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时间:2022-10-19 20:35: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名著读书心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第1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首次对学生的名著阅读提出了具体的量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初中学生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学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如,对7-9年级学生的名著阅读的要求是:“学会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初中是由小学向高中过渡的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也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他们可塑性大,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

据有关资料显示以及我们调研组调查,农村初中生对中学语文大纲确定的10部必读名著阅读情况,存在着阅读不多;喜欢不深;收藏量小;阅读效果欠佳;对国外著作比中国著作更生疏等问题。

名著阅读没有真正走进农村中学,究其原因,有多方面。

其一:学生接触少。1.学校的图书建设方面,图书室里,应试为主的书多,文学、科普类的读物少,名著更少;2.家庭缺乏读书氛围,家长对孩子课外阅读认识不足,对书籍尤其是名著的收藏少甚至没有。3.不良网吧、闲杂电视节目、言情暴力小说等充斥占领学生的时间和头脑。4.学校管理与学生阅读的冲突,受社会、家庭的压力,我们的一些学校在追求“升学率”上仍然不惜一切挤占学生的阅读时间:课程安排得满满的,自习课不常有,回家后的作业量大大的,学生睡觉已不算早,哪里有时间去读这类被外人看作是“闲书”的名著?

其二,学生阅读名著的意识不强。多数学生反映,名著在考试分数当中所占比重少;名著距离现实生活太远,尤其是外国名著名著读不懂,大多数名著太长,没兴趣读。

其三,学生阅读名著缺乏良好的习惯。一些学生阅读名著,仅限于看过、消遣,没有读书笔记和心得,或者坚持不够,没有深层次理会名著所产生的背景、写作技巧、现实意义,缺乏与名著共鸣的效果。

其四,教师导读的能力尚待提高。我们学校的一些领导和语文教师,自身对名著的阅读少,文学修养跟不上,再者是指导有误区,有急功近利的情绪。

综上所述,名著的阅读对于初中语文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让名著阅读走进农村中学,并将名著阅读的训练系统化、科学化,是我们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现如今须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更是今后工作的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

鉴于名著的阅读对中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农村初中生名著阅读的尴尬局面,我们课题组在课题立项之后,我校确立了“今天你阅读了吗?”的口号,以此拉开了“让名著阅读走进农村中学”教育工作的序幕,从事了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有益尝试。

一、创造、改善环境,让学生有书可读

1.图书室建设。在得到学校和中心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后,我们学校采取购买和谋求捐助等途径,中学语文大纲确定的10部必读名著购置齐全,同时还增添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三国志》、《平凡的世界》、《简爱》、《羊脂球》等诸多名篇佳著。图书室实行专人管理,建立了完善的借阅制度,而且增加了开放时间(星期天、节假日也向学生和教师开放)。

2.开设阅读课。联合教导处,我们在周二和周五的下午第三节确定为阅读课,有各年级的语文教师带领学生“领看、领读”名著,把阅读正式提上“入住课堂”的日程;同时鼓励各班成立名著阅读兴趣小组,努力形成“以点带面”、“以优带差”等“传帮带”良好局面。

二、师生共读,相得益彰

打开名著,走进名著殿堂,领略名著风采,教师既然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就应该是名著阅读的先行者、学生的领路人。我们老师的文学功底到底如何?说句公道话:尚待提高!造成目前农村中学语文名著阅读的窘况,我们语文教师难辞其咎。因此来说,“打铁尚需自身硬”是目前乃至今后我们自身素质建设的必然选择。在认真地反思之后,我校语文教师、学校领导以及有文学爱好的其他学科教师,开始了名著阅读的“恶补”!尤其7到9年级的语文教师在饭后、在休息日,在可阅读课上、在家里,与师生有讨论、与家人有共享;10篇必读的名著读完了,又增加了其他篇目;有读书心得、有读书反思、有阅读教案。

三、建章立制 巩固成果

在名著进校园实践活动中,我们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我校把名著阅读活动列为教学改革试验的重点课题审批立项,而且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首先,确立并完善学校图书室图书管理、借阅制度,想尽办法保证学生在校读书渠道畅通。其次,建立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协调机制,逐步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为名著阅读阅读争取更多的“阵地”。三是建立“阅读教学”评价、激励制度,把名著阅读列为语文教师目标考核范畴之中,鼓励语文教师和其他教师从事名著阅读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探讨,把教师的阅读教案、博客论文、学生竞赛、教学成果作为晋级、奖励的依据之一。四是建立家庭学校携手共建制度,把名著进校园逐步推向家庭,以孩子发展为轴心,为繁荣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持。五是建立“读书手拉手”制度,通过学校各年之间、各班级之间、师生之间名著的流通、转借、读书心得交流、汇报,互帮互助,传帮接带,依次推进名著阅读活动的整体开展。

第2篇

既然名著阅读对青少年来说如此重要,那么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到底如何呢?我对我镇几所初中500名学生作了抽样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

1.90%以上的同学认为缺少时间阅读,没有固定的时间阅读名著。

2.80%以上的同学认为读名著可以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提高阅读与写作的水平,但只有为数不多的中学生在课余时间首先选择了看名著,而网络小说、科幻小说、漫画书等这些“快餐文学”却是大多数同学在课余时间的首选。

3.约20%的同学几乎不读课外书籍,30%的同学阅读目的不明确,只是为了娱乐消遣。

4.读完整本原著的同学只占20%,80%的同学更喜欢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

5.随着年级的升高,家长对学生读名著的支持率呈下降趋势。

6.平时语文老师对名著阅读的指导、相关的读书活动的开展较少。

7.大多数同学藏书量相对较少,70%的同学藏书量在10本以下。

由调查结果可知,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的确令人担心,这与《语文新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规定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的要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教师对学生的名著阅读缺少必要的关怀与指导;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学生受兴趣支配;家庭经济因素的限制,以及家长思想意识的淡薄,等等。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应采取一些恰当的措施来引导学生热爱名著、阅读名著,改变名著备受冷落的现状。

一、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阅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在阅读中学到什么,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也就是阅读目的,它始终指导着阅读的进行。可从下列几方面进行阅读方式的指导。

