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谈恋爱调查报告

大学生谈恋爱调查报告

时间:2022-04-16 22:18: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谈恋爱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谈恋爱调查报告

第1篇

这些数据,是长沙学院的4名“校报”记者雷鸿涛、丁琴琴、赵爽、张瑜,在5月至6月间走访调查了湖南省7所高校的205名大学生而得出的。

调查省会7所高校

长沙学院新闻专业大二学生雷鸿涛是此次调查报告的负责人,也是调查小组4个成员中目前唯一在谈恋爱的。

雷鸿涛说,进行这个调查的初衷,是因为校报老师交付了他们一些和大学生息息相关的调查选题,大学生恋爱是其中的选题之一。“我们4个人首先将设计出来的调查问卷初稿,在长沙学院进行了调查,然后回来完善,再分别到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大众传媒学院、长沙师范(大专)、湖南农大、湖南大学进行调查,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来自同龄人的问卷调查比较配合。

从5月13日至6月3日,每个周末他们都没有闲着,恋爱调查采用人工问题调查,合计205名大学生。

“成功率”太低女友生疑

调查完毕,4个成员都对大学生谈恋爱的成活率仅为1.5%表示意外。

“大学时代的爱情竟如此脆弱?”文秘专业大一女生、调查小组成员赵爽还没有谈男朋友,她坦言会认真对待大学时代的爱情。

正在谈恋爱的雷鸿涛为这个低得可怜的“成功率”和女朋友吵了嘴。女朋友浏览了调查的草稿,结果两人吵了一架。雷鸿涛说他尊重自己的调查数据,然后再跟女朋友做工作。

还有一个数据也是让调查小组觉得“不太真实”。只有7.1%的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曾有过性行为或同居,调查组认为这只是“冰山一角”,在一些高校附近,一些大学生租房同居,共筑小巢,与合法夫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数据不一定准但体现了眼界

一名毕业生说,他打算毕业后在长沙工作,可女朋友坚持去深圳,现在都轮到彼此互道“珍重”的话了——好聚好散。

一名男生在填写问卷调查,女朋友一旁看着,最后两人吵了起来。因为男生在问卷上一个又一个的钩,把两人之间的一层纸给捅破了,她也许看到了他对以后结婚的态度是选择了“想过,但好像不现实”,这个大实话对恋爱中的女孩子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无独有偶,一位女生看了调查结果后,说她在大学一定不谈恋爱,因为谈了也白谈。

但雷鸿涛说,如果一味把焦点放在结果上,也许错了。他们的调查只是一种原生态的展示,不一定准确,但至少可以告诉社会,当代大学生在思考那些更深远的问题,在这种思考中,他们的目光也将锤炼得更深邃。

[调查摘要]

[数字]

在问到你如何看待“门当户对”这一观念时,52.7%的受访者选择了“没必要,真心相爱就行”。37.1%的受访者认为“门当户对”还是有参考价值。看重的仅占8.8%。

[观点]

新时代的“门当户对”应该是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精神方面的“门当户对”。——中南大学的罗同学

[数字]

51.7%选择“靠别人不如靠自己”。16.1%赞成“学得好不如嫁(娶)得好”。

[观点]

财富解决不了人的幸福问题。

——长沙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夏湘远教授

[数字]

7.1%的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曾有过性行为或同居。认为对待婚前性行为“要慎重考虑,最好不要”的受访者占了53.2%,而坚决反对的仅为11.7%。35.1%的受访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是“只要双方愿意,可以接受”。

[观点]

大学生应学会更理性地对待性,并有意识地加强对性知识的正确学习,将婚前性行为的风险降到最低。

——长沙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贺革

[数字]

23.9%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很希望和自己的恋人结婚。22.1%有恋爱经历的受访者是为了“寻找未来伴侣”。大学生谈恋爱能结婚的仅占1.5%。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性观念 性取向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183-02

1 课题研究背景

人类的文明发展与性意识形态发展是相一致的,人们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与支配,世界各国性教育工作者态度冷淡,多数持反对意见,但是随着人类健康的发展要求,性教育问题不得不走进人们日益关注的视野,尤其在高校大学生性教育问题上,大学生是一群心理成熟滞后与生理成熟之后的群体,个人行为受传统道德观念、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制约,性道德观念、社会文化氛围影响和制约他们对性文化正确的认知,在性的道德观念、性文化氛围是相互影响下,大学生群体的性文化取向又会极大改变人们的性道德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性文化也随之而来,增强了国人对人权问题和人性化权力意识的关注程度,冲击了传统性文化的和性观念,在性观念、和性取向等方面出现模糊混乱局面,怎样发挥文化的导向作用?在知识与文化前沿的高校,如何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性取向的多元化观念,需要的是我们有正视的勇气面对而不是尴尬的选择回避,事实证明建立正确的性认知框架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性心理发展意识形态,有利于进一步破除性神秘感,有利于高校进一步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性教育的新路径。能弘扬祖国文化,为构筑科学有效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体系提供有一定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2 文献综述

研究性文化最早的是西方社会学界的盖格农和西蒙的“性脚本”1理论以及劳曼“性的社会网络”2理论。在我国相关性文化的书籍14部之多,刘达临先生的《中国古代性文化》,在社会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民俗学、医学、文化艺术等开辟了性教育新领域。因为性是根本、本性、生存、延续、是本能,20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意识到了性教育的重要性,美国、瑞典、日本是典型的最早重视性教育的国家,而我国对性还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时候,铺天盖地的性药广告打破了国人这种性愚昧、性无知、性禁锢,使中国人对性的态度逐渐的变得坦然。《性医学》、《中国性学》出版标志着我国性学高级学术交流进入起步发展的阶段,90年首都师范大学开设“性健康教育”选修课,93年正式成立“性健康教育”专业。从此,性教育在中国步入了正轨。

3 调查方法

本问卷针对本省大学生采取问卷调查法或、访谈法、网上投票法,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调查及访谈,只涉及性别和年龄, 问卷调查时要求每位大学生按问卷要求如实独立填写,课题研究者收集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统计模型分析及采用具体的个案进行单独研究。

4 大学生性现象的现状

4.1 “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结果

4.1.1 高校学生的性意识开放,公开化程度较高

调查数据表明,21.2%的人对“性”感兴趣,有59.7%的人认为“性”不需要回避,14.6%的人表示对“性”无兴趣,表现出厌恶“性”的只占到3.1%。统计数据中包括党员,学生干部,不同年级专业处于17~26岁年龄的学生,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性观念日趋开放,在高校“性”也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在大学学生们是能够坦然地面对“性”这一话题。尽管在现代中国性文化的氛围中,潘金莲、木子美式的性文化仍是中国性文化学派争论的焦点,但在人类文明的制约下,“本我”的生物性本能是受到道德、文化和群体意识规范制约,使人类的性意识和性需要、更趋向于健康和文明。

4.1.2 高校学生对恋爱、婚姻的态度严肃、谨慎程度较高

恋爱态度随着新婚姻法的颁布实施, 谈恋爱已由高校的不提倡转向自愿选择的经历。调查结果表明,40.1%认为上大学谈恋爱正常,55%的人认为恋爱对学习没影响,18.9%认为恋爱影响学习;30.1%的人认为恋爱促进学习,31.4%认为恋爱是一种人生体验;14.5%认为是寂寞无聊;有占12.6认为随缘;而将恋爱作为结婚对现象仅占3.52%。在对婚姻最重要性”的调查中,49.6认为“爱情”重要,48.5%认为“责任”重要,4.98%认为志同道合,1.3%认为满足“性”。在调查中,24.5%认为“试婚”对婚姻有益。43.5%人对“试婚”选择模糊态度,不同意为32.4%。可见,大学生已经摒弃了社会普遍认为的恋爱影响学习的保守观念,对恋爱的尊重和理解态度认真,恋爱与学习只是生活中的两个部分,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的必然的联系,对婚姻的态度较严肃传统的居多的,大多数人认为结婚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婚姻源于“性”,能够把婚姻与封建观念中的传宗接代分开认识。调查表明,西方的“试婚”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中还没有普遍的认同,部分学生模糊态度是因为不太了解“试婚”是怎么回事。

4.1.3 对待贞洁的态度走出传统禁锢,性知识匮乏

观,是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爱与性统一,调查的结果表明,58.8%认为男女双方都认为重要;24.1%,认为感情重要、不重要;7.1%认为对女人重要,对男人无所谓;4.3%认为是封建残留思想。安全期知识调查结果,52.4%不知道安全期, 47.6%认为知道,回答模糊。形势很不乐观, 高校大学生的生理成熟,性知识缺乏,形成了明显的反差问题。

4.1.4 对婚前被接受的趋势在增大

婚前的调查中,11.70%不赞成,54.3%不支持也不赞成,33.6%赞成感情基础上的婚前,5.3%认为满足生理需要,与结婚及感情无关,没感情也会发生。44.8%认为婚前性行可以接受; 48.1%认为双方愿意可以接受;10.2%认为应该谨慎。其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双方相爱、双方的朋友关系稳定、双方正准备结婚的情况下婚前是可以接受的。

4.1.5 大学生对“同性恋、双性恋现象”持包容态度

有人指出,大学是“同性恋”现象存在相对较高的场所。调查中显示,大学生们对“同性恋现象”也有了其独立的理解和看法。有47.97%的人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是个人选择情感和生活的方式,别人无权干涉。调查报告的数字显示,男生和女生对同性恋的认可和接纳程度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很了解13男4.57%、女4.76%;比较了解男9.14%、女28.6%;少许了解男59.4%、女57.1%;一点都不了解男27.4%、女9.53%,可见,高校大学生对性取向多元化的现象持包容态度,走出了传统的性文化观念,完全以“情感”为基础的“婚姻”态度将如何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将是人类的又一文化挑战。

4.2 “大学生”的调查结果

4.2.1 恋爱中性接触程度

与他人性接触程度调查结果:而在恋爱接触的调查中,11.80%无性接触,70.4%有牵手、拥抱、接吻,20.3%有性抚摸,10.9%有。调查表明恋爱期的性接触比例已经很高了。性接触中的男生25%、女生19%,并且首次发生的平均年龄不到20岁。大学生婚前发生率在不断增长,高校周边租房同宿日租房、月租房现象也成为一种趋势,从恋爱到校外租房同宿,这种现象说明了我国高校学生恋爱中的性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4.2.2 发生性困惑求助对象、的动机

调查显示:性困惑求助书刊、网络和朋友等,分别占30.5%、45.60%和23.9%, 获取的性知识3.9%l来源学校、3.1%来源家长。15.6%有过,其中9.8%恋爱时发生,5.8%说明了有一部分人发生和恋爱没关系。18.8%满足性需要,28.1%建立爱情,31.25%感情冲动,6.5%寂寞,其他13.6%;2.4%是不止一个,否97.6%;没有感情基础的是2.4%(包括盈利性),在获得性知识途径方面的调查中,差异明显,女生的性知识多是源于报刊杂志,男生则是通过同学朋友及获得,性知识方面明显多于女生, 能够较为主动获取性知识。

4.2.3 调查问卷中所反应出的其他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发生后,几乎没有学生健康保健,出了问题去的几乎都是小诊所,可见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在个案调查中,极少数同学怀疑自己有同性恋倾向却对同性恋的界定缺乏认知,身边同性恋经历的同学日益公开化,同学对同性恋的接纳包容,使得自己性取向混乱模糊,对其产生了消极影响。调查中男女大学生受到性骚扰人数在增加,我们该如何防御性骚扰,这也是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

