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1 22:11: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热处理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模具材料;热处理;模具教学;应用
Abstract: die is a kind of important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is the national economy each industrial sector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t basis of the on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industrial products, shape, quantity, quality and demand more and more. 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mould knowledge, this paper will die material and heat treatment in the mold the teaching application provides a brief explored.
Key words: advanced materials; Heat treatment; Mould teaching;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G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模具材料与热处理教学现状分析
《模具材料与热处理》是职业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一门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得有关模具、工程结构以及机械零件等常用的金属材料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热处理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基础的根据模具零件的加工条件与失效方式等进行材料的合理选择与使用,并且可以独立的完成模具零件的冷、热加工工艺线路的制定。职业院校(高职或中职)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都是在企业一线工作的,毕业生不论是从事模具设计还是模具制造,都必须具备了解模具材料的工艺性能、热处理的基本知识以及一定的材料选择能力。因此,这门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与工作能力的一门核心课程,提高《模具材料与热处理》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某省高职院校的《模具材料与热处理》的教学课程、教学效果以及教学内容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了有40%左右的职业院校理论课程教学课时为28-32学时;有50%左右的职业院校理论课程学时为56-64;没有开设或者是与其他课程进行整合的约占10%。课时较少的一般至进行模具材料的基本介绍,课时开设较多是一般是介绍金属材料的性能、金属的基本知识、热处理的基本知识以及模具材料的选择与处理等。理论课程开设较多的职业院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要深刻一些,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有大部分的学生还是感觉该课程非常难学。
针对这一调查结果的研究表明了,每个职业院校对《模具材料与热处理》的在职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一,课程教学在32学时以下的,一般都只认为学生只要具备模具材料的相关知识或者认为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根本用不到这些知识,即使使用到了企业也会拿出零件所需的制定材料以及热处理的工作流程,职业院校都认为,企业所需生产的零部件材料都是规定的,热处理的流程也是预先制定的,根本不需要变动。教学课程课时在56学时以上的职业院校,认为学生不仅需要模具材料选择以及热处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更加需要具备机械制造工业所需要的工程材料方面的一般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2.1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由于课程内容较为庞杂,教师应积极引导、循序渐进,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问答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手段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难点问题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理出知识脉络,做到杂而不乱。
1)结合专业特点讲授课程内容,特别要重视上好绪论课。绪论课对课程学习至关重要,应给学生讲清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作用,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首先要求教师本人有丰富的模具材料应用的知识及能力,其次要让学生认识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系,要多列举形象生动,贴近企业实际的具体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如淬透性、淬硬性概念是一个易混淆、难掌握的内容,淬透性和淬硬性,虽然一字之差,但意义却截然不同。以模具工作零件应用案例来进行讲解,使学生易理解这一概念。3)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贯穿主线、突出重点、强调实用”的原则。“贯穿主线”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以材料的成分、工艺、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这条主线贯穿始终。课程讲授内容围绕这条主线展开,“突出重点”就是对教学内容采用“删繁就简,削枝保干”的方法,删减与核心理论无关的分析推理,促进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强调实用”就是坚持实用性原则,重点培养学生对不同材料的选用和熟悉零件加工工艺过程,为其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2理论、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对模具材料实验的内容和形式作了较大的改革,一是淡化演示性实验,教师结合所讲授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资源,实现演示性实验教学的形象化和可视化。二是突出应用型实验,根据学院现有实验条件,安排了《金属材料的硬度测定》和《识别冲模用材料》两个实验,让学生正确掌握布氏和洛氏硬度测量方法。模具硬度是主要的技术指标,在生产实际中意义重大。金属材料的各种硬度值之间,硬度值与强度值之间具有近似的相应关系,硬度检测是评价金属力学性能最迅速、最经济、最简单的一种试验方法。通过拆装一副冲模,进行现场教学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模具常用材料的种类、性能、选用原则及热处理要求。使学生加深了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2.3采取多样的考核方式
《模具材料与热处理》课程考核应包含期末考试、过程考核和实训考核三个部分,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其中期末考试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为了便于考核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查阅、收集和利用有关资料的技能,在期末考试时采用“一页开卷”的方式,考试前学生在一张A4纸上独立总结出课程他认为的重点、难点,考试时允许他们带上进行参考。其实这一过程,就是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提炼和总结的过程,等于把教材读薄了,在教学中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过程考核由学生自评和教师考评两部分组成,考查学生学习态度、考勤、练习作业、教学参与度等;实训考核考查学生的试验任务完成数量和质量,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模具材料及热处理在模具教学中的应用的保障措施
3.1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机械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在生产、管理的第一线工作,所遇到的问题与生产、管理直接相关,要求运用必要的技能及时给以解决,因此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技能训练,学生不但获得感性的、具体的经验,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的目标。本课程的实验内容很多,所以要开足实验课,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常见仪器和设备的性能及操作方法,并能使用这些仪器和设备解决具体问题。金属力学性能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金属材料的拉伸试验方法、硬度实验方法、冲击韧性实验方法,熟悉各种实验试样的制备,熟练地使用拉伸试验机、硬度计、冲击试验机测定金属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断后伸长率、断面收缩率、硬度、冲击吸收功等。在热处理教学中,对某种金属材料进行不同的热处理,来确定其成工艺、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
3.2学会归纳总结
本课程内容庞杂,概念、术语较多,相互间易混淆,不便记忆,理论抽象又难于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各章节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把一个个零碎的知识点归纳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热处理工艺”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整体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及化学热处理。化学热处理是通过改变金属和合金工件表层的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包括渗碳、渗氮、碳氮共渗及氮碳共渗,这四种工艺比较相近,容易混淆。授课时,按照工艺目的、热处理后的性能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归纳和总结。渗碳工艺,在提高硬度和耐磨性的同时,心部能保持相当高的韧性,可承受冲击载荷,疲劳强度较高,广泛应用机、汽车、机床等设备的重要零件中;渗氮工艺,可形成以氮化物为主的表层,当钢中含有铬、铝、钼等氮化物时,可获得比渗碳层更高的硬度、更高的耐磨、耐蚀和抗疲劳性能。
总结
总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改革,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始终抓住学生,结合课程主线,更好地灌输专业知识,也能够推动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全面深入地掌握课程知识,培养动手实践技能,为以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建平,张锦洲,杨雄.工程材料创新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 2006
