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闻工作报告

新闻工作报告

时间:2022-08-26 02:40:39

新闻工作报告

第1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将自己近两年来在新闻宣传岗位上所做的工作做简要汇报,不当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两年来,我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宗旨不动摇,采、编了一批有份量、有影响、有价值的新闻报道、较好的完成了岗位职责所赋与的采写职能、编辑职能和综合管理的职能。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一方面,把握大局,紧盯重点,采写了一批重头报道。

1、在行风建设中,努力打好战。从2003年年底的全市行风测评到2004年的全市万人行风测评,我局都被纳入参评单位。我在中心总体部署下,对内,通过内部宣传载体积极营造声势。对外,将我局加强行风建设的系列举措、行风建设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及时宣传报道出去,先后采写了“借得东风开百花”—我局行风建设回眸等系列报道。为我局行风建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在“9.1”发生后,掌握主动打好翻身战。2004年“9.14”事件发生后,我在中心的部署下,迅速展开宣传报道。一方面将局里的整改举措通过内部网络、报纸迅速向下进行传达,一方面,将我局迅速应对突发事件,正确认识问题,积极进行整改的举措和姿态对外进行宣传报道。并在事件发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我局各单位尤其是事故单位的安全整改过程进行跟踪报道。先后对内、对外发表了“珍爱生命、远离违章”、“激活细胞、健全肌体”等一些有分量的报道。

2005年,针对省公司将对我局进行9.14安全整顿验收的情况。我按中心的安排提前介入、营造氛围:结合局工会开展的[本文转载自“前方监督、后方叮嘱”活动,与通讯员合作完成了《亲情牵紧安全弦》的重头报道;结合我局迎峰度夏期间保安全供电的系列举措,进行了宣传报道;结合李维建总经理来我局调研期间所做的重要指示,完成了《为了总经理的安全重托》—益阳局近期安全工作侧记的重头报道。这些都为安全整改顺利通过验收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原创:其中《亲情牵紧安全弦》一文还获得了省公司“怀电杯”精品新闻大赛二等奖。

3、在“抗冰保网”中,全力以赴打好突击战。从大年初七起,我和中心同事就全力以赴投入到抗冰保网宣传报道当中去。在对冰灾情况和抗冰动态及时进行报道的基础上,我通过深入采访和反复提炼,先后撰写了《千里冰霜脚下踩》、《蒋劲松下山了》等一批有分量的报道,及时在各大媒体上进行了发表,生动的再现了我局一线职工抗冰保网的英雄壮举。3月中旬,为申报国网公司抗冰保网先进集体和个人,我和同事又连续奋战两天两夜,赶写了16篇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事迹汇报材料,为最终我局获得“国网公司搞冰保网先进单位”的殊荣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4月中旬,益阳市委、市政府为我局举办抗冰保网专场演讲报告会,根据分工,我负责撰写两篇演讲稿,并作为演讲团成员参加了汇报演讲,演讲报告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为树立起“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益电人形象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在抗冰保网宣传报道的几个月里,随时准备接受任务、凌晨两三点回家这些都已经太为平常。值得欣慰的是,最终,我们不辱使命,胜利完成了抗冰保网宣传任务。市委、市政府专门发文,号召全市人民学习益阳电业抗冰保网精神,这既是对益电人的最高嘉奖,也是对我们勤奋工作的一种肯定。

4、在农电改制中,深入挖掘打好攻坚战。2005年,是我局农电体制深化改革的头一年,我与中心李主任一道,对农电改制的新举措进行深入采访,通过反复挖掘和提炼,在相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协助下,完成了《原野在呼唤》的通讯稿,该通讯在《省电力报》、《华中电力报》和《中国电力报》上发表后,吸引不少兄弟单位前来取经。此文同时也获得了省电力公司“怀电杯”精品新闻大赛三等奖。

5、在“创学活动”中,突出打好特色战。打造学习型企业是我局的一项基本方针,我局的创学活动也是极具特色的,如五个现场培训基地的建立、每年两次对中层干部的集中培训、对技术比武的尖子进行重奖等系列举措,我都不失时机的对内对外进行了宣传报道,在系统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由我采写的“电线杆子我来爬”一文获得省公司2004年度十佳新闻作品奖。

6、在负面影响形成之前,及时打好攻防战。2004年,部分安化小水电对在并网发电过程中,我局削减其电量、限制其上网时间以及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产生了一些误解,在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配合下,我及时深入安化山区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分析,与李主任合作完成了《大山在呼唤》的新闻调查,在《益阳日报》、《中国电力报》等媒体上进行登载,为及时消除负面影响起到了较好作用。

除此之外,两年来,我和办公室的同事一道,还圆满完成了“企业是我家”三个一系列活动的报道、完成了班组建设的系列报道、同业对标的跟踪报道、世羽赛等重大活动的保电报道、服务之星评选等优质服务工作的报道、以及党员先进性教育报道和扶贫工作报道等重大报道。

此外,我还参与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等多部专题片的摄像;参与了城网二期改造成果宣传画册摄影制作和《益电服务、日日进步》、《热血融冰》以及《企业是我家》三本书的编辑工作,2004年及时更新宣传窗12期等。

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我个人累计对外发表新闻作品300余篇,2004年发稿量在省公司排在第二位,其中有多篇文章获奖。对内发表新闻作品600余篇,较好的履行了岗位职责赋与我的记者职责。

第二方面、披沙拣金,不折不扣,完成了内外编辑和组稿任务

按照岗位职责分工,除进行新闻采写外,我还肩负着对内、对外新闻稿件编辑审核和组稿的职责。

两年来,对内,经由我编辑的网络益电新闻达到2500多条、综合新闻5000多条、《益阳电业管理动态》杂志文章近百篇,《益阳电业报》62期报纸共1200余篇稿子。其中,对重要内容通过在报纸上开辟专栏、专版和专刊、通过开展有奖征文活动等,活跃了办报形式、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对外,经我审核出口的新闻报道达650余篇。其中,在《益阳日报》上开辟的、由我负责组稿的“益电服务、日日进步”栏目开办以来,为树立“益电服务、日日进步”的企业形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这些工作,我较好的履行了岗位职责赋与我的编辑职责。

第三个方面,兢兢业业,不厌其烦,完成好日常基础管理工作

在重点完成业务工作之余,我积极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1、在科教科的指导和配合下,成功组织了两期通讯员培训班;2、在部门领导的指导下,对《新闻中心章程》进行了修订;3、两年来,协助部门领导接待各大媒体记者300余人次,较好的融洽了与新闻媒体的关系;4、每年对各单位上稿量及通讯员稿费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发放;5、在部门领导的指导下,撰写了新闻中心年度工作总结和计划。6、积极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临时性任务等。较好的履行了新闻中心赋与的综合秘书的职责。

二、工作启示

回顾几年来的履职经历,在领导的关怀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对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我认为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要真正变“务虚”为“务实”,就要紧紧围绕六个字做文章,即“造势、成事、求是”。

所谓“造势”,就是新闻工作者要增强新闻敏感性,对重要工作、重大活动要提前介入,营造氛围;所谓“成事”,就是在事情进行当中,新闻工作者要深入调查研究、对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予以报道,为领导修正决策提供依据,为职工执行政策指明方向,促成事情圆满完成;“求是”,就是总结规律,推广经验。只有做好了这六个字,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总结几年来的工作,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尤其是业务知识学习还有待加强;二是工作主动性不强、深入基层不够;三是创新意识不足,未能进行足够的新闻理论思考和探索。

2006年,我将进一步树立信心,扬长避短,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新的贡献。一方面,我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原创: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另一方面,我将牢固树立“五个意识”,努力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一是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以建设“一强三优”电网企业为目标,以局“两会”精神为指导,努力营造良好的有利于改革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深入基层,采写更多贴进生活、贴进群众的报道,更多有影响力、有深度的报道。扩大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加强舆情监测与分析,严防负面报道;四是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加强与各基层单位通讯员的联络,更好的为基层工作服务、为基层通讯员的成长成材服务;五是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开拓思路,转变视角,努力实现报道实事求是、职工喜闻乐见、社会影响深远广泛的目的。

总之,两年来,我在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借此机会,我谨向一贯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的各位领导、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在新的一年里,我将以更大的勇气、更高的目标、更广的视野,将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为益电的大发展再做新贡献。

第2篇

新闻编辑任专业技术职称以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报告

 

本人自1996年11月任现职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努力学习和积极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坚持新闻的正确舆论导向,恪守新闻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努力完成当地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宣传工作。尤其是在当今提倡“政治家办台”的形势下,坚持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坚持政治家办台的原则,乐业敬业,尽职尽责,努力做精品,尽量为地方台创出自己的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节目而努力,尽力制作出为群众喜欢、领导满意的具有“双赢”优势的节目。

 本人在实际工作中,积极从事新闻采、编、播工作,每年采编各类长、短消息、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等共四百多篇,编辑修改稿件七百多篇,每年编辑八十多辑,每年都有主持采写、编辑的多篇新闻稿件和专题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本人的勤奋努力和领导、同事的支持,本人在新闻采编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后共有23篇新闻、专题和论文在国家、省、市的各类好新闻、优秀专题、优秀论文等评比中获得共36个奖项。其中,有4篇论文在国家、省级学术刊物发表和获奖,有4篇新闻作品获得国家、省级新闻奖三等奖以上的奖项共6个。并由于宣传工作做得好,多次被区、市评为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积极分子。(见附表一、二)