同时,大学校园里的确存在着盈利性。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一现象?这又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话题。

5 调查研究结果

大学生性观念、已与世界性文化接轨,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东西方性文化的融合,在我省大学生中确实存在健康的隐患,影响婚姻家庭走向,甚至会造成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尽管大部分学生的性观念、的认知态度主流方向是好的,但是性观念的开放程度、年龄的超前程度都会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金西报告》详细阐述了现代社会里人在不同的阶段的特点和差异,不仅仅高校本身,而且全社会要给予的广泛的关注与思考。我省高校对性知识的教育几乎是空白的,遭遇的“性”尴尬问题又充分暴露出了性教育滞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乃至整个社会,关于性方面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难于启齿的话题。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正是国家民族发展的未来,学生对性文化的继承与学习会引领社会文化的一个发展方向,在网络发展日新月异,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文化认知态度极为重要,性观念,的认知扭曲极易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甚至走上犯罪,危害社会的发展。

注:1性脚本理论表述的是:性脚本作为基本性观念与具体之间的连接,对于人们与什么样的人发生性关系,做什么,在什么时间地点以及为什么发生等,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2性的社会网络理论强调的是:”性“存在于而且活动与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

参考文献

[1] 李银河著,李银河文集2第1辑同性恋亚文化[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第3篇

经过了3个月的细致调查分析之后,近日,中国扶贫基金会了专门针对“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结果,结果显示:38.1%的特困女大学生每个月从家里得到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15.7%的特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25.3%的来自城市家庭;非西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的特困女大学生一样贫困;特困女大学生有三难:求学难,勤工俭学难,找工作难,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一种妄想……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记者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记者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XX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XX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孟娜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孟娜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接受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19.4%来自农业大学,6.6%来自林业大学,6.6%来自医科大学,15.3%来自师范大学,52.2%来自综合大学。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同时,由于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使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诸多困难。在此次调查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中,就有25.3%的贫困生来自城市家庭,其余74.7%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贫困女生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双亲家庭,只有11.9%的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0.5%的贫困女大学生是孤儿。另外,15.7%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84.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都很低,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调查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父母每月能支付给她们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有38.1%,100元到200元之间的有44.3%,在200元以上的仅为17.6%。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1元到1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101元到150元之间的有37.9%,200元以下的比例总共达93.7%。

在吃饭以外的消费上,有13.7%的贫困女大学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高达56.6%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购买服装的经济能力,还有25.2%的每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无力购买化妆品,还有31.5%的贫困女大学生月支出能力只能在20元以下。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

84.7%的人承受经济困难的压力

因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阻碍。调查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28.2%的同学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心事,36.8%的学生选择向过去的同学倾诉,31.4%的选择向现在的同学倾诉,28.0%的向家人倾诉,17.4%向学校、教师倾诉。

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有66.2%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勤工俭学;有83.8%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学习,只有9.6%贫困女大学生有休闲、娱乐活动。勤工俭学的工作主要是校内勤工俭学和家教,所占比例分别为50.3%和45.5%。

贫困女大学生为了学费和生计,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外出打工挣钱。挣钱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根本谈不上增添学习用品、书籍、资料等,更谈不上进行形象建设。有56.6%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服装,有65.9%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化妆品。

仅有4.1%的贫困女大学生赞成恋爱

因为经济的贫困的环境的压力,谈恋爱对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成为了奢侈品。调查显示,仅有4.1%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持赞成态度;有34.7%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有26.8%的贫困女大学生不赞成;还有34.4%的贫困女大学生甚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在个人将来就业的问题上,有2.8%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有6.7%的贫困女大学生对于个人将来就业没有信心,茫然不知所措;有43.1%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应该有一份工作;有47.4%的贫困女大学生对自己很有信心,认为毕业后会有一份称心的工作。

在接受帮助的问题上,86.1%的贫困女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82.5%的贫困女大学生希望在学费上得到帮助,40.3%的希望在生活费上得到帮助,38.2%希望得到培训,24.2%的人希望得到心理指导。

73.0%的人籍贯在非西部地区

此次调查发现,来自非西部地区的女大学生和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一样贫困。有27.0%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籍贯在西部地区,有73.0%的贫困女大学生籍贯在非西部地区。

第4篇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结果表明,大学生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游玩费、通信费、恋爱费逐渐增长,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因此,应形成更好的消费氛围,指导大学生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注重精神消费,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所以,正视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刻不容缓!

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笔者对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汕头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等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性匿名问卷调查和访谈。接受调查共320人,平均年龄20.8岁,平均年级为2.1年级。

2.方法:一是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发145份,有效问卷138份;二是网络问卷调查,通过qq、email、留言板等方式让各大高校的部分学生网上答卷。填写网上调查问卷的人数110人,问卷做到了随机发放;三是一对一谈话或座谈会等形式获取信息,进一步了解被调查者的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访谈的方式随机选择了愿意接受访问的65人.三种形式形成互补,相互促进,使我们的研究更具客观性。

3.资料处理:全部原始数据采用exel xx进行分析和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35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35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相当大。

2.饮食方面开销大。无论是否贫困生,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还兴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3.通讯网络费用过高。被调查人群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92%,其中70%的贫困生也拥有手机。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50元~100元,贫困生的手机费用一般能控制在50元以下。也有14%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150元以上。

4.游玩费、恋爱费逐渐增长。随着旅游的概念进入现代消费,大学生也逐渐有了这方面的花费。据了解,大学生平均一年内会出游两次,跟集体出游或是与三两好友同游。另外,调查中占30%的大学生在谈恋爱,他们每月用于恋爱的费用都是200元~350元之高。这是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一种不甚合理的消费。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

第5篇

【关键词】藏族 大学生 消费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169—03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丰富多样的消费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藏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现代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价值理念呈现多元化的环境下,其消费状况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今,社会上对大学生消费有种种看法和说法,如:日常消费没谱、月底囊中羞涩、课外花销太大、两极分化明显等等。在现实中让人们直接感受到的是,大学生是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而且出手阔绰。笔者此项调查的目的就是想知道藏族大学生目前的消费状况到底如何,以及对藏族大学生合理消费提出些思路或建议。

二、调查方法与样本

(一)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先通过收集相关资料,确定调查的主题和主要方向,并将概念操作化(主要包括大学生消费水平、消费观念以及影响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因素等),然后按照已经确定的指标设计问卷,发放问卷110份,收回。100份。

(二)收集资料的方法

本次调查在西南民族大学藏学院中按照高校的规模,调查采用选择题自填式问卷的方法,通过个别发放的方式从样本中收集资料。

(三)调查的实施

本次调查经过周密规划,2011年6月24日--27日4天时间去完成问卷调查项目,6月28日 30日整理和统计数据,7月1日—3日撰写调查报告,时间安排充足、得当,以保证调查的质量。

(四)资料的整理

三、调查结果

在当前的消费市场中,藏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小,并且86%的学生来自偏远的农牧区,到了大学校园后才接触新的消费环境,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对新生事物有很强的感知力和接受力,因而在消费上呈现追求高品位、潮流化、知识性的特性;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甚至有些学生家境非常贫困,因而消费能力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来关注藏族大学生的消费和理财状况。

当今藏族大学生生活费用来自家长的辛劳收入,农牧区家庭月平均收入1500元左右的占40%。据调查,高达88%的被访校友主要生活费用来源于父母的血汗钱,这就说明了绝大多数大学生暂时不具备独立的生存能力。其主要原因之一,他们还处于求学阶段,受到自身时间及能力的限制。另外,中国传统教育非同西方那样较早提倡并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因而存在生活费用主要由家庭支付的客观原因。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在20岁左右,大部分是第一次走出家门,大学也是走向独立自主的生活过程,在调查中了解到,70%的大学生存在着生活费用勉强足用,10%的人表明自己的生活费用根本不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消费是较为冲动和盲目的。那么家里给的钱少吗?回答是否定的,他们大都有个共同的感慨,就是不知道自己的钱到底花在哪里。那么作为一名大学生,在一般情况下都有哪些方面的消费呢?调查发现,从问卷调查到部分同学口述的情况看:

(一)伙食费

此项费用属正常消费,经调查,在一般情况下,中等标准为:每天20元,即早点4元,午餐、晚餐为8元,顿,计每月600元;低限标准为:每天12元,即早点为2元,午餐、晚餐为5元,顿,计每月360元。但是每月下来并不仅仅是这些费用,而是更多。

(二)服装费

由于天气、季节、潮流等变化而购买服装,当然这些费用对于女同学来说可能更多些,一般平均每月80元左右,调查结果:

(三)通信费(电话、网络等)

青年人是需要更多的沟通与交流的,家庭条件好的大部分都拥有手机,37%的学生有一部笔记本电脑,这无疑给当今社会的通信业带来了较大的市场,但对大学生又增加了一项较大的开支。调查显示:

(四)学习和生活用品

其他包含化妆品费用、购置学习用品,日常生活用品费用及社会娱乐费用等,平均每月大概50元。

四、分析结果

(一)藏族大学生消费新观念

1.理性消费是主流

第6篇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们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财商,在当前就成为我们当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大学生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为了调查清楚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我们决定在身边的同学中进行一次消费的调研。

二、问卷情况

见附录一、

本问卷共发放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6份。发放以我们周围的同学为主。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1.总消费额

统计结果表明,消费额主要集中在400800,对纯消费群体,我们觉得这个结果略低。我们认为,合适的人数分布峰值应该出现在500800区间,其他区间大概符合正态分布

2.恩格尔系数

由表中数据可看出,饮食方面支出居于250-350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较高,因此,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恩格尔系数较高,这可能是这一群体的特点。虽然考虑到,数据受限于学校的物价水平,但还是可以反映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大概情况。

3、通讯开支

随机问卷得到的结果,拥有手机的同学居然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100%,可见大学校园手机的普及率之高。月花费高于50元的占到43%,已经接近一半。以我们的感觉,似乎大一的时候电话方面支出较多,而大二除了极个别人外似乎这方面的支出锐减,而我们的数据也基本反映了这个特点,,接近八成的同学每月都很少打电话,或每

4.打工目的方面个电话时间较短。即使考虑到目前的手机普及率,大家这方面的消费还是比较的合理。

最高的选项是增长社会经验,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做家教的目的不在于经济方面,而只是为增加社会阅历,由这点也可以看出大家普遍的经济状况较好,有足够的资金应付日常支出。

5.生活资金来源及家庭收入

九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资金主要是由父母或家庭提供这个数据还是说明了一些问题,这种情况是大学生的普遍情况。很多社会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很多人居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即使做家教,也不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或是尽早经济独立,大家经济独立意识之差可见一斑。

6.自我评价

结果显示,71%的被调查者认为花销较大,与自己的预期不符。可是,大家又一直保持着这种花费势头,这也算是大学生消费心理脆弱的一定表现。

四.思考

综合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目前正受到社会的影响,具有多种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的个体,区分程度相对稳定。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消费方面是有一些共性的特点。

A、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1.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我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2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我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2.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即使在取消高考年龄限制之后,20岁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学校园的绝对多数,我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我们的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我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我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B、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调查中,当问及对财商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15.2%的同学在4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400-5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34.4%的同学在550-90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4.6%的同学在900-1400元之间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14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青岛地区的物价水平,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300元左右。