关键词:焊接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13-02 一、高职焊接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职业学校在各地的生源越来越紧张,导致新生录取分数线大幅度下降,生源的质量也就区别于以往。心知肚明,其实高职的学生大部分都在小学、初中阶段里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知识结构缺乏完整性;导致学生的学习意识普遍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目前还有一部分同学根本就不想学,在混日子过。用他们的话讲:上课就是坐牢,上课就是无聊。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通常有三种大类型:安静的教室里的学生人神分离精力不集中;热闹的教室里的学生喜欢讲话扯淡;认真听课的人就是寥寥无几。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设计出的问题和提问,大部分统统变成了给老师自己的反问和思考。
通过对焊接专业课程特点的分析及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我们深刻的认识到,高职焊接专业的教育应当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打好专业理论基础,而打好基础关键就在于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对高职焊接专业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势在必行。
二、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现代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培养大批量的不同层次、适应现代焊接生产发展和技术要求的新型高素质焊接专业技术人才是摆在高等职业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需要正确理解职业教育层次的多样性和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对于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就更应探索新的课堂教育培养方式,真正符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促使我们对高职焊接教学的有了新的深刻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贴近职业发展的需要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实现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焊接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紧紧扣住现场工艺实施,还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结合高职焊接专业特点进行了教学内容和专业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课程的特色,突出了实践教学和操作技能培养,按照“基于工作过程,以任务为驱动、以行动为导向”的原则,强调重要的概念,降低理论深度、难度,注重分析使用结果,加强针对性,重新确定适合五年制高职特色的教学内容。根据这样的形势和要求我们学校就有目的性正对性的开发多本校本教材如:焊接实训、焊接结构生产等校本教材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样内容的选择更适合职业教育的需要,适合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与学生实际发展技能水平相适应,容易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焊接知识和技术。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模块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焊接教学模块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块的创新与建立既是一个改革,也是一个尝试,更是一个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焊接专业老师必须注重把讲授的理论知识完全融合到实训过程中去,所以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标准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我们尝试建立了若干个教学功能模块。如:《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和热处理实训相结合模块;《材料焊接》和焊接技能实训相结合模块;《焊接质量检测技术》和焊接质量无损检测实训相结合模块;《焊接方法与设备》和焊机维护与维修实训相结合模块;《焊接结构生产》与工厂实习相结合模块,通过理论和实训的结合加深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更好地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四环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模块式教学很好的把理论和实训结合起来了,那么我们如何更好的通过实训教学模式来体现模块教学的优越性呢?在实训教学环境中,我们摸索出了“四环式”实践教学模式,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和热处理实训相结合模块为例,具体安排四个不同层次的实践环节:第一环(基本实验):以金相分析方法为手段,对金属与合金的组织、合金的性能与组织间的内在联系等进行探究,使学生逐步了解金属材料基本概念,初步掌握金属相关参数测验方法;第二环(综合实验):如开设热处理工艺对碳钢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综合性实验,在基本实验的认知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和创新培养环节,实现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真正作为实验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分析、综合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环(企业参观实践):“把课堂搬入企业”,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我校企业办学的优势,带学生进入企业的相关车间,在企业中结合生产实际讲授相关知识,并参与企业简易工艺设计,做到边看,边学,边用;第四环(教学基地实践):我们的教学基地主要包括学校的实验室、实训基地、校办工厂,学校附近的戚机厂、戚研所等。主要是配合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课堂上和教科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这样的“四环式”实践教学,不断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实践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环式”实践教学更好地体现了教学模式的现代性、时代的进步性。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教师要调整好“教”与“学”的比例,要从老师的“教”转变成学生的“学”。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课堂效率不高,甚至有老师仅是将教材简单的读一遍,没有真正的起到教书解惑的作用。学生面对这样的课堂教学也就无所谓的态度,甚至不把老师当回事,也就出现我前面说过的三种情况。然而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选择了更适合焊接职业教学的内容,想发挥好现有学校焊接老师的教学资源,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根据这样的目标和任务来优化教学方法,根据更新的教学内容来优化教学方法,根据现有教学模式来优化教学方法,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所以我们要大胆运用好的组织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如:多运用生活生产中常见的实例(举例法),进行提问,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明确“即将干什么?”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通过PPT的演示、示意图及课堂实验游戏把专业基础的相关课程及学生的动手参与结合起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劲头,增加学生学习专业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多运用情景教学法、小集体法进行设问和讨论,创造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上课,同时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实践告诉我们教无定法,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的适应现在职业教育的发展。
4.考核方式的改革,强度评价的多元化。评价的实质在于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学习中的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课程组在考核评价中,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及过程的动态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各课程的总成绩由考试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小组评价组成。由于评价中加入了自我评价和学生小组评价,使评价触及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使评价产生教育意义。在给学生的综合评价上我们推行鼓励性评语的评价方法,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这样的方法不仅消除了学生对考试的压力和恐惧感,拉近了他们和专业课程的距离,有效的增强了他们对专业课程学习想信心。
5.良好师生关系丰富的教学语言,共建和谐快乐课堂。俗话说“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把和谐快乐引进课堂是做一个好老师的一个境界,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多年的教学告诉我们,有了好的教学模式、好的教学方法并不能保证一定有好的课堂效率,良好的师生关系显得非常关键,丰富的教学语言显得格外的重要,有了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体现老师的人格魅力,学生自然喜欢你的课堂,加上丰富的教学语言,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课堂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三、总结
在现代职业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有创造性的理念,求新求变,改变一些传统的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去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满足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同时老师必须要顺应现代教育的环境,结合学生的特点,建立好师生关系,多积累教学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服务现代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陈鸣,杜富荣,刘向阳.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J].高教探索,2003,(1).
