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时间:2022-07-11 08:21: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第1篇

综合分析报告结构格式

综合分析报告的格式通常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

较完整的标题应写明被分析单位名称、分析时期、分析内容和文种,如《华林食品有限公司20xx年度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有的标题只具备其中的一两项要素,如《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执行情况分析报告》。

(2)正文

1)导言。导言是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开头部分。它的写法主要是简明扼要地陈述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提出存在问题、指出分析的必要性和目的。也有的前言从介绍分析对象的基本情况出发,以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2)分析。这是综合分析报告的核心部分,主要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从不同的侧面对有关数据进行运算推导,对各项经济指标做逐项的分析,对影响经济指标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既分析经济活动的成效和经验,又找出存在问题及主要原因,然后针对上述分析结果,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得出结论。

以工业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写作为例,应首先分别列出总产值、产品质量、全员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利润、资金、成本等各项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数据),通过同计划指标的对比百分数、同上期指标相比的百分数,来表明各项指标完成的好坏。然后分别分析生产、成本、销售、资金运用等重点指标对总产值、总利润的影响程度,再分析各指标的影响因素,从而找出问题 原因。

主体部分运用数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数据表格相对集中,先列出表格和主要数据,然后分析评价,得出结论;另一种是边列举数据边分析评价,最后再附列完整表格给予总的评价,得出总的结论。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主体部分,一定要充分运用准确的数据,结合文字加以分析,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可信,更能说服人。

3)建议。结尾部分主要是在问题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即针对主体部分分析的种种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措施或建议。

第2篇

关键词:计划管理;经济活动;分析

中图分类号:U415.13

1 基于综合计划的经济活动分析目标描述

1.1 企业战略管理对经济活动分析的要求

在长期的经济活动分析实践中,企业各级主管的领导和从事经济活动分析的形势和实现手段都有许多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经济活动分析不能仅强调经营考核指标结果的分析,还应强调各类主要经济指标的实现过程分析与控制。

1.2 经济活动分析目标描述

经济活动分析要适应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实施目标管理、综合计划管理。综合计划管理是对公司未来一年的战略计划进行设计,合理分配任务指标至各专业部门,由各专业部门分别完成各专业计划的初步设计,然后进行内部协调平衡,减少重复与交叉,达到资源最佳配置与利用,确定最终计划后再进行计划的下达、执行、控制并纳入经济活动分析中,通过运用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强调过程化的精细化管理,保障综合计划有效执行,保证实现良好的经济活动分析结果。

1.3 基于综合计划的经济活动分析管理范围

公司所属各相关单位及其领导班子成员,主要包括以下部门:发展策划部、财务资产部、电力营销部、运维检修部、安全监察部、人力资源部、基建部、信息通信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等。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是综合计划管理的决策机构,负责执行省公司下达的综合计划。公司综合计划实行各专业部门分工负责,发展策划部统一归口管理。经济活动分析由发展策划部牵头,各专业部门分析各自专业计划完成情况、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由发展策划部召开企业经济活动分会议,由各专业作专题报告。

1.4 基于综合计划的经济活动分析指标体系

1.4.1 综合计划指标

1)电网发展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规模、 投产规模、科技投入、教育培训投入。

2)资产质量指标: 固定资产销售增长率、市公司应收电热费余额、市公司陈欠电费回收率、市公司当年电费回收率、县公司应收电热费余额、县公司当年电费回收率、县公司资产负债率、县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

3)供电服务指标:城市综合供电电压合格率、城市综合供电电压平均不合格时间、城市供电可靠率、城市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农网综合供电电压合格率、农网综合供电可靠率。

4)经营业绩指标:购网电量、售电均价、线损率、成本费用、可控费用、职员人数、应发工资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县公司可控费用、县公司利润总额、县公司线损率。

5)人力资源指标:人力资源变化、职工教育培训情况、劳动生产率。

1.4.2 基于综合计划指标的经济活动分析内容

1)公司经营活动整体评价及其特点:本期公司经营活动的开展情况、主要特点以及对经营活动的整体评价。

2)地区经济形势及电力市场分析: 本地区经济形势分析、地区电力需求情况、电网运行分析。

3)购、售电量分析:购网电量分析、售网电量分析。

4)财务状况分析:售电均价分析、应收电费余额分析、供电成本分析。

5)电力建设情况分析:本期在建项目形象进度及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情况、项目开工和投产情况、投资完成情况和资金到位情况。

6)人力资源分析:本期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教育培训投入指标完成情况,各项指标变化特点和原因。

7)县公司资产经营指标分析:本地区各县级供电公司售电量、收入、成本、利润情况以及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8)主要经济指标数据预测:预测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三季度预测全年完成情况,四季度预测次年指标。

9)问题和对策:本期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影响公司经营的重大问题和事件;公司经营管理短板;需防范的潜在经营风险;需要省公司解决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分析客观和主观原因,以及对经营成果影响的大小及时间的长短,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建议。

1.5 最佳指标值的确定

根据省公司资产经营考核办法及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管理办法,按照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分解所属各单位基于综合计划下的经济活动分析考核目标,既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经营目标,又确保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保证同业对标指标的先进性。

2 基于综合计划的经济活动分析主要做法

2.1 组织机构

公司总经理是经济活动分析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协助总经理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为第二责任人,指标体系中各个综合计划指标的责任管理部室负责人根据职责划分,负责具体落实相应综合计划指标的分析、评价和预测,为第三责任人;形成了责任层层分解,管理、跟踪与考核逐级实施的经济活动分析管理组织体系(见图1)。

图1 六安公司经济活动分析组织机构图

2.2综合计划管理流程

图2 综合计划编制、执行、上报流程图

2.3 流程过程控制方法说明

流程过程主要分为:信息收集分析预测总结提炼辅助决策四个阶段。

2.3.1 信息收集阶段:根据年度下达的综合计划指标,由策划部牵头,财务部、营销部、人力资源部、基建部等部门共同配合,利用相关分析系统进行全面、及时、准确接受与采集数据。计划部负责汇总并综合计划指标汇总信息。

2.3.2 分析预测阶段:根据相关分析系统采集生成统计数据,由策划部负责汇总,财务部、营销部、人力资源部、基建部等部门共同参与,运用经济活动分析方法,计算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与预算对比分析。从经济、技术等方面查明影响综合计划指标的原因,找出关键问题,及时预控、协调、平衡、管控,指出整改措施。

2.3.3 总结提炼阶段:对公司综合计划指标的全面分析,主要将综合计划指标的执行进度分析贯穿于经济活动分析中,对各单位指标实绩同下达计划数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评价,通过对综合计划指标执行实现的过程流程的分析,揭示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内在联系,及时预控、协调、平衡、管控,为保证企业能以最低的投入获得尽可能高的产出效益,以期提高企业的全面综合效益。

2.3.4 辅助决策阶段:公司领导依据计划部提供的综合经营分析报告,对预期计划目标进行动态修正,提出新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并做出经营决策。

2.5 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经济活动分析的绩效考核与控制

2.5.1 绩效评价

1) 绩效评价组织机构

发展策划部门负责对基于综合计划下的经济活动分析情况进行绩效评价。

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a) 省公司目标管理评价。

b) 省公司资产经营评价。

c) 省公司综合计划指标进度评价。

2.5.2 绩效评价的流程及说明

绩效评价和考核的流程(含组织机构)

流程体现了考核的分级管理原则和考核结果作为制定或滚动修订指标改进计划的依据,使工作不断循环、提高的目的。绩效评价贯穿于整个综合计划管理、同业对标、目标管理的全过程。

2.5.3 绩效数据的采集

经审核后的各类经营报表、综合计划指标数据,同业对标数据。

2.5.4 绩效评价方法

差异分析法、正态分布法、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

2.5.5 绩效评价的纪录形式

书面材料

2.5.6 绩效评价的结果的应用

1) 综合计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指标责任单位季、年度管理责任制考核,并作为年度工作评先评优的依据。

2)通过绩效考核,进一步增强了各指标责任单位的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有效地推动了经济活动分析工作的不断提升。

