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养成教育发言稿

养成教育发言稿

时间:2022-11-05 14:41:55

养成教育发言稿

第1篇

一、树立一个信念,也就是必胜的信念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在《赢在中国》有过这么一段精彩的演讲,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他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这段关于“树的精神”理论的话听来让人为之振奋,为之感动。确实我们人就应该这样活下去,我们每个人一定要有信念,要像树一样活下去。人生的道路既漫长又短暂,在这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目标,一定要努力坚守必胜的信念,不管前方的路有多曲折,有多少惊涛骇浪在等着我们,我们都应该坚持不懈,像树一样活着,坚持向上,努力抗争,相信总有一天能长成参天大树。

二、增强两种意识,也就是时间意识和竞争意识

阿里巴巴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有句名言:发令枪一响,你是没时间看你的对手是怎么跑的。只有明天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同学们,高二是面临高考的关键时期,离高考已为时不远,我们分明听到了那嘀嘀嗒嗒、响彻不停的钟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跳动,时间不等人,光阴催人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我们要学习古人闻鸡起舞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珍惜光阴,把握现在,你们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思维敏捷,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你们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未来靠自己去创造,去开拓,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还有就是要增强竞争意识。竞争是一种激励方法,最需要激励的是那些学习、思想品德和其他方面后进的学生。但他们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得不到鼓励,这样就会强化他们本来就自卑的心理。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自己向自己挑战,以自己原有的水平为基础,以某一种进步为竞争目标,发挥自己最大潜能,奋发努力,使自己超过原有水平,只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进步。我们还要有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一个好的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需作出相应的努力。

三、养成三种习惯

1、要养成学习的习惯。高二是高中三年中最重要的一年,因为高二是学生成绩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的一年,成绩好的同学越好,而成绩差的同学越差。有些同学想等到高三才认真学习,想提高成绩,考入重点高中。但由于高二基础较差而心想事不成。那么,如何使自己的成绩一如既往并有所提高呢?这就需要我们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们必须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你渴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那么,就请你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分工等学习习惯。作为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改理念,要把握好教学中的“度”,即教学的深度,练习和考试的难度,作业量的适度,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学习的乐趣。要注重情感激励,少批评多表扬,使学生走出“苦学”而进入“乐学”的境界。

2、要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我曾经看过一则报道:一名高中毕业生前去应聘,在应聘的队伍中,大部分都是大专生,本科生,还有硕士生,面对这些高学历的竞争者,这名青年的成功率几乎为零,然而结果大大出乎人的意料,这名高中生竟成了唯一的一名应聘者,因为只有他随手拣起了应聘现场里无人问津的一张纸屑,正是这种不经意的一拣,让招聘者看到了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于是他获得了这份工作。所以,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每天坚持两扫两拖常捡,周一按时打扫宿舍卫生,周二、五进行卫生大扫除。

3、要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同学们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名言非常熟悉,同学们也学习了我校关于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处分条例,要明确对违反校纪校规受到怎样的处罚,并且给个人、班级、学校的荣誉带来怎样的损失。从教室、楼道、宿舍到课堂、课间、眼操、间操再到升旗、集会、早读、自由自习、晚自习都要严守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抛弃四样杂念

高二的学生思想上还不成熟,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接受了大量信息后,一部分人会对读书不感兴趣,而热衷于读书以外的东西,比如早恋、迷恋于网吧、沉迷体育运动等。此外,拜金倾向严重的学生,在学习中经常表现出漫不经心,逃学去挣钱,或学某些歌星、影星,离家外出闯天下。当媒体披露因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一些学生压力太大而离家出走的消息后,有的学生就加以仿效,以为是解脱的好方法。从众心理本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若盲目从众,将有百害而无一利。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能都会心存一些杂念,但一定不能让这些杂念形成习惯,要注意不断地完善自我,及时改正那些本不应该有的杂念,不断地给自己充气、加油,把好的做法坚持下来,让他成为自己的习惯。只要有毅力去坚持,就一定能成功。

五、提高五项素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希望同学们以这种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和鼓舞自己,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鞭策和约束自己,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强健的体魄,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青年,力争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第2篇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从2003年开始修订,2009年修订工作基本完成,于2012年正式公布。人们期盼已久的修订后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稿》)终于面世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迫切想知道《修订稿》和《实验稿》比较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折射出怎样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思想?我们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行为要做哪些调适?这些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1.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十年的《实验稿》为什么要修订?

《修订稿》的出台,有它的历史条件。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改革下达了一系列的指示,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修订符合时展的要求。

《修订稿》的出台,是建立在十年检验的基础之上的。2001年《实验稿》颁布后,引起了语文界乃至学术界的热烈反响。《实验稿》给广大语文教师带来新鲜与兴奋,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思考与困惑。由于《实验稿》本身的不完善,人们对它的质疑乃至批评频频见诸报刊,有专家坦言:“新课程追求新理念、新概念有余,但由于缺乏辩证和互补的观点,往往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显示出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的弊端,包容性明显不足。”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需要在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的同时,更加关注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实验稿》进行调整、修订与完善成了势在必行。

2. 《修订稿》是“大修”还是“小修”?

《修订稿》是《实验稿》的继续,是守正出新的结果。“稳中有变”“变中有度”是《修订稿》最显著的特点。“稳”,坚守课程改革的宏观规划,实现学生的发展。“变”,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微观调适。“稳”,体现在四个“不变”: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不变、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不变、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不变、课程标准的结构框架和设计思路不变。“变”,《修订稿》最大限度地吸纳各方面的合理建议,对《实验稿》进行积极的、必要的修订、完善,使概念表述更准确、评价体系更科学、阶段目标更明确、实施细则更具体。

3. 《修订稿》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

坚守生命课堂的主流价值,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修订稿》一大亮点。《修订稿》在“前言”“课程基本观念”“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几次提及“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当下,在课程教学实践的层面上,人们比较多地关注课堂上出新的理念、出众的教师才艺,却漠视了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语文教学异化和边缘化现象较严重,教学形式新潮别致,教学手段时尚花哨,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观正在遭遇挑战。《修订稿》倡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对我们如何走出课程改革的“深水区”具有引领作用。关注学生的发展,再现语文的本色,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转型,即将教学行为从对“教”的关注转向对“学”的关注,从对“学”的关注进一步转向对“人”的关注,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4. 《修订稿》为什么要在“前言”别强调: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当今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中国语文是民族的,中国语文课程也应该是民族的。中华文明之根在语文,中华民族应在多元文明急剧碰撞的浪潮中占一席之地。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新异思潮席卷而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面临被颠覆的危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裂缝日益加宽加深。在这一背景下,语文教学必须责无旁贷地立足于民族精神,培植青少年的精神根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语文课程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作为语文课程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5. 整个《修订稿》中,“语文素养”前后出现了多次,如何理解和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核心理念,是当今语文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语文素养”作为语文学习的最高目标,其概念提出的本身就是最大的进步,它的主体由工具性内涵和人文性内涵构成,但又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简单相加。“语文素养”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包含哪些要素,有关专家的解释、说法不尽相同。一种解释着眼于宏观,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视为“语文素养”的内容。另一种解释着眼于微观,“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想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还有一种解释着眼于课程论,将“语文素养”理解为: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念诞生不容易,要给它恰如其分的解释也不容易。各方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语文素养”所作的解释虽不尽相同,但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的作用,有助于人们明确“语文素养”的内涵。

6. 《修订稿》为什么要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强调“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

《修订稿》在第三部分提出“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语文教育效果的最优化,这是构建“和谐语文”的重要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提高语文教育的实效,新课程语文教育应处理好语文课程内部若干对辩证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自主与引导的关系、学科本位与学科特点的关系、超越与守正的关系、认知与情意的关系、目标与策略的关系、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过程与实效的关系、质疑问难与感悟积累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上若干对关系都包含着两个方面,对于双方必须以全面的、相互联系的、相互渗透的辩证观点来对待,才能避免片面和偏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可以避免重复历史错误,只有协调好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关系,才能使语文课程的改革发展更加健康、顺畅。

7. 《修订稿》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造力的,提出“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那么,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哪几部分?

