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茶文化发展论文

茶文化发展论文

时间:2022-09-09 14:40: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茶文化发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茶文化发展论文

第1篇

(一)培养茶文化人才是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

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专业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专著和论文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资金保障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3.社会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二)内部保障机制

1.活跃茶文化的科学研究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2.创新课程体系

农业院校可以在茶学专业加大对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将原有的选修课升格为必修课。也可以在全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茶的故乡在中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学习茶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2篇

[关键词]信阳;茶文化;文旅融合

总书记指出,旅游是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的活动,二者密不可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河南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但与京、沪、粤、苏、浙等第一梯队相比,尚不是文旅大省,更不是文化和旅游强省。信阳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称。作为中国“茶马古道”以及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一环,信阳以茶为媒,通过茶叶搭台,旅游唱戏,发展“茶叶旅游”,培育茶旅文化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已经迎来巨大的历史机遇。

一、信阳茶旅文化发展现状

信阳位于河南省的最南端,种茶历史悠久。东周时期,茶在信阳地区开始种植。近代以来,信阳毛尖先后多次在国际、国内的舞台上荣获嘉奖并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和“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等荣誉。自1992年始,信阳开始举办茶叶节,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29届,成为信阳的盛事之一。而信阳域内八县两区,拥有众多旅游文化资源———1.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内遍布梯田,河流密布,酷似江南风光。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异。信阳市森林覆盖率近40%.其中,鸡公山下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负氧离子22万个,比四川九寨沟、福建武夷山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出1~8万个,是目前全国此类测量的最高纪录,信阳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全市已建成多个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国家湿地公园,旅游风景区如鸡公山、南湾湖、灵山、黄柏山、西九华山等近10个。2.大别山具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培育出红二十五军等多支主力部队,100余名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有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红二十五军出发地等红色教育基地。以“苏区首府、将军故乡、江淮抗战、千里跃进”为主线的红色旅游文化,正在成为大别山区域红色旅游品牌。茶叶搭台,旅游唱戏。信阳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优势,以茶会友、以茶兴城,通过举办茶文化节取得可观的效益。但由于缺乏统一管理与运营,品牌效应不强。目前市场上比较知名的信阳茶企仅限于文新、五云、蓝天、九华山等少数茶企,其茶文化传播存在散而太乱、行而不远的局面。

二、信阳茶旅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人们经常说诗与远方,这里的“诗”即文化,“远方”即旅游。文化与旅游结合,文化可以更好地走向“远方”,旅游也就更有“诗”意。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可极大提升文化产业的价值感,同时也赋予旅游更多的趣味性。这是服务地方经济、传承并发扬地域文旅文化的重要工作之一。立足于信阳地区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和特色田园、生态景观,深入挖掘大别山区民风民俗和农耕文化,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动茶旅文化融合发展,无论是对茶产业发展还是旅游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对于实现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传承保护大别山非遗文化,力争实现富民、宜居的扶贫规划效果,为大别山地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提升城市影响力

“文旅融合”是一个互惠共赢的过程。它将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赋予到旅游中,这能够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发展旅游产业时挖掘旅游资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提高文化软实力。信阳坐拥八县两区,除了已经颇有名气的信阳毛尖,同时拥有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信阳毛尖及其所衍生的茶文化都具有良好的市场口碑与吸引力。而信阳区域内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颇具地域特色。通过茶旅融合的方式,以茶为媒,茶叶搭台,旅游唱戏,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将信阳的经济作物与精神财产合二为一,打造成一体化、规模化的文旅文化资源,对于提升整个城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极其重要。

(三)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

对于信阳这座城市来讲,茶文化和人文旅游文化便是其文化软实力的底气所在。信阳积淀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对于发展信阳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培育信阳非遗文化产业,探索“非遗+旅游”、“茶文化+旅游”、“茶文化+研学”、“茶文化+文创”、“非遗+文创”、“非遗+民宿”、“茶文化+民宿”等多种形式,探索信阳茶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拓展茶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茶旅融合文创产业新亮点,推动信阳文化产业特色化发展之路。