2.5.7 规章制度

《六安供电公司资产经营考核办法》、《六安供电公司经济活动分析实施细则》、《六安供电公司资金管理办法》、《六安供电公司线损“四分”管理办法》、《六安供电公司线损考核办法》、《六安供电公司预算管理办法》、《六安供电公司资金管理办法》、《六安供电公司生产成本考核办法》《六安供电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3 持续改进

3.1 考核目标的改进方法

3.1.1 进一步加强综合计划指标分析工作,建立科学的预控机制,加强系统分析的深度和广度,采用单维、多维等方法,开展差异性、阶段性、典型性、综合性分析,实现管理精细化、工作规范化。

3.1.2 根据分析结果,实时进行指标预控,寻找指标背后的管理差距,不断提高公司、部门、过程的绩效。

3.2.3 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加强执行情况、过程性检查和定期考核落实。

3.2 对指标体系的改进方法

建立公司经济活动分析的综合计划指标体系,使得公司、部室(中心)指标互相支撑、相互协调、责任到人。

3.3 对标杆数据的修订

公司每年修订标杆数据,做到既符合实际,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3.4对工作流程的改进方法

对重点指标实行评价督办制,加大动态管理考核力度。梳理、优化各项成本费用的管理、考核流程,细化费用的结算方式和考核办法。

3.5 对绩效考核改进的方法

3.5.1 绩效考核过去以相关部门评价为主,改为单位自评、基层单位互评、相关部门评价、公司领导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3.5.2 加大动态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直接引入部门领导、一般管理人员年度考核。

4 推广应用建议

今年以来,六安供电公司加强基于综合计划下的经济活动分析,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管理、组织、控制体系,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重视对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加强执行力,实行动态管理,以实现指标最优、效率最高、效益最佳目标,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公司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结束语

成本费用的控制

第3篇

关键词:统计 问题 统计服务 路径

中图分类号:C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8-154-02

1 引言

企业在实际运行管理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的生产、经营的内外信息,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所有环节。如何充分利用统计固有或创新的科学工作方法,综合有效的整合企业信息资源,及时发现不同阶段的重点薄弱环节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及时提出预警意见和相应对策,是摆在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2 制造企业统计管理的主要问题

2.1 企业统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据调查,制造企业的统计人员有80%以上来之于企业内部有关生产岗位,如生产,质量岗位,统计专业系统知识不足,文化水平偏低,对于与统计相关工作岗位业务不太了解,其工作往往仅限于按部就班的每月填写企业规定的几张业务报表,在工作中还常常出现差错。如台账与报表的衔接、稽核不够,有关产品生产效率降低原因缺乏深入调查分析。对于跨部门的协调不够,不太关心企业整体的经营状况,往往提不出好的管理建议。

2.2 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尽管企业根据上级要求和内部管理需要,也建立了内部生产经营管理的有关统计指标体系,比如:工时统计,设备利用率、产品质量等级,库存变动,产品销售、财务等指标等。但是对于数据的来源,缺乏有效的证据支撑,统计台账基础管理工作不太重视,有的人为干预统计数据,有的统计差错。导致统计数据失真现象时有发生。

2.3 统计信息处理手段不够先进快捷,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不够紧密

当前,在制造企业中,都基本上建立了供应链信息资源管理平台,供应、财务、销售部门按有关软件的模块,按权限录入有关数据,信息可以做到互联,共享,加快了企业信息的流动速度,提高了企业的管理能力,数据在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计部门人员由于受权限的制约,难以方便自如的进入企业供应链数据库,对于统计人员需要收集的数据,一般利用电子表格,通过建立台账,调查收集数据,汇总形成统计报表。收集数据重复工作量较大,不能与供应链条实现无缝化衔接,自动输出生成有关所需要的报表。

2.4 统计分析工作不够深入,往往停留在表面文章

企业产品制造过程链条较长,工序繁多,与内外等关系密切。统计调查分析的范围大,如何定期的抓住生产经营中的主要矛盾,是摆在综合统计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受到自身综合素质影响,再加上上级的支持力度不大,往往统计分析,限于表面文章,分析力度不大,难以追根求源的探索指标变动的具体原因,比如:导致某产品废品率较高的原因探析,是设计先天不足,还是操作人员或设备老化等问题,分析其原因,需要围绕人、机、物、环等要素,利用统计手段,用数据图表说话,势必要求统计人员具备综合的管理素质,敏捷的判断力。

3 统计工作服务于企业,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路径

3.1 加强统计基础工作,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

做好统计工作:(1)要建立健全统计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管理制度。根据管理需要,合理配置统计人员,负责统计台账的数据录入,统计报表的填报、汇总、分析及预测工作。(2)要加强报表的稽核工作,确保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及时性、准确性、系统性。(3)企业要定期通过不同的组织培训方式,更新统计人员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其业务知识和相关技能水平,充分发挥统计人员自身主观能动性,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3.2 强化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管理,杜绝弄虚作假

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必然要求,是统计职能的基石。如果违反统计程序,任意编写统计数据,必然导致统计数据失真,必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产生的成果,产生误导,影响管理层的科学决策。所以,统计人员要严格按统计法的要求,认真的履行义务,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反对和制止在统计工作中弄虚作假,自觉抵制人为干扰统计数据的行为。

3.3 充分利用企业电子资源管理平台,完善的统计信息网络系统

企业资源管理平台的建立,为企业量化管理销,提高管理效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企业管理层要重视统计人员的作用,根据统计人员不同岗位特点,在供应链系统的有关模块中,赋予他们相应的职权,有利于统计人员全面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便于在供应链信息库中及时的收集和传递有关数据,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信息无缝化衔接。同时,统计人员为了完成有关企业的统计工作任务,要建立健全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与全面调查相结合的调查体系,为了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企业应以抽样调查为主,重点捕捉企业敏感业务情况。如废品率较高的调查,统计人员可以利用抽样收集的数据,通过有关技术分析手段,探寻废品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以利企业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3.4 加强经济活动分析,发挥统计人员主力军作用

统计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工作。(1)企业管理层可以委托授权统计部门,制定企业各部门车间班组的经济活动分析会议报告框架文件,根据销的不同职能,明确规定有关单位经济活动分析的范围,指标,方法等。比如,对于生产车间,主要的分析指标是产量、劳动生产率、工时利用率、设备利用率、批量产品生产计划完成率等,分析方法,主要采取采用统计指标纵横对比,因果分析方法,以图表文字方式,在PPT上演绎整个分析报告过程,做到数据来源可靠,分析方法科学合理,推理判断逻辑关系有序,提出的改进措施要有明确的针对性,便于今后工作验证。(2)统计部门应发挥综合管理职能,撰写综合分析报告,主要从企业总体分析上入手,全面展示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指标变动情况,采用适当的统计专业分析手段(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生产函数分析等),深入解剖其内在的本质规律,提出总体建议意见和预警报告。对于统计分析中,发现的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的问题,应该进行深入剖析。比如,某批次产品,本期废品率比上期上升幅度较大,统计人员要结合质量管理部门的分析报告,开展专题调研,采取鱼刺因果分析图,从人、机、物、法、环等方面,找到废品率上升的关键原因,并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方法。(3)在企业组织的分析会议上,管理层要采取民主讨论的方法,与会者通过PPT媒介,全面演示整个分析报告,做到语言描述简洁,数据来源准确(经过统计部门抽样验证),分析手段有效,图文并茂,使与会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利同心协力共同促进企业发展壮大。(4)在会议上,企业高管要对有关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及时加以点评,促进有关单位发扬光大,纠正错误,正确实施企业的既定方针,确保目标的顺利实现。

3.5 推动统计工作精细化管理进程

实施统计精细化管理,要求对统计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要精益求精,坚持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统计规范程序,控制每一个数据收集细节和调查环节,不断培养统计人员的严谨踏实的工作风格。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查,杜绝管理上的漏洞,消除管理中的盲点。

精细化管理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逐步推进。要制定科学的量化考核方案,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使每一个统计管理人员职责到位、尽职尽责。把每一天的工作做到位,每天对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及时处理,找准关键问题、薄弱环节,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1)要求管理层选派统计人员到先进单位考察学习,亲身体会先进单位的精细化管理成功做法,不断开拓视野,推进统计工作精细化管理进程。(2)要求统计人员转变思想作风,深入生产第一线,深化、细化统计管理,严密控制各个工作环节,理顺工作过程,明确目标任务。

