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少儿形体礼仪

少儿形体礼仪

时间:2022-10-13 11:33: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少儿形体礼仪,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少儿形体礼仪

第1篇

【关键词】少儿舞蹈 阴盛阳衰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09-03

本人是一名少儿舞蹈教育工作者,从事少儿舞蹈教育已经十多年。在工作中,笔者发现来学习舞蹈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小公主”,而且越来越低龄化,人数也越来越多,却很少看到有主动要求学习舞蹈的“小小男子汉”。大多数家长在潜意识中认为女孩应该练习舞蹈,而且需从小开始练习,让孩子塑造美丽的形体以及拥有与众不同的高雅气质,却极少有家长意识到男孩也一样可以通过练习舞蹈来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提升气质,因此少儿舞蹈呈现出“阴盛阳衰”的局面。对此,笔者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少儿舞蹈“阴盛阳衰”现状调查

在国内,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没有单独开设舞蹈课程,孩子们学习舞蹈的途径有学校舞蹈队及少年宫、活动中心、少年之家、群众艺术馆等培训机构。笔者通过走访这些机构、发放调查问卷,对当前少儿舞蹈“阴盛阳衰”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及分析。

笔者根据从事舞蹈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设置了调查表(见右图),以南宁市3-16岁参加舞蹈学习班的学员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表200份,回收调查表178份,有效表175份。其中收到女学员填写的表格160份,占91.4%;男学员填写的表格15份,占8.6%。对回收的表格所填写的内容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1)女学员平均年龄11岁,学习舞蹈年限平均为4.5年;男学员平均年龄8岁,学习舞蹈年限平均为1.5年。以上数据说明,男学员学习舞蹈的平均年龄比女学员偏小,学习舞蹈的平均年限也比女学员偏短。能坚持学习3年以上的男学员基本上很少,而女学员则基本超过3年;由于男学员年龄偏小,说明男学员越长大越不爱学习舞蹈。

(2)对“舞蹈是女生才应该学的吗?”这个问题的选择,在175份有效问卷中,有148人选“是的”,占84.6%,说明大部分舞蹈学员认为舞蹈应该是女生学习的。

(3)在回答“对舞蹈喜爱程度”这个问题时,160份女学员的调查表中有150人选择“很喜欢”,10人选“一般喜欢”,没有人选“不喜欢”;而在15名男学员中,选择“很喜欢”的只有4人,6人选择“一般喜欢”,5人选择“不喜欢”,说明参加舞蹈学习的男生中有少部分是不喜欢舞蹈学习的。

(4)在回答“学习舞蹈的目的”时,女生基本选了多个答案,包括“锻炼身体”“塑造形体”“参加表演”“可以和大家一起玩”“跳舞使人变美丽”,很少选择“是父母让我去才去的”;男生则有50%以上选择“是父母让我去才去的”。

(5)在回答“学习舞蹈最终结果”时,90%以上的女生选择了跳舞是开心的,是自愿学习的,并愿意继续学习;而男生有60%选择不开心、非自愿、不想继续学习。

(6)在回答“不继续学习的理由”时,15人中有10人不想继续学习,其中认为“舞蹈动作太难了”的有7人;认为“男生太少了”的有6人;认为“男的跳舞像女生”的有7人;选其他理由的没有。

二、少儿舞蹈“阴盛阳衰”现状的成因

1.社会传统观念影响

男孩大多顽皮好动、行为粗犷、性格奔放,有比女孩更强的粗野性,而舞蹈所表现出的形体美、姿态美以及细腻的动作,都与男孩的这些性格相去甚远。因此,男孩大多喜欢耍棍弄棒、舞刀弄枪、学武术、玩踢球等活动,在打打杀杀中体现“男子汉”的性格,而不愿意踢腿、压腰,这实际上是对舞蹈的误解,这种把舞蹈同绵软的性格划等号的认识是极其错误的。令人深思的是,大多数男孩的家长也助长了这种偏见,总觉得学舞蹈是女孩的事情。

