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观课报告

初中语文观课报告

时间:2022-09-14 03:29: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观课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语文观课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改进;优化;综合性

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学实效低下、不受学生欢迎的弊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过于强调初中语文的独立性。把初中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割裂开来,从而形成封闭化、程序化、死板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实际上.在初中各学科中,初中语文学科的感彩最强烈,教学的艺术因素最丰富,我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

1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艺术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依赖特定的教学情景而形成,这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情境艺术。要创设初中语文良好的课堂情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1.1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语文教学中的艺术因素,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和感染力。

语文教师要努力探究教材本身的艺术因素。做到美文美教。传统的课文分析模式会把课文讲解得支离破碎,毫无乐趣可言,尽管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激情四射,但学生的反映却极其冷淡。记得在讲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串讲了一遍,结果学生一个个毫无反应。后来我深刻分析了讲课失败的原因,这篇文章文质兼美,语言优美,有动听的节奏和优美的韵律,因此高质量的诵读至关重要。我按照这样的教学设想重新讲了一遍。在整节课的教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我满怀深情地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春》时,整个教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所有学生都沉浸在我的朗读之中。我的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朱自清所描述的那个美丽的艺术世界,使他们真正品味到了散文的艺术之美。

要注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美态。课堂教学是一项示范性非常强的活动,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给初学者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才有可能在一言一行之间自然流露出教师的优雅和情趣,流露出教师的慈爱和睿智,使每一名初中生都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学会语文,学好语文。

1.2 营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良好的心理环境。

一堂成功的初中语文课,学生的思维应该是有效地朝着课堂教学目标流动的。要使课堂教学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营造使学生思维朝着这一既定目标流动的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一位学生以具有的特定的心理特征而表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的心理表象。因为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一般都能反映社会生活。它们都有较强的思想性、生动性和情感性,对这些抽象内容的理解,最好的方式是多联想、多想象和多感悟。诸多教学实践证明:求知欲、学习兴趣、学习情感等心理现象,是配合这一思维有效流动的良好因子。

一堂语文课能否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取决于教学方法。因为初中生学习的动机源于他们自身内部的力量,而自身内部的力量往往决定于需求的满足。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的需求有所了解。

2 让课堂综合化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书……9Y语文无处不在,元时不有。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以研究提升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因此,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做一些专项研究活动,如针对我们沈家门地处海岛的特点,我们曾经组织学生进行了“渔文化”的研究活动,走出家门,走上社会,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心去体察、了解。学生采访渔民,走访海鲜夜排档,收集跟“鱼”有关的资料、摄影、制作,撰写调查报告……汇报课上,有小组专门介绍鱼的外形,出示了各种鱼的照片;有的小组收集了很多跟鱼的形状有关的物品,如发卡、七巧板“鱼”、“鱼”书法作品,展示鱼的邮票;有的小组讲述了鱼的故事,演唱渔民谣;还有的小组介绍了鱼的价值,甚至还有小组写出了《东海海洋文化城》的投资方案……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收获的是多方面的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此外,还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灌输所不能达到的。之后我们又进行了“保护母亲港”的系列专题实践活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检验的机会。卢梭在《爱弥尔》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让语文课堂情境化、生活化、综合化、活动化和实践化以研究、提升并优化教学,引起学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用全人类文化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人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让语文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

在宏观上不局限于语文课的内容,而还从心理、品德、法律等方面进行扩展,注重相关学科的综合;在微观上就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还从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如教学鲁迅先生的《风筝》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挖掘,结合现实生活,谈对游戏的看法,对责任感的看法;教学黄蓓佳的《心声》时,引导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教师的角度及整个教育现状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语文课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出结论。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社会、学生的实际有着广泛联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结语:

课堂是不断变化的,它充满创造性。教学是一门艺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为有效,需要所有的语文老师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为培养学生不同的语文能力,教师应采用相应的教法,灵活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趣,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赵青关于初中语文综合性教学的一些思考[期刊论文]-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12(3)

[2 ]张玉梅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初探[期刊论文]-文理导航(下旬) 2010(9)

[3] 陈荣建浅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期刊论文]-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24)

第2篇

摘要: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阅读、写作、口才、研究性学习等语文阅读课教学内容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推进了语文阅读课教学的彻底改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阅读课 课程整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培养学习的信息素质,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特别是我们语文阅读课教师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语文阅读课学科改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就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相整合,只有这样,“初中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才会开得更加娇艳。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相整合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阅读课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阅读课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阅读课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语文阅读课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语文阅读课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阅读课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课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信息技术时代,语文阅读课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课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阅读课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①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②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有效的交流方式;

③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④可为语文阅读课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相整合

传统语文阅读课教学偏重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阅读课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阅读课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课程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阅读课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二)这一模式的表现形态有: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心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即时评价。

2、主题性研读:主题式研读指的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这一符合现代语文阅读课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的设想是每学期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精读,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教师个人主页分别建立了各部名著的研读网页。

我们相信,“初中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为初中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2000年11月14日)教基[2000]35号].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2-0034-02

作者简介:钟兰馥(1970―),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南京市六合区龙池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综合性学习实践操作的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及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略谈浅见,以期真正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应有功能。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措施及方法