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被调查的197名女生中,83.7%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而192名男生中也只有66.4%达到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比如对一杯奶养起一个民族说法的认同时,90%的同学表示认可,但不怎么在意。当我们把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调查中指出的时候,他们当中,尤其是女同学很多都承认自己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4.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调查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5.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3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10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有超过男方的情况。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

C、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D、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虽然社会经济与以往比较已经取得卓越的成就,但是放眼世界,我们离工业化发达国家的距离还很遥远。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大学生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国情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今后老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我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我们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第7篇

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校园中已经存在着诚信问题,尤其是体现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因此,找准原因,选择对策,对高校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他们守信用、重良知的基本素质,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

不诚信现象及原因分析

1.不诚信现象

其一,材料作假。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随意更改成绩单,编造证书,假冒干部;在自荐材料里夸大其词。为了达到个人的利益目标,不顾诚信。大学生“造假”行为会造成一种不公正的就业环境,可能会使凭借造假的毕业生蒙混过关,而真正优秀的毕业生却不能脱颖而出。这样给优秀的毕业生带来损害的同时也不利于用人单位。如果一旦查出还将面临着被解雇或辞退,甚至承担法律责任的后果,势必造成就业资源的浪费。

其二,违约随意。一部分大学生本着“骑驴找马”的心态,遇到适合的单位马上签约,但还找寻更好的单位,如果被后一单位录用,便与前一单位有了违约之举。在这里,先撇开用人单位的虚假承诺不谈,大学生主观的违约也带来恶劣的影响。既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又有损于学校和个人的声誉。而且,从毕业生自身的角度看,因为要承担交纳违约金违约责任,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其三,不满现状。大学生最急需的就是实践和锻炼,安下心在基层补上这一课意义重大,但部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总是对自己的工作现状不满足,随时伺机跳槽走人。这种追求更优的观念可以理解,但是这种心理状态和工作态度是不可取的。诚信为本,至少应该对工作负起责任。

2.产生不诚信问题的原因

第一,社会环境欠缺。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群体,同样受社会各种思潮和现象的影响。现实生活中遵循诚信法则行事的人往往得不到太多的实惠,相反那些处处行事与诚信相悖的人却常常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求职当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主动地去造假和欺骗,很可能是部分人造假,导致大家都得这么做。正是因为有人通过造假欺骗的手段获得了成功,在这种“扬恶抑善”的信用氛围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不在竞争中落败,不得不通过作假维护自己的利益。

第二,家庭教育乏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然而他们的家庭诚信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多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严重,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什么,很少考虑我应该做什么,更别谈什么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了。

第三,学校教育滞后。一是重视不足。不少学校忽视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忽视实践教育和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二是学风不正。当前,不少学生都是抱着混文凭的目的来的,很难静心进行学习研究。三是管理不到位。大学任课教师不管事,班主任名存实亡,不少大学生一进校便完全放松;逃课、上网、睡懒觉、谈恋爱、打工赚钱等等,学习不用功,就业压力又大,于是弄虚作假在所难免了。此外,高校连年扩招,人数大增,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也给高校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第四,就业压力大。教育部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达到79万。而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到413万,就业率是多少,待业人数又是多少,令人关注。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对学生的造假行为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第五,就业制度不完善。近年来,大学生毕业人数在不断的增长,而相关的就业岗位却基本保持不变,并且就业工资普遍偏低,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后的几年内不可能有足够的资金去偿还助学贷款。在大学生毕业离校的时候,许多校园中竟然流行起了“毕业即失业”的话语,因此从制度上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提高大学生就业工资,从而促进还贷能力才是保证诚信的根本。

第六,用人机制偏差,诱发学生以假信息投其所好。用人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往往要求太高,片面追求人才的高消费,为了谋得一个好职位,好工作,一些学生和家长便开始造假制假,既欺骗用人单位也欺骗学校。

第七,自律能力较差。一方面大学生涉世不深,社会经历比较简单,道德心理不成熟,缺乏对诚信危害性的认识。特别是生活中的一些诚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的反面事例,很容易使学生无所适从,形成错误的诚信观。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当关系到自己个人利益或安危时,多数大学生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忘记了诚信的基本道德,使知与行相背离,这主要是自律能力的问题。

二、提高大学生诚信就业水平的对策思考

提高大学生诚信就业水平,树立诚信理念,首先需要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三方都具备诚信,大家都严格履行双方的承诺,相信在未来的就业中会出现期望的良好形势。

其次,高校一定要严把毕业生推荐关和就业协议书的管理。各高校为了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专门制作了统一样式内容的《毕业生就业推荐表》。该表必须经院系严格审核盖章后才统一加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公章,每人仅有一份原件,确保其真实性;另外,就业协议书每人一式三份,统一编号登记,签约后,必须征得原签约单位的同意并有书面退还函后才可换取新的协议书。

第8篇

大学生市场调研报告篇【一】

人们多有这样的经历:一大盒礼品,拆开一看,大部分是用泡沫塑料填充的;去商店买一支牙膏或一盒玩具,售货员会用一个小塑料袋包装;去快餐店吃快餐,服务员会递给你一份用塑料盒装的饭菜;去农贸市场,可以收集到一大堆塑料袋,蔬菜、水果、肉类、米面无一不用塑料袋装给你,甚至买一头蒜,也会用一只小塑料袋装起来。塑料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许多方便,而且价钱也便宜。但是,你可曾想过,它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白色灾难 。

XX年2月10日上午,在我校团委,政教处的呼吁下,我们针对现阶段塑料袋使用的问题,开展了此次活动,宣传环保知识。

此次宣传活动我们在准备宣传材料期间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利用网络、书刊等方式查阅各种环保知识宣传资料。现将我此次环保知识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及心得体会(针对白色污染 )进行分析。

一、我们的实践过程:

首先,我们来到宣传台,认真阅读了展示牌上的环保知识宣传,了解了关于泰兴市污染治理及成果。紧接着,我们通过浏览网页,了解了污水处理情况和流程,展望了泰兴市未来发展规划和积极构建全社会关注环保的人文环境、绿色环境。

二、分析:什么是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新型名词。那么,到底什么是白色污染|呢?

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的发泡塑料饭盒,各种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给环境造成的污染。白色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聚丙烯(pp)、聚苯乙烯树脂(ps)。在这些污染物中,还加入了增塑剂,发泡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等。

三、分析:什么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 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

3、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

4、尽管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镇的口号下,我们的县城变得整洁得多,但是总的来讲,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用和随意乱倒塑料制品现象相当普遍。

四、分析:白色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一)视觉危害:

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市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二)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5、使臭氧层变薄。 白色污染经过太阳光照射而把塑料中大量的毒物排入大气层,大气层上面是臭氧层,这样使臭氧层的气体逐渐变薄。

五、行动起来治理白色污染 :

通过这次环保知识宣传社会实践,我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每当大风刮起,空中就弥漫着黄色的粉尘,有时在空中还飞舞着白色塑料袋,使人们出门十分狼狈。然而,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我们泰兴市,虽然每天都有很多名环卫工人日日夜夜与白色污染作着斗争。但是,改变这种状况,光靠环卫工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同时,我也懂得了:我们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全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在此,我建议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时刻做到:

1、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2、我们学校早已经设置了垃圾分类存放处 ,我们就要积极参与和宣传;

3、不要浪费,包括不浪费一张纸、一滴水、一分钱;

4、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5、发现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

大学生市场调研报告篇【二】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有很大变化!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期间是需求不断扩张的发展时期,因而特别想以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成长成熟。他们希望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时尚、前卫来展示青春的活力,显现自我的能力与价值,以便在注重经济价值的现代化社会中引起公众的刮目相看,获得更多脱颖而出的发展机会。

在调查中,有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在发展,消费是动力,追求前卫和引领社会消费潮流也是大学生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和家长的愿望,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发展大学生消费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生活,还可以以消费促生产,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但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消费积极因素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大学生在消费中的一些偏差。

本调研报告针对我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及其看法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实地调研,通过对学校各年级各层次同学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同时结合其他高校的调查报告,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消费情况在总体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下,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善于理财的赤字消费,靠借贷维持而不计偿还能力的超前消费,高于家庭或负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的早熟消费,偏信广告的盲目消费,追求虚荣的炫耀消费,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只求和别人一样的攀比消费,暴殄天物的奢侈消费等。因此,如何理性看待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家庭和学校乃至社会在这过程中又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已是关系到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等多方面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 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数据及结果分析

1、消费状况调查数据

(1)家庭平均月收入。

经调查,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占23%,1000元~5000元占67%,5000元~10000元占7%,10000元以上3%。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占4%,来自农村的占96%。可见,大部分贫困学生来自于农村,我国的城乡差别仍然巨大。而生活奢侈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城市。该数据与中国人目前的收入水平基本吻合:绝大部分中国人家庭夫妇月收入为2千元~5千元,贫困家庭与特别富裕家庭都是少数。一般来讲,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每月消费支出较少,而特别富裕家庭大学生的生活可能较奢侈,比如有的学生在校期间购买了20多万元的轿车。这在我们学校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2)月平均消费金额。

月平均消费金额500元以下的占9.5%,500元~1000元占72.5%,1000元~2000元占14%,2000元以上占4%。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金额为500元~1000元,每月消费金额超过2000元的只占4%,社会上一些舆论认为大学生代表着高消费,代表着奢侈浪费的看法是片面的。

(3)每月的生活费。

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自于家庭,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甚至学费。感觉生活费月月有余的学生占6%,感觉刚好够花的占51.5%,感觉不够花的占42.5%。可见接近一半的当代大学生用钱缺乏计划性,缺乏理财能力。感觉月月有余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69%,由此可见大一新生刚进校门时消费项目较少。而感觉钱不够花的学生中,大一至大四学生分别占16%,6%,44%,34%,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消费项目逐渐增多,大三时恋爱的学生多,感觉钱不够用的学生比例最高。

(4)消费方式。

大学生在消费时选择能省则省的占10%,有计划消费的占32%,想花就花的占54%,选择其他的占4%。可见许多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比较随意,缺乏计划性,所以导致钱不够花。

(5)每月的饮食开支。

每月饮食开支在300元以下的学生占10%,200元~400元占48%,400元~600元占32%,600元以上占10%。每月饮食开支在200元以下意味着每天的饮食开支只有6元多一点,在目前学校食堂一个炒肉3元钱左右的条件下,意味着这样的学生每顿饭只能打一个菜,每天只能吃一顿肉。而每月饮食开支在600元以上的学生,除了正常的就餐外,几乎天天买饮料喝。而这些数据与其他地区(如北京、上海)相比又是很低的,这主要是因为绵阳地区物价水平相对较低。无论是否贫困生,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一直存在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6)平常购买学习资料的钱。

大学生每学期购买学习资料的钱,10元以下的占41.5%,10元~50元占49.5%,50元~100元占6%,100元以上占3%。可见大学生平时买书的并不多,除了一部分考研、考各种资格证的学生外,一般不买教科书以外的书。

(7)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

本次调查遗漏了恋爱开支,但据我们调查过程中口头了解到:在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中,选择50元以下的占12%,50元~100元占4.5%,100元~200元占15.5%,200元以上占22%,另外46%的学生回答没有恋爱。由此可见谈恋爱的学生,每月在恋爱方面要比其他学生平均多支出100元以上。

