建设风格、内容详尽、结构完整、层级分明。而国内科技馆信息门户的构建相对落后。建设比例不足30%,除大型场馆建设了信息门户以为,数量庞大的县级科技馆基本没有门户网站的设置。

2 科技馆网站信息构建对比分析

纵观国内外典型的科技馆信息门户建设现状,不难发现,目前国内科技馆信息门户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设数量少,信息门户利用率低,内容组织与分类标准不统一,导致很多网站形同虚设。从用户使用角度出发,本文重点对网站导航系统、标识用词以及检索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信息构建理论是网站建设的重要指导理论,其核心部分为信息的组织系统、标识系统、导航系统和搜索系统。

2.1 科技馆信息门户组织系统建设

科技馆信息门户组织系统构建是按照科技馆知识组织体系生成一个良好的知识体系结构,将分散独立的信息片段组织成一个有序的、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有机整体。但目前国内科技馆信息门户在内容组织上缺乏一定的标准,内容分类混乱,重叠现象严重。为明确对比样本,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网站导航条中的栏目分类进行研究。通过统计得到中国和美国导航条标识用词表。见表1。

对比分析美国著名的5所科技馆门户网站导航用词可以看出,在一级栏目中,大多选用一至两个英语单词即可清楚表达栏目内容,且一级栏目一般为5~7个,分类相对清晰清晰明了。而国内科技馆信息门户信息内容分类存在混乱,内容重叠等问题,导致用户在参访时不能快速锁定目标信息,即降低了用户访问效率,也减少了网站可用信息量的展示。

2.2 科技馆信息门户标识系统分析

网站标识系统通过给分类信息确定名称、标签或者添加相应描述进行内容的表述。网站标识所用的标引名称可以来源于词库、用户、控制词表或者借鉴已有的网站标识等。科技馆信息门户通过标识系统向浏览者传达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例如中国科学技术馆的信息门户中参观预约、活动公告、新闻等词语就是相应的标识。中国科学技术馆及其标志Logo既是网站的标志,同时也是该网站中起导航作用的标识。网站标识一般包括中英文文字、网站Logo、数字、图画、三维动画、音乐等多种形式。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科技馆网站标识用词,得到如表2:

国内科技馆网站标识用词缺乏一套统一、规范的用词标准,一般采用3~4个字进行栏目内容的文字总结。由于汉语言文字存在一词多义、多词同义的情况,导致标识用词存在概念模糊,表达不清晰,逻辑层次不清等问题。

而美国科技馆网站标识系统设计,主要采用的是文字标识,导航中一级栏目标识主要采用1~2个英文单词进行表示。分类较为清晰,有关于参访、活动、特效影院等栏目的展示,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不管是否有参访需求的浏览者进入网页,都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场馆特色的资源,满足更多参访者的参访需求。

2.3 科技馆网站搜索系统分析

搜索系统是通过某种特定方法从本地或网络中采集数据,然后对它们进行分析、处理、加工和组织,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最后将检索到的相关信息以某种方式展示给用户。检索系统是信息门户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用户快速查阅信息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信息门户能否吸引信息需求者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科技馆网站最基本的服务功能是为用户参访提供相应的信息,购票是网站为参访者提供的最基本信息,因此本文作者选择以“Tickets/Ticket”为统一检索关键词,对检索系统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得到中美两国科技馆网站搜索系统统计表(部分)。见表3。

通过网站逐一检索统计,发现国内科技馆网站搜索系统建设问题突出。一是缺乏站内搜索系统的设置;二是即使有搜索系统的设置,但检索有效性不高,甚至有些网站的搜索系统形同虚设。输入“购票/售票”关键词,对国内科技馆网站检索系统查准率和查全率进行统计,检索结果均无效,上海科技馆网站检索系统,无论输入任何与页面内容相关的关键词,检索结果均为0。杭州低碳科技馆虽然设置了全站题头检索和正文检索,但检索结果相关性较低。而美国已建的科技馆网站都有检索系统的设置,为用户有目的地快速查阅信息提供了可能,同时部分网站查全率和查准率较高。例如美国纽约探索中心网站,站内检索系统显示在网站首页右上角,位置明显,易于用户发现和利用。输入“ticket”进行检索,检索结果第一条就呈现出“buy tickets”,检索总结果779条,查全率较高,且设置了二级检索,方便用户进一步细化检索结果,提高了检索的有效性。

3 研究结论

通过案例研究和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优化内容信息,完善组织分类。科技馆信息门户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定制化服务拓展其科学传播功能。建议国内科技馆信息门户在内容组织上,应尽量优化信息结构,采用树形结构,使得内容分层呈现,有条不紊。

二是网站文字标识应简洁明了。在用词的选择上尽量选择简洁明了的汉语言词语,尽可能选择能够清楚表达分类内容的名词进行表示,少用或不用形容词、动词等容易造成用户理解偏差的词语。标识用词的设置应该以简体中文为主,增加英语等国际通用语言版本的设置,以满足国内外游客参访需求。

三是增加科技馆网站搜索系统的设置。建议国内科技馆信息门户增加搜索系统的设置,增加高级检索,以减少用户层层筛选的时间,提高检索效率。增加设置检索结果的统计呈现,检索热点个性化推送。设置检索词语对照参考表,统一相关检索语意,提高检索的相关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阳,刘克允,夏原野.基于信息构建的电子政府门户网站建设[J].现代情报,2009(4):62-64.

[2]冯玉,雷菊霞.学科信息门户的知识组织体系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1):33-36.

[3]李阳,刘克允,夏原野.基于信息构建的电子政府门户网站建设[J].现代情报,2009(4):62-64.

[4]刘海泽.电子商务平台中搜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郑州:郑州大学,2014.

[5]李长玲,翟雪梅.我国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共词聚类分析[J].情报科学,2008(1):73-76.

第5篇

关键词 科研评价体系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针对我国高校及科研人员的科研评价体系,对科研工作者在学术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激励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此引发的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和学术质量低等各种问题突显。因此,经过严谨的科学审视,为创建公平科学,透明化的科研评价体系,对于增强我国科研实力,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提升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研评价体系的涵义和发展现状

(一)科研评价体系的涵义。

科研评价是指在一定科研目标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科研活动和投入产出的情况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对科研活动进行管理,监督,预测和调节,并为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认识活动。其目的是对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作出合理公正的量化评价,从而激发对科研的激情与热爱,推动我国整体科研实力的上升。

(二)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

多年来,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一直引起学术界众多学者高度关注。尽管每年改革的呼声高涨,改革举措也在逐步推进中,并没有明显成效。一直以作为科研评价成果促进了我国科研水平的提升,但多年来形成的“文章至上”科研评价体系,使得科研活动逐渐远离它本身的意义,变成了为科研而科研的活动。

而今,中国学术界都已习惯仅用论文作为评价指标来考核科技人员,片面追求量化论文,这种评价体系带来的结果是科研机构及人员关心论文胜于关心研究应用,难以潜心研究出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很多人急功近利,心态浮躁甚至学术造假等种种问题出现。

在对待科研问题的态度上,我国大力鼓励科研工作者们注重成果,体现在论文数、项目数、专著数、奖项数等等,虽然这一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科研工作者们的研发积极性,但无疑也存在大量弊端,不仅离科研评价应有的考核约束目标相差甚远,而且引发了学术不端,学术堕落等道德问题。如今在忙于抄袭论文、出版专著,重量不重质的功利化评价体系下,“学术速成”正在成为研究领域的一大顽疾。眼下,大量低水平、重复的论文充斥科学研究领域。因此,改革现行的科研评价制度,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公正,客观的科研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二、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近些年,我国的科研评价标准一般以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拿到的课题数、得到的奖项数以及自己发表的专著等为考核事项,造成的后果是科研人员工作的重心由科研工作转移到了的档次或是论文的数量上来。这种重心偏移的现象至今非常普遍,这与我国现有的科学评价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有的体制下,重量不重质成为很多学者的必然选择,大量的毫无创新性的学术垃圾由此产生。

(一)科研评价机制价值导向偏颇。

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付出汗水的艰难的旅程。近些年,科技评价标准的问题还未引起多地政府部门的重视,由于缺乏制度安排和硬性要求,相关管理文件的影响力和执行力不够显著,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在目前国内科研评价体系下,科研工作者的科研价值观出现偏差,简单地认为将科研工作是一项物质生产活动,关心可拿到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金额,对发表的论文档次和数量等等进行量化计算。正是在这样的科研体系下,导致了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动向发生无形的变化,科研人员急于,无疑严重阻碍了科研进步和发展。

(二)科研评议过程缺乏规范性。

在中国当前的学术环境下,存在着不少问题,科研工作者们被浮躁不安的气氛所包围,不能全身心地做研究,因此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草草了事,导致在评议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弊端,如人情风,官本位,打压异己等种种不良风气盛行,严重危害了我国科研发展的脚步。科技评价活动缺乏多样化的评级主体,目前仅以政府或行政单位为主导者,同时评价活动应全面贴近社会人员及团体的呼声。于是近些年,学术规范是科学领域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术语,学术评议过程的规范要求各方共同遵守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使得科学研究过程规范化。

