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际贸易案例论文

国际贸易案例论文

时间:2022-09-17 09:50: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际贸易案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际贸易案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实际运用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形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而案例教学能够搭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桥梁,为在校学生找到一条获得国际贸易业务经验的便捷路,同时整合了国际市场营销、网络营销、商务礼仪、商务英语、英文函电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学员学会如何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类群知识来有效解决实践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及在我国国际贸易教学中的现状

案例,是描述管理决策或人们试图解决的管理问题或实际问题,和执行决策所依赖的周围的环境、事实、意见、偏见等,简单地说,案例是一种包括若干疑难问题和/或解决方法的实际情境。案例教学法就是以案例作为教学手段,使学生有机会处在决策者或解决问题的人的境遇,对所采取的行动进行探讨、分析、讨论,作出决策。通过反复的个人分析、与他人讨论,确定问题并找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阐明目标和讨论标准、选择行动方法、预见可能出现的结果、实施的计划等,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罗马时期,而真正作为教学方法来运用是在1910年的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接着逐渐应用在商业和企业管理学,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教育学学界。我国很多高校也将案例教学法列入了教改计划,但主要在法学、工商管理类学科得到了广泛运用,而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表现在:

1.案例教学法所占比例不尽合理

国际贸易专业实用性强,高校一般都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但对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未加重视,也未将其列入教研教改计划。

2.案例使用无计划,随意性大

在国际贸易专业讲授过程中,教师为了说明某些新讲授的原理,也会随堂使用一些案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然而,案例使用这个环节却往往没有列入授课计划,也未要求学生作任何准备工作。

3.案例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或放任自流两个极端

由于课时有限,很多时候是教师自己将案例和相应的解决方法讲解一遍,以教师为中心,不给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这种做法只能达到让学生片面理解相关原理的目的,不利于提高其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或者,放任学生全程讨论、分析,教师不给予任何提示,讨论结束也不归纳总结,这种做法虽然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但也有可能使其误入歧途。

4.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绝大多数案例都限于片面解释相关的理论、原理,而侧重于策略、思维习惯训练、知识整合的综合性案例却少之又少,这无疑与专业教育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目标相悖。

5.案例库源不足,质量欠佳

教学中使用的还是多年前的案例,资料陈旧,观念落后,脱离实际。

二、案例教学课程设计流程的优化

如上所述,目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不足,很大程度制约了其教学效果的良好发挥,而优化案例教学课程设计流程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围绕专业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确定本课程的具体目标,如“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国际货物买卖的基本法律知识和贸易规则,基本的业务技能,能够较熟练地开展外贸业务和办理业务手续;“外贸单证实务”目的是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国际经济贸易业务人员,要求各位学员掌握各种单证的制单要点,学会根据来证要求、合同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单制单,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确定课程教学重点

国际贸易专业应用性较强,学生在学校学习完相关课程后,只是从理论层面上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实践、实习机会少,学生毕业后常眼高手低、业务技能差,更缺乏实践操作国际贸易业务活动的经验,而恰恰这些问题又是现阶段市场和用人单位需要学生在学校就解决的问题。因此,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强其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提高其操作能力,应作为教学重点。

3.编写授课计划

围绕教学重点,在相应的章节应体现出案例教学环节,同时要充分考虑课时是否充足的问题。实施案例教学法时,教师会面临时间紧迫的问题,必须把握教学时机,因此,思考、讨论时间的限制,以及学生主导权和教师控制权的平衡,是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应对此种挑战,教师必须针对每一个案例确定合理和详细的授课计划,从而有效地控制讨论时间。随着学生对案例教学思考、讨论过程的熟练,教师应以渐进的方式,赋予学生讨论主导权,由他们自己主导讨论,直至提出结论。

4.案例准备

包括案例搜集和编写。案例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必须提供足够的讯息,能够引发多层次的讨论分析和行动,教导给学生批判分析以及仔细规划行动的技巧。实施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案例必须能够与课程结合,呈现课程内容的重要概念,清晰易读,适合学生的阅读程度,同时又具备适度复杂性、能反映真实世界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于事件的深切感受,并且需要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反思,以及产生新思考和概念。

目前应用的国际贸易案例多是从网络或图书馆搜集的,信息趋于过时,综合性案例极少,甚至与现行法规惯例有不符之处。应该拓宽案例来源渠道,比如近期的报纸期刊、电视广播报道或者直接从企业搜集案例等,这类资料数据新颖、真实,贴近现实生活,学生也会更加感兴趣。教师也可以自行编写案例。尤其要注意搜集和撰写能再现国际贸易全程的综合性案例,整合国际贸易专业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案例教学中迅速提高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须强调的是,案例教学法和其他的教学法一样,重视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熟知教材内容,方能选择或撰写适当的案例,将主要概念和所设计的相关问题紧密联系,将内容与过程充分整合,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案例讨论中探索、发现及应用已学知识。

5.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至少须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以学生自评为主。为尽量真实地反映效果和便于操作,各项评价指标应该量化。

第2篇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属于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两部分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实务操作性课程做好理论和政策上的铺垫。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合作教学法概述

(一)合作教学法的含义

合作教学法主要利用各小组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持去完成学习;并利用小组本位的评核及各组间的比赛,营造团队比赛的气氛,以增进学习效果,使学习机会更为平等,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二)合作教学法的策略

1.小组成绩分工法

简称STAD,是典型的合作教学,其原理是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尽量使每一组的学生结构具有最大的差异,其差异结构类似于整个班级的结构。采用演讲法或讨论法学习,以学生过去的成绩为基准,每人进步成绩均可为团体加分。各组练习中的表现,最优的与最优的比,差的与差的比,构成不同的分阵。

2.小组游戏比赛法

简称TGT,与STAD类似。学生也分成5人左右小组,每组均为异质性小组,并有每周一次的竞赛。教学的程序,先由教师讲述第一节课,然后分给工作单。同一组的成员共同进行学习,并随时举行评量,以确定各组员以学习精熟。在小组练习之后,有学末竞赛。采用能力分级法;各组同程度的成员互为比赛对手。不论哪一级的选手,凡得第一名的均赢得相同的分数。TGT的教学策略与STAD主要差异是以学艺竞赛代替考试。

3.团体研究

薛伦(Sharan,1976)所提出,将教学分为几个主题,并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分别负责这些主题,而每一小组成员再针对该组主题进行分工。每一小组准备其所负责的主主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学生成绩以小组报告质量和其他相关的团体表现为依据。本法所强调的是分工合作与共同分享团体努力的成果。

4.拼图式教学

由阿伦逊(Aronson,1978)设计。将教材分成若干小题,负责相同小题的各组代表先成立专家组,共同研讨该小题至精熟。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组,负责将研讨的内容教给同组其他同学。

(三)合作式教学法的优缺点

1.优点

通过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加强合作,发挥个人的专长,提高工作效率。

2.缺点

有时候大家的意见分歧太多,争论不休,小组无法统一意见。另外小组讨论时,有时会有不愿分担责任的同伴,甚至推卸其责任,造成团体目标无法完成,影响团队的成绩。

二、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础知识,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地方。

1.教材普遍存在滞后性

国际贸易原理教材中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部分所占的篇幅较大,对现实意义更强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了简单的论述,一些新的理论没有及时补充进去;教学重点不能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这些课程尽管在教学计划都有安排,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势必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以教师“满堂灌”为主

目前,很多高校在国际贸易原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实现教学一体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赖教材,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合作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开展教学研究,系统总结教学成果,突出能力培养核心,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更多采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设计,加强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开设研讨课与自主学习课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大班讲授,小班讨论”的授课方式,研讨课采用“课外准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大班课学生人数控制在100―120人之间,小班讨论课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每个小班分成5个小组,每组6名左右学生。小组长的选举需要由学生民主推选,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授比较优势理论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对我国应如何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如何创造新的比较优势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讲授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就哪个理论更适合目前的中国展开讨论。

2.结合案例进行合作式教学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是国贸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了避免讨论变成纸上谈兵,在开展合作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入现实案例教学,通过指导学生针对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度。

3.增加课程小论文

在开课初期,教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部分留若干题目,学生选题开题,并撰写课程小论文。这样做,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借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评判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设课前外经贸新闻环节

每节课课前留出5分钟由各小组轮流播报外经贸新闻,不仅可以拓展学社国内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达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关心国际经贸大事的热情。