(8)平均每月电话费。

平均每月电话费支出在20~3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20%,30元~50元占38%,50元~80元占36%,80元以上占6%。大多数大学生的电话费支出在50元~100元之间。少数学生远程恋爱,煲电话粥,导致每月话费在150元以上。

(9)每月用于上网的平均消费金额。

大学生每月用于上网的平均消费金额在10元以下的占8%,10元~30元的占21%,30元~50元的占39%,50元以上的占32%。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都只是适当的上网,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多。(10)当手中有余钱时最愿意选择的消费项目。29.5%的大学生选择吃喝,24%选择旅游,17.5%选择穿着打扮,16%选择上网吧,7%选择储蓄,5%选择买书,1%选择其他。可见民以食为天,吃喝还是主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们也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追求时尚成为部分学生的副业。还有很多人选择外出观光旅行,可见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迪厅,KTV等娱乐方式也正日渐受到大学生们的宠爱。

(11)采用哪种方式进行消费。

大部分学生购物都喜欢现金消费,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喜欢银行卡信用卡消费方式。可见,一些比较先进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校园卡、银行借记卡会成为大学生钱包里的必备品。学生使用信用卡也逐渐悄然成风。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同学是选择在学校周边的商业区购物。

(12)男女生间的消费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现代的大学生中,男女方恋爱支出基本成持平趋势,部分女生恋爱支出还甚至超过了男生。在建立和培养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男生的开销远比女生大,而在形象包装方面,女生又会略胜一酬。在对于每月支出是否有预算有计划的这一项调查中,选择有计划的女同学为42%,男同学则为37.1%。

(13)日常资金来源和家庭收入。

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里提供。其中贫困生勤工俭学的人数比普通学生多出十个百分点。而贫困生对于外出兼职比普通学生有更热切的期望,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可见,家庭较贫困的学生有着更迫切地锻炼自己、早日投入社会的意识。

(14)大学生对自身消费现状的看法。

无论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对于自身的消费现状,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是觉得刚刚好的,一成的贫困生觉得自身消费现状偏低。而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认为自身的消费现状是偏高的,同学们普遍都有在不知不觉中花了钱的体验,但大多数的同学都没有切实地想过要如何去正视自身消费过高的问题以及想出应对措施,可见,大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成熟的消费观。

2、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性消费仍为消费主流。

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支出是用于饮食方面,而玩乐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会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尽量精挑细选,不会一味求贵,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所以较为理性的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2)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3)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对企业而言,中国移动做的较好,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 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

(4)大学生的消费构成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与社会接轨。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外出聚餐、请朋友吃饭、外出旅游、通讯网络方面的费用较多,俨然大学生圈子也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更多地意识到了要提早接触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费方式,进而提早融入社会。而银行卡、信用卡等消费方式也受到大学生们欢迎,可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活跃的群体,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未能跟上社会,但消费意识上却早已和社会发展同步。

(5)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

大学生在实现温饱的同时,也在服饰装扮这一方面明显消费。而作为饱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们,学习之余也会不忘逛逛学习用品店和书店,为取得各类证书的补课充电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消费热点。部分手头宽余的学生还手头上还会拥有一些如照相机、MP3等数码产品。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二、问题的解决思路及办法

1、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引导

(1)家长应从自身做起,改变不好的消费观念。

家庭教育在注重孩子德,智,体多方面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孩子消费观的培养。另外,许多家长要摒弃那种和别人比气派要面子的思想。家长们应该交给孩子一种朴素简约优惠实用的消费理念,让其逐渐养成自力更生、不铺张浪费的好品质。

(2)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

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3)社会不良消费风气的影响是大学生不良消费习惯形成的根本。

因此,社会应该逐渐调整整体消费结构。高消费这种导向错误的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另外,现今社会上流行着透的支的消费方式也应该逐步改变,从而引导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方式趋于合理!

2、在校大学生应提高自身意识

(1)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

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学生们对自身的消费现状需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在大学生活中就要注重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要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的消费。注意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2)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

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标准,而不能因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标准、高消费。要克服这种心理,大学生们就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

(3)贫困生应正视自身消费现状,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

贫困生们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消费能力是相对落后的,但是他们的消费欲望并没有衰减。所以,贫困生更要注重正视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查中一位贫困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清扫校道时,我会对走过的每个人微笑,因为我知道,靠自己双手挣的钱是最光荣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贫困生应积极地面对自身情况,按切身实际分配消费。

(4)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

对于尚未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而言,精神消费不但能弥补物质生活上的不足,还能让大学生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大学生应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摄取结合进行,以陶冶性情,获取知识。另外,要注意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 四、调查总结

通过对西南科技大学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总的来说是现实的、合理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应是当务之急。

大学四年,如金岁月,学习是主题。然而消费问题也非常重要。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识,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因此,在大学校园,应该积极倡导量力而行的理性化消费。因此,在大学校园,应该保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优良传统,不应盲目攀比,恣意享乐,应该积极倡导量力而行的理性化消费

大学生市场调研报告篇【三】

一、调查目的

大学生是新新人类,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为了揭开网购的真实面目,让更多的人了解网购,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此次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青岛理工大学经贸学院(由于调查的困难性,选取了本学院进行调查)

2、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向所取得的样本中的个体发放《大学生网上购物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关于上网购物基本情形和情况。

3、调查方法:对经贸学院的全部学生(限于三年级以下)进行分层,分成大一,大二,大三三层,在总体中抽取容量为60的样本,在每层中进行系统抽样,根据每层样本量占总体的比重,在三层中分别抽取容量为22,22,16的样本。随机选定某一学号后,间隔10进行抽样,得到样本。

三、调查的内容:

(调查问卷附在最后一页)

四、调查结果分析

以95%的把握推断经贸学院中网购人数比例范围为45.36%~70.44%

2、在没有在网上购物的同学中,有近50%的同学认为网购不安全,而在有过网购行为的同学中有97%的同学觉得网购值得信任。另外,在前者中有92%的人会尝试网上购物。

3、在网购人群中,因为节约费用而选择网购的占网购人数的62%,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出于好奇和寻找新奇商品而选择网购。在众多的购物网站中,消费者该如何选择呢?有48.57%的网购者会把网站商品是否齐全作为他们选择购物网站的主要标准。其中,淘宝网名列前茅,有87.3%的同学选择在淘宝购物。

4、大家都在网上买些什么呢?经调查,数码产品位居榜首,占到总消费的37.7%,其次是服装27.87%,在网上买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占到总数的19.67%。相比之下,由于食品的特殊性(保鲜等问题),却几乎无人在网上购买食品。

6、在网购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其中主要困难是商品描述不清楚,达到45%,其次是商品数目繁多和网站太多,网上市场太杂乱(21%),网购市场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调查结果总结

通过上述的调查报告,说明大学生在网上购物还不是很普及,但潜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阻碍他们开始网购的主要是安全因素,只要他们认为网购值得信任了,网购的方便,省时,商品齐群等优点一定会吸引绝大多数的人开始网购。目前,人们在网上消费的商品种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网购要想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要优化购物体系,打破这种局限。

购物网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他能让我们实现资源共享,在网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便宜的,质量最好的,最时尚的商品,坐在家里就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未来网购一定会成为人们的主要购物形式之一。

附件:

2016年大学生网上购物调查问卷

1.您是否听说或接触过网上购物?

说明:如果您选择a或者b选项,请只回答第2、3题

a从来没听说过

b听说过但没有接触过

c偶尔在网上购买物品

d经常在网上购买物品

2.您没有网购经历的原因是什么?

a网购流程太复杂

b网购不安全

c其他

3.如果您没有网购经历,那么您接下来会考虑尝试网购吗?

a会 b可能会 c不会

4.您经常登陆哪个购物网站?

a淘宝 b易趣 c拍拍 d当当 e其他

5.你选择网上购物的理由是?

a节省时间、节约费用

b操作方便

c寻找稀有商品

d出于好奇,有趣

e追求时尚

6.您认为购物网站哪些最吸引您?

a打折优惠

b节日促销

c商品种类齐全

d商品介绍全面

e其他

7.在网上购物你经常选择的产品?

a图书 b服装 c化妆品 d礼品 e数码产品 f食品

8.您平均一次购物金额大约在?

a5000元以上 b1000-5000元 c500-1000元 d100-500元 e100元以下

9.您对网上购物是否信任?

a非常信任 b信任 c一般 d不信任 e非常不信任

10在网上购物过程中,有无受骗经历?

a有 b没有

11.您在网上购物的频率?

a每周一次b平均每月一次c平均每季一次d平均每年一次

12. 您在网上购物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a商品描述不清楚

b品种类和网站数目太多

c面复杂,不易操作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生;行为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55-03

“行为模式”是行为活动发生、进行和完成的某种固有方式,是对一群人执行某种任务行为的抽象化概括,可以用来衡量和分析行为人在做什么。

调查背景与目的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特别是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决定》出台以后,高职教育更是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全国共有1 246所高职院校,共招生310.49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数(661.75万人)的46.9%,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达966.17万人,占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2 231.79万人的43.29%,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正是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较快地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内涵不断丰富,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学生管理正经受着更大的考验和洗礼。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基于历史的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一方面,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和改进;另一方面,对高职学生的管理既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又必须跟上时代,适应新情况和新特点。在把“培养什么人”摆在首位的同时,要注重“高职学生是什么”的研究,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高职学生的行为特点及其行为管理的深刻内涵和发展变化规律,为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实践在理论和方法上做出有益的探索。

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高职学生的道德行为、学习行为、心理行为、生活行为等四个方面展开调查。问卷初稿设计完成后,课题组通过征求辅导员的意见,并结合小范围的学生调查反馈,进行了9次修改调整,于2010年9月在问卷星网站(网址为http:///jq/406754.aspx),开始开展调查活动。

调查对象全部是高职高专在校学生。调查样本主要源于随机调查,在问卷网址后,课题组将问卷网址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工作群、辅导员群里,再由各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将网址在所带学生群里,由学生随机填写。截止2011年2月23日,共收到有效问卷1 020份。

现状与结果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调查对象中,湖北省高职高专学生占99.02%,其他省份高职高专学生占0.98%(广东省占0.1%,福建省占0.1%,占0.1%,浙江省占0.1%,重庆市占0.2%,江苏省占0.2%,未知省份占0.2%)。2008级学生占18.9%,2009级学生占26.2%,2010级学生占54.9%。

高职高专学生的道德行为 关于学生道德行为的调查,课题组共设计了15个问题。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通过调查发现,有77.4%的学生表示毕业后愿意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工作,符合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要求;78%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捐款、志愿者等公益活动;79.5%的学生表示会牺牲自己的学习时间为班集体争得荣誉,这说明大多数学生都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并能付诸行动。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有64.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违约现象是正常的,70.3%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在考试中有舞弊问题。这显示出学生群体中的一些矛盾现象,同时也显示出学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行为 关于学生学习行为的调查,课题组从学习目标、学习意愿、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四个方面共设计了15个问题。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较强的学习意愿,认为与专业课无关的知识也有必要学习,能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这说明高职高专学生成才愿望强烈,学习目标明确,希望自己知识丰富。作为高职高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与实践相关的课程比较感兴趣,并能积极通过课外实践拓展自己的素质,也愿意参加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这表现出当代高职学生积极进取的一方面。但是,仍有66.4%的学生反映周围的同学经常有旷课、迟到、早退现象,这反映了高职学生的学习行为仍有可改进之处。

