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学位论文

会计学位论文

时间:2022-05-27 13:46: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学位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学位论文

第1篇

一、会计论文的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第2篇

关键词:硕士论文;论文选题;中国知网

硕士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而硕士学位论文是继学科课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之后又一核心环节,并且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环节、硕士项目的重点①。在撰写硕士论文的过程中,如何选题也成为了重中之重。

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政策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硕士研究生是其研究的生力军。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刊登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题分析,分析股利政策在硕士论文中的选题走向,旨在为下一步该课题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

一、样本的选取和分析方法

1.样本的选取。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为主题,在中国知网的硕博论文中进行了精确筛选,从而选出了2000年-2013年相关硕博论文55篇,考虑到硕博论文的选题差异,本文特剔除5篇博士论文,其余50篇硕士论文均选作研究样本。样本所在的年份分布如表1所示:

2.分析方法。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以了解硕士学位论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题方向。运用EXCEL软件,对选题视角和研究方法两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在调查分析的情况下,得出对该研究课题下的硕士学位论文撰写的相关建议。

二、样本的的数据分析

1.选题视角分析。从搜索的结果看到,硕士研究生对于上市公司股权政策的研究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的,而选题的视角也主要集中在政策研究、影响因素等,具体分布见表2:

从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从2005年起,硕士论文对股利政策的研究视角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不再单纯的局限于股利政策研究和与相关传统理论的关系研究,而更多地考虑到管理者及市场行为对股利政策的影响。同时,开始出现了将中美企业进行对比的分析研究。

2.研究方法分析。通常,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但是经过对中国知网2000年-2013年的有关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硕士论文的题目调查后发现,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我国硕士学位论文中比较普遍。具体分布如表3(有些论文不只使用一种研究方法):

在比例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理论分析研究是研究的基础,是最基本和最传统的研究方式,但在当今硕士论文的题目中,单纯的理论分析命题方式已逐渐退出范围,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创新亮点的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当然,样本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评价及建议

1.选题内容方面。从2000年到2013年14年的检索数据来看,我国硕士围绕《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这一主题的论文选题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是,依旧集中在与相关经典理论的关系中。同时,与期刊论文相比,多元化的趋势仍旧有待加强。

2.研究方法方面。由于时间有限,本文探讨的研究方法仅仅是从论文题目中看到的,并未深层探究文章内容。但就题目而言,能够看出除了理论分析之外,许多论文采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比如“管理防御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行为财务学的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研究”、“管理层激励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等,在这些文章中,管理者对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的作用被放置在一个重要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样本或者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在硕士论文中也有所体现,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依旧可以反映出未来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的趋势。

3.建议。综上所述,我国硕士论文在该课题的论文撰写中呈现着选题较集中,且重复性强的特点,涉及面相比其他课题而言较窄。但是近几年,硕士论文的选题范围开始扩展、科学性不断提高,研究方法也已经表现出实证研究、案例分析不断增多。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建议:第一,中国的硕士论文选题应广泛参考国外文献资料,瞄准国际前沿,而不能仅仅把视角放在国内市场;第二,在选题方面,硕士论文应该注重研究具体的问题,避免大范围的泛泛研究。同时,应鼓励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别是运用相关学科领域的原理、理论解决问题;最后在研究方法方面,硕士论文应考虑使用更多、更加创新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经验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等,以便使我国硕士论文能够与国际接轨。(作者单位:民族学院)

注解:

① 段洪波,张双才,刘甜甜:《2001~2010年会计学硕士论文选题内容与方法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会计学 双学位 培养 缺陷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55-04

[作者简介]钟子亮,范英杰,青岛大学会计系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山东青岛266071)

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它要求高等学校不仅要培养具有单一学科背景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人才。为适应这种形势需要,双学位本科教育应运而生。双学位本科教育是指高等学校允许本科学生在主修专业课程、攻读该专业所属学科学士学位的同时,跨学科修读另外一个本科专业的课程并授予其该专业所属学科的学士学位。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是指设有会计学专业的高等学校,允许主修其他学科专业的本科生修读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并对成绩合格的学生授予会计学专业所属学科的学士学位。

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其他学科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实现会计学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有效对接,为社会输送宽口径、多样化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这对于创新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于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基本做法

目前我国设有会计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大多数开展了双学位教育,并就培养要求、学分要求以及课程设置等出台了相应的培养方案,表1是我们对有关院校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的调查结果:

由以上调查可知,有关高校对于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培养要求不尽一致,但差别不是很大。

二、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招生条件不够科学

许多高校虽然对修读第二专业及双学位学生的报名条件做了严格限制,规定成绩优良、学有余力,例如主修专业平均成绩须达相应分值以上,必修课无不及格现象等,会计系在录取学生时也是按照这个标准执行的,看似照章办事,实则不够科学、合理。毋庸讳言,双学位教育的开展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提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但确有一部分学生在申请修读双学位专业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例如,有些主修美术、音乐专业的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选择,而是随大流,申请修读会计学专业双学位,以至于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感到不适应,只好中途退出或勉强跟随,结果不仅第二专业成绩欠佳,也影响了主修专业的学习。

(二)教学管理存在误区

双学位培养单位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双学位学生同时也是主修专业所在院系的学生,他们的日常管理由其主修专业所在院系负责,双学位培养单位安排教师上课、严格考核就可以了。事实上,双学位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学习时间紧、压力大、相互之间不熟悉,如果仅仅通过严格考试和论文答辩等出口管理,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半途而废。

(三)教师工作任务偏重

目前,各地高校普遍存在师生比偏低的现象,而对于新进教师,门槛设得又很高,如要求应聘者具有“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等称号或资格。就现有教师数量来看,基本能够满足主修专业学生教学的需要,但如果同时要求这些教师给双学位学生上课,则显得力不从心。而会计学专业的双学位学生人数又比较多,因此,一般是在合班教室上“大课”。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和老师的身心健康。

(四)实践环节教学课时偏少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践性非常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但会计双学位学生平时学习主修专业课程,业余时间(晚上、周末和假期)学习会计学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教学只能安排在假期,缺乏有效的组织指导和监督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不到巩固和深化,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

(五)师生沟通渠道不畅

众所周知,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书,同时要育人,二者不可偏废。而现实情况是,双学位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十分繁忙,时间和精力都很紧张,师生之间交流的余地非常小,老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思想动态了解甚少,学生平时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教师都不清楚,以至于对于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判都缺少充分依据,只能靠期末考试和布置习题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判和把关。

(六)缺乏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

从事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教学的高等学校、所属院系都了相关文件,制定了相关规章,对学生的申请条件、培养目标、学分要求和认定、课程设置和安排、教学要求、考试考核要求等都作了相关规定,但缺乏严格的监督保证体系。双学位学生的上课和考试一般安排在业余时间,相关文件和规章在执行上会打一些折扣,教学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也会打一些折扣。因此,表面上看,对于双学位学生的考试、考核要求与主修专业一视同仁,事实上却逊色不少。

三、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完善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培养理念

会计专业双学位教育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创收的依靠途径,而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是培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宽口径、跨学科、高素质的多样化人才,实现会计学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有效对接。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树立科学的培养理念:

1.在重视程度上与主修专业等同对待。双学位专业虽然属于第二专业,但都列于高等学校的正常培养计划,成绩合格后发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都代表着学校的质量和信誉。因此,在重视程度上,不能厚此薄彼,而应与主修专业等同对待。

2.强调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没有质量的教育是劳民伤财。在会计学专业双学位培养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保障。

3.体现特色。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教育应当体现学校特色和学科特色。会计学科属于应用性学科,实践性非常强,因此,对于会计学专业双学位学生的培养,应当既要重视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战训练,将学生的其他学科知识与会计专业知识融合起来,体现综合性、专业性和应用性特点。

(二)严把招生关

我们认为,学校有关部门制定的双学位学生申请条件是最低条件,招收双学位学生的院系应当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资源充足状况制定具体的入学门槛。就专业来讲,要向学生详细宣传介绍双学位专业的特点、先导课程,要求学生不要盲目跟风;就资源状况来讲,主要是考虑师资情况,保证教师教有余力。会计学专业的特点是应用性强,与数字打交道,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例如,复旦大学会计学双学位的入学条件就要求学生必须预修8学分以上高等数学或数学分析课程。对于那些对数字不感兴趣或缺乏数学基础的同学,不应招收为会计学专业双学位学生。

