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竞技体育文化论文

竞技体育文化论文

时间:2022-04-04 14:16: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竞技体育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竞技体育文化论文

第1篇

相关热搜: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范文  公共管理理念

0.引言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关于体育各方面内容的研究越来越多,体育公共管理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社会领域逐渐分化成公共领域和市场领域,在对体育事务的管理中,公共领域中的体育事务管理远远超过了市场领域中的体育事务管理。体育公共管理的研究存在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显性研究的对象是发表于各类报刊上的论文,隐性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学术报告和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在所有研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研究学位论文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学位论文的质量是评价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论文选题则是撰写硕士论文的第一环节,并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包含以下三要素:一是研究对象,二是研究内容或研究领域,三是研究方法。选题的“三要素”构成了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框架,也成为评价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尺度。

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笔者査到2002?2012年间710篇有关体育管理的硕士学位论文。其中,涉及体育公共管理的507篇,占总数的71.4%;涉及市场管理的203篇,占总数的28.6%。

在本文中,笔者对涉及体育公共管理的507篇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内容(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性质和研究领域)方面进行了深人的研究与分析,为体育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1.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

    从2002年到2010年的9年间,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了高峰。从主观上看,存在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相应的学位论文数量也必然增加;二是体育公共管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体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各种管理方面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体育公共管理也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重要研究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数量的增加反映了我国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2.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在以体育公共管理为内容的研究领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竞技体育管理、大学生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管理,分别占论文总数的15.9%、14.5%和13.1%。由此可见,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的都是学生能看到、接触到的体育事务。研究国外体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论文,只有寥寥数篇,而且这些论文的结论都是通过分析世锦赛、奥运会和其他大型比赛的数据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经费较少,研究条件有限,很少接触到国外体育组织,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料,也很少能借鉴国外优秀科研成果。

在体育公共管理领域中,中小学体育管理、体育教学管理也是硕士学位论文常常关注的内容,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1%和6.6%,这说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学校教学环境。

目前,我国巳进人老龄化社会,但关于老年体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仅占总数的2.7%,这与目前社会发展形势不相符,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体育行政管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这方面论文只占论文总数的3.9%。文献综述类论文也很少涉及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基础理论方面有所加强。

3.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体育科研方法是研究体育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研究体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⑴。因此,体育科研方法对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分析论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时,我们发现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种,即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査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9.2%、63.8%、56.6%和49.4%。搜集资料过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和德尔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这507篇学位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论文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数理统计的定量研究方法,说明这些学生重视研究各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更为科学和准确的描述,同时也说明我国体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进步。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体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综合研究巳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前,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能更加全面、客观、深人地揭示所研究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体育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4.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基础性研究强调对客观现象和事实进行理论性探索或实证性分析,检验理论依据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虽然基础性研究没有强烈的应用目的,但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研究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性研究,新知识和新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阻碍。以获取新思维和新知识的创造性研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并把应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形式展现出来。

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的基石,应用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开发性研究之间的桥梁,开发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目的和归宿。这三种研究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缺一不可。我们对这507篇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应用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3.7%,基础性研究占的比例为19.2%,开发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1%。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硕士研究生拥有的资料和科研条件有限,进行基础性研究的难度比较大;二是主观上忽视基础性研究,而直接进行研究性研究;三是应用性研究比基础性研究更容易。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对基础性研究的关注不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5.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

    5.1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

通过对这507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分析,我们把这些论文的研究领域分为三类:群众体育类研究、学校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其中,绝大多数论文关注的是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中的管理现象及管理问题。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对我国体育公共管理的重视和关注。

在2002—2010年的9年中,这三类论文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0.3%;2005年到2006年间,三类研究所占的比重较为接近;从2005年开始,竞技体育类研究开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从2005年起,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异军突起,并开始占据首位。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是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而2006年以后,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学校体育类研究所占比例从2008年开始变得较为稳定。

在学校体育类的研究中,中小学体育研究和高校体育研究为两大研究热点,也是硕士学位论文重点关注的内容。

在国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的背景下,群众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正在发生悄然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关注的重点也从竞技体育转向了群众体育。目前,对群众体育类的研究已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已开始关注群众体育。

5.2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

农村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农村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城市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城市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两者的区别就是开展健身锻炼的地域不同。不同区域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体育观念、运动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体育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

2002年到2012年的9年间,农村体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体育研究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达到87.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是扎根于城市文化而产生、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因而很多的“体育问题”和“体育现象”都发生在城市体育中,这也成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时关注的热点;二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体育资源、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消费市场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体育热点“话题”要多于农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三是由于体育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多为在校学生,他们学习、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体育研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研究的话题。

6.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 训练与评价体系 发展演变

引 言

竞技体育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充实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关于竞技体育存在的价值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竞技体育以社会为核心,它更多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在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二是认为竞技体育以个体为核心,它追求的是竞技运动员及参与者的身心统一。而实际上,笔者认为竞技体育是将社会对象化于个体,并强调体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工具性作用。因此,本文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分析,着重从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发展演变及体育重构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对影响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研究,以期使竞技体育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的进步中起到双重作用。

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发展演变情况

关于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研究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中国刚刚加入到国际奥委会,举国上下对国家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都充满了期待。但最初中国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并不尽人如意,这在沉重打击国人的体育热情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思索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这时对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研究有鲍明晓、张争鸣、彭说龙等人,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建立竞技体育评价指标体系,对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因素进行分析。到了21世纪,中国对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也开始进入繁荣时期,各学者尝试运用多种不同方法,从多个角度与层次对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其中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有:刘志民等人提出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及41个三级指标的中国竞技体育评价指标体系,其指标体系涉及竞技体育的多个方面,较为完善;其他研究学者如刘东升等、赵民等也纷纷从研究方法的改进上得到了一些关于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

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新认识

从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发展情况来看,尽管到21世纪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增加,但是在对这些研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大部分研究都将重点放在了GDP情况及政府投资等外在性指标上,而事实上中国对竞技体育的支持也都放在了这些外力支持上。二是过分强调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将各种影响竞技体育发展的因素全部融于指标体系的建立当中,这种情况就会造成评价指标没有轻重缓急之分,不能真正体现出竞技体育的价值与作用。

针对这些,笔者提出了关于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发展的三点新认识:一是充分考虑影响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中国竞技体育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其影响因素十分多,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而这些关系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实存在着,所以要想推动竞技体育更好地向前发展,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就要充分考虑影响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二是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要考虑外力的推动作用,还应从内部着手考虑。因为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研究是对整个竞技体育系统发展情况的梳理,所以在庞大而复杂的错综关系中,要全面考虑内外部影响因素,理清各要素类型、层次及相互关系,实现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重构,化繁为简,从而保障中国竞技体育能够以一个清晰的思路去发展。三是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原则应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1.主导性原则

主导性原则即教练在指导竞技体育训练时要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主次,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具体的训练方案。比如在田径项目中的掷标枪比赛中,出手速度与角度是决定运动员掷标枪远近的两个关键要素,而后者一般在技术练习的初期就形成了,那么最主要的因素就只剩下了出手速度。这样,在掌握了影响掷标枪远近程度的主导因素之后,便可针对性地展开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2.内外部推力相结合的原则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知,中国的竞技体育一直重视的是外部推力作用,而忽视了内部因素作用。因此,在未来的竞技体育训练中应坚持内外部推力相结合的原则,在训练的关键时期,如年度训练各阶段的结束期,通过薪水、舆论压力及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等来刺激运动员,使其提升全面备战能力,以此来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竞技比赛成绩。

3.组织形式符合专项竞赛特点原则

训练的组织形式要与专项竞赛特点相一致,在某项竞技项目的训练过程中,首先练习的应该是速度,然后再练习其他方面,若想提升运动员耐力就首先要练习长跑,而速度连理的距离以30米到50米为最佳。比如田径项目中长跑比赛的特征就是在开始时一段时间的速度变化,中间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匀速前进,而在最后几百米的时候则需要以更高的速度进行冲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竞技体育项目训练的组织形式应符合专项竞赛特点原则。

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重构

1.指标选择

本研究中关于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建立的指标选择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特征。科学性是指每一项指标的确立都经过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主要利用特尔斐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精细化,以此保障本文所确立的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指标与前人研究成果相呼应,并能够在其基础上实现创新,以便于指导未来竞技体育的发展;可操作性是指分析过程尽可能选择大量可信数据来证明研究结果,而对于不能用统计软件计算或统计的指标,则采取专家打分评价方式,对其进行科学赋值。

2.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本文利用基于因果分析的专家座谈方法确定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研究需要,我们选择10位专家进行打分,包括5名高校体育系教授,2名国家队教练员及3名从事体育管理的领导者。通过专家的反复讨论与考证研究,首先确定出决定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然后再请专家利用因果分析进一步分析与研究得出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经分析最终得到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一级指标:外部驱动力、内部驱动力和协调驱动力,其中外部驱动力主要指影响竞技体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力量,这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最根本之处,同时也是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内部驱动力主要反映了系统内在的机制,是体育系统自组织动力所在;协调驱动力是指竞技体育在和社会其他系统相互协调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影响因素,该指标主要强调竞技体育与外部之间的协调。