2.舞蹈培训内容女生化

从事舞蹈事业的男性愈少,人们观念上的偏见就愈顽固。一些人把跳舞同性别等同起来,认为舞蹈本来属于女性,女性的身体和性格都比较柔软、弱小,因而比较适合跳舞。还有些封建残余思想严重和品位不高的人则认为,跳舞只是一种消遣娱乐,女人跳舞可以充分展示形体美,为男人们提供视觉上的享受,而男性从事舞蹈事业则被认为没有“男人味”,甚至觉得“没出息”,缺乏阳刚之气,因此,男性较少从事舞蹈事业。这便导致了舞蹈培训内容更倾向于女性,阳刚之气的舞蹈作品少,男性舞蹈人才也更为奇缺。这就从反面加剧了这种观念,认为舞蹈本来就是蹦蹦跳跳、杨柳腰身、风摆荷花,男性根本不适合去跳。如此恶性循环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男性从事舞蹈事业的错误认识。

3.男生难以完成舞蹈基本功培训

学习舞蹈需要练习基本功,这个过程既辛苦又痛苦,男孩尤其害怕练习基本功。个人认为,舞蹈教材不能太过注重基本功、技巧的练习,可以把基本功当成辅助练习的一种手段。例如,每节课热身可以适当压压腿、压压膀子、活动一下筋骨,不要过分强调软开度及高难度的技巧动作,要以快乐健康、兴趣爱好为首要目的,开展普及性的舞蹈教育。

三、改变少儿舞蹈“阴盛阳衰”现状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

要改变少儿舞蹈“阴盛阳衰”的现状,首先要转变舞蹈是女生才应该学习的传统观念。首先,向社会宣扬舞蹈是一门培养综合艺术素质的学科,对广大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通过肢体语言与音乐巧妙舞出有节奏感的动作,可以锻炼儿童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伸展性。我国有许多著名的舞蹈编导、演员都是男性,如张继刚、陈维亚、丁伟、黄豆豆等,他们至今都活跃在舞台上,并且都是非常优秀的舞蹈编导、舞蹈家。其实男生学习舞蹈比女生更具有优势,因为男生的体力、耐力、爆发力都比女生要强,舞蹈的表现力也更丰富、更具感染力。

其次,可以学习国外经验。近几年,笔者有幸带队到欧洲各国参加文化艺术交流,特地向导游、当地留学生、志愿者了解各地舞蹈教育的情况,发现在国外舞蹈就好比一门社交礼仪课,是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习的,不管男孩女孩,只要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学习舞蹈,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互助互爱,培养团队精神,提高与人相处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如果国内的家长们也能意识到舞蹈是一门社交礼仪课程,就会转变思想观念,让男孩参加舞蹈学习。

2.让舞蹈走进校园,成为一门必修课

现在各地市的教育部门每年都会举办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项目有舞蹈、器乐、声乐。参加的学校都非常认真对待,派出的参赛队都是由经过较系统规范训练、艺术功底扎实、有比赛实力的学生组成。如果能把舞蹈正式纳入学校成为一门必修课,那么男孩不管被动还是主动都必须进行舞蹈训练。如果舞蹈能成为学校的一门必修课,每学期还进行考试,那么男孩就会自然而然地参加训练,并认真对待。舞蹈课有别于体育课,它是融音乐和舞蹈动作为一体的艺术学科。通过舞蹈训练可以使学生之间加深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使之富有凝聚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身体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在音乐中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塑造美好体形及高雅气质。如果舞蹈真的能成为学校的一门必修课,在将来的中小学生艺术节舞蹈比赛中会出现更多“小小男子汉”的身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成立男生舞蹈班,选用男生舞蹈教材

正因为缺少男生舞蹈学员,才更应该针对男生开办男生舞蹈班。男生舞蹈班可以安排不同于女生的教学。首先,教学内容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武术、戏曲、太极、爵士、牛仔舞等多种元素巧妙结合,编创成舞蹈组合,使之富有阳刚之气、具有明显的男子汉特点,这样会吸引更多的男生来主动学习舞蹈。另外,现在大部分的舞蹈课都是女教师授课,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建议男生的舞蹈课由男教师授课,那么男生学习舞蹈便不会出现所谓的“娘娘腔”。

