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工培训总结

社工培训总结

时间:2022-01-29 05:01: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工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工培训总结

第1篇

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校长谢红光任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翟义生任副组长,政教处、团委牵头,各年级组组长和班主任为成员,加强领导,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有人管,有人做。

学校要求政教处狠抓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把心理健康纳入德育工作的范畴,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核和总结。要求教导处狠抓学科渗透,进行学习心理辅导,通过课堂,发展学生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要发挥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每位班主任就是学生心理辅导员,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精心培育学生健全的、创造性的人格。这样就构成了以班主任为基础、任课教师参与、各部门协同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队伍。

二、建设学校心理教育基地——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进一步巩固,并使这项工作在驻校社工的帮助下持续推进下去,全面提升师生的心理素质。2012年3月,学校领导考察、研究后决定在学校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地点设在学校新食堂二楼,与老年活动中心相邻。中心设置三个主体功能室,即办公室(社工部办公室)、个体咨询室和团体活动室。面向全校学生、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从成立之后,短短几个月,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因其位置远离教学区域、功能齐全、专业性强、环境安静、保密性好等优点,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每天几乎都有学生来咨询求助,现在开展学生团体活动也有了自己的场所。在接受上级领导考察时得到肯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地基建设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培训和外出培训

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的是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因此,在全体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师德修养、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我们通过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等常识的专题培训,使全体教师掌握了心理卫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校本培训主要通过自学、专题讲座、课题研究、教职工大会上统一学习等形式,力争实用有效。每学期学校都布置本学期教师自学任务,并纳入校本培训考核体系中。同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争取机会,送教师外出参加区级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社工服务理念的学习、培训、考察活动等。我校2012年先后派出若干名学校领导干部及班主任参加了生命教育培训和广元11月的社工服务研讨会等。这些老师回校后在大会上又对其他教师进行了再培训和经验交流。心理健康的校本培训和外出培训,提高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广大教师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来实施。

四、依托课题研究推动心理教育的落实和发展

为了帮助我校师生尽快走出地震的心理阴影,摆脱各种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满怀信心和希望、乐观开朗、充满热情地工作和学习,为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我校于2010年12月安排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教育体系的理论建构及心理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子课题《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研究》的研究任务。2012年4月,我校进行了该课题研究的开题工作。此课题的研究将会推动我校高中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专业化发展。同年12月,在利州区中小学教研室领导的指导下,学校完成了对区级课题《七至九年级学生亲情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结题工作,总结课题研究近三年来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探讨在学校如何进行推广,并研究将此课题进行上报申请成为市级课题,进一步推动学校初中亲情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发展。

五、狠抓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建设和课堂渗透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我校高中利用班会课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班主任为任课教师,每学期不少于四节课,教材为学校政教处和教科室编辑的校本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人手一本。政教处负责上课考勤,并对学生进行考核。按照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我校初中开设了《生活·生命与安全》课,由教务处按每班每周两节课的课时量排成课表,安排相关专业的老师进行上课,上课情况计入课时统计,并纳入学校教学管理和年终考评之中。

同时,我校还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把课堂教学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求学科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心育内容,教学目标中应有心育的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心理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也做了具体规范:教师进课堂要微笑,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课堂要有启发性、创造性,学生愉快地离开课堂;作业批改要有感情、鼓励性文字。

第2篇

——社工服务中心年度工作总结

2015年,是欣心机构壮大年,也是丰收年。具体通过以下进行总结:

一、常态工作系统化:

2015年,全年常态工作更加系统化,一共完成了以下工作:8场内训、8次

外训参访、5场澳门督导、36次巡访督导、24场推进小组会议、2场总结会议、

2场项目结项会议、3次项目评估、1场全国现场展示会、1场项目培育考察会议、

3次招聘工作,最后宣传工作方面:电视新闻2次、报纸8篇;机构网站、微信280篇。通过每项常态工作,体现出工作的服务质量,同时也看到每一次都在进步一点点。

二、机构迅速壮大:

1、团队不断壮大

2、项目的拓展壮大

"育才护林"学校社工项目是欣心的品牌项目,通过项目将近三年的运营成效,成功拓展了金湾区学校社工试点督导项目,及推动金湾区社管部对学校社工项目的接棒趋势。戒毒心理康复项目的口碑,也促使戒毒项目继续延续。通过机构社会工作学、心理学的专业团队,新开拓了社区微项目:拱北街道办的"爱溢心菲"——心理咨询进社区项目、翠香领航微公益"巧学NO1.——高效能学习技术训练营".

三、获得多项荣誉:

通过欣心全体同工的共同努力,我们在过去的一年里,硕果累累——机构及机构同工荣获3项省级荣誉、5项市级荣誉。省级荣誉分别是:广东省社会工作宣传先进单位、广东省社会工作创新项目设计三等奖、张嘉玲获得广东省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协会"优秀论文"奖;市级荣誉分别是:学校社工项目荣获珠海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奖、机构督导杨莲清教授获得2015年珠海社会治理创新人物奖、赖秀文和吴向明荣获市社会组织"身边力量"演讲比赛二等奖和三等奖、

戒毒心理康复项目荣获香洲区社会建设创新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优秀奖。

四、新年计划:

1、项目服务专业化——凭借"双师模式",运用社会工作学及心理学的专业能力,继续做好欣心的服务品质。

2、内部资源共享化——把机构内部同工每个人的专长、服务特色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让同工在实务工作中真正做到"接力不费力".

3、培训督导精细化——培训系统是打造精英团队的一个平台,实践实操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培训课程,让每位同工在新的一年都有更大的成长和进步。

4、资源链接平台化——本着"走出去,迎进来"的开放性思想,链接机构外的各项资源,辅助同工开展服务,让个案有更多社会资料的扶助,活动有更多创新的模式加入,推动服务形成更多元化、服务成效更优秀。

五、分享:

1、"感恩".感谢各位同工在过去一年的积极投入、配合、支持、包容。

2、"合作".要有合作共赢的思想,任何时候,考虑问题都要站在多方角度进行。

3、"沟通".工作中,一定要多沟通,接受任务前、执行任务时、完成任务后,都充分而及时的沟通,才能促使任务圆满地达成。

4、"规范".思想、行动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逐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这样才能在常态工作中做出规范的服务及工作资料,不能临时抱佛脚,这样大家累得没有效果。

5、"创新".鼓励求异思维,并大胆地提出来,从机构管理创造这样的活跃感言的气氛做起。

第3篇

一、基本情况

县县下辖1个街道、10个乡镇,124个村(居)委员会,人口23.46万人,按去年底的统计,我县有3363人从事社会工作,其中持证上岗2人。目前,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尚处在自发起步阶段,没有建立健全配套的制度,广大群众对社会工作没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我县社会工作者主要由义工、志愿者,愿发挥光和热的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其主要来源是:一是各单位各部门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二是义工、志愿者,三是村(居)委会服务机构。

二、今年开展工作情况

1、总结了我县去年社工人才工作,肯定了成绩,分析了形势,找准了不足。同时,要求全县民政系统要提高社会工作的认识,加大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

2、为使我县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有较全面的认识,5月28日举办了全县社会工作人员培训班,有52人参加社工基础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社会工作人员加深了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了解和掌握了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此次培训提高了社会工作人员的从业素质,为做好社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组织了我局相关人员2人参加了省、市的社工基础知识培训,

3、为提高我县社会工作人员的持证人数,向民政系统的干部职工传达了省、市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通知精神,采取报销差旅费的鼓励措施,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全国统一的社会工作者水平考试,今年共有7人(我局5人、司法局1人、长江镇1人)参加了考试,有3人通过了全国社会工作资格考试,目前我县社工持证人数达到5人(其中中级1人)。

4、为推动我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尽快出台,组织了相关人员对该项工作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情况,结合省、市精神和我县实际情况,草拟了我县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三、存在的问题

1、社会工作人才缺少交流平台。目前,我县社会工作人才缺乏交流平台,许多社会工作者或热心于社会工作的人员不知道以何种形式和何种途径加入社工队伍,上级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2、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水平较低。我县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参差不齐,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较低,社会工作人才大多是由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社区工作者按照现有的居民组织法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我县现有的社会工作人员未接受过专业学习,工作方式方法比较落后,对社会工作的丰富内涵涉及面不广、深度不够、专业不强,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新的、复杂的社会问题。

3、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由于社会工作职业尚未得到广泛了解和认可,目前,社会工作人员的地位、待遇相对较低,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的需要。

四、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培养造就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构建和谐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一、整合工作资源,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化程度。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好现有工作资源,切实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合力。组织部门综合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其他部门和团体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实现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形成工作合力。