[2]崔琦.浅谈我校焊接专业的教学改革[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关键词: 在线培训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一
教育部的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是高校教师进一步学习的好途径。
1.方便快捷。不用舟车劳顿,不用大段时间,在业余时间,在办公室或家中,可以自主学习,并接受专家指导,还可以和同学交流分享经验体会,达到良好效果。
2.低成本,高质量。培训的《材料研究方法》共有十七节,首先,讲述《材料研究方法》课程的建设思想内容及心得体会,然后分享上课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并展示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知识、能力、人才三位一体的理念,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的培养目标,考核形式等都值得借鉴学习。特别是考核分三步进行:期中、期末、试验及读书综述各占40%、40%、20%,更符合该课程特点,因为其教学内容广泛,实践能力要增强,应充分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重视课外文献的阅读。听课时有相关视频内容,而且提供培训资源、配套课件下载,且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反复观看。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了材料研究常用的分析测试方法,包括光学显微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热分析、光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分析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材料测试中的综合应用。着重论述分析了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样品制备及应用,讲课内容简明实用,适应范围广,并且展示了最先进的分析测试方法,学习后获益匪浅。同时,还选修了《怎样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转变教师理念,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清华老师的《理念、内容、方法与技术――兼谈课程教学的启发性和研究性》。引而不发跃如也,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才能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扩展。学习新知识时,要善于循序渐进,把握要点和重点,老师不断追问、质疑、概括、总结,学生就会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并培养学习能力。
3.选择范围广,针对性强。有各种专业技能课,详细介绍课程定位、课时安排、教材与前沿问题等,还有通识性教学视频,包括教学方法、教育技术和学术讲座等。可以根据自己承担的教学任务及相近课程,选择所需要的内容,题材广泛,针对性强。
二
通过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这个平台,参加相关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完善教学观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1.建立课程的建设目标及步骤:(1)建立基于网络的教案模块库及配套试题库,实时更新,根据反馈信息逐步完善教案和试题库。(2)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充实多媒体素材库。(3)建立开放式实验室,加强实验技能培训。(4)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教学。
2.进一步改革课程教学情况:(1)把握课程教学核心,整合教学内容: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现了以“技术”为教学核心的思想,即明确“材料应用―性能要求―获得所需性能的途径―零件材料与毛坯选择―零件制造与改性工艺”这一教学主线[1]。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加强材料性能的教学;强化改变性能的途径;削弱金相组织与相图的学习;强化各种工程材料及其性能的教学;强化零件材料的选择与毛坯的选择;进行综合实训;加强铸造、锻压和焊接结构工艺性的教学。(2)教师角色的转变: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在增加课堂信息量的同时,突出教学重点,通过开通网上教学资源,将教与学的过程延伸至课外,使课堂教学得以扩展与延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知识的广度与深度。(3)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学生反映课程内容偏多,有一定难度,工程问题的分析与实训环节较少。
3.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加强硬度及疲劳强度的讲解,分析不同受力状态及不同工作环境下所涉及的性能指标。减少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及结晶部分内容,强调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增加非金属材料的内容。减少热处理原理部分的讲解,把要求掌握金属热处理的原理改革为从实际出发掌握热处理方法及应用,能够合理安排热处理工序。加强机械制造零件选材的讲解,强调培养学生对多种典型零件的工作条件进行分析的能力,根据失效形式确定主要力学性能指标,根据毛坯形式确定材料,根据选定的材料确定热处理方法,分析加工工序。(2)教学方法改革: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并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通过自己思考与体会,成为学习主体,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力求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增加视频资料。该门课程的课程内容较多,大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学生可以得到直观的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改革考核方式,侧重学生能力的评价,并为他们提供应用专业知识的训练机会,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教师的讲解与交流,学生自己思考与操作,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3)教学评价改革:课程的教学评价包括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及学习效果评价。教学评价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学习过程评价:学生是否完成了作业,有无抄袭现象发生,对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要定期检查,可以采用提问、撰写分析报告等形式;学习效果评价:试题着重进行能力的考核,也可以把考核分为笔试和论文两部分进行,评价方式要逐步过渡到通过综合运用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
4.实验技能培训:《工程材料》实验技能培训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建立开放性实验室,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基本要求:(1)明确化学成分与组织变化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相图的理解。(2)能正确识别组织的显微特征,明确组织对材料性能的影响。(3)掌握钢的热处理工艺及对组织性能的影响[2]。了解硬度计构造,掌握硬度值的测量,初步建立碳钢含碳量与硬度关系及热处理改变硬度的概念;识别碳钢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计算不同含碳量时各组成相所占百分比,分析成分组织性能间的关系;比较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特征;制定热处理工艺,分析碳的质量分数对淬火后硬度值的影响,奥氏体状态按不同冷却速度对硬度值的影响,回火温度对淬火钢硬度的影响。效果:使学生获得了有关工程结构和机械零件常用的材料和热加工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初步具备了根据零件工作条件和失效方式合理选择与使用材料,正确制定零件的热加工工艺路线的能力。既有验证性实验又有综合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5.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教师每一章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了知识、训练了职业能力,并结合课程章节展示科研成果,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与交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3]。
教学相长,通过在线培训,深化教学改革,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陈培里.工程材料及热加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典型零件 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模式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系根据教高16号文提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以服务为宗旨的“市场导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提出构建“以典型零件为主线”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予以尝试。
一、以典型零件(任务)为主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以典型零件(任务)为主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先进教学理念。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全面启动学习者的形象思维,旨在对学生实施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立体化培养。以典型零件(任务)为引领,通过一体化教学,可实现“教”与“学”质的转变:从教师的“知识传递”向学生的“知识急需”转变,教师从“单一口授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习者由“被动模仿型”向“手脑并用的主动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授课”向“一体化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粉笔+口授”向“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与真实情景体验”转变。基于能力养成规律而设计的典型零件(任务)具有知识需求、知识传递、知识运用的典型性,教、学、做相得益彰的柔和,体现职业技术教育所追求的“对知识的现场验证”和“对能力的现场体验”。以典型零件(任务)为主线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十分有益于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养成,这种教学模式的尝试对改革传统教育理念,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二、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构建教育主导的生产性教育(教学)平台