(一)在听、说、读、写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为听、说创造了必要的情景,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通过圈定阅读内容,指明阅读方向,让学生在读中拓展思考的空间,在写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可以说,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考虑到学生们刚步入初中,刚翻开人生新的一页,笔者因此把这次活动的中心内容定位为自我介绍。活动设计如下:1.以“名字的故事”为主题,说说自己名字的含义、由来;2.我的童年:安排学生当一回小记者,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或其他家人,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然后选择一两件有趣或有意义的事记下来;3.你说我说:说说我眼中的自己以及一两个同学,了解一下同学眼中的自己;4.请为我鼓掌: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包括唱歌、舞蹈或作品等;5.欣赏歌曲《我是一只小小鸟》《我的未来不是梦》,并设想自己未来的初中生活应该怎样度过。开展上述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相互了解,还能让他们从多个角度全方位认识自己,也把听、说、读、写整体融于综合性学习实践中,很好地促进了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展综合性学习就是要给学生展现个性、实现自我的机会,在交流合作、共同探究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从而促进个人创造潜能与集体智慧的融会贯通。

例如“莲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考虑到文学作品中对莲的描述不胜枚举,笔者因此选择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搜集、整理莲的各种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莲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围绕共同话题进行讨论,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培养学生合作的态度与意识以及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了解莲与文学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进而掌握探究事物的方法。

(三)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社会实践是国家规定的在教学时间内安排的必修课。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到处都有语文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应抓住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契机,使学生在广阔的学习生活空间里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例如“让世界充满爱”综合性学习活动,笔者让学生留心自己身边、社区及社会上那些需要关爱的人或主动关爱他人的人,并通过讲故事、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等形式表达出来。有的学生通过对街头墙角那些摆摊、捡破烂的人进行观察、思考后,写下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并在班上与同学讨论;有的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就媒体上报道的那些迫切需要帮助、需要关爱的人的事例进行交流,提出了“人人都献出一份爱”的口号。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关爱普通人,尤其是弱者,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

《课程标准》中指明应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让学生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悄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信息库。因此,教师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完善自我、敢于创新、与时代同行的思想与能力。

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笔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为了拓展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笔者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搜集普法战争以及作者资料等相关的背景资料,然后共享资源,让他们读完文章之后谈谈自己的独特看法、心得体会或者提出疑问,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自主性。有的学生说:“小弗郎士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通过对课文中人物认识的升华,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展现了他们的个性,更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以语文为核心。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以语文为核心,立足学科知识,找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点。如《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资料,学生可以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学习获得;《看云识天气》中根据云的变化较为准确地判断天气状况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地理课上学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奇妙的克隆》又把语文和生物学连在了一起。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体现阶段性。综合性学习应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在比重、目标要求等方面体现阶段性。如七年级的综合性学习以体验为主,因此主题不宜太大,时间不宜太长,应以简单、容易的活动为主。八年级的综合性学习应以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调查、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主,可在单元教学中同步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而九年级的综合性学习可以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展专题探究活动。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丰富多样。综合性学习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不仅要有合作交流、作文评比、演讲、朗诵等较为传统的语文学习活动,还要开展如设计广告、知识竞赛、结合学校门通综合整治而开展的“做文明小市民”系列宣传活动等创造性活动和实地考察、调查报告会、义务服务等实践性活动。

综上所述,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教师应以语文本身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为出发点,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真正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应有功能,使其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第4篇

二oo八年可谓多事之秋。撮其大者来说,我们咀嚼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苦涩,品尝了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喜悦。沧海横流,否去泰来,或悲或喜,使我们对国、对家、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有了新的认识,加深了“形而上”的思考。二0一0年也是业务工作繁忙充实的一年。围绕教育厅的中心工作,,教科所要做的工作很多.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以及教育部有关课改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的方向,增强了服务意识,要时刻想着基层学校的广大师生,切实为他们做一点实事。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用先进的理论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提高教育教学的研究水平。要高标准、严要求自己,不满足已有的一点成绩,脚踏实地,开拓进取,争取再创佳绩。

业务工作完成较好。一二三月份修订会考纲要,编制、校对各年级期末考试题、全省高考诊断试题,四月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走进课堂”调研活动,听课、评课,为期一周。并参加了城关区骨干教师的评选工作。五六月份中考会考命题审题,同时到云南昆明考察,提交了《云南省普通高中发展战略研究》调研报告,并完成了教育厅基教处交付的《XX年年冬季全省会考语文试卷评阅质量报告》。五月随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讲师团到庆阳市镇原县讲学。做了《课程改革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若干问题》的报告,六月参加高考阅卷质量监控,七八九月份举办了语文学科优秀论文、优秀案例的评比等等。今年十月份,参加中英项目培训初中语文教师的活动,为期一周,担任讲授和辅导工作。十一月参加全省会考语文试卷命题。十二月份,举办了全省初中语文语文优质课课评比活动、并担任评委,听了十几节课,并做了评课总结报告,受到欢迎和好评。

二oo八年共2篇。它们是:《高考优秀作文解读分析》《2010年高考试题与考生答卷分析》等,分别发表在《教育革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其中《高考优秀作文解读分析》被国家级刊物《课堂内外》全文转载。今年除担任《甘肃省高中会考复习指导纲要》和《甘肃省初中毕业会考指导纲要》两本书的主编外,同时还主编龙门书局《三点一测丛书·九年级语文上下册》,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

平时能按时上班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尽职尽责;维护团结,维护大局。由于年事渐高,事业心、进取心渐趋平淡,总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过且过、低调做人的想法,今后要注意克服这一类消极情绪。还是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说得好:真正的学者(我仅是学习者)是不可能“退休”的,况且我离退休还有几年,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啊!

