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供应链金融业务

供应链金融业务

时间:2022-02-10 06:24: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供应链金融业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供应链金融业务

第1篇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商业银行 发展措施

前言

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提供的一种新的综合金融服务,近年来成为西方银行业最热门的话题和重要的新的业务增长点,供应链金融业务被视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我国,银行主导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征明显,银行通过大力推进以供应链金融为主的贸易金融业务创新,既能为我国实体经济提供全面、充分的金融服务,解决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使投资、生产、销售活动更加顺畅,又能实现企业与银行的互利共赢,共同进步。

由于我国日渐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采购中心,我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供应链的进程不会改变,国内的供应链管理研究、金融业务发展日趋旺盛,且国际合作也日渐增强,为了提高我国供应链的竞争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各类企业和银行将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新兴的金融产品加以研究、应用,各类银行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不断提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现有供应链融资方案的设计,以此来不断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良性发展。

1. 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概况

目前国内各类商业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上,可以说各有所长、各具侧重点,例如广东发展银行,作为国内比较早开展货押业务的银行以货押业务为主打产品,结合物流公司的专项服务,为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方案。再例如以服务中小企业为目标的兴业银行,其主要产品针对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各个不同环节提供一系列服务产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招商银行作为国内电子银行市场领先者,着力打造基于其技术平台优势的“电子供应链金融”概念。深圳发展银行是国内率先提出“1十N”模式,通过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向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渗透,开发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市场。

虽然各家银行在产品名称、产品组合等方面各有差异,但不难看出,各商业银行通过提供核心客户解决方案、上游供应商解决方案、下游销售商解决方案,或三个方案同时组合运用的模式来满足供应链管理的整体需要。同时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认识存在共同之处:

1.1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各家商业银行关注、争取的都是供应链中的交易所产生的现金流及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优质动产(例如:存货、应收账款等),利用存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产品尽可能的满足各个节点企业的金融需求,力争为链条企业提供整体的结构化金融解决方案。

1.2各家商业银行在自身为供应链上的各企业提供传统金融服务的同时,也积极寻找第三方合作伙伴(例如:物流公司、保险公司等),针对物流与供应链的产品进行不断的创新,充分发挥物流、保险的业务优势,结合银行融资产品提供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第三方物流公司也是银行产品销售的一个渠道,也是代表银行执行监管的重要角色,银行与第三方的合作,是以各自经营范围、业务优势为出发点,形成互补,交叉销售,在降低风险或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

1.3在国内金融制度环境、技术环境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金融产品同质化十分严重,同业竞争日益加剧,各家商业银行都在不断寻找建立在自身经营特色基础上的新的利润增长点,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还属于发展初期,银行主导特征明显,市场潜力巨大,是各商业银行积极争揽的带来综合性收益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1.4在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与业务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多是运用“1十N”模式进行。所谓“1”,是指在链条上,拥有一定管理能力的核心企业,“N”是依附核心企业存在的其他企业。银行通常采取以满足核心企业需求为业务突破口和融资风险控制点,通过提供核心企业解决方案、对上游供应商解决方案、对下游销售商解决方案的产品及其组合,实现贸易融资规模扩大、客户批量增长、服务行业不断拓展等经营目标。

2.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措施

2.1选择重点行业实现业务突破

商业银行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在贷款支持民生行业、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重点行业的贸易行为辅之以供应链金融业务方案进行全面支持。以支柱性行业为突破口,选择行业重点客户,建立战略联盟关系,通过“1+N”供应链融资模式向重点客户上下游进行渗透,有效实现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及客户结构的调整。

2.2以优势业务带动客户群体扩展

每个商业银行都具备比较优势业务,以中国银行为例,国际结算业务是其传统优势业务,但单纯的国际结算客户,在办理贸易结算、融资时,银行提供的服务多数集中于结算方式上,或者某一环节的一个贸易融资活动。如果能将客户贸易整体考虑,提供连贯的国内、国外整体贸易金融服务,既能综合节约财务成本,扩大贸易机会,又能不断提升银行综合服务水平。因此以优势业务带动客户群体的壮大,也不失为一种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有效途径。

2.3以基础产品销售为主,有针对性开展产品创新

目前商业银行基本都销售涉及贸易交易的各个阶段的融资产品:如装运前融资、货押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通过上述产品,基本满足核心客户、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不同业务需求。在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基础产品的销售,包括供应链产品、结算产品、保函产品等;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客户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品组合与创新。

2.4提高电子信息技术水平

金融行业是信息密集型行业,其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目前国内许多银行也通过大力开发网上银行,银企直连等电子化的服务,希望以此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尽可能降低客户的操作成本。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如何将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不同信息平台、信息主体,充分实现各平台的信息共享、互补、监控是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业务需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存禄,黄培清.供应链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跨境供应链金融;外贸风险;信息共享

作者简介:赵燕(1972-),女,上海海事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讲师,金融学博士,教研方向:金融学。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9.1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9-37-02

随着全球产业国际化大分工的进一步推进,我国企业直接参与全球供应链竞争的程度日益加深。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下,供应链各环节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层次逐级提升,商业银行提供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已是形势所迫。

一、商业银行提供跨境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了很多国内贸易融资业务,而大量的国际贸易融资需求却未能满足。商业银行在对进出口企业融资时,比较关注进出易过程当中银行的参与和货币支付,通常只做整个融资链条中的境内一块和中间的交易那半块,境外那块基本上我国商业银行接触不到、也融合不进去,也不能提供相关的产品。面对跨国公司的大批国内供应商和分销商,我国商业银行也没有从系统的视角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错失了大量的业务机会。

当我国企业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更需要商业银行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跨境的金融支持时,在境外无法获得当地金融支持的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商业银行已经提出跨境供应链金融,同时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正在将国内、国际与离岸三大贸易领域并重,从内部做起,整合掉原有的部门和业务,流程再造,将境内外机构对接,成立贸易融资部,取代以往的国际结算部,将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等业务以及国内贸易融资整合到贸易融资部中,并进行流程再造,将境内外机构对接,为外贸企业提供适应形势发展的服务支持。商业银行推出的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做法是将境内外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视为一个整体,针对不同供应链环节的企业自身特点,应用不同的贸易融资产品和结算产品进行有机组合,对供应链上单一企业或多个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图1为商业银行提供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框架图。

二、商业银行提供跨境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境供应链融资有一定的发展,例如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等等都开展了跨境供应链融资服务,受此影响其他中小银行也正在努力尝试。以浦发银行为例,跨境供应链金融产品包括如下内容: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商票保贴、汇票协议付息、动产质押、保函、国内/国际信用证、国内/国际保理、信用证议付/押汇/打包、福费廷等国内、国际贸易融资组合产品;此外也可以提供贸易商融资服务。招商银行也提供类似的金融支持和产品服务,其进口供应链金融服务类型包括:进口开证、进口代收押汇、进口T/T押汇、货物质押、进口保理、对外担保等;出口供应链金融服务类型包括:订单融资、出口T/T押汇、货物质押、出口保理、托收押汇、福费廷、信保融资、对外担保、出口买方信贷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为国内外核心企业核定进口保理额度,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注入上游供应商群体,进而为供应链群体提供资金融通便利。

由于网点建设缺乏整体布局、境外与我国的金融服务市场尚未实现完全接轨等,我国商业银行提供跨境供应链融资还处于发展初期,提供的融资产品和服务还主要是针对单一企业的贸易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推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和服务种类较为单一,难以同当地银行相比,与汇丰、花旗等老牌跨国银行还存在明显差距,无法提供全方位的针对供应商和经销商、融资和中间服务并重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及服务。

三、商业银行在开拓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外贸风险不断加大

外贸风险不断加大是商业银行在开拓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不得不正视的问题。由于国际贸易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主客体之间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银行在对供应链的监控和管理上具有更大的难度。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如外汇汇率的大幅波动、国家政局不稳定、外汇管制、经济波动等,阻碍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一切因素都可能是商业银行开展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来源。

(二)技术支持相对薄弱,融资效率低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技术支持相对薄弱。国内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滞后,使得供应链金融中信息技术的含量偏低。在许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中,在单证、文件传递、出账、赎货、应收账款确认等环节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人工确认,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操作风险。

(三)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偏差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会加剧商业银行的风险。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市场的运行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氛围不能真正形成等,一些企业与商业银行及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合作的时候会故意隐藏一些信息,使商业银行和其合作伙伴不能得到准确的信息,不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真正波动情况,造成信息偏差,使银行信贷风险加大。

四、商业银行应对在开拓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问题的对策

(一)采用多种手段,控制银行风险

传统上,银行控制风险基本上是看两块,一是财务报表,二是看有没有货权(主要指信用证、提单、贸易合同、发票)在手上。以下风险管理手段可供商业银行借鉴:1.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商品信息反馈体系,规避产品市场风险。2.银行利用其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方法,建立对客户的信贷动态分级制度,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3.降低质押率,与保险相结合。由于跨境业务风险的加大,因此商业银行应在适度范围内调低质押率。同时,可以要求具有较高资信的国际性银行或大型公司提供反向担保,并合理运用各种保险业务。

(二)建立技术平台,提高融资效率

在商业银行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平台的建立是很重要的。国际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就多用到了先进的网络技术,如荷兰银行的MaxTrad技术,通过提供24小时的在线服务,这套系统可以将涉及多家银行及买方的信用证贸易单证统一处理,客户可以通过系统平台实现供应链与网上银行之间的连接,在全球各地获取事实信息,并实现发送交易指令、在线读取当局内容、查询交易、定制报告等功能,这样大大节省了银行和客户双方的成本,大幅实现了交易的程式化和自动化。