二、构建培训体系,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专业化程度。

组织部门要通过构建和完善培训体系,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大规模的培训和严格的职业评价,提高在职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逐步达到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并且组织好考试,让更多的人员通过考试,拿到社工人才证书,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第4篇

在区总和党工委的领导支持下,根据上级部署,结合街道实际,我们同各企业工会和社区工联会的紧密合作,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总结如下:

一、2020年工作情况

(一)基础工作更趋扎实

1、顺利完成街道总工会换届。经精心筹备,在街道整个工会系统的大力支持下,今年7月份,街道总工会顺利换届。工委班子更换率达50%,新的工委成员作风更为务实,对今后开展工会工作更为有利。

2、发展工会组织。今年组建工会221个(含工会分会),发展会员11000人。我们将组建工会组织的重点,放在社区工联会属下的企业和各大集团公司属下的分公司。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街道机关工会亦即将在今年年底诞生。显示街道党工委更为重视工会工作。

3、提升干部实操工作能力。今年五月份,我们邀请了区总基层科、维权科有基层工作经验的领导,举办工会工作实操培训班,工会系统300多名一线干部参加了培训。参加的干部反应良好。

4、工会主席交流座谈会。今年8、9月份,我们分期分批组织企业工会和社区工联会主席座谈交流。座谈会收到了活跃思维、交流经验、沟通信息、相互促进的效果。

5、继续推动“职工互助基金”建设。在企业的高度重视下,今年又有5家企业建立了“职工互助基金”, 强化了员工的福利保障。

6、《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签订工作有新进展。经过努力,今年新签订《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各9份,续签《集体合同》14份、《工资集体协议》10份。工人权益维护得到了源头保障。

7、维护工人队伍稳定。一贯以来,我们的企业十分重视员工队伍的稳定,社区工联会又注意加强同各企业间的沟通联系,尤其是在重要节假日期间,他们在着力预防和化解劳资矛盾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落实了上级维稳工作制度。

(二)创新工作取得实效

1、今年元旦,我们联同团委、妇联在东部公园,举办了主题是“浪漫之约、情定佛山”的“新容桂人”集体婚礼,60对新人欣然参与,亮丽登台,场面热烈。显示了党委政府对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关心,同时在新人们心目中留下了美丽的回忆。

2、举办未婚青年户外联谊活动。今年4、5月间,我们以“心灵相约,牵生人生”为主题,举办企业未婚青年户外联谊活动,目的是扩大他们的交友圈子,架设感情沟通桥梁。该项活动吸引了近400名青年参与。同时,我们开通了“青年联谊Q群”,以强化和延续联谊效果。联谊活动利用周末时间分批进行,不耽误生产,深受好评。

3、创办了《工会工人》。经精心筹备,在全体工会组织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工会系统内部刊物《工会工人》在今年5月中旬创刊出版,发行到各大企业和社区工联会属下企业。《工会工人》成为工会系统宣传政策、交流工作、传递信息的平台,也成为工广大人表达心声、沟通思想的阵地,效果良好。

4、“社工服务”进园区(厂企)。经广泛取经,精心筹划,今年5月,我们创办了“高新园区社工服务站”和“伊哥社工服务室”。“园区社工服务站”面向园区全体工人提供综合性咨询服务;“伊哥社工服务室”面对伊之密公司员工提供服务。“社工服务”收到了及时了解工人情况、沟通工人思想、掌握相关信息、及时解决问题的效果。也成为“社工服务进园区进厂企”的先行点。

5、创立基层工会工作考核制度。今年,为规范和引导基层工会工作,我们制定和实施了《基层工会工作考核方案》。一年来的情况显示:基层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向得到明确,工作成效也明显提升,年终评比相对公正。

(三)服务工作得到落实

1、慰问“劳模”。今年“五·一”前夕,我们在酒店举办慰问“劳模”酒会,区总领导、街办领导亲临慰问。历届50名“劳模”济济一堂,体会党委政府、上级工会对“劳模”的亲切关爱。

2、举办“工人运动会”。‘五一’期间(4月13日至5月15日),我们举办了“工人运动会”。 “工运会”设置了男子蓝球、男女子乒乓球、男女子羽毛球单、双打等项目,吸引了近百家企业和近1000人参赛。“工运会”气氛热烈、竞技激烈、友好和谐,效果良好。

3、女工健康讲座。“三八”前夕,我们以“舒缓心理压力,愉快工作生活”为主题,举办了女工健康讲座,邀请了国家心理咨询师、医学心理学主任医师、佛山著名心理学专家王玲教授为主讲嘉宾。400名来自各社区、企业的女工,通过王教授深入浅出授课方式,初步认识了调节心理、舒缓压力的方法,有利于她们健康工作和生活。

4、扩大“两个保险”覆盖面。今年办理女工安康保险4563份,办理续保6428份;办理患病工人理赔19宗,理赔金额达64.8万元,切实舒缓了患病工人的压力。

5、落实6·30扶贫济困活动;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今年“广东6·30扶贫济困日”,全体工会会员响应倡议,涌跃捐献,筹得善款10万余元。另外,今年慰问鳏寡退休工人236名,发放慰问金11.5万元;慰问困难女工5名,发放慰问金2500元;慰问困难工人45名,发放帮扶金22500元。

6、开展会员服务优惠活动。今年,在乐购公司、华南通商贸公司的支持下,签订了《优惠服务协议书》。使区总“情系职工、服务会员”的倡议,成为服务工人的实事。

7、改善退休工人活动环境。今年,争取政府支持投入资金近60万元,改造退休工人活动中心,增添了设施设备,改善了活动环境。

明年工作设想

2021年,我们将继续致力提升干部的基础素质、改进我们的服务质量、提升工会的工作成效:

一、提升基础工作

1、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从一季度起,我们将汇同人社局和经促局,重点在高新园区推进企业工会组建工作;其中选取条件成熟的企业推行“直选”,以提升工会的民主地位。

2、完善新建工会企业的“规范化”、“职工之家”建设,组织《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和续签工作。开展“品牌工会” 创建工作。

3、组织干部培训。年中组织工会干部实操性业务培训;“三八”前夕,开展与女工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知识有奖问答,以全力提升基础素质。

二、做好服务工作

1、组织企业未婚青年“户外联谊活动”,扩大联谊范围。计划从上半年开始,利用周末时间,分期分批组织活动,同时开放“联谊Q群”提升效果。

2、提升社工服务素质。我们将探讨提升园区社工服务质量,并在条件成熟的企业中推广社工服务。

3、推广组建“职工互助济难基金”。在条件成熟企业、社区工联会宣传推广。

第5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三区;农村困境

一、导言

民政部“三区”社工人才项目是在“边远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疆民族地区”开展专业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根据有关要求,从今年到2020年期间,民政部将每年为“三区”选派1000名、培养500名社工专业人才。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在与Z县相关部门的官员、农村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其他社会工作机构负责人以及一线社工、农村社区居民、敬老院的长者、院舍孤儿等的接触和交流中,发现基层对于社会工作的接纳和认识远不如城市,那么在这个整体对社工认知较低偏远民族地区的社工服务项目究竟怎么去实现社工服务项目的实际效用?随着民政部将重点推进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三区”社工人才项目的逐步推进是否也将会影响未来农村社会工作的有序、高质量的发展呢?