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图书馆、阅览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广泛地利用这些资源,其实质就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

8. 《修订稿》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义为什么仍保留原有的表述,只“守正”而没有“出新”?

语文课程如何定性,长期以来都是一个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问题。2001年《实验稿》给语文课程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这一表述,有人认为这是对语文界长期争论的一个较为科学的判定,是对语文教学实践成果的总结。有人却提出各种质疑,认为这一定义仍然未脱窠臼,未跳出“一两个词+性”的刻板定式,仍然叫人疑虑。

时隔十年,《修订稿》问世后,语文界特别关注对语文课程性质是否有新的定义。对比《修订稿》和《实验稿》“课程性质与地位”部分,发现《修订稿》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义仍保留原有的表述,一字未改。有人认为,《修订稿》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只是“守正”,并未“出新”。有人却提出,“语文课程不管怎么改,有些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是不能改的,改了就会引起混乱,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位”。《修订稿》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只是让大家有一个“临时共识”,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还有待随不同时展而不断认识。现在的问题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讨,这个问题的真正解决将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

9. 《修订稿》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增添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应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来落实和体现?

《修订稿》这一部分的增补,既宏观科学地贯彻落实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微观地指导了语文教学。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的课程改革如何确定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就应体现在“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上。以学生发展为本,应该讲,早在理念上形成共识,我们现在所要着力探索的,就是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来落实和体现。

值得关注的是,语文教育专家和众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哲学基础进行了反思,认为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出了偏差。对语文教学改革进行科学探索,最需要的是辩证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可以避免重复历史的错误,克服片面性,使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更加健康、顺畅。

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历史现实和未来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都应重新审视我们过去和现在进行的“教学行为”。

10. 《修订稿》怎样体现“语文知识教学”的重新回归,理性地继承与创新“语文知识教学”?

《实验稿》曾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由于理解上的片面,导致许多语文课堂淡化甚至回避语文知识。语文课堂要不要讲授语文知识,《修订稿》作了回应,基于“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修订稿》旗帜鲜明地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同时强调“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语文知识教学的重新回归,既健全了作为课程的语文内涵,又弥补了《实验稿》的缺失。《修订稿》中呈现的主要是最基础的语文本体知识,这在课程目标和阶段目标中依次列出。这就启示我们,语文知识应该是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语文知识本身就是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此曾有过论述:“我们现在需要反思和重构的不是语文知识系统本身,而是语文知识观。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上要变系统知识为有用的知识,变知识的掌握为知识的运用,变知识本身的单维取向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取向。”

11. 《修订稿》在总目标中,为什么要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当下,社会上的大量信息以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涌向学生,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恶丑的。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辨别真伪、是非、美丑的教育,并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美好的、健康的审美观。语文学科应主动承担学生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的重任,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功能。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观过程中,利用审美对象激活学生思维,引导他们透过语言文字感受美,使其由形象的感知上升到运用和联想获得美的领悟。

12. 《修订稿》为什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现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较多地采用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讨论、合作、交流成了主旋律,但往往又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怪圈中。有的课堂上,来不及让学生很好地接触文本、品味语言,就进入合作讨论。这类课把形式当做本质去追求,使得表面的讨论、合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集体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能搞形式,要讲实效,要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要看有没有值得讨论的问题,第二要看问题需不需要讨论,第三要看有没有讨论的条件,第四要明确讨论的要求和规则,第五要在个人阅读的前提下展开讨论。

13. 《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认识、实施“双主体”教学?

教学活动,包括教和学两种活动。在教的方面,教师是主体;在学的方面,学生是主体。这两个主体并非是互不相关的,它们统一在教学范畴中。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是由教师培养出来的,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的主体性之中。“双主体”教学旨在倡导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通过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实践,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教学效益。“双主体”教学尚处在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和经验,尚需深入地去研究和探讨。

14. 教师如何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因为教材所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同时,教材从来只能传递正确的、有结论的事实,没有形成结论或有争议的问题从不在教材中露面。因此,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

15. 《修订稿》在“前言”中提出“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

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地说,即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植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简略地说,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即求知、练能、启智、传情、审美等功能。

16. 《修订稿》在“具体建议”中提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常见的识字教学方法有哪些?

2000年,全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研讨会,向社会征集识字教学方法有三十多种,其中常见的有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速成识字、部件识字、韵语识字、字理识字、字簇识字、听读识字、电脑识字等方法。任何一种识字教学方法都要符合汉字学习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7. 《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新的表述,为什么要增加“教科书编者”这一对话方?

在教学中,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有助于师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使用。有时候,通过教科书编者提出的建议或“思考、练习”入手进行教学,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8. 《修订稿》在写作教学方面,为什么在不同的学段提出不同的概念?

在写作教学方面,第一阶段(1~2年级)是“写话”。第二阶段(3~4年级)、第三阶段(5~6年级)是“习作”。第四阶段(7~9年级)是“写作”。1~2年级重在培养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3~4年级重在减少束缚,使学生自由表达;5~6年级重在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有个性表达;7~9年级重在多角度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修订稿》对不同的学段提出不同的概念,其目的主要是在写作教学上做了教学梯度的区分,使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从而进行有效的写作教学。

19. 《修订稿》在课程评价方面有哪些突破?

评价是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修订稿》对“评价建议”的内容重新做了调整,并增添了四个标题,条理更清晰,体系更完善。

在“评价目的”上,体现了评价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改善教师教学在“评价手段”上,“加强形成性评价”和“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被置于非常突出的地位。在“评价主体”上,注重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还要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

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中最为敏感,也是最为困难的环节,如何在评价中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及当前评价改革的新要求,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20. 如何看待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

第3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是在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笔者通过逐字逐句的对比阅读后发现,“2011年版”对“实验稿”的修订,主要从文本结构、语言表达和具体内容三个方面进行,通过增、删、调、并、改等“手术”,强化了“标准”的科学性和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从而使其从“标准”走向“更标准”。

在文本结构方面,“2011年版”在“实验稿”的基础上作了如下调整:一是将“前言”部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修正为“课程设计思路”,将其中第2条关于三维目标的表述调到“课程目标”部分,作为该部分的引言。二是将“实施建议”部分中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前置,并设置“具体建议”,其中又分学段提出具体建议,突出对教学的指导性。三是附录部分增加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结构更完整,形式更严谨,条理更清楚,便于教师掌握。