其次,有一套适合男生的舞蹈教材很重要,这样才能吸引他们主动学习舞蹈。前面提过必须有合适的教材才能上好男生的舞蹈课,同样,学校的舞蹈课也必须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舞蹈教材。学校的舞蹈教学应多以集体舞为主,富有时代感,抒发健康情怀,能够展现中小学生风采,也可以教授一些具有民族特点、地域特色的少儿舞蹈。这样可以带动男生积极参与训练,丰富学生的艺术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学生的气质和精神面貌更加健康阳光。

目前,我国的少年宫、活动中心、少年之家、群众艺术馆等各大校外艺术培训机构使用的少儿舞蹈教材有北京舞蹈学院孙光言教授主编的《中国舞蹈等级考试教材》,中国舞蹈家协会主编的《中国舞考级教材》《小舞星教材》,中国艺术研究院出品的《琦琦芭蕾教材》《华彩中国舞蹈考级教材》,中国歌剧舞剧院主编的《中国民族舞等级考试教材》。这些教材都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编创的,具有科学性、规范性、专业性,富有童趣,因此被广泛使用。但细细看来这些教材其实还是非常适合女生练习,偏向于女性化,当然也有少部分中性组合男女适用,但毕竟只占少数。笔者所在的活动中心使用的是中国舞蹈家协会主编的《中国舞考级教材》《小舞星教材》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编创的《琦琦芭蕾教材》《华彩中国舞蹈考级教材》。这些教材分有启蒙级、初级、中级、高级,适用年龄从4岁到16岁,动作优美、音乐动听,为许多前来学习舞蹈的女生所喜欢。通过这些教材的学习,每年有许多孩子参加舞蹈考级,通过考级提高对舞蹈的兴趣,锻炼胆量,增加演出经验。许多孩子还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艺演出,多次参与演出的孩子充满灵性、自信,视野开阔,从最初的胆小害羞逐渐变得快乐开朗、落落大方。由此看来,少儿舞蹈既是一门比较受欢迎的素质教育课程,又是一个具有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的培训科目。

4.教师要注重“教舞育人”

现实中,教师较少考虑男生生源不足的问题以及性别比例问题,没有充分关注、研究男生的特点,忽视了男女生的心理差异,所编排的舞蹈也极少表现男生英气勃勃、威武庄重的矫健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男生学习舞蹈的失落感,压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师作为男生学习舞蹈的先导者和引路人,其作用尤为重要。首先要争取家长的配合,得到他们的支持。特别是那些初涉舞蹈领域的男生,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按照他们的兴趣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舞蹈教学课程。在管理上,要安排责任心强的教师任课,经常举办公开课,展示男生的学习成果,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多编排一些适合男生特点的舞蹈节目,让他们尽可能参加一些社会演出活动,让男生当主角、挑大梁。

第2篇

舞蹈课是本专业学生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初等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遵循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质,着眼于舞蹈知识技能和师范能力的整合发展,精选教学内容,重视艺术实践,体现舞蹈课与小学音乐教育的衔接关系,以培养高素质的综合艺术人才。现今社会需要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从事舞蹈教学工作,为满足社会需求,在教学中明确教学内容。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学生基础差起点低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作性思维能力,保证舞蹈目的和任务的完成。现今在各院校初等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是专业课之一。按照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对舞蹈课进行安排。如:运动会上的舞蹈表演、校组织的文艺晚会以及技能比赛等,从而加强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还加强学生的授课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舞蹈课的意义

1、改善身体结构、塑造良好的形体

未来社会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个人素质包括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及审美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使各器官、系统良好的生理机能状态,还包括健美的体形和身体姿态。舞蹈是通过身体语言来表现美、创造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爱美天性从自然状态向自觉状态提升,使之能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形体与舞蹈教学中的姿态、礼仪、柔韧、形体操、矫正操等都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全而发展,培养健康的体魄、健美的体型、良好的姿态、高雅的气质和风度,使她们动作优美、体态矫健,使畸形不良和不正确姿态得以矫正,塑造自己理性的健美形体。