二、存在的困境探讨

甘肃省民政厅计划每年选派70名社会工作者赴甘肃省13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并为当地培养35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区”社工项目开展了已近两年的时间,通过总结甘肃省Z县“三区”社工服务的实践,反思项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整个评估走访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三区”项目发展的困境,作为以“三区”社工项目为契机带动当地社工发展的甘肃落后民族地区,显然还需要一个过程来逐步完善和深化社工项目及社会工作服务,尤其是目前的整个内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社会工作人才相对缺乏,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数量和质量相对不高,基层群众对于社会工作的认知程度较低,政府相关部门在对社会工作支持力度上的不足等现实情况,也一定程度为内地社工服务发展增加了多重阻碍。通过总结甘肃省Z县“三区”社工项目的服务经验,探讨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三区”地域环境普遍较差

“三区”社工项目旨在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支持及推动当地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由于现行服务地区基本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县郊,文化、地域的发展差异导致当地整体环境相对较差,社工首先在选择服务地点上就存在困境,而且能够满足社工开展专业服务的场所和服务设施也处于匮乏状态。而且,由于各方面环境较差,来这里能够长期坚持服务的专业社工少之又少。在项目实施的持续性上难以为继。

(二)“三区”对社工整体认知度较低

社会工作做为在甘肃城市里都比较新鲜的事物,在边远民族地区就更是陌生。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政府对于社工事业的支持也有目共睹,而对于这些落后的边远地区,群众对于社工的认知程度基本上是零。首先主要表现在当地政府,主要是受援单位领导对于社工的怀疑状态。在接待和驻点的资金以及工作支持上依旧推托。其次,作为受援基层院舍单位的领导、工作人员对于社工的身份,更是认定为志愿者或者是来盖院章的实习生。因此在后续的专业服务中,做个案或小组时,更是采取不支持、不抵触的态度。最后,从上到下的不支持,不肯定,对于社工开展专业的服务,在与服务对象建立初步信任关系时,都是不利的。

(三)专业社工督导匮乏

社会工作督导是专业训练的一种方法,它是由机构内资深的工作者,对机构内新进的工作人员、一线初级工作人员、实习生,通过一种定期和持续的监督、指导,传授专业服务的知识与技术,以增进其专业技巧,进而促进他们成长并确保服务质量的活动。在“三区”社工人才项目中,没有设置专门的项目督导人员,也没有建立与项目相对应的完善督导体系。即使有督导,对于实际的基层工作也不是完全了解。督导在社工的服务指导和服务评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社工在服务过程中会遇到技术、资金支持方面的压力,而且性格不一的案主有时也会给社工带来一定的服务压力。这时候,督导就要及时给予社工心理上必要的压力疏导和技术支持。但是督导的缺少不能及时的解决每个项目点不同的问题。而且对与项目整体的要求和适应当地风俗民情方面,督导的定点,定向,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作为专项的项目要求,社工服务方案的具体性,可操作性又是一大需要解决的问题。仅仅通过网络或者电话的形式来指导社工的工作,似乎后续效果不能长久,在社工服务讲求的时效性上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四)“三区”社工对于民族习俗认知不足

由于“三区”项目所在的地域的特殊性,需要三区社工对于民族地区文化,历史,发展现状和民俗人情做一个初步的评估。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将会影响到项目社工服务的有序开展,对于服务对象才能够体现出足够的尊重和重视。后续的服务信任关系才能建立。而当前项目派驻的社工基本都是汉族人,对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并不是很了解,而且存在很多误区,因此在服务开展过程中,总会有服务对象在活动中途离场,以及在活动结束后的评估中,服务对象对于社工更多的误会和不配合。因此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来讲,尊重当地文化风俗也是个别化、尊重原则的体现,更是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重要的环节。

(五)项目实施经费保障不足

根据民政部“三区”社工人才项目的实施计划安排,选派人员工作经费为每人每年2万元,由省民政厅负责拨付给派出社会组织单位。工作经费主要用于选派人员的工作补助、交通差旅、保险及培训等费用,这只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服务人员的生活问题,而开展专业服务活动所需的活动经费却没得到充分保障。一是办公经费和地点的选择问题。在“三区”社工人才项目中,项目组的具体服务地点没有具体明确。针对这些问题,目前项目运行主要采取行政干预措施,由省民政厅直接将服务社工安排到各县市民政局,由各县市民政部安排服务社工的生活、工作以及履行对社工的管理。但由于各市县民政局缺乏了解社会工作的管理者,这就导致了一些服务项目的正常运行。二是活动经费保障问题。社会工作服务作为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其活动经费应由政府提供,而在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只安排了项目社工工作相关的补贴,而开展专业服务的费用没有额外列支,项目社工在需要活动经费时,找不到支持对象。活动经费实际由各县市民政局解决,但这一经费来源方式并不稳定,而且各项目组的差异较大,有的领导支持或者项目组成员能积极争取,那这个项目组的活动经费就相对充足,反之,则活动经费经常处于欠缺状态。而且应对这些基层服务工作,社工的任务繁重,可能要承担多方面的责任和角色压力,因此,基本经费的不足,环境本身的缺陷也将会导致三区社工短时间内严重流失。

三、总结

从当前西北地区“三区”社工人才服务项目点的服务情况和面临的困境出发,主要从自然人文环境、政府、当地对社工的认知度、项目督导、风俗习惯五方面出发,探讨了项目实施的问题与困境。通过相应的探讨,“三区”项目不仅要从政府方面去提供有力的支持系统,从资金、专业人员的分派,到整体项目实施的总体规划,都要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解读以及有力的支持去实施。而且对于本土化的发展面前,“三区”项目作为促进“三区”本土发展的项目以外,还要兼顾社工人才的培养,“三区”社工仍旧要按照当地特殊民情来展开适当的服务。社会工作者在“三区”服务过程中若能够扎实做好本职的工作,将所习得的专业服务技术与不同服务对象相结合,真正深入到农村各类弱势群体的物质、精神生活中去,才能体现出社会工作者的与众不同。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将会为日后的农村社会工作的有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西北地区、民族贫困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除了本土的动力之外,还需要外部的助推力,通过内外合力下共同推动内地社会工作的发展。(作者单位:西北农历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蒋艳.社会工作督导:有效性且必须[J].社会工作(理论版),2008,(8).

[2] 郑杭生.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社会学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11,(2).

第6篇

工作计划网权威新年街道妇联工作计划范例,更多新年街道妇联工作计划范例相关信息请访问工作计划网。 20xx年我街道妇女工作将在认真总结去年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xx大精神,把妇女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的xx大精神上来,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一步明确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妇联工作重点,带领广大妇女积极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

(一)为妇女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培训的重要阵地。20xx年在辖区内社区服务中心100%全部挂牌成立 “妇女儿童之家”,并为妇女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培训的重要阵地。在“家”里,通过发展有爱心和特长的居民和巾帼志愿者担任老师,为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妇女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涵盖法律法规、家庭文明知识、卫生保健、科学育儿、职业技能培训等。

(二)“妇工+社工+义工+社会组织”的“三工一社”联动模式,把针对妇女和儿童的服务领域扩大化,“一站式”服务高度集成,充分发挥了各方优越性——妇工是指南湖街道、南湖街道社区工作站兼职的妇女干部,由于做妇女工作经验丰富,组织活动的优势明显,与当地群众关系融洽;而社工的优势,在于其长期从事社工工作的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在南湖 “妇女儿童之家”已开展的妇女儿童维权、家庭教育等项目中,社工都是唱主角;此外,社会组织、义工都有各自的专业领域及群体优势。

(三)成立“妇女儿童之家”专项申请项目、工作室,全部采用“三工一社”合作的服务模式。如成立南湖妇联公益基金会合作开展的儿童健康成长项目,免费为社区儿童提供集体运动的场所和亲子阅读的环境,并提供全系列的家长课程,以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工作室则由社区服务中心以购买服务的模式,与我们签署合同,利用该服务中心的团队力量,有针对性地为居民提供情绪辅导、压力宣泄和心理咨询。多方参与协作运营,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优势让我们的‘妇女儿童之家’各项服务越会趋于专业化。”

(四)为丰富街道机关子女暑期活动,组织机关干部子女与辖区的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和交流,开展快乐暑假活动。每年暑期,我们会联合嘉南社区新余流动党支部开展青少年座谈会和暑假活动,让街道、社区干部职工子女和嘉南社区新余流动党支部的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和交流,让他们互相学习,分享取得的优异成绩,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南湖之爱。

(五)继续加强群众来信来访和反家庭暴力工作,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扫黄打非、禁毒、防邪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抓好艾滋病综合防治对妇女“面对面”宣传教育活动,抓好爱心公益行动。

(六)加强未成年人工作。深入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活动,着力实施家庭教育与性别平等,推广科学家庭教育指导,建设高素质的家庭教育队伍。

(八)抓好“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树立“创一个岗,树一面旗,带一片人”的意识,加大对社会的回馈力度。抓好社区服务工作。抓好阵地建设。

第7篇

【关键词】灾后重建;社会工作;社工危机;介入制度

进入21世纪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突发性公共事件逐步成为政府、社会关注的焦点。2003年“非典”危机之后,我国才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层面的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制度建设,而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社会工作方面的制度一直处于探索的阶段。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玉树地震,社会工作在介入突发公共危机进行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广东省作为全国社会工作较早发展的省份之一,社会工作在社区建设、家庭服务等方面结合本省的省情,引入专业香港社工督导,逐步形成了在实践中培育本省社工的发展方式。但灾后社会工作危机介入方面还缺少相应的制度。

2010年广东省茂名马贵因台风引发了“9.21”特大洪灾,给马贵地区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灾难发生后,在广东省社工师联合会的号召下,社工第一时间奔赴了灾区的重建工作中,广州、东莞、深圳等地的社工协会大力支持,安排6批一线社工进驻,并配备专业督导。社工介入救灾有助于生理救护之外的心理和社会支持,不仅有利于紧急抗灾援助工作,也有利于灾后重建工作。在此结合马贵台风灾害重建的经验,对社工介入气候灾害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提出以下几点构想。