(三)科研工作者价值观偏失。

随着科研工作与利益的挂钩日益明显,科研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项职业。而作为科研成果或创新见解象征的学术论文,本用来反映该学科领域最新,最前言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发展动向,写作目的是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或共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可现当代,当科技研究人员面对激烈的职称和岗位竞争,其学术能力水平与这些荣誉等密切相关。科技领域存在部分科研人员学术抄袭,乱改数据等学术不端的行为,过分追逐名利。

(四)科研评价标准缺乏合理性。

目前我国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对科研工作的评价主要注重量化考核,忽视研究过程,如不重视科研人员其成果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而更侧重科研成果发表刊物级别,从而缺乏一些其他放面的定性思考,导致科研评价体系从某种程度上存在不合理性。一些科研活动不够透明,暗箱操作现象较严重,这种结果将导致阻碍科研人员成长与创新发展。所以科研评价标准应及时的清晰:无论是评级人或机构,评价过程应当透明化,评价结果要面向一定科研信息需求人员公开。同时要符合评价标准多元化,不一定是定量指标。

三、完善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的对策

针对上述近些年我国科技评价体系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从高校,社会,政府,科研工作者等角度提出改善对策及建议:

(一)高校进一步建立公平的科研评价机制。

从高校的角度来说,科研评价机制的公开透明化是科研评价体系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高校的优势在于它有着众多优秀人才同时专业化程度高,因此高校在科技评价指标、科研成果考核、科研成果奖励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评价体系是针对学校内科研活动及其投入产出情况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价值判断,建立起高校评价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对教师的科研活动能力做出科学公正合理的判断,激发高校教师的科研热情,提升高校科研实力。目前,我国高校主要是借鉴国外科研体系的经验,以科研成绩和科研项目数为高校核心评价体系指标,激发科研工作热情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弊端。因此,建立起一套公正,公平合理的高校评价体系,鼓励科研人员的公正行为,杜绝打击学术不端,等不公正行为的发生,确保科研评价体系的透明公正。

(二)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从社会角度来看,需抓紧建立起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一些奖惩措施来明确社会鼓励的行为和被摒弃的行为,传导社会倡导的价值导向。由于其优势在于贴近市场,可通过加大企业和市场中各行业组织在科技研发活动中的参与,鼓励社会各行各业人民参与科技评价活动,普通大众可以发表他们的看法和建议,增强互动同时接受民众监督。因为对整个组织而言,须明确高效严谨和求真创新的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思想行为价值观,淡化科研与科研人员名声利益,岗位提升和待遇提高等利益直接挂钩,重视学术发展和自身发展,引导工作者们热爱学术,乐于研究学术。只有及时有效的传递所倡导的价值导向,才能确保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不再简单地将科研活动当做一般的物质生产活动来进行管理评价。

(三)政府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需及时推出并实施相应的制度政策,建立以权威为核心,重科研成果质量的评价机制。政府可针对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研究出一套及时有效的政策法规和制度指标,遏制现存的一些问题;政府可以委托权威评价机构和专家重新确立科研评价标准体系;政府可以成立相关科技行业协会,及时监督并指导日常的科研工作,加大监管力度。过去科研政策的要求就是要不断的通过写文章发表文章来出成果,我们应该及时改变这种政策,“文章至上”不是科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政策的推出应该更注重强调实用性,改变以往的研究目的和动向。只有公平透明的科研评价机制才是保证科研评价体系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从而调动起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那些积极探索并取得相应成就的科研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相反对于那些靠投机取巧,蒙骗过关的人,要采取严厉的惩罚制度,突出科研评价中的奖励绩优,求真创新 。

(四)科研工作者对待科研活动需重质化。

从科研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在当前的科研体系下科研人员身心疲惫,一方面拼命追赶科研进度,另一方面又频繁地从事“论文包装”、“买卖公关”等事务,很难做到专心从事科研活动。在量化、单一的评价体系下,追求严谨创新的科研学术氛围变得浮躁而功利。所以科研人员有必要对科学研究评价体系进行重新思考,强调注重科学研究过程,摒弃以往仅注重成果和论文的想法,科研人员应发掘一些真正有学术研究价值的东西,最终能将其成果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来,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科研人员应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对感兴趣的问题要深入探索,不断钻研得出新的成果。

项目资助:“江苏省江苏科技体制改革思想库(苏科政264号”重点项目资助;江苏省软科学项目“江苏科技资源共享的体制创新与政策研究”(BR2013074)

(作者:高振,南京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管理;吴松强为通讯作者,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企业组织理论与创新管理,科技创新与科技政策评价及管理;王路,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管理,科技创新与科技政策评价及管理)

注释:

汪静 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对策[J]. 中国高校科技 2012.10

赵文红 加快推进科研评价体系改革[J].前沿科学 2013年第25期

谢作渺 林强 我国科研体制评价体系的建立于评价[J]. 科技管理 2003.05

吴飞鹏 让科研评价体系更完善一些[J]. 高科技与产业化

曾天山 教育科研评价体系现状与改进思路[J]. 中国教育学刊2009.09

龙文 我国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探析[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08

第6篇

[关键词]冶金史;再建制化;研究现状;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设有“冶金史”硕士点的高校有两所:北京科技大学与郑州大学;设有博士点的只有北京科技大学(以2007年全国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为准)。当然,从事冶金史研究的其他单位或个人还有许多,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上海博物馆等以及著名的冶金史专家华觉明先生等等。北京科技大学的冶金史研究起步较早,它是目前国内从事冶金史研究的最早机构与权威机构之一,现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前身为原北京钢铁学院的冶金史组,它成立于1974年,1982年更名为冶金史研究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柯俊先生担任顾问。该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在冶金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冶金史研究博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综国内目前的冶金史研究,在其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采取“实地考察、抽取样品~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的研究程序,即科技史研究领域所谓的实证性研究方法;从其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来说,按科技史研究界的通俗分类,处于内史的研究阶段。

实践证明,在科技史研究的历程中,内史的研究首先是科技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与首要关注点,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因为人们认识事物,首先总是从认识其本身而开始的。浏览一下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的科技史期刊《自然科学史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从其创刊伊始直至1999年,该刊所公开刊登的科技史学术论文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内史的研究范畴,即驻足于史料的收集考辨或论证的阶段,特别是在其20世纪80年代所刊登的科技史论文,几乎概莫能外,而对于与科技史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的因素则很少涉及。这是我国国内科技史研究初创时期的研究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所以这也必然影响到冶金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众多的犹如冶金史研究一样的其他科技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而最终形成了当时国内科技史研究的现状。其实,目前国内科技史的研究的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仍然还裹足于内史研究的阶段,还处于蹒跚前进之状态。然而,放眼国外的科技史研究同行,他们早已走出内史研究的圈子,而关注于和科技本身密切相关的一切外在因素——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哲学等等。例如苏联物理学家赫森1931年发表的《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和默顿于1938年发表的《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其实就标志着科技史研究之外史研究的转向。前者后来发展为以贝尔纳为代表的科学学,后者发展为以默顿为代表的在西方有着重大影响的科学社会学。这两者都把科技的发展作一种外在的、社会学的理解,从而开创了科技史研究的新领域,而且此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众多的伟大的研究成果。例如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等等,成为科技史研究领域的经典研究之作,并形成了所谓的贝尔纳学派;而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或称之为默顿学派,除默顿本人的成名作及其《科学界的规范结构》和《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之外,其他代表性研究人物及其著作还有本·戴维德的《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戴安娜·克兰的《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以及科尔兄弟的科学界社会分层研究等;同时,从其中还发展出了所谓的“后默顿”传统,即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它的出现,不仅在科学社会学领域取得了话语霸权,而且在科学社会学界、科学哲学界、科学史界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外史研究的转向,能给科技史研究提供更广泛的研究视野与研究领域。其实,国外除了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科学技术之外,从哲学的视野来研究科学技术也是硕果累累的。从逻辑主义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思潮;从石里克、卡尔纳普波普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劳丹、夏佩尔这一连串如雷贯耳、耳熟能详的“主义”与名字中,我们确实感到了我国科技史研究的滞后。于是乎,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刘钝先生提出了新世纪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再建制化”问题,按笔者的理解:“再建制化”问题除了是科技史研究机制的继续提高与完善之外,更应该是科技史研究方法的再建制。

事实证明,作为一门连接文理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科技史研究,在经历了目前萦绕于科技史研究界的那种“目前中国科技史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再搞”的梦魇之后,我们的研究视野、研究领域必须跨出内史的门槛,走向与科技史密切关联的社会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等等一切相关的领域,从而探讨它们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寻找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间与发展领域,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开创新的研究思路,走向与外史研究相结合之路、走向外史的研究之路,这也许是目前国内科技史研究也包括冶金史研究在内的研究方法“再建制化”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冶金史研究的学术论文,还大都遵循“矿冶遗址考察、抽取样品一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之研究范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只是冶金考古(archaeometallurgy)的研究范畴,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冶金史(historyofmetallurgy)研究],不能否认,这种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曾为国内冶金史研究的进步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而且受到了国际冶金史研究同行学人的高度赞誉。然而,作为对人类文明三大标志之一的冶金技术的研究却抛开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因因素而进行纯冶金内史的研究,视野确系过于狭窄。因为科技史本身发展的历程表明:任何一项科技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思想等密切关联。因此,今后开展冶金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以及其他一些目前还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的研究,或许是其在新世纪取得更大研究成果的研究新领域。

