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闻工作报告

新闻工作报告

时间:2022-08-26 02:40: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闻工作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闻工作报告

第1篇

7月13日,由中央电视台主办、黑龙江电视台承办的2012年全国电视新闻年会在哈尔滨举行,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局长蔡赴朝致信祝贺,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吉炳轩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作了主旨报告。

蔡赴朝在贺信中充分肯定了全国电视新闻工作的重要地位、使命、作用和贡献。蔡赴朝指出,一年来,全国电视新闻界用心走基层,用情转作风,用力改文风,圆满完成了一系列国内国际重大报道任务,采制播出了一大批优秀电视新闻报道,国家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引导力进一步提高。党的十宣传是全国广电系统当前第一位的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也是贯穿我们各项工作的主线。全国电视新闻界要在认真总结和充分汲取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和广电总局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好、全面报道好十的各项宣传任务,为党的十的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胡占凡介绍了中央电视台改进创新新闻宣传和提升影响力的举措和亮点,回顾了与全国各地方台优良的合作传统,并围绕进一步加强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台的良好关系提出了具体措施。

七省(区)积极推进“户户通” 蒙甘青全面启动工程

自3月14日国家广电总局、财政部与内蒙古、海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七省(区)人民政府签订了《2012年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目标责任书》以来,七省(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广电系统齐心协力、狠抓落实,各省(区)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已全面展开。

、甘肃省、青海省已全面启动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完成设备招标采购、技术培训等工作,陆续进入设备安装实施阶段。海南省、云南省、陕西省财政配套资金已基本落实,正在积极准备设备招标采购。贵州省“户户通”工程实施方案已上报省政府,并正在积极协调,争取尽快批复。

江苏广电上半年营收同比增32.2%

江苏广电总台品牌价值逾120亿

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上半年实现收入56.24亿元,同比增加13.68亿元,增长32.2%。集团连续第三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江苏广电总台连续第九年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品牌价值120.68亿元,居省级广电之首。

广播电视广告到款量同比增长17.22%,其中,江苏卫视到款量同比增长19.84%,幸福教育公司同比增长63.38%。新兴业态稳步推进。新媒体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5.6%。

上半年,集团精品生产取得新成果: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播出;十献礼片《吴仁宝》完成拍摄;电视剧《香草美人》《真爱无敌》《山楂树之恋》先后播出;主控动漫作品《哈皮父子》在美国迪士尼频道播出;参与投资的动漫电影《重返大海》在加拿大主流院线上映;《非诚勿扰》推出英国、法国等专场,在全球华人中的影响进一步提升。

上半年,该集团IPTV成功上线,截至6月30日已放装用户25万户;与中央电台、爱奇艺网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展互联网电视业务;移动电视完成连云港项目总体方案。CMMB用户数保持全国第一;网络电视台访问量居省级广电网站第一,“无线江苏”“长江手机台”等业务势头良好;幸福蓝海上市积极推进,连锁影城已开业影院15家、银幕94块。好享购物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52.18%;广播购物同比增长46.2%。汽车销售与服务业务同比增长23.67%。海外版权销售成功拓展日本和南美市场。

全国电影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会议在江西举行

7月25日,全国电影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会议在江西九江市举行,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国家电影专资委主任童刚和财政部教科文司主管负责人与会并讲话,国家电影专资委常务副主任、电影资金办主任姜涛作工作报告。除31个省(区、市)的电影处处长参会外,近半数的主管厅局长列席会议。

姜涛在工作报告中指出,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一、不断提高认识,大力做好基础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持续抓好专资管理工作;二、加强对影院计算机售票系统的管理,规范管理秩序;三、贯彻落实蔡赴朝部长在“全国县级城市影院建设工作现场会”上所做的工作部署,大力加强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四、高度重视放映好国产影片,加大国产影片市场份额工作;五、加强对老少边贫地区支持,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会议总结、交流了过去一年的成绩与经验,布置了下一阶段电影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并对2011年工作优秀的省级管委会进行表彰。

山东省政府要求加快完成县级广电网络资产重组

7月2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加快完成县级广电网络资产重组工作发出紧急通知。通知要求,全省县级广电网络财务资产审计评估工作必须在 7 月31 日前完成。

