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园信息化论文

校园信息化论文

时间:2022-12-23 18:50: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园信息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园信息化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络信息化计算机辅助教学外语教学网络应用

在全球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世界各国政府都把信息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把“利用电脑和网络实现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课题。学校是人类知识诞生与传播的主要场所。在网络大行其道的信息时代,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和远程化的进程中,校园网络成为了教育三化基础平台,校园信息、化应用是将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教学设备联成网络,配备必要的软件系统,开成集教学管理、网上信息、网上教学与信息交流、无纸办公为一体的校园信息系统。校园网络信自、技术作为教育的基础,主要体现在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校园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的同时又对校园网络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现代高等教育开成了新的冲击。

校园网络信自、化应用不仅仅是学校自身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1校园网络信息应用工作的社会性

为了迎接21世纪人类将要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种种挑战,要求学校培养出的新世纪接班人应当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却很难适应信息社会对信息能力与创造能力这方面的强烈需求。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起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其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至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加工能力,由于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学生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环境,井且与社会上、国际上的信息资源完全隔绝,因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种信息自理的能力更加难以培养。

当前以多煤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网络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和必将进一步的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换言之,在基于Internet教育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多媒体相结合,发展成一种有可能适应21世纪教育需求的全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

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的教育体制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工作与学习可以完全融为一体,每个人都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或娱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毕生都可以享用的终身教育。基于Internet教育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结合起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学习地点甚至指导教师的选择。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才能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校园网络信息化应用的系统性

在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中,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Internet和WWW技术的出现,发迹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学生通过网络在Internet上查询所需的各种资料,电子邮件、公告板也被学生普遍采用。现在的学生和教师对校园网络的应用提出和更高的要求,是因为学生面临着众多的竞争,希望在校园网络中学到各种技能,发展自己的种种潜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对教师而言特别是许多年轻教师,他们既是教学者,又是学习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劳动强度,他们必须掌握各种信自、技术的应用方法。作为教学的管理者,他们所考虑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测试方法等的改革同样需要通过校园网络来加以实施。校园网络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园网络应用的多媒体综合集成却不是简单地技术和数据堆砌,不是把各种技术和系统拿来放在一起进行演示的展示台,多煤体综合集成是要在各种媒体内容融合的基础上,把系统、设备、网络、数据、信息、知识以及人员都紧密有序地统一在应用的统一框架下,按应用的需要进行连接、配置和整合,以达到系统的总体目标。

校园网络信息化应用的多媒体综合集成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在认识统一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各方面的资源,逐步趋势向多种媒体的综合集成。

3校园网络信息应用的理论依据及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信息应用是多方面的,但教学的应用是重点。下面就以外语教学为例,谈谈网络信息应用的理论依据。在网络外语教学课件的设计中,必须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语言学、心理学理论作为开发的理论依据,使应用开发更具生命力。现代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发展与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一直互相促进,密不可分。著名心理学专家斯金纳对行为主义和程序教学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奠定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软件设计中主导地位。以后随着认知理论、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共同发展,使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软件的设计中得到了一些具体的应用。

第2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强调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给中小学校长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快速协调发展,带领教师团队从优秀迈向卓越,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创新应用。这些已成为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决定联合举办“全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数字化校园发展高峰论坛”。本次论坛将紧紧围绕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数字化校园发展的主题,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提升和数字化校园的创新应用等。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论坛主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承办单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

二、论坛内容

1.特邀领导、专家报告

2.全国名校长报告

3.与会代表围绕“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学校发展”等专题互动交流。

三、论坛参加对象

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各协作研究会领导及有关会员单位和个人,各地教育局主管信息化领导、教育科研单位、电教馆(信息中心)负责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主管信息化的副校长,教科研中心、信息中心主任;学校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征文获奖作者。

四、论坛时间、地点

本次论坛定于8月中旬在北京举办。具体时间、地点将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省略.cn)上。

五、论文征集

本次论坛将围绕主题举行论文有奖征集活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省略.cn)。

六、其他事项

1.会务费:680元/人(含会务费、餐饮费、资料费),住宿费自理,食宿由论坛会务组统一安排。

2.报名时间、方式:截止时间为2010年7月20日。报名可通过电话咨询报名、邮件回执报名。

第3篇

勒索病毒来袭

李修翰是南昌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在临近毕业之际,他的论文被病毒攻击了。5月12日,他正在提交论文进行,电脑突然就弹出窗口,提示存在木马病毒。按照指示,李修翰开始查杀病毒。他说:“过了半个多小时才杀完,然后就看到桌面的文档都打不开了。”李修翰查看F盘的论文,却发现了一个名为“please read me”的记事本。这个“please read me”的记事本就是勒索信。在勒索信的下方还有一个叫“wanadecryptor”应用程序,将这个程序打开就能看到中文勒索信。

他说:“起先是隔壁室友的电脑遭受勒索病毒侵袭。当时,这位室友正在Word文档里对论文进行最后的修改,突然之间就被强制锁定。更可怕的,是U盘里的备份论文也都中病毒了,底稿也全部被锁定。5月底至6月初学校就要进行答辩,现在突然丢失了,只能通宵达旦地重写。”

山东大学研一学生张建设也因此而“遇难”。他说:“5月12日,我用的电脑受到勒索病毒攻击,关掉了病毒显示的窗口。但过了一会儿,病毒窗口又跳出来了。检查电脑,发现电脑里包括Word、MP3、PPT在内的文档,已经全部被锁定了,并出现了一封信,可以选择显示语言:中文、韩文、日文、英文。信上的内容大致是:想要解锁你电脑上的文档,请付300美金等价的比特币。上面还威胁说,一周之内不付款,就永远恢复不了文件了。这几天又有三分之二的电脑中招。我和同学的解决办法就是拔了网线,向学校反映情况,但学校也解决不了,说只能及时备份。”

高校网络安全建设滞后

现今,事件风头已经过去,但它在网上掀起的“腥风血雨”,却不得不让人反思。自从互联网诞生以后,开放共享、接入自由的特性,给人类生活带来无比便利,但现实社会安全威胁,不断向网络空间渗透并相互交织。黑客侵袭、网络诈骗等层出不穷,网络空间面临着严峻的安全挑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适应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需要,校园网络的发展也突飞猛进,高校的教育科研、办公自动化、学生的学习、各种电子资源等对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严重。然而,来自网络中的黑客攻击、病毒、资源盗用等,常常影响校园网络的正常进行,因此,校园网络的安全防范,就成了校园网络组建和使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根据《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提供的2014年6月《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89所高校中,2012年至2013年间,校园网络软硬件建设投入资金平均为999.3万元,其中有107所高校的投入在500万元以下,51所高校的投入在500万元至1000万元之间,由此可见,少部分高校的高投入拉高了平均投入资金。2014年至2015年预计在这方面投入经费的平均值为954.8万元, 比2012年至2013年略有下降。这说明,中国高等院校的网络安全建设并没有与时俱进。

