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8 20:52: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模具工业已成为工业发展的基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具己经在我们生活当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生活用品大部分离不开模具,如电脑,电话机,洗衣机,冰箱,杯子等等,另外汽车、摩托车业是国民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一辆汽车各种各样的模具就要用到2万多个。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促使模具技术不断进步,对模具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社会发展对模具专业学生的要求的实际情况,对高职及高技模具专业方向学生的毕业设计情况进行以下探讨。
1.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一段时间我们对无锡新区及周边的模具企业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需要的学生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良好的沟通与团结协作能力,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掌握良好,再学习能力较强,同时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常用机械专业外语,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我们认为把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于:面向各类型企业,培养爱岗敬业,具备机械及各类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再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在模具生产第一线从事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销售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2.计算机技术在模具中的应用领域
高职高技类模具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主要应从事注射模的设计与制造。塑料产品从设计到成型生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塑料制品设计、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加工制造和塑件产出等几个重要方面。它需要产品设计师、模具设计师、模具加工工艺师及熟练操作工人协同工作来完成,它是一个设计、修改、再设计的不断优化的过程。传统的手工设计已难以满足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而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运用,取代传统的手工设计方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计算机技术在注射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塑料制品的设计
基于特征的三维造型软件为设计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设计平台,能根据塑料制品使用要求、塑料性能的要求、成型的工艺特点、模具结构及制造工艺的要求,生产批量及生产成本等各方面的要求,综合考虑塑料的力学、物理、化学性能、从而把制品的质量、体积等各种物理参数一并计算保存,为后续的模具设计和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模具结构设计
根据塑料制品的形状、精度、大小、工艺要求和生产批量,设计软件会提供包括型腔数目及排列方式、浇注系统、成型部件、冷却系统、脱模机构、侧抽芯机构及标准模架等,最后给出全套模具结构设计图。
3)模具开合模运动仿真
注塑模具结构复杂,要求各部件运动自如,互不干涉,且对模具零件的顺序动作以及行程有严格的控制,运用CAD技术可对模具开模、合模以及制品被推出的全过程进行仿真,从而检查出模具结构设计的不合理处,并及时更正,以减少修模时间。
4)注塑过程数值分析
塑料在模具模腔中要经过流动、保压和冷却三个主要阶段,其流动、力学行为和热行为非常复杂,采用CAE方法可以模拟塑料熔体在模腔中的流动与保压过程,其预测结果对改进模具浇注系统及调整注塑工艺参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还可计算模具在注塑过程中最大的变形和应力,以此来检验模具的刚度和强度能否保证模具正常工作;对制品可能发生的翘曲进行预测可使模具设计者在模具制造之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分析模壁的冷却过程,改善制品在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分布不均匀性。
5)数控加工
复杂制品的模具成型零件多采用数控加工的方法制造,利用数控编程软件可模拟刀具在三维曲面上的实时加工过程并显示有关曲面的形状数据,以保证加工过程的可靠性,同时还可自动生成数控线切割指令、曲面的三轴、五轴数控铣削刀具轨迹等。
目前,国际上占主流地位的注射模CAD软件有Pro/E、UG、SolidWorks等;注射过程数值分析软件有MoldFlow;数控加工软件有MasterCAM、Cimatron等。应用CAD/CAE/CAM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产品开发和模具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强有力地推动了模具行业的发展。据文献统计,国外采用模具CAD/CAE/CAM技术可使设计时间缩短50%,制造时间缩短30%,成本下降10%,塑料原料节省7%,一次试模成功率提高45%~50%。 转贴于
3.模具专业毕业设计模式
通过毕业设计,学生会用到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机械制图、机制工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模具钳工工艺学、塑料模具制造工艺与设备、模具材料学等等,同时会快速熟练使用计算机各种软件,使各项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在毕业设计中,我们可以采取将模具设计内容同CAD/CAM/CAE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可以成立了一个由多名老师组成的模具设计指导小组,每个老师负责设计流程的一个步骤。根据参加模具设计毕业课题的学生人数,适当分组,在布置毕业设计题目时,不给出具体的塑件制品,如只是告诉学生要做一个手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确定自己的设计产品:如游戏机操纵手柄、机床操作手柄、起子手柄等等。
1)制品的造型。可直接采用通用的三维造型软件。如采用三维造型软件soldwors或Pro/E、UG设计出塑件的内外结构,并绘出二维图。
2)根据注塑制品采用CAD系统进行模具的概念设计,包括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制造工艺规划、模具价格估计等模块,采用基于知识与基于实例相结合的推理方法,推理的结果是注射工艺和模具的初步方案。方案设计包括型腔数目与布置、浇口类型、模架类型、脱模方式和抽芯方式等,使模具各系统的设计达到最佳。
3)在模具初步方案确定后,用CAE软件进行流动、保压、冷却和翘曲分析,以确定合适的浇注系统、冷却系统等。如果分析结果不能满足生产要求,那么可根据老师的要求修改注塑制品的结构或修改模具的设计方案。
4)教师对学生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或者修改注塑制品的结构,或者修改设计方案。
5)在完成CAE分析和方案评价后,进行模具的详细结构设计,包括型腔、型芯的设计、浇注系统的布置及尺寸、冷却系统的布置及尺寸等。在结构设计过程中,运用注射过程数值分析软件MoldFlow分析按钮受力后的结构强度、刚度及应力等,对结构进行不断修正,学生会发现机械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课程的知识在这个阶段都有所体现,对以前所学课程也是一个综合应用的过程。
6)模拟模具开模、推件与合模的过程,并进行模具的干涉检查。
7) 模具结构完成后,进行数控加工,采用MasterCAM9.0加工软件,完成模具的虚拟加工过程,并自动编制数控加工的NC代码,利用仿真模块可以查看加工完后工件的合理性,得到的装配模型存入实例库中,供以后的设计参考。
8) 最后要求学生提供详细的设计说明书以及完整的二维、三维图纸。在论文撰写阶段和答辩过程中,采用看图软件,用来截取设计图像并辅助介绍整个设计过程,采用办公软件用来做文字的处理。每位学生在整个设计完成后,做一个总结,提出本设计的创新与特色在何处,考虑设计中存在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这样,学生完成了本设计的全过程:塑料制品设计——模具设计——模具加工,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看到自己设计、加工出来的最终产品,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模具设计技术工人的成功感觉,同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们也要力争多请企业的设计人员同学生交流,多让学生接触到实际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
4.结束语
通过这样的毕业设计模式,相信学生既对高职高技五年课程的学习可以做一个总结,同时又掌握了最流行的、同社会实际最靠近的设计、加工方法。相信毕业生一定会受到社会的欢迎。
【关键词】实践导向 校企合作 联合办学 订单式培养
【基金项目】揭阳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院级重点教研项目“构建高职教育实践导向模式研究”(编号:JYCJZ080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32-02
高职教育是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是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最主要途径。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属于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近几年,我们以机电系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突破口,对实践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证明:职业教育的实践课程体系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 ,将学习过程 、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
一、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校企合作协议要求,巨轮公司每年向我院“预定”毕业生,在毕业生中选择人才,我院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订单为导向确定教学培养目标。双方合作以企业对技术人才需求为基础,巨轮公司参与制定人才规格、课程计划、质量标准,学院聘请巨轮公司的高管人员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委员会委员,专业技术专家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对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审定,对教学改革进行有效指导。在人才培养上,从入学专业教育到课程见习、实习、毕业设计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双方紧密合作。
1.提高专业定位的准确性
巨轮公司和我院共同制定教学内容,以企业要求培养人才,侧重培养操作层面的技术应用人才,即能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模具零件加工与设计、模具装配工艺、数控工艺编程和数控机床维修等方面人才,适应岗位需要。
2.促进了专业教学改革力度
通过校企合作,使我院专业教师经常有机会带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现场参观,从而使任课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了解专业技术发展需求,教学与生产相一致,有效提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极大地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在课程教学上,如《模具制造工艺学》、《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等课程,通过现场参观,让学生加深对模具专业知识的认识,为今后实习、工作打下基础。在实训教学上,如《金工实训》课程,采用教、学、做并进教学方式,由公司师傅配合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金工实训,使学生掌握车、铣、刨、磨、数控加工等工种的实操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加强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如《模具CAD/CAM》、《机械设计》等课程,通过课程设计和课程设计任务,合理安排,有效指导,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充分体现“教学工厂”的教学理念。
3.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巨轮公司“订单”实施教学,学生是企业定向培养对象,协议书明确规定学院每年为企业培养50名学生,学生毕业后原则上到巨轮公司工作。“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从入学伊始就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就业方向,这样他们的学习针对性和目的性就相当的强,从而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工学结合为导向改革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1.改革学制,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
作为高职院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它的宗旨是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和实施教育方针,必须注重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在对人才需求调查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按照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本着课程“必需、够用”原则,采用二年制教学模式。模具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企业岗位特点进行整合,根据企业需求相应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2.强化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推行准企业工作制度