第5篇

语文课程是思维与语言相结合的学科,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目前已有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初中语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笔者探索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制订思维培养计划

语文课程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结合知识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制订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计划。

第初中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初中阶段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目标。例如,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系统地培养学生缩写、扩写和改写等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能够从文中提取信息,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转换文章表达方式等能力。第二,初中语文教师根据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学情和教学内容,制定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将同一种思维能力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训练。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春》一课时让学生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境,并说说“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在教学诗歌《次北固山下》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境,尝试描述自己眼前的景象;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盛夏的夜晚,当你仰望晴朗的天空,会看到怎样美丽的景象?会想到什么?并要求学生以“夜空”为主题,展开想象,完成作文训练;等等。一系列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迁移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力的培养。第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监控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思,最后调整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方案。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探索了“单元整体教学”,即在研读课标、分析学情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监控整个教学及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思,调整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方案。以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第三单元为例,教师设置“四季”专题,将课文与学校配套的阅读书目相结合,选取了与“四季”相关的8篇课文和5首诗歌;“四季”专题分为单元导读、基础巩固、美文赏析及写作训练四个部分。在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写作中的能力。在单元导读的基础上,初中学生阅读了大量与“四季”相关的文章和诗歌,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写作技巧,并逐步提高了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单元整体教学”实现了知识教学和思维培养的有机结合,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和方法,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学生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迁移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

二、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是其语文思维能力的基础,积极思维的前提条件是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理论,并总结了情境教学的五种操作要素。从她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思维环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两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需要做到:首先,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积极地对待学生的提问。古人有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支持、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疑问,并善于发现学生提问中思维的“闪光点”。第三,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第一,风筝是写实的,写一对兄弟之间的矛盾。他们为什么会产生矛盾昵?第二,文中用“嫌恶”说明了什么?是否能换成“讨厌”昵?在第一个问题(低认知问题的基础上,第二个问题将“嫌恶”和“讨厌”进行了比较,可以进一步帮助初中学生理解“我”对于风筝极其厌恶的态度。

三、结合知识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语文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培养也必须贯穿在这一过程中,并力争让学生理解语文的思维方法。语文思维的方法很多,包括观察、分析与综合、比喻、联想与想象、臻美、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在此笔者主要介绍观察方法和联想与想象两种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是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常见的语文观察方法是顺序观察和对比观察。苏霍姆林斯基在“思维课”的教学模式中,提倡了“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有效地将观察与思维相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在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基础上完成的,其中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观察经验和方法。教学中将这些文章作为重点,让学生领悟作者观察的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七年级有一项名为“探索月球奥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一项为观察月球运行情况。在教学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或顺序让学生观察月球,总结观察心得,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比观察是指通过对比对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思维教学方法。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程《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何其芳的《秋天》和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对比诗人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同之处。何其芳笔下的秋景和狄金森笔下的“晨曦”、“毛栗”、“浆果”等景象,都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由此人此事此物联想到彼人彼事彼物的一种思维,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奇妙的联想和想象。在《天上的街市》一文中,作者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进而联想到天上的街市,用轻快流利的笔调描绘天上的街市,并表达了他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又如,在《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渔夫在清凉的秋晨里洒下了渔网,打捞上了什么?”“他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下面两句写到‘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你能想象一下渔夫在回家的路上会做什么吗?”《秋天》是何其芳的代表作,在这些生动鲜明的画面中,渔夫悠闲划桨的一幕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这个环节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想。

四、设计系列性训练,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设计系列性的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思维活动。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第二,培养学生深入钻研问题、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地展开问题研究或小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所学内容,并通过课堂作业、调查报告或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反映了学习者对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教师要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能力。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既可以从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又可以从教育的悲哀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第二,教师要反对教学教条化,将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在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很大的差异,并且从八年级开始差异逐渐拉大。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要做到:第一,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第二,限定学生做题和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在《钱塘湖春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联想与想象,描述钱塘湖上的春景,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教师就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质疑,营造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教师权威的勇气,鼓励学生发现真理。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智力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时,要减少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切忌人云亦云;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遇事能够独立思考,具有独特的见解。

五、注重课堂互动与反思,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要重视课堂互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互动情境,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积极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876年,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首次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近几十年来,元认知理论对教育实践和思维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学习反思。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每节课的课堂三分钟,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进而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不同的题型进行分析整理,认真总结、思考解题的角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与能力之外的但又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情绪和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动机、兴趣、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等)、气质和性格等。新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可见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于学生内在动机和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展示学生作文优秀的地方,从结构、情感、描写、立意选材等角度分析他们的作品。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多元引领;提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06-02

Z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倘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还要考虑学生怎样“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学”什么,还要使其懂得如何“学”。教师要把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交给学生,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方法,让他们去主动学习获取知识。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得越多,肚子里就越有料,那些平时喜欢读书的学生写起作文来文思泉涌,滔滔不绝……这就是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红利”。然而,在农村学校,由于受家庭条件、思想意识的影响,许多学生不喜欢读书,对书籍冷淡,课外藏书少,阅读量非常有限,未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结果导致写作能力低,语文成绩不理想,“少、慢、差、废”成了语文教学久治不愈的“顽疾”和难以攻克的“堡垒”。因此,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农村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产生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享受阅读快乐,就成了农村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那么,激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初中生的素质极为重要。

一、培养兴趣,让学生爱阅读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积极创设情境,开展诗词朗诵大赛,讲童话神话故事比赛,成语接龙,展评摘抄读书笔记等,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利用晨读课、社团课或班会课等时间给学生讲述一些名人读书学习的故事,如李密牛角挂书、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映雪、孔子韦编三绝、侯宝林抄书、华罗庚猜书、闻一多醉书、高尔基救书等,让学生明白古今中外凡是一生有所作为,对人类有突出贡献的名人,无不是勤奋学习、博览群书的典范。通过故事的形式,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得到熏陶,不自觉中产生情感的共鸣,萌发阅读的欲望,然后付之于读书的行动。渐渐的,阅读成了让学生愉快的事,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逐渐形成。