本人毕业于xx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有较系统的语言文字文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文字写作功底。在职期间,本人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发挥耳目喉舌作用,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认真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正面报道为主,采写、组织、编发的稿件或专题节目,观点正确,逻辑严密,文理通达,文字简洁流畅、详略有序,有力地配合了区、市中心工作。特别是能根据当地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或重要节假日,如教师节、敬老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组织相关稿件编辑播出,或结合历年高考、春节、党的生日等深入采访,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特别是在我国“入世”之后,本人及时采写了多篇关于“入世”对我区农业、汽车、第三产业等行业的影响的稿件。另外,由于本人信息观念较强,平时注意建立自己的信息库,随时收集、归纳、整理各学科、各领域的信息,使自己成为信息的主人,随时能从纷繁芜杂的新闻事实中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新闻信息,挖掘到独家新闻。同时,我本着实干加巧干、努力出精品的宗旨,注重实地采访、拍摄、核实,做到手勤、脚勤、嘴勤、脑勤,眼明手快,不断发现新问题,新经验,采制出有新意、群众爱看的好新闻。

本人做编辑已有十年多的时间,一直以来都强调编辑应有“策划”意识,即按照各个时期的区县中心工作做好策划,组织宣传工作。如“三八”妇女节的巾帼风采系列报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月、全国助残日、爱牙日、爱耳日等等,本人都会提早组织策划一些相关的、形式多样的报道。每年国庆节期间,本人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从小处着眼,从老百姓身边的变化去说大成就。如百姓的住房面积扩大了,家庭电话、电视、电冰箱,自行车等不再是稀罕物,传统电报悄然退出等等,这些新闻新鲜、活泼,又贴近市民生活的报道成为新闻节目中的亮点,为新闻节目增色不少,收视率有明显提高。另外,本人比较多地利用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这两种形式。因为这种形式即能体现一个台的策划意识,又能形成一种宣传声势。如七.一期间,我做了一组七.一系列宣传报道,共八期,通过在全区范围内选取先进典型事例宣传“三个代表”在农村的真实体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严打期间,与同事们一道,以每日播出一至两篇的采制速度,不分昼夜,加班加点,采写、编播严打新闻,使本台每天都有反映我公安干警不断破大案要案、打击犯罪以及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的消息,从而给犯罪分子以震慑,保一方平安。同时经常深入农村各地采写“三高”农业发展成就,报道“十佳”种养户、“三个代表”在农村、“三年一中变”系列以及我区国有企业转制求生存的系列报道等。这一切都由本人一力承担撰稿、采访任务,与同事一道同心协力按时保质地报道播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2001年,本人从“三个代表”为农民服务的角度进村入户,跟踪采访多日,制作出专题《“三个代表”进农家》,这部专题获得广州市党员电教片观摩评比三等奖。此外,历年来的人大或政协等重大会议报道、抗洪救灾、兴修水利、城建监管、现场直播等,作为主要策划人之一,想方设法不断改革报道形式,尤其是会议报道形式,灵活运用现场声、现场报道、字幕特技、图表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或简短叙说,或长篇评说,不拘一格活跃新闻版面,增强节目的可视性、可听性。多年来,本人在采、编、播、和剪辑工作等方面狠下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各项专业业务水平在不断提高,成为台里的骨干之一,成为“一专多能”的电视新闻工作“多面手”。

平常,本人按时上班,从不迟到或早退,节假日加班加点,随叫随到,敬业乐业,与同事相处和睦,共同进步,做好各项本职工作。同时本人注意做好“传帮带”工作。不定期给当地各镇的通讯员上课,讲解新闻传播、新闻写作等知识、技巧;指导年轻记者、实习记者或通讯员采写报道等。任职期间,本人撰写、编审的稿件无严重政治性、政策性差错和重要的文字性差错,能熟练运用各种体裁,制作了较多的优秀新闻作品。

在理论研究方面,多年来本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撰写和发表了多篇有关播音、编辑等电视新闻理论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旨在通过学习继续扩大知识面,拓宽新闻研究领域,从这些边缘科学中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以丰富电视新闻理论研究,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始终保持一种与时俱进的状态,在区县级台做出真正“打得响”的品牌节目,发挥其党的喉舌作用和舆论监督作用。

第3篇

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与新闻工作者,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需要“两手抓牢”,牢牢树立“抓党建不离中心工作,抓业务不离党建工作”的思想。不断加强党建学习,让党建工作深入业务之中,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时代使命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不断加强业务工作学习,吸收养分,巩固基础,用心做好新闻报道;时刻遵守“六大纪律”、“八项规定”,做新闻报道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要严守底线,不做有偿报道,让“达摩克利斯之剑”永悬于顶,严于律己、克己守约。

始终把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放在首位,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强化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在学习内容上,将《中国共产党章》、《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等作为学习重点,不断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廉洁从政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强化学习,提高认识,坚决筑牢理想信念根基。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纪律观念,增强自律意识,自觉遵守各项相关规定。按照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以坦然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去,感受自己从思想觉悟到业务能力的逐步提升。深入学习党的各项理论成果,进一步增强“四种意识”,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正视不足,砥砺前行,从严格守政治纪律规矩。坚持问题导向,以强烈的政治担当不断整改自身;端正作风,严以律已。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严格落实廉洁意识,杜绝有偿采访。

第4篇

相对于传统的深度报道形式,精确新闻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涉及面较广,排除了个别的、偶然性的事件,更具有普遍性、说服力。精确新闻还运用量化的数字语言描述新闻事实,排除了记者主观成见,使新闻更加科学、客观,受到读者的信任与欢迎。

调查报告是指调查者根据课题规定的目的,有意识地运用词语回答的各种科学方法和手段搜集有关社会现象的资料,并由此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形成以文字为主导,以数据、图表等各种表现方法为补充,来说明社会现象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文体。

正是由于精确新闻版面语言与调查报告的相似性以及两者都借助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手段来做出“最终成品”,因此解析“精确新闻与调查报告之间的差异”成为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新闻记者》的“新闻调查档案(媒体调查报告专栏)” 与《中国青年报》“青年观察”的差异比较中进一步探究我国精确新闻的特点。

“数字”新闻化

《新闻记者》(2004年5月) 媒介调查《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调查报告》中关于“记者是否应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的调查数据分析:

“记者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业,更多地是依赖广告生存,因而一些广告主在有些媒体逐渐拥有了控制权,一些媒体背离了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的规律,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而不能完全履行其作为社会舆论机关的职责。在这个问题上,媒体的主要做法之一是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此次调查显示,有33.7%的调查对象不同意这种做法,有54.2%受访者态度不明朗,而有12.1%的受访者则同意这种做法。从受访者的职称、年龄与问题的关联来看,正高职称和年龄45岁及以上者回答不同意的比率略高,达41.2%~42.9%。将这个问题与媒体类型关联,得出的数据,回答不同意的比例为:电视台30.8%、报社36.2%、电台37%;与专业背景关联得出的数据,回答不同意的比例为:边干边学35.4%、新闻大专31.8%、新闻本科30.6%、新闻硕士37.7%、有法律专业知识背景32.3%。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我们读到了科学严谨的百分比数字,而这些精确到小数点后个位的数字只是提供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业,更多地是依赖广告生存,不能完全履行其作为社会舆论机关的职责”这个问题上,“媒体的主要做法之一是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这样一个结论性信息,总结出一个调查结果,不带有调查发言机构任何的情感色彩与主观意志。

《中国青年报》 (2004年2月17日) 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求学调查”为主题的《游走在城市的边缘》――《打工子弟学校生存纪实》(上篇)引用如下材料:

“一份名为《流动儿童教育:逐渐进入视野的研究课题》的调查报告这样描述说:打工子弟学校办学者,是一个由形形人员构成的复杂社会群体,从大学生到文盲都有。其中很大一部分曾经在家乡当过民办教师或公办教师,在114所学校中,有79所是他们办的。其余的则属半路出家,他们从包工头、小贩、厨师到菜农、建筑工、清洁工、保姆等形形的行业走上了办学的道路。‘他们能够涉足这个领域,是因为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流动儿童在北京没有学上。对于他们来说,办学是一种能带来可观收入的职业。’调查报告的负责人之一张守礼说。”

与前文的不同显而易见,在这里,调查报告《流动儿童教育:逐渐进入视野的研究课题》的数据和结论用以证明报道中“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简易学校的设立条件酌情放宽后,打工子弟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使得上万名孩子免于失学的同时,也让各色人等都参与到办学中来的现实。

“数字”本身量化了“打工子弟学校生存”缘起与现状的真实,是作为精确新闻反映新闻事件的手段而出现在受众的视野中的,为“丰富深度报道本身的新闻背景材料”服务。在材料中,数字遵循新闻写作规律,是新闻表现形式的一部分,已经被“新闻化”了。

同时,调查报告中数字的运用增强了新闻的客观性,避免了记者的主观介入,让受众通过调查结果的分析、比较、总结等逻辑思维方式结合自己的价值标准思考新闻报道,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无声胜有声”地彰显媒体导向。

受众平民化

《新闻记者》(2004年2月) 媒介调查《受众眼里的电视人――上海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社会评价调查报告》文章说明“调查报告的目的”:

“2003年10月1日,是上海电视台成立45周年的日子。在上海电视事业走过近半个世纪之际,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特委托社会专业调查公司,组织了一次对上海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评价调查,集中了解目前社会各界对上海电视从业人员在社会职能、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工作成效等各方面的评价和意见,希望通过这样的调查,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和强化培训、教育。”

文尾结论处:

“对于如何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本次调查有一点很有启示:公众认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最重要的途径,依次为社会舆论监督(37%)、制度建设(39%)、自我约束(20%)。除接受社会监督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可用,包括:强化行业管理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加大行业评议和监察力度;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制度,使之与专业标准相融合等。”“看来,上海的电视媒体在不断提高节目质量、以‘内容为王’提升自身竞争优势方面,还任重而道远。这将成为我们下一步需要重点突破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新闻记者》(2004年5月) 媒介调查《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调查报告》最后总结:

“因此,我们一定要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问题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来认识,新闻单位及有关领导部门应探讨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约束办法,不能再让今日之‘错’酿成明日之‘害’”。

从调查报告《受众眼里的电视人――上海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社会评价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该调查针对的是上海电视媒体,更确切地说,是文广传媒为今后工作的目标计划制定所进行的,因此它的受众是相对专业的媒介从业人员。在《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调查报告》中,我们也可以在总结中看到调查报告针对“小众”即新闻单位及有关领导部门提出的建议。

当然,不是每一份调查报告都会有如上明显的诉求对象,但是调查报告因较强的程式化写作――开头比较详细地介绍调查的背景、目的、方法、结论,接着逐条列出相关调查项目,包括详尽的调查数据、图标等等,最后总结出调查结果――而使其只能在小受众范围(包括专业人员、调查委托人等)内传播。

《中国青年报》 (2004年1月4日) 《901个农村高中生的梦想》结语:

“901个农村高中生的梦想/理想,为我们展示了青年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从中看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了他们对自我的期待、对社会的期待,对未来的期待。同时,它也是一只多棱镜,折射出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和社会,给青少年成长带来的影响。正如研究青少年心理的澳大利亚学者艾克斯雷所说,青少年不论对未来持有何种态度,都不应被单纯地视为世代差异现象,而应该被更认真地反省,此种现象或许不只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想法和态度,它应是更深远地将当前社会或文化对他们所造成的影响,投射在他们对个人前途或社会发展的可行结构及机制之上。 青年与社会是相互建构的。也许,这901个农村高中生的梦想/理想,会令关心青年、关心未来的人们深思。”

不谈报道中那些令人动容的调查数字、话语与实录,光看这最后的结语我们也能感受到此次“调查・观察”用“901个农村高中生的梦想”来引起“整个社会的深思”。精确新闻关注的主体是社会中的“平民”(即普通人),如前文所提及的《打工子弟学校生存纪实》中的“流动儿童”,他们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在两会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成为了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安徽代表团的徐景龙等30多位代表就递交了一份关于修改义务教育法,关注农民工子女就读的议案。这是对精确新闻“受众平民化”最好的诠释和反馈。

即使报道关注的是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地荒漠化成为最受当代青年关注的3大环保问题。其中,水污染问题以76%的获选率高居榜首,即每4名受访者中就有3名在关注该问题,成为最受当前青年关注的环境问题。此外,大气污染问题和土地荒漠化问题也分别受到70%和66%的青年的关注。另外,垃圾回收利用(58%)、野生物种减少(52%)、臭氧层遭到破坏(51%)等环境问题受到的关注程度也都超过了半数。”(《我们的环境怎么了?》中青报 2004年2月1日)偏科学的议题,如文中所述,在柔化了数据、调查术语和表达方式的专业感后,适合媒体受众阅读理解和接受习惯的精确新闻,依旧体现了与调查报告截然不同的“大众化诉求”的受众特征。

结论微观化

《新闻记者》(2003年2月)《上海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及日报选择》新闻调查档案主要针对的问题是 “上海大学生每天接触各类大众传媒的时间是多少?上海大学生期望通过大众传媒了解哪些信息?上海大学生平时主要阅读哪些日报?大学生自费订阅或购买日报?大学生选择阅读各种报纸的原因?”

“至少在大学生这个受众群体,互联网对电视的冲击大于报纸。互联网和报纸不但有娱乐和消遣功能,还有即时查找和提供资料等较强的助学功能,这大概是它们在吸引大学生方面胜过电视和广播的重要原因。国际性、娱乐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是大学生在信息需求方面表现出的比较明显的取向。在大学生对周报、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站信息选择的调查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这种趋势。《新民晚报》的信息量和实用性优势十分明显,均超过第二名10多个百分点,这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作为一张大众化市民报,《新民晚报》为何同时受到大学生读者的青睐。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新闻晨报》在时效性上排名第一,显示出这份新生代报纸的冲劲,在信息量和实用性指标上,《新闻晨报》也都有不错的表现,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媒介调查《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调查报告》

“问卷上具体涉及了以下几项问题:(1)记者是否可以为自己单位联系广告;(2)记者是否可以为自己的版面或节目联系赞助;(3)记者是否应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4)记者是否可以接受被采访单位或个人的招待用餐;(5)记者是否可以接受新闻源单位或个人安排的免费旅游;(6)记者是否可以接受被采访单位或个人的现金馈赠;(7)记者是否可以为企业担任公关工作。”

“从上述数据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新闻队伍的新闻工作道德状况并不容乐观,在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上存在着严重的偏差。特别应引起注意的是,在上述几个调查问题中,回答‘看情况’的比率都较高,这些人可能在思想上对是与非、对与错的认识非常清楚,但一旦有条件或涉及自身利益时则往往会放弃道德原则,也就是说,这些人道德自律的自觉意识较差,对他们来说,有处罚分明的纪律、规定,营造一个廉洁清正的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

从这两组材料的问题设计与总结可以看出调查报告的结论特点,即给自己的“目标受众”提供的是宏观的阶段性的全面客观的调查结论,并力图通过结论对受众有总体上的指导作用:在《上海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及日报选择》中,它提醒报社,要在大学生中提高订购率,除了信息量和实用性指标外,制定合理的价格和改进服务措施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后者则希望提升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认识高度,新闻单位及有关领导部门应探讨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办法。

《中国青年报》 (2004年2月1日)《2004年最大的愿望:涨工资》结论:

“在刚刚过去的2003年,近90%的受访者在工作和学习上都有所收获。而在新的一年中,大家最大的愿望则是希望自己的工资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

后附“读者心愿”(摘两则):

“欧阳坤(广西):由于工作需要,我已经五个春节没能和父母团聚了,所以,今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回到家中,和父母度过一个团圆的2005年春节。”

“韩俊(山西):我和家人曾经都是SARS感染者,所幸的是,我们最终都战胜了病魔,全家人完完整整地回到了家中。现在觉得,活着就是幸福,所以我2004年的最大愿望是希望家人都健康幸福地活着。”

针对“2003年的薪酬状况?2003年什么事情最令你高兴?2003年你在工作和学习上是否有所收获?在2004年,大家又会有什么新的愿望呢?”等诸多问题,通过逐条问题的调查数据分析后,我们看到了从标题到报道的结论都选取了民意最关心的点“2004年最大的愿望:涨工资”,报道刊发时恰逢春节前夕,因此总结03年岁末的同时抓住大众最感兴趣的“04愿望”这个点引领全文,也可以给有关部门以启发,后附的“读者心愿”实在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小段子不长,却温情一片,使这篇精确新闻在客观之外有了人文关怀。前文《我们的环境怎么了?――直辖市青年说越来越好农村青年叹一天不如一天》的结论中体现出“中青特色”,抓住了“直辖市青年VS农村青年”的价值观差异,引起青年对环境和自身的深思。诸多范例均体现出精确新闻不同于调查报告的“结论微观化”特点,此处不再赘述。

第5篇

一、宣传目的

(一)扩大中博会知名度,树立品牌效应

(二)促进中博会招展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促进中博会各项活动招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宣传受众

(一)国际咖啡、酒吧企业及社会团体

(二)国内咖啡、酒吧企业及社会团体

(三)国内外各大型企业

(四)国内外时尚消费人群

三、宣传媒介

(一)电视:中央台、地方卫视台等全国性的电视媒体

(二)报纸:商务、专业、时尚、覆盖面广的全国性报纸

(三)杂志:商务、专业、时尚、覆盖面广的全国性杂志

(四)广播:全国性电台

(五)网络:各大网站

(六)户外:灯箱、道旗、广告牌等

(七)其他:公交、楼宇、手机等

四、宣传周期

(一)活动启动期:2006年7月-2006年9月

1.集中宣传:2006年7月26日-8月1日。第一次新闻会期间各大媒体集中宣传,扩大知名度。

2.周期宣传:每周更新。主要通过媒体支持单位和网络渠道,确保每周都有新的宣传稿件。

(二)招商招展期:2006年10月-2007年5月

1.集中宣传:2006年12月。第二次新闻会期间各支持媒体集中宣传,在活动中期再推起一个高潮,促进招商、招展工作的进行。

2.周期宣传:每月更新。主要通过全国性的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网络媒体,确保每月都有新的宣传内容,保证宣传活动的持续性。

(三)会展执行期:2007年6月

1.集中宣传:2007年6月。第三次新闻会和活动举办期间,各大媒体集中宣传,力争将中博会活动炒热,促进中博会及相关活动的门票、书籍销售,以及电视剧招商工作的进行。

2.周期宣传:每日更新。通过所有的媒体宣传渠道,确保每日都有新的宣传稿件,维持中博会活动的热度,使之成为2007年6月北京时尚活动之一。

(四)扩大宣传期:2007年7月-2008年6月

1.集中宣传:2007年7月9日-7月16日。获奖选手媒体见面会;2008年中博会启动仪式;电视剧开机仪式等,力争使第二届中博会未开先热,确保授权、招商、招展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宣传规划