(三)实现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是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的业务基础,因而能解决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提供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当中,商业银行应动态地把握信息,这是银行必要的手段和能力。通过信息的动态把握就可以提前预警,比财务报表上能够看得更超前,能知道该公司将来发展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这对银行严守风险底线来说非常重要。摩根大通银行全球贸易服务部产品管理副总裁麦克奎因曾说过:“通过提高货物运输信息的可视度,我们将为整条供应链提供更高水平的金融工具和更多的融资机会”。以浦发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为例,供应方、买方、中间商,甚至一些第三方服务机构如保险、物流的信息等会加载到这个平台上,这些信息的及时获取有助于浦发银行了解货物的实际流通状况,实现对货物的有效监控。这个链条还和沃尔玛、家乐福等大超市建立连接,以便浦发银行及时知道每天的货物销售状况及库存的变化情况。通过物流信息的无缝连接、交换和共享,商业银行能准确地掌握供应链上企业在各个业务环节上的信息,及时跟踪物流信息,有效减少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规避融资风险并提高融资效率。

参考文献:

[1] 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 胡蓉萍.银行适应外贸企业变化,浦发供应链金融“跨境”[N].经济观察报,2012-02-03(15).

[3] 李娜.浅析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贸易融资中的商机和风险防范[J].广西金融研究,2008,(03):49-51.

第3篇

作者:尚志科

谁是供应链金融的领跑者?

申银万国证券的研究显示,目前供应链金融较有特色、规模较大的是中信银行等,其主要思路是通过“1+N”,充分利用其对公业务优势,直接切入核心企业,打通其供应链上下游。

截至2011年末,中信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直接授信客户数就超过了7000家,累计融资额高达6813亿,以其特色的汽车金融为例,从2009年汽车金融累计融资额首破千亿大关以来,2011年末已经跃升至3366.7亿,三年翻了三倍,增长率将近79%。突出的特色和迅猛增加的业务数据,让中信银行在业界脱颖而出,并被《投资者报》评选为2012“最佳供应链金融股份制银行”。

“中信对公大客户基础较好,主要客户群体为双优双主客户,这为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创造了良好条件。”据中信银行负责公司金融的副行长张强向《投资者报》介绍,自2009年以来,中信银行即对全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了系统整合,基本建立了“三大平台、四大增值链和五大特色网络”的服务体系,这为该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起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供应链金融蓬勃兴起

所谓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在分析供应链内部交易特征的基础上,运用资产支持和核心企业信用引入等信贷技术,为供应链上下游客户提供的授信支持、支付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

申银万国证券的一份报告预测,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2011年融资余额规模为5.75万亿元,今年有望达到6.9万亿元,增速约为20%,这部分融资需求将带来存款的派生和丰富的中间业务收入,是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业务转型的契机。

在张强看来,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此业务实现了多方共赢——银行在金融脱媒的环境下,不但留住了大客户,更拉动了负债业务增长;供应链上的中小供应商解决了融资难;大型核心企业提升了供应链管理水平,竞争力得到增强。

张强表示,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产能供应过剩和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银行正在从对产业生产领域的支持向消费领域转移,这也意味着,供应链融资中对于核心企业下游经销商和终端用户的融资大有可为。

中信银行十年磨一剑

通过积极拓宽客户渠道,中信银行以“供应链金融”为服务模式打造特色的全产业链金融,并以此打破利率市场化在初始阶段给银行业带来的经营困局。

《投资者报》注意到,多家券商研究报告指出,中信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上先行一步。

中投证券指出,中信银行供应链金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是改善客户结构的着力点。其中独具特色的汽车金融网络业务和钢铁金融网络业务在市场上形成了很高知名度。依托于现有的核心大客户,拓展上下游企业和终端客户,是利用现有客户资源,改善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的最优选择。

张强透露,中信银行大概30万家对公客户。“我们分为两大类:战略客户和中小型客户;前者主要是大型和特大型客户,我行的服务模式定位于‘商业银行+投行服务’,对于后者,我们的服务模式定位为‘交易银行+授信服务’。”

据了解,中信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十余年来,始终将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全行对公战略核心业务之一,并以“标准化、制度化、专业化、电子化”作为业务发展目标,目前已建立起三大平台、四大增值链以及五大行业网络。其中,产品建设方面,已形成预付款融资、应收款融资、物流服务、电子服务等完善的产品体系;平台合作方面,搭建物流融资平台、同业合作平台和政府支持平台,共同为供应链金融客户提供服务端口;风险控制方面,构建操作风险预警体系,不断提升业务风险控制能力。

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视角;供应链金融;发展策略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仅活跃市场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还可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纵观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也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过程中出现了供应链松散、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供应链金融管理制度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利于企业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需对中小企业融资视角下供应链金融的建立与发展展开具体的分析,研究出科学的解决对策。

一、进行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研究的意义

进行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着重要意义。首先,中小企I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限制中小企业的发展,而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次,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中小企业必须进一步完善供应链体系,通过研究找出供应链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供应链基础的完善与发展;最后,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推动自主创新和增加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根本。因此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所以,进行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关系松散,供应链管理意识薄弱

在金融供应链建立的过程中,信用是连接彼此重要的环节,但由于部分中小企业一味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缺乏诚信经营,摒弃基本的道德底线,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加,物质条件的改善,消费者在选购所需商品时,更看中的是商家所提供的售后服务,但是很多商品的售后却远远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正是这种信用意识的缺乏使得供应链体系上的各个企业之间关系松散,不能承担自身的基本责任,从而导致金融供应链出现断链问题。此外,中小企业缺乏对供应链的管理意识,也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建设的重重困难。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关系松散,供应链管理意识薄弱的问题,就必须要进一步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促进供应链的建设与发展。

(二)商业银行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控体系不完善

供应链金融的建立离不开商业银行的支持,只有完善的银行金融管理体系才可以更好地为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的建设提供服务,降低金融风险。但从实际的调查来看,商业银行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控体系,使得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融资风险,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由于供应链金融体系是十分复杂的,商业银行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信用评价体系,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控制融资风险,供应链金融的漏洞仍然存在。因此,商业银行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控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必须要加以有效处理。

(三)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电子化程度较低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也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实现供应链金融的电子化。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数目众多、分布地域广,对于有什么金融工具、具体又该怎么使用等问题,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并不知道。相对而言,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会比较了解,而处于偏远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融资工具依然还是比较落后的传统的方法,这便导致了中小企业在地域上的发展差距扩大。这样就使得供应链金融电子化的速度放缓,不利于推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电子化进程。

(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如今,我国很多与中小企业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内容上有些重复和空白,现有的法律法规也不适用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这样就限制了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的建设与发展,不利于推进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建设。此外,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也会使一些不法经营的中小企业有机可乘,出现严重的违纪现象。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必须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进行解决,否则将会严重影响供应链金融的合理建设与发展。

三、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建立长效供应链协作机制,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建设与完善,就必须要建立长效供应链协作机制,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首先,中小企业之间要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协作机制,来进行共同的发展约束,从而保证供应链金融得到有效利用,促进中小企业的科学发展。此外,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金融能力,增加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促进中小企业的融资进程。

(二)加强商业银行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控体系建设

对于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建设来说,除企业内部的监督和管理外,还需要金融机构对供应链金融的建设与管理,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发挥供应链金融的作用,促进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对公供应链金融体系的控制,需提高管理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能力,促进中小企业的融资与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具体来说,商业银行需转变相应的融资战略,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从前期的咨询到最后的贷款等所有环节,商业银行都必须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而提供的金融服务中要包括专门针对小企业的客户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贷部等;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要适度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不断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的全面发展。

(三)积极开展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

中小型企业要更好地适应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需做到与时俱进,积极的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逐步实现金融的电子化、网络化。首先,中小企业之间必须要建立协调一致的互联网金融体系,使得彼此的电子化金融密切联系,实现金融供应链的网络化连接,这样可以减少金融供应的基本成本,提高金融融资的基本效率,有效地促进小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还必须要提高企业内部线上金融的基本设施建设,包括一些基本的电子设备以及一些专业化的员工,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与时代接轨,促进供应链金融的电子化进程,推动企业的发展与变革,使企业面临更少的金融风险。所以,积极开展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中小型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进一步发展。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金融监管

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制定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体系建设的完整的法律规定,填补内容上的空白,并且删除重复部分,不让中小企业有投机取巧以及钻法律漏洞的机会,追究和严惩中小企业逃避银行贷款债务的行为,并且严惩相关部门的不作为行为。除此之外,打造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即政府等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监督、指导建立“担保机构+中小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三位一体的信用担保体系,完善相关信用法律。通过相关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促进民间借贷、相关部门和中小企业的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强化金融监管。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彻底解决我国中小企I融资视角下供应链金融建设的困境,必须从企业、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等三方面出发。中小企业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增强自身的融资能力以及金融管理能力,积极承担责任;相关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切实从中小企业的角度出发,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一个相对宽松、可持续的政策环境;金融机构转变战略观念,扩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范围,打造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工具。通过三方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必然会冲破瓶颈,中小企业发展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金融供应链及融通仓创新[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3(11).

[2]闰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4(04).