二、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教室、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重要阵地,室内可悬挂有关读书名言的条幅,出以读书为主题的墙报,以形成良好的读书环境。现代传媒产生了许多资讯,这些资讯能拓宽学生的读书视野,便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阅读名著。如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前,可先让学生从网上查阅笛福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背景介绍材料,这样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就会深入一些。在活动课上,教师可以播放根据名著《西游记》和《骆驼祥子》等改编成的电视剧或电影,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内涵。

三、指导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摘抄经典的片段、名人名言,写读后感等。

2.指导学生多种读书方法

(1)泛读。鼓励学生对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2)精读。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明白透彻,了然于心,以便吸取精华。(3)通读。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即可。(4)批读。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其经历其实就是一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书中的内容经过甄别、筛选,有选择性地接受一些有价值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对书本内容的即时性理解或感悟,它需要学生及时把稍纵即逝的理解或感悟记录下来。此刻,手中有一支笔随时进行勾、画、圈、点、批、注就显得尤其重要。同时读读、写写、圈圈、画画,能使阅读全神贯注,思维敏锐,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做到阅读与勾、画、圈、点、批、注、析、评等相结合,像蜜蜂采蜜一样,不断地把书中精彩的内容、重要的信息摘录下来,力争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5)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这样既可以加快阅读速度,还可以扩大阅读量。

四、开展活动,促进学生读好书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教学不提倡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要增加阅读量,采用多种方法巧妙引导学生读好书。

1.讲

在多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每天坚持8分钟听说训练,把这8分钟交给学生,让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的学生,交流近期在阅读中搜集的语言材料,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样,学生课外阅读量增加了,词汇丰富了,说话妙语连珠,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

2.练

建议由3~5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自办手抄小报。小报主题不受限制,鼓励学生自由命题,可以传统节日、校园生活、环保教育、国家大事等为主题展开设计和编辑。如寒假刚好是传统节日春节,围绕这一主题学生办出了《金鸡贺岁2017喜迎新春》《春节小根》等小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3.比

笔者利用节日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有时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报告会、开展“小记者”活动等,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真正让学生想读、乐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教学手段与方式不断更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充分发挥互联网、阅览室、电视广播等资源优势,优化教育教学技术手段,丰富阅读教学内容,拓展语文教学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主动参与,从而达到阅读教学最优化的境界。

综上所述,阅读就是火种,点亮人们心中的那一盏灯。当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技能,以博学感染、引领学生多读书,让他们走进书籍的海洋,体验阅读的快乐,提升语文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周仕杰.丰实文本,让阅读教学厚重起来 [J].艺术教育,2015(3).

第7篇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既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决定的,也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一、深挖语文教学素材渗透心理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料,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挖掘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剖析文章主题,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是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备课时要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找准每篇文章的渗透点,对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利用作家感人事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德国著名的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初中语文教材涉及的作者大都具有异于常人的感人事迹,他们的经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心理教育素材。教师可以以他们的事迹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3.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引导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既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也有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既有社会底层的人,也有杰出的人;既有优秀高尚极具“真、善、美”特质的人物,也有阴险狡诈、贪婪自私、愚蠢无能的反面人物。语文教学中,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对初中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有较强的引导和正面教育作用。教师要深入挖掘人物身上的品质,结合学生的生活特点加以发挥,使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认识与追求,将语文课堂打造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二、利用教学阶段的特殊性渗透心理教育

1.开学第一课。刚开学,学生经过漫长而轻松的假期,如果缺少缓解与过渡,心理上难以迅速接受紧张的课堂学习,开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一学期中的重要意义。语文老师在开学的第一课不必忙着上新课,做好学生的心理思想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此时抓住时机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可以给学生提要求,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假期的见闻与体会,谈谈假期与父母的相处,说说自己的游历。教师可以抓住契机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满怀希望,做好一学期长期坚持的准备,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新学期的奋斗目标,营造浓厚的开学气氛,为新学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并以此激励学生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挑战自己,战胜自己,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投入新学期的学习。2.课前三分钟演讲。语文教师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演讲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涉及生命教育、人格教育、情绪情感、人际关系、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等。教师可以利用新闻媒体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国防教育,增进爱国情感,引发学生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现场解决。通过学生演讲互相探讨进行思想碰撞,最终给学生指点迷津。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心理教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方式更加活泼,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活动过程是学生个体释放的过程,也是学生完全释放心理压力的最佳场所。语文教师可以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师可利用各类语文活动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并借此机会表扬鼓励学生,使学生获得人格的尊重。语文活动的形式除了讲故事,做演讲,办手抄报外,还可以组织辩论赛,写调查报告,文艺演出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把语文实践课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敞开胸怀,放开自我,与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进行调节。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挖掘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探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措施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第8篇

2016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一

在这炎热的暑假里,原本想好好睡上几天的我,却接到培训的电话,想到偷偷懒的计划泡汤了,心里很烦闷。不情愿的来报道,心里很不以为然。然而, 在这几天学习中,我的态度和思想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我庆幸自己荣幸的成为民革.新纪元纳雍第二期初中语文教师培训中的一员。

在这短短的五天里,我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像一个无知少女在贪婪的吸收着知识的乳汁,使我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得到一次重大的洗礼,让我重新树立了未来的教育思路,让我明白,今后的教学必须朝着多元化教育模式去发展。

在这次培训中,我深刻地意识到,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在积极地行动之上,而作为领路人的我们,要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以品质来塑造品质,要用自身的精神品质来影响学生的精神品质;并让学生明白发展才是硬道理,学习才是硬道理,要用感恩的心来面对社会,报答家人。

在培训中,朱老师的观摩课让我深刻领悟师资的基本品质关爱和奉献的重要性。我深感内疚,我的爱太过狭窄,太过片面。我对学生,只是用眼去看,没有用心,应该说,用心的程度不够。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学会用心去和学生交流,用心去感受我的学生;但,我又是自豪的,因为,我尽我的所能去帮助我的每一个学生,哪怕这帮助是微薄的!

