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9 01:17: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轨道交通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昆明铁路机械学校 云南 昆明 650208)
摘要:围绕打造满足当地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人才培养需要的培训平台,以昆明铁路机械学校与地铁公司共建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为案例,以校企合作为背景,从总体设计、技术方案、建设过程、资金筹措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同时对共建过程中校企双方的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 :校企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4-0063-04
作者简介:段渝波(1970—),男,硕士,昆明铁路机械学校高级讲师,昆明市首席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机电工程、教学管理。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也得以快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昆明、苏州等近40个大中城市拥有或在建地铁。各地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这对各地铁道类相关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各院校相关专业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此外,对于地铁公司来说,通过员工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岗位技能训练,不断提升员工的岗位能力,也是运营和安全的重要保证。
因此,一方面,打造怎样的专业教学实训平台,以培养满足当地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轨道类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另一方面,从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属于特有工种,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在建设上一次性投入大,而许多院校开办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时间较短,导致各校实训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资金缺乏、技术支持要求高、缺少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等问题。于是,大多数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来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以校企合作共建昆明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为例,从技术方案、建设过程、资金筹措、师资培养以及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介绍,期望这些经验和做法能为同行提供借鉴。
一、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是昆明地铁运营人才需求对实训基地提出了迫切要求。昆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里程为187公里,首期工程于2010年5月全线开工建设,2012年6月昆明地铁6号线正式通车,2013年5月首期工程南段通车,北段也于2013年年底通车试运营。按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每公里配置60名工作人员和昆明地铁规划建设里程测算,近五年的人才需求总量逾万人,岗位涉及站务员、电客车司机、车辆、机电、供电、通信、信号、工务等运营和维修人员。随着昆明地铁运营线路的不断增加,员工亟须加强实践技能,这对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是学校外贷项目的实施为基地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2013年1月,昆明铁路机械学校借用奥地利政府贷款购置教学实训设备项目顺利完成招投标,学校将该项目三分之一的资金投入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设备的购置,主要购置列车模拟驾驶训练器、车站值班员仿真培训系统、OCC仿真培训系统、城轨车辆转向架模型和地铁车辆实训装置等教学实训设备。
三是新建教学楼为基地建设提供了场地保证。2012年7月,学校新建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该教学楼在规划设计时,提前将2 000m2的主楼地下层按地铁车站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划,并在教学楼施工过程中进行同步建设。其中,教学楼主楼大厅进入地下层设置了三个楼梯间,其中两个楼梯间各预留上、下扶梯的安装位置。地下层侧面设置与主干道相连的大门,方便后期教学设备的进出。另外,设计时按照实训基地建成后的使用要求,充分考虑了通风、照明和消防等因素。教学楼的前期设计和建成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场地保证。
四是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基地共建提供了有力保障。2009年9月,学校与昆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签订了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人才培养工作随之启动。2011年以来,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与昆明铁路机械学校在职前培训、人员招聘、师资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昆明地铁建设和运营的推进和发展,技术人员队伍日益壮大,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不断增大,学校轨道类专业办学规模也逐年扩大——现有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已不能满足技术培训和专业教学要求。因此,针对教学中和培训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存在的问题,公司和学校在双方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经多次协商确定校企合作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
二、实训基地建设
(一)合理规划确定建设目标
自校企双方展开合作以来,学校和公司的领导、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多次对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了研讨,并于2011年9月确定了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通过校企合作方式,面向昆明地铁,辐射西南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组建一个具备轨道交通地铁运营技术员工培训、专业实训教学和设备调试试验等功能的实训基地。建成后基地可满足昆明轨道交通地铁运营和维修技术人员的职前与在职培训,可满足相关岗位的单项演练和综合演练要求,满足学校轨道类专业的实训教学需要,同时为轨道交通设备的调试与应用搭建试验平台,并为职业资格鉴定提供基础平台支持。
(二)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共赢
校企双方在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机制,以“产权明晰、优势互补”为原则共同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并使用,在规划、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双方根据各自在场地、人员、技术、资金及设备方面的优势提供必要支持,建成后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其产权仍归属于投资方,双方享有共同的使用权,日常使用维护由学校和昆明地铁运营公司派驻管理人员共同负责。
(三)紧密合作制定总体方案与技术方案
从2010年开始,学校组织专业调研组,先后走访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地铁公司以及部分铁道院校,从实训基地建设、设备组成、技术要求、教学及培训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2011年10月,成立由调研组教师和昆明地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构成的项目组,就昆明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建设,结合昆明地铁实际情况,从满足轨道交通主要工种的技术人员培训、技能鉴定和相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角度,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经过多次论证和修改完善,共同完成了实训基地建设的详细规划和功能设计,最终确定了实训基地的总体方案:建立一个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模拟车站,利用模拟设备搭建运营仿真平台,通过模拟设备和实物设备的组合达到使培训人员身临其境的岗位实训、考核、鉴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由满足OCC调度、车站值班员、电客车司机、车站站务员、车站票务员、车站机电设备维护工、信号设备维护工、供电设备维护工、工务线路维护工及车辆检修工等运营和检修岗位培训需要和相关专业教学需要的十个培训系统组成。
在完成总体方案的基础上,项目组制定了基地建设的技术方案,确定了设备构成和技术要求。调度、驾驶和车站作业作为地铁运营的核心岗位,与之对应的OCC调度仿真培训系统、车站作业仿真培训系统与地铁列车驾驶仿真器,通过构建“大三角”的互联关系,形成地铁运营综合训练系统。该系统通过教员系统进行控制,教员系统既可对上述三个系统单独或并行控制,包括设定参与训练的系统种类及个数、运行线路、模拟驾驶以及各类故障和突发事件,还可监控训练过程。这项技术要求是技术方案中的核心,也是该实训基地的主要特色。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技术平台的大量现场实时数据,需要模拟设备提供,同时,线路设备、机电设备、信号设备、AFC设备、售检票软件系统又是模拟设备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采取学校采购搭建基础运营模拟平台,企业提供部分实物、声音广播文件、导向系统标识文件的方式进行共建。实现从功能表现上、使用硬软件条件、视听环境上与现场一致的实训场景。
1.学校资金筹措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设备具有技术要求高和设备价值大的特点,构建实训基地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资金不足是各地铁道院校在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市场引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和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分担长效机制,是推动职业教育持续性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解决中大型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有效途径,该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前已述及,基地的一部分设备购置,以学校借用奥地利政府贷款购置教学实训设备项目的方式予以解决。