专家意见:统一规划与科学管理

第4篇

当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都得到极大发展,信息技术有效融入日常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为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广大教育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大量教学研究成果。为了促进学术交流,展示研究成果,我们决定编辑出版《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系列丛书,并首先推出《教育管理研究》和《学科教学研究》两个专辑。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丛书由《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编辑部组编,届时将聘请部分入选论文作者担任编委。《教育管理研究》和《学科教学研究》主要面向工作在教育管理和学科教学实践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征稿,论文写作要求和入选标准与《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相同。《教育管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数字校园建设;区域教育技术应用与发展;校长信息素养;信息时代的教师发展;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与管理;教育信息化的成本与效益,教育信息化评价等。《学科教学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促进高水平思维;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实验实训实习等。

《教育管理研究》与《学科教学研究》两书计划分别收录60-80篇研究论文,出版后将分别赠送国家图书馆等公共图书收藏单位收藏和展示。

作者来稿请通过本刊“稿件处理平台”,请勿用其他方式投稿,以免影响稿件处理。稿件录用并发表后,作者获赠样书3册,如需增加册数,可按8折订购。欢迎踊跃投稿,积极预订。论文投稿的具体事项可与《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编辑部联系,联系人:何佳媛(010-62637789)、陈国岩(010-62782405)。

“十一五”国家级课题中期检查评估的通知

2008年7月28日《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课题组在烟台召开了中期评估培训班,总课题组刘雍潜组长布置了中期评估工作,李龙教授作了如何开展中期评估检查的报告。华南师大徐晓东教授代表子课题作了典型发言。

以此次培训为标志,中期评估工作已开始,中期检查评估通知(教技协[2008]10 号)已通过电子邮件发到各子课题组的邮箱。未收到通知的子课题请与协会秘书处联系。电话:010-66419038 66490963 ,电子邮件:。

中国教育技术网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2008年8月4日

第5篇

【论文摘 要】本文阐述现代教育中的校园网络教育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阐述校园网的教学服务的基本功能,教学资源建设的必要性;从信息技术原理入手,论述广大教师参与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对教学资源的内容与来源的分析,探讨如何建立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的方法。

在21世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很多学校在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很多学校都已经或正开始建设计算机教室和校园网,并且与之配套各类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也都提上了一个重要日程,使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进入崭新的时代。

一、从目前校园网络教育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许多学校在硬件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了目前较为先进网络硬件环境,但在软件建设、人员培训与教育资源建设上却投入很少,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网络优势功能难于发挥,设备浪费和闲置,成为参观的展品。

2.校园网虽然建成,但教师的观念没有及时转变,不能充分体验和感受到网络对教育教学的深远影响,加上缺乏教学资源库与合适的应用软件,因此,就谈不上进行网络教学和进行基于网络的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及研究性学习;大部分的教师还只是局限于基本的网络应用,比如通讯,邮件等。

3.关键的教学资源建设常被片面地认为是计算机教师的工作,没有得到广大师生的参与,计算机教师既要教学和培训教师,又要维护网络及开发软件,有的还要参与课件的制作,因此,校园网站的建设大多都停留在制作学校新闻、学校介绍、相关制度等信息相对变化不大的静态网页上,根本谈不上教学资源的建设。

二、校园网的功能决定建设教学资源的必要性

目前由于微机的价格的下跌使校园网络渐渐进入大型化现代化,校园网作为一个信息服务系统,其基本功能有:教学、管理、通讯、教育信息资源等,教学功能无疑是校园网的核心与主体。网络仅仅是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才是信息化的内容与实质,因此,校园网发展的关键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它的建设必须发动广大师生共同参与,根据网络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搜集和整理学习资源,共同完成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建设。

三、教学资源建设的方法

我们可对教学资源的内容及获得的途径进行分类分析,从中找出建设教学资源的可行方法。

1.在目前情况下,按照教学资源的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用于教师进行备课的优秀教案、教学参考、练习、试题及及相关的辅导材料;

②用于制作教学课件的各种图片图像、音效、视频、动画片段等素材; 转贴于

③用于课堂教学或网络教学的课件等;

④用于学生课外学习以拓展知识面的学科知识博览和第二课堂活动的科普知识。

2.在目前情况下,按教学资源获得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由专门商业机构进行开发的,作为商品进行销售,学校通过购买获得。这类产品很多,如K12教育资源库就是一个较实用的优秀资源库。

②通过在学术会研讨会或评比会等各类会议上的交流获得,也有的是校际间和教师间的交往获得的,这类资源多数是较为成功课件、课例、试题、教育教学经验与论文等,但比较零散,难成系列。

③从因特网上下载获得,这类资源多为练习试题、教育教学经验与论文等,课件由于受到版权或容量过大的限制,经常下载到的课件是功能不全的演示版或简易版,零散不全。

④本校原有的教学资源,这类资源有的是在购买不到合适的CAI软件,教师用多媒体编著软件自行制作的用于课堂教学的课件,更多的是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试题、练习、教案等教学资料、教学心得及其他相关资料,经过数字化,存入电脑,成为校园网的教学资源。

综合以上的分析,一般学校可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分步骤进行的方法,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制定详细的计划,共同建设校园网教学资源。针对目前地方的教育水平差异,学校可以是适当增大教育素材的购买资金预算,随着国家教育部统一组织、统筹规划、联合攻关加快各级各类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今后这类资源会越来越丰富,买到后通过一定方法整合到校园网站中,共享大家使用,这样可以有效的缩小地域教学水平的差异。

其次,以年段备课组为单位,在前面制作的多媒体交互教学资源基础上,结合对教材的具体章节的教学过程设计,为这章节或这节课制作教学资源型课件。该课件要能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能通过留言或讨论组等网页上的交互功能,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进行协作学习;能通过链接方式,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网站、网页的地址以及它们的主要内容、特点等,收集、整理在该课件的网页中,便于学生在学习时能快速获取,减少盲目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教研组将每个年段备课组制作的这类教学资源,整理集中到校园网中,加于维护与更新。通过若干个循环的教学,后一个年段的教师对前一个年段教师制作的课件进行修改、补充与完善,逐步建成了这一学科的教学资源库。