[3]闰俊宏.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

[4]夏泰凤.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研究[D].浙江大学,2011.

第5篇

【摘 要】 中小企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融资难问题却也一直制约其发展,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融资方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难题。本文从供应链金融视角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三种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并阐述其优势,其次分析了利用供应链金融模式融资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 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其信息透明度低、缺少贷款抵押物,而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又比较高,导致融资十分困难,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融资模式的出现,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并逐步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

二、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概述

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应收账款模式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应收账款经常要在卖出存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才能收回,导致现金流短缺。应收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从而获得银行贷款,但是核心企业要对此进行担保。

(2)预付账款模式

当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需要预付货款,才能向上游的核心企业购进维持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预付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将预购的货物质押给银行获取资金支持。

(3)存货模式

存货模式是指中小企业把银行认可的存货抵押给银行,从而获得贷款。中小企业通常都是批量购进原材料,并且只有部分原材料会用于生产,还有一小部分原材料则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些原材料很可能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利用这种融资方式把它们抵押给银行,则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通过以上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有如下几点优势:首先,银行可以通过核心企业、监管企业来获取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及成本;其次,这种以真实贸易为基础的融资方式,缓解了中小企业缺少抵押物的问题,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另外,这种融资方式还能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企业的经营和资金周转也更加顺畅,构建较为牢靠的长期战略协同关系。因此,这种新型融资方式被许多企业所采用。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存在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物权法》、《担保法》、《动产质押登记办法》、《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等,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更加顺利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并为其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种类多样,在涉及信用捆绑、质押物监管、动产质押、违约情况下质押物的处置等方面的问题时,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一定风险。

(2)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

相比于传统银行信贷,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要求银行评估整个供应链的信用情况。但是现阶段,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社会信用征集系统的建设刚刚起步,金融机构现有评级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并不能得到有效归集和正确评估。

(3)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关系松散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意识相对薄弱,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关系普遍呈现松散的特征。中小企业对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缺乏开展合作的意识,核心企业也没有动力将中小企业纳入其供应链管理系统。这使得有效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机制难以建立,也无形中增加了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和成本。

四、优化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促进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良性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比如《物权法》虽明确了存货和应收账款可以作为担保物,但缺乏具体细则和相应的司法解释,仅以此法作为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法律依据不能有效保护信贷主体的权利。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具体细则,明确《物权法》中关于动产质押的相关条例以及信贷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利益,从而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

(2)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点,金融机构应该建立一个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比如将对授信主体的风险评价体系由静态评估变为动态评估,并将传统的单一受信主体评级制度变为主体+债项的新型评级制度,同时侧重对债项的评级,从而弱化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审查。

(3)建立稳固的供应链上下游协作机制

如今的市场竞争早已演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在制定其发展战略时不应只局限于自身,而应立足于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状况,顺应其发展趋势,找准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定位,并加强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协作。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能提高供应链的运转效率,也能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第6篇

供应链金融服务是银行专门针对产业供应链设计的,它一方面优化银行业务结构、改善银行盈利模式、提升银行竞争力,另一方面顺畅企业资金流、增强供应链整理竞争力。

与国外商业银行发展差距

尽管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发展的热门话题,但是该业务在西方商业银行已经发展了三十多年,国内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的客户丁文、营销策略和风险管理缺乏足够的经验,呈现粗放式管理方式,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存在很大差距。西方供应链金融业务已经趋向成熟,借鉴西方发展经验,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加速发展。

一、授信主体

西方银行将核心企业作为授信主体,对下游中小企业建立一对一的关系。而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则集中下游中小企业中。在国内业务中,银行关注整个供应链风险,如果下游中小企业不符合授信标准,便依托于信誉较好的大企业,也可以进行融资。供应链融资的授信是基于整个供应链和核心企业管理和实力,这就意味着一旦供应链上某个成员出现问题,风险会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扩散。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最大受益者会收到最大的影响。因此,供应链金融对自身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具有很大的考验。

二、信用体系与信息管理

中国目前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信用体系,供应链成员之间和银行之间没有可靠的信用保证。国内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和资金刮泥体系,商业银行也没有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准入标准,也就无法了解供应链整体情况,增加了银行授信风险。银行在于大客户交易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银行所接受的信用评价信息往往来自于授信企业,缺乏真实性,很难客观准确对企业的信用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同业竞争

由于国内各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渠道建设、产品设计和客户偏好方面基本相同。银行间只能采用低价战,造成授信风险增加。通常变现为多头授信,即多家银行向统一客户授信,导致授信扩张。除此之外还会引发授信过度,银行用非承诺性贷款授信争夺优质客户,造成授信过度。

四、流动资产评估体系

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需要与物流公司合作,将流动资产作为抵押物,但是流动资产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评估方法和标准不一致,造成融资风险升高。而国内动产担保法律不健全;监管部门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特征、信贷技术以及核心价值的了解有限;缺乏供应链金融相关规范、引导和监督导致供应链金融操作和风险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五、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

供应链金融具有较高的操作成本,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应用程度和操作成本。运用电子商务手段有助于增强贸易背景可视度、降低交易成本,但国内商业银行并没有意识到供应链金融与电子商业平台有有机结合的益处,带来贸易环节和融资环节的额外割裂成本。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一、加强供应链金融品牌宣传力度

深圳发展银行作为国内最早系统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在实践和理论领域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银行。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交通银行等都在探寻独特的供应链金融发展道路,竞争尤为激烈,建立自己独有的品牌口碑是抢占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关键之处。

二、优化供应链金融操作平台

商业银行的业务组织架构总前台负责拓展业务,通过分析宏观市场环境和内部资源的情况制定业务发展策略,后台职能是业务交易、渠道管理、战略管理等职能。从实践上看,在国内银行当前的技术手段层次和管理结构背景下,在地区或城市分行层次设置供应链金融集中操作后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环节可以选择的解决方案之一。分行层次的集约化操作,可以避免支行重复劳动,取得操作规模经济。同时,分行的统一操作后台,有利于对新的操作政策及时、准确执行,避免政策传导的时滞和疏漏。

三、设计适当的业务流程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的业务流程,采用第三方监控可以确保合同的真实性,有效地规避操作风险,同时还可以利用外包服务,将风险评估环节移交给第三方操作,提高风险控制有效性。很多商业银行一经采用委托第三方物流监管的方式,提高物流监管有效性,保证货物总价高于银行授信所要求的最低价值,降低风险。还有一些商业银行与相关机构合作,如电子商务平台、政府扶持小企业担保部门,建立风险补偿金,一旦自己不能按期收回,可先用风险补偿金垫付,同时进行追偿。

四、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供应链金融具有知识面广、技术性强、操作复杂等特点,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全面的业务知识,还需要了解供应链业务行业相关知识。因此银行应不断提高供应链金融业务人员综合素质,运用更多思想素质好,业务技能搞得优秀员工,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银行还应建立法律知识强、业务也只是广的专业风险控制团队,设立动产和质押物监管部门,并制定应急方案,将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降低到最低。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

一、审慎选择合作企业

我国正处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阶段,在国际供应链管理中处于主导和核心地位的企业并不多。鉴于供应链金融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还属于新兴业务,应采用稳步推进的原则,选择生产经营稳定、与商业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产业链群,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应选择具备一定规模,在行业中具有较高商业信誉和影响力的核心企业,通过查阅财务报表、查看以往交易记录等手段帮助核心企业制度性地评估供应链成员企业,保证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有效发展。

二、优化服务方案

商业银行在对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利用流程再造提高服务效率。尤其应针对中小企业业务流程设计改造。中小企业融资去求额度小,频率高,需求速度快与商业银行传统信贷审批制度不相符,因此需要适度放宽审批权限,简化程序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加强准入管理。从产品办理条件、资金使用条件及客户信用等级等方面加强准入管理,严格准入条件落实。加强产品搭配,设计搭配降低供应链融资风险。避免重复融资,在为核心企业上游供货商或下游分销商发放单笔供应链融资产品过程中,应与牵头行及时联系,避免不同分行对同意交易重复融资。

三、加强信息沟通及风险预警

各分行应定期进行信息沟通,规范风险预警流程。重点加强对物流、自己留和单据流通的跟踪监控、加强对供应链上的各家企业的监测分析,建立加速反应机制。定期对供应链上各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销售情况、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监控授信额度的使用情况,一旦出现不利于融资安全的情况,应及时要求企业追加保证金、补充担保或暂停办理新业务等措施控制风险。

四、建立法律检查和应急反应机制

银行和客户应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由于供应链融资业务涉及多方主体,质押物在各主体之间的流动,很可能产生所有权纠纷,加上业务开展时间短,目前并没有可靠地法律条例约束业务操作,也没有行业稳健依据,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各方主体应尽可能完善相关法律合同文本,将法律风险降到最低。

第7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问题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

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第8篇

供应链金融在国外的发展

供应链金融在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取得较快的发展,是因为市场和技术力量的推动。在国外先进的金融机构中,供应链金融正越来越依靠电子信息技术平台进行日常的操作和维护,这方面的产品创新也必须以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开发基础。

国际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应用最广是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以及菲律宾等地。以美国为例,其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之一是仓单质押,仓单既可以作为向银行贷款的抵押,也可以在贸易中作为支付手段进行流通。它的供应链金融体系是以政府为基础的,这样不仅提高了运营系统的效率,而且降低了营运成本。

以下通过一些实例来反映国外供应链金融的最新成果:

一、荷兰银行

荷兰银行(ABN AMRO)是较早开始挖掘供应链和国际贸易中的商机并将贸易融资作为重点业务的银行。荷兰银行2006年被评为最佳网上贸易服务提供者。能获此殊荣得益于它们的MaxTrad技术。MaxTrad通过提供24小时的在线服务,为买卖双方自动处理贸易交易及管理应收、预付账款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技术创新之处体现在:在系统中融入供应链金融模型,为客户提供了缩短变现周期、获取实时信息及降低纸质文件传递的网络工具。使用者亦可以根据需要,在网上实时将其应收账款货币化。

二、摩根大通银行:实体供应链和金融供应链的联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现金管理服务商,摩根大通银行的资金清算部门在全球的美元清算业务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金管理与贸易融资业务是两项相辅相成的银行业务。JP Morgan Chase Vastera公司提出的价值宣言是:为进出口商提供一站式服务,妥善解决跨境货物运输中日益增加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在为全球供应链中主要的支付交易包括收付货款、支付运费、支付保险费、支付关税等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摩根大通银行可以自动获得各类金融贸易数据。而利用运输单据制作和管理的自动化,Vastera固有的流程和技术有力地支持了“实体货物”的跨境流动。

三、GE(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和太平洋资产融资公司的存货所有权解决方案

存货所有权解决方案(Inventory ownership solutions)是一种新兴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这种方案令供应商能够以低于一般流动资金贷款的利率获得融资,从而减轻由于买卖双方融资成本差异带来的流动资金压力。在供应商需要保持的在途存货数量巨大,或者供应商在买家的压力下不得不持有大量存货仓储设施的情况下,比如供应商代买家持有库存模式(VMI),存货所有权解决方案为供应商提供一个新的资金来源。

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发展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供应链金融在我国仍是一个较新的商业活动。但供应链融资模式从诞生到现在,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在国内的发展速度还是较快的。下面主要以深圳发展银行和浦发银行为例介绍:

一、深圳发展银行

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在业内率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品牌,系统地对供应链中应收、预付和存货提出了结构性的解决方案。深发展不但在产品创新上弥补了金融服务市场空白,更无疑大大提升了银行自身的竞争力。在融资产品之外,深发展供应链金融还为供应链上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增值服务。

二、浦发银行

浦发银行的“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提供的服务包括:信用服务支持;采购支付支持;存货周转支持;账款回收支持。其六大业务方案为:在线账款管理方案。以领先的平台和服务理念为企业解决账款管理难题的业务方案。采购商支持方案。为采购商解决在采购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紧密上下游的银行支持方案。供应商支持方案。为供应商解决在销售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紧密上下游的银行支持方案。区内企业贸易融资方案。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内企业度身定制的崭新服务方案。船舶出口服务方案。为船舶生产及出口企业提供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整体业务方案。工程承包信用支持方案。为企业在境内外竞投标及新项目资格预审中提供各项资质及信用支持服务的业务方案。

国内外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比较分析

一、供应链融资主体

国外由于法律监管较松金融机构实行混业经营,开展供应链融资的主体变得多元化,既存在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和信贷公司借款给中小企业并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质押存货和借款人进行评估和管理控制,又存在核心企业兼并银行或银行成立专门的金融公司独立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这样就使得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渠道更加广阔和畅通。

国内在融资主体上,我国由于受银行分业经营,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提供资金和进行相关结算的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度较小,核心企业和其他金融机构都主要是协助银行进行融资业务,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借款企业和担保品进行评估和管理控制,或者银行对整个供应链授于一定额度,由核心企业或者商会按银行规定对供应链上所需贷款的企业分配额度。

二、主要融资模式及融资对象

国外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模式比较丰富,允许的担保品种也比较丰富,应收帐款融资、订单融资和存货质押融资业务都发展得较为成熟,其中存货品种的涵盖面包括农产品、原材料、产成品、半成品甚至在制品。至于融资对象,也从最原始阶段的农户,扩展到了批发零售型的流通型企业,并进而扩展到了供应商和生产型的企业,形成了针对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全方位的融资体系。

国内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局限于三大类,基于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三个科目而进行的。国内在担保品种上,应收帐款融资开展较早,也较为成熟,选取面较宽;存货质押融资近几年虽发展较快,但其质押品种选取面还较为有限, 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我国现阶段多是针对流通型企业开展业务,因此对存货的保管方式多以公共仓储为主。最典型的就是深圳发展银行为代表的贸易融资产品,包括针对企业预付、存货及应收等资产支持而给予的结构性短期融资。这些融资,既可以基于企业主体评级而发放传统贸易融资,也可以基于单笔债项评级而发放自偿性贸易融资。

三、信用评价体系与风险控制

第9篇

关键词:物流金融;信息系统;质押;风险控制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2-0056-04

中图分类号:F830.5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和保险等相关服务的创新业务,其核心是物流融资,即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通过合作创新,对供应链上企业资金投放、商品采购、销售回笼等经营过程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锁定控制或封闭管理,依靠企业对处于物流企业监控下的商品和资金的贸易流转所产生的现金流实现对授信的偿还。不同于传统质押贷款中银行――借款企业的二方关系,物流金融由于物流企业的深度参与,形成了银行――物流企业――借款企业三方关系,由于物流企业对供应链物流的运行非常熟悉,它们能够有效监管质押动产、防止贷款风险,并且不会影响供应链上企业的具体运作,保证了供应链运行的效率,具有使物流金融参与方共同受益的多赢性质。

物流金融业务以物流为核心、主要依托供应链上存货、应收账款、订单等丰富的担保品资源进行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运作,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升我国产业链水平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相关数据,2007年我国仅社会物流的总额就达到75,2万亿元人民币的巨大规模,而根据国民核算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资料,中国目前所有企业拥有存货51394亿元,应收账款55519亿元。我国现阶段的流通机制主要以商品交易市场(包括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为主,这些商品交易市场能提供物流延伸服务、市场配套服务和融资服务等,是聚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综合物流基地。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2年我国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8.9万多家,成交额34772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33.95%,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4.99%。2004年,我国超亿元的大型交易市场达3365个,交易额26102亿元,至2007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已达4000多家,10亿元以上的有800多家,最大的电子交易市场规模甚至超过900亿元。这些商品交易市场衍生了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也表明现阶段物流金融业务主要依托商品交易市场尤其是钢铁交易市场开展的格局。而随着供应链时代的到来,物流金融必须在整个供应链条上进行运作,因此要求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等其他的融资形式紧密结合,甚至要和结算、保险等金融活动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物流在整个供应链上的无缝化运行,因此物流金融今后的业务也必然向全程化、组合性和客户化等方向发展。

目前制约物流金融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相关业务管理技术的欠缺,而物流金融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则是提升业务管理水平的最有效的工具。这一系统集仓储物流管理、存货质押等融资管理、金融质押监管、风险管理等功能为一体,能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无缝衔接,保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融合,同时为物流企业,客户和金融机构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化服务,还可以有效防范运作风险、提高业务运转效率,促进管理和物流成本的降低,使物流监管方、银行、生产商、经销商等多方获益,最终提升产业链水平。因此本文将针对我国的物流金融业务特点构建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分析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市场的现状,以及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市场拓展风险,提出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

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是根据物流金融服务对物流企业的特殊要求,针对客户存货的动态质押,结合金融机构实时监管的要求,为提高三方管理协调效率,面向物流金融业务高效运作而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一信息系统应该适用于物流金融业务的动态管理,既需要进行物流企业自有存货质押仓库的物流金融管理,也需要为社会第三方仓库、银行指定的专业质押仓库提供物流金融管理,还可以独立构建银行的物流金融监控系统。

这一信息系统还应该集仓储物流管理、存货质押等融资管理、金融质押监管、风险管理等功能为一体,实现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并融存货实物监管、工作量统计及成本核算于一身,为存货质押各方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决策依据。这一信息系统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还应该为金融机构、物流企业的监管信息系统以及客户(融资企业)的ERP等外部信息系统提供多种开放式数据接口,以确保仓储――质押――监管的业务联动和数据共享。

在设计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过程中,企业应该根据市场调查分析,对物流金融业务的流程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客户的基本架构、功能、信息响应等需求。一般而言,企业应该在充分调查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基于先进的SOA架构(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构建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遵循SOA的模块化和开放标准接口设计,数据交换采用标准的XML格式,能够实现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原有IT资源的共享和复用,以及物流企业IT架构动态和柔性变化组合,使得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能够与物流企业业务紧密结合,提高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的灵活性。

在构建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时,企业必须充分地考虑以下技术特点来进行设计:

(一)平台化、组件化:采用平台化设计和应用分层技术,基于组件式开发,减少子系统和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增强系统稳定性。

(二)高速度、高性能:采用多进程/多线程编程、高速缓存、负载均衡、快速队列机制等各种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响应大量用户的并发访问,同时降低对系统资源的占用。

(三)高可靠性: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负载动态均衡,可提供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的不间断服务。

(四)高安全性:通过多级权限管理,保证系统中不同角色问的数据访问安全性,系统网络环境安全由网络构成方式、系统防火墙保证。数据传输采用SSL加密技术,对用户名和密码采用MD5算法加密,兼容第三方CA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电子证据保存。

(五)高灵活性: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方便实现功能的分拆组合和个性化定制。系统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模块重组和流程再造,支持不同角色拥有不同的模块和不同的操作权限。

