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9 08:32: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教师值周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微型课题研究的特点分析
微型课题研究能够有效地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微型课题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周期短。微型课题研究不需要很长的研究周期,所需的时间比较短,并且没有固定时间,可以随时研究。其次,平实。微型课题研究以教学实际为出发点,针对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热点与盲点等进行有效性研究,微型课题研究比较注重实际,并且源于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实践,研究活动比较真实,过程比较踏实,结果比较务实。再次,成效快。在微型课题研究中,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可以对下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并且解决每一个问题之后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微型课题研究不需要设计到该问题的所有方面,更不需要形成系统性的总结,关键在于让中小学教师体会到豁然开朗的愉悦心情。最后,灵活。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研究活动,在课堂选择、管理及过程上没有固定的限制,不受约束,也不需要通过教育部门进行审批和立项,一发现问题就可以进行课题研究。在微型课题研究流程方面也没有严格的过程与环节,研究模式不固定,所有中小学教师都可以参与研究,随时随地都可以研究。
二、微型课题研究的具体策略
1.确定一个服务目标
在中小学教师进行微型课题研究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一个服务目标,很多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追求就是“成就孩子一生梦想”,而微型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某些中小学教师认为,培养孩子与教育孩子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使命,“成就孩子一生梦想”,为学生将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是教育使命的核心。广大中小学教学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宗旨是,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力、激发创新潜能和塑造创造性人格,同时也是中小学教师进行微型课题研究的根源与动力。
2.选择一所基地学校
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时,需要一所基地学校为研究基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中小学教师选择的基地学校应该有一定的微型课题研究基础,有利于教师顺利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活动,这类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往往拥有一定的微型课题研究经验或基础,可以帮助新教师参与微型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还具有一定的微型课题研究校园氛围,校内多外可见“成就孩子一生梦想”的标语,提高中小学教师参与微型课题研究的积极主动性,自发地参与研究学习。
3.贯彻一些基本准则
微型课题研究起源于中小学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在其日常教学行为中流行,我国众多中小学教师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收获宝贵的经验,所以应该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具体应用,并且传承下去,让其他中小学教师学习。学校应该贯彻一些基本准则,确保微型课题研究的实效性、长久性和稳定性。例如,中小学校可以制定部分微型课题研究的制度,在教学任务中明确教师需要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并且在微型课题研究中对表现较好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表扬、赞许或是物质奖励,鼓励中小学教师参与微型课题研究。
4.树立一种境界追求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时,都比较重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即针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难进行课题研究,并且探究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不过对这些解决措施中所隐含的学理性根源追究不够,导致某些中小学教师进行的微型课题研究仅仅停留在表层,无法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阻碍中小学教师对微型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成就。实效性与学理性的统一应该是中小学教师进行微型课题研究的高级境界追求,要求中小学教师不仅重视微型课题研究的实效性,还重视对学理性的提炼,使二者有机结合,从而充分发挥微型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5.建立一套评价制度
在中小学教师在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活动过程中,学校要对微型课题研究制定一套合理的管理与评价制度,帮助中小学教师顺利进行微型课题研究,并且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微型课题研究的管理理念应该是研究教师需要研究的,有能力研究的,促进教学的问题。微型课题研究目标是战线前移、重点下移、关注课堂、推广成果。微型课题研究路径:选题设计、聚焦课堂;过程管理、分而治之;考核评价、分解过程;微型课题研究策略:研究课题要分层,研究流程要分段,研究过程要分类,研究成果评价要量化。通过这套完整的管理与评价制度,能够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绩效 绩效评价 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
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是当前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普遍关注的话题。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改善和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收入待遇,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着不少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为谁评、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急需解决的四个问题。
一、为谁评: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价值主体
评价伊始,首先要明确价值主体,即为谁评。开展教师绩效评价是为了管理、选拔,还是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实行监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两者本身就反应了主体的终极价值追求。教师绩效评价的最终目标是改进和发展,通过绩效评价促进教师、学校的良好发展,保证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1]义务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的目的,是通过改善和提高广大教师的收入待遇,既而对教师形成激励作用,最终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理想的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是基于教师自主发展取向的绩效评价,是倡导人文关怀,是对教师生存体验和发展需求的一种关注,旨在通过实施教师绩效评价,了解教师现有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表现,根据教师的专业基础和个人发展目标,对教师进行指导或提供进修的条件,从而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提高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完善教师的专业发展。[2]
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是为教师评,对教师工作起着一种导向作用,引领着教师的发展方向,为教师评说明关注教师、重视教
师,也有利于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的绩效评价,奖优惩劣,激励教师努力工作,在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改进和自我发展。
二、谁来评: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评价主体
我国《教师法》第23条规定:教师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在教师绩效评价的实践中,通常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评价标准,学校领导组织实施,先由被评价者进行自评,然后同事之间进行互评,最后再交由学校行政人员进行讨论总评,这就是常见的“自评、他评、总评”。[3]为了保证评价的公平,形成有效的教师绩效评价结果,应采取构造联合评价主体的方法建立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应是那些能够掌握信息和能够进行有关价值判断的人,对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来说,即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学生、同事、专家和教师自身等构成的联合评价主体。
1.教育行政部门
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教育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依照法律、法规,制定教师评价标准,由学校和专门的教育机构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定期考核。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由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学校负责评价。教师绩效评价的结果记入本人业务档案,作为聘任教师、晋升职务和增加工资、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
2.学校管理者
学校管理者要将教师的工作与学校的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对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学校管理者应该在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大的评价框架下,细化本校的评价标准,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评课、开教师座谈会、谈话以及日常工作中的仔细观察收集有效、信度高的评价信息。
3.学生
学生评价的重点是教学评价,学生是教师直接的服务对象,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师绩效评价非常有价值。[5]现代教学论中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作为教育对象,学生是教学活动最直接的参与者,因此学生对教师工作有着最直接的感受。[6]但是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绩效评价,低年级的学生缺乏必要的评价理论和技能,所以有些老师认为学生没有资格担任评价主体,基于此,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委托相关评价者对教师绩效做出评价。学生清楚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风格和教学效果,所以学生能够对中小学教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4.同事
同事有机会观察到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绩比较熟悉,学校要组织教师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互评,收集改进课堂教学技能、专业发展计划的制订过程以及在教育科研中的合作情况等信息。
5.专家
在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状况两个方面,专家最具有发言权。学校可以邀请教育方面的专家来帮助、分析教师的教
育教学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对教师绩效评价给出权威性的评价。
6.教师自身
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活动进行自我评价,实际上是一个反思、修正的过程,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自身应该最了解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对中小学教师实施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教师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联合评价主体之一,教师通过自我诊断,产生激励作用,促进自我发展。
三、评什么: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
内容
教师绩效评价的内容取决于对教师绩效评价概念的理解,根据上述的归纳,教师绩效评价是对教师的工作行为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教育部2009年2月5日的《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特别要求不得把升学率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唯一指标。教师绩效评价是对教师整体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不仅涉及教师教学状况的完成情况,而且还涉及教师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教师的工作过程。[7]以往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从“德、能、勤、绩”四个维度展开。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内容与之基本相似,一般从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工作过程及表现、教师工作结果和教师专业发展四个方面阐释。
蔡永红和林崇德结合有效教学和教师素质结构理论的相关研究,提出教师绩效结构理论,认为教师绩效包括六个维度:职业道德、职务奉献、助人为乐、教学效能、教学价值和师生互动,这六个维度的操作定义为:(1)职业道德是教师表现出来的对职业准则与规范的遵从;对学校目标和自己的工作目标的认同、维护与支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等行为。(2)职务奉献是教师表现出来的不断地反
思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工作经验,关爱每一个学生,并适应时代不断完善自己等方面
的行为。(3)助人合作是指教师主动地帮助同事,表现出良好的协作精神,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真诚待人等方面的行为。(4)教学效能是指教师在计划、组织与表达教学内容方面的行为。(5)教学价值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在各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6)师生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交往与互动行为。[8]教师绩效的六个维度中,职业道德、职务奉献和助人合作属于教师的关系绩效维度,而教学效能、教学价值和师生互动属于教师的任务绩效维度。[9]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全面性和多维性的统一,上述六个方面系统归纳了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内容。
四、怎样评: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程序
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程序就是:依据评价目的制订评价标准―组织实施―评价反馈,三者分别属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反馈阶段。
1.准备阶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开展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在评价前需要制订考评方案,明确考评的目的、考评周期、价值主体、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时间、评价方法等。[10]在整个准备阶段,要提前做好上述的各项工作,以保证教师绩效评价的顺利进行。
2.实施阶段
在教师绩效评价指标、程序、方法和评价人、被评价人等内容确定后,教师绩效评价实施过程的管理就是协调各部门按照既定程序搜集信息。教师绩效评价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部门搜集不同的信息。在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实施过程中,怎样收集、处理信息?怎样选择评价动机?这些都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效度和信度,所以应该在教师工作的全过程收集信息,得出全面的评价结果。
3.反馈阶段
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应该是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通过评价反馈,发挥出绩效评价的功能。通过对分类评价信息的筛选,随后将评价信息量化处理,最终反馈交流评价的信息。反馈的作用是促进教师的反思,让教师及时地知晓自身的不足,帮助教师实现绩效目标,促使教师不断改进而得到专业发展。
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方式,因为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劳动,采用绩效评价旨在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建立多样的评价标准,为教师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董银银,姬会会.再论教师绩效评价――基于国内教师绩效评价研究与实践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8.7.
[2]熊伟荣.基于教师自主发展取向的中小学绩效评价[J].教学管理.2010.4.
[3][4]胡中锋主编.教育评价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232~233.
[5]熊伟荣.基于教师自主发展取向的中小学绩效评价[J].教学管理.2010.4.
[6]王斌华.教师评价:绩效管理与专业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61.