2.学校基础建设
学校通过预算项目完成地铁模拟车站的基础建设,包括铺设整体道床、道岔及转辙机,完成车站站台及站厅、车控室、编码室、客服中心、调度室、模拟驾驶室、车站值班员室、运转值班室、教学机房和教学观摩室等功能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基础建设中,充分考虑实训基地的总用电负荷、配电柜的设置、接地、接零、绝缘等因素,以确保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和扩展性。在学校基础建设中,充分考虑、灵活处理企业设备在实训基地安装过程中的问题。
3.企业设备投入
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在实训基地共建基础上,提供全高安全门(含滑动门、固定门、应急门)、半高安全门(含滑动门、固定门、应急门)、自动售票机、进出站闸机、人工售票BOM机、供电第三轨及相关供电基础设施、信号机、信标、轨旁计轴设备等信号基础设施设备,组建实训基地中票务培训系统、机电、供电、信号培训系统。在企业硬件安装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模拟平台与现场真实设备的接口关系和实训工位的问题。通过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完成了实训基地的第一期建设工作。
(五)共同参加建设,实现师资双向培训
项目组按照实训基地总体方案要求,结合教学楼地下层的实际情况,进行地铁模拟车站的布局设计。按照设计要求,由地铁施工单位承建了轨道线路施工,设备提供方完成教学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同时,为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学校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技术设计和施工建设。
设备在安装调试前,学校、公司和生产商三方的人员(包括校方的城市轨道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通信信号、机电设备等专业的专任教师;地铁公司包括电客车司机、调度员、值班员、通信、信号、线路、供电、机电等岗位的技术人员及培训师;生产商的技术工程师)就实训基地设备的调试要求,结合技术方案,再次进行了讨论和明确,然后开始设备安装调试。
基地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由地铁公司电客车司机、车辆、站务员、票务员、机电、电环调、行调、通信、信号、工务、供电等岗位的技术人员和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项目验收组,以两次综合演练的方式对全部设备进行验收。演练过程全部由公司技术人员及对应的在职在岗骨干员工操作,学校专业教师全程分岗位参与。演练结束后,三方人员对综合演练进行总结,公司技术人员对演练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和不足,通过书面和图片形式就运行图、ATS操作、调度电话、SCADA、车辆、车站HMI、信号楼HMI、车辆段HMI等八个方面七十余个问题向生产商进行了反馈,生产商随后进行了整改和完善。建成后的实训基地如图1所示。
通过全程参与基础建设、设备调试和综合演练,不仅完成了设备调试和验收,同时也使专业教师和公司培训师尽快地熟悉了实训设备的操作,有效缩短了教师的设备使用培训周期,达到了公司培训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双向培训的目的。
(六)共用共管,有效发挥基地的作用
建成后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搭建了一个城轨运营的综合培训系统,其设备种类繁多、设备数量较大,使用工种多、层次不同。为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在建设初期成立了由学校四名专业教师与昆明地铁公司的一名专职人员组成的设备管理维护团队,在设备安装调试期间全程参与,同时将负责实训基地运行后的管理和设备维护。该团队从设备的日常维护、使用管理、故障申报等环节初步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办法,保障实训基地今后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基地在地铁员工培训和专业教学中的支撑作用,为后期的共用共管并形成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7月,该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初步完成建设,从设备配置和综合演练的情况来看,实训基地可达到提供轨道交通相关工种每年不少于2 000人次的各类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同时为学校轨道类专业教学提供6个专业约200个工位的实训规模。截至2014年底,在实训基地已完成四期、6个岗位共计1 250余人的技能鉴定,有力地保障了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后期将围绕实训基地这个技术培训平台,由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培训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各岗位实训课程,进一步完善各工种联合演练实训项目和技能鉴定考核标准。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以企业自身发展和学校办学需求为切入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为主线,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以“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机制,构建了一个符合城市轨道交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术平台,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隋明云.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2]黄深泽.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思考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
[3]雷利照.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性实训基地的措施研究[J].职教论坛,2012(15).
苏州和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公司供电专业按岗位,一般分为两大类,城轨高电压和城轨接触网,高电压工种,需要对城轨供电系统内变配电所进行日常的运行、检修,对电气设备进行试验,以及SCADA系统维护检修。接触网工种要求对城轨接触网及相关设备进行周期性维护、检修、调试,并能不断改进接触网检修工艺。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应能培养适应城轨运营一线需要的,具有必备的基础及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主变电所、牵引变电所和降压变电所的运行、检修、试验、调试、施工、调度、故障处理作业,SCADA系统运行维护,掌握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的维护、检修、调试、施工及事故抢修作业,能从事接触网工、变电检修工、变电值班员、SCADA系统检修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式与教学计划
1.培养模式目前轨道交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种,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岗前培训式三种。在国内,大中专院校中还没有正式设置地铁供用电专业,地铁供用电的专业人才大多来自电气化铁道供电,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而随着地铁项目陆续开工及投运,轨道交通人才呈现需求量大,专业性强的特点。苏州轨交1号线首批一线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了“订单式”培养模式,介于当时苏州本身不具备学生现场学习与实践条件,采用了外送至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地铁公司现场培训3到6个月的实践培训方式。截至目前,苏州已有两条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在与院校原有的合作培养经验及本身现有的运营经验基础下,具备了逐步完善和深化人才培养的条件,在人才培养的周期和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可以更具针对性和合理性。
2.培养课程计划结合苏州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对人才专业能力需求及校企合作的框架内容,经过校企双方专业负责人的交流及协商,确定了供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图如图1,主要分为四大模块。
(1)基础素质模块。该模块体现了高职教育对大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使其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外语、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
(2)核心岗位能力模块。分为专业基本技术、专业核心技术、专业方向技能三部分内容。
1)专业基本技术,要求具备机械基础、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机械零件等机械类和电工电子、电机、电气控制等电类专业基础知识,属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2)专业核心技术,体现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特点,通过各课程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结构、高压电器设备原理、变配电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监控系统的原理以及相关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
3)专业方向技能,体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两大专业岗位,高电压和接触网的专业技能。高电压方向体现了城轨供电系统高压设备及继电保护专业知识的应用,并要求熟悉城轨牵引供电系统专业的安全规则。利用院校高电压、供配电、及继电保护实训室内开展的实训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赴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进行高电压的认识实习,增加对现场设备的作感性认识,该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学生定岗实习前的一个学期,而到了顶岗实习期间,再到公司参加专业岗位的培训和实践来提升岗位工作能力。接触网方向体现了接触网(柔性接触网、刚性接触网和第三轨)的结构组成、作用,要求掌握接触网的受力力学分析和计算,掌握接触网结构中各种负载的分析计算方法、接触网平面设计的基本内容及一般技术原则,能够读懂接触网平面布置图、电气分段示意图和各种装配图,掌握接触网运营、检修和施工的标准及工艺。通过学校接触网实训室的实训来掌握常用接触网零件、设备与工具。通过接触网支柱的登杆训练适应将来现场作业中的登高作业。通过赴轨道公司参观、跟现场运营班作业进行接触网现场实习。