二级指标:经济驱动力、社会驱动力、政府驱动力、教育驱动力、人力资源驱动力、物力资源驱动力、体育产业驱动力、体育科技驱动力、人力协调驱动力、经济协调驱动力、参与协调驱动力等11项。

三级指标:全民健身总人口、竞技体育社会关注指数、GDP总量、人均GDP、家庭平均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基尼系数、社会总人口、竞技体育占第三产业比、竞技体育占GDP比、省级以上竞技体育课题数量、体育表演收入、训练基地数、体育门票收入、体育电视转播收入等45项。

3.结果分析

根据本研究中所确定的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指标,采用基于AHP的权重赋值方法,由专家按照1~9的标度对不同层次指标进行有效比较之后,建立判断矩阵,并将不同层次的判断矩阵在AHP专用软件中进行输入,以便直接得到科学准确的评价结果。由软件的计算结果可知,在所有的三级指标权重上,最突出的三个权重指标为全民健身总人口数、竞技体育的社会关注指标、体育科研课题数量,也就是说这些指标对于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发展影响最大,在未来的竞技体育训练中要更加关注这几点。

结 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发展演变情况的分析,指出了目前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的问题,并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未来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重构,以期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向宏:《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整合研究》,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

[2]赵波:《贵州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13。

[3]顾春雨:《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形成与演进》,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13。

[4]章璐璐:《竞技太极拳技术发展趋势研究》,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

[5]翟锋:《体教结合下陕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体系和训练原则构建研究》,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4。

第3篇

关键词:体育学术期刊;选题策划;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117-03

学术期刊编辑担负着创新的使命。在体育学术期刊的编辑实践中,创新既包括办刊思路的创新,也包括栏目策划的创新,还包括选题策划的创新。其中,选题策划的创新对于组织高质量选题,提高所刊载论文的价值十分关键。

所谓选题策划,是编辑根据一段时间内期刊报道的热点、重点,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动态,与有关作者交流学术观点,并征求专家意见,逐步确定拟刊载论题的活动过程,该过程包括编辑主动组约文稿、策划报道方向、敲定论题范畴等活动环节。而其创新,则是指其途径、方式的创新,力求在此过程中遴选出有较高创新价值的论题,使将要发表的论文在研究内容与步骤、研究方法与手段、研究结果与结论等方面有新的变化与突破。该过程实质上是编辑与作者的互动过程,也是新的选题不断酝酿、逐步敲定的过程。

在编辑策划实践中,选题策划与办刊风格紧密相关,策划的途径与方式多种多样。下面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选题策划为例,来说明选题策划的创新途径与方式。

1 结合优秀学位论文的内容进行策划创新,拟定新的学术价值较高的选题

优秀学位论文是学位论文中的佼佼者,得到专家教授的充分肯定,其中蕴涵着学术价值较高的内容,特别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与体育理论前沿或实践领域结合得更紧密,往往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其作者掌握了先进的科研方法与手段,对其学位论文的整个科研进程十分熟悉,得出的结论与建议也令人信服。

为确保策划创新的高水平,编辑部可定期召开由学科专家、编辑、作者共同参加的选题论证会,就推出的若干选题方案进行推敲、论证,对达成共识的选题方案予以采纳并付诸实施。结合优秀学位论文的内容进行策划创新时,编辑可请论文作者先对其学位论文的核心体系进行审思,然后建议作者提出创新设想,力求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提炼出新的论点。编辑也可亲自审阅学位论文,对其所涉及的重要方向、关键问题、发展趋势予以剖析,从中挖掘出有创新价值的论题,再与作者一道商讨其研究的具体方案、主要步骤,力争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

例如,谭丽君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的《职业体育产业链的组织模式研究》,即是与其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选题,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予以提炼、反思、再创作而成,属体育产业研究领域中的上乘佳作。邓士琳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运动疗法的研究进展》,也是与其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选题,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予以拓展、深化、再创作而成,该文发表后受到了运动医学界专家的关注与好评。

2 对他人的观点予以点评、质疑、反驳,提出新的与之相对的选题

有些已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观点独特,或颇有见地,容易引起学术界的争鸣与探索。细心揣摩其观点,可能会发现其不足或不完善之处,甚至是谬误之处。对其进行质疑、评析,往往会提炼出与原文截然不同的观点,或是让人耳目一新的命题。

如果有作者对此类争鸣性的话题感兴趣,编辑可与之沟通,必要时可开设争鸣专栏,引导其探索某个意蕴深长的领域,并鼓励作者“标新立异”,拟定观点鲜明、见解独特的选题,针对他人的观点展开论辩,力求自成一家之言。例如,袁致远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的《文化的“综合创新”发展观与我国民族体育的现代化》,便是带有争鸣性的选题,实质上是与学者万义、白晋湘的一种商榷,即针对原文作了反思与评析,提出了一种见解独特的学术观点――文化的“综合创新”发展观,创新色彩明显,读后颇有回味。

编辑若发觉某一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不具有真理性的认识,或不具有前瞻性,也可主动邀请专家就此做专题研究,并发表其予人以深刻启迪专稿。对他人的论文予以点评、质疑、反驳,往往需运用逆向思维,对原文的论点作大胆的推理和判断,然后另辟蹊径,提出与他人截然不同的学术观点,或是预测某一领域的动态变化、发展走向。例如,吕树庭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的《中国竞技体育要为衰落作准备》,即是成功地运用逆向思维的选题,该文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态势进行了探讨,并对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走向作了一种大胆的预测。该文发表后引起了体育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术份量颇重。

3 结合重要科研项目进行策划创新,拟定科研价值较高的选题

科研项目是经学科专家评审、讨论后正式立项的项目,重要科研项目是其中科研价值相对较高的项目。学术期刊编辑平时应关注重要科研项目的立项情况及其研究进展,与项目负责人保持经常性联系。编辑可策划组建科研创新团队,与重要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一道,结合其项目的重点研究方向、关键问题、核心环节进行选题策划的创新,商讨新的研究视角与维度,力求在项目研究框架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拟定有明显创新价值的选题。如果项目负责人科研创新能力较强,比较善于拟定有创意的论文选题,编辑也可请其结合项目研究的实际进展,自行拟定能够体现其研究水平的选题,之后再按照论文写作的要求实施详尽的论证。

例如,阮敏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的《国民收入、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协整和因果分析》,是编辑与作者商榷之后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TRY002)中策划出的优质选题,该文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体育》2009年第7期全文转载。杨明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的《中国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研究》,也是编辑与作者商榷之后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4SS07094)中策划出的优质选题,该文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体育》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陈书睿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的《论我国职业球员利益保护的法律机制》,是在编辑的建议下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CTY005)中策划出的优质选题,该文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体育》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周建梅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的《由世界大赛分析我国田径运动实力与可持续发展》,也是在编辑的建议下从田径国家级教学团队立项项目09-111中策划出的优质选题,该文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体育》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

4 结合国内外体育学术会议的研讨内容进

行策划创新,拟定富有新意的选题

国内外体育学术会议通常就某个阶段内体育科研人员共同关注的议题展开讨论,会上学者云集,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会竞相提出。编辑平时应关注国内外体育学术会议(尤其是大型体育学术会议)的研讨内容及其进展,善于从中策划学术价值较高的选题。编辑可策划主题鲜明的小型座谈会,与参会者共同商讨,结合学术会议研讨的主流问题、重点内容、未来方向,拟定新的富有创意的选题,并大致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步骤、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如果参会者有一定的策划创新能力,编辑也可请其自行拟定选题。

例如,成会君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的《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是在编辑的建议下从第7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专题报告中策划出的选题,该文发表后被华中师范大学的经济学专家评定为体育经济学领域的上乘佳作,其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杨小永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的《体育学科体系的分类:宏观、中观与微观》,是作者从第2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专题报告中单独策划出的选题,该文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体育》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

一些大型体育学术会议,如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国际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亚运会科学大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大会、全国体育管理学论坛、全国体育产业发展论坛,期间所报告的论文不乏真知灼见。编辑与有创见的论文作者多作交流,共同策划,细心推敲,往往会发现新的选题,有新的收获。

5 结合体育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策划创新,拟定新的有创见的选题

热点话题始终是吸引作者不断探索的话题。要成功地从中策划出有创见的选题,须追踪学术前沿领域的动态信息方可实现。这就要求编辑努力向学者化的方向发展,使自已具备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力争能够通过自己的办刊行为来引导学术研究的潮流,适时推荐研究热点话题的佳作发表。为提升热点话题的研究水平,编辑可通过创设学术论坛等途径,与有较深造诣的学者商榷,就某个领域或某个方向的热点活题交换看法,共同策划内涵丰富的有创见的选题,或是勉励其大胆创新,自行拟定见解独特的选题,并通过科学严谨的论证为之提供强有力的佐证。

第4篇

摘 要 通过对2002-2012年间中国体育核心期刊网上及中文期刊数据库上发表的有关体育舞蹈的科研论文总数3326篇,主要选中16种核心期刊上的97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的论文数量很多,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只有97篇,只占3%说明我国的科研论文质量很低。研究内容上集中在体育舞蹈教学而体育舞蹈的训练、交叉学科方面涉及很少内容。本文从我国体育舞蹈的年刊载数量、内容涵盖、研究方法、作者情况、论文呈现特点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旨在为我国体育舞蹈科研水平提供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体育舞蹈 科学研究 体育研究