在培训中,我感到惭愧,朱老师的观摩课让我发现,我不相信我的学生虽然,我是出自对他们的爱我担心他们不能很好的把握重点,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在传授的过程中,我不知不觉地替代了他们的发言,我把属于他们的课堂抢了过来,使他们成为了旁观者;我束缚了他们的思想却还责备他们为什么不会思考,我替代了他们思维的转动却责备他们懒惰。我在无形之中成为扼杀他们思维的凶手。想到这,我不禁大汗淋漓!庆幸,我非常庆幸,因为我及时的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因为我还来得及改正。

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首先,我要往自己的脑袋里装进更多的知识,要能够让我的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让自己的这桶水溢出来,渗到学生的杯子里。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其次,我要改变自己的常规教学,不再中规中矩,不再单一枯燥,要吸收更多的新的理念,要多元化发展,进自己所能给学生创造更宽更广的发展平台。用心去看学生、爱学生,把自己的因为课堂变成轻松、愉快地教学课堂。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转化学生。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恩换恩,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多思考。

第三,要相信自己的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飞翔。雄鹰的展翅飞翔来自于母鹰的逼迫,过多的担忧只能变成束缚,把课堂还给他们,那是他们的天空,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规划、去发展,他们的未来让他们自己去把握!而我,则是他们未来的领路人,我所要做的,就是在他们迷惑、困惑、把握不住时的领路人。对于他们,我只能给予帮助或建议,没有指定权。

当然,这只是我在这今天里发现的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自己没有发现的以及在教学中不大注意的等等。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嘛。我相信,经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我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而这,是我今后的奋斗目标!

2016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二

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进步,这正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我参加此次培训学习后再次深刻领悟到的真理。

首先,我的教育理念又有新的发展,教学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更新。 听了各位专家的报告和讲座,我明白了现代教育对教师成长发展提出的新的、适应时展的要求,而我对教学技能和方法的探索又有了新的理解和发展。各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和优质课,新颖独特的教学理念,娴熟实用的教学技巧,适合当代初中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背景介绍、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机智点拨等,让学生体验到了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专家们对议论文、散文、小说、说明文的教学建构思想,无疑是给我们在一线从事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教学方面的新的思路和要求,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不竭的活水。

我深深地感到:作为老师,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应是一个教育科学的研究者,不断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关注社会,关注学科的发展;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经常进行案例研究,把教学看成是一种艺术,一种追求,让自己拥有先进的课改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丰富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运用讲座中的科学方法指导自身的教学工作,争取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其次,经典课例分析,开阔了我的视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就应该是全面系统的语文学科本位知识。在学习中,每一天都有感触,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天都有惊喜,聆听了专家的一场场精彩讲座,我获得了思想的重生和心灵的洗礼。通过专家引领,我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参与学习、反思体会,我准确地把握了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各类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认识并掌握了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尤其是在大家共同讨论和交流的环节上,让我知道了现在语文这门课在全国大背景下的现状和发展。专家通过教学的课例,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专家讲座使我把握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有了提升。 以前的我,对教材研究不够,教学设计不精,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待改进,对课堂教学改革建议中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理解片面,致使有的课堂教学环节安排不科学;旧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教学过程注重于教而学的重视不够;结果学生的语文思维训练不够,能力提高缓慢,情感熏陶不深入。

通过专家讲解,我真正了解了现行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留给教师较大的空间,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更需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只有进行个性化的整合与重组,才能使教材的使用得心应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认真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根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习环节完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课堂教学要能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解决什么问题,注意对学生加强训练,数量要合理、梯度恰当,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更加坚定了自己立足课堂教学,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信念,让我明确了自己今后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与努力的方向。

2016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三

通过这次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收获不小。特别是网上学习培训,这个平台给了广大教师更多的学习讨论的空间。老师通过在线学习,网上发贴、回贴把学习的认识、感受、心得体会等发到网上,大家一起学习讨论,收获很多。我就此次的学习谈几点心得体会。

体会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私奉献。

我觉得,作为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高深的学识和高尚的情操。一个现代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才能在工作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以有人总结,教师要有五心:即爱心、诚心、耐心、信心、真心。用博爱去关怀学生,用真诚去打动学生,用毅力去感染学生,用自信去鼓舞学生,用人格去引领学生,自然会赢得学生的爱戴,换得一颗颗幼小心灵的健康成长。

体会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通过这次集体培训学习,我的最大感触是教育教学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各种方法,了解各种方法,掌握这些方法,做到胸中有法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施教的不同内容,灵活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首先,应该善于学习,通过各种渠道。 ,广泛吸收,注意储存各种教学方法的信息,仔细研究其中的异同,这样才能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做到信手拈来,亦即教学有法。其次,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因人、因课、因境而异 。所谓因人而异,即要因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异。如有的教师,演讲能力强,讲课时声情并茂,而有一些教师则善于使用图表、幻灯、录相、彩图等多种立体教学手段,结合启发、提问、归纳讲解等教学方法。这样就能使情境教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活动;成才

综合性活动不但可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教师只有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使初中语文综合性活动教学获得最佳效果。