我们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构建具有教育主导的、生产性教育(教学)平台。这个具有教育自主功能的教育平台,集教学、科研、生产、师资能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造就和素质养成于一体,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以此教学平台为依托,以真实产品为抓手,以典型零件生产工艺为主线,依据能力目标,参照职业标准,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养成有机融合在一起,对专业课程全面实施项目化改造。以真实的校企合作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驱动设计教学内容,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过程,将素质培养目标渗透到整个课程教学。
三、以数控技术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项目进行关联讲授
笔者以教学中的一个项目详细阐述如何将数控技术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进行关联讲授。项目取自于校企合作产品——弹簧机,项目真实可见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项目:送料主轴的加工。
把如下零件图和该零件装配图发给学生。
在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机械零部件设计与制图中首先以此作为其中的一个项目,讲解一部分机械制图课程的知识,并进行实物测绘;公差与配合课程用此项目讲解相关的公差与配合的知识;工程力学课程用此项目进行相关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机械设计课程用此项目进行主轴与齿轮相关的分析与设计;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用此项目讲解一部分零件材料及热处理的相关知识。
通过这几门专业基础课程对此项目的讲解,学生们已经对此项目中各零部件的名称、材料、性能要求、配合关系等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接下来就到了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机械加工的相关课程了。
四、将项目的机械加工环节划分为四个任务进行教学
任务一:轴类零件加工方案的制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加工方案。确定送料主轴材料的选择、毛坯的选择、加工工艺的安排,什么时候要进行热处理,应安排何种热处理(让学生复习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相关知识);如何保证精度,基准应该如何选择,哪些地方需要磨削,应留多少磨量等等。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查找资料讨论确定本小组的方案,并填写工艺卡片、工序卡片、刀具卡片等,划分小组成员的角色:工艺员、程序员、调度员、操作员、检验员等,每完成一个项目小组成员间要进行角色调换。
任务二:送料主轴的数控车削加工及热处理。程序的编制、单件及批量生产工艺的划分、粗精加工、各种工夹量具及刀具的准备、教师示范演示、学生操作完成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在热处理环节,由教研室提前和校企合作的企业或校办工厂联系,教师带领学生去现场参观学习。
任务三:送料主轴键槽的铣削加工。键槽的类型、加工方法、刀具的选择、基准及定位、铣削键槽应注意的问题、教师示范演示、学生操作完成。
任务四:送料主轴的磨削加工。磨床的选择、外圆磨削的精度等级、磨削的注意问题、教师示范、学生操作完成零件的磨削加工。
任务五:送料主轴的精度检验及装配调试。完成本项目的总结,包括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
授课地点:一体化教室、仿真室、资料室(在车间配备了一个资料室,便于学生及时查找相关资料)、多媒体教室、实训车间、检验室等。
通过这样一个一个典型的项目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串联起来,实现了课程间的关联对接,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地融合,摆脱了困扰我们许久的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
五、教学改革体现的创新亮点
本次教学改革的创新亮点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项目载体完全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创新点:所遴选的典型项目完全来自合作企业的典型产品及零件,经精心打造的典型项目有机融合了学生素质养成所需的知识要素与能力要素。
第二,典型项目(典型零件)的生产过程基于企业合理的生产过程和科学的制造工艺。
创新点:基于典型零件的生产过程而设计的教学情境,以任务方式下达,通过过程教学让学生全方位地亲身体验与模仿,从中验证知识,进而养成能力。
第三,注重学生的个体特点,以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为抓手,通过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灵活运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和培养效率。
创新点:做中学、做中教、教中做,知识与能力目标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械基础;课程改革
一、研究的意义
经济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素质与数量。高素质创新人才形成了国家国力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潜力。“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方针与“工业贵州”的强省目标开创了工业行业进步的新纪元。机械工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工程人才的培养是工程教育的核心。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是指工程力学基础、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等,兼有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测绘实习、金工实训等)。这些课程既自成体系又互有交融,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理论性、操作性,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机械知识、先进制造理念和创新能力具有指导性意义。但多年的传统教学使学生缺乏对所学知识点的应用,对产品的设计思路、结构确定、材料选用不明确,无法达成学习目标,教学整改迫在眉睫。哈佛大学教育主任戴维•波儿比姆说:“一所伟大的大学必须永远处于改革状态。”我们必须对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培养具有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制造型人才。
二、研究的思路
本校设有工业机械人、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及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四个专业,涉及加工生产组织与管理工作,制造装配、安装、调试、技术管理与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岗位。这些工作岗位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计算能力及构件的受力分析能力、对常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工艺的认知;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工作流程确认、沟通协作、语言表达、责任心与职业道德、安全与自我保护等社会能力。依据机械类专业对职业能力和知识的要求,课程设计突出专业背景,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就业为导向,遵循“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教学重点”的原则,以能力目标为主线确定本课程的内容。
三、研究的内容
1.明确机械基础课程的改革思路,建立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2.编写《机械基础》校本教材,主导教学实施。依据教育部高职高专“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办学条件及生源素质,将传统的《工程力学基础》《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三门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兼顾机械行业近几年新理论、新设备的发展,优选教材内容,设计整体架构,精挑教学案例与插图,形成具有严密逻辑并井然有序的校本教材,力争满足教学需求并实现培养目标。3.制作多媒体CAI课件辅佐教学。根据校本教材精选内容以及PPT的编写原则,规整PPT风格,添加补充动画、视频,并进行有效的文字编辑,以制作完善的课件内容。4.编写习题库及试卷库,拓展教学素材。一方面是以开阔知识视野、深化知识程度为目的,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综合;另一方面是实现题库的目的:建库、划定出题范围、检索出题、编卷与评卷,以适应学校考试改革的方针。5.创建《机械基础》微课课堂,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补充和拓展教学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
为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及达成结果,拟采用如下研究方法。1.事实研究法:总结机电工程系机械专业多年的教学成果及弊病,为人才培养与机械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提供事实依据。2.比较研究法:比较单科教学与整合教学的特点及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比较贵州与全国其他同行业院校的机械专业类教学,找出自我特色及差距,及时修订完善教学改革方案。3.专家访谈法:拜请省内兄弟学院机械学科专家,借鉴他们的教学经验与方法;拜请企业能手,听取机械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探索机械基础课程改革的最佳路径。4.经验推广法:把研究的成果总结出来,向学院及全省其他职业院校推广,以期在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研究的特色
1.精准培养模式,确保基础夯实。将培养模式定位于“厚基础、宽专业口径”原则。本系所有机械类专业均完成《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与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综合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无论专业去向何方,学科基础知识相对稳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不会改变。2.自编校本教材,体现改革思路。根据教学课改理念,将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及创新能力三个目标有机结合。教材编写突出本校特点,有助于使用本校现有教学设施;体现“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具有代表性、趣味性,助于学生个性发展。3.贯彻“面向工程”的思想,强调实践教学。“面向工程”的思想贯穿教学全程,从课堂教学到金工实习,从技能训练到课外创新活动,体现“认知-实践-创新”的学习规律。4.以改革为契机,推进教学软硬件的建设与完善。《机械基础》作为我校机械类通识平台的首批试点改革课程,将推进微课、PPT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库、试题库、考核标准及实验实训中心建设,构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机械基础教学平台。
