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艺品行业论文

艺品行业论文

时间:2022-12-20 18:11:46

艺品行业论文

第1篇

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生生不息。研究民族文化是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的灵魂,结合现代创造理念和创造方法则是民艺设计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强调的是“广西文脉之传统”,从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中挖掘传统的民族“美术造物”精神,将造物审美思维贯穿于民艺的实际造型与设计应用中。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传统文化认识、传统绘画基础的设计艺术能力的“三位一体”的中国民族艺术的理念设计专家。本文以文脉传承的发展源流为主要之根本,结合时代精神的审美理念,穷源竞流,试从民族文化的开发,运用,及其制作实践和总结归一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分析进而论述民族艺术传承与发展这一历史所承载的永恒命题。

关键词:

民族文化;民艺设计;传承发展

此文为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项目《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JGA283此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自筹重点课题《传承民族文化视角的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B088此文为2015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教学研究与教改激励立项项目《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JGY24

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是集民艺文化与设计基础于一体的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以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与发展为引导,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进行与时代元素相结合的再设计。该专业设置丰富多彩且较为综合,使学生得以学习多种绘画技能以及设计基础,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多挖掘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其图形艺术设计与应用、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中去,为培养成应用型、专业型、研究型复合人才提供了基本的学术技能。

一、民族文化开发与挖掘

“民艺”来自于日本著名专家柳宗悦先生“民艺学”中的“民艺”一词。我国著名工艺美术理论家潘鲁生先生在其专著《民艺学论纲》中对“民艺”的界定指出:“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民艺更贴近‘民众艺术’......从艺术学和工艺科学的角度更体现‘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技艺’的特征。”“民艺设计”不专指“民众的艺术设计”,而是以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传统造物文化作为创作源泉,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精神和创造理念,打造具有东方文化品质、符合现代审美需求、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现代产品。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五十六民族,其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在漫长的岁月洗礼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给民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提炼。所以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有关艺术家深入基层采风调查,了解、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习俗、生活习惯,及创造其民族艺术品的信念和深刻的寓意。

二、民间图形艺术设计与应用

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侧重在对传统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进行开发、挖掘、研究的基础上提取图形文化元素和符号结合现代产品和设计思维进行设计和转换应用,突出传统文化应用时在设计上的传承与创新,强调设计性。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可以从广西个民族的主要器物、图案、服饰、建筑物、手工艺品等物品进行收集、整理、归纳,从其材质、工艺、造型、色彩、构图、纹饰六方面对其图形、设计元素进行提炼,结合现代设计思维与理论,对这些设计元素应用于民艺设计当中,民族图形与民艺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汲取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图形元素之精华,运用到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丰富现代艺术设计思维的领域与空间,挖掘民族元素文化之广度与深度,获取更大的空间展示与视觉效果。在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中充分运用少数民族艺术语言进行创新现代设计,贯穿现代的思维、理念与民族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之产品。通过本专业的引导开拓,使学生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创造理念与创作方法,掌握民族传统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民族艺术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能力。

三、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

“民艺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艺品之美属于亲切温润之美。”——柳宗悦。被誉为“民艺之父”的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认为在充满虚伪、流于病态、缺乏情爱的今天,这些抚慰人类心灵的民族艺术最值得感激和弥足珍贵。如今生活节奏加速,各种机械化流水线的高效率高产量的工艺品琳琅满目。而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往往是人工或手工制作,其设备单一简练,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完成一件艺术品。例如广西壮族服饰,设计完成后,通过简单的机器,进行人工加工,一根根线的织布织锦,制作一件衣服需要数月上载。在当今生活当中,车水马龙,各种高效快速的压力当中,人们很难有长时间去做一件低效率的最原始、最古拙的工艺品,所以诸多民族手艺的制作频临消亡。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在思考如何去保护或者挖掘这些来自民间的艺术或者物品的制作工艺,如何去探索设计在民间工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建立起自己行动的方向和模式,侧重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弘扬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技艺,是对民族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的继承与发展,强调手艺性。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立足于民族文化和传统造物技艺的挖掘和再创造,立足于现代产业和现代产品文化品质的建构和提升,立足于民族艺术和传统造物文化的现代延伸和发展。

四、民艺设计理论梳理与总结

民族民间艺术产品设计理念与方法,缺少理论书籍与相关文字记载,有部分是通过口口相传进行延续,因而有许多民族艺术相继失传。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需重视民间设计理论,通过调研采风等形式可将民族设计的有关历史传说、民俗风情及有关设计方法、步奏等知识整理成册,对相关艺术品进行拍照存档。梳理民艺技术经验所形成的理论、民间技艺品诀、典籍文献,总结民艺设计的基本原理规律以及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为民艺设计研究提供最为基础理论及价值观念。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强调的是“立文化之本源”,从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中挖掘传统的民族“美术造物”精神,将造物审美思维贯穿于民艺的实际造型与设计应用中。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传统文化认识、传统绘画基础的设计艺术能力的三位一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设计师。不断的培养突出中国民族传统思想民族性与国际化、现代设计紧密相关的现代创新思维相结合的,新时代紧缺的创新设计人才,为国家设计注入设计的新生力量。

作者:韦倩 张晓翠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参考文献:

[1](日)柳宗悦著.徐艺乙主编.民艺论.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

第2篇

【成人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初探1】

【摘 要】幼儿教育是对人的启蒙教育,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幼儿教师的实操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会影响未来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因此,将幼儿艺术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这一形势改为毕业教学展示是可行的。

【关键词】艺术类 毕业教学展示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78-01

一 成人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取得的成效

长期对成人艺术类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核形式现今已显露出弊端。成人艺术类学生应更多在毕业考核中展示其专业实际能力,以适应职业需求。在多年的教学中,艺术类教师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摸索出将幼儿艺术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这一形势改为毕业教学展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利用自我设计,探究性、多种艺术门类课程选择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艺术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实际演练和体验型科学,通过多种艺术门类课程的选择,学生与导师可以共同探究幼儿艺术各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了解最终决定教学展示题目、形式。一切工作都由学生主导完成,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生的实际授课能力是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地说大话、喊口号,甚至抄袭,没有积极的思维、实际的演练和创新。利用自己设计性或探究性授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幼儿艺术教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和探究性的毕业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作用是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无法取代的。

2.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知识相联系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幼儿艺术专业教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育儿知识相联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利用各种不同的音乐来调节幼儿的情绪;生活中的不同季节可用不同的装饰画去表示,用来作教室装饰或家居装饰。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又与教学密不可分的知识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并动手实践和创新。

3.在教学展示中积极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使学生更有兴趣

在导师引导毕业教学展示中,学生们还应加入一系列与幼儿互动的实践性活动,如幼儿参与的律动游戏、手工、讲故事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意识到,这是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变得更为积极主动。怎么带动幼儿?怎么通过自己的引导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应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使学生增加知识,拓展视野,开发智力,激发学生研讨教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课堂实践性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4.毕业教学展示提高学生就业自信心

通过教学展示学生们纷纷表示有难度,但这个过程受益匪浅,真的有提高,能学到知识。据对毕业班学生的调查,60%以上的学生将这次毕业展示运用到了求职或工作中去,80%的学生认为通过这样的毕业教学展示,授课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这样的毕业形式改革很实用,符合现在就业的需求。

二 成人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创造性

幼儿艺术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通过高中毕业考入的,对自己缺乏自信。实际上,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而且经过某种训练后,完全可以学会并更具创造性。创新并不与知识成正比,所以需要导师更多的耐心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教会她们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消极的思想

从已毕业的幼师学生来看,持有积极心态的毕业生,积极进取,最终创出一片新天地,而持消极心态的毕业生,遇事退缩,在困守中一事无成。由于几乎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展示是一项相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难度的事,做起来肯定困难重重,心态若不积极,遇到困难,便容易退缩。因此,导师关注学生的心态,是帮助他们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

3.不了解创新的方法

实际上,创新的方法有很多,但学生没有头绪,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时不断渗透,逐步训练,在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教会他们合理运用创新方法,进一步实现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毕业教学展示。

虽然毕业教学展示改革还在不断探索阶段,但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改革后的实际效果,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经过不断地改革,成人艺术类毕业考核形式将会更加完善。

【艺术市场专业应首重艺术批评实践教学2】

【内容摘要】艺术批评是实践性和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它需要借鉴成熟理论,更应该是针对艺术市场进行实践批评,这样才能保证艺术批评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校艺术市场专业教学应加强批评教学的基础地位,通过实践教学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市场 批评 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对艺术市场专门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早在上世纪末,全国部分高校就开始探索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建设,各高校结合各自学科优势,逐步建立符合艺术市场特殊规律的艺术经济学、艺术管理学、艺术营销学等课程齐全、结构合理的艺术市场学科体系。

无论是艺术市场本身的建设和完善,还是艺术商品价值判断,都是以艺术现象本身艺术价值判断为基础的,作为艺术价值判断的艺术批评就成为艺术市场建设的基础。艺术批评是实践性和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它需要借鉴成熟理论,更应该是针对艺术市场进行实践批评,这样才能保证艺术批评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校艺术市场专业教学就必须加强批评教学的基础地位,通过批评教学推动艺术教学的全面发展。

一、艺术批评教学应该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尤重实践教学

一些优秀艺术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正的艺术魅力,需要艺术批评来发现和评价,指导和帮助广大群众进行艺术消费。需要通过艺术批评对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做出科学判断与评价,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用一定的理论和批评标准对作品做出判断并不难,只要熟悉和理解艺术理论和方法就能对艺术现象做出判断,但理论和标准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美术现象本体,这种判断又是否符合艺术市场的规律就成为艺术批评的关键。我国现代艺术批评还相对比较弱,没有形成符合中国艺术实际的理论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西方艺术批评理论也被引入中国,丰富和发展中国艺术批评理论的同时也显出强烈的水土不服。

从内容上看,现代西方艺术理论,主要是美学理论,并不关心艺术本体的规律,而是通过研究艺术现象提出新的概念、理论,构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庸俗社会学美学,它与直觉主义美学和现象学美学的观点极端接近。