[7]熊伟荣.基于教师自主发展取向的中小学绩效评价[J].教学管理.2010.4.
[8]蔡永红.教师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教师教育研究.2005.1.
[9]董银银,姬会会.再论教师绩效评价――基于国内教师绩效评价研究与实践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8.7.
关键词差错管理氛围 中小学教师 创新教学行为
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不犯错是不切实际的。“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人能够保证永远不出差错,出了差错后及时改正,则再好不过。受复杂多变的环境和人类有限理性(Simon,1957)的影响,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体都无法完全规避差错。国内学者王重鸣、洪自强(2000)将组织差错管理氛围定义为:与差错有关的组织实践、程序和态度,简而言之,差错管理氛围就是指组织处理差错的方式方法[1]。我国学者陈文沛(2013)在分析差错管理氛围具体的测量时,选取了包括差错掌握、差错预测、差错风险、差错压力和差错管理机制在内的五个维度来对我国组织差错管理氛围进行测量[2]。本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本研究具体的研究目的,以学者Rybowiak等人(1999)编制的差错取向量表为基础,结合学者王重鸣和陈文沛的建议,最终采用以差错掌握、差错预计、差错压力和差错管理四个维度的差错管理氛围量表。
差错处理维度是指组织中的成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发生差错时能主动与其他成员分享、沟通和思考差错产生的原因,从差错中学习经验和总结教训,达到减少差错负面影响的效果[3]。差错预测维度是用来描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组织中的成员能够预测差错的产生,不惧怕出现差错[4]。差错压力维度主要指组织中的成员在工作过程中害怕出现差错,阻碍了企业良好差错管理氛围的产生[3]。差错管理维度主要指的是组织对待差错的一些具体规范和措施。
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团体,教师是其中的个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差错不可避免,如何营造良好的差错管理氛围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创新至关重要。创新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善于发现并积累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且对教学有独到的见解,并将这些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教学行为[6]。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差错管理氛围可以促进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产生,消极的差错管理氛围抑制教师的创新教学行为。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以江苏省泰兴市五所中小学的268名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68份,回收问卷256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为225份,回收率为95.5%,有效回收率为83.96%。其中,男教师占35.6%,女教师占64.4%;小学教师占39.6%,初中教师占32%,高中教师占28.4%,涉及语数英、文科、理科以及艺术类教师。
2.研究工具
(1)差错管理氛围量表
以学者Rybowiak等人(1999)编制的差错取向量表为基础,结合学者王重鸣和陈文沛的建议,最终采用和编制了以差错处理、差错预测、差错压力和差错管理制度四个维度的差错管理氛围量表[6],该量表共27个测量条目,采用5点计分,针对中小学教师群体进行试测,得到有效问卷120份,用Spss17.0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掉2道题,形成最终问卷。修订后的问卷仍旧包括差错处理、差错预测、差错压力和差错管理四个维度,共25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法,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整个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60,KMO和Bartlett的检验效度为0.863,有较好的信、效度。
(2)教师教学创新行为量表
本研究所采用的教师教学创新行为量表,是参照TTCT(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1977),以RIBS(Runco Ideational Behavior Scale,2001)为蓝本改编而成,共计31个条目,分为原创性、发散性、灵活性、兴趣性、冒险性和反思性六个维度。为了保证量表的有效性,本研究针对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试测,得到有效问卷120份,用Spss17.0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掉了13道题,形成最终问卷。修订后的问卷包括兴趣性、发散性和开放性三个维度,共18道题,采用5点计分法,从1(从不这样)到5(总是这样),整个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939,KMO和Bartlett的检验效度为0.940,有较好的信、效度。
3.数据的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研究结果
1.中小学差错管理氛围和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基本现状
以225位中小学教师感知到的学校差错管理氛围、创新教学行为各因子的因子均分为统计指标,来比较中小学差错管理氛围、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各维度水平的状况。
由表1可知,中小学差错管理氛围和教师教学创新行为的均分大体在3分左右浮动,差错处理和教学创新行为分数相对高于其他维度均值,分别是4.23分和6.22分,说明两者整体水平较高。在中小学差错管理氛围的具体结构上,差错处理的得分最高,其次是差错管理和差错预测,而差错压力的得分最低。在教师教学创新行为的具体内容上,教师的兴趣性得分最高,其次是开放性,而发散性得分最低。
2.中小学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以中小学教师创新教学行为为因变量,将性别、学校性质、是否班主任和教师职称作为自变量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见如下表格(表中数据只列出具有显著性的情况)。
表2结果表明,教师创新教学行为下教师的兴趣性、发散性及开放性思维在不同学校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事后比较可知,处于城市公立性质学校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兴趣性、发散性和开放性思维上都显著低于乡镇公立性质学校的中小学教师。
表3结果表明,在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具体方面,教师发散性思维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教师在发散性思维上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女性教师。此外,教师的发散性思维与开放性思维在是否任班主任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在发散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上的得分均高于不是班主任的教师。
3.中小学差错管理氛围与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关系
(1)差错管理氛围与创新教学行为的相关分析
表4结果表明,除差错压力维度与教学创新行为各维度呈负相关外,差错管理氛围其余三个维度均与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各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从统计结果中还可以看出,差错处理与创新教学行为兴趣性的相关系数为0.396,表明中小学差错处理对教师教学兴趣性的影响效应可能具有协同性;教学行为的发散性,差错压力与其相关性最高,说明差错压力越大,创新教学行为的发散性越弱;而差错处理与创新教学行为的开放性关系最密切,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学校差错处理的氛围越浓,教师越能更好地展开教学的创新。
(2)回归分析
为了考察中小学差错管理氛围对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独立作用,以创新教学行为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以差错管理氛围各因子得分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兴趣性上,差错处理、差错压力、差错管理进入回归方程,三者解释量共为46.2%,三种差错氛围对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具有很强的预测力。在教师发散性思维上,差错压力、差错处理和差错预测进入回归方程,三者解释量共为38.8%,三种氛围对教师创新教学行为预测力较高。在教师教学开放性上,差错处理、差错预测和差错压力进入回归方程,三者解释量共为37.2%,三种氛围对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具有较高的预测力(见表5)。
三、讨论与分析
1.中小学差错管理氛围和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整体状况分析
中小学差错管理氛围与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及其各因子均分在3分左右,整体氛围还不错。究其原因,随着素质教育的积极推行,中小学差错管理制度日趋成熟,大大促进了教师的创新教学行为。然而,在差错管理氛围各因子得分上,差错预测因子和差错管理因子得分并不高,这表明中小学教师预测到差错发生的意识还相对薄弱,亟须培养和加强。差错处理因子的得分最高,表明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在差错发生后更倾向于与同事沟通和学习经验。在教师教学创新行为各因子得分上,中小学教师教学兴趣性因子得分较高,其次是教师教学开放性思维,教师教学发散性因子得分最低,说明当下中小学教师对待教学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但教学内容方面的发散性思维不够开阔。
因此,在从事具体教学活动时,中小学教师也要敢于抛弃传统的不敢犯错的思维模式,当出现差错时,勇敢面对,积极主动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同事沟通交流,找出差错背后潜藏的内在规律,解决教学差错,掌握差错处理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总结教学经验,促进自身和学校整体教学创新能力的提升。
2.不同人口学变量中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及各因子的差异分析
(1)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在学校性质上的差异分析
中小学教师教学兴趣性、发散性和开放性在不同学校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异,乡镇公立性质的学校得分明显高于城市公立性质的学校。究其原因,乡镇公立性质的中小学教学管理可能更宽松些,不及城市公立性质学校严格和规范,通常而言,“事过犹而不及”,管理太过严格,束缚了教师的开放性思维,捆绑了教师的发散性思维,降低了教师对教学的兴趣性,“约法三章”也需适度。而乡镇公立学校则不同,它给予了教师更多的教学空间,不过分以条条框框对教师的教学加以限定,教师个性教学方法的施展得以保证。
(2)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在是否班主任上的差异分析
数据分析表明,教师教学发散性和开放性思维在是否班主任上存在显著差异,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在发散性和开放性上的得分均高些。主要原因可能是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处理的教学工作更繁杂、更具体,班主任须兼顾学生学习与生活。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会遇到纷繁复杂的教学事件,仅凭专业教学知识是无法应对和处理的,教师的发散性和开放性思维也至关重要,班主任需要灵活地处理各种教学事务,保证学校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地开展。
3.中小学差错管理氛围与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关系分析
中小学差错管理氛围对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差错处理、差错预测和差错管理有助于促进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差错压力不利于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产生。差错处理显著正向预测教师教学兴趣性、发散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Beta值分别为0.379、0.200、0.287,P
这给中小学教学管理实践带来新的启示,差错孕育创新,教学创新行为的产生是基于教师不断的教学试错,与同事不断沟通、学习并归纳总结的结果[7]。中小学教学管理阶层要改变对差错的认识,要认识到教学工作中出现差错在所难免,包容、理性地对待差错尤为重要[8]。包容差错并非对教学中所出差错熟视无睹,而是在教师由于疏忽出现差错的前提下,学校理性地看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差错,特别是教师因为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而出现的差错要持包容态度,并对教师的探索和创新想法给予鼓励和支持。中小W校可考虑以周或月为划分周期,在教师间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教学差错问题,达到纠正差错、总结提升的目的。鼓励教师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正确面对所出差错,促进教师间的差错学习、沟通和思考,引导教师从差错中不断学习、不断突破、不断创新教学,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差错管理氛围,提高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Edmondson A C.Learning from mistakes is easier said than done:Group and Organizational influences on the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of human error[J].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1996.
[2] 陈文沛.差错管理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跨层次模型分析[J].现代财经,2013(10).
[3] 高晶.差错取向与个体创新行为关系研究――基于团队性绩效考核中介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2).
[4] Edmondson A C and Lei Z K.Psychology safety:The history renaissance and future of an interpersonal construct[J].Annual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4(1).