(3)综合应用模块,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高压进网作业许可证的培训及考核,该证是供电类专业进行高压作业的许可证,是城轨供电岗位的必备证书。同时需要完成毕业设计。
(4)拓展模块,通过选修课及专业讲座的形式,使得学生了解轨道交通公司的运营管理、公司内涵以及轨道交通供电应用的新技术。该课程可以通过轨道交通公司的人教部门和供电专业人员授课完成,这样利于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缩短学生入职适应时间。
三、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及实训基地的建立
教学资源共享。共享图书、教材、网络数据库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开发城轨供电类教材。共建专业教师团队。院校的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授课,苏州轨交公司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到校授课或开专业讲座。院校供电专业教师团队和轨交公司供电专业工程师组成优势互补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仪器市场上还没有专门针对城轨供电专业的实训仪器和设备,学校可以通过在传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实训设备上进行模块化改造,比如在供配电实训装置中,增加城轨牵引供电模块,再加以改造,使其成为地铁中典型的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装置。同时与当地轨道交通企业共建现场性强的接触网和高电压实训基地。给学生及在职人员提供实践与训练的场所,开展职业资格认定合作。学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利用假期下轨道交通公司运营一线,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跟踪最新的运营动态。
四、就业服务与保障
就业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而根本上是学生、学校、企业三者的关系。协调好三者关系,学生的就业服务就能做好。首先在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创造与轨道交通公司互动的条件,通过邀请城轨公司的工程师给已组成的“地铁班”定期进行企业文化和专业技术讲座,通过学生实习前纳入教学计划的认识参观实习,以及在学生下城轨公司顶岗实习期间组织专业教师的定期巡视,来完成过程性监督和保障。完善学生预就业实习阶段的意外保险与医疗。现有轨道交通公司对于实习的每个学生提供一定的住宿和生活补助,使其无后顾之忧。而对于城轨公司不予录取的学生,学校积极组织再推荐就业等都是作为该专业所必须的就业服务保障。
五、总结
关键词:城市轨道;机电技术;现状;发展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2.223
0 前言
2015年末,全国26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运营总里程3618公里,以重庆为例,截至2016年10月,重庆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有4条,包括1、2、3、6号线(含6号线支线)。重庆轨道交通在建线路共有5条,包括4、5、9、10号线和环线,以及其它延伸线(如1号线尖璧段、6号线支线二期等),在建里程230余公里;除9号线外,其余主要在建线路计划于2017年底先后通车,届时预计运营里程将达350公里;到2020年,预计运营里程将近500公里;总体规划共18条线路。各类人才需求约2万人,大大超过现有人才供给能力,不仅对人才引进造成严峻形势,更使队伍结构不合理、队伍素质有差距等问题加剧。基于该条件我们对城市轨道交通机电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 我国城市轨道机电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在城市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从事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的技术人员主要是来自其他企业是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等专业的人员。这些技术人员基本没有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只是在就业工作以后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正是由于这些技术人员进入轨道集团后专业知识的缺失,使得城市轨道交通对新进员工的入职及专业能力培训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而针对于我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来说,所接触到的工种也更加专业。现消防系统检修、环控系统检修、照明系统检修、电扶梯系统检修、AFC设备检修等都归属于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而就现在为止还未有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毕业,也就是现目前承担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岗位的技术人员为其他相关岗位的技术人员。
2 我国未来城市轨道机电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总体发展趋势
现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情况,城市轨道交通在人员结构及人才素质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队伍结构亟需优化:主要表现在技能人员中,职业技能不高和缺乏工作经验的初级工及以下员工占比过大,有实际运营经验、技术水平高超的高技能人才占比偏小。2.队伍素质亟待提高:①基层管理人员。复合型人才不足,尤其是职业素质好,开拓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具有整体性思维的优秀人才比较短缺;②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经验的领军人才、科技专家和创新团队相对匮乏;③操作类员工。整体来说与岗位标准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技能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故障处理经验丰富的操作类员工相对不足。3.队伍结构性缺失: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不足,特别是新兴领域专业人才的短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结构性缺失。
而根据现目前的人才需求问题加之现在城市轨道机电人才的需求。就重庆轨道交通而言,在2020年,预计运营将近500公里,而针对于现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的人才需求,按3人/公里算的话,2020年将会有1500人的人才需求。
因此现正处于供需关系的风间浪头,即所需人才必须在就业前拥有与之专业匹配的合格的专业实践能力。当然开设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是现代轨道类专业群的必然,也是为现代新形式下的专业合格人才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
3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现对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毕业后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做了一个《重庆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岗位调研表――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该调研表针对应届毕业生及其他岗位转岗来而来的专业技术人员做了如下问题的收集:1.被调查人员的基本信息;2.被调查人员从事岗位;3.该岗位的日常工作;4.该岗位工作所需哪些知识及技能;5.除了专业技能以外还应具备哪些能力。随机抽取了21名调查者,结果如图1所示。
被调查员工年龄结构如图1。
被调查员工职称(职业资格)等级结构如图2。
由图1图2可知,现目前重庆轨道集团的技术员工年龄普遍偏向于年轻化,而该类技术员工的职称(职业资格)等级普遍偏低。
而针对其他问题,受调查者普遍认为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主要是对轨道类机电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部分维修。而对于轨道类机电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工作,对于应届毕生来说应具备一定的机械和电气类的基本知识,除了具有这些应有的专业技能知识外,还应具有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及应急事故的处理能力。当然大部分受调查人员统一都都阐述了同一个观点,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掌握外,最重要的还是一定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现目前我为止国内的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非常重视的。当然针对于我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的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来说,我们所开设的课程中有接近60%左右的都是实训课程。而我们的理论课程,都是以理实一体化课程为主。
4 总结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国内及国际未来城市交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心城市解决交通拥挤的必然趋势。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来看,无论该城市目前是否有地铁,然而在总体规划的时候,总是把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纳入规划之列。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实行。同时,把轨道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系统综合考虑,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使城市的整体交通体系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好的服务于市民,更好的为城市的经济建设服务。既然有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余地,那么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这个核心专业的存在是必然的。该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城市轨道这个专业群必须要迈出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龚杰.浅谈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3).
[2]李照星.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和机电设备国产化发展现状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2008(06).