他们的观点是把艺术归结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就像在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中一样,承认艺术中只有思想内容是本质的,它使艺术内容脱离这种内容体现的手段和形式,成为一种纯思想的推演和演绎。以这样的理论作为基础对艺术现象进行批评,只能是理论范围无限扩大,语言越来越晦涩抽象,什么都说就是不说艺术,形成了一种学院化理论倾向。

从教学效果上看,现代西方艺术理论扎根在西方文化土壤之中,是艺术理论家面对西方现代社会的艺术问题进行的理论分析。在对西方文化和社会现实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面对这些五光十色的理论,学生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学习的结果就成了古今中外艺术理论的大杂烩。学习和借鉴西方艺术理论是必要的,但更要从艺术现象中发现与众不同的、也是我们时代最需要的东西。

因此,就要求批评者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艺术发现力。这种敏锐的发现力就是一种艺术直觉。一般说来,直觉就是欣赏者未经理性分析与逻辑推演而迅速直接地把握客体对象的本质及其感性特征的能力。直觉洞察力不同于推理,不借助概念,却又包含着情感想象理解。批评家的洞察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它是从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中敏锐地对现象本质的悟解力。

“看”也正是“眼睛的思维”。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觉》一书中明确指出:“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在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作品中经常可以发现其特有的敏感性,会感受到其独特的音调、动作、表情、形式、画面、题材等,有时是说不清道不明、稍纵即逝的感受,这种感受才是艺术批评所要表达的。这种敏锐的洞察力有其天赋的一面,更多的还在于个人后天的学习,是一种对各种知识的整合能力。也就是说,一个对知识具有很强整合能力的人,在文化、艺术、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的知识越多,他的直觉能力也就越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说:“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见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同样,“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也就是说,我们的感官是经过训练的、具有文化感受力的感官,而不是纯自然生理上的感官,“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①艺术批评所需要的敏锐观察能力,它一方面来自对人类历史的学习——“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另一方面就是敏锐的观察,这种观察就是一种实践——感性活动。也就是说,实事求是研究艺术现象本体,诸如艺术作品、艺术运动、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风格、艺术家的创作以及艺术批评本身等,才能得出实际的而不是空想的,科学的而不是抽象的判断来,因此,艺术批评教学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尤其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它是保持艺术批评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

二、艺术批评实践教学是艺术市场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

艺术市场是以艺术商品和服务为主的市场交易行为,如果无法判断或者判断不出艺术商品价值,艺术市场运转就会产生困难,甚至最后崩溃。

艺术商品的价值是由艺术本体的价值和艺术载体的价值两部分构成的:艺术创作作为文化生产,不是纯粹手艺的展现,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显现。克罗齐指出,艺术的本质不在于创作技术方面,不在于构思的物化,也不在于作品的构成,而在于艺术家意识中酿成的特殊精神内容,其形成的物质“外壳”只应该把这种内容凝定下来并传达给他人。这种物质“外壳”的物化就是艺术品,艺术家完美地表达出自己思想的作品才是有价值的作品,它的外显形式就是独特的个人风格。

艺术本体的价值量是由以创作主体长期的累积劳动量为依据,以承认艺术创作经验、艺术传达和表现的技能技巧、个人禀赋才情的差异、社会影响和时尚因素以及稀缺程度为基础的市场认同的个别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艺术载体的价值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1.原创艺术载体。其价值量无法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

2.人工复制的艺术载体。其价值量也难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

3.机械复制的艺术载体。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计量。

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并非由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决定,更多的是由其使用价值来决定。任何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艺术作品转化为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它既是艺术作品转化为商品的本质属性,也是艺术市场运行和存在的基础,艺术品具有使用价值是艺术品具有价值或价格的物质基础。

艺术品的使用价值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针对具体的人。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列宁认为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指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

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时代历史背景、文化传承、艺术交流、审美心理、价值取向、经济状况、国家有关政策以及市场需求、媒介“炒作”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艺术品对使用主体将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表现出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用价值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就会给炒作留下足够的空间,在人为的炒作推动下就会出现市场混乱,不利于市场发展和建设。这就需要艺术批评能够对艺术现象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有利于使用价值明确和稳定。

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批评实践教学也为艺术史学科和艺术理论学科的教学提供资料和理论支撑,促进艺术学科适应时代和市场需要。同时,艺术市场具有一般市场运行的规律,但更多的是艺术市场自身的特殊规律,艺术管理类学科要想真正反映艺术市场的特殊规律,就必须深入艺术市场内部,实事求是而不是生搬其他市场规律,就必须研究艺术品的经济规律,艺术批评实践教学就是研究艺术经济规律的关键。

我们强调艺术批评的建设的重要性,并不是说艺术批评可以包办艺术市场课程建设,也不是说艺术批评的地位有多高,只是说,艺术批评处在艺术市场学科中的基础和纽带的作用,我国目前艺术市场学科教学和建设还比较薄弱,通过加强艺术批评学科建设来促进和协调其他学科建设,有利于尽早形成艺术市场完整的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设计艺术;本土化;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into Curriculum Reformation of "Handicraft Design Related to

National Tourism" in the vision of Localization

WEI Jian-hua

作为旅游工艺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旅游工艺品是指以民族工艺品为基础应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商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独特,民族特色手工艺资源十分丰富,如苗族的刺绣、彝族的民间漆器、壮族的壮锦、湘西土家族的织锦。随着近年来旅游开发的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民族旅游工艺品也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

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生产工艺技术相对落后,缺乏创新与技术支持,在开发上注重模仿与粗加工,忽视地方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与研究,致使其内涵、功用与艺术性等方面脱节;再加上包装过于简陋,使得我国民族旅游工艺品“内涵少、品味俗、档次低、无特色”[2],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加快提高旅游工艺品设计人才的素质,增强旅游工艺品的研发力度,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尤其是在当今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开发出能真正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对于民族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和开发,云南大学张晓萍教授有过精辟的论述。她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本土化,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同时注入现代人的需求,使产品既能体现民族文化深层次的东西,又能在遵循基本工艺技术的同时在技艺上有所创新,再经过加工,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工艺精湛的现代人能接受的民族旅游工艺品。这样传统、文化商品化、真实性等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才能得到顺利解决,民族传统工艺品才能很好地完成其自身转型。[3]

为此,笔者认为,《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应以本土化为着眼点,根据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建立课程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多元化的民族文化生态,充分利用现代艺术教育手段,将民间艺术与现代创意思维相结合,将民族审美意识融入到工艺技术中,根据市场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构建适合民族地区旅游院校特色发展的课程模式。下面仅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工艺品设计专业为例,对如何在本土化视野的观照下进行《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作简要探讨。

一、《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 旅游市场对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分析

(1)民族手工艺传承能力

掌握本土民间、民族手工艺的操作技巧、使用材料及工艺流程,并能够通过现代设计表现方式,采用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式将设计效果图呈现并制作出来,能使民族手工艺得以完整地传承下来。

(2)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研制的能力

要求设计研发人员在设计开发和研制的过程中,注重以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民间文化特点等方面因素为基点,从题材、材料、工艺、功能、角度转换、包装等因素上开发、改良与研制具有现代元素的民族旅游工艺品,使其适应多元化的市场环境。

(3)市场认知能力

民族旅游工艺品作为旅游商品,与市场经济直接挂钩,这就要求设计研发人员,对行业的现状、未来发展及市场走向进行深入了解,有策划和定位产品,设计与研发产品的能力。

(4)民族文化传达能力

民族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内涵是民族文化的表达与传播,为更好地向客户进行阐述讲解和推荐,要求设计研发人员熟悉本土民族文化、有着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技巧。

(5)知识更新的能力

一名优秀的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研发人员必须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最新信息和技术,不断设计出新颖的、深受市场欢迎的作品。

2.《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

民族旅游工艺品有无竞争力、能否满足旅游者购物时更深层次的文化需求,关键在于产品是否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有文化内涵才会有生命力。民族旅游工艺品的消费应能满足旅游者对物质和地方民族文化的双重消费需要。

因此,《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既要走出专业技能的圈子,又要了解与整合民族文化,立足地区特色,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同时应把传统艺术和现代意识以较高的艺术水准结合起来,并将这一思想融入到开发设计中,以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设计制作的作品在展现地方民族特色的同时,又能成功地转化为产品,被市场所接受。

具体来说,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较为丰富的地方民族文化知识,了解我国民间工艺品的发展历程,较为熟练地掌握至少一门民族传统工艺,学会电脑制图,具备独立进行民族旅游工艺品市场调查及产品设计研发的能力。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还要求其具备对本民族的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能力。

二、《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教学内容的开发

针对本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应该在传统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作合理的调整、补充及创新。[KH*2D]

1.传统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

传统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共64课时,其中,1/4的课时用于民间文化的学习,1/2的课时用于传统技术的学习,余下的1/4课时中,1/4课时用于设计理论的讲授,3/4的课时用于民间工艺品的设计。

通过教学,学生大致可以了解我国民间工艺品的发展过程,对民族民间文化有一定的理解,提高传统民间文化的认同感和热情;有针对性地掌握一种民间传统工艺,并进行改良与创新,使民间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了解所在地域民族的文化和当地民间的一些基本技艺,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设计与研发。但当学生离开本地时,由于不了解其它地域的文化及民间工艺,无法进行民间旅游工艺品的设计研发。其次,课程中,学生只能针对少量的民间工艺基础技艺进行学习,无法得到深入的提高,加上对市场不敏感,直接制约了学生对地域性民间工艺品的研发能力。如何使学生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保持可持续性的发展,这是摆在专业课程教学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由此可见,传统民间工艺品课程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市场对学生设计能力的需求。

2.旅游市场对民族工艺品新要求形式下的新的教学内容

要解决学生设计能力提高的瓶颈,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兼顾艺术设计与工艺制作相结合、民间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原则,善于挖掘运用民族文化因素,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

