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0 06:2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品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因而幼儿的品德教育成为当今教育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民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教育本身不只是为传授生存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做人,据教育学者的跟踪研究,发现成才最大的原因不是在于智力的差别,而是在于个性品德的不同,因为德能补“智”。幼儿期不仅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呢?
一、利用幼儿园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品德教育
学龄前儿童由于其身心特殊,在道德认识上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片面性、表面性。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是非观念往往取决于与他亲近的成人或事物的表面。如,2岁以前的幼儿往往谁给他好吃的东西,谁对他和蔼可亲,他就跟谁亲近,对谁有好感。因此,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这些特点,幼儿园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把品德教育贯穿于各个教育活动当中。
(一)优化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注重德育教育的隐性渗透。
教育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往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而它对幼儿的作用及其影响是巨大的。美国教育家班杜拉提出:“人的行为的变化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结果来决定的。”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合理构建幼儿园的环境来实施幼儿德育的内容。教师们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从不同年龄的特点出发,考虑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个性的差异,为幼儿创设一个整洁、温馨、舒适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如:可利用活动室的区角,建立了“我是小小建筑师”、“娃娃家”、“阅览室”、“美发店”等活动角,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音乐、玩积木等活动,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
(二)将德育渗透于日常生活和教学当中。
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对幼儿的过失、缺点,教师采取直接讲道理,效果往往不佳。为使幼儿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的道理,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的内容,将德育渗透于日常教学中。
例:为了教育幼儿爱惜粮食,老师可以向幼儿讲《大公鸡与漏嘴巴》、《小米粒生气了》的故事及古诗《锄禾》,使幼儿懂得粮食来之不易。又如:目前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享尽了长辈的爱,却不知怎样去爱长辈,通过看图讲述《我端凳子奶奶坐》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谦让的精神,渐渐养成“尊敬长辈”、“心中有他人”的好品格。再如:为培养幼儿生活和交往的良好习惯,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帮老师和同伴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教育幼儿听长辈的话,尊重长辈;讲礼貌,同伴之间友好相处等。
(三)从情感教育入手,以促进幼儿品德的发展。
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感情丰富、易激动的特点,注意从情感教育入手,通过让幼儿参加各种各样活动以促进幼儿品德的发展,把提高认识与激感紧紧结合起来,在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幼儿的情感。
1.在“爱祖国”的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品德的发展。从幼儿感兴趣的和比较熟悉的事物中取材,使幼儿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如给幼儿观看奥运比赛电视直播,当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国歌一次次奏响,孩子们的自豪、敬仰、兴奋之情言于之表;通过观看图片、录像了解我国的首都是北京,北京有天安门等等。
2.在各种“节日活动”中促进幼儿品德的发展。为了培养幼儿从小尊敬老人的情感和传统的道德品质,在每年的老人节,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带上自己动手做的各种礼物到敬老院,为老人们载歌载舞,念儿歌,给爷爷奶奶送去问候。通过活动,不仅使孩子们更了解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他们更热爱和珍惜今天的生活,而且付诸于行动,这种知、情、意、行的结合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前,幼儿教育不断深化改革,但幼儿园的教育改革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知识上的加加减减,而是应基于更深层次的道德价值观的思考。正如国内外许多教育家所达成的共识:对于人的一生而言,任何知识都可以日后通过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去弥补,唯有人格的养成是从小培养并基本定型的,否则,一旦养成就很难去纠正了。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因素。所以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二、利用家庭资源,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正确、合适和适合标准的儿童教育,比做再教育工作容易得多。”可见,良好的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然而许多年轻的父母都会想到给幼儿充足的营养,给幼儿丰富的知识,从多方面开发他的智力……但对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却考虑不多。他们往往把教育的重任寄托给幼儿园、寄托给老师,这种单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整合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资源,齐抓共育。
(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以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众星捧月般的地位,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礼”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著名文学家老舍曾饱含深情地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但是对我影响最深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因此,在家里家长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形成良好品德教育的氛围,是他们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家长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孩子,以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思想单纯,可塑性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很深的印象,特别是幼儿其人格思想的形成,家长的影响占着重要的一部分。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确实,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做家长不仅要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且一举一动都要堪称为幼儿表率。有人说,坏孩子就诞生在父母的言行举止之中。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父母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对孩子产生着这样那样的影响,有的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经常在孩子面前说一些混淆是非的话,如经常听到有的家长以肯定的口气当着孩子的面对人说:“这孩子精得很,吃东西专爱挑大的、好的吃”。或说“这家伙不知多鬼,不管要什么都想尽办法一定要到手。”这些语言很容易误导孩子,因为孩子的认识是直接的,使孩子把这些话信以为真,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使孩子形成自私、刁蛮的不良行为,造成不良后果。做父母的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是非标准,否则,对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家长的待人接物,要做到与邻居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关心他人,让孩子处处感受到爱和谐的重要,这对孩子是一种品德教育的无形投资,让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受益终身。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幼儿品德的发展
在幼儿园时,品德教育历来被视为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培养的主渠道。教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将良好的品德行为要求渗透到幼儿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孩子离园后虽然与社会环境的接触并不是很多,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发展较快,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在引进技术和开拓性经济观、价值观的同时,也流入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这又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负效应。幼儿的年龄和心理决定了他们具有辨别能力差,好奇、好模仿的特点,这样,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所收到的效果还剩几许?如有的孩子从武功片中,不用老师教就学到了一套“拳打脚踢”的歪本领,并用来对付班上的同伴。有的男孩子好奇地模仿电视、电影镜头,让女孩子把脸抓破了。三、四岁的女孩也要求家长给他们“化妆”等等。因此,社会环境中的这些消极因素,是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扩大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德。
总之,品德教育是“教无定时”的。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时都要做个有心人,及时抓住孩子的细微言行进行教育。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可见幼儿期是影响和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时期,因此抓住教育的关键期,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修养。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要步调一致,促进幼儿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把今天的幼苗培育成明天建设祖国的栋梁,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渠道。
参考文献:
[1]赵红云.浅谈搞好幼儿德育教育的方法[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7,(01).