(一)活动启动期:2006年7月-2006年9月

1.宣传目的:

(1).宣布“中博会”暨系列活动隆重召开

(2).促进四大主体赛事分赛区授权工作的顺利进行

2.宣传主题:

(1).第一次新闻会

(2).咖啡酒吧文化年

(3).全国咖啡酒吧征文活动

(4).全国咖啡酒吧书画摄影大赛

3.宣传方式

(1)新闻报导

1).18家支持媒体对上述四项活动举行的新闻报导

2).中央9台、凤凰卫视等权威电视媒体对上述四项活动举行的新闻报导

3).参考消息、新华每日电讯等权威平面媒体对上述四项活动举行的新闻报导

4).搜狐网、新浪网、百度网等权威网络媒体对上述四项活动举行的新闻报导

(2).活动组织

1).联络百度合作举办“咖啡酒吧文化年”活动

2).联络文学团体合作举办“全国咖啡酒吧征文活动”

3).联络书画团体合作举办“全国咖啡酒吧书画摄影大赛”

4.宣传思路:

(1)集中人力、财力投入“第一次新闻会”的宣传,树立权威品牌形象,促进分赛区授权工作的开展;

(2)通过与其他单位合作举办“中博会”的各项系列活动,挖掘活动的时尚性和文化性,利用合作单位的资源,并通过网络等一切免费宣传途径,间接宣传“中博会”。

(3)要点:以举办活动的形式,宣传“中博会”品牌。

1).各项活动在宣传时,活动名称前均冠以“中博会系列活动”的统一前缀;

2).在各项活动的宣传资料中,统一使用中博会标识;

3).在各项活动现场,摆放中博会一拉宝,发放中博会宣传手册。

(二)招商招展期:2006年10月-2007年5月

1.宣传目的:

(1).促进中博会五大展会招展工作的顺利进行

(2).促进四大主体赛事及其他各项活动招商工作的顺利进行

2.宣传主题:

(1).第二次新闻会

(2).中国咖啡师大赛

(3).中国调酒师大赛

(4).全国咖啡商务形象大使大赛

(5).全国酒吧商务形象大使大赛

(6).全国咖啡酒吧品牌排行榜活动

(7).全国咖啡酒吧最具影响力人物评选活动

(8).全国咖啡酒吧征文活动

(9).全国咖啡酒吧书画摄影大赛

(10).咖啡酒吧文化年

3.宣传方式:

(1)新闻报导

1).通过举办“第二次新闻会”,支持媒体和其他权威媒体以新闻的形式,报导中博会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

2).深度挖掘各项活动自身的新闻性,通过支持媒体、网络以及合作方的宣传渠道,进行新闻宣传;

(2).广告投放

1).通过互换展位等方式,向支持媒体单位和其他目标媒体交换宣传版面,已确定的有:

a.<商务旅游>杂志:一期1/4彩版广告

b.<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两期1/4黑白(23*17.75)

c.<科学投资>:3整版彩色广告

d.<中国包装报>:彩色铜板纸10×17.2

e.<中国包装报>:新闻稿件。

f.<中国贸易报>:新闻稿件。

g.中华网:中国国际咖啡酒吧产业博览会专题报导

h.时尚网:开设相应专栏

i.百度网:开设中博会贴吧、贴吧看点栏目推广、建立链接、其他合作形式待开拓

2).投放部分中央台、地方卫视台等全国性电视媒体的字幕广告、栏目广告、新闻报导

a.中央台、凤凰卫视等全国性电视媒体的字幕广告、栏目广告、新闻报导

b.分赛区所在省份地方台的字幕广告、栏目广告、新闻报导

3).投放部分全国性报纸的硬版广告、软文广告,推荐报纸有:

a.经济观察报

b.参考消息

c.国际商报

d.中国贸易报

4).投放部分全国性杂志的硬版广告、软文广告,推荐杂志有:

a.新西餐杂志

b.时尚杂志

c.品味杂志

4.宣传思路:

(1)通过“第二次新闻会”的集中宣传,通过对中博会各项活动进展情况的报导,树立中博会的品牌形象,促进招商、招展工作的开展;

(2)与支持媒体和其他目标电视、报纸、杂志媒体洽谈,尽量采用展位互换、网络资源互换等方式,投入少量资金,在目标电视、报纸、杂志媒体中预订年度广告时段及版面;

(3)对上述十项活动的新闻性、时尚性进行挖掘,确保每月进行宣传内容更新,保证宣传活动的连续性。

(三)会展执行期:2007年6月

1.宣传目的:

(1).树立“中博会”咖啡酒吧第一展会的品牌形象

(2).为中博会聚集人气,促进参观门票销售工作的顺利进行

(3).促进中博会系列书籍销售工作的顺利进行

2.宣传主题:

(1).第三次新闻会

(2).中国国际咖啡酒吧博览会

(3).国际咖啡酒吧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4).国际咖啡酒吧产业投融资创业洽谈会

(5).中国咖啡师大赛

(6).中国调酒师大赛

(7).全国咖啡商务形象大使大赛

(8).全国酒吧商务形象大使大赛

(9).《咖啡丽人》电视剧

3.宣传方式:

(1)新闻报导

1).通过举办“第三次新闻会”,支持媒体和其他权威媒体以新闻的形式,报导中博会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

2).中博会开幕式;高峰论坛开幕式;系列赛事决赛现场;颁奖典礼等多项新闻报导。

(2).广告投放

1).电视:北京台字幕广告,促进参观门票销售

2).报纸:权威报纸刊登新闻、树立品牌形象,市级报纸刊登消息、促进门票销售

3).广播:硬、软广告,促进门票、书籍销售

4).杂志:<商务旅游>杂志一期1/4彩版广告,促进中博会系列书籍销售

5).网络:中华网、时尚网、百度网专题合作,共同进行门票、书籍的销售工作

6).户外:灯箱、道旗、广告牌等,本地宣传、树立形象及现场氛围的营造

4.宣传思路:

(1)通过“第三新闻会”,由权威媒体以新闻报导的形式树立中博会品牌形象;

(2)通过支持媒体与市级报纸、电视、广播媒体的合作,促进门票、书籍的销售;

(3)通过与中华网、时尚网、百度网的专题合作,扩大全国影响,提升宣传力度;

(四)扩大宣传期:2007年7月-2008年6月

1.宣传目的:

(1).树立“中博会”咖啡酒吧第一展会的品牌形象

(2).促进中博会系列书籍销售工作的顺利进行

(3).促进《咖啡丽人》电视剧招商、销售工作的顺利进行

(4).为下一届中博会的召开建立基础

2.宣传主题:

(1).获奖选手媒体见面会

(2).系列书籍的首发式

(3).电视剧《咖啡丽人》的开机仪式

3.宣传方式:

(1)新闻报导

1).通过举办“媒体见面会”,支持媒体和其他权威媒体以新闻的形式,报导中博会各项活动的后期情况;

2).通过电视剧《咖啡丽人》的开拍,寻找系列新闻热点。

(2).广告投放

1).报纸:专业报纸刊登消息,促进博会系列书籍销售

2).杂志:专业报纸刊登消息、促进中博会系列书籍销售

3).网络:中华网、时尚网、百度网专题合作,共同进行书籍的销售工作

4.宣传思路:

(1)通过“媒体见面会”、“获奖选手全国推广活动”等,扩大“中博会”在全国的知名度;

(2)通过电视剧的拍摄和播出,使“中博会”在全国的宣传工作持续进行,为下届中博会打好基础;

(3)通过与专业报刊和网络媒体的合作,促进中博会系列书籍的销售,并提升中博会在专业目标受众的影响力度。

六、宣传预算

(一)大型活动的组织及宣传:40万

1.三次新闻会

2.一次媒体见面会暨庆功酒会

3.获奖选手全国推广活动

4.获奖选手与赞助企业的联谊活动

5.系列书籍的首发式

6.电视剧的开机仪式

(二)活动现场的户外及平面宣传:10万

1.道旗

2.广告牌

3.气球

4.条幅

5.仪仗队

6.门票

7.宣传册

8.礼品袋

9.纪念品

10.其他

(三)媒体广告的投放:50万

1.电视

2.报纸

3.杂志

4.广播

5.网络

七、宣传投放周期

(一)活动启动期:2006年7月-2006年9月。

(1)第一次新闻会

(2)分赛区授权结束前,不进行广告投放

(二)招商招展期:2006年10月-2007年5月

1.第二次新闻会

2.全国性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的广告投放

3.招展、招商结束前,保证每月更新宣传内容

(三)会展执行期:2007年6月

1.第三次新闻会

2.北京市媒体的广告投放,促进门票、书籍的销售

3.会场户外广告的投放

(四)扩大宣传期:2007年7月-2008年6月

1.媒体见面会

2.获奖选手全国性推广活动

3.电视剧拍摄、播出新闻炒作

八、宣传媒体

(一)支持媒体:国际商报、中国贸易报、市场信息报、商务周刊杂志、国际贸易杂志、中国食品质量报、中国食品杂志、中国包装报、精品购物指南报、中国邮政报、中国旅游报、中国水利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科学投资杂志、夜北京杂志、香港商务旅游杂志、中华网、时尚网。

第6篇

新闻策划实质上是指一切有关新闻传播的决策活动,包括新闻媒介策划、新闻报道策划和新闻活动策划。媒介策划是指有关新闻媒体风格定位和板块栏目设置的策划活动。新闻报道策划则是媒体编辑层面的策划活动,主要指“主体受新闻触媒刺激,为满足受众传播的需要,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将要发生的客观事物所进行的合乎新闻真实性原则和媒体宣传目的的群体决策思维活动。”①