(三)严格教学管理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人,但由于年龄偏小,未走向社会,且多为独生子女,思想意识并未成熟,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比较差,如果不对其加强管理,仅凭考勤、考试、考核等方法对其进行约束,难免导致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放任自流,跟不上学习进度,最后不得不中途退学或延长学习期限。因此,对于双学位学生的管理不能放松,但要与主修专业的管理有所区别。会计学专业双学位的教学管理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并保证严格执行;二是严格考试、考核,把好出口关;三是加强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最好实行导师制;四是对教学工作进行经常性监查督导,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

(四)保证实践环节教学

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实践环节教学非常重要,不能因为学生读的是双学位,就放松要求。否则,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就难以巩固,毕业后也难以迅速适应工作。当然,受教学资源和时间的限制,会计学专业双学位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假期进行,这本无可厚非,因为双学位教学是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想修读双学位,就必须比一般同学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但教学单位不能因为他们是双学位学生,并在假期从事实践活动,就对其放松要求和管理,而应安排足够数量的管理人员和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占用时间按加班对待,并计算工作量。对于学生,应当要求其写出合格的实习报告或调研报告,否则不计算学分。

(五)加强师生交流

从事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教学的教师,应当像对待主修专业的学生一样,既教书,又育人。如果课堂上时间紧张,可通过开座谈会、实行课代表制度、建立QQ群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与学生建立日常联系,相互交流教学心得和感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条件的院系,应当与主修专业一样,实行班主任制和导师制,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主修专业与第二专业之间的关系,端正心态,在不影响主修专业学习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会计学专业的学习任务。

(六)完善教学模式

科学的教学模式应当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稳定性特征。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教育的教学模式应当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培养方法、师资建设、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内容。目前,开办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教育的高校和院系一般都制定了相应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考核办法,设置了相应的课程,配备了相应的师资,但不够具体、详细,在很大程度上是会计学主修专业的翻版,缺乏特色和创新。因此,有关高校和院系应当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会计学专业特点,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和完善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教育的教学模式,提高会计学专业双学位学生的培养质量。

第4篇

罗斯·l·瓦茨(ross l.watts,1945-,)是一位国际著名的会计学家和杰出的会计教育家。因其于1986年与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合著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而在当今世界会计领域里享有盛名。

一、个人生平简介

1966年,瓦茨大学本科毕业于澳大利亚的纽卡斯尔大学并获得学士学位,后分别于1968年和1971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60年~1966年间,瓦茨曾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的福赛思公司任助理查账员,后任执业会计师。但瓦茨在1966年被聘为纽卡斯尔大学的会计兼职教师后,即将主要精力用于从事会计教育工作:1969年~1970年,任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讲师;1971年开始到罗切斯特大学威廉·西蒙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任教,1971~1978年任助理教授,1978年~1984任副教授,1984后任教授。在此期间,瓦茨还曾先后出任罗切斯特大学教学委员会主任、西蒙商学院院长遴选委员会主席、金融研究与政策项目主任和院长顾问等职。

此外,瓦茨还到多个学校访问讲学或出任客座教授:1981年与1984年,两次前往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财务会计系任特派讲师与客座教授;1984年,曾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管理学研究所客座教授;1995年曾到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西北大学j.l.凯洛格管理研究生院任访问学者;1995年受聘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受聘担任厦门大学兼职教授。

瓦茨也曾多次出席美国会计学会的年会和世界各地召开的会计学术会议。 此外,还受聘担任许多著名会计学专业期刊的编委及审稿人:1978年至今,一直担任《会计与经济学杂志》的创刊联合编辑之一; 1972年~1978年, 任《会计研究杂志》副主编;1983年~1985年, 任《当代会计研究》编委会成员; 1995年~1997年, 任其发起建立的社会科学研究网(简称ssrn)和《会计研究网络》的主编等。

瓦茨因其学术成就而多次获奖:他与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教授合作发表在《会计评论》1978年第1期和1979年第2期上的《决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与《会计理论的供给与需求:理论解释》两篇论文,连续获得1999年、200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颁发的会计文献杰出贡献奖;1985年,他与齐默尔曼教授因《实证会计理论》一书对会计理论发展的重要贡献获得当年的alpha kappa psi会计奖;1996年5月,获罗切斯特大学威廉·西蒙工商管理研究生院授予其杰出教授称号;2000年,美国会计学会授予其美国杰出会计教育奖;2004年,他与齐默尔曼教授合作的著名论文——《决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获得美国会计学会(aaa)自1986年开始设立的一个特殊奖项——会计学术文献重大贡献奖。

二、理论与实务主要贡献

几十年来,瓦茨的著述颇丰,曾在《会计评论》、《会计与经济学杂志》、《财务经济学》、《会计研究杂志》、《亚太会计杂志》和《英国会计评论》等著名专业学术期刊上独撰或与人合撰了近60篇论文。当然,最著名的则是他与齐默尔曼合作的《决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和《会计理论的需求与供给:市场解释》两文,以及两人于1986年合著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

三、主要论著简析

(一)《实证会计理论》(1986) 20世纪60年代,由于受到经济学和理财学对有效市场假说(简称emh)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称capm)进行大量经验性检验的影响和启发,以及当时芝加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所开创的实证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影响,美国一些年轻会计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另辟蹊径,开始尝试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早期从事实证会计研究的年轻学者,多数来自实证经济学和财务学研究较强的芝加哥大学,这其中就包括雷蒙德·约翰·鲍尔、迈克尔·c·詹森、威廉·亨利·比弗、罗斯·l·瓦茨和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等人,都是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86年,瓦茨和齐默尔曼合著并公开出版了《实证会计理论》一书,该书不仅全面、系统、深入地回顾、总结和评价了实证会计研究的经典文献,而且提出了实证会计理论的初步研究框架,为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和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详尽介绍了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此外,还就信息披露的管制理论、契约理论在审计中的应用、会计研究的作用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述。《实证会计理论》一书共分为四大部分,设15章,各章大致内容如下:

第1章为“会计理论的作用”。作者明确指出,会计理论概念具有一套与之相联系的研究方法,这套方法是注重实际经验的研究人员在多年理论研究探索中经验累积的结果。会计理论概念不仅范围较广,而且与财务会计教科书中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构成了日益增多的以经验为依据的会计文献的基础。该书是为了增进人们对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经验性会计文献中重要理论与方法的认识,而增进这种认识的关键是掌握方法论对会计理论演变的影响。

第2章为“有效市场假说与资本资产计价模型”。该章主要解释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以及如何影响会计研究者提出的问题;介绍了有效市场假说和由它引发的对会计盈利与股票价格有相关性,以及会计程序的变化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的研究;解释了资本资产计价模型以及它如何促使会计研究者,提出会计数

转贴于

据能够提供与计价模型的变量有关的信息;在没有税收效应的条件下,会计程序的变化不会影响股票价格;以及我们能够限定会计盈利和股票价格的特殊关系等假设

第3章至第7章,主要是分析介绍研究人员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的有关文献,其内容分别为“会计盈利与股票价格”、“竞争性假说的辨识”、“会计数据、破产与风险”、“盈利预测”和“信息揭示管制理论的演变:一种新理论的开端”等。

第8章至第13章,主要介绍在试图解释和预测会计在实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其内容分别为“订约程序”、“报酬计划、债务契约与会计程序”、“会计与政治活动”、“会计选择的经验检验”、“股票价格的检验理论”和“契约理论在审计中的应用”等。

第14章为“会计研究的作用”,作者认为,会计理论的目标在于解释和预测广义上的会计实务。因此,理论具有两个方面的价值,即解释现实世界的运行方式,以及理论对使用者利益进行预测的影响。

第15章为“实证会计理论:总结、评价与前景”。作者认为,该书研究思路提供了三方面的重要发现:盈利报告向资本市场传递信息;其他会计数据也反映资本资产计价模型中的变量(如风险),并且能够提供有关未上市证券的信息;年度盈利呈随机游动状态而季度盈利则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作者指出,当时实证会计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三个方面的的主要局限性:利用替代变量来表示契约成本与政治成本;限定的线性模型缺乏依据;在契约变量之间存在着共线性。作者认为,实证会计理论的最重要学术贡献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研究了会计数据的潜力,检验了会计信息(主要是盈利信息)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证明了充分披露的会计信息是推动资本有效运转的要素之一;提出并检验了分红假设、契约假设和规模假设,解释了会计数据在制定和执行报酬计划、债务契约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会计政策选择行为。