三、融媒体时代信阳茶旅融合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融媒体传播成为新时期提升信阳茶旅文化的影响力、扩大信阳茶旅文化的知名度、降低信阳茶旅文化融合发展的宣传成本、增加信阳茶旅文化融合发展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信阳茶旅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媒介手段。

(一)利用融媒体技术,构建信阳茶旅文化大宣传平台

一是打造线下宣传平台。比如,由信阳市文化旅游和广电局精心设计宣传内容,通过各种媒介渠道进行无缝宣传。当旅客途经或进入信阳境内时,由移动通信公司发送信阳茶旅文化特色信息;定制信阳茶旅文化宣传特色彩铃,发动信阳地区居民选用,从而进一步扩散信阳茶旅文化影响范围;打造茶旅文化相结合的主题广场、精美广告牌等,为市民、游客提供线下活动场所的同时,实现信阳茶旅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加深对信阳茶旅文化的印象。二是打造线上宣传平台。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线上媒体平台,结合各自平台的宣传优势对信阳茶旅文化之一进行分门别类推送,让市民对信阳茶旅文化耳熟能详并树立文化自信;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微信视频号等,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视听结合的图片、文字、短视频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信阳茶旅文化的吸引力,扩大信阳茶旅文化影响力与覆盖面,扩大客源市场。

(二)利用全媒体平台,打造信阳茶旅文化特色品牌

一要凸显信阳茶旅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实地调研与大量查阅读文献资料,充分挖掘古今涌现出来的典型的信阳茶旅文化故事及资源,并以此为依托,重新概括信阳茶旅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内涵,以提高信阳茶旅文化的吸引力。如,依托民间流传甚久的茶姑“画眉衔籽”的故事,以此为题材,谱曲、出书、拍摄影视剧等,让信阳茶文化以多角度多形式呈现,吸引游客到信阳实地旅游。二要丰富信阳茶旅文化传播的内容。比如,线下文化宣传机构或民间团体可以通过探索开展茶旅文化读书会,发展茶文化主题旅游,组织茶旅文化主题文创活动、主题摄影、主题短视频大赛、主题征文等形式展开相关活动,利用全媒体平台打造信阳茶旅文化专题网站以及专属的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通过这些媒体平台,以不同形式将各种与信阳茶文化与旅游文化相关的信息、活动如茶文化节、文旅文化节、博览会、展销会等,让受众即使不在现场,也能感受到信阳茶旅文化的魅力,并萌发到实地一探究竟的欲望。另一方面,积极开发信阳周边茶山资源,提升乡村旅游智慧化水平。借助茶山独特而秀丽的风景,在城市周边打造近郊的乡村旅游景点,如茶乡康养、山水民宿、休闲茶庄、创意茶会、会展培训等项目,打造“茶文化”体验园,吸引游客亲身前往体验采摘、揉捻、炒制、烘干、装罐等信阳茶的制作全过程,并欣赏茶艺、茶歌、茶舞等艺术,让信阳茶文化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让游客对信阳茶旅文化留下深刻记忆。

(三)加强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为信阳茶旅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加强信阳当地产学研合作。通过与当地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专门性的茶旅文化专业人才;依托高校现有开设的旅游、茶艺、茶文化等课程,使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茶艺内涵,热爱信阳茶文化,为茶旅融合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二是政府部门加大对茶旅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建立茶旅文化相关的大师工作室、茶旅文化体验馆、茶旅文化专业培训点等方式,加强对信阳茶旅融合专门性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及结合当地特色对茶文化、旅游文化经营者及负责人的专门性指导,力争形成政府搭台、高校唱戏、企业参与的茶旅融合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葛振:《赋能“文旅+多产业”新业态助力提升沈阳城市文化软实力》,《第十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21年4月