[5] Frese M and Keith N.Action errors,error management,and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5(1).
[6] 俞国良.创造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7] 杜鹏程,贾玉立,倪清.差错能成为创新之源吗――基于差错管理文化对员工创造力影响的跨层次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9).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教育改革
我国的教师教育,包括职前的师范教育和职后的教师培训,虽然在近年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总体上来讲,依然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学生(员)的实践。职前的师范教育的实习,时间长一点的是8周左右的时间,并且其中还要包括一周时间的总结,而职后教师培训主要就是请大学里的一些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当然,这些也是必要的一问题是,如果教师教育就只是这些,那它显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一我们知道,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目前的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教师的知识包括水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现在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是对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起作用,而其实践性知识则被忽视了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便对教师专业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做教师,只要有相应的学科知识,再学些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就可胜任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借鉴美国教师一专业发展学校的思路和做法对我国的教师教育进行改革。
一、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依据及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最旱是1986年由当时的关国研究性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组成的霍姆斯小组在其《明日教师》的报古中提出并建立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但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校,通常是在原有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有的是在原有学校中有独立的机构,有的则是附属于原学校的原有机构之下.其核心是一所大学的教育学院与若干所中小学建立起来的合作体,目的是使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能一体化,以此提高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和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依据
(1)反思性教学
对“反思”的系统论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一书中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定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的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它使人们从单纯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运行中解脱出来”。
20世纪80年代,由于教育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进一步关注反思和反思性教学。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没有反思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知。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人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科顿和斯巴克斯一兰格提出了一个教师反思的框架,后者还提出了反思的三种内容,即认知元素、批判元素及教师陈述。布鲁巴赫提出了五种反思的方法,即课后备课、写反思日记、观摩与分析、职业发展及开展行动研究。
(2)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这一概念最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于1944年提出。行动研究是为了弄清现场面临差别的实质,从而引出用以改善事态的行动、行动研究是由现场人员和研究者协作进行的调查和研究,它直接的目的在于改善实践。上世纪50年代,行动研究开始进人美国教育科研领域,70年代在欧美各国便已成为主要的教育研究方法之一。
行动研究的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它把“行动”与研究结合了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解决问题;第二,它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改善实践,其研究者即研究结果的应用者;第三,它的研究场所不是研究室(所),而是实际的教育工作所在场所。
正因为行动研究是在教育工作的情境中进行的,是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所以行动研究首先强调要从经验巾学习,即要根据理论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行动研究中,实践者就是研究者。这有利于理论更好地和实践结合,从而对实践加以指导,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因此,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是“在行动中研究”,是“由行动者(进行的)研究”。
2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
前文已提到,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目的是提高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推动中小学及大学的发展。这一目的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就是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就是融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为一体。因此,“合作”便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成败,“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
为什么要合作?第一,教育问题涉及多方面,并且这种多方面还是互相影响的,所以要进行改革,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多方面共同合作;第二,理论与实践不可分割,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所以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也必须紧密联系,才能相互促进;第三,教师的专业素质既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又包括专业实践能力;第四,在传统的模式中,大学教育学院与地方中小学是完全隔离的,现实中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要求大学与中小学必须进行合作。
怎样合作?一般是通过联络小组来进行合作的。联络小组的成员必须既有大学教师,也有中小学教师。由于大学和中小学的性质及其在专业发展学校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所以其成员的职能也不一样。对中小学教师来说,第一,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实习生的教学,是与实习生进行合作以共同负责班级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第二,走进大学校园,承担一些师资培训的任务。对大学教师来说,第一,在专业发展学校中,他们要参与各种教师研讨活动,要听实习生的课,组织实习生进行讨论,并把专业发展学校中的情况及时地反馈给大学;第二,在专业发展学校举办高级研讨班,针对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间题,与中小学教师一起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二、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意义及其制约因素
1.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意义
(1)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能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前文中我们说,中小学教师在联络小组中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实习生的教学。中小学教师要指导实习生的教学,首先必须对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好地指导实习生。另外,由于这时是中小学教师与实习生的合作,所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必然要受到实习生的挑战,这也促使中小学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加以反思。其次,联络小组中的中小学教师还可以进人大学校园,即或被聘为大学的兼职教师,或选修大学的相关课程,或参与大学教师的课题研究,这些无疑都有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最后,联络小组中的大学教师一学年中可以有一半左右的时间在实习生所在实习学校工作,在这期间,他们可以采用各种形式与中小学教师就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过去只作为实践者的中小学教师,现在就既是实践者还是研究者,无疑也会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能促进中小学与大学之间的合作
通过前文对“合作”必要性和途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确有利于改变过去由于性质和地位不同而带来的那种大学与中小学之间互相轻视、互不往来的状况,从而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对于双方都是有益的。
在中小学这一方,它可以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中小学带来新气象。美国有实践表明,参加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项目的学生,其学业成绩要高于未参加该项目学校的学生,特别是在语文、数学等科目上。前文已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助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后当然也会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大学这一方,第一,它能拓宽大学教师研究的领域。由于与中小学有合作关系,所以大学教师可以进人中小学,可以与中小学教师一起研究他们双方都感兴趣的问题。这有利于大学教师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并以这些问题为中心,与中小学教师共同进行研究,从而使大学教师的理论向实践转化。第二,将中小学教师作为兼职教师聘进大学校园,有利于在大学就读的“未来的教师”了解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从而使他们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有利于他们根据未来工作的需要,努力学习,提高能力。
(3)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利于大学组织学生进行实习
在传统的教师教育中,实习生往往只需在实习学校上几堂课就可以了。但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实习生的实习时间长达一年左右,实习的范围也不只是听课、上课,而是要作为学校的正式成员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另外,在这种实习的过程中,实习生既可以得到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经验上的指导,又可以得到大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上的指导,从而使他们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些,无疑都有助于实习生在教育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能力上的提高。实践表明,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习比传统的实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了解中小学的需要,因而也能更快地使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发展的制约因素
(1)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某种程度上的矛盾
第一,传统观念上的地位的不平等。
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要求大学与中小学之间是伙伴关系,要求双方的地位必须是平等的,否则合作就必然面临困难。但实际上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学对教师所需知识的理解还主要是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这样,如果只看这两种知识,当然中小学教师就无法与大学教师相比。但如果从实践性知识看,则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就没有可比性了。通俗地讲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中小学教师不会有大学教师那么多的学问,但许多大学教师基本上也无法上好一堂中小学的课。
第二,双方的目标不同。
目标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大学及其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实习生对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而中小学及其教师则主要关心他们的学乍学习的状况及学校的声誉。这种目标上的不阳极可能导致双方合作上的失败
第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的距离。
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的ff动。但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H前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教师希望大学教师能解决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甚至希望大学教师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但事实上,大学教师满足不了中小学教师的这种要求。在大学教师中,许多人只是对某问题有观点,并目这种观点也往往只足他们自己的观点,至于具体怎么做,实际上他们也是没有任何经验可言的。另一方面,大学教师也很难看到中小学教师能按照自己的理论去做。其昧因足:首先,中小学教师首先要依据的是他们所处的情境;其次,中小学教师在阅读大学教师的理论时.不可能将他们头脑里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等全部除太,他们也必定是带着他们的“成见”来理解大学教师的理论的。正因为如此,合作的双方之问就极易产生这样的误解:大学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是用经验指导实践.缺乏先进理论作为指导;而中小学教师则认为大学教师的理沧是“空中楼阁”。
(2)中小学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参与音的个体性。