笔者认为,今后国内的冶金史研究除继续从事所谓的内史研究之外(这种内史性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随着国内科技考古遗址的逐年发掘、新的矿冶遗址或者新的冶金文物的出土,都需对它进行内史性的研究与考证),还可以而且是必须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研究:

1.中国古代冶金史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关系冶金技术的发明作为人类文明出现的三大标志之一(其他两项标志分别是文字的发明与城市的出现),它在促进中国古代文明历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冶金技术不断迭进的历史。从早期的铜、铁、锡、铅等的冶炼而造就的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青铜器文明到今天现代化的钢铁冶炼而形成的钢铁文明等,一直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聪明才智。在此期间,中华民族冶金技术的许多次世界领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这一领域的独步天下的豪气。因此,通过冶金史的研究,有利于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史的形成、发展与兴盛的历史进程。

2.冶金史与各个朝代的社会生产力之关系

人类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青铜农具特别是铁制农具,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为这不仅使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富足,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本领。与此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冶金技术的发展,所以冶金技术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因此,如果割裂这种联系而只是单纯地研究各个朝代的冶金技术的发展情况,确实有一种历史的单薄感。

3.冶金技术思想(史)研究

中国是一个拥有浓厚哲学思维与历史文化积淀的国度,一部中国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中国思想史。作为时代中人,不论之于达官贵人抑或是从事被称为“雕虫小技”的如从事冶金技术操作的卒与徒,都不能不受到社会思潮或思想的浸,而这种影响的结果,便是体现于他们劳动产品或技术产品中的各种各样的技艺或工艺。例如常见于商代中晚期及西周早中期青铜器上的饕餮与夔龙纹饰,这一方面给人以威严恐怖之感,另一方面又仿佛是沟通人神的化身,含有巨大的原始宗教力量,体现出超越现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但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纹饰从那些威震一时的饕餮、夔龙等种种神灵,已经变成了搏斗、武士刺虎、妇女采桑、弋射飞雁等形象,充分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题材开始大量涌现,这其实表明了人的价值开始被认识,社会生活的内涵成为青铜器纹饰的一个重要母题。这种变化,其实体现了中国古代从以神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价值思想观念的变化。此外,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阴阳说”、道教、宋明理学等等传统思潮都曾对中国的冶金技术有着深厚的影响。例如灌钢技术的发明,就与中国古代“和”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天工开物·五金·铁》记载:“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在这里,作者用“生熟相和,炼成则钢”这一简洁有力的语言,不仅是对这种灌钢工艺所作的生动描述,同时也是用“和”的哲学思想对冶炼技术所作的精辟总结。推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通晓了生铁与熟铁的各自属性,同时又受到“和”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通过多年的亲身实践后,发明了“灌钢”这一工艺技术,这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冶金史与社会政治之关系

综观中国古代冶金史的发展历程,冶金史也像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有也有其低迷的时期。这其中与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及其所推行的政治意识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宋代的矿冶业之所以如此发达,这就得益于宋朝政府对矿冶业的重视的国家政策,例如宋政府对矿冶业的鼓励开发的告发政策、矿产品的售卖政策以及对矿冶业的管理政策等,都为宋代矿冶业的兴隆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但在清末,由于清政府政治上的腐败、矿冶管理政策的失误以及当时国外近现代冶金技术的引进等原因,导致了中国冶金技术在清末的逐渐衰弱与萎缩。转5.中外冶金技术交流史研究

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其同类其他事物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交流与联系一样,中国的冶金技术也必然与国外的冶金技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流。不论是驼铃声声的塞上古道之丝绸之路,还是碧波荡漾的海上丝绸之路,都曾带去了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同时也捎回了国外先进的冶金技术。科技交流史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同阿拉伯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确实存在着冶金技术的交流。例如梅建军教授认为:由砷铜的存在及铜器的特征,可以初步肯定,甘青地区在齐家和四坝文化阶段同新疆及欧亚草原地带存在文化上的联系及相互影响。所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的视野,同时也可以澄清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起源问题。

6.多学科多视野的综合研究之路

因为科技史本身就是一个边缘性、交叉性的学科,这也就决定了对它的研究必须采取多学科多视野的综合研究,而“冶金史的研究涉及到采矿、冶金、材料、历史、考古等多学科的知识和物理及化学组成分析研究手段与方法,因此这不仅要求冶金史研究者本身要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改进知识结构,同时多学科的结合,更是开展冶金史研究的重要途径”。在现阶段,冶金史研究与考古或者说是科技考古结合得较为紧密,依靠这种结合,冶金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例如对古代铜镜表面“黑漆古”生成原因和机理的研究成果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其实,从更广泛的学科综合来看,冶金史研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即除了传统的“矿冶遗址实地考察一实验分析一文献考证一结论”的研究思路之外,我们还必须吸收或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方法,例如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等方法,融冶金史的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之综合取向,从而拓展我们的研究领域与研究空间。例如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冶金史就是一个非常新颖且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在此方面,对西南民族地区的铜鼓研究就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但目前对铜鼓的研究,也还处于铜鼓制造技术、铜鼓金属成分分析等方面,从民俗学的视野进行研究尚待来日。

7.对国外冶金技术进行研究

由于语言的限制、文献的不足以及金属器物的缺乏等原因,目前国内冶金史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对国外冶金技术的相关研究,然而在国外,却有相当一批冶金史研究者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进行研究,这除了与中国古代的金属器物流失海外而给国外的研究者提供了实物考证之便之外,还同他们有着充足的研究经费密切相关。所以,目前国内冶金史研究的这种现状,也就决定了国内的冶金史研究者很难与国际同行进行高水平、全方位的对话与交流,这种状况其实也是国内目前整个科技史研究的窘境。

8.对近现代的冶金技术进行研究

“厚古薄今”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一贯传统,也是其研究特点,所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近几年来力倡对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进行研究。例如从2000年底开展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综合研究”,其研究成果已以《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丛书》的面目出现,但其中缺失中国近现代冶金史研究这一环节,因此作为冶金史研究者,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一历史性任务,从而补上这一缺失的环节。

9.对冶金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即冶金史基础理论的研究或冶金史元研究。从而建立起冶金史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7篇

实践中:竞争性分配机制与科研产出的关系受外部环境影响且有待进一步探究各国政府资助科研的经费大都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两类。欧美学者对研究经费的分配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UnitedStatesGeneralAccount-ingOffice(1997)对美国的研究发现,基于绩效的竞争性资源分配机制对大学和科研机构具有正向激励[9]。OttoAuranena和MikaNieminen(2010)利用美国、德国等8个国家的研发支出和科研产出的数据,对比分析后得出结论:一定程度上,科学论著的产出与竞争性的激励存在正相关关系[10]。但是考虑到一些国家的语言、文化及体系等的干扰因素,不能证明竞争性的资助体系是直接促进科研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在一些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芬兰等,更具竞争性的资源配置体系更有效,科研产出更多;而在瑞典、德国等国家,其偏向稳定性的资源配置体系效率更高。国内对于科研经费分配机制,特别是竞争性项目经费对科研产出影响的研究很少,学者们大都从总体的投入产出绩效出发,分析我国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石忆邵、汪伟(2006)将研发经费分为科技经费、R&D经费和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三类,与专利和论文等科研产出做相关性分析,发现三类经费投入指标与专利授权量和科技论文产出量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1]。葛仁良、魏雪君(2005)利用2000年广东省各个地区的专利数据,创建了专利产出效率(随机边界)模型,利用极大似然估计,对专利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估计,并分析影响专利投入产出的若干因素,发现研发经费投入对促进专利的增长起到了主要的作用[12]。施定国、徐海洪、刘凤朝(2009)利用1997—2006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了政府科技投入对高校专利产出的影响,发现政府的科技投入对高校专利产出具有正向作用[13]。近两年,也有学者开始在项目层面上对竞争性经费分配机制进行研究。较具代表性的是赵斐(2010)利用1996—2005年结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与重点)项目的数据,对竞争性项目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率展开研究,分析发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投入与产出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性[14],然而在我国自然科学基金投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科研产出并没有同比例增长,论文和专利产出增长水平远低于经费投入的增长水平,并且专利的增长不稳定。总体来看,关于我国科研经费分配机制与科研产出关系的研究尚不深入。迫切需要对我国科研资源配置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在优先权激励的原则下,竞争性项目是否比稳定性支持更能激励知识的创造?或者,竞争性项目是否会如AldoGeuna(2001)所说,长期来看将加剧研究经费在科研机构间分配的不平衡,迫使未能获得足够项目的科研机构与产业合作,降低了科研质量[15]?本文尝试以科研活动主体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问题做初步探索。之所以认为科研活动主体更适用于对分配机制的比较研讨,是因为以项目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忽略了同一科研成果应对不同项目考核所造成的数据重叠,利用简单的逻辑推导,其分析结果必定是项目投入与产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从项目出发,难以分析稳定支持部分的经费绩效。所以,本研究选择以科研活动主体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来源的研究经费绩效进行比较分析。