(1)问题式阅读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掌握知识,成为自主而自动的学习者。教师在指导时可遵循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激疑。根据名著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渴求获得某种知识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带着疑虑去读名著,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二,讨论。阅读名著,独立思考,圈注疑点;小组讨论,交流探索;集体讨论,引向深入,教师点拨。第三,释疑。在激疑、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某些问题不能完全弄懂,教师可根据问题的难易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概括、总结。

(2)超越式阅读方式。超越式阅读方式是适合于初中生自主性阅读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在课堂上受到启发后对某一内容形成了兴趣,课后继续进行有目的的自觉学习。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选择有利于初中生阅读的名著。比如初一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比小学阶段有较大提高,开始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且好奇心强。我们先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目,如外国作品:《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汤姆.索亚历险记》、《鲁滨孙漂流记》、《爱的教育》,中国作品:《朝花夕拾》、《繁星春水》……教师要通过推荐书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文学天地,同时也将他们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知识世界,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

(3)“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名著阅读与语文教材结合起来,使学生由课内阅读的不满足而产生课外阅读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初中语文第5册《在烈日和暴雨下》课文时,要有意识地介绍《骆驼祥子》中相关故事,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并趁热打铁,向学生提供整本书,让学生阅读,从而使学生阅读整部名著。

2.阅读要勤于思考。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要靠思考,有许多知识需要记忆储存内容,但不能代替思考。目前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语文阅读就是背记,有的教师的阅读指导过度偏重记忆,也有的教师精心设计阅读训练,但由于混淆了理解和记忆,使那些本应成为思考训练的设计仍然变成了知识记忆。教师的阅读指导一定要想方设法促使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质疑是学生阅读中思维训练的一种基本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敢于质疑,提出问题,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3.写好读书笔记,注意知识的积累。写好读书笔记是知识积累的最好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必须做好笔记,因为一个人只靠大脑积累是不够的,时间一长记忆的东西就会遗忘。为此,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是必要的,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根据内容分类记录名著中的成语、名言、重点句子、描写生动优美的语段等。

在语文教学中,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目的在于让学生从阅读中掌握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阅读技能,而名著阅读是学生知识的扩展和丰富,它要求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掌握的学习方法去实践应用,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为此,加强学生名著阅读指导,拓宽阅读面,扩大阅读量,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要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阅读,并有所获,逐渐养成习惯。

二、以活动推动名著阅读

1.开展名著阅读大比拼的竞赛活动。内容包括名著研讨会,文学名著语段诵读、文学名著读后感展评、文学名著课本剧表演等,为同学们搭建读书心得和读书成果的交流平台。以展、赛、评促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学生课外阅读名著活动的开展。

2.写读书心得。鼓励学生写生活日记,这不仅是学生多练笔、勤练笔的好办法,而且对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有很好的作用。读书时随手记上几句,对消化、理解所读的作品会有许多好处。利用板报、手抄报、学习园地介绍读书心得,对学生阅读会起促进作用。

农村初中生名著阅读的教学,任重而道远。社会、学校、家庭应该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阅读名著的氛围,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对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督促,纠正各种不良的阅读动机,尽可能地挤出时间阅读,实效、高效地阅读,从而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让书香浸润每个学生的灵魂。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营造和谐书香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必须先营造和谐的书香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墙壁会说话,角落飘书香。我校每天都在教学楼正上方的电子显示屏打出红色的标语——“让和谐阅读成为师生一种生活方式”,使“书香校园”活动口号深入人心。学校礼堂布置读书专栏,教学楼走廊上张贴名人读书名言。各班教室后墙上贴“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标语,教室两侧墙壁悬挂读书名言,如:“所有成功者都是阅读者——比尔·盖茨;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大队部要求各班每学期出一期“书香伴我成长”的主题黑板报。教室的布告栏还专门设置“书香园地”,循环展示学生优秀读书卡、手抄报和读后感。校园每个角落都飘溢书香,让学生置身于和谐书香氛围,自然而然爱上阅读。

设立班级图书柜,开设校本阅读课。老师们都积累了许多优秀学生读物送给任教班级学生阅读,并发动学生捐书,做到班班设立图书柜,每班不少于200本。每周开设2节校本阅读课,其中一节课让学生自主阅读,交换借阅自己喜欢的书;制作读书卡、记读书笔记;学生登陆“金涛小学网站——书香看点”,上“小伙伴分级阅读网”了解新书,欣赏网站上图文并茂的读书卡;另一节课举行读书心得交流,畅谈阅读的感悟、收获、方法;举行“书香伴我成长”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开读书博客,布置剪报、摘录新闻,写上自己的评论或联想。

二、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为学生树立读书榜样

教师只有做学生读书的榜样,才能带动学生热爱阅读。坚持阅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开阔教师眼界,培植美好的精神家园,从容应对时代的挑战和学生的需要。

倡导教师和谐阅读。首先,购买教育名著和教育期刊赠阅教师: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教育文集》、《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肖川的《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学校出资订阅《广东教育》《人民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中小学英语教研》等。还赠阅一份本地党政报纸,让教师天天关心时事,与时俱进学习。其次推荐教师读身心保健好书,如:《教师心理保健》、《幸福的方法》、《中国百年中医临床家丛书》;三是推荐读培养子女的好书,如: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国英才家庭造》、《陪孩子长大》。还提倡读点闲书,缓释工作压力,提升主观幸福感。

分享阅读收获,体验阅读成功。我校每年举行教师读书交流活动,如:“最是书香能致远”(经典赏析),“影响我教育生活的一本教育名著(读后感交流),“教师美文朗诵会”,“让绿色阅读成为教师生活方式”(推介好书),“和谐阅读给力幸福生活”……老师们在读书交流中畅谈阅读的心得,推荐好书共享。每次读书交流后,动员老师们趁热打铁整理读书心得,学校行政帮助修改,然后向本地报纸和省市教育期刊投稿,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育局主办的现场写作比赛。教师在阅读中享受精神盛宴,自然而然带领学生遨游书海,共沐书香。

