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时间:2022-06-11 04:35: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只有一个地球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第1篇

                   

                          ——我的《只有一个地球》成长纪实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在我的眼里,自己创作的教案是有生命有灵性的。这正如画家之于他的画、音乐家之于他的谱子、作家之于他的小说、设计师之于他的时装……很多时候,自己创作的教案往往是以溪流、璞玉、小白杨、丑小鸭等意象呈现的。因为是溪流、是璞玉、是小白杨、是丑小鸭,所以她们就有了属于她们自己的成长诗篇和流转旋律。

于是,从我的《只有一个地球》诞生的那一刻起,她就像一条小溪,从我生命的心泉中汩汩地溢出。她无法知道去路是坎坷还是平坦,明天是风雨还是响晴?是痛苦的降临,还是其乐也融融?但她的天性却是一径地向前流淌。砂石磨出了她的清澈,沟壑磨出了她的激越,堤坝磨出了她的汹涌,峡谷磨出了她的奔腾。既然“青山遮不住”,还有什么能够阻挡她的呢?不管是曲曲折折,还是平平庸庸,她终归摆脱不了流入大海的宿命。

于是,我的《只有一个地球》就有了这样的成长轨迹和生命节律:

起——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创作《只有一个地球》动念于2003年3月30日。那时,我正在西安讲课,遇到了江苏海门实验小学的周益民老师。周老师是一位质朴真诚、才情四溢的青年教师,他在西安上了《只有一个地球》,可惜我无缘聆听。晚上,周老师拿了他整理好的课堂实录请我指点。我看完这一课的实录,不禁惊诧于他对文本独特而细腻的对话。在旁人眼中,地球本是一个纯粹的星球,没有生命,没有感情。但是,在周老师的课上,地球已经不仅仅是地球,地球是母亲,是人类的母亲,是可爱、可亲、无私、美丽的母亲。正如周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文字后面是地球母亲的心跳,是地球母亲的呼吸。”于是,与文本的对话成了与母亲的对话,与地球的沟通成了与母亲的沟通。周老师的《只有一个地球》,真恍如一片来自日边的孤帆。她给我带来的,是生命的灿烂之光,是人性的海阔天空,是浪漫而多情的海市蜃楼。

就在那一刻,我产生了创作《只有一个地球》的冲动。2003年4月4日,是我祖母的百年诞辰。回到老家做完祭祀,我就一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开始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创作。身边除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没有其它任何资料。但我的创作状态却出奇得好,冥冥之中如有神助。到子夜时分,在一片如潮的蛙声中,《只有一个地球》在我的笔下诞生了。也许,这是我献给祖母的最好的一柱心香吧!

这个版本的《只有一个地球》,大体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初步读悟写地球资源的两段话和写人类别无去处的两段话,然后借助课文的最后

一段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回归课文整体

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最后一段跟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时代周刊》评选地球为新闻人物

等联系起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想像情境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人类的母亲。是她,无私地养育着我们;是她,

精心地保护着我们。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美丽壮观;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

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但是今天,就在今天,就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就在人类生

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我们的地球母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声。这哭声,是从课文的

什么地方传来的呢?

二、品读重点语段

1、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地球上的一天》,引导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2、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生物圈2号》,引导学生品读第8自然段。

三、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播放满文军的《懂你》)

 

 

地球!我亲爱的母亲:                                                       

你的孩子:              

四、点题结课

第2篇

地球,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需要用真心去呵护,活动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形式,大家在参与过程中更要去感悟其内在的实质。倡导每一位师生从生活的小事做起,少制造垃圾、合理处理废弃物,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维护绿色家园。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园地球日活动策划方案资料,欢迎参阅。

 

 

方案一

活动目标:

1、知道4月xx日是地球日。

2、了解地球日的意义。

3、初步认识地球,简单了解其外形特征和运转知识,激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4、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地球仪一个;微机课件:

1.地球外形特征及运转规律。

2.美丽的风光图片。

3.污染环境的种种原因与现象;地球与太阳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课题

1、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按时换,一日行程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

2、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生日,谁知道地球的“生日”是哪天呢?(出示卡片)4月xx日是地球日。

3、为什么要确定地球日呢?(让全世界的人们知道地球只有一个,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但地球上的环境污染严重,要求大家都来爱护地球,保护地球。)

二、认识地球的外形特征和运转知识。

1、地球在哪里呢?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展示(地球是圆形的,自西向东转,它自转一圈是一天,地球围着太阳转,转一圈是一年。)

2、游戏“地球围着太阳转”:请一名幼儿扮太阳,一名幼儿扮地球,要求扮地球的幼儿围着太阳转的同时要自转,并说自转一圈是一天,围着太阳转一圈是一年。

3、地球这么大,我们怎样才能清楚的看到地球呢?人们根据地球的样子做了个模型叫地球仪。(出示地球仪)

请幼儿在地球仪上找出我们的祖国———中国。

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名字呢?

4、地球上都有什么呢?(人、动物、植物)

三、保护和爱护环境。

1、课件展示:美丽的风光图片。让幼儿了解地球地球上美丽的大自然,激发幼儿热爱地球的情感。

2、“地球妈妈生病了”课件展示:污染环境的种种原因与现象,让幼儿了解人们乱倒垃圾,大量砍伐树木,工厂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等破坏和污染了环境。

3、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活动延伸:

1、实验: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

2、争做“地球小卫士”,保护地球。

方案二

一、指导思想:

本次活动以“善待地球·我爱我家”为主题,倡导每一位师生从生活的小事做起,少制造垃圾、合理处理废弃物,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维护绿色家园。

二、活动组织:()

成立“善待地球·我爱我家”世界地球日活动组织小组:

组长:周文荣

副组长:李坚、蒋卓敏、葛艳兵

组员:黄伟、顾秋华、朱丽萍、吴琛燕、

学生会全体成员、各班环保委员

三、参加对象:

常州市新桥中学全体师生;

四、活动安排:

1、第七周(3月31—4月4日)

(1)校团委委员会议,商讨明确活动方案、流程;(2)各班团支部书记、环保委员会议,向全校师生公布各项活动细则。

2、第八周(4月7日—4月11日)

(1)征集新一批环保志愿者;(2)开展“善待地球手抄报大赛”。

3、第九周(4月14日—4月18日)

(1)进行“善待地球征文”预赛(各班完成决赛人员推选工作);(2)征文比赛现场决赛。

4、第十周(4月21—4月25日)

(1)开展“绿色卫士·植物认养”活动(2)公布各项比赛获奖名单、评选“优秀组织奖”;(3)校团委委员会议,总结本次活动的得失。

地球,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需要用真心去呵护,活动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形式,大家在参与过程中更要去感悟其内在的实质。同时,也希望活动组织小组成员精心准备、认真组织;活动开展过程中,全校师生能积极参与,以确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方案三

今年4月xx日是第xx个世界地球日,为搞好地球日纪念活动,更好地挖掘课程资源,进一步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广大师生关爱家园、保护环境的思想,特拟定以下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宣传世界地球日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了解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让保护环境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

二、活动时间:4月20日至24日。

三、活动内容——做好“六个一”:

1.各班收集关于地球日的相关知识,以及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利用晨会课进行交流、讨论,制定一份本班的《环保公约》,号召全班学生都自觉遵守。

2.少先队大队部制定一份《简单生活倡议书》,在校网。

3.4月xx日至24日在各班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各班举行一次《关爱地球,守卫家园》中队主题会;27日放学前上交主题队会教案到学生文化中心。精选世界地球日活动方案由提供!