一、前言

体育舞蹈最初是在西方国家开展的,最早出现在中国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交际舞的形式传入上海,然后迅速在我国的各大城市广泛流行起来。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体育舞蹈在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30多年的发展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2011年第86届英国黑池舞蹈节上我国选手崔翔、杨志婷获21岁以下摩登舞亚军;业余新星组:吴柳福、杜玉君获亚军,崔翔、杨志婷获第三名,但是和高水平国家来比的话还存在差距。经过这十年的研究科学分析,总结经验、找出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需要以后继续努力地方向。旨在为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理论支撑,使我国的体育舞蹈朝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进。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2002-2012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收集的这10年间,发表在《体育与科学》、《体育科学》、《体育文化导刊》、《体育学刊》、《中国体育科技》、《北体学报》、《首体学报》、《武体学报》、《西体学报》、《上体学报》、《广体学报》、《南体学报》、《山体学报》、《成体学报》、《沈体学报》、《天体学报》16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以“体育舞蹈”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的科研论文有97篇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查阅这10年间发表的论文数量97篇。

2.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科研论文进行整理分析,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统计分析制作表格。

3.逻辑分析法

将搜集到的科研论文按照发表的时间、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的方法、科研作者的情况、科研项目等内容,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论文的基本情况

1.论文的发表数量

据统计,2002-2012年间16种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体育舞蹈的论文97篇。但是每年的发表量不均衡,就2003、2005、2010年发表的数量上了10篇,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舞蹈研究存在严重的不足。这是因为体育舞蹈传入我国的时间较短,专业舞蹈者和研究人员数量比较少。

2.论文内容分析

对97篇论文进行科学分析,发现我国的论文研究比较广泛,研究内容却存在严重的不足。主要研究集中在体育舞蹈与理论、体育舞蹈与教学、体育舞蹈与高校课程方面。体育舞蹈与理论方面,有刘若男的《汉画像石(砖)中的舞蹈动作研究》中,研究我国汉代的舞蹈动作,有助于我国体育舞蹈的创编。体育舞蹈与教学,在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章很多主要集中在内容、方法等,教学评价的文章较少,以后的研究在这方面需要重视。体育舞蹈与高校课程方面,主要都是研究在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研究。而在心理学、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很少。生物力学的文章应该多研究,对于运动员选材、运动损伤都有很大的帮助,这需要以后的科研方面进行大力度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二)作者情况分析

统计分析97篇论文,主要以第一作者为主,标明年龄的有84篇,没有标注的有13篇。统计可知,35岁以下的有14人,占16.7%;35-45岁有32人,占38.1%;46-55岁有31人,占36.9%;55岁以上的有7人,占8.3%。年龄较大的科研工作者慢慢退出研究队伍,这是我们缺失的资源。因为他们年龄较大资历较深对科研工作具有较多的经验,他们的淡出势必影响科研工作的质量。要求我们年轻老师加大和年纪大的科研工作者进行合作,一是学习他们的经验,二是提高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为我国的体育舞蹈科研继续努力,为我国的体育舞蹈做出贡献,让我们的体育舞蹈有更大的进步。

(三)论文所呈现出的特点

前沿性的文章是有的,但不是很多,这也是我国体育舞蹈并不是强国的原因之一。体育舞蹈科研水映着我国体育舞蹈的竞技水平的高低,竞技水平也影响着我国的体育舞蹈的科研状况,这两者是相互影响。

四、建议

(一)在我国体育舞蹈理论、体育舞蹈教学、体育舞蹈与高校课程等大量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加大对训练、技术分析、生理学、生物力学、运动员选材、运动损伤等内容的研究。

(二)目前论文的研究方法很多,主要运用的是文献法、逻辑分析法、调查统计法,大多都是运用一种研究方法。要求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们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加大研究方法的多样,尝试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研究。

(三)在科研项目上,应该加大对其的资助力度,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基因转移;体育;兴奋剂;伦理

1 前言

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21世纪的今天越来越成熟,这是非常前沿的科技范畴。基因技术有可能会极大的改变生物进化过程的周期,结合了不同物种优点的新物种在人类的主观操纵下不断的涌现出来。从转基因的水稻、大豆一点点开始,基因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创新终于还是会作用到人类自身上来。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当竞技体育运动中基因技术的应用,如基因兴奋剂、基因选材、转基因营养品、基因治疗等。技术在竞技体育当中的应用会使得竞技体育从运动员的力量、耐力、灵敏、柔韧、训练刻苦程度的比拼变成科学家们实验成果的比拼。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是作者首先收集相关资料,再对收集来的资料围绕研究对象进行整理,最后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认识和结果的方法。文献法是一种历史悠久并且普遍高效的研究方法,因为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世界,文献资料法就是我们攀登上巨人肩膀的阶梯。本研究应用最多的就是文献资料法,通过知网搜索与图书馆图书查阅有关兴奋剂,基因转移,体育伦理,竞技体育等相关文献和专著,对《基因工程与体育运动》、《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挑战》、《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体育哲学研究》等书籍和论文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全面的了解了本研究专题的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发展趋势。

2.2.2 访谈法

访谈法是对相关专家或权威人士进行采访,通过与其交流了解他们对本研究相关问题的看法与意见。本文用了访谈法来确定研究方向与相关问题,与论文的可行性。咨询了相关的学者和专家,听取他们对本课题的意见和见解,并以此为参照对文章进行了撰写与修改,保证论文的质量。

3 研究现状及分析

3.1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

20世纪中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揭开了基因的神秘面纱。人们发现基因的DNA分子片断是决定生物性状的主要因素。科学家先分离、剪接和重组基因,然后将其转入受体细胞中加以复制和繁殖,就可以达到改变生物基因的目的,进而改变生物的外在表现性状,最终改变“物种”本身。

3.2 基因选材技术的应用

\动员科学选材,是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规律,用科学先进的测试手段,通过客观的指标,全面综合评价和预测,把条件优越、符合运动项目特点的人从小选,进行系统培养,并且在培养过程中不断测试和调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分子遗传学的进步有效的推动了运动员选材的研究。基因的表达类型、分布特征、遗传规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与对运动训练的适应性等问题。人体运动能力的遗传性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受到重视。

3.3 基因兴奋剂

进入21 世纪,随着基因转移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迎来了基因兴奋剂的挑战,这是兴奋剂使用的第四个阶段。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对基因兴奋剂定义是“以非治疗目的, 用于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基因、遗传元件和(或)细胞”。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科学家就掌握了人工合成人体正常分泌物的技术,如人体生长激素、红细胞生成素等。不同于人体自身分泌的仍次镏剩他们运用转基因技术,以动物细胞为生产车间,将控制分泌所需人体激素的基因片段注入到动物细胞内,之后这种经改造过的细胞就会分泌科学家定制的激素,属外源物质。但是此类激素在结构上与人体自身分泌的仍次镏视斜局实牟畋穑所以检测这类兴奋剂的技术比较容易。而通过基因改造,使人体自身异常分泌的激素却很难被检测出来,因为他们同属内源性物质,而且和人体自然分泌的激素在结构上极其相似。目前尚没有找到可靠技术能够对其实施检测。

4 结语

1968年国际奥委会颁布了第一份兴奋剂禁用清单,到今天国际反兴奋剂机构(WADA)全面接管世界范围内的反兴奋剂工作。人类为对抗兴奋剂设立了各个级别的机构、兴奋剂监测站,发明了各种检测方法,宣传了无数次的反兴奋剂教育。追其人类对抗兴奋剂最根本的原因,是兴奋剂会给使用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基因转移技术作为一种划时代的科技手段,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各种技术存在许多弊端。

利用竞技体育进行社会和政治整合是国际社会和各级组织的共同目标。竞技体育被认为是“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礼仪化的战争”[1]二战结束后,竞技体育以其特有的竞争性,成为各国在和平时期凸显本国制度的优越性与国力的强盛的重要平台。

二十世纪的今天,体育更是被赋予了太多其他的意义,国家的荣誉、个人的利益、民族的矛盾等等。从社会的视角来看,体育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教育大众、国家斗争工具,很少有人去关心体育内部,探讨体育追求的是什么精神。“体育内在的善并不关注获胜,更是与金钱和声誉无关。相反他们是一些与运动竞赛理想相关的美德。”[2]体育真正的理想,是通过体育来发展人类的美德、追求卓越。只有当人们共同克服障碍、追求卓越时,体育竞赛在道德方面才是值得称赞和珍惜的。

而使用兴奋剂的做法,明显不是为了追求真正的体育理想,而是错误的将胜利与荣誉作为他的第一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篇

1.1体育文化的内涵体育文化是一种友善、尊重、自信、自强的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它是一种重在参与的团结、互助的人类精神的集合与发扬,它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了解、友谊、互助,有利于增强人们之间的信任。校园作为一种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弘扬地,其对于体育文化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更是一种学习的文化,它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友善的态度,形成一种谦虚学习的态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体育文化的内涵是一种积极进取,迎难而上的进取的精神,它能够给予人们不断追求自己梦想的动力和坚持的毅力,促使人们在进取中不断的成长进步。