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行为 关于学生心理行为的调查,课题组共设计了15个问题。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对于高职学生心理行为的调查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对内的自我调试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调查发现,60.3%的学生在学习或考试时会感到头晕、乏力、易累,60.8%的学生会经常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这说明高职学生的心理情绪不稳定,在面对压力的情况下自我心理调试方面还有待加强。大部分学生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开拓创新精神,在遇到问题时,有78.2%的学生会想办法自己解决,有74.2%的学生会在遇到困难时向别人倾诉,可见高职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调查也发现,59.3%的学生会经常性地感觉空虚和孤独,是什么原因使高职学生感觉到经常性的空虚和孤独,是学校的原因还是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值得探讨的问题;61.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情绪特别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怎样使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活行为 关于学生生活行为的调查,课题组共设计了15个问题。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在学习之余,有近八成的学生考虑做一份兼职,73.2%的学生周一到周五会抽时间锻炼身体,67%的学生有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80.1%的学生仍然认为需要提倡艰苦奋斗,这些表明高校的教育对学生具有正面影响,学生已基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61.6%的学生表示生活费经常透支,63.3%的学生表示周围的同学存在经常去网吧上网包夜的现象,近六成的学生存在生活用品攀比的现象,77.3%的学生赞成或是期望在大学期间谈恋爱,这对于正确引导学生处理爱情、生活、学习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分析与讨论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的行为模式在表现出积极向上一方面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认识不足导致诚信行为缺失 调查中发现,64.9%的学生认为在择业过程中违约很正常,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虽然对于大学生而言谋得一份职业并不容易,但是大学生签约后又违约的“跳槽”现象却越来越普遍。违约不仅浪费了应聘者的时间精力,也导致招聘单位的人力资源浪费,从建立诚信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违背诚信精神的,对违约者的个人信用度也是有损害的。超过六成的大学生认为违约很正常,而没有反思自己在求职过程中是否定位明确、求职的效率与效果是否达到如期目的、违约给自己带来的损失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近八成的学生表示会牺牲自己的学习时间为班集体争得荣誉,但同时70.3%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在考试中舞弊,追求荣誉与舞弊行为同时存在,可见学生尚未充分认识到通过诚实的行为取得荣誉的重要性。

学习效果与期望尚有差距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较强的学习意愿,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未达到期望的效果,不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有较好的学习方法,相对于其较强的学习意愿,学生在这方面显得不是很自信。64.6%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66.4%的学生认为周围的同学经常出现旷课、迟到、早退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扩招导致高职学生源状况不尽如人意,在高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大学更因为迟到、早退等学习行为影响学习效果;为数不少的学生基础较差,很长时期无法适应大学学习要求,因而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甚至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方法不当,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学习积极性较差等也会导致高职学生学习效果不好。

自我认识和行动存在差异 高职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以及受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使他们在自我认识方面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他们认为自己具备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够很快地适应生活,这是他们对自己的自我期望。实际上,有超过六成的学生感到经常性的空虚和孤独,较多的学生会经常性地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虽然有68.8%的学生表示遇到压力或烦心事会宣泄出来,但是60.3%的学生却会因为压力大而感到头晕、乏力,显然,这种宣泄并未能解决学生压力大的问题。统计数据中的矛盾现象表明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清,过于自信,而实际情况并未像学生想象中的那么好,如57.2%的学生表示对某个教师有意见就会不去上他的课尤其可以证明这一点。

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往往源于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生的巨大能量。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生活中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生活费的经常透支,普遍存在的抽烟、酗酒、同居现象,生活用品攀比的现象等。这反映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强,自律能力不强,价值判断缺失。主要原因是当代高职学生正处于思想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对社会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但社会阅历尚浅,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难免会受到变革中的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以致盲目模仿、随大流、攀比,加上不能抵挡物质消费的诱惑,导致生活中出现过度消费的现象。

参考文献:

[1]何亚非.大学生思想意识、文化倾向和行为模式的调查报告[J].教育与职业,2007(27).

[2]冷磊.浅议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3]李新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行为管理[J].党政论坛,2010(8).

[4]余明友.学生思想与行为管理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

[5]李文渊,赵继红,熊振,冷磊.高职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成因及矫正对策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作者简介: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92-03

【关键词】 生活质量;研究;学生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有的大学生甚至由于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和珍惜, 一旦遇到挫折和委屈,就会出现极端行为[1]。社会的发展变化与市场竞争的压力也会引起大学生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和生活状态的变化,在与社会的互动中走向成熟[2]。大学的变迁浓缩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成长关涉着社会的未来,关注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译为生活质量、生存质量、生命质量等,世界卫生组织(WHO) 从人的健康的完整概念出发,认为:(1)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包括身体机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2)生活质量是主观的评价指标(主观体验),应由被测者自己评价;(3)生活质量是有文化依赖性的,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文化价值体系之下。基于此,生活质量就是“个体对现时生活经历的良好状态的主观感受”[4-6]。因此,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就是指“大学生对现时生活经历的客观优劣状态及其主观感受”。

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是运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WHOQOL-100)及其简表(WHOQOL-BREF)[7]或者自制量表进行研究。争论的焦点也多集中在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上,现综述如下。

1 生活质量研究的进展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的标准不仅指躯体的完整和没有疾病,而是在个人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各方面均保持良好状态。同时,医学模式也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8-9]。

世界卫生组织从1991年开始研制世界卫生组织QOL量表,并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QOL研究组。国际学术界于1994年成立了“国际QOL协会”[10]。目前,生活质量在医学领域的研究相当广泛,并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评价体系[11]。我国有关生命质量研究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社会学界开展的工作最多,医学界开展较多的为生命质量调查及其评估指标的研究,其对象多为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癌症病人以及精神病人。 中山医科大学在WHO研制的WHOQOL-100及WHOQOL-BREF 基础上,成功研制了WHOQOL-100和WHOQOL-BREF的中文版,并已于1999年12月由卫生部将该中文版确认为国内的行业标准[12]。自此,国内运用WHOQOL-100和WHOQOL-BREF中文版进行的大学生生活质量研究开始进入探索阶段。

2 大学生生活质量研究

2.1 大学生生活质量问题的探索 舒剑萍等[13]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总生命质量较一般正常人略低,其中6个领域除环境领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5个领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生理领域、心理领域较一般正常人低, 而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精神支柱、个人信仰领域较一般正常人高。我国大学生的生命质量观发展呈现差异性和多样性:一方面大学生生命质量观在不同年龄和年级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向;另一方面不同大学生群体的生命质量观趋向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当前大学生生命质量观的发展并不稳定[14]。万素英等[15]编著的《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分别从精神家园、生活世界、两大课堂研究三大方面进行调查,选择了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学习问题、恋爱问题、消费问题、择业问题、心理问题、、网络生活、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作为主要的调查内容和研究重点,揭示了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况,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2.2 大学生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舒剑萍等[16]调查显示,实际学习成绩与大学生生活质量相关,大学生的躯体健康因素既影响其学习,又影响其生活质量。影响大学生生活质量的还有年龄、身体状况[17]、家庭因素[18]、学习相关因素[19]。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大学生自身方面的躯体健康状况、专业兴趣、对学习成绩的期望值、实际学习成绩,学校方面的在读年级、所学专业、担任学生干部、因故休学/受处分/ 4门课程不及格、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和性别、人际关系、上网动机[20]。体育锻炼态度与生命质量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体育精力投入对生命质量存在一定的影响,体育情感投入与生命质量无相关性[21]。生活有意义与生命质量总分关系密切,提示应加强有关生活意义的教育[22]。大学生能通过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令其在愉悦的人际关系氛围中提高生活的素质(包括生活知识、生活技能、生活观念、生活习惯、生活情趣)[23]。谢威士等[24]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处于中等,比发达地区稍低,但比西部地区略高,男生生理和环境2个维度平均分均略低于女生,心理和社会2个维度平均分略高于女生。董晓梅等[25]调查显示,广州大学生对自己目前生存质量的评价处于中等水平;学生在环境领域得分相对较低,女生在社会和环境领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肖琼[26]认为,网络交流影响了大学生的现实交流,从而影响大学生的生存质量。许多大学生是为缓解现实交流的压力和痛苦才投身于网络交流的,然而网络交流只解决了大学生一时的心理问题 ,却造成了他们更大的心理落差和心理压力。影响男生生命质量总分的因素有健康、环境、交通状况、教师、教学环境、处理日常事物的能力、朋友支持、时间支配等方面的客观状况及其满意状态;影响女生生命质量总分的因素有睡眠质量、行动能力、性问题及其满意程度[27]。张静[28]调查发现,山区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处于中等水平,在环境领域的得分相对较低,对自己的居住条件、信息、交通等感觉不理想;城镇学生在心理领域得分高于农村;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环境领域、总的生命质量和健康状况方面均存在差异。孔兆伟等[29]调查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活质量并非是平行关系,提高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时,应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干预手段。李广宇[30]对宁波大学低年级学生生活质量的调查结果表明,男生在生理和环境维度的生活质量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刘婷婕[31]调查结果表明,与大学生生活质量相关的因素为喜欢所学的专业、谈恋爱、获过奖励和表彰这些社会性因素。左杨[32]在对大学生的同居行为研究中表明,同居行为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及主观幸福感。杨丽等[33]对大一新生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解决问题、自责、应激量、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求助、幻想和年龄7个因素对大学新生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

2.3 特殊群体大学生生活质量研究 有研究结果表明,7年制临床医学生的生存质量与诸多因素存在相关关系[34]。上岗前不同个性医科毕业生之间的生存质量各个维度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良好的个性不仅对获得社会支持有帮助,对自身的生活领域也具有重要影响[35]。刘国琴等[36]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的生命质量得分不高,整体水平低于四川省城市及农村同年龄人群的平均水平,不同性别间差异不明显。张国忠等[37]研究显示,医科大学生的WHOQOL-100 平均得分为60.61,略低于有关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定性估计,因而,医学生的生活质量与普通人群存在差异,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评分略高于普通人群。中医药大学生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中文版量表生活质量评分在8个维度中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以及情感职能3个维度均低于国内一般人群,从生理、心理两大领域看, 本次研究与过去一些关于大学生生活质量研究的结果一致。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领域的健康状况值得关注。中医药大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得分尤低,反映出对于因情感问题引起的生活质量降低,大学生缺乏有效的处理和自我调节能力[38]。李宏革等[39]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的总体生活质量较差, 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刘淑红等[40]对新入伍大学生集训期间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对武警部队新入伍大学生集训前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41]。金松玲[42]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质量调查表明,不同民族大学生生活质量总评分间存在差异,认为主要来自社会关系的差异。对朝鲜族及汉族大学生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显示,朝鲜族与汉族大学生生活质量自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马凯等[44]对新疆师范类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与研究表明,师范类大学生生活方式不但影响其自身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将影响其毕业后对其学生的教育示范作用。

2.4 对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干预研究 李向东等[45]对860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应用4种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干预手段,结果说明,试验组亚健康大学生的恢复程度非常明显。吴枫[46]对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表明,进行心理干预后,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增加值不同。杨丽等[47]研究表明,研究使用的综合心理干预模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是有积极作用的。舒剑萍等[48]、李力生[49]研究结果表明,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辅以个体咨询的方法改善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提高了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及其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水平。

3 讨论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不容乐观。应开展针对不同城市、不同专业大学生生活质量及其不同影响因素的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以及针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干预研究,以便制定更加适合我国大学生生活质量研究的普适性量表,更准确地评价我国大学生的生活质量,通过干预使我国大学生的生活质量获得全面提高。

4 参考文献

[1] 谢玉亮.当代大学生生活世界的人文审视.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76-79.