所谓参与者的个体性,足指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只足他们自己的选择,而与学校的整体关系不大。这种情况随之产生出以下的问题:首先,学校很难形成某种环境,即一种有利于教师之间就某些问题进行较为广泛的讨论,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J使那些对教学不够积极的教师改变他们的态度的环境。其次,更为主要的是,由于参与蕾的个体性,这就使他们的讨论只能局限在一个小群体之中,从而造成使需要进行的整个学校范围的变革被忽视的状况。
第二,对参与者的当前教学质量的影响。
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促进他们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要参与的中小学教师就必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对大学实习生的指导,对基地的管理,充当大学与罄地之间的联络人,等等。但巾小学教师首先是自己的学生的教师,而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当他承担了比以前更多的职责时,这种新增加的职责就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本职工作,也就是会影响到他当前的教育教学。
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1.它启示我们,我们的教师教育的观念要改变
(1)应改变过去那种将教师教育分割成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两块的思维方式,树立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观念这能使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走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同时也能使中小学教师重返大学而走进理论。
(2)应改变过去那种大学与中小学之间不平等的观念
这种观念的改变,主要是要认识到,中小学教师专业的特性主要不在于其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而在于其实践性知识,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
(3)应改变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观念
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这个问题上,我们要认识到,许多教育理论只是这种理沦的持有者对于某些问题的自已的较为系统的思考而已,它不于自然科学的理论。自然科学的理论是以客观为依据的,而教育实践巾的许多方面则是以人的精神为对象的。教育实践还是人人之间的互动,而技术性的实践的对象则是被动的物,技术性的实践是人对物的征服或控制因此,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应该是一种互相理解的关系,教育理论的主体“最多只能是教育实践的‘前’义者’,而非‘指导者’;最好的也只能是教育实践主体的‘伙伴’而非他们的‘导师’。
2.它启示我们,我们的教师教育模式要改变
(1)应改革现行的教师职前培养的模式
首先,作为人职前应掌握相当多的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实习在教师职前培养中是至关重要的。但实习并是简单地在几周的时间内看一看观摩课或实习者亲自上几堂课,而应该足在一个较长的时问内实习生作为实习学校中的正式一一员全面地参与该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其次,过去师范生在学校学习时,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但缺乏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应聘请一些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作为自己的兼职教师,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2)应改革现行的教师职后培训的模式
应改变过去教师在职培训就是请大学教师开讲座的做法,将反思性教学与行动研究的理念和做法用于教师的职后教育。中小学教师在对大学实习生作指导时,他们自己也必然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而在大学教师进行问题研究时,他们也就将行动研究融入了这种研究之中,因而这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
(3)应改革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合作的方式
关键词:团体辅导 小学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23-02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为此,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除了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等内容做出详细规划外,同时也明确指出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作为从事天津市河东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笔者非常重视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探索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新途径新方法。
通过和本区小学教师的沟通交流和自己的探索实践,笔者感到把团体辅导活动应用于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比较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自身的成长,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它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较高,省时省力;辅导效果易巩固和迁移等特点。为积极探索团体辅导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应用,逐步提高小学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帮助他们调节情绪状态、缓解心理压力,协调人际关系,根据河东区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笔者设计了一套团体辅导方案,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辅导效果。现将辅导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简单介绍如下:
1 目标
提高小学教师的自我认识,帮助他们学会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积极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小学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2 参加者
参加第五周期继续教育的小学教师,每个班级按学科划分,人数不一,基本在45人左右,根据每个班的实际情况分组。
3 时间
每个班级每周一次共三次,每次一个单元,每个单元120分钟。
4 程序
4.1单元一
目标:学会情绪管理,懂得如何宣泄情绪。
主题:每天都有好心情
设计依据:情绪稳定与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因此学会情绪管理,懂得如何宣泄情绪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容。
4.1.1微笑握手
目的:帮助教师互相认识,感受团体心理辅导的特殊氛围,在以后的活动中互相支持、协作。
操作:指导者:“今天的你与以前的你是不一样的,你今天心情愉快,积极乐观,让我们团体中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今天这个不一样的你。请你面带微笑,和周围的人亲切的握握手,打个招呼。”指导者引导大家争取与每一位成员握握手。
4.1.2情绪彩带
目的:了解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情绪状态。
操作:指导者发给每位教师一张白纸,每个小组一盒彩笔。指导者:“如果每种情绪可以用一种颜色代表,请把你近一周所体验到的情绪按顺序画成一条情绪彩带,并在下面空白地带画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请大家一起观察自己的情绪彩带,在组内与其他老师交流自己情绪彩带的具体内容。”
4.1.3我的情绪我做主
目的: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
操作:发给每位教师一本彩色记事贴纸,让教师写下自己平时调控情绪的方法,然后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介绍调节情绪及宣泄情绪的方法。
4.1.4情绪ABC理论
目的:让教师了解情绪ABC理论,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使用。
操作:指导者讲解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的情绪ABC理论。让教师了解诱发性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诱发性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诱发性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因此我们的不良情绪或者说是不适应,归根到底是由非理性信念带来的。非理性信念有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列举埃利斯总结的人的十大非理性信念,并引导组员逐一进行反驳,用理性的信念代替非理性信念。然后成员在固定小组内挖掘自己身上的非理性信念,请小组成员帮助校正。活动结束后,团体分享感受。
4.2单元二
目标:学会压力应对的方法与技巧。
主题:与压力共舞
设计依据:小学教师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掌握压力应对的方法与技巧,能让小学教师在工作生活中更好地面对压力,从而保持身心愉悦。
4.2.1压力指数测试
目的:了解自己的压力大小。
操作:发给每位教师一份15道的压力指数测试问卷,让他们初步了解自己压力的大小。测试题如下:1.你是否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或者生活?2.你是否有时候很难集中注意力?3.你是否经常有失眠的困扰?4.你是否对工作不满意或觉得责任太重?5.你是否为计划进展不顺利而恼火?6.你是否和某些人包括亲人经常争吵?7.你是否常对家人或者小孩没有耐心?8.你是否常无法安静下来,并且容易感到紧张?9.你是否常有头疼或者胃病?10.你是否经常忘记了东西放在哪里?11.你是否有家人健康状况不良?12.你是否经常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13.你是否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14.你是否有暴饮暴食或过度抽烟的倾向?15.你是否常觉得没有可以倾诉的地方?测试结果说明:如果只有2-3道题回答“是”表明你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程度不高。如果你有4-8道回答“是”,则表明你的心理压力较大,这时如果能够了解引起自己心理压力的根源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这些题目中间有8道以上你都回答了“是”,那则表明你目前正承受着较大的生活压力,这时你就要冷静下来好好想想如何减压了。
4.2.2压力事件评估表
目的:分清不同的压力事件对自己的影响。
操作:发给教师一份压力事件评估表。中间的“笑脸”代表自己,笑脸周围有若干“圆圈”代表你面临的压力事件。圆圈大小代表压力事件的大小,圆圈离“笑脸”的远近代表压力事件的紧迫程度。在圆圈里写上自己的压力事件。不一定所有的圆圈都要填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即可。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压力事件。
4.2.3压力大家谈
目的:通过讨论交流,掌握压力应对的方法与技巧
操作:发给每位教师一本彩色记事贴纸,让教师写下自己平时应对压力的方法,然后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分享应对压力的方法与技巧。
4.2.4对抗压力的CALM技巧
目的:让教师掌握对抗压力的CALM技巧,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使用。
操作:指导者讲解对抗压力的CALM技巧。CALM指的是改变(Change)、接受(Accept)、倾听(Listen to yourself)、管理(Manage)。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接受生活工作中的不顺与失败;倾听什么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管理自己的时间、情绪、生活方式和职业生涯。
4.3单元三
目标: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
主题:携手同行
设计依据:在工作中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有利于小学教师消除工作中的不适感和倦怠感。
4.3.1松鼠搬家
目的:通过体验找不到团队的那种无助感,让教师明白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操作:三人一组,其中两人面对面拉起手,扮作一棵大树,另外一人钻入其中扮作松鼠,并有1-3个自由人,既不是大树也不是松鼠。指导者下口令:“松鼠”,大树不动,所有的松鼠去寻找新的大树。下口令“大树”,所有的松鼠不动,扮作大树的两人去寻找新的松鼠。下口令“地震”,全部重新组合,两人作大树,一人作松鼠。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束后团体分享感受。
4.3.2背坐起立
目的:缺乏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天敌,通过活动让教师明白互相信任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操作:每位教师寻找一个伙伴,两人一组背靠背坐于地板上,双手抱肩,然后相互用背靠紧,用力推挤渐渐站立起来。分享整个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4.3.3同舟共济
目的:增强合作意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操作:全体成员分成8-10人一组。将报纸看作本小组在落水时唯一的救生工具,小组讨论想办法让更多的人站到报纸上获救,每个人都必须踩到报纸作为支点。看哪一组获救的人最多。团体分享感受。
4.3.4心有千千结
目的:通过活动,让教师掌握处理人际冲突的方法。
操作:10-12人为一小组,拉起手围成圈,记住自己的左右手拉的是谁的手,然后松手在圈内自由走动,指导者喊“停”,站立不动,再拉起原来的左右手,打成结。在不松手的情况下,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在获得经验后,让全班教师围成圈再进行一次活动。大家分享感受。
4.3.5共植心愿树
目的:分享三次培训的感受,更好地面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操作:每位教师发一张心形的彩色贴纸,写上自己的感受或者将来生活工作的愿景,贴在提前准备的塑料圣诞树上。让全体成员在一个充满温馨甜蜜又依依不舍的情景中告别团体,走向工作生活,留下一段美好而又难忘的记忆。
团体活动结束后,经过调查反馈,绝大部分参训教师都认为这次团体辅导非常有意义有价值。因为大家都是小学教师,所教学科相同,工作情况类似,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容易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愿意去发现内隐的自我。通过沟通交流彼此帮助,调整了自己的情绪状态,学会了压力应对的方法和技巧,知道如何去建立更加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宽容,更加快乐,并能够积极地投入工作生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近年来,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有愈发严重之势,我们有必要把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为他们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利用团体辅导独特的教育与发展作用,促使小学教师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贾林祥,宋广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健康频道,2000,9(3A):23-26.
[2]张明.浅谈教师的心理健康[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25(12A):20-23.
[3]谢福胜.小学教师心育能力培养阶段性实验研究报告[J].现代教育研究,2004, 20(11A):40-43.
