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供应链金融业务

供应链金融业务

时间:2022-02-10 06:24:35

供应链金融业务

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供应链金融

一、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从理论上讲,它是银行基于对某产业供应链结构特点及商品交易细节的把握,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单笔商品交易的自偿程度,对供应链中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的全面金融服务。从实践上讲,它是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中下游中小企业,并为大型企业提供理财服务,从而解决供应链中资金分配的不平衡问题,并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实体经济的竞争已由分散的企业单体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整体之间的竞争。为了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就必须保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而供应链金融将资金注入供应链,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意义

第一,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上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配套企业一旦出现问题(尤其是资金问题),也会影响整条供应链的运转。这些配套企业往往是中小企业,但是国内中小企业由于直接融资渠道狭窄、内源融资资金有限、间接融资渠道不成熟等原因,面临很大融资困难。而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可以针对配套企业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关系,借助对核心企业支付能力和信用水平的评估,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存货、预付款和应收账款等进行质押融资,有力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第二,拓展商业银行盈利渠道。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减少,主要利润来源受损。同时,中小企业具有旺盛的融资需求,急需筹集资金扩大经营。因此,商业银行积极推进供应链金融服务,不仅可以解决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授信难、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而且可以在中小企业融资的市场蓝海中抢占先机、树立品牌,拓展自身盈利渠道。

第三,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对于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提高了资金管理的效率,也使自身的供应链更加牢固;对于中下游配套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可以增强商业信用,解决融资难题,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供应链金融可以为整条供应链持续注入能量,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分析

近年来,各个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例如民生银行的“产业链金融”、深圳发展银行的“1+N”、华夏银行的“融资共赢链”、光大银行的“阳光供应链”、建设银行的“e贷通”等。综观商业银行供应链业务,主要有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保兑仓融资、动产质押、未来货权质押五种模式。目前,供应链金融业务逐渐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服务体系,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外部环境方面,主要表现为信息平台建设落后、物流系统不完善等。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必须依托完善的信息平台及时提供完整、准确的数据,而目前企业的货物、账务等单据没有完全信息化,不利于银行开展业务和控制风险。此外,物流企业的成熟度和资信直接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行效率,目前我国缺乏标准化程度高、资信好的物流企业,不利于银行实时监控企业的物流信息、提供高效的融资服务。

第二,商业银行方面。许多银行并没有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整合资源、调整营销重点,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不够;供应链金融业务覆盖面小,且供应链金融产品品种有限;银行内部缺乏配套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部门,各个部门间缺乏协调;银行不重视与企业的信息共享;与供应链金融匹配的风险评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不利于银行供应链整体动态的风险。

第三,融资企业方面。国内企业供应链。管理意识普遍不强,供应链融资偏好较弱,加之供应链稳定度低,限制了可供银行开展业务的供应链链条。

四、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建议

外部环境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牵头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有效整合分散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信息,解决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难题;物流企业要加快建设,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商业银行一方面要从整体上转变经营理念、完善组织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重点突破,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形成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

融资企业要强化供应链管理意识,增强业务系统化、操作规范化,在考虑自身资金使用情况和还贷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

参考文献:

[1]Loeora Klapper: The Role of “Reverse Factoring” in Supplier Financing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Antlerless [R] Wodd Bankt September, 2006.

[2] 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 [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3PL;风险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一、3PL企业供应链金融面临的风险

(一)质押物品带来的风险

质押物带来的风险包括品种选择、货权不清以及监管过程中保管不当造成的风险。对3PL企业来说质押物的选择要非常慎重,不是所有的物品都适合进行质押监管,可以说整个监管业务风险控制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对质押物品的选择。

近来出现不少质押物货权不清的情况,尤其是上海、浙江等地重复质押,或则用他人在自己仓库货物冒充自己货物进行质押的情况等尤为严重。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3PL的责任风险。

因为质押物并不是都放在仓库内且不同的包装形式造成在质押物的监管过程中可能因为种种意外情况造成变质或者损坏,在对生产企业的监管中不同的区域也存在不同的监管风险。

(二)出质人的资信道德风险

信用风险是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最常见的风险,不是银行单方面面临的风险,而是银行与3PL企业共同关注的一种风险。一旦发生出质人恶意拖欠或欺诈的情况,3PL企业也将面临较大的风险。

(三)法律与合同风险

在实际操作流程中,一个供应链金融的项目中银行往往会经由合同将责任转嫁给物流监管企业。另外,由于银行在专业方面的缺失也会造成一些对质押物特殊细节要求上的问题,造成了一旦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3PL企业就要承担法律风险。

(四)操作与管理风险

3PL公司自身监管操作带来的风险,包括人员的风险、内部管理的风险和质押场所选择的风险。监管人员对整个供应链金融监管业务的风险防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防线。从业人员由于在职业素养、业务技能水平、责任心、职业道德等方面素质的原因对监管的风险防范能力也有很大不同。如,进行每日数据录入的工作人员未及时录入与更新或者在录入时候粗心大意录入错误都会造成风险的发生。另外,3PL企业的操作流程不规范、机构设置不合理、制度的缺失、控制措施不到位等都会带来风险。如:相关的记录未交接,质物清单或者解除质物通知书未签字确认,监管工作人员分配不合理、分工不明确,对一线监管进行的日常检查、抽查,盘点和巡视考核工作不到位等也会造成相应的损失。再有,上文分析了监管质押物品要慎重选择,其实对于监管质押的场所也要进行有效的筛选,不然可能会出现由于监管场所条件不具备造成质押物变质、损坏或者缺失的风险。

二、3PL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对策

(一)质押物带来的风险防控对策

对于质押物带来的风险主要从质押物品的选择、质押物的监管过程中的保管措施以及质押物的货权及货源的合法性等方面进行防控。3PL企业对于是否接受银行的质押委托要看品种是否适合监管。一般来说,对质押物的要求是价格涨跌幅度不大、质量稳定、流动性好容易变现、仓储没有特殊要求易于保管的品种。例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铁金粉、煤炭、汽车等。3PL企业对于质押物的选择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要求。如:有的3PL企业对于监管单价在10万元以上的、对于存放保管中有特殊要求的一般不接受监管委托。还有包装不同的情况下,要求也不相同,对于散货等在雨洪灾害中容易发生流失的货物和棉麻、纸品等容易发生火灾等情况出现灭失的质押品必须要上保险等。设计对于质押监管物品的评估指标,确定质押物本身的风险评级,在降低质押物本身风险的同时,也可以扩大3PL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对象。

表1 质押物品情况评价表

质押物序号 类别 品种 危

品 防潮要求 放火要求 防氧化要求

是否保险 外

况 季

求 市

场需求情况 价

度 变

力 流

性 保

监管地点

单价要求

验收方法 盘点要求 计量方式

以上表格中的各项指标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实际的情况各自具体的等级的评分,例如单价要求中10万、8万―10万、4万―8万、1万―4万、5000千及以下等各自获得1\2\3\4\5分的评分标准。再有计量标准中,抄牌、过磅得5分、检尺、理论换算、打尺或打方(散货计量打九折)得4分、打尺或打方(散货计量不能打九折)得3分、平均件重计量(如棉花)得2分、难以准确计量(废钢等),需采取辅助方式得1分等建立的评分标准,清晰明确,并由不同的责任人进行审核签字,最大程度的降低质押物品本身的选择风险。

对于质押物可能存在的货权不清楚或者货源不合法的情况一般可以与银行在委托协议中就约定由银行或者金融机构进行审核确认。如:3PL企业可以约定只对平直方面承担外观检验审核,不对内在品质进行审核的,只注重量的问题,不注重质的问题,对于质押物要求出质人提供的合法货权证明、质量证明、运单、发票、信用证、完税证明等材料并认真审核,由出质人承担责任,银行承担确认和审核并且提供合法检验方法的责任,监管方按照合同要求执行。

对于场所选择要有一定要求,如监管区域要独立、货物要单独存放;散货存放区的防雨防洪设施,对保质期有特殊要求的要有更换周转的明确要求。另外,由于在生产区不容易监管,3PL公司可以采取只做两头,不做中间的方法来避免风险。比如铜加工企业,就只做原料区(电解铜)和成品区(铜线),而中间的生产区由于无法掌控所以不做。尽量选择在自己库内进行操作,这样既获得监管业务与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服务的双重收益,又绑定了客户,带来更大的收益。如果是异地或者库外监管,要对该监管场所的资质条件、信誉情况、仓储条件、安全防灾设施等进行实地的严格调查和评价,有条件的时候还要要求对方提供场地使用证明、近三年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报表等证明文件,并要求提供可以进行联网监控条件的办公场所。

(二)出质人资信道德风险的防控对策

避免出质人资信道德风险要做好信用等级的调查与评估、防范监管中以货易货时以次充好,伪造虚假提单进行提货操作、建立企业资信档案,做好出质人资信状况的跟踪。在实际过程中,可以采用AHP等方法建立出质人评价指标体系,将出质企业的业界口碑、以前有无融资经历、出质企业在所属行业中的地位、经营历史、盈利情况、人员流动情况、财务情况等指标划分为3―5个不同的评分等级,并根据3PL企业的当年经营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如对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我们假设以CR(流动比例)值与QR(速动比率)值来进行具体细分评估,假设CR≥2且QR≥1时认为风险等级较低为1级评分为5分;1≤CR

(三)法律与合同风险对策

要对法律与合同风险进行防范首先要强化培训相关法律与合同方面的知识,提高员工法律素养。要注意合同中存在的细节问题,不能更改的情况下,用补充条款的形式另外约定。项目开发时,应在规避自身的风险的情况下满足客户的一些要求。审核合同要注意合同内容的完整性,有无需要特别约定的地方,可操作性如何、是否有会引起公司本身操作出现违规的条款等。另外,企业要建立有效的控制、审核、批准制度,规范操作,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成立法务部门专门从事合同、法律方面事物的处理,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法律与合同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四)操作与管理风险防控的对策