在语言表达方面,“实验稿”的问题较多,“2011年版”对此做了极大努力。例如上文所说的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修改为“课程设计思路”,将“课程目标”修改为“课程目标与内容”,将“实施建议”中的“关于……”修改为“关于……教学”,并对各部分各条目内容的表述作了调整、修改。语言表达更规范、准确,更具有“标准性”。

任何文本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形式上的变动必然带来内容上的变化。2011年版对结构和语言上的调整修改,归根结底是为了适应其内容上的调整变动。具体内容上,对比“实验稿”,“2011年版”所做的修改很多,变化很大。

—、关于语文课程的地位、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定位更加科学准确,阐述更加精当明晰,对课程实施更具现实指导性。

1.关于语文课程的地位。“实验稿”对语文课程地位的表述不详,较为空泛。“2011年版”重写了《前言》部分的引言,从“语言文字”的作用、地位出发,着眼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所面临的挑战和要求,强调了“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其“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两段文字集中概括地阐述了语文课程的地位,凸显学科特点,具体明确,更切合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

2.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实验稿”相应条目中并未有明确的表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说的是语文课程的特点,而非性质。“2011年版”则开门见山,一语中的,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根据这一性质,强调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身精神成长”,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与这样的性质和目的是密切相关的。

3.关于语文课程基本理念。“2011年版”保留了“实验稿”的体式,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但在原来的基础上作了深入细致的修改。

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下,增加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等表述,强调“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学生“和谐发展”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体现。

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理念下,紧扣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实践性特点,特别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而要落实这样的价值取向,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语文实践,就是“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既是对语文课程人文性内涵的具体阐述,更是针对精神沦丧、人心涣散的现实所做的一种纠偏扶正的努力。不仅高瞻远瞩,突出语文学科的意义和价值,而且结合语文教育特点,明确指出“多读多写多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和基本规律。

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下,将原来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改为“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凸显学习中的问题意识;强调“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关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积极提倡”。

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下,将原来的“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为“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建设应以“读书、积累和感悟”为出发点,更切合语文教育的实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4?郾关于课程设计思路。“2011年版”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增加了两条指导思想:一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把握时代脉搏,继承传统,汲取精髓,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功能作用的“科学发展观”:二是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出发,强调语文课程设计必须“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这样就使课程设计思路有了具体的方向,目标更明确。同时,删去了“实验稿”中第2条关于三维目标的表述,因为三维目标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内在于课程之中。

二、关于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概括更全面,思路更清晰,要求更具体,目标更明确。

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2011年版”在“实验稿”原有10条目标与内容前面增加了一段引言:“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段原为“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第2条中的阐述,经修改后提纲挈领地概括了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同时,在对总体目标与内容的具体表述上,增加了“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等内容,使总体目标与内容更全面、具体,特别突出了想象力、创造力、阅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段目标与内容”中,“2011年版”对“实验稿”也作了补充、修订和完善,虽然总体上条目有所减少,但内容更为集中概括,语言表述也更为具体明确。从中可以看出几个方面的突出变化。

一是重视识字写字教学,强调练字意识。“2011年版”将“实验稿”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目标中的“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改为“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对“会写”字要求有所降低,充分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同时强调“主动识字”和“独立识字”,而“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的基本标准,就是“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附录》部分的《基本字表》和《常用字表》,则使识字写字教学有了具体的依据。

二是关注正确的学习方法,突出良好习惯的养成。“2011年版”将“实验稿”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中第4条单列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调至第5条“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之后;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第2条“初步学会默读”后面增加了“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的要求,并将第7条“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调至其后。虽只是位置和顺序的调整,却体现了对正确学习方法一如既往的关注。同时,在各学段的“识字写字”目标中,都补充了“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在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中增加了“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写话”目标中增加了“留心周围事物”等要求,都是在强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是重视阅读方法,文体意识略有增强。“2011年版”各阶段“阅读”目标,从条目数量上看,比“实验稿”是减少了许多,但经过整合,其内容却更为概括、丰富和具体。“2011年版”将第二学段第2条中“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调至第4条“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将第三学段第8条并入第2条,第6条并入第7条,并在后面增加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诸如此类,都不仅仅是文字的调整,而是体现了对阅读方法的重视,强调问题意识,突出通过阅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第三、四学段关于不同性质文章的阅读目标要求,经过整合,既增强了阅读的文体意识,更加强了目标和方法上的指导。

四是软化写作的目标要求,体现写作教学的新趋向。“2011年版”的写作目标与要求富有弹性,突出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观察周围世界”,“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清楚”,“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建议”中,还特别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述、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在继承传统写作教学经验的同时,体现了新形势下写作教学的新趋向。

“2011年版”在“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方面也有调整,总体看都强调要贴近现实生活,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目标要求略有降低。

三、突出对课程实施的指导性,内容更具体,针对性更强。

与“实验稿”相比,“2011年版”最突出的就是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前置,并且做了较大的修改,内容更为具体、丰富,突出了对一线教师的指导作用。既有教育理念层面上的指导,也有行动策略上的建议,还有对问题和偏向的针对性矫治。

“教学建议”包括五项内容,其中前四项是总体建议,重在理念上的指导,可看做实施教学的“四项基本原则”。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原则下,强调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原则下,强调要“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在“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原则下,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将“实验稿”中“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改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原则下强调,“尤其要注重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能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第五项是具体建议,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行动策略,既有关于“怎样做”的要求建议,也有“为什么这样做”的阐述。如对识字写字教学,既有“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的理论阐述,同时也有“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这样具体的方法指导。而针对实施新课程十年来出现的一些偏向,则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例如对各学段朗读目标中“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要求,强调其内涵是要让学生“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对创造性阅读,则明确指出“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评价建议”中,总体建议强调“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在此理念下,提出评价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具体建议则针对不同内容分学段表述,体现了新课程注重课堂教学和评价功能的实施理念,便于一线教师全面把握,灵活运用。因为再美丽的蓝图,如果不能付诸实践,就只是空中楼阁。这些“具体建议”,就是语文课程教学及评价的“施工图”。

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施建议”部分强调:“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和在课程实施中生成的资源因素。”相较“实验稿”中“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更注重因地制宜和切合课程本身的性质特点。

四、“附录”部分,除增加两个《字表》外,也有调整。

“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要求背诵的篇目由120篇(段)增加到136篇(段),具体篇目略有调整。“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强调对科普科幻作品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的推荐阅读,这与突出想象力、创造力、阅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理念相一致,对现实中的偏向也有所矫正。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在“实验稿”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实验、总结,逐步修订完善而形成的一个文本。在严谨性、明晰性、可测性、具体性、全面性、学术性等方面都有所加强,是一个从“标准”走向“更标准”的实施语文课程的基本规范。

第4篇

一、在情境中,诱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总是有意无意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打草稿的兴趣。平时,随机生成。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很多这样的契机,教师要做有心人,在稍纵即逝的机会来临时,果断地把握机会,让学生深切地感到:我要这样打草稿。