钟屯乡中心小学 王文国
为进一步抓实中心校及村小的校本教研,使校本教研活动能够真正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乡各小学的实际情况,决定以网络教研为主要形式,改变集中教研“交通不方便、占用大量教学时间、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的弊端,及“村小所任学科教师人数少难以开展教研”的现状。特制订《网络教研实施方案》,并征求全体教师的意见,以进一步完善。
一、成立网络教研领导小组
组长:张艳杰(负责教研活动全面的工作)
副组长:王文国(具体负责教研活动的开展)
组员:姜颖(负责数学教研活动的指导及引领)
岳秋艳(负责语文教研活动的指导及引领)
何志剑(负责科学、信息技术、地方学科教研活动的指导及引领)
王文国(负责英语、综合实践、音美学科教研活动的指导)
董英(负责品德学科教研活动的指导与引领)
王铁生(负责体育学科教研活动的指导及引领)
吴敏(负责幸福小学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组织和指导)
付春华(负责罗台子小学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组织和指导)
赵大勇(负责沙河堡小学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组织和指导)
二、确定各学科教育博客负责人及主持人
:
一年组:博主:谢英
二年组:博主:王淑敏主持人:张宝莲
三年组:博主:付金环主持人:杨丽君
四年组:博主:么爽主持人:白垠
五年组:博主:冯波主持人:陈素英
六年组:博主:吴研主持人:张坤
英语组:博主:王威主持人:陈淑丽
品德组:博主:吕学春科学组:博主:霍明
美术组:博主:吴海涛音乐组:博主:冯杰
体育组:博主:王慧斌综合实践组:博主:杨进
地方课程组:博主:穆慧
三、博主及主持人的主要职责
:
博主的主要职责:
1、建立教育博客,为年组教研提供交流平台;
2、及时更新教育博客内容,为年组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3、管理教育博客,及时删除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评论及留言;
4、每月与主持人一起至少组织2次网络集体备课活动,根据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至少组织一次小课题研究活动。
5、负责记录和统计教师参与网络教研活动情况。
6、负责整理网络教研有价值的过程材料。
主持人的主要职责:
1、与博主配合,根据学校教研计划,组织好本年组教师开展教研活动;
2、确定本年组的小课题研究内容,组织年组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
3、与博主配合负责记录和统计教师参与网络教研活动情况。
4、与博主配合负责整理网络教研有价值的过程材料。
四、网络教研的主要内容及时间安排:
主要内容:
四月份主题:如何设计“实用、管用、好用”的教案。
五月份主题: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体现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六月份主题:各学科如何设计有效的学生课堂活动。
时间安排:
语数外学科:周三下午;品德学科:周一早8:00—9:30
科学学科:周二早8:00—9:30美术学科:周三早8:00—9:30
音乐学科:周四早8:00—9:30体育学科:周五早8:00—9:30
地方学科:周二下午15:30—16:20
综合实践:周四下午15:30—16:20
五、网络教研形式
:
(一)利用教育博客,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开展网络教研。
1、每个学科或年级组要建立一个博客,供年组内教师开展网络教研,年组博客由教研组长负责建立;其他教师要积极建立自己的博客,总结教学经验,积累教育资源,促进专业发展。
2、根据学校教研计划,各年组教师在组长的组织下,开展网络集体备课,每月进行两次。集体备课由组长做中心发言人或组员轮流做中心发言人,确定下一时段各学科备课的知识点、重难点,以及教学中可预见的问题的解决办法。中心发言人以日志的形式在年组博客上,其他年组教师及时阅览,发表意见,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同时组内教师要对上一时段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博客留言中,全部教师都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答疑。每次交流后,对有价值的内容由组长进行整理,以日志的形式进行。
3、每个月各年组要利用教育博客进行一次小课题研究的交流活动,小课题的确定由组内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提出,组内教师共同研究。小课题研究以短期研究为主,每月一个主题,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每次交流后,对有价值的内容由组长进行整理,以日志的形式进行。
(二)利用“钟屯乡小学教师教研QQ群”开展网络教研。
利用教育博客进行“评论、留言”式教研是我乡小学主要的教研形式,为
克服博客教研交流速度慢、反馈时间长的问题,以及一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比较低,参与博客教研有一定的困难的实际,以“钟屯乡小学教师教研QQ群”为平台,通过语音进行在线教研为补充形式。
1、各校要保证宽带的畅通,为网络教研提供便利。中心校为各校配备网络教研所需要的音箱、话筒。2、QQ群教研时间由各年组自行确定,中心校不做统一要求。开展语音教研时要利用录音软件进行录音,教研后,由组长整理出文字材料,在年组博客上。
六、网络教研的要求:
1、各年组博客上,要在醒目位置公布年组教研的时间和内容,方便教师参与教研。
2、教师要按照年组公布的教研时间和内容,参与年组教研,积极发表意见,取长补短,用于指导教学实际。
3、各校校长要通过学校博客的信息及博客链接,及时了解全乡各年组开展教研的情况,督促、指导教师参与网络教研。
4、中心校教研室领导及全乡骨干教师在教研中要起到引领的作用。(谢英、吴研参与全乡语文学科的教研;杨进、张君成参与全乡数学学科的教研)
七、网络教研的考核奖励办法
1、教师参与网络教研采用积分形式进行考察,每次教研结束由教研组长统计积分,并将统计情况上传到.......。积分如下:中心发言人发表集体备课日志20分/篇(不低于500字);中心发言人讨论话题日志5分/篇;教师参与讨论精彩留言或评论3分/篇(不低于50字);一般留言或评论0.5分/条。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言论,每条扣10分。
在学校博客主页面设立“网络教研教师积分榜”,定期公布教师开展网络教研的积分情况。
2、在教研博客中,评选优秀博主。标准如下:(1)博客页面设计合理,栏目齐全,链接有效。(2)按时组织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教研效果好。(3)每次教研后及时整理教研内容,进行。(4)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3、在教师博客中,评选优秀教育博客。标准如下:(1)博客页面设计合理、新颖,内容丰富,便于查阅。(2)个人教育日志真实反映教师生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论文摘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文章从近几年笔者参加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际出发,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构建了以评价和培训过程监控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2005年4月教育部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里的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努力地研究和探索,围绕培训,已经形成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评价方法、培训资源光盘、模拟考试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亟待完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正因为如此,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才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首先在于保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从机制上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培训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毫无疑问,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将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重要的贡献,必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1标准
标准规定了培训质量应该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它是培训工作的依据,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也是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四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意识与态度;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与创新;四是社会责任。标准提供了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2培训教师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培训方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为培训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培训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理解并运用;培训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培训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
培训团队教师的组建可能通过教师联聘的方法,精心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包括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队伍。成立培训教研室,教学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要明确主讲教师职责,助教职责,辅导老师职责。教学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和督促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常进行检查性听课,并收集学员意见,掌握每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负责组织集体备课、试讲等教学活动;负责培训效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教学秘书职责:负责检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勤情况,定期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收集学员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老师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分配的教学任务不得推诿,并按各项培训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
3培训前期调研
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主要的培训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培训工作,部分培训方案不足调查研究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前培训机构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调研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4培训后管理
目前,由于缺失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支持、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is]培训学员}}{现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采用怎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以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5资金保障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建市健全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
二构建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标准gb6583对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qa)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仃系统的全部活动”。
我校从2005年起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充分认识该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培训质量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培训质量形成伞过程相天素的系统思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了一套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该体系包含培训过程的三个子系统、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一个培训支持条件系统。这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培训前的h标和制度体系
培训前期调研作为一种体制要坚持下去,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是制订培训方案乖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于段上的荩本要求。学员学习需要分析是培训前的莺要一作,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训目标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任务性,以问题为本,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培训内容,把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引入理论培训中,实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学校可利用已何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头脑风暴、小组活动、白。t活动、自我评价、课外延伸等活动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培训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针对培训信息反馈相对滞后,问题反映出来后往往只能在下一轮培训中才能加以调整的培训现状,该体系要求实时全程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决策和处理。培训过程不再是仅由最终结果来控制,而是随时对培训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对培训问题响应和处理的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如可以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等多种于段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指导委员会、教研室、教学主任通过和学员座谈的方式、查看教师撰写的培训曰志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方案,以期达到培训的目标。
教师培训质量学员测评,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培训期间的每个晚上安排有学员的自由上机练习或专题研讨,安排2-3个专门教师进行辅导或教授主持。对当天培训的内容进行强化,如发现多数学员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培训目志进行记录并告诉第二天培训老师进行适当补救。案例分析、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录像,微格教室等设备帮助学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3培训后质量保障系统
培训结束后,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给学员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主讲教师的e—mail、qq号码等都告诉学员,学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取得学习团队的联系和帮助。
4培训质量评价系统
评价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学员、教师、管理者、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通过问卷、班级培训日志、学员座谈等形式监测培训的有效性。
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注重评价对象本身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评价对象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自身价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对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发展的评价。(2)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3)强调评价的过程性。(4)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从单向转向多向,建立学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考试成绩、小组作品、成果汇报、出勤情况等等。。。
5培训支持系统
“顶岗实习、双向培训”提出的时代背景