对于人员、内部管理和环境带来的操作风险要根本上避免还是要从加强管理,提高公司自身的管理水平着手。加强员工就业、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平,定期培训,规范员工操作意识。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如:岗位职责、操作流程手册、考核办法、信息传递制度、台帐登记制度、项目评审的流程、稽核流程、风险评估、现场管理流程等等。对于总量控制的质押物一定要对其库存货物进出动态及日消耗量进行全面的监控,做好交接记录工作、所有涉及到单据、清单妥善保存,以免责任不清。建立监管巡视制度,加强考核,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每日录入应及时并一人录一人审,有问题及时上报。如:ZCNJ就自行设计了动产操作的信息管理系统,核实查询使用的查询系统以便汇总。还可以增加包括公司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化考核系统,如在动产质押部门下可以增列:监管人员考核操作系统、信息录入员操作考核信息系统等针对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相应的考核指标系统,对各个岗位工作人员工作情况进行统计以便进行月考核、季度考核和年终考核也便于部门领导对部门员工工作情况进行掌握。

对于库外或者异地监管的点,要求至少派遣两名或两名以上监管人员同时进行监管,并且监管小组成员进行轮岗制度,以免在一个监管地区时间过长。设立多级巡查监管机制对监管人员日常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所有库内及库外监管人员的岗位职责所要求的工作内容,如是否在岗;交接班是否有明确清楚的交接记录;所有记录是否按规定要求进行填写;账务登记是否准确、及时、规范;核对账务与质押物情况是否相符;是否按要求进行每日每周盘点等等。对于监管人员是否在岗在位,可以进行定时和不定时两种检查方法,定时的可以规定每天分上午、下午甚至晚上几轮,每轮几次对异地监管人员进行电话或视频查访并由专人进行记录统计,有条件的也可以进行不定时的直飞抽查,不提前通知,直接到监管地进行监管情况的检查了解,并做好检查的记录统计工作。

当然在监管操作开始的阶段,可以从项目模式情况是否有经验资质、质物验收方法、监管区域情况(分库内、库外监管)、库外标识悬挂情况、是否承诺回购、是否成品与原材料同时质押、监管点硬件设备、监管人员业务能力、监管人员到岗情况(定时、抽查)、出质人是否强行出货、出质人是否存在非正常停工限产、现场是否存在多家债权人抢货、近一个月内物品品质变化情况、质权人是否现场核查库存情况、监管人员信息系统操作能力是否有其他监管商进驻等方面

进行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的建立来对该项目的监管操作进行风险评估,如果风险值达到或高于公司的要求,要对该项目的监管地点的选择、监管过程中的操作控制、监管人员的监管工作情况重点进行考核管理以避免风险的发生。

三、结束语

国内学者多是从银行的角度对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问题进行研究,而很少从3PL企业自身的角度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防范与控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因此对于3PL企业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的开展缺乏有效指导意见和建议。本文在对3PL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调研分析后,从质押物、出质人、法律合同以及操作与管理等方面对其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及成因进行了总结,提出一些防控对策的浅见,希望能对其他3PL企业控制供应链金融监管业务风险提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郭晴.供应链金融模式分类及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1,12.

[2]刘永胜.供应链风险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1:8.

[3]李莉莉,蒋啸冰.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监管体系研究及其构建[J].物流技术,2011(1):103-107.

[4]杨春亮.供应链金融的现状、模式、风险及其防范问题[J].企业导报,2011(4):29-31.

第3篇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汽车产业 风险防范

一、供应链金融概述

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Finance,简称SCF)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信用实力的掌握,凭借核心企业信用或单笔交易的自偿程度与货物流通价值,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上单个或多个企业提供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创新打破了传统融资模式对中小企业贷款资质考察的局限,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引入到中小企业的信用中去,把中小企业的风险程度降低到银行的信贷准入门槛内。简而言之,供应链融资的本质是对“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开展的是类似于“团购”的一种集体授信模式。表1给出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常见分类。

二、汽车产业的供应链金融

1、汽车产业融资现状

目前,在汽车行业的整条供应链中,零部件供应商和经销商等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资金短缺,除了个别企业外,大多数的资金状况都不好,处处捉襟见肘,基础建设、产品开发、营销体系、服务网络、品牌传播往往很难兼顾。另一方面,在中国银行几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民间借贷率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信息透明度差、非系统风险高、道德风险较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平均融资规模小等诸多因素使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贷款额度十分有限。

2、供应链金融应用于汽车产业的优势

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是汽车供应链上一个全方位的资金融通过程,包括了汽车的生产、流通等环节中的资金融通。

汽车产业是资本密集型工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密切相关,在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伴随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供应链金融引入汽车产业势在必行。不管是作为供应链核心的汽车制造企业,还是取得融资的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或是为供应链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又或是为供应链提供物流监管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在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活动中增强了各自的竞争实力,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实现了多方共赢。

(1)金融机构视角。供应链金融与传统融资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决定融资授信金额和期限时,金融机构会对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及其核心企业之间的交易进行信用风险评估,而不再是仅仅针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估。有了这三方面的技术保障,再考虑到汽车产品自身突出的自偿性特点,金融机构能够有效地降低信贷风险。

(2)核心企业视角。作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来自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双重资金问题。借助供应链金融的信用捆绑技术,能够有效增强核心企业同中小企业进行贸易交易的稳定性,推动核心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供应链金融给予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使得中小企业资金流状况得到改善,进而促进汽车供应链整体的平滑有序运行。

(3)链上中小企业视角。汽车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包括上游零部件供应商以及下游经销商。在传统融资模式中,这些企业往往由于资本规模小、信息透明度差、道德风险高、管理规范性差等原因,在银行信贷评级中被归入较低级别,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而供应链金融的全方位信用评价视角以及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大大缓解了因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带来的融资局限,突破了长久以来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

(4)物流监管企业视角。物流监管企业是供应链金融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参与者,它不仅提供传统的仓储、运输服务,更能够发挥对质押物品的监管、价值评估、流转动态跟踪、信用担保等作用。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银行对质押物品控制薄弱的缺陷,从而架起银企间资金融通的桥梁,降低了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物流企业借助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客户资源和融资渠道,拓展服务范围,争取客户资源,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和效率,获得了业务增值利润,增强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汽车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运作机理

在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不同阶段运用的融资模式有所不同。本文从供应、采购、经营三个阶段对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了分析。

1、供应阶段的供应链金融

在这一阶段中,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作为融资企业,向汽车制造企业供货采取的是应收账款(保理)融资模式,具体的运作流程如图1所示。

即金融机构根据企业贷款风险的评估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与汽车制造企业达成协议,生成用于链上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额度;零部件供应商向制造企业发货,取得应收账款凭证,并向金融机构申请转让应收账款。如果金融接受转让申请,就与零部件供应商一起通知应收账款的债务人――汽车制造企业。在取得债务人的确认和付款承诺后,金融机构向零部件供应商发放保理融资贷款。最后,在应收账款到期日,制造企业将款项汇入指定的还款账户。

2、采购阶段的供应链金融

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汽车经销商处于汽车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然而这些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资源匮乏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在实际的运营中,处于供应链下游经销商往往需要通过资产质押来获得融资。这种融资方式成本高、效率低,且经销商能够进行质押的资产非常有限。因此,解决经销商融资难问题是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的重中之重。

在采购阶段大多运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来解决经销商商品采购的资金短缺问题,具体运作流程如图2所示。

即经销商和汽车制造厂商签订采购合同,形成贸易关系,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达成仓储监管协议;经销商与金融机构达成质押协议,同时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通常为10%~20%);金融机构在审核制造厂商资质合格后,开出承兑汇票;制造厂商确认收到汇票后,根据银行指令将货物运输到指定的监管仓库,此时货物的产权由金融机构控制;经销商通过销售收入回笼资金,逐批向金融机构补交保证金,并从仓库提取货物,当经销商的保证金账户或监管账户中的资金足额时可以提前或按期解付信贷资金,这样就可以完成信贷资金的一个循环运转。如果经销商未能出售仓库内的全部货物,制造厂商要根据《回购协议》回购未出售的全数库存货物。

3、经营阶段的供应链金融

由于汽车产品的高成本性、管理的灵活性以及销售网络建设的复杂性,汽车经销商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常常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同时,作为中小企业的经销商能够质押的资产非常有限,因此在这一阶段,通常采用动产质押供应链金融模式。即经销商可以将其合法拥有的,不存在所有权、货款、税收等方面纠纷和争议的汽车作质押,交由银行认可的仓储公司保管,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具体运作流程如图3所示。

即在金融机构、汽车经销商、物流监管企业达成仓储监管协议的前提下,物流企业对经销商质押的动产展开价值评估,并向金融机构出具评估证明文件;动产的实际状况符合质押条件的,金融机构据此核定贷款的额度,与经销商签订相关的动产质押合同;物流监管企业收到经销商移交的动产后,通知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经销商运用销售收入及时补足贷款;最后,金融机构根据贷款偿还情况和经销商提供的提货单,释放相应比例的提货权,并通知物流监管企业发放货物。

四、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1、道德风险

(1)核心企业道德风险。核心企业因其规模大、实力强,是供应链金融中决定风险的特异性变量。一般说来,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互利互惠,通过信用捆绑,能够将中小企业的边际信用提高到与自己同等的水平。但是,如果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利用其在谈判中的优势地位,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上对上下游企业施加压力,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径,以牟取短期收益最大化,就会导致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迫使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以维持其基本运作。一旦中小企业获得贷款,供应链资金紧张状况得以缓解,核心企业就可能进一步挤占中小企业资金,如此循环最终会破坏供应链的稳定性,带来相应风险。

(2)物流企业与经销商的道德风险。物流公司和经销商的联合骗贷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在进行动产质押融资时,质物的基本条件是出质人对出质物拥有完整、合法、有效的所有权,并在法律权所属上没有任何瑕疵。然而,有些经销商将已经出质的汽车进行“二次抵押”,并贿赂物流监管企业开出合格的质物评估证明,骗取银行贷款。由于出质物的多次抵押,必然会使银行贷款回收得不到保障。

2、应收账款风险

(1)应收账款有效性风险。零部件加工商与汽车生产企业是否有真实的贸易发生,是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分析重点。供应商向银行转让的应收账款的期限、合法性、可实现性、可转让性和是否已经转让都影响着该应收账款的有效性。如果应收账款的有效性出现了问题,会导致银行在融资过程中获得的质押物的价值减损,带来风险。

(2)应收账款的回款控制风险。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要求汽车制造商必须回款到指定账户,然而,零部件供应商通常没有将回款资金用于归还应收账款融资,而是用新的应收账款替代质押。这种做法破坏了利用自偿性贸易回款偿还贷款的良好循环。如若零部件供应商没有及时补充新的应收账款或融资手续未办妥,出现了资金链断裂,必然会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