[关键词] 校外实习基地; 轨道交通; 卓越工程教育; 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4- 0091- 02
1 引 言
校外实习是高等学校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纽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高质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迅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为企业选拔后备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能够实现校企双方的双赢[1]。
2 轨道交通站场调度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背景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契机下,根据已有产学合作的特色培养方式,制订了全新的城市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和“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已相继获批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与传统高校人才培养相比,“卓越计划”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培养方式,“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知识、能力与工程实践的融合,注重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后文简称为“车辆基地”)担负电动列车的存放、技检、维修、清洗以及车辆的调动、运转行车管理,线路信号控制等业务,同时它又是运营列车与工程列车开行的出发地。车辆基地由站场行车线路、信号进路控制、运转日常管理以及列车存放设备和其他辅助设备等要素组成。其中,信号进路控制作业和运转日常管理分别由信号值班员和运转值班员岗位负责,它们是确保车辆基地其他各项作业安全、顺畅运行的必要前提,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向企业对车辆基地信号值班员和运转值班员等工作岗位的需求,我院“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已开设城市轨道交通站场课程,主要讲授车辆基地布局设计、运营调度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目前存在侧重理论讲解、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成为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瓶颈。当它被列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特色课后,对其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实现卓越计划“零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相对应的校外实践教学环节轨道交通站场调度亟待建设。
3 城市轨道交通站场调度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涵盖了软、硬件两部分内容。其中,硬件包括场地、设施、设备耗材、实习师资等,软件涉及实习内容、实习教学和实习基地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等[2]。按照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的功能,常见模式可分为如下类型[3]:
(1) 以教学为主的模式。教学是实习基地主要功能,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以及生产经营等作为基地次要功能。发生冲突时,基地首先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2) 以生产经营为主的模式。共建基地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经营,学生在基地顶岗实习,学校实践教学内容服从于基地生产经营时间、场地、人力等方面的安排。
此外,按照基地所处位置,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还可分为校内共建实习基地模式,即实习基地利用学校场地建在学校园区内,涵盖仿真和真实生产经营等类型;校外共建实习基地模式即共建基地建在企业,基地实践教学内容以学生顶岗实习为主。
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站场调度》校外实习的特征和需求,该实习基地采用了以教学为主的企业基地建设模式,其中龙阳路车辆基地是主要场所之一。2号线东延伸工程实施后,2号线原有龙阳路站—张江高科站区间约1.6km的线路正式退出运营。退出运营的高架段紧靠龙阳路停车场,目前已从龙阳路停车场的试车线出岔引出联络线接入此段高架线,并且完成供电触网的安装,使得此段具备车辆正线与车辆基地的系统功能。在龙阳路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可以在尽可能利用既有资源、最大限度降低投资的基础上确保实习教学质量,还可以为进一步建成集教学、科研、员工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城市轨道交通站场调度校外实习基地管理研究与实践
实习基地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管理。相同专业大量学生同时实习干扰了实习单位正常生产,成为企业的“负担”[4]。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本的办法是统一协调,加强管理。
(1) 采用集中—分散实习基地管理模式。集中指的是一个实习单位接纳 30 名左右或更多的学生同时进行实习,而分散则是在同一实习基地实习的学生是由多专业组成。其特点体现为:①在一个实习基地同时有几十名学生实习,有利于学校进行管理。② 不同专业学生在不同岗位实习,各个岗位分散在基地的各个部门,避免学生拥挤在同一地点,影响企业正常生产。③ 每个岗位每班次仅有1~3名学生实习,有利于企业指导教师更好地观测和了解学生情况,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提供全面详细的一手资料。
(2) 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就目前来看,各高校实习都安排在大学四年的教学环节设置中,一般安排大三下学期专业实习和大四下学期毕业实习[5]。但在现实实习过程中,第八学期正好是学生择业的关键时期,其实习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最后往往流于形式。这种情形影响了安排在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这就要求学校合理安排实习时间,保证实习效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实习分散安排在第2~7学期内,较好地保障了实习教学质量。
(3) 完善实习管理制度,严格实习成绩考评。校外实习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实践工作,完善实习管理制度极其重要。各系、各专业有明确的实纲、实习计划和实习任务书。教务处建立实习工作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案,加强质量监控。学生实习过程由企业人员指导为主,同时配备学校教师加强联系。学生实习考核由企业教师考核,包括学生的实习记录、撰写实习报告和企业指导人员的校外实习评价报告。在实习完成后,要求学校实习教师应尽快根据实习质量评价指标写出实结,安排学生进行交流,为后一步的实习提供成功的经验和改进工作的依据。
总之,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对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取多种措施推进轨道交通专业校外实习课程建设是实现“卓越计划”对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主要参考文献
[1] 胡华. 产学研合作教育下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J]. 教学交流,2010(11):1-2.
[2] 曹建平.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24(8):4-7.
[3] 杨广金, 江涛.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及效率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12(2):12-13.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266-02
F代学徒制的主要特点是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教学、双身份学习、工学交替等,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不可能依据由学校单方制定的专业教学标准去组织教学,那么,怎样制定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专业教学标准,是各实施现代学徒制应探讨的首要问题。
一、做好专业调研,准确定位专业
现代学徒制是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因此专业调研不宜范围过大,应只针对合作企业开展。调研内容宜细致,包含企业各个工作岗位,内容深入到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调研人员宜全面,包括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以及一线工作人员;调研方式宜采用调研表的形式,针对不同层面的人员制定不同内容的调研表,以便于归纳总结调研结果。例如,针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调研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企业未来三年用人计划、企业需求人员类型、企业设置的工作岗位、哪些岗位有人员需求、企业要求员工应具备的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结合在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的调研结果,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主要培养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一线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使其具备从事城市轨道车辆维修、车辆驾驶等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细化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细化,是各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不能单纯地只从学校方面去要求毕业生所要达到的要求,更应该从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出发去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明确对人才的具体要求。
1.知识要求。具有长春轻轨(地铁)车辆结构、轻轨(地铁)车辆牵引、长春轻轨(地铁)车辆电气系统原理、长春轻轨(地铁)制动的基本知识;具有长春轻轨(地铁)的驾驶操作知识;掌握长春轻轨(地铁)的检修制度、检修方法、长春轻轨(地铁)列车的常见故障现象及维修方法、长春轻轨(地铁)列车空调制冷、加热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维修方法、长春轻轨(地铁)运营的制度及原则。
2.能力要求。能熟练使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及各类设备维修中的各种工具;能够对长春轻轨(地铁)车辆进行常规检查和日常保养;能够对长春轻轨(地铁)车辆零部件进行机械加工维修;能够驾驶长春轻轨(地铁)列车正常运营。
3.素质要求。具有爱岗敬业、热爱企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遵守企业规章制度;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
三、制定符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现代学徒制教学活动的主体由单一的学校变成企业和学校两个主体,而且教学场所、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评价及教学资源等均由企业和学校两方面构成[1],应构建“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课程体系,企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及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来设计教学项目和任务[2]。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的课程体系如表1。
四、明确教学条件保障
教学条件保障是指对实施教学标准的软硬件的要求,具体包括教学组织的方式、教学方法、课程的考核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应具备的教学资源等。
1.教学组织。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其形式有班级授课、分组教学、现场教学等。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典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为“师带徒”式教学。例如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教学标准中,明确其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一师多徒、一徒多师、一师一徒”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第一学年的课程学习中,采用“一师多徒”的组织形式,在第二学年的课程学习中采用“一徒多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第三学年的核课程学习中,采用“一师一徒”的教学组织形式。
2.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伍建设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基础,由于教学实施的是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专业教学标准中应明确对教师的具体要求。例如,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教学标准中,对教师的要求为:(1)学校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轨道交通类专业或机械类相关专业毕业,从事一线教学工作3年以上;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本科以上学历并有一年以上的轨道交通企业实践工作经验。(2)企业教师。企业教师应为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在职职工,来自运营部门的管理者、一线技术岗位工作者;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实践操作的指导能力;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有高级技师资格。
3.教学设施。教学设施是指教学活动中方便教学的场地、设备、器材等。在现代学徒制“师带徒”式的教学形式中,对教学设施的要求不能是简单的教室或实训室,而应是利于学徒工作和学习的特定环境。例如在城轨道交通车辆的专业教学标准中,对教学设施的要求有以下几方面:(1)教学场地要求。学校课程要求为一体化教室,包含理论教学区和实训教学区。企业课程要求在企业生产现场或模拟企业车间的实训基地,并配置无线网络。(2)教学设备。专业需配备模拟驾驶实训室、车辆电气设备实训室、车辆制动实训室、车辆结构实训室、车辆电路维修与检测实训室,每个实训室设备台套数与学生比例不少于1∶4。