数据

数据来源及处理一般来讲,活动主体包括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鉴于个人层面的经费投入信息很难获取,而科研组织大都有每年的经费来源统计信息,因此,本文最终选择在组织机构层面上展开研究,选取部分国立研究机构作为研究样本。从研究的相关性和数据可获得性出发,最终确定了73个国立研究机构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围绕73个研究机构,通过年鉴、网络检索等方式搜集了所需的公开统计数据。科研投入的数据主要包含了2005—2008年各研究机构投入到科研活动的经费和人员数据。其中,科研活动经费包括竞争性项目经费和非竞争性项目经费两部分,前者又分为来自于政府的竞争性科研项目①和来自于产业界的技术性收入②两类[1-2],后者则主要是指来自于政府的预算拨款[3]③;人员数量主要指具有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科研人员数据。科研产出,通过论文和发明专利两个变量来反映。在ISIWebofKnowledge数据库中,以研究机构名称和年份为检索词,获取了自2007—2010年期间各机构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包括期刊和会议论文,不区分作者署名排序)[4]④。同样,以研究机构为申请人,2007—2010年期间每一年为申请年作为检索词,在中外专利信息服务平台⑤中[5],搜集了各机构每年在国内申请的发明专利数。为控制研究机构的地区差异,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1)》收集了相同年份各研究机构所在省份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本文中设置了一个虚拟变量来表示研究机构的战略定位,变量取值基于本文以单位科研人员预算经费对研究机构进行的聚类分析。73个研究样本被分成两类:一类是偏向基础研究的研究机构,赋值为0;另一类则是偏向应用研究的研究机构,赋值为1。最终,构建了一个73×4的面板数据。面板数据综合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两方面的信息,从统计角度来看,不仅大大增加了观测样本量,提高了样本自由度,而且可以减弱解释变量多重共线性的影响,降低估计误差。样本描述本文选择的各研究机构几乎涵盖了从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研究的各个方向和学科,大致上,将其归纳为7个学科大类。表1是研究机构的学科分布状况,可以看出,研究样本的学科分布较为均衡,其中属于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机构占比最多,为24.7%。款、竞争性项目经费和技术性收入三个变量)和科研产出(包括论文和专利)的统计描述。样本中,各研究机构平均每年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为50件,最大申请量则达到了342件;平均每年为235篇,最大值则达到了860篇。三类科研经费投入的数据相差也很大,技术性收入平均每年为1736万元,竞争性项目经费为5209万,而政府预算拨款则达到8503万,大约是技术性收入的4.9倍,是竞争性项目经费的1.6倍,可见政府预算拨款仍是国立科研机构科研活动的主要经费来源。

模型与分析

模型设定在实证研究中,对R&D投入产出关系通常采用线性回归模型[12,16-17]。本文同样在研究机构的科研投入与产出之间建立起简单的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本文分析所使用的73×4数据库显然是短面板数据库,可以假定其扰动项之间独立且同分布。根据一般程序,面板数据模型在回归前需检验数据的平稳性,以防止因非平稳的经济时间序列表现出共同的变化趋势而产生的伪回归问题。但同样由于样本数据库是短面板数据,针对73个样本的4年数据,无需做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来判断序列的平稳性。所以,本文直接利用最小二乘法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关于回归模型的选择,首先做了Hausman检验,发现结果显著,检测结果支持固定效应模型。但是,由于模型中有些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关键变量,如学科、科研取向和地区分布等变量,可能是影响科研产出的重要变量,如果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则不能检测到这些因素对科研产出的影响。并且,由于当前的样本数据为短面板数据,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会损失很大的自由度。而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则可以避免自由度的损失。因此,本文最后选择了随机效应模型。利用Stata软件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将数据代入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分别揭示了科研经费投入与专利和论文的关系。(1)发明专利申请。表3中的模型是通过逐步加入变量,分析科研投入对专利产出的影响。模型1主要是对经费投入结构与专利产出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技术性收入与专利产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政府预算拨款与专利产出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模型3是控制了研究机构的规模、区位、研究取向和学科分类等之后,进一步揭示出影响研究机构专利产出的投入要素,政府预算拨款和技术性收入仍旧与专利产出显著正相关。而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人员规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取向(偏向基础研究的研究机构VO赋值为0)对专利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偏向于应用研究的研究机构要比偏向于基础研究的研究机构平均每年多出87%左右的专利申请数量。同时,各研究机构的学科分布与发明专利申请也显著相关。比较发现,模型1至模型3中的政府竞争性项目经费(lnGRit-2)对专利产出的影响作用都不显著。为验证这一结果,将解释变量lnGRit-2删除后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模型4中显示:R2系数不变且模拟拟合显著,而其他解释变量的显著性和系数没有太大变化,进一步说明了竞争性项目经费对专利产出没有显著影响。(2)论文。表4是论文的投入产出关系分析。从模型显示的分析结果来看,在未加入控制变量时,如模型1所示,研究机构从政府获取的预算拨款与论文产出显著正相关;但在控制了研究机构的规模、区位和研究取向之后,研究机构从政府获取的预算拨款与论文产出相关性为负且不显著,这与预算拨款和专利产出相关性变化显著不同。研究机构人员规模与论文产出显著正相关,这与机构规模同专利产出正相关一样,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研究机构规模越大,产出的论文和专利就越多。此外,研究机构的价值取向对论文产出的影响比较显著,相关系数为-0.3351034(偏向基础研究的研究机构VO赋值为0),说明偏向于基础研究的机构要比偏向于应用的研究机构,平均每年的论文数量多出33%。同样,在模型1至模型3中,政府竞争性项目经费投入对论文产出的影响也不显著。为进一步验证其作用,将变量lnGRit-2删除,结果显示R2系数和其他解释变量的显著性与模型4相比没有太大变化,说明lnGRit-2对因变量lnPaper的影响作用不大,即竞争性项目经费对论文产出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做回归分析时,对各自变量间进行了VIF(方差膨胀因子)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其VIF值均小于10,表明可以不考虑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讨论

政府的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对科研产出的激励作用不显著,来自产业的技术性收入显著激励应用研究基于国内科技项目立项和评审过程中对科研成果的要求,逻辑上讲,政府竞争性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与科研产出之间应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况且,国内学者在项目层面对科研投入产出的研究成果[14],也验证了这种正向关系。然而,本文从组织层面对科研投入产出的分析却显示,竞争性科研项目对科研产出,无论是专利还是论文的影响都不显著。从数据本身来看,可能因为国立研究机构以预算拨款形式获得的政府稳定支持的部分显著增长且占比较高,弱化了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的作用。但本文的分析结果,也可能恰恰印证了如施、饶二位学者(2010)所说的当前科技项目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并且,科学界“赢者通吃”的规制在中国文化中更容易被放大:某一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往往成为众多领域的专家,各类相关项目会蜂拥而至。造成的结果就是研究经费分配不均衡,过度集中在部分科学家手中。而这些科学家及其团队同时应对不同的项目,使用同一论文或专利来应对不同项目的考核是其理性选择。因而,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投入并没有与科研产出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来自企业的技术性收入是市场对科研活动内容和质量的认可。尽管因为技术性收入占整个科研活动经费投入的比重仅为5%,对科研产出的影响系数较小,但控制了研究机构属性和其他投入变量后,技术性收入对专利产出的影响显著,可以说明,产业主导的产研合作的资源利用效率较高且侧重于应用研究。非竞争性科研经费对科研产出的影响受到政策环境和科研机构组织行为的影响比较发现,在不控制研究机构属性的情况下,来自政府的预算拨款对论文和专利都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然而,在控制了研究机构规模、区位、价值取向和学科之后,非竞争性的政府预算拨款对专利产出的贡献显著,而与论文产出之间呈现出不显著的微弱负相关关系。对于公益性科研机构来说,预算拨款形式的科研事业费投入的目的就是稳定一支科研队伍,同时部分以项目形式支持具有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其产出应该更多地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但是结果却表明,科研机构申请专利的动力可能更甚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政府为促进自主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而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有效地激励了科研人员申请专利,忽视了科研机构作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一个利益主体,有可能在政策激励下被逐步强化其逐利行为;另一方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是我国绝大部分国立科研机构的定位和使命,政府长期稳定支持研究的很多科研成果可能并不适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所以,政府预算拨款并未表现出对的显著正向激励。人员规模与论文和专利的显著相关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国科研评价的量化导向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研究所规模是影响论文和专利产出的最主要变量,一半左右的论文变化和三分之一以上的专利变化是来自于人员规模变化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科研评价的量化导向。当前国内科研评价中,论文和专利的多少往往被用来评价科研人员学术贡献的大小,并成为决定其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核心要素。所以,当每个科研人员都重视和专利申请时,人员数量多的科研机构,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论文和专利产出,反之,则较少。科技评价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过分注重数量的科研评价体系会引导科研人员关注论文和专利的数量、获奖和排名等科研的“副产物”,而不是科研的真正影响。不少科研人员做科研的动机变为获得更多更好的评价“参数”,以便于今后可以申请更多的科研经费[19]。所以,量化的科研评价导向与竞争性科研项目体制相互作用,既不利于科研人员自身能力的提升,也容易造成科研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影响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