[2]李明军:《全域旅游视角下信阳市茶旅融合发展对策研究》,《福建茶叶》2021年第4期

[3]王彬:《文旅融合进入深化期高质量发展引领前进步伐》,《中国文化报》2021年8月6日

[4]李峰:《信阳市茶旅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西部旅游》2021年第4期

[5]胡玲:《全域旅游视角下信阳市茶旅融合发展探究》,《商业经济》2020年第8期

[6]郭文茹:《乡村振兴背景下信阳市茶旅融合的SWOT分析》,《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7]邵瑞:《网络传播与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传媒》2021年第13期

第3篇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语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茶语在汉语和英语中的文化意义完全不同,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茶文化中的茶语内涵进行分析探索,以期能够对理解运用英语,提高中西文化交际能力提供帮助。

关键词:

中西文化;茶文化;茶语;翻译

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不同时期的茶文化都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古代,茶事活动十分活跃,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饮茶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茶文化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形式。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渐频繁,茶文化也逐渐在世界其它国家得以流行和普及,人们被中国茶文化所吸引,希望以此了解东方文化,了解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茶语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茶语内涵的研究是茶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茶语与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茶语是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承载了最丰富的茶文化内涵的成分。因此,只有正确地理解英语中的茶语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使茶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1中西方茶文化内涵概述

1.1文化内涵

文化的定义十分广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精神和实践活动的总和,其中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通过某种特定的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个社会群体的生活表达方式,其中包括了传统习俗、风土人情、行为艺术、价值观念等,都属于这一范畴。词语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词语是文化的体现,也是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词语的文化内涵是指其蕴含的某种特定的思想特征。不同文化之间有着各自独特的民族性。作为人们之间信息交流的词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色彩,具有极强的时代特性。

1.2茶文化内涵

中国是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关于茶的药用功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所记载。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其中详细地描述了关于种茶、制茶、饮茶等一系列的茶事活动,饮茶是当时人们最喜爱的活动,这一著作对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对后人研究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在古代的春秋时期,人们以茶叶作饭菜,即吃茶,到西汉时期,饮茶开始流行,烹茶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在品茶中,讲究色香味以及饮茶环境,古人将茶比作人,以茶抒怀,赋予了茶丰富的思想情感。直至清代,饮茶进入了鼎盛时期,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进步,茶的概念主要可以分为四种,即,具有长椭圆形叶子、白色花、有硬壳种子的常绿灌木;以茶做成的饮料;指油茶树;某些饮料名称。

1.3英语“茶”的文化内涵

1.3.1茶的由来

英语中的茶被译为“tea”并一直沿用至今。其实,tea是一个汉语借词,这一发音最早是从中国的福建一带流传过去的。在十六世纪时,葡萄牙人将茶叶带入欧洲,随着茶这一词语的几经变迁,最终茶叶和其发音一同被带到了欧洲。虽然汉语的茶被译为tea,但是二者并没有实质关系,二者的读写差异主要是由于中西方语言的巨大差异而形成的。在十八世纪以前,由于中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较为繁荣,因此,茶叶成为主要出口产品进入欧洲,随着中西方贸易的不断增加,茶叶的出口量也不断提升,在欧洲许多国家普及起来。

1.3.2茶的概念

汉语的茶在翻译成英语传入英国等国家后,词义发生了一些变化,tea不仅仅单指茶叶,还指茶会、茶点等内容,茶义得到不断延伸,在不同的词组中,茶的本义也发生了变化,例如被译为吃茶点、大麻香烟等含义。据了解,在英语中,与茶相关的词组有近两百个,最常见的有茶点、茶会、茶壶、茶室等译法,此外,还有与茶完全无关的词语,例如大麻聚会、喝醉、同性恋场所等。