8 月10 日前,各相关县(市、区)要同省广电网络有限公司签订资产划转协议,8 月20 日前,全省尚未整合的县级广电网络要实现资产重组。广电网络整合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也是山东省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知指出,对整合工作不积极、不作为,不能按期完成审计评估和网络整合工作的责任人员,将按有关规定实行问责。截至目前,全省58个尚未整合的县(市、区)中已有新泰市、宁阳县、东平县率先实现资产划转。

湖南教育电视台

国防教育频道开播

8月1日,全国首档国防频道——湖南省教育电视台国防教育频道举行开播仪式。

国防教育频道的节目主要由《国防新闻》《国防知识》《国防广角》三个板块组成,形式涵盖新闻、专题和资讯。节目每周首播三期,次日同一时间重播。该频道由湖南省国防教育办公室和教育电视台承办。

河南广电局

第2篇

【关键词】新闻自由 社会责任 危机事件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特大地震,给我国带来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事件虽已过去了整整一年,但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伤痛和记忆却仍然没有完全消退。同时,汶川地震也给我国媒体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此次地震事件的历练中,我国媒体获得了令人欣喜的快速成长。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危机事件对媒体带来的巨大挑战。本文试以汶川地震为例,探讨在危机事件中媒体的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

1、媒体的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

在传播全球化的社会条件下,媒体传播对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媒体有着引导和掌握社会舆论的能力,它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及其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它所具有的功能和它应该承担的责任。“媒体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事业单位’,又是‘产业机构’,既自成‘媒介系统’,又难逃‘社会制约’,既受惠于‘社会系统’,又反哺于‘社会系统’。”①作为“社会公器”,媒体在享有一定的特权的同时并要对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媒体的特权又集中表现为新闻自由。特别是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中,媒体的反应能力、策划能力和报道能力得到充分的检验和体现,媒体在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的同时,更要接受来自社会责任的挑战。

关于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两种理论我们可以从西方新闻理论中看到。自由主义理论是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理念之一,现代自由主义理论奠基于17世纪,18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逐渐成为西方工业国家新闻学的主流理念。20世纪中叶之后,由于自由主义理论本身的缺陷和新闻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它逐步被它的补充形式――社会责任论所取代。社会责任理论是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演化形式,这种新的自由观认为自由是附带着责任的,自由和责任是不可分割的。②

社会责任论要求媒体在享有新闻自由的同时要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新闻媒介要向公众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新闻信息,并且它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新闻媒介应当扮演好公共领域的角色,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媒介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新闻媒介应不负公众的信任,做人民的喉舌。

社会责任论强调媒体不能滥用自由。这主要是针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它强调作为真正的职业传播者,应当遵循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职业标准,切实关心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在我国,人民大众是国家的主人,新闻媒介是社会的预警系统,是公众舆论的先锋,因此保障媒介的新闻自由就等于保障人民大众的自由。新闻媒介的这种地位是公众给与的,新闻自由也不是为了保障媒介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保障人民大众的利益,媒介和新闻工作者不能滥用这种自由。

对媒体来说,如果新闻自由是一种权力,那么社会责任就是一种制约,一种义务。在现实中,权力与义务往往是不可分割的,权力必然伴随着义务。所以新闻自由也往往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有了新闻自由,媒体才能有力承担起社会以及公众赋予它的社会责任,也只有在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我们来谈新闻自由才有现实意义。

2、汶川地震中媒体的表现

2008年5月12日14时45分,汶川地震发生后,面对巨大的突发事件,新华社在震后仅17分钟向全世界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领先于所有的外国媒体。此后,人民日报破例推出了报道特刊,中央电视台开展了以“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为主题的现场直播报道,四川卫视实行了24小时的实时直播。在此次抗震救灾报道中,中央和地方媒体的“全制式”立体报道在让公众及时得到消息的同时,也将各种谣言扼杀在了摇篮里。

在5・12汶川地震中,我国新闻媒体反应之迅速,报道面之广泛,问题剖析之深入,正是新闻自由的有力体现。在新闻自由的前提下,媒体的采访报道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精神,取得了危机事件报道的重大突破。媒体是抗震救灾中的一支特殊的救援队,它像一条坚实的纽带,将灾区与全国各地连接了起来,它凝聚起了全国各族人民抗震救灾的巨大勇气、力量和决心。