开拓教学思路,可以从民间工艺美术的材料与造型入手。挖掘民间工艺美术形态与材料的关系,并带有民间传统视觉与民族精神两方面的组织活动――也就是造型活动。通过对民间工艺美术造型、材料、功能的分析研究,找到切入点并通过吸收、改良和发展原有的民间工艺美术造型、材料、功能等要素,创造符合时展的新的造型、开发新的材料及功能,加强设计表现力及设计创新能力。因此,除掌握传统工艺手段外,可在教学安排中加入民间美术与综合材料运用以及相应的造型手段等内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培养学生从民间美术中寻找创作理念,加强学生综合吸收并合理地运用现代设计思维与市场调研相结合的能力,使其在民间旅游工艺品市场中保持可持续性的研发能力。因此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市场调查的内容。

拓宽资料查询路径,鼓励学生使用各种手段获取信息,增加其设计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期间,除教师、图书馆、网络提供的技术与信息外,教学内容中还可安排鼓励学生到周边相关企业、景点景区、地方地域实地考察或实践实习,使学生在市场前沿获取最新的技术、信息,以期更好地进行民间旅游工艺品的设计与研发。

加强学生对自身民族艺术文化素养的培养和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成为本土化民间旅游工艺品的设计人员,依托本土自然资源,为地方特色民族民间工艺品进行保护、继承和创新开发而努力。

教学内容调整后,课程更注重整体水平的提高。课程中,增加了市场调研的内容,并将民间旅游工艺品设计的思维方法及手段提前到工艺技巧学习的前面,使学生在学习地域民间工艺技能的同时,对该项民间工艺品的感悟更深,整体把握感更强。调整后的民间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更注重理论加实践的学习方法。在理论部分,加入了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观察行业信息及新材料,学生通过直观、自主的学习,吸收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实践部分,则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学生自课程开始,便与市场进行直接接触,对设计创新的敏感度提高,在专业技术学习的同时,有意识地对传统工艺技术、材料与市场出现的新技术、材料进行观察比较;这极有利于学生后期设计创作时能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使其作品在质量上、创新程度上都有所提升。

三、《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旅游工艺品设计的教学方法,在理论部分,通常采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图例分析并进行作品欣赏。实践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教师讲授、示范为主,学生自学、自练为辅,进行观摩学习和实操练习。在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一般采用个别指导的方式。

通过传统民间工艺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到,在传统的民间工艺品的课程教学中,更注重技术的传承,课程内容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在一种被动的学习氛围中。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学习,教师示范――学生观摩的方式进行,即使是学生自主学习、练习的部分,亦是教师指导――学生改进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直沉浸在技术的学习中,苦苦进行技法练习,很难有时间进行思维训练。在最后一周的设计创作课程中,学生一直没有接触市场,对市场上的新颖材料及新信息不够了解,因此思路不够开阔,设计水平难以提高。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结合高职特点,以学生为主导,在传统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明确方向,强化五种能力,即民族手工艺传承能力、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研制的能力、民族文化传达能力、市场认知能力与知识更新能力的培养。

在民族手工艺传承方面,在图案以及雕塑基础的训练中,增加吉祥文化及民间装饰图形设计运用等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电脑、网络等,开扩学生的眼界。同时要学习掌握一定的工艺美术史与设计史知识,可带领学生深入民间,从民间艺术品中学习造型、构图及色彩的表现方法,在了解传统工艺技法和材料后,探索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设计方法。

在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研制的能力方面,在设计理论上,一方面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强化贯穿思维训练,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例如,在各种工艺品制作的课程中,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强调诸如旅游学、人文历史、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专业实践上,一方面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学习,一方面聘请行业专家到工作室和学生一起对课程各方面进行探讨,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以及实践操作的兴趣。

在民族文化传达能力方面,可以通过作业讲解锻炼学生的设计表述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跟着教师参加一些民族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制作,或者参加一些创作大赛,学生可以单独完成设计作品,也可以几个人组成一个设计团队,相互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分析思辨与团结协作能力。

在市场认知能力方面,要增设市场调研、消费心理学等理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市场意识,准确把握旅游市场的动向,针对客户的心理,研制开发具有本土化民族文化内涵、展现本土民间手工艺特色,具有纪念性、观赏性、艺术性、独创性、民间地域性、收藏性于一体的改良民族旅游工艺品。

四、结语

总之,民族地区旅游高等院校培养的旅游工艺品设计专业人才是文化传承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在能力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可以对旅游工艺品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为培养出优秀的地方旅游工艺品设计研发人才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廖杨.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民族文化商品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5,(03).

[2]张文祥.论我国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

第4篇

“1895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s and Crafts Exhibition S e r i e s &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C h i n e s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Lacquer Art Exhibition” is recently held in Nantong · 1895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ark.

“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暨学术论坛——中国当代漆艺展”不久在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

中国当代漆艺展作为“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暨学术论坛”第二个亮相的系列展,本次展览旨在集中展示中国当代漆艺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积极主动回应当代漆艺面对社会与行业的诉求,大力推动中国漆艺创新性、学术性、实验性和艺术性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中国当代漆艺创作、漆艺教育和漆艺产业的创新、更新和革新,为振兴及发展中国漆艺创作提供能量和资源,引领中国当代漆艺的发展。

自去年7月面向全国征集作品以来,“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暨学术论坛——中国当代漆艺展”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国艺术院校、研究机构及行业企业等50家单位,400位参展人各类漆艺作品共计528件,作品涵盖漆画、漆立体。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本着“作品应具有创新性、学术性、实验性的艺术价值,能充分体现中国当代漆艺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对漆艺领域具有引领性作用”的原则,对所有参展作品进行了评选,最终选出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优秀奖50名。

据中国当代漆艺展组织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程向君介绍,本次展览作品多来自全国各艺术院校和知名艺术家,是国内迄今为止涵盖广泛而全面的当代漆艺美术展示,作品富有时代美感、工艺精湛、风格多样。为期两个月的展览,200余件漆艺作品的集体亮相,呈献给社会公众一场当代工艺美术的精品视觉盛宴,为全国漆艺界艺术家和研究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同时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当代漆艺作品的发展,促进当代漆艺美术的不断发展和繁荣。本次工艺美术大展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林乐成教授表示,漆艺的发展就是要结合时代和生活中新的变化和需求,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将漆艺进行跨学科、跨门类的构思与设计,使漆艺成为当今的艺术创造,直接服务大众审美和创意产业,展览的举办为正处于转型的中国当代工艺美术注入新的能量、引领新的方向。

“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暨学术论坛”由南通市人民政府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主办、南通国有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承办。在为期8个月的时间里, 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相继举行“中国当代金属艺术展”、“中国当代漆艺展”、“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展”、“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展”、“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展”五项展览以及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学术论坛。

展览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和产业领域的工艺美术五个专业方向——陶艺、漆艺、金工、玻璃、纤维所取得的创新作品和学术研究成果为重点,规模大、展期长、涵盖门类广泛,在8个月的展期中,近千件最具创新性、学术性、实验性的当代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轮番亮相,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生动的原创精神和精湛的技艺,代表了当代工艺美术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在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这座散发着中国最早轻工业气息的古老建筑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手南通市人民政府主持并荟萃国内50余所艺术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和行业的一件件当代工艺美术精品,使公众在感受中国工艺美术古老魅力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当代美学观念和技术为中国工艺美术注入的活力与生机。

第5篇

论文关键词:艺术概论;体验式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素质

在我国高职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艺术概论》作为文化基础课程之一,是艺术专业所有课程中最为抽象和深奥的课程。目前高职院校《艺术概论》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素质等方面与高职艺术专业的教学目的、学生文化水平、学生的性格特征并不吻合,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使得《艺术概论》成为学生逃课率最高的一门文化课程。这与《艺术概论》课程本身的重要性并不相符。所以,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提高。本文认为有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素质等方面,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而促进优化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体验式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所使用的《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一般依照普通艺术院校的教材进行教学,这是存在问题的,因为高职院校艺术生的文化水平和教学目的与普通院校的艺术生并不相同。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普通院校的艺术生培养理论性和技术性都较强的人才,应此,对于高职院校艺术生的教学内容与普通院校应该区别开来。目前普通高校所使用的《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多达二十种之多。虽然教材各各不同,但主要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有三个方面:艺术原理、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这三个方面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是各个教材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有所侧重。这些教材编写者的专业背景可分为三类:艺术类、文学类、哲学类。编写者在编写的时候,是从他们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观点的选择和材料的取舍的。哲学背景的编写者侧重于艺术原理的内容,文学背景的编写者侧重于艺术欣赏的内容,艺术背景的编写者侧重于艺术创作的内容。其实,艺术问题必然离不开艺术、文学、哲学,但不同的编写者在内容上的侧重使得所编写的教材不一定适用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接受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方面比较容易,但接受艺术原理则有一定的难度。原因在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的文化水平并不象一般文科学生那样高。总所周知,艺术生的高考文化分数数要比普通文科生低得多。许多大学本科艺术生的文化水平只相当于优秀高中生的水平。所以,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艺术概论》课程对于他们而言,接受的难度比较大。这一点在高职的艺术生身上得以集中体现。

高职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要求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的素质。对于高职艺术生的教学目的而言,最主要的是培养其技术应用能力,至于基础理论知识,适度即可。所以,在《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不必依照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教材和内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三:一是编写一本适合高职艺术生的《艺术概论》教材;二是在已有的教材中选择比较适合高职艺术生的《艺术概论》教材;三是教师在选择已有《艺术概论》教材的基础上,针对高职艺术生重新编写教义。这三种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教授与高职艺术生学习目的和文化水平相应的教学内容,以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专业技能。