1.建立草稿的意识。

人们常说:“知之甚则爱之切,爱之切则知之甚”,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兴趣与认识和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要想对学生建立草稿的意识,还需要家长的配合。所以在学校举行家长会时,我决定让学生把数学作业本,数学练习册和草稿本一起摆放于课桌面让家长阅读,然后用几分钟时间让家长进行交换阅读。随后,我认真分析学生数学作业马虎的深层原因,大谈数学“草稿本”的重要性,我对“草稿本”使用的规范要求,以及要求家长配合监督,家长们听了个个点头。而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打草稿,就是在计算时遇到计算题目复杂时在草稿上进行的演算过程,其实在很多时候打草稿还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所以对学生要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方法上的指导。例如在解决这样一道题“有一根绳子,对折对折再对折从中间剪开,一共分成了多少段?”如果凭空想象是很难解决的,如果用草稿纸画一画、撕一撕、折一折,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又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时有这样一题,“四个球队踢足球,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指导学生在草稿纸上用字母表示不同的球队,再按要求用线连一连,学生就可以很容易找到其中的规律,问题也轻而易举地得以解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2.作业中,随机生成。

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打草稿的兴趣。数学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打草稿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达到养成习惯,发展能力的目的。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通过有意无意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打草稿的兴趣。如:我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出示了一道拓展题:“一根不知它长度的钢丝,用一根绳子来量多1.5米,如果将绳子对折后,再来量,又少0.4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在不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许多学生能够自觉地拿出草稿本进行画图分析,并很快求得了答案。而有一些学生只是凭空想,并没有在草稿本上动笔分析。见此情景,教者充分把握时机,将优秀的草稿本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评析:“草稿本是解决难题的中介物,如果我们在草稿本上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图形文字,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如此的情境之中,兴趣教育随机而成,教者通过运用学生身边自己的事来熏陶和感染那些不重视使用“草稿纸”的学生,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教者可以黑板为一大草稿本,示范讲清解题思路,将草稿过程规范地呈现在黑板上,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打草稿”的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对草稿纸的不重视现象,我教育学生禁止使用零散的纸作草稿本。禁止学生到处乱打草稿,开展“比一比谁的课本(作业本)清洁完整”“禁止乱扔(撕)草稿纸”等活动,培养学生珍爱自己的课本和作业本。提倡学生使用成本的、崭新的草稿本,将草稿本和作业本一同发放、检阅。还要经常让学生将草稿本拿出来翻阅,分析分析自己思考的轨迹,发现自己学习中的弱点,特别是做错的题目,要让学生从草稿纸上找到自己的错误的根源。用完的草稿本要求学生注意和作业本一样妥善保存。这样不仅让学生从思想上加强对草稿纸的认识,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对比中,刺激兴趣

当班里的学生跃跃欲试时,我们又进行自愿性质的试验,根据草稿本的操作步骤,先进行班级中的对比试验,我在此处花了很大力气培养被试验的学生,促使他们有进步,从而为大部分学生树立起榜样。如:有的学生在计算7.9?.1=0.79时,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反而会做对,这是为什么呢?在教室里进行对比分析,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还在打草稿,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在列竖式,而学习成绩比较好的自以为自己了不起,就随手写下去。这时我就表扬打草稿的同学,因为他的思维展现在了草稿纸上,如果熟练以后就可以脱离草稿了,而思维是正确的。再如:再学第三单元的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一块长方形麦地,长1000米,宽240米,共收大麦108吨。平均每公顷收大麦多少吨?如果每千克大麦售价0.45元,共可得多少元?108鳎?000?40?0000)=4.5(吨);4.5?000?.45=2025(元)在计算4.5?.45时,学生都要打草稿,但是为什么还有的同学要错呢?教师就拿出做错同学的草稿本,放在投影上展示,大家一起帮忙查找,结果发现有的做错是因为在草稿纸上没写小数点,还有的是没写清楚,字太差,连自己都看错了数字,这时我就对他们进行教育,不管是草稿本还是作业本,都要认真对待,这也是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平时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学生进行对比教育,促使他们有兴趣打草稿,感受打草稿的好处,老师也要看草稿过程的,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我也要这么做!

三、示范中,形成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想做这件事了,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状态作出正确的指导,按制定的细则进行尝试应用“草稿本”,并按具体措施营造氛围,请优等生作示范。

开展数学打草稿交流活动,快乐是自觉学习的动力,只有让学生体验到“打草稿”的快乐,“打草稿”才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而要让学生体验“打草稿”的快乐,就必须让学生解决有困难的题目时经历从对问题的“理清题目线索”,到对问题的“日趋明朗”,到最后解决问题“拍案而起”的过程。让学生体验草稿纸上的分析过程是自己解决问题思考的全过程,是自己汗水的结晶过程。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开展一些类似数学学习研究心得的交流会,也利用平时的班队课或其他活动课,开展一些如“草稿纸,我的好朋友”“草稿纸,我想对你说”“草稿纸,谢谢你”等主题交流会。让学生讲一讲如利用草稿纸解决了一个问题,所尝到的学习“甜头”;某次利用草稿纸时,体会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在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围绕自己使用“草稿纸”的经过畅所欲言,汇报和交流自己成功使用“草稿纸”的感想。且听学生A在交流会上的发言:“以前吧,我做计算题总是出错,数学老师教育我马虎比不会做更可怕。当我按着老师说的要求,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作业本上错题越来越少。爸爸、妈妈夸我数学成绩有进步。一学期下来,我的草稿本也被评为班级‘金奖’。在此,我要真诚地感谢老师的良苦用心。”再听学生B在交流会上的发言:“一开始,当数学老师要求我们认真打草稿时,我很是不能理解。可当看到身边的一些同学因坚持打草稿,数学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此时,我才真正认识到打草稿的重要性。”我还将学生中的一些优秀草稿本收集起来定期推出“优秀草稿本”的展览,并在班内做好模范宣传。这样既可以表扬做得好的学生,又可以通过激励提高全体学生规范打草稿的积极性,引领学生往成功的方向迈进,使学生体会到:我也喜欢这么做!

四、故事中,巩固兴趣

在一切都水到渠成以后,我又适当地插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证明“歌德巴赫猜想”,所用草稿用麻袋来装,不知装了几麻袋!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所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答道:“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把自己的糖果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东西要放整齐,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这位科学家在幼儿园学到的,是基本的伦理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些都应该“从小养成”。

第5篇

伴着和煦的春风,广大教师盼望已久的新课标终于与大家见面了。本次课标是在实验稿的基础上,根据十年课改的实践,经过精心的修改而制定的。它的问世必将对义务教育阶段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认识2011年版课标所作的修改,从整体上把握其精神实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从本期起,我刊将推出“2011年版课标学习辅导专辑”,陆续报道专家、学者、教研员以及一线教师学习新课标的体会、见解,以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学习新课标、贯彻落实新课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课标)相比,有“一以贯之”的思想理念,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举措。在认真比较研读后,我概括为“三不变”和“三变”。“三不变”,即坚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导向不变,坚持“语文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型不变,坚持学习、教学和评价方式改革的方向不变;“三变”,即明确语文课程的课程性质,调整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确立汉字教育的独立地位。本文试从“三大变化”将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做一阐述,以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一、明确语文课程的课程性质