作者:欧敏 单位: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以项目化为导向进行的,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具有极强的职业性和科学性。目前,课程改革尽管有比较明确的方向,也有比较成功的范例,但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十分艰巨的,因此,进行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和建设一个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项目化的课程开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教学过程则以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训练为目标,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任务中学着做,做着学,实现知识与能力并进。项目化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就是把项目化作为一个整体,使课堂讲授与工作场所的实际操作指导相结合,按照实际工作过程来设计课程结构,以达到培养学生工作思维,增强学生任务意识的目的,使他们从原来知道什么转为要做什么。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项工作任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实现由传统教学向创造性教学的转变[2]。在项目化教学设计中,要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学习、如何思维、如何创造。“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项目化的教学活动要按项目化编排,教学内容要服务于工作过程,并把各个工作过程和相关职业技能整合在一起,并以此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理论知识,掌握机械制造的相关技能。
2“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项目化的教学设计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项目化的教学设计就是要构建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3]。根据机电类专业对学生机械制造基础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典型机械零件的加工制造为载体,笔者划分了8个项目,这8个项目分别是金属结构及力学性能测量、工程材料及热处理、铸造、锻压、焊接及胶接、正确使用机床刀具、金属切削加工、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其中前7个是分散的,最后一个是前面基础知识的总结和提高。每个项目包含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都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来设计。每项任务结束后要开展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以保证每学生熟练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通过走访企业和用人单位,与企业专家座谈,并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和学生的情况,我系确定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相关的主要工作岗位(各类机床操作员、车间机械加工工艺员、机械零件检验员),并根据工作岗位所需求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职业规范和职业能力,制定典型的工作任务。相应的学习情景主要有金属结构及力学性能测量、工程材料及热处理、铸造、锻压、焊接及胶接、正确使用机床刀具、金属切削加工、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等。以项目金属切削加工为例,介绍学习情景的设计。本项目中的工作任务之一是端盖零件的加工,材料是ZL102。这项工作任务要求确定零件加工方法,编制工艺规程,完成加工,按时交出合格产品。这个项目的具体任务包括分析零件图、选用金属切削机床,正确选择刀具、安装工件,合理选择零件表面常用切削加工方法,制订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路线。相应的教学方法包括任务驱动、多媒体教学、现场实做和分组讨论。在工作开展前,学生要先从工作任务中收集必要的信息,初步掌握轴套类零件加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根据工作任务制定学习计划,建立工作小组,然后确定工作方案,并把工作任务分配到每一个人。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工作任务的引导下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完成实际轴套类零件的加工操作及实际操作质量的检测。在工作结束后,学习小组开展互评,内容包括能否加工出合格的产品,能否确定最合适的加工工艺路线,学习目的是否达到,并按照成绩评定标准给出评价结果[4]。
3“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相关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师资的配备。为了实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我校完成了实习工厂建设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的扩建,并改善了实验实训室的条件。近年来,已投入巨资,建成了20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和实习工厂,基本上满足了课程教学的需要。关于师资的配备,学校要给予高度重视,并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其目的就是让以前只能上理论课或实践课的教师,同时能上理论和实践课,以保证既能教给学生必须掌握的书本知识,也要教给学生必需的操作技能,打破以前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僵局。
4两点思考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案的实施,对于机电类各个专业的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
4.1师资引进问题
为了更好地开展“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师资培养很重要。师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教师的实践水平决定了学生的就业率。在专业教师的招聘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毕业生学历层次,更要重视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水平,只有讲课和实际操作水平都合格的人员,才能成为职业院校的老师,这样才能形成“教师即师傅”的良好局面[5]。
4.2配套教材建设
开展“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项目化的教学过程中,配套教材建设也是一个关键环节。开展项目化教学后,原有的教材已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应按岗位操作规程和工作项目进行配套教材的编写,并做到图文并茂,以加深学生对工作任务的认识。而参与教材编写的人员应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职院校专职教学人员和企业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这样的配套教材才能满足项目化教学,才能推动和促进“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项目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5结束语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钳工技能;实训教学
钳工技能与训练是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识图及制定零件的加工方案、合理选择工量具、编写钳工加工工艺步骤的能力,熟练使用钳工工具,操作台式钻床加工零件的能力及检测工件的能力,本方案成为《钳工技能与训练》课程的一个综合训练模块。
锉配是钳工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开式四方锉配是《钳工技能与训练》课程的一个典型的实训项目,是从识读零件图―选择加工方案―工量具的选择―编写钳工加工工艺步骤―钳工加工―产品的测量与检验等生产实际的全过程。学生通过此案例的学习,能够学会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可掌握解决生产难题的一般过程。具体步骤为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上升到理论、补充理论内容,提供部分解决方案学生进一步实践,直到彻底解决问题。
该项目以任务(共四个)的形式搭接,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熟悉生产中的相关技术文件,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该项目的设计带有探索性和创新性,解决的方法不是唯一的,通过这种训练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正确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企业服务。
一、项目任务
1.装配图
2.项目任务
任务一:识读工件图,选择工量具,确定加工方法。任务二:编写钳工加工工艺步骤。任务三:钳工实际操作加工。任务四:产品的测量与检验。
二、项目目标
1.基础素养教育目标
(1)德育目标: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节能环保的良好习惯,增强团结协作、拼搏竞争、爱岗敬业的意识。
(2)核心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2.专业素养教育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制图、公差与测量技术、金属切削原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钳工工艺等相关知识。
(2)专业技术目标:掌握钳工加工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技术、测量技术和设备的保养与安全生产技术。
(3)专业能力目标:熟练地对加工零件进行钳工加工工艺分析、编写加工程序,熟练地操作台式机床,掌握正确的测量和检验方法,具有技术创新的能力。
三、项目实施
1.工作任务分析
任务一:识读工件图,选择工量具,确定加工方法。分析零件的材料和相关的技术要求,选择工量具,确定钳工加工方案。任务二:编写钳工加工工艺步骤。对加工工件进行钳工加工工艺分析,确定加工工序和设计加工路线,编写钳工加工工艺步骤。任务三:钳工实际操作加工。在钳工车间里进行钳工加工实际操作训练,按照正确的装夹方式进行装夹工件一,按照加工工艺步骤对工件一进行加工;工件二以工件一为基准进行锉配。任务四:产品的测量与检验。在加工过程中能够根据加工要求选择合适的量具完成工件的尺寸测量,掌握各种加工要素的测量方法和工件形位公差的测量,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
3.项目实施组织过程
(1)课题实施准备:相关工量具、台虎钳、台钻、砂轮机等。
(2)组建学习小组:把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6人一组,选出小组负责人。学习小组同学共同讨论、相互协作完成每一个项目任务。
