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0 11:16: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不能正确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造成对文本的“误读”, 这时教师如何在尊重学生体验的同时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引领学生走出阅读的误区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案例描述
五柳先生是否就是陶渊明本人?这不是这堂课上的内容,从五柳先生的性格里面有陶渊明的影子,五柳先生和陶渊明在精神内质上的一致性这一角度,笔者先把这篇文章定论为是作者的“自画像”,“像”贵在神似而次在形似。所以在给学生上课时,主要用意是想让学生在大致读懂文意的基础上,了解陶渊明的生活,对他独特的性格志趣、精神风貌产生崇敬心情。
第一课时,对这篇文章的作者简介,因为已经在上学期学的《桃花源记》一课具体介绍过,所以笔者直接就进入了指导学生读懂文章大意的环节,以点拨为主,多遍练习诵读,掌握与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然后归纳出五柳先生的性格核心。第二课时,设计了这样问题,“你眼中的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谈谈你对他的态度并说出理由。”
思考片刻后,课堂热闹起来了……
学1:他爱读书,爱写文章,我猜想他一定是一个高雅的人。
(引起众生笑。)
师:讲得真好!其他同学有没有别的看法?
生2:我欣赏他悠闲自在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师:这种生活的确令人羡慕,尤其在当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还有吗?
生3:五柳先生在讲究门第、生活奢侈的晋代实属不易。
(该生预习充分,虽是借助参考资料的答案,但是却说出老师最想要的答案,笔者对她抱以满意的微笑。)
生4:我特别羡慕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只为愉悦心情,滋养精神,不为功名利禄,不为“黄金屋”。不像现在的我,每天要应付各种考试。
(这话引起深受考试之苦的学生共鸣。)
师:看来你是一个非常精细的人,你长大后肯定很善于持家。
(其他同学都笑了。)
一学生立即说:他“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从礼仪学角度说是缺少礼貌。
师:我相信你的礼仪学,也希望你以后成为一位出色的外交能手!
一位学生(似乎已经深思了很久)说:从文中作者隐去自己的真名,自称“五柳先生”,好像他是一个隐士,但是真正的隐士是不会这么夸赞自己的(尤其在第二节),他说自己忘怀得失,其实还是有抱负的,他不诚实,如果真的忘了的话,就无须靠酒精麻醉自己了,也无须靠写文章来抚平自己这颗不平的心。如果真的一心想要归隐,你自己做去好了,又没有人拦你。这些都是做给别人看的,都是矫情,还说什么率真自然?
(真是一鸣惊人!底下学生抢着要发言,并且似乎要形成一种攻击性。这会离教学目标愈来愈远。于是笔者把目光转向赞同五柳先生的同学。)
一学生说:他写文章又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自娱。他不是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学生说:既然为了自娱,不是为了给别人看,那又何必隐姓埋名,光明正大地写出自己的名字、籍贯不就得了。
师:据资料显示,陶渊明要跨越这道界限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作为封建社会“士”的这一阶层,自然要把自己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
一位学生(平时读书很有激情)慷慨陈词道:陶渊明如果他真如文中所说的那么高尚,他不应该只会愤愤不平地发牢骚,他应该以自己的才华一展抱负,他做官碰了几次壁,就想到归隐,这是逃避现实,是懦夫!
一学生说:他不为贫困而悲伤,有何来逃避现实!
……
笔者把学生的意见归为对五柳先生的处世方式持反对和赞同两种态度。
反对的理由是:好喝懒惰无礼;读书不求甚解、浅尝辄止;自我夸耀,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胸无大志。
赞同的理由是: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品质高尚。
恰好笔者的备课资料中有一个材料对陶渊明“嗜酒”的补充事例,于是把它放在幻灯片上,具体如下:
一是为筹酒资而作官。《归去来兮辞》说:“余家贫,耕值不足以自给。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吏。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二是为筹酒资而收受馈赠。颜延之在做始安郡时,“经过询阳,日造渊明饮焉。每饮必酣饮至醉……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三是置酒待客,别具一格。《陶渊明传》说:“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琴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经过对这一资料的解读,学生对五柳先生的反对呼声渐渐减弱,大家陷入了一片沉思。
二、人物评价的个性化策略
在整个过程中,显然学生的答案与最后教师给出的结论相差很大,笔者一方面看到了学生们的阅读潜能,看到了学生激烈争议的活跃思维,看到了这种比一切结果都重要的探究、发现问题的过程。而另一方面也深深感到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所发挥的引导、点拨、引证推论等作用的重要性。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不人为设置阅读障碍,这种方式的阅读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学生初始的阅读感知既是新鲜、有创意的,但往往又是肤浅、不成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点拨,教师只有在自己平时不断地看书、思考,有了对文章的深刻理解,才能在关键时刻旁征博引、当机立断,不让学生的讨论“蔓延”开去,不让学生的这些“高谈阔论”演变成为“感情用事的唯我论”。
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的个性化阅读,主要是引领学生对作品的人物进行个性化解读,这要求教师在具体操作时注意以下几点:
1.呼唤人物本身和问题设计的开放性。评价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人物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教师只有在占有充分而强有力的证据基础上才能驳倒学生,从这一角度上看,师生是完全平等的。在问题设计上,也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的限度性,努力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化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
2.呼唤学生对文本的深刻把握和理解。个性化的人物评价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解读之上,否则便是苍白无力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乐于去实践、体会、感悟、积累,成为更具有独立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判断的人。
3.呼唤延时评价。倘若没有前面学生给五柳先生找出的这些“瑕疵”,那么教师不管怎么用力给学生讲述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学生都会听得“昏昏然”。人物评价的个性化解读要求教师不失时机地运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根据他们当下的理解、情感和心理作出对人物的评价,完成属于学生个体的意义建构。
关键词: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艺术特征;艺术价值;艺术本质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065—02
艺术是人类有了自觉的审美意识形态后才产生的,它是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一切审美意识活动的总称。艺术活动是关于美的活动,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美是什么的问题?千百年来大家对这艺术的本质问题有着不一样的观点和看法,这一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成为了美学上长期以来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
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有着深厚研究和欣赏价值,无论是器型、胎质、釉面、纹饰、画艺、颜色等方面,都深刻的体现和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艺术造诣,本文通过对这件艺术品的研究和赏析来探究艺术的本质。
一、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简介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见上图)为湖北省博物馆的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它于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明代郢靖王墓,是明朝的郢靖王和他的王妃郭氏随葬物品之一,
高37.6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13厘米。小口外侈,短颈,丰肩,平足。瓶身通体都绘有青花纹饰,图案分为上、中、下三组,瓶器肩部为凤凰展翅飞翔,穿飞在缠枝的牡丹花丛中,器腹的中部有四个海棠型开光,分别绘制了古代经典的四幅人物图案故事,在四个海棠型开光之间,点缀有三角状的祥云,梅瓶的下腹部装饰有莲叶纹,莲瓣中有垂叶状的祥云纹。整件梅瓶造型端庄,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所绘图案构图严谨,题材独特,笔法工整,是元青花艺术中的集大成者,是一件罕见的中国元代青花瓷的精品!