一、社工介入茂名灾后重建的经验

社会工作一直扮演着社会福利推动及输送角色,照顾社会弱势群体、调适环境变迁中的个人,守护社会正义与公平。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除了传统上的福利服务提供者的功能外,社会工作更发挥了紧急支持、反应需求及资源整合协调的功能。

以往的灾后重建工作中,政府、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不高,社工的工作开展往往受到很多束缚。而马贵镇灾后重建,社工的介入得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社工不再局限于灾后情绪辅导,而是深入开展了多元化的工作,具体包括:

(一)协助灾区家庭重建之余,进一步深入开展了社区重建和社会重建的工作

1. 家庭重建,灾难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导致受灾家庭成员改变,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角色的缺失和断裂,家庭成员无法接受丧亲事实。社工以个案的方式关心、支持丧亲家属,协助丧亲人员宣泄情绪;对于本次洪灾给儿童青少年带来的恐惧心理,社工运用小组的方式来消除笼罩在其心理的阴影和不安、恐慌等情绪,例如为学生开展的“天天和雨”戏剧工作坊,让学生克服对雨水的恐惧。

2. 村落重建,在临时救灾社工站和灾民安置点,社工协助互不熟识的灾民产生认同感,引导灾民对于灾后整合村落的重建计划,凝聚村落意识,使灾民积极配合外界力量加速重建,以马贵三家村重建点为例,村民主动参与重建的规划,发挥案主自决的功能。

3. 社会重建,政府的灾后重建方式往往体现为行政、经济和法律的手段,比如加强灾区社会管理力量,严厉打击灾后重建中的社会治安问题,加大灾后的财政支持和扶持力度,制定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度等,但往往缺失了社会价值观和人文关怀的建设。马贵镇灾后重建中,一方面社工利用其与灾民“平等”的身份积极配合和协助政府的各项救灾政策的执行,另一方面社工利用其人文的工作方式和关怀的方法来促进灾后重建的社会价值观及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建设与完善,积极发挥社会管理过程中“第三方”的作用,缓和了民众与政府的冲突。

(二)社工不仅是社会福利服务提供者,还是资源整合者

灾情发生后,政府的基础组织由于受灾导致部分职能不能马上运作起来,加上社会各界来抢险救灾的人员奋勇而至(包括有组织性及自发性),当地资源、人力等方面出现混乱无序的局面。社工进驻灾区,对灾民进行需求评估、心理抚慰、关系重建等专业活动,还积极配合和协助各种资源的整合。以“湛茂一家亲” 献爱心活动为例,得知茂名灾区天气渐冷,灾民缺乏大量的过冬衣物,驻灾区的社工号召湛师基础教育学院社工专业学生开展捐款捐物活动。学生到社区收集旧衣物,发动全校为灾区筹集善款,并送往灾区。社工则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社会救灾物资的登记与分配,起到资源整合的作用。

(三)开展持续性的服务介入

灾后的重建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大量的物资、人力。社工制定持续的服务计划,并在社工专业人才方面进行阶段性、有计划的轮换,并保留一定比例常驻的社工,既保证了社工人才的稳定和锻炼,又保证了灾后工作服务性的持续开展。次年3月在省社工师联合会的牵线搭桥下,某社会慈善基金会注资支持社会工作发展,在马贵建立了粤西首个社工站―马贵社工站。

二、对介入台风等气候灾害的社会工作思考

台风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目前的科技手段对台风的风力和路径,能有比较准确的预报和预测。笔者认为结合广东省的情况,通过分析省内近年气候灾害发生的情况,可以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社工危机介入机制。

(一)我省地理及台风灾害情况的简述

我省位于太平洋西岸,濒临南海,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海岸线较长,该海域热带气旋活动频繁,是台风主要登陆区。据统计,自1949年至2005年我省发生的主要台风次数为68次,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每次台风的到来都伴有洪灾、泥石流、溃堤、缺水等问题,且每次到来都带来了社会的恐慌,也考量着政府应对台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变能力。

(二)社工介入台风灾害的思考

针对台风频发及台风灾害带来的重大损失的实际情况,结合台风的可预知性和可预测性,在政府相关部门逐步完善台风等自然灾害公共事件处理机制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社工介入台风灾害可以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入手,并行成一个常设的社工危机介入服务机制。

1. 事前预防介入机制

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建立了相应的总体预案机制,按照各类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将总体预案分为四级即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 IV级(一般),并向社会。社工可根据政府部门的应急预案的基本做相应的介入工作,包括:(1)配合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协调组织工作。发挥社工其专长优势,呼吁社区、学校、医院等机构做好台风应对处理能力,配合电视台、广播台等媒体组织做好应急预防措施的宣传工作。一方面消除社会人员对台风的恐慌心理,另一方面协助相关单位和部门做好台风防灾措施,及时反映遇到的困难、问题和实际情况给相关政府部门,在政府和社会之间起到桥梁沟通作用,发挥预防性社会工作的功能。(2)介入针对预防灾害的搬迁工作。“熟人社会”是中国民众传统应对危机的首要选择,因此,倡导社区或者社工站建立志愿者队伍,保持与志愿者的联系和互动。志愿者源自社区,源自民众,待灾难来时可发动这些社区力量,群策群力。在防灾搬迁工作中,有助于消除群众的心理负担和障碍;其次,协调搬迁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建立搬迁人员自助互助及社会支持网络。

2.事中救灾介入机制

(1)在灾害发生时,社工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可配合有关部门参与一线救灾工作,如跟随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赴救灾一线,当场抚慰受灾群众心理,平缓群众情绪,引导其走出恐慌和失去家园或亲人的痛苦。(2)社工可在安置点引导和协助群众抒发其担忧、恐慌的情绪,鼓励灾民说出自己的想法,向其讲解台风知识和政府采取的措施,以及灾后政府重建计划或方案,消除灾民后顾之忧,特别是针对丧亲家属及特殊人员开展个案辅导。(3)在靠近灾区未受灾的地方,社工积极加强与媒体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配合组织救援灾区工作的开展,整合有关社会救援力量,使相关社会救援组织能有序及时的进入灾区,开展救灾工作。

3.事后重建的介入机制

如马贵灾后重建介入经验所提及,在这个阶段,社会工作者应关注民众生活重建、灾区重建、社会重建工作。社工可积极参与社区\村落规划、重构社区\村落网络、加强志愿者管理、协调救灾资源,并制定长期的服务计划和安排。一方面可以对灾区环境的调查研究,为灾后重建计划提供参考依据并向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协助民众恢复生产,重新开展新生活。

4.建立专门的危机介入社工

由于广东的特殊省情,以及台风造成的重大损失,在总结马贵灾后重建过程的经验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该设立专门的危机介入社工,组织相关社工及社工机构介入事前、事中和事后工作。具体包括:(1)由广东省社工师联合会统筹,积极与台风灾害多发地的有关部门(民政部门、防灾减灾办等)沟通协调,号召设立专门的危机介入社工,同时,让资源丰富的社工协会储备危机介入社工,并对这些社工进行专门的培训,如灾害相关的知识、动员宣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医护急救能力等方面。(2)设定专项资金支持危机介入社工,充足的资金是吸引优秀社工人员的保障,建立完善的社工经费保障制度,是保证危机介入社工人员问题的重要基础。(3)由有关部门制定危机介入社工的职责并监督,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相关职责制度。明确台风多发季节的社工职责,而在其他季节,明确社工对相关气候灾害的介入职责,如高温条件下农民工的工作身体方面社工介入等等。

总的来说,除了灾后社工制度的建立外,我们可以扩大视野,在社会突发公共危机方面,政府机构应将社工纳入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体制中去,作为政府有关部门的授权机构以“第三方”的身份来协调处理有关事宜,这样既可以提高社工的公共认知度,同时在处理相关事项时,能更好的发挥社工的优势和专长,以弥补政府在公共管理职能方面的人力及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6-7.

[2] 张俊香,黄崇福,刘旭拢.广东沿海台风暴潮灾害的地理分布特征和风险评估(1949-2005)[J].引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学报.2008,(6):394.

[3] 张俊香,黄崇福,刘旭拢.广东沿海台风暴潮灾害的地理分布特征和风险评估(1949-2005)[J].引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学报.2008,(6):394.