三、带学生同读经典,共沐书香

引导选择阅读和谐读物。我校重视引导学生选读和谐读物滋养心灵。根据高、中、低年级段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帮助学生设计课外阅读书目,也让学生互相推荐。推荐的读物全面、均衡、循序渐进,主要包括:1.经典阅读书目:古诗词、童话、寓言、神话故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少儿版;2.科学类书目有:《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等;3.励志书目如:《名人传》、《心灵岛上的灯塔》、《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故事;4.历史类书目有:《中国上下五千年》、成语故事;5.生存类书目有:《福尔摩斯探案系列》、《鲁滨逊漂流记》等;6.情感教育类书目有:《感恩书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故事》等;7.外国儿童文学名著:《窗边的豆豆》《老鼠记者》;8.建议订阅少儿期刊:《广东第二课堂》、《小学生智力开发报》等。

指导和谐阅读方法。学生必须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使课外阅读既促进语文学科发展,又汲取心灵养分,最好能根据不同年级要求或不同体裁开设阅读指导课归纳方法。笔者这样指导学生阅读:泛读与选读—一读序言或后记,了解作者,从中选择优秀作品;速读—一气呵成读完全文,了解大意,不理解字、词、句作记号,后查工具书;精读—一精彩片段、含义深刻句子、印象深刻人物、独特的表达方法,细读后写旁批(赞美、批判、质疑、感悟);交流共享—一复述内容或简述大意,和人分享读书心得,记读书笔记或读书卡。

展示才华,体验和谐阅读的快乐。每学期有针对性地举行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展示才华,激发读书热情。为低年级部学生举行古诗词(考级)、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中年级部举行“滋养我心灵美文”朗诵比赛、“我是科学小博士”知识竞赛、读书手抄报比赛;高年级部举行“追寻名人足迹,感悟成才真谛”、“书香伴我成长”演讲比赛,循环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征文比赛,作文集评比。每次竞赛都请资深老师当场点评,既肯定成绩、特色,也指出努力方向。期末评选学校阅读之星,给予奖励。

四、倡导亲子和谐阅读,营造书香家庭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文化氛围影响着孩子的阅读习惯和身心成长,必须让家长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才能确保学生课外阅读持之以恒。

家长会议,推荐和谐读物。我们利用家长会倡导亲子阅读,推介优秀家教读物:《阅读改变人生》《中国全民阅读蓝皮书》《好孩子好习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故事》《感恩书架系列丛书》《学习哪有那么难》《夏令营的较量》《藏在书包里的玫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习惯制胜》《傅雷家书》《读者》《学习之友》《意林》。率先推介“小伙伴分级阅读网”“全民阅读网”,为家庭阅读开拓更专业的领域;为各层面家庭推荐不同书目,帮孩子设计寒暑假阅读计划。

第4篇

关键词:名著阅读 现状分析

既然文学名著具有这么多的教育教学价值,那么在中学生中阅读名著开展的又如何呢?,中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不容乐观。

一.学生缺少阅读名著的兴趣

应当承认,大多数中学生还是喜欢阅读文学名著的,但根据调查仍有20%的学生认为读名著没有必要也没有兴趣。他们中有的认为这些名著对于他们来说“太古老了”,他们更倾向于那些现时流行的、能够让他们放松一笑的书,例如郭敬名的《幻城》、萧鼎的《诛仙》等。有的同学认为这些名著太难读懂,一本书翻了几下就再也不去碰它了,一看就头晕。还有的学生认为读这些书既浪费时间,对他们成绩的提高也没有太大的帮助。老师对于学生读名著又持怎样的态度呢,据调查显示,有75%的老师认为阅读名著的确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但还是有5%的老师认为阅读名著不重要,他们不注重对学生阅读名著的引导和指导,而是片面注重有关名著中的知识题的死记硬背,以此来应付考试中的附加题。根据调查,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现在的中学生学业负担很重,时间也很紧迫,各种补习班应接不暇,在依然如学压力下,学生很难会有“闲情逸致”去阅读这些“闲书”。即使考试中会出现的问题,但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捞这区区的几分,是否得不偿失呢?如果真的在乎这几分,教师可以将这几部名著的人物、重要情节、主题思要艺术特点罗列出来加以突击、强化即可。名著阅读变了味,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阅读名著急功近利

名著阅读急功近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学生角度看,应试教育的目标转移了学生的视线,排斥了人文教育和文学名著的位置。因为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想走进理想的大学,首先就要保证进入重点高中,于是学生从小学、初中阶段起就为了入学权而激烈竞争。升学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命运,考试分数成了关系学生未来的生命线。

从教师到家长,首先关注的是与分数有关的教学与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益但与分数无关的教学与学习,就不得不忍痛割爱了。从教育者看,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当繁重。为了满足学生升学的需求,中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大都想方设法为考试得高分而努力。标准化的考试把综合性的复杂知识切割成相互不联系的碎片,把种种卓越的思想分解为二元分离的是否选择,把需要系统思想才能解决的课题转化成涂写方框的操作技术。于是在考试涉及的范围内,大量展开相应训练,可以说考试要求的技术性、简单性、工具性与文学名著的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是背道而驰的。再者复习资料、参考书、模拟试题、练习册,一股脑地塞给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根本没有读名著的时间。

从社会角度看,现代社会节奏加快,急功近利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病”了。文本阅读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快节奏要求,快餐式阅读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读书时尚。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或以新颖荒诞的视角,或以大量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诸如卡通、科学幻想、生活幽默等等,来博得人们的轻松一笑。这种快餐式阅读让人们渐渐疏远了注重阅读品味和质量、注重阅读带来的心灵感受和精神思索的正餐式的文学经典名著阅读。

三.阅读教学方法不科学

学生的阅读有其年龄的特点,同时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和社会性又是这个时期学生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对作品的选择、阅读自然存在种种不足。因此教师应在大纲规定的书目之外,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书目。

现在大多数学生阅读名著还仅靠自己埋头苦读,缺少和老师、同学、家长的沟通。老师可以每隔半个月或一个月,抽出一节课进行“名著欣赏”训练,挑选某部名著的精彩片断和学生进行剖析。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名著是最好的感情和思想的结晶,我们真的可以从其中汲取无穷的精神养料。