在专业建设上,我院积极推行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模式,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教学计划要求,从第四学期第9周开始全部安排到巨轮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任务明确,有计划、有要求、有总结,把学生纳入公司员工管理体制,顶岗生产实习,由我院专业教师和公司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实训内容,确定学习岗位,让学生完成一个专业轮岗工作过程,全面了解专业方知识,学习掌握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使学生适应岗位要求,最终走向工作岗位,实习结束后由指导教师评定学生成绩。
3.紧贴企业,加强毕业设计指导,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毕业设计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巨轮公司总工程师室、生产技术部、人力资源部均参与毕业设计题目的审核。根据巨轮公司对高职高专技术人才的使用意向,毕业设计主要选题集中在模具设计、零件制图及数控加工编程、零件加工工艺设计等方面,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实习工段,尽量做到边学边做,体现毕业设计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检验学生设计水平,学院专业教师和巨轮公司总工程师室、生产技术部、人力资源部每年均参与毕业设计的答辩,巨轮公司的工程师们将在设计技术、实用性等方面给予一一指导,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让学生体验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课程改革、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零距离”对接。
三、以优势互补为导向共享教育资源,实现共赢
工学结合促使校企合作更加紧密,校企双方共享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八年来,成绩显著
1.校企合作走新路,联合办学育英才。
(1)学院利用教育资源按巨轮公司对人才的技术需求,以 “订单式”模式培养人才,使企业分享学校教育资源。
(2)巨轮公司参与我院的专业建设,为模具专业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为专业建设实训基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通过工学结合实践,促进我院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开展多层次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1)教师互聘互用。联合办学八年来,校企双方在教师互聘上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学院共聘请巨轮公司张世钦、曾旭钊、徐光菊、易兆群4名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巨轮公司聘也聘请我院郑芦笙、林若波、申利凤3名教师作为公司理论培训教师,并积极开展教学资源共享。比如2006年暑期期间,我院模具专业教师郑芦笙、林若波、钱德明三位老师为巨轮公司116名员工培训机械及电工的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2007年暑假,林若波老师为公司质检部全体员工培训《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2007年、2008年、2009年的金工实训,公司均派出技师指导我院学生的实习情况。每年我院也让专业教师到巨轮公司进入生产一线,提高金工实习实训技能和实验室管理水平。
(2)共同制订巨轮奖学、助学制度。为体现企业对模具专业经济困难在校学生的关怀,以学生为本,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我院与巨轮公司共同商定模具专业助学、奖学奖励办法并制度化,对品学兼优学生实行奖励、对家庭困难学生实行助学。办学八年来,已有六届毕业生全部享受巨轮公司提供的助学金,并有43位同学获得了巨轮奖学金,通过奖助学金制度,学生获得了收益,也使校企合作力度得到更大的升华。
(3)顶岗实习与生产、教学相结合。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采用提出新的教学模式――“把教室搬到工厂”。按教学计划安排,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第四学期还有八周的理论课,为方便学生实习及满足教学需要,我们实行以厂为校,“把教室搬到工厂”,学生白天顶岗实习,每周一、三、五晚及周六、日上课,不但克服理论教学与实习时间冲突,而且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第九周后全部实行顶岗实习,推行准员工制度,并将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双向同时进行,让学生边做边学,边学边写,教学相长。
模具专业历经八年的办学历程,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成为典范,可以说,是校企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晶,是“订单式”培养模式带来的丰硕成果。随着揭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成长,从学院人才水平评估到创办示范性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直都是学院的一颗璀灿明珠,特别是在巨轮公司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是学院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一个闪光点,成为学院争创示范性院校的领头羊专业,并于2012年9月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重点培育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在高职教育的实践导向上将会成为主流。
参考文献:
[1]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国家教育委员会文件教职[1998]1号.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16号文.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国发[1991]55号.
[4]杨金土,孟广平等.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5]王浒. 跨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机械制图 模具 课堂改革
模具工业作为应用领域最为广泛的工业技术近些年有了飞速发展,从而带来了对模具从业人员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水平要求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对于培养一线模具从业人员的高等职业院校要求的提高。《机械制图》课程是模具专业学生接触到的最早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后续课程的基础,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供专业工具。而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所开始的制图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能满足模具专业教学的需要,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不能满足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
首先,《机械制图》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模具专业没有紧密结合。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模具专业所开设的制图课程以机械制图为主,课程内容已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在教学上也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模具行业对模具零件图、装配图有着独特的绘图表达习惯.而学生学习制图时没有机会接触到模具的零件图及装配图,进入企业后无法读懂模具零件图及装配图。
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传统,按照教材的顺序死板的讲授制图的标准,学生面对这些内容提不起兴趣,学习没有成就感,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于制造和设计的偏向度也不同,按照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没有能够进行差异化教学,使得教学效果严重下降,严重影响后续课程教学的开展,未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未能达到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2]
再次,《机械制图》课程的评价考核方式也过于单一,以期末考核为主,一张试卷考核学生的制图和识图能力,未能突出学生的平时学习效果,未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每年的毕业生回访及走访用人单位,企业普遍觉得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底子薄弱,识图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机械制图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寻找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钻研问题、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机械制图》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主要针对几个方面进行。
(1)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调整,选取生产实际中典型的模具零部件进行案例教学,将制图基本知识融汇在多个零部件实例的图纸绘制及装配图测绘过程中。针对模具专业可以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选取生产实际中典型的模具零部件进行案例教学,将制图基本知识融汇在多个零部件实例的图纸绘制及装配图测绘过程中。每一个章节以一个类型的典型零件为内容,将相关的知识点融入讲解,并进行实践练习,这样学生每次课堂上都是在进行实例学习和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高涨起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就是系统地完成整个模具设计的零件图和装配图,同时为以后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服务。[3]
(2)课堂教学手段丰富化
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班教学,小组协作的方式,在进行制图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提意见。课堂教学实现差异化,学生对于产品设计和模具设计或者制造的兴趣点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的项目安排和小组分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释放他们的创新创意潜能。[4]
(3)多样化评价考核
在课程评价中,探索一条与教学方法相适宜的考试综合评价体系,体现能力考核,过程性考核。在案例教学设计过程中,针对每个案例过程老师进行考核,作为过程技能考核的成绩。同时每次案例结束,小组成员相互评分,作为过程能力考核的成绩。
面向模具专业进行的《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模具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作风。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械制图.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王槐德.机械制图课教学参考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学风建设;治学方略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最后一项教学内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各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检验,其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近年来,安徽工程大学对人才培养计划的实践环节内容进行了修订,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了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学风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机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系统、全面、综合的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及训练,初步掌握产品开发、工艺革新、设备研制的方法和技能。毕业设计(论文)对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工程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毕业设计过程要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协作精神,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
一、机械各专业毕业设计大纲
机械各专业毕业设计大纲要求大同小异,以下以机制专业为例进行阐述。
机制专业毕业设计大纲要求达到以下目标:
(1)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接受工程师必须的综合训练,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这些实际工作能力包括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专业外文资料阅读和翻译的能力;理论分析的能力;制订设计或试验方案的能力;设计、计算和绘图的能力;实验、研究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技术经济分析和组织工作能力;总结提高、撰写论文和设计说明书的能力等等。
(3)检验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16周1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7.4%)。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树立良好的学术思想和工作作风。
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学风因素