2、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活动是促进学生各种审美要素发展的根本途径。它对于个体审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在于审美经验的积累和提升。要使学生吸引审美文化的营养,从而内化为个体自身的人格素质,必须通过他们身心投入其中的审美经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情感表现成为可能,而且使她们在具体的审美感受中,接受全人类优秀的审美成果。在舞蹈课中,会学习简单的各民族民间舞。学生可以通过舞蹈动作,音乐来认各民族的风格特点以及任务特征。也有根据主题内容,通过认识、理解选择适应时代的特征,进行自己组织编排歌舞表演。充分体现了他们智慧、情感和才能,激发学生审美的创造兴趣和热情。舞蹈课中可以欣赏各个作品。在欣赏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组织用中外著名的音乐、舞蹈、文化历史知识进行赏析活动,帮助他们理解作品内涵,满足学生渴望追求美的欲望,表现内心情感的需要,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文化。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的积极性,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发人进行墨中活动的推动力。舞蹈课中会学习集体舞蹈及创编,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自拍一些舞蹈。可以在自习时间、午休时间和课余时间,根据校园主题节目等进行开展。便于学生工作以后可以适应工作需求,例如:运动会、联欢会、儿童节等,给学校增添文化气息,学习了舞蹈可以使学生在编舞的过程中有“新理念”“新思路”。学生编出了舞蹈,在编排过程中找到窍门,找到乐趣,从中找到一些学习的方法,慢慢会对舞蹈及创编有学习兴趣,也可以增加自信心,有了学习兴趣,找到学习窍门,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找到一些方法,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4、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有舞蹈创

编的能力和教授舞蹈的能力初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只要将舞蹈表现出来,还要具有舞蹈创编和教授舞蹈的能力。小学的音乐课中,多数以学习儿童歌曲为主,所以儿童舞蹈创编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儿童舞蹈创编就是根据少儿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创造出适合少儿的舞蹈。小学音乐没有专门的舞蹈教材,舞蹈内容要靠教师自己去挖掘,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舞蹈因素,经常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编入舞蹈。比如说你学习歌曲《老动作光荣》,是妙穴学生大扫除的情景,在动作设计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尽量把学生在大扫除中扫地,擦窗户,拖地的动作,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来表项。作为初教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以后,有责任充分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在自己的教育领地内,努力的培养和发展好学生的艺术潜能。

第3篇

[关键词]必要性;可行性;因材施教

粤剧与广东音乐、岭南画派被誉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2006年粤剧被国务院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粤剧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粤剧的保护与传承势在必行,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普及粤剧知识入手,而只有从娃娃抓起,才是抓到了根本。具体怎么抓?我认为首先应在小学中施行,有关知识进课堂、进教材,成为学校普及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才能春风化雨,循序渐进。笔者作为文化馆戏曲(粤剧)干部,对于“粤剧进校园”活动十分认同,并于数年前已在海珠区一些小学校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颇有感受。

一、粤剧进小学校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粤剧进小学校园应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粤剧知识普及的首选。有人会说,从娃娃抓起,年龄越小越好,不如就从幼儿抓起,其实不然。幼儿园的小朋友由于年龄太小,身体娇弱,这个时候对任何事物都有新鲜感,没有形成个人爱好,因此对幼儿来说,除了个别极有天赋的之外,只能停留在有关简单的童谣、粤乐方面。中学生虽已形成个人爱好,但课业较多,学习压力大,很难抽出较多时间系统学习粤剧基本知识。而大学生已经形成世界观且具有分析能力,此时重在培养年轻观众,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思辨能力与创作能力更为恰当。而小学阶段,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启蒙阶段,求知欲和模仿力可塑性强。可以尝试结合音乐课融入广东音乐、粤剧小曲元素,让学生对粤剧有初步了解;结合课外文化艺术兴趣班,传授粤剧有关知识。再者,小学生身板柔软,练腰腿功较适合,效果事半功倍,是学习粤剧入门、培养小演员的黄金时段。把粤剧文化引进校园,在实践中发现艺术人才,注重培养,让他们个人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为培养接班人打下基础。凡是基本功扎实的粤剧演员,都是从小练习基本功的。在普及方面,加强粤剧在小学校园的推广力度,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拓宽视野,培养学生向善、向美、向真的品格;通过基本功训练,有关知识的耳濡目染,让更多的小学生了解粤剧、喜欢粤剧,吸引他们关注和参与到艺术体验中来,感受粤剧艺术的文化魅力,达到普及粤剧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根据青少年特点因材施教,激发青少年兴趣点