同学之间也可以就名著中的一些问题展开探讨。比如,每天的语文课课前抽出2~5分钟,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名著时所发现的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或者提出自己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来考大家,看看谁回答得准确、迅速。把阅读当成一件有趣的事来做,既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学生阅读名著也需要家长的配合,让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家长可以经常陪孩子读读书或过问孩子读书的情况,最好抽时间与孩子读同一本书,再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家长也可以读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闲暇时跟孩子讲讲,挑选好的书目向孩子推荐。

第5篇

新课标不仅详细规定了高中语文教育的推荐阅读书目和阅读总量,还对每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进行了细化,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①。这些是我们实施课外文学名著阅读指导的依据。笔者强调文学名著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为名著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课外阅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如果课外阅读就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那么文学名著阅读就是生命线的主干道,没有大量的阅读储备,哪来“厚积薄发”?何谈高质量的写作素养呢?下面笔者就在高中语文一线教学中几种不成熟做法与方家斟酌。

一、引导兴趣式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②教学实践证明,要摸清学生的阅读情况加以引导,而兴趣是最好的“先生”。现实教学中,高中语文相较于其他学科,有被学生“边缘化”的倾向,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厚,提前进入倦怠期,理由便是语文学习的“教与学”和高考的“考”相去甚远,急功近利的心理往往会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不由自主地引进“死胡同”。原因可归咎于多层面,而在日常教学反思中,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为语文改良的第一要务,兴趣或许可以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为地过于强化语文的思想性与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文化特质,用无休止的“做活题做死题、一直做到高考题”的题海操练取代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用僵化的标准答案禁锢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多元思维,学生的兴趣阅读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满足于把语言当作工具,那么只要学会准确运用‘趣味’这两个字就可以说是完成任务了。但是,要体会到‘趣味’这两个字在不同人的心灵中有无限丰富的差异,就太不容易了”③。孙绍振老师如是说。

教师必须力争让学生“通过阅读论著、调查梳理材料,学习文化问题探究的方法,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增强文化意识,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能更好地传播先进文化”。④

课外名著阅读是坚持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下语文教学提升之路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名著阅读应是为语文教学本真(“内核”)服务的。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兴趣越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越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日常教学中,多数语文老师恨铁不成钢、操之过急,课外名著阅读目标定位偏高,把课外名著阅读处理得像普通课堂教学,还未读完就要求全体学生背诵名段名句,要么撰写多少字以上的心得,要么摘抄名著中的警句,让学生为完成机械式任务而刻苦“攻”书,这样的读书有何乐可谈?其实,课外名著阅读是从自然阅读开始的,充满渴望与情趣的阅读,是学生心之所至、自我娱乐、乐此不疲的事。在学生刚开始课外名著阅读时,“放羊式阅读”倒不失为当前一种相对合适的办法,古今中外、诗词曲赋、神话传说,全凭学生喜欢,让学生有一个适应过渡期,有利于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当学生逐渐觉得读书是一种习惯和生命的需要时,老师可适当有计划地推荐阅读书目并提出读书要求,引领学生跨进浩瀚的书海遨游。

二、引导渐进式阅读

读书不得要领,往往徒劳而无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对信息捕获能力即名著阅读能力的培养。我们既要向学生传授学习文学名著的常识,又要教会学生潜入文学名著中获取有效信息,使他们学会阅读名著要领。

陶行知先生说:“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⑤在我们的阅读人生中,名著阅读可以有许多选项:其一,泛读。在名著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点拨学生尤其应注意泛读与精读的有机融合,目的是集百家之长。其二,“精”读,就是对一两部、三五部文学名著进行反复的比较阅读,对于精彩作品的精彩段落必须精读、细读、深读、读熟、读透。这和人们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诗也会吟”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常读常新,手不释卷,一辈子读。如果将一两部名著读通了,读透了,“半部《论语》治天下”,名著的精气神就会转化为阅读者个人的精神血脉,甚至改变其一生的思考方式。

对每一部文学名著的阅读可分为:一是粗读,要求阅读者了解作品主要内容,并简要复述梗概;二是细读,运用灵活的方式,理解作品主要内容,知人论世,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起伏,深入领悟作者表达思想内容的一些方法;三是熟读,侧重要求记忆和理解,从而使学生真正学会“真”阅读,养成课外名著阅读良好的习惯。

三、引导开悟式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⑥名著阅读,是一种与作品中人物心灵互动的过程;在社会日益复杂的今天,多读书,可以净化师生的心灵。名著阅读学习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转变过程,要真正提高名著阅读的“质与量”,使学生读有所感,感有所悟,悟有所用,不可忽视内化、外化这两个关键阅读环节。

首先,训练名著阅读的语感内化。名著阅读的起步,贵于精、不在多,要求学生通读精读,读有所悟。比如在阅读小说时,我们就通过一系列话题激发学生精读小说的愿望,学生相互深入探讨小说的相关情节,在精读中感受小说人物的性格魅力,用现代文艺美学观念重新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源源不断地汲取小说的精髓,从而丰富阅读者的头脑。读书与思考同步,“我与主人公齐飞”,即读有所思,思有所得。比如课内讲《红楼梦》单元,我就发动大家回归《红楼梦》原著,并推荐像周汝昌、俞平伯和张爱玲等“红学研究”书籍,建议上网点播收看央视的“百家讲坛”刘心武说《红楼》,也可收听蒋勋《说〈红楼〉》,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红楼》的兴趣。学生会从“金陵十二钗”的特征、作品思想内涵及社会根源等角度感悟文章,从而开阔阅读小说的眼界,思考更深刻。

其次,重视名著阅读中的迁移外化。指导阅读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对阅读名著时学过的语言材料,掌握程度基本停滞在“浅理解”这一学习水平上,很难自动上升为“语言运用”这一层次。学生积累再丰富,如不能灵活运用,也不能转化为能力。比如在学生读《红楼梦》时,老师可适当指导学生做一些迁移性辅助练习,如演课本剧、改写、写片断、评价人物等。应该说,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的深化,从而有效巩固课外名著阅读效果。