建国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理念的演进过程经历了政治目的论、体质目的论、技术技能目的论、全面发展目的论、育人以及“健康第一”的现代化发展过程,①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不同时期体育教学与时展以及教育发展的关系所引发的,即依据时代的变化和教育发展的特征将落后的体育教学理念进行改造。在学校教育领域,科技文化对体育教学文化的挤压,学校体育文化发展逐渐缺失,体育教学在实践操作中又因为缺乏文化内涵,而导致其思想僵化、功能单一,这造成了学生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逆反心理。近年来,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是以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提高国民体质为目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过分注重了体育的工具性价值,却缺乏对体育价值的考虑,进而又导致了体育自身教育力量和教育地位的衰微。体育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功能对促进学生体质增强、健康水平提高有重要作用,如何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其所应有的教育价值和功能是现实的难点。中小学校在现实工作中常常将教学实习视为一个临时性的包袱,这种担心主要是出于对实习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担心,如担心在授课过程中出现对班级、对学生的缺乏控制力,担心教学实习会打乱学校原来的教学计划和学习气氛,担心被顶替下来的教师无所事事等等。因此,大多数中小学校在和高校合作培养实习教师的过程中往往是流于形式的,这造成了实习教师在实习过程中变成了旁听生或者做一些辅助教学的简单工作,并没有真正到课堂上进行锻炼的机会。②也有的学校为实习教师安排了上课的机会,但是没有对其在备课、教案设计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或教学指导。还有一些学校对实习教师的教学过程采用放任的态度,常常把实习教师当作是全能的教师,任何事情都由实习教师来做。
“顶岗实习、双向培训”的问题与反思
高校实习时间通常安排在大四上学期,顶岗实习的时间跨度普遍为一个学期,这种安排形式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教学情境、维持顶岗实习的严肃性,同时也有利于基地学校安排工作,维护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但是容易造成实习基地学校任课教师同一学年内各学期相比师资不均衡,以及出现学生实习与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冲突。在对农村教师培训的时间方面比较灵活但主要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集中到高校进行8周的理论课学习;第二个阶段是到城市中小学分别进行为其1周的见习和实习;第三个阶段返回原单位进行16周的教研工作;第四个阶段到高校进行为期1周的综合考核,并对考核合格者颁发教育培训合格证书。从顶岗实习、双向培训过程的指导情况来看,高校因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每个实习点都安排指导教师,而实习教师作由于缺乏适当的管理,容易不知所措,针对这些问题尽可能地多安排责任心强、协调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入驻农村中小学所在地,统一指导该地实习生的各项教学工作和生活安排,同时要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高师院校和实习基地学校保持密切联系,督促基地学校完善师范生的日常管理和教学指导工作。同时,要改革教师培训方式,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系统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并以基地学校为中心,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方式上把理论讲授、专题研究、观摩教学结合起来,注重学员的自我反思、参与互动。目前多数学校安排实习和培训的教师比例为1:1,这种模式便于管理的同时也非常的实用,但是,实习教师在工作中往往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如果完全将课堂交给实习教师而不去管理和指导,未必能达到教学实习工作的目的。因此,在对实习人数的安排方面要与培训教师以2:1或3:1的比例进行置换,这样能够为实习教师提供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对提高其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参与顶岗实习的大学生对参与课题研究的重视和参与程度不够,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管理以及教案的编写上,对科研工作积极性较差。但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应该树立科研意识,要把课题研究作为一项重点内容进行培训,并以高校教师为指导,以课题小组为单位,促使培训教师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课题论证的形式集体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使参与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能够边实践边研究,实现让每一个教师都具备能够参与或独立完成科研工作的能力。
本文作者:王鹏工作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一、宗旨与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遵循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规律,促进中小学教师全面和谐、积极主动、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动现代学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和完善教师校本培训、自主发展、专业评价的成才机制,激发教师养成勤学习、爱钻研、善思考、多实践、好反思,勤总结的专业习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促进教师主动自觉发展。教学工作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职责,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和课堂教学全面达标,将专业发展的外在要求逐步变为自主发展的内在需要,科学规范地造就合格教师队伍。
造就德艺双馨的名师,发挥名师对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坚强引领作用;打造德能兼并的教师团队,对现代学校发展形成有效的推动力量。
二、参加对象
中小学所有40岁以下的教师都要参加课堂教学和专业知识双过关活动。
三、内容与要求
中小学教师双过关活动,是按照平川区教育局“教学管理年”活动要求,根据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及《平川区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过关考评实施办法》和《平川区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的相关文件精神,要求中小学教师在3年时间内,通过参加校本培训和自主发展,逐步做到课堂教学和专业知识达标,并能顺利通过教育局组织的两项业务考核。考核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课堂教学达标
课堂教学指从事学科教学、落实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管理”、“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六项内容。
1.要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要明确具体,并以灵活的形式自然呈现。
2.要优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主题明确,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转换自然。
3.要优化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要能恰如其分的运用教学语言进行导入、提问、讲授、起伏、释疑、转折和总结,既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又能紧扣主题,把握分寸,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
4.要优化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要能够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和不失时机的调控,以有效的组织形式开展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管而不死,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5.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注意体现课型特点,合理安排教学结构和环节,及时反馈矫正发现和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行的学习方法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6.要优化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归纳总结,并恰当的运用多种评价方法针对三维目标进行检测。
(二)专业知识达标
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各学科教材和相关知识”、“教学案例”、“课程标准”、“教学常规基本知识”等四项内容。
1.各学科教材和相关知识,要求教师要熟悉本学科教材内容,有比较广博的相关知识,能居高临下的驾驭教材。
2.教学案例,要求教师在掌握学科课程标准、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科学设计教学流程和教案(教案要写明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练习等),准备相关教具和实验。
3.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清楚课程性质与价值、基本理念及设计思路,掌握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了解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
4.教学常规知识,要求教师教学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包括“备课与设计”、课堂教学、“反思与总结”、“批改作业与辅导”、“评价与考核”等五项内容。
四、组织领导与考核
为了加强管理,确保“双过关”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成立魏矿学校“中小学教师双过关”活动领导与考核小组,全面负责活动的组织领导、监督落实和校级达标考核。
组长:卫永康(王登谭)
副组长:郑新峰、张兰芳、李建成、王仲才
成员: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各负责人
五、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学习,再次认真细致的学习《课程标准》、《平川区教学常规管理办法》、《平川区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教案评价量表》、《说课评价标准》、《说课稿评价标准》、《作业批改评价标准》、《平川区中小学义务教育段各科作业设置及批阅要求》等教育教学规范性文件,这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准则与标准,必须深刻领会,牢记心中。还要认真学习《平川区魏矿学校岗位责任及规章制度》,掌握岗位职责的所有要求及各项制度的规范,以便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执行。本学年五千字的读书笔记要按上述内容写。
二是坚持我校一贯比较成功的做法,落实好我校“一、三、六、九”教师素质工程,抓好青年教师的师徒结对、互帮互学工作,具体要求按“师徒接对协议”有关内容执行,每学期末教研室检查考核师徒活动情况,结果在校园数字平台通报,并把徒弟“双过关”与师傅带徒的优劣结合起来考评。三是扎扎实实落实好《魏矿学校教研教改实施办法》,教研室、教研组要履行好各自职责,按本办法的要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严、细、实,以此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所有教师的教研工作继续按本办法的有关条款执行,学校严格考核,形成 “外在驱使”与“内在发展”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四是上好“四课”,即中小学教师每周各一人的“公开课”、经考核在后五名教师的“汇报课”、组内“训练课”、受奖教师的“示范课”,通过以上“四课”的听、讲、说、评、通报,使每位教师天天有收获,日日有进步。
五是落实好教导处的月检和学校月抽查制度,抓好常规管理,落实 “四精四必”(精讲、精选、精练、精评;对学生作业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五字”(严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实抓教学过程的管理,活抓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细抓各学科教师的评价,引导班级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转变,努力做到过程监控和终端管理的有机结合。)和“六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组织考核、认真组织课外活动)的要求。
六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以教师自学为主,以寒暑假学习班、学校教研组的集体学习作为补充。
六、达标考核
(一)专业知识达标过关
按照区教育局安排,从2010年起,计划用3年时间,分层次、分批次队我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考试。考试学科:小学为语文、数学、英语;中学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生物、地理和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自己所教学科及特长任意选一科参加考试。考试形式各学科均采用笔试形式,英语除笔试外,另加听力考试。2010年8月已对XX年以后参加工作的中师或中专教师进行了考试,其他教师将会在2010-2010年考完。我校所有符合条件的教师都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迎接专业知识达标过关考试。考试时间和参加考试人员均听候教育局安排。
(二)课堂教学达标过关
1.校级课堂教学达标考核,在学校达标考核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下进行。在教师申报的基础上,根据《平川区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和《平川区课堂教学常规要求》对申报者实施一次公开课及二次随堂课考核,公开课应达到良好以上等级,随堂课均应达到合格以上等级。
2.考核结果设“合格”和“不合格”两种,“不合格”者半年后重新考核。应参加教学达标考核而不参加的、或经过考核被确认课堂教学不达标的教师,其业务考核视为不合格。对于连续两次未达标的教师,在达标之前,不得应聘教学岗位。
3.学校鉴定。学校对被考核者进行鉴定并作出结论,由校长签署意见后,连同参加者的课堂教学教案、评课考核材料一并存入《教师业务档案》备查。
任何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外在的社会需求和内在的学科逻辑。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创建符合世界教师专业化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反映了当今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现实期待和学科诉求,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柱性学科。初等教育学学科可以从教育学学科分化之中衍生,体现了教育学学科分化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
初等教育学;教师专业化;小学教育专业;学科诉求;学科逻辑
从历史上来看,学科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方,学科一词英文译作“diseipline”,“古拉丁文diseiplina本身已兼有知识(知识体系)及权力(孩童纪律、军纪)之义,乔赛(Chaueer)时代的英文discipline指各门知识,尤其是医学法律和神学这些新型大学里的‘高等部门’。”[1]而现代意义上的学科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当时的大学就是根据学科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大学的组织、结构与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大学按学科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一般来说,任何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外在的社会需求和内在的学科逻辑。初等教育学学科亦是如此。笔者认为,创建初等教育学学科,符合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当今我国小教专业本科化的学科诉求,符合教育学学科分化的内在逻辑。