[2]任秀娟.运用渗透法开展幼儿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5).
[3]肖雁文.幼儿德育方法浅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8,(01).
一、提高品德教育的力度和深度
当前,幼儿园品德教育存在着随意性、忽冷忽热、时紧时松、缺乏严格的计划性和系统性等现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我们应像抓智力开发、抓教学活动那样主动去抓品德教育,而不止是着眼于几次教育和教学活动;要坚持从小事入手,从一点一滴的训练培养做起。因为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环往复、长期教育的过程,因此要立足于逐步渗透,把品德行为要求通过日常活动变成幼儿自己的需要,使之能够自觉地按行为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评价他人的行为,克服不良行为,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即由被动变主动。只有这样,积以时日、长期坚持,就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
要深入了解幼儿的思想实际、行为表现,找到教育要求和幼儿发展需要的结合点,对孩子进行塑造,并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帮助他们认识问题、纠正不良行为。例如根据本班孩子进餐时存在的挑食、偏食现象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纠正,帮助他们克服浪费饭菜的坏习惯。品德教育的计划应“月有中心、周有重点、日有要求”,体现出针对性,还要有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加强经常性的行为训练和强化巩固,使品德教育循序渐进地对孩子产生良好的效果。
要针对各年龄段品德教育的任务和幼儿特点,针对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塑造幼儿良好的人格打好基础。
三、遵循幼儿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
幼儿品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它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逐渐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应注意选用具体的道德情境、行为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反复给幼儿讲解需要他们掌握的行为规则,帮助幼儿弄清是非、明白道理、提高道德认识。如果施以空洞的说教,甚至训斥恐吓孩子,或者进行强制性灌输,都会适得其反。
道德情感是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是以情感方式来表达的。孩子做了好事就感到愉快,做了错事受到老师批评就感到不愉快。良好的道德情感能帮助幼儿产生良好的行为,粗暴与痛苦的情感体验只能使幼儿产生消极情绪。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对幼儿行为提出具体、合理的要求,促使他们将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培养行为的自制能力。
四、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
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需要老师与家长共同配合,密切联系,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在生活中教会孩子一些粗浅的生活知识与技能,如:自己吃饭、睡觉、擦鼻涕、入厕,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一些浅易的道理,如不说谎、肯谦让、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等;了解一些安全防护知识,如不玩火、不玩水、不跟陌生人走等。引导幼儿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形式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同时,也要看到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有意识地让幼儿受点“苦和累”,受点挫折,使其明白生活中有顺有逆、有苦有乐,从而正确地认识挫折,学会战胜挫折的本领。这正是爱孩子的表现。
五、优化品德教育环境,注意潜移默化
创设与品德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经常性、广泛性的特点,它可以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良好的影响,从而在无形中使其思想行为产生变化与发展。潜移默化既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能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孩子生活在充满正确的教育思想熏陶的环境里,使之产生奋发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幼儿园的园风、园貌、环境会给孩子留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良好的环境有利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教师要在注重和提高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实效上下功夫,特别是班级环境的创设,要让“墙说话”,要给幼儿各种德育内容的环境刺激,以便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
优化品德教育环境,还要注重其内容应有教育性、针对性、理解性,要求明确具体,对孩子有所启示,易被幼儿接纳。教师还要将创设德育环境的过程作为教育幼儿的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自然投入、直接参与。另外,环境设置要经常更换内容,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要求。如果没有新异的刺激,会就削弱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六、重视品德行为的养成教育
一、家园共育,齐心协力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保育和教育的目标要求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文明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是每位教师和家长必须明确的目标,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的培养是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并不是孩子进了幼儿园,所有的教育都交给了老师。目标明确了,我们才有工作的方向和动力。家长要和老师经常沟通、交流,要时刻关心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比如有的孩子偷偷地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玩,家长发现后要及时询问清楚,和老师共同商量教育的措施,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二、以榜样为引导,促进幼儿良好品行的养成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之一,孩子会通过模仿道德行为形成认知,教师本身的良好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要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以及幼儿比较熟悉的教师、家长、幼儿和童话人物,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要利用他们认同的榜样的良好品行来引导幼儿去学去做,真正把对幼儿品行的引导落实到我们平时的言行之中。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巴黎答记者问时说:“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是受益终生的。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的人才。教师应为人师表,规范言行,时时处处起到榜样作用。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集体的团结、协作,教师的言语行动以及幼儿中的好人好事,都应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
三、利用环境开展渗透教育,强化良好行为习惯
环境育人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特点,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看似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其实不然,环境对幼儿品质的形成具有特殊作用。我们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针对幼儿们爱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寓品德教育于幼儿园整体环境中,利用他们周围的人、物、事等来渗透德育教育,让幼儿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在宜人的环境中情操得到陶冶、身心得到愉悦,享受快乐的童年。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师可以对幼儿园和教室进行布置,在教室、楼道、走廊、活动区域等环境中悬挂一些德育挂图、名人语录以及一些生动、形象又富含哲理的德育漫画等等,营造出一种氛围,使每一面墙壁、每一条楼道、每一块活动区域都发挥形象直观的教育功能,让幼儿们天天耳濡目染,在不自觉中接受德育教育。比如在幼儿园草坪上立着“花草在微笑,请你勿伤它”、“爱护脚下草,莫折枝头花”等爱护花草树木的提示语,时刻提醒孩子们要保护环境,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还比如在寝室悬挂“太阳爷爷睡着了,请安静入睡”的卡通图片,提醒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午休习惯,不打扰他人休息。
四、知行统一,注重实践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巩固和升华教学的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于具体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的“习”就是实践的意思,强调的是知和行的统一。要引导幼儿将学到的经验和知识付诸行动,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实质上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如:教给孩子们一些礼仪礼节,要求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就会使孩子们感受到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快乐,自然而然地形成讲礼貌的良好品德。
五、结束语
孩子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21世纪的主人,如果幼儿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他们长大后就很难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所以我们幼儿教师是任重而道远的,作为幼教的我们要时时处处树立学习的观念,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感染教育幼儿,促进每个幼儿主动、全面、健康、快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隋波 浅谈当前幼儿的品德教育[J].