(二)加强教材建设

结合国际贸易理论新动态、学科前沿知识及学生课程能力培养新要求,编写《国际贸易》教材。强调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每章配备案例和能力素质训练设计;增加了贸易救济措施、原产地、普惠制等当代国际贸易中较为突出的实践性知识、工作过程性知识。结合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编写《国际贸易原理案例集》,理论教学与应用训练密切结合,强化案例的时代性、适用性。

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实践能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1-0167-02

1 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必须强化实践教学

独立学院是本科办学层次,不是一般专科层次的学校,不能只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专门化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独立学院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并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本科层次人才比高职高专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强的适应性与发展后劲。当然,独立学院也不能像其他普通本科院校那样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独立学院的理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基本理论、学会分析方法,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知识、素质与能力协调,比其他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要有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与技巧,能较快地适应岗位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迅速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立,对外经贸人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人才招聘的现实显示,那些具有扎实英语能力、掌握现代化经济贸易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国际贸易应用型创新人才已成为目前最为抢手的人才。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应该确立掌握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强化外语训练,突出实践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够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运用外语、电子信息技术,具备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实际能力与操作技巧,能够独立分析、解决国际贸易领域的实际问题,成为熟练的贸易业务操作员的创新型、外向型、实践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

2 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与体系

2.1 培养基本方法与能力的实践

外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每门课用50%的学时来进行实验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外语,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具有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从事国贸活动的能力。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每门课安排不少于10学时的实验实践时间。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把握“理论够用、重在方法与能力”,采用案例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方法,培养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计量与模型、统计与预测、规范与实证、静态与动态等分析方法,认真分析与研究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打好基础,并能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养成不断获取、更新与应用知识的基本能力,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培养专业技巧与能力的实践

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进出口企业决算、外汇理论与实务、报关实务等专业课程,每门课安排不少于12学时的实验实践时间。而进出口贸易模拟操作、外贸单证制作均是实验实践课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托模拟实习平台,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扮演进出口商、进出口地银行等相关角色,熟悉进出易前的准备、签订、履行进出口合同这样一笔完整的进出口贸易业务各个环节的操作,切身体会贸易全过程,掌握市场商情的调查、分析,信息操作,合同签署,单证制作和流转等专项技能,把知识向能力转化,增强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2.3 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实践

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自主创新等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实践活动,在实习中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学习新知识,锻炼、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独立工作的能力。毕业论文是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实践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较为复杂的国际经济与贸易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自主创新等实践有利于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现实,培养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等。

3 提高国贸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3.1 提高实践教学师资素质

培养“双师型”教师,丰富实践教学能力与经验,提高师资素质,是搞好实践教学的决定性因素。一是有计划地安排国贸专业教师到其他院校培训学习,到外经贸企业等实际业务部门进行调研、实习或挂职锻炼。二是支持教师报考国际商务师等相关业务的国家从业资格证。三是聘请既懂理论又有较强国贸实际操作能力的企业老总为兼职教授,定期来校进行业务专题讲座,聘请业务骨干为兼职实践教学教师。四是聘任具有业务实践才能的人才为专职实践教师。五是教师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运用讨论式、启发式、情景式、案例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案例教学,选取实际工作中的典型材料作为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与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活跃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建立稳定的实践场所

要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法来建立稳定的实践场所。一是要根据国际贸易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内容,完善校内专业实验室,使学生学习、掌握与实际相符的操作技能。二是让学生在虚拟的贸易环境中通过角色扮演,亲身操作货物贸易买卖过程中的询盘、发盘、还盘等各项环节业务,完成进出口业务的流程,锻炼、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争取经贸局、海关、税务局等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接受学生的专题调研学习与相关业务实践。四是逐步探索互利共赢机制,与外经贸企业形成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真正发挥实习就业基地的实践作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等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前就积累一定的人际交往与工作经验,缩短就业磨合期,也有利于企业从中发现、选拔人才。

3.3 提高毕业实习与论文质量

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18周的时间进行,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深化改革,确实提高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实践教学效果。一是把毕业实习与论文统一起来整体安排,从第七学期的最后4周开始。根据授课、研究方向、职称等情况把教师分成若干组,相应确定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几个主题,与学生商定,由2~3名专业教师带队联系到外经贸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最后确定具体的论文题目与指导教师,学生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部门的业务,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办法,并对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提出自己的建议,形成有实际内容的实习报告。学生边实习边查阅资料开始撰写论文。二是教师认真负责,严格按计划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撰写提纲与论文、修改与审查、答辩与归档等环节。除了规范格式外,在内容上也要有翔实的材料,要密切联系实际,尤其是调研、实习企业的实际,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提高论文质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4 强化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

参加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获得从业资格证书,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重要的实践环节。一是在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得1~2 种从业资格证书,获得相应学分,并制订相应的奖励措施,让学生既有压力也有动力,早计划备考,使其在毕业时能达到企业要求的相关技能等级,以提高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二是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内容的衔接,帮助学生应考。三是与社会职业资格考试机构联系,及时获取有关信息,帮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职业技能考试,取得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报检员,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能较快持证上岗。

3.5 开展学生课外创新实践

课外实践是课内实践的补充与提升,能够了解社会、接触实践,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一是把课外创新实践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管理。二是采取形式多样、动员全体学生参与,要根据不同年级开展假期社会调查、到企业参观学习接触实际业务、请专家来开专业讲座、与企业共建模拟操作的实务实践活动等,要动员组织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自主创业创新活动、科研基金立项等。三是坚持密切联系专业计划与课程学习,以训练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四是充分发挥团支部、学生会、专业社团的主体作用,专业教师认真指导,学生自主谋划实践。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摘要:民办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向社会输送能胜任一线工作的有理论、懂业务、会应用的实用人才。针对民办本科“国际贸易实务”这门综合性极强的专业主干课程,提出了案例教学引入该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案例教学是该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案例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肯定和完善。运用案例教学要注意:精选案例;精心组织教学环节。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讲解以外,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理论和知识。

一、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案例教学是民办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开展案例教学法要晚于国外,目前许多高校仍很不重视这种教学方法,尤其是遵循培养理论精英人才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公办本科院校。但在加人WTO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同时,我国的教育管理尤其是教学方式也应与国际缩小差距。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公办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决定了民办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与市场接轨的必然性。实现新旧教学方式的衔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民办本科在教育市场扩大发展空间的重要祛码。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与现实联系密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案例教学则由教师结合课程相关内容,将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例进行简化、抽象等加工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让学生独立分析案例,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决意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大部分案例都是来自于国际经贸实践,并没有惟一确定的答案,因此可以给学生进行开放式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案例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习主动性、自主性、主体性,极大地调动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案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肯定与完善

根据对我国目前外经贸人才需求的动态与发展趋势的研究,以及民办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本科专业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目的和教学目标,实施案例教学达到既能扩大专业口径,又能保证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实用性,是对传统教学的肯定与完善。

二、案例教学在民办本科“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运用

(一)精选案例

没有好的案例,就没有成功的案例教学。选择案例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所选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针对民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特点,在日常的章节内容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的案例选取时不易太难,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国际贸易实务”涉及的内容和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实际教学过程又需要按照不同章节循序渐进,不可能在不同内容之间进行大量的交叉或重复,因此在后期教学过程中,应引人涉及若干知识面的案例,这种较综合全面的案例在实际业务中出现的机率较大,更能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在选用案例时应由浅人深,由专题型案例到综合型案例。

在没有适当现成的案例可供使用时,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也可编写适合教学、能对加深理论学习和了解实际贸易环境有益的案例,弥补现存案例的不足,服务于教学的需要。从选择案例到编著案例是一个对教师能力要求递增的过程。

另外,要注意案例的时效性。“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弥补理论的滞后性。

(二)精心组织案例教学环节

在选取了具体的案例之后,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对所讨论的案例进行精心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

1.教师巧妙控制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师由传授者变为组织引导者。教师应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将关键性发言引向深人,对关系到案例主题的矛盾意见引发研讨,充分尊重学生的分析,在发问中循序渐进,防止按事先准备好的想法,一味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走。给发言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最后才进行点评和总结,并有效地控制好讨论的主题和节奏。但由于国际经贸案例往往比较复杂,学生经验不足,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而偏离主题,缺乏整体观念,此时教师应注意疏导学生,将学生引入正确方向。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创造一个和谐的分析环境,更好地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科学合理的课堂控制是关键。因此,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生积极参与

第5篇

有关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一:国际贸易结算风险管理和防范

摘要:银行保函业务的应用己经深入人心,保函的口常操作和处理也多以计算机为基础设施,围绕互联网展开。所以,在口常处理银行保函时,一定要认真、细致,一旦保函的时间、金额、有效期、索赔条件生成,透过计算机发往进出口双方的速度是非常快速的,不像之前传统纸质文件存在一个缓冲时间,因此银行人员在对保函进行操作时,一定要谨慎、认真,充分理解相关的各个要素。