针对高职艺术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始终围绕在提高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去培养其艺术理论素养。也就是说教学内容中应加强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等艺术实践方面的内容。《艺术概论》的课程设置一般在高职艺术生的最后一年,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对艺术问题有着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艺术创作的思想源泉、创作灵感、创作过程和艺术家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具体的创作过程过程中是有所体会的,教学因势利导进行理论的提升。对于艺术欣赏问题的理解也是如此。学生的艺术学习必然离不开对大量经典作品的欣赏和描摹,而且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有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评品,他们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也会进入欣赏者的视野。学生既是欣赏者又是创作者,所以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去欣赏他人的作品。学生在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过程中也会对艺术理论有着一定程度的思考和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引导。比如艺术起源问题,学生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实践很容易接受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现实生活这一理论。目前一般《艺术概论》的教材中关于艺术起源问题有艺术产生于巫术、图腾崇拜、游戏、模仿等几种观点,本来这是很难辨析的问题,但学生通过他们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实践体验,就比较轻松地辨析出艺术起源于劳动实践这一观点与其它观点的区别。诸如此类,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感受和体验去理解艺术理论的相关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结合高职艺术生的文化水平、学习目标、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融入在他们的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实践体验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艺术概论》课程中理论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体验式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高职艺术专业《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采取教师讲授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普通高校文化课程教学的传统方式。这一方式对于普通高校的艺术生而言,可能比较合适。但对于高职艺术生而言,则不太适合。高职的艺术生与普通高校的艺术生是有所区别的,他们的学习时间多被艺术实践活动所占用,长期的艺术实践活动使得他们的思维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知识结构与普通高校的艺术生有所不同。高职艺术生偏重学习艺术的实践技能,他们的动手能力比较强。他们喜欢直观性的、形象性的图像,而不喜欢抽象化、深奥化的理论。所以,如果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方式,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的课堂纪律比其它普通高校的艺术生要差得多,课堂纪律也难以维持,自然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过,高职艺术专业的教师可以发挥高职艺术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选择与他们能力和兴趣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一)还原情景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还原学生创作实践情景的教学为主,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过去一味说教的教学方式。还原情景式教学方式比较直观、形象、生动,就是一些比较抽象化的理论通过这一教学方式也容易被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所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拍摄和制作学生创作和欣赏艺术品情景的影像资料。当然,在制作这些影像资料时,注意把生动化、形象化的影像资料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这些图像材料自然就能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说讲授艺术起源于模仿理论时,可以还原再现学生写生的场景和过程,边再现边进行引导,学生自然就会理解艺术起源模仿的理论。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说教明显好得多。

(二)讨论问题式教学。现在的高职艺术生个性较强,喜欢凸显自我,喜欢发表言论。因此,可结合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些问题可分为三个阶段:导入、展开、深化。教师在讲解某一艺术理论之前,先设置问题进行导入,然后对这一问题进行展开,最后进行深化总结。学生都有艺术创作和欣赏的经验,他们对艺术的一些理论性问题有过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只是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总结。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问题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一些有过接触但不明其理的问题有了清楚的理解和把握。比如艺术的审美追求问题。这是每个艺术生都有话可说的话题。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从事艺术实践的体会和经验去思考这一问题。因为学生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审美追求的问题,他们也可能思考过这一问题,但在他们的心里多停留在感性的认识而没有理性的总结,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会很热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展开。比如说审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审美的个性和共性,审美的当下性和终极性。学生的观念和看法的可能有偏差,等到学生的讨论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就他们的观点进行纠偏和深化,然后在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这一教学方式可让学生对一些理论化问题的理解比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深刻得多。

(三)自评作品式教学。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注重实践教学,他们一般都有一些自己比较满意的艺术作品。因此,在《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带来他们满意的作品,先组织学生鉴赏和评论,然后让学生结合所讲授的某一艺术理论进行点评,这样点评的学生和听课的学生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也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比如说在讲授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境这一范畴时,就可以采取这一方法。意境是中国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难以理解的范畴,许多教师在讲授这一范畴时说不清道不明。意境的特质在于“象外之象”,而什么是“象外之象”,真可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谈谈作品中的“象”和“象外之象”。学生在创作作品时总会希望通过艺术形象去传达许多精神追求,这些超越艺术作品形象本身的情思和意蕴就是“象外之象”。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很好地理解意境范畴。

通过以上这些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既可让学生很好地把握《艺术概论》课程中一些难以理解的艺术理论问题,又可让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式,不断开拓教学新境界。

三、师资素质的体验式教学改革

在教学活动中,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需教师来完成,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目前,在高职艺术专业从事《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门从事艺术理论的教师,一种是从事艺术实践活动的教师。这两种教师在教授《艺术概论》课程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事美术史专业的教师往往缺乏艺术实践经验而偏重于理论知识,从事艺术实践活动的教师则往往缺乏理论功底而偏重艺术实践经验。针对高职艺术生的特点,高职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好的文艺理论素养,而且还须具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艺术概论》课程教师的素质。

第6篇

〔关键词〕动漫概论 教学内容 创新 设计

国内很多院校在相近的学科中开设动漫专业,《动漫概论》是动漫专业必修的入门课程,学生从非专业向专业过渡转化的课程,教学应该从理论讲授到理论应用,培养兴趣与提升学识对于学生同样重要。近些年,在各种教学模式改革中专业教师的自我实践证实很重要,如何立足于实际进行专业教学,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创新理论教学。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完善了动漫相关的产业政策,在产业政策的影响下,当代动漫教育从技能素质的角度培养既懂管理又懂制作的复合型人才显得很重要。

一、《动漫概论》课教学内容创新设计概述

专业教学是学科知识、方法、思路等的传授,不是知识点的复述,与时俱进地创新专业内容教学尤其重要,从教学内容入手,创新课程教学。老师如何教授该课程应该有一定的规律和体系,改变传统考核思路模式,专业教学强化学生通过理论分析问题、对接实践的能力,理论和技能同样重要。新的《动漫概论》课教学知识点设计建立在大动漫范畴基础上,以产业为目标,从理论到理论完全不能适应本校实际,动漫理论应来自于理论实践教学和技能实践,动漫专业建设与本地区产业紧密联系。文化产业――动漫教学――专业建设,从实践到理论再实践,课题或者项目驱动理论教学更有现实意义。

《动漫概论》课教学包括学科本体与文化知识。首先,《动漫概论》教学必须在观念和资料的准备方面占据优势地位,教学内容增加人文学科知识,动漫作品注入文化元素,吸收最新的文化及其产业成果应用于教学,这对于初学动漫制作人员全面理解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很重要。了解中国文化产业与动漫的现状,教学内容增加相关的知识点,如文化产业理论。以学校的学科特色为出发点,加强动漫专业建设,以创建特色专业为目标,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和企业需求,拓展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动漫概论》课教学内容常见问题

近年来,《动漫概论》教学主要存在脱离时代的发展语境、忽视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论述等问题,具体来讲:1、《动漫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许多机遇与挑战,诸如,技术、文化、需求、时代、产业等,动漫教学很难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理论教学对于入学考试文化成绩不高的学生很容易枯燥乏味,学习的乐趣在于循循善诱,理论教学没有与实践结合,教学效果不理想!老师教学如同一个演员在舞台的“表演”,逐步改变“自我娱乐”式的教学模式,促使本学科的深入发展。2、新的时期,按照传统动漫的工艺与技巧解释动漫概念已经不符合现实状况,只能在《动漫史》中出现了。新的工具、技能以及表现方式开拓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大胆的实验创新精神。动漫制作涉及的材料很多,媒介和材料的多样性给动漫创新开辟了广阔的视域,如定格动画可以把材料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方向。如今,传统媒介技术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数字技术促进动漫艺术应用的发展,尽管有的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增加了动漫创作研究,这也很容易把《动漫概论》教学引向作品鉴赏。3、许多《动漫概论》教材的知识点依旧在动画部分,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媒体行业日益重要,动漫教学应向相关专业延伸与拓展,诸如游戏、漫画与动画的关系。我们在教授新的知识点总是存在着概念、范围、类型、特征的思路,忽视漫画、连环画、游戏、动画的联系,数字动漫产业的相关论述极少,甚至没有;教材内容上存在着“以偏概全”现象,不同版本《动漫史》与《动画概论》内容不分,有教材甚至认为:动画就是文化创意产业。4、由于学科背景、授课时间等差异,纵观国内各种版本《动漫概论》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对于知识点侧重不同,造成了学生对动漫应用与理解的形形差异。也有老师认为:以老师的学识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学大纲、授课内容和规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种思想和观点都应有,认为理论学习应该是“百家综合或者争鸣”,而“放养”学生,任意组织内容进行授课。

总之,教学内容应该有系统性体现动漫学科特点,教学方式不能太死板,也不能完全任由老师自由发挥或者取悦于学生,最好能够体现大师风骨!当然,教学内容也不能是简单的说教或者读课本上知识点,这样做会失去理论对实践的意义!

三、《动漫概论》课新增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从动漫艺术本体入手,诸如概念、技术、设计、叙事、流程、审美、功能、时间等动漫语言,了解动漫艺术风格,针对性明显、创新性不强。动漫学科特点与电影艺术的综合性、假定性、视听性相似。笔者认为新增教学内容应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后现代艺术。当代社会审美思潮多元化,个性需求多样性,我们以理性的态度面对它,既不盲从也不随波逐流,而设计应该以自然和人文为基石,动漫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必然受到外在因素影响,涉及广泛的艺术、社会和人文学科,后现代设计艺术还是比较人性和自由,后现代艺术吸收借鉴传统文化艺术,而表现出多元文化价值观,个性元素设计离不开动漫形象的实用价值。很多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艺术观颠覆了现代主义观,后现代社会是各种信息充斥的时代。后现代艺术不仅是艺术思潮,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如何创新发展的思路。艺术多元化促进个体精神的释放,突破了时代精神和传统艺术设计视域的压制,更加关注人的全部活动和情感世界,也有人借助大众文化和民间艺术表现力,实现艺术语言的革新,设计美在于表达作者内心真、善、美感受,实现产品应用价值,各民族文化可以采用新媒体技术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动漫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动漫创意融合多学科知识,随着新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冲击,开发、建立本土资源以及数字表现体系,文化产业转型发展推动创意设计新的产品。关注国内相关文化产业实践的发展,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成为新的生产革核心,各地区产业集群优势不断扩张,尤其省会和沿海开放城市通过新的经济力量培育文化产业形态。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各地年鉴和产业报告,了解中国文化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促使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产业政策转换为宏观调控的手段,面向大众消费的商品依靠文化创意力量获得发展动力,真正的动漫创意产业是产、学、研、销一体化,没有创新很难突破产业困局。