(六)易用性、易检索性:信息检索提供详尽的复合查询条件,便于快速查找。

(七)开放性:采用开放的技术标准和接口标准,数据交换采用标准的XML格式,能够方便实现与各种外部系统的对接。支持Internet与Intranet。

(八)移植性:基于Java技术开发,具有良好的平台无关性和可移植性,可方便移植到UNIX、Lin―ux、Windows等不同平台应用。

(九)可扩展性:采用SOA架构,可根据需求随时进行扩展。

在充分考虑这些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应该从底向上进行设计,这一信息系统应该由系统设置、业务管理、决策分析三大部分组成,支持以下多种管理内容:

1 系统设置:金融机构设置、客户设置、物流资源设置、质押模式设置、质押流程设置、监控等级设置、工作组/角色/员工设置等。

2 业务管理:存货质押、解除质押、存货流量监控、存货品质监控、存货价值监控、质押到期预警、客户信用评级、计费与结算、工作量统计、存货物流信息汇总、金融信息汇总等。

3 决策分析:系统建模分析、风险评估与预警、融资成本分析、服务增值分析、潜在客户挖掘等。

在开发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基础系统以及基本模块后,开发企业应该在试点企业的实验基地进行试运行、调试和完善工作,进一步满足物流企业物流金融业务管理的基本需求,为融资银行及客户提供动态查询,并强化系统的管理功能,扩大对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及众多客户的适应性,实现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功能提升。一般而言,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功能提升的主要内容包括:

(1)增加自定义报表功能:按用户需要,由用户自由定制报表。

(2)加入数据导入导出功能:提供多种格式的数据交换。

(3)模版打印功能:质押单、存货单、预警单等的模板自定义功能。

(4)多系统的接口:可以对接ERP、CIMS、SCM、BI等大型管理软件。

(5)可视化工作流定义:按需定制物流金融业务的审批流程。

(6)加强决策分析:增加决策参考因素,提高分析效率。

三、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市场现状分析

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在市场上具有旺盛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物流金融业务的高成长性和巨大发展空间。而且由于我国物流金融业务本土化特征,也表明现阶段物流金融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目标市场将以大宗物资电子交易市场为核心,并随着物流金融业务向纵深化、全程化和全面性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市场规模非常巨大,成长性很强。

据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物流管理信息化调研报告显示,在未来5年内,物流软件行业将会一直持续高增长的态势,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21亿元的市场容量。物流金融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市场规模,初步按照物流软件总规模的5%估算,预计到2010年将肯定超亿元。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主要用户有3类:物流企业、金融融资机构和物流金融融资企业。参照全球供应链软件市场9.2%的年增长率,考虑到物流金融业务的高成长性以及相关软件的欠缺,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市场需求年均增长率应在10%以上。

针对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软件的巨大需求,国外物流企业、银行与软件商都在进行联合开发,其优势是资金雄厚、开发能力很强,例如,微软(Mi-crosoft)、SAP、Oracle等知名软件企业都具备开发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实力,而且参与物流金融的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对国外相关物流金融业务的流程和面临的风险都相当熟悉,例如美国货币监管署和一些商业机构就专门分析了物流金融中的操作流程和风险,并制定了标准的流程和风险控制策略。不过,在我国市场,国外相关机构在业务发展上受到的政策限制较多,而且我国以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为依托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特点与国外物流金融业务具有明显不同,国外针对我国业务具体情况的本土化开发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国内相关系统开发最近几年也发展较快,有些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国内的用友、金蝶、新中大等软件商实力很强,但它们涉及的物流和金融软件较少系统涉足物流金融领域,一些和物流金融业务相关的信息系统开发也多集中在银行系统。由于目前国内对物流金融业务内涵与模式的研究不够透彻,因此针对我国的具体业务特点并以物流企业为核心进行的联合开发非常缺乏。

综上可见,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空间很大,相应的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软件需求市场也很大。由于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开发,不仅需要雄厚的软件开发实力,更需要对我国物流金融业务的深刻理解与实际运作管理,这些造成了国内外相关信息系统的供应明显跟不上市场的需求。而且物流金融业务成长性很好,业务形式变化较快,这也说明相关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架构必须是开放式的,能够满足业务不断发展与成长的需要。因此,只有既能够满足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市场现实性需要,又能够满足高成长性与发展需要的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优势,这样的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才会有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

四、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市场拓展风险与防范

我国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软件业在拓展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市场时,从市场的开发到稳固地占领市场,需要经过许多环节,这些环节面临着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包括:

(一)宏观经济与政策风险。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的市场需求急剧下降,中小企业经营尤其面向进出口的中小企业的经营面临很大的挑战,相关融资更加困难,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恶化,因此对一些信息系统的市场拓展来说会存在宏观环境的风险。此外,物流金融业务也面临着大量法规和政策方面的风险。

(二)竞争风险。主要面临着国外物流业和银行业巨头以及相关软件企业入侵我国物流金融市场的风险,此外,还面临着一些竞争者强有力的竞争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造成的风险。

(三)市场拓展风险。主要包括意识上主动积极性不够,技术上难以拓展以及目标市场选择过大或过小等风险。

(四)客户需求风险。即系统功能不适合客户的需要及变化的风险,尤其是针对我国的物流金融业务,如果不清楚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特点以及国内客户对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要求,相关的客户需求风险就会很高。

(五)成本风险。导致成本过高风险的原因包括相关技术不成熟、实用性差、设备选购上出了问题、基建预算控制不力、人工成本偏高、原材料采购价格偏高、浪费严重等,但最主要的是技术上以及产业转化上的风险。

面对这些风险,我国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软件业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有效化解,从而使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能够得到很好的市场拓展:

1 对于宏观经济与政策风险,国家一直意图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尤其要求优先对中小企业融资,而物流金融创新业务能够有效规避贷款风险并具有多赢性质,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

途径,也是政策推广的主要融资业务,因此相关业务的信息系统开发和市场拓展不用过多担心这类风险。对于政策和法规风险,国家也在2007年7月颁布实行了《物权法》,这给物流金融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而且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等信息产业发展。由于政府及各相关主管部门对民族软件产业的扶植政策,因此,物流金融信息系统相关的产品开发及推广应用的政策和法规风险将大大减少。

2 对于来自竞争对手的风险,由于物流金融业务需求很大,只要企业开发的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在先进性和实用性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并充分地考虑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就能够使竞争对手的风险有效避免,保持开发的信息系统的长期高利润。

3 对于市场拓展风险,企业在开发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时必须具有清晰的战略意识,在业务开发上充分发挥主动积极性,并在意识和组织保证上有效防范市场拓展的风险,而且,在具体的开发时,企业还必须对目标市场定位合理,保持开发的灵活性,根据市场情况及发展分阶段地开发项目,并在技术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关发展,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消除市场拓展的风险。

4 对于客户需求风险,企业可通过对国内主要客户的调查进行功能分析,使产品适合国内客户需要,并可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拓展,有效地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

5 对于成本风险,企业在业务上可以进行一些前期开发,并在试点企业的相关实验基地进行有效评估和测量,从而精简和完善相关信息系统设计和市场推广的流程环节,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风险。

第10篇

关键词 深发展 供应链金融 品牌

一、引言

深圳发展银行简称深发展,1987年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售人民币普通股,并于1987年12月22日正式宣告成立。截至2010年6月30日深发展的总资产6224亿元人民币,一般性贷款3533亿元,存款5060亿元,不良贷款余额22.9亿元,不良贷款率0.61%拨备覆盖率达到224%。目前,定位为中型股份制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授信业务7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授信业务,超过90%的公司客户都是中小企业客户。鉴于自身业务和客户的特殊性最早在国内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所谓“供应链金融”就是重点考察中小企业的贸易背景,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式,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对供应链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国外供应链金融服务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服务;而深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之处在于,大胆将国际贸易业务“移植”到国内贸易业务之中,主要是对中小企业的一种资产支持服务。并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方式开发了新的行业群体,培育了数量众多的优质客户。业务对象由单一企业变为供应链整体,为深发展提供一个切人和稳定高端客户的新管道,也将为深发展带来更大的市场和利润回报。

二、深发展供应链金融现状

深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从2000年在其广州分行尝试开办贸易融资业务,并获得成功以来,陆续在2001年尝试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2002年推出“深发票据CPS”、深发展货押等类产品,丰富了产品种类,拓宽业务领域;2003年首次推出了“1+N”供应链金融(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业务由尝试走向系统化;2006年在业内率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品牌,开始品牌化建设;2010年9月供应链金融的在线化工程完成了线上线下业务对接,提高了运作效率。目前,深发展供应链金融运用最充分的市场有全国的钢材、汽车市场,华南的能源市场和华北的粮食市场等。

三、深发展开展供应链金融面临的问题

1、供应链金融业务竞争激烈

由于金融产品同质性的特点,伴随着深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成功开展,很多业内同行也嗅到了其中的“巨大市场”。首先,引来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等中小股份制银行的侧目。其中兴业银行“金芝麻”中小企业服务方案针对这三大财务需求环节、生产环节融资服务、采购环节融资服务、销售环节融资服务,一站式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成为深发展开展业务的一大强劲对手。其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借助和大企业合作密切的关系,直接针对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融资,减少了银行对核心企业的培育成本,供应链融资业务争夺的强劲势头。以工商银行为例,工商银行的“沃尔玛供货商融资解决方案”,将沃尔玛认可的供货商纳入目标客户范围,重点审查客户供货历史、过往合同履行能力、信用记录等直接影响企业货款回笼的因素,无需客户提供抵押担保,即可获得融资服务。最后,外资银行如花旗、汇丰银行也开展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业务,特别是保理业务发展势头相当迅猛,配套服务也相当完善。中外资银行相继涉入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产品创新行列之中,使深发展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