[2] 连淑芳,魏传成.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报告.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7,2:61-65.

[3] 顾秀莲.研究大学生活世界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光明日报,2006-06-04(7) .

[4] 王卫华,卢祖洵.生命质量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医学与社会,2005,7:8-10.

[5] 张云.大学生生活质量、应对方式及关系的研究.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6.

[6] 张国忠,毛宗福,毕勇毅.大学生生活质量问题试探.当代青年研究,2001(4):33-34.

[7] 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现代康复,2000,4(8):1127-1129.

[8] 张继海,杨土保.生命质量研究的辩证思考.医学与哲学,2003,24(3):18-19.

[9] 方积乾,万崇华,郝元涛.与健康有关的生命质量的研究状况.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1):40-43.

[10]陈和年,胡孟璇,方积乾.有关Quality of Life 一词的中文表达.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6,3(1):53.

[11]胡国清,孙振球,黄正南.生活质量研究概述.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84.

[12]靳艳军, 赵根明.生命质量测定量表在我国的应用.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6,33(6):333-337.

[13]舒剑萍,何宏宝,李景玉.大学生生命质量调查.医学临床研究,2002,19(6):401-406.

[14]张雯.大学生生命质量观的初步研究.重庆:西南大学,2007.

[15]万素英,张秋山,李维意,等. 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09.

[16]舒剑萍,何宏宝.大学生学业成就与其生活质量的关系.中国临床康复,2003,7(30):4098-4099.

[17]舒剑萍,何宏宝.年龄与身体状况对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755.

[18]舒剑萍,何宏宝.大学生家庭因素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14-415.

[19]舒剑萍,何宏宝.影响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学习相关因素.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026-1027.

[20]舒剑萍,毛宗福,尹平,等.大学生生命质量影响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6,22(9):1125-1127.

[21]王景贤,于春艳. 浙江省部分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体育投入与生命质量调查分析.体育学刊,2007,14(6):123-128.

[22]李广宇,刘福军.华北两所高校大学生生命质量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5):377-378.

[23]李燕冰,骆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广东六所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78-82.

[24]谢威士,阮越.安徽省大学生生命质量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0):1123-1124.

[25]董晓梅,王声,池桂波,等.广州市大学生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225-226.

[26]肖琼.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8):91-92.

[27]李广宇,刘立军,孙德荣.廊坊师范学院大学生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651-652.

[28]张静.山区医学生生命质量调查分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5(2):67-69.

[29]孔兆伟,杨忠伟,梁洪波,等. 澳门广州两地大学生生活质量比较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7):605-606.

[30]李广宇. 宁波大学低年级学生生活质量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10-911.

[31]刘婷婕.高教园区大学生生活质量的现况调查.杭州:浙江大学,2005.

[32]左杨.大学生同居行为生活质量及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33]杨丽,刘洪波,冯晓红.大学新生生活质量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6, 22(6):642-643.

[34]陈芊,李飞莹,彭江滨,等.7 年制临床医学生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7):3265-3269.

[35]林海程,黎锦团,刘珍妮,等.个性特征对医科毕业生社会支持和生存质量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0,21(5):386-387.

[36]刘国琴,楚亚玲,杨乐,等.399名医学生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初步分析.遵义医学院学报,2006,29(4):397-400.

[37]张国忠,毛宗福,毕勇毅,等.1134名医科大学生生活质量状况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248-249.

[38]林琳,朱燕波,翟双庆,等.中医药大学生生活质量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6):76-78.

[39]李宏革,蒋大力,郭秀华,等.贫困大学生生活质量调查.沈阳医学院学报,2007,9(3):163-165.

[40]刘淑红,徐海环,赵明亮.新入伍大学生集训期间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4441-4443.

[41]刘淑红,徐海环,赵明亮.武警部队新入伍大学生集训前后生活质量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8,29(6):945.

[42]金松玲.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质量调查.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8,31(2):99-101.

[43]金松玲.朝鲜族及汉族大学生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7,30(4):281-282.

[44]马凯,吉刚.新疆师范类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与研究.昌吉学院学报,2008,4:90-93.

[45]李向东,吕刚,翟向阳,等.传统体育提高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生存质量测评和分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1):71-74.

[46]吴枫.不同专业大学生生活质量和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5.

[47]杨丽,刘盈,吴枫.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心理干预效果评估.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102-103.

[48]舒剑萍,吴汉荣,毛宗福.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生命质量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公共卫生,2007,23(4):502-503.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行为特征 调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17-03

随着高新传媒技术的发展,4G网络已成为高职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和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也使各种社会思潮传播迅速且多元化社会思潮碰撞交锋。部分高职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心理素质脆弱,注重自我价值实。本文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全面剖析,深入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努力探寻提升当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促进青年高职学生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本课题组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获取真实有效的第一手实证材料,为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为构建合理有效的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提供支撑。

一、调查方法及样本的构成情况

课题组运用分层整体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测试。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均委托各班班主任及相关人员完成。本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9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回收率97.2%。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

二、主要调查数据与结论

(一)高职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有关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问题的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后可知,近八成左右的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认知水平较高,符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对待一些问题的认识上,没有正确的认识,存在错误思想及模糊观念(如表2所示)。

在对社会不良习气的认知上,大部分学生都对社会不良习气感到担忧并能自觉抵制。如对于社会“攀比”之风,有77.35%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去与人攀比,且对此种现象表示担忧,想去阻止(如表3所示)。

在对学生的目前生活心态调查中,学生认为目前生活、学习及心理状态是正确的、有朝气的,充满学习激情及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也有部分学生对自身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毕业后的职业前途感到迷惘,导致对目前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及钻研精神(如表4所示)。

学生对个人的课余生活安排及兴趣爱好方面,93%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在业余时间善于学习和发扬个人的各种兴趣爱好,个人的业余时间是过得非常充实满足的(如表5所示)。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高职学生婚恋观千奇百怪。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恋爱及婚姻观念。而今高职学生越来越早地走到爱情的边缘,甚至是走进婚姻殿堂在也大有人在。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观,人在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会追求情感需求,即对亲情和爱情的需要。在对学生恋爱的目的是为未来的婚姻做准备,还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而谈恋爱的问题上,有33人,31.13%的学生认为“恋爱的目的就是为了婚姻”;13%的学生认为“大家谈我也谈,与今后的婚姻问题关系不大”;有11.31%的学生认为恋爱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如表6所示)。

(二)高职学生的道德行为方式

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高职学生在表明对是否可以随意翻看别人物件、上课迟到现象等的看法时,有69%的学生认为随意翻看别人物件是不道德的行为(见表7)。

在参加社区服务或参与公益劳动方面,65%的学生认为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个人素质是有帮助的,愿意积极参加,而表示不会主动参加的比例仅为4%(见表8)。

(三)对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总体评价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数据,可以看出:高职学生道德行为的表现总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是符合社会利益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是符合社会对这一群体的要求的,道德认知水平达到较高水平。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可以认为是:思想道德素质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较高的道德认知、较强的道德情感和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但也存在部分不足,体现在其道德价值取向的层次性与多维性比较明显,呈现不稳定性和矛盾性的特点,其思想道德修养需进一步加强。

(四)学生对自身道德素质的看法及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

许多高职学生认为,目前,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道德修养是存在差距,甚至是极大的差距。如只有49.99%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控制好自己的言行举止,基本能够做到不说脏话粗话。97%的学生认为高职学生在知识技能上是高手,而在道德修养方面却是矮子。而造成高职学生的道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87.76%的学生认为是因为大学教育更多了功利性,只重技能传授忽视道德培养,导道德教育方面无所作为,也包括社会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环境导致高职学生更加注重实际利益(见表9)。

由此可见,社会意识形态、普通大众价值观对高职学生的影响比较严重,如利益至上、见利忘义、只顾眼前利益等影响了学生的正确价值观;高职学校只重技能培养,而忽视道德教育、弱化人文教育,致使学生的道德水准与本身技能水平极不相称。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到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迫切需求及对学校思相道德教育活动的欢迎。

三、分析与思考

(一)呈现多样化思想意识

当代高职学生身处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的新时期,祖国的强盛及经济繁荣带给他们巨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但网络信息时代也带来各种社会思潮,冲击和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意识。学生中出现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等现象。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娱乐主义及功利主义等错误观念造成人生偏离发展的轨道。

(二)功利性的价值取向

当代高职学生在校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接受、选择、认同普遍是积极正确的,在大是大非面前依然能够表现出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但部分当代高职学生把自我利益的获得作为自己选择做或者不做的主要标准;有的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把人际关系看得很淡,对待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同学视若无睹,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却极度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有的高职学生把进入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担任学生干部作为自己通往入党之路的跳板和找工作的筹码,缺乏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三)个性张扬,独立意识强

追求个性是当代高职学生普遍具有的特征,他们思想开放、活泼开朗、动手能力强、领悟能力强。他们认为努力学习的最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增强独立性;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获取他人、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展示自己独特的风采。同时,当代高职学生身上也体现出个性张扬、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等特点。

(四)心理脆弱,行为偏激

现代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这些都给当代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当代高职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一切关系的核心,受到父母和长辈的庇护、溺爱,导致他们随心所欲、容易冲动的性格。部分性格脆弱的当代学生来到大学后,环境的变化和人际关系发生改变,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迎面而来,再加上就业的压力,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经不起来自各方面的刺激。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和平衡,寻求不到合适的途径倾诉或寻求不到帮助,就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甚至一蹶不振,走向极端,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四、对策与建议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面对新的形势,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我们的态度应是积极面对。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搭建互动性较强的网络教育平台,实现思想道德教育方式的创新。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创新多种方式、方法,探索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模式。

(一)构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新体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是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上的创新,这一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打造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网上自律教育新措施、丰富网上校园文化新模式等。如设计和制作课程网站、手机课堂,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或移动终端,随时获取所需知识。还可以利用网络的多重功能,组织学生收看优质视频公开课、看电影、大讨论、网上作业、聊天谈心等等。教育形式趋向多样化和灵活化。移动互联网的运用,不仅减轻了教师备课负担,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速度和效率,多样的信息形态刺激多种感官,学生易于接受。特别是虚拟信息传播技术的运用,活泼的全息影音动画以及其他多媒体仿真画面,可以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效果得到提升。

(二)创新网络思想教育形式,加强学生思相教育工作

利用移动互联网,如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工具,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准确把握学生中出现的新情况,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为了让学生教育工作能够高效、及时,各部门建立部门微博、微信;个人设立博客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养成教育。实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聊天谈心,从而高效地推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活动当中。高职学生兴趣爱好广泛,特长较多,个性较强。利用移动互联网,建立校园网、微网站、微博,组织热点问题网上讨论、党的知识网络学习讨论、校园网上模拟面试等活动,以及构建移动图书馆、网上音乐厅,让学生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享受到正面文化的乐趣,使思想教育的实践环节更加立体化、丰富化。