[2] 程小玲 优化幼儿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J].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从降生到完全独立进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德育在培养幼儿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幼儿园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这个时期基础打不好,从某种意义上说将决定其孩子未来的发展。列宁夫人克鲁斯卡娅曾说过幼年打下的烙印,如同青石上刻的花纹,很难磨灭。为此,家长们一定要克服“树长自直”和“顺其自然”的说法,切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古训,因为人是有意识的。要培养幼儿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作为教师要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和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思想品德变化的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教师也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各方面的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德育工作产生实效。
二、资源利用法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琐碎的,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便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是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例如,进餐时,老师除了让幼儿品尝烧的美味可口的饭菜外,还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伙房工作人员是怎样工作的;饭后,老师便带幼儿去观察食堂,阿姨在给餐具消毒、拖地等;小朋友亲眼看到阿姨工作非常辛苦。实际观察不仅使幼儿对工作人员产生敬意,而且使他们懂得了应该尊重和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饭菜,不往地上乱扔脏东西的道理。
三、启发诱导法
幼儿由于受年龄和生理的影响,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启发诱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培养幼儿与人友好相处的习惯,教师首先应该通过游戏让幼儿感到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感,再启发幼儿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然后教会幼儿与人相处的方法及规则,怎样寻求帮助和帮助别人,怎样征求他人的意见和接受他人的意见,例如对幼儿说:“某某小朋友今天把图书弄坏了”,启发幼儿一齐帮助同伴修理图书;例如告诉幼儿“今天玩娃娃家”,启发幼儿自己分配角色,学习征求和接受他人的意见。
四、鼓励法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种行为不论好与坏,只要发生后得到鼓励,则这种行为就容易再现,事实证明,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基本方法是“正强化”(物质或精神鼓励),幼儿的可塑性强,古人说:“少成若天性”,即幼儿期形成的好习惯像天生的一样非常巩固,能因此终生受益。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幼儿能从中体会到被表扬的快乐,因为由这种快乐产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幼儿容易记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渗透法
从幼儿感兴趣的和比较熟悉的事物中取材,使幼儿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如利用周围的有利条件带领幼儿参观周围环境的变化等等。回到幼儿园把看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用彩笔画出来,用积木搭出来,将孩子们的作品布置在活动室中。这样孩子们的印象就更深,很难从记忆中抹去。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教育幼儿团结一致,激发上进心和求胜心;在以玩皮球模仿动物跳等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谅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在偶发事件中,当在激烈奔跑的游戏中,幼儿不慎突然摔倒;当活动场地受到干扰,幼儿注意力不易集中时;当幼儿要钻过障碍物,走过独木桥,个别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老师都及时而恰如其分地进行品德教育。
总之,在进行幼儿德育教育时,教师必须时常参与幼儿活动,与幼儿打成一片,充分了解幼儿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具体发展情况及个体接受差异。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帮助幼儿认识问题,抓住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予以教育纠正,使之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幼儿,实现德育教育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
[2]章志光.幼儿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幼儿教育 品德教育 重视 发展
幼儿教育中对“发展教育性”的理解一般从两个角度进行,而且在不同时期有着质的差别。幼儿有着独立的个性和学习方式,以此为基点,以“发展”为中心的幼儿园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儿童的发展为目标,注重儿童的兴趣。二是相信儿童的创造能力,让儿童参与活动的构想、计划、实施、评价等。三是尊重儿童的生命整体性,关注儿童全面人格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智力过程,儿童的认知与情感,社会道德成果与智力成果同等重要。四是关注儿童的个别差异。总之,这种课程关注儿童的内部冲动,要求以适应儿童的兴趣、爱好为基点,让儿童自己去探索,去解决疑问,形成儿童自发的积极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儿童的发展是正在成长中的生命以环境为媒介的儿童自身的创造。儿童主动积极地选取环境要素作为学习对象,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创造性的活动是儿童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儿童自发的积极的游戏或创造性活动,便没有教育,也没有发展。为使儿童的活动能主动积极、有创造性地展开,就得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需求、兴趣、爱好,和情绪倾向及能力。适应儿童的要求、兴趣、爱好、能力和情绪倾向来选择学习题材。这是幼儿课程标志的重要标准,但是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不要认为凡是儿童感兴趣的事物都可以原封不动地让他们学习。因为儿童所感兴趣的事物并非一切都有意义,未必都有助于儿童的发展。比如,让大多数儿童都感兴趣的动画人物奥特曼就未必能培养儿童的正义感,反而会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所谓发展,不是单纯的变化,而是朝着比眼前更好、更正确、更美好的状态提高的运动,即意味着价值向上的运动。这种价值向上唯有借助思维与行动逐渐地接近合乎科学的逻辑的判断或是伦理规范、审美规范的规范化、法则化的运动才有可能。为实现这种价值向上的合乎目的的运动发展,就得使儿童逐渐掌握科学的知识和科学所固有的方法,儿童才能一步步地合乎规范地进行思考和行动。
