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时间:2022-04-12 02:42: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天上的街市郭沫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七年级《天上街市》:驰骋想象的翅膀,翱翔在理想的蓝天。

当现实不如意,令人心灰意冷、几近绝望之时,人们便喜欢驰骋想象的翅膀,来描绘心中美好的理想蓝图。东晋末年,战乱纷纷,民不聊生,诗人陶渊明忧国忧民,不满于现实,他怀揣着理想,驱遣想象为世人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和平安乐、宁静淳朴的世外桃源,成为了千百年来人们心中向往与追求的理想乐园。现代文学家郭沫若也是如此,由于对当时中国现实的不满,他描绘出了心目中的美好蓝图——《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在日本留学,和那个时候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思念,有着对理想未来的迷茫。在一个夜晚,诗人走在海边,仰望星光点点的美丽夜空,这夜空触发着他的幽思遐想,让他以审美化的态度与无限的宇宙进行更直接的交流,他的心情变得开朗起来,似乎暂时忘却了现实的苦闷,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通过想象将这种理想写了出来,那似乎是天国乐园般的想象。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漆黑的夜空,街灯与明星交相辉映,说不清哪是街灯、哪是明星。诗的开头,作者巧妙地以街灯和明星互喻,随着迤逦远去的灯火和繁星,把读者引入“那缥缈的空中”,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这时正当天黑,这是有象征意义的,诗人面对的社会现实,不正处在黑暗之中吗?明亮的“街灯”和“明星”不正寄寓了作者对冲破黑暗势力的那股光明力量的渴望与向往吗?

接下来的十二行诗句中,诗人描绘了想象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其肯定的语气让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象,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从而在其中汲取到无穷的精神力量。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作者驰骋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比现实世界美好许多的地方:热闹繁华的街道上商铺林立,摊铺满街,珍品奇物,琳琅满目,商贩吆喝,此起彼伏,来往百姓,怡然自得,好一个热闹祥和的太平盛世。这样的太平盛世,对于当时生活在军阀混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百姓来说,具有多么大的诱惑力啊,作者是多么希望看到这幅美好的街景啊!

诗中描述的不仅仅是一个街市,更是一幅自由幸福的生活场景:“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在一片繁华的“天街”上,诗人更关心的显然是此间人们的生活状况,尤其是那被浅浅的天河分隔着的,对爱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织女,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还在碍于专制的王母,守着银河,默默相望吗?不,作者运用想象之笔,让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形象焕然一新,让他俩骑着牛儿越过了银河,提着灯笼,闲游天街,无拘无束地共度起自由幸福的生活。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颠覆了流传千古的神话,化解了那场悲剧和千年的相思与哀愁,描绘了一幅百姓和乐、安闲、舒适的生活场景,我想这也是当时饱受战乱、生活困苦的中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的。诗人大胆的想象和对幻美的追寻,反衬出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愤怒以及幻灭的悲哀,更寄托了诗人对光明幸福的热烈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翘首期盼,表现出诗人在艰难处境中仍不失赤子之心的襟怀与品格。

驰骋想象的翅膀翱翔在理想的蓝天,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现实的痛苦,从中汲取无穷的精神力量。

千百年前的诗人陶渊明如此,现代诗人郭沫若亦如是。

课文背后的故事:

郭沫若的诗一向以情感强烈著称:他的《凤凰涅槃》热情雄浑,他的《天狗》带着消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晨安》、《炉中煤》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动不止。但《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却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如细流,如涟漪,作者尽情驰骋美好的想象,表达出了对旧社会的坚定信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第2篇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静夜》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想像练习。

第3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 现代诗歌 鉴赏水平 语文素养

当下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现代诗歌有限,高考语文试题对现代诗歌也鲜有涉及,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普及,现代诗歌的作品与日俱增,作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因此学生对现代诗歌鉴赏的知识既陌生又迫切,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以获得鉴赏的依据和方法,期望他们以此提高现代诗歌鉴赏的水平。

一、现代诗歌的音乐美

我给学生的第一首诗是贺敬之的《西去列车的窗口》,这一次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给学生朗诵,我问:这首诗该怎么读?学生有节奏地朗诵了一遍,顺势请他把节奏划了出来:

在/九曲/黄河的/上游/

在/西去/列车的/窗口/

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夏夜/

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时候/

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

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

我请学生观察,这几节诗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有两个特点:一是整齐匀称(每节两行均由对偶句构成,两行之间字数、音节数均相等),二是音节数量逐节递增(如第一节为四个音节,第二节为五个音节,第三节为六个音节)。我接着提问:诗歌的节奏和诗歌的内容有联系吗?学生回答:自己仿佛置身于奔驰的列车之上,似乎可以感受到车轮在有规律地飞快转动,车箱在有节奏地轻轻摇晃,甚至还感觉到,列车正在不断地加速。接着我补充道,郭沫若曾经说过:“节奏之于诗,是她的生命,没有节奏便不是诗。”