一、历史背景:初等教育学学科创建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小学教师专业化经历过萌芽、发展、深化和完善的过程。1681年,拉萨尔在法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这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肇始。但是,当时的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机构,一般以“学徒制”培训模式为主,这种培训只是一种职业训练而不是专业训练。到了18世纪后期,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逐步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改革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实和发展了教育教学理论,促进了教学的分化和发展,并逐步形成独立的行业。为培养合格的小学师资,西方发达国家创办了师范学校,颁布了相关法律,主要从师范学校的设置条件、教师培养、教师聘任和教师待遇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小学教师培养正式迈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师范学校不仅重视师范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同时开设了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而且开始注重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训练。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最先在其颁布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解释,倡议“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2]1971年,日本在《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调整的基本措施》中指出,“教师职业本来就需要极高的专门性”[3]。1986年,美国卡内基工作小组和霍姆斯小组先后发表了《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和《明天的教师》两个报告,明确提出了教学专业化的概念,规划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标[4]。同时,倡导大幅度改善教师待遇,建议将教师培养从本科教育阶段过渡到研究生教育阶段。[5]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相继发表了《教师培训》、《今日之教师》、《学校质量》、《教师质量》等一系列教师专业化改革的报告。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构建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此后,又颁布了新的教师教育课程要求。20世纪80年代末,香港和台湾地区开始探索教师专业化制度改革。总之,随着教师专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舒尔曼认为,一个专业至少有六个基本特点:理想的职业道德;根植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学术知识;专业的技能和策略;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的判断;从经验中学习;掌管专业质量、进行知识收集的“团体”,其中,根植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学术知识,是所有专业的中心[5]。由此观之,一种职业要成为一个“专业”,没有学科发展作为基础是行不通的。从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路径看,西方发达国家完成了从中师教育到高师教育、从独立封闭式培养到灵活开放式训练的转变,并逐步形成了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小学教师教育体制。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与教育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初等教育学原理以及初等教育课程原理、教学策略、学校管理等所构成的小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群,已成为西方各国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重要的学科基础[6]。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经历了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并最终向一级师范过渡的时期。小学教师教育从中师、专科和本科的“旧三级”向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新三级”转变的“大学化”新趋势逐渐凸现。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2年2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然而,“教师专业化并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它更是实践问题,人们期待着教师专业化理念引领教师教育改革产生实际的成果。但是,教师专业化的实践远比目前有关的理论设想要复杂得多。教师专业化的实践推进,目前还处于困难之中。”[7]可见,小学教师专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绝不只是学历的简单提升及知识储量和程度的增加,小学教师专业化必须根植于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土壤之中。因此,必须开展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厘清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哲学基础,分析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因素,架构初等教育学的内容体系,这是当前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二、现实期待:初等教育学学科创建是小教专业本科化的学科诉求
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开始招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迄今为止,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已经走过整整18个年头了。经过18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成果辉煌:2002年,小学教育专业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教育学门教育学类,专业代码040105w)。据初步统计,全国已有130多所院校开设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小学教育专业成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此后,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12所院校也相继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纵观18年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专业定位、培养模式、课程方案、教材建设等层面的探讨上。这在小学教育专业初创时期,“摸着石头过河”———边探索边实践,这在当时确实很必要,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18年后的今天,如果还在这些方面争论不休,显然不够了。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研究已步入“深水区”———必须研究深层次的学科建设问题,这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现实期待。众所周知,专业建设必须要有学科支撑。那么,支撑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是什么呢?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应当积极构建独立的初等教育学学科。最早提出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学者是殷忠民、刘立德和阮成武。他们从背景与历程、分化与定位、建构与提升三个层面对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初等教育学的形成是世界初等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客观要求,我国初等教育及教育学学科发展、教师教育层次升级以及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迫切期待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和发展[6]。阮成武更明确指出,随着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与之适应的教育科学应进行必要的分化,加强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和课程建设,应当发掘初等教育的特定内涵、特殊属性和特有价值,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价值整合,形成具有学理深度和回归人文科学属性的学术品格,使之成为小学教育专业不可或缺的学科基础[8]。阮成武还与刘立德一起专门针对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指出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是初等教育实践发展的历史推动,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现实要求,反映了教育学学科自身既有综合又有分化的发展趋势,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任务,是建立形成初等教育学的理论范畴和学科体系,为儿童学习和成长创造一片崭新的天地[9]。2008年1月,首都师范大学举办了初等教育学科建设专家咨询会。会议邀请了顾明远、谢维和、朱小蔓等著名教育学专家莅临指导,主要就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影响深远。顾明远教授认为,初等教育学的支撑点除了教育学外,还应该有儿童心理学;谢维和教授肯定了初等教育学科独立存在的地位,同时认为,初等教育学应当根据教育学的规律和原则来建构;朱小蔓教授指出,初等教育学不能简单套用教育学理论,而应当依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借助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成果,以小学教育的现象、问题、规律为研究对象,并致力于解决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10]。2008年7月,全国初等教育学会召开了以“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为主题的学术年会。“会议认为,随着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本科化进程的持续与深入,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本科教育,应逐步形成并确立专业建设所必须依托的学科基础。围绕这一主题和焦点,代表们进行了激烈而坦诚的思想碰撞,也取得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共识。”[11]会议主要达成以下三点共识:一是从理论和实践多层面认识学科建设对于小型教育专业的重要性;二是从小学教师专业特性来确立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三是强调加强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笔者也曾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撑学科问题进行过探讨和分析,并指出了当时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教科院派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归根结底还是教育学专业,因此,教育学是其支撑学科;二是初教院派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属多学科支撑的专业,主要学科基础是教育学+中文+数学[12]。而刘慧教授则从小学教育性质、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和高师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分析,厘清了初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儿童学以及其他多学科的关系,认为初等教育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13]。由此观之,构建初等教育学学科是步入大学18年历史的小学教育专业的现实期待与学科诉求。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小学教师。初等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只有加强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才能促进小学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
三、学科逻辑:初等教育学学科可以从教育学学科分化之中衍生
创建初等教育学学科不仅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学科诉求,它本身也符合教育学学科分化的发展趋势,完全可以从教育学学科中衍生和发展壮大。众所周知,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梳理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教育学学科与其它学科一样,也经历过综合、分化、再综合和再分化的发展过程。教育学最初孕育在哲学之中,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才开始正式诞生。虽然教育学学科已经独立了,但此时的教育学学科还很不成熟,基本上是一个“大杂烩”。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教育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教育学开始逐步走向分化,出现了教育概论、教学论、德育论、教育管理论等分支学科。教育学各分支学科也在不断分化,例如,从教育概论中分化出教育目的论,从教学论中分化出课程论等等。与此同时,教育学还在不断地综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管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教育未来学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当然,教育学学科的分化—综合—分化,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路向,而是一个相互交叉和重叠的过程[14]。瞿葆奎先生认为,由于教育科学的特性,有多少可以用于研究“人”的问题的方法,便有可能产生多少分支学科;有多少种实际教育问题,就有可能产生多少分支学科[15]。从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看,任何一门学科最初都是孕育在另一门学科之中,而后经过不断发展才独立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新学科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原有学科的分化;二是学科之间的综合。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科的分化和综合中找到一些新学科的生长点。从学科分化角度看,教育科学目前已经形成的分支学科还将进一步分化。有学者建议依据教育对象和教育类型的区别,将普通教育学更名为基础教育学,进而使之与研究教育一般问题和基本理论的“普通教育学”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分化建立初等教育学和中等教育学,确立初等教育学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地位[16]。值得一提是,教育部在最新的学科与专业分类目录中,已在二级学科“普通教育学”之下设立了初等教育学和中等教育学两个三级学科。因此,笔者认为,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创建,既可以不断丰富教育学学科的内涵,又可以扩大教育学学科的外延,从而有效促进教育学学科的分化和发展。当然,初等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的母体中分化剥离后,应建构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形成自己的概念和范畴体系,并对国内外有关初等教育的思想与制度、事实与价值、理论与实践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和提炼[6]。如何建构初等教育学呢?笔者认为,初等教育学应当总结中师教育学的优良传统,挖掘中师教育学的宝贵资源,整理中师教育学的文化遗产,从百年中师教育学的文化沃土中汲取营养,并使之创造性应用于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实现中师教育学的“涅槃”。同时,初等教育学还应当借鉴其它教育学科尤其是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的创建经验,克服简单移植或复制普通教育学的学科框架和模式的做法,积极探寻初等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此外,初等教育学应吸收伦理学、儿童心理学、儿童生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学术营养,开辟初等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空间,形成本学科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内容体系。
作者:谢培松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3.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J].万勇,译.外国教育资料,1984(4):1-5.
[3]瞿葆奎,钟启泉.教育学文集:日本教育改革[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57.
[4][美]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工作组.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1986年5月)[C]//.国家教育发展与改革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二集)——美国、苏联、日本、法国、英国1986—1988年期间教育改革文件和报告选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57.
[5]李•S•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王幼真,刘捷译.比较教育研究,2002(5):53.
[6]殷忠民,刘立德,阮成武.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J].课程•教材•教法,2003(3):64--69.
[7]李学农.教师专业化实践的困境与教师教育学科理论的生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4):33-36.
[8]阮成武.初等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必要的学科基础[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教育版),2004(12):99-103.
[9]阮成武,刘立德.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及课程建设新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5-10.
[10]刘慧.关于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1-85.
[11]刘立德,阮成武.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及其发展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8(12):67-69.
[12]谢培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困惑与对策[J].沧桑,2009(2):206-207.
[13]刘慧.初等教育学学科: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11(5):87-91.
[14]王健.我国教师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及学科体系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45.