《实证会计理论》:全面回顾了会计学中大量的、与日俱增的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经验性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对变量之间相互关系需要理论进行解释和检验的必要性;指出了按现行观点来解释研究结果的经验性研究的不足;力图阐明各种文献所采用的方法论;注重将单期间的资本资产计价模型(capm)作为一种计价模型贯穿于全书;提出理论研究的发展源自于需求的推动(即理论研究的供求关系是信息需求、教学需求和政策服务需求);指出社会对实证研究的需求会始终存在,会计研究人员的声誉和论述技巧越高,成就越可能受到实务工作者、管理者和其他学术界人士的重视,更多的学生和资金就会流向他所在的大学;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实证会计研究成本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在该书序言中,作者写到:“一些学生喜欢了解‘末行数字’。遗憾的是,这种简明扼要的‘末行数字’目前还不存在。我们所接触的中介研究领域里的流沙。我们的目的不是为提供流沙的地图,而是为了增进学生对流沙的了解,并向他们提供绘制这种地图的工具,以使他们为未来的研究作出贡献。”这段暂短的表白,正是对该书写作宗旨的精确表达。

《实证会计理论》自1986年正式出版以来,成为美国广大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生的必读著作,推动了实证研究在会计学术界的普及。《实证会计理论》首次中译本于1989年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1999年经原译著中部分译者修订后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再次出版,2004年收入《西方会计学名著导读》一书中,2008年《实证会计理论》的英文版亦由东北财经大学引入中国市场。

第5篇

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目前有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和资产评估 4个本科专业,其中,会计学专业是山东省建设与发展最早的学科,也是山东省首个会计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有本科、硕士(学术和专业两个类型)、博士三个办学层次。会计学科是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工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3),全国会计发展与改革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2011计划项目)理事单位,先后被教育部、省政府和教育厅评定为省级重点学科(1991)、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999)、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7)、“泰山学者”设岗学科(2008)和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010)。财务管理专业设立于1994年,是国内第一批开设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2009年获得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起招收财务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会计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生、硕士生380人,本科生3 957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33人,专任教师126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50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70多人,海外留学或访学背景的20余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财政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博士生导师7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3人、山东省重点学科首席专家1人和中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咨询专家1人。现有“会计学”(2006)、“财务管理”(2012)两个省级教学团队。

近五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基础会计》、《财务管理》、《公司理财(课程群)》、《中级财务会计》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基础会计》、《财务管理学》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国家“两金”课题、教育部及省级重点课题50多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各种奖励30多项。会计学院逐步建立起一支由高端人才引领、学科带头人为主、中青年学术骨干为基础的,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充满活力、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成为山东省重要的会计(财务)人才培养基地。

第6篇

朱学义从教31年,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上创造了以下九大体系:

1.在全国首创效益成本法。朱学义教授1990年创造了“效益成本法”。该成果1994年获得了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被天津财经学院翟文莹编著的《高级成本会计学》、华南理工大学李定安主编的《成本管理研究》收录于“高等院校会计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中,为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创了成本及效益研究的新亮点。

2.在全国首次提出产权收益分配理论。朱学义教授1996年4月完成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企业收益分配制研究”项目,1996年5月15日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鉴定为“国内领先”,撰写的“论产权理论与企业收益分配”1997年12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开创了西方产权理论研究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密切结合的新亮点。

3.在全国首创资本化方法体系。朱学义教授1997年1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在全国创造了“矿产资源资本化方法体系”,2002年12月9日被江苏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其“矿产资源有偿开采研究”成果2005年12月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在全国首创矿产资源权益价值理论体系。朱学义教授1997年1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在全国创造了“矿产资源权益价值理论体系”,2002年12月9日被江苏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其成果2005年11月获江苏省首届软科学成果一等奖。该理论目前已拓展到森林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

5.构建了我国环境会计应用框架。朱学义教授1999年在《会计研究》第4期上发表“我国环境会计初探”论文,建立了我国环境会计核算的基本框架。2003年12月,该论文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三等奖。

6.构建了我国智力资本会计应用框架。朱学义教授2004年在《会计研究》第8期上发表“我国智力资本会计应用初探”论文。该论文不同于其他智力资本会计论文之处是:首次从会计确认、计量的角度划分了我国智力资本的三大内容和类别―知识资本、智能资本、拓创资本,其中,智能资本按业绩计价(文中称“才能评定认定法”)是一种创新;论文提出与此相应的会计制度改革,建立了与此相关的资本回报模型。

7.构建了煤炭企业责任会计应用体系。朱学义教授深入煤炭企业调查研究,于1995年11月主持完成煤炭高校优秀青年基金“煤矿责任会计系统设计”项目,在我国煤矿首次建立了责任会计应用系统。此后,朱学义教授将该项研究扩展到整个煤炭系统,于1997年9月公开出版《责任会计应用研究》专著,将该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国114个煤炭企业。1998年3月,“煤矿责任会计系统设计”项目获煤炭部“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年6月“责任会计研究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国家煤炭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8.在全国首创民本会计改革体系。朱学义教授2007年发表“论基于民本经济的会计改革”、“论会计等式的演变与改革探讨”论文,提出了会计改革的新等式“资产=负债+民众权益”。

9.在全国首创智力投资支撑理论体系。朱学义教授发表“论智力投资效应”、“智力投资支撑理论研究”论文,结合企业管理层收购现实研究智力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成果于2008年获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7篇

我国法务会计建设的必要性

由于现代会计只注重如何用特有的专业术语来表达复杂的经济行为,而现代审计又只注重财务报表是否按公认会计准则编制,并也用相同的专业名词来解释他们的审计工作,这就使普通公众难以理解这些用复杂会计、审计语言表达的经济行为,从而为进一步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经益增加了障碍。因此,如何在复杂的会计、审计语言与法律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便成为当务之急。法务会计的应运而生,解决了复杂的会计语言与法律之间的沟通问题,为妥善处理与会计有关的法律问题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工具。法务会计主要存在于三大领域:

(一)企业、事业单位。该领域中的法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使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行为符合国家现行法律,在遵守或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寻求本单位的最大财务利益,并能运用法律的武器进行交涉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二)社会服务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都是法务会计应用的重要部门。在这些机构中,活跃着一批经过国家有关部门考试、考核并具有资产评估、税务、证券评估等资格的法务会计人员,他们依据各种法定经济标准和规范,通过检查、分析、认定之后所出具的报告自然具有法律效应。

(三)司法机关及国家审计部门。司法机关的司法会计也是法务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会计在侦查、审理

交易纠纷、贪污受贿等经济案件时,都要涉及被审查单位的会计资料及会计人员。这就要求司法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法律,还要有会计、审计知识,才能胜任。国家审计机关和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也应该是既熟知国家、企业内部有关审计法律,又懂会计、审计的法务会(审计)人才。

法务会计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

从事法务会计的人员必须具有一系列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有效地进行财务调查。这不仅包括会计知识,而且包括经营知识和法律意识。具有这些技术,法务会计人员才能够进行调查、分析、报告,并对舞弊以及白领犯罪调查的财务方面进行作证。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会要求法务会计人员对刑事案件中的舞弊或者民事案件中的财务损失进行量化。因此,法务会计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至少应包含以下七类:会计、审计、知识;辨别舞弊的技能;相关的法律知识;对人的心理和动机的理解力;调查的精神状态和职业批判的怀疑精神;沟通技术;对计算机的信息技术的掌握等。

从事法务会计的人员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独立敬业精神。法务会计人员必须在行使其职能时保持客观、公允、真实、合理、合法。这就要求其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敏锐的洞察力。除此以外,自律、保密、定期接受后续教育、合理收费、公平竞争等方面也是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素质。独立与保密是密切相关的,也是从业者综合素质的体现。

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WTO的需要,尽快培养出一大批既精通会计又熟悉相关法律,既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又有独立敬业精神的法务会计人才。

(一)设置法务会计专业

目前,在国家教委会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有经济法、会计学、审计学等相关专业,但尚未有法务会计专业。国家教委应尽快组织法务会计本科专业的申报,鼓励那

些已开设了会计学、审计学、经济法专业的高校积极申报法务会计专业。

1.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法务会计专业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如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学、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财务审计、法理学、法律伦理、司法会计、经济法、税务会计或税法、国际税收(法)、民法、刑法、犯罪学、逻辑学、心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证据调查学等。