4 结束语

以上从统计人员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企业统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从五个方面提出了统计服务于企业的路径,重点解析了统计分析的应用模式和精细化管理,意义在于全方位的控制统计质量,利用统计工作手段和方法,不断的挖掘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利企业管理循环工作的不断展开,把有关统计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参考文献:

第4篇

预算是企业经营计划以及预期经济活动的一种数量表现,是以货币或现金流量的形式,为了实现企业未来某特定目标,对其所拥有的有限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的一种机制。预算的目的是控制,是一种数字化的责、权控制, 是整体利益目标下的资源分配与责任定位,也是一种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全面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整体“作战方案”,也是激励与约束的核心。如今,预算管理已成为国外大中型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我国《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企业管理基本规范》中就明确规定企业要“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以及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它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短期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对企业的预算管理进行控制与评价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基于内部审计独特的监督功能,加强预算管理审计,对规范企业运作、提高经营效益、规避风险、增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传统的预算管理审计却往往达不到这些效果。比如国家电网公司以前组织的预算管理审计,审计的重心大多放在了“预算执行审计”上,主要审查被审计单位计划指标的真实性及完成情况,而对被审计单位预算管理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及其风险防范却较为忽视,这导致内审没有在预算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使得内审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006年,为了找准在预算管理审计中的“切入点”,山西省电力公司审计部受注册会计师风险审计的启示,借鉴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ERM)征求意见稿所提供的企业风险分析框架,在内部审计实务中强化风险评估与控制,最终确定了以风险导向为切入点的预算管理审计方案,并于2007年初在太原供电分公司进行了试点测试。本文通过介绍这次审计的具体情况,试图为电力系统进行预算管理审计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与探索。

二、太原供电分公司预算管理审计分析

太原供电分公司(以下简称“太供”)是省公司直属的国有特大型供电企业,截至2006年年末,该公司资产总额270多亿元,其中固定资产255亿元;直属生产单位20个,公司在册人数2800多人;设立有23个独立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多种经营企业。2006年实现营业收入60多亿元。2007年年初,山西省电力公司审计部抽调人员组成审计组,对太供开展了为期20余天的预算管理审计。此次审计的基本思路定位于“以市场为导向,以现金流量为主线,以风险控制为重点,以企业经营责任为目标,以预算评价分析为中心”。本次审计的一大突破,在于首次把风险控制作为审计的重点。按照这个思路,确定了审计的内容与需要关注的风险:

(一)审计内容及程序

本次审计涉及的内容涵盖了预算管理制度的建设、组织体系的设置,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分析、控制、调整和考核等环节。具体如下:

1、预算管理制度。审计内容包括:(1)预算管理相关制度是否完备,是否涵盖了预算管理的所有环节;(2)这些制度与国家电网公司、省电力公司的相关制度是否一致。

2.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审计内容包括:(1)预算管理决策机构的组织健全性;(2)预算管理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及权限是否明确;(3)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结构能否胜任工作;(4)该组织体系是否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3.预算编制。审计内容:(1)预算编制的依据是否符合规定,预算编制前综合考虑的因素(如国家宏观政策、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等)是否全面;(2)预算编制的目标是否与省电力公司的目标一致;(3)编制过程中上下级之间的协调(谈判)机制是否完善;(4)预算编制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先进;(5)预算编制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包括业务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等);(6)预算编制的数据是否准确(预算定额标准是否制订的科学合理、各预算之间是否衔接);(7)公司是否根据年度预算编制月份预算或季度预算;(8)预算编制是否及时;(9)预算编制是否过松或过紧,能否起到控制作用;(10)预算编制的质量高低(这一点,可根据预算与决算对比的差异度来判断)。

4.预算审批。审计内容:(1)预算是否按规定程序审批,审批程序是否合法;(2)是否存在未经审批就随意调整预算的行为。

5.预算执行。审计内容:(1)预算指标的分解情况是否落实到各部门;(2)预算执行中的信息反馈是否通畅、及时;(3)预算执行中是否存在违反法律、法规、制度等情况;(4)经营预算、财务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5)太供对省公司下达指标的完成情况。

6.预算分析与控制。审计内容:(1)审查预算分析的职责分工是否明确;(2)预算分析的内容是否全面;(3)预算分析是否突出重点;(4)预算分析的方法是否合理;(5)预算分析的结论是否正确;(6)预算分析是否及时;(7)是否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分析;(8)分析的结论是否用于控制,分析与控制的衔接是否到位。

7.预算调整。审计内容:(1)公司是否有过预算调整;(2)如果有过预算调整,预算调整的理由是否充分,调整程序是否合法,调整幅度是否恰当;(3)被审期间,是否有需要调整的事由出现而公司尚未调整。

8.预算考核。审计内容:(1)公司是否进行了真正的预算考核;(2)预算考核指标体系是否健全,指标计算是否科学;(3)预算考核能否真正起到奖惩作用,是否存在“平均主义”的现象。

(二)审计各个环节需要关注的风险

我们根据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的特点,分析了在这些环节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在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需要关注的主要风险见表1。

(三)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风险、成因及对策

按照上述程序,审计人员采取了详细审计、抽样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太供的预算管理进行了审计。在肯定该公司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以下选择其中的一些风险进行分析:

1. 预算编制中的道德风险

表现特征:分公司上报省公司的预算以及支公司上报分公司的预算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现象。

成因分析:一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上级单位对下级部门的真实需求与能力缺乏深入的了解;二是下级部门上报带有虚假成分的预算不存在被处分的风险;三是害怕上报的预算被上级部门武断“削减”、“鞭打快牛”而上报带有虚假成分的预算。

产生危害:上下级之间的信任度逐渐降低,最终消失;编制的预算质量无法保障。

建议对策:建立上报虚假预算追究责任的机制;建立上下级之间的谈判与沟通机制;避免下达预算指标时“鞭打快牛”的现象出现。

2. 预算编制依据不足风险

表现特征:公司的预算编制以省公司下达的计划指标为主,公司自身能力、市场调研分析为辅。

成因分析:省公司对分公司实行计划指标管理;相应地分公司对子公司也按此执行;公司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得到的奖励不足或者没有。

产生危害:公司缺乏超额完成计划指标的动力;即使超额完成,也会千方百计“预留”指标。

建议对策:省公司对分公司(分公司对支公司)完成指标、超额完成指标实行应有的、具有超强吸引力的激励政策;加强市场调研分析。

3. 预算编制滞后风险

表现特征:公司2006年度的预算在2006年3月底才编制完成并分解指标给支公司,预算编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成因分析:主要与省公司下达分公司2006年度计划(预算)指标时间较晚有关。从时间来看,公司在2005年11月左右上报省公司第一份预算草案,反映公司对2006年度的经营预测等情况。2006年3月,省公司下达2006年度经营计划指标,太供根据这些指标来编制2006年度的预算,并将省公司下达的经营指标进行分解,下达到所属各部门(支公司)。

产生危害:导致2006年第一季度缺乏预算控制。

建议对策:省公司下达分公司每年度的计划(预算)指标提前,每年末下达第二年的计划(预算)指标。

4. 预算分析不足风险

表现特征:公司的各个职能部门没有编制月度、季度预决算差异分析材料;年度编制的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报告中,对预决算差异的分析也不到位。比如在财务处的《2006年1~12月份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中,将当年的预算(计划)与实际完成情况、上年的实际数放在同一表格内进行了数据比较,采用的是简单直观的比较分析法。但该报告对数据比较得多,分析偏少,对预算决算的差异没有进行详尽的因素分析;对差异非常明显的一些项目,也是仅进行了列示和简单说明,缺乏重点分析。营销处、发展策划处、基建处等职能部门提供了经济活动分析报告,也对其负责监督、考核的计划指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由于这些报告的重心放在了经济活动分析上,所以预算分析的质量就显得参差不齐,缺乏系统性。所以这些经济活动分析报告不能完全替代预算分析报告。