(四)创建学生可持续发展暨思想德育建设信息平台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下,加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网络教育信息平台建设是基础、是根本。构架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下的符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内容的信息网络平台,设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生活心理、就业指导、人才招聘信息库、互动论坛等模块,建立丰富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信息资源,让思想教育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空间。

总之,通过创新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学生思想教育信息平台等方式,可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的教育,促进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迎平,何会.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J].法制与社会,2011(4)(下)

[2]宋钊,方传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分析――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J].职业时空,2011(7)

[3]耿琪.浅析“90 后”高职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及成因[J].吉林工商学院报,2012(1)

[4]付占国,袁淑娟,尹树仁,马宝玲,王向东.“90后”高职学生心理特征的辩证评判与教育策略[J].大家,2011(4)

[5]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广西南宁市科学技术局资助研究项目(20143120)

第12篇

关键词: 女大学生;就业难;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DF 47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目的

就业不仅是大学生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影响到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也影响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定位,还影响到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尽管大学生在中国仍属受过良好教育的少数群体,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不足10%,但是,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失宠”却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如何?其就业难究竟难在何处?如何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和障碍?为求获得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笔者特意设计了调查问卷,旨在通过对西南政法大学2005届女大学毕业生(以下简称“本届女毕业生”)的随机取样调查,了解她们的就业现状和就业价值取向,深入剖析她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制约当代女大学生就业的一些带普遍性的主客观因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的选取

本次调查采取抽样问卷调查加个别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涉及西南政法大学2005届全校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各个专业的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共发出问卷700份,收回问卷672份,回收问卷率为96%;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女生58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7%,男生8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3%。

(二)问卷的编制

为收集到必要的相关信息,本研究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实际,特意设计了包括择业价值取向、择业影响因素、理想职业的标准及择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等因素选项在内的调查问卷。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届毕业生共有2 972人;其中,女生1 42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8%。总体来看,本届女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被调查者中,学习成绩优良者占79%;在毕业前一学期,已获得了英语四、六级证书的占89%,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占70%,获得相关执业资格证书的占15%,还有19%的学生获得驾驶执照等各类技能证书。在校学习期间,她们在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有48%的学生担任过学生干部;35%的学生加入过社团组织;45%的学生参加过社团活动;59%的学生参与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二) 本届女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1.就业现状(毕业离校前1个月) 在被调查者中,“已签约”的占31%,“有意向,待签”的占28%,无着落者占41%。

2.对当前就业形势的感知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本届女毕业生已经意识到就业形势严峻,她们中的82%认为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和比较严峻;其中,有38%的人认为,女生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由此可见,多数女生能够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若能据之调整其就业期望值,合理确定就业目标,就可能切实把握就业机会。

3.未就业原因

在对目前未就业的原因的分析中,有38.6%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自己“目标定位不准”(占第一位的原因);36%认为是自己“缺乏应试技巧”;21.4%认为是自己“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3.8%认为是自己“形象气质不佳”。

能从自身主观方面找原因,表明女大学生就业心态和人格特征日趋成熟。若就业目标定位不准,求职者往往会走不少冤枉路,甚至会南辕北辙;但只要认清了问题之所在,解决起来就相对容易;若没有目标,则无法调整方向;至于缺乏求职技巧和职业技能,通过相应的培训就能弥补。

实际上,女大学生在进入就业市场之前,应该先问一下自己: “我的专长和爱好是什么?”“什么样的工作能给我带来最大的满足?” “为什么要选择这家单位?”等等,以便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理性定位;同时,也有必要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一个中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如果仅以薪水高、名气大作为出发点,日后就可能出现无法适应工作的窘境。其次才是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和具体的工作部门。

4.对暂未就业的态度

当被问及“假如离校前仍未找到工作,你将用何种心态对待”时,多数被调查者选择的是“不气馁,继续努力寻找就业机会”。其中,有46.5%的被调查者选择“先就业再择业”,即尽量调整就业期望值,无论工作是否理想,先争取一切机会,努力实现就业。这表明学生较以往更加务实,就业心态更加成熟。

但是,也有20.5%的被调查者选择“工作不理想就不就业”,这说明部分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太高,过于理想化,不能理智面对客观现实,试图一步登天,只考虑我要做什么,没有考虑我能做什么、社会需要我做什么。实际上,在社会生活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一次就业定终身的陈腐观念早就应当革除,随着毕业生社会阅历的增长和人格的成熟,重新找寻适合自身的工作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另外,还有28%的被调查者选择“暂缓就业”以“充电”、考研等。尽管考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暂时缓解就业压力,但对于大多数毕业生而言,以增加就业砝码为目的的深造正在变味,面对研究生的扩招,高学历人才的就业竞争压力也正日益加剧。因此,较为现实的选择应当是先就业,再有针对性地“充电”、考研。

(三)本届女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

综合本届女毕业生就业期望值的各项因素,分析其就业价值取向,尽管总体上趋于客观、合理,但相关调查数据也显示出她们在某些方面的期望值偏高。

1.对工作环境条件的期望

42%的被调查者把“工作稳定”排在“收入高、发展空间大”和“能否发挥专业特长”等选项之前;有36%的被调查者将“高收入”排在首位;另有30%和19%的被调查者将“能否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的对口岗位”放在首位;只有13%的被调查者表示青睐富有挑战性的职位。

由此可见,女性在求职中更关注工作的稳定性和收入高低,而对专业优势的发挥和今后的发展空间等问题考虑不多。

2.对就业单位的期望值

或许与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及社会需求的针对性有关,有75%的被调查者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作为首选单位,而首选各类企业的仅占25%,其中选择私营企业者占9%。

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作为首选单位, 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单位的社会地位较高,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相对较好,物质待遇也不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工作的稳定性是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在求职时的首选(与前一结论正好吻合)。而有25%的被调查者将各类企业作为首选,则表明这部分学生在择业时已开始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以主动适应不断发展的客观现实。

3.对就业地区的期望值

有4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经济发达地区,而愿意到边远地区就业的仅有3%,愿意到中小城市或回家乡就业的皆不足30%。可见,本届女毕业生对就业地区的期望值较高。通过访谈还了解到,她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尽管明知就业形势严峻,也明知自己的家乡可能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但认为,自己好不容易才考上大学,若再回到地处边远、经济不发达的家乡,大学就白念了;因此,她们宁愿在大城市找个条件稍差的工作岗位也不打算回家乡就业,以至于造成求职者与招聘单位的错位:一方面是一些地区和单位求贤若渴,却难以招收到合适的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为大学生就业难而深感压力。

4.对工资的期望值

或许是受到周边地区劳动工资现状的影响,有71%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月薪在1 500-2 500元之间,只有29%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月薪为800-1 500元之间或2 500元以上。由此可见,女生们对工资的期望值较为客观。

5.对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态度 有超过40%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尝试”;23%的人认为“有一定的可行性”;12%认为“非常可行”;而认为“条件不成熟,暂不可行”的占25%。

这或许是女大学生面对竞争激烈的严酷就业环境所做的积极应对,是当代女性自主意识觉醒的最好印证,也是对国家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信贷支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的积极回应。但创业毕竟不是闹着玩儿的,需要具备相当的条件,如社会资源、行业经验、资金等等,缺少哪一样都不行,而大学生在这些方面一般都很欠缺。套用一句俗语:“创业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大学生创业,尤其是女大学生创业需仔细思量,认真衡量自身条件后再做决定,不可只图一时之快,轻率决定。

(三) 求职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1.对就业困难的自我认知 对“就业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把就业困境归结为性别歧视、就业信息不灵等客观不利因素,而没有从主观上找原因;这表明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客观现实(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包括社会实践能力、交际能力、专业知识储备以及诚实信用、勇于承担责任的职业道德素养等难以满足岗位需求,亟待改进和提高)有一定的差距。

也有5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身实力的不足(如求职技巧、职业技能缺乏)是遭遇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这表明女大学生们历经市场的洗礼,已经开始直面现实,反思自我。

2.对于决定求职成败的因素的主观认识在对女性获得理想职业的主要因素的调查中,有58%的被调查者认为知识、技能和综合实力是求职成功的主要因素,因此刻苦学习,积极参加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活动,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以增强就业竞争力;但也有49%的被调查者认为外貌、气质是女性成功求职的关键,以至在求职过程中一些女生不惜血本购买高档化妆品和名牌服装,甚至拍写真集等。还有28%的被调查者认为,关系、门路在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有人甚至认为,学习好不如有个好爸爸,工作找得好,不如嫁得好,如果嫁得好,可以大大缩短自己辛苦奋斗的时间。因此,有关系可依靠的,不用为就业操心,缺乏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动力;而没有关系可依靠的,则认为自己无论做出多少努力都是白费功夫,因此丧失信心,感到前途渺茫。其实,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才流动频繁的当今社会,职场人际关系网的铺就主要靠当事人自己,女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求职、假期实习(见习)、课余兼职等,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创造条件。另有13%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家有关政策是制约女性获得理想职业的主要因素。

3.双项选择的就业政策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有62.5%的被调查者认为“政策有利,但结果不利”;有9%的被调查者认为“它使女生就业更困难”;21.5%认为更有利;还有7%选择了其他。

通过访谈得知,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政策本身是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只是各种传统观念和某些社会因素限制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因此,关键还在于女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努力使自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4.恋爱对就业的影响 当前,大学校园中女大学生谈恋爱的比例较高。调查表明,“男朋友”已经成为对女大学生就业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有87%的被调查者认为,女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男朋友”的影响。其中,有26%的人认为,“男朋友”对女大学毕业生的影响较大甚至很大;只有14%的女大学生认为“男朋友”对自己择业没什么影响。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当前女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男朋友”是影响她们择业、就业的重要因素。在求职择业时,她们多半会考虑与其“男朋友”在择业区域、择业方向甚至工作类型上保持一致。

由此可见,女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影响因素中,除了个人能力素质、社会需求情况、相关政策法律之外,“男朋友”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实际上,恋爱中的女大学毕业生往往会把“男朋友”的工作去向或就业建议作为自己求职就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这从某种意义上增加了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限制因素,增大了她们就业的难度。

但是,当爱情与自己喜爱的工作不可能兼得时,勇于果断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的女大学生是坚定选择爱情者的5倍多,分别为47%和9%。另有44%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是“视情况而定”。这表明,经历市场的洗礼之后,女大学生社会人格更加成熟,心态更加理智――与其死抱虚幻的爱情理想,不如先脚踏实地求得经济独立,后再创造条件成就爱情。实际上,人们置身不同社会环境、处于人生不同阶段,对于爱情的理解和追求是各不相同的,学生时代的浪漫爱情与步入社会之后的家庭婚姻本身就不是一回事,故女大学生们在处理爱情理想与就业现实的冲突时,以就业现实为导向也就不足为奇了。

5.性别歧视――不公平的就业环境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9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性别歧视;在同等条件下,招聘单位会优先考虑男生。在被调查者中,认为这一现象“普遍存在”的占53%;认为“局部存在”的占40.7%,认为“不明显”的占5%;认为不存在的仅占1%。

这也许与她们所青睐的就业单位直接相关:有75%的同学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作为首选单位,而这些单位又是目前高校毕业生竞争最为激烈的目标单位――它们掌握了市场准入的话语权。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些单位实行“男性优先”甚至“不要女性”自有其经济理性根源――背负沉重的“企业办社会”负担,却需精简机构、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其理性的市场选择结果当然是预期劳动产出高而成本低的男性。因为至少从表面看来,雇佣男性不用直接负担女性特有的生育成本和家务劳动成本。

在问及是“哪些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时,有70%的被调查者首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而认为在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存在性别歧视的被调查者比例分别是28%、24%、17% (上述两项结论正好相互吻合)。

这与人们心目中企业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而排斥女性的经济理性预期并不完全吻合。实际上,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不健全,本该为促进社会和谐领风气之先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却成了实行就业性别歧视的“领头羊”。面对这令人无奈的客观现实,女大学生们除了呼吁法制的完善和社会的关爱之外,避开这些不利的藩篱,找寻那些女生有就业优势的行业、职业,恐怕才是明智之举。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职位也的确比较适合女性,如文秘、教师、服装设计等,女生们择业时应尽量往这些相关职位上靠,在客观环境不能改变时,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本次调查显示,本届女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主观不足:

1.对就业相关信息关注不够 在被调查者中,约有76%不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程序;有63%不清楚用人单位的要求,更有63%不知道与自己就业直接相关的国家就业政策。不熟悉就业政策就好比不懂比赛规则而上场一样,若再加上不了解对手的情况,就业胜算能有几分?