自评估和更名之后,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和要求都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从审题、过程监督到评阅、答辩、成绩评定循序渐进,一人一题的模式让更多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给毕业后不同去向的学生提供了宽泛的课题选择空间,为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或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平台。虽然如此,毕业设计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很多,如题目难易程度的合理性、题目的针对性、遇到问题学生心气浮躁、不能踏踏实实解决问题而过分依赖网络、老师监督辅导程度常常不到位、对提交成果的评判随意性大、没有统一的、相对明确的标准等等,这些问题表现在学生,而根源于教学管理和老师。老师的责任心决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老师的治学水平影响学生的习得能力,要把好毕业设计这一关需要一套完整的治学方略,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在学校,学风的定义就是学习风气,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它依不同特点的学校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这些传统和风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一般意义上来说,影响学校学风的关键因素是学生、教师、学校环境、家庭和社会因素,其中学校环境、家庭因素和社会大气候我们无法左右,所以只能从自身做起,以身试教,做一个称职的老师。
毕业设计过程是老师和学生近距离一对一授课的过程,教师的工作是如何传播知识,如何能让学生很有效的接受知识。这个传播过程并没有很深奥的理论,但敬业是首要的,一定的基本技能是必须具备的。对毕业设计的任课老师来说,要达到毕业设计大纲规定的目标,老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职业技能:
(1)具备课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熟悉交给学生的课题,掌握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完成的方法,懂得如何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的能力;督促学生阅读和翻译与课题有关的外文资料;指导学生对课题进行理论分析、设计和计算;帮助学生制订设计或试验方案;强化学生对课题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意识;总结提高、撰写论文和设计说明书的能力等等。
(3)具备良好的学术思想和工作作风,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上述要求不仅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也有做人做事方面的,所以要带好毕业设计,老师只有具备深厚的三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时刻关注专业的发展方向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向更高的目标努力。不仅在专业上要坚持教中学、学中教,不断进取,还要在做人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老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但是为师者不“真”,又怎能让学生学“真”?所以老师高尚的人格、整洁的仪表、和蔼的态度、丰富的学识、博大的胸怀、率先垂范、做出表率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良好的学风就会在这种互动中形成。
三、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治学方略
按词典的解释,治学就是研究学问,方略就是全盘的计划和策略,研究如何带好毕业设计,为学生上好最后一堂课而制订的计划和策略就是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治学方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现状,建议对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采取一些方略,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1.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作为毕业设计中的一个环节,是经过很多学校考证了的,在各方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一个理想的实习场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是非常必要的。毕业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人说书本上的理论是没有用的,实际工作中一点也用不到。事实情况绝非如此。笔者和企业打交道20多年,设计的产品有发动机、卧式带锯机、农用机械还有工装夹具,最后落脚在防腐泵产品的研究中,到目前为止设计了几十个规格的产品都在使用中,还有的产品出口国外,最早的产品在线使用近20年了。这些产品的设计没有哪一个尺寸不需要计算,没有哪一个结构不需要找理论依据,只有在同类型产品不同规格系列化或者在仿制别人产品时才参照成熟产品的结构和尺寸做相应的放大、缩小或原样测绘,即使如此这也只是一条捷径,并不是设计产品正常的程序,一旦产品有质量问题就必须回归正常的设计程序查找原因,正常的设计程序必须要用到理论计算,而课堂上讲授的都是各学科的经典都是各种机械产品设计计算的基础。书本如何结合实际,关键就在如何把实际工程问题提炼出来,变成作业里面的已知条件,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或是一个实践问题,而是需要用系统专业的眼观观察实际的事物,需要在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思考总结,最后找出理论公式与实际问题之间的结合点,把一些影响不大的因素忽略掉,把理论计算公式的假定条件作为计算结果的误差来源,最后用系数进行补偿,如此就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了。因此要想很好地运用理论就必须学到一定的程度,厚积才能薄发。同时,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知识,才能找出实际问题的关键点,而毕业实习正好是一个机会,为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提供了平台,所以毕业实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另外,通过毕业实习还能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增强就业竞争力,也能加深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需要,培养独立进行资料收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开阔眼界及思路,为毕业设计收集资料及酝酿设计方案,也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而目前缺少理想的实习基地,没有真正意义上实施这一过程,其中的原因很多,如果单方面依靠老师寻找实习基地,会涉及到学生安全问题、经费问题、企业的认可度等等,目前还有相当大的难度,需要学院和老师各方努力。 2.毕业设计
目前我院还没有完整的关于毕业设计课题内容的的具体要求和验收标准。笔者结合其他学校的经验,将几种类型的毕业设计内容和要求总结如下:
(1)机械制造工艺工装及设备设计方面的课题。
1)以机械制造工艺规程设计为主的课题,应提交:工艺路线和工艺卡;各工艺卡上必须按要求完整填写相关工艺参数,比如机床、量具和刀具的选择、切削速度、切削量的规定等内容;必要的工装图;毕业论文按学校规定的格式和字数撰写,其中必须有关于误差分析的内容。
2)以机械设备设计为主的题目,应提交:完整的设备结构总图和全部非标准零件图;毕业论文按学校规定的格式和字数撰写,其中必须有设备结构设计的详细计算过程。
毕业设计中图纸的要求:图纸大小在能清楚反映设备结构的情况下选择最小的标准图幅打印,标题栏明细表按国家标准规定的格式填写,不可再用课程设计的简易标题栏和明细表;总图上必须标注必要的尺寸,技术要求可根据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填写;设备上所有非标准零件都必须要画零件图(标准件如螺栓、轴承等能在专业商店购买,只要有型号就行,不需要画图),零件图图幅和标题栏要求同上,零件图上要合理标注尺寸、公差、粗糙度,技术要求可根据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填写。
(2)模具设计方面的课题。
1)冲压模设计:应是具有三工位以上连续模,或将三种以上简单工序进行复合的模具。
2)注塑模具设计:应是含有侧抽芯机构的中等以上复杂程度模具。
3)模具工作部分尺寸及公差应进行详细设计计算。
4)模具典型零件的选材及热处理工艺路线分析。
5)设计中典型零件应编制零件制造工艺规程卡片(该内容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删减)。
6)应用模具CAD软件设计的,应该对模具结构进行三维剖析,并有模具开合结构图。
7)必要时对设计方案和设计结果进行经济分析和环保分析。
提交结果包含:有完整的总装配图和所有非标零件的零件图。图纸内容和格式要求同(1);一份1万字以上的设计计算说明书或论文,论文里应有不少于3000字的文献综述和上面3)、4)、5)部分的内容。
(3)仿真、软件设计和实验研究类毕业设计内容及要求。以仿真为主的课题,必须提交仿真结果分析报告;以软件设计为主的课题必须通过程序验收,内容应符合软件工程规范,还应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与编码、测试等全过程;实验研究类课题学生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包括调研、方案设计与决策、实验方法与过程、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论等的全过程),取得足够的实验数据。实验要有探索性,而不是简单重复已有的工作。上述三类毕业设计工作量应至少完成1.2万字以上的设计计算说明书或论文。论文应包括3000字的文献综述、实验分析研究与结论等内容。
关键词:职业岗位;课程体系;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81-03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对技能型人才的急切需求,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一定职业岗位群的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1]。为此,在分析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及岗位任务、职责和技能要求的基础上,构建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基于职业岗位群的课程体系。最后,以《模具数控加工》课程为例,以“课堂工场化,工场课堂化”[2]和理实一体化为模式[3],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设计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职业岗位分析
1.技能型人才分类。随着模具工业的发展和模具技术的进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岗位划分也是越来越细,通过教师走访企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可将模具企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类,能熟练操作各种加工机床对模具零件进行加工、装配、试模和修模的操作人员;
第二类,能编制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指导现场生产,能切实解决模具故障的技术人员;
第三类,组织模具生产和调度、模具估价和质量控制的技术型管理人员;
第四类,能设计冲压成型和注塑成型工艺,设计各种类型模具的设计人员。
2.职业面向与岗位能力。根据这几类的人员的工作对象、环境和内容的特点,并参考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国家职业标准,确定了模具行业的9个岗位如表1所示,并根据各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明确了胜任该岗位所应具备的相关技能。
二、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素质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模式[4],把“掌握基本理论,强化模具CAD/CAM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作为课程教学重点,通过对模具企业的典型产品项目、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理归类,确定教学内容,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要求来构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整个课程体系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践实训课和顶岗实习四大模块,具体时间安排如下:公共基础课主要在第一学期,包含了数学、英语和思想政治;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主要是为实践实训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放在第二、三学期开设,包含了工程力学、工程材料、数控编程、机械设计和制造等课程;实践实训课主要培养学生在模具设计、分析、制造、安装与调试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并为后续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创造条件,放在第四、五学期设计,包含了模具CAD/CAE、模具制造CAM等课程;顶岗实习放在第六学期,包含了企业顶岗实训和毕业设计。在课程开设上主要依循从专业基础课到实践实训课再到职业资格鉴定这一过程,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专业技能,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课程体系中主要专业基础课、实践实训课和相关职业资格鉴定间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三、面向职业岗位群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1.模具设计与制造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主要面向模具企业,为模具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将来所对应的职业岗位非常明确,胜任每一岗位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要求也非常清晰,如表1所示。在完善了课程体系后,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技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重点需要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并对其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强化以“课堂工场化,工场课堂化”[1]来建立专业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2]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要将理论和实践全方位的一体化,即教学内容上,将理论知识、实验、实训一体化设置;教学形式上,将讲授、听课与实验、上机操作一体化实施;教学条件上,将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一体化设置;职业要求上,将知识、技能与素质一体化训练[5]。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以职业岗位、任务职责为重点,以技能要求为目标,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把企业的实际生产案例引入到相关课程教学中,课堂工厂化,工厂课堂化、理实一体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模具CAD/CAM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其包括《模具设计》和《模具数控加工》两门课程,其中《模具数控加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要求首先分析出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借助CAM软件编制数控加工程序,再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出模具零件,教学过程需要在仿真室和数控加工实训同步完成,比较适合采用实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
