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2 16:43: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工程导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趋势及其启示——兼谈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改经验
2.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
3.计算机本科专业科研实践学期的教学设计与评价
4.中美计算机本科教育的比较与思考
5.计算机本科专业的交互设计方向课程设置问题
6.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软件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7.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8.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9.计算机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10.从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看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基础课教学
11.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中离散数学课程目标定位与课程改革的探讨
12.对综合性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
13.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14.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5.关于计算机本科教育的思考
16.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解决对策
17.面向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嵌入式方向教学体系的研究
18.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19.应用技术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刍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
20.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21.工科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探索
22.校企合作培养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研究
23.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探索
24.计算机本科人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研究
25.计算机本科教育引入微软院校IT课程的思考
26.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的数学素养培养研究
27.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28.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C语言课程教改探析
29.应用型计算机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30.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本科教育介绍
31.计算机本科双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
32.与学校学科特长相融合的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3.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本科教学模式探讨
34.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35.基于大类招生的地方普通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36.试论我国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发展
37.以合作教育提升计算机本科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38.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体现
39.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40.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构建研究
41.虚拟实验室环境下计算机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42.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现状与对策
43.普通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44.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5.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研究
46.计算机本科专业开设网络控制实验的研究
47.应用型计算机本科职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48.地方高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49.本科计算机教育中数理逻辑课程改革浅析
50.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51.从校企合作的角度研究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
52.计算机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框架的设计
53.中美高校本科计算机教育之比较
54.应用型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的教育与学生就业特征分析与对策——以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为例
55.与时俱进的计算机本科教育
56.计算机本科电子商务课程启发实践式教学方法
57.非计算机本科专业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思考
58.工程应用型本科计算机教育模式与实践
59.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
60.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
61.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探索
62.基于课程地图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
63.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发展的思考
64.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65.基于CDIO培养模式在计算机本科学生实践教学中的改革研究
66.计算机本科专业《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探讨
67.高校本科阶段计算机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为例
68.我校计算机本科教学中的难点与对策
69.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70.将并行计算纳入本科教育 深化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71.以评促建 提高计算机本科课程建设质量——以《计算机导论》课程为例
72.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73.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就业为导向
74.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75.本科毕业论文实践中的计算机应用现状与指导
76.美国高校计算机工程本科课程设置特色分析
77.以竞赛为驱动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78.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
79.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本科专业实习实训管理模式研究
80.基于Web的虚拟仿真器在《计算机体系结构》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81.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82.计算机实践教学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应对策略
83.高职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84.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
85.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研究
86.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87.关于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及本科教学的思考
88.认知风格对英语阅读及写作的影响——以计算机本科二年级学生为例
89.计算机本科教育的“华尔兹”
90.本科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91.高校计算机辅助审计本科教学探讨
92.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93.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
94.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思考——以新乡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95.计算机实践教学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应对策略
96.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
97.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探讨
98.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99.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讨
100.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图形学教学改革初探
101.一流计算机学科必须是一流本科教育
102.关于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认识
103.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
104.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计算机教学的研究
105.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106.敏捷开发模式在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07.高职设置四年制技术本科的研究与探索——以长职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108.大学本科开设计算机视觉课程教学的探讨
109.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中的“羊群效应”及规避策略——以《计算机科学导论》双语教学为例
110.教育转型视角下民办本科院校计算机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11.计算机本科职业化教育引进与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112.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的改革
113.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初探
114.应用型本科涉农院校计算机教师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例
115.财经类本科院校中高职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116.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17.应用型IT人才培养下的计算机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118.二类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
119.就业导向下的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创新模式探索
120.新建本科院校公共计算机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践