2、供应链构成主体管理机制不完善

(1)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强。一方面,深发展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困乏。缺乏有经验的操作人员,对供应链的总体运行以及信贷对象行业特征熟悉不够。目前的融资中,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质押物不同,以及需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等等,这些专业知识的缺乏制约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动力不足。由于中小企业属于高风险领域,银行内部的严格的信贷责任准究制度,实行“责任到人”,因此会降低信贷人员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营销与服务的积极性,信贷人员为了避免承担责任,宁愿放弃中小企业的信贷或者从业人员的被动开展业务,这种状态使深发展内部持续开展业务的动力不足。

(2)对核心企业激励机制待于完善。深发展业务“1+N”模式或者“1+N+1”模式,不在孤立对中小企业资产负债表静态评估,而是要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为中小企业融资。国内大企业几乎都是大银行成熟的客户,是所有银行相争的“宠儿”。如何挖掘大企业为目标核心企业,才能是“1+N”或者“1+N+1”信贷模式有效运转;如何和核心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使核心企业愿意为相关中小企业的信贷提供信用支持,以及何种激励机制才能维持这种关系。目前,在供应链发展水平方面,我国还是刚刚起步,在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深发展要想拥有成熟的供应链核心企业,还需要长期努力。

(3)深发展与融资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存在。由于中小企业受规模和管理的限制,企业抗风险能力差,违约成本低。当中小企业现金流出现困难时只考虑获得融资,有可能故意提供虚假财务报表数据,增加深发展信贷风险。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大多数情况下是同一人或者家族式企业,业务资金流动和个人资金流动很难独立核算,这样可能即使企业有足够的资金不一定及时偿还银行贷款,存在还款主动性不强的情况。

(4)物流企业信息传到机制需进一步提高。现在国内的物流环境复杂和混乱的局面给深发展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寻找可靠的物流企业合作增加了难度。尽管,现在深发展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达270家之多。如何激励所合作的物流企业更好地为深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扮演好人角色,完善信息回馈机制,监管信贷的支持资产,并就企业的经营活动向深发展提供预警。就物流企业本身的实力是否有保管、储藏抵押物的技术能力以及是否具有适合抵押物储藏标准化评估体系的仓库,为深发展起到预期的监管作用。

3、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目前银行将贷款风险放在第一位,中小企业贷款没有比较成熟的信用担保;标准化的风险技术控制指标不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量少、融资频繁等这些特点导致办理每一笔业务的风险增大。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授信并不是降低对企业的风险要求,而是需要综合考虑整个供应链的风险。中小企业所固有的高风险问题仍然存在,随着供应链的不断延伸存在聚集风险的潜在忧患。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可能会引起更大的金融灾难,同时由于业务特点涉及很复杂的操作程序以及抵押物标准不可能统一的情况,供应链金融面临很大的风险尤其是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4、供应链金融品牌还未打响

深发展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以来,一直处在摸索发展阶段,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也没有真正达到在业内第

一品牌的目标。存在很多有关品牌建设的问题。如品牌辨识度不高,深发展叫供应链金融,类似其他银行如广发银行叫电子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名称比较类似。现在一提到供应链金融只能想到银行,而想不起深发展。究其因:一方面,我们的供应链金融还停留在理论上,品牌营销力度不够,使目标客户群对供应链金融服务认可度不高;另一方面,品牌营销经费不足等等原因。

四、对策建议

1、转变创新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合作等方式应对竞争压力

创新是深发展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创新推出差异化、高质量的服务才能在市场激烈的竞争占有优势。首先在产品创新方面,引入“双方叫价拍卖”模型。将机制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引入到金融产品的设计之中。深发展在供应链金融创新方面不应该单方面决定资金需求量。而是兼顾信贷需求的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来,营造一个多方共同决定创新产品的有效市场。这样是深发展设计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才能“适销对路”。其次,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减少信贷审批程序及时满足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用高质量服务取信于客户,用更诚挚服务态度赢得客户。最后,开展供应链金融时在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与其他银行的合作,用合作的方式降低竞争成本,拓展业务领域。

2、完善供应链金融主体的有效管理机制

(1)从业人员应加强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培训,增强操作程序的熟练程度,进一步增强深发展事业部机制建设,针对负责不同行业的业务人员做好供应链节点上边界人员的互动信任的长期培育工作,优化供应链的信任机制。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措施,使从业人员有不断开拓业务的精神动力以及获得一定的荣誉感。

(2)核心企业处于供应链的核心位置,链接上游。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形成利益捆绑,即深发展自身能够为核心企业提供增值服务,通过核心企业为深发展找到更多业务相关的中小企业,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达到“共赢”。同时制定统一的交往范式,在任何情况下,供应链上其他节点和核心企业交易出现问题时,用规范的处理原则和方式解决问题来增强核心企业的信任。

(3)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授信评级标准。降低准入门坎,简化、标准化、专业化信贷审批流程,提供灵活多样的信贷服务。同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针对不同企业贷还记录,给还款及时的中小企业奖励政策或者更低标准的信贷利率,激励中小企业及时归还贷款,树立良好的信用水平。

(4)物流企业信息回馈机制。供应链金融服务整个过程中物流企业有掌握客户及质押物第一手资料的优势,深发展应与物流企业建立起快速、流畅、高效的信息共享渠道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动态及货物仓储等情况。通过“损益”共担的责任方式制约物流企业,督促并指导物流企业利用自身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方法,建立对客户的数据收集制度。物流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给供货商,既可以为供货商融资提供服务,又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和大数定律为深发展信贷服务降低系统风险。

3、加强风险控制力度

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用最新风险测量技术量化风险以及足够的拨备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特别制定统一格式和标准化流程在抵押物选择环节、日常管理环节、抵押物解除处理环节来降低操作风险。在开展供应链金融过程中,规避法律风险的三种措施:避免银行或其员工、机构在法律上的无效行为,确保动产担保物权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规定和结果的不确定的质押或担保物不予以抵押或担保;法律制度的相对无效性。比如抵押、转让交易没有用法律文件来进行规范或者它们本身就是非法的或者不能有效执行的,都有可能导致法律无效行为的产生。深发展可以借助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等等机构来转嫁风险。

4、继续推广品牌建设

继续推广品牌建设。一方面,做好品牌营销工作。首先,协同营销,深发展和中国平安通过换股形成一定的股权联系,以借助平安公司拥有金融牌照的优势,通过业务层面营销会有更大的协同效应。其次,联动营销,物流带动融资,物流企业在目标市场中被广泛应用,而且与中小企业有密切联系。最后,传统营销也是不能放弃的,不管是通过大众媒体营销还是专业媒体营销,可以提升服务的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品牌的价值提升和品牌推广,把它具体细化到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客户的内部支持,客户营销推广,强调产品服务必须以客户为导向,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另一个层面,广告的精准投放目标比较明确,有针对性地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等部门合作,达到低成本,高效率的目的。总之,通过品牌塑造促进市场成长提升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改善经营环境,审时度势,稳步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金融 商业银行 多方共赢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8)02-060-04

一、 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及需求分析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基于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而发展出来的创新金融服务,主要原因为: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对货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和整合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企业一般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及与外部信息的对接来对信息流进行控制;通过自身仓库管理或借助第三方物流仓储公司对货物流进行控制;而唯独对资金流的控制缺乏手段,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就应运而生。供应链金融具体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企业的上下游和货物动产,为企业在获取订单、采购原材料、生产制造和销售货物等环节提供的,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融资、担保、结算、账款管理、风险参与及风险规避等各种金融产品组合和解决方案,为企业盘活资金流的同时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供应链金融已经成为境内外商业银行、财务公司,乃至物流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和利润的集中增长点。

2、不同供应链经营模式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

企业在进行供应链经营管理中会采取不同的实践模式,同时也会对供应链金融产生不同的需求:

第一类,品牌主导供应链经营模式。品牌型企业一般在国内和全球拥有一定品牌知名度,技术、专利和管理等方面在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对于供应链管理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这类企业一般多出现在IT和PC产业中,多通过“直接销售”或“个性化定制”的供应链管理手段,实现最终用户和零配件供应商之间的直接信息传递,并由供应商将货物直接送达到最终用户手中。戴尔公司是缔造该种供应链模式的先驱,国内的联想集团也紧随其后,自从购并了IBM后,联想建立了以直销针对大客户、以分销渠道针对中小客户的全球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于品牌型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汇率和资金风险规避、资金收付便利、财务成本控制和离岸业务需求等方面。

第二类,能源主导供应链经营模式。能源型企业主要从事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运输和运用,在供应链的经营管理中,也多具有涉及环节多、过程复杂,产、供、销关系协调难度大的特征。以石油行业为例,石油行业的供应链大致可分为原材料供应、勘探与生产、运输、炼油、化工、分销和最终用户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主导整个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成为整个供应链上的管理中心、信息集成与交互中心和协调控制中心。对于核心企业的金融需求而言,不但是要通过较为强势的地位降低自身的财务成本、灵活付款条件、保障资金回笼,还需为它的上游或下游企业进行信用增级或获取融资便利,从而进一步紧密供应链上其他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为自身扩大采购和销售争取有利条件。