无论是语文教学大纲还是实验稿课标都没有对“语文课程是什么”(即“课程性质”)做出明确界定,给语文教师和教学带来不少麻烦和困惑。2011年版课标最大的进步或者说最大的理论突破,就是直截了当地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课程性质”第一句话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一定义有三个关键词:“综合性”“实践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怎么理解?首先,语文课程是“综合性”的,不是单一性的;是“实践性”的,不是纯理性的。尤其是“实践性”,实验稿课标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明确,并且为广大教师接受,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011年版课标还加上一句,“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明确了实践的主要途径、过程和量,即“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和“大量的”。但是,如果只有“综合性”和“实践性”,还不足以把语文课程与其他诸如数学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科学课程等区别开来,因为极少有“单一性”的、“纯理性”的课程。因此,这三个关键词最核心的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因为其他课程的核心不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样定性就从根本上避免了诸如把思想性强的课文上成品德课、把科普性强的课文(如说明文、科学小品文)上成科学课、把剧本或文学性强的课文上成表演课、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等。其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本身就是综合性的、实践性的,它“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回答完“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之后,2011年版课标紧接着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和基本特点明确界定,即“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我们可以说,语文教学不管是什么样的课程内容与形式、不管使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也不管教师的特长和风格多么迥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都必须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核心,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都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调整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

2011年版课标明确语文课程是“学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核心目标。在2011年版课标中,凡“语言文字的运用”(或“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运用”“语文综合运用”)出现15次之多,超过“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一词出现13次),成为最热门的词语。如,在“前言”中对“语言文字的运用”的外延进行界定:“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认为当今世界的发展与变化,“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总目标与内容”中规定,习作要“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口语交际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特别强调“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

然而,不管是教学大纲还是实验稿课标都有这样的表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或‘祖国语文’)”,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第6篇

关键词:“讲·学稿” 课堂效率 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语文课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特征是“讲授”,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形成了学生的被动学习的习惯,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习惯和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绝不是简单的方法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以先进教育理念改造我们的课堂,使语文教学真正实现自主、优质、高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近年来,我校“讲·学稿”的运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它能更好地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一目的;实现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

高质量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是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有机的结合,集思广益提高了备课的质量。集体备课是一种合作。既然是合作,就会集结教师的思想精华,在研讨中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在备课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能提高备课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讲·学稿”的设计和运用不仅能够从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出发,还注意到知识的难易层次性,知识的趣味性,课内外知识的结合以及课外的迁移拓展。例如,在上北师大版七年级(下)《长江》一课之前,我们预想到学生对写作意图的理解有难度,因此,我们在“讲·学稿”上就扼要介绍了相关情况,在讲课时补充有关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使学生置身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特定的时代。我们还设计准备了相关影像资料,借助最先进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让学生去感受。我们发现,学生在上课时比以前上这一课时兴趣高,而且能积极参与,使得教学任务很轻松就完成了,且效果出奇的好。所以,“讲·学稿”的实施体现了“教学合一”,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讲·学稿”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前预习这一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只是提前读一读课文,对提高课堂教学没有明显的效果。然而,做好课前预习,既能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又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所以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讲·学稿”的使用很好地将预习落实到实处。如上课前一天,学生手中都收到教师发放的“讲·学稿”,完成有关浅层次的问题,例如学生自己查字词典,弄清字词的音、义;学会概括复述课文,学会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课文语言特点和突出的写法等;同时阅读要有自己的思考,独立的见解,能提出疑难问题。例如,在设计《海燕》讲学稿时,我直接设了一个预习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和发现,请写出来。有的学生知识面比较宽,对历史内容及对作者有全面的认识,提出了一些疑义。这样,学生上课时的目的性就更明确了,真正是带着问题听课,而且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教师讲起来也有目的和重点。

“讲·学稿”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促进学生搞好预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迁移,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讲·学稿”既可当做课前预习的提纲,又可供学生课堂训练;既可当做家庭作业,还可充当复习资料,使学生在课堂上把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得到解决。“讲·学稿”的使用,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思想,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讲·学稿”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注重了学生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加了,课堂学习的起点也随之提高了,再不像以前那样被动接受,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成功运用“讲·学稿”可以使教师改变教学的单向灌输性,真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接触语文,去领会、去感受、去体验,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使学生学习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才能真正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下面我就如何更好、更有效的利用“讲·学稿”谈一些想法:我经过认真反思,发现利用“讲·学稿”提高课堂效率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已经发现“讲·学稿”在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巩固课后复习效率等多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同时,“讲·学稿”也存在一些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弊端。究其原因,我认为,是设计上存在问题。个别教师把“讲·学稿”误认为是“一页练习纸”,不预先界定学习目标,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毫无目的可言。因此,我们在设定学习目标时要吃透教材,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争取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要切记“讲·学稿”必须要学生提前预习,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要点。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也能了解学生在预习时不足。教师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便于课堂教学时精讲,有侧重的、有针对的讲解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还要对课后巩固延伸的练习加大检查的力度,并利用辅导课的时间重点解决少数学生遗留的问题。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因此,要使事先已经知晓学习内容的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开课就必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才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处理好预设目标与课堂生成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第7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 口才能力 培养

随着我国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中职生顶岗实践的逐步推行,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成为大学语文教学中十分迫切的问题。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口才能力进行探讨。

1.中职语文教学侧重于口才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中职生面临的是就业问题,要融入社会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而社会交往中最直接的工具就是口语,所以说话训练更应该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故教材应该增设说话训练的内容,教师也要在课堂教学中多进行说话训练,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因而对文化课学习没有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说话训练则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作为各中职学校的基础科目——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谋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可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很容易把学生培养成“茶壶里倒饺子”——有“货”倒不出的水平。其次,传统语文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很可能产生这样的一种现象:教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领悟。教师独揽课堂教学大权,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被动接受知识,完全没有了主体性,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能力被忽视。

2.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口才训练的主要环节。

2.1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

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们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显现。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提高心理素质呢,一般说来,越怕当众说话越要锻炼当众说话,只有在反复的锻炼中才能克服紧张的心理状态。加强口才训练,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2.2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在思维训练中首先必须强化脱稿说话的训练。有些同学长期以来养成了离开稿子就说不了话的习惯。这样形成恶性循环,越拿惯了稿子依赖性越强,依赖性一强就越离不开稿子,而拿稿子念是无法训练思维的。所以在思维训练中应该采取“强行断奶”的措施,一律进行脱稿说话训练,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就能使学生克服对稿子的依赖性,促进思维的发展。

3.中职学生口才表达能力存在问题及成因。

第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一旦进入学校,全身心的集中所有精力致力于考试高分,久而久之,素质教育被搁浅,知识技能等实际应用性素质被无情的抛弃。在教材方面虽然有补充,但在主观意识上得不到必要的重视,一言以蔽之形同虚设。

第二,教学模式陈旧难改,形成哑巴语文教学的怪圈。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注重字词句结构学习,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严重的形式主义,没有真正实现语言文字的功用性教学,一言堂往往导致只听不说,从而不会说、不愿说的现象潜移默化形成。

第三,中职学校自身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重专业技能情文化基础培养。教师和学生把全部精力放在专业技能培养上,无法形成适应社会综合素质要求培养的应时培养模式。

4.培养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口才能力的对策。

在多向互动的教学方式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是关键。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发现问题、调动积累,引发创造性地重新组合知识,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向互动,以师生发问的形式为整合内容,以与作者和教师的对话为探究对象。为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多以一组问题为呈现形式;以创新为思维特征而不是以筛选为思维特征;以开放性学习为学习行为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与潜能。