二、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艺术特征及价值
“青花”,是我国古代陶瓷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之一,又名“白地青花瓷器”,别名“釉里青”、“白釉蓝花”,属于釉下彩瓷的一种。青花瓷始于唐代,元代晚期渐趋成熟,兴盛于明清时期。因烧制青花的原料沽稀有,当时完全依赖进口,加之工艺复杂,成品率较低,所以有人物图案的瓷器,大多选择人物少、场景小的画面。元青花质地优良,画工细腻,题材众多,花卉、走兽、戏剧故事、人物等皆跃然瓷上,漂亮悦目,制作精美,但传世极少,因此异常珍贵。
然而,四爱图梅瓶的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造型、工艺、材料是其它青花瓷器无法超越和比拟的,还因为它是为数不多的主题图案有四幅,且描绘的人物众多,题材经典的元青花瓷器之一,而四爱图梅瓶也因为瓶腹中的四幅图案《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得名。其小口、丰肩、深腹的造型,十分独特,因口小只能插上梅枝,故后人名曰“梅瓶”。这件元青花瓷器器型豪放,胎体厚重,青料浓郁,所绘图案表达生动,题材经典独特,将修身养性、隐忍淡泊、品性高清的艺术品质集于一身。这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了解元代青花瓷制造工艺及人物图案纹饰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在我国青花瓷系列中显得弥足珍贵,它为我们研究和探索艺术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着深厚的欣赏和研究价值!是青花瓷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艺术家以形象化的手段创造出了艺术世界,这种形象包含了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内在的形象化手段是想象;外在的形象化手段则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赋予内在的形象以能为他人所感知的感性实在形态;当这两者完美结合的时候,就会使受众感受到作品本身要传递的思想和生命力! 而四爱图梅瓶的身上却真正的反映出了这一艺术特征。
首先,我们从四爱图梅瓶外在形象上看,瓶腹上所绘制的人物神形兼备,特征分明,衣饰用笔潇洒自然,主题纹饰与青花色泽交融一体白釉泛青,色彩青翠欲滴,青花成色纯正艳丽,与我国传统的水墨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画面艺术来看,其布局黑白虚实,点、线、面的运用既吸收了中国民族图案的特点,又融进了中国绘画艺术技法,讲究笔法、意境和气韵,追求笔势飞动、线条流畅、酣畅淋漓的效果,使青花形成幽静典雅的艺术特色。在四爱图梅瓶身上我们看到了国画艺术和陶瓷艺术的完美结合,其内在的民族元素、色彩及青花瓷艺术的韵律美等几方面都充分提现了它鲜明的艺术特征,使得它的形式美和意境美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关键词] 苏轼;苏辙;唱和诗;概述
有宋一代,文坛上最著名的文学世家非苏氏一门莫属。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占去唐宋家三个席位,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而苏轼、苏辙在文学领域以及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更是超过乃父。想要了解、研究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位,都不能绕开另外一位不谈。从现有资料来看,苏轼、苏辙一生从没间断过往来唱和。其内容之丰富,数量之多,都是十分少见的。这些都对我们了解苏轼、苏辙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第一手材料。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二人唱和诗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苏氏兄弟的了解,透过他们的唱和诗,管窥在党同伐异的年代,兄弟二人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的变化。
一、和诗类型及数据统计
现存苏轼、苏辙古今体诗歌,大部分的唱和诗在题目中都已标出“次韵”或者“和”的字样,但是也有一些例外需补充说明。第一类是题目中标明“和”的字样,但实际是次韵诗,如苏轼初任凤翔签判之时,苏辙写给苏轼的《怀渑池寄子瞻兄》所用韵脚依次为“泥、西、题、嘶”,苏轼回了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用的韵也是“泥、西、题、嘶”,虽然没有写次韵,但实际上是严格的次韵关系。第二类,题目中标明次韵,但实际上没有遵循次韵的原则,而苏辙的和作《次韵子瞻麻田青峰寺下院翠丽亭》所用的韵是“存、浑、尊、荪、盆、扪、翻、门”虽然标明“次韵”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次韵诗,所用的韵都是“村”字所在的“元”韵的韵脚,实际上应该是用韵诗。第三类是双方作品的题目都没有标出“次”或者“和”的字样,但内容却是标准的唱和诗。如嘉五年,父子三人赴京途经阳,二人皆作《阳早发》一诗,韵脚都是“枯、无、徐、芜、车、愚、徒、湖”,且都是五言古律,是严格的次韵关系,只是不清楚孰唱孰和,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判断。第四类是作品中既没有“次韵”“和”的字样,所用的韵脚也不相同,但也是唱和诗。比如苏轼嘉七年在凤翔期间,遇大旱,赴祷于太白山,过楼观、坞、入溪、至石鼻城,作有《楼观》、《坞》、《溪石》、《石鼻城》一组诗,苏辙也做过同名的一组诗,虽然这两组诗不押韵,也没有标明唱和关系,但是所写的内容相似,而且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苏轼在途经这些地区的时候所作,然后苏辙写了相同或相近的作品,我们可以推断在时间上一定是苏轼先于苏辙,可见这组诗苏轼一定是原唱,苏辙的一定是和作,因此我们说它符合唱和诗的基本条件,应该算是唱和诗。还有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一类是二人所作的诗题目相同或相近,而且内容也相似,比如熙宁二年二人同在京城,同作《秀州僧本莹静照堂》,这是在秀州僧本莹(慧空)来访时,二人题其静照堂,在这里我们无法分清究竟是二人同时所作还是分别所作,且韵脚篇幅皆不同,所以我们无法判断这究竟是不是唱和诗,只能称其为同题诗了,像《石苍舒醉墨堂》、《送张安道赴南都留台》等都属于这一类,像这种情况我们把它们单独归为一类,且称其为准唱和诗,这类诗歌有60首。还有一类,是兄弟二人同第三人进行唱和的,比如苏轼的《次韵柳子玉见寄》和苏辙的《次韵柳子玉郎中见寄》韵脚和篇幅完全一致,但只能算是兄弟二人与柳子玉的唱和诗,不能算是二人的唱和诗。诸如此类还有《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等等。以上论述是为了使苏轼苏辙唱和诗研究的一系列外延性问题得以明确,接下来可以正式进入到二苏唱和诗的研究当中。其实苏氏兄弟十分重视这些酬唱往来的作品,曾多次将其编辑成册,像《南行集》、《歧梁唱和诗集》、《和陶集》等等。其中《南行集》分《前南行集》[1]和《后南行集》[2],其中不乏二人唱和之作。《歧梁唱和诗》是嘉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苏轼在凤翔,苏辙在京侍父期间所作,早已佚失。今存歧梁唱和诗,见于《苏轼诗集》的共113首,见于《苏辙集》的共85首。[3]《和陶诗》包括了陶渊明诗歌、二苏和陶诗的汇编。除此以外,南宋人邵浩还编写了一部《坡门酬唱集》收录“两苏公”兄唱弟和及“门下六君子”平日和两公之诗,虽然这是一部唱和集,但是只收录次韵诗,还有相当一部分非次韵的唱和诗不予收录,因此我们还是不能把这本集子作为研究二苏唱和诗的完整的底本。以上所举各集,或佚、或失、或残、或缺。因此,想要完整的研究二苏的唱和诗,我门只能以现存的二苏诗集为参考对象了。
二、题材
1、写景咏物。游山玩水几乎是文人的共同爱好,借景抒情是常用的手法,苏轼尤好此道。苏轼兄弟一生仕途坎坷,起伏无数,调任频繁。二人也因此得以遍览名山大川,所到之处皆有笔墨,唱和不断,这类诗歌在二苏的唱和诗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早期父子三人进京赶考沿途写景的一些作品,就多有二人的唱和之作。苏轼一生交游不断,也游遍了当地的名胜古迹,更是与苏辙唱和不断,所到之处“文定皆有和作”[4]。
2、思念、抒怀。苏轼苏辙二人自幼情笃,苏轼既是苏辙的兄长又是苏辙的老师。苏辙在《再祭亡兄端明文》记道:“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曰予二人,要如是终。后迫寒饥,出仕於时。乡举制策,并驱而驰……兄归晋陵,我还颍川。欲一见之,乃有不然。”[5]字里行间可见兄弟之情深,二人经常有“欲一见之,乃有不然”的情况,这个时候就只能通过书信的方式表达对对方的怀念和慰问,这类诗歌通常都得到对方的应和,这类唱和诗一般饱含感情,感人肺腑,多是思念、慰藉、倾诉之情,在二苏的唱和诗中应该算是上乘之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辛丑除日寄子瞻》(辙)《次韵子由除日见寄》(轼)都是这类诗的代表作。
3、风俗民情。“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中国人共有的情结,苏氏兄弟常常会在佳节来临之时写一些诗歌互寄对方。一方面是为了节日问候,相互慰问,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二人所在之地的不同民风民俗。《踏青》(辙)《和子由踏青》(轼)、《蚕市》(辙)《和子由蚕市》(轼)、《寒食前一日寄子瞻》(辙)《和子由寒食》(轼)都属于这一类。
4、题字诗。古人喜欢在游览名胜古迹之后作诗题字,苏轼也不例外,他游览过的山水、寺庙、古迹、名画,有不少都留下了其墨迹,其弟苏辙常常是随之应和。如《中隐堂诗并序》(轼)《次韵子瞻题长安王氏中隐堂五首》(辙)、《周公庙,庙在岐山西北七八里,庙后百许步,有泉依山,涌冽异常,国史所谓“润德泉世乱则竭”者也》(轼)《次韵子瞻题岐山周公庙》(辙)等等。
5、日常生活。苏轼二人的诗歌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无所不包,连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也可以唱和一翻。《种菜》(辙)《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轼)、《试院煎茶》(轼)《和子瞻煎茶》(辙)、《杜介送鱼》(轼)《次韵子瞻杜介供奉送鱼》(辙)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6、和陶诗。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起,先后谪居惠州、儋州,诗风发生转变,开始向陶渊明靠拢“尽和其诗”,苏辙也对陶渊明的诗歌进行了唱和,但是这部分唱和诗基本都是对其兄和陶诗的再和。其中苏轼的和陶诗共有五言诗103首,四言诗四首[6]。苏辙对苏轼和陶诗的再和诗有43首。
三、分期
由于苏轼、苏辙一生荣辱与共,沉浮相伴,因此,他们的唱和诗依其一生仕途起伏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贬前时期,从苏氏兄弟初踏仕途至“乌台诗案”发生为止,即从嘉四年(1059年)至元丰二年(1079年)7月。这个时期又分为南行唱和、歧梁唱和以及杭、密、徐时期唱和。第二、黄州贬谪时期,从“乌台诗案”后,兄弟俩同时被贬至元前止,即从元丰二年(1079年)7月至元元年(1086年)。第三、元时期,从元元年(1086年),兄弟俩同时重新被起用,到绍圣元年(1094年)再度遭贬前止。第四、再贬时期,从苏轼、苏辙于绍圣元年(1094年)被再度贬谪至苏轼去世为止。
以上是对苏轼、苏辙兄弟的唱和诗从数据、题材和时期三分方面进行了简单整理,希望能够为后来研究相关问题的同仁提供一点小小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嘉四年十二月父子三人舟行至江陵,集舟中所为诗赋一百篇为《南行集》(即《南行前集》),又名《江行唱和集》。
[2]嘉五年自江陵至京师,父子三人途中所为诗文又七十三篇,为《南行后集》。
[3]此数据来自孔凡礼撰《苏辙年谱》,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4]清・王士《池北偶谈》卷一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6页。
[5]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00页。
关键词:激发;兴趣;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62-02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学业成功的两大重要因素:一是立志,一是专心。志向是人学习与奋斗的动力,而专心是实现目标、真正掌握本领的基本要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孜孜以求的心理学习,是让高一学生轻松愉快学习的法宝。
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据调查研究,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或其它操心的问题上。那么怎样让学生对新课或新内容发生兴趣,产生无意注意呢?无疑,还是要让学生对所学有强烈的兴趣。