法务会计专业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专业需要设置的选修课,如: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学、证券投资、税务会计、审计实务、保险法、劳动法、仲裁法、金融法、破产法、刑事诉讼实务、民事诉讼法实务、经济法案件侦查等;另一类是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适应能力和提高其文化修养而设立的校内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这类课程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

2.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实践安排。实践性环节是培养高质量法务会计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性环节可分为不定期实践性环节和定期实践性环节两个部分。不定期实践性环节,主要是配合理论课程进行的案例调查 、案例讨论、模拟法庭辩论、专题研究报告等;定期实践性环节,是在学生学完了基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在本科第三学年安排专业实习、第四学年安排毕业实习和做毕业论文。

毕业实习过程中,将学生分别安排到法院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际工作锻炼。其间,学生应在律师和注册会计师的指导下,参与一到两个经济案件的调查、取证、审理和撰写报告工作,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毕业论文阶段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法务会计的某个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最后撰写一份1.2万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3.教学改革与创新。本专业除了传授知识技能外,应强调对学生分析能力、合作与研究精神的培养。课程侧重财务法律管理技能、财务决策、金融调查创新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内容。授课方式采用理论讲解、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式的教学创新立足于财务金融与法律会计交叉领域,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以及与业界专家的研讨和案例模拟分析,达到理论扎实、业务熟练的实战目的。

在课程之外,本专业还应设计大量应用性课题的讲座,内容紧扣法律和会计领域的前沿动态,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最新投融资犯罪领域和会计审查领域内的发展状况。如刑事诉讼实务、仲裁法、金融法和金融犯罪调查、税

法和税法犯罪调查、破产法和破产管理人制度、电子商务欺诈和计算机犯罪、刑事诉讼实务、民事诉讼法实务、公司财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法律与公证实务、经济法案件侦查等。

法务会计是一个复合型学科,同时涉及会计、审计、法律、管理、金融等多个领域。法务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就像一个二层的大蛋糕;最大的底层是坚实的会计专业背景;中层部分是包括审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欺诈调查在内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小的上层部分是对法律环境的基本了解;蛋糕最上面的糖果则代表较强的沟通技巧,包括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面向21世纪的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熟练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具较多相关知识的应用型、通用型专业人才。

(二)加快研究型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

目前在研究生培养中,法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几乎是空白,应尽快设置法务会计专业硕士点,或在现有会计学专业、法学专业硕士点以及会计学专业博士点上设置法务会计研究方向。对于报考法务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学生要有资格限制要求具备会计学专业或法学专业学士学位,在职报考的学生要求具备律师或注册会计师资格。这些研究生在读期间除了学习有关法务会计专业研究型的理论课程外,主要从事法务会计的理论与实务研究,通过一年到一年半左右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或通过两年左右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使学生对法务会计的某个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初步具备专门从事法务会计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这部分学生毕业后可作为业务骨干尽快地充实到法务会计教学、研究和实务工作第一线,以推动我国法务会计工作的开展。

第8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学位教育 中国启示

2013年7月笔者参加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和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联合举办的CPA方向院校师资培训班,走访了包括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伦敦大学学院(UCL)、布鲁内尔大学(BRUNEL)、牛津大学(OXFORD)、利兹都会大学(LEEDS METROPOLITAN)、格拉斯哥大学(GLASCOW)等英国高校,以及会计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等,从各个角度全面了解了英国会计行业、职业及教育的状况。笔者结合我国会计教育现状,就如何推动我国会计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

一、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多元化的会计教学目标

英国的大学是自治机构,为自己的学术标准和质量负责。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内部质量保证程序,对自己的课程项目进行正规的检查和周期性的评估。但大学都会在外部的评估和质量保证机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颁布的学科教学大纲的起点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南框架下,提出自己的教学目标要求,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按照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对教学目标的(即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学会的技能方面的质量要求)规定,开设会计专业的大学都会围绕着专业知识的构建、认知和智力技能、核心和转换能力、实务操作能力四个方面对其五个层次的教学阶段分解教学目标。在通过教学促使学生提升认知和智力技能方面,主要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和运用能力四个方面提出要求;在通过教学促使学生提升核心和转换能力方面,主要是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管理信息能力、自主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七个子项目分别提出要求。

同时,英国的会计教育也完全融入了终身教育的理念,会计教育不只是年轻人学习专业的开始。无论什么年龄,在工作的哪一个阶段,只要有需求,经申请就可以到学校里接受正规的会计教育。同时,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要掌握方法和继续学习的技能。因此,在任何一个会计教育环节,都体现出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想。

二、基于市场需求与职业教育的综合会计课程设置体系

英国会计课程设置不只局限于会计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是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注重在紧密相关的知识,如经济学、统计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与财务等相关学科知识融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同时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因此,在英国,不同大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很大差异。单纯的会计专业学位很少,有的学校将会计专业与经济学结合在一起,有的与管理学学位结合在一起,且会计专业在不同的大学隶属于不同的学院。总体而言,英国会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重视宽基础,拓宽学生知识面

英国的会计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宽基础,通过开设自由选修课程,开拓学生知识面。英国大学会计专业一年级的课程都开设有“会计入门或基础”(prerequisite),主要是为学生介绍选择会计专业后需要学习什么课程、掌握什么技能,完成什么学习任务以及如何学习、如何选课、如何完成课程作业以及如何获取学习援助等。在课程设置上也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鼓励学生多阅读权威的杂志、报纸来拓宽知识面,加快知识更新,要求学生在经济生活、商务活动等背景下认识和了解会计是什么,为解决经济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需要掌握什么会计知识, 同时要求学生广泛地阅读相关著作和文章,选修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课程,了解会计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以会计专业数年被泰晤士报排名第一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为例,第一学年学生可以从人类学、人口统计学、经济学、地理学、法律、哲学等课程中自由选修一门,另外开设经济学基础和财务会计基础两门必修课。第二学年学生可以在计量经济学、管理学、商务统计等课程中自由选修一门,必修课是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第三学年学生必须完成一门自由选修课,同时必修财务分析。

这种课程的设置体现了“会计并不仅是会计”的思想。会计作为一种记录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法或手段,必然与其他学科关系密切,LSE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就是将我国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划分,要求学生在掌握会计门类课程的基础之上,多涉猎经济学、法学等相关课程。

(二)课程科目设计与会计专业机构资格考试科目协调

英国的会计专业机构很发达,拥有英格兰及威尔斯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ICAS)、爱尔兰特许会计师协会(ICAI)、特许公认会计师协会(ACCA)、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特许公共财务及会计协会(CIPFA)六个会计团体,以及ICAEW、ICAS、ICAI、ACCA、AIA五个公认的考试团体,各大会计师公会各自招收会员,各自组织考试。为了避免与高校会计教育的交叉,六大会计师职业团体共同成立了会计团体咨询委员会,下设会计教育课程鉴定委员会(BAEC)负责对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进行鉴定,通过鉴定的院校的毕业生可以得到豁免考试的权利。许多大学的课程科目与英国当地的特许会计师协会资格考试科目紧密衔接,学生在获得学位的同时能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的部分考试豁免。

英国很多高校都与ICAEW、ACCA等职业认证机构有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帮助学生满足职业发展需要。英国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之后,如果不是继续深造,则绝大多数都会去ICAEW实习,花一年时间考取ACA会员资格,然后再找工作,或是工作三年后取得ACCA会员资格,然后谋求更高的职业发展。其中,ICAEW与105所高校或协会组织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拉斯哥大学、利物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利兹都会大学等高校都与ICAEW、ICAS、ACCA、CIMA等资格认证机构签订了免考互认协议,其中,利物浦大学被ICAEW允许免考12门(一共15门),是被免考最多的学校。利兹都会大学在被ACCA允许免考9门(一共14门)的基础之上,与ACCA合作设置了MSc in Accounting项目,学生读硕士期间将学习未被免考的5门ACCA课程,毕业时同时获得硕士学位和ACCA会员资格。

借鉴英国经验,中注协是否可以允许CPA专业方向学生对某些简单课程的考试(如经济法、税法)享有豁免权,这样做显然能够有效地提高CPA的专业地位,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加入到会计职业这个团体组织,有利于我国会计事业的更好发展。当然,高等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是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的重大变革,它涉及社会的各行各业、教育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顺利实现“衔接”,既需要通过宏观引导与调控,确立高等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街接的基本构架,又需要通过微观调整与建设,加强高等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关联。因此,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需要教育专家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部门的通力协作。