(三)工商管理知识。研究商品市场中销量好的动漫设计以及衍生品设计,以市场需求改变设计。经济的繁荣,艺术消费必然走向昌盛,艺术品消费促使新的创作动力产生,经济利益分配促使艺术生产进入良性循环。动漫艺术品设计、生产要适销对路,建立规范的艺术消费市场体系,艺术进入经济市场成为商品,专业教学需要资金运作、商业知识、管理等融入课程理论教学,如,产业集群、资本运营、生a经济效益与人力资源考核等知识。在衍生品的营销中城市、商业、工业、市场结合形成产业优势,如何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四)中国连环画与漫画艺术研究。连环画与漫画来源于绘画,既能表现故事情节的精华,又能表现作者的艺术水准。中国连环画艺术叙事、表现风格多种多样,朴实、熟练的绘画风格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连续的故事情节画面与动漫分镜头有相似之处,如赵宏本、沈曼云、钱笑呆、徐宏达、顾炳鑫、刘继卤、王叔晖、贺友直、汪观清、华三川、程十发、范曾等连环画作品。研究国内外艺术大师的作品,绘画形式如何表现故事以及如何设计角色形象,这些形式对于当代的漫画与动画设计有借鉴作用,许多古今文化知识成为连环画创作的素材来源,人物和场景的绘制证明了设计与美术的渊源,因此,动漫设计可以借鉴连环画的画面设计。

四、《动漫概论》课教学知识点设计

(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体系:1、动漫概念(动漫表现形式分类、动漫与游戏、动漫史上重要的风格流派、动漫创作素养),理论为主开展教学;2、动漫设计与制作流程,如果有条件可以课后考察动漫公司;3、原动画设计,可以进行角色形象临摹或者国内外动漫明星介绍;4、动漫语言学习,如文学语言、电影语言、视觉语言、听觉语言、表演语言、数字技术语言,动漫语言在创意设计的重要性;5、中国连环画与漫画艺术研究,多研究中国连环画以及国内外的漫画作品;6、动漫产业与衍生品的开发(动漫策划与衍生品开发,了解动漫产品的推广流程,可以简单分析国内的动漫产品案例);7、动漫营销策略与市场运作模式(增加动漫设计策划、市场调研、营销与市场需求互相促进);8、文化产业与后现代艺术,如产业视角的动漫文化价值观;9、中国文化产业现状与体制,如国内动漫政策法规。以上教学内容专题和模块特点比较明显,章节知识点没有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模式排列,知识点内在的联系由小到大、由点到面,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学科视野。总之,教学内容体系创新后,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课程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都要有相应更改,以适应教学内容创新。

(二)进度。教学进度中各知识点也不能“照本宣科”地进行,课时应该有弹性,理想的教学时间是40至72课时,每周的课时量控制在4至6节,针对学生的差异突出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灵活应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布置课外作业增加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作业发现产业中的某些问题,体现理论的指导价值。

(三)考查。从文化产业的层面扩展动漫专业理论教学,其教学内容从教学实施、考核方式、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深化,结课考查的方式也应该变动,通常理论课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这种做法的弊端是忽略了学生平时的练习和表现,最好是以综合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鼓励学生围绕技能应用自主学习。在专业教学改革中有学者尝试课程教学引入部分课题或者项目鼓励学生参与;还有学校以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突破口,反思教学内容设计,笔者认为:依据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状况评价教学效果比较有价值,如参与设计、参加比赛,毕竟学科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总之,由于学校特色的差异,专业建设成果依靠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以及能力的大小来证明,学生社会实践弥补专业建设的不足,实现本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创新探索动漫人才培养路径,艺术探索走向文化产业,注重相关学科相互延伸与支撑。

第7篇

[关键词] 市场经济 艺术 商业

经营商业管理的人,对于艺术有着一种莫名的轻视;从事文化艺术的人,对于商业有着莫名的排斥。似乎艺术与商业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敌视。在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不可避免地卷入商业化浪潮之中。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社会性质姓“社”还是姓“资”,艺术的商业化,呈现了艺术与商业日益密切的联姻状态,揭示了艺术与市场结合愈发紧密的现实。本文拟就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商业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对我国艺术商业化的认识

艺术的商业化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明清交替之际,文人李渔谋生的职业就是艺术的创作和经营,艺术的商业化是他一生从事文艺事业的职业要求与主要创作倾向。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精神,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和稳定的发展,促进了艺术市场的强烈需求,使得包括艺术在内的众多精神产品同物质产品一样,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艺术创作、生产、管理和运作的商业化倾向日益明显。

中国加入WTO以后,全球一体化的文化市场及国外种类繁多、风格迥异的文化产品,对我国艺术领域的创作、生产和消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艺术形态和艺术面貌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冲击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影响着人们的艺术追求取向,促进了艺术实践的灵活多样,带动了艺术领域的蓬勃发展。艺术的商业化,打破了艺术清高与商业现实之间的鸿沟,实现了二者之间的联姻互动,促进了艺术行销和创意工业的发展,由此形成的创意产业经济学(Creative Industries)被Richard E. Caves称之为“艺术的商业之道”。

二、艺术商业化的深刻考量

探讨艺术的商业化,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作为精神产品的一部分,艺术品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的。对于艺术与商品之间的关系,18世纪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已从政治经济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价值定位。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艺术的物化表现形式,如陶瓷、字画、时装设计、电影、动漫等,无不凝聚着艺术家赋予在作品中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从哲学角度看,物质是第一性的,人们首先必须有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然后才能从事艺术、科学、宗教等活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归根结底是受物质生产的条件所支配和限制的。生存是艺术家和艺术品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广大的艺术人员依靠自己的劳动来创造艺术作品。艺术家同样必须解决生存问题,才能更好的去从事创作,必须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产品即艺术品去交换和购买他人的产品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艺术的创造与对利益的追求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和冲突。

艺术的商业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在暂时的或在某种特定场合下,市场价格具有很大的时效成分,在生产成本与市场价格之间的严重不对称,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往往严重背离。因为艺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在具有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存在着包括艺术欣赏、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价值,这在一些文学大家、国画大师等的作品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艺术商业化,反映了经济学有关价值的基本规律,即价格常常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同样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生产成本和供求关系决定了产品的价值。

三、理性和辩证地看待我国艺术的商业化

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证明,艺术商业化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仍然促进艺术领域的繁荣发展。可以说,艺术的兴衰与其商业化并不构成反比关系。艺术的商业化,使广大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寻求理想、抱负和追求的同时,能够从艺术中寻求经济,由此改善艺术创作的生存环境和工作环境,拥有更多锻炼学习的机会,推动了艺术创作进程。艺术的商业化发展,激发了广大艺术人员的创作热情,促进了部分行业的规模化生产,满足了人们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品位,辐射了相关产业生产的大力发展,促进艺术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文化积累,有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不可忽视的是,艺术的商业化运作同样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康德主张艺术创作“无目的无功利性”的本质特征,在遭遇了市场“惟利是图”的天性的同时,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便开始显现。受经济的威力和物欲的诱惑,强化了艺术行为的利益驱动,无法潜心进行艺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艺术市场的极度繁荣和经济利益的驱使,刺激着画家们超量生产,作品的肤浅和平庸加剧了艺术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下滑;艺术市场的不规范加剧社会诚信的缺失。

商业化色彩的加盟使得艺术品的生产、创作和消费已经不再是艺术本身的问题了,既涉及到对艺术家从个人到群体的角色定位和社会评价,也存在对艺术作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选择的困惑,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艺术市场的逐步繁荣和发展,艺术的商业化运作和管理暴露出很多问题,相关法律问题不断涌现,必须引导艺术领域树立正确的艺术创作导向,充分挖掘艺术的经济发展潜力,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机制,满足市场需要与艺术表演形式的规律,实现艺术和商业发展“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孙仪先:论艺术与经济[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

[2]赵克谦:论艺术产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关系[J].理论探索,1997年第4期

[3]日本艺术家的全球商业化――寻找第三条生财之路[Z].新闻午报,2007-08-18

第8篇

关键词:插花花艺;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实践;创新

中国传统插花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意味着插花艺术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许多的花艺学院,插花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孕育而生,作为职业院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体会到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们在社会中要占领一席之地,必须从各方面的技能入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专业学生的素质修养刻不容缓。笔者在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插花艺术教学工作5年时间,逐渐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其关键在于:1)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传授;2)重点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3)根据市场需要教授时尚潮流的花艺知识;4)贯彻插花行业职业道德规范;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核学生所学知识。

1 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传授,培养学生对花艺知识的兴趣爱好,提高专业艺术修养水平

当前花艺技能课程主要设置成考查或者选修课程,学时数一般为30学时左右,而插花艺术博大精深,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同学们能真正掌握这项技能,光靠老师在讲台上灌输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于是我们教师只能利用有限的学时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花艺真正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

在教学中,提炼理论知识分为10个学时完成,包含花艺的东西方发展史、花卉认识、色彩搭配学、物理现象、花艺造型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共同学习,奉行“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这一学习原则对学生进行兴趣引导。另20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模仿优秀插花作品,手感上得到体验,到分小组讨论自由发挥或提出命题大胆设计创新作品,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作品完成的成就感。

2 重点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插花技艺教学是一门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学科,虽然也有理论知识做铺垫,但绝对不是靠死记硬背能完成作品的。因此将课程的安排按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划分为1:2的比例。

这占2/3的实践比例,主要安排为:第一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老师在课堂上所提供的插花作品案例,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分组进行插花制作,将理论初步结合实践,俗话说:“婴幼儿的最初学习就是从模仿开始。”对于我们大部分从未接触过花艺的同学来说,教师让同学们根据现有作品模仿,能够从直观上更清晰明了插花作品的构造以及如何插制;第二步,对插花作品从外形、色彩以及构思理念上进行评判与指导,让大家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有助于下次作品更好地发挥;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同学互评和老师总结的形式。第三步,训练学生在技能大赛中的综合应变创新能力,包括两种训练方式:1)准备固定花材,让同学们从中挑选花材种类、颜色、数量,创造出自己设想的作品,要求形神兼备,立意积极向上。2)提出命题作品,同学们积极思考插花效果,自由购买所需材料等,进行制作。