课程教学模式可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学习情景来构建[6],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接受任务―工艺过程分析―数控加工工艺分析―编程软件讲解―程序编制―机床加工―检验―评介总结任务来实施,实现从专业理论知识讲授转向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以《模具数控加工》课程为例,以如图2所示某型腔零件加工例,通过创造课堂工场化、工场课堂化和理实一体化的条件,模拟一个缩小版的工厂环境,进行真实的编程与加工,通过此种学习情境的设计,培养学生在工艺设计、数控编程和模具制造方面的技能。学习情境构建方案具体见表3、表4。
四、结语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核心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群,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目标,采用项目化教学,将“课堂工场化,工场课堂化”和理实一体化有机融合,开发出与职业岗位群相融通的课程体系。该方案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职业教学的发展。近三年来,在职业岗位群模式的导向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具设计师(高级)、模具制造工(高级)、模具钳工(中级)、UG(CAD/CAM)技术(中级)和数控机床操作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有了明显提高,90%以上的学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能考取三门以上的职业资格证,增强了毕业生岗位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小青,尹晨,游文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群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4,18(1).
[2]游文明,尹晨,池演生.“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双化教学改革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1,(2):49-52.
[3]徐小青,尹晨,孙庆东.基于理实一体化的“Pro/E模具设计及分析”课程构建[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3):65-67.
[4]黄晓燕,陈传伟.“素质教育为基础 能力培养为主线”教育模式的形成 专业教学改革回顾与展望[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42-45.
论文关键词:模具专业 素质教育 能力培养 途径 方法
论文摘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素质、能力的提高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实践是源泉。本文就模具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和实践,以期加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模具是一种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促使模具技术不断进步,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根据社会发展,对模具专业的学生开展和推进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广的科学文化知识、优良的思想、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2 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展。构成人才的基本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信息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
3 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能力是在人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中自觉地吸收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做人做事的一种“本领”。模具专业是需要基础知识扎实、学科交叉性强、实践性强的一种工科专业,因此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模具专业学生,使其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必须的。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运用科学和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自主地进行学习。
实践能力指的是在现实的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源泉。在实践中,现实情况不断给我们提出新的课题,需要不断地回答和解决;在实践中,我们获得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资料,促使人去抽象、概括和总结,逐渐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践活动通过问题的解决,开发了我们的智力并激发了我们的创造性;实践又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能力,是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不学习书本知识,不能不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进行一定的实践锻炼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
4 途径与方法
大学强调素质教育,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是针对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人文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而言,而着眼于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素质、能力的提高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实践是源泉。模具专业是实践性、创造性都很强的工程类专业,除了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应使他们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获取新知识、勇于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和探索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
作为地处西北的民族高校,由于办学时间短,特别是工科专业加之学校自身的特点,在各方面与内地兄弟院校都存在较大差距,为尽快提升模具专业的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通过探索、研究和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实践是增强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不可缺少的过程。比如在学生中开展演讲比赛、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使学生受到了人文教育,应变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创新性实验、挑战杯,在这个过程当中,基本由学生自己选题,自己组织申报资料,自己参加答辩,经过以上环节项目被批准后,由学生自己制定实施方案,指导教师加以辅导,通过这一过程的锻炼,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友谊,同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思考和实践转化为素质的增强和能力的提高。开展模具专业文献检索调研活动,使学生更广泛的了解人文、社会和科技发展史,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信息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开展模具拆装技能竞赛,在一拆一装的过程中,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人们所进行的产品设计、制造、创新的过程,对模具的用途、选材和结构加深理解和思考,从而启示学生从某一种模具的结构去思索新的更巧妙的结构。应用专业设计软件进行模具设计竞赛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将Pro/e、UG、SolidWorks、AutoCAD等设计软件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任由学生去想像,活化所学的知识。通过毕业设计这一关键环节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建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实习环境,使学生进一步增加对企业和生产过程的了解,为后续毕业设计做好准备。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给学生几个主题,不给出具体的制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一是由学生自己制定题目,使他们通过市场调研、查阅文献资料,走向企业、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来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这样可最大限度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题目的真实性,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充分地训练。
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的探索、研究和实践,除了通过理论课堂主渠道的教育之外,对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结合模具专业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内外实验、实训和竞赛活动,开展专业文献检索调研活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M].光明日报,2000.
[2] 赵存生.关于素质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0.
摘要:毕业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综合训练,本文针对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探索和讨论,分析了优缺点,并对各种模式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了校企合作毕业设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提出了必须推进拓宽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毕业设计;实践能力;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012-01
毕业设计是机械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全面系统的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综合型课程,是对学生在校所学专业课程的最后一个总结性回顾,也是对社会、企业招聘人才的重要展示,为学生后续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基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模式,我院机械类专业在学生毕业设计方面,以努力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
1.毕业设计的模式
在传统毕业设计模式的基础上,为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生产实际,我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的新路子,采取的主要模式有:
1.1 传统模式。由我系专任老师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每位老师最多可指导8个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虚拟课题或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由指导老师拟定,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毕业设计全过程。
1.2 校企合作模式
1.2.1 与实习基地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在实习基地中挑选具有工程师职称以上的技术,通过签订聘任协议的方式聘任他们参与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同时也安排校内指导老师跟进设计过程。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柳州市腾龙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柳州数控机床研究所、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等,学生选题均是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或产品,学生在企业或学校完成设计任务。
1.2.2 与学生就业单位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有些就业单位由于人员比较紧缺,要求学生能够在第八学期去上班,并且能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企业分派工程师指导,同时也安排校内指导老师跟进设计过程。主要单位有中山鑫和五金制品有限公司、中山卫氏燃具有限公司、东莞展恒玩具有限公司、柳江旗辉环保机械有限公司、柳州天河汽配有限公司、桂林客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万向系统柳州分公司、柳州源创电喷有限公司、柳州市日高控股有限公司等。此种单位必须经过系部的考察,符合条件的企业才能合作。