2015年,海珠区粤剧进校园活动首先在同福西小学展开。笔者作为区文化馆负责此项工作的专业干部,如何针对青少年特点,在培训辅导方面采取何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提高他们学习粤剧的兴趣,是摆在面前的课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索。

1. 从讲故事入手。粤剧剧目数量众多,题材广泛,据粤剧史家的不完全统计,粤剧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万一千多个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笔者就从讲故事入手,把粤剧剧目和诗词典故、三字经、百家姓中惩恶扬善、移风易俗、尊老爱幼,讴歌爱国、正义、礼仪、诚信的内涵丰富的内容,编成饶有趣味、通俗易懂的课本剧,在培训前讲述,以提起学生的兴趣,继而引发他们的表现表演欲望。

2. 结合武术、舞蹈元素施教。粤剧包含了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形式,首先要练习基本功。好动、模仿性强,是小学生的天性。不少男生喜欢武术,女生喜欢舞蹈,而粤剧许多基本功充满武打、歌舞元素,可以结合施教。例如“腰腿功”,训练的内容有“压腿”、“踢腿”、“一字马”、“落腰”、“返身”、“扎马”、“旋腰”等,是所有表演行当的演员都必须训练的项目,其中“压腿”项目作用于拉松大腿韧带,增强腿肢的柔韧性,与舞蹈基训相同;“踢腿”、“扎马”是武打元素,我就结合一些简单的功夫动作、舞蹈元素进行培训。针对有些学生喜欢耍枪弄刀,按照他们的爱好,教“小快枪”、“大快枪”或“三十二刀”对打等等,使学生觉得很好玩,寓教于乐。还教一些最基本的粤剧简单动作,如:形体、扇功、圆场、指法、拉山、水袖、云手等,这些动作优美易学,内涵丰富,表演空间大,可较好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通过言传身教,受到学生欢迎,积极报名参加粤剧兴趣班。

3.从生活出发。在培训中,注意从生活出发,将某些平时常见的动作和生活形态加以提炼,并以戏曲特有的技艺给予美化。譬如手指动作,可以表现许多内涵,如表现天、地、日、月、春、夏、秋、冬等。孩子们开心时,外化动作是手舞足蹈,我就启发他们用戏曲表演的程式来演绎。去公园玩,天气晴朗或是刮风下雨,启l学生用戏曲动作(指天)表现,还有看花、摘花、听到鸟叫声、看到池塘水、鱼在水里游等,一系列动作用以戏曲身段展现。如表现江水滔滔,用手一指,随又双手上下微微连续起伏抖动,这是对环境的模拟;表现捉蝴蝶,双手伸开作扑状,合掌,然后徐徐打开,不料蝴蝶飞走,遗憾四望,这是象形的模仿。这样的做手仅凭类似哑语的表达方式,在锣鼓的配合下,用手部程式动作,表现人物内心各种情绪,没有严格固定的规范表演程序,凭着演员对事物的理解自由发挥,让孩子们感觉戏曲能与自身条件相契合,激发其兴趣。