(3)安全教育:组织学生学习钳工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知识,台式钻床及砂轮机的安全操作规程,生产实习的安全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设备的维护保养知识,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4)执行项目任务:由教师向各学习小组分配任务,学生通过相互讨论、查阅资料、归纳分析、共同学习、团结协作完成工作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零件图的分析、工量具的选用、加工方案的确定、加工零件,对零件进行检测,完成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对加工过程进行总结,进一步优化加工工艺,改进加工方法。
(5)小组总结:每位学生逐一介绍项目加工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成绩和不足之处,整理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提出疑难问题在组内共同讨论解决。学习小组负责人对本组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充分肯定同学所取得的成绩,指出不足,将考核结果打分记录,对小组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统一记录反馈给教师。
(6)教师点评与总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完成的各种工艺文件和实操加工作品进行检查评判,认真记录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项成绩,汇总学生在执行项目任务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掌握不熟练的操作技能。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指导,并逐一解决。在解决问题时注重分析、归纳和启发,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是一项过程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判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全面考核,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作出全面评价。通过评价既能检查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况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项目评价包括自评、小组间互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部分,运用多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机制能够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实施体会
1.在完成本项目过程中,应合理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把每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训练目标,让学生明确任务。
2.学生分组要合理搭配,利用学生之间的技术交流,同样可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教师可以提高加工精度,来满足技能强的学生学习要求。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钳工技能训练;应用
1 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在实施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该通过该项目的方法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通过项目开展的职业教育实践工作,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形式。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的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钳工技能训练,主要以培养学生掌握手工加工加工零件的加工技能和能力为目标,在过去的教学应用中,钳工技能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或只侧重于理论教学,而更加重要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被忽略,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情况不理想。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思考和探索能力,可以充分发挥其研究课题的兴趣,使得学生从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职业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是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项目教学法是应用项目实践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实施项目教学法,开展钳工技能训练,可以使学生具备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积极融入到钳工学习理念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业务操作工加工的要求,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教学阶段进行:
1.1 确定项目任务
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1.2 制定计划
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
1.3 实施计划
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步骤和程序工作。
1.4 检查评估
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1.5 归档或结果应用
项目工作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到企业,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
2 项目教学法在钳工技能训练中的应用
钳工技能训练教学的步骤参考:
2.1 第一步:课前项目库的建立与工量具的准备
项目选择与确定办法:
(1)典型性。项目的确定要能反映本课程的技能要求,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广的,具有代表性。例如錾口头、六角螺母、模具样板、凹凸配合件等。建立这样的项目库。
(2)难度梯度。项目的选择要分简单,中等难度,比较难三种,以便学生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循序渐进。一般先练锯,再练锉。一般选锉四方,再锉曲面。测量先用游标卡尺再用千分尺等。
(3)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联。项目的确定要求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紧密相连,学生在学完《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后要进行钳工中级考证,因此项目的确定要与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紧密相连。
(4)可操作性。项目的确定要与学校的实训条件相结合,要求在本校实训条件能满足这样的实训。
此外,此外项目还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像錾口头经过热处理后可使用,六角螺母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模具样板是二年级进行模具加工的样板。
2.2 第二步:课堂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一是,相关加工工艺表格的制作,项目图的打印。对于刚接触项目教学法的同学,第一次进行项目操作的时候,有许多工作要由老师来完成,像工量具清单,工序卡片等。当学生已经经过几次后,可由学生自己制作,或统一制成习题册的形式。
二是,引导学生对零件加工工艺步骤的分析,特别是前几次,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加工工艺步骤,在经过几次后可由学生自己来分析,以鼓励,表扬为主,对积极发言的予以肯定,当已经形成良好的发言风气后,再由小组推出发言人进行发言。
三是,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讨论零件的加工工艺,在分组时先期可由老师分组,这样可避免出现有些组较强,有些组较弱,当进行几次后,可由学生自由分组。在进行分组讨论时老师适当的参与,分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
四是,教师归纳总结,消化提升。老师的总结点评是非常重要的,先由小组内进行评分,再由老师进行评分,一是可以检测学生的自己的检测能力,也是检测学生对另人工件的检测能力。老师在检测的时候指出学生常出现的问题以便下一个项目中不出现同样的问题,同时老师对表现较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对总结出来的经验到以后的项目中运用。
2.3 第三步:课后检查反馈
通过让学生写实训报告与问卷调查,谈话了解的方式,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达到最终目的。
3 项目教学法的优缺点分析
3.1 优点
采用项目教学法作为钳工技能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几下优点:
(1)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2)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的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
(3)学生专业知识的接受掌握速度加快;
(4)学生积极性明显提高。
3.2 存在问题
(1)师资力量不够,目前班级人数一般都在50人左右,一个老师在教学中指导有限;
(2)目前尚只有少数人能够充分理解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训练方式,普及度不高;
(3)学校大环境还没有形成。单是一门课程或几门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远远不够。
4 项目教学法的改进
《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是非常实用的一门课程,教师的培训,在项目教学法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度上发挥着最关键的作用。在训练中往往起源于书本知识但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简单的重复,项目教学法整合需要涉及利用各种知识。教学内容必须综合项目训练,重建和整合钳工技能知识,超越本课程使用的知识,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模块化的课程意识的培养。例如,将需要一个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的综合课程,实践教学两门课程,调整课程。将重要的机械,如车工基础,公差配合,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集成为一个机械知识课程。对教学内容的有关材料进行有机整合,可以列举钳工技能项目如下:
项目一:场地设备
项目二:钳工常用量具的使用
项目三:划线
项目四:錾削
项目五:锉削
项目六:锯削
项目七:制作錾口锤子
项目八:自制平口钳
在训练中,将钳工学习内容进行组合处理,确定培训内容,培训需求和培训目标,将不得不处理每个训练任务的形式进行重点演示和示范,注重钳工技能训练任务书的内容与实践相结合,重建综合知识结构,保证训练的可行性,同时也大大提高教学培训的效率,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陈锦晓.“项目―导生”制在电焊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6).
[2]李海林.“四个相结合”:钳工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1(04).
[3]秦晔.项目教学在《钳工技能》教学中的创新[J].才智,2010(25).