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管理

任何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交流时,必须要了解、掌握不同结算方式的适用条件,任何一种对某一方绝对有利,而对另一方可能带来重大风险的结算方式最好能够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过度使用和推广,在口常结算中企业必须要对不同结算方式进行相应的管理和防范,以便寻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保障双方利益。

一、汇付风险的管理和防范

汇付结算中,无论哪种汇付形式,出口商均承担的是主要风险,所以对于汇付风险的管理和防范工作,也就是出于降低出口商风险的角度而采取的措施。

(一)慎用赊销和货到付款

前文己经提及到赊销和货到付款对出口商的影响,特别是当货物离开后,出口商一旦失去对货物的控制权,可能就会遇到进口商恶性拖款或者不支付事件,导致大量货款无法追回,影响出口商融资再发展。所以,在国际贸易结算中,最好采用开立信用证或者其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策略,尽可能的降低结算风险。

(二)估量准确预付比例

预付定金是汇付结算中比较常使用的结算方法,出口商对于预付定金比例的设置也是一门精深的学问,过高进口商非但不接受还有可能导致结算失败,过低又显得定金如同鸡肋一样食之无味。一般情况下,预付定金按照合同总值的百分之三十支付,或者参照发达国家的根据运输距离的费用来设置预付金额,这样做既可以保障出口商的基本利益,又可以在不触及进口商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牵制其活动,敦促其尽快完成余款支付。

二、托收风险的管理和防范

托收这种结算方式主要考验的是进口商的信用度,结合前一章节对托收风险表现形式的分析,因此可以认为托收风险的管理和防范其实就是对进口商的防范,主要针对点是进口商的信用度、进口商所在地的各项交易习惯和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首先,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化市场中,我国企业为了更快地融入到世界大家庭中,盲目地选择一些合伙伙伴,特别是有些不法分子看到有些企业忙于扩大规模的动机,介绍一些根本不了解或者刚成立的公司,欺骗出口商的货物及钱财。所以,我国的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面对每次跨国合作时,务必提前做足功课,调查清楚进口商的信息,看清楚合作协议的每项要求,不要因为单纯利润而对国家、社会、自身企业发展带来不必要的损害。其次,国际贸易交流中,出口商对于进口商的挑选是十分有必要的,按照美国一份调查显示,客户群中有60%的新客户是由老客户带来的,所以对于出口商来说,建立一个客户的信用档案,给信用好的客户一定的优惠价格,这样既可以维护好与信用优秀客户之间的合作,又能够促使老客户主动介绍新客户。信用档案的建立是一门专业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有专门人员从合作前期调查、搜集进口商信息、了解其经营生产情况和财务状况,一定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以实际行动避免钱财损失。

三、信用证风险的管理和防范

信用证风险的管理除了必须实行的提高信用规范外,还需要其他几个方面进行管理和防范。

(一)认真调查申请人和开证行的信用情况

现在的信用证结算方式多是通过互联网挑选合作商和开证行的,所以国内的出口商对于一些国外企业和银行并不熟悉,有些国外进口商偷偷隐瞒出口商私自在合同中设置一些条款限制出口商结算,或者要求一些我国企业不容易实现的条款。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企业必须要合理谨慎地挑选进口商,通过多种渠道调查这些进口商的信誉状况,比如通过驻他国办事机构、行业协会等;其次,确定好进口商后,要求对方选择信誉有保证的银行作为开证行,因为往往这种银行对自身信誉更为重视,对待存在明显欺诈性软条款的信用证开具更为慎重,降低开证行和申请人相勾结欺骗受益人或出口商利益的概率,避免出口商被欺诈或者陷入被动局面。

(二)认真审查信用证

出口商在收到银行开立的信用证后,一定要对信用证的内容进行盘查,核实其是否和合同一致,信用证内是否含有隐藏限制条款,一旦发现立即令对方给予修改;另外还要对信用证的真伪、冒信用证同时及时告知对方进行整改出示的印章给予严格把关,一旦发现伪造、假,以防后期给自己带来隐患。为了从根本上降低信用证风险,笔者认为最佳方法是逐渐推行统一的信用证格式和内容,对基础的信用证内容给予一定的规范和提示,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条款另加说明,这样既能够降低进出口双方因信用证软条款印发的各种风险,又可以在我国逐渐形成一个完善、全面、规范的信用证格式,推进信用证结算在我国国际贸易交流活动中的应用。

四、银行保函风险的管理和防范

(一)提高进口商和银行的信用防范

根据银行保函的概念,对银行保函风险的防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加强对保函申请人也就是进口商的信用风险防范,提前调查清楚进口商的信誉和诚信情况,对过往该进口商的业务状态进行考量,以避免后期进口商以没有支付能力而影响出口商的货款回收时间;二是加强对担保银行风险的防范,作为第二性风险方银行的资信调查在银行保函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细节,当进口商财务出现问题没有能力支付货款或者余额时,银行就必须依照保函规定代为支付这些金额,所以担保银行的风险防范是降低银行保函风险的前期必要准备工作。

(二)提升保函技术操作能力

银行保函业务的应用己经深入人心,保函的口常操作和处理也多以计算机为基础设施,围绕互联网展开。所以,在口常处理银行保函时,一定要认真、细致,一旦保函的时间、金额、有效期、索赔条件生成,透过计算机发往进出口双方的速度是非常快速的,不像之前传统纸质文件存在一个缓冲时间,因此银行人员在对保函进行操作时,一定要谨慎、认真,充分理解相关的各个要素。

参考文献

1、外资促进了国民收入增长吗?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析钱学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11-15

2、农民工低工资率与国民福利损失的经济学分析对经典劳动供给理论的拓展聂丹;财经研究2007-10-03

有关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案例教学

摘要: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对于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的人员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作用。因此,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选取合适、典型、贴近生活的案例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实践证明,该方法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能力培养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要求

国际贸易实务是涉外经济与贸易各学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综合应用学科。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运输与保险、国际金融和结算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的运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只有正确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中贯彻和落实对外贸易方针和政策,规避和防范国际贸易风险,从而实现最佳经济利益。这就要求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外贸专业人才。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采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Case)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案例教学法通过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一种高层次的认知学习目标。简言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列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例,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使用在法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则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1.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领会和灵活运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法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听没听,听多少,懂没懂,这些都无法在课堂中得知,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只是死记硬背。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查阅各种理论知识,通过这种过程,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不同见解学生可以相互间进行交流,师生间也可进行交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自然好。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获成就感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告诉学生怎样去做,其内容在实践中缺少实用性,而且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案例教学法中没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需要自己去主动思考、创造,使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每位学员都要对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学生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会油然而生。

3.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国古代有成语故事叫纸上谈兵,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行不通,这和现代课堂教学中,只有书面的理论知识而缺少实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相同。案例教学法的性质决定了学生对摆出的案例应首先分析缘由,促使学生站在实际问题的角度,想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加强,更贴近实际。

三、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该门课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大量的案例来强化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如何选取与运用国际贸易实务案例

实施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法首先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这是基础。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要求相符合,并为教学内容服务,这是前提。当然,一个好的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授的内容,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科学合理的案例选取与运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1)案例的选择需要注意几点:一是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必须很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以达到教学目标要求;二是案例要有科学性,能够反映国际贸易实务事件的典型特点,紧紧围绕大纲相关要求;三是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要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所列举的案例要符合当代国际贸易结算的规则和政策,体现时代特性。

(2)案例的选择要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现实性。案例的选择不在于数量多,而贵在于内容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所认知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所以,一些社会中的典型真实事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产生对国际贸易知识了解的意愿,提高了学生希望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愿望。另外,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以便能够很好地为要讲授的国际贸易知识点服务,案例的来源最好要真实可靠,最好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重大事件,这样容易被学生理解。

(3)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提前备课,营造良好的案例教学讨论氛围,当好导师和主持人,调动学生参与研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把学生放在主体学习和讨论的位置上,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在分析问题中收获知识。

2.如何组织和实施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堂教学

组织课堂案例教学要分步骤进行:一是让学生课前准备。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前,提前使学生做好对课堂理论知识的预习,如学习相关的贸易术语、事件所涉及的国际规则和注意事项等;告知案例双方当事人的具体情况,使学生尽快对案例产生兴趣,主动将所预习的知识与案例联系起来,并尝试分析案例。二是对学生摆出案例。教师将案例摆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所涉及到的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知识点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发现主要问题后,寻找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重点。三是组织学生开展研讨。这个阶段是学生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的关键阶段,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课前预习的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去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大胆进行讨论。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这样将讨论升级到更高的形式,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发言不是个人的意见,而是小组群体讨论的结果,更理性、更合理。在案例研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以鼓励学生保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的创新思维活动,与学生一起讨论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从中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提升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拓展与案例相关的知识点。这也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思维的发散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五是教师作案例综述点评。教师要对学生在案例分析研讨中的积极表现给予评价,以便日后能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教师有必要对抛出的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揭示其包含的知识点、客观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使学生对问题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四、结语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他们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案例教学法就是培养学生主动认知及合作精神,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讲授效果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巍,王茹.MBA案例教学初探[J].南开管理评论,1999,(1):7880.