3、预付账款融资中的货物风险

根据前文介绍的预付账款融资模式运作流程,经销商与金融机构签订质押合同上缴一定保证金后,金融机构会开出承兑汇票给汽车制造商,要求其将货物发送到指定的第三方物流的监管仓库。一旦货物在运输途中出现货损等问题,究竟由谁来承担责任?是金融机构还是汽车制造商或是经销商?这其中的纠纷必然会有损三方的合作关系,进而降低融资活动的效率。

4、汽车销售的市场风险

国内汽车市场未知影响因素众多,如限购、限行问题,收交通拥堵费问题,都会对汽车销售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引起汽车销售量和销售价格的波动。一旦汽车市场价格下跌,销售状况欠佳,在供应链融资环节中承担着回购义务的汽车制造厂商将会承受较大的风险。除此之外,把销售收入作为唯一还款来源的经销商,也会面临较大的还款压力,从而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

5、物流监管企业的管理风险

(1)经销商资信风险。经销商的经营业绩及产品来源的合法性,对物流监管企业来说都是潜在的风险。例如,在滚动提货时提好补坏、以次充好等等。这些行为都会给物流监管企业带来质量风险。

(2)仓单风险。仓单是质押融资和提取货物的有效凭证,是有价证券也是物权证券。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监管企业所开具的仓单还不够规范,例如有的仓库直接以入库单作为质押凭证,以提货单作为提货凭证。

(3)商品监管风险。在质押商品的监管方面,由于仓库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或者信息滞后都会导致一方决策的失误,造成质押商品的监管风险。

6、金融机构内部操作风险

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牵涉到对仓单和物流过程的定价评估问题。首先,质押对象的价值会受市场价格影响发生升值或者贬值,从而引起一定的抵押风险;其次,对于金融机构内部来说,在对质押品进行估值和评价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内部人员作弊和工作失误,给银行带来操作风险。

五、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与发展对策

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仅靠单一主体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金融机构、供应链上各参与企业以及政府等有机配合、通力合作。因此,本文从五个层面出发提出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发展对策。

1、金融机构层面

金融机构应不断完善融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第一,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管理需要,建立信用模型和数据库,对融资活动参与各方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信用评级,运用授信、物流资质考评以及关联客户相互监管等管理方法,将传统的静态评估转换为动态评估;第二,要构建一整套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上述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临界值时必须发出预警,减少意外并维系资金周转的连续性,提升资金运作的弹性,确保目标供应链平滑稳定的运行;第三,完善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借助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记录、获取更多借款人过往信用记录,加强银行间、银企间的信息共享。

2、核心企业层面

汽车制造厂商作为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金融中承担着担保和回购的责任。因此,汽车制造厂商应当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以便及时分析预测该政策会对汽车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而在制定计划、组织生产时能够针对性地作出有效调整,避免由于政策调整所引起的库存价值下降、变现困难所带来的损失。

3、中小企业层面

经销商以及零部件供应商应当积极构建稳定的真实供应链交易关系,并力求获得核心企业的帮助,借以提升自身信用水平。同时,应当注重自身交易记录和信用记录的建设,使自身始终保持良好的信用水平。除此之外,经销商以及零部件供应商应积极推动电子化信息平台在融资环节中的应用。通过平台,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可以共享到下游经销商的销售市场信息,从而能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并以此为导向组织生产。同样,下游经销商也能够及时了解上游供应商的库存情况、生产能力以及相应的配送信息,从而合理地安排自身库存量,减少因为库存储备不当引起的市场风险。同时,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促进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信任度,构建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降低恶意违约的概率,进而有效地防范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发生。

4、物流监管企业层面

第一,物流监管企业应注重质押监管业务合同的谈判、签署、回收和存档,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第二,应加强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反馈,了解质押物的市场状况、价格变动趋势、产业产品的升级等情况,为准确判断质押物的市场价值、防范市场风险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三,物流企业应对质押监管业务流程、操作标准等作出详细规定,严防操作失误。除了上述三点,物流企业还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转移风险。如要求货主为货物购买保险,规避货损风险,或要求金融机构负责质押物的评估和选择,规避价值评估不合理造成的损失。

5、宏观层面

供应链金融在国内方兴未艾,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法律缺失或者相关法律法规矛盾的情况。有鉴于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现实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弥补法律空白,并及时修订、更新原有法律法规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为供应链金融过程中的纠纷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和解决机制。

六、结论

汽车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其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无论是汽车制造厂商,还是经销商、零部件供应商,又或是金融机构和物流监管企业都在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活动中增强了各自的竞争实力,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实现了多方共赢。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兴起不久,在流程设计和实际操作方面尚不成熟,因此供应链金融的参与各方都应当注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只有不断地识别风险和控制风险,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方案才会更加完善,才能更好地为汽车产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斯瑶:供应链金融在汽车经销商融资信贷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2010(6).

[2] 杨磊、谭新康、陈冲:汽车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研究[J].物流科技,2012(7).

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摩根大通;深圳发展银行;“1+N”模式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2007年3月6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成立。作为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这意味着零售银行业务市场已经成为邮政储蓄银行进军的一大领域。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将是邮政储蓄银行资产业务的主要着力点。目前邮政储蓄银行的公司存款和结算业务已经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也已在全国范围推广;外汇公司业务(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系统开发已经完成,并已经在北京等地开展相关业务;同时依托邮政集团物流公司的业务支撑,为邮政储蓄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做好了基础准备。

国际经验表明,与传统的银行业务相比,供应链金融提供了更加丰厚的利润,更多强化客户关系的宝贵机遇。2008年5月,全球最大的50家银行中有46家向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国内银行中以深圳发展银行为典型代表的一系列股份制银行成功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同时获得收益。深圳发展银行是国内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先行者和得益者,其业务的绝对规模、市场占有率和行业探索都明显领先于同业,而且在服务规范、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树立了被广为借鉴和模仿的行业标杆。首先,“1+N”已经成为开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规范模式,供应链全景图的分析工具被银行同业广为运用;其次,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和存货融资成为标准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分类,具体产品名称逐渐统一,相关产品流程和协议版本被普遍采纳,不同行业的授信条件,如保证金比例、赎货期等逐渐趋同;再有,业务管理架构和操作平台的设置逐渐形成业务规范,专业审批、集中操作和系统推进的模式被越来越多的银行效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首先分析了深圳发展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而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提出了对邮政储蓄银行的启示。

2 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分析

作为国内首家倡导供应链金融的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致力于成为中国本土最专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银行,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2.1 票据与货押产品的推出

20世纪30年代末,深圳发展银行率先以票据买入的概念替代了传统的贴现贷款。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在操作效率、盈利模式和风控理念方面重塑了业务竞争力。2001年,深圳发展银行又推出一项重要的创新产品——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该业务突破了传统的授信担保方式,以存货类动产设定动态的抵/质押,在保持存货流动性的前提下,允许企业随时赎取部分抵/质押物用于销售,有效解决了大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票据类产品和货押业务的推出,开辟了面向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创新两大途径:财务费用节约型产品和担保方式创新型产品。前者着眼于客户成本节约的普遍需求,有助于缓解企业来自融资成本的财务压力;后一类产品主要面向主体资质偏弱、存在担保瓶颈的客户,立足于贸易环节的融资嵌入,有意识地构造融资的封闭性和自偿性,以规避目标客户经营稳定性弱、信息透明度差、税务问题等非经营性纠纷所引起的特殊风险。

2.2 形成“1+N”理念

2003年,深圳发展银行在总结试点实验的基础上,从营销和风险控制的角度,在业内率先提出“1+N”模式,即利用供应链产业集群的伴生网络关系,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引入其上下游的授信服务之中,并开展面向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批发性营销。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组织包括市场营销、风险控制和财务结算等各方面的专家团队,自主开发了面向供应链企业的债项评价体系,并配套出台了《分支机构贸易融资业务机构设置管理办法》,从组织架构的角度保障内控的有效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此后,深圳发展银行又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相关管理办法,如《货权质押授信业务仓储监管合作方管理办法》,用于规范对货物监管合作方的准入;《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货权管理办法》,作为保障物流控制有效性的制度。

2.3 建立供应链金融品牌——深圳发展银行

“1+N”业务链条的纵深拓展与客户需求的深化,促使深圳发展银行开始全面考虑如何为全球供应链企业提供一揽子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提出公司业务面向中小企业和贸易融资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转型策略,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正式进入深圳发展银行的未来发展规划;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顺势推出了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品牌,并在产品、流程、业务模式方面开展了深化创新。首先,在总行层次建立了保理中心,加入了国际贸易保理商协会(FCI),旨在对国内供应链融资的产品瓶颈——应收账款融资做重点突破,继而推出包括国内、国际应收账款池融资,出口发票池融资,出口退税池融资,票据池融资等在内的“池融资”品牌。同时,建立了双线管理的贸易融资特别审批通道,以提高供应链融资业务审批的专业化和效率。此外,还尝试分支机构与供应链核心企业“一对一”开办的“主办行-协办行”制度,有效整合了营销资源,在利益激励的基础上提高了开发效率。在授信操作层面,统一建立了分行级的集约操作平台。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和创新,深圳发展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依托运行架构、资源配置体系、团队和流程的综合发展能力出现了质的提升,专业化水平和业务能力进一步强化。

2007年开始,深圳发展银行开始全面启动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工程。其目标为:一是构建实时联动的产品作业流程管理系统,即银行内部系统和外联系统包括第三方物流、B2B平台、海关、国库、外管等的对接;二是产品作业流程管理系统与客户系统的对接;三是建立与业务系统关联的产品定价和考核系统。

3 对邮政储蓄银行的启示

3.1 加强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重视供应链金融系统建设工作

邮政储蓄银行开办供应链金融以来,已陆续推出一系列产品,包括动产质押授信产品、保兑仓授信产品、应收账款质押授信产品、订单融资授信产品等。邮政储蓄银行应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产品组合并进行产品创新。参考同业经验,研究推出先票/款后货授信、进口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质押授信、附保贴函的商业承兑汇票、国内明保理、国内暗保理、国内保理池融资、票据池授信、出口应收账款池融资等产品,并通过公司业务部和国际业务部之间开展合作,不断完善贸易融资类产品体系。对多种产品进行灵活组合,充分发挥供应链核心企业、中邮物流、保险公司在风险控制和转嫁中的作用,创新开发更优化的行业服务方案,赋予产品更多功能,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为公司业务扩展更多的利润来源。同时应注重邮政储蓄银行自身供应链金融品牌建设,发挥邮政集团信息流、资金流和货物流“三流合一”的优势,在业内加强宣传和营销力度,树立品牌。