4.创作新节目,提供演出平台。在唱腔方面,避免拖沓冗长的唱腔,从节奏轻快、朗朗上口的易学易唱小曲学起,而后再学简单的梆黄,由浅入深,使学生有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 2013年,笔者为名都幼儿园、逸景小学、万松园小学编排了六个课本剧以及曲艺节目:《诗林唱美》、《飞兵夜袭沙家浜》、《将相和》、《巨人的花园》、《穷人》、《字海趣游》、《惊弓之鸟》、《广州美》等。其中《诗林唱美》、《飞兵夜袭沙家浜》、《广州美》三个粤曲节目推荐参加广东省第九届少儿艺术花会节目,少儿粤剧《飞兵奇袭沙家浜》获得广东省第四届少儿梅花奖金奖,同时获得全国少儿梅花奖银奖。学员们除了学习粤剧的基本功外,还需要有演出平台,以检验及展示学习成果,提高兴趣,提升自信心。笔者为学生创作并排练了小曲《感恩尽孝歌》,在南华西街举办的“粤韵欢歌――2013年度海珠区戏剧曲艺协会戏曲调演”演出,获得观众一致好评。2015年组织策划海珠区群众粤剧粤曲调演七场,参演节目90个,参演人数250人,规模庞大,参赛人员积极热情。在比赛巡演中,有意识地安排小学生的节目参演,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开阔视野和表现自己,从而更加自信,兴趣倍增。下一步拟将网上所见的粤剧动作课间操,融入培训课程中,使学生们能经常操练,起到传播、普及粤剧的作用。

三、成立青少年粤剧粤曲培训基地

在粤剧进校园的基础上,成立青少年粤剧粤曲培训基地,是十分必要的。一些基础较好、兴趣浓厚、悟性较高的学生,渴望在普及粤剧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尝试较深层次的技能;将他们集中起来培训,不但有利于巩固所学的初级知识,更有利于发挥师资优势因材施教。海珠区文化馆率先于2013年在南华西街成立了青少年粤剧粤曲培训基地,聘请了省著名编导何笃忠,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卢海潮,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蒋文端为培训基地艺术顾问,每逢周二下午定期开展青少年粤剧粤曲培训学习,受到区内120多名小学生欢迎。学员们凭着对粤剧的热爱,每周坚持上课,每一节课孩子们都认真学习,受益匪浅,欣赏和表演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笔者与资深艺术家何国贵、市曲艺协会理事魏坤兴担任授课老师,见证了学员们的不断成长。通过几年精心培训,初见成效。于2014年参加首届广东省粤剧粤曲少儿新作品展演中夺魁,获得最佳剧目奖,主唱小演员获得表演奖,我和魏坤兴老师获得园丁奖。2016年在全省少儿粤剧粤曲题材作品展演中再获佳绩,并有两个小朋友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广东省戏剧舞蹈职业学院的粤剧班,对戏曲人才梯队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四、粤剧进小学校园亟待解决的问题

粤剧培训师资的短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粤剧师资青黄不接、严重短缺。普通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大多数是音乐学院毕业,对粤剧唱腔了解不多,歌曲与粤曲的发声迥然。现在各文化馆受过粤剧专门训练的专业干部有限,往往一人担任多项组织、策划、培训、编导、比赛活动及日常工作,个人进修学习、更新知识的时间捉襟见肘。建议今后学校、文化馆在引进专业干部时,引进一定数量的粤剧粤曲人才。建议有关部门在社会上广泛征集面向中小学、面向基层文艺团队的题材新颖、积极向上、通俗易懂、短小精悍的粤剧粤曲脚本;增加青少年学有所用、展示自我的粤剧粤曲比赛及表演平台等。

粤剧的保护传承工作是一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与持之以恒的努力。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要继续充分发挥文化馆的优势,在“粤剧进小学校园”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中,开拓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把粤剧艺术的保护传承工作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胡雅伟.新时期群众文化体系建设的探讨[J].大众文艺,2011(12);

〔2〕徐卫宏.找寻“空白”―表演基础训练要素之探索[J].戏剧艺术,2009(03);