[2]徐娴英,黄涛,张冬.基于内容熟悉度的案例教学模式构建以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为例[J].对外经贸,2013,(8).

[3]郝双魁.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6,(6).

[4]贺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案例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08,(16).

第6篇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模式改进

一、序言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两大部分,也就是关于国际贸易的宏观知识和微观知识的两部分,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在课程体系里,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应该学习过《经济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等课程,而在该课程之后,再安排《国际货运与保险》《报关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国际商法》等课程,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在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特别重视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理论部分包括国际贸易概述、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组织等内容;实务部分包括市场调研、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货款支付、商品价格核算、国际贸易合同的磋商订立和履行。内容涵盖面广,涉及知识点多。而且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中。比如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新的贸易保护壁垒——美国和欧盟新推行的“碳关税”,新的自由贸易区协议:如2010年9月12日正式生效的“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国际贸易实务部分,如2009年1月1日开始使用的新版英国《协会货物运输保险条款》,国际商会新推出的自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等。而很多教材即便是新出版的,也没有做到全面反映这些新的变化,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活动没有充分反映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新动态,不能将最新的内容融合到教学中的问题。比如选取的案例发生的时间比较早,内容与目前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教师要做到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方能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的实用性。

目前教学中,部分教师在讲授理论部分时,按照教材编排顺序平均用力,不考虑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存在讲授内容过多,讲解程度偏深、偏难,脱离实际的毛病,学生感觉理论部分难于理解,不实用;而在讲实务部分时,不注意基本概念和操作原理的解释,一味注重所谓实际操作,比如对于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部分的教学,花费大量时间在运费、保险费的计算和提单、保险单如何填制上,造成与后续课程的内容的重复。另外不重视对于实务操作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国际国内法律的讲解、解释,结果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学生如果没有建立起总体上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框架,没有建立起按照国际贸易法律和惯例进行规范操作的理念,掌握的实务操作会流于表面,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也不能提供足够帮助。

2.教学方法

目前很多老师上《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都会采用多媒体设备,特别是使用PPT课件授课已很普遍。而几乎每个授课教师也都会列举案例、提问学生和要求学生根据布置的题目分组讨论并进行课堂演讲的形式,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有的教师使用PPT课件授课时,课件不够生动,加上PPT课件承载的内容多,教师不注意与学生互动,只顾自己讲,学生学习会觉得容易疲劳;

目前采用较多并且较为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是小组讨论,即由教师选取、或由学生自选适当的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实际问题,由学生组成小组来进行分析,并将其做成PPT,在课堂上演讲,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发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这种方法具有一定

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够,并且由于时间有限,不去充分查阅资料,不去自学相关知识,结果导致分析不到位,基本概念解释不清。结果导致讨论效果奇差,浪费课堂时间。

其次,教师没有很好的控制办法,出现了搭便车现象。小组中部分同学忙碌,部分同学不参与讨论,课堂发言往往是小组代表,没有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更加灵活多样,要能吸引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教学形式和方法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考试形式单一,考核不尽科学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考查教师的授课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改变考试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目前考试中存在以下问题:

对技能、能力的考核力度不够,考试形式单一,考试方式大多侧重笔试,对于口试、操作考试、演示考试采用较少。笔试的卷面分数在学期总评成绩的分值比例较高,笔试的考试内容偏重于知识记忆,名词解释、选择、填空、判断、案例分析等试题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考合一存在弊端。在传统的“教考合一”的模式下,任课教师既是命题人,又是阅卷人,为了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任课教师往往在考前划重点,缩小复习范围或者用各种方式透露考试信息,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教学改革的建议

1.教学内容上

(1)教学内容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

首先,教师要通过科研,真正理解教学内容的精髓,把握本学科或课程的发展趋势,及时吸收相关领域的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授课内容不可以局限于教材,可以从网络、有关的报刊及时了解最新的信息并以此来调整授课内容。比如,获知国家自2012年8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取消核销单,企业不再办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做出响应的调整,按照新的要求、新的办事程序介绍报关、退税内容。

其次,要引导学生关注有关理论的背景、作用,并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分析现实问题。比如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都是政府为了更好地维护本国利益而采取的措施,都有其实施的条件、作用和目的,从不同角度看又都会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教师要设法带领学生去联系实际,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上看,统计数据表明,同前些年相比,欧美日仍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但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贸易增势强劲。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贸易地力方向变化后面的原因是什么?带动学生去做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第三,加大对贸易理论部分中实用性内容的教学力度。比如“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非关税壁垒”等,都是我国外贸企业要实际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熟悉国内外贸企业如何应对外国的“两反一保”措施,我国如何对进口产品进行“两反一保”。外贸企业如何突破外国的非关税壁垒,尤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学生熟悉和掌握的这些知识,是他们进入外贸企业工作必备的常识。

(2)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实务部分内容任课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与外贸企业人员共同开发课程,将企业的工作流程、实际案例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当中,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突出考证要求。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系,结合有关的考证要求安排教学内容。目前有关国际贸易专业的考证有单证员、跟单员、商务师、外销员等考试,教师要密切有关这类考试的大纲要求和试题内容,以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这类考试,这也是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方面。

2.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做好课堂设计和教学组织工作

制作PPT课件要增强吸引力。可适当增加图片、视频,笔者在课件中加入了有关外贸单证的实例,在讲非关税壁垒措施时,播放有关的电视新闻视频,增强了直观效果。

科学的分组和有效管理是提高分组讨论效果的途径。教师在分组时要求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和分工,小组成员的角色经常变换,使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扮演不同的任务角色。力求使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小组的管理策略:选择合适的题目,确立小组目标;合理分工,强调个人责任;监控学生行为,提供技能指导;确立标准,强化评估。

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施案例教学要注意:

(1)选择合适的案例

案例选择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应用时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合适的案例讨论方法

对于简单的案例,可以随授课进度当堂提出,教师让学生短暂思考后请学生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案例总结。对于综合性的有难度的案例,可以预先布置、分组讨论,规定时间让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3)教师做好案例总结

教师对案例分析的评析和总结能够整理学生思路,统一认识,进一步提高案例讨论的效果。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或报告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对错、优缺点。然后教师要简明扼要地总结与案例相关的知识点,并比较分析容易混淆的地方。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模拟实践操作,学生很感兴趣,针对某些章节的内容可以采用,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国际货款结算的金融票据内容时,通过分小组模拟票据流转过程,可以使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其中。使用从外贸公司获取的真实空白票据的复印件,分发给各个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给出的资料和要求模拟完成一系列的票据行为,包括出票、背书转让、提示、承兑、拒付、追索、付款。通过模拟操作,使教学与实际操作环节相融合,不仅可以加深对相关流程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考试模式改革

(1)丰富考核形式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考试应该突出实践能力的考核、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核为改革方向,打破传统单一笔试的局面,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比如,增加口试。要求每位学生画出某种支付方式(汇付、托收或信用证)的主要流转过程图,并进行讲解;提交有关问题的专题报告或小论文;期末的笔试加大主观性试题的比重,综合性的主观题能够测试出学生综合分析、创新思维能力。口试、专题报告或小论文以及笔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

(2)建立试题库,实现教考分离

试题库不仅克服了个人命题容易出现的片面性、随意性,而且保证了试卷测试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提高了试卷的保密性,能够更加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教考分离也是对学生的有效激励,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以上是我对改进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粗浅认识,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教学活动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理念,加强自身的科研力度,密切关注国际贸易有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及时丰富、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改进考核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月,王贵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考试模式改革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示范学报,2012,(2).

[2]李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1,(4).