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我们周围其实有着许多优势教学资源,我们要懂得开发它们,利用它们,发挥这些资源的价值和优势。比如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等。初中生思维活跃,争强好胜的心理强,渴望自由学习、自主发展。我们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最值得信赖的朋友,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例如,每节课拿出五分钟按照学号的顺序让学生总结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或本节课的预习成果,通过让学生自主总结发言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在作文课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主解决文章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还可以多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作文比赛、书法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通过比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提高综合素质。其次,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社会文化、风俗民情、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调查访问,尝试着学习调查报告的整理和汇报。笔者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对附近一条小河的水质情况进行了调查,将同学分成多个小组,分别为每个小组分配调查任务,有的小组负责对小河旁边的一个食品加工厂进行走访调查,有的小组负责采访有关专家,搜集解决方案,有的小组负责将其他小组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汇总,总结研讨撰写调查报告,有的小组负责进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将课堂与课外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和动力,通过实践活动同学们掌握了各种探究手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实践探究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第三,我们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家给人温馨的感觉,是学生最喜欢、最熟悉的一个地方,同时家庭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家庭资源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电脑材料、音像资料、报刊、家庭藏书、家中的亲人等等。

二、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性的综合性活动教学

学生永远是学习活动的主角,因此,我们的综合性学习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立足于学生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例如,《戏曲大舞台》这节课的活动部分,笔者就将课堂交给学生自由支配,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想象成大舞台的主角,自主支配学习时间、组织活动内容。在大家积极参与下,一系列活动井然有序地开展。如脸谱鉴赏、名段欣赏、戏曲知识比拼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充分展现了学生敏捷的思维和智力、才干,对学生个性、态度、情感、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和观察力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开展这些与戏曲密切相关的活动可以端正学生对民间戏曲艺术的态度,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自由组织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参与学习活动带来的乐趣,一边享受合作学习带来的喜悦和收获,一边让学生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独立钻研和讨论切磋同样重要,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实现能力的突破和发展。

三、通过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同时还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责任。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还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具备自学的能力,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拥有自己确定课题、设计方案、搜集学习资料、总结归纳的能力。首先,组建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个性喜好以及能力水平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处理小组内部事务,体验喜怒哀乐,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其次,加强学习资料搜集方法的指导。告诉学生在搜集资料时要注明资料的出处和来源,做到有据可依,为之后的总结评价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第三,指导学生分工合作。根据学生的特长喜好分配任务,围绕活动主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第四,掌握分析资料的方法。在分析资料时要注意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学会分类筛选,挖掘资料潜在的价值,掌握资料间的联系。第五,学会共享。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共享。此外,为学生提供资料支持。教师要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资料支持,比如划定范围,提供资料网站等等,这样既可以节约教学时间,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第六,引导学生做好反思工作。通过自我反思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关于初中语文综合性活动教学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今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学思想和理念,充分重视语文综合性活动教学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开发、有效利用活动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给学生方法,提高综合性活动学习的效果,促进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褚治明.浅论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4(4).

[2]王家政.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J].语文教学与研

究,2005(7).

[3]宋铁流,刘从华.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04(5).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方法 综合性学习

传统的教育观念派生出来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课文的教学,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从而导致了学生语文积累贫乏,综合素质低下,创新能力薄弱。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逐渐得到重视,但语文综合性学习又因其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容易产生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那么如何才能搞好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呢?我想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谈几点浅略的看法:

1 教师首先要对“综合性学习”有足够正确的认识

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改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部分,单独地列出来是有其实践意义的,我们每个单元的语文教学都有关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专栏,用编者的话说那就是“一次次综合性学习,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你流连忘返”,所以“综合性学习”也是“语文旅行”中一次探险活动,假如我们老师忽略其在活动中作为精神探险的教育意义,也就是一种失责,也就是让学生失去了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沟通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机会。

2 教师注重并指导学生对课外资源的收集及开发

2.1 自然性资源开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宇宙万象是语文取之不尽的源泉。自然性资源主要指:①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如: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名山大川,等等,②人工形态,如:农田水利,园林花卉,城市景观,等等。

2.2 社会性资源开发。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社会性资源指的是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关系,如果学生仅仅被关在家里校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什么“荣辱兴亡、科技兴国、国际风云”等等一概与他无关,那么他们又从何而来“爱憎观”、“是非观”、“荣辱观”,又从何而来民主、合作、竞争、进取等现代意识?语文学科以认识社会为主线,沿着“家庭――社会――祖国――世界”的思路,语文综合性学习正可以以此作为资源,让学生去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2.3 人文性资源开发。所谓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性资源,指文化世界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人文性资源。

3 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是把课本知识转化自己的知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践可以让我们的学习既获得切实的感性知识,又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检验课本知识的真实性,让学生能把抽象的、主观的东西转化为形象的、客观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身心各方面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所以我们语文学习也同样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地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当然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并不是我简单的走出课堂,搞一次秋游、春游或参加集体活动之类的实践。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结合当前阶段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的实践活动。

4 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创造力

兴趣是学生喜欢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观性得到最大发挥的标志,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呢?我认为,主要还是应该从过程评价及价值观的体现出发,让学生有成就感、愉悦感。“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参与进来,因此为了提高其积极性,作为组织者,指导者,我必须学会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论是从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应该让每位参与者有成就感,让其价值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5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资源的利用

5.1 学校资源的利用。学校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语文教师、课代表、文学社、图书馆(藏书、画册、音像资料、报刊杂志、网络资源)、校园文化环境,等等。这些资源的利用可以多种形式,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只要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行――动口、动手、动脑,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

5.2 自然、社会资源的利用。自然、社会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语文教育人才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文化等等。其中社会文化可以有文化艺术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化艺术设施(如:布告栏、黑板报、读报窗、宣传廊等),文化艺术环境(如建筑雕塑、园林花卉、标牌广告、书画走廊等)。

5.3 家庭资源的利用。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家庭生活充满温情和乐趣,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家庭资源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音像资料、电脑材料及家庭文化环境等等。家庭是爱的摇篮,对家庭资源的利用首先在于“关爱”,家庭教育是亲情教育,即被人关爱、关爱别人的教育,在被关爱中,学生学会去关爱别人,有了这种“情感的操练”(朱自清),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审美、鉴赏作品的能力,从而成为审美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富主编.初中语文教学这我见[J]祖国2013,9.