我给学生的第二首诗是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诗一投影出来,学生雀跃,因为他们初中学过。我说,我还要请同学们听一首广东歌谣:

凼凼转,圆,炒米饼,糯呀糯米团。五月初五系龙舟节啊,阿妈叫我去睇龙船,我唔去睇,我要睇鸡仔,鸡仔大我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几多只呀,我有只风车仔,转得好好睇,睇凼凼转呀,圆,睇凼凼转呀,凼凼转又转……

听完以后我提问:这首诗和这首歌有没有共同点?不少同学很快发现,《天上的街市》有着像《凼凼转》这样儿歌式的独特旋律。郭沫若正是抓住了童谣的特点来经营诗的音乐美,一下子把我们带进了童真的境界。我们仿佛回到了儿童时代,正一面指指点点天上的星星,一面聆听奶奶或妈妈讲着天空中美妙迷人的故事。

通过这两首诗的品读,学生了解到:诗歌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

二、现代诗歌的含蓄美

1.品味意象。说到诗歌的含蓄美,学生很熟悉,因为以某种景物的描绘作为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象征、通过意象传达情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悠久传统。我告诉学生这在新诗的创作中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如闻一多的《死水》和冯至的《蛇》: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死水》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冰冷地没有语言/……它月光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潜潜走过/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蛇》

闻一多先生的《死水》,用一沟死水象征当时北洋军阀统治下黑暗的中国现实。冯至的《蛇》则把“我”的寂寞比作“一条长蛇”,冰冷无言,令人悚惧。

不过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在“意象”上有一些区别:现代诗歌追求一种只属于个人的“私人意象”和意象的多义性,如“蛇”等。古典诗歌的意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传统性,由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积淀而成,如“月”就是思乡的代名词。

2.发挥想象。诗歌的含蓄不仅体现在通过意象传达情感,诗歌留下空白,使读者发挥想象,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去填补、增加美的体验也是诗歌含蓄美的重要体现。学生刚学完的《沁园春・长沙》,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题:假设自己就是电影导演,现在要拍一部《沁园春・长沙》,剧本就是这首词,请用语言展现拍摄出来的画面。一说到请他们做导演,学生顿时激动兴奋起来,大家跃跃试试。其中一个学生根据“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给我们描述了她想象的画面:(空中拍摄)湘江如一条玉带般横过屏幕,向东奔流。江中的橘子洲,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随着镜头的推进,树上的果实和树下金色的落叶映入眼帘。在这树林边,江渚上一个黑点越来越大,逐渐清晰,最后定格为一个高大的背景,他披着长衣,双手叉腰,脚下是静静流淌的湘江。

诗人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歌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我们只有充分展开想象,才能通过有限的字句去体会诗歌阔大深远的意境,领会诗歌的感情。

三、现代诗歌的语言美

1.高度凝练的语言。诗歌的语言特别讲究凝练,它以尽可能经济的语句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甚至要求每一个词都有极强的表现力,我给学生选了两句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

推开窗户/满园的欲望是多么美丽。――穆旦《春》

当学生朗诵后,我提出哪些词最有表现力时,学生几乎脱口而出:“嘶哑”、“欲望”。我进而和他们一起品读:“嘶哑”一词,充分表现了对苦难大地的哀伤、对祖国的挚爱。“欲望”一词凝结了春天里林林总总的生命活力,带给读者一种奇异的美感。通过品读,学生体会到这些高度凝练传神的词语,的确达到了言简意丰的效果。

2.创新的语言。诗歌语言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具有突出的创新特点。在诗歌语言中,词语的词性发生变化,如名词变成动词等,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词被活用后,含义增加了,给人新奇的刺激,能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如:

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余光中《碧潭》

“玻璃”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使之在特定的语境里软化了硬度,放大了透明度,明澈如镜,而它的透明的冷又与忧伤的情感色彩一致,使人新鲜可感。

诗歌语言除了打破固有的语言秩序外,还常常借助于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反复、排比等等,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感人。如: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徐志摩《再别康桥》

康桥旁边的柳树很美,但究竟美到什么样子?诗人通过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柳树的秀美。

四、结语

第4篇

【关键词】想象 联想 能力 培养

想象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将过去的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形象,从而建立起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心理过程。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在写作中,想象和联想常常结合运用,不能截然分开。它们既是重要的心理活动,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体现。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总是有限的,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前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联想是思维创新的基础,而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它们是写作智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发散思维的两翼。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很好地运用想象和联想,那么,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更深刻,更动人,更具有创新性。

学生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这不仅是写作材料积累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不善于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创新思维的问题。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有许许多多的联系点,重要的是找到恰当的联系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想象、联想的方法,明白想象、联想是创新写作的命脉这个道理。