4.各班提出一句班级环保标语或口号参加学校环保标语征集活动,活动成果上传学校网站,4月27日前完成。

5.作一次红领巾环保知识宣传广播,4月23日播出。请各班发动学生踊跃投稿至广播站。

6.举办一次以“环保”、“保卫地球”为主题的3-6年级征文活动。截稿日期为4月30日,电子稿上交学生文化中心。

四、活动要求:

1、各班要严格按照活动方案,把第51个世界地球日的各项活动做好做实。

2、各班要认真对学生进行宣传,力求做到环保观念和知识的普及化。

第3篇

如何激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研读品味文本,如何在诵读中升华情感,如何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成为我们当前关注的焦点,也是语文教学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为此,我校领导和语文教师根据本校实际,确立了“语文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小课题研究。经过反复实践、认真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语文教学之路。

一、精彩的课前三分钟。

早在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强调过兴趣的重要性。他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所以由古至今,无论学习什么,都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形式多样的课前交流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

刚开始接任现在所教的六年级时,学生上课不敢回答问题,站起来说话吞吞吐吐,生怕说错。尤其让他单独站在众人面前表达时更是畏首畏尾。有人听课,底下一片寂静,急的我手足无措。校朗读比赛,作为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却退居名次之末,我是真着急。怎么办?经过思索,我决定先从课前三分钟抓起。每天一人,轮流参加。先提出简单的要求:只要能单独站在同学面前讲一个笑话、猜一个灯谜、说两条名言、唱一首歌等就可以。我主要想练他的胆量。两轮过后,我发现多数学生胆子大了,敢说了。我的要求提高了:内容变为讲故事或者演讲一小段。后来有一个学生长篇的精彩演讲引来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老师的赞赏、同学的表扬让其他学生羡慕不已。渐渐的,我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很多同学都尝试准备长篇演讲,而且有很多同学讲得还很棒呢!现在我们仍在坚持着课前三分钟活动,形式随机变化,更加形式多样。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我是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安徒生童话故事。我们是农村小学,学生手中阅读资料有限,多数生也没有自觉阅读课外书的意识,因此我觉的老师由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适当布置一些阅读任务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多读课外书的习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益处很多。

我在教完杜甫的《春夜喜雨》后,设计了关于春天的赛诗活动。在比赛中,我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让他们从不同的诗里感受春天的绚丽多姿。

我上完综合练习中“熟记歇后语”后,便布置了学生课后积累歇后语的作业。第二天利用五分钟进行歇后语擂台赛,擂台赛激发了学生竞争的意识,几番你来我往,激烈交锋,最后产生擂主。为了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积累成语,我设计了成语擂台赛,赛题形式多样:数字王国、动物王国、成语接龙、投石问路……开展活动前,先组建合作小组,然后选出一个小组的领导者,充当小老师。在合作活动前,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活动的要求,然后让孩子们聚在一起或是想办法,出点子,或是对同伴的意见进行补充,或是共同帮助有困难的同伴。当孩子们的小脑袋挤在一起时,当他们互相倾听伙伴们的意见时,当他们共同探究时,他们的主动合作学习能力在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在增强。

课前三分钟拓展性活动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飞翔的天地,成为心灵泉水放纵奔涌的原野,既培养了学生课前主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使用资料和口语表达的水平。我将深入地探索研究下去。

二、精心导课,“引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导入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有的人把导语设计艺术形容为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往往像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像重锤敲打在学生的心上,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

但是要想设计一堂好的导语,教师需要下很大功夫。我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课前搜集了几个甚至十几个教学设计,看哪个精彩,哪个适合于自己用,就拿来。如果都不满意,自己就设计。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十分注重教学导语的设计,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我是放映了一段动画,声图并茂,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自然地导入课文的学习,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我在讲《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在网上搜集了这样的导语:上课时,我在黑板上板书“有一个地球”。学生见老师写错了,便齐声喊道“写错了,写错了!书上的标题是《只有一个地球》。你少写一个字。”我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说:“唉呀,只少写一个字,意思还不是一样吗?”“不一样”,学生抢答道。“那作者用《只有一个地球》的标题,用义何在?”我又故作一脸疑惑地问。疑问自然产生,学生带着要极力辩倒老师的目的阅读文本,主动探索的欲望自然加深。

导语要导得得法,导到教材的要害处,导到学生的心坎上,就能起到敲山震虎、顺风拉帆的作用。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中,我把曾经见过的故事拿来作为导语: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动画。

三、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开放型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鼓励学生质疑,点燃创新火花

喜欢质疑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思想单纯。面对大千世界,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问,这对于营造生动、活泼、民主的教学氛围起着重要作用。

最初我的学生不会质疑,有的甚至觉的总是问别人问老师很丢脸。当老师让学生质疑时,学生就说都会了,而老师一问,则哑口无言。我就鼓励他们: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是不会学习的学生,说明你对课文一无所知,你才什么问题都提不出来。学生积极性提高了,不懂的问题敢举手问了,渐渐养成习惯,不用老师单列出质疑环节,学生随时有问题随时质疑,并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

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师生正在讨论蔺相如这个人物时,我班的马列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觉的秦王太傻了,好不容易到手的玉璧怎么能再给蔺相如呢?要是我就不给。他分明是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秦王为什么要把玉璧给蔺相如?秦王真的傻吗?其他学生马上就这个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看法,最后有一个同学说,是因为秦王当时想:玉璧如果真的有毛病,我还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它,岂不亏了?学生纷纷发表见解,表示一致赞同。

而在今天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质疑环节,其一是在分析卖火柴部分,读文,理解句子并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二,是在学生初读小女孩死之前幻景的时候设计的:把描写小女孩临死之前幻景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可以在书上作批注,并标出不懂的地方。

2、强调交往互动,开展合作学习

开展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既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又体现课堂教学的素质化,是一种活泼、灵动的主体课堂学习形式。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是自己选的,学习方式是自己决定的,合作伙伴是自己挑的。在这样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拘无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每位学生都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学习《走向生活》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小组之间交流一下你受到的启示。其中,一个小组展示出了一组排比句:朋友就象沙漠中的指南针,在我迷茫时为我指引正确的方向;朋友就象一枚开心果,在我伤心的时候带给我快乐;朋友就象一只闹钟,在我犯错误的时候响在耳边提醒我。其他同学一看,马上纷纷加入其中,那节课,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比喻句,我让他们整理在小练笔上,且作者署名:六年级全体学生。我说:你们真了不起,合作创作了一首现代诗。第二天,三八妇女节搞征文活动,我班的殷采丽同学就写出了一首歌颂母亲的现代诗,还颇有韵味呢。姚远老师还特意让学生在校广播站进行广播呢。