邮政储蓄银行供应链金融系统与行内现有业务系统、行外系统实现有效衔接,并与相关系统实现信息交互,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和共享。行内系统包括公司业务系统、企业网银系统、商业票据系统等;行外系统包括中国邮政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其他监管企业系统、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平台、核心企业ERP和B2B电子商务平台系统等。

3.2 借鉴“1+N”营销模式,注重核心企业的选择和开发

核心企业是指在供应链中处于强势地位,能对供应链条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稳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法人组织。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发最直接和常规的切入点就是核心企业,这也是国际银行业的一般做法。为了在新的国际分工框架下密切与老客户的关系,并对客户源于供应链成员分散融资带来的财务成本不经济以及离散节点供应链成员的现金流困境做出积极应对,国际性银行以与核心企业共同提供供应链融资系统解决方案的方式,找到了客户关系管理的新型模式。不仅如此,供应链金融的实际效应还超越了挽留原有客户的初衷,国际性银行也因此找到了在新兴市场培育客户和延伸业务触角的有效手段。

国内情况恰恰相反,供应链金融业务始于以货押授信业务为代表的中小企业自偿性贸易融资解决方案,从对“N”授信的个案中对“1”的责任捆绑,最终发展到直接找到“1”来批量开发“N”,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当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国内的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管理认识的深化,以及以此为基础对银行“1+N”模式的价值发现。因此,国内银行“1+N”的开发模式运用可以有两种:从“1”到“N”,以及从“N”到“1”。前者有赖于“1”在财务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主动意识和经营的前瞻性,往往是深处激烈商业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对于垄断行业、政策倾向行业的核心企业以及那些缺乏危机意识的大企业,通过对其“N”的先期批量开发,最后累积“N”对“1”的谈判筹码,实现对“1”的营销,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切入模式。在国内银行业的实践中,后者取得了成功。

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组成有决定权及控制力,对供应商、经销商、下游制造企业有严格的选择标准,对供应商、经销商和下游制造企业有较强的控制力。核心企业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相关部门的行业管理要求;具备邮政储蓄银行开发价值的商业运作模式;具有较强的产业链管理意识和能力;具有较为稳定的上下游企业,且对其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核心企业的主营业务产品销售周期短,市场价值稳定。销售渠道广泛,产品变现成本低。同时,邮政储蓄供应链系统通过与核心企业系统互连,实时查询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订单信息和商品物流信息,切实加强邮政储蓄银行对上下游企业货物、订单和未来货权的风险管控,降低业务的操作风险。

3.3 与物流公司开展广泛合作

供应链包括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三个维度。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为供应链管理者——核心企业提供资金流管理解决方案,那么,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企业则分别承担着信息流和物流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角色。从供应链金融的角度看,信息流和物流是触发银行向供应链成员企业融资和回收授信的基础变量,因此要实现三流的有序衔接,保证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性,应该在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公司和物流公司之间建立合作联盟。

深圳发展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中,率先与包括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中远物流有限公司以及中铁现代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合作协议,与国际物流巨头UPSC建立全球供应链金融合作关系,目前与该行合作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超过270家。每年深圳发展银行从这些渠道引入的新增客户在100家以上,而深圳发展银行多年来也累计为物流行业创造了近7000亿元的货押监管货值或物流运输货值。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同时,应寻求与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模式。邮政储蓄银行的供应链金融系统可以通过与中国邮政物流综合信息平台行外系统的互连。实现供应链金融项下业务指令、单证等信息的电子化交互处理,完成货押商品的出质(入库)、提货(出库)以及核库、对账和信息查询等功能。首先是单证、指令信息发送:供应链金融系统通过实时接口,向中国邮政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发送押品的目录、价格、出质通知书、拟质押物清单、提货通知书、最低货值通知书、核库通知书等电子化信息。其次是单证、指令信息接收:供应链金融系统通过实时接口,接收中国邮政物流综合信息平台上传的提货通知书回执、出质通知书确认函、质押物清单等电子化信息。最后是信息共享:通过双方实时接口,可实现系统的查询、对账、预瞥等功能,便于邮政储蓄银行加强对货押商品节点、状态、数量、价值等信息的监控管理。

3.4 与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广泛合作

从国内情况看,2006年中国B2B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为9957亿元,2007年增长率高达25.5%,交易规模达到12 500亿元。预计目前中国小企业B2B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每年以超过50%的速度递增,企业协作凸显,产业垂直型电子商务规模正在萌芽,以部分大型、超大型企业为节点,通过电子商务模式建立起面向上下游产业链的交易平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加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进入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供应链管理逐步变成了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其内容与传统供应链管理无异,主要包括订单处理、生产组织、采购管理、配送与运输管理、库存管理、客户服务、支付管理等方面,但是,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是借助信息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完成,为银行的金融服务提供了更为安全、及时和低成本的介入流点。因此,与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将是邮政储蓄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技术导向之一。邮政储蓄银行通过与B2B电子交易市场的互连,可以实现邮政储蓄银行对B2B电子商务平台会员信息和订单交易信息的查询以及会员商户融资业务的线上化交易处理。

尽管面临B2C市场的诸多挑战联合包裹仍有望提高包裹利润率

近日,联合包裹首席执行官依据公司2012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向投资者表示,尽管处于从B2B向B2C市场的持续转型期并面临诸多挑战,公司国内包裹利润率依然有望继续提高。

联合包裹首席财务官表示,尽管第三季度美国国内B2B业务较第二季度未呈明显恶化趋势,但仍有轻微下降。目前该行业面临诸多挑战,形势不容乐观。

相比之下,呈单位数增长的B2C市场是促进业务量增长的绝对动力,也是联合包裹调整业务模式的市场风向标之一。公司还将在运营技术和消费者层面不懈努力以应对该市场的挑战。

在过去十年中,联合包裹B2C市场份额以每年1%左右的速度增长,近两年每年增幅达2%左右,公司2014~2016年国内市场利润率目标为14%~15%,

2012年第三季度联合包裹国内利润率为13%,比上年同期下降0.5%,但公司预计第四季度利润率有望增长至15%。

第三季度,联合包裹美国国内日包裹量增长3.7%,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使地面和延迟包裹业务分别增长3%和9.3%;空运次日递业务量较上年同期增长5.7%.

与此同时,联合包裹国际包裹业务在第三季度出现反弹,其中亚洲市场在持续几个季度的下滑之后略有增长。目前公司往返亚洲的空运网络与市场需求紧密契合,飞机利用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尽管联合包裹在亚洲市场的整体空运能力约下降10%,但公司仍不断增强线路运输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例如公司提高了往返中国西部内陆地区的空运能力,以适应公司向该地区的业务转移。

联合包裹表示,尽管欧洲出口业务量略有升高。但美国出口业务依然不尽人意;而欧洲国内业务量的小幅下降主要是由南欧问题所导致。

(赵从从 译)

第5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创新;供应链;新形势

课题项目: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A2FC356)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形势下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研究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30日

在全球范围内,受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经历着起伏与动荡,并且不断加剧着各层面的矛盾。在金融危机预警方面,全球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对金融进行创新。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国的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在发展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面临众多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余威依然在持续。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总结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同时创新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措施。

一、新形势下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由于出发点和角度的不同,学术界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其中比较典型的观点主要包括:(1)基于物流金融的角度,该观点在整合物流与金融业务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服务类型,进而为流通领域提供服务;(2)基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角度,该观点认为供应链金融主要服务于产业供应链上的企业,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通过协作,在银行、企业之间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加强合作;(3)基于供应链融资的角度,该观点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以商业交易为目的,借助资本融资、现金流等方式对目标进行管理。通过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可知,在确定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时,需要以供应链为基础,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进一步明确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和范围。

在新形势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需要将部分生产活动进行外包,这种生产方式虽然能够充分利用分工的优势,但同时带来了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和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核心企业需要对财务供应链加强管理,为了满足这种市场需求,银行业需要对自身的业务进行创新,进而催生了供应链金融。从供应链金融的产生过程来看,在界定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需要以资金管理为核心,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融资方案,进而为供应链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可以说,供应链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供应链的管理效率,同时推动了银行业的创新。

基于此,可以将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概括为:在管理整条供应链的基础上,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结合产业链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制订融资方案。从本质上说,供应链金融是一种融资方案。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

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可知,在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金融就是一种创新财务融资的方案,这种方案的理论解释可以分为:一种观点认为在不同网络之间,供应链管理就是对链条进行管理,以及利益的连接,通过对不同环节进行有效管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的经济形式进行组合。在生产、流通过程中,供应链作为一种网络结构,一般由各种资源信息流构成,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对供应链中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另一种观点是创新供应链金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供应链管理中,通过强化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管理效果,最终提高经济效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资金问题。在创新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学术界认为,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就是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受资金的影响和制约,企业无法对运营决策进行优化。对于资金不足的企业来说,通过供应链金融可以获得相应的融资服务,优化运营决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新的价值。

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向“融通仓”过渡;第二个阶段是由“仓单质押”业务向“物流银行”过渡;第三个阶段是从开展“物流银行”业务到提出、实施供应链金融战略。同时,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借助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模式,同时综合分析生产贸易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形成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这种融资业务模式一般通过货权质押、保险及公证等结构化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掌握货权以及监控资金等,这是一种组合贸易融资方式;另一种模式是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通仓等)。与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相比,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更专注于对整个供应链、交易等进行评估。

另外,在新形势下,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创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并制定实施相应的措施。第一,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方面,多数银行普遍存在后劲不足的现象,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没有提供融资服务,以及融资方案;第二,模式创新缺乏动力。在供应链金融创新方面,银行普遍存在创新动力不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供应链金融难以成为银行的核心业务;第三,缺乏技术创新。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没有实现同步发展,进而增加了技术创新的难度;第四,需要突破组织创新,当前中间产品成为供应链金融存货的关键,这部分产品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并且风险控制较为复杂。