课标告诉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有位专家说:“专心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奇,只是控制注意力而已。”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在他们身上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注意力涣散,上课时思想容易开小差。这些同学只有克服掉注意力涣散的毛病才能把学习搞好。怎样做才能克服掉这种缺点呢?只有让这些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那么我们怎么在课堂上让高一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趣,让我们这些经过几次“筛选”后“剩下”的学生爱上语文呢?平时教学中,我尝试了这样一些方法,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在情感的感染中诱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高效的导入能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激发起学生自觉地探求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学习热情高涨,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时候,我在网上搜集了很多有关于奥斯维辛的图片,在忧伤而又激奋的音乐中解说着各张图片,当学生看到囚犯的宿舍、成片的尸骨、成堆的遇难者的头发和鞋子,看到囚犯临死的惨状,看到那人油制成的肥皂、人皮制成的灯罩,学生的心中的悲愤之感早已被点燃,再通过对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对这一个都把握得非常好。让学生带着情感进入学习,是促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催化剂,有助于学生更投入地学习,更深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在好奇的驱使下激发学习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语文课不同于其它学科,上正文前通常要介绍作者,而我们的简介往往流于老套,语言也呆板。学生对于这样的导入自然不会感兴趣,而再凭借记忆力去记住记者也是很困难的。在学习必修一第一单元《雨巷》时我向学生介绍了戴望舒的爱情史。让学生在对戴望舒有深刻了解的同时,对诗文的背景和情感都把握得更好。而在学习《再别康桥》前,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又要走近一位多情的诗人”。话音刚落很多同学的眼睛马上转向我,亟待了解作者的故事。下课铃响了,学生仍兴复不浅,竟然不想下课,不愿让我离去。到后来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刚说到“梁启超就是咱们所讲的梁思成的父亲”时,学生们好像记起了什么,对作者似乎有了更深的了解。当然,很多时候我并不会把故事完全讲完,我会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或者资料收集的任务。或许这样的讲解有时会让人觉得偏离了主题,但很多同学却对学习有了兴趣,而且增加了很多课外知识,这也正好符合我们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的。
三、在展示的喜悦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知识是一种需要,兴趣是一种想法。人可以改变需要的范围――通过兴趣。“梳理探究”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的文化积累而设计的。教学中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梳理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是应该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的。必修一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内容本身挺简单,但很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课堂上我让学生分组展示他们所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查阅、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的能力,整堂课上学生的热情都很高涨。而我又适当展示并讲解一些学生不喜欢收集的内容,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更深的了解,也让他们的积累更丰富。学生整节课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学习。所以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在展示的同时学会分享,学会学习,提高探究学习的兴趣。
四、在兴趣的牵引下调动学习兴趣
浓厚的兴趣超过一百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其实“八卦”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在,大家都想去窥探别人的隐私。在学习中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让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在学习《氓》的时候,我为学生讲述了历史上几大“负心男”的故事,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对课文中女主人公的形象也把握得更好了。还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走上讲台,讲一讲自己知道的其他著名的“负心男”的故事及自己的感悟。同时我还乘机联系实际给同学们讲了一些现实现象,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经验和教训。可以说整堂课学生的兴趣都很高昂。
五、在偶像的带动下提高学习兴趣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阅读 创新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68-02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很久以来,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事实上,是我们教学的主导思想存在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做讲台的“霸主”,大量挤占原本属于学生的空间和时间,课堂上总希望学生接受我们的一切。学生失去了主动性,当然感觉不到趣味。为了丰富课堂,笔者做了以下尝试,希望与广大同仁们探讨。
1 运用探究式教学质疑问难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抓住学生的心,教出兴趣,教出味来,还需要教师以自己本身独特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质疑问难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笔者在讲《边城》时,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翠翠或傩送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有的说翠翠会嫁给有碾坊的,经济实力很重要;有的说两个人会私奔,毕竟婚姻是两个人的事;还有的同意小说的结局,翠翠会一直等下去。在各抒己见之后,笔者给学生分析了小说的背景,山村封闭环境的自然美孕育了看清物质、注重亲情的人性美,因此,翠翠不会看重碾坊,而会向往纯粹的爱情。又因为封闭落后, 湘西的人生具有“人与自然契合”的一面,但也“充了原始神秘的恐怖”,“野蛮与优美”交织在一起。这种处于待开发状态的原始自在的人性,不可避免地有其阴暗的一面。翠翠与傩送的悲剧正好把这阴暗的一面暴露出来,那就是边民纯朴健康人性下潜藏着的几千年来民族心灵的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他们以为祸患都渊源于冥冥之中的因果报应,对于一些他们无法解释的祸患,总把它们与人的言行生硬地联系起来,认为人的言行悖于常理势必惹来祸患,于是由猜疑、误会而产生隔膜,甚至最终酿成悲剧。正是这一心理痼疾,使顺顺父子不自觉地充当了悲剧的制造者。什么时候,顺顺特别是傩送本人战胜了心灵的痼疾,消除了由迷信导致的隔膜,什么时候有情人才能终成眷属。然而要抹去这人性的阴暗面着实不易,顺顺特别是傩送本人能否突破这一心理障碍殊难预料,这一切只能由时间来回答。通过这种深入的 探讨,学生明白了小说的主题。
2 创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其次才是学习的指导者。作为伙伴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认识自己的言语潜质,得以有个性的发展,使 语文课堂 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去尽情释放,洒脱驰骋。为此,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2.1创设意境法
根据教学的内容,围绕课文的话题,营造一个真实具体可感的意境,能引起大家情感的归依、向往、沉思;使学生沉静到文本里去,涵泳回味,思考探读。
譬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笔者利用课件出示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榆阴浮藻清潭图,撑篙漫溯寻梦图,黄昏夏虫沉默图,招手惜别云彩图片,并配有配乐诗朗诵让学生切实感受意境美,从而能更好的理解诗人的情感。
2.2观看影片
在讲完《鸿门宴》后,组织学生看《楚汉传奇》中相关部分,学生兴致很高,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样,《荆轲刺秦王》《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祝福》《雷雨》等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辅助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又促进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3情景再现法
如果说以上两种方法是学生被动的接受,那么这就是主动地创造。在讲完《荆轲刺秦王》后,笔者让学生自编自演话剧,再现当时的场景,秦王的傲慢自大、惊慌失措,荆轲的处变不惊、临危不惧都表演得淋漓尽致。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完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此方法同样适用于《窦娥冤》《长亭送别》《哈姆雷特》等篇目的教学。
3 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辩证、客观、理性地评价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由于阅读活动个性化的特征,学生眼中的人物形象理应不同。比如在研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学生提出:“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他开始已经约好和秦王换,怎么又把璧送回家,还要别人讲信用。”他刚说完,教室里一片哗然。笔者先是一愣,继而肯定的他的看法,并要求同学们思考他的问题。最后得出:(1)蔺相如的做法是为了国家的利益;(2)对不讲信用的人就不要跟他讲信用;(3)兵不厌诈。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转化为一种极有探究价值的资源。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也把握住了人物形象的本质。
4 在课外延伸中拓展探究空间
拓宽学生视野的阅读方法是课堂教学延伸式课外阅读。下面列举一些我在这方面的做法:
4.1比较阅读
比较的角度可以灵活多样,可就文章的主题、写法的某一方面有类似之处的文章、语句进行比较,如学的《沁园春・长沙》时,将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比较,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是秋景,感受却不同。通过比较它们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作者表达感情的不同,得出:思想不同,境界不同,眼中的景物色彩就不同。这样,既积累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又提高了思辨水平。
4.2收集有关的资料,积累好写作素材
如学习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让学生搜集他的《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这样无形中丰富了课堂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4.3当堂演讲,表达看法
如讲《屈原列传》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环节:你怎样看屈原?学生踊跃发言,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相互质疑,辩驳,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这样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
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重视质疑,重视方法指导,重视创新,努力做到学生的探究与老师的点拨结
合,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一定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从而提高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张雄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
[2]冯克诚,田晓娜.实用课堂教学设计全书[M].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3]刘诚杰.论合作探究学习的意义和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2007.3.