3、走进课文的境界 演出个性的精彩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天生的创造家,丰富的个性决定了他们对文本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教师应尽量为他们创设自我表现才能的舞台。如果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恰如其分的课本剧表演,能让学生大胆地把对课文多元的体验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表演或欣赏中体会隐于字里行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并在相互的交流和启发中不断生成新的更深层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就能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课文的情境,深刻体验不同角色的鲜明个性,能让领悟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教学《七步诗》这课之前,我提前一天布置预习,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背景资料,自己学习理解这首诗后,自愿结组表演课本剧,课上要比一比,哪组演的最棒,还要评比“表演小天才”。学生兴趣顿起,积极准备。上课时的表演让我惊叹,不仅把曹丕曹植表演的生动形象,还把人物曹操演的惟妙惟肖。而且我发现,所有的学生都能背这首诗都理解诗意了 。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兴趣

“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兴趣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小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味浓,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这主要靠老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进。

一、 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掌握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产生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造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愉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巴金先生写的《鸟的天堂》一课时,新课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向一身西服着装的我,今天穿了一身运动装,脚蹬一双旅游鞋,头戴一顶太阳帽,手拿一幅中国地图,一进教室,就引起学生的骚动,还传来窃窃私语:“老师今天怎么了?”“是呀,怎么这身打扮”这一身打扮首先引起了学生好奇心。我接着说:“今天我不当老师了,我当一次导游”“导游?导什么游?”此言一出,立即有学生发问。“游《鸟的天堂》呀”。我说,“鸟的天堂就是一颗大榕树,它是全国的旅游胜地......”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课文讲完后,我还让学生当导游来解说。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知识。

二、 走出课本,再现生活

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在课堂是不够的,必须走出课堂,进入到生活中去。再说,小学生的思维还偏向于形象思维,只靠教师的讲还不行,要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学语文,要让他们知道语文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提出几个问题:地球的面积尤其是陆地面积是多少?有多少人在上面?地球的资源现状如何?学生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并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我拿出一幅漫画,上面画着一条河,河边正有一个人拿着毛笔蘸着河水写毛笔字呢。学生立刻就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语文的作用,我让学生课下作一个小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调查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找出污染的原因和造成的结果,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待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后,趁热打铁,我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建议或图或文,做成广告的形式向人们进行宣传。做完这一切后,再让学生课下观察这一做法有没有效果出乎意料,不久就有学生向我汇报:“老师,我调查的地方乱扔垃圾的少了。”“我们调查的地方,折树枝的少了。”这时的学生兴致高涨,为自己的做法能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感到兴奋不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至于从中学到多少知识,是怎么学到的,那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了。这比起在课堂上口干舌燥、旁征博引的大道理要强多了。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不受教师的指使,他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三、 师生换位,同教同学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现在还普遍存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实质还是“应试教育”“淘汰教育”,与现行教育相悖而行。新课程改革,不仅对课程做出重大变革,对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者要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受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求受教育者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要主动的学习,达到师生互动。为了做到以上这些,每周拿出两至三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讲课,要求针对阅读语文。首先要求学生备课,写出教案,这样为了把课讲好,学生会不惜余力去吃透课本。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更进一步培养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通过学生自己讲课,让学生做到心到、口到,对整篇课文的结构、写作特点、思想内容,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且听课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站在讲课人的立场去评价好与坏,而不是教师讲课时,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四、开展活动,拓宽空间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热情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去开拓、去创新,让学生去做感兴趣的事,从兴趣中发展兴趣。不要老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活动的目的使语文课活起来,不要局限于上、下课的形式,形式多变一些,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会在玩中获得知识,这也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最终目的。

第5篇

在中学各学科中,生物学科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物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不断地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教学中适宜进行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离不开生物学科的教学的参与。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在生物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应该立足课堂,充分利用好生物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

一、把握渗透课

要求教师首先要仔细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例如:结合植物“光合作用”的教学,介绍植物在吸收CO2和维持碳氧平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并借此来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结合“细胞癌变”这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有可能作为致癌因子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关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

在渗透课进行环境知识教育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找准切入点,不要牵强附会。第二,掌握好“度”,不能上成环境保护课。第三,应列出教育提纲,做到备课中有要求,教案中有体现。

二、上好典型课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物与环境”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章节,借此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图片、录像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在讲森林生态系统时,提到森林的生态学用途时,可以给学生看一下如今世界上森林的破坏程度,如全球热带雨林减少的状况。由于热带雨林的消失,直接造成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其他生态环境问题。在讲到“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介绍到目前各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水污染”、“酸雨”等等,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影像资料直接冲击学生的视觉感受,让他们从中了解到当今世界环境保护,刻不容缓,而且形成一个“我们只有一个家园――地球,保护生态环境不是一个国家的任务,需要全球合作”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上某些国家不积极投身环境保护的事实――如,美国在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这样的事件,要引导学生给予正确批评和指责。

这样通过图片和资料,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使学生不仅了解现状,而且加深印象,形成强烈的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利用好实验课

在生物课本中有许多实验,其中不乏有关环境方面的,例如“SO2对植物的影响”,利用上实验课的机会,让学生动手自己操作,真实体验SO2这种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有毒气体对植物所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印象,并能激励学生把环境保护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有关环境的实验还有很多,生物教师应学会利用学科优势,在实验课中多多渗透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环保意识。

第6篇

zSpace:学生们上课再也不枯燥了

zSpace是一家致力于利用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增强学习效果的公司,其产品可以让老师学生与3D教学场景进行交互,为其提供更加直观的教学体验。zSpace的技术已经在美国和全球几十个国家的学校学院有所应用,包括中国。

从zSpace覆盖的学习领域来看,目前Zspace的产品主要为医学教育、STEAM教育以及其他的理科类课程,教学材料涵盖了物理、工程学、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等学科。学生带上眼睛,通过zSpace提供的6自由度触笔,就能完成立体的人体解剖、地质解构等操作。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医学教育和STEAM教育,Zspace配套开发了一系列普通教育应用软件,包括制作模型的3D工作室,进行电学、力学实验的物理实验室,欧几里得图形数学体验软件,以及艺术设计、人体解剖等一系类教学场景。

从AR教育系统构成来看,zSpace的解决方案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硬件部分包括显示器、触笔、眼镜、鼠标键盘;软件部分则主要为小学到高中提供校本课、人选课、活动课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在zSpace的网站上下载相应教学课件及教案。另外,教师们也可上传自己的授课资源。从设备安装,到技术培训和课程培训,zSpace为B端学校提供了链条完整的AR教育服务。

技术上看,zSpace的特点在于跟踪和展现,zSpace的眼镜能够不断根据使用者的角度展示图像,让虚拟物体看起来真实,同时还能够用触笔移动物体,展现的功能则通过AR完成。通过从使用者和网络摄像头两个角度采集的图像,zSpace开发的名为zView的增强现实技术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同伴分享zSpace上所看到的一切。

zSpace产品定位于私有学校、比较前卫的学校及部分公办学校。目前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并且根据中国教育大纲对教学材料进行了本土化处理,已经有一部分适应中国教育大纲的应用推出。zSpace的硬件与软件会捆绑在一起进行销售。

科大讯飞:One-FLY AR交互实验台

说起科大讯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其语言技术、人工智能、讯飞输入法等。实际上,目前科大讯飞的大部分收入都来自于教育解决方案的销售。因此,科大讯飞进入AR教育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情。