我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一、让学生明白想象与联想就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以此为出发点,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有感而发,“浮想联翩”

这里,我给学生讲的最经典的例子是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一次,谢道韫和叔父谢安及其他弟兄一起观雪景,叔父面对窗外纷纷扬扬的大雪问道:“你们看这雪花像什么?”侄儿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而侄女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这“柳絮因风起”既描绘出雪花轻柔飞旋的状态,又传达出雪花空飘迷离的神韵,还不留痕迹地把寒冷点化为温暖,从颜色、状态、神韵等方面展开联想。相比之下,“撒盐空中”则显得十分蹩脚,它仅仅表现出了雪花与盐颜色相似这一特点。因而,谢安向侄女叫好:“好一个柳絮因风起。”类似的道理和实例我经常在写作教学中讲述和列举,因而学生很受启发,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和体现。

二、让学生明白想象和联想还应该既要内容丰富,又要自然而然

关于这一点,我主要给学生讲述的是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中巧妙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实例,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了;再者《天上的街市》是想象和联想创新的最好范例,作者凭着奇妙的联想和想象编织出一幅天上的美景,把读者带进了神话的境界:“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然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作者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于是想象到天上的街市,再由天上的街市想象到街市上陈列的物品。这里,自然的联想、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优美的语言和奇特的创新,既合情合理,又新颖奇特,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在此,学生不仅深受启发,而且不少同学在作文中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写出了想象丰富、合理自然的好文章。

三、让学生明白想象与联想更应有创造性,有独到之处

第5篇

五通桥区佑君中学2013级1班 韩芷晴

掬一捧似水的年华,让思绪飞扬,在他的书中,品味精彩人生

---题记

“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首诗,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轻轻启开郭沫若先生的书,细细品味着他精彩的华年。 轻轻掀开“女神”的面纱,起初沫若先生的社会理想是十分模糊的正如他所言:“在出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的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建设,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一个新鲜的太阳,但在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是理想的憧憬,呼唤着民主理想,是光的追求,不断创新。

等看清了“女神”的面容,有了明确的社会理想时“天狗”便可吞掉“一切星球”;可以说《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勇敢咆哮的声音;“我是宇宙Energy的总量”“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那一声声的呼唤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扑面而来,直冲大脑神经,让人同沫若先生一起咆哮,一起呼喊

然而也许沫若先生也从未想过他的这些愿望会那么难以企及,五

四时期,沫若先生是如此的兴奋,强烈的渴望着新的中国的诞生。殊不知五四过后,中国仍是原来的中国,没有成为《女神》中那个民主的中国,而沫若先生的心也不像从前那样昂扬像“带了箭的雁鹅”和“受了伤的勇士”“偃卧在莽莽的沙场上”;没有了《凤凰涅槃》中歌颂“光明更生”“宇宙更生”“凤凰更生”时的激情,对祖国新生的赞美,国内的一片黑暗让他更加憎恶,不满,但又无可奈何,他不再礼赞“光芒万丈的太阳”,而是仰望“幽光闪烁的天空”,不再是要“双脚”永远和地球“母亲”相亲,而是羡慕“天上的街市”。沫若先生对这个黑暗社会是那么深恶痛绝,势不两立……心也随着有些憎恶,有些愤怒,有些郁结……

《星空》中透露着“低徊的情趣”“深沉的苦闷”,沫若先生此刻正在彷徨,不断徘徊;《瓶》是沫若先生一生中唯一写爱情的作品,一段情感的真实记录,缠绵悱恻;《女神之再生》流露着沫若先生对祖国新生的无限向往和渴望……