第7篇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尽管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实践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点突出专业实践的培养,探讨教学改革的内容。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简介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智育也要注重德育;既要注重理论.也要注重实践;既要注重知识,更要注重素质和能力。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我国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为60%而一般外贸职业院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到70-90%甚至有的达到100%。这表明外贸企业更希望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培养能与外贸岗位相对接也就是说它们更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随着我国外贸经营权的全面放开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贸易实务课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时效性等特点知识涉及面较广。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可以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基本概念、理论和惯例弄清实务操作机理,领会相关知识、理论和技法掌握《公约)}、Incoterms2000、UCP600、ISP98等常用国际公约和惯例,理解分析和处理国际贸易业务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并且通过仿真模拟操作可以让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具体流程和操作.成为社会需要的外经贸人才。

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实践分析

目前.各院校都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不断创新,努力尝试各种教学模式。但从总体来看.这些教学模式还存在种种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很多高校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主要有:

2 .1.1过度依赖教材,致使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

现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参考教材虽然很多但从总体来看.各地所编写的教材为了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严密性,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点的介绍即使有侧重于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教材也不免是纸上谈兵。另外世界形势变化非常快而很多新贸易政策的出台和新理论的出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其作为教学内容被纳入教材则耗时更久这就使得本课程的实践性和时效性很难通过教材完全充分体现出来。教师如果只按照教材内容安排讲授那么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课程结构就很难适应发展的需要,与实践脱节也就在所难免。

2.1.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很多高校教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是毕业后留校或直接从其它学校毕业后分配过来的理论知识虽然掌握的很好,但却缺乏直接接触和从事外贸工作的经历。这就使得他们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对于实践的内容显得力不从心很难不使自己的课程讲授偏向理论而忽略实践。特别是国际贸易实务中出现的各种单证,讲授教师都从来没有见过或操作过就更不可能将其如何填写、制作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向学生传授明白。这种从书本到书本的传授方式,是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

2.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仍然遵循老师传授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记笔记、做练习题的方式进行授课。这种照本宣科的方式,单调乏味,很难使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即使现在很多高校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也仅仅是将原先固定的黑板换成能变动的黑板而已,其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同时由于国际贸易实务对操作性要求较高很多单证实务的内容仅靠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讲授而没有学生的实际上机模拟操作和真正接触有关的操作场景是很难理解和把握的。因而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一些国际贸易实务中的复杂条款和专业知识,而不能融会贯通其外贸的实际能力并没有通过在校学习而获得提高。

2.3考核方式不合理

在很多高校中,传统的考核模式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命题在期末印制试卷,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学生做试题,老师阅卷给出分数。这种考核方式看似公平合理但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和能力。尤其像国际贸易实务这种操作性要求比较高的课程,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只是说明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能力,而无法反映出学生运用这些基本知识点、基本技能的能力。因而,通过这种考核方式是无法推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向应用型人才发展的。

3、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3.1合理安排课程和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方面脱节的主要原因就是对教材过度依赖以及教师实践经验的匾乏。因而要保证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就需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3.1.1摆脱对教材的依赖,合理安排课程结构

为了突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情况下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安排中的比例。为此可以将课程结构做出如下划分:

(1)讲授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各项条款和相关内容。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外贸合同中的基本知识点,可以让学生统一参考相应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教师在讲授本课程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可以穿插一些案例,并在课堂上相应增加学生自己分析和讨论的时间。同时为了让学生对所学案例有更深的认识可以将讲授中所有涉及的案例以及其他的案例练习编辑一个案例集统一发给学生,以便于学生课后能继续分析和学习。

(2)讲授国际法规和惯例。由于国际贸易业务中会涉及很多的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而这些法规和惯例又是指导学生从事贸易实践活动的基础是其取得成功的保证,所以这一部分要加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授课教师可以在讲授前先行印发一些常用的国际法规和惯例,然后结合案例对这些法规和惯例中的条款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加强记忆以及理解。

(3)讲授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这一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除了对相应单证填写进行讲解之外更应该安排至少2/3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仿真模拟操作包括进行场景模拟和实训室上机操作二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鼓励学生在生产和实际工作现场接受训练和教育。

3.1.2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

为了解决国际贸易实务讲授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欠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组织教师外出进修。通过进修教师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探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面的改革内容特别是就如何增加国际贸易实务中的实践教学进行经验共享,并能在交流中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先进的教学方法。

(2)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教师缺乏外贸实践工作经验是造成讲授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最主要原因。对于这一方面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由学校以多种方式与企业进行合作并跟企业协商派本校教师到企业内部相应岗位从事工作.让他们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有机会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从中学习和获取实践经验。

(3)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室尽管只是一种模拟操作但由于它是最为靠近现实外贸操作的场景学习模式所以教师积极参与其建设过程以及组织学生进行仿真模拟操作,也是自己增加和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另外尽管实训基地主要是为学生实践操作而设立,若教师能与企业中的专业人员一起配合顺利完成指导学生实习的工作那么其过程中反馈的很多信息也是有利于其实践经验积累的。

3.2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合理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3.2,1结合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知识点加大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模式口它可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不过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为了让学生把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在其中为学生设立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以便于其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只有如此教学才能有计划进行。

(2)案例要客观真实。要让案例所描述的事件在学生看来基本上都是真实的不要过多加入编者的评论和分析让学生自己先进行探讨。由案例的真实性决定案例教学的真实性更能引起学生 兴趣。

(3)案例要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这就需要案例较之一般的举例内涵要丰富,其分析、解决过程也较之一般的举例要复杂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基本理论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问题 的能力。

(4)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学生属于主要地位,教师属于辅助地位。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进来、深入案例、体验案例角色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5)注意过程的动态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所以整个过程需要老师掌控好不能过于呆滞也不能失去秩序。

(6)进行概括总结。在讲授中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给参与者以鼓舞。

3.2.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网络学习平台

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改变原先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这种改变主要包括:

(1)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尽量增加课程信息量运用多种软件和工具使多媒体教学中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特别是像国际贸易实务这种实务性强的课程在应用多媒体授课时要结合每节课的主要内容,播放一些真实的贸易流程,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内容。

(2)利用网络资源构建网络学习平台

为了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的教学研究。教师可以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国际贸易实务学习的网络平台。在此平台上应教案、多媒体课件、练习题、最新信息、国际贸易网站的一些链接并将其与实训室中的模拟操作软件系统链接以便学生课后能自主模拟操作;同时开设在线答疑,以便随时与学生就疑惑的问题进行交流。

3.2.3完善实训室建设,实现仿真模拟化教学

通过建立和完善实训室可以较为有效地改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不过,要注意在实训室建成后一定要实现仿真模拟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全程参与的亲历式的场景学习模式。在这些场景里学生是以具体的国际贸易业务工作人员置身于国际贸易业务的场景仿真模拟中,在已掌握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知识的基础上对每一步操作形成一个全新的感性认识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为了配合仿真模拟化教学的实行,还应该引入相应的教学软件通过教学软件系统平台模拟一个开放的竞争的仿真国际贸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存在多家进出口公司,每家进出口公司都可以查询各类贸易信息。每位学生将作为一家贸易公司的业务员通过网络环境独立地从事国际货物买卖业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娴熟高效地进行正常的业务操作、赢得利润而且也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来学习处理贸易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规避风险、降低损失。

3,2.4加强校企联合建立实训基地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更好地培养其动手能力应该积极发展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后课程教师应与企业经验丰富的外贸人员一起编写实习计划和方案。根据与企业的协议,定期安排一些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和实习并定期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如企业中的外贸人员以及海关、银行、商检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到学校给学生讲课。这种方式一是可以让学生能对外贸业务以及专业部门的流程和职能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二是可以从一些有经验的外贸业务员手中学到一些实际操作程序以便于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3.3多样化考核方式,建立公正合理的考核体系

改变原先单一的考核方式,采取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和指标.重点突出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保证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授课效果进行检验的客观公正性。具体做法有:

3.3.1合理编写考核大纲,增加实践内容命题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情况编写考核大纲.在考核大纲中要详细说明本课程的命题方式以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在命题时,除了考核基础知识外应更加注重对专业技能的考核特别是在细化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增加一些能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合到实践中的应用型命题。同时,为了体现本课程的时效性.考核大纲和试题库应经常调整和更新。

第8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课程;社会需求;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6.09.037

1《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国际经济学》教学是一个针对经济专业学生所开设的课程,特别是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其主要以掌握国际经济基础知识与基本的分析方法为目的,紧密围绕国际经济学基本原理以及发展现状开展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国际经济问题。可以说,《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是其他学科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强化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包括很多动态变化的因素,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方向要根据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特点来具体确定。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要求较高、对表达能力、逻辑能力、分析能力等诸多能力的要求也较为严格,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