分
配
方
案
20xx年12月
xx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为了做好我校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工作,遵循鄱阳县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分配细则。
一、师德(20分)
能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无违纪违规行为、无安全事故的得20分。体罚学生一次(学生、家长、社会举报后查实的)扣5分,负安全责任一次扣10分,不服从上级工作安排的教师,扣20分。违反政策或被公安机关刑拘一次,此项为0分。
二、教育教学效果(40分)
1、作业(9分)
期末教师能按教育组下达的量化指标完成并批改质量符合要求的得9分。经教育组或学校检查,每缺一次扣1分;批改质量存有严重问题检查组提出批评的,一项扣3分。
2、教案(6分)
教案量化达标且质量合要求得6分。每缺一节扣1分;检查组提出教案质量存有较严重问题的每项扣2分。
3、考绩分(25分)
(1)
单科考绩分:本科目的平均分居于教育组统测平均分的得考绩分20分,每提高(或减少)0.1分加(或减)考绩分0.05分。
(2)多科考绩分:按上(1)求出单科考绩分再平均分。
(3)此项考绩分最低限为15分。
三、教学、论文奖(机动分)
(1)教学奖:凡是获县教坛新秀称号的奖10分;获县(教育组)优质课比赛、团体比赛一、二、三等奖的分别奖6(4)、5(3)、4(2)分;参加学科竞赛、演讲比赛等获县(教育组)一、二、三等奖的每生分别奖给辅导教师4(3)、3(2)、2(1)分;同一项目只能拿最高分。
(2)
论文奖:凡是获县(教育组)的教育教学论文一、二、三等奖分别奖5(3)、4(2)、3(1)分;获市教育教学论文一、二、三等奖的,分别奖10、8、6分。
(3)完成本学期的工作总结、论文的教师奖3分,全期不写教学论文的扣5分。
四、考勤(全期满勤应得40分。
)
请事假一天扣2分,请病假一天扣1分,迟到或早退超过二十分钟给予记勤,每次扣0.25分,旷工一天扣5分,私自调课一节扣0.5分,代一节课加0.5分,本项可累计评负分。
五、班主任基础分(20分)
(一)达到以下条件的班主任另加分
1、每周流动红旗的班级得1分。
2、每周开一次班会得0.5分(以记录为准,学校领导小组核实签名)。
3、该班开展和谐满校园活动主题会在全校师生展示的得2分。
4、全期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其他先进类别除外),镇级得5分,县级得10分,市级得15分。(同时被评为不同级别的,取最高得分。)
5、按班平均人数(班平均人数=学校总人数/班数)每超一人给班主任加0.5分。
(二)班主任扣分
1、班中学生有打架的,每人扣1分。
2、班中学生损坏公物或严重违纪,学校领导班子根据情节轻重作出扣分处理。
六、学校领导岗位基础分
学校负责人:40分;科组长、大队辅导员、报账员各20分。
七、超课时奖
按全校专任教师平均课时数(平均课时数=全校课程总课时数/专任教师数,学校负责人相当教师平均课时数1/4),每周超一课时加1分,最多只能加10分。
八、创造发明奖
全期教学过程创造发明,获国家奖励的加40分,获省级奖的加30分,获市级奖的加20分,获县级奖的加10分(同时获得几个级别加分的,以最高级别计算)。
九、年度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分配绩效工资。
十、分配方法:
期末评定每人的绩效分值后,按下面计算公式计算个人绩效工资。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专业自主发展 策略研究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应把教师工作视为一种专门职业。1986年,美国“卡内基基金会教育与经济论坛”经过调查研究提交了题为《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的调查报告,报告肯定了教育是一种专业,教师是专业人员。美国霍尔姆斯集团教育基金会的“教师工作组”也发表了《明日的教师》、《明日的学校》、《明日的教育学院》等研究报告,在强烈呼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声望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些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目前,人们一致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1]。这种思想一经提出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上是在专业化目标的导向下,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自我提高。”[2]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首要问题便是以教师这样的理念为依据,不断引导、推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探讨与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实现了一种内在的转变,即由外控式的教师专业发展转向了内驱式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这种转变意味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已不再只是一种社会的要求,而是一种自我变革和自我实现。但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诸多制约,对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研究也较为宽泛,缺少对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实证研究,通过对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实证研究后提出相应的策略更是十分少见。
一、调查研究及结果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当前教师自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小组以徐州市中小学教师为调查样本,走访了徐州市各个中小学进行实证研究,对教师自主发展的实际状况,本课题自行设计了包括问卷、访谈、实施策略,以及数据统计在内的具体调查方案。
问卷调查于2011年7月开始,历时3个月,对包括徐州姚庄小学、徐州解放路小学、徐州矿大附属中学、徐州第三十一中学,徐州铁路中学等徐州市各中小学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调查。
(一)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调查分析。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直接影响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精神状态与职业动力,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有着重要关系。“教师个体的自我发展应是在教师职业内部获得的专业发展”。[3]因此,只有当教师自己认同自己的职业时,他才会自觉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与自我发展中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的自主专业能力。课题组成员对调查对象进行了职业认同感的调查与分析,当被问及“您当教师的原因的时候”,具体情况如下:
当被问及“对教师职业满意度”时,具体情况如下:
由此可见,徐州市教师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单纯处于对教师职业的个人追求爱好率较低,因机缘巧合进入教师这一行列的占大部分。教师的初始职业动机并不强烈,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一般,对教师职业的满意度不高。缺乏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对教师职业满意度较低的情况在徐州市较为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动摇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教师在自我发展上的主动追求。
(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愿的调查分析。
教师提升自身专业自主发展的意愿直接决定了教师自主发展水平,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意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教师对专业自主发展的内在愿望与要求,也包括自身价值定位等因素。
当被问及对当前教育环境下教师寻求自我发展的表现情况,具体结果如下:
由此可见,教师对专业自主发展兴趣浓厚,但对现阶段教学环境中教师自我发展表现情况积极性一般,以上观点还可以从以下问题得到印证:平常阅读教育类报纸杂志与专业理论书籍情况,10%长期,18%经常,32%有时,28%极少,12%没有。
(三)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因素的调查分析。
在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中,其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是阻碍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因素。当被问到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因素的时候(可多选),具体情况情况如下:
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因素按频数可依次统计为(频数靠前几项)
由此可见,教师对时间支持与制度保障的要求更为迫切。相对而言,经费支持与同伴合作对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的提升影响较小。
阻碍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因素按频数可依次统计为(频数靠前几项):
由此可见,教师认为时间的不支持与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对自身的自主专业发展能力影响较为突出,经济因素和社会地位的影响相对靠后。
此外,对这几个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与被调查老师深入交流,当问及最迫切需要增强的能力时候,多数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反思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觉得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因为各种因素导致自身很少在教学中反思。这说明当前教师工作量的繁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自主专业的成长与发展,教师对教学反思能力满怀期待但对没有进行反思表示无奈。
(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行为与策略的调查分析。
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行为就是教师平时对专业发展的一种自觉和自律行为。教师在具有进行专业自主发展的行为能力后,更要有所规划及并进行有效的实施。在课题组进程的调查中,当被问及教师在寻求自主专业发展的积极性表现时,具体情况如下:
由此可见,徐州市中小学教师对自主专业发展并不持特别积极的看法,有超过一半的教师对专业自主发展持一般与比较不积极的态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并没有深入人心,没有获得绝大部分老师的积极回应。
此外,在对徐州市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规划与实施情况进行调查时,具体情况如下:
由此可见,徐州市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整体停留在的规划阶段,具体实施情况很不理想,缺乏对对自主发展的实践,自主专业发展的行为能力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谋求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希望得到学校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哪些帮助,结果如下(频数靠前几项):
除了对时间支持(自具体表现)一如既往的渴望之外,教师还对方法指导与制度保障提出了强烈要求。当就制度保障与方法指导具体要求与教师深入交流后,教师表示方法指导中主要是有明确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明确而有效的规划,规划的缺失或不完善会直接影响专业自主发展的效果,在规划之前必须有一定的制度保障,这是保障教师发展效果的重要前提。
二、徐州市中小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策略
(一)培养职业认同感,增强专业自。
职业认同感作为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价值的认可与正向评价,是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源泉,它对职业发展的作用更持久、更稳定。有学者研究发现,职业认同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实现职业目标的心理基础[4]。只有当教师自己认同自己的职业时,他才会自觉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与自我发展中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的自主专业能力。调查折射出徐州市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并不强烈,小组对教师职业认同淡漠的原因进行分析,职业的社会地位、收入情况、入行的原因等因素并不是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根本原因,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徐州市教师对经济因素,教师待遇与地位相对满意,并不构成明显的对其自主专业发展的瓶颈,有超过半数的教师对职业生涯中教师自缺少,疲于应对日常繁重的教学与学生管理表达担忧,教师的精力与时间并没有高效投入到自身自主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去。
教师自主专业的发展应当建立在教师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即外驱式向内驱式的转变。徐州市中小学教师在自主专业发展意识上的缺失并不明显,与其访谈过程中,教师都表示对自主专业发展的浓厚兴趣,而将发展中的问题大多归结于自身教育教学、时间精力等方面,表现出对教师自的强烈期待。
(二)注重教学反思与发展性教师评价。
教师发展的实现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反思及合作。“没有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过程的反思,就难以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5]“反思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6],教育教学通过反思才能得到总结和提升。调查反映出当前徐州市教师教学反思意识不强,教育反思能力堪忧,这就要求教师回归到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去,将教学反思提高到相应的高度。另外,教师评价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对教师反思后成果巩固的重要支持,“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7]。在对徐州中小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调查研究与分析中不难发现,当前,徐州市中小学的教师评价体系依旧停留在传统层面,即以教师履行了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所规定的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职责,并将教师的工作表现作为奖惩教师的一项重要依据还将作为教师评判的唯一标准,因此很多教师不得不迫于这种评价的压力来计划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从而忽略了促进自身发展的完整需求。
因此,为了更好地强调教师自身在学校组织中的价值,优化教师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应该是发展性的,是一种新型的、面向未来的发展的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体系将更加注重内部动机对教师的激励作用,弱化奖惩措施在教师评价中的作用,从而更大限度地调动教师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让教师不断发现自身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加以调整,从而达到自身需求的理想效果,以此来促进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
(三)重视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自主发展规划。
“教师自主成长的关键还在于具体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即要对教师自主发展有科学的规划,规划本身即有长期的又有短期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提升的过程,同时应该明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阶段性,教师在各个阶段都具有一些典型的心理、认识与能力”。[8]此次调查发现:徐州大部分地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规划意识并不强烈,具有清晰明确规划的情况并不多见,因此,引导教师制定专业自主发展规划显得尤为迫切,在制定专业自主发展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准确、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需求、学识等个人特点,还需要对教师本身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现在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规划也是一个科学而发展的规划,无论规划本身多么具有前瞻性与科学性,都需要教师根据时代需要和个人发展态势,对规划适时地调整和修改,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既具有一定成分的挑战性和发展空间,又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四)健全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规章制度。
“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学校教师发展制度建设追求的最高目标,而保障机制是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保证”。[9]通过对徐州中小学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缺乏一定的保障体系。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科研经费发放延迟、科研设备的配置缺乏等物质保障问题较为突出,此外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动机不足、校园相应的文化理念建设,以及相关制度保障缺乏,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教师专业自主的发展。
为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教师自主发展的制度体系,一方面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及时发放科研经费,对徐州经济欠发达的周边地区及时地提供相应的科研设备的支持,以此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强化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观念,在精神上给予教师充分的保障,学校还应为教师提供良好文化氛围,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以此来保证教师教学外拥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赵昌木.教师成长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2]肖建勇.小学教师自主发展问题研究.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3]杨建云等.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教育科学,2002.
[4]启哲.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J].职业时空,2005.(8).
[5]孙惠利.我国教师自主发展问题探究.陕西.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6]代慧玲.反思: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J].当代教育科学,2005.
[7]陈莉.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保障机制问题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86-89.
[8]姚安娣.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
[9]潘学君.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J].教育探索,2006(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