4.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指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而预先设计的各种资源,如教案、教学课件、案例、题库等。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中,更应开发有利于学徒自主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如仿真教学软件、微课、立体化教材等。例如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教学标准中明确指出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的相应配套资源。学校课程配套资源:学校核心课程配套教材、教案、电子课件、实训指导书、习题和试题库、教学软件、实训软件、网络课程、自主学习资源;企业课程配套资源:企业岗位操作规程、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汇编、企业课程实训指导教材、企业学徒任务工单、企业培训项目教案。
5.教学考核评价。(1)企业学徒考核评价。采用实践操作和员工评价相结合进行考核。实践考核主要以具体操作项目考核,每门课程制定具体的考核细则,主要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员工评价主要考核学徒与企业员工的融合度。(2)学校学习考核评价。学校课程考核以理论知识和实践考核相结合,实践考核以考查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确定考核评价项目,每个项目确定具体的考核细则,以企业师傅评分为准为进行考核,理论考核以试卷形式进行检验考核。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国家产业升级和科技的进步,其各个组成要素也应不断地修订。尤其是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专业教学标准,更应随着合作企业的发展升级而进行修订,最终以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宗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 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1Z40。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基于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研究。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建设校内校外协调互补的专业实训基地网络,以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实训基地已经成为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成为高职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了解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的现状,我们深入走访了设置轨道交通类专业的相关院校,对多个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硬件设施、培养毕业生情况和基地特色进行了调研,收集了有关实训基地的基础资料,进行了现状分析。
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选择多家高职轨道交通类院校,进行了调研走访,其中投资大,效果好,比较典型的实训基地有“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铁路轨道养护实训基地”“申通快递有限公司校外实习基地”等。
其次,针对轨道交通类及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到各专业实训基地的设备运用状况,实践教学的组织状况,相关教学模式的应用状况,以及各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利用这些资料可以进行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的分析。
本次调查,我们选择了典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194名学生、铁道机车车辆专业113名学生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145名学生进行调查,向这三个专业的学生发放了调查文件,针对在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多个方面的20个问题展开问卷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实践教学课程由专业任课教师带队的情况较多,占调查总人数的58.3%,特别是铁道运营管理专业,专业任课教师带队比例高达76.3%。在实习实训的独立操作训练过程中,认为独立操作、训练的机会较少或几乎没有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38.1%。54.1%的学生认为实践指导教师可以随时指导,认真负责,37.8%的学生认为实践指导教师定期辅导,比较认真负责。77.5%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技术过硬,教风端正。19.5%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人品很好,但技术一般,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55.4%的学生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52.4%的学生反馈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完成实践作业与实践报告,另有36.8%的学生反馈只需要完成实践报告即可。56.7%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次数一般,79.5%的学生认为每次实践教学安排的任务量合适。67.4%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现场管理严格,秩序良好。
目前各个专业均能做到由实习各环节综合考评给出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59.3%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使自己收获很大,35.5%的学生认为收获一般,98.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安排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应用情况
1.硬件建设:各专业在硬件实训基地的建设数量方面处于一般情况,但在校内基本上都能按照专业实训室的标准建设,设备基本齐全。能够满足轨道交通类相应专业的实训教学和专业技能考核的要求。近3年来,接收实训的学生数量能够与招生情况相匹配,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的工厂、车间有明显的差异,企业文化氛围不够。
2.师资队伍:调研的各实训基地均配备了与专业发展较为匹配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指导实训教学的教师能够认真负责地指导校内实训。但缺乏企业或现场专家,校内教师的技术性经验相对缺乏,校内实训指导与生产实践有脱节情况。
3.实训过程:各专业校内实训任务安排合适,目的明确,内容非常实用,实训准备充分,管理严格。实训指导书、设备说明书和案例等资料完善,学生能够独立操作,训练机会较多。但安排实训次数一般,与理论教学有断层情况,校内实训与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并不吻合,实训过程中缺乏企业文化的氛围。
4.考核与评价:调研各专业均能由实习各环节综合考评给出实训成绩,大部分学生认为实训收获很大,并认为实训教学对以后的工作帮助很大。但实训考核的形式仍然单一,实训成绩难以动态标示完整的实训过程,考核与评价的指标缺乏标准和规范。
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综合性问题
依据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运用现状,结合学生对实践教学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再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特色,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实践教学内容侧重指向于抽象的专业技能,而工作过程知识没有被考虑。虽然实践教学具有相对独立性,构成一个完整体系,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关注了外显的知识与技能,突出了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但是缺乏对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能力培养,当原有的专业知识技能不再适用于新的职业岗位时,学生可能会茫然而不知所措。
其次,是实践教学方式强调技能的重复训练,而完整的行动过程被忽视。传统的教学方式从“技能操作的操作性”、“技术的应用性”、“技术的实践性”三大模块中似乎重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实它只强调的是技能的量的积累,是基于静态层面的,缺失基于获取信息、计划、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行动过程学习,学生很难获得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方法关键能力,即制订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方法等。
最后,是实践教学基地注重硬件条件建设和工作岗位的设置,而脱离了课程建设和学习岗位的设计。校内实训基地过于追求硬件设备的完整,与真实的工作环境没有很好的联系,其教学也无法将工作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单纯注重工作岗位的安置,忽视了学习岗位设计,学校与企业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缺乏明确的计划和足够的控制,致使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随意性较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自主学习流于形式。
2.主要问题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的根本要求。我们可以得出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发现:目前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知识本位”的模式,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本位”要求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教”与“学”的矛盾突出,实训基地在教学、教育、基地功能发挥、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不够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传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储存者,教师始终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学生更多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以教师准备的内容来进行,而不是以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为中心,学生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厌学问题比较突出。
(2)学生职业化养成教育有欠缺
部分高职学校没有建立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实习中不能感受企业的文化,缺乏基本的职业认知、职业目标,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与良好的职业习惯等,造成毕业生的职业化程度低、不符合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校外实训基地因各种原因,难以满足学生的顶岗实习要求,基本流于参观实习。实践基地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脱节,教学内容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脱离,职业化养成缺失。
(3)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功能发挥不全
目前,高职院校因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标准化校内实习基地群尚未真正投入教学使用,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用于教学实训,缺乏相应的生产、研发、技术推广与服务等功能;缺乏一批相对稳定的、不同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率低,主要成了毕业学生毕业实习、参观的场所,企业给学生提供的多是就业机会,而不是学习机会,不能真正做到顶岗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利用率不高问题。
(4)考核、评价方式不够全面
原有的考核、评价方式,只能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能力,考核、评价方式单一,注重教师评价,忽视了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造成教师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评价得偏颇,不能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激励作用不强,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动向
通过广泛调研我们发现,当前许多示范性高职院校尝试进行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但实践教学基地教学模式是依赖于实践教学主体不断总结、探索和建构的,它没有固定的样态。因学校不同、条件不同、特点不同、学科专业不同、文化背景和优势不同,主体经验和个性不同,不可能有完全统一的模式;另一方面,任何教学都是个性化的、教无定法。所以从理论上说,教学模式是开放性的、没有边界的概念。每一种模式都应该具有独特的个性,具有不同的价值、功能和特点,是具有自身意义和价值的多样化的存在。从实践上看,虽然我们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找到了一些教学收效良好的实践教学模式,但与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相比,实践教学模式的样态还比较单一,数量还不多,选择的余地不大,还不能适应高职教育整体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还要以创新为主导,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切实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模式。
实践教学基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是从某一特定角度、立场和侧面揭示了教学规律,比较接近教学实际、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容易理解和操作,是符合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的,是适应高职教育因用而学、因需而学,因技能而学的目标取向的。不是空洞的思辨,而是为了让人们去把握和运用,为实践教学提供一种可供模仿、示范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技能和技巧,让老师们用来完成教学任务、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只有适用性的模式才能达成这一目的;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取得良好教学绩效;才能经得起教学实践的检验,传之久远。俗话说:“适用的就是最好的”――就是切合自身需要的、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
[2].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G].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余组光,冯大军.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J].职教论坛,2003,(15).