总之,教育资源的建设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要更多地依靠学校教师的参与。教育资源在支持教学方面的潜力是巨大的,但这种潜力往往要靠教师在实践中自己去发掘,换句话说,就是进行教学应用开发,并在教学应用中不断发展丰富、探索出新。

参考文献:

[1]于鹏,丁喜纲.计算机网络技术项目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

第6篇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校始终坚持以现代教育技术科研为先导,以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水平为根本,以活动促发展,以科研打品位,在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步伐,提高广大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素质与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建设及管理水平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更新观念,形成共识,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

学校成立了以分管副校长,以处室主任、信息技术教师为成员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领导小组,组建了教育技术装备室,有计划、有步骤、有总结地逐步深入地开展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学校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努力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校园,让学生能适应现代化生活,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为此,我校不断加快硬件建设,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上形成共识。

通过努力,我校目前建有57个标准教室,其中51个教室装配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等多媒体教学设施,并通过千兆宽带与局域网、互联网直接联网,每个教室都成为多媒体教室,达到1∶1标准。学校拥有电脑601台,教师一人一机,网络终端738个,学生数与终端数之比为3.4∶1,生机比达到7.6∶1。另外还有6个微机室(其中2个电子阅览室),1个网络控制室,3个美术教室,3个音乐教室,1个心理咨询室等。另外学校广播电视系统配套齐全。信息中心、电子阅览室对学生定时开放,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备课、管理的信息化,极大地丰富了师生教与学的内容和形式,为师生自主、创新的工作和学习创造了一个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学校建立了“家校路路通”,为加强家校合作交流拓展了新的天地。先进的硬件设备为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提供了保障。

(二)培养一支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一方面加快硬件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另一方面抓软件建设。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观、科学能力、科学知识四方面的综合素质。

1.按照“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信息技术培训,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引导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坚持“全员参与,全过程施行,全方位体现,分阶段考核验收”的原则。根据教师年龄、掌握程度,开设了常用软件培训班、课件创作班、应用提高班三个层面的培训班,做到了因材培训。

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层面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先后培训学习PowerPoint、Author ware、Flash和网页制作,并学会制作个人网页;第二层面分学科指导,选拔有一定制作课件能力的教师组成研究小组,开发课程资源,并上传学校“资源库”,实现学科间资源共享;第三层面选拔学校骨干参加信息中心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开展校本培训。

2.学校先后派9人参加中心组织的集中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网上教研”、“博客网页培训”、“常用教学软件使用”等内容的培训,真正做到了“骨干突出,全员提高”的目标,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此外,我们还常规性地开展信息技术研讨活动,使全体教师在实践与反思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3.学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成功地举行了课件制作比赛,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学校把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作为职称评聘、岗位聘任、业务考核、人事聘用等方面的评定内容之一。

(三)科学筹划,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根据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要求,我们实施了以下三点:

A.在全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推进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普及和应用;

B.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C.在市局和教师进修学校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配备6台专用服务器,分别为WEB、FTP资源库服务器校园内部实现光缆主干千兆联接,构建了校园Intranet。

在校园网建设完成后,我们实施了“构建信息时代的信息化校园”计划,建成了以下几项应用系统:

(1)FTP和 WEB服务器应用系统

(2)校园网的信息平台

(3)网上资料库如高考资源网资源库、中学试卷网,K12资源库

(4)校园“家校通”工程,采用了电信的家校通平台,与家长老师能及时沟通。自投入运行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通过这些信息化的服务手段,方便于教育教学,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保证。

(5)网络教学工程

为了灵活适应学生个体学习、分组讨论和集体学习的需要,我们开展了网络教学的尝试,让学生利用校园网的资源或Internet上的资源,满足学生探索学习的需要。

(6)网络管理工程

学校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管理改革,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已经建立了包括校园新闻、校园公告的管理系统,能及时传递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意见和建议的邮件。建立了“家校通”平台、网上家长学校和“网上邻居”。学校有自己的网页主页,学校部门、年级部、教研组和班级也有自己的网页,学校先后建成教学素材库、电子备课材料库、电子文献中心、校园自动化管理系统。学校学生管理(档案、成长材料袋、学籍等),教育科研(题库、资源、论文、课题等),交流与宣传(校友录、教师网、论坛等),财务、人事、后勤等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实现了管理手段现代化。

学校充分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辅助管理,使网络成为快捷沟通、服务师生的重要工具。学校在校园内网上设立教师考核栏,每天公示教职工的出勤情况、夜自修值班情况、校园违章停车情况、教师参加教职工大会出勤情况、升旗仪式出勤情况;每周公示教师听课情况,每天公示全校各班三项评比成绩等。

(四)依托信息,多方面发展

作为苏州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学校非常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管理的整合。同时我校把课程管理、学生管理、过程管理、制度管理、目标管理、资源管理和数据化管理相结合,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相配套;把管理与引领相结合,努力实现执行课程转向开发课程、管理教师转向发展教师、要求学生适应的教育转向适应学生的教育。通过管理来引领全校师生,以管理来促进学校文化的生成与创新,充分利用先进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校内资源提高了管理的信度和效度,提高师生综合素质,满足多元发展的需求。主要有以下三点:

1.积极探索,开展第二课堂综合实践活动。为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我校把综合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常熟市乡土教材《常熟历史》课题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地理组举行《魅力常熟》的综合实践活动,就常熟古城、虞山文化等方面与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进行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得到了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2.鼓励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在学校“文化艺术节”,借助信息技术为载体,为师生搭建一个展示才华,体现能力的平台。如生物组的“生理健康教育的电脑展示”、地理组的“地理环保卫生电脑漫画展览”、信息技术组的“电脑绘画设计、网页制作、幻灯片制作比赛”等系列活动,异彩纷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了崇尚科学的热情。

3.落实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目标与策略,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实现我校整体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使现代化教育技术全面进入教育教学领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探索现代化的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按照“设备先进、软件配套、运用普遍、优化教学”的思路,形成我校信息化办学特色,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教师和学生。

(五)以科研促教改,开展学科整合和新型学习模式的构建研究

1.课题研究――专题引领凸显优势

结合国家级子课题《“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策略与有效利用研究》,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和网络环境下教学新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题过程性管理中,先后多次举办了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系列讲座和计算机中级技能培训,使每个研究者精通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积极参与CAI教学软件的制作与开发,学会现代教育技术案例的设计,掌握现代技术教育教学的常规模式,构建和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建立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教师通过互联网开发教学资源,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建立了网络资源库,校园网络信息畅通,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化。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教改经验,在教学上取得了很多令人惊喜的成绩。特级教师、苏州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常熟市学科带头人、常熟市教育能手等教学骨干占全校专任教师的37%。有多位教师获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教师称号,一批教师还参加了苏州市、常熟市教研室组织的教学基本功大赛并获奖,另外多名教师在省、市开设示范课,获听课者好评。