[4]蒋波,谭顶良.论高效合作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摘要 穆木天作为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而一直以来,他的早期作品集《旅心》也被评论家看成是穆木天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但究其细读不难看出,《旅心》在象征主义的潮流下还有一条纠结了中国传统诗学主张、传统诗歌的审美追求和表现题材的暗流在涌动,即在穆木天早期诗歌创作中的“暗示”,其实是中西诗学创作手法的共同追求;“情化自然”意境的营造和传统怀乡情怀的表现,共同构成了穆木天早期诗歌创作中的传统因素,形成了他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
关键词:暗示 象征 情化自然 意境 怀乡情怀
中图分类号:I226 文献标识码:A
周作人在《〈扬鞭集〉序》中指出早期的新诗:“一切作品都像玻璃球,晶莹剔透的太厉害了,没有一点朦胧,因此也似乎缺少了一种余香与回味。正当的道路恐怕还是浪漫主义,――凡诗差不多无不是浪漫主义的,而象征实在是精意。”这种在周作人看来充满“余香与回味”的诗歌正是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所追求的,作为一个深吸“异国熏香”的年轻诗人,他在日本的异国土地上举起象征主义的“精意”的大旗,致力营造诗歌的含蓄和朦胧之美,故郁达夫在评价其诗集《旅心》时认为“颇具一种特别的风韵”。一直以来《旅心》被评论家看成是穆木天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并且作家本人也认为“就是在象征派诗歌的氛围中,我作了我那本《旅心》”。但究其细读不难看出,穆木天的《旅心》在象征主义的潮流之下还有一条纠结了中国传统诗学主张、传统诗歌的审美追求和表现题材的暗流在涌动。
一 “暗示”、“象征”是中西诗学共同的追求
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到“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要有大的暗示能。诗的世界固在平常的生活中,但在平常生活的深处。诗是要暗示出人的内在生命的深秘。诗是要暗示的,诗是最忌说明的。”穆木天在这里强调的诗歌的“暗示能”,正是西方象征派诗歌的理论重点。马拉美认为:“与直接表现对象相反,我认为必须去暗示。……指出对象无异是把诗的乐趣四去其三。诗写出来原来就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这就是暗示,即梦幻。这就是这种神秘性的完美的应用,象征就是由这种神秘性构成的:一点一点把对象暗示出来,用以表现一种心灵状态。”
当然这种象征理论并非就是舶来品,它与中国传统文论也有着某种暗合。它首先根植于中国文化独特的认识方式,早在中国古典文献《系辞》中,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易》设八卦和六十四爻为符号,象征天地万物,所以,卦象的就有了象征意味。而借“象”来象征的手法,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表现方法。《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虽为起兴之句,却也可以理解为在河畔啼叫的雎鸠象征为恋爱的男女的幸福场面;《离骚》中屈原更是用那些香草美人来自比,用这些高洁的东西来象征了自己的追求;到了晚唐的温庭筠和李商隐,他们更运用象征来创作诗歌,他们在诗歌中所运用的大量的独特的意象,无论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玉暖日生烟”,都给人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在晦涩难懂中形成了另外一种美学风格。到了“五四”时期,虽然新文化的先驱者,以诀别的态度和中国古典诗歌划清界限,倡导新诗写作,以借鉴外国的现代技巧来创作。但是作为中国文学的传统根基却不是那么容易被抹杀的,它被形势逼迫到了创造主流的底层,却以沉潜的方式影响着中国新诗的发展。当作为最激进的白话诗创作者的身份出现,却在他的《谈新诗》中指出了对意象的讨论,这不能不说是对象征的一种延续,尽管主观上认为是受到庞德等人的影响。这种对象征在诗歌上的运用可以说是中西方诗学的共同追求,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把法国象征派诸家诗观与中国古典诗论做了比较后,得出结论:“盖弘纲细节,不约而同,亦中西文学之奇缘佳遇也哉。”周作人也认为象征“是外国的新潮流,同时也是中国的旧手法;新诗如往这一路去,融合便可成功,真正的中国新诗也就可以产生出来了”。所以当穆木天以暗示的象征主义手法来创造新诗时,与其说是“横的移植”,不如说他是在西方象征派诗歌的诱发下,找到了中西诗歌创作方法上的契合点,用意象来构建起“象征的森林”。所以不管他在《朝之埠头》中用了“油灰的浓烟”,“灰色的天空”,“寂鸟”,“樯桅”和比栉如细线的“楼房”作为其诗歌的“象”,来尽显诗人烦闷和压抑之意;还是用“落花”象征人生的孤寂漂泊,亦或是用“纤纤的条条的雨丝”来暗示那种朦胧的情调,他的诗句无疑都在证明了象征作为中西诗学的共同追求在一个诗人身上的融合。可以说穆木天无论从理论还是诗歌创作的实践上,让中西象征主义做了一次深度的交流。
二 “情化自然”审美意境
象征主义诗派反映的是世界末的颓废情调,是人在工业革命中受到异化的一种绝望人生的表现。他们的诗歌里透露出来是一种彻底的颓废情感,具有明显的审丑意识。而在穆木天这里,也深吸了“异国熏香”,“也谈到到腐水朽城,Decadent的情调”,但较之审丑的象征诗派,却营造出一种“情化自然”的审美意境。穆木天散文《秋日风景画》说过“美化人生,情化自然”是他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诗人的眼中,就算是忧郁也是美的,也要把这种忧伤的调子融于“夜色朦胧”的诗意心地里,以“情化自然”来开辟“一片诗意”的境界。正如朱自清所言:“穆木天氏托情于幽微远渺之中”。
这种“情化自然”的意境是西方象征主义不能触及的地方,但却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找到了存在的合法性,龙泉明在《中国新诗的现代性》中指出“意象意境化,则被中国古典诗学视为诗歌意象的最高品格和诗歌审美的最高境界。在中国古典诗学这里,诗歌表现的意境不管怎样朦胧,它都是建构在人与自然和谐圆融基础之上的。”在穆木天的诗歌中,这种“意象意境化”的审美追求比比皆是,他力求在自然的意象中营造起特有的意境。如《与旅人――在武藏野的道上》的诗句:
“奔遥遥的天边/奔渺渺的一线/奔杂杂乱乱 灰绿的树丛/奔雾瘴瘴的若聚若散的野烟/旅人呀 踏破了走不尽头的淡黄的小路/问遍了点点的村庄 青青的菜圃 满目的农田/旅人呀 前进 望茫茫的无限/旅人呀不要问哪里是欢乐而哪里是哀愁/旅人呀 哪里是你的家乡 哪里是我的故园……”
此诗中所传达出来旅人的孤独和飘零的浓浓的感伤情怀是寄予在那些灰绿的树丛,野烟,村庄和菜圃的,这些自然景物都印上了诗人的情绪,是诗人主观情绪下的产物,以一种寥寂的意境与旅人的感伤相契合,透射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幽怨而绵长。又如《苍白的钟声》中诗人所描绘的钟声都带上了个人的主观情感,这里的钟声是“苍白的 ”,“衰腐”的、“荒唐”的、“残朽”的、“败废”的,这些钟声都是情化了的声音,这些衰草、白杨、风声、月影也都是承载了诗人对灰暗故乡、祖国沉重的哀思的自然景物,使得整首诗歌呈现出渺远而又深沉的意境。同样在《薄暮的乡村》中,诗人不仅以清淡的笔调寓情于景,情化自然,而且以这样的诗句宣告了他与古典诗歌的亲和,与象征主义的隔离。其诗句为:
“渺渺的冥蒙/轻轻的/罩住了浮动的村庄/茅葺的草舍/白土的院墙/软软的房上的余烟/三三五五 微飘飘的 寂立的白杨/白土的院墙/树前/村后/村边的道上/播散着朦胧的 朦胧的 梦幻的/寂静的沉香/和应着梭似的渡过了的空虚的翅膀/漫漫在虚线般的空间的蜿蜒的径上/编柳的栅扉/掩住了安息的牛羊/牧童坐在石上微微的低吟/犬卧在门旁/稚气的老妪嘘嘘的吸着叶烟……”
诗人运用了白描的艺术手法,意象的组接,给我们描绘一幅恬淡和谐宁静又悠远的乡村风景图,营造了与陶渊明《归田园居》中那种“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相似的意境。在这里可以看得出穆木天是对古典诗歌艺术的一种继承,其清新明朗的风格是与象征派的艰深晦涩的诀别。
《旅心》中诗人将对人生、对故乡、对祖国的那种飘零和寂寞落魄的朦胧感情都幻化在了自然之景中,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圆融的意境,使得穆木天的诗歌呈现了偏离象征主义的倾向,有着中国传统意境的特征。
三 “东北大野”儿子的怀乡情怀
怀乡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的题材,无论是《古诗十九首》,还是《天净沙・秋思》中旅人漂泊孤独之感,都是历代文人永远化不去的情思。在穆木天的象征诗歌里,仍可以发现这个经典母题作为传统情绪的一个表现。穆木天这个来自“东北大野的儿子”漂泊异乡,身处世纪的沧桑幻灭,又适逢东西方文化的大碰撞时期,作为弱国子民而倍受歧视和压抑的敏感的心,很容易激发起思乡恋国之情。
这种独特的情感的抒发要求一气呵成或娓娓道来,而不能拘泥于象征主义暗示中,抒情性成了这类诗歌的主要特征。如《心响》中诗人以李白似的浪漫主义情怀,直抒胸臆呼喊出对故乡的热恋:“几时能看见九曲黄河/盘旋天际/滚滚白浪/几时能看见万里浮沙/无边荒凉/满目苍茫”,他为祖国的灾难而心痛“我对你为什么现出了异国的情肠”,并热烈地期待地心潜在猛火的燃腾,痴情地渴望祖国能够出现一个怒放的春光。这里我们看到诗人并没有将他的爱国情怀寄予在“象征的森林”,而是禀着满腔的热情,在奔放的诗句彰显万般愁肠。故孙玉石评价到:“这首爱国诗篇从情调到方法上都不是象征主作品,而接近浪漫主义的歌唱。”
再如《北山坡上》诗人呼喊出“不要忘了这草茵月影那音波色浪――啊,心欲的家乡”;不要忘记那“银灰色的淡淡的薄冥的天光”,“青青的北山的麓”,“铜钱帮底的松花江头已圆圆的滚出了橙黄的玉般的月亮”,这种呼喊是一个游子对故乡最真挚的爱的一种表达,在这里对于故乡的歌唱,是内心的律动的需要,并没有与象征主义有任何的纠结,整体上呈现出中国传统的怀乡情绪。
所以穆木天的怀乡情绪使他的诗歌呈现出了非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融合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句,被统筹于真性情的抒发中,在诗歌创作手法上和精神追求上都与传统诗歌有着某种暗合。
穆木天的象征主义诗歌所承载的内容是丰富的,《旅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那些令中国新诗人耳目一新的象征主义的洪流,因为在这些新鲜的泉流之下,仍可以看见那些传统的因素不时从底部冒出的水泡,可以说他的《旅心》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象征主义诗歌,是一种糅合中国传统诗歌因素的象征主义诗歌。学者陈方竞这样评论穆木天和他的《旅心》:“我不认为穆木天创作出了成熟的中国象征诗,也不认为《旅心》中的这些诗歌可以像中国古代优秀诗歌那样家喻户晓流传下去,我把这些诗作为一种‘发展中的诗’来认识,这是一种‘未完成的诗’……”。但这样“未完成的诗”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象征主义诗派同中国传统主义情绪中做了一次尝试性的沟通,为后来的戴望舒的现代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有机结合做了一次有利的铺垫。
参考文献:
[1] 周作人:《〈扬鞭集〉序》,《谈龙集》,岳麓书社,1989年。