关键词:项目导向 数控加工与编程 摇臂钻床 数控电火花线切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184-01
随着国家对高职示范学校和示范专业建设的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得到了发展迅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适应社会对高职学生的需要,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可以说是百家争鸣,但大体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其中项目导向教学法是高职院校较为盛行。
1 问题的提出
“项目导向”教学,是指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基础指导下,遵循“做中学”教学原则,以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范式,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学生、项目及教学媒体这四个教学系统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实质是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评估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到“做中学”的目的[1]。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项目的训练,获得工作过程的初步知识,一方面与现实的实际工作过程接轨,可实现零距离上岗;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增加感性认识,避免一些抽象的分析,学习起来会更加轻松、有兴趣,能够更快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
2 《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改革
《模具制造技术》课程作为模具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对模具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及核心职业技能的学习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模具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以“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思想切入课程改革和课程整合,将模具制造技术的实训整合入课程,形成了“理实一体、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结构,重新构建《模具制造技术》课程。
2.1 指导思想
以工厂的真实产品为课改项目,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应用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批模具行业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2 课改目的
使学生学会应用机械制图、Pro/E、CAXA线切割、数控加工与编程、CAXA模具制造工程师、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课程的基本知识,进行模具数控程序生成与修改,模具零件线切割加工轨迹的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动手操作加工的能力。
3 课程改革具体实施方案
3.1 教学步骤
整个教学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选定产品—模具制造基本知识学习—数控加工与编程—普通铣床—摇臂钻床—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教学总结。
3.2 教学内容安排
将11级模具班学生按照数控加工与编程、普通铣床、摇臂钻床、数控电火花线切割4个项目分成4组,4周换1个项目,经过16周将4个项目学习完毕。
3.3 教学方式
学生分为4个大组,每组10人左右。实施过程中要以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为主。每个子项开始前教师对重点难点分析,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知识应用、方法和经验讲解,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仅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
3.4 教学过程
(1)数控加工与编程学习阶段(4周)。
在数控模具实训车间现场讲授基本知识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师旁边指导。
(2)普通铣床(4周)。
熟悉普通铣床加工的特点,铣床的基本组成,主要适用于加工的零件及普通铣床的基本操作,通过学习能在普通铣床上平面,键槽、花键及齿轮的铣削加工。
(3)摇臂钻床(4周)。
熟悉摇臂钻床的结构,通过学习会适用摇臂钻床在模具上钻出位置正确、尺寸合格的孔,为后续采用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切割孔做准备。
(4)数控电火花线切割(4周)。
通过该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工作原理、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工艺范围,了解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特点以及在模具的加工制造中的作用;能够正确的编制线切割加工程序,能较熟练的使用线切割机床,包括正确的开关机床、调整机床、对工件进行装夹找正等基本操作。
3.5 总结、考试阶段
进行教学总结和学生成绩评定。
(1)教学总结:一方面总结学生的编程、绘图、操作等学习过程,另一方面总结经验,找出问题,为机电工程学院各专业全面进行项目导向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2)综合考核:以笔试、面试、答辩等灵活的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实施效果
4.1 增加了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学生所处的工作环境都是仿真工厂的真实环境,执行的规范也都是职业标准,实训的项目均是相关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在这一真实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
4.2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模具专业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逐步具备了现代企业员工的综合职业素质。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切实保障了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了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培养了模具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机械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机械类以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具有知识量大、涉及面广、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理解和记忆的内容较多等特点。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较差,又没有接触过生产实践,缺乏机械方面的感性认识,因此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教学过程中方法不当,学生就容易出现对知识理解不透,上课不愿意听讲,久而久之,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提高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使之能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方法。
1 做好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犹如“抛砖引玉”中的“砖”,教师对新课导入做得好,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产生兴趣,就会激发起学习动力,从而更好地学习。做好新课导入要求教师授课前认真备课,做好课堂设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使之富有启发性,通过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讲解螺纹连接知识时,提问学生:家里安装水管接水龙头时,要在接口处裹上一层白色的密封绳才不漏水,这是为什么?可以结合自行车介绍链传动;结合电影放映机介绍槽轮机构,等等。
2 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要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还必须注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机械基础课程涉及许多常用机构的运动过程和机械的内部结构,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具、模型等,还可借助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计算机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工具,运用动画、影视、图片等资料。
比如讲解平面四杆机构时,用模型演示什么是曲柄摇杆机构,什么是双曲柄机构,什么是双摇杆机构;再配合计算机大屏幕演示:家用缝纫机的脚踏板是曲柄摇杆机构;汽车门启闭机构是反向双曲柄机构;起重吊车是双摇杆机构。又如在讲解液压传动时,通过播放课件,在屏幕上可看见液压泵旋转及吸、压油过程;通过一个多彩鲜艳的动画演示液压传动全过程,再配上重点文字、声音的描述,增强学生对液压传动系统的感性认识,使难以讲授的课程内容简明易懂,将理论知识直观化,变抽象为形象,学生容易接受,从而达到掌握相关知识的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机械基础课程的知识是建立在生产实践基础之上并和机械工业密切相关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实践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实践性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如在讲到机械传动时,可带领学生参观实训车间进行现场教学,观察车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直观地观察到齿轮传动与变速的过程,充分感受机械传动的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
4 加强各门课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机械基础课程与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时要和这些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如在讲到轴时,以车床主轴箱为例并结合上述几门课程中的知识进行讲解。一个车床主轴箱就涵盖了以上几门课程的内容,涉及齿轮、轴、轴承、套等轴上零件的尺寸确定;这些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方法的选择;这些零件的结构图;这些零件的加工工艺;轴上零件装拆、轴承选择;轮系传动比和末轮转速计算;等等。通过对各门课程知识间的综合,将原本孤立的知识重新整合起来,形成系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教学中要及时进行总结和测验
教师讲解完每个章节都要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出本章的主要内容,重难点是什么,使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总结后要及时进行章节测验,在每一次小测验之后,针对大多数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再进行讲解,然后再进行一次测验,这样学生就会把上次的错误改正过来并知道自己错在了那里,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这样不但这次测验的成绩会变好,而且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信心也会明显增强。
6 分层次教学,有效引导学生学习
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有的是初升高400多分考进学校的学生,有的是100多分入学的学生,学习能力差别较大。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这样才能发挥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其学习效率。
7 结束语
提高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时,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根据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对象和条件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好机械基础课程,为其掌握专业知识以及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世维.机械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6.
[2]张国红.走向知行合一:中职专业课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6):16-20.