第三类,贸易主导供应链经营模式。传统的贸易型企业一般都是为客户从事买卖交易的中介企业,承担着供应链上经销商的主要角色,但随着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的不断进步,许多中国的贸易企业都已从一个国内的贸易商成长为一个以供应链为主要运作管理模式的跨国贸易集团。这类企业一般在国外设立了采购公司,并与上游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通过自身广泛有效的销售渠道为上游企业寻觅到最佳的买方客户;对下游客户或采购商,企业会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采购方案设计,在最合适的地方为下游企业采购到最合适的货品,在这一过程中公司还会提供质量控制、产品设计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以此稳定和回馈下游客户。对于该类贸易型企业在供应链经营管理上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回笼资金和采购资金的良好匹配,结算工具的灵活使用以及在周转资金不灵情况下的融资需求。

第四类,制造主导供应链经营模式。中国的制造型企业很多是以配套加工为主要的经营模式,因具备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而具有一定竞争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这类企业从转换成本、逆杠杆操作和动态竞争的角度出发逐渐走出国门,作为制造端环节,深嵌在全球供应链环节之中。他们面对的上游企业是国际市场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商,面对的下游企业是可能遍布全球的采购商,这些日益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着全球采购需求压力巨大、生产成本高涨和非关税壁垒增多等众多难题,在加强自身对信息管理和存货管理水平的同时,这类企业,特别是已经走出国门的中国制造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尤为巨大,主要集中在:融资需求、结算工具需求、应收账款管理和融资需求、离岸业务需求和汇率风险规避需求。

二、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走在了我国金融机构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前列。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将自身定位为专业的贸易融资银行,并整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业务,通过制度支持、物流金融、产品支持、信息管理和组织管理的五大平台,统筹资源,集中发展供应链金融模式业务;2006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推出了“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及在线账款管理方案、采购商支持方案、供应商支持方案、区内企业贸易融资方案、船舶出口服务方案和工程承包信用支持方案六个子方案,通过对象、行业和产品的不同纬度,为企业提供多方位的组合服务方案。2007年,浦发银行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创新服务内涵,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整体服务理念,将供应链融资服务、供应链电子化服务和离岸银行服务统一于“供应链金融”的服务方案中,紧密连接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延伸了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范围,为供应链上各参与主体进一步提升盈利空间;民生银行于2005年11月成立了贸易金融部,定位于“走专业化道路,做特色贸易金融”,建立起专业化的垂直营销体系、评审体系和业务操作体系,为开展供应链金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 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条上各参与主体的意义

1、对于核心企业

本文所指的核心企业是指自身资质和规模较强,具有一定采购和销售能力,且在供应链或产业链上能起到核心作用的企业。该类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以下难题,如:在原材料采购的过程中,无法对交易对手取得信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存货管理占据了较大成本;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无法及时收回款项,对账款的管理缺乏精力或由于交易对手的资金问题,使企业无法扩大销售、提高收益等等。对于该类企业的上述问题,商业银行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为企业提供交易对手信用保障、应收账款管理和融资,以及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输出监管等组合业务,为核心企业解决上述难题的同时,为核心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2、对于上下游企业

本文所指的上下游企业是指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采购或经销商,特指资质和规模较弱,采购或销售能力不强,且在供应链或产业链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企业。该类企业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中小企业,不同的是,他们处于核心或强势企业的供应链条中,该类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以下难题,如:在项目竞标或订单获取的过程中,交易对手对企业缺乏了解和信任;在原材料采购的过程中,企业没有足够的周转资金、品牌信用、对手信息和谈判地位;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精力来扩大产能、管理存货;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企业没有较好的交易条件和账款回收的能力等等。对于该类企业的上述问题,商业银行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为其出借银行信用或借助较强势上下游企业的信用为企业进行信用增级,提高企业的资信水平和谈判地位;可以通过存货及强势采购商的付款能力为企业进行短期融资等服务,直接为该类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周转问题,间接为上下游较强势企业稳定了交易对手,扩大了采购和销售能力。

3、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

本文所指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指通过以加强物流仓储、分拣、包装的综合业务操作能力,提供完整的第三方物流综合解决方案而获取利润和竞争优势的企业。该类企业是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将货物流管理外包后应运而生且快速发展的产物,虽然该类企业在近年来不断挖掘自身的服务价值,但由于受到经营范围和资金规模的局限,始终无法将竞争优势扩张到最大。与商业银行合作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借助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客户资源和融资渠道,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争取客户资源、拓展服务范围,最终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4、对于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组织体系、业务结构、客户结构、绩效考核、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转型和调整。供应链金融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

1)业务结构方面。作为银行的一个新兴业务领域,供应链金融业务覆盖范围很广,涵盖国际业务和国内业务,表内和表外业务,包括:授信融资、支付结算、应收账款融资、现金管理、电子银行、避险理财和交易托管等多个业务品种。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增加商业银行交叉销售机会,有效带动中间业务、结算业务和低成本结算性存款的发展,也有助于优化业务结构,与我国商业银行由传统的借贷型银行向先进的交易型银行转型的目标相适应。

2)客户结构方面。供应链金融的大部分客户对象是规模较小或资质较弱的中小企业,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和银行服务可以调整中国商业银行以大客户为主的客户结构,分散客户集中度的风险,对占中国企业绝大多数比例的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另外,供应链金融还有利于培育商业银行的潜在客户,商业银行作为供应链上资金流动的连接节点,可以向上或向下提供延伸服务,不断深入对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进行挖掘和开发,使得生产厂商、物流企业、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的资金流在银行体系内部实现良性循环,从而开拓出新的客户群,提高营销效率的同时降低营销成本。

3)收益方面。根据《巴塞尔协议Ⅱ》对银行风险资产管理的要求,风险资产权重的大小直接关系到银行的成本和收益,由于业务自偿性的特点,保理、出口押汇、打包贷款、票据贴现、信用证开立和福费廷等供应链金融产品相较于其他业务风险资产权重较小,有利于突破资本约束的限制,改变中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在传统发展模式下,风险资产规模扩张过快、信贷结构不尽合理和不良资产比率较高的现状,同时改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扩大中间业务收入来源的同时稳定结算性存款。

四、 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

本文列举下列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加以说明:

1.动产质押业务

动产质押业务是银行以借款人的自有货物作为质押物,向借款人发放授信贷款的业务。随着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的发展,动产质押业务也出现了发展和创新出了动态动产质押业务,即核定库存质押业务,较之静态动产质押(非核定库存质押)最大的区别在于:商业银行在动态动产质押中除了对借款企业的存货核定质押率,并给与一定比例的授信金额以外,还会根据存货的价值核定一个最低价值控制线,当货物价值在控制线之上时,借款企业可自行向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出提货或者换货的申请;当货物价值在控制线之下时,借款企业必须向商业银行提出申请,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银行的指令进行提货或换货操作;而静态动产质押业务,借款企业不得随意提取或更换其已质押给商业银行的货物,除非补入保证金、归还银行授信或者增加其他担保。

2、仓单质押业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仓单可以作为权利凭证进行质押,以仓单质押的,应当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将权利凭证出质给质权人,质押合同自凭证交付之日起生效。仓单一般是指仓库业者接受顾客(货主)的委托,将货物受存入库以后向存货人开具的说明存货情况的存单。仓单质押一般可以分为标准仓单质押和非标准仓单质押两种模式:

1)标准仓单是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由期货交易所指定交割仓库在完成入库商品的验收、确认合格后签发给货主并在期货交易所注册生效的提货权凭证,标准仓单经期货交易所注册后,可用于进行交割、交易、转让、抵押、质押和注销等。标准仓单质押是指商业银行以标准仓单为质押物,给与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出质人)一定金额融资的授信业务。

2)非标准仓单是指由商业银行评估认可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出具的,以在生产、物流领域有较强变现能力的通用产品为形式表现的权益凭证。非标准仓单质押是指商业银行以非标准仓单位质押物,给与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出质人)一定金额融资的授信业务。从中国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物流金融的业务领域出发,非标准仓单质押业务更具有代表性。

3.保兑仓(厂商银)业务

保兑仓业务是基于上下游和商品提货权的一种供应链金融业务,之所以也可以称为“厂商银”业务,主要是因为该业务是通过生产商、经销商、仓库和银行的四方签署合作协议而开展的特定业务模式,银行承兑汇票是该模式下的主要银行产品和金融工具。商业银行以控制经销商向生产商购买的有关商品的提货权为手段,为经销商提供融资授信,并对应其销售回款的金额逐笔释放货物的货权。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会尽可能争取生产商对经销商付款的担保或对货物的回购责任,并争取由可以信任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为货物进行全程监管,以规避业务风险。

保兑仓或厂商银是典型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在经销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基础上,更引入了供应商,不但在业务中体现了较为真实的贸易背景,通过供应链条的挖掘和衍生,商业银行扩大了对业务授信风险的掌控手段:1)许多供应商为了进一步扩大销售和稳定下游,愿意以自身的资信或实力为下游提供担保和回购,商业银行多了一个授信保证;2)商业银行对货权的把握,在授信初期是基于对供应商的信任以及由经销商(借款企业)提供的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在授信后期是基于对经销商(借款企业)销售回款的封闭管理,钱款与货权一一对应,充分体现了物流金融中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充分匹配;3)选择资金信赖或认可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对货物的仓储和运输管理,使得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的货权更为稳固。这种业务模式,实现了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和供应商的批量销售,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收益,实现了多赢的目的。它为处于供应链结点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有效解决了其全额购货的资金困境。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 . 供应链管理(第2版) [M] .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版

2.纪良纲、董博. 现行企业运作模式与供应链管理思的冲突与解决[J].商业时代,2006.5.