第二,不要认为发展是先行于教育并同教育无关的,教育必须自己追随儿童内部产生的心智的年龄成熟过程。人的形成过程源于儿童内部的各种成熟而展开的单纯联系过程,儿童的各种心智是否发展是受儿童从事什么活动所制约的。这就意味着人的心智功能受外界的环境影响,尤其是教育的作用。提供给儿童不一样的教育内容、实施不同的指导,他的发展时期、速度、方向会大相径庭,儿童一旦受外界的教育影响,就会及早地显示出新的力量和新的发展,因此从幼儿时就要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
幼儿早期阶段形成的各种行为习惯往往会对他们以后良好行为和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说,良好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小开始,这是因为幼儿时期是一个品德、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大脑神经活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在幼儿时期所形成的一切品质和习惯是非常牢固的,会影响一生,成为个人行为准则的组成部分。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他们兴趣最高。特别是小班幼儿,过深的道理他们听不懂,只有游戏和日常生活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最好方式,因此可以利用游戏培养幼儿交往技能,利用看图片、讲故事、学儿歌、做游戏形式向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形成讲礼貌的好习惯。
玩玩具使幼儿精神愉快,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动作,丰富他们的知识,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很有好处。在玩玩具时,可以不断地向幼儿提出要求。比如,要好好爱护玩具,如果不小心把玩具弄坏了,就应该马上交给教师设法去修。开玩具商店的游戏也是幼儿们最感兴趣的。老师当售货阿姨,幼儿来买玩具,游戏规则是能够正确地说出玩具的名称和怎样爱护玩具,就可以把玩具买到手,而“售货员”阿姨要逐个地提醒小顾客要爱护玩具,通过这样的游戏,加深了幼儿对玩具的认识,使幼儿受到教育,养成爱护玩具的好习惯。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是一种美德。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必须从小开始。通过劳动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幼儿从小做一些力所能及自我服务的简单劳动,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脱鞋、摆小椅子、收拾玩具、洗手,进餐等,尽早脱离成人的照顾,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幼儿知识经验少,动手能力差,在教给幼儿每项任务之前,老师要做示范,然后与他们一起做,最后再让他们独自去做,完成后应及时表扬、鼓励,向他们表示出满意的微笑、亲切的拥抱,当众表扬赞美。
关键词:提高;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
品德对于人的影响非常重大,所以在目前的教育中,品德教育受到很大的重视。幼儿的心智发育不完整,心理方面也存在严重的缺陷,所以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而某些不好的影响对其品德形成的负面作用较大,因此积极地采取措施进行幼儿品德教育,将其品德形成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至关重要。品德教育要发挥作用,就要进行有效性探究,因为只有有效的品德教育,才能促进幼儿心理等方面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意识的教育问题
在目前的幼儿品德教育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自我意识的培养不明确。品德的形成需要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但是由于幼儿的心理发育不健全,自我意识比较薄弱,所以很容易受到周围因素的诱导,从而形成一些不好的品德。在幼儿品德教育中,进行自我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但是就目前的幼儿教育来看,自我意识的培养非常的不到位,大多数情况下,自我意识培养都是混杂在其他方面的培养当中,这就造成幼儿的自我意识形成比较缓慢。
(二)意志特征把握不准
意志特征也是幼儿品德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在进行幼儿品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其意志特征的发展。幼儿的意志特征随着其年龄的成长和接触事物的变化而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所以在进行幼儿品德教育的时候必须要抓住其意志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否则教育内容不能符合幼儿的意志特征也会造成教育的无效。在目前的幼儿品德教育中,影响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这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幼儿的意志特征,有时候起到的效果往往事与愿违。
二、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一)尊重幼儿的意志特征
为了使得幼儿品德教育更加的有效,尊重幼儿的意志特征非常的重要。尊重幼儿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在幼儿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幼儿好玩的天性。玩耍是孩子的天性,顺其而为会使得孩子的性格顺利发展,如果强行压制,就会造成幼儿心理上的反抗,这对于其品德的形成具有不利的影响。其次是在幼儿教学中,对于其生活习惯要尊重。幼儿在自己的思考基础上会有自发的习惯养成,这些养成是其意志特征的表现,所以教育要随性而为。最后就是在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观念,因为这些想法正好就是其意志的体现,尊重想法,并适应其发展做好指导,品德教育自然会产生效果。
(二)重视自我意识的培养
重视自我意识的培养也是注重品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措施。每个人的品德都有其形成的独立性,幼儿也不例外,其品德的形成需要在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状况下进行,所以在幼儿培养中,要重视自我意识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培养需要在日常教育中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在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和看法,对于其自我的想法不能进行压制,通过让其表现自己形成自我独立的意识。其次就是在教育活动中,要不断的鼓励并试探性的引导幼儿去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再这样的不断鼓励中,使得幼儿的自我意识不断的获得成长,从而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有效的形成品德。
(三)积极利用亲社会性进行教育
幼儿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会模范社会行为,而这种行为就被称之为亲社会性。考虑到幼儿的这一心理特征,所以在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要积极的利用亲社会性这一特征,使幼儿能够时常的处在有利于其品德形成的环境当中,这样,通过环境的影响作用,利用幼儿的模仿心理,可以实现对幼儿的教育。总而言之,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需要在认识到幼儿亲社会性这一特征的时候,积极的利用社会元素进行教育,这对于幼儿品德的有效性形成意义重大。幼儿的成长是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则是现在幼儿教育的一大难题。在现实教育中,之所以出现品德教育困难,一方面是因为教育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意志特征,一方面是没有看到社会影响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所以为了使得幼儿的品德教育有效性提升,一定要在尊重意志特征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意识的培养和积极社会因素的利用。