科大讯飞的AR教育产品是有其子公司讯飞幻境研发运营的。讯飞幻境依托科大讯飞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基因优势,独立发展的6年中,积累了近百万教育用户。目前,讯飞幻境的虚拟仿真类产品已在全国拥有一百余家落地院校,为院校师生提供支持三维仿真课程的教具。在沉浸感更高的虚拟现实类产品方面,讯飞幻境与多家学校达成了合作,搭建了3D+全息+VR的可视化教学体系。其AR教育解决方案包括硬件、软件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名称为:One-FLY AR交互实验台。

One-FLY AR交互实验台是讯飞幻境自主研发的一款高科技增强现实产品。将实训内容以3D图形化展现,让教具、实训环境、实验课题3D模块化,以堆积木的形式进行相关课题的实训,通过多个二维码控制器控制整个3D实训内容实现交互,提升产品体验感受。为师生呈现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快乐实验,高效学习。

这套AR教育系统的硬件包含:One-FLY AR实验台(1台),识别卡牌包(1套),AR实验台遥控器(1个),无线鼠标键盘(1套),售后服务包(1套);软件有:E上课,光学识别系统,预装课程包(1套),课程内容有:针对小学、初中、高中的生物、化学、物理,比如伏安法则电阻、高锰酸钾制氧气、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等。

这套AR实验台解决了三个教学痛点:1、某些实验存在安全风险;2、教师实验演示太复杂,后排学生看不清;3、实验课成本高、组织难。

幻实科技:融入AR技术的STEAM教育体验馆

幻实科技是一家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增强现实AR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公司,主要致力于AR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自2013年公司成立以来,已服务多个企业用户,其中还包括阿里巴巴、宝洁、OPPO等知名公司。幻实科技的增强现实AR产品和项目涉及玩具、教育、影视娱乐、广告传媒、婚纱摄影、服装、金融、旅游、展览等多个行业。

幻实科技近期推出了STEAM教育体验馆,其特色在于主打AR技术,用生动有趣的AR来进行STEAM教育。和其他AR教育解决方案一样,也分为硬件、软件和内容三个层面,不过灵活性更高。

硬件方面,幻实科技并没有要求用自己的专用设备,而是可以自行定制,比如:AR电视、一体机、AR眼镜、投影仪等都可以。这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大大降低成本,扩大覆盖面。在软件方面,幻实科技自主开发了大眼探世界、魔法百科等应用,在iOS和Andriod系统都可以适配。内容方面,有英语、地理、绘画等课程。

幻实科技的STEAM教育体验馆不仅面向学校等教育机构,还可以入驻商场、超市、儿童乐园等线下幼教相关场所。在商业模式上,STEAM教育体验馆和前两者有显著区别。zSpace和科大讯飞都是通过销售捆绑在一起的软硬件来盈利,而幻实科技的软件是免费的,硬件是由客户自己去其他渠道购买的,主要靠AR地球仪、AR涂本这些内容销售来盈利。

Lifeliqe:酷炫的HoloLens学习体验

Lifeliqe是由其创始人Ondrej Homola于2015年11月在美国旧金山创办,公司只有一个十几人的团队。该公司致力于体验教学,为6-12年级的学生提供3D应用程序,即通过使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设备来提供交互式的内容,开展混合现实教育应用,增加现实教学的趣味性。

目前Lifeliqe正和微软合作,将其AR头盔HoloLens带入学校,已经在西雅图的Renton Prep和加利福尼亚的Castro Valley Unified College这两所学校建立了试点。在HoloLens上,学生和老师们能够访问1000多个3D增强现实的模型和课程计划,并能够创建和分享他们自己的内容。一所学校的专家Richard Schnec认为:当使用Lifeliqe进行学习时,因为他们可以将知识视觉化,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Lifeliqe用的是自己开发的AR教育应用,它的交互式3D模型能给学生提供一种新型的视觉学习方式,比如探索人体、器官、血管。

第7篇

关键词: 多媒体;生物教学;PPT

一、研究背景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教育面临着变革,学生不再满足于一本教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老式课堂。桑新民教授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是文化发展中第三个重要的里程碑,又一次引发了教育模式质的变化。”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协助学生创建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效率。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

1. 图片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

(1)巧用图片,创设情境。课前展示一到两张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图片中发现生物信息,能够快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再稍加引导,学生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进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一课的教学时,我通常会在课前展示一幅沙漠植物的图片,让学生猜猜这种植物通常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为什么?并对回答问题积极的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与奖励。学生在问题面前积极思考,教师再适时引导:“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几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2)活用图片,突破难点。在生物教学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难点,那就是由于有些现象在学生生活中不易观察到,所以在教学时学生是无法想象的,这时候就应该使用图片。比如,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分裂过程、微生物的形态、植物生长中根毛、芽的结构。这时给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当然配合视频使用更好,重点知识应当用图片展示。

(3)妙用图片,激感。在生物教学设计中,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目标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在完成“生物圈只有一个,我们应该爱惜共有的家园”这一教学目标时,教师的千言万语都抵不过一幅图片带来的震撼。在这节课中,我在课堂的最后给学生展示了地球环境污染的一系列D片,如塑料对动物的伤害,并让学生在课后搜集其他人类对环境影响的事例。

2. PPT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

(1)PPT与板书的结合。PPT作为图片、视频和文字的综合载体,它所承载的知识要丰富得多,使用的方式也是灵活多样。在一堂多媒体课中,PPT往往贯穿始终,它是教师手中的纲领线,是实现教学的载体。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是重点一章节我都会制作PPT。它对我这种带了多个班级的教师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板书的简化。板书只需展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更多的细节我们可以在PPT中进行展示,并且能够用PPT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较之以往的黑板板书的时效性,PPT能够及时地结合旧知学习新知。

(2)PPT与教学实验的结合。生物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实验是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段文字讲给学生听,几乎没人愿意听;展示给他看,他会试着了解;而让他动手去做,他就会理解。所以PPT不管是作为演示实验的展示,还是学生实验的引导,都是不错的技术应用。

3. 视频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

(1)借用视频,翻转课堂。要说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最火的词语莫过于“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了,摄像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记录日常教学成为很容易的事情;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记录的课堂视频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轻松分享。焦建利教授说过:“我们能够通过互联网学到我们想学的任何知识。”让学生学会使用课堂视频进行学习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又一个重要途径。

(2)利用视频,拓展视野。生物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新兴学科,教材的更新速度有时赶不上生物学科发展的速度,教师把一些与生物相关的网站、电视节目(如《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生命起源》《荒野求生》等)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或者是截取其中一个片段在相关课堂上播放。

三、结束语

第8篇

在李淑兰校长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该校创建于1910年,现今占地15876平方米,有36个教学班,84名教师,2500多名学生,在办学中,学校在以人为本,铸就一流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使具有传统的百年老校焕发青春,跻身于全国省、市先进学校的行列,学校不懈的耕耘着绿色希望,不仅使学校建设春色满园,更开了一朵朵刺眼的教坛奇葩。环境指导教师辩明培桂的具体介绍,让我们对该校如何创建美丽育人环境、荣誉“四川省绿色学校”殊荣的历程有了更深入的熟悉。

一、确立生态观念,落实组织治理。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为了统一熟悉,学校行政十分重视环境教育,设立了由校长牵头,到学校环境领导组、教研组、大队部,再到全校师生的创建绿色学校组织。使全校师生熟悉一致,目标一致,步调一致。