三、创新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措施

在新的历史形式下,创新供应链金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金融行业与物流行业的融合。面对新形势,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创新,主要是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例如,银行与物流相互结合,通常情况下,可以衍生出新的产品:订单融资、保单融资、互联网金融等。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无论是金融行业,还是物流行业,都属于中介服务机构,其中,金融属于付款中介,而物流则是付货中介,两者只是交易的对象不同。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无论交易形式如何,只要保证货物存在就可以完成货物交付活动。

(二)将金融与物流融入电子商务。在提供的服务内容方面,对于电子商务公司来说,一方面提供交易平台服务,另一方面提供融资平台服务。因此,电子商务公司在设计网站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网站的融资功能和物流功能。各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为了向交易双方提供融资服务,结合电子商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专门的融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物流、电子商务通过相互结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出网上交易、网上融资、网下交付等新的业务形态。从某种意义上,电子商务颠覆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交易双方不再受制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缩短了交易环节,并且买方的真实需求通过碎片化订单得以验证,同时快速交付为快速交易奠定了交易基础。另外,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地绕过第三方,使得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交易,进而有效地降低了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

(三)互联网金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渐衍生出互联网金融,这是一种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活动相互融合的衍生物,其形式主要表现为网上银行、P2P网络借贷、电商融资等。互联网金融的含义比较宽泛,并且这种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行业的交易成本。在互联网时代,受交易中沉淀资金的影响,对于非金融机构来说,通常情况下,也会涉及金融或类金融业务,例如余额宝等,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大数据、小微贷等,为了规避风险,不会出现一次性贷给企业上亿资金的现象。当然,这类非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或类金融业务,需要供应商能够延期回款做基础,并且汇款时间有所不同,有的半年,有的一两个月。反之,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网络银行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务形式,以工商银行为例,在全部业务中,网络银行业务占到78%,平均每秒产生6,500笔业务,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四)线上供应链金融。在网络时代,在线供应链金融成为一种趋势。供应链金融的实质并没有因线上供应链金融而发生改变,但是却颠覆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同时丰富了风险管理技术。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首先,积极发展行业金融、平台金融;其次,提升了放贷速度,简化了操作流程,同时提高了交易效率。在传统模式下,银行审批企业的放贷,通常情况下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相反,借助在线供应链金融,企业从提出申请到可以放贷,一般只需要四个小时的时间;最后,借助大数据对风险进行管控,有效确保放贷双方信息的对称性。

(五)大宗商品在线交易难度大。在零售行业,B2C模式能够取得成功,但是借助电子交易平台难以对大宗商品进行经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线上交易规模比较小,传统交易模式依然受到买卖双方的青睐;第二,政府对远期合约交易行为进行了限制,进一步削弱了线上交易的吸引力;第三,无论是系统开发,还是运营成本,一般都比较高,这些都增加了线上大宗商品交易的难度;第四,市场竞争激烈,目前从事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约有800家,并且这些企业的交易模式缺乏差异性,同时电商较为分散;第五,电子商务与物流实体相互脱钩,信息系统缺乏统一性和一致性,仓储运输环节比较薄弱;第六,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大额交易,无论是合同,还是结算都较为谨慎;第七,在组织开展大宗商品电子商务活动时,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例如宝钢、鞍钢等。在社会大背景下,电商化应该是大宗商品的主流,为了突破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需要将金融与物流进行结合。

(六)综合考虑影响在线融资业务的因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许多电子商务公司都开设了在线融资业务,在开展这些业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在线融资产品设计与规则、融资客户的信息;二是账户、贷款、保证金等融资管理因素;三是合同、质物清单等货物监管因素;四是进出存、盘点等仓储系统因素;五是多客户、多货主等收费与结算因素;六是企业基本资料、评估报告等征信因素。电子商务公司在开展在线融资业务时,需要对上述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保电子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首先在发展策略上,通过物联网技术,给予供应链金融技术支持;其次在组织上,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帮助企业、银行顺利完成风控、绩效任务;最后在制度上,将银行原有的分业管理转变为混业管理,进而实现制度的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砚.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创新研究――以A银行B百货供应链金融电子化创新为例[D].南华大学,2014.

[2]李敏.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研究――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D].武汉轻工大学,2013.

[3]唐小梅.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探讨――基于广州市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实践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第6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问题思考;创新设想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3-0023-04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界定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理论界和实务界目前尚未有一致的意见。随着供应链金融研究和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入,对供应链金融概念与范围有必要进行相应的界定和厘清。

(一)供应链金融概念定义的归纳

目前比较流行和具代表性的供应链金融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认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与金融业务的集成、协作和风险共担的有机结合服务,是一种物流金融。它为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提供服务,服务对象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等。

第二类,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集成。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第三类,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基于供应链商业交易的融资解决方案。国际知名的金融顾问咨询公司TowerGroup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是:供应链金融是以发生在供应链上的商业交易值为基础,设计一系列的为供应商提供流动资本融资和现金流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管理目标实现的优化方案。供应链金融就是将金融引入优化目标,在现有供应链优化模型中直接加入资金流的测度,从而来制定优化策略,然后再将模型推广到更为复杂的库存结构乃至与生产、运输等问题进行联合优化。

(二)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界定

笔者认为,以上对供应链金融概念的定义仅仅描述了供应链金融的实践过程,尚未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作完整、全面的实质界定,并且在脱离供应链整体、以孤立的业务概念来研究讨论供应链金融,这样往往就会造成供应链金融概念扩大化或缩小化。实际上,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市场需求的,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服务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形式。论及供应链金融必须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形成产生开始。

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概念,发端于20世纪的80年代,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世界级企业巨头寻求成本最小化冲动下的全球性业务外包,由此衍生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到20世纪末,企业家和学者们发现,全球性外包活动导致的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问题,以及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带来的“木桶短边”效应,实际上部分抵消了分工带来的效率优势和接包企业劳动力“成本洼地”所带来的最终成本节约。由此,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始了对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发现过程,国际银行业也开展了相应的业务创新,以适应这一需求。供应链金融随之渐次浮出水面,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金融创新。

笔者认为。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应该界定为在整个供应链的范畴之内,即就是围绕供应链管理中资金管理进行设计的一整套解决供应链资金问题的管理方案。其结果是让供应链的管理更加完善和高效,以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从中得到业务的创新与拓展,取得相应的利益。因此,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应该界定为,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提供综合的财务金融服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创新解决方案。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

如上所述,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种财务或融资创新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在理论上是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并由于这些解释而成为其发展创新的依据。

(一)供应链金融形成的理论解释

实际经济活动中,往往形成“有网没链”的情况,供应链管理就是形成连接各个网络之间的管理链条,把各个网络通过相关的利益连接起来,然后对连接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在管理上有机结合,实现生产、流通和资金资本的资源分配帕累托最优改进(Pareto Optimality)。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商务流的网络连接(linkage)而组成的网络结构。在供应链管理中,可以通过探求因果关系的管理问题,建立相应的因果关系管理模型来寻找管理环节上存在的薄弱管理问题,这种因果关系的建模可以建立在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求证找出影响管理环节的主要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理论依据

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的理论依据就是在供应链管理中,强化金融服务的作用,通过金融服务的创新,实现供应链管理中的最优管理效果,推动经济效率的提高。供应链金融就是以最有效率的方案解决供应链管理环节中的资金约束的问题。

国内学者陈祥锋、朱道立对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依据就是解决企业的资金约束问题,把包含资金约束企业所组成的供应链称之为资金约束供应链。在资金约束供应链中,企业由于受到资金限制,可能无法实现其最优的运营决策,这将会影响到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及整体的效益。然而,如资金不足的企业能够获得融资服务,并实现其最优的运营决策,那么融资服务可能为资金不足供应链创造新的价值。经过他们的研究推导发现:第一,由于信息不对称,传统以银行为核心的所谓1+N或N+1+N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不能为资金约束供应链创造价值,而在以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结构和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控制结构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服务模式中,融资服务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将为资金约束供应链创造新的价值。第二,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控制优于以银行为核心或通过的控制。笔者认为,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理论依据就在此,即从供应链管理的链条上赋予更优的金融创新。因此供应链金融创新就是作为一种最优的资金约束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本身的改变或者创新。

三、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实践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

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其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着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创新问题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供应链金融在创新中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进行思考,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方案:

第一,业务创新的后劲不足。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的制约。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但是,能够具备这种关系的中小企业是有限的。这种供应链金融虽然纳入了中小企业的内容,但仍然没有把它同大企业业务区别开来,而只是把它作为业务的一个链条,没有提供定制化的融资服务和针对性的融资解决方案,显然没有起到优化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效能。这样业务创新明显出现了后劲不足的问题。

第二,模式创新的动力不足。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和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是现在这两类模式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等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即便是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3PL)的合作,按照目前的合作模式,也很难让银行省时省力。另外,目前流行的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虽然可以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创造新的价值,但是其最高的收益不会超过传统银行的盈利模式,加上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费时费力。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动力是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这样的业务模式创新发展也是有限的。

第三,技术创新亟待解决。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两个领域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

第四,组织创新急待突破。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由于供应链融资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同时,目前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会扩大。据了解,在实践中,由于供应链资金管理的不善,已造成了国内几家大公司的经营困难,有的甚至破产重组。事实证明,一旦核心企业集团资金链断裂,必然会殃及整个供应链金融,形成系统性的风险。国内以银行为主体的供应链金融组织创新形式已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必须进行有效的突破。

第五,制度创新需要加强。组织形式的突破必须有制度上的保障,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创新发展上存在制度的约束。从银行方面来说,我国的银行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不可能从整体上为供应链管理提供财务融资的服务,加上业务的运作与管理必然存在盲区和不易控制的环节。这样以银行为主体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仅能围绕大企业开展业务,难以满足发展中的融资、结算和风险分散等方面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服务需求,更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要求。从企业方来说,虽然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中引入了诸如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联合推动业务的创新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限于我国目前金融制度和法律的规定,非金融机构不得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物流公司不能以其自有资金为企业垫付款项融通资金。因此,我国的金融体制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改革创新,改变不适应发展的制度法律的约束,使制度能够正确引导供应链金融实现全面的创新。

(三)供应链金融的创新设想

基于以上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中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已到了必须解决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阶段。为此,提出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基本设想如下:

第一,在技术上,通过物联网的技术创新(即传感器加互联网),建立我国产、供、销的完整供应链信息系统。通过传感器的技术创新,将互联网运用到基础产业和服务产业,建立起不同行业、产品的基础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为供应链金融实现技术的整体管理创造条件。