我们还注重积极推广教科研成果,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我校有多篇论文在各级比赛中获奖或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并且有多篇论文在省、市获得一、二等奖。

2.课程整合――影响和效果初见端倪

第7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数字化校园建设 教育信息系统建设

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已经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信息化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在向着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方面进行深层次渗透,从而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化局面。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程度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三大主题之一。目前,许多高校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以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与综合竞争实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水平已经成为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学校形象的重要体现。因此,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迫在眉睫。

一、数字化校园的定义及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发起并主持了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由此最早提出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再科学地将这些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通过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权限控制,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让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和使用自己的需求信息,以提高传统的校园的运作效率,提高学校办公和管理水平。

在国外,很多高等院校校园网络应用系统和用户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初步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和网上服务等功能目标。在国内,近几年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各高等院校不断购进和更新网络硬件和软件设备,其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很多重点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启动了在校园网上开展远程教学、数字图书馆、办公自动化、教学管理、学籍管理、后勤管理和教学资源开发等应用项目,深受广大师生员工的好评,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办公成本。其他高等院校也是多方筹集资金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一些民办院校也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投入资金,建设数字化校园。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建设数字化校园已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当然,高职院校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应该结合学校实际,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攀比,要彰显出高职院校的特色,努力使其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二、高职院校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意义

1.整合信息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数字化校园的实施可使校园内各部门原先比较分散的信息资源得到整合统一,可以有效地解决数据共享与消除对数据的重复管理及数据的不同步等问题,各个部门采集的数据信息可以实现共享,有效减少数据冗余,从而实现节约办公成本,减少人力资源浪费的目标。

2.规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数字化校园的实施应用,可规范学校的各项业务流程,让很多管理工作在数字化校园上平成,提高工作效率,解决以往一些工作因手工操作所带来的弊端,减少管理中因不统一、不规范带来的流程冲突等问题。数字化校园系统提供的信息共享、检索及统计报表的生成功能,将管理人员从繁杂、简单重复的数据输入、传送、管理、检索等工作中解脱出来,不仅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人员的脑力价值得到提升,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而且能实现无纸化办公,大大节约办公成本。

3.服务师生,加强教育现代化。数字化校园建设好之后,可建设专门的播控中心,根据需要搜集有关信息,例如视频讲座、领导讲话、重大活动等,在校园网站和校园多媒体系统中播出,不仅可供教学使用,而且可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动态,培养主人翁意识,增强自豪感。此外,教师也可上传讲义、与课堂相应的音频视频教学资料,以供学生下载,进行预习和复习,并可利用评论留言系统向教师反映学习意见和提问,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提供增值服务,为师生提供便利。通过各国内外知名的数据链接,为师生提供论文资料下载,为教师备课、著作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也为学生撰写论文提供更多的数据参考。并提高查询、通告、答疑等服务的效率,让学生和教师感觉到跟上时代的步伐,产生更大的社会荣誉感。

三、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之信息系统建设步骤

数字化校园一般由网络硬件基础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组成。网络硬件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设施,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数字不能流动,就不可能形成数字空间。信息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主体与关键。建设信息系统一般要分五个步骤来进行。

1.需求了解。需求分析就是分析软件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开发出的软件却没有用,那么所有的投入都是徒劳。一般而言,需求分析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整体需求分析。对于任何一个数字化校园而言,最重要的是确保信息安全,那么,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首先要建立严密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和信息对外审查制度,确保数字化校园的安全。只有这样,开发出来的各种软件才能满足学校的工作需要。如果没有这一安全基础,那么所开发的软件不但不能满足学校实际工作需要,而且会泄漏学校机密,损害学校利益,为不法分子提供犯罪的机会,甚至影响学校及社会的稳定。二是校内用户对管理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信息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主体部分,也是学校用户的直接应用部门。若不分析各种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了解各种用户信息使用的现状,那么开发出的信息管理系统必将华而不实,虽然图有各种功能,但不一定能完全为用户所使用,而用户真正所需的功能将无法实现。至此,将导致校内师生员工对数字化校园建设怨声载道,数字化校园建设必将面临严重困难。若推倒重做,将面临又一次的资金考验;忽略原有应用系统,将导致信息化的浪费。因此,分析各部门、各级用户对信息化的需求,相当重要。

2.建立统一的信息门户平台及身份认证。信息门户平台是数字化校园的总入口,独立于各类应用之上,是数字化校园对内对外的展示窗口,以浏览器的方式向用户展现校园的数字化应用信息,通过各种整合,使得学校用户(教师、学生、职工、校外人员等)自由定制浏览个性化的信息内容,为用户提供与其身份相对应的信息与服务。门户平台将人员、应用整合后,提供统一的SSO(单一身份认证)入口,也就是所谓的统一身份认证。实现统一身份认证首先必须建立全校统一的用户电子身份体系:现实校园中的每一个用户(教师,学生,职工,校外人员等),在电子身份体系中都相应地对应一个固定的身份,即电子身份。这个电子身份将作为用户在数字校园中唯一识别的标识,作为识别用户身份的凭据。将这些电子身份以统一的用户名和用户ID的形式提供给用户,用户在使用时通过输入对应的用户名和密码证明自己的身份,进入系统。这些用户名和用户ID将存放在全校统一的用户信息数据库中。

3.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与规范。所有需要用于信息化平台的数据都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编码,方便学校内数据共享和行业之间数据流通。这样,通过门户应用,将学校内部所有的人员、内容、应用进行整合后,就可以利用公共数据库的资源,根据进入系统用户的不同角色,查询调用相关数据,享受相应信息服务。如果信息系统互不兼容,那么信息连通就存在困难,信息资源就无法共享。因此,必须根据国家现有的信息标准,结合学校的实际制订完善的信息化标准和遵循相应的信息规范,其中包括硬件的规范、软件的规范、用户的规范、应用的规范、信息的规范、管理的规范等。这样才能保证数字化校园所包含的各信息系统达到互相兼容,彼此连通,实现真正的管理信息化。

4.建立数据交换标准。任何一个信息化系统都是由无数个应用系统组建而成的。一个应用系统也同样需要多个子系统来支撑。数据交换是连接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桥梁。没有这座桥梁,系统与系统之间就无法融合,就不能形成新的系统。为满足各个系统的数据交换需要,应根据学校实际,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数据交换标准,包括基于公共数据库的数据交换对象、交换内容、转换格式、路由策略、交换协议、交换计划、异常处理及配套的人工干预的管理机制。最后,通过数据交换等技术手段实现各个应用系统的联结和数据共享。