四、引导结合式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⑦。那么,名著阅读是否与教科书脱节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在名著阅读指导教学中坚持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把课本相关篇目作为有力的“支”点,如学习古代诗歌单元,我就推荐《红楼梦》中的诗词(特别是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并举行雅言经典朗诵会,换个场景,作者的情感及生活观就以另一个形象鲜明地活在了学生的心中;我们以此为“引”,讨论与这些诗词相关联的故事情节,结合红楼的爱情,袭人、晴雯、鸳鸯、紫鹃等一个个多情红楼丫头的形象又活灵活现地印在学生的心中;我们可以在暮春轻声读《葬花吟》,某些女生泪流满面地诉说故事的凄凉,收获何止是“潇湘”?讲到词,不妨吟诵《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再联系到《三国演义》,侃到《明朝那些事儿》所演绎大明才子杨慎的传奇,然后唱起这首主题曲,历史的沧桑感跃然纸上。班里有热心者甚至借来《三国演义》的小人书传阅,用手机拷来《家》的视频在课余消遣。因为价值观道德观有明显的不同,教师与学生经常在维护传统与否定传统上产生分歧,师生也可就对名著中某人物的分析来场争鸣。当然,“现在,新媒体的不断切换,进入大脑的信息更多是具体形象的音像,更多的是瞬间的情境,人的思维借助的媒介不再是以言语为主,思维方式可能是多维视听的,非言语文字媒介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很多时候是形象思维”⑧,可借助形象思维巧记小说情节。

特别是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时,课堂教学可以很好地与这几部文学名著赏析相结合,引导阅读。把阅读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兴趣有了,学生感到有许多话诉诸笔端,甚至有同学写阅读《红楼梦》与《三国》等名著的心得,融入个人情思,小文章倒也精致,有的还推荐到校刊发表。这时的写作与名著阅读就合二为一,不吐不快;阅读,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频频回首,深入探究。

只有真正大量阅读,特别是阅读中外文学名著,才能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感受“真、善、美”,从名著中汲取营养,从名著中学习间接经验、丰富阅历、关注当下生活,在写作中才会发自内心真诚地表现“真、善、美”,二者良性互动,定会带给学生健康的人格,让学生成为摆脱低级趣味的人,真正的人。

注释:

①④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②王泽虎主编.陶行知教育言论摘编:13.

③孙绍振.名作细读:187.

⑤⑥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4,15.

第6篇

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固然有课业负担重以及部分家长、老师对课外阅读认识不足的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学生对文学阅读缺乏兴趣。很多学生宁愿沉迷于武侠、言情小说或卡通漫画,却不愿意去读名著,阅读品位的低下直接导致了学生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低下。

如何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开展中学生课外阅读呢?我在所教的两个班里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充分利用课本,引导课外阅读

文学名著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和精妙的艺术特色,散发着经久不衰的人文魅力。中学课文中也涉及一些中外名著,比如《红楼梦》《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在课外阅读的最初阶段,教师不妨利用课堂内容适当延伸,有意识地讲一讲名著的精彩之处,讲得越生动,越能把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吊起来。初中生求知欲强,喜欢探究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学完课文后提出一些问题,诱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其由学习选段到主动阅读整部经典作品。

如教《范进中举》一课时,我有意告诉学生:“范进中举之后还发生了一件可笑又可耻的事情,你们可以去找来看看。”结果学生很快找到了“范进不顾母丧打秋风”这一段,还很有兴趣地读起《儒林外史》这本书。又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问学生:“鲁智深痛打镇关西时身在闹市,他打死人之后成功逃脱了吗?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然而然就会去阅读《水浒传》。

二、挖掘文本资源,推荐优秀读物

课程标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应根据这一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媒介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并适时而有序地给学生开列必要的阅读参考书目,从而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既要结合课文介绍中外名著,又要贴近生活介绍“时文”,特别应及时把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现代化生活气息浓、文质兼美的文章推荐给学生。学生被吸引了,就会主动去阅读。这样有效的激发方式,能使他们想读书、爱读书。我曾在班里推荐过《哈利·波特》《诗文选粹》等系列图书,学生都很爱看,书中的人物一度在我们班风靡一时。

三、教师以身示范,营造读书氛围

美国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而且是模范。教师要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首先自己要对阅读感兴趣。课余时间,我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文,这可以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示范作用。教师在阅读时所流露出的激情和快乐,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感受到老师对阅读的喜爱,就会觉得阅读是非常有乐趣的一件事。

不仅如此,语文教师还要多和其他学科教师沟通,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一个宽松的校内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由被动阅读转向主动阅读。同时,教师还要取得家长的支持,给孩子足够的读书时间,给孩子创造安静的家庭阅读环境,使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四、加强学生交流,开展读书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活动是产生兴趣最直接的途径。因此,我在班级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课前三分钟赏读、撰写读书报告、举办班级诗歌朗诵会、读书心得墙报展览等。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班的读书交流会,我通过学生的阅读报告,挑选出一些读书很有心得和见解的学生,让他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并解答同学们围绕该书的各种疑问,交流不同的观点。在这种交流活动中,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这极大地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阅读热情,使他们逐渐把读书当作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第7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我校领导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对学生开展阅读课,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行动。下面就我上课的一些心得与各位进行一下交流。

好读书的习惯,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爱读书的意识,初步感受阅读的乐趣。要做到这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行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学生小时候受家庭的影响以外,就要靠我们上阅读课的教师引领学生在书海中邀游,做到“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

在给小学低年级上阅读课时,我在选择图书上要注重“绘本阅读”的图书,因为它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了纯文字阅读的局限。因为绘本图书图文并茂,画面精美,更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尤其适合小学低段的孩子阅读。绘本阅读开辟了孩子课外阅读的空间,让孩子快乐阅读。在低年级段还可以开展“亲子共读”,开展“读书大王”、“故事会”、“童谣朗诵会”等读书活动,还可以把有些故事编成儿童剧演出,以此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从而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小学中段的学生上阅读课时,在选择图书和内容上要丰富多彩,如童话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科学常识等书,根据各班学生不同特性、兴趣、个性有选择地读书,让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教师还应该从课外阅读课的形式上多下工夫,经常开展“读书小报”、“读书笔记”、“书香家庭”、“成语天地”等不同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广泛阅读兴趣。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从而养成好读