(三)“三明治”课程体系缩小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差距

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会计实践经验,英国会计课程体系中专门安排为期一年的工作实习,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实习期间长,企业也普遍欢迎兼职学生,招聘时对专职岗位、兼职岗位会区别明示。“三明治”课程使学生毕业时不但获得学历,同时获得了相关的会计工作经验,减轻学生就业压力。

以格拉斯哥大学(GLASCOW)为例,为开展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实践操作能力训练,在部分课程中引入职业界人士进行专题讲座,把一些企业老总及其管理人员请到课堂上来。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要加强案例分析,多用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公司管理和商业经营上的实际知识贯穿整个教学之中。大学教师应关注公司管理和商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了解社会和企业关注的热点,熟悉实务操作情况,注重和培养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能力,善于在实践操作中总结和升华为思想或理论,能够运用专业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与考核机制

(一)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组织模式

英国大学每一学年有三个学期,班级授课和学习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但每门课程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课时是课堂授课,其余的时间根据课程性质安排为辅导课、模拟课、实验课和小组讨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一个管理者或引路人,是组织学生“学”的组织者。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靠个人去探索。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列出与该课程紧密相关的参考书,学生对每门课程的大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是通过阅读教师列出的参考文献,以及完成课程论文、小组作业过程中获取的。因此,学生课下需要花大量时间阅读、查资料和写论文。课堂上,教师以“课堂圆桌会议”等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仅仅讲授专业知识的整体框架以及重点、难点,其余时间都是指导学生重点掌握如何利用各种资源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

(二)注重能力素质的考核

英国会计课程考试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主要通过课程论文(作业)、小组作业以及期末考试来完成。教师对于学生交来的课程论文或小组作业以及考试试卷的评定标准会在课程开始之前告知学生。学生为完成课程论文,不仅要结合所学课程的理论分析并提出观点,更要有证据(文献评述、模型以及数据)支持观点,不仅要熟练掌握一些分析研究的技术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还要系统自学所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并广泛阅读与该课程相关的论文、新闻报道等。

课程作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个人作业,另一种是小组作业。学生为完成小组作业,不仅要集中在一起讨论小组作业的内容和结构、技术方法以及重要结论,还要分工查找资料、制作PPT,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在完成小组作业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主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都有所提升。如在利兹都会大学(LEEDS METROPOLITAN)会计专业一共设置14门课程,其中30%的课程采用作业形式考核,70%的课程采用考试形式考核。考试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撰写论文、报告、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报告等。许多课程还要求学生上讲台进行演讲。对课程成绩的考核采用单元制,即分单元学习,单元结束时即时测验,一般不设期末考试。财务会计课程的考核内容主要是报表的编制,大部分的课程试题都以案例分析为主。

四、营造以净化学生内心、塑造人格为目的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是关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或教学手段能否得到有效贯彻和实施的基石。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GLASCOW),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于伦敦传统知名学府的学术氛围。苏格兰的浪漫、激情以及可能激发人无限想像力与创造力的空气,赋予了格拉斯哥大学非凡的气质,让人们用心去感受学习、生活的种种乐趣。

我们不禁会思索,如何能实现一种纯粹的、持久的和深入人心的教育,如何能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并实现自我的超越?我们应该营造一个以净化学生内心、塑造学生人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在高校中感受到一种人性的回归。X

(注:本文系东北财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会计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的资源整合与效果评估”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Z12004)

第9篇

会计信息化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和会计学专业复合而成的交叉性学科,其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计算机类课程、会计类课程和交叉类课程。工科专业下的会计学方向实际上就是指会计信息化或者计算机在会计的应用。从图1中可以看出,真正体现会计信息化特色专业的课程应是交叉类课程的设置,相应地承担这部分课程的教师应该具备会计学和计算机复合型专业知识,而这也是当前教师队伍中所缺乏的。以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为例,计算机类课程由信息工程系承担,而会计类课程由经济管理系承担。会计信息化方向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见图11.计算机类课程设置。表2给出的是工科背景下的会计学方向计算机类课程设置情况。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主要的计算机核心基础课程,如计算机导论、C/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概论、软件工程、面向对象技术等。此外,有些学校开设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资源管理、软件项目管理等不同程度的交叉性课程。2.会计类相关课程设置。表3给出的是工科背景下的会计学方向会计类相关课程设置情况。从表3中可以看出,会计类相关课程可分为:经济管理基础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金融学、市场营销、经济法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如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战略管理、税法等。从表3中也可以看出,软件工程(会计学)在课程设置上呈现出以下特点:①本着会计核心课程优先原则,将会计的核心专业课程几乎全部开设;②经济管理类课程选择性开设,一般主要开设管理学、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等基础课程,其余课程在课时剩余时开设;③相对于纯会计专业,一些例如财务报表分析、会计制度设计、会计发展史、纳税会计、金融会计、预算会计、资产评估等课程,因总课时限制未进行设置或放入到选修课中。3.交叉课程设置。表4给出的是工科背景下的会计学方向交叉课程设置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①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设置的交叉课程一般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ERP、财务软件应用等,但四个学校具体所设课程又不尽相同;②以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为例,交叉性课程可以分为理论复合型课程和实务复合型课程;③计算机审计方向的交叉类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审计实务、信息系统审计、计算机审计数据采集与分析等;④有的学校设有特色的交叉类课程,如金融信息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ERP沙盘应用等。

二、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表5给出的是工科背景下的会计学方向人才培养基本情况,从表5中可以看出:①除大连交通大学外,其他学校均采用了四年制大学本科教育。②除大连交通大学授予管理学学位外,其他几所院校皆授予工学学位。③关于培养目标及要求方面,大部分学校设置相关专业主要在于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强调学科专业的融合与交叉,而江西财经大学在强调复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④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进行五年制本科教育,授予管理学学位的同时,可授予第二学士学位。2.培养方向。以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为例,其《201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软件工程(会计学)规定了两个方向,方向1为具有软件背景的会计学方向,方向2为具有会计学背景的软件工程方向,具体课程设置模块见图2和图3。图2给出的是具有软件工程背景的特色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模块,从模块中可以看出,公共基础课占40%,剩余的60%中软件工程课程18%,专业方向课42%,专业方向课占多数,故将软件工程作为背景。而图3给出的是具有特色专业背景的软件工程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模块,从模块中可以看出,公共基础课占40%,剩余的60%中软件工程课程42%,专业方向课18%,软件工程课占多数,故将专业方向课作为背景。以江西理工大学2010级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为例,总学分为205.5分,公共基础课74个学分,占36%,会计学方向课程88个学分,占42.8%,软件工程课程43.5个学分,占21.2%。而大连交通大学学分制要求,五年内总学分不少于283分,其中公共基础教育91个学分(32%),会计学专业教育73.5个学分(26%),软件工程专业教育50.5个学分(18%),实践教学68个学分(24%),若将实践教学内容依次拆分为公共基础课、会计学方向课和软件工程课,其各自所占比例与江西理工大学基本相当。从两所院校的实际课程安排看,两校的软件工程(会计学)人才培养方向更倾向于软件工程背景的会计学方向,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大连交通大学授予管理学学位也是合理的。

三、工科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的认可度较低

以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为例,目前该专业认可度较低。在学生报考时,很多考生和家长会有疑虑,对该专业存在质疑。质疑的理由无非是:①软件工程本身就是新专业,设立时间不长,教学质量存疑;②收费较高,高校设置该专业招生的动机受人质疑;③会计学放到软件工程下说法新鲜,没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考生和家长难免对该专业迟疑。在学生毕业时,学生找工作和考研时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主要表现为:①考公务员时,该专业的学生因授予工学学位,故不能报考会计学相关专业的职位,只能看作是计算机类的考生。②考研时,面临两难的抉择,很多文科生在报考计算机类或软件工程类专业时望而却步,大多数学生选择了考会计专业研究生,但是面试时该专业是否被会计系教师或报考学校认可也尚未得知,何况有的学校会计学硕士在进行调剂时明确限制外专业调入,软件工程(会计学)是否能被看作是会计学相关专业尚无准确定论。③就业时,很多招考会计的单位都会对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有些迟疑,怀疑这个“杂牌专业”。的确,类似软件工程(会计学)这种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现在社会认知度还较低。