结论

纵观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程,科研经费分配机制的完善一直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每一次经费分配机制的调整,都是从当时背景出发做出的改进。随着时间的推进,情境的变化,原有的改革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本文以部分国立研究机构为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近年来竞争性政府科技项目经费并未对论文和专利的产出产生显著的正向激励,而非竞争性的政府预算拨款投入和来自企业的技术性收入对专利产出具有显著正向激励。这一结果带给我们的政策启示是:一方面,政府资助国立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应该减少竞争性项目的比例,更多向非竞争性科研经费倾斜。当然,国立科研机构来自于政府的预算拨款投入与专利产出之间的显著正相关性,要求政府在加大非竞争性稳定支持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科研机构逐利行为的约束,使其发挥公益性科研机构的职能。另一方面,政府资助的竞争性应用型研究项目应鼓励更多企业的参与,让产业需求引导资源配置的方向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述两点启示,也为我国科技管理领域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研究需求:一是加强对科研机构战略管理和组织行为的研究;二是对公私伙伴关系治理机制的研究。受数据收集和模型应用的限制,本研究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样本属性单一且数量较少,不能反映我国科研活动的总体状况,国内大学的科研活动经费来源比重以及科研活动特征与国立科研机构相比均稍有差异,综合不同属性主体的研究将能进一步全面反映当前国内科研经费配置的状况;时间序列数据较少,仅有4期的数据难以使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科研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更贴切的分析。未来,可以通过搜集地方科研机构、大学等更多样本数据,尽可能补充搜集更多期的数据,以及加入政策事件等其他变量等来推进研究。

作者:温珂 张敬 宋琦 单位:中国科学院

第8篇

【关键词】学术评价;SCI现象;科技期刊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6-161-02

科技期刊作为记录和传播知识的工具,也是业界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人类科技进步服务。尤其是当前倍受重视的英文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走向国际、参与国际竞争的较为有力手段之一。2012年开始,为贯彻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围绕提高白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展大联合、大协作,通过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交流平台提高学术交流水平和影响力”和“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质量水平交流平台”重要指示精神,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与核心竞争能力,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下简称“六部门”)共同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期刊影响力计划”),每年选择大约35种国际期刊纳入以奖促建鼓励计划,有针对性地逐刊提升中国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一、逃不掉的SCI标准

然而,此次项目奖的申请条件及评估条件中,A类奖的申报条件为己进入SCI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或己进入EI或Med-Line等国际知名检索系统,在本学科排名居前,或位于Ql和Q2区。B类奖的申报条件也为:己进入SCI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在SCI检索系统的期刊中,己进入Q2.Q3、Q4区,或己进入EI或MedLine等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或在我国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英文科技期刊(包括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程科技类英文期刊)。而C类奖的申请条件尽管未要求进入以上数据库,但项目结题标准为:进入SCI数据库为佳。这是期刊评价标准中,SCI标准的典型体现。

此外,但SCI标准在我国的科研评价中得到多数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的认同,无论是职称晋升、成果奖励、基金申请、学位授予点申请、大学或科研机构排名等,无处不见SCI及影响因子的身影,被称为中国的“SCI现象”。

不可否认,目前国内的各级、各类奖励中,部分奖项缺乏公正性、公平性和公开性,暗箱操作现象时有发生,有些甚至缺乏基本学术道德,给科研人员造成不良的印象。相对而言,国际SCI刊物尚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可信度,为业内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遗憾的是,我们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方法来对科学研究成果和科技期刊的质量进行全而、合理评价,因此要完全忽视SCI或SCIE、EI等也不现实,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学术不端。相比其他方法,SCI评价方法公正性略好些,尽管这对提升国家科技实力没太大帮助,但起码让人有个“定心丸”。在SCI中,刊载论文总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数和被引半衰期等评价指标逐渐成为衡量期刊质量和国际学术地位的重要依据,其合理性值得我们借鉴。

其次,在加快科研成果的推广,参与国际科研成果竞争方而,SCI期刊上,是中国科技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一种支持和鼓励。首先,是作者自己对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其次,是为了在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上展示成果,活跃大家学术交流和讨论氛围;再者,可提升中国科技实力的显示度,这种显示度体现在国家科研机构的学术声誉、科研实力及国际地位上;最后,科技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快速推广,更有利于国际科研成果的分享与交流。同样,SCI指标也可展示我国科技期刊的综合实力,因而通过SCI数据库体系对中国科技成果和科技期刊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有其合理性。

二、SCI标准对于中国科技评价的弊端

SCI数据库是由Eugene Garfield博士于1955年提出用于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工具。20世纪80年代,南京大学最早将SCI引入我国科研评价体系。当时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处于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缺少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二是某些专业国内专家很少,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不现实。此后,国内大多数科研院所参照并采用这一指标,直至今日。SCI现在被作为评价学术期刊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以及国内重要科研项目结题的主要评价标准。然而,这一指标在期刊评价体系中是否科学、合理却缺乏依据。主要弊端如下:

(1)截止于2015年,SCI数据库共收录期刊超过9300种,但是,绝大部分期刊来自英美等国家。比如近来年,每年收录的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和荷兰的期刊接近200种。而中国这样的新兴科研大国,由于语种限制,每年仅收录来白中国的期刊3种左右,比如2006、2007、2008年,仅2009年达列了40种,从2010年开始,又回落到了3种左右。中国大量的优秀期刊和优秀科研成果由于语种限制,不能从SCI数据库中检索到,因此,以SCI标准来评价中国的科研成果,丧失了基本的公允性。

(2)欧美等发达国家拥有较多的知名期刊,但不等于都是“一流”期刊。比如在岩土工程、能源等领域,某些国际知名期刊也有“鱼目混珠”的现象,反而国内部分一流期刊(精品期刊)刊发了较多高质量论文,所以神化SCI是不妥的。目前中国科研评价体系中对论文数量的片而追求,尤其是SCI论文数,而忽视论文质量,形成大量的论文泡沫。在这种考核机制下,一些学者基于社会的需求或个人目标,千方百计追求论文数量,而鲜有人下功夫去开拓原创性的工作,甚至所刊发论文的期刊连外国人都称之为“垃圾”期刊。

(3)在过分强调“SCI引证指标”和重奖“SCI论文”的氛围下,导致国内大量的高水平论文严重外流,国内科技期刊市场变成“二流”市场,甚至是“非主流”市场。部分科技期刊人为提高期刊的评价指标(如制定引用策略等手段),造成期刊办刊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的假象,这也是科技期刊功能已经被异化为学术评价的主要手段。因此,充分发挥优势学科,探求建立中国自己的学术评价标准,应当成为当前学界仁人思考的一件大事!

三、建立符合中国需求的学术评价标准

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中,电影、电视、报纸、图书音像、文化演出等产业均得到相关政策的呵护,以确保民族文化发展壮大而不被弱化,但科技期刊发展却处在一种缺少关注的境地。因而与之密切相关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也缺乏客观的符合中国需求的标准。

第9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2002 to 2010 in China is analyzed from the time,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respectively. Further more, som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papers are given und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Finally, our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类;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Key words: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categories;research method;research content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005-02

0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一直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我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复杂的系统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分析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创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型,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这些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基于众多研究,郭晓川[1]曾对国内11种科学与科技管理专业期刊1989~1994年间发表的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198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论述;原长弘等[2]也对1994~2002年间发表的243篇相关研究论出了分类统计和分析,这些阶段性的总结回顾对于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文主要研究统计了2002~2010年度中,国内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论文,分别从时间、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这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研究的现状,给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研究成果,并对国内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1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分类

2010年,笔者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上,分别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对题名或关键字进行了检索,时间是从2002~2010年,得到377篇论文,这也正说明了国内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纵览这些论文,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汇总:

1.1 按研究时间进行汇总笔者将得到的377篇论文,按照研究时间进行了分布汇总,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2002~2010年之间的数量的总体走势呈现类M型。两次峰值发生分别在2003年和2007年。由于2010年的数据收录不全,因而2010年的相关论文数量最低。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第二个峰值的数据明显高于第一个峰值的数据。这就说明国内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学者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呈上升态势。

1.2 按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按照以前学者的分类[1][2],我们将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五种:理论分析,观点陈述,经验总结,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笔者对377篇研究文章进行了分类统计。可以发现,各类研究方法的大致格局分布较明显,约占75%的研究文献均属于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约10%的研究文献集中于理论分析型,较之郭晓川和原长弘的调查数据有一定的提高;其余为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型的文章。

笔者还发现近两年来,在调研和实证研究基础上的论文数量在逐年增加;同时,不少学者将博弈论的研究理论应用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例如汪侃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的信息不对称博弈分析》一文中,从经济分析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个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3]。雷永等在《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完全信息下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4],通过分析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博弈中各自的期望收益,探讨了产学研联盟利益的形成机理和补贴策略,认为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选择,政府补贴收益政策也可能改变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此外,还有学者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研究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糊性的特点,学者利用模糊神经网络的模糊化和良好泛化能力,建立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5]。

1.3 按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按照以前学者的分类,我们将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8种类型,对377篇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并与1989~1994年、1994~2002年两个时间段的论文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可以发现图2。

在研究内容上,2002年~2010年之间,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的研究成为了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重点。按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制约因素、作用与优势、管理机制、转化模式、概念与理论。在百分比的高低排序上,较之郭晓川的调研结果的排序(由高到低:转化模式、对策建议、障碍因素、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概念与理论、作用与优势、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差异,研究内容更多的侧重于现状与问题、对策建议以及运行机制的层面。较之原长弘的调研结果的排序(由高到低: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制约因素、管理机制、转化模式、作用与优势、概念与理论)高低顺序变化不大。虽然主要研究内容的排序不变,但是在各指标的百分比上变化较大。例如,原长弘的调研结果中有关作用与优势、转化模型、管理机制这几项指标的研究内容均超过总内容的10%,而2002~2010年之间,均不足10%。