沫若先生的华年中有太多的对这个社会的憎恶和不满,欣慰的是他的心中仍有所期望,有所渴望......沫若先生有一颗积极向上,崇高的理想的心,深深激励着我们。

放开双手,让着满藏这渴望与憎恶,现实与理想交织的泉水从手掌到指尖慢慢流走,心却永远忘不了沫若的华年,是那么……

指导老师:李钊剡

第6篇

内容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导语, 把目的性、趣味性、情感性、启迪性融入到课文的讲授中去,就能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导语设计 目的性 趣味性 情感性 启迪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讲授新课的导语, 把目的性、趣味性、情感性、启迪性融入到课文的讲授中去,创设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一.导语要带有目的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意创设疑问,引导学生带着目的去思考,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在教《孔乙己》时我这样导入:“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旧时“读书人”的形象的。鲁迅的好友孙伏园曾经问鲁迅,他最喜欢自己小说中的哪一个人物?鲁迅回答是孔乙己。在鲁迅的作品中他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为什么他唯独最欢孔乙己呢?鲁迅先生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已的形象呢?仔细读完《孔乙己》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从课文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设计这样的导语,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孔乙已是一个怎样的人?孔乙已这个“读书人”形象究竟是命运造成的、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造成的呢?”让学生对课文学有目标,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二.导语要含有趣味性。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在教《天上的街市》时,我先给学生讲“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然后导入新课:“牛郎织女,一年只有在七月初七这天才能在鹊桥上相会一次,平时被阻隔在天河两岸,难以团圆,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感慨和遐想。但是诗人郭沫若却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地运用了“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为我们写下了一首清新的抒情小诗――《天上的街市》。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步入《天上的街市》详细了解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街市’过着怎样的生活?作者描绘了“天上的街市”美丽而新奇,向我们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讲述一个与课文有关的趣味故事不仅能顺利导入新课,还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三.导语要富有情感性。以情激情,以情染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在讲授的《回忆我的母亲》时,我这样导入新课:“母亲是最伟大的,她是我们人类最值得尊敬的人物之一,她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们的成长;她又是那么勤劳、善良、无私把一切都给予了我们,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我们应该用什么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呢?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当得知自己的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他又是如何回忆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从而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是怎样以母亲的‘勤劳’为叙事中心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爱’的情感”。我运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在反问中抒发自己的情感,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

四.导语要兼有启迪性。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把握文章思路,常常要针对文章用些富于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思维等,使学生快速进入教师预定教学设想中,这就是所谓思路导入。如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我这样设计导语:“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春天,赞颂过春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佳句:在《绝句》中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 在《咏柳》中贺知章笔下的春风柔情万种,‘二月春风似剪刀’。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春》在散文家朱自清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又让学生背诵了两首描写春光美丽的富有优美意境的古诗。学生听了这样的导语,已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境地,还没读《春》,就已沉浸于浓浓的春意之中了,这样顺势一引,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春》的艺术意境之中。

导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课堂在轻松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只要教师能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导语,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教学环节,就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饶金龙,广东梅州兴宁市第二中学教师。

第7篇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如果注意挖掘教材的美学意蕴,对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很大地帮助。

一、挖掘课文的语言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在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作品随处可见。朱自清的《春》中的语言:“……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其中的“钻”“瞧”“踢”“赛”不都是常见的动词吗?然而一经连缀成文,那语言就如涓涓甘泉,让人顿觉美的意蕴无穷。这类美的语言在语文课本中不少,但如果在教学中视而不见、漫不经心、不体味、不发掘,只是一味架空分析,空泛议论主题,那么清醇甘冽的语言美就会被埋没、被抹杀。由于教师的疏忽,导致课文之美也转瞬即逝。这就要求教育者或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语言美诉诸学生的听觉;或使语言美诉诸学生的视觉;或分析关键的动词、形容词,把语言美的意蕴传给学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情操素养。

二、澶染课文的环境美,把学生引入美的意境

请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的景色:“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为绯红,绯红又变为了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变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一片肃穆的神色。”“在这样优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海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夜风轻轻地吹拂着,空中漂浮着大海和田禾混合的香味……文章所描绘的自然环境之美被展示得淋漓尽致。再看鲁迅的文章《孔乙己》中的“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粗看,这段文字不起眼,但一“瞻前顾后”,名堂就出来了。那“一副凶脸孔”,那“也没有好声气”,那“教人活泼不得”不正是孔乙己之所以只能成为使人“活泼”,但没有他人照样过的穷书生的原因。冷漠、麻木的社会环境由此可见一斑。针对上述这些课文中的环境美,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这些文字,在读中领会环境美的意蕴,教师抓住关键词或修辞格透彻评析,道出美的所以然来,把环境美一景物美、背景美等揭示渲染出来、再现出来,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从而熟读深思,把握课文的内在含义,体味到大自然的美和社会背景的美,从而乐学乐读。

三、把握课文的修辞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美是对比美和联想美。臧克家的《有的人》是一首纪念鲁迅的诗。这首诗采用对比的手法,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诗人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和吃人肉、喝人血的剥削者作对比。剥削者虽然活着,但只是行尸走肉,没有思想、没有人性,在人民心中已经死了;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鲁迅虽然死了,但他的奉献精神、战斗思想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诗人用对比的手法,把鲁迅的形象塑造得极为高大美好。学生学习了鲁迅的伟大精神、人格,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生甘做“野草”、甘做人民的“牛”。这就是对比美的艺术效果。

联想是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某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觉形象化。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中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手法。“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远远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诗人富有创意的联想让读者从“远远的街灯”中联想到闪烁在天空中的灿烂的群星;又从那“无数的明星”联想到那灯火辉煌的天上街市。这样天上和人间上下沟通,把读者带到了―个虚无缥缈的神奇世界中,使读者联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上的珍品、幸福自由的生活。读完这首诗,我们不禁沉浸在瑰丽神奇的境界中,获得了美的享受。