121.应用型本科土木专业计算机绘图教学实验
关键词:微课;课堂教学;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02-0101-03
目前,高校计算机课程内容多、操作性强,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地操作练习才能够扎实掌握具体操作,然而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要想重复地给学生讲解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这样也会使教师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变得疲惫不堪,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1]因此,笔者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引入微课,这样既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又能为学生提供反复观看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的活动全过程。[2]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其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以新颖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3]它最大的特点:一是以视频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
如今,计算机、互联网、移动设备及移动网络的普及为微课的应用提供了先决条件,特别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方面尤为明显。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将其制作成微课,共享在网上或让学生拷贝到手机里,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点播观看、学习。从教与学的角度来看,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于教师新授课,二是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移动学习。
微课用于新授课
根据教学过程划分,微课用于新授课包括五个环节,即课前预习、导入新课、知识理解、练习强化及总结拓展。
1.课前预习
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比较,涉及具体的事物较多,实践性、操作性较强,如果学生没有认真预习准备,经常会造成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知半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及新课所需的衔接知识内容制作微课,并让学生提前观看、学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例如,笔者在讲解计算机硬件部分时,受实训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位学生都能够结合实物展开学习。同时,教师在展示单个零件的内部构造及拆装步骤时,也很难顾及全部学生。因此,笔者将计算机硬件构成部分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前自主了解硬件的构成和形态。这样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硬件知识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就不会觉得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过于抽象。
2.导入新课
由于计算机课程的应用性较强,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以及在现实中的应用制作新颖的、启发式的微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讲解做铺垫。例如,在讲解计算机性能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看设计好的微课,并抛出问题:在购买计算机时,你是选择内存容量大、硬盘存储大、CPU(中央处理器)主频高的计算机还是选择配置较低的呢?全部学生都会选择容量大、CPU主频高的计算机。接着,教师抛出下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衡量硬盘和CPU的依据是什么吗?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计算机硬件的相关概念,即字长、时钟主频、存储单位。
3.知识理解
在展开计算机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详细地讲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接着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当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结束后,教师再播放微课视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数据库系统原理”时,触发器、存储过程、函数等概念及应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这样通过自主探究,学生不仅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点,而且能够避免死记硬背相关概念而不知如何应用。同时,采用微课展现知识点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在教学中,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稍差的学生很可能不能快速地接受并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而微课为这些“慢热型”的学生提供了反复学习和课后巩固的条件。
4.练习强化
计算机的一些理论课程内容较抽象,需要学生反复练习、强化才能熟记于心。有些学生的知识归纳总结能力相对较差,如果课后不加强练习巩固,他们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知识的学习忘记先前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实际案例设计定量的、实用性较强的习题,并制作微课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例如,“计算机网络”课程,很多学生在学习网络层和运输层的时候,很可能会忘掉前面所学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等知识,而这些知识又是相关的、系统的,这样就会增加学习后续知识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将一些练习制作成微课,即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使其不受课堂教学的时间束缚,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5.总结拓展
总结拓展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总结知识重点及学习规律,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纳入新知识。因此,教师应设计一些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微课,并在每节课结束之前播放,以此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例如,有些学生在计算机的实训课上会表现出一个很大的缺点,即技能操作水平不够灵活、熟练。在“数据库系统原理”课上,教师通常会拿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的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的相关习题来讲解、操练。如果是平常练习时候做过的题目,学生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但是同样的知识点变换一下题目,他们就感觉无所适从。经笔者仔细观察,发现这一部分学生很大程度上是死记硬背概念及具体操作步骤,而不是真正地掌握了知识点的应用。这样,他们的操作技能就很难再进一步提高。而教师合理地运用微课,则能够有效、及时地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并将新知识转化为技能。同时,对于那些知识掌握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布置更高层次的任务,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完全应用在实际操作中,进而提高所有学生的操作技能及教学效率。
微课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移动学习
高校计算机课程中,“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入门课程,在该课程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仅学生所要接受的知识点量大、分散、新旧知识交替,而且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又参差不齐。因此,教师经常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微课的出现,引发了课堂改革,即将整个教学切片,每个切片都是一个微课,且每个切片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点,之间不存在联系,形式可以是某一议题、某一重点或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疑难问题来进行设计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择某一个微课自主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调节、控制视频的播放进度,且可重复播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在讲解“计算机导论”时,“计算机工程”这个模块,知识点涵盖了CPU、存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因此,教师可以将每个知识点都制作成独立的微课。有的学生可能在CPU的理解上感觉吃力,有的学生可能弄不清楚哪些设备是内存、哪些设备是外存,这些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微课展开学习。
经调查发现,现在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或者其他移动设备,因此,教师可将微课引进学生的视线,为学生开辟另一个学习的天地。微课的容量较小,学生可以将其存储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中,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展开学习,只要学生自身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例如,计算机技能一类的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课堂上学习结束就算完成学习任务的现象,有些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知识原理,生搬硬套地进行操作,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还没领悟透彻就下课了。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微课,并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需要展开移动式学习,从而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在进行全校的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与等级考试培训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合作,开发计算机等级考试APP学习软件,把一些微课上传至软件系统,并增加练习功能,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构建专业的微课实训教学平台,同时提供手机APP软件,并将一些实训的内容分解,让学生更加细致地了解实训过程,提高实践技能。
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在传统的教学资源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资源和应用模式,它的应用还在起步阶段。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微课,将对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进行革新,突破传统的单一的计算机授课模式。微课的教学要求教师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抓住微课的核心理念,凸显微课的“微”特征,并很好地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微课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的个性化学习要求、按需学习,学生既能查缺补漏也可拓展学习空间,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微课势必会成为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时军艳,孔小婧.微课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5):311-312.