5.构建业务管理系统。业务管理系统也称之为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支撑系统,主要包括综合门户系统、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教材管理信息系统、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资产设备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数字图书馆、毕业生离校服务管理系统等。

在没有统一的基础应用开发平台之前,应用系统的开发是非常耗时耗力的。技术方案的多样性、非持久因素导致技术人员需要掌握很多方面的开发技能,使得系统开发对人员的资质要求较高,加大了开发难度。同时,很多应用系统开发后,由于缺少文档、接口、支持及维护,使得数字化校园的应用系统生命周期缩短很快,经常是2―3年后,淘汰很多旧的系统。因此,在开发上尽可能采用统一的基础应用开发平台技术,能够对新旧系统的开发,第三方系统的通讯、集成,以及系统的运行起到环境的支撑作用。当然,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性地建设相应系统,开发相应的功能系统。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重要部分,是一项基础性、经常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工作,其建设水平将成为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建设一个完善而实用的数字化校园将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头等大事。

参考文献:

[1]董莉莉.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数字化校园建设[J].教育探索,2009,(5).

[2]周贤波.谈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0).

[3]吉国庆.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J].光盘技术,2009,(3).

第8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管理系统;B/S结构;ORACLE

一、引言

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个综合性的作业。但是,随着毕业设计课题的数量和研究领域的增加,而且就业压力的影响导致学生无法保证正常的毕业设计时间,使得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和信息收集工作变得复杂和困难。由于高校毕业论文综合评价的特殊性,目前许多高校对毕业生的毕业导师选择和论文选题流程没有一种快捷而高效的方法,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和开发一个高效的基于Web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对毕业生毕业论文的选择和完成过程进行规范的管理。

目前国内的部分高校有了相似功能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其模块的划分大同小异,都是为了保证信息的充分共享以及方便用户的操作。主要有南京农业大学的基于.NET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功能主要有学生平台、教师平台、教务管理平台、公共数据处理平台等模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功能主要有教师出题、论文题目的审核、学生选择论文题目、开题报告审核入库、毕业论文审核入库、毕业论文查询等模块;中国矿业大学信息工程系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功能主要有:个人查询、课题查询、网上指导、请假手续、重要通知、论文格式、论文上载等七个模块。所有各功能模块的划分体现了开发者对数据库建模的思路。而且在运行模式上,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分而治之的设计思想,即数据库信息(如课题、老师、学生、论文等)在各院系中是单独进行的,在各院系之间及院系与教务部门之间却没有提供信息交互的手段。

二、系统概述

(一)总体规划

基于对目前其他院校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比较分析,总结其长处,提出了一套高等院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研究方案。该系统方案基于Web技术,不仅要面向学校不同部门的信息资源的共享,还要解决各部门已有的或将建立的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利用率,系统结构应具有跨平台访问不同数据源的机制。在教务信息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布局,在提供优质、高效的业务管理和事务处理的同时,使全校师生可以在任一平台上对毕业论文的信息进行方便地沟通与交流。同时,系统要具有安全高效的通信机制,要有效预防由于Web技术的应用而引发的信息泄密和对保密信息的非法侵入等安全隐患。

(二)系统架构

系统采用三层B/S结构,其原理图如图1所示。在这种结构中,应用服务器接收到客户机的请求页面指令后,就向数据库服务器请求有关的数据,数据库服务器从数据库中取出相应的数据交给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将之整合成页面再返回给浏览器[2]。该结构主要特点是:客户端实现零维护,系统维护和升级方便。软件程序、数据库、的信息以及其他一些组件都集中在服务器,用户除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外无需其他软件,即用户以Web页面的形式与系统进行交互。

该系统是通过DCOM或HTTP远程调用服务器端组件对数据库进行操作以完成特定的功能。在具体实现上,应用服务器使用通信线程来提供查询并从后端数据库服务器获得结果。应用服务器接收从客户机通过Web浏览器或其他界面软件发来的信息请求,并连接到服务器上。接着对请求进行处理并从服务器返回信息。然后,应用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断开并把请求的信息返回客户机。使用这种方法时,客户机不与数据库保持连接,应用服务器只有在进行请求并接收请求的结果时才与数据库保持连接。空闲进程并不占用网络资源,网络流量显著减少,可以更快地进行查询处理并且响应时间得到了改善。如果许多客户机都在频繁请求,可以对这种配置进行更改,使应用服务器能预先与数据库连接,以降低每次处理客户机查询请求时建立连接所需的开销时间量。

该系统是一个基于Web平台、涉及毕业论文管理各环节、面向学校各部门以及各层次用户的多模块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完成毕业设计的申报、选题、论文上传、论文批阅、在线答疑等功能。其相关的系统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三、系统的相关设计

(一)数据库设计

由于系统内部数据流量大,数据检索要求高,用户通过浏览器从后台数据库获取数据信息的响应时间也要满足需求,在该系统中,表示层使用ASP用来开发网页,后台数据库使用ORACLE作为服务器端的数据库管理。ORACLE是以高级结构化查询语言(SQL)为基础的大型关系数据库,是目前最流行的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的数据库之一,ORACLE8.i以来引入了共享SQL和多线程服务器体系结构,提供了基于角色(ROLE)分工的安全保密管理,支持大量多媒体数据。因此从性能需求上分析,采用ORACLE来完成底层数据库的开发。

在具体实现上,系统整体ER图设计如图3示。

其中,教师数据表包括教师号、教师名、性别、职称、所属学院(系)、科研情况、电话、电子邮件、登录密码等教师基本信息情况;学生数据表包括学号、姓名、性别、年级、学院、专业、班级、电话、电子邮件、登录密码等学生基本信息情况;管理员信息表包括ID号、用户名、密码等;课题信息表包括课题号、课题名称、所属院系、申报教师、规定人数、实选人数等;论文信息表包括论文号、论文名称、学生姓名、所属院系、指导教师等信息。

(二)界面设计

系统界面的设计是创新性的使用了双树型结构实现的,即在前台的WEB系统界面中,针对不同用户具有不同的操作功能,采用ASP和先进的ORACLE数据库技术展现了“左-右”双树型菜单。其中,左边的菜单树上是学生姓名及其已选课题,右边的树则是其他已申报的备选课题,通过此双树型结构的界面设计,学生在方便的选择自己所倾向的毕业研究课题,而且还能很便捷地对其选报课题进行修改或调整。同时,由于该双树型界面本身所具有的美观性、友好性以及操作简便性,从而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不需要查看帮助文档就可以轻松地实现各种相关的操作。