(二)课程设置难度较大

从上述现状中也可以看出类似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难度系数较高,主要表现为:①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分相对于其他专业较多,具体表现为门次多且很多都是高学分的课程。②各高校无论在设置计算机类课程、会计类课程、交叉类课程时都各不相同,说明目前在高校尚未存在着统一的课程标准。③课程设置偏重于计算机类还是会计类没有准确的定位,各分一半显然效果不佳,但过分偏重一方,另一方则会较弱,以致无专业深度。④在安排完计算机和会计核心课程外,没有较多的空间再安排管理类或经济金融类核心课程,所以很多学校只开设了管理学、宏微观经济学等寥寥几门,这显然是不够的。⑤有的高校在三年级时尝试分方向进行培养,除授课和课程安排上有难度外,这种做法又会使学生对该专业更加疑惑,不知该如何自我定位。⑥软件工程专业偏重于实践应用环节,往往大四一年是在外实习,从而使在校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课程设置难度大大提升,很多课程处于很难取舍的状态。

(三)专业学习难度较大

从教学的角度看,类似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教学安排难度很大,计算机类课程可由计算机学院或系部承担即可,会计管理类课程由经管学院或系部承担即可,交叉类的课程由相应的专业老师负责即可。但是,从学习者即该专业的学生角度看,学好跨学科专业难度较大,特别是这种横跨工学和管理学两个大学科门类的专业。其难度较大的原因包括:①学习该专业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为文科生,学习离散数学、C语言、Java语言等相关计算机课程难度较大,有的无兴趣,勉强通过考试而已。②计算机相关课程知识多属于显性知识,且结构化特征显著,而会计管理类知识多属于隐性知识,很多是需要经验的体会,且非结构化特征显著,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显著,势必会造成初学者无所适从,从而增加学习的难度。③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课程较多,很多是高学分,这也无疑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在一个学期内要吸收和消化平均十几门课程知识,难度较大。

(四)复合性较弱

跨学科交叉类专业设置的成功关键取决于交叉性意识的强弱,其理想的结果为强会计强计算机,但往往会造成强计算机弱会计、强会计弱计算机,甚至弱计算机弱会计,究其原因在于复合型较弱,具体表现为:①由于单独的计算机课程和会计类课程设置较多,且总学分有限,故复合型课程的门数和学时有限,学习不能深入。②在单独的计算机课程和会计学课程讲解时,是完全独立的体系,日常教学中往往呈现“两张皮、无交叉”。③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教师少,复合意识本身就不是很强。④目前大多数学生只是单纯地学完计算机和会计类课程,没有主动意识将两者有效地进行结合,而很多复合型课程在第6、7学期开设,此时很多学生忙于考研和就业,学习精力不集中,故复合效果大大降低。⑤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持续性有效需求还比较弱,现在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会计软件的应用操作上,普通会计学生也可以完成,更专业、更高端的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尚待进一步激活。

(五)人才流失

从长远看,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且势必会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但目前高端、持续性有效需求尚未完全形成,故势必会造成大量复合型人才的流失。而且,这种流失现象已在学生未毕业时表现出来:①很多学生选择该专业时具有盲目性,有的是好奇心驱使,有的随意填报,更有的是为了低分录取有本科读,因此很多新生在进校时就明确不会从事该行业;②计算机类课程的难度使部分学生毕业时更愿意从事纯会计工作;③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就业对口的会计管理类软件公司人才需求量小于供给量,就业环境和工作压力也使得很多学生望而却步。

四、建议与对策

软件工程(会计学)等类似专业的出现适应了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是新兴商务软件产业在教育上的一种反应,与重庆理工大学等学校所开设的会计学(会计信息化)专业对应,都是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不同的是一个是在软件工程工科背景下复合,一种是在会计管理学科背景下复合,所以两种专业设置的出发点和培养目标是相同的,只是培养方式和具体的培养要求有所不同。其实,在会计学科与之类似的专业设置还有法学(法务会计)、会计学(法务会计)。会计信息化和法务会计可以堪称会计学科类两大经典的跨学科复合型特色专业,本文从以下方面探索如何促进软件工程(会计学)等类似专业更好地发展,尽早摆脱当前的尴尬局面。

(一)提升专业认知

既然明白了会计信息化和法务会计等类似学科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那么政府、教育界、会计界、企业乃至全社会都应该逐步达成共识:无论是哪个特色方向,我们都应该认为它和财务管理、审计学一样是会计大类专业,同时也可以被认为是计算机类或法学类专业,提高该类似专业在社会的认可度,让毕业于该专业的学生们享受他们本来就应该有的但迟来的待遇。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朝就可以实现的,这需要政府、教育界、会计界领导的重视与推进,需要我们该学科领域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努力,更需要该学科领域学生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提升软件工程(会计学)类似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其社会竞争力,进而提高该专业的关注度和知名度。无论是该学科领域的教师、学生,还是从事该领域的工作者,我们都应“韬光养晦、居安思危”,坚信一个理念,即复合型专业的明天是光明美好的,而走往美好明天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断推进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和深入。

(二)校企合作与双学位式培养

提升软件工程(会计学)等类似专业的认可度不是一朝完成的,目前就业和考研时的尴尬局面依然会存在,为缓解这种尴尬局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①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将用友、金蝶、新中大、浪潮等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商务软件企业引进学校,走向课堂,实现“校内培训、校外实习、推荐就业”全方位的互利合作模式。②借鉴大连交通大学培养模式,五年制培养双学位人才,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两大学科基础知识、进行充足的校外实习和毕业实践,也可以让学生在就业时有了双重保障和多种选择。③鉴于四年制的限制,学校可采用双学位的培养模式提升该学科学生的竞争力。对于那些有精力和能力的学生而言,可以开设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二学位,着重开设非会计核心类的其他会计相关课程以及经济管理学科的其他课程,本着不重复设置课程的原则即可。在学生修得一定学时,获得相应学分的前提下授予管理学第二学位。毕业工作时,工学和管理学双学位证书势必会对就业有所帮助。

(三)二维式复合课程体系设计

图4给出的是二维式复合课程体系设计图,横轴代表会计类课程,纵轴代表计算机类课程,有四个交叉点。其中:A代表理论层次的复合或交叉,是将会计、管理与计算机相融合而成的交叉性课程,比如: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ERP、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资源管理、计算机财务管理等。B代表基于会计、管理理论思想的计算机实践环节,是指将会计、管理应用到计算机实务中,严格意义上讲很难剥离出该类课程,因为计算机作为应用工具,往往是将其思想应用到其他领域。C代表计算机实务与会计、管理实务的融合,主要是指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技术的实践环节,即利用面向对象技术、Java设计语言等软件开发工具进行会计软件、财务管理软件、审计软件的开发,设计出简单、易操作的管理类应用系统,比如工资系统的开发等。D代表基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思想的会计、管理实践,即计算机在会计、管理领域的应用,该类交叉性课程复合性较强,主要有财务软件应用(各类主流软件的实践操作环节,如用友U8.72、金蝶K3、SAP等)、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数据挖掘或数据仓库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审计实务、ERP沙盘应用(企业模拟经营)等。由此可见,在二维式复合课程体系设计图中,强叉课程主要是将计算机理论与会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相融合,在本科教育中更多地偏重于该类课程的设置,但应该注意的是,在条件适合的情况可设置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开发动手能力。

(四)强化复合与交叉

软件工程(会计学)等类似专业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复合性和交叉性,不是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整合”。李刚(2008)曾在文中建议基于整合观念的AIS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应从专业层次和课程层次展开,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设立已基本实现专业层次的构建。至于课程层次的构建,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按照二维式的复合课程体系在理论和实践环节开设复合型课程,强化知识的交叉和复合;二是在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审计、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项目管理等复合性课程教学中,应淡化知识的简单叠加,强化知识的整合和交叉,应突出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管理知识的特色,应重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并通过案例分析等实践环节强化知识的整合,提升教学效果。

(五)准确的专业能力定位和人才分流

无论是软件工程背景下的会计学方向(方向1),还是会计学背景下的软件工程方向(方向2),无非都是在说明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该如何进行准确定位。实际上是在讨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偏重于计算机还是管理,在培养中不可能对半分,肯定是有所偏重的,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其实,软件工程和会计信息系统学科中强调信息系统开发应遵循结构化的开发思想,即坚持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三步走。前两步的实现既需要扎实的会计学知识,熟练掌握会计流程,处理会计业务,又需要应用软件工程的开发思想和方法,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和设计,基础的程序编程语言也是必须的。最后一步是系统实施和维护阶段,或者主要是程序编程阶段,需要软件工程师来完成。

第10篇

摘要:MPAcc是新兴的面向会计职业界的硕士层次教育,将对研究生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引入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运用控制环境理论分别从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人力资源、文化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控制环境对MPAcc培养的影响,并对MPAcc培养中的控制环境建设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COSO 内部控制 控制环境 MPAcc培养