存在成因:预决算差异分析方法较为复杂;省公司、分公司对预算分析报告的质量没有要求。

产生危害:由于预算分析不到位,导致分析的数据无法运用于预算的调整、控制之中,降低了预算管理的控制力。

建议对策:预算分析人员要掌握必要的预算分析方法,比如因素替代法;明确对预算分析报告的质量要求;预算分析报告按月编制。

5. 随意调整预算风险

表现特征:2006年的第四季度,省公司两次调整预算(下拨费用),太供也两次调整费用给各个部门。

存在成因:省公司有年末调整预算的习惯。

产生危害:导致分公司年初编制的预算在控制上,尤其在费用的控制上“形同虚设”;分公司及其支公司患上了“预算调整依赖症”,进而使省公司年末调整预算的习惯形成“刚性”。

建议对策:省公司改变年末调整预算的习惯,改为在年初对预算费用一次下足。

6. 预算考核失效风险

表现特征:一是用业绩考核替代预算考核。二是考核出现“平均主义”的倾向,比如从考核的结果来看,24个下级部门的考核得分:19个为优秀,5个为良好;分数最高的为99.17分,最低的为85.63分,部门考核情况总体令人满意,呈现一种“皆大欢喜”的局面。三是考核指标过于简单。比如指标设置没有体现出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在财务处考核的指标中,内部利润、三项费用、三项可控费用指标都是绝对数,缺乏相对数的考核。内部利润是靠多少投入获得的,无法直观地看出来。另外,财务处考核的指标数量过少,难以真实考核出部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管理水平。财务处考核的指标共有7项:内部利润、三项费用、三项可控费用、流动资产周转率、电费上缴率、账户资金限额、资产入账率。扣除后3项(因为这些并非纯粹的财务指标),就剩下4项指标了。仅仅靠这4项指标是无法全面考核出一个部门的盈利、管理等水平的。指标过少虽然减少了考核的难度和工作量,但在内容方面必然有所遗漏,指标之间相互联系性、补充性不强,从而考核缺乏全面性,降低了部门控制指标的难度,不容易发现存在已久的问题,甚至影响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另外,有些指标设置欠合理,容易导致部门为了完成指标而采取一系列的短期行为。比如账户资金限额。公司有时为了完成该指标,有可能存在突击花钱、提前付款的行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公司的利益。四是部分关键性指标分值设置不合理。比如市场占有率满分仅为3分,这与省公司倡导的“守土有责”的理念并不相称。另外,线损率满分4分,售电量满分4分,这些直接关系到公司业绩的指标所占分值明显偏低,与其重要程度并不相称。

存在成因:参照省公司对分公司的考核来进行考核;由于考核与部门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因此考核存在“平均主义”的倾向。

产生危害:降低了预算的激励作用。

建议对策:建立真正的预算考核体系;增设预算考核指标;对考核指标的权重采用科学的方法设置,比如可以尝试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考核指标权重的科学设置,避免考核中“大锅饭”现象的出现。

第5篇

工程项目前期监督管理主要围绕项目施工准备、项目管理制度的建立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通过事前控制,促进工程项目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现项目规范、高效运作。对工程项目前期监督管理检查的重点内容是:

1.1制度建设。

项目部要建立各项管理内控制度,管理制度要与项目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管理措施要切实有效。

1.2责任成本。

项目部要建立责任成本预算管理机制、项目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和资金预算制度;要编制合理的责任成本预算。

1.3机械配置。

项目部要制定可执行的机械设备配置方案;进场的机械设备和人员是要执行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1.4物资采购。

项目要按照公司《物资管理办法》组织物资采购实施;制定物资采购供应策划方案;有条件要实行物资集中采购管理。

1.5风险管理。

项目要建立了合同、劳务队伍管理和材料价控、量控、质控等方面的风险管理机制;合同的签订要进行集体评估;要依据合同和现场施工条件对项目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析、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并制定各类风险应对措施。

2.工程项目中后期监督管理

工程项目中后期监督管理是项目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发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以便及时整改,堵塞漏洞,提高经济效益。工程项目中后期监督管理在项目施工开始至项目竣工期间实施。对工程项目中后期监督管理检查的重点内容是:

2.1责任成本预算执行情况。

检查项目部是否按照批准的责任成本预算作为项目费用的控制基准和执行依据;是否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分析报告、分析会议记录和相关资料是否齐全、真实,对成本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是否进行纠正,纠正的效果如何;重点检查成本组成的各项费用的及时性、真实性。

2.2机械设备管理情况。

检查项目部租赁内外部机械设备租赁单价是否合理,租赁程序及租赁方式是否履行企业规定,合同签订以及结算是否规范、及时;机械使用、修理、保养是否到位,利用率、完好率是否达到控制目标;机械设备日常检查及整改是否到位;机械设备项修是否落实;固定资产的购置、组固、处置是否规范;工号机械使用成本是否建立台帐。

2.3物资管理情况。

检查项目部是否按照企业《物资管理办法》执行;是否对供货方进行评价与考核;物资采购合同是否进行评审;是否签订供货合同,合同文本是否规范,合同条款是否完整和严谨;材料单价是否合理;物资消耗是否按期核算并进行分析;材料购、验、发各环节是否建立并执行了完善的内控制度,各岗位是否相互制衡;材料验收、支出是否与实物转移同步;材料库存是否账、卡、物相符;材料发放是否按工号限额发料。2.4财务管理情况。

检查项目部财务管理是否符合现行国家财务等规定。检查项目部经费控制情况:考察各项经费列销是否合理,支出是否控制在规定的指标内,分析节超原因。对分包队伍的资金支付是否控制在结算金额内,是否防范了超付风险;对分包队伍的资金使用是否进行了监控,是否监督发放民工工资。

2.5工程进度情况。

检查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是否得到有效落实,施工形象进度是否达到业主、局指的要求。

2.6验工计价情况。

检查项目部按期向业主报送的验工计价资料是否及时、准确、完整;合同清单范围内的工程,是否按照承包合同和业主确定的验工计价办法办理验工计价;合同清单范围外的工程,根据确定的调差索赔项目,是否积极与业主协商,尽快完善审批手续,及时办理验工计价;工程结算收入是否全额入账,使用是否得当。

2.7风险管理情况。

检查项目部风险管理机制的运行情况;是否定期进行了风险识别和评估;制定的各类风险应对措施是否落实。

3.对项目的日常监控

企业对项目的日常监控主要通过收集资料和责任成本报表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对项目有关情况进行了解的形式进行。

结束语:

现在的建筑市场比较开放,施工企业众多,竞争非常激烈,所以施工企业要切实加强对基层项目的监督管理,随时纠正基层项目的管偏差,向管理要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建筑施工企业为规范施工项目的基础管理工作,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工程项目的内部管理和控制,提升项目管理的执行力,必须成立专门的业务部门对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监督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笔者从制度建设、责任成本、机械物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6篇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首先,我非常感谢公司领导能为我们提供这次锻炼自我、提高素质、升华内涵的机会,同时,也向一年来关心、支持和帮助我工作的主管领导、同事们道一声真诚的感谢,感谢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上对我的无私关爱,一年来,我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履行了会计岗位职责,现就我一年来履行职责的情况作如下述职,请予以评议:

回顾既紧张而又充实的一年时间,感觉到这是我个人工作、学习和生活上收获最大的一年,企业财务工作是一项专业相当强的工作,作为财务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借助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才能搞好企业财务核算工作,这也是一名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至此,我遵照《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学习了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财务知识、管理制度等,又压力才有动力,紧张而又充实的工作氛围给予我积极向上的工作动力,每当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我都虚心向师傅和身边的同事请教,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我深知财务工作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角落,对于企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从原始凭证的审核、记帐凭证的填列、会计帐簿的登记,到最终生成准确无误的财务会计报表,为相关领导部门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本和现金流量,并据以做出经济决策,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信息,当然,作为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每个月末及时收取各项目部工程量报表、材料明细帐、登记资金回收台帐、按时发放职工生活费、坚持填报各项目部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每个季度末统一装订记帐凭证、材料盘点表,做财务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尽职尽责,认真完成自己份内的事情,此外协助各个项目部尽我所能去做工作,不仅锻炼了我的责任心,也锻炼了我的耐性,我以热情的工作态度来增强素质,以优质高效的工作成效来树立形象。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回顾自己这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围绕自身职责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公司要求、同事们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决心以这次述职评议为契机,虚心接受评议意见,认真履行本职工作,以更饱满的热情、端正的工作姿态,认真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及业务素质,争取来年实现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美好理想。