第7篇

【关键词】供应链 金融 模式 风险

供应链金融是面向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领域新业务,自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全面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后,其他商业银行相继效仿,国内一些学者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尽管有关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成果众多,但对其概念的界定,还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现有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是从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中所起的作用、供应链金融的功能、供应链金融运作机理等角度对其概念进行界定。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商业银行提供的由资信等级较高的核心企业提供担保,同时由第三方服务机构监管的为供应链不同节点的中小企业提供的封闭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综合考察文献来看,目前有关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基础、构成要素、业务模式以及风险这几个方面。

一、供应链金融的构成要素分析

国内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构成要素观点基本一致,由定义可以看出,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参与主体。

(一)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是供应链金融中资金的供给主体,将资金和信用注入到整个供应链体系,通过对融资项下的资产控制,给予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授信的支持。李飞(2011)指出供应链金融有助于银行深化客户关系,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章文燕(2010)认为,供应链融资模式和服务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自身发展。

(二)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供应链中资金需求的主体,它们通过核心企业信用的隐含担保,获得金融机构融资,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最大受益者,银行的融资给予其资金链极大的支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资金缺口,并且中小企业借助银行信用的支持,赢得了更多的商机。

(三)核心企业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其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核心企业由于具有优良的信用和实力强大的资本,给上下游中小企业起到反担保的作用。李国青(2010)认为核心企业从供应链融资服务中受益颇丰,缓解了供应链失衡的问题,稳定了其链条,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四)第三方物流企业

在供应链金融中,第三方物流在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信用担保服务的同时,还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产管理服务,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协调者。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物流业的成熟与发展和物流企业的资信实力。章文燕(2010)和林侠、罗霄峰(2011)都认为为了控制信贷风险银行一般选择行业市场占有率靠前,而且物流配送渠道畅通、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大型物流公司合作,这实际上把绝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拒之门外,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二、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有应付账款融资、存货融资和应收账款三种融资模式。应付账款融资模式中,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仓储监管方提供信用担保,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缓解预付压力,同时银行掌控提货权。存货融资模式中,以中小企业的存货为质押,但不转移所有权,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签订担保合同或质物回购协议,约定在中小企业违反约定时,由核心企业负责偿还或回购质押动产。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则是以中小企业对下游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为质押,并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核心企业将货款直接支付给银行的融资方式。

李国青(2010)从供应链金融的不同阶段出发,总结了针对采购阶段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的应付账款融资模式、运用阶段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和针对企业商品销售阶段,一般为处于供应链上游、中游的债权企业融资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谢清河(2010)指出中小企业要充分了解各种物流金融模式,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模式,以简化程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三、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研究

目前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仍属于全新的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其风险来源也非常复杂,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供应链各参与主体之间相互不信任,不遵守合约等产生的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过程中的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相关的质权、物权法、浮动抵押制度等相关法律问题;供应链金融货押业务中存在货物价值不稳定的市场风险;在银行和企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 银行和企业之间的的融资往往会变成一种博弈行为, 由此产生道德风险等。

章文燕(2011)认为供应链金融聚集风险,一旦供应链中的某个成员出现融资问题 , 影响会很快蔓延到整个链条上 ,引起更大的金融灾难,并着重分析了可能由制度、人员、系统及社会等各种因素素所引起的操作风险。李毅学(2011)将供应链金融的复杂风险归纳为系统和非系统两大类,进一步将系统风险分为宏观与行业系统风险和供应链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和操作风险。

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已涉及了很多环节和参与主体,业务控制也变得复杂。虽然现有文献中风险的研究比较全面,但是对于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并没有进行具体的量化研究;且限于宏观层面上分析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缺乏对各个运作环节以及各参与主体可能面临的风险的分析;应该结合实际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如何识别、控制和防范风险,给出具体的措施,促进供应链金融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飞.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思考[J].财会月刊,2011.

[2]章文燕.供应链融资的操作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1).

[3]李国青.供应链金融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中的应用研究[J].特区经济,2010.

[4]林侠,罗霄峰.供应链金融主体发展趋势分析[J].经济导刊,2011.

[5]谢清河.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相关问题探讨[J].财经月刊,2010.

[6]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

[7]熊熊,马佳,赵文杰等.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控制套期保值方法研究[J]. 金融论坛,2009(09).

第8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风险 防范措施

一、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及其作用

供应链金融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是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开展综合授信,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变为产业链的风险管理,本质上,供应链融资是贸易融资的延伸和深化。同传统贸易融资相同,银行在供应链融资服务体系上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资金。但是,供应链融资突破了买卖双方由于贸易形成的贸易关系的局限,使融资活动形成一条贯穿供货商、核心企业、经销商、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金高速公路,从而使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提高供应链中资金的利用效率,供应链金融的目的就是为供应链各方提供一种多赢的高效融资解决方案。物流企业参与了供应链交易的整个过程,掌握较多供应链内部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供应链金融能够为参与主体带来多赢的局面。首先,商业银行可以拓展业务范围,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客户集群;其次,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可以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来获取融资,缓解流动资金压力,继续扩大生产,节省了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而核心企业只要提供信用担保,不需要提供额外的成本,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加入这条供应链。

当前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一点对全国、属地化办理和集中处理模式。“一点”是指以某一核心主体为中心,“全国”是指位于核心主体核心企业供应链上小游的中小企业。这种模式主要是核心企业提供其供应链企业名单,并为这些企业提供信用支持,然后以核心企业为起点,将供应链金融服务扩展到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众多中小企业。属地化办理模式强调供应链企业营销的营销主体是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属地行。其特点是总行统筹,属地行办理,核心企业所在地行配合营销。集中办理模式是由属地行发起,核心企业所在行配合,有统一的中心部门处理。这一模式的前提是必须建立统一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部门,如民生银行的贸易金融部,统筹供应链融资和贸易融资业务的运营和拓展。

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由于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产品中一种特殊的产品,因此供应链金融同样具有传统的金融风险特征,仍然具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监管方的管理风险。关于信用风险,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供应链金融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供应链金融是以贸易的自偿性和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为基础进行授信的,能够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违约风险,但是仍然有其他风险因素可能造成借款企业违约,给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由于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对于市场预测缺乏一定的分析,受外在环境影响较大,有时候会出现盲目生产、盲目投资的现象。一旦市场风向发生转变,那么中小微企业可能会出现破产的状况,有些中小微企业主会选择逃债,留给银行的是空壳的公司。对于市场风险,一旦发生逾期未还贷款的情况时,企业资产的变现价格就可能和当初作为抵押、担保时的价格不等,若是此时价格处于低谷期,就无法弥补银行的损失了,这就是供应链金融的市场风险,可能引发动产变现价值的缩水,无法足额偿还或者不能偿还债务,形成坏账。而对于操作风险,供应链融资的过程包括:产品设计、信用调查、授信审批、出账、贷后管理和贷款回收等,每一个操作环节上发生偏差,都有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失。供应链融资的核心部分就是有效控制授信支持型资产,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实质上这一做法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转移,降低了信用风险的发生,增大了操作风险的概率,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大于传统的授信业务。供应链金融中的法律风险主要是供应链金融的业务主要是资产支持型信贷业务,因此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过程中,动产担保物权的归属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开展这类业务的安全性,但我国国内相关法律制度关于动产担保物权的方面内容模糊,可操作性差,由此带来了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不确定性。而对于监管风险,我国物流业的蓬勃发展也只有近二十年,物流市场上以民营企业居多,存在着公司规模小、操作不规范、监管人员素质低的问题。监管公司对抵质押物的审核不严、管理不善等行为,易导致存货价值低于融资金额,一旦发生贷款企业逾期不还的状况,存货价值难以弥补银行的损失。因此,监管公司的管理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来源之一。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对于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措施,首先应当营造适宜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供应链金融的制度环境:完善关于动产的保护法律,我国应尽快修订原有法律中不适宜实际操作的条款,根据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制定详细具体的法律法规;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行业规范,建立供应链金融的准入系统,对于金融机构、供应链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行业规范,这样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杜绝一些商业银行采用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加快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建设,提升供应链金融信用基础数据库的服务水平。其次应当优化供应链金融行为主体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核心企业加强供应链的管理:。一方面,核心企业不应该凭借自己在供应链上的强势地位,在交易价格、付款方式、销售指标等方面挤压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将中小微企业的流动资金转移到自己企业中来。并且核心企业还应该积极发挥供应链中核心地位的作用,可以给与供应链成员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涨跌价补偿、品牌支持、订单保证等等,来增强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降低供应链融资的授信风险。另一方面,核心企业应该严格管理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并建立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准入和退出制度,为商业银行筛选出良好的合作对象,并在贷款定期向商业银行有关授信人的相关信息。最后应当选择良好的合作监管方式,应建立物流合作监管方的评估体系,严格筛选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那些经营管理能力强、合作意愿强、具有一定偿付能力的合作监管方,商业银行可以将固定经营场所、经营规模、商誉、责任意识、硬件设施等因素纳入合作监管方的评估体系,以降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信用问题 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大,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1.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2.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3.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技术平台

目前我国的供应链产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尚未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特别是供应链金融的信用模型建设和数据业务流程信息化发展程度不高。供应链产业中,供货商、制造商、销售商、银行、客户相互间的信用保证是缺乏协调监管的。因此,必须加快信用技术创新,提高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水平。可以采用现代高科技信息手段,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传感技术的有效结合(即物联网),通过企业ERP和EDI等系统的有效利用,建立银企管理平台,对供应链上的产、供、销企业和信息、仓储、物流、资金等活动进行实时的监控与管理。构建好信用管理技术平台,就能够加强供应链管理的信用环境建设,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提供有力的信用管理支持。

参考文献:

[1]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1.