一、引言

1992年,美国反欺诈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了一份报告《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简称COSO框架),重新界定了内部控制的概念,包括三项目标和五大要素。内部控制是受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影响,为达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合规性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最基本的要素,包括诚信原则和道德价值观、致力于提供员工工作能力及促进员工职业发展的承诺、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和风险评估委员会的关注和要求、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和权限及职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及程序等方面。MPAcc培养是一个动态、不确定的控制过程,招生录取方案建设、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软硬件建设和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均受周围环境和社会随机因素影响。因此,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复杂的内部控制系统,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指导和调节下,达到保障MPAcc培养质量的预定效果。MPAcc培养的控制环境作为MPAcc培养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MPAcc培养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提供了基础。

二、内部控制环境对MPAcc培养的影响分析

重庆理工大学MPAcc培养的目标是专注培养走向前台的会计师。MPAcc培养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的会计人才。本文基于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视角,借鉴控制环境中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人力资源、文化建设等方面来分析MPAcc培养过程,将对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重庆理工大学控制环境如图所示:

(一)治理结构方面。治理结构是一种管理和控制体系。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参与者,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管理层之间形成的各种权责分配、激励约束、权利制衡关系。治理结构处于内部控制环境的顶层,健全完善治理结构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

重庆理工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MPAcc教育归属会计学院,学院学位委员会如同公司治理中的董事会,直接决定MPAcc的发展战略。学位委员会应对MPAcc培养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进行全面而清楚的了解,结合重庆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重庆理工特色的项目使命、愿景和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MPAcc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院长如同总经理,负责具体执行学位委员会制定的各项决策。同时,还设置研究生教育督导团,相当于公司治理中的监事会,负责监督管理,这就避免了权力高度集中,在MPAcc的招生、培养和学位工作中形成有效牵制和约束。

(二)机构设置方面。机构设置是企业各个组成部门的形式与性质、相关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的总和。它是企业计划、协调和控制经营活动的框架,具体表现在职务的设置、权限的划分、责任的界定上。机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运行效率、经营成果和控制效果。

重庆理工大学的MPAcc教育是由会计学院下设的MPAcc中心具体负责。学院把MPAcc培养看作一项长久的、持续的项目进行管理,借助项目管理的方法,对MPAcc的招生、培养和学位工作等全过程进行统筹,根据培养走向前台的会计师的目标对各环节进行系统的规划,把零散分布在各个部门的招生、培养、教学督查、考核、实习实践、答辩、学位授予和就业指导等具体工作环节进行整合,再重新分解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从而对整个项目统一组织、计划、协调和监督,使管理质量不断改进和提升,最终形成MPAcc培养的全程控制链条。

(三)人力资源方面。人力资源是指人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并能创造财富的人的劳动能力。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教师是直接从事教学活动的专业人员,是教育质量最根本的保障。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重庆理工大学的MPAcc教师队伍大都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应用的学术型教师,师资结构比较单一,应用型教师较少。MPAcc培养的是专业型、高层次、全方位的管理人才,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MPAcc本身没有职业实践经验,要想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并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培养和训练。这就对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的师资队伍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求在MPAcc培养中必须具备一支具有扎实知识功底和相当实践经验技能的教师队伍。除学院现有的教师外,要借助校外导师充实实践教学,构建由校内导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双导师”指导体系,共同承担专业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指导工作。

(四)文化建设方面。文化建设是企业价值建设的最高层次,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有着巨大的作用。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应当以统一的企业精神、核心理念、价值观念和企业标识来规范企业文化,保持文化的一致性。

MPAcc的文化应该是在长期的教学与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教学精神、核心理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总和。重庆理工大学MPAcc文化建设就是要使所有MPAcc教育参与者凝聚在一起,以专注培养走向前台的会计师为目标,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学生成才。在MPAcc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授课教师和导师可将文化建设贯彻到教学、科研和指导学生的实际工作中,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经济法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独特的教学与指导风格;学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应在文化的引领下树立追求卓越、不断进步的价值观念,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成为高素质、全方位的高端会计人才;管理团队可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革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结构,提高教学与管理质量水平,努力实现培养走向前台的会计师的目标,形成MPAcc培养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三、MPAcc培养中的控制环境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其他构成要素的基础,培养过程中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MAPcc培养的基调。学校应将MPAcc培养看作一个动态、复杂、不确定的内部控制系统,结合重庆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针对MPAcc培养的特点来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一是创新MPAcc培养管控模式,积聚力量、统筹资源,调动学校、授课教师、校外导师、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等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学校主体作用,建立符合MPAcc发展的管控模式。二是明晰MPAcc项目管理组织结构。改变过去以职能为中心、以学位控制为导向、层次重叠的机械式组织结构,重新构造以MPAcc招生、培养和学位工作等过程控制和质量保障为中心、以实现学生成才的结果为导向、层次扁平的有机式组织结构。运用项目管理方法,使MPAcc培养的所有工作都围绕既定的目标展开,打通部门之间的边界,将培养过程改进的阶段性与教学管理的长期性相结合,实现MPAcc培养质量控制的连续性和不断优化。三是加强分类指导,调整现有师资结构,划分学术型教师与应用型教师,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作用,建立校外导师指导考核制度,逐步完善校外导师队伍,以适应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构建适应MPAcc培养的师资队伍。四是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MPAcc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营造文化氛围,打造MPAcc文化的核心价值,专注培养走向前台的会计师,以此为导向建设具有重庆理工大学特色的MPAcc培养体系。

四、结语

MPAcc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较高层次,也是培养高端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引入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的控制环境要素,具体分析了内部控制环境对MPAcc培养的影响。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为MPAcc培养质量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将为学院和学校创新教学体系创造更大的价值。S

参考文献:

1.玛丽,孙德志.基于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08):68-69.

2.叶永钢,李庆.基于COSO报告改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1,(18):11-12.

3.黄宝印,徐维清,张艳,郝彤亮.加快建立健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3):1-9.

4.许蔚君,杜建华.内部控制环境要素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研究[J].财会通讯,2012,(33):28-30.

5.徐荔.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4,(11):127-128.

6.卿文洁.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06):87-93.

7.曾卫明,孙冰.项目管理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2):34-36.

8.王筱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师资队伍结构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3):9-13.

9.章婧,万明,张淑林,裴旭.营造质量文化氛围 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水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3):48-52.

作者简介:

第11篇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 会计学原理 教学改革 沙盘 启发式教学

为了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非会计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学原理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学生、老师甚至会计教育届的忽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很不乐观,急需我们去提高和改善。

一、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学生态度的问题:无用论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很多都认为会计就是企业里做账的,学会计就是学做账,既然自己的专业和志向不在于此,学来也无用,因此普遍对这门课程不重视,认为只要考试及格拿到学分就行,没必要好好学懂、学通,用这样的心态去学习该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

(二)课程性质方面的问题:严谨性、枯燥性再次削减学生的学习热情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会计核算程序等,内容具有较强的严谨性。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无论是在理论内容还是案例的应用性讲解上,都显得相对具体而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使学生有较强的枯燥感,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老师教学的问题:不分对象,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大锅似教学

从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学的老师一般都是来自会计专业教研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沿用了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方法,而忽视了非会计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导致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各专业的不同需求,这进一步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也违背了非会计专业设置这门课程的初衷。

(四)会计教育界忽视的问题:极少关注和研究,缺乏针对专业特点编著的教材

本人在学校电子图书馆里用模糊搜索的方式输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这两个关键词,只搜索到寥寥数篇的论文,且内容重复性更高,而如果只输入会计学原理,论文则数不胜数。另外市面上的《会计学原理》或者《基础会计》教材种类虽多,但是即便是注明非会计专业适用的教材,内容体系和会计专业所用的基本相同,或者是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缩略版,无法体现出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在教学目标上的不同,无法满足各专业的不同需求。

二、改革的措施与办法

(一)帮助学生科学理解课程设置的目标

根据教育部学科设置的有关精神,会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通才”和“专才”两种,“通才”是指能够适应专业化工作的要求,具备适应环境能力及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专才”是指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且能实践操作的专门人才。显而易见,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原理就是为了培养通晓会计但偏向其主专业的“通才”。消除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会计无用的心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肯定会提高很多。