谢谢大家

第7篇

【关键词】 会计;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界定

一、目前大学会计专业及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的界定

(1)财务会计以各种经济业务的核算和财务报表分析为中心内容。具体包括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资产、负债、费用与利润、所有者权益、财务报表等及其分析。大学会计专业设置的高级财务会计课,可专门研究各种比较复杂的财务会计问题,如特殊的经济业务和特殊的财务报告等问题。(2)财务管理以资金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为中心内容。包括总论、资金筹集、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企业投资、营业收入、利润、外汇资金、财务收支、财务分析、资产评估与企业清算。(3)成本会计以成本的核算与分析为中心内容。包括总论、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析、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分类法、定额法)、其他行业成本核算、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4)管理会计以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为中心内容。包括总论、成本习性与变动成本法、经济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责任会计、成本控制。

二、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界定的理由

界定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有着紧密联系。“专业会计课的设置大体上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一种是以会计方法(主要是会计反映方法)为主线进行组合;一种是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特点设置课程;还有一种方法是根据会计的对象(可抽象为资金、成本、利润)划分课程门类。在学习中,实际是以会计对象为主线,以会计手段(或曰会计方法)为辅线设置会计课题,界定教学内容。

从会计对象来看:资金运动是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内容。它具体表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的研究内容应以资金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为主;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研究内容应以成本要素――费用为主。

从会计手段来看: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是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检查等手段有机结合的整体。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研究内容应是核算和分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则是以研究预测、决策、计划、控制为主。检查属于审计的研究内容。

从实际需要来看: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资金要素的核算与财务报表分析为主;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成本要素的核算、分析为主;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是资金要素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财务分析为主;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是成本要素的预测、决策、计划的控制。

从递进顺序来看:合理界定上述4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符合“以会计业务的简繁和易难为标准,本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和先传统学科后新兴学科,先通用业务后特殊业务的逻辑顺序”,而且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从工作程序来看:会计工作中核算是管理(狭义)的基础,管理(狭义)又是核算的继续和深入。从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看,管理(狭义)难于核算,成本核算难于资金核算。所以在开课顺序上,先核算、后管理;先资金、后成本,符合上述原则。即先开财务会计,后同时开财务管理、成本会计,成本会计之后开管理会计。

三、在界定内容中应明确的几个问题

1.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内容安排。这首先要明确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对此,会计理论界争论很久,其主要观点有三种:“一是‘大会计观’,认为会计包括财务;二是‘大财务观’,认为财务包括会计;三是‘财务会计并行观’”。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笔者曾利用暑假在上海华宝兴业基金公司实习,在实践中,我感觉到财务工作和会计工作是不可分的,而且财务分析报告都是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应当把财务和会计看成一种会计管理活动,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分设两门课;在内容安排上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都研究资金管理,只是研究的会计手段有所区分。

2.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内容安排。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关系,两者研究的对象都是成本,只是研究的会计手段不同。成本会计研究成本的核算与分析,管理会计研究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由于成本核算是成本预测、决策、计划等工作的基础。因而可以说,成本会计为初级成本会计、管理会计是高级成本会计,两者在同一研究对象上,研究的会计手段呈递进关系。成本会计作为研究成本问题的入门课程,其内容应限于成本会计概述、成本计算、成本报表及成本分析等基础与常规知识。在教学内容上,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既可在成本会计课程安排,又可在管理会计中安排的内容,如本量利分析、标准成本计算等尽量归入管理会计,是体现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课程的递进关系,同时避免了两门课程的重复。

3.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交叉与分工问题。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研究资金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研究成本管理。四门课程教学内容上的交叉点主要是会计要素中的费用要素,课程之间尽量避免交叉、减少重复,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又表明课程之间完全避免交叉与重复是不可能的。适当的交叉、必要的重复,有利于课程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处理这一问题时,笔者认为可作如下限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从压缩资金的角度谈费用,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则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谈资金。如财务会计只是作为会计要素之一对费用的确认、计量作一般性原则说明,成本计算则由成本会计专门论述。成本的预测、决策以及日常管理则由管理会计论述,财务管理基本不涉及成本问题。又如存货控制既与节约资金有关,又影响成本降低。实际学习中,前者在财务管理中介绍,后者在管理会计中讲授。

4.关于经济活动分析课程的问题。有的大学还将经济活动分析专门作为一门课程,笔者查了一下资料,它是从前苏联引进的一门课程,它主要是利润会计、统计资料,对生产、利润和资金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优势。就其所运用的方法来看,主要是会计方法和统计方法。它不是一门专门的会计科学,但该学科的内容对搞好会计工作有很大作用,实际工作中应用很普遍。笔者认为实际学习中是将经济活动分析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分类处理,尤其是将成本、资金和利润分析的内容进行分解,成本分析划归成本会计,资金、利润分析归口到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其中,资金、利润的报表分析列入财务会计,其余的分析内容作为财务分析并入财务管理课程。

5.关于责任会计课程的有关问题。目前,有个别院校会计专业还专门设置责任会计课程,现代管理会计的主体基础上可以区分为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责任会计)两个组成部分,即管理会计已包含了责任会计。从现有论述责任会计的教材内容看,主要包括财务计划按责任单位的分解即责任预算的编制,责任成本、责任资金和责任效益等的核算、控制、分析、考核及责任报告和责任报表的编制等。从目前个别院校开设的责任会计的教学内容看,可以按会计研究对象和会计手段分解到有关课程中去。如果在按会计研究对象为主线、以会计手段为辅线设置大学会计主干课程,界定课程内容的前提下,再按其他标准设置一门既研究资金,又研究成本,既讲核算,又讲管理(狭义)的综合性学科――责任会计,似乎不够妥当。从而导致课程设置的双重标准,课程内容难以界定,课程教学之间交叉重复严重。

参考文献

[1]刘锋,何广涛.特殊目的实体合并的变革[J].财经论丛.2003(6):76~80

[2]牛彦秀,孔庆春.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基本内容交叉问题的探讨[J].辽宁财税.2000(7):46~47

第8篇

笔者依托自身多年的财务主管工作经验,拟围绕企业财务报告质量控制进行论述,希望有助于我国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控制与提高。

关键词:企业;财务报告;质量控制;实施;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财务报告通常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附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报表附注等多部分共同构成。财务报告具有法律效力,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文书。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控制可以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一方,前者主要在编制阶段和分析利用阶段控制,依赖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后者主要体现在对外报出之前的控制,依赖于注册会计师审计。那么本文主要基于此两点,展开论述。

二、企业财务报告在编制阶段和使用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财务报告编制过程中的主要风险

1、违法风险。企业财务报告在编制过程中,可能因为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违反了国家的相关财经法规、会计准则等。前者涉嫌故意造假,或者则是客观上导致财务报告违法,无论怎样,都会导致财务报告失真,会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还会让企业声誉受损,企业股价下跌,股东财富缩水。

2、利用风险。财务报告作为企业财务会计的“产品”,是对企业过去一段时间内经济业务的总结,企业如果不能有效利用财务报告,不能根据财务报告分析发现、发现、解决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就会进一步使风险加大,导致企业风险失控,甚至遭受重大损失或者破产的危险。

(二)财务报告编制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措施

1、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是作为一个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所必须遵循的。无论从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的规定还是会计职业道德而言,真实性、完整性都必须是最低的标准。

2、重点关注非常规会计业务的影响。作为编制年度财务报告的前提,清产核资、债权与债务核实、减值测试等工作是必须的。但是,要重点抓住重大非常规会计业务和重大交易和事项等常规会计业务,以规避风险,比如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得税会计等特殊事项等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影响,关注具有重大影响的交易和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关注这些重大事项的处理是否遵循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3、企业财务报告列示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金额应当真实可靠。六大会计要素余额、发生额要真实。不得多计资产,少计负债。不得利用减值准备压低利润,也不得利用虚假交易粉饰利润。