1.2网球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延伸网球自诞生以来,在网球礼仪、网球器材和规则等都处于不断改善和进步的过程,网球文化在伴随着网球运动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由于每个地区、民族的本土文化的不同,使得各地区网球文化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其表现形式上的不同。世界四大网球公开赛就体现了这种网球区域文化表现的不同,首先,法网的浪漫与性感、美网的星光与豪华、澳网的百年成长、温网的贵族运动传统美,都令世界各地的球迷疯狂的迷恋。由以上可以看出,网球文化可以概述为世界不同地区、地域人群通过从事网球的活动,不断总结出、创新发展所形成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集合。竞技网球体育运动的激情提高了其观赏性,使得大众对于网球能够产生较大的兴趣和爱好,这为网球体育运动在各个层面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同时在制度和行为上也对人们形成一种规范的作用。网球文化的内涵,从网球运动的角度可以理解为网球专业理论、技术战术的运用,以及地方习俗和制度结合的总称。增强网球体育群体共享的价值,提高网球体育运动的社会化程度都是网球文化的实质内容和目标。

2在网球教学中体育文化所起的作用

2.1有助于在校园推广体育文化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体育竞技的一种,教师在讲解和示范网球运动文化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其运动内涵,从根本上使学生感受到体育文化的魅力,从而真正的促使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并不断的提升其体育技能。网球运动过程中,其展现出来的那种宁静美与运动美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不断的对网球运动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并不断的激发着学生的兴趣,并真正促使学生在实践的运动中感受网球运动的内涵。这种运动的美感,促使学生融入到学校的学习和课外生活当中,从而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

2.2促进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很好的培养作为一种竞技类的文化体育运动,网球同时也是一门高效教学的运动课程,其不但可以起到教育人的作用,还能够使人强身健体。教育过程中通过剖析人性、人格以及坚强的体育精神,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文化内涵和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而非简单的机械式的重复运动。通过讲解网球文化所具有的内涵,让学生明白网球作为一种充满人文精神的体育运动项目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以及同其他球类运动的规则和文化应该区别对待。网球运动体现出来的尊重、自信、努力、不屈、坚持的精神,以及谦和的心态很容易形成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一旦学生接纳了这种人文关怀,则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上的影响,那么在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会有利于提升其文化的积累,从而以帮助学生从运动中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2.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个人素质网球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运动项目,其所包含的自信谦和互相尊重的态度,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另一方面,网球运动竞技比赛所具有的蓝色或红色的场地,以及在蓝天的映衬下,极易形成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这都有利于观看者与学习者形成一种对待生活和他人的祥和的态度。例如在观看网球比赛时,我们总能感受到网球运动员那种高贵优雅的气质,以及飘逸的步法,这些都能够很好的诠释网球运动的绅士的风度。通过这种高尚而友善的文化气氛的熏陶,学生很容易就形成尊重他们,且自信自强自尊的高贵的品质。

3体育文化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3.1以培养体育传播人才为突破,提升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培养学生掌握打网球的方法和技巧,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是普通高校网球教学的主要目标。增强学生的体质是这种传统教学培养的最终目标。在当前社会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作为社会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长期停留在强身壮体单一功能上,就会逐步的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该树立新的教学目标,通过网球教学,让学生能够三会四懂,三会即“会看球、会打球、会评球”;四懂即“懂技术、懂规则、懂战术、懂术语”,让他们不仅是网球运动的爱好者,还是一名合格的体育以及网球文化的传播者,甚至是专家。

3.2以弘扬网球文化为切入,加强理论教学的环节因受到竞技体育的影响,普通高校在长久以来的教学中,注重技术的练习,而忽略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在网球教学中这种现象也较为普遍。网球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学内容应包括两部分,即理论的学习和技术的操练。技术练习可以使身体得到发展,而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二者戚戚相关。在实践的学习和教学中,过于强调技术的学习,就会导致学生的基础水平普遍较差而难有大的收获与突破。需充分认识到,高校网球课程建设中,不但要重视技术的练习,还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要以理论知识的教学为基本,以技术练习为辅,这样才能培够加深学生对于网球运动以及对整个体育文化的认识,使他们不但是一名网球体育运动的爱好者,更是一名体育文化的传播者。

3.3利用高效校园网络资源对高效网球课程进行应用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使得基于多媒体的教学应经成为一种新型的高效教学的模式。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表现方式、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在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时,要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同时要注意手段的应用。不但将多媒体运用于技术教学,同时也要将其运用于理论教学。

4结语

第7篇

论文摘要:工具理性是西方工业文明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现代竞技体育作为人类工业文明的重要产物之一,自然也深受其影响:一方面,“利益空间”的不断生长和设定,使竞技体育成为各类参与者的特殊工具;另一方面,在竞技体育“工具化”发展趋势下,各种显而易见的矛盾和冲突始终伴随着其全球化进程。

最初提出“工具理性”这一概念的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M·韦伯。工具理性也称“形式理性”(formalrationality),是西方文化传统理性思维以及重视经验和自然的哲学传统的具体产物。西方启蒙理性的发展高扬了工具理性,而伴随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人类开始极端推崇工具理性,由此使人类社会或在局部或在一定地域内进入深刻的发展矛盾中。一方面,在工具理性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进一步塑造了“人类的绝对话语权”,科学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但与此同时,“工具理性科技理性)所倡导的对自然缺少人文价值关怀的征服引发了一系列对人类命运产生不良甚至致命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比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导致了贫富分化的悬殊,社会结构的失调,个人本位的膨胀等;在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导致了拜金主义的盛行和道德滑坡等”。

“工具理性”作为工业文明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自然也深刻地影响着竞技体育的发展。100余年的发展中,它的工具性历程从未间断,尤其是在其全球化态势形成之时,又以各种隐性和显性的特征扩展到世界范围,并通过各种利益群体的实践以具体的结果表现出来。

1竞技体育“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论述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即竞技体育的工具性以价值理性为基础。因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互为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如果一味强调和追求工具理性就极易造成人性扭曲。“价值理性”(valuerational)也称“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它不仅是一种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而且是一种目的理性、批判理性、建构理性和信仰理性。价值理性为体,工具理性为用,价值理性为工具理性的存在提供精神动力,指引着工具理性活动的方向。当理性与竞技体育价值交融而凝成独特的价值理性时,便获得了新的质的规定,便成了区别于工具理性的具有独特意义的理性—既指向竞技体育发展的终级目标,又指向竞技体育的现实发展,其中凝结着人类文明对竞技体育的历史作用结果。因此,竞技体育的“价值理性”就是体育实践者遵循体育之精神内涵,即是否实现了体育所要求的公平、公正、团队、竞争超越等行为品质。它并不看重所选择体育行为的结果,而是各类主体的人格完善。回顾百余年的发展,竞技体育从地域、民族走向世界的实质就是其精神价值契合了时代的发展,为人类的发展确立了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这本身就是其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统一的过程。顾拜旦早就指出:“正如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斗争;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奥林匹克》也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其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这些精辟的论述,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竞技体育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为人的均衡发展提供一种自由境界。这种自由,一方面以充满人文精神的体育运动为全人类构建起一座能够实现友谊联结的桥梁,并提供一种以奋斗、尊重基本公德为基础的全新生活方式。正如国际奥委会第4任主席埃德斯特隆所说:“奥运会无法强迫人们接受和平,但是它为全世界的青年人像亲兄弟一样欢聚一堂提供了机会。”砰另一方面,为体育参与者精神升华提供借鉴和实现的平台。因此,在真正的竞技体育精神世界中,既不存在任何分裂对抗和强权压制,也不存在什么超越主体范畴的更高原则,体育主体作为概念,只是道出了人作为本体在竞技体育社会中存在的一种自由状态。

以价值理性为基础,再论述竞技体育的工具理性内涵就有了足够的精神和现实动力支撑。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在韦伯的理论中包含着两重含义:一是指目的——手段理性;二是体现为一种行使理性的含蓄性质,而不论是否含有手段——目的程式。现代竞技体育诞生并发展于“工具理性”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工业文明中。一百余年来,不论文化架构,还是发展秩序、运行机制都深刻体现出这一核心理念。

第一,竞技体育作为人类实践的对象,自诞生之初就具有了一定的“工具性”,即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实践对象,不仅表现为客观存在的有用性,而且表现为不同主体之间的有用性。这种交互的客观有用性,使各种体育主体相互联结,共同存在于体育实践过程中,彼此以“合目的性”状态成为他人的目标或工具。这样,不同的体育参与者就具备了一定的工具价值,并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在手段——目的的发展逻辑中,当代竟技体育获得了属于自身,当然也属于各种主体的工具性内涵,不同的参与主体根据各自的利益投人到竞技体育之中,采取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种景象,在竞技体育“合法”理性的外表下,总是顽强地表现出难以控制的非理性来。这也正如马克思}s}所说的“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自为的存在)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为他的存在);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