(二)尽可能让教学方法多样化,让枯燥的课堂变的生动、有趣

1.将沙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比如,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概念我是这么讲授的:在沙盘赊销按订单交货的这个环节:学生交给我产品,我付给他们代表现金的币,但是要求他们放进应收账款的池子里,而不是现金的池子里。我会适时问学生:“销售实现了但现金没有增加,如果你是老板,你觉得你是否增加了收入?”肯定有同学回答是,也有同学回答否。如果你认为即使现金没有收到,只要销售完成你就会确认收入的这种做法就是权责发生制,反之,就是收付实现制。

2.巧用网络资源设计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原始凭证”时,考虑到教材内容比较单调、抽象,就事先要求学生完成下面作业:(1)查阅网上种类繁多的原始凭证(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原始凭证的感观认识);(2)对所查阅的原始凭证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3)明确原始凭证应具备的几大要素(设计意图:练习审核原始凭证);(4)学习如何填制原始凭证(设计意图:学会填制原始凭证)。

3.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原始凭证的作用这个知识点时,不要平铺直叙告诉学生作用有哪些,而是用提问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如可以问学生,采购人员采购材料,需要用什么来证明他没有以次充好、以少充多,中饱私囊?材料入库后,仓管人员该如何证明自己没有监守自盗?学生通过思考,自然很容易理解涉及到的支票、发票、入库单等原始凭证的作用。

(三)老师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的目的最主要是分析应用会计信息,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因而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不应该过分强调会计核算,而应该在兼顾会计基础理论的同时,侧重会计与专业特点的联系。比如针对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内容应该涵盖票据的填写和审核、出差人员差旅费报销、应收账款的确定、纳税的基本知识等;而针对工程管理专业,重点介绍建筑业企业会计的特点及工程成本的项目核算。这样将会计知识与学生本专业进行联系,既增加了学生对会计课程的亲切感,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会计教育界要引起重视,针对非专业特点编著合适的教材

坚持有用性,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的教材应该定位于如何分析和使用会计信息;坚持形象性,强调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应以企业实际案例为主导构建教材内容,尽量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甚至是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会计知识,使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形象、感性的感受到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魅力。

总之,我们应该针对非会计专业自身的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尽可能让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成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垫脚石,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调味品。

参考文献

[1]蒋大富.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思考.财会月刊,2011,21.

[2]蔡香梅.提高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途径.会计之友,2010,10.

[3]祝利芳.将沙盘引入财务会计教学的探讨.企业导报,2010,05.

第12篇

关键词:会计学;综合改革;实践探索

近几年来,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建设坚持按照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即“教高[2011]6号”文件的要求,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目标,紧密结合我校具体实际,认真落实“四个着力”的具体要求,以专业综合改革为重点抓手,坚持在影响和制约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下功夫,搞改革,推创新,抓建设,求突破,取得了一定了成效。

一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建设现状

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成立于1984年12月,是新疆财经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层次齐全的专业院部。2009年会计学专业评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会计学科申请成为自治区重点学科,2009年10月《管理会计》课程评为国家、自治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10年会计学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学院现有教职工84人,专业教师72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40人,讲师19人,助教2人,博士25人,教师中有硕士学位及其以上学位的占72%。会计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以资深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副教授和博士为骨干力量,职称、学历、年龄、知识结构配置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目前,学院设有基础会计教研室、财务会计教研室、成本会计教研室、审计教研室、财务管理教研室5个专业教学机构,公司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内部控制与审计研究中心和非营利组织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3个内设科研机构,1个自治区级会计仿真实验中心,2个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1个案例教学研究中心。目前,会计学院设有本科及硕士研究生两个层次,是学校首批硕士点院部之一,也是新疆高校中的第一个获得会计学硕士点的院部。硕士研究生有会计学学术型研究生、会计学专业硕士、审计学专业硕士和资产评估专业硕士4个硕士点,现有专职硕士导师58人(含外聘),在校硕士研究生308人。本科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学3个专业,会计学专业下设会计学、国际会计(ACCA)、审计、注册会计师、非营利组织会计五个专业方向,现有本科在校生2122人。一直以来,学院坚持以培养“就业--创业”导向型各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凝炼学科方向,优化教研队伍和塑造学科品牌,全面提升各专业的核心竞争力[1]。

二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出,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而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大学本科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从我校会计学专业来看,本科教育依然是主体。因此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全面带动提升会计学专业不同教育层次的教学水平,是我校会计学专业落实“教高[2011]6号”文件要求的基本考虑,也是全面提升我校会计学专业办学水平的现实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落实文件明确提出的“着力优化专业结构,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着力改革体制机制”四个着力的要求,也需要找到现实的抓手。因此,我们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为指导,以专业综合改革为抓手,统合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创新、质量保障体系等各项建设,整体推进“教高[2011]6号”文件的要求的落实。

(一)明确总体目标

我们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为指导,依据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会计学专业改革总体目标是: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和培养一支教学质量高,实践能力强,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队伍、改革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培养出国际化、信息化的应用型财务会计人才。

(二)理清发展思路

着眼总体目标,结合我们实际情况,具体的发展思路主要是: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企业共建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会计实践环节,模拟实训室及配套软件投入使用。②改革课程架构,满足会计发展的国际化和信息化的需求。重点引进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协会许可的培训教材,自编会计实训教程。③建设和培养一支教学质量高,实践能力强,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队伍。④加强和改革教学管理,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保障。改善教学科研工作条件,为教学科研提供良好基础。⑤加强学术环境建设,加大学术交流力度,进一步加强高层次科研成果建设[2]。

(三)坚持分阶段推进总体目标

在五年内分步实施。第一阶段,重点完成模拟实训室建设,软件配套率达80%。完成会计实训教程编写。与地区内2家以上的大型企业建立共建的人才培养机制。增加博士人才引进。第二阶段,重点完成课程架构改革。继续在实验班引进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协会许可的教材,用于课堂教学。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第三阶段,系统提升,完成全部改革建设任务,专业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全面实现专业综合改革目标。

三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措施

(一)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以国际化、信息化,应用型为主导,本科学历教育、国际执业资格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通过课堂教学、模拟实训、企业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培养,努力将学生培育成既精通国内外会计、又能熟练运用会计专业英语和企业信息化财务软件,具备在国内和国际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从事会计工作,素质全面、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引进外部人才。引进博士,并放到教学一线使用。二是培养在职教师。教师定期参加高层次培训班,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结构。鼓励教师去国外进修和参加外校学习交流,提升教师外语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优化课程和教材设置

改革课程架构,按照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全球考试的需要,全部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双语授课,在原有9门课基础上,增加5门选修课,使学生既掌握本国会计理论又掌握国际会计理论,培养具有现代思维和国际视角的国际会计人才。增加信息化课程比例,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计算机仿真环境下的信息化操作。不断加强会计信息化仿真教学环境建设及教学软件购置与开发,继续加大会计学模拟综合实习、实践活动。继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培养优秀课程带头人,实行专业课课程负责人制度。形成课程组,以精品课为牵动,带动课程组其他课程的发展,建设课程,培育教师。

(四)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1.构建会计学实验课程结构体系。按照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专业基础课实验、主干专业课实验和实际应用三大实验模块,形成基本专业能力训练、核心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决策与创新能力训练三个层次的实践能力训练体系。会计学实验课程体系根据会计学专业的内涵发展以及我校的优势特色,重点提高学生应用性。

2.进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财务与会计综合实验中心的作用,满足学生参加专业核心课程实验的需要,并为教师从事实验教学、科研以及可向社会提供财会模拟实验等服务。3.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地广泛开展实践教学建设,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努力建立并发展校企联合机制。

(五)改革完善教学管理控制体系

建立了校、院、二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实施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并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涵盖了全部教学环节,评价渠道全面、依据充分,方式可行。制订《教学质量检查评价办法》,该办法包括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检查评价办法、教师备课工作检查评价办法、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检查评价办法、课程建设情况检查评价办法、听评课情况检查评价办法、毕业设计(论文)情况检查评价办法、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情况检查评价办法、实验(上机)教学情况检查评价办法、考试工作情况检查评价办法等9个部分。每个部分均包括检查评价点、检查评价办法、评价标准、评分计算办法等4项内容[3]。按照评价点的量化标准,评价教学质量,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四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的成果展望

通过专业综合改革,将会使会计学专业打造成为新疆的国际化、信息化财务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将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建设成新疆会计学教育品牌,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国际化、信息化和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宝贵,徐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持续发展[J].中国冶金教育,2010,(01):4-6.

[2]张雨.本科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的管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