3 根据市场需要教授时尚流行的花艺知识

首先根据市场需求分为个人日常消费用花和婚庆、商务会议购花。让同学市场调查日常用花情况,一般需求在于散花批置家庭,随意插于花瓶中为主;或是一部分人们用于兴趣修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插花。婚庆、会议用花则大部分是用于会场的布置,运用大型群组花艺为主,具体到酒店会场中的签到台、主席台、嘉宾台等的布置,另外花车、新房以及参会人员等局部修饰。

其次,教授与引导学生学习花材生长过程,作为一名花艺教师,本着对教学的不断完善,学院新校区建设,我向学院申请花圃建设,让学生不但能在实训室里对花材进行插花操作,更能深入了解各种花材的种植生长过程,对插花艺术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

4 贯彻插花行业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是从事某种工作的人最根本、最基础、最起码的道德观念。花艺从无到有,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不断发展,文明作为花艺工作者,在职业道德中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运用花艺为人类文明而工作,为着这个文明,在教学中要求本人以及学生们能够高度规范我们的职业道德,创造出具有灵魂的作品:从事插花艺术工作,首先得热爱花艺,不嫌弃它在创造过程中的艰辛。花艺作品给人带来的都是美的享受,但在实际工作中,花草还未成为作品之前,我们插花工作者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包括1)购买时间:为求花材的新鲜,我们必须天不亮就到花市批发市场选择新鲜的花草;为求插花效果,我们可能根据花材的长势,分前后几批购入花材,分时段养殖至作品需要的盛开程度。2)制作:在插花作品制作之前,我们插花人员面对的是一堆花农砍割下来的未经修整过的花草,枝条凌乱还夹杂着泥水,一些花枝上还布满刺,弄不好就扎破手。3)时间:客户的需求不仅仅是在你做好花艺作品后才正好来购买,更多的是临时性的,或是凌晨购买,例如花车的扎制。这些都是花艺作品背后的艰辛,教师要提前让同学们感受到这一切,让他们认识到花艺不是向平时想象的那么惬意享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

5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核学生所学知识

以分组教学的形式,采取自由组合,观察学生表现,分层次因材施教,毕竟插花是一门艺术修养学科,不是人人都有这个细胞,我们在普及插花理论知识的基础教学上,分层次培养同学们的兴趣爱好,让热爱这门艺术的同学能在技艺上更上一城楼。

在学分考核方面,理论知识采取书面问答考核的形式,占总成绩的30%,实际动手制作花艺作品占总成绩的40%,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30%,实现多方面相结合,客观而公平地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

第9篇

关键词 商业演出 营销特点 营销策略

2014年,随着文化体制的不断深入,完善性的文化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彰显出文化整体的基本实力以及竞争力。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接受新华社记者访问的过程中,系统地阐述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思路,并推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改革重要举措,一方面要继续深入推进国有文化团体的改革机制;另一方面应该促进公共文化的服务标准。因此,在国有文化艺术团运行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对市场现状的分析,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通过人文环境、市场需求以及文化本身艺术形式的分析,有效实现国有艺术团在商业演出中营销手段的构建,从而为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国有艺术团商业演出的核心价值。

一、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机制的认知

在党的十六大文化体制改革重点及难点分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较为重要的问题形式。首先,是在国有文艺团转制结束之后,应该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分析,不断促进并完善文艺院团的内在动力,从而积极的探索现代化的企业运行机制。其次,应该构建转企国有的文艺团扶持政策,并在问题执行及落实的构成中,强化相关的协调工作,从而制定系统化的制度管理机制,为制度的监控及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以及均等性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多种管理以及资源分散的管理机制,建设公共文化与群众基本需求脱节以及呈现文化发展差异性的现象。因此,在现阶段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构建统筹协调的制度体系,强化资源的整合及发展,从而逐渐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构建,从而为文化事业的综合性发展提供充分性的依据。

二、文化艺术市场中商业演出的营销价值

首先,在我国文化产业运行的过程中文化艺术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其长期演变及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对于这种艺术风格而言不仅局限于商业演出的内容中,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展现了我国文化的艺术价值。对于商业性演出活动而言,其受众群体是中国人,所以,在国有艺术团活动的过程中,其演绎的形式应该充分满足人们的基本兴趣,注重中国艺术的多元化,缩短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使其文化价值的展现可以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为商业文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商业演出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推销企业品牌以及文化形象,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传统的文化营销手段已经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对艺术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变化,对于缺少艺术性的商品不能得到很好的欣赏。在国有艺术团商业演出的过程中,应该构建艺术性的商业营销理念,并结合人们的喜好,实现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为国有艺术表演的体制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按照商业演出营销的内容划分。第一,在票务价格制定以及运作营销策略分析的过程中,将票务营销作为经济效益的基本依据,并将成本的核算作为基础,构建出相对灵活的票务价格营销策略。第二,品牌效应下营销策略的分析,品牌是商业活动构建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消费者对于文化品牌的艺术形式是较为崇拜的,所以品牌效应的构建也就显得十分重要。第三,构建名人效应的营销策略。由于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著名音乐家、歌唱家以及歌手是商业演出中最有价值的营销手段,同时也可以在最终程度上影响文化单位的票房收入。

最后,实现以促销为目的的营销策略。也就是说在艺术团活动组建的过程中,为了促销营销策略,会构建多元化的营销策略,其主要的营销策略包括广告、宣传媒体以及网络销售等。

三、国有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

(一)国有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初步阶段

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文化领域中逐渐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程,在这一环境下艺术表演院团的基本体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变。1980年文化部组织了全国文化会议交流,也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初级阶段。中央办公室以及国务院在1985年批转了《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并将其艺术表演形式纳入到工作日程之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济体制的改革。在1988年提出了艺术表演团组织运行机制的“双轨制”,并具体的完善了文化市场的运行机制。

(二)国有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推进阶段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体制,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也对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改革要求,旨在建设一批可以代表国家级水平的表演团体。随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通知》的改革同时,通过制度的优化为文化体制的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国有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发展阶段

文化部在2000年表达了《关于直属艺术表演团体深化改革的意见》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等文件,使艺术表演团体的发展实现了企业化的发展。在2001年,相关的领导部门为艺术的创新及发展树立了核心性的发展目标。因此,在其文化运行的过程中,应明确构建艺术表演的文化实体,通过内部构建强化国有文化部门的竞争力,为文化企业的合理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国有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深入阶段

在2000年文化产业概念提出的过程中,其制度体系逐渐明确了国有艺术表演院团的改革及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步伐。文化部门也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并在其明确指出了国有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并在其不断整合及优化的过程中得到了有效地提升。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2010年国有艺术院团逐渐突破重点,并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完成突破,推进了表演艺术团改革的任务项目,其文化发展以及活动构建的取值逐渐推动了表演艺术的快速性发展。与此同时,2014年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构建的过程中,蔡武在会议中提出,要想在现有国情的基础上,实现全体工作实现均等性的公共服务,就应该构建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机制。标准化的制度手段主要包括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服务半径以及人员编制等,从而强化文化体制的改革及创新,提高文化的治理能力,为公共服务职能的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文化艺术市场中商业演出营销特征

(一)文化艺术商业演出营销与一般商品营销的区别

对于一般的商品营销而言,主要是将消费者作为核心,但是文章中文化艺术商业演出市场营销主要是将商业演出作为重点,在将消费者作为主体的同时,各个文化艺术团体以及组织还具有大众化、精神化的发展需求。因此,在现阶段文化商业演出营销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内容:首先,应该有效克服单纯以文化艺术为基础的倾向,避免出现营销活动远离观众的现象。其次,在营销的过程中应该有效克服片面以消费者作为中心的现象,通过文化艺术的创新,为文化事业的革新提供科学化的依据。因此,在现阶段文化艺术市场构建的过程中,应该构建有效的营销手段,认识到文化产品营销与商业产品营销的差异性,从而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文化艺术市场中商业演出营销特征

从文化市场中其商业演出营销活动的构建看,虽然与商品市场中产品的营销有着相同之处,但是,由于文化的独特性,在营销活动构建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种特点:首先,充分展现商业演出活动构建中产品的时段交换性,文化市场中商业演出的营销主要是一个时段的内容,这一区域中商品的营销产品价值呈现出一个时点的变化。其次,产品价值的精神文化属性。通常情况下市场营销的商品属性是在市场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得到满足的,文化艺术市场中的主要精神是文化产品,通过其产品营销形式的构建可以充分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在文化产品运行的过程中其基本的心态作为一种载体,包括图书、光盘以及书画等内容,而在商业演出营销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无形产业相对较多,也就是说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是一种无形的观赏价值。因此可以发现,维护中那个艺术市场的营销产品通常情况喜爱包含着精神内容的宣传。最后,产品所有权在价值交换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变性,在其他商品就交换行为构建的过程中,消费者通过购买实现的一种商品交换,同时也获得了商品的所有权。但是,在文化艺术营销的过程中,消费者只是获得观赏权,并不会得到文化艺术的所有权。

五、国有艺术院团商业演出中营销策略的系统分析

(一)营销前期导向策略的实施阶段

对于这一阶段的营销策略而言,在商业营销策略构建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由于其策略运作的内容相对较多,其运作的质量会之间决定着国有艺术院团的最终效益。因此,在前期商业演出营销策略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首先,应该逐渐转变政府的基本职能,通过公正、透明管理平台的建立,注重文化资源的配置,从而在政府经济调节以及市场监管的环境下实现对国有艺术院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以及优化服务,从而实现文化的多样化发展。而且也应该完善政策制度的实施内容,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加大财政的管理,从而实现对文化产业的有效扶持。