四、探究课文的结构美。着力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语文教学如何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养成欣赏课文结构美的习惯和能力,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和思维能力颇有好处,而且必然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形成,使之受益终身。例如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情节生动、结构完整,令人赏心悦目。这篇小说反映了农村谷贱伤农的社会现实和农民要求变革的愿望。小说的主人公,以旧毡帽朋友的形象出现,更能反映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情节上以农民一天的活动为线索展开,按时间的顺序、空间的转移和活动内容的变更,突出截取三个生活横断面来写,从而反映了农民从希望到失望,再到愤懑,直到反抗意识萌发的变化过程。作为授课教师,应重视学生鉴赏课文结构美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思路清晰,言简意明的板书设计,以传达课文结构之美。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努力地、自觉地、和谐地、全面地把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融为一体,把握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意蕴。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8篇

【典故】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

【释义】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对恋人。

【用法】作主语、分句、宾语;指分居两地的夫妻

【结构】合式

【近义词】牛星织女

【押韵词】零光片羽、祁寒暑雨、千丝万缕、恶言恶语、以冠补履、词秽语、意气相许、欲取姑与、百废具举、箕风毕雨

【年代】古代

【谜语】联

【语文同步】我想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郭沫若 《天上的街市 》小学十一册·诗海拾贝·5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玉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玉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示例】尝笔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 清·郑燮《范县署中寄余弟墨粉四书》

【成语例句】

第9篇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颁布后,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不少新诗篇目,新诗单元可谓异彩纷呈,蔚为大观,作文部分的要求也取消了对新诗体裁的限制,这些都显出了新诗的地位已提升。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新诗的教学有新的要求,教师如何让学生领略新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摆在中学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如何进行新诗教学,语文教学必须对新诗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朗读

朗读是一种言语活动,朗读可以感知新诗中的意象,感悟诗中意境,品味新诗中的语言和艺术技巧。有感情地朗读新诗,先要联系诗人的创作年代,创作心理――“知人论世”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新诗。同时有感情地朗读可以顿悟新诗中的意象,理解新诗的主旨,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体会诗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好方式,增强语音、语义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赏能力。

诗歌是情感的结晶体。每一首诗,都是人间一段真情的告白。朗读一首优美的新诗,仿佛接受一次感情洗礼。有感情地朗读新诗,可以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经常朗读新诗可以陶冶学生思想情操,调动学生学习新诗的积极性。

朗读是一种多功能的言语活动,新诗的言语理解是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的,朗读比默读更有深刻的心理效应。朗读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的神经传入大脑,产生理解与联想,通过理解与联想在大脑形成印象,加深记忆。朗读一首新诗佳作,学生容易从新诗内容和形式中获得真切的、敏锐的感受,从而体悟新诗的语言规律。发挥联想与想象,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获得审美的愉悦,认识审美价值。

新诗是一种独特文体,具有音乐美与节奏美的特征,朗读不但要有感情,而且要读出它的节奏韵律美和音乐旋律美,例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音乐美表现在:全诗七节,每节换韵,第一节与第七节同韵,每节内逢双行尾字相互押韵,单行尾字既不相互押韵,也不与双行尾字押韵,韵脚分别是“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ai\ang\ao\ong\ao\ai型,押韵起伏,音节的波动,具有音乐美。再如《再别康桥》一诗的节奏美: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一个节拍一顿,一顿犹如一声鼓点,契合诗人的感情起伏,低回折曲,一咏三叹,七节诗错落有致的排列,舒缓有致的声调,突出了此诗的节奏感与旋律美。集体齐声朗读更能让学生感受新诗的音乐美,体验诗的节奏感,这就是新诗的“美读”。美读会增加美感,美读是提高学生审美层次,增强教学境界美的有效的方法。

朗读新诗,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新诗的感悟能力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与语感能力。鼓励学生多读诗,培养朗读新诗的习惯,不要以讲代读,忽视学生朗读的效果。

二、点拨与引导

新诗是现代生活、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体现,尽管没有古诗那么深奥,但让学生全面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阅读新诗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经教师点拨,使学生对诗意加深理解,有了教师的点拨,学生对疑难问题产生释重感与豁然开朗之感。新诗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意境、意象和通感。点拨学生“注意意会,讲究神韵”,及怎样领悟新诗的意象、意境。新诗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怎样对新诗进行审美和产生审美意识,体验新诗中的美感,养成纯正高雅的审美情趣。

点拨与引导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性,点拨和引导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从对新诗的陌生、排斥,到主动接近新诗、热爱新诗。在学完几首新诗后,主动找些新诗集作为课外读物,甚至主动动手写新诗。教学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默默听的“满堂灌”的过程;而是把以前的教学过程变为引导点拨的过程。教师启发学生思维,自奋其力,勤其练习,从而调动学习新诗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以弄懂一首或几首新诗的规律,去分析理解一百首新诗为目的。