[4]郭明维,何新征,杨倩.西部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03:31-35.
[5]俞林.高职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基于上述现实背景,学校应该变“闭门造车”——向“市场适应型”求变,加强校企、校地联络,探索协同育人机制,打通一级学科基础课程,形成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利用国家“一带一路”推进国际铁路大建设的机遇,寻求参与海外铁路建设与管理人才培养之路。经过走访调研,了解到同类专业的重点本科院校定位的是培养“研究型”人才,专科高职学院定位的是培养“操作型”人才,而该校应以如何调整专业培养计划、突出专业特色、加强校企合作、增强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对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将专业定位为:轨道交通为主,道路交通与物流管理为辅,把学生培养成“懂规划、善管理、会操作”的特色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现有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学分不足
当前实施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2014年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计划,实践教学总学分仅31-32学分(2014年培养计划),占培养总学分的18.6%,距离学校要求的实践教学学分(学时)应提升至25%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然而,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动手能力及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教学具有多种形式,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其实施方案是十分必要的,可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早日上岗打下坚实基础。
2.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由于该校交通运输专业创办较新,专业建设正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实践教学尚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管理运作体制。目前,实验室才初具一个较为简单的“设备模型陈列室”,缺乏核心的列车接发系统、CASD站场辅助设计软件等实验条件,这些实验现阶段只能借助母体“同济大学”的实验室完成。同时,实践环节内容较少,实践环节开发不足,导致学生的课外动手、实践锻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迫切需要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用2-3年左右的时间,进行方案设计与试运行,为新的专业培养计划的调整、实践课程的完善奠定基础、提供依据。
三、“创新创业”实践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内容
专业实践教学存在多种形式。本次研究的目标: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遵循“懂规划、善管理、会操作”特色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深入调研我国主要交通运输院校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立足学校的教学资源条件和特色专业建设的可能争取的条件,探索提出“课内与课外实践环节相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学科创新团队建设与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多方位,建立适应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培养的“多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实践、创新、就业和创业“五大应用能力”,并逐步形成交通运输特色专业新的四年不断线实践培养模式。
1.梳理主要专业课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该校交通运输专业的一些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除核心专业课程(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等)有配套的课程设计相辅助外,其他专业类课程如运输规划、线路工程、运输项目管理与评估、货运组织技术等,仍多采用课堂式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所授内容,缺乏教与学的互动的机会。因此,调整这类课程的教授模式,根据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设计主题的大型实践作业,甚至增设课程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改变教条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动手训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2.建立以仿真教学为主的校内实践平台
该校交通运输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面向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技术人才。由于真实的实验环境系统耗资巨大,目前全国同类高校都以建立校内的仿真实验平台为依托,开展多类专业实验教学活动。在借鉴相近高校交通运输实验系统建设经验基础上,结合该校实际和专业培养计划,研究一整套适应该校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专业实验单元,为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通过“专业认知—仿真实训”,提高自身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为毕业后从事相关行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理顺实验、实习项目,编写实验、实习指导书及多媒体课件等
目前交通运输专业的实习仅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实验课程包括: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内实验、轨道交通运输设备课内实验、校外列车接发仿真实验。实习学时相对偏少,学校应探索更多途径的实习形式,而且实习实验虽已开展过,但未形成正式完整的指导书及相关多媒体课件、考核标准等。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外实验室模型设备来开展实验实习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同探索协同育人机制
在校内强化实践教学的同时,努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外联,争取与行业相关的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道路、物流企业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前进入现场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提供合适的场所,使学生提前对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生产运营组织管理及相关设备等有切实的了解、体会,同时扩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面,明确自己未来的工作性质、要求,提前弥补自身知识与技能的不足。
5.组建课外专业兴趣小组,拓展学生课外研学途径
大学生初进校往往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可能导致学习兴趣的减少和对未来职业定位的偏差,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如何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样重要。立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我们认为在实践设计中应充分重视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对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的挖掘,从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设计组建若干课外专业兴趣小组。在此基础上,交通运输专业所在系部拟成立专业“兴趣小组”组委会,由专业教师拟定专业课题和大致方向,从大一学生中报名筛选合适的人选参加兴趣小组,从事课题的自主研究。这样从大一至大四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学生会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深刻的了解,对所研究的专业知识会有更扎实的基础,建立更强的自信心。
6.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培养学生钻研精神
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成为当下社会的新常态,省市各级层面均已出台政策鼓励青年创新创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可加强与嘉兴青年创业中心的沟通和联系,建立“青年创新创业培训平台”,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青创中心,感受青年企业家的风采,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立足本专业特色,深入思考研究,通过实践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引导条件成熟的学生走上自主创业道路。
四、总结
Abstract: Only through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mploying companie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cultivate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which conform to requirements of operating posts. Xi’an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insisted on the way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made a lot of helpful exploration on pioneering cooperation ideas, innovating cooperation pattern, 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by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summed up the main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college and sorted out the ideas for futur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服务行业发展;师资队伍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development of services industry;teacher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215-02
0引言
随着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截至2005年,铁路行业院校已全部由行业管理转为地方管理,实行行业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铁路行业高职院校是铁路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其人才培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突显人才的行业性与职业性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被发达国家称作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其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走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高等职业教育只有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才能够培养出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行业性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几年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在开拓合作思路、创新合作模式上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参与度逐步提高,我们对于校企合作工作的认识和思考也得到了深入。