可以这样说,因为有了媒体,震情得以传通,因为有了媒体的新闻自由,震情得以更加及时准确的传通。媒体在汶川地震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令人欣喜。然而,“灾难事件对传媒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曹鹏博士一语中的。在5・12汶川地震的采访报道中。具体负面的表现在于媒体工作人员人文关怀的缺失以及人本意识的淡薄。

诚然,在地震之初,媒体第一时间深入现场,主要关注的是震情本身,并且媒体也很好地履行了传递信息、报道灾情的职责。但是当所有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聚焦于大地震这一危机事件时,媒体“抢新闻”的意识大大增强,大多数媒体在时效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媒体议程设置的重点自然而然地就转向了地震带来的苦难以及地震中受难的人。

在地震采访报道中,我们确实看到了媒体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媒体记者“漠视生命”,“淡漠人情”以及对受难群众和救护人员的“侵扰过度”③。通过电视机屏幕、报纸和广播,我们被3岁“敬礼娃娃”郎铮感动了,而当我们得知小郎铮在接受媒体采访和骚扰中出现心理障碍,变得不爱说话时,我们揪心。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媒体,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个救援成功的激动场面,同样我们也看到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记者耽误救援,耽误生命的抢救。

当危机事件爆发时,媒体在享有新闻自由的同时应该承担起关怀人、关心人、安慰人的社会责任,在“抢新闻”和“抢生命”的衡量中应该把人的生命放在首位,在新闻价值与公众利益的权衡中应首先考虑公众的利益。同时充分运用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在报道传递灾情的同时努力凝聚起全国上下各族人民的力量,号召人民一起度过大地震这一自然灾害。这才是媒体在汶川地震中的社会责任所在。

3、如何保障媒体的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

经历了30年的风雨改革,我国新闻媒体渐趋成熟,新闻自由的程度也明显增加,特别是最近几年,各项政府条例的以及两会的召开更使得新闻自由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

2005年8月8日,民政部,国家保密局联合《关于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总数及相关资料解密的通知》,使得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不再作为国家秘密,并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公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迟报、缓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情况及其他失职、渎职行为,依法处分有关负责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07年8月30日《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并于当年11月1日开始实施,进一步规范了政府的责任。2007年4月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条例更明确规定了政府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信息。

党的十七大把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上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议程。2007年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提出保障人民享有“四权”的任务。至此,中国的信息公开制度基本建立,公民知情权也有了最基本的法律依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媒体的新闻自由也是公众赋予的。

保障媒体的新闻自由是为了媒体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在其位,谋其职。媒体“社会公器”的地位决定了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保障媒体的新闻自由也是为了确保媒体能更好地履行它的职责。社会责任论认为,“新闻自由不仅仅是‘免于……’的自由,而是要有‘去做……的自由’,它要有自由去达到它的道德责任以及社会需求要求它的目标,为了实现它的目标,它必须有技术设备,经济能力,获得信息以及其他各种手段。”④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公众和政府赋予媒体更多的新闻自由,同时媒体也应不负公众所望,实实在在地承担起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有更多自由就有更多责任。面对党和政府所采取的新举措,面对公众的期望,新闻传播界应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媒体要明确自身的理念,实践和改革目标,当危机事件爆发时,媒体在享有新闻自由的同时应该承担起关怀人、关心人、安慰人的社会责任,同时充分运用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在报道传递灾情的同时努力凝聚起全国上下各族人民的力量,号召人民一起度过难关。

危机事件的特点是重大性、灾难性、刺激性和突发性,它以其巨大的破坏力与影响力牵动更多人的注意,此时受众会更加主动地寻找媒体信息,主动通过媒体这一渠道参与到事件中来,此时媒体的报道所覆盖的受众群以及报道的影响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备受瞩目,对危机事件的报道也更显媒体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相信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的机遇和挑战,新闻媒体已经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革、不断进步。经过地震的大考,媒体必然学会正确处理好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不会再出现不顾及场合和采访对象的情绪,为了某种需要而毫无顾忌地强行采访,使被访者再次蒙受伤害的情况。