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科 五年制 课程内容 职业化

[作者简介]杜凤岗(1968- ),男,河北泊头人,河北泊头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教育管理和学前教育;安惠敏(1983- ),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泊头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河北 泊头 06215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47-02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关键在于严格幼儿教师的培养、准入、培训和考核机制,深化幼儿教师的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质量,这要求幼儿师范类院校要针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作为我国一线幼儿教师培养主要渠道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要紧紧围绕课程这一学校教育的核心,努力使课程系统中的各个因素都能发挥职业教育功能,其中,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是实现课程整体优化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现行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是由过去中等和高等幼儿师范教育的课程叠加而成,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门类众多,容量过大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招收初中起点的学生,进行专科层次的教育。为了弥补学生高中文化的缺失,学校开设了大量的文化补偿和专科通识教育类学科;为了塑造学生从事学前教育的理念、技能、实践能力,开设了众多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类学科。虽然这种内容结构适应了幼儿教师“通才”教育的特殊性,但也造成了学科林立、内容繁杂、总量过大的问题。

(二)结构不合理,系统不科学

现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的内容体系采用必修课唯一、课堂教学主体、显性课程主导的形式,缺乏必要的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忽视学生的选择和个性;文化和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主要移植于高中和专科的课程内容,采用分科设置课程,体系庞大,挤压了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开设空间;课程内容系统忽视横向的通联关系和纵向的领属关系,学科各自为战,内容彼此阻隔、互不贯通,没有达成一致的职业教育价值指向,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和“渐进式”梯度结构。这种“结构性”的问题淡化了职业教育的“色彩”,难以形成课程系统的整体教育合力,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不理想。

(三)内容陈旧,定位不准确

现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的课程内容主要移植于过去中等和高等幼儿师范教育,未建立起具有“五年制”特色的教材体系,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学科教学内容定位不准确、不统一, “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原理阐发、轻案例和实际运用”等问题严重,不利于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框架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不同于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学前教育本科,它主要是面向幼儿园教育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这种特定的人才规格定位决定其课程内容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因此,其课程内容的构建必须确立“实践能力本位”的思想,采用职业教育的理念,讲求“工学结合”和与未来岗位的对接,打造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特色;必须适应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注重专业文化、理念、态度和专业技能能力的培养,打造课程内容的专业教育特色;必须考虑学前教育专业“通才教育”的特殊要求,突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广泛性和基础性,打造全面教育特色;必须体现其高等师范教育的属性,做到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两结合”,坚持学生人文和专业素质“双培养”,围绕着“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两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建设,打造素质教育特色。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幼儿园教育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在满足“ 广泛、必需、够用”的基础上,突出工具性和基础性;专业理论课程内容以职业素养持续发展为目标,突出理念化和实践性;专业技能课程内容以幼教岗位实际需求为指向,突出语言、艺体、保育教育等职业核心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进行全面启蒙教育的要求,构建“文化奠基、理念引领、应用为本、技能先行”的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基于上述认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职业化建设的框架应包括文化基础与应用课程、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三个课程板块,各板块由相互贯通学科集群组成,采用“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活动课程并存”的课程设置形式。

(一)文化基础与应用课程内容板块

此板块由三个学科集群构成。首先,需要对现行课程中的文化补偿和专科通识类课程内容进行压缩整合,由分科设课转化为综合学科设置,为专业课程开设预留更大的空间。其次,对文化学科内容进行专业化改造,嵌入职业教育功能,文化基础学科与应用性学科并行开设,以发挥其文化奠基和专业教育的双重功能。

1.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与应用学科集群。把高中文化补偿课程中人文类学科(历史、地理、政治等)和专科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思政类学科以及其他门类社科类知识压缩整合,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综合为“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学科,与“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科相互融合,横向贯通,并行开设,实现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在学前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有机结合。

2.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应用学科集群。把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整合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学科,与“幼儿园科学、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科并行开设。

3.学生成长指导学科集群。把幼儿教师礼仪、就业指导、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职业道德与认识、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学习方法指导、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内容整合为“成长指导”学科,缩减周课时,拉长学程,伴随并指导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以上三个学科集群均为必修课程,应在后两年学程中适当添加文化选修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以及国学、文学名篇阅读等,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内容板块