究其原因,研究内容的变化,与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进展是分不开的。由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蒸蒸日上,逐步的突显出问题,学者们根据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制定相应的运行机制。研究内容上的变化,说明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以及科学研究的日益深入。

2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

2.1 新的理论分析工具与方法的应用例如前文提到的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高校与企业的博弈模型。又如,以实物期权的方法,分析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研发项目和市场化项目中所包含的实物期权的类型以及项目价格评估的框架[6]。梁燕在广东省高校专项课题的支持下,以广东省高校作为样本,检验了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经营的状况与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转让实际收入的相关性,为发展高校科技产业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7]。但总的看来,新的分析工具与方法的研究还太少。

2.2 问题与对策建议的相关研究由上文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现状与问题研究以及对策建议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主流。学者们总结出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科技成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激励机制、缺乏企业人才和资金、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对此提出的相应对策建议有:提高研究的可行性、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校企人才的交流、建立新型的联盟模式、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等。在一般研究的基础上,梅姝娥等从高校科技工作的特点与一般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差别、技术交易的特点和必备条件,以及我国企业技术吸纳能力的现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阻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8]。

2.3 制度创新持续深入李平在原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的支持下,从创新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出发,基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和探索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问题,侧重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9]。郭晓东等分析了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高校和企业存在的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种种弊端,并从体制改革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10]。

2.4 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备受重视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的河北省发展高新技术的对策建议。作者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上,论证了高校在高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中的地位[11]。王铁军在借鉴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几种适合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12]。

2.5 比较研究进一步开展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转移到了国外。通过对国外著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借鉴,达到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和比较作用。例如,胡冬云介绍了美国的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的运行模式和成功经验,以及其如何促进美国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然后,作者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完善符合我国高校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议[13]。陈兰杰在分析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14]。

2.6 研究方法继续拓展通过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中,多采用的是定性的分析方法,对于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的采用较少。特别是用于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层面的机制问题。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开始在这方面有所倾注,尝试运用新的定量的研究理论,例如博弈论,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来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预测机制等问题,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研究分支。鲍新中等从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了产学研的组建和运行的过程,建立了合作收益最优分配系数的模型,考虑了学研方技术风险条件下的合作收益分配系数,并对合作各方在协议的收益分配方案下如何进行自己的最优行动选择进行了非合作博弈的分析[15]。

3总结

2002~2010年之间,学者们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作为社会的科技型组织和教育中心,在科技创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还将是今后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郭晓川.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评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6,(3):25-29.

[2]原长弘,杨鹏,惠龙等.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新进展:1994,-2002[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6):94-101.

[3]汪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的信息不对称博弈分析[J].武警工程学报,2007,6:91-95.

[4]雷永,徐飞.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8(26):28-31.

[5]王桂月,王树恩.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194-209.

[6]杨家伟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物期权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21.

[7] 梁燕.广东省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9:278-280.

[8]梅姝娥,仲伟俊.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3):22-27.

[9]李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3):292-296.

[10]郭晓东,韩汝军,王德青.加强体制创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39-42.

[11]梁平等.河北省发展高新技术的对策~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J].商场现代化,2008,25:269-270.

[12]王铁军.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96-100.

[13]胡冬云.美国AUTM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24):152-154.

第10篇

科技信息机构与科技期刊

中国科技信息机构数据库(简称CSTll)里收集了目前国内为政府科技部门提供服务的所有科技信息或情报服务机构的基本J清况,无论是独立型发展还是依附型发展,无论是寄生状态还是化整为零状态,像文献服务、数据服务、查新服务等内容,小规模的信息服务机构是无法提供的,但科技宣传与科技研究,无论规模大小都可以提供,因此这两项职能的工作内容都被政府部门普遍重视"分析国内建制完善的科技信息机构,其业务部门之一的科技期刊社或期刊编辑部等,往往都有两者兼顾的资源和能力"如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有全省主要的科技信息传播中心,拥有科技进步与对策、科技创业月刊、科技信息快报、软件导刊和亚太传统医药等科技报刊,研究院里的部分专业研究人员安排在报刊编辑部里既从事科技宣传工作又从事科技研究工作,其科技宜传与科技研究的资源、能力和工作成效都十分突出"因此,国内的科技信息机构一般都会将体现科技宣传与科技研究的双重性的任务全部或者部分落实到相关的科技期刊社或期刊编辑部"。

科技期刊的宣传与研究职能

科技期刊的主要社会职能是传播科技信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而落实到具体的任务上,其主要的工作职能就体现为刊登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和科技法律、法规以及科技发展和科技管理动态,刊登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合评述,刊登新的技术、工艺、设计、设备、材料的科研信息与报告,刊登对原始科技文献经过加工、浓缩,按照一定的著录规则编辑而成的目录、文摘、索引,刊登科普知识等〔习"无论是大而言之的社会职能,还是小而言之的工作职能,概括起来就是三方面基本职能,即科技宣传、科技研究和科学普及的职能,所以国内的科技期刊一直实行新闻出版系统与科技(科协)系统最高行政机构的双重管理制度"由于科学普及的大量工作都由科协系统承担,所以政府部门管辖下的科技期刊一般都承担科技宣传与科技研究这两方面职能"例如由杭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主办的杭州科技杂志,以报道杭州市重大科技成果、科技活动、科技政策、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以及科技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主,其主要编辑人员都为研究系列职称,每年除完成基本的科技宣传任务外,还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和软科学项目,同时承担杭州市科委下达的各项调研任务"由于科技期刊特殊的双重职能,主管单位对科技宣传的需求也越来越细化,面向大众的科技宣传逐步倾斜到党报党刊,或者市民报、广播电视、网络,甚至手机短信上,而对期刊的科技宣传,更注重权威性、指导性和专题专刊的信息集约与大容量"所以,许多综合性科技期刊就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科技政策、创新战略、产业布局的研究报告的详细解读,成为兼顾科技宣传和科技研究的专门读本"由华东六省一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厅)联合创办、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主办的华东科技杂志,目标是成为华东地区最具权威性的专业科技期刊,其办刊宗旨提供企业创新发展的解决方案0就完全以决策研究为切入口,其政策解读、创新管理、规律探寻,,的核心内容则充分体现了宣传与研究复合、融合后的宣传型研究、研究型宣传的特征"。

科技期刊的宣传与研究职能之融合提升举措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主管、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主办的科技期刊今日科技杂志,近年来正努力.由科技宣传主导兼顾市场服务的业务状态,逐步向科技宣传主导兼顾科技研究的业务状态转型升级.夕,除了确保基本的发行与广告经营收入外,研究性业务正逐步强化"今日科技杂志作为中国科技战略发展研究院指导、科技厅主管、信息院主办的浙江省唯一省级综合性科技期刊,围绕如何提高研究能力,如何将科技期刊的宣传与研究职能进行融合提升,目前己经有了三方面的举措,这些举措从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国内科技期刊在宣传与研究职能之融合提升方面的努力与进展情况"1.以增强为研究学术提供服务的能力来融合提升宣传研究职能"期刊杂志作为研究学术成果的主要表达渠道和载体之一,今日科技首先必须提高为研究提供服务的能力"这包括通过今日科技内在的期刊资源,比如把研究#学术0的板块做得更大,或者扩展为单独的研究#学术专刊,版面更多,稿件更优,为研究提供更快捷、有效、准确、周密的收稿、改稿、审稿、刊登服务;还包括通过今日科技外部的期刊资源,比如今日科技作为中国期刊协会理事单位、浙江省期刊协会副会长单位、浙江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单位形成的特殊资源,为大家的研究学术成果的表达提供相关服务"2.以提升研究课题的承担能力来融合提升宣传研究职能"近年来,今日科技已经参与了中国科协、浙江省科协和浙江省新闻出版局的一些重要研究课题,也参与和承担了若干省、市、县的科研项目"其中协助法规处承担的科普统计研究课题,得到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等相关部门的表扬并在全国会议上被推选为典型材料:浙江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在科普统计研究分析报告上批示:这份科普统计分析报告,对于我们了解全省科普工作状况及在全国的地位很有帮助"要进一步发挥各级科普联席会议的作用,依靠科协,做好科普统计,加强科普工作"0杂志社邀请相关专家共同承担的市、县(市、区)十二五0专利专项发展规划和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体系构建等课题,有的验收通过获得好评,有的进展顺利"3.以提高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速度来融合提升宣传研究职能"目前国内科技期刊工作人员的技术职称系列主要有新闻出版和研究两大系列"今日科技主要按照出版系列来培养和引进技术人才,为了提高研究能力,就必须培养和引进研究系列的人才,目前己经培养一名硕士生成为助理研究员,同时也制定了招聘一名经济学博士生的人才计划"目标是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和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的更多关心、指导和帮助下,逐步将今日科技的人才结构调整为科技宣传与课题研究既双轨运行又复合融合的持续提升状态"。

本文作者:李祖平工作单位: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资源;电子印本;科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G250.省略上也有为数不少的后印本存在。

研究者究竟愿意以预印本还是后印本的形式公开,涉及不同研究领域的文化和传统。比如在理论物理领域,特别是高能物理,普遍流行预印本。而对于实验物理学家,乃至生命科学家,则更习惯使用后印本。随着电子预印本在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一些大型数据库商和出版机构合作也开始提供电子预印本(待刊论文)服务,如SDOL、Blackwell、SpringLink等数据库,只不过它们不是开放获取的,需要购买数据库使用权。