作者:施盈盈 单位:盐城市六一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杨丽珠,邹晓燕.提高幼儿品德教育的有效性[J].学前教育研究,2004,09:5-8.
[2]杜明丽.提高幼儿品德教育的有效性[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06:99-101.
关键词:培养;幼儿;品德教育;道德情感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72-02
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品质开始形成的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从幼儿抓起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幼儿已具备接受道德教育的心理基础,幼儿园应按照幼儿的个性特点,采取生动、形象、有趣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
1.创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培养幼儿的优良品德
和谐班级氛围的创建,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如果幼儿成长在一个和谐,充满友爱的环境中,就有助于老师发现幼儿自身的优点、长处,可以不失时机地培养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引导幼儿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如果老师为幼儿树立了各种学习的榜样,赏识幼儿的优点,激励幼儿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看到自己的小伙伴摔倒了就主动把他扶起来,使这些幼儿的身上表现出互相关心,友好相处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影响着每个幼儿,要是老师利用好这个支点,多给幼儿表扬鼓励,让幼儿在和谐友好的班级中学会帮助伙伴、关心伙伴、明辨是非,这样就为幼儿形成优良的品德创造了条件。三、把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在幼儿生活方面,按照幼儿的特点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使幼儿学会吃饭,学会洗手,学会安静就寝,使他们懂得爱惜粮食,尊重别人,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扔饭菜,养成讲卫生的优良品德。在集体生活中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德,使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幼儿礼貌待人,尊敬师长,尊重同学。
2.教育者要热爱幼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育者要热爱幼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这是对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幼儿应在充满爱的精神环境中接受教育。教师有爱心,才能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生活氛围,使幼儿产生安全、愉快、积极的情感与心理状态。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就要注意把握好孩子各个成长阶段的特点、身心的需要和成长环境状况,了解他们经常与谁在一起,这些人的情况如何?生活习惯如何?老师要细心地观察幼儿情绪,是高兴还是生气。根据原因及时地帮助。孩子身心的健康需要成人的和温暖,更需要饱含感情的教育。要培养他们逐步学会独立的生活能力。老师像妈妈那样的体贴关心,才能使孩子自觉接受教育和要求。教师的爱是一种崇高的社会情感。这种爱既要具有母亲般的细腻、真诚,同时又要具有理想的光彩。这种爱心源于教师对幼教事业的正确认识与忠诚和责任感。这需要在实践中经历一个自我修养的历程,需要树立乐于奉献、淡泊名利的崇高意识,安心于幼儿教育这平凡而有意义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真诚的爱献给孩子。
3.遵循教育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教工作的实践证明,遵循幼儿教育的客观规律,是幼儿品德教育正常开展的基础。所以,从事幼教工作应当把握好正面教育、宽严适度、教育一致及全面教育等原则,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摆事实引导,在教育中把握分寸,严而有度,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具体指导,并通过训练和重复使良好的行为得以巩固,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各种教育力量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对孩子进行统筹。
关键词:品德教育;亲社会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38-01
品德是指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稳固的特征。近来接二连三发生的“该不该扶老人事件”和“小悦悦事件”都体现出了个人的道德素质问题。自然而然“品德教育”成了目前大家所关注与讨论的焦点。品德教育是幼儿社会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品德教育又是幼儿健康的基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也越来越溺爱,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礼、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这种溺爱行为已严重影响了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作为新一批幼儿教师应该去认真思考从那些角度,用怎样的方式来进行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一、幼儿亲社会行为对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社会领域明确提出教育目标: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亲社会行为是幼儿与他人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也是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
谚语“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阐释了品德的重要,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小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就像与生俱来的一样,长大了都不会轻易改变,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应重视幼儿期对孩子进行的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魅力,使其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
1、家庭教育因素。当今社会大多数孩子都是受独生子女的教育,由于孩子缺乏兄弟姐妹,容易形成自我中心性格,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自私,不能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出生到上幼儿园前的唯一的起表率作用的人,但长辈的过分溺爱和不当的教育方式已不知不觉把孩子影响。
这是我自己带班过程中深切体会到的,有这么一段无意听到的对话:“彬彬如果他们欺负你,你就打回来。”这是出自我班孩子彬彬奶奶的口中,听到这段话我真是为彬彬而担心,原本纯真善良的孩子正受着暴力的教育。事后我和彬彬奶奶有沟通,建议彬彬奶奶教育彬彬如何保护自己而不是用同样的方式去报复别人。
2、社会负面因素。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却停滞不前,拥挤的公交车上看到老人孕妇无动于衷不让座,捡到东西往自己口袋,看到老人孩子摔倒便擦肩而过及媒体报告的负面新闻画面等等这些画面已在孩子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存在,孩子的无意记忆,只会不加思考,模仿着好玩。