关键词: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 应用型本科高校
一、引言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是我国IT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的力量。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应围绕“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方针。一名优秀的IT人才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实践教学是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关键环节,不能只是依靠加大比重,也不能只是局限于传统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课程环节。实践教学应渗透到培养过程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要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和课余时间的学习。
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其科研实力和水平无法与重点大学相比,而在资金、办学自主性和灵活性等方面与软件学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如何加强校企合作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校企合作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形成了以“校企合作、内外结合”为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上,应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分体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培养过程。同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度和弹性,以适应校企合作和不同就业取向的学生需要。我们把实践课程体系划分为“四层次、七类别”。“四层次”是指学生应获取基础实验和认知能力、初步设计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与工程能力等四个层次;“七类别”是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训练、各类实习、毕业设计、参加创新和科研课题及职业培训等七个环节。
其中,专题训练是依课程群划分的特殊的综合实践环节,其目的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分类化、实践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储备值。不同于一般的综合实践,在内容设计上每个专题既相对独立,又可以灵活组合,可以提供灵活的弹性时间,很容易与企业合作开展不同类型的中短期实训项目。
三、充分发挥研究室(团队)和企业的作用
一名优秀的IT人才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这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仅仅依靠一套教学计划、一组课程,而且需要发挥研究室(团队)、企业等多方优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原则,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学生的业余时间学习,研究室(团队)应发挥主导作用,与企业相互协作、配合,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制定以及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将实践教学渗透到各个方面。还应建立激励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并把团队建设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应从一年级开始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学习兴趣进入研究室(团队)进行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的业余学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由各研究室(团队)负责指导和管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方式
对于适应行业需求的IT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不同于软件学院或高职院校,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受到各种条件限制,难以建立大规模的长期合作机制。因此,必须结合学校特点和企业需要寻找合作的切入点,建立多种合作方式。
(1)立足校内,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创新中心。利用学校具备的场地和环境优势,吸引企业在校内建立实践基地或创新中心,将日常教学环节和学生的业余自主学习纳入进来。同时将一些企业提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项目作为科技创新题目,由团队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和解决。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问题。
(2)面向就业,以课程(学分)置换方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应选择一些信誉度较高的知名企业或培训机构,本着自愿的原则通过置换一些综合性实践环节学分的方式选送一些同学参加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必须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以保证培训质量和学生的利益。
(3)内外结合,建立联合培训基地。在校内和企业(校外)分别建立培训基地,这样可以有效利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环节以及业余时间在校内基地完成前期培训(通常采用免费方式),之后在毕业设计阶段让一些有兴趣和条件的同学到企业进一步开展职业培训。这种方式既方便学生学习、培养职业兴趣,又有助于前期企业形象的建立。
(4)以企业冠名方式,开展专项竞赛。这种方式实施起来非常简单,通过企业冠名在学校开展诸如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设计等专项竞赛,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与利于企业宣传和发现潜在的人才。
上述校企合作方式,是我们经过探索和尝试总结出来的,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通常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多种合作方式的结合。
2.充分利用学生业余时间
在大学一年级应开设计算机专业导论课程,并采用“分段式”教学方法(将课程内容分解成几个阶段,每一阶段选派对该部分内容最为谙熟的教师进行授课,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和进展由相关研究室(团队)负责人进行授课,逐步引导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方向,鼓励学生组建兴趣小组进入研究室(团队),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活动。除要求学生小组自治之外,对学生强调以下两点:
(1)坚持发表会制度。学生小组应定期召开发表会。除了在组内对项目进展进行讨论、及时向指导教师汇报之外,还要轮流、定期面向相关教师和学生发表项目的进展情况、遇到的问题及学习和研究见解等,并接受教师和学生的提问。发表相关的论文、文档和材料由学生自行撰写和准备。
(2)组织或参加研究室(团队)各项活动。学生由相关研究室进行负责,必须组织或参与研究室举办的学术交流、技术服务、文体以及职业道德讲座等各种活动,全面锻炼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加强校企合作,注重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关键在于如何结合学校实际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有效实施。实际上,我们的许多做法来源于我校与2006~2008年实施的“中法合作培养法国留学生”项目(该项目创造了中法教育交流史上的最大规模)。通过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于2009年全面推广到计算机本科专业,有效促进了以服务外包为特色的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
据统计,我校计算机专业2011届毕业生70人,2年中有50人进入研究室(团队)学习,11人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训,15人以课程置换方式参加了职业培训,这些学生总人数占到毕业生总数的74%。这部分学生已全部签订了就业协议或就业意向,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与往届学生相比,本届学生在IT企业就业的比例将有大幅提高。有理由相信,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种实践教学体系将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
[2]李未.关于提高计算机本科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4-6.
[3]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高等院校IT人才职业素质教育势在必行[J].计算机教育,2009,(增):42-45.
[4]杨爽,王忠民.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4):46-49.
[5]路莹,唐晓君.基于课程群的集中实践模式的探索和实现.计算机教育,2009,(22):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