1.2.3 校企合作毕业实践环节,由企业指导学生实践环节,并加工实物。通过深入考察,与深圳德立天科技有限公司和东莞龙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毕业实践环节协议书,企业单独安排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由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全过程,最后通过优化设计,真刀真枪的加工出实物,检验自己的设计过程,极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各模式优缺点
通过近几年的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针对我系目前的毕业设计安排,总结了一些相关经验,以便日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2.1 传统模式。优点:专任教师对我校毕业设计要求比较熟悉,对指导毕业设计经验比较丰富,学生基本上在学校或在本市进行,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设计过程把控比较到位,能及时发现学生设计过程中的问题,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缺点:大部分老师的选题都是教师自拟的虚拟课题,能够结合工厂生产实际和科研的课题比较稍少,对设计过程的正确与否比较模糊。
2.2 校企合作模式
2.2.1 与实习基地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优点:工厂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都是在机械行业工作的时间比较长,对工厂的设计生产拥有比较丰富现场经验,学生的选题均来自企业的生产实际,或是对现有产品的技术改造,或是公司的新产品的开发等,学生接触的东西都是企业需要投入生产的产品,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有很好的参照作用。
缺点:在初期的合作中,特别是刚接触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学校的毕业设计要求、进程方面了解不够深入,在指导学生整理各种资料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校内指导老师不断的进行沟通协调。
2.2.2 与学生就业单位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优点: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就业,保证学校的就业率稳步提高,达到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主要结合学生所处的岗位安排课题任务,或是对现有产品的技术改造,或是公司的新产品的开发等,由企业分派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指导,他们对生产现场比较熟悉,能在指导中及时发现学生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学生也可以在设计过程了解实际生产存在某些问题,及时向公司领导反映,企业人员在指导过程中也可以观察和培养学生,实现实习试用期的考核。
缺点:合作的单位必须严格筛选,反复沟通,签订相关协议。同时,也要安排校内指导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协调,检查和督促学生,确保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顺利开展。由于学生是一边上班一边做设计任务,需要在工作之余完成设计任务,相对于其他同学,他们的时间更紧张,工作强度相对较大,需要学生毅力比较坚定,有吃苦耐劳精神。
2.2.3 校企合作毕业实践环节,由企业指导学生实践环节,并加工实物。优点:使学生真正零距离接触企业,整个设计过程都在企业完成,前期由企业专门组织培训,包括理论设计培训和实践操作培训,课题主要是公司的产品,比如小型设备、模具等,通过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完成设计和加工装配过程,让学生自动动手参与产品设计和生产的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自己设计、自己加工装配实物,自豪感明显增强。
缺点:合作的单位也必须严格筛选,反复沟通,签订相关协议,费用较高。同时,也要安排校内指导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协调,检查和督促学生,确保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顺利开展。企业自身生产任务重时,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的指导时间明显减少,需要反复协调。
3.效果分析
通过对近几年毕业设计的统计分析,在材料整理的规范性方面,自有老师指导毕业设计的传统模式要好些,校企合作模式稍差,因为老师对学校的要求比较清晰,对学生的要求都是按照学校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从学生答辩情况看,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学生在答辩中表现较好,他们能应对实际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并能进行解释和处理找到应对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校企合作的三种模式中,校企合作毕业实践环节,由企业指导学生实践环节,并加工实物的模式效果最好,达到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在学生找工作就业当中增强了底气,提高面试的通过率。
通过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环节,使学生提前了解和熟悉了企业的情况,为自己今后找准发展方向,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企业也在校企合作这个平台上展示了自己,为吸引和培养人才做准备,实现校企双赢。
4.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4.1 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主动性不够。需要在开展毕业设计环节之前,加强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
4.2 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3 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沟通和联系,明确我校对毕业设计的规范要求,提醒他们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务必按我校要求要求学生。
4.4 在学生就业单位的选择上要慎重,必须对企业进行先期考察,企业符合条件,才能让学校离校到企业上班,在同一个单位上班的同学最好不要太多。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联系,让企业协调好学生的工作时间,保证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校内指导老师要督促在外的同学抓紧时间按时按质的完成毕业设计。
4.5 加强过程管理,严格审查指导老师的课题申报,符合要求才能进行开题工作。开展初期、中期、后期检查工作。
5.结束语
毕业设计环节是全面系统的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综合型课程,必须推进教学改革,尝试各种与时代接轨的新模式,人才培养才能与企业同步。校企合作是实现双赢的良好模式,需要不断拓宽,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柏祝玲.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1)
[2]陈静蓉.校企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2)
1课程设计题目选取
课程设计选题合理与否,是课程设计改革的重要环节,应注意课题的综合性、实用性及层次性[2]。课程设计环节中增加高分子材料改性及工艺探索的题目,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聚合物改性原理及方法》等课程知识的理解,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选择合适的题目是保证学生如期完成课程设计的前提。课程设计环节比毕业设计环节少了8周的时间,因此课程设计选题应“小而精”,难度应明显低于毕业设计题目。如果选取完全没有研究基础的题目,学生前期探索实验会花费过多时间,不利于课程设计顺利进行。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在以往毕业设计题目的基础上进行延伸,确定了课程设计相关题目。例如往届学生曾做过“硅橡胶阻燃材料性能研究”的毕业设计题目,对于硅橡胶混炼及硫化工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数据,而硅橡胶材料力学性能指标还不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改进配方。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出两个课程设计题目:“硫化剂种类及用量对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构控制剂种类及用量对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由两个学生分别完成以上题目。由于有前人的基础,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重复探索相关工艺参数,实验直接切入主题,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此外,两个课程设计题目虽各有侧重,但主要原材料及成型工艺都相同,故两个学生可共用一套成型设备,大大节约了设备预热及清理时间。将学生按相近课题组成互助小组,不仅提供设备利用率,也有利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相互讨论,相互促进[3]。
2实验人员安排
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每年招生人数为80人,现有实验室设备条件尚不能满足全部学生同时开展材料改性及工艺制定等实践内容。因此,合理安排课程设计环节进行材料改性及工艺制定的学生人数,是如期完成课程设计内容的必要保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课程设计安排在第四学年秋季学期最后4周进行。此时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已全部完成,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去向也有了初步规划。可以结合学生的就业意愿安排其课程设计内容。对于工作单位已落实为材料改性或工艺制定岗位的学生,可以优先安排其在课程设计阶段进入相关实训。课程设计内容与学生就业去向密切相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参与到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在本次课程设计改革试点工作中,2010级的一名学生对于硅橡胶材料配方优化题目很感兴趣,原因就是与其签约的工作单位主要生产硅橡胶产品。这名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遇到问题时没有被动等待老师的安排,而是通过多方搜集资料以及与指导老师讨论等方式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课程设计阶段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为学生更快适应企业工作节奏和工作思路奠定基础。
3实验进度安排及突况处理
课程设计时间只有4周。以往安排学生绘制模具图,主要按照塑件图测绘(1周)—装配图设计及绘制(1周)—零件图绘制(1周)—说明书撰写(1周)来安排进度。模具设计过程中基本不存在突发因素,设计进度容易控制。如果在课程设计中安排材料改性、工艺制定等内容,则可能由于设备故障、原料采购不及时或其他因素影响实验进度,导致学生无法如期完成课程设计[1]。为此,课程设计指导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原料及实验设备的准备、检查工作,并做好应急预案。在本次课程设计改革试点工作中,主要按照资料收集、初定方案、实验验证的思路安排进度。仍然以“硫化剂种类及用量对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构控制剂种类及用量对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这两个课程设计题目为例:第1周进行资料搜集并初定两种硫化剂(结构控制剂)备选;第2周进行硫化剂(结构控制剂)种类筛选;第3周确定硫化剂(结构控制剂)最佳用量;第4周整理数据并撰写课程设计小论文。从实际试点情况看来,学生在4周内完成材料改性等课程设计题目是基本可行的,所有参与试点的学生都如期完成了课程设计预定内容并按期提交了课程设计论文。在试点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况。在实验进行过程中,个别设备由于电压不稳导致温控器失灵而维修了几天,耽误了进度。但由于参与试点的学生们积极性及配合度较高,在第1周仅花了3天时间就提前完成了资料收集及方案的初步确定。在设备维修期间,指导教师及时调整进度,让学生把实验数据整理及课程论文框架构建与实验同步进行,大大缩短了后期课程论文撰写的时间,从而保证了课程设计如期完成。
4结语
通过课程设计阶段小范围试点发现,在4周课程设计时间内,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配方设计及工艺制定的相关实训。不仅提高了现有设备的利用率,也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多方面训练,从而使学生所学知识更贴近企业需求。当然,为了保证学生如期完成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应在课题选取、实验进度安排等方面多下功夫,也应针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况做好应急预案,不断总结经验,使课程设计方案尽可能完善。
作者:盛旭敏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职业院校;3D打印实验室;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9-0133-03
3D打印技术是制造业领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工业技术,其原理是快速成型技术,采用粉末状可粘合材料,利用叠加原理,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实体。随着美国第一支3D打印手枪的诞生,该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哄动,许多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纷纷抢抓先机,加大生产、研究力度。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的扶持,与3D打印技术相关的产业必将蓬勃发展,而掌握快速成型技术、逆反工程及加工工艺设计的人才也将成为市场紧缺人才。面对这一现状,高校开设3D打印专业,加强实验室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院校旨在为社会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无论是从事生产还是做研究,都应服务于社会的需求。所以,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应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准则,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生产过程,了解加工工艺,熟悉多种设备的应用与维护。因此,学校要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性人才,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
1.提高学生快速成型制造实践能力的需要