其次,在营销前期应该逐渐加大对演绎娱乐以及文化产业的引导及扶持,从而在最终程度上实现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在作品创新策略运用的过程中,不仅包含了剧情的创新,同时也包括了舞美设计、灯光设计等,因此,无论是任何一种创新形式都会成为商业演出的亮点,对于这种创新的策划形式可以充分展现文化艺术的综合性发展,品牌的效应策略。在品牌效应策略分析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分析的过程中,其文化艺术单位以及演出剧目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产品价值的精神文化属性。通常情况下市场营销的商品属性是在市场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得到满足的,文化艺术市场中的主要精神是文化产品,通过其产品营销形式的构建可以充分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在文化产品运行的过程中其基本的心态作为一种载体,包括图书、光盘以及书画等内容,而在商业演出营销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无形产业相对较多,也就是说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是一种无形的观赏价值,因此可以发现,艺术市场的营销产品通常情况喜欢包含着精神内容的宣传。最后,产品所有权在价值交换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变性,在其他商品就交换行为构建的过程中,消费者通过购买实现的一种商品交换,同时也获得了商品的所有权。但是,在文化艺术营销的过程中,消费者只是获得观赏权,并不会得到文化艺术的所有权。

(二)演出期间的营销策略分析

从文化市场中其商业演出营销活动的构建看,虽然商品市场中产品的营销有着相同之处,但是,由于文化的独特性,在营销活动构建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种特点:

首先,充分展现商业演出活动构建中产品的时段交换性,文化市场中商业演出的营销主要是一个时段的内容,这一区域中商品的营销产品价值呈现出一个时点的变化。舆论宣传的造势营销策略,演出之前的舆论宣传、造势、广告以及媒体宣传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营销的基本内容,通过这些宣传活动的构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者营造一种期望观看的心态,在舆论宣传造势的过程中可以将其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高成本的舆论宣传,对于这种宣传造势活动而言,其应用的手段相对较多、规模较大、成本的费用相对较高,这种舆论造势的形式主要应用于超过亿元的影片或是商业演出。第二种也就是除了高成本之外的电影,通常情况下是指文化艺术中的商业演出,在这种舆论造势的过程中其宣传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将其称之为低成本的舆论宣传造势策略,从而为文化事业的综合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演出中互动创意的策划。对于一场商业演出而言,母本的情境设计通常会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通过互动情境的构建可以拉近演出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从而使观众沉浸在作品观看的过程中。例如,由广东原创动力集团出品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三个愿望》,整个影片耗资500万,经过了30个城市进行巡演,其观众累计到达了20万人,这一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剧中的羊羊们通过与观众的互动,想学生们发放“狼牙棒”,营造故事中的情境,在小朋友们参与的过程中是整个游戏达到了高潮,而且,在中场休息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小朋友进行提问,如果可以回答上半场的问题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礼品。

再次,构建奖励策略的营销模式。在演出的过程中,活动组建企业可以根据演出的成本预算进行奖励活动的构建,充分考虑到观众的需求。例如,在互动中对于VIP用户可以低价销售与活动相关的纪念品。同时也可以在活动中融入抽奖活动,奖品的设置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所设置的产品不同,而且人数应该固定,在这种营销活动构建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激发观众的购票欲望,提高观众活动参与的兴趣,从而在忠诚程度上实现商演营销的最终目的。

六、结束语

通过对商业演出中营销活动的测量分析,可以发现文化市场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市场形势,通过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其艺术商品形式也得到了拓展。艺术需要营销理念的构建,不断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市场营销以及艺术形式的发展。尤其是在艺术市场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商业演出的市场营销策略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所以,在营销策略构建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对文化形式的分析,合理分析大众对文化形式的基本需求,构建多样性的营销策略,从而在最终意义上实现营销策略的综合性发展,并在最终程度上提升文化运行的经济价值,为文化事业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曾燕.试论文化艺术市场商业演出营销的特性与策略[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 (07):229-231.

[2] 王竞雄.京、沪演艺公司营销策划初探[D].中国音乐学院,2010.

[3] 杨绍林.国有表演艺术院团改革与发展求索[J].艺海,2010(01):24-28.

[4] 刘筠梅.内蒙古国有艺术院团体的体制改革与发展[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10 (04):105-109.

[5] 张艳婷.国有艺术表演院团体制改革的支撑体系探究[J].太原大学学报,2014(S1):34-36.

第10篇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艺术; 毕业作品设计; 作品; 文案阐释 ;创新; 改革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考查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该专业集文学、新闻学、传播学、文艺学等交叉综合学科知识,在夯实专业核心能力的同时,拓展专业综合技能。而传统的论文写作无法全面考核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情况,且与专业培养目的相距甚远。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应尊重艺术教育规律,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考评学生专业水平,构建完善的作品设计模式及评价体系。

一、播音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必要性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基于地方性高校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探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培养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水平,切实的服务市场发展,是播音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基本要求。通过毕业设计,锻炼学生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社会经验,提高专业操作和创新水平,检验学生四年专业学习成果,为学生走向传媒市场打下基础。

(二)专业特点及就业竞争需要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四年以培养学生普通话语音发声、播音创作、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等能力为主。课程教学有较强的实践性,深度结合专业特点,打破传统论文毕业论文写作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在人才市场中,制作精良的作品能体现学生业务能力,及岗位胜任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充分展现优势,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媒体融合发展需要

从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到新媒体跨屏直播,从众电视台APP上线到GCTN开播,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已经到来。在以技术发展为依托的传媒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浪潮中,播音主持岗位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与挑战。播音专业毕业生如何适应多平台主持报道,如何掌握策划剪辑技术等多技能,是播音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毕业设计“作品+文案阐释”模式构建

(一)“作品+文案阐释”模式定位

毕业设计形式,避免了单一论文或单一作品创作的片面性,将理论与实践科学的结合,从而全面、客观地考查学生的专业水平。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在参照传统毕业论文写作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专业实际,采取“毕业作品制作+节目文案阐释的”形式。学生通过专业思考和调研,撰写节目文案,作品围绕文案,制作以适应广播电视或新媒体节目播出要求的音视频作品。充分考查学生在播音专业学习中,“采、编、播”等方面综合专业能力。

(二)“作品+文案阐释”制作流程

①策划阶段:学生选题围绕当下广播电视或新媒体节目样态,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构思并搜集材料,完成文案创作。②拍摄录制阶段:在反复修改确定节目文案的基础上进行节目的拍摄录制工作,导师依据毕业作品文案跟进录制拍摄进度。导师依据毕业作品文案内容当面c学生审阅毕业作品,帮助学生完善提升毕业作品。③作品定稿及答辩阶段:反复修改达到标准后,导师指示学生按照论文格式规范完成毕业作品文案定稿,进入预答辩和正式答辩。

(三)“作品+文案阐释”制作要求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文案阐释部分需结合当下传媒节目发展,独立创作撰写。策划周密,与专业结合密切,富有现实意义与前瞻性。文字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作品部分设计整体要符合广播电视或新媒体播出需求,内容积极,健康向上,选题具有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或意义;结构独立完整,形式新颖独特,编辑思维明确,体现较强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侧重播音主持专业基本功,定位准确,主持风格语言样态与节目内容及设计相统一,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三、毕业作品设计评价及监控体系

(一)学生自我定位及评价模式

在毕业作品创作过程中,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主体地位确立”转变,充分激活学生对于毕业作品创作热情,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对专业进行自我考量定位,对自身专业水平做出准确判断。以此为依据设计调整作品制作方向及侧重。

(二)导师评价及质量监控机制建立

导师评价对于学生毕业作品设计考核尤为重要,如何监控毕业作品设计全过程,保证作品及文案有据可查,有理可依。可参考普通论文撰写管理办法,制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作品设计工作管理办法》(下文简称办法,《办法》从学生选题、策划、撰写、拍摄、修改、定稿等方面严格规定阶段要求与评价内容,考核项目全面,切实把控学生创作进程。《办法》中逐步推进考核过程,难易适中,符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范畴内基本要求。

(三)答辩组评价及质量把控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作品设计可采用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相结合方式。答辩专家组结合文案阐释观看毕业作品,在预答辩中对学生毕业作品进行综合会诊,经修改达到标准后,参加正式答辩。预答辩设置目的在于在导师首次把控质量的基础上,二次检验毕业作品质量,提升正式答辩顺利通过几率。

四、结语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作品设计“作品+文案阐释“模式的建立,能充分体现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毕业作品设计的改革,为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是高校传媒专业教育适应全媒体时展的重要解决路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作品改革务必不断提升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及评价水平,提高学生创新突破能力,不断完善管理办法。培养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行业精英,服务于传媒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一青.地方高校传媒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析――以常州工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为例[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6:59-61

[2]卢振杰.创建毕业设计新模式推动编导专业新发展――以播音与节目主持方向为例[J] 沈阳大学学报 2012.4

[3]罗香玉.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改革途径探析[J] 科教导刊 2016.1:33-34

第11篇

数字插画(也称CG插画)是近十年出现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广泛运用于影视动画概念设计、游戏美术、插画设计等领域。大众在消费杂志和欣赏商业影视作品的同时,间接或直接欣赏插图就成为一种必然行为。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数字绘画作品营造的唯美、绚丽、奇幻的艺术氛围通过游戏、电影、动漫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观念。然而,作为新兴画种,数字插画自诞生之日起即被定位为商业美术,其艺术价值也未得到学者的足够关注,这在当今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1 国内的研究情况

在国内,对于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软硬件技术、商业应用、教学研究,或者关联领域研究,如王选遥《论电影画面的灵魂――概念艺术》、赵小林《数码绘画与设计艺术专业基础教学》等;从美学角度探索数字绘画艺术理论的论文,在“中国知网”以变换关键词组合的方式进行搜索,可见数篇,包括赵忠波《浅析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现代数字绘画的影响》、许超《后现代视野下CG插画设计的美学特征探微》。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国内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现状,总体而言研究的成果有待进一步丰富和系统化。