4、结语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特别是近几年,媒体时刻接受着危机事件的挑战:2008年有南方雪灾,3・14拉萨暴力事件,5・12汶川地震,还有“三鹿”奶粉事件。在危机事件的战斗中,怎样打好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双攻战是媒体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新闻自由最大的敌人是媒体社会责任的丧失。媒体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中欠缺的是冷静的思考,对人性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社会是人的社会,媒体是人的媒体。新闻工作者不是为媒体工作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在遇事时,新闻媒体应该多从人的角度观察人,体谅人,采访人,报道人。因为懂得人文关怀的新闻事业、懂得履行社会责任的新闻事业才是最好的新闻事业,才是人民的事业。■

注释

①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②陈力丹:《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当代传播》,2007年第3期

③许光:《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新闻爱好者》,2008年12月第324期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111-02

总理在20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7月初《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1]。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编辑队伍在不断扩大,2005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10个新职业网络编辑作为新职业之一正式加入三百六十行之列。网络编辑活动是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而产生的,通过生产或整合各种信息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内容服务的一项社会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传媒组织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求激增。网络编辑是指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编辑,通过网络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信息,并且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的工作人员[2]。网络编辑承担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信息采集和编辑任务,成为当代最有前途和最有前途的职业之一。网络编辑不仅是信息的“搬运工”,更是网站内容的缔造者和网络文化的开风气者;不仅具备网络技术优势,更是信息时代“内容为王”的力行者;不仅拥有相关专业知识,更是网络编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兼长者。2005年11月8日第六记者节,三位网络新闻人员被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称号。2005年普利策奖中,网络报纸突破公共服务奖项获得了其他新闻奖项的提名,这在普利策奖历史上实属首次。这一系列的变化无不让人感到网络媒体乃至网络编辑的地位在不断上升,网络编辑作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新兴职业,其重要性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3]。高职院校培养网络编辑人才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之举。在若干年的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如下高职网络编辑人才培养的发展和创新策略。

一、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一:专业定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

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为例,2012年开办的信息传播与策划(网络传播方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具有良好职业前景。从毕业生追踪调查信息来看,该专业学生毕业时以在各类公司和网站担任网络编辑工作为主,但一段时间后有相当一部分转向产品运营、网络营销类岗位,其所属部门有运营部、市场部、产品部。很多人并没有沿着网络编辑员、助理网络编辑师、网络编辑师和高级网络编辑师的纵向生涯方向发展,更多人是横向发展成为运营经理和产品经理等。这正契合了镇江高专培养人才“能胜岗+能转岗”的人才培养策略。在培养网编人才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里,既要集中有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和实训,如网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艺术网页设计、网络活动与策划等,又要根据社会要求和实际开设素质拓展课程,如新媒体技术与运用、网络广告和网络营销等课程,按照学校提出的四平台八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制定网编人才教学计划。当前,网络编辑专业设置要适应行业需求变化进行变革,专业定位不再是培养 Web1.0时代狭义的网络编辑,而是培养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紧缺的“大网编”――互联网产品运营人才。不仅培养学生的内容采编制作能力,更要加强移动媒体信息采编和网络传播推广、数据可视化等方面综合的互联网运营能力。据此,网络编辑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为:紧密结合互联网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能采编、熟练使用设计软件、懂运营、懂制作,掌握各类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移动端内容采编制作和运营的新媒体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二:创新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一)对口企业外聘教师参与专业课教学

校企合作与实验教学是培养网络编辑人才的重要思路。该专业建设按照国务院最新文件精神,深化互联网领域产教融合,进一步聘请行业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探索“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与更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实施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立更多联合实训基地,校企有效对接,实现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与镇江高专培养网编人才专业合作的是镇江报业传媒集团金山网、名城镇江网和七百度网络传媒公司。金山网是国家一类新闻网站,镇江市第一综合性门户网。数名金山网资深的网编直接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如金山网总编辑许益明的“网络活动策划”、采编部主任陈洁“网络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制作”以及新媒体部主任高新的“新媒体的制作与运用”等。网站资深编辑走进学校,给学生进行网站具体编辑实务(网络新闻采编、网络专题策划和网站编辑案例)的介绍,用具体生动的实务让学生消化课堂理论了解实际操作,并使得这种教学方式制度化。这些网站资深专家还通过QQ、微信等方式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专业学习的若干问题。学生们也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在网站实习实践,参加新闻采编和各类网络营销活动,有效拓展了学习领域,保证了学习效果。校企联手、产学研结合,对于更好地推进复合型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大有裨益。