2.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 有58%的女大学生不了解求职所需技巧,不清楚自荐材料应当包括哪些内容,一般只想到自荐信、个人简历、学校推荐表、各种获奖证书及相关证明材料,而忽视了在校期间所做的有价值的调查研究、论文等实际成果。有人甚至不知道面试的基本礼仪――从着装到言谈举止,无一不感迷茫。

四、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学校和社会没有对女大学生提供足够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使其缺乏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新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对于自身和社会认知的偏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其就业难的程度。

为了尽快缓解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解决供需结构矛盾,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应齐携手共努力,积极创造条件,促使毕业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为此,根据本次调研的统计结果,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学校的责任和义务

1.加强校企联系,优化课程设置 学校应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现实需求,设置具有社会适应性的先进课程,甚至安排企业专业人员担任课程教师,或邀请相关企业开设短期培训课程,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的形式,为企业和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另外,学校还应当结合女大学毕业生的特点,为其开设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辅导课和就业技能培训课程,为她们顺利实现就业创造条件。针对女大学生保守和求稳的特点,学校要更加重视对她们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的培养,使她们能够适应市场竞争和发展的需要,提高就业质量。

2.尽快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学校应尽可能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与各地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建立广泛联系,创建大学生就业信息库,整合各类就业信息;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咨询、应聘指南、招聘协议磋商、签约指导等系列服务。

同时,学校应当为女大学生提供连贯的、长期的、个性化的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针对她们所急需提高的自我职业生涯设计能力、了解自己(尤其是自身职业倾向)的能力等方面开展指导,改变高校目前的职业教育活动只在毕业班开展,缺乏针对性,以至于造成女大学生不能及时进行准确的求职定位和系统的职业规划的不利局面[1]。

3.强化女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在求职过程中,多数女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已深刻认识到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求职取胜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在日常教学和就业指导中应注意对她们加强这些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她们走出校门,多与社会接触,尽可能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多交流,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调整心态,锻炼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就业取胜的信心和实力。

4.针对女大学生的特殊需求,实行差别教育 所谓差别教育,就是指高校以承认、重视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为前提,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专门进行的特色教育。差别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

由于性别的原因,女大学生在学习、就业过程中,生理、心理、思想认识上会碰到一些特殊问题,迫切需要通过高等教育中的差别教育来加以解决。比如,应当如何正确处理事业与爱情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在生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等,是当前女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可是,我国高等教育在这方面却很薄弱,对女大学生所面临的角色困惑知之不多,引导更少。目前,各高校都实行“无差别教育”,即男生和女生一起接受完全相同的教育,这对女大学生的发展很不利。

学校通过针对女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的职业角色、社会性别角色困扰进行积极引导,可帮助她们对自己将要充任的社会角色和随之而来的社会责任形成较为清楚的认识,有助于强化其自我开发的主体意识,发掘自身性别优势,树立自信心、增强竞争力。

(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对国家而言,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前提。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加大教育投资,建立公共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改革人才引进制度,充分利用人才资源,针对当代人才结构矛盾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实施大学生见习计划,为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创造条件,扩展就业机会;引导大学生到中西部落后地区、到基层、到社区就业,要求国家机关招募公务员应当优先甚至必须从有基层实践经验者中择优录用[2];优化就业环境,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利用法律武器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使女性在就业中的公平地位得到有效保障;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规范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行为,预防和减少形形就业陷阱对女大学生的伤害;对有特殊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特殊关怀。

实际上,围绕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制度保障。例如,在自主择业方面,破除了一切部门限制和地区限制,毕业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在自主创业方面,免除了创办企业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并可提供小额贷款资助;在鼓励下基层方面,除给予一定的生活保障外,在落户、职称、考研、考公务员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在就业服务方面,不仅学校而且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都为高校毕业生服务提供多种公益(如为见习生免费提供人事等);在择业期限方面,不局限于毕业前,毕业后两年内仍可双向选择;在困难救助方面,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者可以登记失业,享受失业人员优惠政策,[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实行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综[2006]7号,以下简称《通知》)指出: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见习高校毕业生提供基本生活补助;要为见习生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协调解决见习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对见习生的考核鉴定和表彰通报制度;今后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要为见习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人事等服务;见习期满仍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高校毕业生,由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继续进行就业指导和推荐就业。]特别困难的还可以申请临时救助,可获得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司法救助等方面的支持。可以说,现有政策涵盖了毕业生就业的各个方面,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框架体系[3]。

其次,企事业单位应自觉规范自身的招聘行为,遵纪守法,不实行就业歧视,[注:法律上的就业歧视,是指条件相等或相近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或受雇者在就业时由于某些与个人工作能力无关的因素不能够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以及工资、配置、升迁、培训机会等就业安全保障的平等待遇,从而其平等就业权受到损害的现象。]不任意提高进入门槛。坚决杜绝不法之徒利用大学毕业生求职心切、防范意识淡漠、维权成本高等不利现实因素,假借招聘之名义制造招聘陷阱骗财骗色、低成本甚至免费使用大学生优质劳动力的恶劣行径。

同时,企事业单位应该尽量避免盲目提高招聘标准,过度追求人才高消费,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企业应当加强职业分析和岗位工作分析,根据职位特点和需要选拔匹配的适格应聘者。

另外,企事业单位可与高校结成对子,以方便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使毕业生就业时能很快进入角色。有条件的单位可提前对毕业生开展招聘实习、假期见习,让学生尽早介入工作岗位,及时掌握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若双方满意,等学生一毕业就可签约。

(三)女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1.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诚信职业形象 回应用人单位近年来对大学生专业理论不扎实、实践能力缺乏的呼声,女大学生应注重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实践操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促进自我素质的提高,力争把自己塑造成为能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要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结合人生目标,优化自我定位。实际上,规范的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发展方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和良好品质的人才将得到用人方的青睐。女大学生要以这种认识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自己处于不断学习的积极状态,以便迅速适应社会、适应职场需求,努力保持和提高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优势。

同时,女大学生还应重视职业道德培养,努力塑造诚信形象,力争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实践中,求职者是否具有勤勉踏实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几乎是所有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外企选拔人才时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用人单位通常认为,任何工作技能都可通过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来培养,但认真负责、吃苦耐劳、诚实信用的人格特征却难以通过短期的职业培训养成。而近年来由于“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已逐渐被广大毕业生所接受,一旦对所在单位、行业、职业不满意,他们就会选择“跳槽”另谋发展,导致

一些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开发培养

最终变成“为他人做嫁衣”;许多用人单位对此深感不满。因此,为适应社会需求,女大学生应当加强自身人格修养,重视职业道德培养,塑造诚信形象。

2.调整过高的就业期望,革新就业观念 目前,女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市场和就业形势普遍缺乏客观的了解和认识,就业观念陈旧保守。她们往往把求职的首要条件定位为给自己找一个稳定的着落,认为只有到政府机关、国营企事业单位才算就业,并过分看重“初次就业”,片面认为一次就业定终身,因而不愿主动调整择业期望值,不愿到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就业,就业渠道狭窄,从而错失了许多就业机会[4]。对于新兴的就业途径如员工派遣、人才租赁等没有人愿意去尝试。而由于人才派遣具有能够帮助企业优化人才结构、规范用工行为、规避用人风险等好处,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通过人才派遣的方式录用毕业生,人才派遣正在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另外,毕业生择业时普遍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并且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都有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期望;而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如中西部地区),即使用人单位开出较好的待遇条件,毕业生也不愿意去选择。这些问题势必限制毕业生求职的选择面,从而影响其就业。因此,毕业生应适当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不要高不成低不就,否则会一事无成。

其实,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女大学生应当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在科技日新月异、人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今天,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完全可以先就业,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最好还是先落实一个单位,然后再根据情况伺机而动。当然,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必须处理好自己与已签约单位之间的关系。

3. 做好职业规划,掌握主动权 女大学生就业难,自己也要承担很大的责任。本次调查显示,学生们普遍缺乏职业规划的意识,很多同学只是在临近毕业时,才去关注与工作有关的事情,以至于有76%的被调查者直到求职时还不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程序;有63%不清楚用人单位的要求;更有63%不知道与自己就业直接相关的国家就业政策。以这样的态度找工作,不要说满意的工作,可能连就业机会都没有。

实际上,如果不尽早做职业规划,很多重要的事情(如实践能力的培养、证书的考取)会来不及准备。而要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首先必须学会搜集、保存与分析职业信息,详细了解典型职业的工作内容与任职要求、行业的特点;其次要加强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优势能力与知识、喜欢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等;再次要运用职业信息与自我了解,确认从事的职业、行业、公司类型等,并针对目标职业、行业、公司的要求制定行动计划;最后要掌握简历制作、争取面试机会和应对面试的技巧。

女大学生只有多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优势、喜欢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多了解职业、行业、公司的要求并有针对性地准备,才能避免出现盲目择业、抉择困难、选择错位等情况。同时,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女大学生应注意扬长避短,自觉选择女性具有性别优势的行业,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研究表明,女性运用语言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普遍比男性强,具有温和、善解人意的特点,因此,女性从事文字整理、编辑、翻译以及宣传教育工作、接待洽谈工作(如商品推销、签订合同、对外联络等)更能发挥其性别特长,在艺术创作、艺术表演、服装设计等方面也较有优势。

总之,目前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并非是她们缺乏就业机会,而是难以找到与她们最初的期望值相当的职业,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与学生就业期望值之间存在差距。其实,只要女大学生们能够顺应社会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顺利实现就业并不难。当然,学校和社会也应当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和谐的经济、法制环境,力争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防范和化解女大学生的就业风险。

参考文献:

[1] 史雯婷.上海市女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报告[J]. 教育发展研究,2005(3):6-10.

[2] 大学毕业生任本市“村官”满3年可获公务员身份[N].北京日报,2006-01-20.

[3] 破解就业难题之策:理性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N].中国教育报,2006-04-04.

[4] 余展洪.女性需要社会的理解与关爱――女大学生就业难哲学剖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78-81.

An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ZHANG Yan

(School of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003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