(三)安全设计

任何一个应用系统都对安全性有一定的要求,即数据的保密性和可靠性。而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到学生档案等重要信息,其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该系统的安全性,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实现。

1.分级授权安全管理。该系统采用分层授权安全管理,用户分五种权限:超级管理员、一般管理员、教师、学生、过客。用户登录系统时,让用户录入用户名(或者是帐号)和密码,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在安全性上采用多级认证体系对各级用户分级授权,同时各级用户的操作痕迹相互制约,并采用双密码保证超级管理员密码的内部安全。

2.数据库的安全性。数据库的安全性是由Oracle数据库系统本身的安全机制进行控制。Oracle数据库的安全性体现在它对用户、权限、角色和用户配置文件的管理上。用户是由管理员建立并授权的一个数据库帐户,每一个企图使用Oracle的用户都必须得到一个合法的用户帐户和口令,只有用合法的帐户和口令连接数据库成功才能操作数据库对象。每个Oracle数据库都有一个叫做DEFAULT的配置文件,它被赋予数据库中所有已经存在的用户和新创建的用户。在系统中通过修改该配置文件,对数据库所有用户都限制为使用特定资源。

3.Web服务器安全保障。Web服务器的安全依赖于校园网的安全,同时对web服务器特殊的安全措施。外网用户通过校园网的VPN技术与web服务器进行通信,在校园网出口处部署网络防火墙,同时在Web服务器上主机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对系统进一步防护和监测。另外,通过定时的安装补丁、及时升级、关闭不必要的服务进一步加强了Web Server层和操作系统的安全。

四、系统性能的优化

由于系统基于B/S三层架构,其性能具有很好地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为了提高程序的性能,应用服务器采用多线程通信技术,实现多线程服务器和连接管理器与数据库服务器的预先连接,及时、准确、可靠地采集和传输信息[5]。在该技术的具体实现上,采用的是抢先式多任务,使得系统能执行多个进程,而每个进程也可以同时执行多个线程,且进程中的线程是并行执行的。系统不停地在多个线程之间切换,由于时间很短,看上去多个线程是在同时运行。使用这种方法时,客户机不需要与数据库始终保持连接,应用服务器只有在进行请求并接收请求的结果时才与数据库保持连接。空闲进程并不占用网络资源,网络流量显著减少,可以更快地进行查询处理并且响应时间得到了改善。多线程服务器和连接管理器用于保持与服务器的固定预先连接,这样连接可以重复使用。同时可以在很大程序上提高系统的并发性。这就更加有效地保证了各级用户在不同地点可以同时访问系统中的数据,加强了系统数据共享能力,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五、结论

本文所讨论研究的高等院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采用了当前流行的B/S结构、Internet网络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等,突破了原先使用地域的局限性,使整个校园网甚至Internet上的用户都可访问系统。用户可在多地域、任意时间段以不同身份来访问系统中的数据,大大加强了系统数据共享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毕业论文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能够高等院校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高等院校的毕业论文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在社会上也能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必荣.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7(8):54-56.

[2]杨永,梁金钤.基于B/S模式的通用试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31(4):143-145.

[3]马薇,娄雨.Oracle数据库容灾备份中的流复制技术研究[J].科技通报,2012,28(2):182-184.

[4]刘昌平,范明钰,王光卫.可信计算环境数据封装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6(10):3891-3893.

[5]赵建伟.γ遥测数据远程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16):3849-3851.

作者简介:

第9篇

      

一、抓住校园迁建的机遇,加快学校发展步伐。

      

XX年我校校园迁建工程全面启动,一期工程和1*教学楼正在进展中,预计XX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为此,我校着重做了2项工作:(1)专人负责校园基建工程。(2)制订学校发展规划,明确今后三年的发展目标,其中包括基本建设目标和队伍建设目标。

      

二、健全组织、注重管理,认真抓好制度建设。

      

为了使学校的整体工作步调一致,行动一致,学校狠抓制度建设,做到职责到人,制度管人,规章治校,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步入新的轨道。也为我校实施民主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1、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为**%,毕业率为**%,升入普、职高与中专达**%。

      

2、制订《**中学三年发展规划》,积极构建环境美、管理强、队伍优、质量高的办学目标,使我校师生明确我校办学方向,为今后努力打造成为具有现代化气息、社会声誉好的现代化新型学校而奠定扎实的基础。

      

3、合理整合、全面发挥。

      

一是积极构建学校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上半年民主选举产生校首届工会委员会。

      

二是制订出台《学校校务公开制度》,全面实施收费公开、政务公开、校务公开、财务公开的校务四公开制度。

      

三是重新调整了各教研大组的工作职责,使各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得到更好的发挥。

      

四是建立家长投诉电话制度。完善监督机制,让家长、学生、社会都参与到教师形象的评价监督行动中。

      

五是严格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家教管理,实施意见,坚持做到不带寄读生,不收费补课。

      

三、依法治校、文明建校。

      

1、我校根据区教育局《关于创建学习型学校的指导意见》,制订学习型校园创建活动的计划,精心组织,大兴学习之风,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2、制订出台《学校卫生工作实施方案》,对校园公共场地和班级卫生以及教师办公室等场地实施目标管理,量化积分。

      

3、以鹿城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标学校验收复查为载体,坚持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继续落实值周班级制度和文明班级评比制度。

      

4、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德育渗透。XX年元旦前后举办庆元旦、爱我校园大型学生美术作品展。

      

5、认真贯彻实施《中小学德育大纲》,使学习教育活动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积极撰写德育论文,孙忠胜同志的德育论文荣获市二等奖,陈敏同志的德育论文荣获区三等奖。

      

6、继续开展星期教师师德专题培训,认真组织学习,把学习和培训结合起来,实现队伍的最优化。

      

四、深化改革、全面发展

      

1、以新课程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XX年,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正式启动,我校全校教师努力进取,转变观念,思变创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新课程的每一步工作,每一个环节。每一堂课程,每一项管理体制,逐步构建三级课程体系,实现学校各类学科的整合。

      

2、学校开展二级公开课评比活动。教研组开课达30节,学校开课13节,选派人员参加区教研活动中心的各类教研活动100人次以上,全体教师把课上得规范、好、新,在课堂上花力气,教师的说课、听课、上课、评课能力得到提高,11月份,区教研中心对我校进行教学调研,开课15节,予以充分的肯定。

      