第11篇

[关键词] 教材阅读写作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教学,特别是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阅读和写作一直是有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可喜的是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已占有了重要地位。相应在初中语文学科评价体系中,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考查也占有了极大比例。那么,该如何用好教材指导学生阅读写作呢?为此,笔者在这方面浅谈几点粗略的看法。

一、教师应树立大的语文教学观

也就是说,不能把语文学习看作是语文课本的学习。语文课本不应该是知识的本身,而是知识的载体。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如何用新理念、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和驾驭教材,让教材焕发出新的活力,是作为教学课程“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的教师应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焕发新的活力呢?如果把语文课看作是语文书,这不适应学生的创新。因此,作为教者,应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正如学烹调技术,学者首先应学会有关烹调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付诸实践。因为实践需要靠理论来指导。但如果只学理论,而不去实践的话,再精湛的理论也会成为空洞说教。因此,要成为真正的烹饪师,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亲自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印证理论的正确性。同样的道理,学生如果只读课本知识,而不在实践中运用的话,那学到的知识也只是空洞的理论而已。因此,作为教者,必须认真在认真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由教材生发出去,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写作,从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如:教材中的不少综合性活动,对促进阅读也是不可忽略的。如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是“环保小课题研究”,只要该活动精心安排,顺利开展,撰写研究报告对强化说明文的体裁特征,提高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类似的还有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为本地人物立传”,对学生阅读传记文学富有意义。

二、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能,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技能指的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和提取文章或文段的关键信息,并用准确简练的文字将其表达出来,并在阅读检测中挖掘并用题目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去解决相关问题的技能。

要学生掌握阅读技能,首先要立足教材。教材中的课文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教读课文多是名篇佳作。因此,教者必须利用这些“例子”来传授知识。在教学中,本着帮助学生提高技能的目的去点拨学生掌握文中有关的课文,做到每一个知识点都过关,特别是阅读和写作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举一反三,严格训练。如此二者兼顾,才能发挥“教读课文”的最大效用。如:以《季节》为题,我布置学生写作,我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收获了很多灵感,如“人生的四季”,“自然的规律和人生规律”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让学生举一反三,联想课内外相关篇目,很快学生对《石缝间的生命》蕴涵的“敬重生命的情感和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更浩瀚的海洋》包含的“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永久的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等主题,有了更新更深刻的理解。对“自读课文”,我也作了灵活的处理,指导学生自学。目前,由于近年升中试题涉及课文的内容较少,课外阅读偏多。以致有的教师认为课本知识不学也罢。其实不然。作为教者,可以精选一些典范篇目用以检测学生对文章知识的掌握情况,以训练他们的阅读技能。此外,还要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和提高阅读迁移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内掌握了阅读技能后,自然就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这样,教者就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进而延伸到写作。在阅读中,教者要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并给予适当的阅读辅导。只有经过足量的课外阅读,学生所学的阅读技能才能不断提高。

三、指导学生运用规范化的语言

语言是文化载体同时也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是大家公认的。也可以说,语文课就是“语言的运用课”。语文课传授知识,分析语言是要总结善于运用语言之人的经验,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它为什么是这样”。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它要求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说话、写文章时必须会运用规范化的语言在此基础上再达到熟练操作。在阅读方面,学生逐渐进入“扫读”阶段;表达方面,则表现为不断提高言语表述的清晰程度和流畅程度,这大体相当于“简明”和“连贯”。此外,还须注意到言辞所在的环境,以求得更佳效果。这方面的要求,就是“得体”。

四、以写作来促进阅读,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掌握了阅读技能,还需要会运用。这不仅包括做大量阅读训练题,而且包括大量的写作训练,这一点可以具体体现在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中。例如缩写、仿写、写读后感等。这就要求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同时整理自己的学习思路。所以阅读之后让学生写作,用写作来促进学生阅读,这是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法。如: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要求仿写诗歌,我布置给学生的作文训练内容是仿写《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让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切身体会到:现代诗歌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等特点,然后又从泰戈尔的《纸船》迁移到冰心的诗歌《纸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去领悟冰心的满腔真挚的思念母亲的情感,整个过程操作性强,学生也易于接受。

此外,我认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还需更新观念,调整语文教学的方向。

第12篇

关键词:任务;初中语文;表现性评价

评价引领着教学。一节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是怎样的?如何通过初中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这些都离不开即时有效的表现性评价。何为表现性评价?简单地说,表现性评价就是“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做出判断”。①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国外兴起至今,表现性评价的研究与运用是二十年多来美国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初中学段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时期,语文学科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学科,课堂教学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人才的主渠道、主阵地,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一.基于语文任务,关注语文表现

语文任务是用语文的方式做事情,需要做事的态度、做事的方法、做事的能力等各种方面的综合素养,体现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特点。表现性评价通常要求学生在某种特定的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以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或者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表现性评价具有情境性、综合性、活动性。教师的核心教学目标是评价推论的依据,表现性任务是教师形成学生评价意见的证据。任务的设计是整个评价的核心,正确选择表现性评价任务,是整个表现性评价的核心问题。不同的表现形式对应不同的任务设计,限制性表现性语文任务,如写一份报告、制定一项工作计划等;扩展性表现性语文任务:如一项主题调研、一项观察研究报告、写一份考察报告等;作品展示性语文任务:如把已有的学习成果和作品以主题形式进行展示、文学作品展示、校园书报编辑等。