4、附注是财务报告的重要补充,是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理解与使用,对于报表中需要说明的事项,应当遵循会计准则做出清晰的说明。

5、企业集团应当依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明确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和合并方法,如实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6、利用信息化技术编制财务报告,以减少或避免编制差错和人为调整因素,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财务报告分析利用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财务报告分析的范围包括:主要关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张表。

1、企业财务报告给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了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的物资基础,那么财务分析是相当于医疗机构的检测仪器,企业――提供财务报告的企业相当于参加“体检”的人,财务分析能发现问题,但是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还需要管理层根据财务分析的提示来研究对策,解决问题。所以,财务分析的重点在于发现。鉴于财务报告是定期报出的,财务分析也是定期进行。规范的企业要定期召开财务分析,也有的企业叫经济活动分析,就是充分利用财务报告所反映信息,分析财务指标、发现问题。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或者分管财务的副总经理在分析中其主导作用。

2、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资产周转率。主要运用到资产负债表的数据。

3、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

4、加强资金管理,依托公司战略和财务战略分析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运转情况,重点关注现金流量能否保证生产经营过程的正常运行,防止资金流断裂。

5、企业定期的财务分析应当形成分析报告,构成内部报告的组成部分。财务分析报告结果应当及时传递给企业内部有关管理层级,充分发挥财务报告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财务报告对外提供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及时对外提供财务报告。

2、企业财务报告编制完成后,应当装订成册,加盖公章,由企业负责人、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财会部门负责人签名并盖章。

第9篇

    销售差异分析这个方法是用来衡量各个因素对造成销售出现差异的影响程度。产品销售量分析:选择不同的产品,选择相应的时间,生成相应业绩分析数据。例如,某公司年度计划要求在第一季度销售4000件产品,售价为1元,售额为4000元。季度末却只销了3000个产品,而且售价仅为0.8元,销售额为2400元。实际比计划销售额少40%,差异为1600元。造成这一差异的因素是销售额下降和价格降低,问题是这两个因素对造成销售额差异的影响程度如何,从计算结果可知,造成销售额差距主要是由于没有实现销售量预定目标。微观销售分析通过对产品,销售地区以及其他方面考察来分析未完成销售目标的原因。选择不同的片区,选择相应的时间,可对选中的片区生成业绩分析报告。如假设某公司在3个地区市场销售,销售目标分别为1500件、500件和2000件,总数为4000件,而实际销售量分别是1400件、525件和1075件。三个地区市场完成的销售量与计划目标差距分别为7%、+5%、-46%。可见,地区市场差异是造成销售差距的主要原因。

    实证分析

    1.公司简介菖菖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机床、机器零部件加工、法兰制作。公司组织机构严密,经理层负责日常生产、销售,在全国较有名气,产品销往华北、华南地区,个别零部件远销海外。2.菖菖公司基本生产销售情况菖菖公司是一家制造业的企业,主要生产三种不同型号的机床零部件xa5012、xa502、xa602。下文中我们将分别以甲、乙、丙来代称。在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中,产品产量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社会提供的产品数量,一般有三种指标来衡量即实物量、价值量、劳动量指标。所谓实物量指标是指用适合产品特征、性能并能够体现产品使用价值的计量单位计算的产量指标。他能够比较鲜明的体现产品的使用价值量,但是却不能综合反映整个企业的产量规模。价值量指标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表示的根据产品产量计量的指标,通常称为产值。劳动量指标是用小时表现的产品产量,一般用定额工时计算。3.产品品种计划完成情况分析由于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止一种,不同品种的产品之间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产品结构不仅影响企业对社会需求的满足也影响企业未来的销售状况。因此,对产品品种的分析也是产品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分析产品品种计算实际产值时,对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的产品按计划产值计算,不计算超额部分;对没有完成计划的产品,按实际产值计算,也就是不能用超产品种多完成的产值抵补未完成计划品种少完成的产值。下面将展开分析:产品品种计划完成率=完成计划产量的品种数/列入考核对象的全部品种数品种计划完成程度=按不抵补原则计算的实际产量/计划总产量由以上模型套入相应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分析期三种产品全都在考核对象之列,可以清楚的知道甲产品、乙产品和丙产品哪个产品没有完成计划任务,哪个产品完成了计划任务。4.全部产品销售完成情况分析销售在传统的经济管理理论中被认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三阶段之一,是企业能够保证连续运营的基本条件。因此,对产品销售的分析也就有着不寻常的意义。全部产品销售完成情况分析就是通过对销售收入总额是否完成计划,以及对产品各个品种销售的分析来为企业扩大产品销售,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依据。产品销售计划完成率=不抵补销售收入/计划销售收入=36250000/37350000≈97.1%从上表可以看出,企业全部产品销售量和销售额都完成了计划任务。其主要原因是甲产品和丙产品的大幅超额完成计划,甲产品比计划增加540000元完成任务,超额2.4%;丙产品实际比计划增加了950000元完成计划,超额37.3%。总销售收入增加了390000元,比计划增加1.04个百分点。但按不抵补原则,企业的销售计划完成程度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他的产品销售计划完成率为97.1%,仅差2.9%未完成计划,但没有影响销售业绩。

    结论及建议

    总的来看企业在分析期内,虽然生产计划没有得到很好的完成,但是他的销售结果还是很好的。结合企业具体的情况进行更深一层的分析,可以找出使企业不能完成生产计划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析找出使企业最终能够在生产计划没有实现的情况下却有着比较好的销售状况的真正原因。以上模型的应用和分析,能够为企业在未来避免走弯路、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整个模型不仅说明生产均衡化能够为企业带来诸多的好处,还可以减少企业的库存,缩短各个产品的制造周期。由于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对于企业生产与销售最为重要的是针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如果采用均衡化、小批量的生产,企业就能够提高对市场的适应性,随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幅度调整生产,降低产品的生产周期,以提高效益。

第10篇

(一)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的

对项目经理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项目经理与企业签订的《内部经济责任承包书》规定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及其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查、评价、鉴证,这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审计工作,其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也相当广泛。但重点是以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和盈亏作为审计对象。

1、成本管理工作的总体情况。首先,审查项目部是否成立成本核算管理机构及成本管理。是否把成本责任制及各成本指标分解落实到责任人。其次,审查具体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情况,是否有各部门的专业核算和班组的综合性核算。每月、每季是否定期开展经济活动会,通过经济活动分析,找出盈亏的原因后,是否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及整改的效果怎样。成本活动分析是否有工、料、机及数量、价差的详细分析。对于施工方案,组织施工设计是否进行多个方案比较,通过这种来降低成本等。这些工作都要通过台账、会议记录及分析报告等材料查得,再与实际情况相比较后得出结论。

2、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首先,审查项目部是否按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来开展各项工作。其次,要审查项目部是否按现场实际情况制订一些内部控制制度。如企业规定财务出纳与财务账目不能一人兼管,材料的采购、验收、保管、发出不能一人兼管。项目部如以人少为由,这些工作一人管就容易出问题。所以审计中发现这些情况后应及时提出审计建议,按企业的规定执行,关键岗位一定要互相制约,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3、审查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实行项目法施工后,项目部与企业签订了《内部经济责任承包书》,各项经济指标及盈利额都有明确规定。为了防止项目部只追求完成指标,发生成本费用支出不按规定执行现象的发生,审计时这一环节不能少,这里是容易产生漏洞和腐败的关键部位。审计时发现有不执行财经纪律的现象要及时纠正和处理。

4、分包工程的审计。分包工程的审计是整个工程项目审计的重头戏。项目部的施工工程逐步向管理型转变,工程大部分分包给分包队伍施工。对分包工程的管理,现场项目部权力很大。为此要审查分包合同签订的合规性;审查现场签认的工程量的情况;审查分包队伍使用的材料;审查分包决算;审查分包工程中执行财经纪律的情况。

5、材料费的审计。材料费在工程成本中一般占总成本的60%以上,所以抓好材料成本的审计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关键。对材料审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材料的采购是否按规定实行货比三家,主要审查是否有供货合同,是否按程序来选择供货商等;材料的计量和质量的审查。材料购进入库是否按规定计量和签收,计量的准确度直接着材料成本的高低。要查材料管理内控制度及执行情况;审查材料是否实行限额领料,能控制好材料消耗,并对使用单位进行考核;材料管理核算是否有一套完整的制度。