第8篇

一、流浪儿童现有的社会服务

我国政府对流浪儿童的定义是: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或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生存保障而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我国流浪儿童现有社会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其中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和民政及相关部门对流浪儿童的保护。我国1991年颁布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对流浪乞讨或者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民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机关应当负责交送其父母或者监护人,暂时无法查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容抚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民政部门作为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的牵头部门,也在相关工作上做了很多努力。

二、优势视角理论的运用

“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优势视角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新疆的流浪儿童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流浪儿童在形成原因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大都是被犯罪团伙欺骗或者是胁迫前往内地。经过一段时间的流浪被送回户籍所在地后,很多儿童在就学、就业、家庭与社会融入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难题。自2011年开始,喀什社工开始介入返家流浪儿童服务。在服务过程中社工发现流浪儿童返家之后如没有后续服务,很多儿童不能适应返家之后的生活,这类型的孩子极容易被二次骗往内地继续流浪。为了尽量减少流浪儿童返家后二次流浪的情况出现,社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从优势视角出发,为返家的流浪儿童提供服务,希望他们能够在返家之后顺利的入学、就业、得到家人和社会的认同。

1、发现流浪儿童自身的优势

新疆籍的流浪儿童大多是来自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的维吾尔族,大多数从小在维语学校上学,很多都不会汉语,无法用汉语和别人沟通。但是在内地经过一段时间的流浪,迫于生存需要,他们不得不学习汉语,有些孩子甚至学会了流浪地的一些方言或者是俗语。这在喀什地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他们可以和前来旅游的人用汉语交流,去一些地方工作会说汉语也更容易被老板录用。除了语言方面的优势,新疆籍流浪儿童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优势。比如他们于一般的孩子相比更敏感,更具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在遇到一些紧急情况的时候也知道该如何去寻求保护,比如一名流浪儿童在二次流浪的过程中就自己寻找警察来解救他。新疆籍流浪儿童还有很多方面的优势,比如说他们比本地人更熟悉内地的文化和制度以及风土人情,他们更懂得如何运用团队的力量帮助自己解决难题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工运用优势视角的理念,多方联系资源,帮助返家流浪儿童寻找他们可以胜任的工作。他大多愿意到自己本民族的饭馆或者是理发店及其他地方当学徒,社工也会对其进行跟进服务,直至大约一年后,社工评估其已经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并且在社会上适应良好,就会结案。在优势视角下,每个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都有他们自己的优势。在为流浪儿童提供专业社工服务时运用优势视角而不是问题视角,能够让流浪儿童更加积极的面对以后的人生。

2、探寻流浪儿童周围的资源优势

新疆籍流浪儿童被拐卖一般都在8岁到10岁左右,经过训练、偷窃、抓捕、遣送、工读学校教育等经历之后,流浪儿童再次回家的年龄大约在14―16周岁居多。由于流浪儿童在外流浪的时候没有办法正常入校读书,回来之后也很少有学校愿意让其读书,流浪儿童自己也不愿意再进入九年义务制的学校读书。相对来说,他们更愿意进入技术学校学习技术,比如汽车修理、美容美发、厨师、学习汽车驾驶执照等等。为此,社工多方联系资源,引导一部分年龄在14岁以上又有意愿学习的小孩进入技术学校学习一技之长,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为流浪儿童提供相关的服务。

流浪儿童的家庭也是流浪儿童最重要的资源,但是有部分流浪儿童处在离异家庭、或者是离异后的重组家庭,有些甚至是孤儿,随着爷爷奶奶或者叔叔伯伯一起生活。家庭的不健全也是导致流浪儿童无心归家,被拐骗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社工运用优势视角的理念,将不愿意回家的儿童集中起来,在救助站统一住宿与吃饭,更利于他们平时集中上课,学习技术,在这样一个不一样的家庭里面感受到温暖和被接纳。并且在救助站孩子们常常开展一些才艺大比拼之类的活动,能够激发流浪儿童的学习动力,互相督促,互相进步。

随着一系列的新闻事件,全社会对于流浪儿童的关注度也在逐步上升。社工充分运用社会对流浪儿童的关注,吸引一些政府资源和民间力量积极投入到流浪儿童的救助中,为流浪儿童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比如喀什地区救助站、壹基金等相关单位给予了流浪儿童服务非常多的支持。

3、培养流浪儿童对社会的回馈情怀

社工一直相信,流浪儿童的特殊并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经济原因和家庭原因。所以社工在重视流浪儿童的就学、就业和社会融入的同时,更想建立流浪儿童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在对流浪儿童提供过技术培训之后,社工带领流浪儿童前往社会福利机构帮助其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让学习美容美发的儿童帮福利院的老人做义务剪发,或者让学习厨艺的孩子为帮助他们辛苦工作的救助站工作人员做一顿午餐。社会不仅仅帮助流浪儿童回归社会,更帮助他们回馈社会,希望孩子们认识到自己对于这个社会是有用的,他们也可以为这个社会做出很多贡献。

第9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民间社会工作组织;公共服务供给

中图分类号:C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提升及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移,民间社会工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广州、深圳、上海等地试点先行,探索出一系列本土的发展模式。处于内陆地区的郑州近两年也涌现出了不少民间社会工作组织,并日渐呈现出本土化的特征。本文致力于通过对当前民间社会工作组织发展先进经验的梳理、总结和当前郑州市民间社会工作组织的发展状况,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和路径选择。

一、郑州市民间社会工作组织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郑州市民间社会工作组织发展现状

1、体制内与体制外并存

由于社会工作服务起步较晚,长期以来,由政府承办或主持的社会工作组织在郑州市社工服务的传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郑州市首家成立于2005年7月的南阳新村街道办事处绿城社会工作服务站,通过义工社工化、督导本土化、服务网络化来进一推广社会工作服务和提升服务的专业化,奠定了郑州市社会工作组织发展的基础。近两年又有多家民办社工组织成立,如玖久、龙腾、益创、彩虹等社工服务中心也在开展着多元的服务项目。

2、政府支持力度有所加大

近两年政府日益重视社会工作服务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郑州市各区也积极落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并鼓励社工机构的成立。如金水区通过降低注册门槛、资金支持等多种途径积极构建社会工作机构孵化器,2011年全区投入130万用于26个社工岗位的购买,这是郑州市的首次也是河南省的首次,标志着社会工作服务开始被纳入到政府公共财政的预算。

3、组织发展途径多元化

近几年郑州市社工组织的数量大大增加,发展途径也日益多元化,打破了以往行政性的社工机构成立模式,出现了由本土转化和外部引进等的发展途径。一种是由本土的养老、特殊儿童教育等社会福利机构转化而来,通过引入社会工作者和重整组织结构,使得原有的服务更加专业化。另一种是由沿海发展较好的品牌社工机构在郑州开设分机构的方式,如深圳彩虹社工服务中心在郑州的分机构,也是一种很好的借鉴。

(二)郑州市民间社会工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1、民间社会工作组织发展外部支持体系不完善

社工组织的发展缺乏政策支持是国内一个共性的问题,目前的立法层次低、针对性不高,这对社工组织未来的发展远远不够;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是社工组织发展初期的重要保证,只有将政府购买服务的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才能保证资金链的牢固。目前金水区在进行相关探索但政府购买岗位的数量和领域还很有限;社工组织的公众认知度不高,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不清、支持不力,专职社工的社会地位较低。

2、民间社会工作组织管理体制发展不健全

一是,管理机构的缺乏。目前郑州市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协会、机构或组织对其进行统一的领导、规划与统筹,各个区分头行动,重复的服务领域与服务项目使得服务资源难以有效整合。二是,高注册门槛和“双重管理”将很多有志于从事社工事业的组织排除在外。三是,社会工作人才尚未进行规范化的登记与管理。

3、民间社会工作组织自身发展不完善

由于起步晚、底子薄、人才支持不足,目前郑州市民间社会工作组织多规模较小、数量不多、人员较少,应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突发事件的能力欠缺。一是,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层次不齐的问题。二是,服务“片段化”现象较严重,多以活动形式展开,服务缺乏长效性和延续性。此外,社工组织定位不清晰,服务领域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和品牌化的服务项目。

二、典型城市的经验与实践

(一)完善的外部支持系统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都形成了各自的支持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体系,对包括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工作、政府评估和监管的工作、社会工作者晋升和督导人才培养、社会工作者上岗和继续教育培训、社会工作者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使得民间社会工作组织进一步制度化,为组织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外部支持。