(二)校企合作保证实践环节效果

由于学校实行“2+1”的教学模式,在两年的时间学生掌握专业的核心技能有一定困难。镇江高专与镇江报业传媒集团金山网合作,灵活排课程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建了一个学和生产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一个学期完师生共同进入校企合作工作室进行金山网的参观,并且第一时间注册论坛成员参与论坛实践。进入第三学期后,结合具体的专业课教学参加历时数周的网编实训,如网络新闻采编、网络活动策划和网络运营实践等。要求对学生进行考勤并实行指导老师制度,有针对性地强化网编核心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第三年顶岗实习,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所学专业到各地网站和传媒公司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从事网编实践,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要求,充分调动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了企业的作用,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

(三)建立三级专业技能实习体系,保证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的获得

实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网络编辑专业三层实践教学体系,讲课内实践体系、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和校外产学研体系结合构建协同的系统专业实践体系,形成本专业实践育人的特色,分层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如表1所示)。

三、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三:以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构建网络编辑实训平台

由于在校外合作基地建设、合作项目管理、行业教师引进政策等具体问题上存在观念、制度、操作上的障碍,导致在构建实训体系中存在资金、人力、管理上的持续投入力度不够。一是实习经费不足,二是合作上存在各种障碍使得学校主动放弃,三是学生忙于就业、深造,对实践教学也不够重视。因此以学院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模拟网络新闻工作情景,构建网编实训体系就成了有效的实训体系组成。

网络新闻编辑实训不再是理论和模拟,而是真刀实枪真功夫。学院和网站新闻系统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工具。系统采用动态采编系统,支持以记者、栏目编辑和管理员等不同身份登录,实现网络新闻稿件采编和的完整流程。镇江高专艺术设计学院的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就由传播班的学生担纲,主要从事公众号的栏目建设、内容策划、文字采集和编辑以及图片摄影后期技术处理等环节。微信内容紧密联系学院师生实际生活,不仅有校园新闻,还有饮食养生、娱乐、星座、职场等内容。艺术设计学院成立微信工作室,配备了学识和技能过硬的老师,从策划立意、新闻采编、摄影图片、影视拍摄后制、网络技术等方面予以指导并把关。专业老师和传播班学生共同策划了一些有创意和校园生活气息的活动,如杯子舞、设计校徽活动选拔、《超能战队》的大白带你参加艺术学院等活动。在微信专题策划上,传播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策划了环绕音乐会学院老师专题、优秀学生专题和校友专题。这些策划的活动和专题对宣传学院、宣传学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每期微信公众号的访问量从最初的10+到现在的2000+。传播班的学生利用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微信运营、策划、图文编辑和以及部分编辑素材整合排版工作,极好地宣传了学院和学校,为学院招生工作和反应艺术学院师生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有效地提高了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

四、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四:进一步加强完善师资力量

由于网络编辑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兴职业,因此,高校开办这些专业通常会滞后于行业企业发展步伐。从高校原有的相关专业转过来的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对应度等方面一时难以适应新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事实上许多高校都亟需建立一支具有新闻采编、网站网页设计、数字技术、媒体经营等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这需要多学科交叉型人才队伍,具备这样素质的人才不可能事先由高校培养出来。一般情况下,专业教师由企业的技术人员和高职院校的教师两部分组成。企业的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方法有限;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网站的实践经验。因此要解决师资的问题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定期对网站的网络公司的外聘教师进行教学法等知识的培训,同时给高职院校的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用制度要求他们到企业一线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学习网站的实际操作经验,通过培训、业务进修和企业锻炼等方式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能有效加强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 师静.“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人才的培养[J].青年记者,2015 (12):91.