第二,在工业大生产时代,西方主流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成为竞技体育存在的基本范式,其发展过程的 “工具化”特征也深刻体现出来。“个性至上”、“理性至上”、“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等是现代竞技体育产生的思想基础,尤其是在社会变革深人的时候,这些思想基础又以更为现实的途径构建起竞技体育的发展体系。这一过程的根源在于人类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取向等不断作用到竞技体育文化机体中,并在各种外力的作用下,使原有的价值空间被不断设定,如权力、经济、科技、政治、市场等空间。这些价值空间在设定之初,就已经被人为地划分出不同的主体,并“合法地”认定了等级,规定好他们的行为模式、权利与义务,这样就造成了体育主体“合目的”倾向的最大化趋势。但这些价值空间并非是静止不动的,它时刻处于不断的颠覆和重新设定中。各类利益群体在可能的条件下不断扩张着所属的价值空间和影响力,他们或积极或“迫不得已”地采取各种充满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实践手段。这样一来,原有的利益格局被不断打破,竞技体育也“自然而然”地被纳人到了“不断调和矛盾”的发展轨道上。当竞技体育权力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极大拓展时,所属主体相互联结,共同构成了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实践者,于是就产生了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市场化、法制化发展的抉择。这些合力的交互作用,在使竞技体育成为一种强势文化系统的同时,也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出现了与主体分离的趋势,因此产生了各种危机。以奥运会为例,伟大的权力和经济空间不断改造着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居功至伟或“至高无上”的国际奥委会是核心权力组织,随着奥运会全球化影响的深入,其权力空间在不断扩大;奥林匹克营销计划,即著名的“TOP”计划开启了奥运会整合全球资源的历程,其经济、市场空间成为常人难以涉猎“高端产物”;而寻求国际政治和举办国政治的支持,又使奥运会始终左右于“政治化和非政治化”的两难境地之中。毋庸置疑,利益空间的不断生长是竞技体育全球拓展的重要资源,但不能忽略的是,这一过程并不是那么 “纯粹”,其中夹杂着发展逻辑的变换或置换,这就使竞技体育的价值冲突和利益掌控呈现出集中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而当竞技体育从科学技术中寻求发展逻辑之时,参与主体的任何实践活动也在“大同”的模式中开始遵循技术的自律逻辑,“技术理性”也成为了竞技体育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凸显其价值理性的主体在不自觉中成为了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从而也成为一种客体和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现代竞技体育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体系。

第三,当利益空间大规模延伸和拓展时,整个竞技体育就成为有机联系的系统,各类主体具有了明确的分工,当一类群体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必然要为其他群体利益的实现做出贡献。所以,在整个体育实践过程中,各类体育参与者都在客观上具有了满足他人需要的工具性价值,这成为竞技体育发展所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由于分工的客观存在和细化,参与者也成为整个竞技体育发展所需要的工具,尤其是当体育主体不断产生新的需要时,又以积极的姿态促成新一轮的分工。今天,体育主体的利益已经上升到国家和民族主体层面,这些主体无法回避当代竞技体育的伟大影响力,开始挖空心思地采取各种方式和风格去构建以体育为平台的民族发展契机。 于是,各种传统、民族的资源有了走向世界的新的平台,并上升到象征领域的高度去寻求获得一种“现代化”的身份。这种利益联结能力的广泛提升,使竞技体育的目的化倾向更加突出,不同身份的人群成为了体育主体,开始疯狂瓜分和占有原本已经拥挤不堪的利益空间。由此当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进人到一个悖论之中,多元主体在拓展体育发展空间和平台的同时,又重新制造出各种“利益空间”,使自身可能成为“异化了的对象”。竞技体育在我国的发展就呈现出这种独特性。就整体发展而言,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资源投入上都能够利用“举国体制”这一利器快速实现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但就现实情况而言,这一整合过程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的阵痛:体育体制、体育权力格局的更迭和变换,各种权力主体进一步分割着的拥挤空间;旧有的发展秩序被不断颠覆,新的秩序始终处于孕育之中;竞技体育体制改革、部门改革、法制化发展的呼声日渐强烈等。由于新发展秩序有效性的缺失,体育人茫然不知所措,他们既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由此造成了体育价值观、体育发展观、体育道德观的失落和混乱。而与此相应的是,在多重权力主体的运作下,竞技体育市场产生的经济空间已然被事先划定,各种主体利用“合法”身份采用各种非常手段”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身份是法律和国家权力机关赋予其的法律地位,表现出当然的合法性;而非常手段则表明中国竞技体育经济秩序的缺失,无法采取常规性的运作手段,表现出或然的非法性,这样就出现了令人迷惑的现象,在利益产生后面临诸多分配主体,“不公”成为各级或各类主体的共同诉求,各种围绕此种情况产生的难题也层出不穷,无法调和。这些都使中国当代竞技体育在不断的震荡中努力地寻求着新的发展路径。

2竞技体育“工具理性”带来的消极影响

近些年,随着竞技体育工具性价值的日渐凸显,越来越多的主体投人到了对竞技体育工具价值的恶性追求中,各种“异化”现象也应声而至。

第一,体育主体的否定性弱化了。人与动物和其他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人是一种永不满足的存在物,是一种对现实进行不断否定的存在物。动物和其他存在物满足于自然给予它们的本质规定,它们永远不能超越自己的本性。今天的人类更加具有智慧,但也更加具有多样的需求。当竞技体育成为满足人类需求的存在物时,一些体育行为者也想当然地具有了一定的“工具性”,这种工具性使体育主体不断超越自我,拓展着他们获得更多利益回报的美好愿望。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因受自身“工具性”的辖制,他们不得不要首先成为其他主体的“存在物”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样屈从于“工具价值”身份就成了无力改变的基本状况。运动员在今天竞技体育的联结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都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成绩,这一过程本无可厚非,但当运动成绩和“利益”紧密联系时,多数运动员便成为了某种实验品或牺牲品,为了获取“世界认同”,大量运动员成为“铺路石”,丧失了基本的“话语权”,而当这种认同成为现实时,他们又被无情边缘化,成为“合法的淘汰者”。

第二,参与者的主体性被物化了。主体性是人的本质规定,它决定着竞技体育的发展,但当竞技体育被过度工具化了的时候,体育主体也成为了改造对象,主体性被物化在利益实现中,主体性价值也逐渐被湮没了。一方面,在对竞技成绩的绝对追求中,很多运动员丧失了全面接受教育的权利,使他们在退役即面临“淘汰”的悲惨境地;另一方面,当代竞技体育过度的职业化、商业化趋向,“不可避免地站污了竞技体育的神圣,导致竞技体育服从于商业利益……竞技体育的参与者及相关人员屈从于利益的获得和分配,并为此不择手段,歪曲了健全的人格”。为此,何振梁撰文指出:“奥林匹克对职业运动员开放可能导致奥运会失控”,“过度的商业开放带来了现实和潜在的威胁……滥用兴奋剂的根源是商业化(或政治)的考虑。它对奥林匹克起着消极的作用。它违背了体育的根本目的,损害了运动员的健康。”

第8篇

论文摘要: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了竞技体育与人社会化的关系,得出竞技体育活动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1、社会化

社会化是社会学长期、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戴维·波普诺在《社会学》中写道:“社会化就是一个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化不仅对个人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社会的生存和有效运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事实上,没有社会化就没有社会,通过社会化,社会文化才得以积累和传承,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发展人格、自我、角色借用。而要达到这些目的,必然经过一定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

社会化从一个人的幼儿时期开始,并持续一个人的一生。它不仅仅指“生物人或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同时也包括个人适应生活的整个过程。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从而逐渐学会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最终形成自觉遵守、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社会人。而体育活动特别是竞技体育能促使人达到对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对提高人的社会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水平,成为社会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由体育活动的社会特征所决定的。特别是竟技体育活动中,既有互相协作配合,又存在相互竞争,同时又必须遵守一定规则进行。这种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形成交往合作,竞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迁移到日常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去从而使我们发现许多人并不是自觉地以个体的社会化为目的而去从事体育运动,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或加速了自己的社会化进程。现代社会中,竞技体育对人的社会化功能越来越重要,它向人们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和实践社会规范的模拟机会,引导人们融进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给少年儿童分配社会角色,并提供尝试各种机会,促进个性的形成和人格健全发展。

2、社会化内容与体育社会化的功能

2.1对杜会化内容的不同理解

社会化是个人必须的,站在不同角度对人的社会化有不同的理解: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产品,包括物质与非物质部分。从而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这里社会化实际是一种文化内化进程。

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社会化过程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习的文化模式。人类行为是由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共同决定。从人类最初期行为来看,婴儿的基本生理需要是与他人的早期接触中形成的。因此,父母与婴儿之间的互动,为儿童的人格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做了准备。

从社会结构来看: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承担一定的角色。按照乔治赫伯特·米德的角色借用理论,他将自我分为2个部分,在第二阶段中:“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3种不同形式:模仿、嬉戏和群体游戏。这里嬉戏阶级实际上儿童装扮角色,角色借用指人们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位置的角色活动,但并不真正理解所借用角色的意义,却开始重视他人的要求从而为熟知自己在群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更好担当角色转化奠定基础。