(二)政府财政支持方式多元,项目购买与岗位购买并重

东莞市在国内率先建立公共财政支持社会工作发展,将社会工作经费全部纳入市镇街财政预算范围。现存政府财政支持有三种方式:一是,目前深圳、广州、上海等以购买岗位的方式购买社工服务。在确定购买服务的岗位及数量并规定每位工作者的固定年薪后,各社工组织通过竞标的方式获得服务岗位,政府按人数给予资金,政府部门则有权对组织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估。二是,目前广州和深圳出现的以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组成项目来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如深圳龙祥、广州中大、启创社工服务中心等都通过这种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三是,政府通过短期项目购买的方式获得社工服务,这种方式在郑州也有出现,如郑州市慈善总会举办的公益创投大赛,用福彩基金支持慈善项目的开展。

(三)有关组织自由竞争与统筹发展的实践探索

为了最大限度的整合社会服务资源,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率,上海、深圳等地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民办社工组织的发展中,提升组织的能力和服务水平。而东莞市在推动民办社工组织方面却秉承统筹发展的策略,依据全市社会工作服务需求,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育了7家民办社工组织,强调组织间的统筹协调,防止组织间“无序化”的竞争出现。笔者认为这种统筹发展的方式在我国民办社工组织发展的初期是比较适合的,这种方式可以为发展初期的服务组织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各民办社工组织有序竞争、共同成长。

三、郑州市社会工作组织发展的启示

(一)发展路径的选择

由于目前郑州市的社会工作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统筹和大力支持。因此,笔者认为需要采取和借鉴统一布局的方法,实现资源的整合,快速铺开社工组织发展的新局面。

首先,可以借鉴东莞市“立足现实、有序发展”的原则,采用“转型升级”“内源自生”“异地再植”等方式有重点、有计划的培育社会工作组织,使郑州市的社会工作组织能够最大限度的覆盖各类群体,避免社会工作组织之间服务项目的雷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其次,悉心栽培,通过长效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为民间社会工作组织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第三,将培育与适度管理相结合,全力确保各社会工作组织健康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和行业混乱状况的出现。鼓励形成行业协会,推进行业自律,强化统筹协调,促进社工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二)完善推进社会工作组织发展的管理与服务机制

第10篇

正月十五,上海浦东新区,一群中年女性正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包元宵。这项活动既不是社区比赛,也不是商场促销,他们所为何来?

在此“十五元宵敬老人”的活动中,11名上访女性应邀参加,包元宵送给敬老院。

原川沙新镇妇联主席邱士瑛告诉《决策》,活动的发起者是一个叫做“维稳妈妈”的社工项目,这既是一个维稳团队,更是一项社会管理创新。

“维稳妈妈”何以能在社会管理创新集中的浦东萌发、演变,并渐成样本?与其他社会管理创新项目相比,“维稳妈妈”有何特点?又面临哪些现实的困境?

逼出来的变革

“维稳妈妈”的萌芽之地在浦东施湾地区。

这个原属川沙新镇、现属祝桥新镇的社区,是中国快速城市化的产物――1996年、2005年,浦东国际机场一期、二期工程先后实施,大批施湾人一夜间由农民变成市民,从农舍搬进楼房。

与之相伴随的,是征地拆迁等社会矛盾不时发生。邱士瑛回忆说,在浦东国际机场建设、拆迁过程中,由于前后拆迁政策差异带来的利益不均衡,身份转换带来的心理过渡以及生活习惯、生存方式改变,时常诱发一些矛盾,导致利益相关者开始上访。

一项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8年间,整个浦东新区,进京上访从最初的十多件上升到两百多件,增加了20倍。当时,施湾地区上访人数逐年增多,并且95%是女性,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没有工作,家庭条件多为一般。

女性、50岁以上、家庭困难,这些关键词让浦东新区妇联走到了前台。

2008年,针对社会变迁中出现的各类家庭问题,在浦东新区妇联主席傅燕君的动议下,一场场“头脑风暴”催生了“家庭专业社工服务”这颗“金种子”,“维稳妈妈”便是其子项目。

“维稳妈妈”项目的服务对象便是川沙新镇施湾社区96户上访家庭。

在此之前,按照一份官方材料的说法,传统应对上访的方式,对上访事件仍停留在“来访接待、无访等待”的被动模式,因为应对滞后,容易引发“群体上访”,激化矛盾,“效果不佳”。

那么,妇联将有何作为呢?

“维稳妈妈”是从“关爱”的角度而非“解决问题”的角度开展工作,“我们起到的是缓冲作用,是剂。目标是让上访对象稳定,实际问题的解决还需要部门去做工作。”浦东新区妇联妇女儿童工作部部长陆天一告诉《决策》。

也即是说,“维稳妈妈”的主要任务是敲开上访女性的心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服务和指导,帮助她们学会调适情绪,改善家庭困境,参与文化活动,进而减缓矛盾、减少上访。

陆天一一再强调“关爱”的角度与出发点。在她看来,这一出发点给予了上访家庭心理上、生活上的人性关怀与帮助,正好与解决上访难题吻合,可以配合工作。

可这个设想要落实,并非易事。

早在此之前,浦东新区妇联就已经尝试过类似工作,即从关爱、服务的角度去解决社会变迁中出现的各种家庭问题及他们的实际困难,但整个浦东新区妇联干部加起来也就几十个人,面对成千上万的女对象,人手根本不够。

显然,这里必须有一个转变,即从“以少对多”向“以多对多”模式转变。由“少”变“多”,这个”多”就是第三方的介入,是来自民间,来自志愿者。“目前,由‘维稳妈妈’项目实践中的理念与经验衍生出来了包括浦东新区知心大嫂妇女儿童服务中心、浦东新区家庭志愿者协会等在内的有6个民间组织。”邱士瑛介绍说。

具体到“维稳妈妈”这个项目,这个“多”便是社工组织与妇联干部的组合。

陆天一介绍说,我们总体是想引入社会化的社会组织来服务社会,传输一种家庭社工服务理念,让更多的人参与我们的妇女儿童工作,使得妇女工作成为一个专业工作,利用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以及妇联的资源优势联合服务问题家庭,这也是社会管理创新探索之一。

2008年底,浦东新区妇联决定以公开招标形式,试行向专业社工服务机构购买服务,启动“维稳妈妈”项目。

“维稳妈妈”从妇联的一项工作,开始变成了一项外包的社工项目。政府事务外包已不罕见,但将敏感的维稳工作交给专业社会机构在全国还没有先例。

2008年11月公开招标结束。通过财政局、民政局、社工专家以及妇联、试点单位领导联合评标,在5家竞标单位中,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脱颖而出。

衍生与裂变

2009年3月,“维稳妈妈”项目正式启动。

尽管项目招标引进了专业社工机构,但并非所有工作都是由社工完成,当地妇联干部也需要参与其中,“提供资源”。这就形成了专业社工+妇联干部的“维稳妈妈”团队,与96户上访家庭结对“服务”。

这个团队的目标所指是:减少上访,减缓焦虑,分散注意力,缓解矛盾,让上访对象从上访的“魔咒”中走出来,重新树立新的价值观。

在项目起初,主要是通过家庭服务的方式来实现,包括组织培训、引导她们参加社区活动,乃至解决家庭困难的服务、心理疏导、安排就业等,邱士瑛称。

更多地参与公共生活,可以使上访对象的社会价值得到体现,这也是家庭专业社工服务的理念之一。

为此,因“维稳妈妈”项目而成立,由妇女干部和社工组成的维稳工作组会经常组织各类社区文化活动。譬如做鞋子送给部队和敬老院,在世博会期间积极参加路口志愿者活动。在2012年元宵节,11名上访女性还一起包元宵送给敬老院。

在邱士瑛看来,这些活动一方面分散了她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让她们的爱心见到阳光,由原先的“被边缘化”到逐渐融入社区,文化认同感提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化,也让上访者走出上访“一根筋”的思维定势。

解决家庭困难最成功的案例是家住施湾3路的马梅菊。

马梅菊夫妻俩都没有工作,媳妇是“外来妹”,同样赋闲在家。年过半百的她为“将1房的小套换成2房的中套”,而成了一名“老上访”,还多次闹进了警署。

经过几次接触,与其结对的“维稳妈妈”团队,一边动员马梅菊加入社居委百人合唱团,一边帮助她解决实际困难。川沙新镇妇联先帮其儿媳参加就业培训,又在物业公司落实了岗位。之后,妇女干部又为马梅菊夫妇争取到给东方书报亭送报的工作。家庭实际困难解决后,马梅菊便停止了上访。

类似马梅菊的例子不止一个,上访者不是纠结于房子的面积问题,便是纠缠于户型或楼层等问题,而这类家庭呈现出一个共性特征,就是家庭功能不健全。于是,在“维稳妈妈”的基础上,衍生出一个新的项目“家庭功能修复”。

上访家庭的家庭功能得以修复,实际困难被化解,家庭具备了内生驱动力,由此避免了将家庭实际困难转嫁到拆迁利益的不合理诉求上。这种修复功能与维稳逻辑是传统维稳工作所缺失的。

而这还只是“维稳妈妈”项目在实践过程中,完善、裂变的多个新项目之一。

能否复制?