3.孟超、田志军.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物流金融[J].理论界,2006,9.

4.唐少麟,乔婷婷. 发展物流金融,强化供应链整合[J]. 物流技术,2006(2):99-102

5.郑祥. 金融机构发展物流金融的思路和对策 [J].经济与管理,2006(9):31-33)。

6.闫俊宏,许祥秦.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 [J].上海金融,2007(2)

第12篇

Zhao Daozhi;Guo Qing

(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摘要: 随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不断完善,担保贷款的规模不断扩大,担保贷款的风险管理受到普遍关注。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采取有效的风险价值度量方法对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利用 Merton模型来度量每一个企业的预期违约概率,进而通过Merton模型来度量信用风险的大小,构建了一个计算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模型。这种方法与信用等级无关,并弥补了VAR需要大量历史数据的弊端。

Abstract: With th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credit guarantee system for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he size of secured loans is expanding, risk management of secured loans is generally concerned. The risk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includes mart risk, credit risk and operational risk, taking effective method to measure the value of the risk is signific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ventory financing pledge.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this paper uses Merton model to measure each company's expected default probability and the size of credit risk, builds a computational model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credit risk. This metho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credit rating and make up the abuse that VAR needs a lot of historical data.

关键词: 存货质押 信用风险 风险度量 Merton模型 信用损失

Key words: inventory pledge;credit risk;risk measurement;Merton model;credit lost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013-02

0引言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在我国整个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很多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非常有限,并且由于信用资质不是很好使得其融资的成本较高。同时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小企业对于供应链中资金流方面的需求更为严格。因此,如何对供应链服务进行创新,满足中小企业对融资业务的迫切需求,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许多金融领域、物流领域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1文献回顾

1.1 供应链金融内涵的研究LeoraKlapper就供应链中的中小型企业采用存货融资模式的机理及功能进行了分析[1];Allen N Berger等人最早提出了关于中小型企业融资的设想及框架,初步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思想[2]。杨绍辉认为供应链金融将资金流有效地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来,既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提供商业贸易资金服务,又为供应链弱势企业提供新型贷款融资服务[3];闫俊宏把供应链金融定义为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

通过实践观察发现,供应链金融是指在供应链运营过程中,与供应链相关的企业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运用金融工具使供应链的价值得以增值的融资服务活动。这种新型金融服务已不是传统的抵押贷款,它越来越倚重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了银行、物流企业、贷款企业的三方密切合作关系。

1.2 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研究Fenmore[4]对订单融资业务进行了分析。Rutberg[7]以UPS为例介绍了物流金融模式,储雪俭指出物流金融中存在着委托一关系,并指出信用是物流金融业务运作的基础。于洋和冯耕中[6]通过对我国物流银行业务的分析,将其分为两种物资银行业务模式:基于权利质押和基于流动货物质押。李蓓从进出口贸易角度,将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分为进口业务模式与出口业务模式。巫钢和姚伊娜首次把期权引入到物流金融中,应用期权的思想将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分为买方客户授信和卖方客户授信。

1.3 供应链金融职能的研究任文超[7]认为物资银行可以解决企业间的拖欠问题,通过资金流的盘活来带动物流。罗齐和朱道立[8]提出了应用融通仓模式解决供应链中的融资问题,通过融通仓可以降低银行与企业的交易成本,为双方搭建良好的融资服务平台。宰予东以融资租赁和物资银行为例说明了物流企业中金融管理的重要性,供应链金融业务推动着物流业的发展。邹小艽和唐元琦提出了物流金融的职能主要体现在票据融资、实物融资与物流保险等方面。

1.4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研究Jokivuolle和Peura建立了一个担保物价值和企业违约概率的风险债务模型,研究表明贷款价值比率随担保物价值波动率增加而降低,随借款人违约概率的增加而降低。朱道丽、朱文贵和徐最将商业信用与存货质押融资服务结合起来,研究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向零售商提供存货质押融资服务的定价模型,给出了存货质押融资服务的利率确定。冯耕中和陈宝峰研究了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价值风险度量问题,在动态控制存货价值下限的质押方式下,提出了度量价值风险的模型。王光石、李学伟分析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内涵及运其作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提出了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应当建立的七个子系统。

2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信用风险的度量

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违约事件或因借款人的信用质量恶化事件而造成损失的风险。从定义中可以看到,信用风险包含几个基本风险:风险的数量即受险金额;信用质量,也就是违约发生的可能性;潜在的损失。

2.1 风险暴露风险暴露(记作E)是指蒙受信用风险的受险金额。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每一笔贷款分为已提款部分和未提款部分(记作O),已提款部分相当于定期贷款,在违约事件中如果借款者不能履行偿还合约条款义务,银行暴露的是借款人的未尝债务总额。贷款的未提款部分是一个或有债权,当借款人在经营中遇到资金问题时,借款企业非常愿意提取银行承诺的贷款(记作C)来解决困难,所以债务人除了在正常情况下欠银行的未尝债务之外,还可能在面临违约之际使银行蒙受损失。因此,受险金额是银行已发给借款企业的贷款的未偿还余额与企业可能提取贷款的金额之和。设α为借款企业违约时的最大提款比例限制,则信用风险的受险金额为E=O+(C-O)×α(1)

2.2 违约概率违约风险是债务人履行偿还债务义务能力的不确定性,用借款人在规定期限内的违约概率(记作P)度量,反映债务人不能按照所有合同规定义务偿还到期债务的可能程度。我们用V0表示存货的当前市场价值,Vt表示存货在任意时刻T的价值,F表示企业的贷款金额,P表示企业违约的概率。

假设:(1)存货的收益是瞬时正态分布;

(2)任意时刻t存货价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V■=V■exp(μ-■)t+σ■Z■;

(3)若存货的最终价值VT在T时刻大于贷款金额F,则银行的所有债权可以得到全额偿还;(4)若存货的最终价值VT在T时刻小于贷款金额F,则银行接受并处理企业的资产。

对假设(2)进行逆运算,求出违约时的Z值即

Zdef=Zdef=■

违约概率

P=P(VT?燮F)=P(ZT?燮Zdef)=PZT?燮■(2)

2.3 违约损失由于实施担保、抵押、质押等风险缓解技术,在违约事件中债权人能够回收部分未尝余额。银行在每一笔质押融资业务中的违约损失(记作L)可分为预期损失(记作EL)与意外损失(UL)。预期损失是过去数年,类似的企业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平均值。实际损失L=风险暴露E乘以违约损失率(S),再乘以违约指使因子I。I是一个离散性随即变量,违约发生时它等于1,而当违约未发生时它等于0,两者对应的概率分别为P和1-P。假设违约损失率S与风险暴露E之间相互独立,并用pr(S,E│I)表示给定I为某个值时S和E的联合概率密度。

预期损失(EL)是每种状态下的平均损失乘以每种状态发生概率的加权平均EL=■p(1)■■I×S×E×pr(S,E│I)dSdE=P×■■I×S×E×pr(S,E│I=1)dSdE。(3)

由于■■S×E×pr(S,E│I=1)dSdE=σ■■+■■,并且(4)式中的S与E相互独立,所以EL=P×■■×■。

非预期损失(UL)是各状态下的损失偏离预期损失的平方再乘以每种状态发生概率的加权平均UL2=■p(I)■■(I×S×E-■)2×pr(S,E│I)dSdE。

当I=0时,UL2=P■■(S×E)2×pr(S,E│I=1)dSdE-■(4)

由于S与E相互独立,所以联合概率分布函数可以分解为两个概率分布函数的乘积,此时(4)式最终整理成,UL2=P×(σ2S+■)(σ2E+■)-■=(P-P2)■■+P(σ2S■+σ2E■+σ2Sσ2E)。

3小结

由于运用VAR方法度量信用风险依赖于置信度,它是一个最大可能值,所以在置信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对应的结果有可能会跳跃很大。而本文利用Merton模型来度量每一个企业的预期违约概率,进而通过Merton模型来度量信用风险的大小,构建了一个计算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模型。这种方法是度量各种可能值偏离于预期损失的平均偏差,是唯一值,并且与信用等级无关,弥补了VAR方法中需要大量历史数据和跳跃性很大的弊端,它可以将具体的风险量化成为一个具体的值,便于银行对风险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Klapper L,The Role of Factoring for Financing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6,30,(11):3111-3130.

[2]Berger A N,Udell G F,A More Complet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ME Finance,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6,30,(11):2945-2966.

[3]杨绍辉.从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看供应链融资服务,物流技术,2005,(10):179-182.

[4]Fenmore E.Making purchase-order financing work for you[J].The Secured Lender,2004,60,(2):20-24.

[5]Sidney Rutberg. Financing the Supply Chain by Piggy- backing on the Massive Distribution Clout of United Parcel Service[J].The Secured lender, 2002,58,(6):40-46.

[6]于洋,冯耕中.物资银行业务运作模式及风险控制研究[J].管理评论,20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