[2] 郁达夫:《创造月刊》(第一卷,第一期“编后记”),1926年。
[3] 穆木天:《〈旅心〉附记》,《创造月刊》,1926年3月第一卷第一期。
[4] 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王彬主编:《旅心》,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
[5] 马拉美:《关于文学的发展》,任蠡甫、蒋孔阳、秘燕生:《西方文论选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6] 钱钟书:《谈艺录之八》,中华书局,1984年。
[7]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赵家璧:《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丛书》(乙种),《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8] 龙全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9] 孙玉石:《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必修;文言;中华文化;四部分类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作为古老文明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卷帙浩繁。身为高中生的我们如何在短短三年对中华优秀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而熟悉的了解,这给我们语文教材所应该选哪些古诗文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从当下人教版必修课本所选编的古诗文谈起。
魏秘书监荀砸谰葜D《中经》,更著新薄,分为甲乙丙丁四部,中华典籍首开四分之法,清代乾隆年间所编纂的《四库全书》为集大成之著作。当下高中的语文教材选编虽说没有按照经、史、子、集来编排,但通过分析入选的古诗文,依旧能发现经、史、子、集的影子。为了更方便论述,文章也从经、史、子、集四个方面展开:
一、经部
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由最初的《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发展到后来的儒家“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当然人教版的语文课本没有全部编选以上十三部经典,而是选取了文学性比较强的《诗经》、《左传》、《孟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人教版选入了《氓》和《采薇》两首诗歌。《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女子的口吻诉说了婚变经历和体验,以及女子的决绝,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风俗民情资料。《采薇》写出了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面对凶悍的猃狁,他们忍受着思家念亲之苦的煎熬,舍小家保大家的“征人”是最可爱的人。《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展示了烛之武良好的外交辞令,以及不计较个人得失,随时准备为国尽己一份绵薄之力的高尚品德。“亚圣”孟子好雄辩,善于譬喻,他的许多文章都有此特点。《寡人之于国也》中面对梁惠王的疑问,孟子娓娓道来,借梁惠王关心的“好战”来引起其注意,从而把梁惠王带进自己设计好的“圈套”,以至于“王顾左右而言他”。从而很好地去宣扬自己的仁政主张,也就是文中的“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宣扬王道,反对霸道,在当今猖獗的社会依然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史部
中国的史书经历了家修到官修的转变,南北朝以来统治者多为前朝修史,以期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从先秦两汉的历史散文到“二十四史”,构成了古代社会完整的历史画面。翻开一部部发黄的史书,我们依然要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十四史”最著名的是前四史,人教版的选编也是秉承这个原则的。入选的篇目分别是选自《史记》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汉书》的《苏武传》以及选自《后汉书》的《张衡传》。除此之外还有选自《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
先说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这是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自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首先我们应当感激以司马迁为首的一大批优秀的史学家“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史德,让我们了解到了人性的复杂,以及帝王将相真实的一面。《鸿门宴》中项羽的刚愎自用、优柔寡断、重情重义;刘邦的能屈能伸、知人善任、圆滑狡诈;张良的深谋远虑、胆识过人;范增的老谋深算;樊哙的忠勇豪胆、忠心耿耿等等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通过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将相和欢三个典型事件,突出了蔺相如机智勇敢、深明大义、不计私怨的美好品质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展示了廉颇勇冠三军、坦诚直率的性格和敢于改过的高贵品质。次说选自断代史――《汉书》的《苏武传》:十九年边地牧羊,饮冰餐雪,风雪染白了你的双鬓,但改变不了你对汉家的无悔忠贞。每每读到苏武在天寒地冻的贝加尔湖畔牧羊的故事,常常会感叹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对汉家的忠诚和坚贞,才会使得他从人生的中年一直坚韧到两鬓雪白回到中原的那一天。再说《后汉书》中的名篇《张衡传》, 郭沫若有很高的赞誉:“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文学方面,他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齐名;科学方面,发明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早一千七百多年,同时,在哲学和政治方面也很突出。昭示着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好当下的知识,同时要开阔眼界,转益多师,做一个全面发展的有素养的学生。最后我们说一下选自《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是刘向根据战国史料编订的国别体的史书,在二十四史之外。《荆轲刺秦王》主要歌颂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反抗的英雄气节以及精忠报国的献身精神,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他身上的侠义精神。
三、子部
先秦是中华文化极度繁盛的一个时期。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培育了中华文明茁壮的根脉。除了儒家经典之外,还有道家、墨家、法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杂家、名家、小说家等。出现了诸如老子、墨子、孙子、商鞅、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能够数代的风流人物。而先秦诸子散文最杰出的代表是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孟子不在此列。韩非子的文章,人教必修没有入选。接下来我们要说一下庄子和荀子。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许许多多中国士人的人生准则,苦读圣贤书,希望致君尧舜,然而奸佞当国,阉宦执政,正直之士苦于无处伸展抱负。此时我们不妨向庄周学习,学习他的一份逍遥和洒脱。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庄周。我们需要有一份《逍遥游》的情怀,有一份庄子的情怀。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劝学》殷殷。“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你先天禀赋如何,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一心一意的付出,想要获得人生的满意回报是近于痴人说梦的。
四、集部
文化典籍中,最大的类别应该是集部,包括总集和别集。总集比如说《乐府诗集》、《文选》等,别集比如《白氏长庆集》、《王荆公文集》、《苏文忠公文集》。人教版古诗文选入了很多集部的作品,我们一一来说。
《楚辞》,刘向编辑而成,收录了屈原、宋玉、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如果说屈原是楚辞的灵魂人物,那么《离骚》则是楚辞的灵魂。所以,体悟《离骚》的韵味是解读楚辞和屈骚内涵的关键所在。限于篇幅和实际,人教版只选录了《离骚》的四五两段,其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仁人志士;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深沉忧伤依然让无数人动容。《离骚》中香草、美人等组成的奇丽的世界,依然给我们足够的想象的空间。屈原的自沉带给我们无限的伤感,也给我们无限的追忆。今天我们通过端午节的形式来纪念这位世界级文化为人,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文章,更应该去挖掘背后的实质性内涵。“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既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批判,同时也赞美了焦仲卿、刘兰芝二人对爱情的忠贞,寄予了对爱情美好的向往之情。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赞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的《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涉江采芙蓉》描述了一个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妻子的故事,表达了游子对妻子的浓浓的思恋之情。“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朴素的语言传达着浓浓的情谊。