1.3.3茶的文化表达方式

茶叶在进入英国后,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对茶十分喜爱,饮茶也成为英国人的主要习俗。下午茶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英国饮茶习俗。在茶叶引入英国之前,英国人一天只有两餐,即早餐和晚餐,由于两餐时间间隔时间较长,因此英国人便在下午五点钟的时候邀请朋友一起喝茶聚会,在喝茶过程中,还佐以面包、三明治等茶点,很受大家的欢迎。因此,这一做法很快在人群中流行开来,主人用茶叶招待客人,使人们在交谈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因此,下午茶也逐渐成为一种习俗流行起来。著名的波士顿茶党是美国历史上反茶叶税、引发独立战争的重要行为之一。在1773年,英国为了倾销东印度公司积存的茶叶,通过了茶叶税法,这一做法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对,为了抵制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销售茶叶这一行为,在美国纽约和费城等地,人民拒绝卸货,而且在波士顿组成了波士顿茶党,他们悄悄登上了东印度公司的茶船,将船上价值昂贵的茶叶全部投入了大海,随后,美国一些城市也相继发生了倾茶事件。由此,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冲突日益扩大,一年后,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美国诞生,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了美国独立。由此,茶叶引起的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变化。茶叶在进入美国之后受到当地人的喜爱,美国人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将茶叶进行了改良,发明了冰茶和袋装茶。在1904年,美国举办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展览会时,一名商人打算向前来参观的客人提供免费热茶样品,但是由于茶叶放入热水中需要一定时间的冲泡才能饮用,人们不想为此等候,因此没有人对饮热茶感兴趣,为了节省时间,商人将冰块倒入茶中,使茶很快能够饮用,这就是第一份冰茶。冰茶由于味道爽口,时间短,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喜爱,于是很快在展览会上风靡起来。如今在美国的大部分地区,人们更喜欢饮用冰茶,并且在茶中加入柠檬等食物,使茶的口感更加香甜。随着饮茶的不断普及,袋装茶也应运而生,茶商们将茶叶装入过滤纸或布袋中,直接放入杯中进行冲泡,这种方法不仅使茶渣有了更好的去处,而且使用十分方便,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在我国也逐渐开始流行这一饮茶方法,受到了上班族等相关人士的喜爱。

2茶语的英译

2.1茶名

中国的茶叶品种多,茶叶名称也各具特色,主要以茶叶的制作工艺和产地命名,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茶名的英译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茶名采用音译法。中国许多著名的茶品种大多采用的是音译法,例如龙井茶、乌龙茶、黄山毛峰等茶种,有的采用的是普通话的拼音译法,有的是来自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采用的方言译法,虽然译法略有不同,但都可以归纳为音译法。其次,采用意译法。例如红茶,被译为blacktea,这是由于中西方对饮茶的关注角度有所不同,中国人更倾向于茶汤的颜色,而西方人则更关注茶叶的颜色,因此在英译中不只是从字面进行翻译,而是强调了其茶性特点,除了红茶,圆珠茶、熙春茶末等都采用了意译法。最后,采用音译加意译法。例如祁门红茶采用的正是这一译法。

2.2茶短语

茶在英语中除了单独使用外,还常常与其它词语构成短语使用,这些茶短语在翻译中也体现出几个特点:首先,在短语中保留了茶的本义,例如茶会、茶点、茶壶、茶室、茶器等,在译语中都保留了茶的原义。其次,茶在短语中的意思得以延伸,不能直接译为茶。例如一种甜饼、午餐食品、吸大麻聚会、同性恋场所等,这些词语中尽管有茶这一词语,但词义却与茶毫无关联。最后,茶有派生义和曲折变化。例如喝醉一词,使茶短语的含义发生了根本变化。除了茶组成的短语外,由茶构成的成语数量却并不多,由于汉语中的成语往往具有较深的思想文化内涵,是概念意义的精华体现,因此在茶成语的翻译中,不能直接采用直译法,而需采用意译法。例如指不喜欢的人或事,或者在某人心烦时给予安慰等句子的翻译时,都会用到茶一词语,强调了情感的执着与绝决。