第10篇

关键词: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风险管理

前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向线上转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线上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而且能够更好的契合线上中小企业的特点。目前线上供应链金融市场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现象。一方面电商平台凭借其“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掌握了平台上的交易信息与信用记录数据,为在平台上进行交易的网商提供融资贷款。最具代表性的是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另一方面传统的商业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或者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来布局线上供应链金融,如中国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合作提供的“网络联保贷款”等;以及中国工商银行的“网贷通”“易融通”等。

一、线上供应链金融概念研究

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电子商务必将成为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Cronin( 1997)[1]。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实践和研究正处于由“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的转型整合期,而且实践方面超前于理论的研究。李明锐(2007)总结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指出第三方平台背景下的供应链融资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渠道。Freedman(2008)[2]认为电商小额信贷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而言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电商信贷的网络化服务简化了贷款程序,降低了融资成本。李安朋(2011)指出网络融资是以网络信用作为贷款的依据,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突破传统的束缚,具有零担保物、利息低、贷款额度宽松、贷款速度快等特点。王敏(2012)[3]给出网络融资的概念:是指建立在网络中介服务基础上的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活动。贷款人通过网上填写企业信息资料,向第三方平台或直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由金融机构审核批准后发放贷款,是一种数字化的新型融资方式。苏晓雯(2012)[4]认为线上供应链金融是指通过银行服务平台与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仓储管理平台无缝衔接,将供应链企业之间交易所引发的商流、资金流、物流展现在多方共用的网络平台上,实现供应链服务和管理的整体电子化,据此为企业提供无纸化、标准化、便捷高效、低运营成本的金融服务。这种概念的提出还是基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还没有达到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更高层次。随着电商企业与商业银行合作,或者商业银行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变得更加广泛与复杂。其中代表性的概念是黄丹(2012)[5]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即:金融业与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之间,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的新趋势和高级阶段,包含电子商务交易、在线支付、交易融资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是一种复杂性金融创新产品。这个概念其后得到诸多学者的引用。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有学者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进行了辨析。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6]指出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互联网金融的组成部分。运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给出了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演进路径,并从多个特征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二、业务模式分类

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线上融资模式的统称,其中包含诸多的细分模式。张强(2007)最早提出将仓单质押和电子商务相结合,提出融合仓单质押的电子商务中介型 B2B 运营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形成动因、比较优势和参与各方的收益做了初步探讨。李卫娇,马汉武(2011)通过结合企业实践和供应链金融相关的研究,提出了基于B2B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并详细介绍了两种具体的应用模式:电子仓单融资模式和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并指出基于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融资业务利益相关者的综合经济效益,以及降低融资风险。李更(2014)提出了B2C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四种细分模式:电子订单融资、电子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融资和委托贷款。沈亚青(2014)将供应链融资在B2C领域细分为:网络订单融资、网络仓单融资、电商担保融资。本质上来说,线上供应链金融是由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演化而来的。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给出了线下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演进路径即:传统的应收/预付账款融资演进为卖方/买方电子订单融资;传统的仓单/存货质押融资演进为电子仓单融资。并对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和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在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分类研究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种。吴晓光(2011)根据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在融资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将网络融资分为:以“阿里贷款”为代表的信息平台模式,以“一达通”为代表的直接授信模式和以“金银岛网交所”为代表的仓单杠杆模式。王敏(2012)[3]指出目前比较典型的网络融资服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银行借助自己的网络平台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主体仍然是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的“网贷通”“易融通”“数银在线”等;另一种是第三方平台与银行合作,利用网商的线上信用行为数据,为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的融资服务,如阿里巴巴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提供的“网络联保贷款”等。云蕾(2013)根据电商在供应链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不同,提出基于纯交易平台和非纯交易平台两种类型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顾敏(2015)根据电商企业是否参与供应链日常活动,将“电商企业供应链金融”分为平台型电商供应链金融和自营型电商供应链金融。前者主要以阿里巴巴、敦煌网、金银岛为代表;后者以京东、苏宁云商为代表。两者又可以根据资金来源进一步细分为基于自有资金和与商业银行合作两类。史金召,郭菊娥(2015)根据参与主体、资金来源、目标客户等将线上供应链金融划分为供应链金融web2.0、电商供应链金融、基于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三类。其中电商供应链金融细化分类为基于B2B/B2C/C2C的电商供应链金融三种。基于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细化分类为基于自营电商平台/第三方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两种。并给出了每种细分模式的一般性操作流程,并与国内的实践情况进行了对接。其实每一种分类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可以总结为:首先根据是否与电商平台结合,可以区分为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线上化还是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其次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根据自营还是合作形式,可以区分为电商自营、电商企业和商业银行合作、商业银行自建商务平台三种形式。

三、风险管理

由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性,例如线上企业地域分散度高,基于网络操作等,使得相较于传统的线下供应链金融,其在风险方面有诸多变化。靳彦民(2010)指出电商金融平台推出的融资贷款业务面临着来自法律、政策、监管等多重因素的挑战和威胁。吴晓光(2011)指出由于互联网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商业银行网络融资存在技术风险和信用风险。并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提出了三种控制风险的方法。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6]通过分析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和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提取操作环节中银行面临的风险要素,发现针对网商的特性和线上化的特点,银行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风险整体有所增加。然后从严格准入条件、明晰权责界定、提高操作水平、加强监控预警、完善补偿机制五个角度对银行的风险管控提出了建议。刘炎隽(2015)指出基于B2B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存在信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

在实证研究方面,王鑫(2014)在梳理和归纳以往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再针对线上供应链金融,并通过专家调研法,最终构建出含有24个风险因子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刘宏,吴屏,朱一鸣(2015)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体系框架,并且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总结出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22大系统要素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黄丹(2012)[5]指出对于线上供应链金融而言,信用风险在逐渐向操作风险转化。然后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的四个交易阶段对操作风险进行风险识别,建立了操作风险关键评价指标体系和操作风险实时评估模型,并从风险监测、风险防范以及风险损失控制三个方面提出了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方案。

四、评述与展望

由于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市场呈现日新月异的现象,使得实践超前于理论的研究。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实践进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呈现由实践带动理论的现象。希望未来的研究一方面能够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实践创新进行实时的跟进和总结;另一方面能够超越实践,一定程度上带动实践的进步。另外,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无论是在概念、业务模式还是在风险管理方面,都有很大的共性,而且更多的是集中在理论研究,对显示的指导意义不大。希望未来在更多的细分领域有更多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Mary J. Cronin. Banking and Finance on the Internet[C]//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7.

[2] Freedman.The Legal issues of Person-to-Person Lending[J]. UCD avis Law,2008,2(13):78-80.

[3] 王敏.基于第三方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网络融资探讨[J].金融天地2012,(04) :242-243.

[4] 苏晓雯.基于协同论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度分析[J].当代经济, 2012(5):120-121.

[5] 黄丹.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6] 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演进与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4(1):13-22.

[7] 李卫姣,马汉武.基于B2B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13(4):68-72.

[8] 郭菊娥,史金召.互联网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发展与国内实践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0-16.

第11篇

作者:尚志科

谁是供应链金融的领跑者?

申银万国证券的研究显示,目前供应链金融较有特色、规模较大的是中信银行等,其主要思路是通过“1+N”,充分利用其对公业务优势,直接切入核心企业,打通其供应链上下游。

截至2011年末,中信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直接授信客户数就超过了7000家,累计融资额高达6813亿,以其特色的汽车金融为例,从2009年汽车金融累计融资额首破千亿大关以来,2011年末已经跃升至3366.7亿,三年翻了三倍,增长率将近79%。突出的特色和迅猛增加的业务数据,让中信银行在业界脱颖而出,并被《投资者报》评选为2012“最佳供应链金融股份制银行”。

“中信对公大客户基础较好,主要客户群体为双优双主客户,这为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创造了良好条件。”据中信银行负责公司金融的副行长张强向《投资者报》介绍,自2009年以来,中信银行即对全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了系统整合,基本建立了“三大平台、四大增值链和五大特色网络”的服务体系,这为该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起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供应链金融蓬勃兴起

所谓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在分析供应链内部交易特征的基础上,运用资产支持和核心企业信用引入等信贷技术,为供应链上下游客户提供的授信支持、支付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

申银万国证券的一份报告预测,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2011年融资余额规模为5.75万亿元,今年有望达到6.9万亿元,增速约为20%,这部分融资需求将带来存款的派生和丰富的中间业务收入,是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业务转型的契机。

在张强看来,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此业务实现了多方共赢——银行在金融脱媒的环境下,不但留住了大客户,更拉动了负债业务增长;供应链上的中小供应商解决了融资难;大型核心企业提升了供应链管理水平,竞争力得到增强。

张强表示,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产能供应过剩和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银行正在从对产业生产领域的支持向消费领域转移,这也意味着,供应链融资中对于核心企业下游经销商和终端用户的融资大有可为。

中信银行十年磨一剑

通过积极拓宽客户渠道,中信银行以“供应链金融”为服务模式打造特色的全产业链金融,并以此打破利率市场化在初始阶段给银行业带来的经营困局。

《投资者报》注意到,多家券商研究报告指出,中信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上先行一步。

中投证券指出,中信银行供应链金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是改善客户结构的着力点。其中独具特色的汽车金融网络业务和钢铁金融网络业务在市场上形成了很高知名度。依托于现有的核心大客户,拓展上下游企业和终端客户,是利用现有客户资源,改善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的最优选择。

张强透露,中信银行大概30万家对公客户。“我们分为两大类:战略客户和中小型客户;前者主要是大型和特大型客户,我行的服务模式定位于‘商业银行+投行服务’,对于后者,我们的服务模式定位为‘交易银行+授信服务’。”

据了解,中信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十余年来,始终将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全行对公战略核心业务之一,并以“标准化、制度化、专业化、电子化”作为业务发展目标,目前已建立起三大平台、四大增值链以及五大行业网络。其中,产品建设方面,已形成预付款融资、应收款融资、物流服务、电子服务等完善的产品体系;平台合作方面,搭建物流融资平台、同业合作平台和政府支持平台,共同为供应链金融客户提供服务端口;风险控制方面,构建操作风险预警体系,不断提升业务风险控制能力。

第12篇

摘 要 近年来,银行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煞费苦心,各种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产品也应运而生。本文试图从供应链金融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供应链金融体系,分析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管理,探索商业银行在开拓中小企业市场方面的业务创新。同时指出了如何防范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并为我国商业银行完善供应链金融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供应链金融 商业银行

最近,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一方面商业银行出于对安全的考虑,往往把精力集中在大企业上,认为大企业规模大、资产多、信誉好,但是近些年越来越大的存贷差使我国商业银行苦于需找新的优质客户。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在政策上出台了一些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但是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据统计,目前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比例仅占主要金融机构放贷数额的16%,有70%的优质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本文从这个问题出发,试着用供应链金融理论为商业银行寻找一个有效评估中小企业信用的手段,帮助商业银行开拓中小企业市场。