同时诗歌方面,我们既可以领略引领汉末建安一代风气的曹操诗风的“古直悲凉”。正所谓“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与“古今隐逸之宗”的陶渊明一起“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一起“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一起感受“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生活。追随太白来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道,感受李白想落天外的想象力。和杜甫一起《登高》、一起咏怀,“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和白居易一起聆听商女的心事,“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一起感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的琵琶声。同杜牧一起来到忧伤的秦淮河,在“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朦胧中,抨击着那些靡靡之音背后的权贵。与李义山一起来到马嵬,凭吊一下“长生殿”里的那对鸳鸯,“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不亦悲乎?空留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词这一块,不妨先听听李煜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家国之愁,因为“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因为“朱颜改”。跟随有“白衣卿相”之称的柳永来到“杨柳岸”,在“晓风残月”中“执手相看泪眼”地作别。在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在“佳节又重阳”的日子里与易安居士在黄昏后的东篱把盏,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乍暖还寒时候”,听她倾诉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愁。与东坡居士一起“竹杖芒鞋”,一起“吟啸”、“徐行”来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赤壁,怀念“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郎,只是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陪辛稼轩在“落日楼头”、“登建康赏心亭”,把“栏杆拍遍”,只是“可惜流年”,无人唤取“红巾翠袖”,无法“h英雄泪”。那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文这一块,于《过秦论》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同也”中,感受贾谊政论文的博学与睿智。于李密的《陈情表》中,倾听肺腑之言“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感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悲凉,作为后之览者,我们也有感于斯文。在“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的日子,追随王勃来到那“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洪都新府”去感受那“胜友如云”、“高朋满座”的胜践。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中唐,感受“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文公“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呐喊。在“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之际,和杜牧一起来到“覆压山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聆听“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教诲。在“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月色,与苏轼一起“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一起“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与王荆公一起游褒禅山,洞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真谛。
曲则跟关汉卿一起声援窦娥,一起控诉那“糊突了盗跖颜渊”的天。
要之,高中必修古诗文在经、史、子、集方面都做了选录,而以集部为多;而集部里,又以诗、词、文的选录为多。这样的选录不无道理,既符合高中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又能相对比较全面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唯一有瑕疵的地方在于,作为中国独有的文体――“赋”的入选几乎为零。(倘若我们严格地界定赋的定义,那么《离骚》、《归去来兮辞》当不属此列。)王国维先生言“一代又一代之文学”,汉赋无疑是汉代文学杰出的代表。而在赋体文学的研究日益繁荣昌盛的今天,人教版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多少有点说不过去。笔者以为,首先,当增添贾谊的《吊屈原赋》,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作《史记》时,便把屈原和贾谊这两个命运极其相似的文人放在了一起,名之《屈贾列传》。而《吊屈原赋》既是贾谊对异代文人屈原的共鸣,同时又是骚体赋的杰出代表。增选此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二人,只有“感”字当头,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其次,当增添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的片段,正如选入《离骚》片段一样。司马相如被赞誉为“赋圣”,其《天子游猎赋》又是汉大赋的极品,理应入选其中两段,以期让中学生对汉大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最后,当入选张衡的《归田赋》,此篇既是抒情小赋的滥觞之作,又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学生通过《归田赋》的学习,认识的不仅仅是《张衡传》里面那个更偏重介绍其科学、政治才能的张衡,更重要地是对文学巨匠张衡有了更好的理解,这样一个“如此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更加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周广仁
2009年5月25日中午,中国钢琴界一位可敬可亲的钢琴教育家去世了,享年86岁。他是云南钢琴事业的奠基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钢琴事业的叶俊松先生。在云南无人不知叶俊松老师,他培养了几代钢琴教师和演奏人才。他培养的学生现在不但是云南省的教学骨干,有一些现在已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师和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大家带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一些回忆文章来纪念敬爱的叶老师。
我和叶老师属于同代人,他比我年长6岁。他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他的谦虚与好学。记得在1978年,“”结束不久,中央音乐学院还没有复课,我应成都舞蹈学校的邀请去教了半年钢琴。我教了6名学生,每天都有四川音乐学院的老师来听课。有一位老先生天天坐在钢琴左边听课,他就是专门从昆明来听课的叶老师。这是我初次认识他。后来我得知他非常有学问,英文非常好,经常翻译一些有关钢琴家和钢琴演奏的资料供师生学习。我从美国带回来一本最新的访谈录《钢琴家论演奏》(迪安・艾尔德著),叶老师主动担任了翻译工作,此书后来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出版之前,他还专程来北京,非要我校对一下,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我们从此成为好朋友。1982年,云南艺术学院买了一台新的施坦威音乐会大钢琴,叶老师请我去开了一场独奏会。后来,我还与小提琴家马小明去演出过,这些都由叶老师亲自接待和主持。叶老师的一生是为中国的钢琴事业敬业奉献的一生,他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楷模,我们永远怀念他!
乐魂归去
黄亚蒙
叶老师走了!
他在音乐声中平静、安详地走完了,人生的全部历程。
200g年5月25日,在叶老师87岁生日的前一天,云南钢琴学会的四十余位老师到医院为叶老师过生日。大家在叶老师的病榻前刚唱完生日歌,叶老师嘴巴微微动了一下,就停止了呼吸。
叶老师教了一辈子音乐,最终在音乐声中安详地走进了天国……
张岚叔叔在第一时间给我发来信息,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
叶老师教过我们家两代人。我的爸爸妈妈在读大学时是叶老师的学生,他们为我找的第一位专业老师恰恰又是叶老师。琴童时代,每星期到叶老师那里上课,是我们家的一件大事。妈妈给我换上最干净的衣服,梳好小辫叽,然后我坐在爸爸的单车上,妈妈骑另外一辆车在一旁“保驾”,一家人郑重其事地到叶老师那里去上课。
我记得每次要花很多时间练习哈农和音阶,他总是很耐心地陪着一起练。每次检查过的作业,下周回课时一律要背谱弹奏出来,即便是一些短小的练习曲,也绝不放过。我现在背谱快,准备一台音乐会不费力,和当年叶老师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他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叶老师非常注重左手的训练,他告诉我,要在钢琴上演奏出好听的音乐,必须把左手训练得异常出色。后来我懂了,左手弹奏的是和声的低音,一座宏伟的音乐大厦,是建筑在坚实的低音上面的。他要求我练琴时必须仔细地倾听左手,对于刚开始学琴的孩子来说,这是很难的。但是经过这样的训练,能够建立对和声的观念,而这对于演奏音乐是极为重要的。
后来我到北京念书,每逢假期都要回去弹给叶老师听。对于他教过的每一位学生,他都一直在关心着他们的成长。
叶老师的外语好,除了教书之外,他还翻译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章,特别是有一本外国钢琴家的访谈录,为我们打开了眼界!他年纪大了以后,学生虽然教得少了,但是云南钢琴界的几乎所有音乐会,他都去听。他的心,一直都牵挂着云南的钢琴教育事业。
叶老师一生与音乐为伴,音乐是他生活的全部,我从心底里敬佩他。让我们在心里为他默默祈祷吧!