学校在:“学校和谐,因人施教,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环境教育思想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层层落实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强化教师的环保教育意识,学校一方面积极鼓励教职工群策群力,共同参与环境教育规划;另一方面,努力做到环境教育“四个一”:每年一个环保教育目标,每期开展一次环保小卫队,学校建立健全的治理制度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定期检查,随时督促,具体记载,直接与奖惩挂钩。

学校为努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净化、美化工作,每年从有限的自筹经费中划拔上万元用于环境教育,订阅、购买有关环境教育的报刊杂志、书籍、图片等;建立健全了环培教育档案;购买花草树苗,专人治理,定期定季巧造树型,精培鲜花,护绿草坪,并组织学生对绿地进行保护监督。

二、耕耘绿色教育,整合学科渗透。

树立绿色观念是实施绿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害,整合学科教学,撒播绿色种子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理论,不断求索,才能赋予绿色教育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

1、开发校本课程,撒播绿色种子,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渠道。为此,学校购置了许多环境教育资料,教师们从资料和网站中获得教育资源,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自己动手,开发校本教材,利用每月的队日活动,统一组织教学,并充分利用广播、闭路电视、板报专栏等集体广泛宣传环保知识。通过“请看、学、用”等方式选派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增强教师进行环保教育的底蕴和热情;请环保专家到校讲学,与有关单位建立长期共建关系。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知识竞赛等活动,学生对环保知识学得更扎实,爱好更浓厚。

2、软化学科边缘,整合渗透绿意,环境教育是一门新兴的教育课程,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小学的许多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因素,为了有效地将“教师、课堂、环保、学生”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我校各学科教师依据学科特点,挖掘切入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深化、扩充,使环境教育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学生对环保的感性、理性熟悉,让各学科都渗出绿意(绿色意识)。如在思想品德课上,向学生传授环保知识,引导学生从小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环境卫生的习惯;自然课上使学生知道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原因,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和方法……

三、开展绿色活动,辐射周边环境。

钟小在第一课堂进行环境“渗透”教育的同时,还深入开展第二课堂绿色实践活动。精心组织课外活动,努力做到“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教师、定学生),采取大课讲座与小组研讨实践相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组建爱好小组。钟小环保爱好小组的活动,每周一次专人负责。在辅导老师专家的具体指导下,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极大激发了同不穴的爱好。开展了《爱我家园,从现在做起》、《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新世纪,我能行,我是绿色小主人》等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收集征文稿共达4500余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环保意识,学到了环保知识。

2、开展护绿活动。校内,利用春季组织学生爱树护林,种草栽花。校外和有关单位签定了护绿责任书及环境教育实践基地协议,担负着周边上万平方米的护绿任务,定期组织清整环境卫生,捡脏护绿的社区活动振动了公众对环保活动的参与,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3、突出主题教育。为了强化师生对环保工作的熟悉,替深化创建生态学校的进程,学校约领巾电视台和红领巾广播站把环保知识的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定期主办环保宣传专栏,坚持利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积极开展以爱护环境为主题的各项活动极大调动了学生对环保的热情,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领略了幽雅整洁的环境,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探知保护环境的奥秘。

四、规范绿色行为,推进绿校发展。

为了规范绿色行为,学校建立了绿色档案,形成了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料,记录下学校在环境战线上艰苦奋斗的历程。每一次环境教育活动都有详实的记载。为推进“绿色学校”,不断发展深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绿色档案专人治理中,各类环境教育文件、计划、总结、论文、教材、教案、录像、活动记录和获奖情况等一应俱全,真正体现了省级绿色学校的规范化治理。

第9篇

关键词:法律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一、反思传统法律教学的缺失

在传统的法律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方式是近乎刻板和僵化的,通常都要逐一讲解各种法律名词的概念、分类、基本原则、构成要件,然后再进行必要的法理分析,自始至终,教师都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照本宣科,自行其是,学生只能唯唯诺诺,照单全收,本应充满灵性的教学过程变成了枯燥的单向灌输,缺乏生机与活力。不能否认,很多教师教学态度极为认真,他们精心准备教案,辛苦筹划教学环节,唯恐不能将所知所学一股脑传授给学生,但是,有好的动机不一定有好的效果,正如同志所说:“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又如一个党,只顾发宣言,实行不实行是不管的。试问这种立场也是正确的吗?这样的心,也是好的吗?……我们判断一个党、一个医生,要看实践,要看效果。”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动机至上、枉顾效果的危害。

在法律课堂上,从理论到理论,从条文到条文,也许教学计划会如期完成,但学生能得到多少收获,受到多少启发,却是要打问号的。其实,任何课程的教学都不应脱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这一纲领性文件为所有高职院校指明了方向,它们与本科院校不同,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中,特别强调“应用”二字。那么,在法律教学中,也应努力贯彻这一宗旨,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只会埋头做笔记的速记员,而是勤于思索、乐于探究、勇于参与的多面手,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学习与实践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二、让法律走向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

1、巧妙提问,重现生活。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当它以条文形式呈现时,语言极其精炼,概括极为抽象,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和本质,难度不小。我们应该明白,法律并非凭空搭建的空中楼阁,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来源于生活,提炼自生活,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老师所要做的,就是让法律回复到它最本真的状态,即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状态。如果把课本上的法律比喻为一棵徒有枝干的大树,老师就是点石成金的魔法师,手挥目送间,丰满其枝叶,肥沃其土壤,最后,令其蓊蓊郁郁,蓬勃繁茂。

教师必须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用开放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导到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环境中来,让他们产生真切的感性认识。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限制条件少、结论并不唯一的问题,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去固守现成的答案。比如,“衣衣不舍”服装店在销售羽绒服时,故意抬高原价,虚假打折,然后谎称门面到期,亏本促销,问此种行为违反了何种法律规定?这就属于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能把前后知识贯穿融通,鼓励学生去寻找其中隐藏的线索。有同学反应很快,说该店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禁止欺诈经营的规定,有的说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作引入误解的虚假宣传的规定,还有的说违反了《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所有这些表述都是正确的。在即兴问答中,学生丰富了自己原先的理解,法律知识也由生硬死板变得鲜活灵动,逐渐内化于大家心中,教学目的由此得以实现。

2、创设情境,体验生活。学生有两个世界:一是囿于课堂,由老师、同学、教材共同组成的狭小的世界;二是课堂之外“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的世界,而生活,更多是在窗外,在那片更宏大更宽广的天地里。教师应该充当引领者和开拓者,努力创设情境,拓展资源,让学生飞得更高,看得更远,在教室里就体验真实的生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把富有思想性的生活同教学结合起来,依我看,这就是学校里人们常说的,也是大家所期望的和谐。”

例如,在讲授婚姻法律规范时,可引入在天涯社区备受关注的热帖来说明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北大博士殴打岳母六次惊动110》,此案曾被央视《今日说法》予以跟踪报道。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板块,原告诉讼人,被告诉讼人以及主审法官,每个板块的同学自由组合,形成团队(3~5人左右),然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原告诉讼人要写出民事状,包括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要求条理分明,格式正确;被告诉讼人则根据对方诉状写出答辩意见;主审法官的工作是精研法律条款,查阅相关判例,做好充分准备。一切就绪后,三方同学就在课堂上展开模拟审判,最终要明确的是,子女对父母经济上的必要帮助和精神上的关心照顾是无条件的,相应的,父母也应尊重成年子女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在模拟法庭中,老师不是袖手旁观的看客,而是把握庭审进程的“裁判员”,随时指正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应用谬误,对学生的表达与沟通保持高度关切,之后,点评各人表现,总结经验教训,让大家真正理解法律,体验生活。