对于刚接触新诗的学生,要引导学生对新诗中的每一句仔细推敲与揣摩,分析其意蕴与语境。引导学生探寻全诗中的隐喻与象征内涵,分析诗中意象中的意蕴,分析诗中的主旨与语言结构,掌握和理解新诗的规律,点拨学生区分高雅诗与庸俗诗之别,多读高雅意蕴深刻的新诗,不断扩大学生的新诗知识面,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提高欣赏能力与分析能力。例如:教师在给学生上郭沫若《炉中煤》一诗时,先利用学生在已学过的《天上的街市》中,学生对郭沫若的新诗艺术风格的印象,引导怎样分析《炉中煤》的主题,引导学生怎样感悟诗中的意象,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体现作者怎样的艺术风格,等等,激发学生思考与踊跃发言,活跃课堂气氛。点拨:此诗有两个主题:1、爱情为主题;2、眷念祖国为主题。把祖国比喻成“年青女郎”、“心爱的人”;把自己比作“炉中煤”、“黑奴”。《炉中煤》《天上的街市》都是郭沫若在日本时创作的思念故乡的新诗,引导学生对两首诗的主题、艺术风格、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与比较,学生独立思考与发言。

点拨引导方法的运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新诗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判断能力,懂得什么是高雅的,什么是低劣的,培养学生对真、善、美不懈的追求,达到教学的目的,实现新诗教学目标。

三、意象和意境的品味

意象是诗人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融入主观情趣和美学理想的客观事物的影像,例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波光里的艳影”“青荇”“水草”“星辉”等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在诗中成为意象,这些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和哀愁的、欣慰的感彩。

启发学生整体感知,捕捉新诗的意象,发挥想象,把握新诗意境。意境是整首诗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境可以创造诗歌的整体气氛,诗中的隐喻、象征内涵是通过意象表层呈现的。意象中隐含着意蕴,用感悟最深的意象去分析其意蕴的情感。

点拨学生对意象、意境的品味可以增加学生对新诗的进一步理解。

第10篇

1 老杨同志有些不耐烦,便道:“你们忙得很!等一会闲了再说吧!”

(赵树理《老杨同志》)

老杨同志话语中的“闲”有言外之意,他用“闲”一词表示对他们(刘广聚、陈小元)秋收时节在村公所里下棋的不满。

2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孙犁《芦花荡》)

句中的“悠闲”是一个词,描写老头子坦然自若、成竹在胸的心情。

3 他没有其他人表现出来的那种急躁情绪,而是悠闲地抽着烟,稳健地踱着步。

(王润滋《卖蟹》)

这里的“悠闲”也是一个词,描写过滤嘴安然无事、优哉游哉的样子。

4 (看到墙上贴的条幅,念)“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

(沙叶新《市长》)

条幅上的“闲谈”是一个词,表明齐仰之不愿浪费时间。

5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这个“闲”字写作者的生活安适,心境平静。

6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这两句诗是虚写。诗句中的“闲游”是一个词,“闲”字写牛郎织女逛天街是那样的自由自在。

7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

没有人声,桂花落下,夜静山深。诗人用“闲”这个词描写山中春夜的阒寂。

8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

诗句用“闲”一词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寂寞的心情。

9 四海无闲田,农民犹饿死。

(李绅《悯农》)

四海之内,没有空闲的田地,农民还是饥饿而死。诗人用“闲”一词从侧面反映了农民耕作的辛勤。

10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行宫》)

白发苍苍的宫女们坐在一起,叙说着唐玄宗的一些往事。以此来打发时间。“闲”这个词写宫女们无所事事,百无聊赖。

11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翁卷《乡村四月》)

作者用“闲”这个词从侧面写乡村四月的繁忙。

12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这两句诗是虚写。一个“闲”字写诗人游玩赏景。

13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诗人午睡起来,没有心情和思绪,看着小孩们抓柳树花絮。“闲”一词写诗人的闲情逸致。

14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昊嘉纪《绝句》)

这两句诗写盐场劳动的盐工在夏天炎热的烈日下稍作片刻休息。“偷闲”是一个词,从侧面反映盐工受尽了煎熬。

15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诗句中的“等闲”是一个词,“随便”的意思。春天,东风最常见,真是“东风满天地”(罗与之《商歌》)。

16 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第11篇

摘要: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同时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且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本文从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文学样式中探究想象这一教学手段运用的规律性,并深入分析想象在学生活动、教师组织、文本探究之间的关联,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对这一教学手段的认识,引领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想象;文学样式;学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62-02

在心理学上,一般将想象理解为,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一般情况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维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知的延伸与拓展,而提升感性认识必须经历阅读者的自我体验,形成对阅读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从而达到更为理性的认识。在这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中,想象是一种顺势而成的必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活动,无疑是情感体验,阅读对话,理性认知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才是抓住想象活动的最佳时机,又怎样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想象活动呢?