1.2 欧美等国的研究情况

在美国,以出版物为服务对象现代插画的发展已经超过百年,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土壤。繁荣的出版业造就了一大批技法成熟、风格多元的插画大师。近20年来,作为数字技术革命的策源地,美国的数字娱乐产业异常繁荣,很多从事传统插画创作的画家成功转型为概念设计师,使用数码绘图工具,为电影、游戏和动漫业服务,数字插画由此应运而生。不过数字插画师的成就也一直不为主流艺术承认,其原因同样源自艺术界对商业美术的某种长期的“歧视”。在西方的数字艺术行业内,有关数字绘画的研究基本集中在视觉特效软硬件开发使用、表现技法、商业应用等实用性、技术性领域,鲜见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这一点,从历年的“ACM SIGGRAPH”会议所发表论文的主题与会议日程安排可见一斑。

2 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意义

2.1 为国内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拓展新的视角

目前,有关新媒体艺术美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多集中在新媒体自身特性带来的审美异化,如虚拟性、交互性、技术性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媒体与创作者的关系、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新媒体对创作观念的变革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刘佳《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的美学思考》等等。这些研究,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新媒体艺术审美在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哲学层面的意义。这样的视角,固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但是限于一些研究者的专业背景,仍缺少对新媒体艺术中某些具体领域的研究。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媒体艺术这个大的范畴中,实验艺术、装置艺术这类的当代“纯”艺术活动与游戏动漫设计、电影美术等商业艺术仍然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的,所以,针对数字插画美学理论展开研究,对于充实国内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的美学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数字插画创作需要艺术理论指导

由于数字插画是商业美术,一直以来被视为流行文化,其价值得不到主流艺术界的认同。以网络相册为平台,优秀的插画作品甚至可以赢得千万次的点击率,却很难进入到画廊、艺术馆中与传统画种获得并列展出的机会。数字绘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空缺”,使其缺乏专业而系统的评价体系、科学而规范的教育方法以及艺术投资人。这些都制约着中国数字绘画艺术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展开数字插画的艺术理论研究,挖掘其文化价值、厘清风格流派、完善评论体系,将数字插画研究学术化、正规化,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数字插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都能更好地激励数字插画从业者的创作热情,对于提高数字绘画的整体创作水平、挖掘艺术价值是非常必要的。

3 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3.1 利于构建更加科学的数字插画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国内大专院校的数字插画教育大多处于初创阶段,师资力量和教材建设均比较薄弱。当前人才的培养主要由企业和社会机构承担,但在培养方式上往往注重技巧训练、追求画面的外在效果,较为忽视绘画创作的文化艺术性,不利于数字插画人才的良性发展。事实上,在欧美等国,数字插画师(概念设计师)基本出自艺术设计类院校的相关专业,需要系统学习解剖、架上绘画、艺术史、数字图形图像学等课程,企业培训只是培养实践经验的手段,学院教育才是主流。构建科学的数字插画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相关的艺术理论研究成果为依托,完善教材建设、丰富理论教学内容。

3.2 利于促进动漫游戏产业的原创力提升

自从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的创意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的原创能力不断得以加强。很多项目开始借鉴国外同行业经验,更加注重前期的概念设计的投入力度,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游戏作品。例如,腾讯游戏开发的网络游戏《斗战神》。该作的前期概念设定由国内一线的游戏美术师合力完成,人物造型夸张玄奇却不失中国神话人物的特征,场景华丽宏大,且充满东方色彩,充分展现出数字插画的视觉创造力和奇幻文化的魅力。然而,对于中国创意产业整体而言,高质量的作品和优秀的概念设计师仍然数量稀少,数字插画师的绘画水平良莠不齐。拙劣的模仿和照抄,贫弱的造型与滥俗画风依旧充斥着中国的动漫游戏市场。建立数字插画艺术理论体系,特别是文化研究和批评研究,有助于指导插画师的创作,推动当前数字绘画创作者对艺术品质的自发追求,转变成自觉的要求。

4 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内容

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数字插画艺术性,因而笔者认为可参照传统绘画研究的方式构建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框架,内容包括: (1)数字插画史论、人物及作品研究。 (2)数字插画文化研究。 (3)传统绘画与数字插画比较研究。 (4)数字插画批评研究。 (5)数字插画创作研究。

第12篇

【题目】国内艺人经纪人运作模式探究

【第一章】经纪人运营方式探讨引言

【第二章】中国内地艺人经纪的实践分析

【3.1】艺人的三重属性

【3.2】艺人经纪的三大特性

【第四章】艺人经纪运营策略

【结论/参考文献】国内艺人经纪管理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论

随着国民消费的不断升级,文娱市场迎来产业大爆发,业内纷纷预测,艺人经纪市场未来五年发展的增长率将高于文化行业发展的平均增长率。随着众多资本的入局,艺人经纪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新型的艺人经纪公司、工作室越来越多,规模大小良莠不齐、商业模式各有差异,目前这一产业仍处于转型期的市场混沌状态。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播环境的变化也给传统的艺人经纪运营带来巨大冲击,对艺人经纪工作的专业性和互动性要求更高,艺人经纪产业将迎来更多挑战。

与巨大的人口红利、影视内容产业的全面开花相比,中国内地艺人经纪产业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其专业化发展、商业化运作、规范化操作、产业化规划势在必行。艺人作为艺术创作主体和大众关照对象、商业产品、媒介产品而存在,给艺人经纪的运营赋予了人文性、双效益性和品牌性的三重属性,艺人经纪产业在产品生产、市场管理和品牌传播环节都要把握好这些特性,合理借鉴美国艺人经纪的权利制衡模式、日韩的艺人培育体系等等,推进产业的规范化运营。

本研究对目前的艺人经纪产业提出了针对性运营策略:在产品生产环节,要加快推动人才选拔机制的标准化、专业培训的模式化、艺人素质培育的品牌化;在市场管理方面,要注重艺人培育的成长性、艺人生产的针对性、艺人价值实现的范围性;针对品牌传播角度,要保证艺人品牌塑造的新颖性,提高与目标用户的互动性,运用新媒体手段进行艺人形象的立体整合传播,利用 IP 特性加强艺人 IP 的内涵阐发。

整体来看,本研究独具学术创新性,研究思路如层层剥笋条理清晰;研究从真实的产业角度出发,应用实践性较高。

参考文献:

[1]朱学新.新编经纪人理论与实务[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2]汪京.文化经纪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宋树理,冯江川.黄金职业经纪人[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8.

[4]堪浩,禹金铭.经纪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5]马铁.演艺经纪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6]王世明.现代经纪人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7]沈银年.经纪人导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林京耀.经纪人[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9]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产业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10]余秋雨.观众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1]李向民.精神经济[M].新华出版社,1999.

[12]张小争,郑旭,何佳.明星引爆传媒娱乐经济[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4.

[13]文硕,郑虹.明星包装策略[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14](美)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M]. 卢泰宏,吴水龙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5](美)艾里斯,(美)劳拉里斯.品牌 22 律[M].寿雯译,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16](美)艾里斯,(美)劳拉里斯.品牌的起源:揭示打造品牌的最基本法则[M].寿雯译,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17](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王永贵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8](美)戴维阿克.创造强势品牌.[M].吕一林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19](美)沃尔特J萨蒙.品牌管理《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M].孙经纬,高晓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0]王静.演艺经纪公司对演艺明星的商业运作[J].《经纪人》.2003 (2).

[21]沈涛.论光线传媒品牌管理与传播方式[J].《现代营销》.2011(10).

[22]李裙.对我国演艺职业化初期演艺经纪人经纪行为的研究[B].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00.

[23]王海忠.论品牌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2(03).

[24]吴红.建设文化品牌营销新理念[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1,(03).

[25]杨德玲.明星制造: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J].科技信息,2009(26):420+422.

[26]刘莹.从审美需要看影视观众的期待心理[J].电影文学,2009,(15):11-12.

[27]贺朦.中国演艺经纪产业盈利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2013.

[28] R.科尔多瓦,肖模.明星制的起源[J].世界电影,1995,(02):60-80.

[29]高晗.国产电影明星制的发展状况研究[D].河南大学,2015.

[30]张晓玲,姚丹妮.华语电影明星制的文化内涵与营销策略探究[J].当代电影,2014(01):185-188.

[31]陈永召,姚元春,梁波.大 IP 时代:IP 产品运作初析[J].商,2016(16):226.

[32]岳璐.博弈论视域下大众传媒明星生产的权力元素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1):138-144.

[33]王中磊,尹鸿,王止筠.艺人资源是影视业开发与运营的核心竞争力[J].当代电影,2012(05):76-79.

[34]曲江滨,孟亚明.经济学角度下的媒介产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21):110.

[35]陈鸿秀.明星制:中国影视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青海社会科学,2007(01):141-144+164.

[36]骆容.明星制的符号化解读[J].新闻传播,2009(10):48.

[37]赵宁宇,杨紫苏,刘腾飞,何弦,刘亚男,王晨,胡艺潇,谢吉旺.中国演艺经纪公司调研报告[J].当代电影,2012(05):89-95.

[38]于涛.我国演艺经纪制度法律研究[D].山东大学,2016.

[39]陈耀竹,胡如虹.台湾经纪公司评选新艺人之研究[J].文化与传播,2012,1(01):67-78.

[40]Getz D.Event ManagementEvent Tourism[M].New York:Cognizant CommunicationCorporation.1997.

[41]Chris Berry,Chinese Films in Focus: 25 New Takes[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2004.

[42]Joseph Alois Schumpeter Capitalism,Sociflism and Democracy.New York: Harper.1942.

[43]Israel Kirzner. Competi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J].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

[44]Adel I. El- Ansary. Marketing strategy: taxonomy and frame works[ J] . 2006, 18(4) : 266- 293.

[45]Joel R. Evans. Are the largest public retailers top financial performer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J].2005,33(11): 842- 857.

[46]Coordination and profit sharing between a manufacturer and a buyer with target profit under creditoption [J]. 2007,182(3).

[47]Hall,C.M.Tourism and Politics:Policy, Power and Place[M].Chichester:John WileySons 1994.

[48]Hoyle.L.H.Event Marketing:How to Successfully Promote Events,Festivals,Conventions,andExpositions[M].Chichester:John WileySons,200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