3、积极组织,参与生活。如果说模拟审判是在泳池里戏水,那么到武汉各级法院观摩真实庭审则是到大海里搏击,更直观、更精彩,也更有冲击力。学生的视角可以转向更广阔的社会,由一个个正在发生的案例去感悟法律精神,培养法律素质,在实践中检验课堂知识。另外,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时,可让学生走上街头,担任义务交通协管员,他们在提醒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的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升华自觉守法的境界。再如,讲完《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可组织办报比赛或演讲比赛,主题是――“我的网络宣言”,启发大家注意网络自律,健康进行网络交往。与课堂教学相配合,还可组织《民法通则》抢答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辩论赛――“是否赞成餐厅禁止自带酒水”,策划《环境保护法》宣传周――“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鼓励学生争当“环保达人”。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扩展知识技能,完善求知方法,构建立体知识体系,最终达到让法律教学超越课本、走向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作者单位:武汉民政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何洪.对话:课堂教学的理性境界.素质教育大参考,2006.1.

[2]戴建华.贴近生活,回归生活――思想品德新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素质教育大参考,2006.1.

第10篇

关键词:课堂模式;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067

2l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创造的世纪。面对知识经济风暴的到来,传统教育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直面当今中国之教育现状,素质教育还更多地停留在纸上谈兵。应试教育还根深蒂固地扎根在基础教育这片土壤中。“唯教师是从,唯教材是从”这种环境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致使我们的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缺乏创新时间、空间,没有创新内容,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日益削弱,思维定势和对权威服从却日益增强。创新能力是需要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的,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应是课堂教学。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教育一线的化学教师,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向时间要效率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笔者认为不同的课堂模式有着不同的方法。

一、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化学实验课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建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我们可以把教材中部分的试管演示实验,改成与学生互动的并进式实验。学生们动手动脑,刺激了感官、深刻了记忆、也引发了思考,主动参与到化学教学的课堂中来,这样做是为了注视共性和个性的发展,实现师生民主平等、合作融洽,搭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并真正将学生推到认识的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放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汲取知识,完善自身。

在平时的课堂中,笔者几乎都安排了学生探索性的实验,改变已有的“照方抓药”的传统模式,增加了药品和装置的可选择性,拓展了“创新”的力度和空间。通过这些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科学态度,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二、在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人们头脑中的创新思维是人们一切创新活动的“骨髓”、“基石”。化学基础理论是高中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它是建立化学学科思想的关键。在这种课型中,我们重视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及创新性思维方法的掌握,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炼化学知识中的思想方法,运用各学科间的联系,将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辨正地统一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借助曹冲称象的故事,将新课内容逐渐铺开,使学生像漫步在科学长廊之中,参与对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桥梁”的创造,在接受了概念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科学思维方法的洗礼。

在这种课的教学中,我们依据知识的层次性、学生认知的差异性、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益。教学伊始,我们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利用问题引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在复习课中,培养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能力

化学复习课是使学生将以有知识深化、重整,使之系统化、网络化的过程。相对新课而言,复习课知识内容多、思维容量大,给学生创设“再发现”、“再创造”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喷泉实验》的复习课,由教材上的氨气的溶解性的喷泉实验,总结出喷泉实验的基本要点。然后,利用多媒体变换气体、液体并列举出多个装置,由学生判断喷泉实验的可行性。期间,穿插启动、激发、深化思维的设问,点拨、调动的评价等方方面面,课堂上学生们对所创设的问题,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在思辨中创新能力得到升华。看到他们刻苦认真,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甚是欣慰。疑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源头,喷泉实验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思考的阵阵涟漪,给学生创设了“再发现”、“再创造”的学习情境。

四、在联系实际的课型中,通过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化学学科与国防建设、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等密切相关。因此,教材中安排了较多地联系生产实际、环境、能源的内容。笔者认为这些内容不应该仅仅是化学知识的学习和化学理论的应用,还应该开发它的多项功能。如培养学生具有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百姓疾苦,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创新人才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如何利用教材、图书馆、网络进行学习等。实践使我们深切地感到:在课堂上不能总让学生“跑龙套”、当下手,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独立去做自己想做的、有兴趣的事情,从中体验到创新的艰难与乐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这种课型中,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备课、讲课。如在《蛋白质》的教学中,由学生事先组成探究小组,查找了大量的材料,课堂上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牛胰岛素”、“非典”病毒等作介绍,使课堂一开始就非常富有活力。

创新要有心灵的自由想象,要有相对宽松的氛围。学生自找课题、自制课件、自己上课,通过“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自主建构获取的知识点,然后对知识进行梳理。课堂上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适当评价和总结。这种课型不仅使学生对化学相关知识的记忆特别深刻,更重要的是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发展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较好地达成课时的学习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在《酸雨》一堂课的结束语中,笔者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是我们一切生物物种的共有家园,热爱它、尊重它、呵护它,是我们一生的职责。”这样的课,带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和鲜活的化学知识,用化学学科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第11篇

关键词:男性化 语文课堂 男教师 男生

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带有很强的审美性,对语文教师个人的形象气质、知识修养和人格魅力等方面的个性化特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根据笔者的经历,学生基本上偏爱老一辈的男语文教师,认为他们知识渊博、幽默风趣,具有一种既活泼又儒雅的学者风范。而语文的人文性特征又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因为种种原因,不论是男教师还是男学生,都缺乏男性化特色;而这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语文教师的“阴盛阳衰”

现在的中小学师资队伍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一系列的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中小学中,女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已达70%以上,而在作为“文科”的语文学科,这个比例显然要大大高于70%。有一项在北京三所高中进行的调查显示:该校学生从未遇到过男语文教师、只遇到过一位男语文教师的学生比例高达55.6%。女教师打天下的语文课堂,常常呈现一片“姹紫嫣红”,而女教师为主的语文课堂势必造成“男性化特色”不足的情况。

(二)男语文教师的教学缺少男性化特色

1.在教学表达方式上

教学表达方式可以分为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两种。前者主要是教学的语言、语音、语调等等,后者主要是指教学的体态表达。在笔者听过的大量公开课中,发现男性语文教师的教学表达方式普遍存在男性化特点不足的问题,这在小学语文教师身上尤其突出。

如特级教师潘文彬的一堂关于想象作文的公开课《放飞想象,写真个性》的导入部分:

师:同学们,前天的《扬子晚报》上刊登了我们班维悠同学写的一首名叫《遐想》的小诗。他的这首小诗写得非常精彩、有意思,想来欣赏一下吗?

生:想!

师:维悠同学,请你把这首小诗给大家朗诵一下,好吗?

维悠:(朗读诗作《遐想》)

师:听了这首诗以后,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生:(谈感想)

师:是的,大胆而又神奇的想象使维悠同学的思维插上了翅膀,所以写出了这样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由他这首小诗,老师想到了一个故事,想听吗?

生:想!

师:(故事略)据说,这篇文章还得了奖呢!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以后,说说你们认为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得奖?