书的习惯。

小学高段的课外阅读书籍,可以多选择一些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我认为首先应该让他们先多接触我们自己国家的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或者鲁迅、巴金、老舍等人的作品,然后再向外国的文学作品拓展,让学生在读名著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从而对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多展开“读书心得交流会”或把好的作品编成剧本进行演出等。在黑板一角设立“每日一言”,让学生轮流把当天搜集到的相关主题内容写到“每日一言”里,供全班同学阅读,课前利用五分钟的时间开展“我的阅读与你分享”的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阅读后的体会或介绍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利于大家进行交流,从而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据说在犹太民族,当孩子还在吃奶的时候,年轻的父亲就会把书籍蘸上蜂蜜,让孩子去舔尝,渐渐地,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便烙下一个难忘的信念――书是甜的。我们教师也应该运用我们的智慧和爱心,将经典好书蘸上蜂蜜,引领学生去邀游书海,去感受一路书香,去品尝阅读的快乐和甜蜜,才能使学生既开阔了视野,又丰富了知识,还形成学生好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是一举多得,我们老师又何乐而不为呢?以上就是我上阅读课的一点心得,拿来和大家共同分享,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赐教,我将虚心接受。

第8篇

一、中学图书室为素质教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中学图书室为素质教育服务主要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人员配备问题。中学图书室几乎成为学校养老人员的工作场所,大部分人员都没有学习过专业的图书管理知识,或者是临近退休无法坚持上课的教师,有的学校甚至是由教师兼职管理,这些教师时间不充足,并且业务能力有限。

第二,借阅服务问题。很多中学图书室仍然采用闭架借阅模式,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图书资料,图书借阅率较低,图书室内的书籍得不到充分利用,很多比较优秀的书籍无法被学生阅读。服务方式更是单一,除了有时候开放图书借阅之外,其他的服务项目极少。

第三,经费不足问题。学校的经费主要来自教育拨款,现在很多中学图书室都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现象,学校无法订阅新书,无法购买图书设备,所以很多学生不愿意借读旧书,从而图书利用率较低,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第四,藏书建设问题。部分中学图书室的藏书量严重不足,远远低于教学要求,有的学校为了达到规定的数量,就购买一些盗版或者是陈旧的书籍滥竽充数,利用价值不大。

第五,图书室的采购问题。中学图书室采购图书一般不是管理员进行直接采购,所以容易产生图书重复的现象。

二、中学图书室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具体途径

1. 增强中学生的图书室信息意识

中学图书室的主要任务是为师生服务、为教学服务,教师与学生是中学图书室的工作中心,所以,需要加强师生服务。图书室是学校的第二课堂,是对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开发思维、拓展知识、提升素质等,是传统教学课堂教学方式所不能取代和比拟的。因此,加强素质教育就需要增强学生的图书室信息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学生去图书室阅读书籍。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购买或补充图书,充实图书室,并且建议学校设立图书室阅读日,鼓励和吸引学生去图书室阅读图书,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素质教育服务。

2. 加强图书室的藏书和宣传力度

中学图书室在补充和收藏新书时,可以以不影响素质教育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收藏能够为素质教育提高服务的图书,并且积极开展藏书宣传活动,除了对近期入藏或即将入藏的图书进行评价宣传之外,还需要挖掘图书室的潜力,对已经收藏的图书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和认识图书室。学校可以定期通过黑板报进行宣传,或者是利用校园网,给学生介绍和推荐有阅读价值的图书,重点需要对名人传记、文学名著和科学名著等加强宣传。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讲座,给学生介绍各种书籍、指南、手册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室里面的藏书解决在学习中或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升知识掌握能力,并且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从而为素质教育服务。

3. 激发学生阅读图书的热情、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于增加中学生的阅读量来说同样适用,只要学生对阅读图书感兴趣,就能够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和能力。中学图书室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十分重要,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或疑点,可以通过查找和阅读图书室内的藏书,对这些难点或疑点进行重点分析研究,从而克服学习困难。另外,图书室的图书可能还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的实际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说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去图书室读书,鼓励开展各种有益的读书活动,像读书演讲会和读书心得座谈会等。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心得座谈会,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分享,针对自己喜欢的书进行分享,然后畅谈读书心得,从书中学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启发等,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书分享给大家,共同学习和进步,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第9篇

“世界文学名著,毕生精神滋养”,这是余秋雨先生给青少版《世界文学名著宝库名家名译插图本》丛书的题词。的确,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性情、开阔视野、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取向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中“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400万字以上”,建议中还列举了多部文学名著,同时也提到:“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但是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忙于课内知识的学习缺少读名著的兴趣与热情,出现了学生在教师阅读任务地驱使之下硬着头皮,怀着万分的不愿意去敷衍了事,走马观花地读名著。这种情况,与新课程中的建议是背道而驰的。怎样才能让学生与名著自愿“牵手”,学生沉浸于名著之中汲取养分呢?笔者就此做了如下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粗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阅读名著的浓浓氛围

环境既可熏陶人也可塑造人。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兴趣的培养影响深远而重大。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与习惯,必须把营造阅读名著的浓浓氛围摆在学校建设的重要位置,把它列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名著氛围的营造应在“浓浓”上下工夫,出新意,力求氛围的营造形式灵活多样,师生共同参与。校园之中单一的宣传标语营造氛围,与黑板报、手抄报、名著导读栏、名著经典片段播报、学生交换名著、师生共同宣读读书誓词等多种以名著阅读为主题的宣传形式与活动营造的读书氛围,二者效果尤略不言而喻。读书氛围的营造班级也要做,而且要营造本班独特的名著阅读氛围,避免与学校重复与其他班级重复。我们的终极目标是相同的,但新鲜的形式与活动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心。学校、班级都形成阅读名著的浓浓氛围,学生走在校园中不经意会被墙上的“名著导读”吸引,驻足一读;学生走在校园中不经意会被广播中经典片段的朗读陶醉,驻足一听;学生走在校园中会被远处捧着名著忘我阅读名著的同学感染,驻足一叹……浓浓的氛围之中,不管是谁不觉都会产生浓浓的阅读名著的想法。