1我院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6年,2005年由铁道部移交西安市人民政府管理。学院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校内实验实训场地61个,校外实训基地31个。本年度内,占地800亩、投资6.3亿 的新校区将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开工建设。学院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职教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陕西省职教学会理事长单位、陕西省铁道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试点单位。学院就业成绩喜人,被陕西省人事厅、教育厅分别评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工作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于2009年初牵头组建了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依托集团优势,加强校企合作。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坚持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校企合作开放办学。面向铁路建设和地方经济,建立健全产学结合的办学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满足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
2我院为行业服务的主要渠道与规模
2.1 为行业服务的主要渠道学院充分利用行业办学的优势,依托轨道交通职教集团的平台,为行业企业开展各种学历达标教育、短期培训和技术开发。主要有:①成人继续教育,主要承担各铁路局成人继续教育工作,西安市相关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培训工作。②新员工岗前培训,主要承担西安铁路局、西安地铁公司新员工岗前培训工作。③“人人技能工程”培训,我院与西安铁路局签订协议,共同成立机构,具体负责对在西安铁路局劳动力调剂站待岗的复退军人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培训。④弱势群体培训,为西安铁路局困难家庭家属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再就业。⑤订单培养,按照企业要求,定向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⑥产学合作,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2.2 为企业、行业、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规模和人数
2.2.1 培训情况自2005年移交地方管理以来,在西安市政府、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学院充分发挥了铁路培训基地的专业优势,在为铁路企业培训员工的同时,积极为西安市经济建设服务,从2006年9月―2010年5月,三年间累计培训政府员工、企业在职员工、企业员工岗前培训人数合计近1万人次。
2.2.2 订单培养情况近几年,企业一直在我院预定毕业生,安排订单培养。订单委培的单位有:北京铁路局、上海铁路局、郑州铁路局、西安铁路局、兰州铁路局、太原铁路局、武汉铁路局、南昌铁路局、南宁铁路局、深圳地铁、广州地铁、成都地铁、西安地铁、神朔铁路公司、西延铁路公司等28家单位。我院与用人单位共同拟定培训计划,并根据委培单位的特点和学生就业岗位性质,对原教学方案进行调整,确定培训内容,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职业性,这种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经过订单培训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2008届毕业生2611人,订单培养数量为538人,占20.6%。2009届毕业生2352人,订单培养数量为1136人,占48.2%。2010届毕业生3298人,订单培养数量为1638人,49.6%。近三年共为企业开设订单班116个。
2.2.3 校企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我院承担的铁道部科研攻关项目《TJD2型电动车辆减速器》性能好、精度高,已经在新乡南站、唐山北站、洛阳东站等铁路编组站投入使用,国家科技部等 5 部委颁发了新产品证书;我院与西安康坦电力电子有限公司合作为铁路行业开发的科研项目《TXMD 型电力机车斩波电源》、《内燃机车柴油机防飞车装置》、《机车设备状态检测诊断系统》、《机务设备数据采集与通讯系统》等10多个项目已经通过企业鉴定,投入使用。我院运输系今年5月份刚刚承接了陕煤黄陵矿业有限公司的横向课题《黄陵矿业集团铁路专业线运输组织优化研究》,拓展了为地方铁路服务的新渠道。
3为行业、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几点做法
3.1 领导重视,严格管理学院领导对培训和订单培养工作高度重视,直接参与开班典礼、教学检查、学员座谈会、结业典礼等工作。在办班过程中,落实培训的“四优先”倾斜政策,即只要是培训或订单培养班工作需要,学校优先选派骨干教师,优先使用教学设备,优先安排食宿,优先使用车辆。
3.2 确保培训和教学质量学院始终把“培训、教学质量”作为服务企业的生命线,围绕“不断提高质量”这个中心,以“合乎时展、合乎现场要求、合乎岗位需求”为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收到了较好成效。具体为:培训内容求实,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现场,弥补培训教材相对滞后、教师知识老化等不足,我们在教学任务量大的情况下,每学期选派骨干教师下现场,在多个铁路单位调研,尤其是到西安铁路局、西安地铁公司学习铁路、地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提高教师培训授课的水平。学院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中,聘请企业人士为专业指导委员,让这些专家参与专业建设,使得教学计划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的学生也更具竞争力。在与企业的不断交流中,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求新,打破常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培训教学实效性。在培训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提高理论教学的直观性,受到学员及学生的好评。教师队伍稳定合理,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我院在师资配备上坚持“数量适宜、专兼结合、内外互补”的原则。一是送培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提高培训教师的学历层次;二是通过铁路站段调研、参加铁路专业会议或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三是从企业调入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我院任教。
3.3 提高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工作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质量。在管理中,我们积极贯彻“一切为了学员”的宗旨,采取温馨服务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抓好学员(学生)管理工作。一是不断优化班主任工作。培训班班主任是学校的形象代表,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担负着服务与管理的双重责任。在选聘时,我们优先考虑思想作风好、管理能力强的教师(或辅导员)担任班主任。通过近几年的摸索,不断优化班主任工作细则。在每期培训班座谈会上,班主任工作均得到学员及学生的认可和好评。二是加强培训过程的动态管理。为加强培训过程的动态管理,我们一方面在每期培训班开学典礼上明确相关制度和课堂要求,从制度上进行约束,促使他们坐下来,听进去;二是通过班主任跟班听课,时刻督促学员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三是将学员的考勤与考试成绩相互结合起来,使学员有了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多方面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3.4 制度创新,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教职工为企业、行业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对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重奖。学院每年拿出几十万元奖励教科研成果,尤其是校企合作的成果,2008年度奖励40余万元,2009年度奖励60余万元。
4为行业、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思考
4.1 与企业结合、为企业服务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主动适应、主动服务”是我院的办学方针,只有不断加大为轨道交通企业、西安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学院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只有积极争取西安市、铁道部、铁路局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紧紧依靠地方政府、依靠轨道交通行业,才能将人才培养工作做好,使学校可持续发展。
4.2 质量是学院培训、教学工作的生命线学院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紧贴生产实际,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抓好质量监督,全方位加强管理。要看到培训不仅是为了企业服务、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学院各专业的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学院进行成人继续教育、社区教育提供支持,近年来我院在实训室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就是看到了这一点。
4.3 要加强学院和相关铁路局、地方铁路公司、各级政府、企业的各项交流在为政府、企业、地方服务的同时,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各系部积极安排老师参加国家各级各类培训工作,深入企业调研学习。通过双向交流,加深合作双方感情,为学院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4.4 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校企合作使教师有机会深入企业,了解一线的新技术、新方法,在教学中遵循生产实际,使学有所用、学有所需。同时,教师也通过校企合作,寻找、选定科研课题,并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学生一起进行研究和探讨。实践证明,从企业实践得来的课题,切合生产实际,容易引起院校和企业领导的重视,容易获得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容易获得研究成果。
多年的办学经验告诉我们,学院的发展离不开铁道行业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及政府的支持,学院只有密切与轨道交通企业的合作,才能提高学院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才能为轨道交通企业培养出合格有用的高技能人才。学院只有继续贯彻“办学不脱轨、育人不离道”的办学理念,继续贯彻主动适应轨道交通行业发展,主动为轨道交通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导方针,坚持校企合作的开放办学模式,不断为职教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使校企合作的路子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李永锋.我院与联想集团校企合作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117-118.