第8篇

编辑出版活动作为文化教育事业的一部分,理应是神圣而崇高的。然而,在出版界也存在着种种不规范的现象,除了盗版、盗印等非法出版活动外,一些民营图书公司在短时间内炮制出大量的所谓“畅销书”,甚至包括对读者影响巨大的教辅书、养生保健书等,里面错漏百出,贻误读者;有些出版机构大量跟风出版,市场流行什么就生产什么,产品完全没有创意;有些人则肆无忌惮地抄袭,或借“翻译”之名侵占他人的劳动成果,沽名钓誉,唯利是图;此外,随着出版行业,尤其是电子、网络出版行业的发展,出版从业人员队伍壮大、组成多元,素质也良莠不齐……这些出版界的乱象,让读者遭受经济、精神甚至健康上的多重损失,产生了恶劣的后果。

面对出版业的如此现状,编辑应该从培养“博雅”素养做起,以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博雅”的含义

“博雅”的含义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博雅”本来是指学识渊博纯正。“博”即博学、渊博;“雅”即雅正,强调“合乎规范”。“博雅”一直是我国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目标。王逸《楚辞章句·招隐士序》称:“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在西方文献中,与“博雅”相对应的是“liberal arts”。该概念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人知识”和古罗马的“自由人技艺”,在中世纪演变为“七艺”,17世纪之后与英国的“绅士”观念合流,遂演变为近代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学说。18世纪,博雅教育受文雅观念的影响,以“社会一道德”为指向(沈文钦,2008)。在19世纪,博雅教育则更注重心智训练。

如今,无论中西方,“博雅教育”都不限于士大夫或绅士阶层,而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因此,教育界往往用“通识教育”或更具体一点的“人文教育”来取代“博雅教育”的说法。

本文说到的“博雅”,作为编辑人员的一种素养,主要是指编辑作为当代文化人应该具有的一些能力和品格特征。

首先是“博”——编辑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从知识结构上而言,编辑必须有自己熟悉的专业,而且还要尽量地懂一些“杂学”。需要强调的是,编辑的“博”,既是编辑作为一种职业对个体的要求,也应成为编辑个体的一种自觉的追求。

其次是“雅”——编辑应该具有文化人的清雅之气。这种“雅”应该既包括对所从事的文化事业的职业自豪感,也包括编辑作为文化人所体现出来的情操、判断力、鉴赏力、气质等。这种因为“博”而带来的修养、学识、谈吐等方面的“高雅”气质,自然应符合主流价值观。这种“雅”气,不仅仅局限于政治素质、道德情操的范畴,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甚至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作者、读者甚至历史负责的责任心。这种雅,是编辑作为文化人精神的总体体现。

“博雅”应该是编辑作为一个文化人的一种自觉追求。

首先,作为文化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编辑出版活动,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博雅的素养。

第一,我国文化教育界逐渐开始反思现有的教育模式,主张用博雅教育的理念改革现状。有论者指出,我国当前的教育、学术、文化建设中盛行着功利主义、科学主义、专业主义和实证主义等,这就导致了人文与科学这两种文化的对立。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则是加强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以及博雅教育(斯诺,2003;蒋洪新,2010;朱红文,2011)。我国教育、文化界的有识之士试图在教育、文化等领域践行博雅的理念。出版物无论是教材、教辅、学术著作还是一般的知识性读物,作为文化产品,都可以看作是教育产业的组成部分。任何图书出版的根本归宿都是服务于读者;而读者的阅读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接受教育的行为。因此,当教育界反省我国教育的得失并主张用博雅的理念纠正现有问题的时候,编辑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并投入到博雅教育的事业之中。

第二,编辑一旦受条块分明的学科限制,在搜集信息、策划选题、组稿、审稿等编辑活动中,便常常捉襟见肘。因此,编辑必须尽力使自身博雅,首先成为博雅教育的“受教育者”,只有这样,才能在自身博雅后,更好地策划选题、为作者创作过程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读者做出更切合社会需要的文化产品。

其次,就出版界而言,编辑的博雅理念和博雅之气有助于纠正出版界的不正之风,树立良好的行业风气。

如前所言,如今我国的出版行业存在种种不正之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涉及社会、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因素,而编辑不够博雅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试想,如果编辑都有广博的知识,有文人应有的清雅之气,他们怎么能不爱惜自己的名誉,怎么会生产出“祸国殃民”的精神垃圾呢?他们又怎么会失去创造力,完全依赖跟风、模仿来制作文化产品呢?

最后,“博雅”也是编辑完善自我修养的需要。我国文人历来讲究“养我浩然之气”,现代编辑也应如此。在现实的压力下,很多编辑往往忽视了文化人应有的“雅”气。激烈的市场竞争、追求利润的压力、繁重的审稿任务等等,常令编辑处于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然而,作为一个文化人,编辑必须要有一种人文情怀、一种理想主义的信念、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否则,就有可能把编辑工作走斜、走偏,就有可能“钻进钱眼里”,丢掉了应该有的社会道德责任心。

编辑的博雅之道,必须要通过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来达到。只不过,作为编辑,其博雅之道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

首先,编辑工作的重心之一就是审稿,这是编辑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任何编辑,不论学历如何,都有可能碰到各类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各种题材、体裁和语言风格的作品。审稿的过程,同时就是编辑的学习过程,也是编辑通往“博雅”的重要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审稿过程中,编辑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批判精神,尽力从读者的角度为作品“挑刺”。作为作品的“第一读者”,编辑肩负着代表千万读者与作者对话的责任,必须就作品中的内容、结构、形式等进行全面“审查”。这样的学习、监督过程,就是编辑与作者发生思想碰撞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发挥作用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审稿活动,编辑能够比较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语言,扩大知识面,养成自己的博雅之气。

编辑审读书稿,在业务需要之外,也要有所选择。一方面,要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较为精深的认识,多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稿,发挥特长;另一方面,也要有意地扩展自己的视野,选择一些自己平时不会轻易尝试阅读的书稿,开拓业务领域。

其次,编辑不仅仅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还是图书项目的经营者,必须要衡量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并做出经营决策:作品的潜在读者是什么人?同类作品的经营状况如何?该作品有付印价值吗?社会效益如何?经济效益如何?起始印数应该是多少?在经济亏损的前提下,该书是否也值得出版?如果以盈利为目的,应该采取

出版知识

什么营销手段?