随着3D打印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急需掌握相关技能的高级人才。3D打印被称作是“实现数字化制造的关键技术”,该技术涵盖材料成型、逆向工程、三维数据采集技术、计算机三维设计与工艺设计、设备操作与维护等专业知识。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比例至少要达到50%以上,因此学校要培养3D打印应用型人才,实验室的建设十分重要。
2.相近学科实验功能扩建的需要
实验室建成后可服务于学校相近学科的实践教学。3D打印技术广泛应用于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因此,如果学校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数控技术、艺术设计等专业,3D打印技术实验室可完全服务于这些学科的实践教学,既能保证实践教学有序开展,又能保障实验室的利用率。
3.教学研训一体化建设的需要
实验室功能既要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又要满足科研及对外加工服务需要,集教学、科研、实训于一体,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建设方针。承担地方政府或企业的设计、制造任务,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保证学生有大量的实际工程经验。
实验室建设原则与思路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学校专业体系设置,实验室的建设思路是以建立一个“专业、特色、创新、实践性”实验室为总体指导思想,既能满足学校3D打印专业方向、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及科研需要,又能满足对企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的需要。实验室的建立旨在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技术,贴近实际需要的,面向快速制造行业、产品设计与制作等领域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1.建设原则
第一,构建既能满足教学,又能满足科研需要,实现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培训条件的综合性、开放性实验室。
第二,以实验室的建设,促进学校相关专业及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提高实验的开出率。既能实现基础性与验证性实验,又能开展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学生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专业核心知识和技术,从而更贴近社会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连接。
第三,带动专业类科研项目发展。实验室的建立,能为教师的科研和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带动专业创新实验项目发展,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就业率。
2.建设思路
第一,实验室功能集数据获得(三维测绘)、数据处理(三维设计)及数据输出(3D打印)于一体,可结合学校已有的数控机床,形成一整套设计、加工制造产业链。它能提供学生从认知性学习到综合性学习的所有教学条件,让学生系统性地进行新产品的快速设计、快速测绘和3D打印整个产品研发验证环节的学习,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迪探索创新精神,发挥综合潜在能力,最大化地提升在3D打印产业及应用行业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实验室建设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第一阶段主要完成手持式三维扫描仪、计算机及桌面式打印机的采购配置工作;第二阶段主要以建设工业级扫描仪及工业3D打印机、测量仪器为主。分期逐步配置一整套的三维数字设计制造软、硬件设施。
第三,以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核心,加强人才建设力度,采取引进、进修培养、兼职等措施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水平,建设一支教学思想先进、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队伍。
实验室功能定位
1.教学
首先,服务于工业设计、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其次,满足相关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的需要;再次,满足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活动的需要。
2.科研
首先,通过实验室建设,搭建高水平的科研技术平台,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及教师综合业务水平;其次,利用尖端的各种设备,辅助师生在快速成型技术、工艺设计及材料等方面完成相关科研工作,提高学校在3D打印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3.对外服务
①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品设计开发的相关服务;②承担对外加工任务,主要面向传统加工方法难以制造的复杂类零件加工;③企业员工技术培训服务。
实验室建设方案
1.实验室配置原则
以产品零件(装配体)测绘、设计、模具、检测、制造流程为主线,实验室按照数据采集、逆向设计、三维检测、3D打印、快速模具、后处理等项目,注重设备对创意设计、工业设计、模具开发的覆盖。整体培养学生综合的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实操能力。
2.建设过程
结合学校3D打印技术实验室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如何进行实验室建设总结如下几点。
(1)做好资金预算
关于3D打印机的价格:桌面级的价格在8000~20000元不等,工业级的按国产和进口划分价格在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
(2)加强企业调研
根据建设需要,要走访相关3D打印设备生产制造企业,了解生产一线资料,综合多家产品进行综合对比,选出适合的产品型号。
(3)规划实验室布局
首先,预算实验室面积,选好合适的位置;其次,设计布局图,实验室布局分为工艺设计区、加工及检测区、讨论区三个区域,如下图所示。设计区:主要摆放计算机并安装工艺设计软件,实现逆向设计、加工工艺设计等功能;加工及检测区:完成加工任务并进行精度测量,主要加工设备有桌面式3D打印机、光固化快速成型机、三坐标测量机及其他相关附件,主要测量设备有三坐标测量机、工业投影仪;讨论区:为学生提供知识交流的平台,可完成实验数据的整理、实验报告的填写及疑难问题的讨论等。
(4)设备及软件配备(见下表)
(5)建设进度和实验室功能定位
结合企业需求及学校实际情况,实验室采取分期建设。其中一期以国产设备为主,主要以增强学生认知水平和对3D打印技术的了解为目的,功能定位以演示、教学为主;二期可以考虑投入工业级设备,为学生技能训练和服务企业提供保障,功能定位以教学、科研、技术服务为主。通过一期建设,实验室能基本满足教学、演示功能,可以用ABS塑料进行小型创意产品和零件的制作,进行一定的功能验证。
结语
目前,我国3D打印技术正迅速发展,处于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势必会造成相关专业人才紧缺的现状。学校开设3D打印专业,加强实验室建设,将在最大限度内发挥高校培养3D打印技术人才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技能型的优秀人才,这必将对我国的3D打印产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志芳,元泽怀.地方高校SMT实验室建设方案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
[2]刘联辉,易伟义.本科院校物流实验室建设方案探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
[3]陈远鸿,郭红志.3D技术在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2.
[4]李萍,胡文胜.高校实验室建设方案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
[关键词]数控加工实训 课程设计 教学组织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139-02
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示范专业建设评估中,教师的课程说课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通过说课可以考察出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水平。本人拟结合多年的企业数控加工经验及教学经验,探讨《数控加工实训技术》这门全实践性课程的说课设计。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
1.课程定位
《数控加工实训技术》是数控技术专业核心实践课程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培养能够从事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与维护、数控机床组装与维修等岗位,且能在校期间通过相应工种高级职业技能鉴定的高技能型人才。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公差与互换》、《CAD》、《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工艺》等,同步课程有《机械设计》、《液压传动》等,后续课程有《机床结构与维修》、《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
2.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能在看懂图纸的基础上,制订出合理的加工工艺,编制出合格的数控程序后,操作机床加工出合格零件。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工作作风和规范操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等素质。
二、课程内容设计及学时
本课程我院教学团队在仔细分析、研究了相应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任职所需技能后,开发出三个工作领域七个项目,共64学时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教学内容表
■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刺激控制教学模式下存在两种性质实训课堂,分别为:机房实训课和机床实训课。机房实训课主要目的是仿真模拟,这个课堂主要采用讲解法、讨论法、案例法等方法在CAD/CAM中心机房实施探究式教学;而机床实训课则在校内的数控加工实训中心真实地加工出零件,并逐步达到精度要求,这个课堂主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现场操作法等教学方法。这两个性质的课堂从而也实现了整个项目加工实训的“六步”。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力图将教师技能原型传授给学生,形成他们头脑中的心智技能。
在教学手段上,强调多媒体,网络资源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一些抽象、枯燥难理解的加工工艺和走刀轨迹,如果在课堂上直接讲授,学生将很难理解,而借助多媒体手段则能使抽象的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直观、生动。借助网络平台能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四、教学单元设计
教学前先把每班学生按照每组4~5人和成绩优劣合理搭配分组,以便于学生学习、讨论。由专职教师(或企业兼职教师)、2~3名实验指导教师针对某一个实训项目采用六步教学法来组织和实施教学。
资讯:教师下发项目任务书,讲解项目任务所需理论知识点、项目中的疑点和难点、关键点;
计划: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组内讨论零件的加工工艺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决策: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填写相应的工艺、刀具卡片,并编写好数控加工程序;
实施:学生运用仿真软件开始仿真加工,没有语法错误后再到真实机床当中输入程序,在单段校验程序后,再自动循环加工,进行首件试切;
检查:首件试切好以后,进行工件检测,并进行工艺总结与改进,改进程序,缩短时间,检查改进加工后工件精度及表面粗糙度;
评估:通过个人自评和小组之间的互评与教师评价,得到学生此项目单项得分,并现场展示出做得比较好的零部件作品。
五、课程考核设计
表2 课程考核表
■
六、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情况
1.教材选用
本课程教材选用了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朱岱力主编的《数控加工实训教程》。该教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突出一个“用”字,但本教材仍然是作为一个参考书,以便于学生自学。
除了自选教材外,教学团队及校企合作专家合作编写了校企合作校本教材《数控加工实训技术项目化教程》,教学内容及进程基本上与此教材同步。
2.教辅材料
本课程除了教材外还建设了丰富且精良的教辅材料,包括:多媒体课件、教案讲义、职业标准、课程标准、任务书、引导文、评价表、案例库、项目库、试题库、试卷库、视频库、实训图纸、技能竞赛图纸、企业实际生产零部件图纸等。
3.网络资源
本门课程作为学院精品课程已建成精品课程网站,除此以外教师还提供信息,鼓励学生经常上其他专业数控加工网站汲取营养,开阔眼界,扩展思维。
4.校内实训基地
目前本专业已建成与数控技术相关的多个实训室和实训中心,如表3所示。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确保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了保障。
表3 校内实训基地表
■
(五)校外实训基地
根据数控专业培养计划及相关核心课程教学需要,我院与深圳富士康、鸿超准、奇瑞汽车、惠州华通、樟树金虎等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为课程的教学创建了产、学、研平台。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可完成职业素质培养、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网的形成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七、课程改革
1.拟在数控加工中心新建数控模拟与加工专业机房一个,这样就没有了课时的限制,仿真模拟加工好了的话就可立即上真实机床加工,缩短了准备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拟在数控加工中心再购买多台数控设备,改变现在的平均6~7人一台机床设备的现状,达到3~4人一台机床设备,从而提高学生的平均操作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3.拟再聘用、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参与课程的教学与改革。
4.拟再培训与进修现任教师。虽然我院数控技术专业专任教师皆来自于生产一线,且都有本科以上学历,皆为双师型教师,但在新技术、新工艺尤其是机床改造上仍然有许多不足。
《数控加工实训技术》这门课程实现了课程设计岗位化,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灵活化,教学单元程序化,教学资源丰富化,教学评价过程化、多元化。
[ 参 考 文 献 ]
[1] 邹完全.谈“说课”必备的五要素[J].内江科技,2010(9):190.