二、多方面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学生硬着头皮完成任务似的阅读名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名著没有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当中教师若能从多方面激起学生阅读名著的浓厚兴趣,那么学生阅读名著就会变得积极而主动。学生不喜欢读名著,但是对名著改编的电影兴趣还是很高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看名著改编的电影。记得学生在观看电影《格列佛游记》时学生入迷的眼睛、欢快的笑声、看完后意犹未尽的表情,这些都已流露出学生对《格列佛游记》的喜爱。此时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格列佛游记》,让学生去读名著,告诉学生看名著改编后的电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名著,但毕竟是改编的,有局限性,要想感受它的精彩需要静心去读原著。也可以引用名家的读书经历来引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王蒙曾经这样说过:“我小小年纪就为《红楼梦》的某些篇章激动不已、共鸣不已、体会遐想不已……”王蒙为什么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呢?这需要我们走进《红楼梦》去仔细地体会,学生有可能带着这一悬念饶有兴趣地读《红楼梦》。

三、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

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让学生去读名著教师必须要先读,做学生的读书楷模。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一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每一个学生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作为教师,唯一的就是要不停止地学习和读书。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朋友,师生一起经常要交流读书感受与心得,徜徉于书海。在学生阅读名著出现困难时教师要伸出援助之手,对于阅读名著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阅读指导,可以共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阅读建议。例如有学生对《骆驼祥子》地阅读无从下手,教师可以建议这样读:知道祥子的三起三落的故事情节;了解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命运;老舍是怎么塑造人物形象的;这部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以及指出哪些部分应该是精读的……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部名著的阅读有了目标、有了信心,学生会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名著。

四、让学生体会阅读名著的快乐感

阅读名著会给读者带来一个个快乐,即使是小小的快乐都不能小视,它会带着阅读者继续扣经典之大门。作为教师要分享学生阅读名著的快乐。学生阅读名著会有好多的思考与大家共同分享,这是智慧得到认可的快乐;学生阅读名著也许会有许多创造与大家共同分享,这是阅读名著创新的快乐;还有学生在与同伴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有合作、交流的快乐,这些无数快乐会载着学生遨游于名著的世界里。

让学生与名著“牵手”、与名著变为形影不离的朋友是一项长期必须坚持的工作,同时也需要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阅读,给孩子阅读支持。我们期待着我们的学生与名著结伴而行,用名著滋养一生。

第10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引导;兴趣;培养;方法;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46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34

一、知识竞赛

竞赛是引起兴趣的重要方法,这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可以作为经常使用的方法。这种形式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学生乐于参与,热情较高。一般情况下,学生得到通知后,都会积极准备。有趣的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也容易内化为学生的良好习惯。通过这种活动,学生自然会课外读物产生兴趣,也很有可能比较深入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此外,教师还要将课堂竞赛、班级竞赛和校际竞赛结合起来,形成大环境和小气氛经常互动,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长效机制。

二、推荐书目

文学名著浩如烟海,而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漫无目的,甚至经常被一些低级趣味的读物所吸引,沉迷其中。所以,教师应给学生推介书目,尤其要突出传统意义上名著,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需要来推荐书目,要突出经典名著,引导学生认识名著的文化含量、人文地位、经典型、示范性以及教育作用、审美价值等等,从而将学生的兴趣引入到对经典名著的高雅阅读和鉴赏中去。此外,教师在推荐时可以对名著做一简单介绍,还可对阅读该著作的好处举例介绍,尤其是名人读书事例和学生中阅读名著获益的典型事例,树立榜样,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引起其阅读兴趣。

三、课堂阅读

利用课堂进行引导仍然是解决学生阅读兴趣问题的主要途径。为了解决时间上无保障、无人督促从而不阅读、无效果、不易考察的难题,教师不妨挤出一点课堂时间,或者定期开设名著阅读课程,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或指导学生阅读某部名著的某些篇章,或讨论某个名著的情节人物,或评赏其艺术风格,或仿写其某个片段,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至于语文教材上节选的名著片段,就更是难得的阅读材料,一定要利用好。对此,教师不妨加点课时,适当拓展,布置点课外阅读的作业。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其他名著或篇章、写读后感等等。若有条件,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讲座,联系“国学”概念,开展讲授和研讨活动,既加深对名著的理解,也对阅读进行引申和拓展,以便使阅读兴趣持久和深入。

四、命题演讲

演讲也是激发和培养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多年来,我的课堂节节都有演讲,给了学生不小的收获。有时候,我出的演讲题就是有关课外阅读名著的,比如“评价名著中的一个人物""名著不能不读”“我读名著的收获”,等等。当然,出题是以推介名著和激发阅读争取为目标,所以,演讲题目要结合演讲学生自身特点和对文学名著的掌握程度。演讲前,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有关名著知识的简单辅导,帮助他设计题目、从著作中筛选论据,指导其方法,增强其信心,以便使其演讲能够积极、正面地影响其他学生,产生触发兴趣的效果。同学现身说法,其引导、激励作用,往往要好于教师的硬性规定。

五、写读后感

读和写要密切结合,才能对阅读进行深化。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布置定期定量读书笔记、阅读心得等任务,特别是假期,尤其对阅读量嫌少的学生,一定要安排课外阅读名著的任务,使他们在难得的假期里取得相当的收获,教会并使其坚持摘录语句、复述故事、撰写读后感等。

第11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策略

原国家总督学柳斌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平庸的,没有智慧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肯定是一个呆板的沉滞的只会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名著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7-9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1]

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到底如何呢?据《中学生百科》编辑部对全国50个城市的初中生作的问卷调查统计: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看课外书的同学占43.2,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6。何况这里的课外书还包括一些品味低下的卡通漫画、言情小说、网络小说等书籍,可见,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确实太少,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近年来,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了如下尝试。