从社会心理角度来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基本冲突。因此他强调在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基础和情感的力量,他认为儿童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人格终其一生而不变。虽然受到以后许多人的批评,但我们认为他所强调儿童在家庭中社会经历对儿童人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是正确的。同时他认为人格的形成是“本我”、“自我”、“超我”3个部分协调均衡的发展,一个人才能保持正常和健康。

从以上不同分析社会化是人的一种本质的需要,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2社会化的内容

2.2.1传授生存的基本知识技能

人的社会化从婴儿时期开始,家庭承担重要责任,不仅包括基本生存的知识技能,而且还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不仅促使儿童健康成长,而且使社会文化、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2.2.2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构成特殊个体鲜明特征的思想、情感与自我观念的特殊模式。“自我”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艾里克·艾里克逊认为人格发展8个阶段中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种认同危机产生,对此处理得好会产生稳定的认同,形成完整的人格。这里显然把人格作为一个整体,但实际人格形成受家庭和社会两个最重要方面的影响,使人的社会化过程复杂和多元,从而使人的性格多层次、多角度。

2.2.3形成良好社会角度

社会化的内容使教育社会成员按其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不仅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且承担社会角色,形成健康的互动。

2.2.4教导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社会规范,用社会规范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保持社会良好的运行,因此社会化过程也包括对社会规范的遵守,如风俗、习惯、法律等。

2.3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

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竞技性。所以体育最早起始于劳动中,形成于文化的交流中。竞技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体育就带有祭礼性质,但已具有民族节日竟技性质。由宗教习俗的催发、文化交流的需要和城邦力量的显示,形成古奥运会。这样竟技体育对社会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对儿童来说不仅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完善人格和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内化竟争的意义。

总的来说,竟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人竟技体育的社会化阶段。指青少年通过各种社会影响,认识竞技体育,产生兴趣,加人其中。

第二阶段:通过竞技体育的社会化,指青少年通过参加竞技体育,在身、心、群诸方面发展起来为日后进人社会打下基础。

2.3.1通过身体教育和运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功能

在婴幼儿教育期间,家人用练习坐、爬、站、跑等基本身体活动;在少年时期,各种游戏扩展孩子跑、跳等各种能力;青年时期,不仅发展了身体素质,培养运动技能,对健康形成良好的态度。因此:“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源泉。”这些早期有益的训练,为他们健康的人格,适应社会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2.3.2竞技体育对儿童社会规范形式的影响

竟技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和频繁的人际交流,是它的鲜明特征。虽然竟技体育活动的规范具有强制性。但毕竟通过游戏、娱乐和运动体现出来是大家乐于接受的,又不会给人造成精神压力,由于规范培养使少年儿童进入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因而各种体育竟赛活动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而且儿童对体育竟赛中竞技有一个较长的接受过程,早期(幼儿期)在集体游戏中各自做一些独立玩耍而已,不注重其他。中期(5岁左右),对竟赛中活动游戏规则视为神圣不可侵犯,拒绝变更游戏规则。后期(10岁左右)开始了解规则真正意义。开始重视相互尊重和合作的价值,使游戏和比赛更为公平。开始协商游戏变更规则,一旦竞赛开始,绝对遵守规则,因为这是他们协商、自治的结果。

2. 4竞技体育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特别人际关系的影响

通过竞技体育活动,使儿童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特别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表现之一,也是一个人成材的需要。因此竟技体育活动的良好协作关系有利于培养以后工作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伙伴关系。

2.4.1竟技体育活动对人际关系的心理影响

竞技体育活动,增加了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了距离。中国的乒乓球外交不仅打开封闭20年的中美外交上的隔阂,也开通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体育也是人生友谊使者,不仅增进人的相互了解,而且改变人的个性,形成完善的人格。它是青少年儿童的重要社交场所之一,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竞技体育活动不仅改变、调整人的良好心态,同时也可以缩短人际交往距离,为现代人的社会化提供良好的渠道。

2.4.2竞技体育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

合作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有价值的社会化行为之一。因为现代社会要获得成功必须相互协作,同时由于社会文明发展,而隔阂的产生,使合作遇到最大障碍,因此合作能力既是参加竞技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通过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社会型能力。如足球的强大吸引力,在于其成员良好的合作精神的发挥。所以经常性参加各种竟技体育活动,既加强了个体的合作意识,又有利于个体团队精神培养。 转贴于

2.4.3竞技体育易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

竟争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重要价值观念,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既是体育运动的特征之一,又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口号“更高、更快、更强”就是竞争的体现。而竞争的过程是他们身体素质、各方面知识、能力的自我展示。而这种竟争是建立在良好的体育道德基础之上。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不讲门第、不排尊卑;最讲法制、不循人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以“公平”为原则,是人的社会化形成的良好途径。

2. 5竞技体育对社会角色的影响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代表着有关的行为期望和规范,对某种角色的承担,都要外显这个角色的特征。因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必须担当适当的社会角色,而竞技体育活动,为学习社会角色提供有利条件。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如足球比赛,每个队员分别承担前锋、后卫、守门员等各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定权利和义务。每个角色有获胜的权利,也有遵守体育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义务。

获得角色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体育活动中,通过承担各种角色的经验,不仅提高和增强体质,而且有利于促进个性的发展。有时在比赛中,有意让某人担当超出其本人能力的角色,不仅提高本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促进个性发展。社会角色是完成社会活动必要的社会构成。通过体育角色的学习,对人的社会化意识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也使儿童体验到通过个人努力不仅可以成功扮演角色,从而体验到人的主观努力是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3、竞技体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作用

3.1竞技体育是造就全面、协调、完善的人格的盆要方式

以身体健康为目的,是当代世界体育的一大特点。在当代社会化过程中,体育是克服现代文明病侵扰,恢复人类运动能力的重要手段。人类进人文明社会后,因文化而获得的高雅,以及经常出现的因文化而导致的畸形,使人类脱离自然。在人们与自然疏远的过程中,受损失最大的是人体运动。其结果造成人的片面和非协调发展。而竞技体育能使人身体和精神全部参与运动,充分体验到人体运动的乐趣,为造就完善的人格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途径。

3.2竟技体育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人的社会化,必须具备良好社会环境。而竞技体育对维持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竞技体育是集聚社会力量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容易为不同阶级、阶层,不同职业和信仰的人们普遍接受,为不同的人提供发挥精力的业余活动场所,减少和避免人们把精力用于危害社会,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3.3竞技体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

各民族的文化、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竞技体育总是和国家民族的礼仪庆典活动同时出现。升国旗、奏国歌,还是点圣火、发誓言、敲钟、放鸽群、撒鲜花、授勋章,虽然表面形式相同,但文化内涵千差万别。大型竞技体育活动还要进行团体操、音乐舞蹈表演,这一点与古代竞技体育与宗教祭祀活动十分相近,有渊源关系,如奥运会开幕式,融人主办国的文化,在社会化进程中,使人产生认同感和‘.自我”感,这一点是其他社会活动无法比拟的。

3.4竟技体育活动所传递的社会道德观念对人的社会影响

体育道德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道德又是一种对青少年影响至深的职业道德。竞技体育所宣扬的奥林匹克精神、体育道德都具有很高的社会理想价值,而竟技体育推崇的公正、竞争、协作、团结、诚实等道德观念正是人的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对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所有成员都具有重要影响。可见,竞技体育活动所传递的社会道德观念对人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这些潜在的价值在深层结构方面影响着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

3.5竟技体育对人的现代化的影响

社会的现代化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现代化,在社会化过程中,现代化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对现代人要求的社会性格与竞技体育所提倡的观念是一致的,因此,用竞技体育来培养社会成员或未来社会成员的现代意识和心理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活动往往容易影响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结论

(1)竞技体育能促使人们达到对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许多人并不是自觉地以个体的社会化为目的而去从事竞技体育运动,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或加速了自己的社会化进程。

(2)社会化是人的一种本质的需要,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人格全面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

(3)竞技体育对社会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促进人的社会化。

(4)通过竞技体育的社会化,青少年从身体、心理、群体等方面发展起来,为进人社会打下基础。

(5)竞技体育对竞争、合作、人际关系产生作用影响人的社会化。

第9篇

论文摘要:我国正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但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还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体育缺少文化,就会后劲不足,难以强国。建立丰厚的适宜体育强国建设的体育文化土壤,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抉择。

许嘉璐说“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当前国家体育文化建设滞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汹涌而至,一些严重背离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的现象客观的存在着。打架斗殴、弄虚作假、滥用兴奋剂等种种不良行为和形形的腐朽思想侵蚀着体育的肌肤,在体育活动中滋生蔓延,将体育文化推得越来越远。北京奥运会我们得到了51枚金牌,运动员的拼搏和战绩可歌可泣,从金牌的数量上看,我们应该是名列前茅,算的上是一个体育大国。但我国是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就体育资源的分布而言与西方国际相差甚远。体育强国不仅是在竞技体育方面展示全面的进步,而且要使广大的人民群众融入到体育中来,增强他们的体育健身意识。要达到这一要求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整个国家体育文化的建设,包括体育文化的发展、推广和传播。

一、体育文化概念

体育文化,大而言之,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小而言之,又可指体育运动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所谓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