3结束语

中西方的茶文化有着较大差异,通过对茶文化内涵的分析研究,我们不仅能够对汉语茶和英语tea之间的异同有所区分,而且对中西方茶文化带来的历史文化影响有所了解。对于茶语的构成及翻译的研究,不仅能够使人们对英语的理解和应用更有利,而且也让我们充分了解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只有充分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地提升英语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能力。可以说,只有正确地理解英语中的茶语内涵,认真地研究英语茶语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使茶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和传承。

作者:刘丽 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2]葛传.陆谷孙等.新英汉词典(增补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朱亚夫.意义的七种类型和英语词汇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9):28-30,35

[4]马晓俐.茶的多维魅力————英国茶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8.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保护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1]

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全国各地贯彻落实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实施,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潮州市当然也不落人后。潮州素有“海滨邹鲁”的美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同时也培育了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级别,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项。潮州市可以说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的城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潮文化的灵魂。潮州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潮州音乐、潮剧、潮绣、潮州木雕、潮州歌册、潮州菜烹饪技艺、潮州铁枝木偶戏、枫溪瓷烧制技艺、茶艺、潮州剪纸……,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种类繁多。

对于如此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该如何保护及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地方高等院校以服务地方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在这个新课题上应该当仁不让,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是紧迫的,而高校在信息型实践与社会参与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希望各地高校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事业中,发挥大学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职能、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及重要的文化发展创新作用。”[2]那么,地方高校在保护工作中究竟有哪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应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呢?

一、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

(一)人才培养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存在方式是活态的,文化形式与文化空间只有在传承发展中才能保证其鲜活的生命力。”[3]根据这一特点,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除了进行全面的普查、搜集、记录、整理之外,还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而高校汇集了大批的青年学生,他们是传承与创造发展的主体论文提纲格式。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从事保护工作的能力。这些影响是深刻持久的。学生在毕业后也有可能选择从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而更好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事业添砖加瓦。

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以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同时也可以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专业教师可以组织广大的学生到民间采风,积极调研,参与项目研究。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二)信息资源优势

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利用是极其重要的。而高校在这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图书馆是大学校园的信息中心,信息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传播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文献资源、数据库和电子出版物等现实馆藏外,还有虚拟馆藏,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及通讯设备共享馆外大量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教育引导、文化熏陶等功能。另外,图书馆拥有的场地、设备和专业的人员,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中提供展示、宣传的平台。

(三)科研创新优势

高校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也是高素质人才的云集之地,长期以来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上走在前面优势,起步较早。高校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一直笔耕不辍,申报科研项目,积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上作努力,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是其他部门难以媲美的。高校对外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各高校间也互相配合,资源共享,这样,无形中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发展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地方高校经费稳定,组织有序,往往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中心,具有其它部门不可替代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力量,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举办学术研讨会,设立研究机构,创办刊物展示研究成果,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活动有一定的优势。

二、充分发挥优势,推动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以上谈到了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些优势,但是如何发挥发势?作者拟以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韩山师范学院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设置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韩山师范学院于2011年设置了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陶瓷艺术设计(枫溪瓷烧制技艺)、雕塑艺术设计(潮州木雕)、服装设计(潮绣)、烹饪工艺与营养(潮州菜烹饪技艺)。其中前三个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最后一个是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专业的设置以充分的调研论证为基础,考虑到地方社会近几年急需这类人才,学院在师资力量充足、各种条件都已成熟的情况下申报设置这几个专业。这也得到我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韩山师范学院根据社会需求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举措,不仅是为自身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尝试,也是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地方文化产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二)开设相关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韩山师范学院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意义,很早就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类的课程。有的作为校性选修课,有的作为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这些课程的开设大受学生欢迎。主要有:《潮汕历史文化》、《潮剧欣赏》、《潮汕民俗研究》等校性选修课;《潮菜工艺学》、《潮州音乐合奏》、《潮州茶文化》等专业选修课;《潮菜制作技术》、《潮州小吃》等专业基础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论文提纲格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优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地域历史文化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意识,从而为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建立研究机构,大力争取政府支持