追思教学严谨、为人谦逊的叶俊松老师
郭雪梅
我从7岁起就跟随叶俊松教授学习钢琴,直到12岁那年叶老师把我送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的大门。5年来,叶老师从未缺过课。记得我10岁那年,有次叶老有点发烧,正好赶上该给我上课,上到一半时他已经很难受了,我爸爸劝他休息,他才不得不放弃了那节课。可过后的那节课他居然给我补上了三个小时。
叶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他布置的作业必须按时完成,他说话的声音并不大,也不爱发脾气,但是有时候从说话的语气你就能感受到他的威信。记得有一次他让我背两条巴赫的《三部创意曲》,我一星期也没背下来。他只说了一句:“这怎么行!”然后就开始陪着我练,给我分声部、分段落,一句一句地给我讲,那天连晚饭他都没吃上,直到我背会了为止。通过这件事情我看到了叶老师的执著。在我跟他学琴的5年期问,叶老师从未收过我一分钱的学费。
叶老师培养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可他总是非常谦虚。我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工作后每次回去看他,他都说:“我的方法是很老套了,你们带来的都是新鲜事物,我应该向你们学习才是。”每次给叶老师打电话,他都是热情而诚恳地说:“祝你们全家幸福!”
慈祥的叶老师走了,但他教学严谨、为人谦和、慈爱的形象我将毕生不忘!
永远不愿醒来的梦
张 朝
好久没有回我的故乡云南了,我准备好了近年来创作的一套钢琴作品,想今年暑期回云南时去昆明探望有着卓越贡献的钢琴教育家,也是我的钢琴老师叶俊松,并把他期待了许久的我的钢琴作品送给他,但惊闻叶老师前不久已忽然离开人世,噩耗如霹雳击碎了我的心!让我在无限悲痛中又感到万分遗憾和歉疚!叶老师曾希望我多创作些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至今我还保留着一本在我14岁时写的钢琴作品集,在已发黄的写着稚嫩音符的谱面上,还清晰可见许多叶老师认真细心的标注,我一直保存着它。如今,这更是一份宝贵的纪念。人的一生如此短暂!然而美好的回忆却是绵绵不断、世代相传的。
在我幼年尚未见到叶俊松老师慈祥面容时就听我父亲谈起他了,因为叶老师就是我父亲小时的钢琴老师。后来我14岁考入云南省艺术学校学习钢琴时有幸成为叶老师的学生,正是这少年离家求学的五年时光,成为我人生中最难忘的回忆!我们的学校背靠丛林叠翠的西山,面临烟波浩渺的滇池,纯朴真挚的同学,还有父母般关怀我们的老师们,其中叶俊松老师是最难忘的一位。
叶老师在我记忆里的第一印象是他的笑。有一年暑假我回昆明时去看他,半途忽然听到几百米外传来一阵高亢而爽朗的笑声,多么熟悉的声音!我回头一眼就看到叶老师笑容满面地带着一群学生,大步朝我这边走来……现在回忆起来,我几乎没有看见过他严肃、忧郁的表情,忠厚的品质里有着不拘一格的思想和幽默的性格,所以他总是笑声朗朗。
我每周都要到叶老师家或琴房上课,博学多才的他有许多藏书和唱片,每次上完课他总要让我带回许多新的 唱片和乐谱,他要求我们不仅要听钢琴音乐,而且还要多听各种其他形式、体裁的音乐,他还常送书给我。终身未婚的叶老师还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可能和他的信仰有关,叶老师最喜爱巴赫,所以对年少好冲动的我,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要给自己经常泼点凉水”;看我弹琴不坐直,就说:“让我来给你做―下广播体操吧”,然后就用他的膝盖顶着我的背,用双手拉我的肩……总之,他总会用一些生动的言行,让你对那些演奏要领终生不忘。当然,最让我印象深的,还是叶老师常说的一句最朴素的话,那就是:“人活着要有点理想”!
在念书的时候,叶老师对我十分关心,不仅因为我好学、爱思考,还因为我是从基层来的孩子。例如每次周广仁先生来昆明讲学,他都会优先带我去听课并参加演奏,让周先生亲自给我指点。有一次傅聪来昆明开音乐会,因为叶老师和傅聪在少年时代就是好友,所以他特意找到傅聪,请傅聪准许我去听他练琴,最后傅聪终于允许我一人去听他练琴。一大早,他就在音乐厅练开了,我发现,傅聪弹奏得是那样“慢”、准确而考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当傅聪离开音乐厅后,没想到从天花板上突然下来了一个人,原来是我的同窗同学黄宇眉为了偷听傅聪练琴,头天就躲进了音乐厅。
叶老师有一颗善良的心。八十年代初,周广仁先生手指受伤,叶老师眼含着泪跟我们说:“如果上帝能把我的指头给周先生就好了!可是做不到啊!现在我们大家只有一起凑些钱寄给周先生作医疗费,让她知道在祖国边疆,有一批受过她教诲的孩子们在惦念着她,盼望她早日康复,重登舞台!”
叶老师待学生如慈父。在一个对昆明来说百年难遇的冬天,四季如春的昆明,一时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对于我们这些南国的孩子们,更是觉得寒冷难耐。就在这种气温下,我要在大学举办一场个人钢琴独奏会。我的独奏会安排在上午,从艺校到学院很远,所以叶老师让我头天就住到他家里去。白天上课,晚上让我在他书房看书,十点钟他催我上床睡觉。南方是没有暖气的,冬天进被窝是件难事。可当我咬着牙把腿慢慢伸进被窝里的时候,一股暖流从脚趾涌到心头,哇!原来叶老师已用热水袋把整个被窝都焐热了,就像在家时,母亲做的那样。叶老师太周到了,是怕我休息不好吗?是对我这个从基层来的孩子的特殊关照吗?是,也不是。我相信,他对每一个学生都是这样的。第二天我的独奏会开得很成功,至今我还保留着叶老师亲手为我做的节目单。
多少年过去了,这些回忆犹如昨日的梦,也正是这些承载着美好岁月的梦,成为我飞向理想彼岸的翅膀,它涵盖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叶老师给我们营造的这个梦,更显得如此难得与可贵!这是一个多么清新、绿色的梦啊!我多想就住在这个梦里,永远、永远,不愿醒来……
缅怀我敬爱的恩师
由 熹
多年前爸爸第一次带我去叶俊松老师家上课的情形至今还历历在目,多年前叶老师亲自陪我到北京应试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日子同样清晰地留在我脑海中,恍如昨日,可是如今叶老师竟离我们远去了。记得那个初夏的夜晚,父母带我到叶老师家拜师,我心里一直嘀咕着怕老师不收我做学生,难免面部表情紧张。见到我很拘束,叶老师就笑着说:“不要紧张,我叫你熹熹,你叫我叶伯伯好吗?现在不是上课啊,不要紧张。”看到他亲切的笑容,我很快忘记了紧张,自如地表演了准备的曲目。叶老师当时就肯定了我的才能,收我为学生,而我也就正式开始学习钢琴,在叶老师的指导下走上了这条我热爱并将永远为之奋斗和奉献的路。
小学五年级那年,叶老师建议我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当时我很兴奋,但也明白这是我人生道路中一个最重要的考试。我的父母都不是音乐工作者,对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准备考试的情况也一无所知,爱莫能助。在我们犹豫不决时,叶老师竟主动提出陪我到北京应试!这对我们来说真是最及时的帮助和最有力的支持啊!老师对我父母说:“这个孩子有很好的演奏天分,不出省去学习深造实在可惜了。我陪你们去,别的不能做,给熹熹打气壮胆吧!”到北京后,叶老师为我们引见了周广仁教授,并得到周先生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记得考试时我一点也不紧张,因为我知道叶老师和我父亲就在楼外,他们是我最强的精神支柱!两个月后,我拿到了入学通知书。此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和国外的多年游学岁月中,我有幸师从陈比纲、李其芳、Homero Francesch、SolomonMikowsky、Nina Svetelanova、RobertMcDonald及Alexis Weissenberg等世界著名钢琴家、教育家,但我从未忘记过第一次叶老师的大手牵着我走向钢琴的那一刹那,从未忘记是他最初为我付出的辛勤劳动和严格要求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
今年春节我放假回昆明,像往常一样去给叶老师拜年,没想到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虽然那时老师不能经常下楼,但精神很好。我把我录制并刚刚出版的“音,诗,画――由熹和她的朋友们”室内乐专辑送给他。叶老师的视力当时已经很差了,他必须把文字贴到离眼睛很近的地方并用放大镜才能看到;正像我每次送给他我的新录音一样,叶老师一接过唱片就立刻迫不及待地看起我的唱片封面及简介。看着老师认真阅读及脸上欣慰的表情,我心里充满感动,叶老师已是八十多岁高龄,在身体不好的情况下仍是那么热爱着他付出毕生精力的音乐事业,和老师相比,我才仅仅是在教育岗位上刚起步而已。叶老师那天和我谈了很久;他一再重复希望我多回家乡开音乐会,多做学术讲座,多为家乡钢琴事业作贡献,直到我和爸爸告辞时,叶老师还在门口握着我的手说:“多回来,多关心家乡,把你的好音乐会带回来!等我计划一下,下半年争取去北京看看老朋友,学习新知识。”这就是我的老师,一生兢兢业业,勤恳治学,不求名利,全心全意地为云南钢琴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现在活跃在国内舞台及教育领域的云南籍钢琴家及教师们几乎全部曾师从于叶俊松先生!老师,您辛勤浇灌的树苗都已硕果累累,您是云南钢琴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您在天国一定是极感欣慰的。我永远不会忘记您的嘱托,会做到对您的承诺。
亲爱的叶伯伯,安息吧!