2社会对国际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不仅是改革开放大国,更是贸易交流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其他各国的贸易往来愈加密切。全球经济一体化持续深化,我国的经济发展乃至国际经济发展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对于企业来讲,对精通国际经济学知识,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及具有谈判技能的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要越来越迫切。然而不同企业建设内容不同,对这种经济学专业人才要求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但不论何种要求,经济学专业人才都要具备以下几种素质特点:

2.1完善的知识储备

这里所说的完善的知识储备主要是指基础理论知识与外贸专业知识。无论学生毕业后选择何种就业方向,只要与经济行业有关,就都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外贸知识。就基本理论知识而言,只有夯实理论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其他经济类课程,才能更为合理的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才能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做出准确的分析。通常来讲,我们所看到的国际经济情况都只局限于表面,只有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加以细致分析,就可以穿透现象明确本质,拨开云雾见月明。就外贸专业知识的掌握来讲,掌握这种知识的人才可以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企业国际经济贸易的顺利开展,灵活解决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企业国际化、特色化、可持续化发展。

2.2各项能力要求

(1)语言交流能力。在英语全球化使用的时代背景下,英语口语能力、翻译能力、写作能力均称为了经济类专业人才所必要掌握的能力。除此之外,一些小语种的掌握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日语、俄语、韩语等在大学生中非常流行,掌握这些语言对国际贸易工作的开展将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经济类专业人才要给予语言交流能力足够的重视程度,助力外商谈判与纠纷解决。(2)团队协作能力。国际经济贸易问题错综复杂,凭借个人的力量往往不足以掌握全部格局,思考问题的视角难免存在局限性,故而需要一个强大的团队相互配合,相互弥补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团队成员有十足的团队精神,不断强化团队协作能力,便于信息的共享与问题的顺利解决,大大提高团队工作效率。(3)论文撰写能力。论文撰写能力是国际经济类专业人才所必备的基础能力,对于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不可避免的整合大量材料,撰写专业论文。同样对于从事贸易类学生来说,报告文件及会议记录文件内容的撰写也是必要的,因而也不能忽视论文撰写能力的提升。当然,社会对国际经济学人才的需求状况不止如此,其他的一些需求特点等还有很多,例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累积工作与实践经验等这些都是国际经济类专业人才所必备的综合素质。为了确保各经济类院校培养出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才,切实符合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就要从《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着手,优化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

3《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3.1教材更新频率快,教师教学依照老教材

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源源不断的产生新的理论突破,越来越多的新鲜案例纳入学生课本中,使得国际经济学教材更新频率较快,但一些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旧依照老教材,学生被动接受了许多相对落后的知识案例,应对现代化的实际问题,未免显得措手不及。不仅如此,老教材不能准确反映出国际经济领域所出现的最新研究成果,学生只能通过其他途径去了解,一知半解,难以透彻理解。

3.2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各种经典国际贸易理论及代表性模型的讲解。在教学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诸如此类的理论模型,且非常抽象化,难于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想象力理解知识本身,不能有效联系实际,因而不能够透彻的理解某一理论或某一模型,进而影响了后续国际经济学的学习。最终要的是,学生不会灵活的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缺少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让理论的学习变得毫无意义。

3.3教学形式单调,枯燥乏味

教学形式单调,枯燥乏味是我国《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仍然得以延续,加之教学内容较多,教师要在规定的课时之内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课堂之上,没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想法,共同探讨问题,以至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仍然得以延续,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枯燥,尽管有些学校已经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但仍然无法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上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心存疑虑也无法实时解决,降低学习质量。

4满足社会需求状况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现阶段我国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很多问题,如果不能正确改革,那么问题会长期存在且难于解决。传统的课程教学所培育出的人才不足以满足社会需求状况,没有竞争优势,对学生本身而言十分不利,而这一切的根本就在于《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以下是对基于社会需求状况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的具体探讨。

4.1使用新版权威教材,引导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总结

老教材缺少经济领域的新成果且经济信息不能与时俱进,故而在选择教材方面,要选择那些新版本的权威教材,这些教材中含有经济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及案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一方面强化学生对案例本身的分析能力与知识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论文撰写能力。

4.2理论联系实践,完善知识储备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深化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切实做到完善知识储备、学以致用,就要将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强化实践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实际案例,必要时可以进行案例模拟,结合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同时也强化实践能力,更好的解决国际贸易中的实际问题。

4.3丰富教学形式

在教学方面,教师可以适当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讨论学习,课堂之上给每个团队充分的讨论时间,并总结讨论成果。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不仅如此,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语言水平情况开展双语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听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水平。

5结语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对于国际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来说至关重要,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已经向经济类学生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教师在培养人才方面不仅要注重提高人才质量,更要确保人才切实符合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改革的脚步不能停止,教师要不断寻求更多的教学改革方式,优化教学效果,强化人才能力的培养,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娟.《国际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经济师,2009(7)

2朱坤林.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

第9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其培养学生素质高低的关健因素。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更加突出其应用性,实践性。但是,当前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培养结果与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相背离。因此,应针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确定科学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从而找出适应其教学目的的科学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以满足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对经贸人才的迫切需要。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为学生构建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框架与实际操作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明确了国际贸易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因此,采用“边改革、边实践、边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对于满足社会对国际经贸类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一、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及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

国际贸易专业从学科性质上来讲,主要具有两个特点:跨学科性和实践性。跨学科性是指国际贸易专业从学科上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综合性较强。从这个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国际贸易专业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不仅要掌握好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环节中得到锻炼。通过让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实习,建立学校与企业的战略联盟等方式,或直接采用案例分析训练等方式都可以实现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目标。

(二)现沂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我国现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理论型”培养模式,另一种是“岗位技能型”培养模式。这两种培养模式都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科特点,培养的人才也很难达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1,“理论型”培养模式表现形式

“理论型”培养模式主要强调理论知识,同时拓宽专业口径,注重专业素质教育。若按“理论型”培养模式培养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势必存在三方面偏差:一是在讲课过程中过于细化部分贸易理论。比如说,在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把贸易的关税效应、国际技术转移模型、国际货币制度,尤其是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及一些难度较大的贸易理论向学生做详细讲解,这容易使学生学习难度加大,更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违背了高职院校教学中实用的原则,又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和用人单位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二是忽略了国际贸易是一门集应用性知识、新兴知识以及动态发展知识为一体的课程。例如,对于跨国公司的新发展、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运作方式、WTO运行规则、反补贴与反倾销对策等内容讲解得不够深人,有的甚至省略不讲。这样不能将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比较陈旧。三是忽略了国际贸易专业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例如,对于满足外贸业务岗位所需要的有关货物运输与保险、报关实务、商品检验检疫、外贸单证、函电等具有操作实务的重要课程,既不进行系统详细讲解,也不进行仿真模拟实训和技能实践,更谈不上校外实践和顶岗实习,从而造成学生实践技能的欠缺,毕业后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2,“岗位技能型”培养模式表现形式

该模式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技能所需的基本知识为基础,注重岗位操作技能和劳动态度的培养。按照该模式进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外贸操作技能,但由于理论基础的欠缺和知识面的狭窄,限制了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空间。从总体上来说,这种模式的缺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强调外贸业务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基本理论知识的支撑作用,因此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二是过分强调单一知识技能的学习,忽略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养,难免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技能过于狭窄,不能适应社会对多种技能的需要。三是过分强调培养外贸业务员单一岗位所需的实际操作能力,忽略了行业岗位所需其他知识技能的培养,势必影响受教育者综合能力的培养。四是过分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重理论.轻实践

1、学校和专业建设的定位不科学

高校定位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高职院校的定位应该是培养能够从事具体工作的专门人才。然而有些高职院校不切实际过度重视了教师以及学生理论素质的培养,却忽视了在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有些高校非常注重理论教学,认为具体贸易实践操作属于低层次的要求,一般中等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经过培训就能做,所以未能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重视;有些高校甚至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来对待,加上师资方面的因素,很多教师根本不具有国际贸易实际操作经验,只能照本宣科。这些教学方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2、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不含理