关键词:机械制造;实践教学;改善方法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231
0 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领域的工作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机械制造业零部件的加工生产方式和以往大不相同。这就对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跟上行业发展趋势,吸取传统教学中的精髓,摒弃过时的教训内容与教学理念。机械制造实践教学在高校教学任务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能深度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习兴趣。目前,很多学校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严重阻碍了教学计划的进行,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将提出几个提高机械制造实践教学效果的策略,供各大高校参考。
1 重视实践教学,加大资金投入
1.1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机械制造专业尤其重视动手实践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才能让学生迅速成长,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所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非常重要。第一,学校应该扩充实训基地,根据学校自身条件,适当进行基地扩充,丰富实践项目,满足不同学生的实践需求;第二,扩宽眼光,采用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扩展实践基地,将教学场地扩展到相关企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1.2 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的整体水平与教学效果紧密联系,是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师资的建设,打造精英团队,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应善于总结经验,归纳出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同时提升个人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在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时候,可以广泛吸取社会高级人才到本校授课,引入实用、创新理念,把丰富的工作经验带入课堂,也可以促进本校教师的成长,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2 适当增加实训教学的课时
虽然很多学校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安排教学计划的时候,往往重视理论教学,忽略实践教学,课时安排较少,实训时间严重不足。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多实践能力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熟能生巧,因此,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对于学生充分掌握实践要领有很大的帮助。通常情况下,学校会在学期末安排三周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学生难以在短期内达到教学目标,甚至有些学生连基本的工具使用都还没完全掌握。因此,增加实训教学的时间非常有必要,这是对实践教学的补充,也是对知识探索的升华,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实践技能,达到教学目标。
3 贯彻实施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存在实训基地不大、实训器材缺乏、办学资金紧缺的现象,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打破传统的校园教学,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学校自身场地、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企业同样具备知识传承的特点,而且更具实践性。学校如何合理利用社会企业资源,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决定着教学实践教学能否更上一层楼。所以,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共同建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能力等多方面统筹兼顾,共同计划,全力挖掘并实施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4 拓宽机械制造实践教学的方法
4.1 感观教学法
即充分利用现有的简单图表、模型等教具,实施感观教学法。因为该课程涉及的知识综合性较强,涵盖了机械制图、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工艺、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学科。教师在此部分教学中应该向学生展示几种常用的测量工具,如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等,教会学生使用实体。教师在传授金属材料知识时,可以拿一小块钢、铁、有色金属、工程塑料等物理材料来展示。老师用来展示一个实体,这比书本上的素描图更生动,直观的知识会让学生更容易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W效果。
4.2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即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师通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对各种机械零件的制作进行场景还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兴趣转化为学习本课程的动机。如:通过旋转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巩固了切削参数、刀具材料和结构的知识;通过麻花钻、深孔钻示范了解两位不同的特点和钻头结构、钻井参数,从而进一步认识的差异和使用深孔钻麻花钻;通过装配、维修和技术人员熟悉实际演示机械维修点和装配方法;通过常见电工仪表、常用工具、线材加工,一般照明安装和示范,使学生了解基本知识电气工程等。动画视频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形象、直观、易于理解,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特别是对机械制造实践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4.3 实践与理论结合教学法
关于机械制造实际理论教学环节,可以在高校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教学,或到机械厂进行参观等方式进行。由于很多学生缺乏社会实践,他们对零件的实际加工过程非常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是枯燥的、抽象的、复杂的,因此教师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机械制造车间和实训基地作为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验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机械制造实践教学效果需要得到学校的重视,打铁还需自身硬,从根本上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此外,还应该注重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加强双方合作,为学生提高更好的实践机会,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张秀花,李敬礼.机械类教学平台实践技能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0):74-78.
关键词:数控专业、教学改革、改革思路
一、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和依据
1.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的竞争成为各行各业的主要竞争方面,人才和科技成为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后续及补充,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近年来我国政府特别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深刻认识到对推动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与了大力的支持,将职业教育改革作为教育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2.数控专业人才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加工工艺水平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瓶颈,尤其是精密加工领域,主要原因是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随着技术的发展原来老旧的设备都被高精练、全自动的现代加工设备所取代,企业开始大量需要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操作技能的数控技术人才。通过来学校招生的企业和社会劳动部门了解到,数控技术专业仍为目前急需的热门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培养一大片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数控技术专业的技术人才,显得尤为紧迫。【2】
二、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1.继承发展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调整德育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的发展,消除旧的观念发展与时代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观。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爱岗敬业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节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开拓素质、人格身心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
2.深入市场调研,制定详细的培养目标,
认真研究国家经济政策,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深入用工企业进行人才需求的调研、形成预测报告,并结合市场需要进分析数控专业岗位特点,基本技能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使学生既能掌握现代数控技术理论,又能掌握数控技术工艺,成为复合型人才。
3.注重学生个性与主动性的发挥,培养创新意识。
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实行灵活的教学制度,推行平台加模块的教学方式,同时根据专业岗位特征划分模块。允许学生根据个人需求和兴趣,在修完综合课程后,选修其它专业方向模块。通过这样的举措,使许多同学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在取得了数控技术基础技能后又取得了相近专业或夸专业的技能,拓宽了将来的就业渠道。术应用型人才。
4.推进课程体系改革,综合优化课程内容。
选择有针对性的课程进行重点改进,打破传统的知识局限大胆增加新技术的特点和方法,删掉与专业技能联系不多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调整讲授内容的顺序,对学生按“双证”资格标准的要求内容进行教学,建立实用、高效的课程体系。【1】
根据数控专业岗位技术特征,把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内优化整合,按照岗位要求进行删减。改革后的课程专业针对性明显加强,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融合,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职业综合课程的建设。如专业基础课程,经过选择、提炼、有机地整合成几门综合课程,将机械制图、计CAD\CAM融入到工程制图课中;将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原理、工程力学等内容融入到机械基础课中。【4】
5.增加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一方面,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行任务驱动式教学、现场教学。【3】如对数控技能训练,安排的金工实习的同时安排一周数控实习,主要让学生对数控技术有一个初步了解。学习一些数控最基础的操作,紧接着开设数控编程课,同时进行生产实习,解决操作问题。[5]
另一方面,根据培养目标,加大专业实训方面的资金投入,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和校内厂的办学模式,为教学提供多样化的实习实践环境。加强实习教学中的管理与指导,对学生实习实践进行全程跟踪全程分析,根据不同的实训场所指定相应的技能量化标准及考核体系,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6.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支职业道德高尚、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数控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委派教师下工厂、到相应岗位挂职是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再教育。制订“双师型”教师标准及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加强校企联合、校校联合,形成一支适应形势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1】
三.总结
数控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理清改革思路是确保改革成功的前提,通过上述分析,总结出数控专业教学改革在保证数控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的基础上,应重点突出了以下方面:
⑴课程设置的岗位针对性 根据毕业生就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设置主干专业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⑵技能培训的实用性 多渠道建设与企业实际生产环境相同的实训环境,突出了技能培训的实用性。
⑶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根据企业对该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以及制造业的发展势态,扩大职业任选课的范围以突出职业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宏斌等.现代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J].管理学家,2011年
[2]吕捷.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职业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张爱红 等.浅谈在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中进行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实践的设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