6、对机械费、其他直接费的审计。对机械费的审计,主要看项目部是否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改进施工方案,降低机械费。对自备的机械设备保养维修的工作是否做好,对租赁的船机和外修是否通过招标比价程序。对其他直接费的审计,审查项目部是否有节约支出的具体措施。

7、对人工费及现场间接费的审计。对人工费的审计主要审查是否按核定的数额发放,对工资性的津贴是否按规定的标准发放等。对间接费审查主要查看项目部是否有压缩支出的措施,各项指标是否分解包干使用,费用支出有否超标准等。

8、对工程款回收的审计。工程款回收是指工程进度款的回收。主要审查项目部是否及时上报工作量报表,内容包括已完工程量的价款及索赔的价款,是否对资金的回收情况进行分析。

9、对工程调遣费和项目部管理费的审计。对这方面的审计主要审查工程调遣是否合理,管理费支出是否按规定标准进行计提,并把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成本比较。

(二)搞好项目经理责任审计的必要条件

要搞好项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首先,要得到领导的重视支持与企业各部门的配合。审计部门要把审计的监督职能与服务职能结合起来,营造出良好的审计环境。

为了搞好经理项目经济责任审计,要确定好各项经济指标,特别是成本承包基数。审计部门除了搞好项目的竣工审计,还要重视项目的过程审计,发现及时进行处理,堵塞经济漏洞。

对项目部的终结审计时要特别注意对其未进账的成本费用进行估价入账。包括未决算的分包工程款、材料款、设备租赁费等。同时对回收的废旧材料、工具、机具及行政用品作价后应冲减实际成本,使审计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使审计的数据具有权威性。

对于因某些原因中途调换的项目经理,要及时对调离的项目经理进行离任审计。并且对离任和新上任的项目经理办理双方的签认手续。

对于估列的成本进行跟踪审查,如发现与原估列的成本有出入,了原审定的盈利情况,要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后续审计。

(三)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

1、审计人员不但要懂得审计的一般和知识,还要加强对工程预算、工程施工、工程技术等基本知识的,要加强对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只有不断增加各方面的知识,才能在审计工作中得心应手,取得好的审计效果。

2、由于施工现场一般都远离公司所在地,审计人员就要经常深入现场,了解具体情况。审计人员平时要注意积累审计材料,这样到终审时才会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质量。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实践,互动教学模式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如何走出以教师唱主角的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代之以符合商务英语写作课程特点的,能够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写作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即互动教学模式。

一、商务英语写作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互动

商务英语写作内容涉及面广,要求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外,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经贸、法律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写作的格式和语言层面的技巧至关重要,但它们主要还是为所传达的内容(信息)服务的。在教学中,如果脱离内容只单纯讲写作格式和写作技巧,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水平是很难起到作用的,当学生毕业后遇到具体情况时仍会无所适从,一筹莫展,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使写作课程与本专业其他的相关课程之间进行互动。比如,教授学生用英文起草经济合同时,因为涉及到价格术语以及经济法规等内容,就可以与国际贸易实务、经济法等课程互动,请相关教师结合实际给出专业的案例,指导学生拟出中文文稿,把好术语关;商务英语写作课程教师则主要负责指导学生按照规范的格式写出准确、地道的英文合同,这样既有助于写作课程教师获得更多的更合适的案例资料,又使本专业的相关课程得以有机的互动;既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知道如何自主进行横向联系以求触类旁通,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财务报表分析、审计报告、市场调研报告,项目企划案等专业性较强,可以与会计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广告学等课程互动,由经济类课程教师来更加专业地评判学生的创意或分析问题的深度,而写作课程教师则着重对学生的英文措辞进行评析。这样一来,课程之间得到了很好的互动,还节约了课时,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很有裨益的。

二、立足现实生活,加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互动

由于该课程所涉及的某些类型的应用文只有到了工作以后才能派上用场,学生对该类体裁文章的实际应用的意义了解不多,再加上可能比较乏味,这就给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既要有理论性又要有趣味性,既要注重理论又要加强实践。如果缺少实践环节,只能是纸上谈兵。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必不可少,要变封闭式的模仿为开放式的实际操作,弥补学生工作经历和写作经验的不足。

(一)在学校商务模拟实训中心,教师精心组织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模拟商务活动中的流程进行业务处理。如讲到商务函电,可利用SIMTRADE的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平台,进行询盘、发盘、还盘、签合同、处理抱怨及索赔等环节的函电往来,与实际商务活动密切结合,变抽象的理论为实实在在的操作技能,学生走向社会后对同类的业务就能轻车熟路驾驭,以最快速度进入角色,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模拟实习,因为包含大量的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巩固了商务英语写作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交际应变能力。

(二)让学生走出教室,与公司和企业商务人员进行互动,在实践中参与商务英语的实际写作。安排课程实习,带学生到企业,请企业负责处理函电的人员介绍写作的实践经验,来检验和巩固学生在校所学的内容。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前提下,还可收集各单位生意洽谈中的往来函电,让学生在实践中分析材料,利用获得的材料来撰写、修改、润色、定稿。如果模拟实习是练兵,那么社会实践则是实战,从实践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也可利用毕业实习环节带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了解其经营情况及发展趋势,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市场预测,写出经济活动分析报告。使学生从收集材料到整理分析,从安排结构到写作成文,学会怎样运用理论进行分析、综合,独立完成整个写作活动。商务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变得生动多样,也更有成效。

三、引导启迪,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学习是一个交流合作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帮助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学生除了听老师讲授,更重要的是自己去思考、体验,还有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启迪。

商务英语写作涉及内容很多,但各个环节并不孤立,利用各种信函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成对的进行讲解和训练。如询盘与发盘、发盘与还盘、索赔与理赔等,可先让学生了解并练习前一种信函,然后互相对应写作,结合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讲解,鼓励学生讨论、修改。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角度不同,这种训练方法,既让学生练习了写作技巧,变换角色,用心体会不同角色的心态和需要对写作内容和语言的影响,也增加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可充分发挥个人的创作,效果良好。再比如起草合同,可分成若干小组,分别代表谈判双方,从各方的利益和角度出发,提出相关条款,通过磋商最终落实到书面,既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练习谴词造句的技巧,在字斟句酌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在教师的策划和组织下,学生在一起讨论和交流,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环境,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以共享,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启发,有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吸收知识的能力。

经过尝试,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商务英语写作课程教学中,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非常有效。当然,互动教学模式的更加切实可行和更加有效的实施,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全面预算管理在集团实施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在战略目标的指引下编制预算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在制定公司战略的前提下,通过对企业发展规划的细化落实,制定年度预算,有助于企业确定正确的发展目标;有助于找到优势产业、优势业务,集中优质资源获得快速发展;有助于找出经营中存在的潜在的瓶颈,然后集中关键性资源以缓解瓶颈,防止它们成为公司实现预算目标的障碍。

(二)有利于企业对日常经济活动的控制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实现企业对日常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制定科学的预算,发挥计划的事前指导作用;通过月度对比分析,找出计划和实际的差距,督促责任单位及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找到解决办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事中控制,保证预算目标的顺利完成;通过季度、年度全面的总结分析,找出企业优劣势产业、优劣势业务、在业务流程与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与预算计划,实现事后的控制。按照上述的处理模式,在企业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控制闭环系统,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的管理控制作用。

(三)有利于整合业务流、资金流与信息流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对职能部门和分子公司预算完成情况的分析,不同业务产生的收益不一样,整合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优化人、财和物的资源配置,协调各单位的利益冲突,实现集团公司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二、全面预算管理在首钢集团实业公司的具体运用

实业公司是首钢集团旗下的二级企业,拥有三十几家分子公司,从首钢集团的后勤服务主体单位,发展成为集物业、餐饮、工业、幼教、旅游、养老等服务于一体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初步实现了由传统服务产业向现代服务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实业公司顺应集团公司和管理的需要,抓住“十三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会出现重大举措的机遇,继续优化全面预算管理。具体管理要求如下:

(一)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实业公司目前未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主要由董事会完成预算决策工作,通过负责组织召开经理办公会、党政联席会,讨论并审议通过预算管理的政策、规定、制度等相关文件,预算草案及整体预算方案、预算调整方案、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预算绩效考核报告等。

集团财务部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运营组织机构,它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主要负责制定有关预算管理的政策、规定、制度等相关文件,提出预算编制的程序和方法,汇总审核各职能部门及各分子公司编制的预算方案,编制集团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等。

各分子公司则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日常执行机构,在集团财务部和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预算管理工作,主要负责汇总审核部门及各项目部编制的预算方案、编制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等工作。

(二)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实业公司目前实行以目标利润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以利润目标作为考核的主导指标。公司目前六大产业都处于市场成熟期,成熟期的经营风险相对较低。由于实业公司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原料成本的持续上升给持续经营带来重重压力,在实际运营中更侧重于以成本控制为主的预算管理。其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集团主要经营指标;降低成本及费用;实现资金集中管理;将集团各项目标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及各分子公司,成为其衡量经营业绩的标准;降低集团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三)全面预算编制流程

实业公司年度、季度预算均采用“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编制流程。

年度预算第一阶段:每年的10月初,由总部财务部根据公司战略规划,结合各分子公司的发展现状,在认真研究国内外经济形势及行业发展趋势的情况下,编制预算草案;各分子公司同时提报下年度的预算草案;总部财务部汇总分析各分子公司的预算草案的差异,同时召开预算草案会议,在会上进行充分的沟通,并安排下阶段的预算工作。

第二阶段:每年11月初,各分子公司根据预算草案会议的安排,由分子公司财务部组织部门及各项目部编制预算,汇总后形成分子公司预算。每年11月中旬,总部财务总监及财务部去各单位进行调研,听取各单位预算,在预算会议上和各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

第三阶段:每年12月上旬,总部财务部根据二次沟通协调的结果汇总材料,向经理办公会汇报,公司高层审议预算方案,总部财务部根据审议结果修改预算。同时经理办公会组织听取分子公司预算的汇报。

第四阶段:每年12月下旬,总部财务部根据前期多次沟通的结果,修改预算材料,再次向经理办公会、党政联席会汇报,会议审议通过后下发到各个执行部门。

(四)全面预算的评价与考核

目前,在全面预算评价体系中引入了平衡计分卡原理,将预算评价分为财务指标、客户指标、内部交流指标、学习与发展指标四个方面。财务指标有利润增长指标、成本控制指标、经营性现金流量指标等;客户指标有包装合格率、客户满意度等;内部交流指标有物业托管面积、入住率等;学习与发展指标有研发支出、培训支出等。

分析评价时采用月、季、年度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月度召开经理办公会,由财务部汇报月度计划完成情况;季度与年度评价通过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由财务部和分子公司全面分析经营情况,采用与计划比、同比、环比的方法,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财务状况、资金、经营风险管控等能力,查找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全面预算的考核体系主要是所属分子公司采用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进行考核,对专业部门采用签订经营管理责任书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周期为季度,每季度按照预算评价结果进行考核,年终再按照内审报告对全年进行累计考核调整。

三、现阶段实业公司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组织架构流于形式

一是预算组织体系不健全、预算管理对象欠缺系统性梳理;实业公司未设立专门预算管理委员会,依靠财务部门全权管理预算工作,在编制预算、预算分析、预算控制时,除财务部外的其他部门不能够有效参与其中,缺乏销售部、采购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的有效建议,财务预算缺乏专项预算编制的有效支撑,使得制定的预算计划缺乏代表性和科学性,预算分析揭示问题不够全面,预算控制得不到专业部门的有效管理。二是各级预算管理组织权力责任有待清晰,由于全面预算管理缺少专业部门的有效管理,权力和责任不清晰,不能充分发挥专业管理能力。

(二)预算编制缺乏依据和标准

目前,实业公司预算编制主要采用的是增量预算和定期预算相结合的方法,新增分子公司采用零基预算方法。分析国内外经营环境、行业发展趋势,考虑增减利因素,在历年实际完成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增量来制定预算。增量预算方法比较简单,但是给不确定因素留下的空间也比较大。而且不确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算编制人员的主观判断,容易造成预算实施的实际情况与预算目标发生较大的偏离,导致预算难以在生产经营中发挥管理效能。

(三)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实业公司预算管理制度自2009年制定后未进行修改,原有制度不能有效指导预算工作。预算组织机构、预算管理程序、预算分析和考核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预算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预算制度难以发挥指导和引领的作用。

(四)预算信息管理方法有待改进

实业公司目前采用excel传统电子表格预算表以及国资委预算表,随着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不断加强,使用电子表格进行手工预算的编制和管理缺陷也日益凸显。主要是业务数据、采购数据、人力数据基础数据不能共享,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下级单位凭借掌握的信息优势,争取对自己有利的计划安排,导致预算编制基础缺乏科学性,也不利于和同行业先进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五)预算分析与监控不到位

实业公司目前是按照月、季、年分析,随着全面预算管理的范围日益扩大,分析日趋精细化,主要以揭示问题为主,总结成绩为辅,在促进管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存在由于基础信息的不健全,分析容易只流于财务管理方面,不能深刻揭示业务、采购、生产成本等内在问题。在分析过程中也提出了改进措施,有指导作用,但是缺乏后续的跟踪、管理,是否得到落实,落实的效果如何,导致不能充分发挥预算的分析和监控作用。

四、首钢集团实业公司优化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预算组织体系

首先,明确清晰的预算组织职责分工。根据实业公司及下属单位的定位及职责,系统地梳理预算单位在预算管理各环节中的职责,优化预算组织体系,为推进预算体系奠定基础。

其次,贯彻预算组织与职责的设计原则。一是责、权、利相结合原则。从责任主体的定位出发,明确各级预算责任中心在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执行和控制、预算考核等各项预算流程中的职责。二是可控性原则。在区分各责任中心的可控和不可控费用基础上,从预算可控度和成本性质出发,设计业务是管理部门和预算责任主体的职责。三是完整性原则。真实反映部门资源占用情况,为评价成本和业绩提供依据。

最后,重视实业公司在预算组织职责分工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树立董事会是预算管理最高权力机构的地位,负责年度目标的审定与下达;二是将各类预算的归口管理单位在实业公司总部各部门;三是明确预算责任主体,集团总部、各级部门、法人单位作为预算责任单位,通过明确各单位的职责定位,进行相应的预算管理。

因此,为解决实业公司总部各部门预算管理的参与度,明确各业务条线的管理职责,加强横向业务集成;同时,需明确上下层级间专业归口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提升预算专业管理能力,加强纵向管理能力。

(二)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定期修改预算管理制度,根据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不断改进优化,同时可借鉴先进企业或国外先进的预算管理制度,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制定出符合本企业发展的预算管理制度,充分体现预算管理制度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在健全预算管理制度的同时,应尽快规范预算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建立完整全面的预算管理闭环。形成目标测算、预算编制、预算控制、预算分析、滚动预测的完整闭环系统。

(三)整合预算管理信息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一是能够获得全面的基础数据,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预算刚性过强或预算松弛,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二是能够及时对预算调整进行更新,由于预算数据之间相互关联,信息系统根据固定的数据关系对预算相关内容进行实时调整;三是能够实现实时控制,可设立预警线,自动提醒,实现事中控制;四是可以及时获得预算执行数据,执行进度情况;五是查询分析方便,以便于查找问题、找到优势产品或业务,快速应对市场变化,调整业务布局。由于计算机数据处理速度快,和业务数据的对接成为可能,分析能力强,克服了手工预算编制工作量大、预算分析不能深入业务层面,预算调整困难、实时控制更难的一系列应用难题,显著提高管理效率,使企业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关键性问题上,提高企业运营质量。

其次,必须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基础管理信息,形成数据共享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在现有的ERP中开发全面预算管理模块,二是使用成熟的专业的预算软件。根据实业公司目前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情况,建议将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划分为存货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销售预算、期间费用预算、财务报表预算、现金预算、投资预算、筹资预算、考核和管理、预算分析等子系统。在实施全面预算时,建议引入已有成熟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现有的ERP管理平台,不断发展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四)强化预算分析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