3、教师个人因素。教师是幼儿品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引领者,幼儿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教师成了他们一日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
4、同伴交际因素同伴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间的冲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自己解决冲突过程中就是学习的过程,但一般小班年龄基本还无法自己解决矛盾,这恰恰也是教师教育的最佳契机。
三、幼儿道德品质提高策略
1、家园联合,共筑教育爱巢
教师帮助家长提高素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特别是让父母与长辈在进行沟通传达,加强道德教育,树立“以德育儿”的教育理念,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亲人手心的宝,万般宠爱,担心害怕孩子吃亏、受委屈、受挫折,从而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会导致孩子自尊心过强而内心极其脆弱,缺乏独立性,自私等不良品德,阻碍孩子良好品格形成。教师也要扭转家长只注重知识技能进步的观念,更多关注孩子的品德教育,结合自己孩子情况进行教育。教师定期与家长沟通,反映孩子在园表现,跟踪教育,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2、教师引导,积极探索方法
(1)潜移默化地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从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入手,组织好各项活动,以身作则,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集体的力量,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至关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善于捕捉幼儿的闪光点,放大闪光点,适时地进行随机教育。如幼儿在做操前玩操作材料,一听到做操音乐不顾地上桌上遗留的玩具,在此时可让幼儿设身处地想想假如是宝宝自己和妈妈在户外走散了,孤零零的多可怜,让幼儿萌发同情心去帮助玩具找到家送回去。这时,孩子就会自觉地去收拾,教师此时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奖励,并在同伴面前表扬幼儿。
(2)专门的教育活动。组织好社会活动,联系生活实际,也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来深入贯彻德育教育,如重阳节到了,鼓励孩子为爷爷奶奶送去一份礼物,可以是一个吻,一个拥抱,启发幼儿抒发自己关爱老人的情感。
3、同伴交往,相互学习共勉
同伴间交际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进一步推动德育教育。美国心理学家对此有较为一致的看法,即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同情等能力形成过程中,同龄人起着决定性作用,幼儿间更多的是模仿与强化良好的行为。
四、结语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教师在一张纯白的纸上开始画上第一笔也是举足轻重的一笔,教师肩负着塑造出一幅完美的图画,培养出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从眼前起做个细心人,注重个性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树立榜样;自制能力;加强自信
一、教育者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
研究证实,幼儿期的孩子具有相当强的模仿能力,即与其接触的任何人都会成为孩子潜在的模仿对象,尤其是家人或老师。在学校环境中,幼儿与老师的接触较密切,因此,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让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加以模仿,所以,老师必须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并为孩子做好表率,由此引导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作为老师,必须随时督促幼儿改掉自身的坏习惯,尤其要帮助幼儿改掉学校外学到的脏话或粗话。此外,充分利用同学间的监督作用,彻底改掉幼儿的坏毛病或坏习惯。若发觉幼儿存在不良行为,杜绝立刻横加指责,此时老师应该使用温柔充满爱心的口吻去告诫孩子,向孩子说明怎样才能做好孩子,同时查出引起孩子不良行为的具体原因,由此制订相应的教育手段。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占据着重要地位,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必须从父母做起,同时配合学校进行品德教育。此外,父母可利用接送孩子或参加家长会等机会与老师交谈,借此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进而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二、孩子自制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时期,必须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自制能力,以确保孩子成长过程能够勇敢应对各种挑战与困难。在学校环境中,老师必须时刻起到表率作用,始终坚持说到做到的原则。考虑到幼儿总会注意一些新鲜的事物,老师可制作多种新奇有趣的教学工具并适时应用到教学活动中,由此引导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教学过程中若孩子走神或不专心,老师可利用一些不易察觉的动作(如微笑或眼神等),让孩子自觉发觉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此外,孩子若想做好自己,首先必须拥有一份勇敢的品质,即勇敢承认并改正自己所犯的错误,如此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若孩子犯了错误,老师不应横加指责,而是让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如果孩子不肯承认错误,老师应当耐心地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勇敢承认及改正错误。注意千万别让孩子因犯错误而产生自卑心理,要很肯定地告诉孩子,知错能改的孩子同样也是好孩子。
三、加强孩子的自信心
众所周知,个人的奋斗目标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一旦人失去了自信,也就没有了动力,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此外自信心需要平日的积累与培养。当前大多数幼儿都缺乏自信心,具体表现为胆怯,例如: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利用各种实践活动,让孩子认识到到自己很棒,让孩子找回自信心。例如实践活动过程中,老师应多赞赏那些不爱参加活动的小孩,同时以发小礼品的形式对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的小孩进行适当的奖励,由此让小孩在活动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此外,老师严禁用一些消极的言语对孩子进行指责,以免伤到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更不自信。
此外,孩子刚进入校园时,总会对一切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老师扫地时,孩子也会帮着扫地或整理课桌。尽管孩子的能力有限,但老师也应当热情欢迎他们来帮忙,并表示很高兴与他们一起劳动,同时对热情参加劳动的孩子加以鼓励,如此一来可让孩子认识到助人为乐及帮助他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王迎兰.发挥政府对幼儿品德教育的干预作用[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6).