一、在阅读语意含蓄、内涵丰富的诗歌文本中需要运用想象手段

中国现代诗歌曾一度出现“呐喊”式的表达方式,一般较直白易懂,随着现代诗歌的发展,诗人们的表现方式在不断地趋于含蓄凝练,所以在阅读时,需要读者深切的体验与感受。“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阅读诗歌的最大受用在此”。而这样的共鸣往往需要借助于想象的手段,苏教版七年级选录了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这篇诗歌情感细腻,表意含蓄,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寄托在诗歌当中。天上的街市是飘渺的,若让学生笼统的想象街市的情景,估计得成了我们现代的街市,易破坏诗歌的美感。这就需要恰当的问题设置,如“这街市上什么最吸引你”、“街市上‘世上没有的珍奇’又会是一些什么样的物品”等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理想中的街市,这样才能深层次地理解诗人理想中的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巨大反差,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所以合理的想象才能与作品的整体思想,情感,格调以及具体的情境相吻合,否则就会对作品的理解起破坏作用。

二、在阅读揣摩人物心理、走进人物在特定背景下的表现的文本中需要运用想象手段

有些文本的表达往往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想象更容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层次地体会作者的创作目的。苏教版八年级选录了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此文的解读极易浅俗化,事实上在这篇作品平淡缓和的外表覆盖下暗流汹涌,惊心动魄。这对父母所面临的抉择太残酷了,他们一次次经历理性和情感的大搏击。作为父母来说,送走哪个孩子都十分难于割舍,反映出内心冲突的激烈,也更凸显出父母爱子女的深切情感。而如何引导学生父母在理性与感之间的焦灼与痛苦,我们设置这样的问题:“在最后一次交换孩子后,那一夜这对父母会想(说、做)些什么呢?”通过想象让学生在脑海里再现当时的情景,可以是人物的对话,人物的表情,也可以是一种沉寂的氛围,一种身同感受的情绪,这样的实践确实在课堂上起到了预期的效果。所以这种想象手段的巧妙运用,能很好地使文本的阅读更加深入与立体,真正做到与作者对话,体会文本创作的巧妙之处。

三、在阅读表现手法巧妙、景物特征较为丰富独特的文本中需要运用想象手段

好的作品所描写的景象都会给读者留下想像空间,在学生阅读时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学会用想像去填补这些空间,苏教版八年级选录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其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齐白石笔下的虾、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着空游无所依”。齐白石画虾只是空白中几只虾的形象,却使人觉得满纸皆水。柳宗元写鱼游水中却以“空”来显示水,都是以他物写水。苏轼写月光是以水比月光,但妙在把水写得那么真切可感,以竹柏影拟藻荇更把积水的感觉坐实。苏轼此处与齐白石之虾、柳宗元之小石潭皆以空写水,得水的清澈空灵之妙,而苏轼所写之水为月光之幻觉,这些艺术上的“留白”,恰恰是我们引导学生经过想象渗透文本的最佳切入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到黄州以后与友人张怀民一起漫步的随笔,而这次漫步却因“月色入户”而起,苏轼将那一夜的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比作水草,并没有将月色的特点直接表达出来,此时的授课就非常需要引入想象的手段,教学时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庭下如积水空明’,作者将月色比作积水,请结合‘十月十二日’时间,想象一下这样的月色有着怎样独特之处吗?”,在实践中学生会扣住“水”这一关联的意象进行合理地想象,如这月色是“柔和的月色”、“皎洁的月色”等,如果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探究,“如果你与自己的知心好友也沉浸在这样的月色中,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还会交流些什么呢?”在实践中学生都认为这样的美好月色,可以净化自己的心灵,内心顿然安静了许多。想象环节的过渡,恰好与作者在文末对“闲人”的理解有着共同之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能巧妙地从对于“月色”的赏析引申到对于文本的升华。写景文中有着许多的含蓄之处,有时手法的运用也多为常见,如何转换手法的表现,直接化为学生的体验,并且能对日后的观察与写作有所启迪,那么阅读教学中的想象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必要手段。

当然,想象只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方式的运用,但它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对话文本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阅读拓展,创设情境,立体文本的有效手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想象这一教学手段,对引领学生拓宽阅读渠道,寻找阅读门径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不断尝试中,我们的教学手段自然会不断优化,服务于优质课堂的打造,提升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蓄势;整体蓄势;局部蓄势