过多地设置了理论性的课程,如国际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但像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外贸函电、报关实务等实践性课程却相对涉及较少。这种课程设置的状况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原因所导致:首先,在国际贸易课程理论与实务的比重上,多数教师由于个人的习惯和兴趣,也可能由于课堂与社会脱节,往往喜欢多讲理论少讲实务,尤其是多讲纯理论性的知识,使实际授课的内容与计划不符;其次,由于教学计划制定得不合理,没有从宏观上协调国际贸易专业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导致一些知识的重复讲解;再次,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总体教学上,过分强调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讲解,却没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模拟环境,并进行出口业务的模拟操作,结果陷人纸上谈兵,无法学以致用。

3、教学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实习基地缺乏

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重点高校有国家配套资金支持,情况要好于一般非重点院校和民办院校。大部分院校没有建立起专门的国际贸易实验中心来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到目前为止,很多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就根本没有配套的实验室,这不符合现代的教学发展的需要。另外,很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企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一般建立在部分教师过往人际关系等个人感情基础之上,没有上升到学院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层次。实习单位与学校和学生属于单向不均衡关系,没有对价支出,因此,缺乏持续合作的基础和动力,不能保证学生实习实践需求的稳定性要求。

4、外经贸人才现实要求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

对于外贸公司来说,更多期待的是毕业生成为来了就能发挥作用的人才,也就是说他们期待具备较强实践和操作能力的人才,而现有高等院校的毕业生离这一要求相去甚远。由于受到较好学术氛围的熏陶,通常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具备良好的分析和研究能力的毕业生,往往在企业高薪聘请一段时间后,发现毕业生要么眼高手低,不愿做具体工作和业务,要么不能胜任具体的贸易实际操作工作。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缺人、学生失业的结构性问题。

(二)过分强调老师主导作用.扭视学生主体地位

虽然已有很多人意识到了我国传统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弊端,但“仓库理论”依然盛行。该理论认为:“大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教育就是用知识去填充“仓库”,把记忆知识的的量的多少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

由于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中采取单一的灌输教育方式,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非启发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学生一味地接受老师传播的知识,缺乏思考,所以谈不上真正吸收,更谈不上创新。因此缺乏案例教学和实训的锻炼,贸易知识的学习会变成一个乏味的过程,导致很多学生不知所学何用。

(三)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沂业内部竟争升级

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传统思维认识密不可分,高考学生选择专业时,家长和社会的导向都存在不尽合理的倾向:如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国有名校轻民办院校;重热门专业轻自身基础。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是近些年学生热捧专业,综合院校、专业院校、民办院校、职业院校都在宣传自身优势,在一定程度造成竞争升级,对专业和社会不负责任,人才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有明确区别:学历教育高校应该承担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职业教育则应该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然而二者却出现了倒置或混杂的不良倾向。

三、构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路径

(一)合理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1、坚持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

培养应用型人才不等于废弃理论课教育。因此,我们坚持必要的基础理论课教学必须到位,在教学计划中保证必要的课时。例如,在教学计划中,经济学、管理学、国际贸易概论、货币银行学等基础理论课都保证了其必要的地位,以使学生打好理论基础。

2、突出实践教学

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一是要求课堂理论教学要体现实践性的要求。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要求突出案例教学并与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软件如SIMTRADE教学软件相结合进行教学;电子商务课程在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亦就部分内容实行课堂实验模拟教学;会计学课程,要求教师课堂精选实例讲解。二是围绕国际贸易业务的流程专门开设多门实验课,比如单证、通关实务等。

(二)贫沏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

1、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了加强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开始学习专业理论课时就进人应用环境或背景中加以理解,我们在理论课教学中也提倡案例教学,要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各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运用案例教学,强化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如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枯燥的理论,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需要学校为他们创造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条件,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强化实验课教学是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加强应用能力训练的最重要的一环。比如,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仿真、电子商务、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调研、国际贸易模拟实验、金融投资模拟实验。这些实验课程均紧紧围绕让学生进人国际贸易业务环境和提高相关技能而开设。这些实验课,一部分在实验室完成,另一部分必须走向社会,实地训练。如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调研,需要直接与有关单位零距离接触.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以期帮助学生从理性认识返回到实践中的感性认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及其实用性。

2、大力推广双语教学

由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将来就业岗位的特点,外语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就业和适应工作的能力影响极大。为此,我们的培养方案强调了本专业对学生外语掌握程度的要求。在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鼓励部分课程进行双语教学,促进双语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的推广。

(三)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他们在教学上采取工学交替形式,一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24周,其中12周在学院学习,12周在企业培训,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实际生产组织,掌握各种工作岗位的职责,需要时还可顶班工作。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岗位有大概的了解,同时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和学生选择职业提供机会与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实习制度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实习制度,美国高校采取的实习制,其种类有全职的、兼职的;长期的、短期的;不收酬劳的、收取酬劳的等等。它与今后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通常,学校都设有被称为‘脚acement"的机构(相当于职业介绍所),该机构的职能就是帮助毕业生或实习生联系工作单位。学生可以将简历述于该机构,再由机构提供参考意见并联系企业以安排实习。

2、建立战略联盟,实现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指的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其教学活动直接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利用公司的某些资源,如丰富的实践经验、全球化的网络等。特别是通过与一些跨国大企业的合作,使学校在全球化组织管理方面收益匪浅,获得很多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经验。

3、案例分析理论的教学模式

第10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职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案例式教学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目前国际贸易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分别针对讲授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师和本专业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其中,向兄弟院校的相关授课教师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2份。向本专业O7级学生发出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7份。在分析调查问卷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国际贸易案例教学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

1.1对案例教学理解模糊

教师们对什么是案例教学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当被问及“您认为案例教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时,大多数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和传统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范例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有区别,但尽管如此仍有近一半的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存在概念上的模糊,具体情况见图1.1。

13%的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范例式教学。其实,虽然案例教学和范例式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的确都会应用到相关案例,但这两种教学方法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最主要体现在案例的使用目的上。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使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个性、良好品质方面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范例式教学主要是由教师提供一个标准的、示范性的内容,以便学生认识和了解相关知识或概念。由于启发和讨论只是案例教学的两个基本环节,所以启发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只能说是案例教学的一个形式,而不是完全等同的。

1.2案例使用无计划

在目前的国际贸易理论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为了说明某些新讲授的原理或概念,会随堂使用一些案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然而,案例使用这个环节却往往没有被列入授课计划。当被问及“您对案例教学是否有具体的计划”时,73%的教师是在备课时才考虑是否使用案例教学或使用怎样的案例,只有27%的教师是在学期初制定案例教学的授课计划。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方法,单纯依靠一两次偶尔的、无任何关联的案例分析不能达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由于案例使用没有计划,所以65%的教师不能课前将案例布置给学生。针对教师的这一做法,86%的学生认为教师应在课前将案例内容下发,这样可以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并且节约课堂上的时间。

1.3案例资源质量欠佳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使用现有案例集著作。比如笔者使用的林珏主编的《国际贸易案例集》和张鸿主编的《国际贸易案例与习题集》。尽管这两本书可以说是目前国际贸易理论案例式教学的先锋,但它们在当前的高职国际贸易案例教学的使用中已经逐渐显现出一定的弊端。主要原因有:第一,林珏主编的《国际贸易案例集》中的案例都是发生在2001年前的经济事件。随着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其中的多数案例不再具有典型性。第二,两本案例集的结构与高职教育的国际贸易理论结构不尽一致。课本中的许多知识点在该案例集中并没有合适的案例可以为之服务。第三,案例集中只是简单的案例内容及针对该案例的思考题,并没有对该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也没有明确指出该案例可以为课本中的哪个知识点服务,这样势必导致在使用时出现一定困难。第四,案例集中的部分案例对于高职学生来讲略显复杂,难度比较高,不能为高职课程教学所用。案例教学中使用的另一种来源则为教师自编案例,主要是教师查询资料或针对时事而自行编写的案例。这类案例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案例的质量很难保证。

1.4教学方法不能以学生为主体

现在高职国际贸易案例式教学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见图1.2)。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最多的形式是“老师直接给出案例及最佳答案”,而学生则普遍认为“现场表演”和“现场讨论”对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更有效。以教师为中心,不给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这样的做法只能让学生片而理解相关知识点,不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课前不预习,课上不发言,课后不总结,案例式教学根本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实教师多选择“直接给出案例和答案”而不是“现场讨论”或“现场表演”的原因在于:后两者对教师的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即知识全面并且系统,对学生有良好的引导能力,并且对突发状况有灵活的应变能力。我们的教师往往缺乏这些方面的能力,因而案例教学的过程才显得比较单一和呆板。