当前都市报新闻策划存在的问题

1、新闻媒介策划同质化

新闻媒介策划同质化是指新闻媒体运用相同的媒介操作手段,形成新闻信息内容处理的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然而,策划是没有专利的,在一种新型媒体类别或媒体板块成功开拓市场之后,往往有大批媒体跟进者对成功模式模仿抄袭,造成媒介市场上同类产品严重饱和。媒介同质化主要表现为:一城多份定位都市的综合新闻报,形成报业市场发展瓶颈;媒介版面设置大而全,栏目策划雷同 ;新闻信息来源与处理方式相似。同质化竞争,引发了一系列媒介生态问题。

其一,导致价格战和疯狂扩版;其二,客观上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其三,媒体媚俗化倾向加剧;其四,媒体监督出现盲点。一般报纸对大客户的依赖性增大,客观上使这些企业易于控制该地区舆论市场,媒体监督出现盲点②。同质化竞争致使媒体经济力量和媒体声音分散,报业春秋战国格局包含着潜在危险信号。

2、新闻报道策划的异化

新闻报道策划的异化是指新闻报道策划丢失了服务新闻本体的主功能,甚至干扰、制造新闻本体的现象,往往表现为新闻策划的泛化、新闻秀和假新闻。

新闻策划泛化。在策划大战中,媒体为了表明自己对热点新闻事件的关注,报道面面俱到,每事必录,热衷记者本位叙述,版面编辑华而不实,使新闻策划流于琐碎和表面化,新闻核心价值被淹没,策划也失去了本义和效力。

新闻炒作。新闻炒作实质上是媒体以“吸引眼球”为新闻价值判断标准,对新闻事实和细节人为夸大、歪曲、突出或对非新闻事件进行“议程设置”的注意力经济。

“策划”新闻。“策划”新闻是指因新闻工作者的主观谋划而促成新闻事实或新闻报道失实的行为,是为了某种经济或政治目的,采用煽情、虚构、嫁接的手段,造成新闻报道部分或整体失实。

3、新闻活动策划商业化

新闻活动商业化是指媒体隐藏了同新闻活动主体的深层经济关系,组织、参与、报道的新闻活动过多卷入商业活动,使新闻版面呈现浓重商业色彩的倾向。主要表现为:

广告新闻和新闻化广告大行其道。据调查报告显示,新闻工作者反对为企业制作广告、担任公关和策划人,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业界大量存在的事实③。出自行家手笔,广告、软广告愈来愈像新闻,媒体与商业显在的经济和潜在的私人姻亲关系都促使媒体为广告新闻和新闻化广告大开方便之门,长此以往,会降低新闻模式的“话语权威”和“公信力”。

针对目标广告主的新闻活动策划盛行。为了吸引目标广告客户,媒体会经常制造一些新闻热点,吸引该广告的客户关注,最终带动媒体目标广告客户的广告投资。这种新闻策划是一种迂回的引资策略,但如果媒体过多地制造新闻事件,就会忽视受众的广泛要求,绝非长久之计。

都市报新闻策划存在问题之对策

1、媒介策划拓展多种空间

开拓城镇和农村市场。从发展趋势来看,城乡纸质媒体市场日趋成熟。中心城市报业竞争白热化,收入增幅减缓,而部分地市报收入增加,突破报业发展瓶颈必须重视城乡市场。童兵教授预测,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对地市报来说,是一个大好的发展和推进的机会。市场成熟是一个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信息需求量,所以策划出适合不同阶段需求的报业品种,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农村报纸发行体系,开拓城镇和农村报业市场,将成为未来报业发展的一个方向。④

充分发挥党报信息公开和媒体监督职能。党报的政治地位较高,但在市场竞争中,却陷入以子报养党报,以行政促发行和被读者束之高阁的窘境,党报改革迫在眉睫。《广州日报》的市民化战略为党报改革提供了一种成功模式,它的特点在于一扫党报官僚刻板、空泛、模式化的语态,呈现亲民近民的报道风格。因此,党报的媒介策划方向,应是宣传、服务、监督三棋并举,通政令,表民意,加快我国政治民主进程,增加政府执政的透明度和权威性。

专业化报纸发展尚有余地。报纸专业化发展策略近年来呼声较高,现有行业报基本为行业主管部门所办,内容上政策性、专业性强、形式刻板,服务意识淡薄,新闻性弱。在媒体追求特色化的今天,行业报走向市场,以独特的专业视角关注社会新闻,拥有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和发展空间。目前,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法律、建筑、信息服务等行业报市场尚待进一步开拓。

2、新闻人策划专业化与策划人队伍职业化

新闻策划能力成为采编人员的重要素质,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见识力、创意力和协调力的专业策划素质。新闻策划不只对个人素质有所要求,还需要策划主体从“智多星”式的个体向“智囊团”型的群体化发展,即:媒体要建立人员结构科学的策划班子,整合媒体力量使策划本身从点子为主的经验策划,上升为统筹全局的科学策划,建立科学的报道策划机制,既要有灵感和创新,又要有对策划过程中的选题、切入点分析、报道部署、版面图文信息资料整合的科学设计。

3、新闻报道策划基于“实”而始于“新”。

新闻策划作为报道手段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北京青年报》总编张延平说:“重策划不能轻采访;读者会欣赏策划,但更看重新闻事实。”⑤对于不同的新闻,报道必须立足新闻时效要求、价值大小和报道效果,权衡是否策划、如何策划。

新闻报道策划必须立足新闻本身。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是新闻媒介的生命之源,无论新闻报道怎样策划,都必须坚持新闻事件真实与报道真实相一致,信息传递局部真实与总体真实相一致,舆论导向与新闻文本导向相一致,议程设置与新闻价值大小相一致,坚决杜绝报道中造假、煽情、浮夸、炒作、嫁接、歪曲新闻等现象。

新闻报道策划必须不断创新。策划创新就是要以创新思维打破旧有报道模式束缚,既不“削足适履”,也不“小脚穿大鞋”,报道方式依新闻事实的变化力求突破。创新活动不是一劳永逸,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创新意识常态化、日常化。但创新意识常态化并不意味着策划泛化,新闻报道策划创新的宗旨仍在“策划不惊人死不休。”

策划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虽然学界曾对“新闻能否策划”存在争议,但业界的新闻策划活动已经远远走在学术研究的前面,唯有及时解决好新闻媒介策划、新闻报道策划、新闻活动策划三个层面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新闻策划坚定前行。

参考文献:

①南长森:《新闻思维与主体运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②③喻国明:《媒介的市场定位》,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1至15页。

④童兵:《未来十年中国地市报走势展望》,《新闻战线》,2001年第10期。

第7篇

一、工作业务情况

(一)新闻采编工作

一是协助总编辑做好周刊开设和增扩版工作。近几年是《今日xx》版面大扩展时期,2006年以前《今日xx》为四开四版周五刊,此后先后增设了“xx科普”、“xx特刊”、“中国温泉城”、“民生”、“经济”等周刊,报纸由每周20个版增加40个版。此间,每个周刊的诞生,从版面的定位到刊名刊头的设计,以及周刊重点稿件的策划,我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二是协助总编辑加大策划力度,加强宣传声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分管采编近三年来,我主持策划了多项重大主题报道活动,共策划书写报道80多份。同时,紧紧围绕县里的重要会议和活动,以及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设计载体,创新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重要会议和活动,能主动承担撰写评论员文章的任务,三年来撰写评论员文章一百多篇。

三是在平时工作中,我做到不断强化学习政治理论、不断更新业务知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注重报纸的权威性、指导性、可读性,注重读者的反映,关注民生,关注热点问题。按照县领导的要求和总编辑的部署,认真抓督,抓落实,抓质量,圆满完成采编任务。

(二)xx新闻网工作

1.网页改版,突出本地特色。2010年1月份,xx新闻网对网站页面作了全面修改,主要突出本地新闻和服务功能。一是突出了本地新闻。二是加强原创新闻。三是加强本地文化旅游宣传。

3. 健全制度 ,确保网络安全。分管新闻网已来,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反复讨论,xx新闻网和“xx论坛”建立了多项管理制度。如新闻网管理考核制度、论坛版主负责制度、论坛要帖交办单制度等。

(三)广告经营工作

广告经营工作,从理顺经营机制、优化经营结构入手,挖掘潜力,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加大经营创收力度,经营创收总量稳步提升,去年共实现广告创收 400多万元,与2012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00多万元。

2.规范操作流程,加强广告管理。2010年广告经营责任书增加了三相内容,广告价格制度、广告到款制度、广告单制度。

3.进行行业细化,开发新的广告资源。这一工作刚起步,但已经产生效果。如部门单位合办联办专刊,去年除了中心联系的6个单位以外,广告部联系的还有开发区、桐琴镇、科技、计生四个专版,今年年又增加xx教育、美丽乡村两个专刊。。

(四)其他工作

除了完成分管工作外,还扎扎实实地做好党组交给的每一项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审稿值班工作。二是在创办xx手机报、悦·xx杂志、建设阅报栏、开通数字报中,做了大量工作,如与单位联系、建设监督、开通仪式的筹备、制度的建立和落实等等。我们很自豪地说,这些方面我们走在全省县市前列,手机报和杂志是金华第一家,阅报栏、数字报是金华第二家。我们已经建立了报纸、新闻网、手机报、阅报栏、数字报、杂志六大宣传平台,如果再建成视频直播系统,现有的宣传平台就全部建立,走在了全省县市的前列。三是做好“感恩母亲河”、 “百名市民看农村”、寻访xx古村落等大型采访活动的策划和稿件采写的指导工作。四是在巩固省级卫生县城、迎接国家三级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中作了大量工作。

二、思想建设和廉洁自律情况

认真参加主题教育活动,学习理论,撰写。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我深刻到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一位共产党员,我们不仅要体现在敬业上,还应该在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起好表率作用。我时常告戒自己:在重大原则问题上要立场坚定,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贯彻落实上级和单位重大决策部署上要行动迅速,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任务;在平时工作中要顾全大局,维护领导班子的团结;在处理与同事间的关系上要团结协作,同而不党明确是非;在廉洁自律上要小心谨慎,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么多年来,自己没有学会牌赌麻将,大部分业余时间用在了学习和写作上。在领导岗位上,遵守党的纪律,遵守中心的规章制度,不意气用事,注重请示汇报,注重沟通和谐,注重领导之间和同事之间的团结共事,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抵制不正之风,有效保障了自己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第8篇

关键词 软广告 新闻化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phenomena of soft advertisement invading the news and takes the Taiwan province as the example, so as to analyzing its ways and influences.