一.教材与课外链接,一石激起千层浪

1.巧借课文,激发兴趣

课外阅读不能孤立进行,最有效途径就是结合教材。[2]《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

2.适用媒体信息,抛砖为引玉

课外读物良莠不齐,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课外阅读时在读物选择时容易误入歧途,亟需老师的正确引导。我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二.积极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环境造就人,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巨大的,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毫无疑问会对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产生很强的感染激发作用。我每接手一个班级,都会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1.完善教室图书角建设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环球时报》《福州日报》《读者》《意林》是必备,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费。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3]

2.创建班级图书库

班级图书库分为纸质书库和电子书库两部分。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城郊中学,学生家中不一定都有藏书。因此,创建的纸质书库办法就是在做好学生“资源共享”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家中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藏书进行登记造册,作为班级图书馆的备借图书,并公诸于众。学生想借书时,向语文科代表申请,由课代表出面向该书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记。要求借书人按时归还,并保证书的完好无损。电子书库的创建是为了弥补纸质书库的不足。其具体作法是:班级注册一个公共邮箱,在网络上下载纸质书库中缺少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目,放入邮箱网盘中,供学生查阅(因为学生家中都有电脑)。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隔锅的饭香。”书非借不爱读,很多的学生往往对家中藏书束之高阁,而对在班级书库中所借之书看得津津有味。经过一段时间,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蔚然成风,学生的读书热情倍增。

3.适用网络建立读书沙龙

班级网络读书沙龙是一个课外阅读发烧友的协会。鉴于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上QQ,我班在网络上建立一个阅读QQ群,推选出群主,负责日常事务。课余时间,班上热衷课外阅读的发烧友们都可利用这一平台进行课外阅读交流:畅谈读书的收获与感受,提出读书的疑问与困惑,相互推荐好书。班级网络读书沙龙的组建,为班上学生提供了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精神动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生中打网络游戏者锐减,课外阅读之风盛行。

三.开展系列竞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竞赛是激发青少年学生主动学习活动之一,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经常在班上或年级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开展箴言积累竞赛

在教室后的班级文化墙上开设一个专栏,每天由值日生推荐板书自己认为最好的经典箴言,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恨人者人恒恨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同时,要求全班学生人手一本箴言积累册,每天都将张贴栏中的箴言摘抄下来。当一轮展示完毕,由全班学生打分。期末汇编成一精选小册,并给被选多的同学一定纪念品。这种竞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也促使他们在阅读中要用心品读,提高阅读的品质。此外,全班学生每天都能摘抄一条箴言,日积月累,这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2.在不同阶段举办故事或演讲比赛

初中生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讲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每学期都会在班上举办一次讲故事比赛或演讲赛。七年级举办讲故事比赛,八、九年级举办演讲比赛。全班学生既是参赛选手,又是比赛评委,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3.开展读书征文比赛

学以致用,读写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能很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每年暑假,我班都会开展各种读书征文比赛。既可以是老师根据教材推荐书目的读书征文竞赛,如“《名人传》读书征文比赛”、“《三国演义》读书征文竞赛”等,也可以根据上级要求的读书征文比赛,如“《我是五好小公民》读书征文赛”、“‘经典浸润人生’读书征文大赛”等。学生在比赛中获奖,获得了课外阅读的成就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便更为浓厚。

以上是我对如何激发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举措,也是我对改善当前语文教学现状,让经典浸润学生的人生的殷殷期盼。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身体力行,勇于创新,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措施,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使之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文化品位,弘扬汉语文学优质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ISBN7-303-05875-3\G•426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常汝吉,2001.

第12篇

文学名著是文学史上经过历史积淀和考验的经典之做,是文学的精华,是文化的精华,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是一个茫茫的宇宙。之所以是名著,是因为他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礼记.学记》曰:“虽有佳肴,弗食不如其脂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名著不读,遗憾终生。如何有效的阅读名著?我认为应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为何读,如何读,有何获。

为何读。阅读名著如同与名家大师们交流,可以增长见识,启迪心智,并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随着课改的深入,扩大课外阅读量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者的共识。因此,新课程明确指出阅读的重要性并提出各年级阅读的要求和数量。

如何读。首先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有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要把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例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特点,深入体会人物恃才放旷的特点。这样学生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自然而然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的期待。以影视引导名著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利用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是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

其次,以考试促进名著阅读定期的必读书目考查。旨在检查学生阅读与否,考查学生对作品的了解程度。每学期要进行必读书目考查。一般只对文学名著的相关常识作了解性考查。如作者、国籍(朝代)、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主要情节、人物绰号等。这对学生阅读名著是个很好的促进。当然考查的方法应该谨慎考虑,不能成为有压力的应试。适量的名著内容考核。《新课标》对中学生名著阅读的总量有了不少于260万字的明确要求,因此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中外名著也被推上了中考前沿,有些名著也成了初中教材中必读书目,其知识点自然也就成了试题的出处之一。而且名著的阅读越来越为命题者所亲睐,考查范围也日渐扩大,在全国各地日益流行。

最后,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1)泛读,泛读就是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2)精读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3)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4)跳读,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5)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6)略读,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7)再读,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8)写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9)序例读,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10)选读,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何获。这是最关键的一步,看名著不是看热闹,走过程,而是通过阅读名著,通过语文水平,素质修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养成自觉做摘录,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可以勾画圈点打问号,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可以在有困惑的地方打上问号。可以寥寥数语写批注,读到精彩的词语、句子可以写上自己简短的批注;可以不拘一格写感受,读书的感受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可以边读边写,可以读完以后再写;可以摘摘抄抄多积累,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将精美难得的资料摘抄分类保存下来,这样的摘抄既可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也可以作为不定期对名著阅读的检查的一个有效的依据。

总之。名著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学生时代通过阅读大量的名著,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倡导学生自主阅读,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书目,积极探索新的读书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尽力“为每本书寻找它的读者”。完成了大纲规定的必读篇目后,鼓励学生自主确定读书思路,明确读书方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篇目,凡适合自己年龄和口味的书,无论是科技的,历史的都可以读。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