1991年,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设立“潮汕文化研究室”,后更名为“潮汕文化研究中心”。2002年,在原有基础上设立“潮学研究所”,定位为学校直属科研机构。2008年,学校与潮州市政府合作成立市校共建了“潮学研究院”,并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于1991年8月创建的涵盖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的民间学术团体)合办了大型学术刊物――《潮学研究》。可以说,韩山师范学院在潮汕文化研究上一直走在前列,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方面。主要有:一批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积极申报课题,如《潮汕民间剪纸的普查和抢救》、《地域文化与潮州民间剪纸》、《正字戏文献抢救、整理及研究》等,孜孜不倦地从事潮汕民间剪纸、正字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抢救和研究工作,并出色完成课题研究,出版发表了大批相关的论文及著作;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举办或参与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积极与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例如:2003年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历史人类学讲座系列”,2006年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中国地方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韩山师范学院还积极走出“象牙塔”,争取政府支持,探索使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得到最佳发挥的有效途径。2011年,韩山师范学院决定实施“潮州市非遗专业人才‘3+2+2’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构建方案”,此举得到潮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几十年来,韩山师范学院以“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精神,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四)发挥社团作用,传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山师范学院的社团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有些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的重要阵地。于1987年创建的潮风学社,是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最为悠久的社团之一,经常组织社员开展民俗采风、义教、民俗征文比赛等活动,为韩师学子提供一个了解、学习、研究潮汕历史文化的平台;茶艺表演队成立于2008年优势,社团虽还年轻,但是表现不俗。2010年,我院茶艺表演队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传承人叶汉钟老师的带领下,在亚运会、亚残运会上为世界各地来宾表演了潮州工夫茶、茶艺服务等,展现了传统潮州工夫茶的魅力; “卡通潮剧”是韩山师范学院2005年立项的科研课题项目,它将潮剧与动漫完美结合,为潮剧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青少年了解潮剧,喜爱潮剧。后在此基础上成立潮动画工作室,现在仍孜孜不倦地为潮剧和潮州童谣的传播作努力。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韩山师范学院作为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应该主动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义务,不遗余力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奉献力量,同时,也不断地在此过程中构建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彰显百年院校的魅力。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 Protect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e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for Example

ZHENG Jing-jing,WANG Heng-an

(Hanshan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 521041)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nesses the history of ourcountry and contains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the protecting and passing down of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urgent increasingly. Local universities areincomparable with any other departments in the protecting and passing down of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The writer try to take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and probe into how local universities doing to promote the protecting andpassing down of 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advantages;protection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

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3/001325/132540c.pdf

第5篇

1地域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1.1国外地域文化旅游研究最早提到“文化旅游”这一概念的是1977年美国出版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书中指出“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通过对国外重要旅游刊物(<TourismManagement>~和《AnnalsofTourismResearch>近20年的论文进行检索,发现国外学者对地域文化旅游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遗产地旅游。集中在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遗产旅游的影响、遗产旅游的开发和遗产旅游的价值。。②文化旅游地景观及其形象研究。主要包括文化旅游地资源、特征、形象及社区居民等;③文化旅游者及市场研究。主要包括旅游者的决策行为、动机、感知、空间行为和市场分布、特征、吸引力等研究。④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游客和居民的访谈、问卷及社区参与等研究。⑤文化旅游环境与保护研究。⑥文化旅游管理研究。主要包括政府在文化旅游管理中的作用、管理权与经营权的关系、社区参与管理的必要性等方面。

1.2国内地域文化旅游研究国内关于地域文化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对文化旅游进行研究的是陈百刚,他在1988年对浙东古代文化旅游线路进行了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学者开始大量涉足文化旅游领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2.1对地域文化旅游差异性的研究。主要研究不同地域文化对各种物化的、精神化的、制度化的文化旅游形式和形成的影响。物化指通过人类创造的有形器物,如工具、建筑、服饰等而表现出的物质文化;精神化指通过、风俗习惯、人们的心理状态而表现出的精神文化;制度化指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是可以认识和遵守的制度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最表层的,而精神文化是最深层的…。