关键词:尊重严格要求偏袒
幼儿时期是心灵最敏感、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幼儿的是与非、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等基本概念就是在这个时期潜移默化形成的。他们在这个时期初步学会如何待人接物,知道向往什么,厌恶什么……所有这些将在他们今后的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早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独生子,家长们重视孩子身体发育好,会识字就可以了,却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致使孩子任性、自私独立能力差,表现在生活中以“我”为中心,“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幼儿教师应该注意抓好思想品德教育,使孩子克服这些不良习惯,国此教师就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一、教师要正确的爱护幼儿
对孩子的爱,是我做幼儿教师的天职,但不能溺爱,应严中有爱,使爱、尊重、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不能偏袒或偏爱。迁就放任不是真正的爱,打与骂也不是严格要求,教师对幼儿的爱应蕴藏在心里,教师只有真诚的爱幼儿才能使孩子亲其师,信其道。
二、重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所谓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就是通过集体教育个别儿童,或通过对个别儿童教育影响集体,使每个幼要求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教育幼儿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提高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三、重视榜样和示范作用
俗话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幼儿也一样有效,榜样、示范由于具体形象,容易被幼儿接受,这样也会使幼儿信服和仿效,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最有权威的人,幼儿对教师的品德,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深,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教师的一切言行。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时刻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在精神上给幼儿以滋养,使他们心灵美好、纯洁。
四、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作为幼儿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游戏、劳动、作业、日常生活等方面引导幼儿道德行为。在行为习惯训练中要采用多种形式,不断重复,每次重复都要给予肯定或表扬,以增加幼儿的兴趣,使其不断深化,这样就能逐渐形成道德行为习惯,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创造条件。
五、注重思想品德的连续性
幼儿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教育的要求内容、方式、方法也应各有不同即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又要长抓不懈。
现在幼儿园的孩子95%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小皇帝"、"小太阳",是几代人重点保护的对象,样样事情家长都要代替,自理能力很差。更有甚者,北京市的一所小学高年级里,每当学校大搞卫生,什么擦玻璃、扫楼道等都是学生家长请假去做,这样持续下去,孩子的劳动生存能力又从何谈起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班又靠谁去接呢?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增强生存能力,并使之形成良好的品德是何等重要!
针对当前大部分幼儿自理能力差,劳动意识不强等实际情况,我对幼儿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进行了重点培养,实施的效果很好。总结其工作经验,实施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幼儿爱劳动的意识,增强幼儿的劳动观念,并加以训练,使幼儿不但在思想上意识到,而且必须学会并形成自觉的行动。例子之一:上美工粘贴课时,必须用浆糊和雪糕棍,上完课后要锻炼幼儿自己把用过雪糕棍冲洗干净,然后放在窗台上凉干,再把用过的盛浆糊用的纸放在纸篓里,这一"劳动",看似简单,但要让每个幼儿都这样去做并形成习惯也是很不容易的,每次上完课我都要以鼓励的口吻说:"看哪个小朋友把雪糕棍洗得非常干净"、或"×××小朋友洗得真干净"、"××小朋友每次都自觉地把浆糊纸扔到纸篓里,我们大家要向他学习呀!"等等,这样坚持时间长了,不用教师提示小朋友就都会这样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好。经过多次的练习,在幼儿的思想意识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用过的东西要自己整理收拾好的习惯,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劳动观念,就这样,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克服了事事都要家长包办代替的思想,提高了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形成了良好的热爱劳动的品德行为习惯。例子之二:音乐教学活动中利用歌词的意思对幼儿进行爱劳动和尊敬劳动人民的教育。比如《大大的馒头哪里来》这首歌,要让幼儿明白馒头是白面做出来的,白面是由小麦加工而成的,小麦又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如果没有农民伯伯的辛苦劳动,我们就不会有白白的馒头吃,所以我们应该尊敬农民伯伯,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不浪费粮食,不乱扔饭菜。在每次吃饭之前都要让幼儿唱这首歌,使之加深印象,并牢牢地记住,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此外,在科学、语言、体育等教育活动中都挖掘爱劳动这方面的因素进行教育,并加以反复训练,因此大部分幼儿都养成了非常好的劳动习惯。
二 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随时向幼儿进行热爱劳动的培养和训练
1.在饭前饭后让幼儿自己擦桌子(教师准备好若干干净的抹布)。幼儿到了大班,应该学会自己把桌子擦干净,这不但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也培养他们爱劳动的信念,幼儿也很愿意这样去做,而且互相比——谁擦得更干净,调动了幼儿热爱劳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在上课间操时让幼儿轮流做值日把小型体育玩具(布球、拉力球、皮球、皮筋等)拿到楼下活动时玩,小朋友积极性非常高,每一个孩子几乎每天都要拿点玩具,不是拿布球就是拿吸盘球,而且数好了等玩完再拿回来,大家都争着抢着去做,调动了孩子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这点点滴滴的小事在幼儿的头脑中积累起来自觉不自觉地就形成了热爱劳动的意识,并付之于行动变成了自觉的行为。