Key words soft advertisementnews tendency of advertisement

一、软广告与置入营销

广告收入是媒体的生存命脉。随着广告手法的推陈出新,及电视产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广告购买制度转变所致的广告主买方市场倾斜,媒体传统的广告方式起了极大的转变,整合广告、公关与商品置入的所谓“置入性营销(Placement marketing)”成为近年来广告商重要的媒体购买策略。“置入性营销”指的是厂商以金钱或有价回馈方式来交换产品或服务在节目或新闻内容中出现,①且在不明示广告主的情况下,为付费者营销广告主商品、服务或形象的作法。目前国内盛行的“软广告”,有相当比例就是属于这种隐藏性的广告(surreptitious advertising)。

“置入性营销”又称为商品置入或品牌置入,早在1930年代就已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1982年上映的电影《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是置入性营销最早的成功案例。②1980 年代以来,因为产品置入手法有极佳的促销效果,且能降低影视节目制作单位的成本而开始盛行。近年来,置入性营销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影视产业营收增长的重要方式,如韩剧带来的“韩流效应”,拉美的阿根廷、墨西哥和巴西三个最重要的影视市场,置入式广告数量大幅增加,脱口秀和综艺节目到处可见主持人吹嘘各种各样的产品,针对年轻人的电视剧更是处处可见置入式广告。

“置入性营销”的风行是因为,传统电视广告虽能直接诉求产品或品牌的促销,但观众对其已有防卫、抗拒心理,甚至不会认真观看。而置入性营销经过巧妙的包装,以节目内容作为商品或品牌营销的“保护色”,化广告于无形的节目内容中,不但提高其曝光度,也能让观众在不自觉中改变印象。对电视台或节目制作单位而言,在节目中进行置入营销,不但可赚取广告费或节目制作费,更可以增加节目制播的资源、减少独立制作的成本。

“置入性营销”的类型很多样,通过媒体的置入营销除了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体之外,包括音乐剧、话剧、演唱会,新兴的网络媒体、博客(blog)及游战电玩等的置入营销手法更是推陈出新,置入营销可以说是全面、大规模的渗入了各种传播场域。其中,电视是置入性营销的主要媒介,从体育、戏剧、综艺、竞赛、谈话节目,几乎是无所不“置”。甚至一般认为不宜置入的新闻、儿童、教育等节目,也可见到置入性营销的身影。

二、新闻:置入性营销的禁区

在大众传播媒体内容置入商品营销引起的主要争议是,以节目内容作为商品或品牌营销保护色却未善尽告知或提醒观众之类,不免有欺瞒观众的嫌疑。但各国对“节目广告化”现象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像美国标榜尊重市场机制的自由经济,并未针对置入性营销广告单独进行管制,但因为公关公司“制造”新闻的手法越来越高明,甚至让人分不出广告跟真实、独立制作的新闻有什么差别,因此,公民团体强烈主张要有更严格的法令来管理置入营销。欧盟在2007年5月通过《影音媒体服务指令》,原则上仍禁止置入性营销,在排除儿童节目之外,以正面表列的方式开放电影、剧集、体育、娱乐节目类型,并规定置入性营销的作法。无论管理程度为何,但许多国家都严禁在新闻、时事、儿童节目中,进行置行入营销。③ 但置入性营销最严重的问题,正是新闻报道充斥着商品或品牌置入营销的“广告新闻化”现象。

“广告新闻化”指的是,新闻因为客观报道的预期功能而得以取信受众,但一些商业讯息却包装混掺成新闻信息,表面上是客观的新闻报道,但其实是为特定的产品促销,让观众误信为真、而达到商品销售目的。研究显示,由于阅听大众阅读、收视、注意新闻内容的时间远超过广告,因此广告新闻化很容易诱使观众将广告讯息当成是新闻内容加以接收。广告新闻化的确有误导阅听大众、强化广告讯息的功能,读者对新闻与广告讯息根本无法分辨,而广告新闻化使读者更注意、且更能思考与记忆广告。④

新闻学者McManus针对新闻产制的研究指出,“新闻”本来就是“人们不知道的事”, 既不像汽车可进行“查验”(除了亲眼目睹的新闻事件),也不如服务可亲身“体验”(除了气象报导及球赛分数), 几乎全是消费者以信心消费的。但比起过程中的人为疏失、社会菁英自利、甚或记者本身偏见造成的偏误, 媒体出于自利而扭导的情形反而更常见。McManus将媒体“在商言商”的运作称为“市场新闻学”(Market-dirven Journalism),批评其已取代了传统的规范式新闻学(Normative Journalism)。广告新闻化的操作,连带使得新闻编采人员的工作自主权大受影响,包括决定新闻重点、选择报道题材、决定采访对象、决定访问问题、决定新闻内容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⑤

只是,各国虽都禁止商品置入新闻,但仍然无法杜绝大众传媒业者及广告主一些合谋取巧的偷渡行为,软广告百无禁忌侵入新闻的操作方式,不但严重干扰记者的专业、影响新闻报道质量及阅听大众的收视权益,并侵蚀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三、台湾地区经验、方式及影响

置入营销泛滥导致媒体公信力及新闻质量退步,台湾地区就是一个例子。台湾地区大众传媒多为民营企业,其中有线电视频道数量超过一百个,号称全球电视频道密度最高的区域。数量众多的电视频道竞逐有限的岛内广告市场,再加上广告主采取“媒体集中购买制度”使电视产业沦为完全广告商主导的买方市场。有些电视频道更直接将时段卖断给外制单位,任由外制单位将商品广告包装成节目型态播出。由于争取广告主的置入性营销经费,不仅增加广告营收,同时也能大幅降低内容制作的成本,因此许多传媒机构甚至跳过广告商,设立内部的营销部门,整合广告、编辑或节目及新闻部门资源,主动规划“项目”,寻求等广告主的经费,运用传媒的媒体影响力争取置入营销的业务。

甚至为了配合“市场需求”,新闻媒体的广告单位也规划灵活且多样的业务配合方式,将新闻内容视为标准化及规格化的商品,依时间(或版面)、报导形式及内容呈现等广告客户之不同需求,或为广告主“量身打造”,订出不同价钱出售。新闻界操作各种置入方式愈形精细,以报纸为例,各报常以“专题报导”、“专栏”、“特别企划”、“座谈会”、“论坛”及民调等方式呈现置入性的营销活动与广告。电视新闻的置入手法就更为多样化,电视上出现的独家新闻、一般新闻、新闻专题、深度报道、主播专访、SNG新闻联机、滚动式的新闻速报,画面、语气、口白、标题等,甚至是充满期待、正面和称赞之词的新闻报导语气,都可能是订好价目的“广告”。

一般来说,台湾电视新闻置入性营销的形式可分成四种类型:(一)策划报道:指营销传播代理商直接赞助某一电视新闻杂志节目,针对某类产品与议题制作专题报道;(二)与公关活动搭配:由记者参加产品发表会或某政令倡导的记者会,针对特定议题进行报道;(三)新闻话题置入:电视新闻主播报道某新闻话题时, 将话题与某品牌结合;(四)谈话性节目置入:主持人与来宾在节目中谈论某一产品及使用该产品的亲身体验。⑥

置入性营销已经成为台湾新闻界普遍现象,记者被要求参与置入性营销项目的比例很高。一项针对台湾新闻记者进行的调查发现,电视记者被要求参与置入性营销项目尤其高,超过六成的受访记者表示曾参与制作新闻项目,而在新闻项目产制过程中,有八成以上受访记者指出广告商会要求访问广告主或广告主指定之人士,并有79.1% 认为广告主要求介绍产品功能。⑦而为因应不同广告主的需求,新闻记者、编辑必须学习将特定商品讯息如何包装成不同的新闻型态。而记者不但照常署名,更务求技巧吹捧,使其看来与一般新闻相同,让读者无从分辨。

在台湾,新闻记者收取费用报道的“有偿新闻”向来是被媒体所禁止的,认为是记者违背违背专业规范的表现。但是,但为营收增长、单位创利的所争取的置入性营销业务,既已成为组织政策及业务目标,媒体会对配合业务执笔的记者给予薪资以外的奖励或项目津贴。特别是新闻部门主动接案之后,由于执行效率较佳,编辑室因为业务配合能力及主动性增强,竟然因此反而有地位提升的例子。