1.2.2对地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该类研究主要从2方面进行:①从理论上对地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探讨。如目前旅游业的开发导向已从“资源一市场”二元论转化为“资源一市场一文化”三元论。旅游文化开发策略需要解决文化导向确立、文化主题定位、文化内容策划、文化形象设计4个主要问题。②从实践上对地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进行对策分析。如广州文化旅游开发,以商都文化为主体,以史迹文化为切人点和重点,以节庆文化为最大优势;此外,还有研究对湖南西部土家族、苗族民族文化进行了问题诊断和对策分析。

1.2.3对专项文化旅游的研究。专项文化旅游研究多种多样,有宗教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武术文化旅游、戏曲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等。

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使得原汁原味的文化旅游资源出现了商业化、趋同化的趋势,文化原有的吸引力逐渐衰退。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是旅游规划界今后在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中要思考和实践的重点。

2佛山三水地域旅游水文化体系构成及特征

2.1饮品水文化三水地处珠江三角洲源头,是广州、佛山2市第二水源地。丰富优质的水资源吸引了三水饮料产业的集聚,开创了三水水饮品文化发展的辉煌时代。三水之“水”先后吸引了广东健力宝、百威啤酒、可口可乐、伊利乳业、红牛饮料等企业落户。三水现有食品饮料企业共64家,配套企业52家,初步形成了以包装、制造、销售为主的饮料产业格局。品牌饮品的集聚进一步加强了西南街道“中国饮料名镇”的水文化内涵,也丰富了三水作为“中国饮料之乡”的水文化底蕴。

2.2长寿水文化西江、北江、绥江3江在三水境内汇流,另流经三水境内,长度在14.6km以上的河涌有10条,还有云东海、水库等内陆水面,形成了“三山二水五分田”的地貌格局,呈现出优美的山水交融的田园景致。从自然环境上看三水,呈现出山、水型城市(村、镇)的结构模式,以水为中心,形成独特的“水心生态型”结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特有的青山绿水养育出的三水人普遍长寿,使三水成为全国四个长寿之乡之一,成为全国唯一的“富裕型长寿之乡”。

2.3休闲水文化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休闲之源,涉水的休闲文化(如温泉、湖滨公园、沐浴沐足等)正是以水文化为根,循着水道、水智、水德、水缘、水赋的逻辑,孕育和发展了各自的休闲个性。三水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自然孕育,发展了独特的休闲水文化体系,如荷花世界、芦苞的养生温泉休闲馆、云东海的三江汇流及沿江的休闲带、森林公园、大南山等地的溪水和水库。

2.4娱乐水文化依托水开发亲水娱乐产品已成为三水水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方面,如设计水上滑道、水上冲浪、水上碰碰船、造浪池、死海漂浮等项目,让游玩者体验刺激的愉悦感。三水在娱乐水文化方面开发得较好的是九道谷漂流,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5饮食水文化三水有天然的生态,良好的水质,孕育出三水的特产之——三水河鲜。广东的“十大河鲜”里,产自三水的就占了6种。特色粤系菜式、河鲜、田基美食、荷花宴席等三水美食文化的传播,也使得三水具有“美味之乡”的称号。

3佛山三水地域文化旅游开发设想

水是佛山三水旅游开发的核心要素之一,优良的水文资源孕育了深厚的三水水文化,也必然要求三水在水方面做好做足文章,将水文化资源进行整合。

3.1目标定位

以“云东海北湖”为依托,以“水”为品牌,以“三水水文化”为核心,通过开发、传承、融合、发展三水的水文化,提炼三水水文化神韵,塑造一个以“水”为特色的有影响力的品牌——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打造三水旅游业的龙头项目。

3.2开发思路

3.2.1开发理念。在与三水区已有的世界知名饮料品牌功能互补的基础上,策划相关项目,提升整个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的功能及形象。以“大项目带动、大市场开发、大产业培育、大品牌塑造、大旅游振兴”的理念进行园区的建设和开发。