编辑分析判断上述经营问题的答案时,应该有一种“博雅”的气度——要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充分考虑作品的社会价值,避免因贪图某些作品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丧失自己应有的立场,从而粗制滥造出精神垃圾。

当然,编辑要“博雅”,还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地培养自己的博雅之气。我国古代文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基础就在“修身”。作为“文化人”的编辑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宽容、善良,多反省自己的言行以使之符合规范。

(作者系中山大学出版社编辑)

报品,又称“新书提报”:由出版社(营销企划、责任编辑,偶尔大老板或作者会亲自出马)/经销商(业务经理)向书店采购人员简介新书的一种出版作业流程,通常在新书出版前后进行,是B2B的商业行为。

第9篇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在升学考试与毕业考试即将分开的前夕,当前中学生物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出现了一些普遍而典型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生物教学。小的方面来讲,影响下一代的生物科学素质的培养,大的方面来说,将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的创新水平,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国计民生。因此,作为每一个生物教师都不得不去思考它、研究它、解决它。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谈以下五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生物学教师教学积极性。在应试教育的毒害下,学生学习劲头明显不足,教学效果普遍令人担忧。正如一位年长的教师自嘲的那样:生物教学有“五不重视”。有的学校领导干脆叫其他教师兼代生物课,也不管教学目标能不能达到,从而造成生物教学水平明显下降,真正耐得住寂寞,潜心钻研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少。针对上述突出问题,只能从多方面去加以解决。首先,领导的认识水平要提高,全民都要关心教育,营造重视生物学教学的大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不学生物知识是不行的。其次要改变生物教师的境况,增加待遇,提供成就事业的机会。让生物教师脸上有光,心情舒畅,愉快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去。第三,改善教学条件,改进现行教材。第四,生物教师应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扎实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崇高的教育事业。

二、在教学中采用情感教育。当今的学生情感非常丰富,喜怒哀乐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自己喜欢干的事是干得又快又好。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这一点,许多教师都忽略了,把授课变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教师一定要用满腔热情去教学,要多与学生沟通思想,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包括生活上的问题,离奇的浅陋的问题,以此融洽师生之情。将教师对学生的爱变成“真爱”,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谁都不会喜欢上一个整天板着脸讲课的教师。谁都有提出幼稚可笑的问题的时候。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就是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不主观臆造,不弄虚作假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对于学生智力培养、身心发展尤为重要,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自己不懂的千万别装懂。怕丢面子,则什么也学不到手。教师一定要从一言一行做起,热爱科学,善于动脑,在讲课中注意科学性,运用专业术语,澄清生活中的含糊用语、传统用语,从小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了,学习就产生了主动性,不令而行,事半功倍。教师在授课时要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千万莫把生物变成“死物”,尽量多提供一些与学生学习有益的材料,让他们去发现学习;成立生物兴趣小组、科技活动小组,培养兴趣,提高技能。如可以让学生学会扦插月季、葡萄、杨柳等,伺养家蚕,采挖蚯蚓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值、学习充实、精神愉悦。体现发现学习、愉快学习的特点,同时,还要向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军,在课堂上引进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教学软件,让课堂充满动感画面、丰富多彩。

五、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并非不要考试,并不排斥考试。素质教育并非不要质量,相反还要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大班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生物这一科成绩普遍不好。那么,怎样大面积提高数学质量,这个问题是每一位生物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则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无法达到。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简言之,可归纳为几点:

(一)备好课,讲好课,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二)及时做好作业记载,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每节一练,步步落实,光讲不练,不抓落实,对生物课教学来讲这个问题是存在的,一定要加以纠正。(三)抓好平时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听课要质量,作业上档次,高标准,严要求。(四)抓好班级管理,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及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及早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五)转化后进生,培养特长生,普遍提高中等生,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效果。方法要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让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得到具体而及时的落实!

投稿小常识

投稿标题栏所起的作用是让收件人来信目的、概要内容,因此字句要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在投稿时,投稿标题栏下面一般可注明稿件类型、版面(栏目)名称,作者姓名,单位地址及邮编,联系方式等。

第10篇

《音乐时空》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审批的省级音乐艺术类专业期刊,主管单位:贵州省文联;主办单位:贵州省文联,编辑单位:《音乐时空》编辑部;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359,国内统一刊号:CN 52-1125/J,邮发代号:66-5;本刊坚持音乐艺术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可读性、学术性为一体。以贴近大众生活、追求高雅精品、弘扬民族文化、培养青年音乐创作人才为己任。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反映国内外乐坛在创作、表演、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动态及成果。本刊立足贵州、辐射西南、面向全国,是一家富有浓郁时代气息和鲜明地方色彩的省级音乐艺术类专业期刊,栏目多样,赏读性强,是新老音乐艺术爱好者的园地,音乐青年的摇篮。

二、栏目设置

封面人物――国内外的音乐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对人物进行全方位的剖析,主要报道人物的作品,创作风格,以及对未来音乐产业发展趋势的看法和观点。

音乐广角――音乐艺术专题、专辑!人物、新秀等音乐艺术人才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到你的风采,让更多人群或专家、艺术家们看到你的闪光点!“名师高徒”专访,让师生之间更为了解,传播师生不一样的情怀!

艺术研究――音乐艺术类相关评论,内容涉及音乐研究、科研成果,介绍学习乐器的方法、挑选、保养等专业文章,音乐历史解析、音乐现象评论、音乐理论创新,品评音乐风格,分析中外音乐差异,影视歌曲、戏曲、艺术歌曲、西洋歌剧等作品赏析、评论类文章及音乐创作过程等相关音乐专业文章!

音乐教育教学――相关教育类、文学类评论解析文章,内容涉及音乐、艺术类教学教育浅析,文学评论等教育类文章!

文艺博览――艺术表演、艺术理论、舞蹈、美术等领域,相关讲授文化基础知识,优秀论文,探讨优秀作品的感言,美术作品展示、美术鉴赏论文及教案评论性文稿!

三、来稿要求:

1、来稿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应注意保守国家机密、无政治性错误言论、主题鲜明、立论新颖、论据可靠、文字精练、论述清晰、体例规范、富有新意、资料真实、具有较强说服力和实用性。

2、来稿3000字符以上,两版4200字符;优秀论文不限字符;所有文稿请附200字以内的文章摘要和3――6个关键词。

3、题名(文章标题)应简明、确切、概括文章要旨,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文末注明作者单位及联系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电子邮箱、QQ等,方便杂志出刊后寄送。如为基金资助项目应加以注明,并提供项目编号。

第11篇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出版物的书刊也已经到了求质量、创精品的时代,竞争愈来愈烈。书刊的质量与出品它的人密切相关,即归与作者、编辑的素质相关。因此,编辑的素质及其培养提高成为书刊之间竞争的关键所在。

编辑职业是一个集多学科、多种专业知识于一体的职业,编辑素质是一个总体的要求,是指编辑胜任编辑工作全过程所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创新素质等方面。

1.政治素质。编辑必须具有优秀的政治素质,必须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熟悉国家的政策法规,具有宽博的知识结构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才能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洞察力、鉴别力,才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准确把握学术前沿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识别稿件中的各种问题,判断其真伪及科学水平,做好编辑工作,保证书刊的政治质量。

2.职业道德素质。编辑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传播科技成果,充当和谐社会文化使者的史命。编辑职业是神圣而崇高的职业,职业道德素质的健全与否可直接影响编辑书刊的质量,所以,编辑更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即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职业操守,精益求精,对科学关心和热爱,有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以及坚持真理的良知和勇气,淡泊名利、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在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质量第一”的原则,以对社会负责、对作者和读者负责的态度处理稿件,只有这样,所编辑书刊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社会效益才能得以体现。

3.文化素质。一个合格的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其中良好的语言文字水平是每位编辑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功,因为,无论编辑什么类型的书刊,编辑都要对原稿进行阅读,对语言文字进行润色、纠错、理顺及必要的改写加工,尽可能地使稿件内容结构合理、语句通顺、逻辑严谨、详略得当、标点规范,如果没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较高的写作水平及阅读能力,是很难胜任这项工作的。同时,随着国际交流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编辑工作者还必须掌握1门以上的外语。

4.业务素质。业务素质包涵两方面的含义:编辑业务素质和科研学术素质。包括以下几方面:

(1)熟练掌握专业的编辑出版行业知识,掌握选题、组稿、审稿、加工、发排、校对的业务知识与技巧;

(2)熟悉与编辑出版工作相关的国家方针政策、标准和行业规范;

(3)掌握语言文字、版式体例的编辑加工和规范处理以及更加繁重的单位、符号、物理量、数字公式、图表的规范处理;

(4)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编辑还应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熟练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网上在线交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5)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学科、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各学科之间知识相互渗透越来越多,对编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编辑要适应新的形势及时更新观念,增强忧患意识,努力学习更多的新知识,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了解科学研究的进程和发展规律,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了解掌握新理论、新规律、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质,成为集学术素质和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复合型编辑人才,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对编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5.创新素质。创新是时代的需求,引领社会的进步。要求编辑具有创新的思维,强化创新意识,在书刊编辑加工的过程中善于质疑和批判,对原稿中的新观点、新内容进行甄别和再创造,跟踪国内外、业内外新的热点和信息,确保书刊内容的创新性,以新吸引广大读者,以新谋求更大发展。创新永无止境,编辑的创新素质是保证不被时代淘汰的重要因素。

二、培养提高

编辑素质是编辑的根和本,是影响书刊质量的重要因素,编辑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

1.加强编辑政治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定期对编辑人员进行政治理论教育,使其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组织编辑经常学习有关方针政策,了解、领会和把握各项政策,培养自己敏锐的政策观念,具备较强的政治意识和保密意识,紧随时代步伐,有预见性地在审稿过程中及时甄别发现和防止政治性错误发生和秘密信息的泄露。加强文化素质培养,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写作与阅读能力以及熟练掌握现代化编辑办公设备的能力。

2.定期对编辑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加强业务素质培养。通过采用举办编辑业务培训班,有计划地邀请相关专家开设专业讲座,重点进行编辑 “专”、“博”的学科知识培养和高科技知识的普及与提高,使其在增加专业知识和能力即书稿语言文字的阅读鉴赏能力、内容的编辑加工规范化处理能力以及科研学术信息的甄别能力的同时,培养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较强的研究问题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定期组织编辑集体业务学习,请经验丰富的老编辑“传”、“帮”、“带”,言传身教,在培养提高青年编辑素质能力的同时,培养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定期邀请作者、读者召开座谈会,与他们交流,听取反馈的宝贵意见,结合自查,研究讨论编校过程中的疑难点及出现的错误,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总结,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3.加强编辑学高层次的正规教育。选派优秀青年编辑到高校进行系统的编辑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学习,培养出高素质专业人才,并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逐步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

4.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经常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编辑人员定期参加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加强与业内有关专家学者的沟通与交流,利用有利资源提高自己的提高专业素养。

5.开展科学研究。鼓励编辑人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加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科研活动,这样才能够及时掌握本专业的新知识,了解科研发展的新动态和研究热点,扩大自己的专业知识范围,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型的高素质编辑人才。

第12篇

一、厚实育人环境,全面渗透德育

1. 德育走进景观

“让每一个景观都会说话,让每一处设施都能物尽其用” 是我校校园文化布置的宗旨。用灯柱倡廉扬德,用自撰标语鼓舞斗志,在图书馆外推荐好书,在展厅里定期进行活动展示等。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在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魅力课室”评比,让学生主动参与班徽、班歌、班训设计,参与“学习园地”的创意编排,参与“图书角”的布置,参与班级博客的建设,学校的心理室、广播站、校园大型活动等,也都成为学生展示能力、彰显个性的舞台。

2. 德育走进课堂

班级设立学生法庭,政治课让学生在实操网络活动中学会屏蔽危害、无效信息,语文、英语课上情景剧的表演,理化生课上实验结果的延伸思考,班会课上“小活动、大德育”的开展,心理课思维导图构建的指导等,都把学生德性发展寓于道德不断构建、不断选择开放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德育教学活动的主角,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规范行为。

3. 德育走进活动

变“言语德育”为“活动德育”,就是把需要教给学生的做人的道理或是做事的准则,渗透在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游戏活动或专题活动中,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学校构建活动体系,全面开展德育活动。每年举办一届体育艺术节、科技文化节、读书节、合唱节以及体艺“2+1”活动。以读经典陶冶情操,以科技激发创新,以运动施展活力,以传唱歌颂美德。

二、厚实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1. 深入课堂改革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解决学生因学校无晚自习而家庭又无法满足有效学习环境问题,学校一直潜心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改革,近几年,吸收洋思中学、东庐中学以及昌乐二中等优秀学校办学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以“研学稿”为载体、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三学两教、分层发展”的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方式的改变、奖励评价机制的配套实施,极大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求,知识在教与学、做与得的过程中清晰、增值、内化、升华。

2. 调整学科结构

我校根据教风—“精”字内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时结构,减少学科授课课时,将时间还给学生;优化学科目标,变重学科知识传授为重能力培养;优化学习手段,以“研学稿”为抓手,变重“教”为重 “学” 、重“研”;优化学习方式,变重个体学习为重“小组合作”,重个体与集体能力双重提升;优化教学内容,变重“个人单打独斗”为重集体“智慧碰撞”,重师资整体水平提升。注重个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发展,是我校构建新型有效课堂提出的战略目标。

3. 提高“研学稿”实用性

为确保“研学稿”质量,每份研学稿均经过备课组多次研究,经审核人签名后方可印刷,向学生推出使用。研学稿的使用,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更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品质,促进了教师教学策略的改变。学生享受“主动寻找一思考感悟―搜集整理一交流分享一整合提升”的学习流程,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探索、创新的“孵化器”。

4. 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讲究三原则:书本有的自主学,工具书能查的自主学,同伴能帮助解决的自主学。自主学习的前提保证则是常态学法指导与目标明确指向。我校在自主学习工具----“研学稿”的设计时候,就已充分考虑学科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或对相关知识予以“知识链接”,或系统开展学科语言与思维技巧的训练,提高自主学习成效。

合作学习则注重环境渲染、教师的调控与评价的跟进。布置小组文化氛围,自拟组名、组训,开展师生小组学习交流会,举办小组长培训,及时表彰优秀、进步小组、组员等,扩大宣传,推进改革。教师加强小组合作的有序、有效调控,让学生大胆发言、尽情展现自我。小组的评价方式既可以是对书面作业的互批、互改,也可以是口头发言的互议、互论,还可以是作品表演的互视、互赏。

三、厚实“体验式”活动,促学生全面发展

1. 综合实践体验活动

学校开设综合实践课,并确保固定课时与固定人员。该活动以综合实践学科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学生们从活动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行动中学习,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批高质量的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科技论文等不仅在比赛中获得好评,更为大石发展、学校建设以及师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如《大石地区垃圾分类遭遇困境原因的调查》让人关注身边的环境以及大石兴建垃圾焚烧厂的影响问题,《广州大石‘老字号’调查》让人感受到岭南丰厚的文化底蕴,而《校园自杀的原因与预防对策》则为校园安全教育敲响了醒钟。

2. 心理健康体验活动

“活动”和“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较核心的两个要素。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可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达到实际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我校围绕生命、意志、自信、青春期、人际等主题内容开展团康活动、心理游戏、心理短剧、心理故事、看心理电影、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心理描写等活动,保证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其更好地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