第4篇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建设、作用、创新

当前,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成就提高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通过合理和进步的教育制度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并用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学艺术和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一任务是顺应当前形势提出的,其完成需要文化建设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配合。

一、民族音乐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民族音乐种类繁多,历史悠久,乡土气息浓厚,地方特色分明,虽然民族音乐是文化建设的分支并受其制约,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反映着国家文化建设的成果并对其产生了推动的作用。

首先,民族音乐旋律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都代表了创作者的思想,它对人思想和情感的引导是潜移默化的。优秀的民族音乐可以于无形中鼓舞民族斗志,提升民族凝聚力。当前中国十三亿人口,庞大的人口数字更是加大了对于民族凝聚力的需求。同时,民族音乐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国人爱国情怀的有利助推点。民族音乐是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和乐曲,因此人民群众更加容易充满愉悦感的接受,在无形中引导民众的行为。

其次,民族音乐是新时代构筑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因。音乐来源于民族,是各个民族的产物,民族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是表现一个民族生活地域、方式、经济形态和民族特征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要素。同时,民族音乐兼具民族精神的价值,就是说它有与个人和民族的灵魂保持同一性的特点,也是像民族语言、民族生活习惯、民族文化一样具有保持性和流传性。民族音乐从民族存在开始,不仅随着风土、生活手段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并且受民族历史、政治背景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时代的变更必然诞生新的民族先进文化形式,新的民族先进文化形式要靠民族音乐的创新来推动,新的时代的发展也就靠新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点滴贡献而不断的进步。

再次,民族音乐文化不仅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够促进形成国民的心理文化结构,促进学生和人们智力结构的完善、并形成对民族音乐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肯定。

鉴于此,民族音乐应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独特优势与巨大作用深深地融合到文化建设的大潮中,通过民族音乐的创新,来打破文化建设中的种种瓶颈。

二、文化建设瓶颈与民族音乐的创新途径

尽管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但是与世界各国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文化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瓶颈就在于民众对文化建设的内涵及重大意义没有明确的认识,文化建设宣传力度仍然不到位,民众在日常生活很难将文化建设与自身生活、工作、学习相联系,因此不能够很好的利用身边文化建设成果来为自身发展服务,也忽视了自身在文化建设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首先,端正思想上的认识,坚定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认识我国民族音乐,不能仅仅停留在会唱一些民族传统乐曲,还必须从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从而真正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了解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其次,是通过民族音乐的语言将文化建设的主流趋势口号唱响,唱入人心,人人传唱。文化建设欠缺什么,瓶颈在哪里,民族音乐的创作便可以此为契机来宣传什么,通过词曲的力量与演唱者的表现力和影响力达到让民众在无形中付诸行动的目的。然而,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创业创先创优、争先领先率先”这句豪迈、“高调”的话,却被命名为“新时期江苏精神”,在江苏大地到处传扬。江苏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在南京召开时,代表们对此现象产生了强烈兴趣:难道,江苏人改变性格了吗?[1]笔者认为:所谓反其道而行之,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前提就是大胆创新,大胆尝试。

再次,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音乐创作人可以随性由心而创。当前在新闻工作者中普及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一创新途径取得了实质效果,一件件鲜活的事件报道呈现在了读者眼前,因此这一方式同样值得音乐创作人借鉴。音乐的创作,尤其是民族音乐的创作需借助对人民生活的的现实关注和与人民生活的充分融合来完成。人民生活是取材的源泉与灵感所在。正如总理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基层群众意见座谈会中指出的 “对政府工作了解感触最深的是人民群众”[2]是一样的道理。

最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时代,万物发展日新月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心理诉求,民族音乐的创作要充分吸收流行元素与先进科技技术。过去,传统的民族音乐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如今,流行成为时尚的象征,流行音乐已然充斥了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和心灵,流行歌曲的创作速度之快和其与现实生活的切实联系更加速了其传播的广度。然而,流行音乐的消遣作用太明显,教育作用缺失。鉴于优秀民族音乐的巨大作用与青少年一代的发展特点,新形势下民族音乐的创作需要创作者们在深入群众生活的同时,坚持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

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它用文化的意识形态构建着国民的民族心理和个人素质,不断的完善着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筑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系,把每一个创新的契机投入到建设的浪潮中,是推进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永法 刘景丽.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可持续发展.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03期

[2]刘丽娟.浅谈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