【关键词】汽车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改革
前言
混合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或理论,而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使它逐渐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它主张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1“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分析
1)学习理论的混合:混合式学习的学习策略需要多种学习理论的指导,以适应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不同学习环境和不同学习资源的要求。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动探索式的学习。2)学习环境的混合:我随时准备学习,但我不想总是被教导。一个理想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综合了多种功能,能够使学习者参与多个正式、非正式学习活动。它是建立在完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中,从信息到教学内容,从技能评估到支持工具,从训练到协作环境,一切围绕学员展开。3)学习资源的混合:精心开发的在线课程、生动趣味的讲师面授、同事的经验分享、全面的资料积累等,把资源尽可能多的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建立"一站式"的学习,形成强大的企业知识管理中心,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体系化、体系知识数字化、数字知识内在化。4)学习方式的混合: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将网络学习与课堂面授有机结合。有实时与非实时、同步与异步的教师讲授,可进行讨论学习、协作学习,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学习,还有传统和围绕网络开展的自主学习。将正式培训与非正式学习无缝对接,让企业学习浑然一体。
2“混合式教学”模式理论方法
1)准备:让学员了解基本的技能和大体的框架,帮助学员改进学习的技巧,以帮助学员顺利进入下一步骤。2)阐述:旨在向学员阐述所学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内容和关键概念,以及该学习对他们的价值。3)传授:着重讲解程序、原则、概念和流程,旨在帮助学员掌握技能。4)尝试:帮助学员在安全环境中体验新技巧,以强化对所教授内容的理解,并达到长久保持的效果。学习途径:虚拟会议或工作组、课堂、模拟、同事间角色扮演、个人指导、虚拟会议向导。5)评估:向学员提供了在安全环境中应用新技能的效果的反馈,从而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该技能。学习途径:在线学习、事前评估、事后评估、测试、学习向导。6)支持:通常是进入正式工作环境中的第一步,学员可以在这里选取正式学习中获得的原理、概念等关键知识。7)指导:提供了来自资深经理人、同事、导师和专家的幕后支持,让学员能综合自己与他人的经验。8)互助:让学员在团体内和其他学员共同解决问题,这一步骤加深了学员对于技能的理解。
3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1)课程标准的改革。通过对汽车服务行业进行调研分析,将汽车服务职业领域的生产、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设置为课程的模块,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设置为典型的课程项目,由多个课程项目组成课程模块,建立与职业岗位实际生产、服务密切对接的课程标准。2)专业教材的编写改革。根据与职业岗位实际生产、服务密切对接的课程标准,组织专业教师编写适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材。3)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信息技术在给高校教学提供信息化服务,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水平、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掌握足够的现代教育技术。所以为了适应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教师在参加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培训外,更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4)考核标准设定。a)平时考核:平时考核分课前预习考核、课中态度考核、课后复习考核。b)期末考核:期末考核为课程任务考核,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配以相应的分数权重得出课程期末成绩。
4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混合式教学平台的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在于充分利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和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以此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搭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混合式教学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模式,实现教学目标。该混合式教学平台结构,以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汽车音响系统检修》为例说明,分为首页、任务公告、课前预习、课前自测、课堂学习、实训指导资料、课程论坛、成绩管理、汽车音响之家等部分组成。1)首页:呈现授课教师基本信息、课程主要目标、课程主要内容等信息;2)任务公告:任务内容及所达到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养目标等信息;3)课前预习:提供教材、任务PPT、任务微课等教学资源;4)课前自测:提供任务课前预习的自测题等;5)课堂学习:提供课堂教学所用的任务教学计划、教案、教材、任务PPT、任务微课等教学资源;6)实训指导资料:提供任务所需的维修手册、维修电路图等资源;7)课程论坛:师生学习交流平台;8)成绩管理:根据学生课程考核规定,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掌握和成绩评定。
5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效果
自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来,一是增强了网络化环境成长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二是促进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三是弥补学生差异化,做到因人施教。
6结束语
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已在各级院校中得到了推广和开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使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知识更易理解和直观,也使得教学氛围更为积极融洽,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欢.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04).
[2]侯晓音.浅谈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项目化设计[J].群文天地,2012(18).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27-03
作者简介
陈小荣(1969- ),女,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北京,100176);黄敦华(1978- ),男,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机电技术系主任,副教授;张文涛、刘增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高等职业教育自控与电气专业群专业技术平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PXM2014_01 4306_000083),主持人:黄敦华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专业集合[1]。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控与电气专业群”由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网络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6个专业构成。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和北京市职教分级制改革专业,依据其在专业群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将其定位为专业群核心专业,引领和辐射其他专业[2];电气自动化技术和工业网络技术两个专业在专业群中起支撑作用,将其定位为骨干专业;其余3个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将其定位为特色专业。
一、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调研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析研究专业群毕业生成长规律,遵循认知规律,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通识贯通、平台递进、模块并行、技能创新”的“1-4-1”课程体系[3],实现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过程培养。“1”是突出知识应用性的“通识课程”,贯通文化知识素养培养;“4”是突出理论及技术应用性的“通用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四个方面的专业课程,实现迭代递进的技术技能培养;“1”是突出技术应用与创新性的“专业实践与创新”这一实践教学环节。
二、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一)贯通科学人文素养培养的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通过通识课程学习,促进学生形成比较宽广的知识结构,提升其文化素养。公共基础课程由教育部要求大学专科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应用数学、大学语文、信息技术基础、体育等课程组成,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公共选修课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陶冶人格、传承文化、提升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为目标,开设50门以上,每位学生按个性化需要选择5门。
(二)“平台+技术+方向模块”的专业课程
1.共享共建的专业群平台课程
专业群平台课程一般是同类专业之间或专业本身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构成的课程,是以该群对应岗位群上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工作岗位结构为框架、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工作实践行为为起点,面向生产或服务所需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而确定的学习和训练项目。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面向自动化设备和系统运维、装调、生产、设计、管理等岗位群,提炼本专业群各专业共性要求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构建了专业群平台课程,包括通用技术和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分别为《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工技术应用》《传感检测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PLC控制技术》。
这9门课程要求自控与电气专业群中不同专业学生都要学习,主要培养学生机械基础、电气基础、控制基础三方面知识和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就业或者升学奠定良好基础。
2.核心技术与就业导向的专业技术课程和方向模块课程
专业群内6个专业依据各自的就业领域,构建了不同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方向课程,各专业的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这些课程以工作为导向,选用合适的教学载体,大多采用教学训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专业实训室完成学习。
(三)突出技能的专业群实践与创新环节
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控与电气专业群按照专业群岗位能力标准,构建专业群职业基础能力、职业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递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内所有专业均设置了钳工、低压电工运行维修、电子产品装调、职业素质实践和认岗实习周等基础实训,培养专业群学生职业基础能力。
专业群内各专业设计了不同的综合实训与生产性实训周,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能力,实训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由浅入深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如图3所示。
专业群结合就业岗位设置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对学生所学进行全面检查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进入职业岗位做充分的准备。
专业群职业创新能力实践项目包括专业社会实践、职业技能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职业资格高级证、参加或开设讲座等。专业群内每个专业相同的实践项目的内容有区别,如专业社会实践安排学生写相关行业、企业调研报告,不同的专业要调研不同的行业和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可参加光伏发电系统装调、单片机应用等项目的比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可参加机器人应用、自动化生产线装调等项目的比赛,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参加智能电梯装调、楼宇智能化系统装调的比赛;此外,如果有其他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目,经认可也可获得专业创新环节的学分。
三、结束语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1-4-1”课程体系,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行业企业、人才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设计,通识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平台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群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专业技术课程重点培养核心技术技能,方向模块课程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课程突出技能应用和创新思维,最终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自控与电气专业领域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当然,专业群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论是其内涵的理解和建设的实践,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2]刘峻.试析高职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3(11):21-23.
[3]肖莹,李宏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3):48-49.
On the Construction of “1-4-1”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Target of Vocational Abilities for Automatic Contro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Xiaorong,Huang Dunhua,Zhang Wentao,Liu Zenghui
Abstract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 Science constructed the “1-4-1”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target of vocational abilities for automatic contro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ies. Amo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comprehensive literacy of students will be cultivated through general courses, students’ technical skills will be built up through specialized courses of “platform + technology + direction”, and their practical skills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will be built up through professional practices and innovation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