二、文化建设对体育强国的重要意义

体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会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一个体育强国必然要有自己丰富和独特的体育文化,在大众体育中,印度瑜伽、日本相扑等项目的文化魅力都已传播到全世界,而中国的体育文化还缺乏这样的影响力。

体育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受政府主导、人的需要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推动。政府指导体育是让体育作为一种特有文化推动社会的进步,提高民族的素质方面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人们参与体育,主要是由于体育具有健身、娱乐、实现自身价值、丰富文化生活等作用。社会参与主要是感受到体育给自身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回报。不同的价值取向构成了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并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一定条件下,促进体育的发展,是体育充满生机和活力。体育因其自身特性,具有特殊的亲和力、感召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对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的不足

我国现在正面临着体育文化的贫困。我国体育决策层目光更多的偏向竞技体育,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积极的向竞技体育偏斜,十分重视金牌归属,而对体育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在备战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国提出“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两大。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奥运争光”被放在中心地位,在竞技体育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在政策倾斜、队伍建设、科研研究、竞赛制度、运动体制、发展导向等等方面,更是无不体现竞技体育重中之重的强势地位。一个国家是否是体育强国,不能仅仅看竞技水平,还要看大众体育的整体水平,即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中国整体国民的体制,尤其是青年人的体质在不断的下降。而重竞技轻群体的倾向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改变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单纯的追求着竞技体育成绩,直接导致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体育文化的落后将阻碍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体育文化建设

4.1体育文化融入到群众体育

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人的身心健康,沟通民族间和国家间的相互交往,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是很落后的,总体上看我国群众体育,参加锻炼人数太少,运动强的低;体育场馆建设不足,人均场地太少,政府拨款不足,缺乏自我造血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体育文化融入到群众体育中来,加强群众体育建设,从思想上、精神上不断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共同体育强国理想和体育精神的支柱。我国群众体育处在基础阶段,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只有将群众体育从滞后的状态中提升起来,才能使我国进入体育强国之列。 转贴于

4.2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继承

鲁迅说过“越是民族的文化,越属于世界。”我国体育文化要与世界接轨,在保存好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弘扬其优秀的精华,把传统体育中的包容和谐、互助友爱、自强不息、诚信礼让等思想发扬广大。加大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对中国体育产生了解和发生兴趣。通过各种电视媒体和互联网大力宣传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意义和实用价值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逐渐扩大其影响。中国加入WTO和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后,中国社会将更加的向社会开放。这时,在积极的引进和消化西方体育文化的同时,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剔除一些落后的、不合科学甚至是带有迷信色彩的体育活动。对我国的武术、围棋、毽球、风筝等特色鲜明,健身效果明显的传统体育项目要发扬,使其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武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竞技性,对其不断的改进创新,使其不仅走上奥运的舞台,更要走向世界。通过武术的交流使世界人民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国文化,向世界推广一种独具魅力的中国武术文化。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融入到奥林匹克运动中,推向世界,从而发展中国体育文化,为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3国际交流,组织更多高水平的国际赛事

中国已与世界接轨,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十分必要的。运动赛事的国际化是时展的需要,中国已经打开了国门,走向世界,积极举办国际比赛,参与国际比赛,加强体育间的体育交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中,民族文化才能超越自己的局限。向世界敞开胸怀,积极接纳一切先进的体育文化,同时又将本国的体育文化的精华经过系统整理后向世界输出,融入到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之中,才能使中国体育文化增添活力,才能使中国民族日益强盛。

4.4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

学校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是体育的摇篮。将体育文化贯穿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就会更有效地发展中国民族体育,提高我国民族体育项目的知名度。传统体育要得到更大的发展,首先必须从学校抓起,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为了更好地加强武术教学,就必须从体育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增加武术教学的比重,从师资的培养上加强对中小学武术教师的倾斜,同时把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学校体育课程中,让中国传统体育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校园文化的宗旨主要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在此宗旨指导下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任海,王芳,赵卓,论体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J]中国体育科技,2010

[2]林顺治,从体育强国视角论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3

[3]沈国琴,关于学校体育强国若干问题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10;9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北京奥运会;学校体育;奥林匹克教育

论文摘要:多方面考察北京奥运会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探讨奥林匹克运动与学校体育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促进奥林匹克运动与学校体育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理论依据。

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文明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现象,它以体育运动为基本手段,融教育、文化为一体,影响力远远超出体育的范畴,涉及到社会众多领域。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人类优秀体育文化的重任,在促进奥林匹克文化传播、推动奥林匹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体育将面临挑战

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人对体育不了解甚至有误解。所以,迫切需要对人们的体育观念进行一次根本的启蒙教育。在传统体育课上,教师传授的核心内容是运动技术,而且一般只是对单项技术进行考评,而不去做学理的解释和价值的说明,体育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一是体育可以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典型的规范文化。体育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景中体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和行为,从而使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二是体育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勇于进取、顽强拼搏的品格。这些都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二、奥林匹克特殊的教育价值

奥林匹克的精髓在于教育。它提倡的是通过体育、文化及教育相结合,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建立公平的、互相尊重的和谐社会,创造更加美好、和平的世界。奥林匹克主义不仅把身体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同时也十分强调精神的教育,并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奥林匹克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最重要的特征。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不断注入新元素的体系,其内涵的丰富性、教育的广泛性是当今世界任何一种教育运动无可比拟的。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在当今社会中对人们进行身心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北京奥运会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

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体育既是发展竞技体育的关键,又是全民体育的基础,是带动整个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战略重点。学校体育有别于与竞技体育和休闲娱乐,它更注重对学生的身体的教育、心理的塑造、社会化的培养、个性的打造,愈加突出教育的内容,把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教育贯穿其中,寓教于体、寓教于乐、寓教于苦累之中,充分发挥体育的整体教育效能。

1、北京奥运会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奥林匹克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关键在于它唤起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可以说奥运会已成为凝聚国民的一种粘合剂。奥运会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动力,凝聚着青年学生共同进步的心声,感召着他们去挑战困难的强大内在动力。奥林匹克运动会设计在奥运五环旗和各国国旗下的庄严宣誓,这是对神圣的奥林匹克思想、对整个国际社会和伟大祖国的尊重。用高尚的道德标准、公平竞争的精神净化运动员的心灵,对教育青年学生是大有裨益的。

(2)奥林匹克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拼搏进取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不仅仅是更快、更高、更强,而是要在不断地奋斗进取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使人们勇敢面对困难,顽强战胜困难,即使遇到挫折和失败也永不放弃,这正是我们学校体育教育所要培养的精神。青少年可塑性强,又崇拜英雄。奥林匹克主义针对这一特点,把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力图给青少年提供奥林匹克选手——这些活生生的现实中的英雄,让他们去模仿,去学习。抓住奥林匹克的这一教育功能,挖掘运动员的成功背景和艰难历程,并以此来激励青少年的壮志豪情,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奋勇拼搏、不断进取、良好性格的塑造和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的养成。

(3)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在奥林匹克赛场上,几乎每一个比赛都需要集体协作完成。优胜的获得并不仅仅属于个人,而是集体协作的结果。任何体育运动不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好成绩的取得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如果没有集体的支持和付出,任何个人也不可能站在奥运最高领奖台上。当代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观赏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来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转贴于

(4)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公平竞争的道德观

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竞赛的理想准则。奥林匹克运动以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作为它的主要活动内容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竞争性。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但公平竞争才是它的真正灵魂。离开了公平,奥运会就无法续写其辉煌。“公平竞赛”作为一种社会准则,应该及早地教给青少年,成为所有青少年处世的原则。参与奥林匹克竞技的主要是年轻人,可以想象,当一个学生完全接受了竞技场上的公平竞赛,他也就具备了在社会上公平竞争的先决条件。

2、北京奥运会极大的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

过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学校体育偏重于“使学生学会运动”的教育,形成了体育教学内容以运动技术为主,忽视体育文化知识和健康知识的内容及其教学,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健康为理念,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新世纪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中国将在冲突中融合西方的体育文化,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素材。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中已经在大中学校列入奥林匹克课程或在修身课程中列入奥林匹克的内容,作为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在引进的同时也应该展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到真正的交流。要继续发扬和发掘中国的民族文化,不能因为碰撞而淹没了自己的文化,而是更应该加强自己的文化。

3、北京奥运会为学校体育运动会的开展注入新的血液

奥运会主要是以竞技体育为手段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体育如果失去了竞技性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当然,学校体育运动会中的体育竞赛不同于竞技体育的竞赛。奥林匹克是超越竞技运动的,特别是在广义上,它是不能与教育分离的,它将随身体活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而趋向于培养完整的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注重和谐的精神仍然影响着我国的学校体育竞赛。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所宣扬的精神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我国青少年的竞争意识。然而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提高自己正在成为当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一种要求。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它不仅要求运动员在竞赛场上敢于斗争、敢于超越他人,也包含着对自己永不满足、不断战胜自我、向新的高度冲击的精神。所以,我国青少年也必须在体育运动中培养自己创造、竞争、冒险、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学校体育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的历史使命。学校运动会所要求学生具备的奋力拼搏的精神、公平竞争的思想观念和团结友爱的道德意识也正是奥运会所集中体现的奥林匹克精神。

参考文献

[1]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第11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教学 竞技教育 