二、电子印本的类型、特点及功能

(一)电子印本的类型

电子印本系统中的信息资源类型以学术论文为主,同时包含书籍中的部分章节、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技术报告和研究手稿等。

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电子印本系统:(1)电子印本资源搜索系统, 有大量的电子印本文献索引, 类似搜索引擎;(2)电子印本资源导航,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电子印本资源系统的信息,类似学科信息门户;(3)电子印本资源系统,提供电子印本的存取服务,是真正的电子印本资源所在。

电子印本系统的创建者多为研究性组织和公益机构(如大学、研究所、图书馆等),他们是学术成果的主要生产者和传播者。此外,一些政府和商业机构也积极参与创建。目前电子印本的学科范围以理工科最多,文史哲最少。

(二)电子印本的特点

1. 时效性强,可以提高研究效率。许多学术文献若按照传统出版模式, 从投稿到正式出版通常需要6个月到1年的时间。电子预印本系统改变了这种模式,即使是阶段性学术成果都可以随时,缩短了出版周期,提高了学术研究效率,这正是电子预印本信息资源区别于其他信息资源的价值所在。

2. 学术性强,类型多样。电子预印本系统的开放特性使其成为学术交流的平台,但它不同于非正式的论坛(BBS)与新闻组, 上传到电子预印本系统的论文都是来自学术机构,他们是高质量的学术原创论文,囊括了一般学术论文、会议论文、技术报告、灰色文献、项目报告等不同的数据类型,已成为数字化文献的重要来源。

3. 被引用率高。2001年Steve Lawrence在Nature上撰文,通过分析来自数字书目与图书馆项目 [2] 的119 924篇计算机以及相关学科的会议论文,得出以下结论:网上文献更容易被他人引用,为使研究成果影响最大化、冗余最小化、加快科学的进步,作者与出版者都应致力于文献的方便获取。电子预印本论文水平逐渐被学术界认可,权威期刊的文章都将其作为引文来源。

4. 费用低,几乎都可开放获取。区别于商业数据库提供的学术文献,电子预印本费用低廉,几乎都可开放获取。特别是对不在商业数据库允许范围(如校园网内)的用户,以及经费不多和规模不大的文献机构,该类信息资源更受青睐。

5. 质量良莠不齐。电子预印本大多是有质量控制过程的,而且一些学会、协会、国际组织、基金和热心开放获取运动的学者都积极地参与到开放获取的各个领域,并积极提供信息资源,支撑开放获取的发展,一些学术论文也像纸本出版物一样有着严格的评审或同行评议进行质量控制。 但是,由于电子预印本的开放特性,尽管在存储和等环节采取了不少质量控制措施,一些电子预印本的质量还是不高,电子预印本整体来看质量良莠不齐,目前还处于数量增长阶段。

6. 其他特性。(1)处愿性:作者自愿按照一定的格式将论文进行排版后,通过网络、E-mail等方式,按学科类别上传至相应的目录或数据库中,文责自负;(2)交互性:有些系统允许对论文进行评论和交流;(3)多载体性:作者可发表到正式的刊物或其他形式载体上;(4)共享性:任何人在尊重作者版权的基础上都可合理使用。

(三)电子印本的功能

1.促进预印本交流是电子印本文库最基本的功能。科学交流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个过程,而非正式科学交流过程由于其固有的一些优点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所青睐,利用预印本进行非正式交流是比较常见的做法。如科学家将论文手稿在正式刊物上发表之前会将论文预印本以各种方式分发给其他同行以获取宝贵的意见;会议主办机构在会议召开之前,也会将会议论文预印本事先分发给与会代表;等等。这些年,作为预印本交流平台的电子印本文库在交流的范围和交流的透明化两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2.满足提高学术影响力的需求。科学家的学术影响力首先来自于对科学发展优先权的确认,电子印本文库的开放交流机制使得科学家的成果能够在第一时间为业内学者所知晓,并且能够提供有力的证据来佐证科学发展的优先。学术影响力的提高其次来自于论文更大范围的传播及被引用。网络环境下,科学家乐于将文章放到网上公开供他人获取,以尽可能地扩大自身的学术影响力。

3. 有效地保存科研智力产出。科研机构是智力产出的主要机构,有责任对这些智力成果进行保存。机构电子印本文库以机构为最小单位,在政策制定和运行模式的选择方面更为灵活;另外,学科电子印本文库除了反映最新学术文章外,还对“历史性资料”进行保存,这是日常研究工作赖以进行的基础,学科电子印本文库较好地勾勒出研究变化发展的轨迹,为研究的深入提供了保证。

4. 改革传统的学术交流。由于学术期刊出版市场的垄断,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出现了“学术交流危机”。而电子印本文库的所有资源均可通过网络免费地被浏览、获取。科学家可以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再次掌握交流上的主动权。另外,高质量的学术资源是学术交流的基础,是电子印本文库改革传统交流模式的客观条件。

5.省略

网络地址:http:///(美国主站点);http://cn.省略/(中科院理论物理所镜像站点)。它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能源部资助,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建立的电子预印本文献库,始建于1991年8月,由Dr. Ginsparg发起,旨在促进科学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共享。2001年后转由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进行维护和管理。arXiv是最早的预印本库,目前世界各地有17个镜像站点,涉及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定量生物学方面的学术论文54万多篇(每年增加几万篇)。在物理学的某些领域,它们早已替代传统的研究期刊,有检索和浏览功能。全文文献有多种格式(例如PS、PDF、DVI等),需要安装相应的全文浏览器才能阅读,还提供RSS feeds订阅最新文章。

(二)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

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建设的以提供预印本文献资源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实时学术交流系统,是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条件基础平台面上项目的研究成果。该系统由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和国外预印本服务子系统(即国外预印本门户――SINDAP子系统)构成。

1. 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

网络地址:http://prep.istic.省略或http://prep.nstl.省略。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收录的预印本内容主要是国内科研工作者自由提交的科技文章,一般只限于学术性文章。科技新闻和政策性文章等非学术性内容不在收录范围之内。系统的收录范围按学科分为五大类: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除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外其他每一个大类再细分为二级子类,如自然科学又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可以实现二次文献检索、浏览全文、发表评论等功能。系统实现了用户自由提交、检索、浏览预印本文章全文、发表评论等功能。用户可以经过简单的注册后直接提交自己的文章电子稿,并在随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改动情况追加、修改所提交的文章。

2. 国外预印本服务子系统

网络地址:http://sindap.istic.省略。国外预印本门户(SINDAP)子系统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丹麦技术知识中心合作开发完成的,目标是为了促进两国的科研人员自己的文章和使用预印本资源,它实现了全球预印本文献资源的一站式检索。通过SINDAP子系统,用户只需输入检索式一次即可对全球知名的17个开放获取系统(以预印本为主,也包含个别开放获取仓储)进行检索,并可获得相应系统提供的预印本全文(或其他资料)。目前,SINDAP系统含有预印本二次文献记录约80万条,其检索页面比较简单,除了提供逻辑组配以及标题、作者、摘要等字段的检索入口外,还有信息来源的选择,如可选择仅检索“有全文的数据资源”,或从17个预印本系统中任选若干个。

(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网络地址:http://paper.省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针对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的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创建的科技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传统出版物的概念,免去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提供及时发表成果和新观点的有效渠道,从而使新成果得到及时推广,科研创新思想得到及时交流。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只要作者所投论文遵守国家相关法律,为学术范围内的讨论,有一定学术水平,且符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基本投稿要求,可在一周内发表。专业领域按自然科学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分为39类。 每日更新,可为在网站的作者提供该时间的证明,并允许作者同时向其他专业学术刊物投稿,以使科研人员新颖的学术观点、创新思想和技术成果能够尽快对外,并保护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从2006年8月起,已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纸本学术期刊出版,所刊文章应先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上发表,对在线论文进行同行专家评审后,所评出的优秀论文作为本期刊的主要稿源,电子形式与纸本形式互相促进。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提供了丰富的浏览模式。可按照首发论文、同行评议、首发精品、优秀学者、名家推荐、学者自荐、科技期刊、博士论坛、专题论文、热度视界、多维论文等类别浏览论文。比较有特色的是同行评议的论文可以看到学科专家的评语。

(四)奇迹文库之奇迹论文预印本

网络地址:http://省略/eprint/。奇迹文库是由一群中国年轻的科学、 教育与技术工作者效仿等模式创办的非赢利性质的网络服务,主要收录中文科研文章、综述、学位论文、讲义及专著(或其章节)的预印本以及幻灯片、报告、书章节等,涵盖所有学科领域。可使用分类浏览的方法或用关键词查询的方法查找所需资料。可以开放申请目录的编辑员。

(五)E-Print Network

网络地址:http://osti.省略/。RePEc(Research Papers in Economics,经济学学术论文库)由全球志愿者共同建立的可以公开访问的网站,致力于促进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与交流,从而促进经济学研究。目前数据量超过28万,其核心内容是经济学的研究手稿、期刊文章、图书以及应用软件等资源,此外还包括5200多个专家的联系方式和出版著作,以及8000多个组织(经济部门、科研院所以及政府组织)信息等特色信息资源。其中,研究手稿可免费访问全文;期刊可检索和浏览到论文题录文摘信息,有的可以免费下载全文,商业期刊则需要订购权限。与RePEc相关的网站有IDEAS(http://ideas.省略/,财经研究网站)。