3、建立信息化建设工程。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年,我校花巨资购买计算机**台,改变了落后局面,努力实现青年教师掌握计算机的使用能力,进行文字输入、编辑制作、上网浏览,开设信息技术课,XX年7月**教育网胜利开通。

      

五、以教学管理为主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XX年,我校完善了教师量化考核制度和教师常规检查制度,对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综合评价。第九周和第十九周两次对教师进行考核量分。下半年期中考试参与区级联考,全校教师都作了考后分析这项工作,教导处组织教师对各学科期中考试情况认真客观的剖析,及时了解教情、学情、及时总结经验与不足,及时反思。

      

六、完善财务后勤工作。共2页,当前第1页1

      

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围绕本学期学校总体工作计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电教工作。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利用好现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做好电教服务工作、实验教学工作,充分发挥现有电教软件、硬件以及实验器材的作用。使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有新的突破与发展。

二、主要工作

1、加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

(1)制定好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计划,确立教学目标、进度要求,扎扎实实上好信息技术课,使学生掌据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信息素养。

(2)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学科整合研究,探索学科整合规律。组织教师参加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评比活动。

(3)建立学生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并进行辅导,组织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活动。

2、继续完善校园网的建设与更新,挖掘校园网的功能,促进校园网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保证网络运行稳定安全,提高校园网的利用率。通过校园网的建设,为师生、家校、社会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并成为我校贯彻教育方针,追踪教育动态,介绍新人新事的一个窗口。

(1)调动各教研组参与校园网建设,使校园网在学校管理,教师业务提高,学生素质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对学校现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向资源库进行资源添加,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并协助各教研组在校园网上开设网页、设置主题论坛,形成教研探讨与学习的氛围,充实校园网内容。

(3)加强师生计算机教室的使用工作。组织本校师生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课例、论文、多媒体课件等的评比活动。

3、要求教师在个人工作计划和教案中体现电教手段的使用,充分发挥电教资源的作用,提高电教设备的使用率,提高教学质量。

4、为参赛教师摄制一节录像课活动,记录教师成长过程,供教师交流学习之用,并充实我校信息资源库。

5、学校积极开展教师计算机教学应用培训工作,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应用为检测手段,积极开展教师计算机应用培训工作,使大部分教师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参与教学;加强对电教人员的理论知识培训。

6、利用学校现有设备资源,大力挖潜,以校园网为依托,做好校内外的宣传工作,扩大学校的办学影响力,让和请、文明、满意的校园文化福射到社会各界。

7、进一步加强电教教材的管理和应用,确保学校电教教材订得足、管得好、用得好。

8、建立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奖惩机制。

(1)在学生中开展一次小发明,小制作评选活动,对优秀者给子通报表彰和奖励,并报送上级参评,对指导教师进行奖励。

(2)开展自制教具,实验论文和实验优质课评比,择优选送自治区、市参评,获奖者按学校常规评比标准进行奖励。

(3)电教处对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情况纳入教师检查范围,并根据检査结果进行奖惩。

本学期,电教处工作将进一步提升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水平和效率,促进各项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第11篇

关键词:读者阅读 阅读推广 校园文化建设

一.当前大学校园阅读文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由于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储存,流通,获取知识更加快捷。大学校园阅读文化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与挑战。当代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普遍存在着盲目选择读物,读书方法不科学,阅读习惯不良,追踪新知识不明锐、阅读速度低下、阅读内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根据有关学者对部分大学和学生的随机访问,当前校园阅读文化构建与发展中存在以下几种突出的问题。

1.网络浅阅读盛行

由于网络信息和视频信息以及电子文本信息的大量出现,随处可见的图文并茂信息资源,使很多大学生目不暇接。想多了解知识就得多收集信息,多看书。然而,信息多、内容广,读书的时间有限,就自然地养成了浅阅读习惯。这种浅阅读,表现为对浏览信息的一带而过,缺乏深入的阅读分析和思考。

2.功利性阅读突出

在校学生都要经历过很多关考试,在这种目的性强烈的驱动下。很多学生重视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对知识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做到知识与实践结合,更缺乏在知识掌握基础上的实践创新和技术突破。

3.图解性阅读流行

不重视通过文字阅读去理解知识,反思问题。多见于学生以个人爱好、个人娱乐为选择目的的阅读。这种阅读扩大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但对学生抽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华师图书馆推广阅读文化的实践

为了有效地开展阅读推广服务工作,秉承“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价值观念,强化图书馆馆创新服务的功能,华师图书馆持续举办“风雅悦读会”“文华公书林”系列讲座与与各类活动,选请一批专家学者作为主讲嘉宾,帮助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解读经典,传授论文之道,集知识性与学术性于一体,融演讲和交流互动于一堂,在倡导读书、组织读书、服务读书以及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中,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使图书馆的服务向多样化、个性化、合作化、深层次发展,丰富了图书馆的功能。它使图书馆服务变被动为主动,从静态的文献资源中心向动态的学术交流中心和知识服务中心转变。把阅读指导与推广贯穿于图书流通、宣传、咨询服务以及组织管理和各项活动中,引导读者了解阅读的本质,培养读者对传统文本阅读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写作、鉴赏、组织协调、交际等各种能力。在这些交流互动活动中,缩短了图书馆与大学生的距离,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力,又再次培养了图书馆服务的创新能力,以鼓励华师学子保持良好阅读习惯。

2014年华师图书馆“风雅读书会”为读者开展论文之道讲座。旨在为同学们就论文写作、投稿等诸多环节答疑解惑,专家们从如何利用数据库进行选题分析、学术论文写作规范、投稿技巧以及我国学术期刊的等级、分布等知识和经验做了详细地讲解与介绍,将阅读延伸至写作。

从读自己的书到换别人的书读,开展图书置换活动,此活动在于为广大学子搭建读书交流的平台,让校园学子有更多读书交流的机会,通过换书和捐书,不仅能重现闲置图书的生命力,延续了好书存在的价值和能见度,同时也能借图书交流,让广大学子分享阅读资源,同享知识的喜悦,共同营造书香校园。

2014年华师图书馆出了全校的阅读报告,年度借阅榜单出炉,榜单公布了年借阅量最高的十本书,也评选出了“读书之星”,“藏书之星”。以鼓励华师学子保持良好阅读习惯。

第12篇

    论文摘 要:本文简述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工作室基本情况及基本任务;针对当前高职学院校园信息化建设状况,以创新工作室为渠道,以培养学生信息化创新能力及开发创新产品为主,阐述高职校园信息化创新产品开发及应用基本要求,并以开发“小区式小灵通业务处理系统”为例,分析了开发校园信息化创新产品的基本思路与实现过程,总结了信息化创新产品应用于高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一般意义。