2改进方法

2.1成立课程组,制定完备的教学计划

课程组是我系从06学年开始进行实践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课程组即教授同一门课程的老师组成的一个临时性的教学团队,除了协调各任课老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以外,还可以通过课程组制定完备的教学计划,以使得案例式教学更具有计划性。上学期我们成立了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组,在开学初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对各章节使用什么样的案例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都做了具体安排。在学期中课程组各成员不断的交流、学习,组织观摩课,总结经验。现在,案例教学的目标已初步实现。

2.2合理选择案例,建立案例库

93%的教师和89%的学生认为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关键。一个好的、典型的案例往往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另外,根据教学进展的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案例,是使案例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选择案例要考虑案例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分析价值等原则要求。典型性是指所选的案例应与教学目标相吻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与核心内容相吻合。这便于学生掌握,并能运用相应的理论进行分析。系统性是指案例要结合课本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前后关联,一个案例服务多个知识点,或多个案例服务一个知识点,建立案例库。这可以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灵活用。分析价值性是指案例的难易程度应该适中,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能过于简单。具体、生动、形象的综合业务案例可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的积极性,便于他们对这些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及掌握,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2.3.1课前准备

课堂上纯粹由教师对案例进行讲解,很可能让学生产生惰性,失去积极参与讨论的主动性,案例教学的效果就无法实现。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简单办法就是课前告诉学生下次课要使用的案例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自行发现问题,并积极地解决问题,实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这种方法适用的范罔比较广,很多知识点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展开教学。

2.3.2小组讨论

这一阶段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性阶段,可以由教师分组,或学生根据观点不同自由结组。小组讨论阶段主要是为了汇聚小组内各成员的智慧,弥补单个成员考虑问题的片面性,使得观点更加鲜明,方法更加全面、具体。小组讨论阶段应}打教师旁听,以便进行必要的指导。

2.3.3班级讨论

班级讨论是案例教学的。首先应该由各小组代表阐述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然后展开自南辩论,持不同意见的班级成员可以提出质疑或反驳。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做一个出色的“引导者”。一方面,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应该让赞同的学生尝试一下如何寻找有利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让不赞同的学生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不能任由学生向着错误的方向越滑越远,而应及时地为讨论指明正确的方向。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面、课堂组织能力以及临场反应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教师必须在上课前做好充分地准备。

第11篇

关键词: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

近2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国内高校纷纷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国际贸易大环境的变化,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受到了质疑,部分学者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展开了研究。目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探究中国与英国、美国大学课程体系的差异,从而提出中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改革方向[1][2][3];从社会需求出发,探究中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4][5];针对民办高校和高职类学校学生就业特性,探究这些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6][7]。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采用理论推演的方法,重点探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课程设置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现有研究尚缺乏对培养目标和学分要求的研究。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既融合了美国教育、日本教育等特征,又与大陆文化同宗同源。本项目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以海峡两岸7所高校为样本,采用案例研究和多元统计的方法,从培养目标、学位及学分要求、必修课程设置等方面,全面研究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探究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方案模式。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根据样本的代表性,本文选择了大陆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3所“985”高校、1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学科特色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以及台湾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2所公立高校、1所私立高校作为研究样本。具体如下: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和东吴大学。

二、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从海峡两岸样本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见表1),北京大学着重培养综合型涉外经济与贸易方面的人才;复旦大学着重培养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浙江大学着重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培养目标虽未明确说明,但从其对培养人才的基本技能要求来看,比较注重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高级专门人才;台湾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国际企业经理人才;政治大学的培养目标为高级国贸决策、经营管理人才及研究人才;东吴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国际贸易与国际企业之专业人才。

从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看,大陆4所高校的培养目标虽有所差别,但总体上的培养目标为综合性的高级国贸人才,而台湾的3所高校总体上旨在培养国际贸易与国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

三、学分要求比较

从海峡两岸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总学分要求来看(见表2),大陆4所高校的总学分要求为140~16分。其中,总学分要求最低的是北京大学,最高的是浙江大学。台湾3所高校的总学分要求为136~140学分,各校间相差不大。其中,总学分要求最低的是政治大学,最高的是台湾大学。相比较而言,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明显高于台湾高校: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最低值与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最高值相等,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均值高13学分。

从通识学分来看,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通识学分要求均值为46学分,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通识学分要求均值为31学分,大陆高校比台湾高校高出15学分。其中,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英语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出分,贡献度高达46.67%。特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通识学分要求竟高达72学分,其中,英语学分就达36学分,远高于其他高校。其他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英语学分要求分别为:北京大学8学分、复旦大学8学分、浙江大学12学分、台湾大学6学分、政治大学6学分、东吴大学15学分。

从必修学分来看,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学分要求均值为57学分,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学分要求均值为70学分,大陆高校比台湾高校低13学分。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选修学分要求均值为43学分,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选修学分要求均值为37学分,大陆高校比台湾高校高6学分。对于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学分,台湾高校和大陆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未做要求;北京大学也未对实践教学学分做要求,只规定了毕业论文学分(3学分);复旦大学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学分要求分别为2学分、4学分;浙江大学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学分要求分别为6学分、8学分,是要求最高的学校。

四、必修课程设置比较

各样本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设置差异较大,共同必修课仅有高等数学(或微积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和统计学(见表3)。

按所开设的必修课程设置,样本高校可分为三类:以宏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为主的高校,如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宏观类和微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并重的高校,如浙江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以微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为主的高校,如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和东吴大学。

从样本高校的特有必修课来看(见表4),复旦大学开设的博弈论、浙江大学开设的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服务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设的风险管理与保险、台湾大学开设的管理资讯系统导论,是各高校根据国际贸易环境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其余各高校的特有必修课则是依据本校专长开设的,典型为政治大学开设的民法概要和社会责任伦理。

五、结论与建议

从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比较可以看出:第一,总体来说,大陆4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综合性高级国贸人才,而台湾3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国际贸易与国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第二,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总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13学分,通识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15学分,必修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低13学分,选修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6学分;第三,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必修课程以宏观类国际贸易为主,浙江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宏观类和微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并重,但是,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则以微观类国际贸易课程为主;第四,台湾的3所高校均将财务管理和国际财务管理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必修课,而大陆的4所高校均未将这两门课程作为必修课。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对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改进提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培养。从毕业生的竞争力来源来看,短期竞争力来源于职业技能,中期竞争力来源于管理能力,长期竞争力来源于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们要兼顾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大学课程的学习之中,而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调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得到解决。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侧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管理能力的培养。今后,大陆高校可以调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第二,降低英语课程的学分要求,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大陆高校通识教育学分均值比台湾高校高出的15学分中,英语学分的贡献度高达46.67%。因此,大陆高校可以相应地降低英语课程的学分要求,并通过改变专业必修课的教学方法将英语课程渗透于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之中。这样既有利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学习国际上的相关专业知识。第三,提高必修课学分要求,增加微观类国际贸易课程。大陆高校必修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低13学分,大陆高校可加大必修类学分设置,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系统化。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对外贸易活动贯穿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人才除了具备对国际贸易问题宏观把握的能力外,更要具备管理国际化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上增加微观类国际贸易课程。第四,增设国际财务管理必修课。随着世界资本市场日益一体化,国际化企业及时而正确的决策更加离不开对国际财务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国际化企业的经营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掌握国际财务管理理论,建议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国际财务管理必修课。

参考文献:

[1]李炳林.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性教学之比较[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6):128-129.

[2]张宇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和应用性人才培养――以英国大学商学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59-61.

[3]张乃侠.从中美高校本科课程设置的差异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教育探索, 2011(4): 158-159.

[4]陈向阳.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3):117-118.

[5]Xiao, Yang.Inte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Innov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Exploration[J].Physics Procedia.2012(33): 1420-1425.

第12篇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课程,对于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学生将来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该课程传统的考核模式大多为期末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需要。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重在实务,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试方式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原则

1、能力为本:通过案例分析、综合分析等题目,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综合考核:考核体系同时兼顾对学生沟通能力、市场拓展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

3、多元主体:学生成绩评价主体有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等,考核主体逐渐多元化。

4、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逐步代替结果考核,通过对学生学习、操作作业、实习表现等过程考核,结合期末考试,形成学生的综合成绩。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路

1、树立科学的现代考试观,为考试改革提供良好的思想环境。着重强调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考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更强调通过考试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增加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考试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考试命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考试题库要随各种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同步更新。

3、丰富考核形式,打破传统单一考试模式的垄断局面,从深入、确切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出发,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网上考试、案例分析、专题报告或调研报告、课程小论文、小组讨论、操作考试。在具体运用时,要考虑具体的考核内容及测试取向。考查的重点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