[2] 王艳莉,等.《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说课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92-94.
[关键词]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专业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135-02
1 前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是以培养高级一线技术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方向。既不同于重点高校本科生的培养,又区别于单纯技能型高职学生的培养。它的定位应处于重点高校和高职院校交集区域,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黑龙江东方学院作为省属民办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基础课够用,专业基础课实用,专业课管用”的原则,并强调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环节应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以上。要求各专业以专业应用能力为导向,倒逼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一线工程技术人才[1-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之初,积极对省内及全国各企事业的调研,通过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反馈,确定了以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CAD),工艺设计能力,数控编程能力,计算机辅助制造能力(CAM)等五大专业应用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并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经过几年的实践,效果明显,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 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当前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毕业的学生适应能力不强,专业技术能力不足,工程意识和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差,与研究型高校毕业生及高职毕业生相比没有竞争力。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3-4]:
(1)专业定位不准确。没有认清生源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盲目向重点高等院校看齐,培养出的人才没有明显的特色,实践能力达不到要求。
(2)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缺乏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等。对工程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学时和学分经常被理论教学所挤占,甚至有些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被删减。
(3)设计性的实践教学大多停留在图纸上,而结合工业现场工艺分析及制造实践等工程实际的内容较少,尤其是毕业设计的选题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
(4)“双师型”教师的不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从校门到校门,双师型教师较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进行有效指导。
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不能迅速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3 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3.1 基本思路
通过对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结合学生层次,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关系,进而构建实践教学链,突出学生专业(应用)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训练,完善原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化,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监督保障体系,完成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3.2 具体措施
3.2.1 构建课程体系拓扑图
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绘制人才培养方案拓扑图,使实践教学和理论培养环节有机结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拓扑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各专业应用能力课程支撑体系,重要课程,关键课程一目了然,进而对重点专业课加大学时投入,派优秀教师授课,提高授课质量,保证专业应用能力的实现。
3.2.2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增加三个月顶岗实习实践环节
作为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顶岗实习采用三天上课三天下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课开出“机械识图”,“电气识图”、“数控技术”、“CAXA数控车”四门课程,由齐二机床厂在职或退休的高级工程师担任。授课者来自于生产第一线。下厂实习采用分组循环的方式,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分为15组,分布于齐二机床6个车间,由经验丰富的一线高级技师现场演示,讲授机床操作、刀具、夹具选择、加工工艺等相关知识,学生亲自动手完成部分产品加工,真实再现生产加工情境。工艺课程设计安排在工厂进行,由企业内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以实际工程图纸为篮本,每名学生设计一个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重点工序的夹具,因有实际加工的工件做基础,学生可随时到车间参看每个工序和工艺流程,杜绝了以前在学校闭门造车,仅凭想象和教师的指导,工艺流程不合理和工夹具设计不符合实际要求的现象,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和企业工艺规程做比较,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课程设计更结合实际。
顶岗实习以零部件生产加工为主线,将散布于各门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了有效梳理,帮助学生构建了较为清晰的知识模块,实现了模块化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理解。也是培养机械设计,机械工艺设计和机械制造能力最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前序课程的总结和深化。
3.2.3现代IT技术与专业结合,培养学生CAD应用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CAD技术越来越多融入到专业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以Pro/E、UG等大型三维设计软件设计、制造很普遍,学生在校内掌握CAD技术成为必备的专业应用能力之一,为此采用课上和课下、软件和专业课相结合的方式[5]。具体做法:
(1)在第二学期第7周开设《机械CAD基础》,该课程前序课是《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安排在第7周开设是考虑前序课程已经能满足该课的开设要求。这门课主要让学生了解AutoCAD软件,熟悉绘图命令、快捷键及其他功能键的使用,了解利用该软件制图的方法。
(2)第五学期开设《机械CAD技术》,该门课也是以AutoCAD软件应用为主,注重实际的工程训练,总学时36学时,全部在机房上课,绘制一级减速器的全部图纸,全部为双师型教师授课,从AutoCAD国家标准讲起,联系工程实际,该套图纸绘制完成,学生既了解国家标准,知道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还了解一级减速器的设计原理及各零件图的绘制方法,为《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绘制二级减速器做准备,该课程设计一般是在本学期后期进行。
(3)第五学期在课堂外开设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三维软件(Pro/E、UG)的学习,成绩合格发机械工业研究院的职业证书,每年的6月份和12月份参加全国的三维建模大赛,大赛的成员要经过校内初选、复赛等环节,还要经过校内短期培训,近几年多次获得全国高校三维软件建模大赛团体一等奖、二等奖。还有一些同学获得个人优胜奖等奖励。通过校内培训和校外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绝大多数同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4)第六学期开设《pro/E加工技术》《UG加工技术》,这是这两个软件加工模块,属CAM范畴,可将设计的三维零件模型直接转换为数控加工代码,是无图纸自动加工的经典模块,当今应用广泛的技术,采用机房讲授,边学边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5)第七学期开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设计零件的工艺流程,重点工序的工夹具设计,鼓励学生用AutoCAD,pro/E、UG软件之一进行工夹具的设计。
经过《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机械CAD基础》机械CAD技术机械设计课程设计pro/E、UG培训、校外选拔,全国大赛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pro/E加工技术》《UG加工技术》毕业设计等环节反复的训练,学生CAD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4 改革成效
从09届就业率93.2%上升到12届就业率96.33%,连续四年就业率排在全院32个专业的首位。09届毕业生分配在国有大型企业的仅占15%左右,就业岗位基本上都是工人或者一线业务员;10届毕业生分配在国有大型企业的比例上升为39.3%,同时有多数同学从事技术员、设计员等工作;到11、12届毕业生,进入到国有企业以及合资企业的同学比例近50%,学生的就业层次明显提高,大部分毕业生工作为结构设计、质量检验、模具设计、数控编程等。学生普遍反映,就业后能够较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缩短了学生就业后工作适应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特别是经过顶岗实习后,大大增加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在有20多所公办院校的学生参加的09、10、11届的中国第一重型集团公司招聘考试中,作为唯一参加选拔的民办院校,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始终占据第一的位置,近三年中录取前10名的毕业生中,我学部分别占7名、5名和8名;录取毕业生人数占该企业招聘人数的30.6%,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与欢迎。
在近几年的全国和省内大赛屡次获奖。2009年参加全国CAD类课程团队技能赛(三维CAD方向)中,获得优胜团队团体总分第五名,2010年获团队二等奖及最佳院校组织奖,击败很多公办高校的团队;2010年,参加第二届“龙江杯”全省大学生先进制图技术与技能大赛获团体三等奖。
5 结语
本文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层次分析,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抽取专业应用能力,并重构了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了三个月定岗实习环节,加强了CAD能力和课程设计的培养,对像我院层次的机械类本科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永成,刘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2(12):122-126.