    随着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人才培养方式及创新性校园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创新能力培养及校园信息化途径多种多样。但是因各种因素制约,我国高职教育信息化创新能力培养及校园信息化建设目前仍然缺乏理想途径,导致高职校园信息化创新能力普遍不高,校园信息化建设落后,为此,迫切要求探索新渠道。本文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工作室为渠道,以学生开发创新产品并以应用为主,浅谈校园信息化创新产品开发与应用问题。

    一、浙江东方学院创新工作室简介[1]

    本创新工作室于2005年9月正式成立,以计算机技术为工具,以学生为主,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创新兴趣和精神,创造信息化专利产品并首先应用于本校,培养一批实践能力较强、富有工作经验、高层次专门性应用人才,使之一毕业就有能力承担所学专业的骨干工作。创新工作室设有下面几个工作组:开发JSP动态网站和电子产品方向应用程序的JAVA课题组;开发个性网站及管理维护的网站建设与维护课题组;支持各项目组数据库方面的学习,进行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的数据库课题组:开发多媒体产品的多媒体及动画课题组;重点在于设计机械、电子产品模型的CAD课程组。每组分配几名动手能力较强的双师职称以上的计算机教师,负责管理、组织课题、组织学生培训。正式课题及学生培训计划要上报学院批准备案后实施。

    二、校园信息化创新产品开发及应用基本要求[1]

    1.配备基本设施,保障资金投入

    本工作室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了所需的基本软硬件环境,相应开展工作所需的资金也得到了学院的支持。

    2.培养创新兴趣及精神,树立良好创新意识

    (1)宣传开展产品创新工作的实际意义。宣传国家制定的必要的保护主体的创新活动及对创造成果应有权利的政策、法律,明确创新产品的专利价值;[2] 宣传工学结合、有利于就业的意识;组织信息化创新作品比赛,宣传作品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大赛的意义,并做好推荐工作;与本地区企业建立联系,提高为企业进行科技服务、解决科技难题的能力;进而形成工作室范围内浓厚的创新兴趣与意识。

    (2)积极营造自由宽松的工作室创新氛围。鼓励学生挖掘创新亮点,形成独立探讨与想象、独立设计的良好工作环境;进行研究性学习、带着疑问学习;形成指导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愉快的氛围,无论是谁,只要有了一个实用的创新设想,不管是否成熟,都可以到本工作室来做一些验证工作,随之逐步丰富完整化,最终转变成实际成果;组织正面客观、带有鼓励性的评价认证工作,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及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自信心。

    3.遵循独立性与集体性原则

    独立性与集体性是相辅相成的,对于独立性,前有所述。集体性原因在于工作室中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专业知识面比较窄,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开发较复杂的信息化创新产品“小区式小灵通业务处理系统”时,工作室中的学生,部分可能对计算机硬件知识及软件编程技术比较精通,但对小灵通业务平台的内部构成、运行状况则不熟悉或不大熟悉,而部分学生则相反。为解决学生独立完成课题有困难的问题,指导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产品设计过程划分为多个模块,按学生特长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使之不但可以考虑到自身所做工作的灵活性和兼容性,还可以考虑到其他学生的工作情况,有机开发出产品。

    三、信息化创新产品开发及应用案例实现过程[1]

    当前小灵通业务日益繁忙,为满足业务需求,指导老师可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其业务处理模式,引导学生挖掘信息化创新亮点。过程如下:

    1.提出“假设”思考,积极引导课题设想小灵通如何工作,其短信如何产生、传播、互动,其适用范围多大,能否停机保号及变更账号,能否进行个人及整体事务管理,单向业务收费如何,入网用户能否收发短信,设备能否兼容, 能否计费处理,能否像手机那样群发和双向发短信等。以此激发学生创作兴趣,保持创作冲动,树立创新意识,进而提出信息化创新课题“小区式小灵通业务处理系统”设想,并宣传创造本产品应用于本校及社会的实际意义。

    2.参考成功的类似系统

    目前移动通信领域有一种很成功的类似本课题的“辽宁大连通信公司小灵通业务支撑系统”,分析该系统的特点及功能,为本课题的设计提供参考模板,接受某些成功经验,减少不利于本产品设计的从众因素。[3] 此外还应提出本课题的多种实现方案,估计可行性、易实现性。一旦确定方案,即可开始训练。

    3.实践训练

    这是开发信息化创新产品的一个重要手段。即运用扩散思维、想象及联想思维,综合考虑系统组成元素,采用面向服务及营销思路,合理利用先进灵活的信息化创新技术手段,开始具体的、具有兼容性的设计工作。[3][4]

    (1)硬件及网络通信体系的设计。对系统所需的交换机、高端服务器、系统软总线等一系列硬件设备进行组装集成,利用网络相关技术组建C/S模式的小区局域网。比如采用内置DHCP、DNS、POP3、SMTP及WEB等服务器,通过TL-100互联网功能服务器,使内联网计算机访问外部世界。[5]

    (2)软件体系的设计。[3] 采用模块化,分数据层、服务层、接入层三层进行设计:可以用Oracle或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存储各种系统所需处理的数据,并提供数据访问处理功能的数据层;服务层用不同实现技术形成一些相互间功能相对独立的构件单元,集成组装同类构建单元,形成功能服务,服务之间通过软总线交换信息,完成特定处理;接入层提供本系统的对外接口,包括GUI 接口、客户端浏览器及与其它系统的直联接口,可以用JAVA技术的相关方法来实现。

    4.认证及应用[1]

    该系统完成过程中,离不开指导教师的监督与指正,师生互动是关键。完成后,无论实践结果正确与否,都应进行正面评价与认证,然后组织并邀请校内外有关人士评价与认证,若可以试行,则先在校内推广,使之真正应用于学校,以助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最后积极做好产品推销工作,申请专利,使之转化为实际的社会价值。

    四、结束语

    以创新工作室为渠道,开发校园信息化创新产品,促进高职校园信息化建设,主要来说在于以学生开发信息化创新产品为主,提高学生信息化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创造信息化专利产品并使之应用于学校实际,这种模式有效弥补了当前校园信息化建设模式的不足,不仅促进了校园信息化建设,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节省了资金。

    参考文献:

    [1]万年红.以创新工作室为渠道,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J].计算机教育,2008(1).

    [2]甘自恒.创造学原理和方法——广义创造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59-160.

    [3]亿阳信通.小灵通业务支撑系统.boco.com.cn/boco/cn/upload/2006228144029708.pdf.

    [4]游敏惠等.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与开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