一、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与竞技教育的分与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竞技教育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尴尬。一方面,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受到世人瞩目,尤其是成功举办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并获得金牌榜首位,无不使每一位国人骄傲、自豪;另一方面,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政治作用变得越来越理智,民众更多地希望从中得到“实惠”。在教育领域,学生体质健康成为被关注的重点。但令人遗憾的是,竞技教育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变成众矢之的,似乎提到“竞技”二字就成为破坏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过度开发个人潜能的代名词,对普通大学生尤其是没有运动天赋者而言,如何带有歧视,而对其正面作用的提及变得慎之又慎。 

诚然,由于我国的特殊发展历史,对体育的内涵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使命。在我国建国之初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受当时国情和前苏联体育思想的影响,曾一度把竞技教育当成体育,而不关心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要求全部按照既定的模式达标,忽略个体差异,这显然有失偏颇。但现在达标标准细化,是否就意味着学生体质能得到很好的个性发展呢?是否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学生热衷于参加体育锻炼呢?据我国1985年到2005年对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显示①:大学生耐力素质、肺活量下降幅度较大,上下肢、腰腹肌力量下降幅度明显,体重超标者增加。另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经过了12年的中小学教育后,竞只有22.93%的大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这说明,虽然是一刀切的达标标准,但有其存在的价值,至少在参与体育锻炼之初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和强制作用,很多学生迫于达标的压力必须参与体育锻炼。我们知道,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初,对于没有锻炼习惯的人生理反应会较为强烈,如果是仅仅涉及耐力和心肺功能的锻炼,又有枯燥和单调之感。普通高校大学生由于缺乏锻炼实践,在对未来身体反应不确定的情况下,需要用毅力来克服惰性和畏难情绪,只有把积极参加锻炼并争取达标作为唯一途径。这就要求“达标”内容和标准的制定要符合现代大学生身心特点,体现渐进式的兴趣引导特征,要突破以往机械的模式,以达到激励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二、竞技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促进与发展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健康标准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终身教育派生出来的终身体育思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就是培养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终身参与体育锻炼,以保持身心的健康水平。竞技体育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不仅仅是针对比赛成绩,更主要的是通过竞技教育完善人格,保持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对未来充满信心,与世界共同进步发展。通过参与竞技的过程加强体育锻炼,提高科学锻炼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形成自我锻炼习惯。竞技教育是外化的竞争教育,“在竞争中,青年勇于向强者、权威和极限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如今我国与世界交流增多,共同繁荣发展预示着竞争也日益激烈,大学生未来具备的竞争实力需要多方面教育和培养,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终身体育是世界倡导的体育新境界,是培养人的长远目标,我国终身体育必须结合年龄段特征,抛弃传统思想教育中的过分“谦虚”,用竞技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信。 

三、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竞技教育改革的思考 

大学生正是青春年少、活力进发、激情飞扬的年龄段,也是精力过剩阶段,这一时期的人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但又欠缺分辨和自控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增强竞技教育,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营造竞技教育氛围,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养成锻炼习惯,培养参加比赛的兴趣,势必对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等精神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 提高体育教师教研能力。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竞技教育要求教师深刻领悟竞技体育的魅力,热爱体育教学并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单一的结果论不

能满足他们对体育现象的认知,需要教师不仅具备一定运动技术水准,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运动生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去解释现象、阐明道理,体现体育学科的科学性。在当今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下,体育教师在竞技教育方面的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2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技教育思想。行为改变的前提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大学生对竞技教育的认识差异较大,容易被竞技比赛的表面现象误导。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观念的转变起主要的教化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竞技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因为,只有正确的竞技教育思想的形成,大学生才能对科学锻炼、参与比赛形成主动意识,才能对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等精神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优化体育教学中的竞技教育内容。体育教学中竞技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比赛,针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安排与设计的教学内容,对吸引大学生注意力、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会起到关键作用,而“达标”标准只是其中的阶段目标,是过程。因此对竞技教育内容的选择、设计,应使每一位大学生都有参与感、责任感、荣誉感,通过比赛,感受成功与失败,使其身心得到锤炼,使其能够深刻地领悟到竞技教育的精髓,从而主动参加体育比赛、主动接受竞技教育。 

4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是体育教学的有力补充。而竞技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的内容符合大学生年龄的身心特点。因此,在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要加强对竞技教育的宣传,并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要使他们通过竞技教育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也为终身体育观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竞技教育对培养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学会科学锻炼,并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观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弱化和排斥竞技教育的现象,竞技教育对锤炼大学生身心作用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而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人们对竞技教育的误解、应试教育的导向和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等因素。因此要发挥竞技教育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作用,除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教研能力外,还要从提高教研能力、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竞技教育思想、优化竞技教育内容、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人手,激发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比赛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教育。 

注释: 

①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②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2. 

③赵秀红,苗艳丽.为何66%学生锻炼不足[n].中国教育报.2006--2--9. 

④卢元镇.奥林匹克运动与当代高等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4):1--5.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赖天德等.再说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2]洪晖,刘炜浩.我国高校学生体质下降原因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9):113--116. 

第12篇

关键词:围棋教育体系;理论;研究

围棋在我国已经有4000余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围棋教育体系的提出,也成为中华民族创造力与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之一,是发扬传统文化的必然需求。与此同时,构建围棋教育体系也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历史的需求。从这一层面而言,构建围棋教育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围棋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

围棋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我国的艺术瑰宝,围棋中蕴含着高度的文化与智慧,围棋虽然没有图形与文字,但是却极具中国特色,棋局为方形,有着“地方”的韵意,旗子为圆形,有着“天圆”的含义,棋盘上攻击361个交叉点,整个期盼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90路,这四个部分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棋盘的中间是天元,白子为阳、黑子为阴,其胜负并非在于对手的消灭上,而在于占地的多少,这也是中庸思想的体现,可以看出,围棋的胜负、棋局等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和传统文化。此外,围棋也有着全球化的特点,下围棋的限制很少,旗子并不需要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谐的思想,每个旗子都只有在交叉点中才能够体现出其特定的价值,这也体现着人人平等的思想,容易被任何民族与国家接受。

在日本与韩国,他们都将围棋纳入了教育体系之中,作为围棋的发源地,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忽略了围棋的重要作用,这也限制了围棋的发展,忽视了其应有的教育功能,为此,发展围棋教育体系对于国学文化的继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

意义。

二、围棋教育体系中应该融入国家意识

实际上,早在2001年,国家就倡导了三棋进校园的活动,各个学校也相应了国家的号召,地方与社会也开展了不同的比赛,围棋也在社会中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纵观这十余年来的围棋教育发展史,走的却是西化的路线,教师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一部分教师仅仅只会皮毛的知识,在长久以来,围棋都未纳入教育体系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这必然会导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出现流失。围棋教育体系的建立不仅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建立的是国家意识,并非社会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国家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围棋教育体系的建立急切的呼唤国家意识。

三、围棋教育体系中应该融入国学意识

在中国古代,围棋是衡量一个人人生修养与艺术才能的重要因素,围棋在我国的历史上一直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长久以来,我国都将围棋看做一种竞技体育,并为将围棋文化融入教育体系之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围棋的发展。实际上,围棋不仅是一种竞技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围棋的理念也逐渐的向教育、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延伸,对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围棋也具备丰富的审美功能,其中包含着均称、秩序的协调,围棋中有地势之分,存在局部和整体的矛盾,需要实现矛盾的调和与均衡,实现动静的和谐统一,围棋又蕴含着人生与宇宙之道,黑白是两仪、棋盘是四象,两仪生四象,其中也蕴含着道教的思想,以上都与国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围棋文化有着十分精深的内涵,要构建围棋教育体系,必须要关注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也要关注其民族价值,从国学立场出发进行围棋教育,这样才能够实现既定的教育目的。

四、围棋教育体系中应该融入学科意识

建立学科是围棋教育体系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长久以来,围棋仅仅是作为一项典型的体育竞技项目进行发展,但是竞技只是围棋中很小的一部分功能,围棋更多的是其文化内涵,围棋的独特思维方式、教育功能、哲学内涵对于社会均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体现了协调性、系统性、均衡性、模糊性、包容性的特征,同时,也传达着静观体悟的生命体验与生存修养,善恶相随的物观态度、天人合一的理想之途,围棋代表着和谐,也是中华民族追求的最高境界。将围棋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来理解,可以看出,围棋之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节操与智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观念。正是基于此,围棋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也积累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围棋文化。文化的传承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围棋文化是一种学科,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要建立围棋教育系统,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学科意识,这样才能够实现围棋教育体系的稳定发展,才能够让围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五、 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围棋是我国中华文明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围棋教育体系的问题。围棋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对于民族智力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历史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责任。在下一阶段下,必须要不断的完善围棋教育体系,树立起完善的国家意识、围棋理念与学科意识,将围棋文化与我国的文化进行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够实现围棋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黄智晖.关于围棋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期刊论文].新课程学习(下),2011,01(28).

[2]韦克甲,吴雪梅.围棋教育——中小学生情商素质教育的法宝[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1(25).

[3]常伟,李仁熙,周伟.围棋教学对青少年情商(EQ)发展和围棋学习效果的研究[期刊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