二.基于阅读任务,规范阅读行为

课程是浓缩的世界图景,是独特的生命体验,是真实的学习经历。在课程变革的实践中,运用基于语文任务的表现性评价,以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在阅读中建构、体验和审美。在阅读任务中,品读文学作品,体会其中的生活气息,以真实的问题,带动学生理解诗歌,赏析诗歌。文学作品以意境为主,审美人不同,角度不同,效果就不同。作为任务的阅读,需要的进入作品意境的深度阅读,体会文章意境,再作重点赏析。同时,回到事情本身的语文任务,要求学生能够看懂文章的主题和立意。《济南的冬天》一文最后,为什么写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而不是这就是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为什么不说“四季的雨”,而说“雨的四季”?显然,这与文章的主旨相关,在《济南的冬天》中要表达的是老舍对济南这个城市的喜爱,借济南的冬天写出来;而在《雨的四季》中,刘湛秋是要通过雨的四季来表现对雨的喜爱。能够理解和说出这样的道理,也就读懂了文章。基于任务的表现,是把语文教学转化为具体的实际的事务,从事件的视角看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作品,引导学生留意行文的节奏,行文的自然,看作者是如何自然而然地叙事的。如《秋天的怀念》,写的是一件母亲想要推着儿子去北海看的事,事情细小,语言也是平淡的。看似平凡的母亲,在看似平常的日子里,一言一行中却藏匿了对孩子无限深沉的母爱。在阅读中,要求学生完成下列任务:介绍一下“我”的母亲,说一说“我”的母亲是怎样的人?介绍一下“我”的家庭情况,“我”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说是“秋天的怀念”而不是“怀念母亲”?鼓励学生努力去读文章,尽力去思考和品味。

三.基于诵读任务,优化学生表现

语文诵读是表现与评价的结合。语文诵读基于语言,蕴含文化,包含审美,体现思维。基于标准逆向设计教学内容,制定评价规则,定向诵读探究文本,依据规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基于诵读表现的课堂评议。诵读是表现与评价的结合,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诵读是思维的外显,体现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诵读也是语言的内化,通过诵读可以深化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的能力。诵读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是适合表现性评价的课堂活动。开展基于表现性评价的语文诵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诵读基于语言,语言蕴含文化,文化作为文本的内容,也作为文本的背景,构成了诵读的背景,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的文化世界,从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更深刻地感悟、理解语言文字。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同时,诵读包含审美,体现思维,联系起了语文学习的主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纽带作用。在循环往复的诵读中,语文阅读水平得以提高。表现性评价须有表现性任务,这种任务首先基于诵读特点。何为诵读?诵读有三个层次:读出声音、熟读、能够背诵。诵读可以作为测量学生文言水平的手段,以诵读作为前测,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以诵读作为后测,可以检验本节课学习的效果。而以诵读作为过程和方法,可以有效推进课堂教学进程。诵读具有双向性,一方面,语文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在诵读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诵读深化了对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感知和理解。语文诵读的关键在于诵读目标的制定。诵读目标是评价的基准和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个别化、有弹性的诵读目标,交给学生具体的诵读任务。在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有不同表现,差异发展。学生自主选择诵读目标和任务,制定诵读计划,教师参与计划并指导他们的诵读,师生共同制定评议规则,学生在学习和讨论后陈述诵读情况,师生就陈述进行评价和讨论,学生在此基础上总结、反思、再学习,形成“教-读-评-读-教”的循环。诵读有学生自由的不定向的诵读,也有教师指导下的定向诵读。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设计表现评价表,设立评价标准,以此评价学生语言的熟练度、思维的准确度、美感的感知度、文化的理解度。教师基于标准逆向设计教学内容,明确诵读的指向性,在定向诵读中进行文本探究。学生有目标地主动地参与诵读任务,展示自己的诵读状况。教师或者同学详细反馈诵读结果,指导诵读过程。维金斯认为,最好的反馈是能根据目标和标准非常具体地、直接地揭示或细微地描述对表现者来说是非常清晰的、可利用的实际结果……换句话说,最好的反馈就是纯粹的描述。②语文诵读更需要教师在研读课文后基于标准逆向设计教学内容,进行表现性评价。崔允漷教授提出了基于课程标准的表现性评价开发程序: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确定评分纬度与要素;确定各要素的子要素及其不同的表现特征;选择评分规则类型;进行等级描述;拟订评分规则;不断修正、完善评分规则。③按照这样的开发程序,结合语文诵读的特点,制定初中语文诵读表现性评价表。按照诵读评价表,在分层次、分角色诵读中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心理。如读冰心的《荷花母亲》,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在诵读中了解作者在说什么,要表达什么。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雨荷图,作者由此联想到女儿对母亲的依恋,母亲对女儿的呵护。文章先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接着描绘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最后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爱恋与感激。通过诵读揣摩人物内心,体会行文技巧。《荷花母亲》中作者的情绪变化从“烦闷”到“不适意”,从“不适意”到“不宁的心绪散尽”,这样写表露了作者对花的命运的关注。结合文章意象引导诵读,在诵读中探究文章的表现技巧。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又把红莲与白莲进行对比,白莲因为没有荷叶的保护,被雨点打谢了,更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照顾,写出了母爱的伟大。在诵读中品味文章深层的意味。《荷花母亲》一文中,荷叶勇敢地抗击自然界的风雨,无私地保护着红莲,寄托着作者对坚强、无畏精神的赞美,对呵护、扶持新生和美好事物的行为的赞颂。文章的主题自然地得到了升华。在反复诵读和体悟中,深入体会文章意蕴,逐渐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素养提升、立德树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①周文叶著.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和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3页

②威金斯(Wiggins,G)著.教育性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