如今,“维稳妈妈”项目已运行5年,其实效如何?又能否被复制?

川沙新镇办的数据显示,锁定的施湾社区96户重点上访家庭,已有22户息访,31户降低上访频次。

不过,更吸引眼球的实效还在项目的裂变与延伸上。

遵循“维稳妈妈”“以多对多”的工作模式,2010年5月浦东新区妇联注册成立“知心大嫂妇女儿童服务中心”,退休后的邱士瑛担任理事长。截至目前,由退休妇女干部和热心社区事务的普通女性组成的志愿者已有5460人,“形成了区、镇、村、居民小组(楼道)、宅(岗)5级网络,维权维稳工作可通达社区每家每户。”

在宣传册上记者看到,“知心大嫂”的工作职责有:利用熟悉本地情况的优势,发挥即时预报、预防、预测倾向性矛盾的作用,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以及关注弱势群体利益等6条。

同时,上海市妇联正在全市推广“开心家园”服务项目,其经验基础也是“维稳妈妈”项目,其实质皆是柔社区,化解社会矛盾。

这起初为配合解决难题的维稳项目,经过5年的探索和实践,正在逐渐演变为一种呈可扩散的社会工作方法,已由96户锁定对象扩散至社区全体居民,由施湾社区扩散至川沙新镇、浦东新区乃至上海全市。据陆天一介绍,“维稳妈妈”的成效受到上海高层的关注,并作了有关批示。

那么,与其他社会管理创新相比较,“维稳妈妈”有何不同之处?基于“维稳妈妈”形成的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到底能走多远呢?

施湾社区原属上级政府――川沙新镇,在总结“维稳妈妈”经验时认为,这是“党群合作、政社合作”的威力,深化了社会管理方法。

也即是说,随着社会利益和阶层的分化,需要一种在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社会组织,来解决政府和市场解决不好、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维稳妈妈”项目中,邱士瑛解释这个社会组织正是“非利益第三方”,“例如知心大嫂妇女儿童服务中心,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或其他参与进来帮助政府分担忧愁的社会组织。”

这是“维稳妈妈”创新的特点之一,但其并非“第一个吃螃蟹”者。在其他地区,类似做法已不新鲜。如2000年10月,浙江义乌成立了“义乌市总工会职工法律维权中心”,该中心属于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组织,旨在维护农民工权益。又如,山东省新泰市“平安协会”社会组织维稳机制创新,旨在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化解社会矛盾。

与其他社会管理创新相比较,“维稳妈妈”项目独有的理念应在于其对“家庭功能修复”的关注与着力。这让整个项目演变为基于“家庭建设”而进行的积极的社会管理,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急式的、消极的社会管理。

进一步说,只有“家庭建设”了,才能进行“社会建设”。这与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的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相符合。

此外,“维稳妈妈”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其是一个项目,而不是一项工作。从妇联的一项工作,到社工一个项目,名称变换的背后是现代社会管理理念与方式的引入。作为一个项目运作的维稳创新,“维稳妈妈”从评估、招标、运作、评价显然都更为突出透明、公平、参与、关怀等社会管理理念。

但从另一方面说,“维稳妈妈”项目的间接目标是配合政府部门,预防和控制上访。经分析,96户访民中,80%属于跟风型,20%属于精英型:“他们有自己的明确诉求,需要靠政府解决”。

第11篇

[关键词]上海社区矫正发展历程优点问题

社区矫正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不断进步、刑事政策日趋理性化的重要标志。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开展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在此之前,上海市社区矫正工作已于2002年8月在市委政法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开来,经过四年多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符合上海实际、具有上海特色的社区矫正运作模式,此模式已成为当前各省、市效仿与学习的典范,同时也为理论界与学术界研究与探讨我国社区矫正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实践操作空间和理论思考空间。

一、社区矫正概念界定

社区矫正(communitycorrection或community-basedcorrection)亦称社区矫治,起源于十九世纪,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改造罪犯的方式,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目前关于社区矫正的含义,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学术界与实践界都存在一定的争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社区矫正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一个刑罚执行过程,也是一个专业社会服务过程。2003年7月,两部两高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对我国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做了基本规定,确定五种罪犯可适用社区矫正:“被判处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暂与监外执行的、被裁定假释的、被剥夺政治权力并在社会上服刑的。”另外,社区矫正除了具有这种刑罚执行的功能外,它还是一个通过解决矫正对象的心理、社会适应困难等问题,恢复矫正对象的社会功能,促进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的社会工作过程。

二、上海模式的发展历程

建国后,虽然我国的刑事法律已确立了“社区矫正”的制度,但由于国内外多种复杂原因,致使我国的社区矫正进展缓慢。二十世纪末,上海市监狱学会专家组的老同志根据他们长期的执法经验、借鉴世界行刑的发展趋势以及上海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客观需要,提出了扩大社区矫正的建议和方案,引起了市委、市政法委的重视和支持。2000年9月,上海市女子监狱试行了对罪犯半监禁刑处遇的探索,对于符合条件的罪犯,允许从周一到周五回社会参加劳动,周末回监狱服刑。同时,上海市少年管教所对关押对象实行了“试工试读”的制度。

在我国加入了WTO后,进一步促进了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为了社会的稳定,为适应国际行刑现代化的趋势,刑罚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上海于2002年8月开始了在徐汇区斜土路、普陀区曹杨新村和闸北区宝山路三个街道扩大社区矫正的试点,试点的管理对象包括缓刑、假释、管制、保外就医和剥权人员。到2003年1月在这个三个区的31个街道(镇)进行全面开展工作,再到2003年8月又扩大到浦东、卢湾两个区,在全市的5区的59个街道(镇)试点,试点工作走过了3年艰苦探索的不凡历程。2003年初,上海市委政法委经过半年的调研,提出在全市构建预防犯罪工作体系的思路,即按照“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各方参与”的方式,由政府出钱购买服务,引入社团和社工帮助吸毒者、社区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三类特殊人群树立生活的信心和能力,从源头上预防犯罪。2004年2月,在肯定前一阶段工作成效的基础上,上海市按照前一阶段提出的“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行、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组建了的三个民办非企业性质社团组织,即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和上海市阳光青少年事务中心,标志着社团自主运行的实质性启动。2004年8月起,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体系建设在全市各区县范围内全面推进,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各司其职、协同管理的综合治理新格局。

三、上海社区矫正模式的评析

(一)上海模式的优点分析

1、上海模式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上海位于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实力雄厚。良好的社区环境不断培育形成,基层组织和文明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市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和民主法制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初步形成了一支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队伍。另外,市委、市政法委对上海市法制建设的改革和创新非常重视和支持,也为扩大上海的社区矫正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上海模式具有专业工作理念,在整个模式的构建与发展完善中,设计者与实施者超越了传统依靠行政方法的实施的理念,而采用了社会工作关于平等、尊严、接纳、诚信等方面的理念,以及发挥社会工作康复、预防功能的理念。因此,从一开始就强调了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用到社区矫正的过程,通过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推动民间社团的自主运作,实行专门化机关管理和社会化管理相结合。

3、上海模式的独特的体制建设,上海市成立了以市委政法委牵头协调,公、检、法、司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社区矫正办公室、青少年事务办公室,作为政府主导推动机构负责统筹规划三项工作。在政府的主导与推动下,分别从事禁毒、社区矫正、青少年事务三项工作的民办非营利社团——上海市自强服务社、上海市新航服务总社、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成立并良好运作,标志着“社团自主运行”的顺利开展。这三个社团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的费用,承担政府指定的服务项目,主要职能为人事招聘、培训与考核以及制定统一的工作要求等日常管理。在区级层面,对应三个社团各区相应有三个社工站,各个街道都设有社工点。

4、上海模式的矫正队伍构建,通过政法选聘与社会招聘两种方式建构,社会招聘的工作人员按1:50的比例配置,招聘的人员大约12%左右的专业为社会工作与法律。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每月工资待遇是2000元,大专学历的只有1500元(另外每年具有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福利待遇)。而选聘的人员指导、帮助招聘人员熟悉工作,并以每年25%的比例退出社区矫正工作;选聘人员除原先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外,适当给予电话补助、交通费用补助和餐饮补助。社区矫正工作者在正式上岗进行社区矫正前,进行120个课时的集中封闭式培训,授课老师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与法学专业的专家与教授,分别进行法律知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矫正业务与流程等课程培训。另外,每人每年至少要进行48小时的再培训,主要包括新的政策规定的学习、具体工作中的一些方法、技巧,如谈话技巧等。