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是实用型幼儿教师的重要标志,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的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是核心课程。此板块构建要遵循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讲求内容的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必须提供技能训练的程序和原理性知识,必须与相应的教育方法学科内容结合,使学生明确每项技能“怎样做”“为何做”“怎样用”;要根据幼儿教师职业的需要,把语言、艺术、教育教学技能等技能的训练作为重点,把综合教育技能渗透到一般专业技能训练中。本板块主要由六个学科集群组成:

1.汉语言学科集群。“文选与写作”“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幼儿文学” “听话与说话” “普通话等级证书辅导”“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语言文学基础与应用主干学科依次全程开设。其中“文选与写作”放在在一、二年级,“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放在三年级,“幼儿文学”放在四年级,“听话与说话”放在前三个年级,“普通话等级证书辅导”放在四年级,“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放在五年级。同时,把“朗读、讲故事”以活动课程的形式全程开设,使之形成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为主线的语言课程系统。

2.外国语学科集群。与上同理,本集群由“实用外语语法与语音”“外语基础”“外语阅读”“外语口语与听力训练”“少儿外语教学法”等主干学科组成。其中一年级开设实用外语语法与语音,二、三年级开设外语基础课,四年级开设外语阅读,五年级开设少儿外语教学法,口语与听力训练课全程开设,以突出外语口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3.音乐学科集群。围绕着幼师生音乐素质综合性要求和音乐素质生成的规律,音乐课程内容应由音乐理论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逐步过渡到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应用。开课的顺序大致为:一年级开设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形体与舞蹈基训;二年级开设声乐基训、和声与键盘、现代舞蹈;三年级开设歌曲演唱(儿童和美声、民族、通俗歌曲)、键盘器乐弹奏与合奏、民族与国外舞蹈;四年级开设童声合唱与指挥、键盘即兴伴奏、少儿舞蹈与创编,五年级开设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把音乐欣赏、小器乐演奏、非键盘乐器演奏、音乐编导、播音主持、晚会组织等作为音乐选修拓展课程。

4.美术学科集群。一年级开设美术基础(素描、水粉、速写)、书法;二年级开设图案、国画;三年级开设简笔画创作、手工制作;四年级开设手工美学与美术欣赏、幼儿园环境设计;五年级开设美术教学法。把摄影摄像、舞台设计、手工染绘、形象设计、服装设计课程作为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的广度。

5.现代教育技术学科集群。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技能,应把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对接起来,在前四个年级依次开设计算机操作基础、课件制作、电脑美术、电脑音乐制作等学科。

6.体育学科集群。体育舞蹈、韵律操、体育游戏、器械类活动、幼儿园体育教学法等课程与大学生体育教育内容并行开设,以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服务幼教职业的双向目标。

(三)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板块

学前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学前心理学、幼儿卫生保健基础、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幼儿园课程、家庭教育学、幼儿园管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主干学科;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包含教育见实习、教育调查、教育模拟实践等活动类型。

塑造学生先进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和实际岗位工作能力是本集群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和岗位实践能力形成的前提是理论学科教学与专业实践活动的高度融合,要将两个类别的学习内容穿行,紧密结合。具体做法是: 学前心理学与幼儿心理观察测量、幼儿心理健康调查等实践活动穿插,幼儿卫生保健基础与卫生保健见实习活动穿插,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心理学与幼儿园教育见实习、幼儿教育调查、幼儿园参观等实践活动穿插,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园教学见实习、游戏见实习、模拟实践等活动穿插,幼儿园管理与幼儿园或班级管理见实习活动穿插,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与定岗见实习结合,家庭教育学与家庭教育观察调查活动结合。

为了使理论与实践课程更加紧密地结合,应大力开发校园合作课程、幼儿园特色教育课程、幼儿教育实践模拟课程、学前教育时事以及与职业资格证书匹配的教育训练课程。同时,应适当开设中外学前教育史、教育统计与测量、当代幼教改革与实践等选修课程。

[参考文献]

[1]邵长媛.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5(5).

[2]戴军.关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杨丽华.建构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课程体系的思考[J].昆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报,2011(2).

[4]张富洪.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层级课程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导刊,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