台湾媒体置入性营销盛行到这种地步,不仅影响新闻产制,也影响新闻专业与自主,对新闻记者的工作自主权、工作满意度、未来工作计划及伦理态度都产生负面的影响。⑧同时,“广告化新闻”充斥新闻版面及节目,使得媒体新闻难以保持公正立场、媒体公信力备受大众质疑。

四、结语:慎防置入营销侵蚀新闻

在传统广告之外,置入性营销不但为媒体开辟新的财源,规划良好的置入营销同时也为某些节目或版面内容增色不少,因此逐渐受到新闻编采或节目制作单位的欢迎。如今,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处处可见商品置入隐藏在节目内容或新闻中出现。尤其是民生新闻及软性新闻的报道题材的增加及新闻娱乐化的报道偏风,使广告新闻化问题更易滋长。

“广告新闻化”的置入性营销大行,主要原因是厂商利用阅听大众对新闻的信赖,误导大众把广告当成是新闻以提高阅读或观看的意愿。越来越多收费广告正以巧妙的方式化妆为新闻出现,此一现象必须及时进行有效的规范及管理。毕竟,媒体产业的本质是在提供观众可信赖的讯息服务、优质的节目或新闻内容,专业的公信力才是维持新闻媒体产业竞争力的长久之道。

注释

英国Ofcom的定义。参见曹琬凌:《欧盟拟放宽置入营销》[EB/OL],pts.org.tw/~rnd/p2/2006/061110a.pdf。

中国营销传播网:《置入性营销─媒体的广告算盘》[EB/OL],adidc.com/News/hydt/14314115.html。

曹琬凌:《欧盟拟放宽置入营销》[EB/OL],pts.org.tw/~rnd/p2/2006/061110a.pdf。

洪雪珍:《台湾报纸广告新闻化现象的研究》[D],台湾:台湾大学,2003。

罗文辉,刘蕙苓:《置入性营销对新闻记者的影响》[J],新闻学研究89期, 2006年10月。

蔡树培:《电视新闻性置入性营销:营销视野之探讨》[J],中华传播学刊, 2005:5。

第9篇

近年来,广告与媒介一直处于迅速互动发展的过程之中。新起的大众传播媒介为广告提供了多种有效的传播通道,广告也高效地利用着大众传媒,并成为大众传媒产业的重要经济来源和媒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化的媒介市场,若将广告完全排斥于千里之外,是很难生存和发展的。传媒业一度被称为经济效益显著的“朝阳产业”,全国新闻媒体的广告收入增长率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媒体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广告,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广告收入一般占到媒介经营收入的50%-60%,有的甚至高达90%以上。新闻集团总裁默多克曾这样形容,报纸广告的收入就像一条“金河”。有了广告这条强大的收人来源渠道,各路媒介机器才得以正常运转,我们才能坐享现代传媒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但是,一种现象过热的背后,必定伴随着某种问题的出现。广告所代表的商业势力对媒介的控制。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人文环境的一些不良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国务院1994年颁布的《广告管理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第十三条规定: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大众传播媒介的广告应当有广告标记,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不得使消费者产生误解。

而事实上,混淆新闻和广告界限的情况已成为我国当前新闻道德失范的严重问题。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当今的媒体广告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时代,广告商成了炙手可热的“抢手货”,部分媒体运用不正当手段对广告商竞相献媚,结果造成了有偿新闻甚至是虚假新闻的泛滥。更有甚者,许多电视节目或报纸、杂志刻意对新闻与广告的界限进行模糊处理,混淆消费者的视听。据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调查表明,至少有23.4%的消费者受到虚假广告的欺骗。

广告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广告商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并非完全乏善可陈。新闻媒体传播的广告内容也会起到社会教化,促进经济发展等正面作用,并且因为广告形式的生动和深刻,更易于受众的接受和传播。

不妨将广告商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分为两类,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首先简要谈谈正面影响。

现代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认为,广告既是营销,也是传播。这表明了它既有工具性,又有社会性。从工具性层面上来看,营销功能是广告与生俱来的本质功能,现代广告在告知的基础上。又同时具备劝服和诱导等诸因素,是现代营销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广告的营销功能也正是广告这种商业形式得以存在的根本理由。从社会性层面上来看,广告商在新闻媒体投放广告有其重要的社会与作用。广告本身不同于纯粹的技术工具,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能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它通过营销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首先发生在社会经济的层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着对广告的需求,同时,新闻传播中广告的发展又反过来不断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来说,广告商在媒体投放广告,有着促进大众传媒发展,美化市容环境、提高消费者素质,弘扬民族文化,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作用,这些正面社会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由于我国广告行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广告市场还存在着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广告商为了追逐片面的经济利益,仍会利用媒体做出误导、欺骗消费者等有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折损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时甚至会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环境的整体和谐。笔者将广告商对新闻媒介进行操控的负面影响也分为了两类。

第一类,新闻广告化。使得新闻穿着广告的内衣,貌似新闻,其本质是为了打广告。只要我们平时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一些新闻报道中常常看似不经意地提及某药物、楼盘、轿车等商品,这种广告形式对受众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某报报道,某次土地拍卖交易现场哪一片土地价格不断擎升,最终以高价拨得头筹,并“顺带”提及这个片区有哪几个高品质楼盘。这样一则新闻,在实际上起到的作用是这个片区的楼盘价格普遍上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告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在传递商品信息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媒体和广告商双方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正因为这样,广告商和媒体都对广告很重视。但广告和新闻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其中的区别显而易见,但很多媒体在播放广告时套用新闻的样式,新闻气息浓厚到几乎覆盖了广告的本质,造成了假象。有意误导受众,使其上当受骗。

第二类,广告新闻化。使得广告披上了新闻的外衣,让普通消费者无法识别真伪。如一些都市类报纸常常出现这样的“新闻”标题:历史性的突破――“××药品,乙肝患者的福音”、“××牌强排风式热水器为啥更安全”等等。这些字眼相当醒目,且看似权威,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是非常具有迷惑性的。广告商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让个别新闻工作者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广告,对企业形象、产品性能、营销活动等信息进行宣传,这种做法被一些媒体命名为软性广告(软文),广告商则称之为隐性广告。这种看似新闻实则是广告的文体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新闻板块,使得不明就里的受众信以为真。

广告新闻化的迷惑性跟新闻广告化不同,前者是明目张胆地装神弄鬼,惟恐受众不把广告当新闻;后者是小心翼翼地以圣贤自居,惟恐受众将新闻当广告。但新闻广告化也好,广告新闻化也罢,其实质并无二致――都是里子是广告,面子是新闻,是各路广告商滥用“职权”,扮演幕后主使的产物,广告商掌控着媒体的生杀予夺,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随心所欲。

第10篇

关键词:亚当・斯密经济学;媒介融合;报业;盈利;媒介品牌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6-0166-004

“媒介融合”关系传媒本身新陈代谢的同时,也涉及媒介、媒介组织、媒介约束规范等组成的动态的社会系统。把握传媒融合概念关键是媒介技术。传媒系统由于媒介融合及传媒的新陈代谢等,所涉市场份额发生巨变。从市场来看,当下互联网等传媒逐步扭亏为盈,而报刊传媒呈现由盛转衰的态势。一盈一亏是否与媒介融合有所关联?当下报刊由盈利趋向亏损,其原因何在?此须分析历史语境中报刊盈利之原委及其现实之困境。

一、传统报业生产及其盈利的学理探讨

报刊具有商品性与工具性,往往被视作定论。但报刊作为商品与蛋糕等作为商品有何异同?市场语境中报人或记者是如何生产价值、剩余价值的,从而获取工资并支付生产利润?至今仍无令人信服的结论。笔者不揣浅陋,参照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及现代的文化生产等学理,对此作些探索。

(一)亚当・斯密古典政治经济学命题及其对报刊盈利的启示

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斯密有关财富的道德评价及古典经济学分析被近代国人严复等认为揭示了西方富强的秘密,此属斯密命题。[1]斯密经济学命题的核心就是社会分工与市场规模形成等关系。他认为市场调节属无形的手,会调适(促进或限制)社会生产。由此,他强调自由贸易。斯密作为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其学理仍是我们分析商品、资本等市场行为的起跑线。而传媒经济属国民经济的一部分,探讨近代国民财富产生的原因时,显然离不开对报刊盈利的分析。至于斯密为什么没有将报刊为核心的传媒经济纳入他的经济学分析的范畴,或属于经济学本身即处开创阶段难以顾及,或有其他原因,已成历史之谜。

亚当・斯密将商品的价值分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斯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2]14,但“一切商品的价值,通常不是按劳动估定的”[2]27。在讨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时,斯密以谷物、面粉和亚麻为例作了分析。为了使我们传媒经济分析有所参照,这里征引斯密对面粉价格的探讨,“就面粉价格而言,我们必须在谷物价格上,加上面粉厂主的利润及其雇工的工资;就面包价格说,我们须加上面包师的利润及其雇工的工资。但由农家那里运谷物到面粉厂,由面粉厂运面粉到面包师,又需若干劳动;垫付这种劳动的工资,又需若干资本。这种劳动的工资,和这种资本的利润,亦须加在这两种物品的价格内”。[2]25