生:(谈想法)

师:大胆而神奇的想象,使这位同学的作文得了奖。其实,善于想象是我们每位同学的天性。爱因斯坦就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同学们,你们也敢像这两位同学一样,大胆地去奇思妙想吗?

生:敢!

师:信心是成功的基石。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奇思妙想,一定会创造出许多新奇、有趣的故事来。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板书:放飞想象)

生:放飞想象(连读三遍)。

对于并不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特级教师潘文彬的教学表达方式很明显存在一定的低幼化特征,如多次询问学生好吗、想不想等等,缺乏男性教师应该具有的男性化特色。而一些男性教师在教学表达上存在着面部表情过于丰富的问题。

2.在教学内容处理上

教学内容的处理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主要包括了教学内容结构方式、教学内容叙述策略、教学内容把握视角。每一个方面,各个教师都有迥然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是男教师与女教师常常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女教师常常会从细处入手,设计情境,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与整合;而男教师更擅长整体思维,开门见山。而现在男教师上课常常喜欢花大量时间在不必要的课堂气氛的营造上,效果未必好。

如特级教师陈金才在深圳市罗湖区凤光小学五(4)班开设的公开课《只有一个地球》:

师:听说你们都很聪明,我想考你们一个问题,回答时思路要尽量开阔一点:我们现在在哪里?

生:学校的礼堂里。

师:(摇头)思路不够开阔。

生:在深圳。

生:在中国。

生:在地球上。

师:是呀,我们在深圳、在中国、也在地球上。请全体起立,跺一跺脚:我们的脚下是什么?

生:地球。

师:(板书:地球)我们一起叫一声:地球。

生;(齐)地球――

师:地球听到了没有呀,怎么没有反应?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呼唤:地球,你好!假如地球听到了,她会热烈地鼓掌的。开始!

生(一起,深情地)地球――你好――

(学生身后响起听课教师们的热烈掌声)

师:地球听到了我们的呼唤。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在我看来,这个课堂情境的设计有矫揉造作的感觉,作为对五年级学生展开的教学也存在低幼化的倾向,不像一个男性语文教师的课堂。在这堂课的拓展延伸部分提到了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让学生控诉这种行为,很明显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是能看出学生的思想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深度。相比之下,这个课堂导入看似热闹,实质上就是和小学高年级小朋友玩了一次游戏。

(三)在课堂上男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观察我国目前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学生的“阴盛阳衰”:一方面在成绩上,优秀的人数女生往往占多数,而成绩排在最后的学生中,男生往往占多数另一方面,男生常常与顽皮好动、不守纪律等词挂钩,所以在班干部和三好学生中所占比例,女生也是高于男生的。在日常课堂中,男生往往是受到压制的人群,而善于安静倾听、乖巧的女生则常常受到表扬。

二、原因的探究

(一)教师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

教师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择业观念、教师职业待遇等因素。这些原因将不在本文详细论述。简单地说,是因为对教师这个职业,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偏见。另外,教师这个职业入行门槛相对较低,专业性不够,从事这一职业往往缺乏一种职业成就感。同时现在社会对教师的权利是相当不重视的,中小学教师承受来自社会、学校、学生及其家庭多方面的压力,在这么多而重的压力下,男教师往往不堪重负,没有任何成就感。而这些问题在语文教师中则更为突出。

(二)男语文教师的教学缺少男性化特色的原因

1.一个人在自己接受基础教育阶段,接受女性语文教师的耳濡目染会大大多于男性语文教师。

2.一个语文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后,为了更快更好地站稳脚跟,成为一个成熟的教师,一定会大量去听其他教师的课,这些教师中女性占了多数。新教师在自己教学风格未形成的时候接受大量女教师的教学示范,势必对其日后的教学风格有很大影响。

3.现在出版的各种教学参考教案中,设计的教师的语言充满了大段煽情的独白,而在课文分析中,往往太拘泥于情境的营造,细节的挖掘,致使“标准课堂”呈现女性化趋势。在使用这些教参的过程中,新教师也会在不经意之间学习了这些教学的表达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从而使男性、女性的语文教师教学风格都趋同,淡化了性别色彩,也使男语文教师的教学缺少了男性化特征。

(三)课堂中男生处于劣势地位的原因

1.男生好动,思维又活跃,课堂上常常有出乎意料的想法。有时候男生的问题过于奇怪,如果超过了老师的知识范围,往往会让老师有“没面子”的感觉,尤其是应对这类情况很需要有功底的语文教师。教师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非但很少给男生提问的机会,有些老师甚至还压制男生的“离奇”思维。

2.因为女生因为生理方面的原因,进入语文学习的角色要比男生早,因此,从小学起,女生往往就是受老师表扬的对象,经常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向全班同学介绍。教师在培养男生认真抄写词语、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记忆最标准最完美的答案、字迹清秀工整等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也在无形中遏制了男生具有的某些性别特点。

三、构建具有男性化特色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一)男性语文教师的作用及优势

1.有调查显示在未遇到过男性语文教师的学生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偏好女性语文教师来教授自己语文。而遇到过男性语文教师的学生,不论男生还是女生,对男性语文教师教授自己语文的期待要大于对女性语文教师的期待。

2.上述对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学生心目中,拥有某些教学风格的男性语文教师百分比远高于女性语文教师。这些教学风格有:知识渊博、能旁征博引,讲一些有趣的知识和话题;表情很酷,讲课很有意思,具有黑色幽默;在讲授课文时,往往能够挖掘出新的角度和观念;思维逻辑性强,讲课条理分明,思路清晰,组织严密;讲课很有激情,颇有感染力,能引领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在讲课时比较随意,不拘小节,不太苛求课堂秩序。而男性语文教师具有的这些教学风格,对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语文课的兴趣作用是很大的。男性语文教师严密的思维和独到的分析问题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在性格上,男性教师往往自信、果断、充满了竞争意识,并且在处理问题时表现出心胸开阔、坚韧、冷静的特点。这些心理因素对于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们积极健康人格的养成是具有正面作用的。

(二)女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的问题

1.在教学表达上,女性语文教师的课上常常使用大段“华美”的独白来进行教学环节的串联,而一旦学生的思维脱离了她们的教学预设时,往往无法用恰当的语言来解决问题,有的会继续使用同样的语言风格应对学生的“左顾右盼”,这样做缺乏针对性。总之,表演的成分太多,教态不够大气,语音语调太过柔美。

2.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女性语文教师为了能使课堂呈现的气氛更为热烈,常常把教学目标设计得比较浅。比如有位老师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整堂课有大量时间是让学生在通过文本感受纳粹的残暴,这使得整堂课缺乏层次感,只有“血肉”,没有“骨架”。其实我认为这篇课文最精华的就是它的双线结构,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文章双线结构的分析上,通过分析双线结构,自然而然地串起纳粹的暴行。

3.还有的甚至把教学的重点设计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偏离了语文课的轨道。比如有位女教师上《像山那样思考》,为了使课堂能够有,在最后拓展部分播放了大量世界各地生态遭到破坏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态。学生虽然踊跃发言,但是这个教学设计是失败的,因为偏离了语文的轨道。