怀念恩师
王诗莹
我的恩师、我最亲爱的爷爷――叶俊松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两个月了,在这段日子里,我一闭上眼睛就看见爷爷慈祥的面容、就听见爷爷亲切的话语和爷爷指尖流淌出来的美妙的琴声……我真的太想爷爷了!
前几天,历时20年的第20届“春晓音乐会”在昆明如期举行了,我坐在观众席上,看着台上表演的学生们,我的思绪又飞回到了从前……
我第一次参加“春晓音乐会”是在7岁时,当时我学琴的时间不长,师 从爷爷50年代的学生周忠荃老师。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大步流星地走上舞台,开始了平生第一次演奏。演奏的水平肯定是不高的,但走下舞台时我看见爷爷看着我频频点头,厚重的镜片后面的目光是那样的慈祥,似乎在表扬我,我飞快地跑到了爷爷的跟前。爷爷对我说:“不错、不错,要好好努力。”从那一刻起,我和爷爷近二十年的交往就开始了。
在我漫长的学琴生涯中爷爷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爷爷的人格魅力让所有的学生对他都非常爱戴。我真正师从爷爷是从高一开始,那时的我虽然好强,但学习繁忙,练琴的时间也很有限,每次回课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爷爷总是用他慈祥的目光看着我,耐心而又细致的教我练琴的方法、纠正我的错音、讲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风格等等,帮我建立了信心,树立了必胜的信念。到了高三,我的琴技和学习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每次上课我总是高高兴兴地去,开开心心地回来。每一次回来,我又总是努力练琴,盼望早点到回课时间,盼望早点见爷爷的面。在这三年时光里,我和爷爷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祖孙情。他的人品、他的博学、他高超的艺术造诣、他治学的严谨都让我敬仰,我常常想,将来我一定要做像爷爷一样的人。
转眼间我就要参加高中毕业汇报演出了,我高兴地想到,爷爷就要来看我的演出了。可惜天公不作美,那天的昆明大雪纷飞,天气十分寒冷,我站在后台,心里很难过。那么坏的天气,爷爷肯定不能来了,尽管很失落,但想到爷爷年龄大了,天冷路滑,也确实不能让他来。没想到当演出就要开始的时候,剧场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只见一群人簇拥着一位老者走进了剧场,我高兴的眼泪都要流下来了。爷爷为了让我看见他,还特意向我招招手,在这种既高兴又感动的心情下,我顺利地完成了作品的演奏,演出效果还比较好。现在我仍能清晰地记得当时爷爷那慈爱和赞许的目光。
多年来,我在爷爷的谆谆教诲和亲切关怀下不断成长,从上大学到现在,每周我依然到爷爷那里去上课,和爷爷一起分析作晶的风格、探讨作品的表现方式。爷爷的眼睛不好,他凭着超强的记阮纠正我的错音和表现不准确的地方。另一个更重要的内容是和爷爷聊家常,告诉他一些不能和别人说的小秘密,带爷爷去做按摩和足疗,陪爷爷去逛音像店,在我心里他就是我最亲爱的爷爷。
爷爷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在和他相处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作为老师的他对学生无私的爱,也充分享受到了他祖父般的关怀。
遗憾的是在爷爷病重住院的时候,我身怀六甲,不能经常到医院侍奉左右。最后一次去看爷爷,爷爷的意识尚还清醒,他一直要我回家休息,怕我累着,临别时我吻了爷爷的脸颊,爷爷也吻了我,我在心里一直默默祈祷,希望爷爷这一次能和往常一样逢凶化吉,没想到这次和爷爷的相见却是诀别……
爷爷桃李满天下,就在爷爷87岁生日的前两天,爷爷的四代学生都到医院为爷爷祝寿。那天,昆明风和日丽,爷爷的学生们和家长都来到昆明北郊黑龙潭公园旁的康复医院,为爷爷过生目,他们中有的已是白发苍苍,有的脸上还充满了稚气,大家聚集在爷爷的病床前为已在弥留中的爷爷唱起了生日歌……我最亲爱的爷爷就在太家的歌声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爷爷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不乏很有成就的人。对钢琴教育爷爷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他高尚的品格、宽阔的胸怀影响了所有的学生,我为我是爷爷的学生而自豪、我为我是爷爷的学生而感到幸福!
怀念我的老师
曹 慧
听到叶老师辞世的消息,先是惊愕到说不出话!想不到我敬爱慈祥的老师会突然离我们而去。进而痛彻心扉,泪如雨下。无尽的思念,无法弥补的遗憾一齐涌上心头。我站在窗前,凝望着深邃的夜空和时而略过的浮云,泪眼朦胧中浮现出叶老师熟悉的身影和慈祥的面容,他正饱含期望凝视着我,关心着我,支持着我,鼓励祝福着我,就像他生前与我在一起的时候一样……
叶俊松先生是云南省资历最老、享有盛誉的钢琴教育家,也是我学习钢琴的启蒙老师。因为教学的水平高,想要拜入叶老师门下的学生数不胜数。童年时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叶老师,幸运地成为他的学生。他的弹奏示范、他的娓娓述说,让我深深感受到钢琴演奏的魅力,为我打开了神秘而美妙的音乐之门。
自从跟随叶老师学习,我的进步飞速。叶老师对演奏要求非常严格,一丝不苟。他教学生,深入浅出,启发鼓励,让学生很快领悟到要点和关键。每次上课,叶老师都循循善诱、巨细靡遗。为了帮助我学习,他时常赠送我乐谱和名家演奏的录音、CD等。不仅在演奏技法上指点我,叶老师还经常教导我如何做人。每一次我去参加比赛,叶老师总会在台下观看,然后指出我的问题,让我继续努力。我9岁参加昆明市器乐大赛时,站在台上的我因为没有经验,异常紧张;但是看到叶老师慈祥的笑容和鼓励的眼神,心中立刻就充满了信心。当我获得了第二名,高兴地走下台时,叶老师还为我指出一些小的问题,然后微笑着对我说“戒骄戒躁,继续进步!”正是在这句话的伴随下,我参加了一个又一个的比赛,拿到了不少好成绩,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保送研究生,留学意大利。每个假期我回去看望叶老师,他总是一如既往,笑呵呵地激励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先生仙逝的今天,我多希望叶老师还能微笑着对我说一句“戒骄戒躁,继续进步”!
“学做一个好的艺术家,首先要学会做人。”叶老师身体力行,为他所有的学生做出了杰出的榜样。他虽然是云南省最德高望重的权威钢琴教授,却从不以此自傲,极其平易近人。有音乐家来昆明开音乐会,叶老师每次都去认真聆听、琢磨。每次重大的比赛、考级,叶老师也总是被邀请担当评委,他认真负责,即使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也坚持出席。在考评时,他公正公平,从不偏袒自己的学生,从不。记得大约2004年时,云南大学艺术学院要招考钢琴专业教师,邀请我和叶老师做评委。我们听完每个人演奏后,叶老师都非常仔细地向他们提问,记录每个人的回答。在讨论时,叶老师侃侃而谈,把所有人的优缺点比较了一下。我在为老人家超凡的记忆力惊讶的同时,也暗暗钦佩叶老师认真负责的精神。最后提交意见后,我才知道有一个考生是叶老师朋友的孩子,而叶老师在打分时却一点私心都没有。这使我越发为叶老师光明磊落的伟大人格感动。
2007年我获得国家奖学金,由中央音乐学院公派去意大利留学,由于学习紧张,期间一直没有回国看望自己的恩师。我听况叶老师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忐忑不安的我给老人家打越洋电话问候,但由于叶老师当时耳疾加重,我在电话那边几乎用喊才能让他听到。我答应他,回国就去探望他老人家,没想到竟成为和叶老师的最后一次谈话。没有见到叶老师最后一面成为我毕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