一、供应链金融理论概述

(一)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是在上世纪80年代被正式提出来的,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供应链管理正在取代原来的管理模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其中心原则是以相互协作共盈理念为核心,重视客户市场整体性,强调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基于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而发展出来的创新业务,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从供应链金融的运作原理和流程来说,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特定产品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信用水平,以企业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配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操作所进行的单笔或额度授信方式的融资业务及其他配套结算、咨询等服务。

供应链金融具有以下特点:商业银行不涉及物料流,所以在供应链中只须解决资金、金融产品流和信息流的问题,供应链更容易体现其效用;商业银行的大集中工程和先进的信息系统构架为供应链应用创造了必要条件;国际银行业横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符合供应链的精神实质,为银行组成小规模固定化的业务团队、实现银行“随需应变”提供了运营环境。

二、商业银行开拓中小企业市场的必要性

(一)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业务是金融形势变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多样化投资工具的日益普遍,储蓄分流不断加快,在社会信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正面临着“金融脱媒”的严峻挑战。在我国金融脱媒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一些业绩优良的大公司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融资,对银行的依赖性逐步降低;二是随着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迅速崛起,企业资金调配能力加强,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三是短期融资券的发行造成了大企业客户的流失和优质贷款被替换,直接导致了贷款利息收入的下降。在这一形势下,优质大型企业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成为更为稀缺的资源,银行对于这类企业争夺的激烈程度和成本的付出也必然越来越高。因此,发展中小企业无疑是商业银行开拓新的市场和客户必然选择。

(二)有利于银行对整个供应链金融进行控制

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可以得知,商业银行正从对单个企业风险的控制向对整个供应链风险的控制,中小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中小企业是商业银行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它的成长性很强,并在经济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次,中小企业贷款难会影响整个商业银行供应链的运营,这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供应链节点的断裂,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金融的绩效。最后,商业银行要控制供应链的资金流,必须获得中小企业的支持,而通过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可以有效地建立与中小企业的良好关系,缓解不规范运作的动机,增强供应链资金流的可视性和可控性。

三、供应链金融下商业银行开拓中小企业市场的理论分析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建立

1.供应链金融行为主体的确定

供应链金融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主体:资金的需求主体,即供应链上存在分工和交易的企业;资金的供给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支持型机构,包括物流公司、仓储公司、担保物权登记机构、保险公司等;监管机构,在我国主要是指银监会及其各地分支机构。

2.供应链金融的产品

供应链金融产品主要是第三方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类产品,包括对供应商的信贷产品,如存货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等,也包括对购买商的信贷产品,如仓单融资、原材料质押融资。此外,还包括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相互之间的资金融通以及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应收账款清收、结算、资信调查等中间业务产品。

3.供应链金融的市场类型

根据上述产品特点,供应链金融市场基本上属于货币市场,其供求双方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或者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

4.供应链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

(1)制度环境

供应链金融运行的制度环境涉及三方面的内容:相关法律法规,包括担保物范围与担保物权登记公示的法律规定、企业破产清算中不同权利的优先顺序等;司法体制,包括供应链金融业务出现纠纷时司法部门的判决机制、裁决公正程度与裁决的执行效率;银行业务监管制度,包括监管的具体方法、对象和政策。

(2)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包括银行日常运营当中的金融技术和支持供应链金融活动的各种自然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各因素结合在一起,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二)在供应链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管理的分析

供应链金融信贷管理的核心是授信问题,即确定商业银行给予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对于银行而言,产业供应链整体信用和在产业链上企业的信用要比其他单个企业信用要强,与一般企业授信管理不同,供应链金融授信需要建立一套专门的额度确定办法,其特点是把主体评级和供应链业务上的企业评级结合起来,银行可以给予中小企业授信或放大了授信。供应链金融授信金额等于传统授信限额即折算有效的净资产金额,加上供应链授信的增加金额,其中供应链授信的增加金额是与中小企业所在供应链的信用系数成正比的。商业银行可从以下六个因素出发确定其所在供应链的信用系数,来决定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

1.核心企业信用系数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当中的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决定了整条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对供应链信用系数进行确定时,首先要考查核心企业的信用系数。核心企业信用评级所考察的内容具体包括:系统性风险、财务风险、资信状况和基本面风险四个方面,具体考核的方法与商业银行的日常贷款业务相同。

2.交易流程控制程度

交易流程控制程度主要包括交易封闭程度、企业信息透明化程度和业务品种风险控制程度。交易封闭程度指交易完成后银行对回笼资金足额偿还银行贷款保障程度;企业信息透明化程度是指企业提供交易信息、交易对手信息、资金使用信息的频率、准确性和充分性程度;最后还要对商业银行对企业的授信业务品种按风险权重从大到小排列,对交易风险的控制从小到大排列,来实现对不同业务品种进行分别控制。

3.企业之间的交易记录

企业交易记录考察的内容包括商业交易记录和信用交易记录。商业交易记录是指上下游企业已完成交易的次数、交易量大小;信用交易记录指回笼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是否存在贷款不良记录,以及企业近两年内发生重大经济纠纷案件,对商业信用造成不利影响记录等。

4.交易产品价格走势和收益

商业银行需要对交易产品的主要性能、产品当前和未来市场供求情况、产品竞争力、获利能力进行分析。产品的主要性能分析包括性能指标、特点、先进性、生命周期及在行业内所处的地位;产品当前和未来市场供求情况,主要从现有国内外同类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产量和销售量、生产能力利用情况、等角度,分析近三年产品市场供求及变化情况、未来若干年(五年以上),国内外产品需求总量、品种、价格趋势等;产品竞争力分析是分析借款人与主要竞争对手在生产能力、产品性能、质量和价格、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相比的竞争优势;获利能力分析包括分析产品近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额、销售利润率、资本回报率等财务指标及其变动情况。

5.供应链绩效水平

商业银行可以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柔性四个方面来考察供应链的绩效水平。物流协调方面主要包括供应链运输成本库存周转率平均缺货比率;资金流协调方面主要包括储存成本现金周转率;信息流协调方面主要包括信息交流频率、信息传递及时率、信息传递准确率和单位信息交流成本;供应链柔性方面主要包括数量柔性、时间柔性和产品柔性。

6.银行与企业的战略关系

不同银行根据其自身发展战略,与企业建立的战略关系的内容不同。一般来讲,与银行建立战略关系的企业是指所属行业前景良好、发展空间较大、现金回流稳定、盈利持续增长且业务信誉状况良好的小企业,主要包括:具有较强内外贸易自偿性现金流的小企业,为发展良好的龙头企业做配套的小企业,经营波动小的稳健型小企业,发展前景好的成长型小企业,其他偿债能力强的优质小企业。

根据对以上六个影响因素的分析,商业银行可以对供应链信用水平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具体方法如表1所示。该表对各个影响因子的权重以及评价因素对评级的影响程度的确定,可以根据相关记录,组织有关专家来进行评定。其中,供应链所得分数即为信用系数,商业银行可以对供应链的信用系数进行分级,并根据不同级别对中小企业进行分别授信。

通过以上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建立及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管理的分析,可以得到在供应链金融下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融资关系,其关系如图2。

四、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控制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有如下三种风险:由商品价格波动造成的市场风险,由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借款人和第三方物流造成的信用风险,以及由内部程序和人员操作、外部欺诈引起的操作风险。根据风险的性质,商业银行应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一)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独特性,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理念:以“对物流和资金流的动态控制”代替“对资产负债表的静态分析”。传统的银行业务主体授信方式是以“好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对企业实行的是准入控制的审查,对授信人的资金流向和资金回笼缺乏控制手段。供应链金融业务不应片面强调受信主体的财务特征和行业地位,也不该简单依据对受信主体的孤立评价做出信贷决策,而是注重以真实贸易背景为依据的流程设计对风险的实际控制效用,以及对企业违约成本的评估。

(二)加强行业的动态监测和选择,防范供应链整体风险

行业风险会带来供应链的整体风险,商业银行作为经济体系中的中介,要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加强对行业的监测分析,包括行业的产业政策、产业成熟度、技术风险、行业垄断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稳定程度等。在此基础上,一般应选择产品价格稳定、产品供应渠道稳定、产品销售稳定、流动性强、便于控制的商品,如汽车、建材、金融和能源类等商品。为防范商品的价格变动风险,还可以研究运用期货工具进行业务创新。

(三)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

识别客户是银行一切业务的基础,根据回避原则,必须在业务开展前了解客户的资信和财务状况,了解客户的经营情况,加强对客户信用的审查。另外,还要加强对企业贸易真实性进行审查,商业银行在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建立配套的信贷审批制度,审查供应链主体的贸易资格、相关的贸易合同、发票、单据等,加强信贷管理,防范信用风险。

(四)加强对动产的管理,防范操作风险

对于防止出现虚假仓单或保管人与出质人串通的欺诈风险,商业银行应选择信用好、有资质的第三方,并与其签订监管协议,明确连带责任,并可设立保证金。对于仓单的真实性、有效性问题防范措施包括:制定印刷、固定格式、预留印鉴或密码、由指定专人送至银行,并在仓单和合作协议中申明由借款人保证仓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否则因此而产生的融通资金风险由借款人负完全责任。

五、对我国商业银行完善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一)加强金融制度创新,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能力决定了供应链金融的供给能力,也影响到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因此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应放松金融管制,在对国有商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鼓励支持中小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引入产业资本,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增强金融机构创新的活力,逐步改变我国社会融资来源单一,信贷风险高度集中在银行的局面。

(二)加强供商业银行应链金融业务的专业化运营

1.加强与物流企业的合作

商业银行可通过收购物流企业,或进一步加强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建立专门的部门,专业化运营供应链金融业务,减少交易成本,降低物流企业信托责任缺失的风险。如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后,可充分利用与邮政物流的“姻缘”,发挥在物流方面的网络、人才、系统、技术优势,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2.建立完善客户交易审查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主要都是静态的数据,没有反映日常交易的动态信息,如现金流状况等,这是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瓶颈,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客户交易系统。商业银行本身作为经济社会中的信息中介,企业的结算账户开立在银行,其日常交易结算也是通过商业银行完成的,商业银行完全有条件、有基础去开发这个信息系统。在系统建设的基础上,还要研究专门的模型,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形成完善的客户交易审查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