3.2.2战略路线。①造园。以三水区世界知名饮料品牌为依托,以饮品水文化、休闲水文化、娱乐水文化为核心,以长寿水文化、饮食水文化为补充,塑造一个以“水”为特色的、有影响力的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②造势。造园前期做好宣传工作,营造氛围、造出声势。造园后期借助“中国饮品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美味之乡”的品牌知名度进行旅游推广,唱响水文化主题公园的主题曲,使其和三水饮料品牌相得益彰。

3.2.3品牌特色提炼。以“水之乡,乐之海——三水梦幻水城”为特色品牌。“水之乡”体现了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在提炼三水饮品水文化、长寿水文化、休闲水文化、娱乐水文化和饮食水文化中的优势;“乐之海”突出了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能使前来游玩的游客产生无限乐趣;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之所以能达到目的,最珍贵的在于其深遂的水文化内涵。

3.3分区空间布局

根据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开发资源的类型和特征、公园开发条件和未来发展方向与主要功能,可以将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的空间布局归纳为“一心二馆二区,二珠一点”。“一心”指旅游服务中心;“二馆”指饮料博物馆和养生馆;“二区”指特色餐饮风情区和水上游乐体验区;“二珠”即“二馆”;“一点”即中心文化广场。

3.4各区功能定位

主题公园前增设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实现导游、门票、旅游购物、信息咨询、卫生医疗等接待服务功能;饮料博物馆定位为“世界上最大最全的饮料博物馆”;养生馆开辟养生温泉、SPA水疗中心以实现三水休闲水文化体验功能;特色餐饮风情区是游客集中品尝三水美食,充分体会三水饮食水文化,感受三水“美味之乡”的场所;水上游乐体验区中的水上滑道、水上冲浪、水上碰碰船、造浪池、死海漂浮等项目,使于游客切身体验三水娱乐水文化;游客在吃、住、游、玩中综合体会到三水的长寿水文化;在主题公园中心建造中心文化广场,建造公园象征物、喷泉、雕塑等,不定期地举办大型推广活动和演出。

3.5重点项目设计

3.5.1饮料博物馆。①性质。作为三水经济社会发展的象征和文化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饮料博物馆既是展示饮品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传承和发展饮品文化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更是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的游客求知、游玩和休憩的重要场所之一。②展览内容。以饮料的历史发展为脉络主线,以彰显饮料文化的地域特性为体验要点,着重展示饮料悠久的历史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辉煌的成就等。把饮料按不含酒精类和含酒精类两大类进行分类展览,可展出其各时期的产品、瓶、盖等;饮料流行文化长廊可分为广告行销区、广告明星代言区、媒体报道区、专题介绍区,分别展出各时期有代表性的实物、视听影像等;4D快乐工厂影院放映有关饮品的电影、广告等。

3.5.2养生馆。①性质。养生馆是游客体验三水休闲水文化的场所,游客在这里可以充分体验到以温泉和SPA水疗为主要内容的养生服务。②内容及设计。养生馆建筑面积约8000in,建筑形式采用中式简化风格,简洁明快,主要针对以商务休闲为主的中高档消费群体。室内通过多种亚热带绿植,营造出热带雨林气候环境,以温泉养生文化为主线,结合东西方温泉特色,通过软件、硬件相互配合,提出温泉健康的新理念。建筑主要分2层,一层湿区包括水中健身区、按摩击打区、保健水疗区、特殊疗效区、室外温泉区等;-一层干区有香熏、玉石床、休息大厅、技师按摩、SPA水疗室等。

3.5.3特色餐饮风情区。①性质。特色餐饮风情区是体现三水饮食水文化的主要平台,是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游客休闲和就餐的重要场所之一。②内容及设计。建造岭南特色的2层连排小楼和1条宽约2In的小溪,营造岭南水乡的感觉,并提供三水特色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