(三)让男生恢复“男性特色”的必要性

在语文课堂中,男生不能表现出男性应该具有的特征,这是具有很大害处的。首先,男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理解记忆、综合分析、议论说理方面,如果从小对男生进行没有性别区分度的教学,尤其在语文课堂上强调刻板记忆、常规的理解、无条件的服从与接受,这不利于男生取得理想的成绩。从长远看,这对男生未来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并且这对男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是极大的损害。

另外也是大家普遍认为的,语文课堂压制男生的“男性特色”不利于养成学生正确的性别意识,这一点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比较突出。在学生性别意识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有性别区分度的教学,那么对男生的性格、情感的养成都是具有很大危害的。男生就是应该具有主动性、开创性、竞争性,而现在这种不因“性”施教的现象越是普遍,那么危害越是大,扩展到全国范围,对于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一定是具有消极作用的。

四、构建具有男性化特色语文课堂的一些方法

(一)扩大男性语文教师的比例

这个问题本文不详细论述,一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是个系统工程,主要需要依靠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对社会择业观的纠正。

(二)男性语文教师自身教学上要以我为主,有性别意识

在教学表达上方式上,男性语文教师在语言表达上的优势在于准确、精炼、朴实。比如魏书生老师在有堂课上说:“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怎么回事啊?站在墙里的举手了,站在墙外的也举手了,那些没有举手的在哪里呢?看样子咱班骑墙的同学比较多。大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还要敢于展示自己,别骑墙。”很朴实,但是既幽默,又带有教育意味。作为男教师,教学表达要具有男性教师的特点。“以我为主”,有自己的风格,而不应该不加筛选地学习女性语文教师擅长的艺术、形象的教学表达风格,盲目地去煽情。男性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要讲求严谨、准确,条理清晰,朴实大气,其中还应不乏幽默色彩,时刻抓住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这些正是学生所期待的。

在教学内容处理上,男性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往往擅长从大处入手,重点突出。作为教师在教材处理上要有一贯的追求,男性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内容处理上不断锤炼,形成具有男性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处理方式。上文提到的学生对男性教师的期待,作为教师更应该把这些具有男性化特色的教学风格磨炼成熟,形成特色。比如可以开门见山,减少迂回;螺旋上升,环环相扣;由面到点,重点突出等等。对于很多男性语文教师不太擅长的情境营造,从细微处入手,由点到面的教学内容处理方式,但也不用刻意模仿,免得邯郸学步。要知道,同样的教学内容,各种处理方式都能做到出彩。

(三)要改变“理想学生”的观念,因“性”施教

“理想学生”是指教师进行教育和课堂管理时采用的一种没有性别区分的要求和模式。这显然是不够科学的。社会对男生和女生的要求与期待就是不同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因“性”施教。

1.针对男女的心理差异,对男生言语方面的能力应该多培养,给予男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鼓励男生多回答问题。

2.在阅读鉴赏方面,针对同一个教学目标,可以给男生和女生安排不同的阅读材料,这样不但能够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还可以增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在教学要求上,也应该对男生做适当的调整,比如在写作教学中,可以让男生在思维的深度、结构的严密、语言的精炼上下更多的工夫。

4.在课堂管理上,应该对男生具有一定的宽容性,不应苛求男生,要尊重男生的天性。

总之,构建具有男性特色的语文课堂是非常必要的,从现实来看,小到学生个人,大到社会都对具有男性特色的语文课堂具有期待。作为男性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发扬自己的长处,为语文课堂建设做出自己的独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星.教师男女比例失调造成的负面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91.

[2]张莹,易进.高中生对语文教师的性别接受与期待[J].教育学报.2005.(4):89.

[3]许思安,张积家.教师的性别角色观:“阴盛阳衰”现象的重要成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11.

[4]张莹,易进.高中生对语文教师的性别接受与期待[J].教育学报.2005.(4):91~93.

[5]孙菊霞,徐光兴.口语交际教学中的性别加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8(02):40~44.

[6]张莹,易进.高中生对语文教师的性别接受与期待[J].教育学报.2005.(4).89~95.

[7]贺义廉.师范生群体女性化与基础教育教师性别生态失衡[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7):24~28.

第12篇

一、更新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授知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型的创新

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型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如自教式课型分为“自学—自教—自评—师评”四个环节。其中“自教”环节鼓励部分同学当小老师,小老师们怎么学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独立地教。实践证明,小老师们极具创新能力,不仅完成了自教任务,而且讲究了怎样教得更好,让大家听得更明白,记得更牢。其中有不少的闪光点,甚至值得教师们学习。

2.找准切入点,创新设计

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点、训练点、教育点、激发点和切入点。所谓“切入点”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语文教学要通过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潜在因素,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切入点,或集中或发散,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古诗《鹿柴》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句时,启发学生想象:走进柴扉后见到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就是本节课的切入点)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付诸笔端:“待到人回柴扉开,绿叶红花宽院窄,赤橙黄绿青蓝紫,百花齐放竞开来。”,“未尽柴扉先闻香,满园鲜花汇花洋,小树正长嫩绿叶,蜂蝶飞舞捉迷藏。”这是从学生的即兴创作中选取的两首诗,既押韵,又充满了丰富独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童趣。我们认为,这些诗作就是学生的创新,这是与教师找准了切入点,创新设计密不可分的。

3.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较死板。而学生的学习需要自读,也需要讨论和互助,讨论式较好地满足了这种需要。一般的讨论分为同桌讨论和四人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能否打破这种形式,而有所创新呢?我们也曾作过尝试。如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但是,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这个句子的意思时,由课文本身的内容找准切入点,引出辩题“在月球或火星上建造移民基地是否能实现?”围绕一个问题,学生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如教《镜泊湖奇观》时,由题眼“奇观”引出“湖奇、瀑奇、林奇”,在课堂上按学生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组,按提纲重点分别学习湖、瀑、林的奇观。这两堂课的组织形式都允许学生下位、走动,但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有法、学有所得。

4.教学手段的创新

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我执教《丰碑》第七自然段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大雪纷飞(动画),狂风呼啸(立体声),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左手微微向前伸着(静态)。课件的展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读书、观察课件、思考,仿佛置身文字叙述的环境之中,去体会老战士的所思所想,思维活跃,答案众多富有新意却又紧扣中心,教学效果很好。

5.板书设计的创新

一堂富有创意的优质课,始于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所作的精心构思,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的教学方案。其中,作为教案内容之浓缩的板书设计十分关键。欲使板书新颖别致,首先要善于挖掘课文潜在的构思线索,化隐为显,以图析文,从而庖丁解牛似地将课文的内在结构外化为课堂教学的直观形式。其次,板书形式追求形象生动的“微型化”,以精粹的字、词或成语并配以动态、立体又具有美感的简笔几何图等为上,从而收到凝精聚华,发乎探微之功效,将主要教学内容创新地定格在黑板上。板书设计的创新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参与设计,甚至独立完成板书设计。总之,新鲜生动,灵活多变的板书形式,是课堂教学艺术追求的创新目标之一。

6.教学语言的风格创新

风格化的教学语言是卓越的教学创新的标志之一。由于教学语言是教师口头表达的综合反映,这是教学创新中最直接、最外在、最为学生迅速感知的因素。此外,风格化的教学语言,还包括广义的体态语言,如表情、目光、手势、体姿等,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需要教师充分调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并尽力创造色彩多样,个性鲜明的体态语言,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三、语文课外活动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