5、在矫正内容方面,通过建章立制,初步形成了社区服刑人员日常管理、学习教育、公益劳动、帮困解难、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建设五大工作内容。同时建立了五大基地:政治思想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爱国教育基地、公益劳动基地和推荐就业基地。

6、在考核评估方面,由市社区矫正办分别对矫正工作站、社工点进行考核,其标准包括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管理职能;重新犯罪率的大小;法律文书是否齐全;矫正方案是否规范;台帐是否完善等方面。对于社工的考核,制定了“台帐建立率、案主见面率、重点案主谈话率、个案涉及率”为主要内容的目标考核制度,而不是一味强调总结报告与重新犯罪率的多少。

另外,他们与上海大学法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在理念的设计、制度的建设、人员培训以及其它具体矫正工作开展的各环节都展开了密切的合作,为上海社区矫正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上海社区矫正模式存在的问题

尽管上海的社区矫正工作在矫正理念、具体运作方式、矫正方法等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但由于上海的社区矫正工作仍处于探索中,不免有许多的不成熟与有待完善之处。

1、执行主体的执法权威不够,上海社区矫正执法主体是公安机关,而实际执行的工作主体是司法行政部门。街道司法所承担着社区矫正的一线工作,责任重大,但法律政策又没有赋予司法行政机关相关的执法权。导致了司法所工作缺乏法理和政策依据,也无法保证矫正措施的实施到位。对于不配合矫正的对象由于矫正人员缺少法理权威,又不能直接采取强制性措施,导致矫正的执行出现困难。而一旦矫正对象重新犯罪,工作责任的主要考核对象则是司法行政部门,这种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相分离的格局,不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

2、上海的社区矫正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现象明显。就社区矫正本身,出现公安的执法主体、司法的执行主体以及社团的运作并存局面,另外对于政府主导下的独立社团的管理上,人员、资金和业务由不同的职能部门在主导,从而影响了矫正工作开展的质量与效率。

3、上海模式强调了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用到社区矫正的过程,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推动民间社团的自主运作,实行专门化机构管理和社会化管理相结合。但在整个社团运作中,行政干预色彩依然较强,政府并未把社团看成是独立运作的机构,在资金调配、人员招聘、社团及社工的考核评估等方面依然主导社团的运行。

4、当前上海社工网络的建立是行政建制的简单复制,不够精简科学,工作效率也有待提高。同时,社工配置不够科学,上海市要求社区矫正的配置比例是1:50,但在实际工作中,每一街道的矫正对象的数量不均无法真正按此要求配置,造成资源的分配不均与浪费。

5、在社工的管理考核方面,上海制定了以“台长建立率、案主见面率、重点案主谈话率、各案设计率”为主要内容的目标管理考核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督促矫正工作者主动与服务对象接触,但在实际与矫正工作者的访谈中发现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现象:做得好不如做得多,做得多不如讲得多,讲得多不如写得多。许多工作光看数量与台帐,不能真正起到考核的作用。

6、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与要求不相适应,在社会招聘时对人员的专业无任何要求,最终招聘的人员大约只有12%左右的专业为社会工作与法律,影响了专业矫正工作的开展,而且许多招聘来的社会工作者经过专业培训后,工作内容主要是非专业性的文书工作,自身的专职与特长没能很好的发挥。另外,社工的待遇与激励机制也及待完善。

四、上海社区矫正模式发展的未来

从上海社区矫正现行模式我们可以看出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相分离的格局所造成的工作中的矫正措施的实施不到位、矫正的执行过程困难重重等重大问题,严重影响了矫正效果的发挥,以至于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属性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而导致社区矫正偏离正确的轨道。因而,笔者认为社区矫正的将来发展方向应该是克服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相分离的格局,尽快建立以司法行政主体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参与为基础,着力于扩大与稳定专业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队伍,使矫正程序不断规范化、法制化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司法[2003]12号)

[2]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市社区矫正工作培训教材[Z].2004年修订本

[3]李增禄.《什么叫社区矫正工作》[J].上海,《社区》,2003.5

[4]张煜.《社区矫正的理念》[J].《法制论丛》,2005.1

[5]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吴亦明.《现代社区工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张煜,费梅萍.《社区矫正实务过程》[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ThepracticeandtheponderingoftheShanghaicommunityrectifies

WANGLi-na

(SchoolofSocialdevelopment,NanjingNormalUniversity)

Abstract:ThepatternoftheShanghaicommunityrectifiesisamaturerpatterninourcountry.Thearticlefirsthasmadethebrieflimitstothecommunityrectifies,thenfromtheShanghaicommunityrectifies''''developmentcourseobtainingandintheauthoron-the-spotinvestigationfoundation,hasanalyzedthespecialmeritandtheexistencequestionwithemphasis,finallytheauthorhasmadetheforecasttoitsdevelopmentdirection.

第12篇

一、质控原则

实行分管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护士长的二级质量监控,加强专项质控和安全管理,促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二、工作目标

1、护理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合格分70分)≥100%

2、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合格分90分)≥95%

3、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合格率≥95%

4、优质护理质量考核合格率(合格分90分)≥95%

6、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7、消毒隔离合格率100%

8、健康教育覆盖率100%

9、健康教育有效率≥90%

10、医疗废物处理合格率100%

11、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一消毒执行率100%

12、注射室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合格率(合格分90分)100%

13、手卫生依从性≧90%

14、核心制度执行率100%

15、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0%

16、护理差错发生率<0.5%

17、导医导诊出勤率100%

三、护理质量护理安全管理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护理质量评审标准》及《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平安医院建设》等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质量标准,提高门诊服务水平。

1、加强导医导诊、分诊护士服务能力的培训,体现我院良好精神风貌。上岗着装整洁、规范,佩戴胸卡,医务人员语言通俗易懂,态度和蔼热情,尊重患者,体现良好医德医风。合理配置门诊大厅人员,有效引导和分流患者。

2、保持环境整洁,营造温馨就诊环境。做好就诊区域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候诊区、诊室、卫生间等环境管理,保持安静、整洁、安全、舒适。达到公共场所无吸烟要求。

3、设置醒目标识。路标、楼层、科室、安全标识指引醒目易于辩认。

4、提供便民设施。完善自助预约、挂号、查询等服务,为患者提供饮水、应急电话、轮椅、纸、笔等便民设施;完善无障碍设施。

5、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落实优质护理要求。门诊全覆盖:导医、分诊、注射室等部门,责任护士全面履行护理职责,根据所负责门诊患者的疾病特点和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对患者实施身心整体护理。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加强医务人员人文教育和培训,提高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

6、分诊护士做好分诊工作。执行“一室一医一患”诊查制度,在门诊诊室、治疗室、检查室设置私密性保护设施。保护患者隐私。

7、加强社工和志愿者服务。配合医院完善社工和志愿者队伍专业化建设。积极开展社工和志愿者服务,优先为老幼残孕患者提供引路导诊、维持秩序、心理疏导、健康指导、康复陪伴等服务。充分发挥社工在医患沟通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8、妥善化解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规范门诊投诉管理。提供有效途径方便患者投诉。由门诊主任、护士长负责患者投诉处理和反馈,对于患者反应强烈的问题及时处理并反馈,对于患者集中反应的问题有督促整改、持续改进。

9、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培训,认真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加强皮肤科治疗室、门诊外科检查室、门诊注射室几个重点部门院感管理。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及技术操作规范,预防院感及差错事故的发生。

10、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教常见病多发病及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慢性病和各类传染病防控知识。

11、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为危险、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和放射源等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加大应急处置能力和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安全教育,以提高门诊病人的人身安全防范意识。告知报警及投诉电话。门诊的应急处置主要是突发火灾、地震、停水、停电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首先做好应急的培训,做到一旦发生应急事件能正确处理,把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按全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好全年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不断完善门诊部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及各项应急预案。

12、加强各级护理人员的三基培训及急救能力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及危急重症的抢救配合能力。

13、认真落实两级质控职能职责。科室质控小组每周质量自查,护士长每月检查一次,护理部每月进行全面护理质量检查。每次检查有记录、反馈和改进措施,并对重点问题跟踪检查,保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14、严格按医疗文书书写要求,完善各种文书及表格登记。

15、加强质控人员和护士长能力培养,会应用:五常法、QCC、PDCA等质量管理工具,持续改进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