“文似观山不喜平”,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非常讲究“蓄势”的,因为平铺直叙的描写,往往是看头而知尾,平直如线,看之如嚼水,平淡无味,不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只有通过精妙的蓄势,悬念环生,一波三折,才能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同样,一堂生机勃勃的语文课也需要诸多环节的蓄势,因为平铺直叙的讲授,犹如死水微澜,只会令学生昏昏欲睡,兴味索然,也就谈不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蓄势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多方面创设有利于教学展开的情景,巧立悬念,使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心绪渐入佳境,达到“愤”“悱”状态的过程。从宏观上把握,课堂教学中的蓄势可以分成整体蓄势和局部蓄势两种情形。整体蓄势是建构在局部环节蓄势的基础上的,离开了局部环节的蓄势,整体蓄势也就难以为继,甚至失去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处理好局部环节的蓄势对整个的课堂教学意义重大。

一、导入蓄势: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导入蓄势指通过设疑、热点、创设情境等手段导入新课的过程。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通过一段精心设计、语言精练的导语来蓄势,经常能取得良好的课堂开端。一段精心设计的导语,不能仅仅让学生发出赞叹,重要的是能用很少的时间达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目的,能快速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语境,进入课文的情境,仿佛“山雨欲来风满楼” ,使学生产生一种想知后事如何的强烈愿望。例如在教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诗时,就可以从《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导入:“故事中的牛郎织女被又深又宽的天河隔离,每年只有农历七月七的晚上才可以靠喜鹊搭成的鹊桥相会一次,其余的日子只能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度过。如果牛郎织女能够在天河里自由的来往,那该是多好呀!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凭借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种美好的愿望写进了他的诗歌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触人心弦的诗篇……”以此导入《天上的街市》。这个导入,通过情景和悬念蓄势,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了阅读的期待,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过渡蓄势: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堂教学中的过渡是指教学过程中某两个教学环节或某两个知识点的教学衔接。在课堂教学中,在上一个教学环节或上一个问题已经结束,而下一个问题尚未开始之际,学生的学习的情绪往往最易产生疲劳,学习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跌入低潮。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巧妙地蓄势,就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不仅可以避免疲劳和兴趣低落现象的发生,而且有利于学生振作精神,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去。如在教授《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百草园的无限乐趣,是儿童心中的乐园后,用一段文字写了家里送作者到三味书屋去读书时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留恋和依依不舍的心情。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来蓄势:仅仅是百草园的美景、趣闻、乐事让作者这样不舍,还是因为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枯燥无味?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又是如何的呢?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在讲完第二部分“梦境”(梦中遨游天姥)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本诗的诗题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应是一首吟别诗,可是为什么写到此时,诗人还尚未写到“留别”?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这样的提问来蓄势,便很自然地使课堂教学过渡到下一个阶段(本诗的第三部分:作者的“感愤明志”)。这样的蓄势设计不仅不会使学生因为两个知识点的衔接而情绪低落,而且还会激起他们探索新知识,探究新问题的激情。

三、蓄势: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

课堂教学的是通过逐步的蓄势,层层深入达到的。“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一个有经验的教师非常善于在教学诸环节中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不断地为课堂教学的蓄积力量。当教学出现时,学生会因急于知道某种结局而凝神思虑,会因解决某一难题而释然愉悦,也会为有了新发现而拍案惊喜。此时,学生整个身心处在创造的激情和成功的喜悦中,感知、想象、思维等理性活动异常活跃,教学效果也非常显著。但是,当学生知道了结局,解决了问题后,可能又会陷入新一轮的迷茫和困惑中,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可以在教学后进一步蓄势,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去挖掘文章的内涵,开拓更新的意境。例如在《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教学的与故事的结局同时到来,作者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来蓄势: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有死?“大约”和“的确”该如何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小说的主题做进一步的挖掘——根据最后一次到店的情景,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而且在当时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像孔乙已这样的人物只有死路一条;但是没有人去关心孔乙已这个只是充当人们笑料的小人物的死活,因而也无从考证孔乙已究竟死了没有。这种结局深刻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表达了作者对孔乙已这一悲剧人物的无限同情。相反也可以让学生想象孔乙己这样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依然存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孔乙己这个文学形象的典型性。

四、结尾蓄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一节优秀的语文课的结尾应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如同“数峰无语立斜阳”的意境,在结尾部分蓄势,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自然地延伸到课外的语文学习中去,还可以为学生留下更多、更深的回味空间,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感。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教学中,特意安排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粱祝》的“化蝶”部分。由于《孔雀东南飞》结尾部分焦仲卿,刘兰芝徇情化“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的故事与粱祝殉情化蝶的爱情悲剧有相通之处,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而这样的蓄势便有助于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感悟鉴赏,沟通心灵。学生沉浸于伤感的旋律里,更进一步地体会了该诗的主题,有一种“美”被撕裂和毁灭的悲剧感受,整首诗歌的内涵与思想荡气回肠,令人回味无穷。

“课”似观山不喜欢平,局部环节的蓄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巧妙地运用蓄势,是活跃语文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