3.午睡起床后锻炼幼儿自己把枕头摆放好。到了大班后学期就应该让幼儿逐步学会自己整理床铺。从小让幼儿养成这个好习惯,就不致于会出现上海某中学一个学生到了高中还不会叠被子的笑话了。经过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绝大部分小朋友都能把自己的床整理的干净整齐,而且在家里也坚持这样做,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4.利用活动区对幼儿进行爱劳动习惯的培养。在图书区,小朋友看完图书后要自己把书归纳摆放好,这既加强了幼儿爱护图书的习惯也锻炼了幼儿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的能力。在建筑区、美工区、操作区、计算区也同样,幼儿活动完后把活动时的用具都要自己整理好。所以活动区不但培养了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真是一举两得。
三 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从小爱劳动的良好品德习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道德品质是衡量和评价一个人最基本的标准。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当中的敏感期,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为了使幼儿将来能成长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在细微处下功夫,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故事影响
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的事理,而要依赖具体的事物帮助思考。对幼儿的道德品质教育需要寻找一定的载体,使用特殊的教育方法。而儿童故事,特别是生活故事语言口语化,情节简单生动,想像丰富奇特,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在幼儿品德养成方面的作用是很大的,幼儿非常愿意从故事中去学习主人公的良好品德。我们应充分发挥故事对幼儿品德养成教育的价值。如《小熊过桥》能让幼儿懂得遇到困难时要有自信心并勇敢地战胜困难,知道在别人发生困难时应积极鼓励并予以帮助;《小红帽》告诉幼儿在遇见坏人的时候要机智勇敢;《萝卜回来了》、《小山羊过桥》帮助幼儿懂得小朋友之间应该团结互助的道理等等。作为成人,我们要引导幼儿喜欢故事,帮助幼儿选择故事。如世界儿童文学精品《安徒生童话》、家喻户晓的《丑小鸭》、一生乐于助人的《雷锋叔叔的故事》、蕴含着许多中华美德的《中华美德故事》等等,都能给幼儿最适合的道德教育,我们就应充分发挥故事对幼儿道德养成教育的价值。
二、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就是通过他人的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去教育影响幼儿的一种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幼儿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榜样。作为启蒙教育的老师,更要做到以身作则,时刻牢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良传统,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去熏陶孩子。教师在做到为人师表的同时,还应引导幼儿学习生活中的榜样,尤其是幼儿伙伴中的好人好事。这种来自幼儿群体的“榜样”形象化、具体化,可使其他幼儿知道如何去做,让幼儿在群体中总是有“榜”可依,有“样”可学。
三、行为评价
家长和老师要对幼儿的道德行为表现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它能及时引起幼儿内心的情绪体验,从而控制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方向。
行为评价的方式不外乎两类:表扬、奖励,批评、惩罚。表扬、奖励是对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肯定,是一回事,统一为“奖”,它包括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能使幼儿发现自己的优点,并使优点得到巩固和发扬。在幼儿园里,我们最好采用精神奖励。精神奖励的形式有很多,如老师亲切的目光、甜美的微笑、温柔的抚摸,有时还可以握握手、点点头、抱一抱、亲一亲等。曾有个幼儿一开始较调皮,后来因为老师的一次抚摸而变得很乖,这一摸是多么神奇呀!批评、惩罚是对幼儿不良道德行为的否定,属于“惩”的范畴。它能使幼儿明白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并由此产生不愉快的体验,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批评的形式包括:口头批评、不满意的眼神、摇头、皱眉等。惩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老师千万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在进行批评与惩罚时,教师一定要端正教育思想,做到尊重和爱护幼儿。在评价幼儿的道德行为时,教师应以“多奖少惩”为原则,以表扬、奖励为主,以批评、惩罚为辅,力求做到合理公正,不能夸大其词、有失公允、毫无节制。
四、游戏渗透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各种高尚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学得。”游戏是幼儿特别喜欢的活动,我们要充分利用游戏这一形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让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幼儿内在的道德需求,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角色游戏《超市》、《理发店》的活动中,幼儿可以学习不争抢、守秩序、主动交往、相互合作、依次排队等优良品质;在《娃娃家》、《医院》等活动中,通过让幼儿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引导幼儿开展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各种角色不同的情感,从而逐渐养成关爱他人、团结互助、友好合作、共同分享等优良品质。
五、环境陶冶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环境陶冶主要就是有意识地创设教育环境,使幼儿置身于所创设的教育情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方面的影响,以达到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目的。
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专门机构,其环境的好差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园环境创设,合理构建幼儿园环境,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出发,根据幼儿品德教育要求进行选择和加工,使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形象且典型,将道德品质教育隐性渗透于幼儿园环境之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必须努力优化家庭德育环境,提高家庭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家长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良好的品德和人格去影响孩子;其次要不断更新育儿观念,讲究科学育儿方法,寓德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第三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和谐、温馨、愉快、舒适、充满关爱和好学上进的心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