(七)CogPrints

网络地址:http:///。CogPrints(Cognitive Sciences Eprint Archive,认知科学电子预印本网站)由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电子及计算机科学系建立,提供有关认知学方面的文章,包括心理学、神经科学及语言学的领域,以及若干计算机科学的内容,部分生物学、医学的特定领域、人类学的部分内容,以及物理学、社会学与数学中与认知相关的部分。信息资源类型既包括已出版的、同行评审期刊的后印本,也包括未正式出版、未经评审的预印本。系统有简单检索、多途径的高级检索以及按学科主题或年代的浏览功能。还提供RSS的订阅服务。

(八)SSRN预印本库

网络地址:http://papers.省略/。SSRN(社会科学研究网)电子图书馆涉及财经、会计、法律、经济、管理等学科专业领域,利用率高。目前有14万多篇可供免费下载的研究手稿全文, 另外还提供17万多篇论文的摘要信息以及近9万名作者的信息。

(九)PhilSci Archive

网络地址:http://philsci-archive.pitt.edu/。PhilSci Archive(科学哲学库)是一个科学哲学的学科预印本库,由美国科学哲学学会、匹得堡大学的科学哲学中心和图书馆合作创办,主要收录科学哲学相关主题的预印本文献。

(十)CETH

网络地址:http://ceth.rutgers.edu。CETH(Center for Electronic Texts in the Humanities,即人文学电子文件中心)是1991年由美国Rutgers与Princeton两所大学共同建立的,从事人文学方面的电子资源整理工作。它所收集的电子文件资源包括文学作品、历史文献、手稿、口传文件抄本等,还有各机构人文学电子文件中心的网站列表。

四、结语

要想更好地使用电子印本,从建设者方面说,要依赖于整个科学交流系统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借助于机构乃至国家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对资源共享的理念进行宣传,进行技术支持,排除技术障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电子印本的大范围运用;充足的资金保证也是电子印本得以有效使用的条件之一。从使用者方面说,要想更好地利用电子印本,就需要多方面了解相关学科的电子印本库,清楚各个印本库的侧重和各自的特点;能够熟练运用搜索引擎,熟练上传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下载所需的科研成果,使之更有效地为自己服务。

总之,目前电子印本系统已获得广泛的认可,并越来越受到读者重视。它加快了各学科领域知识的传播速度,而出版过程反而只是一种形式。越来越多的电子印本资源被正式期刊论文录用和引用。作为一种可行的传播方式,它与传统期刊和其他新的交流方式多维地实现了科学传播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朱佳鸣,谭瑛. E-print在生物医学学术交流中的作用[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65-67.

[2]冯艳花. 基于OAI的电子预印本资源共享[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28(4):425-427.

第12篇

    2科学引文索引的独特作用SCI最显着的特点是反映了论文的引用和被引用关系,其作用主要有如下几点:

    2.1对引文的评价作用读者可以通过引文索引揭示被引论文产生的社会效益的作用,具体是:①某篇论文被多少人引用,从而可就该论文(尤指被多人引用的论文)对科技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社会价值作出评价;②研究人员也可通过引文索引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及价值。

    2.2 对引文着者的评价作用通过检索某引文着者的全部论文,得以从文献数量上对该着者的专业特长和学术造诣及其对科技发展所作的贡献作出客观的评价。

    2.3在相近课题同行之间的桥梁作用通过检索其着者的某篇论文被哪些人引用,然后通过来源索引可了解到来源着者的单位和地址,这种引证和被引证的关系揭示了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从而了解相同或相近课题研究者的分布和在同行之间架起了相互交流的桥梁。

    2.4对科研动态的分析作用通过团体索引对大到国冢、小至单位科室所发表的论文的统计分析,从而可以了解国家或单位科室的科研成就和科技发展动向,便于对口学习。

    3SCI的编排结构及查找途径

    3.1编排结构SCI收录文献范围广、检索途径多、编排体例独特,在了解查找方法之前先介绍一下SCl的编排结构,SCI目前每年出6期,每期分为A,B,C,D,E,F六个分册,1997年以前是A ,B,C,D,E五个分册,1988年第4期前是A,B,C,D四个分册,每期由三大部分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

    3.2SCI的查找途径,SCI的查找方法主要有:

    3.2 .1引文查找方法欲了解或评价某学者的学术水平、科研成果、在某学科上所作的贡献以及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等,可通过Citationlndex(CI)查该专家的姓名及其论文被人引用的情况,如美国生化学家、糖尿病内分泌研究专家RasalynSussmanYal ow于1959和1960第一个发表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人体血内源性血浆胰岛素论文,由于她每年有多篇,每年有很多人引用她的论文,由此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以表彰她对生理学和医学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我们以YalowRS(注意:外国人的姓名习惯用名在前,姓在后,而检索工具的姓名则是用中国人习惯用的姓在前名在后,外国人的名用首字母缩写)为标目,在CI中锡查字典一样查到YalowRS,就获得她的论文被人引用的情况。如果已知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内有某同行己发表过与自己课题有关的论文,但还要获得该领域内更多的文献,那么,查CI较为理想,如要查我国着名肝胆病专家陶其敏教授某书被人引用的情况,用“TaoQM”作为查找的标目,即可查到TaoQM其书破人引用的情况,同时还可获得引用者(来源着者) 的姓名及出处等信,再用引用者姓名到SOURCEINDEX中去查,又可获得相关的来塬文献的信息通过来源论文后所附的参考文献再往前查,又获得引用者和被引用者的姓名,由此循环往复,可以查得大量的相关论文(新的和旧的论文)。如果已知某项专利的专利号码,你想知道该专利被人引用的情况,只要按专利号在专利引文索引中查找即可得到专利的引用和被引用者姓名及专利出处。

    3.2.2来源文献的查找方法本查找方法与其他的检索工具中(如IM,EM,CA,BA,中目,外目等)的着者途径一样,所不同的是SOURCEINDEX(简称SI)中还有CORPORATEINDEX(团体索引),可以从机构名称或国家或城市名去查某一国家乃至某一单位的情况,以了解该国或该单位的数量和科研水平、科研动向等等。着者途径:又可分为匿名部分和署名部分,你想知道某着者发表了哪些论文,或者是已经从引文索引部分获得了引用者的姓名,用该着者的姓名在SI中查找,就可得到该着者的有关论文情况(可以某学科的专、学者、知名人士为查找标目),SI中提供的信息最为详细 (有论文题目、合着者姓名、论文类型、ISI的登记号、论文出处、作者所在的单位名称及国家),团体索引部分:也有西部分即GeographicSection和OrganizationS ection,若想知道中国医科大学有多少,在GS中先查“中国”,在GS中是这样表示中国的:eoplesSRchina(该部分先排美国,而美国是以洲名作为一级标目的,如ALABAMA,CALIFORNIA,ARYCLAND,NEWYORK等,美国之后才是其他国家,其他国家是以国名作为一级标目的,如AUSTRALLA,ELGICM,CANADA,ENGLAND, JAPAN,PEOPLESRCHINA,SPAIN等),中国医科大学在辽宁省沈最市(如果你不知道中国医大在哪个国家或哪个城市,则要先查(ArganizationSection),例如:中国医大的英文是ChinaMedicalUniversity,以该英文名称作为标目,按字母顺序找到 ChinaMedUniv,则可得到该机构在PEOPLESRCHINASHENYANG,再到GS中查到中国(方法如前所述),PEOPLESROHINA是一级标目,再查二级标目“沈阳”或“辽宁”,再查三级标目ChinaMedUniv,就可获得中国医大的作者发表的论文,该机构发表的论文越多,说明研究成果越多,由此可看出中国医大的科研水平。如上所述,OS是对 GS起辅助作用,在此之下并没有论文的信息,在GS中才有作者姓名、文献出处和地址,用此途径可作为了解国内外有关医药卫生单位的科研动态,了解其一国家乃至一个单位的研究水平,掌握研究人员的概况,主题查找方法:当你手中既无引文又无着者或机构名称时,你可使用轮排主题索引(PermutermSubjectlndex,简称PSl ),倘若你着手研究的课题是有关白血病的药物治疗,你可以“白血病(Leukemia) ”为标索标目,以“药物治疗(DrugTherapy)”为配合词,即可找到该主题的一批相关文献;如查“肺癌(Lung-Cancer)的诊断(diagnosisS)”,以Lng-Cancer为主题词,以Diagnosis为配合词,也可找到一批相关的文献,然后通过该主题词下的作者姓名去查SI,就可获得详细的文献信息。综上所述,只有在SI部分才有详细的文献信息,PSI只有主题词、配合词和作者姓名,CI反映了论文的引用和被引用关系,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不同的部分。

    4SCI之不足虽然SCI有其独特的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有:

    4.1地理名称不清美人对我国的省和市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在查找我国有关机构论文时经常要走弯路,如查江西医学院则要查Jiangxi和Nanchang两个标目才能查全,否则漏检。

    4.2单位级别不清如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按我们的理解,一级标目是中国,二级标目是 Nanchang,三级标目是JiangxiMedcoll,四级标目是一附院,五级标目是心血管内科,而在SCI中,四级作为三级,JiangxiMedColl成了一附院的下级单位,造成查找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