[2] 董琳琳,赵迎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118-121.
[3] 晏立强,杨斌.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轻工科技,2012,(1):159-160.
[4] 朱晓光.机制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轻工科技,2012,(3):166-167.
[5] 吴素珍,马涛.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5-6.
作者简介
孙曙光(1971-),男,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CAXA三维实体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 创新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145-02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电类高职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继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之后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对学生毕业后从事机械制造、装配、维修等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很多教师以往在教学上比较注重讲述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往往是忽略学生对整体机构的认知,对零件装配工艺的认知。然而对于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高职教育,更应该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综合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理解水平,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调整为:着力培养通过二维平面图样想象出零件的实物构造的能力;通过装配图能读懂机构的工作原理、明确各零部件的装配顺序的能力;能对原有的构造中不合理的地方做进一步的改进;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一个小范围的设计运用。
为了达到如上培养目标,在教学上一改传统的按各章节顺序授课的方式,采用一个个有突出结构特点的模型、工装、小运动件等带动相关知识的学习。为了有效解决从图样到实物,再从实物回到图样的正反向思维过程的建立,把CAXA三维实体设计软件带到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CAXA软件介绍
CAXA实体设计是集创新设计、工程设计、协同设计于一体的新一代3D CAD系统解决方案。简单易学、快速设计和兼容协同是其最大的特点。它包含三维建模、协同工作和分析仿真等各种功能,其易操作性和设计速度可以有效帮助教师在教学上快速完成零件建模、零件装配、运动仿真等功能,有效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完整地理解一个基本构造的知识。
二、通过CAXA实体设计软件建立零件立体模型,辅助构建空间想象
高职学生在机械制图课程结束后即转入本门课程的学习,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生还无法从一张装配图中分析出各个零件的立体模型,对进一步的学习造成极大的阻碍。这种能力的培养在日后的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也是高职学生区别于中职、普通高校学生的主要表现之一。为此,笔者运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在课堂上对各个零件实现快速建模,让学生从第一步开始一起参与整个建模过程,这比事先创建好三维模型直接展示给学生观看有着更好的效果。第一,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并且CAXA实体设计软件的建模过程可以看做是在一块毛坯的基础上以去料或再增料的方式来完成,因此通过此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对零件的加工工艺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第三,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
三、通过CAXA实体设计软件的零件装配功能,帮助构建正确的装配顺序
机电类高职学生就业后大都去向基层一线,如果没有扎实的动手能力将很难在社会上真正立足。以往的教学注重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忽略了基本构造合理性的设计与装配意识的培养,致使学生在最后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出现了许多设计出来的东西根本无法装配的现象,当问及学生如何改进时他们的应变能力普遍不好。因此,从实际工作能力需求出发,应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比如说拿到一张装配总图,首先是在脑海里想象出各零部件的具体构造,其次是各零部件间的装配关系的认识,最后是对其中运动原理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上仍然继续运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在完成各零件建模后,让学生组成团队,结合装配总图和零件模型先行讨论各零件的装配位置、配合面在哪里,零件之间具体的结合关系是什么。然后由各团队讲述他们的理解与认知,此时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讲述,运用软件中三维球快速拖动功能实现零件快速移动、翻转从而实现模拟装配,此时学生们极易在这个零件的拖动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如此反复多次教学后,学生们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将有极大的提高。到本门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零件的空间想象和零部件装配关系的理解认知。
与此同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传授本门课程的知识,还可把以前教过的零件加工工艺、零件之间的配合要求等知识再一次讲解,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连贯的全面的知识体系。比如,讲述带传动一节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是给出带传动组成的简图,重点教学生如何进行传动比的计算及主、从动轮尺寸的确定等。仅仅教这些远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一个完整的带传动是怎么样的,该如何与电动机相联接、传动轮又是如何与机架联接固定的等这类看似简单的知识。因此,笔者是把一个完整的带传动图展示给学生看,逐一建立零件3D模型,再让学生根据装配图讨论各个零件的装配位置及装配顺序,最后教师运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将每一个零件拖放到正确的位置上,再用爆炸图的形式表现各零件的装配先后顺序。这样学生不仅更易理解和掌握,而且学到的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仅学会了这部分机构的机械原理,也学习了有关轴承、联接、轴等相关知识,从而有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再比如,在讲解轴的结构设计章节时,以减速器中间轴的结构分析为例,对其上各个零件进行装配时,首先介绍装配基准,讲清楚什么是传动件的周向和轴向固定,并即时提问让学生思考齿轮在这里是如何实现周向和轴向固定的,继续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也可以实现这个要求,同时教师快速运用设计软件创建零件模型,运用这种直观的视觉效果刺激学生做进一步的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然后进一步讲解如何实现轴的支承与固定;如何选择轴承类型;轴承如何装配,间隙如何调整;各零件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装拆顺序等问题。这样,不仅能在较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培养学生的几何构思能力,同时介绍了有关结构工艺知识,培养学生合理的设计思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轴类的结构设计、轴类零件间的装配关系、各零件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各零件的结构特点,较好地发挥了计算机与教师的双重作用。
四、通过CAXA实体设计软件的动画仿真功能,帮助理解构造的工作原理
在工程实践当中拿到一张装配图,最终的目的是要能从一张静态的图纸读懂其中动态的工作原理,这一能力的培养对高职学生来说是必须的,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真正掌握这方面的能力,教学上仍然采用团队学习分析的模式,在最初的几次课中先由教师讲述,然后列出几个相关的问题,由团队成员共同研究,再依次回答,这样的学习效果仍不理想。笔者通过CAXA实体设计软件的动画仿真功能,能很快地让一个静止不动的画面动起来,整个动画设计过程也是一步步地在学生面前演示,这样可大大加强学生的理解、分析及参与过程,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讲述行星轮系时按照传统教学给出行星轮系的传动简图,再配合一些多媒体动画,都很难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个机构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费力设计成这样,到底行星齿轮是怎样与太阳轮联接的,什么叫做行星齿轮在做着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是必须要跟学生讲清楚的,不能只想着教学生计算传动比,现实工作中除了做设计很少需要去计算传动比,更多的还是要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原理和实现这些机构的具体方法。因此笔者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中的智能动画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五、通过CAXA产品树迅速改变零件的形状尺寸,辅助创新思维的建立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让学生学会分析一个现成的模型,还要求学生能进行自我归纳总结,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讲述凸轮机构时先给出一些常见的应用实物的图片或动画给学生看,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通过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后得出来的结论,教师及时运用三维软件帮助构建立体模型,并验证其正确与否,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然后再要求各团队分头完成一项改造设计任务。例如,设计一个自动舂米机。已知条件:利用原有的手动式舂米装置进行改装,工作场所内只有电源。在这个改装设计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对凸轮机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这个过程给学生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作激情,是机械类课程中变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为活跃互动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运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辅助教学,对教师将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非常熟练地运用此软件快速完成零件建模、零件装配、机构运动仿真等设计,教师在边操作的同时还需要讲述零件的创作过程或零件的实际加工工艺、零件的装配工艺等知识,所以对软件的应用定义在辅助教学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此软件,因此教学的过程设计也与以往有极大的不同,教师需要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周密设计教学过程,并有效结合项目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法等努力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张夕琴,张金标.CAD/CAE技术在机械设计与模具设计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07(11)
[2]曾美华,郑金.CAD技术在制图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02(2)
[3]刘孝民,黄卫萍.机械设计基础[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