以亚当・斯密的面包分析为参照,可比较作为商品的面包与报纸两者在价值及价格上的异同。面包定价包括:面粉与水等的价格,主要是面粉;机器及厂房的损耗;工人劳动,斯密着力探讨的是工人的劳动分为生产工资及其剩余利润。相比较而言,报纸的价格显然分为纸张与资讯文本等内容生产的价格。新闻资讯等生产包括记者、编辑乃至社长或总编的劳动。新闻资讯等内容生产的效益也包含生产工资与利润。就一般意义而言,报纸显然区别面包。经过标准化生产后,每个面包包含生产资料的构成及其与劳动力相结合的部分而形成价值。除生产资料外,每个面包生产所付出的劳动力及其机械力大致相等,即从第一个面包到第一万个面包皆是如此。报纸不同。市场意义上的报纸属于商品。报纸的生命力在媒介内容而非纸张本身,即读者阅读报纸是看内容而非看纸张本身,可以说内容阅读是最值钱的东西。另一方面,报纸生产的标准化涉及机械化复印或复制。即报纸生产越多,每张价格实际上只是略大于纸张的价格。随着复制数量的增多,新闻等资讯内容生产的成本愈发地被稀释,零售的每张报纸的成本愈发接近纸张价格。除了商品生产过程外,分析报纸成本的构成因素涉及销售过程。

(二)斯密命题与报刊盈利分析的学理参照

亚当・斯密创立的成体系的古典经济学实践基础来自英伦三岛的工业化进程,而且他仍坚持农业才是财富增进的源头。英国本土虽小,毕竟是世界工业化的样板。故亚当・斯密的动力学说往往被学界誉称为斯密型动力(即劳动的区域分工和通过市场的绝对优势)。[3]斯密型动力同样适合于报业分析。论及劳动分工的理论,亚当・斯密称:“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2]14在亚当・斯密看来,“由于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通过契约、交换和买卖取得的,所以当初产生分工的也正是人类要求互相交换这个倾向。”[2]5而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这一点亚当・斯密有专门的论述。

以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论为参照,可见报刊作为资讯交换的载体,显然也属社会分工的重要结果。报刊承载的使命关联行政力量或利益集团的作用,更有市场选择的因素。所谓报纸的利润来自广告而非新闻,此点因时地而异。就报纸印刷的数量及报刊内容的定位来看,近代西方大致上有大众意义上的便士报,诸如英国的《太阳报》等,也有发行数量甚少但内容严肃的《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等。后者广告甚少,即使有,也常是价格昂贵的汽车等或一些奢侈品广告。这些广告可谓少而精,报业从中获利不菲。有学者分析英国报业称:“通俗报纸所面临的问题是其不同寻常的生存起点,其收入的2/3左右来自发行收入;而严肃报纸近3/4的收入来自广告”[4]。相比之下,中国近代报业盈利分析,大底可从亚当・斯密经济学得以阐释。近代社会专业化的分工带来规模效益,专业化的访员(后曰记者)或编辑,显然比一身兼访员及编辑更熟练于专业的趋势。新闻编辑部分工之细化在近代报业大楼诸如《申报》、《新闻报》、《时报》等图纸设计或文档记录中多有体现。广告部与新闻采访部的分工在一些报社得到严格执行,甚至是一栋办公楼新闻部、广告部分两个门进出,意使新闻业少受广告业的影响。就媒介经济而言,近代报刊分工除广告与新闻采访部门多互不干预。除避免报业的商业性影响,或旨在彰显报纸新闻报道或评论的客观公正这一主旨外,分工协作有利于业务人员专业化操纵,业精于专,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亚当・斯密对分工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也作了深刻的论述。效率提升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推行标准化的生产。1908年福特汽车生产引进流水线作业,拓展了规模效益,此即福特模式。标准化生产模式亦可运用于分析近代中国报业。诸如史量才等试图将《申报》等建成托拉斯企业的意图便体现了这些。分析史量才主持下《申报》发出种种正义声音的同时,我们要看到《申报》企业化及其市场意图。实际上,探究《申报》的企业宏图,可从横向的传媒并购,也可从纵向的印刷、出版、发行等环节去分析。

传统报刊是如何盈利的?目前传媒经济学普遍认为,报刊是将受众二度贩卖给广告商从而盈利。就商品销售而言,一张报纸与一个面包的销售并没有太多的差别。而就消费者而言,一个面包被消费者吃完了,其本身就作为食物被营养系统分解吸收了。相比之下,报纸所谓被受众消费,实际上就是阅读过程,阅读完,报纸作为实体依然存在,还可以秋毫无损地传给下一个消费者。就消费者实用性而言,只不过商品核心的构成是新闻。就消费的实用性而言,新闻具有新鲜性的特征。新闻一旦变成旧闻,新闻纸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旧报纸其继续存续的价值往往涉及时代的记录者,属历史的见证。

广告商购买的受众注意力在传媒盈利中意味着什么?达拉斯・斯迈密认为: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受众商品是一种被用于广告商品销售的不耐用的生产资料。受众商品为买他们的广告商所做的工作就是学会购买商品,并相应地花掉他们的收入。有时是购买任何分类的商品(飞机制造商一般出售他们的飞机运输,牛奶工业出售各种品牌的牛奶),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特殊‘品牌’的消费商品。”简言之,“他们的劳动创造了对广告商品的需求――垄断资本主义广告商的目的。受众也许会抵抗,但广告商的预期目标已经充分实现,结果渗透在需求控制的体系中。”[5]将受众视作报业及广告商获利的商品,笔者不能完全认同。就新闻纸的商品性质而论,广告是报纸重要组成部分。与新闻、时评相比,广告带来的盈利往往决定整个报业的盈利程度。另一方面,报纸的品牌主要取决于新闻、时评,而非广告。就报业经营及性质而言,新闻、时评与广告各司其职。标准化生产的报纸,新闻、时评与广告等应该在整个报纸有相应的篇幅或版面。但多数报纸广告业务好时,常挤占新闻或时评的版面,甚至因此扩版。简言之,报业的商业属性当从报纸产品本身去分析,而非局限于探究以资讯内容换取受众注意力从而发展什么注意力经济。自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发表以后,古典经济学体系得以确立,世人对商品的认识多与劳动相联系,这是有科学根据的。若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一结论无疑义,从经济学层面考察,广告属注意力经济,是否购买则属另一回事。一些重要的广告涉及化妆品等奢侈品或高档的生活用品,广告推销的不仅是商品本身,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生活方式普及有助于形成社会风气,此有助于推销商品本身。这可能是问题的关键。报纸登载的广告效果与传统的登门促销员相比,有其优越性。商品促销员其经济地位往往处在劳工阶层,他们在推销价格不菲的新产品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类型的推销员虽然十分熟练昂贵的商品其功能,但他们往往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消费不起,这就会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而报纸登广告就不存在这些问题。所以广告不仅仅涉及市场效益,也涉及人文意义上的心理成本的付出。

以上分析是答案的一部分。有些报刊并无广告或其他隐形资助,其收入依靠贩卖包括新闻在内的资讯及其时评而盈利。这里报刊作为商品,与面包、蛋糕等作为商品并无太多的差别。一方面,报刊的清样由于凝聚了新闻采访、作为把关人编辑的挑选、加工及总编辑的最后审稿等劳动程序,意味着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另一方面,报刊具有高复制的特性。可以认为,随着复制数量的提升,每张报纸的成本越低。按照无穷大的接近性原则,最后一张复制的报纸其成本可能无限地接近油墨与纸张的价格。

二、当下媒介融合未能改变传统报业盈利方式

报刊能否盈利,须考察其销售。报刊作为商品,实际上卖的是媒介知名度。传媒知名度一旦形成,有可能使得广告商不完全关注报纸发行数。因为较高的知名度乃至有自己的媒介品牌本身就意味着广告进入后其社会影响之深入而广泛。报纸作为商品其品牌的价值符合一般性原则,即商品品牌的法则。品牌显然是商品质量诚信重要体现。面对五花八门的商品,顾客一一分辨需要消耗大量时间,故顾客常将购买目标定位于品牌,品牌往往是质量保障的象征,从而有效节约了挑选及购买商品相对的时间损耗。报刊作为商品其塑造知名度等特征往往决定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卖的产品涉及公共性。即所谓新闻等资讯及其时评类似探照灯,照到哪里,便有光明。作为新闻纸的报刊对受众而言,其商品价值在于新闻乃至时评等,但每日新闻就那么多,由此而生的新闻报道及其时评在数量上也是有限度的。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近代报业逐步进入同城竞争的廉价时代。都市报的受众在同一城市所以选择这一家报纸而非另一家,并不完全取决该报纸天天有什么独家新闻,往往是喜欢上这家报纸的办报风格。就报纸本身而言,新闻报道及其评论的风格持续下去,就会形成品牌。品牌意味着知名度,而知名度意味着报纸良好的声誉,也意味着有着数量众多的潜在受众。已拥媒介品牌的报纸关注的对象容易成为社会热点或焦点。新闻人物或事件在著名报刊上登载易成名或出名。知名度较高的报纸拥有较多的受众,刊发广告亦是如此。这正广告商所渴望的。

对受众或广告商而言,报刊作为商品其真正的价值或生命力就是媒介品牌,另外一方面,品牌报刊往往与标准化生产密切关联。传媒内容的标准化生产既涉及业务上采写编评等流水线作业,而报纸大体上有相对固定的版面与专栏,也是标准化重要形式。即某些时候新闻人物或事件多一些或少一些,但版面或专栏就那么多。这涉及内容选择。所谓标准化生产在这种意义上指新闻、时评等比例分配等。总之,媒介品牌与标准化的业务及其内容生产,构成了报刊商品价值及其使用价值的重要基石。

从价值及剩余价值来看,媒介生产与其他工业品生产一样,可谓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但媒介改变了人际交流的方式,往往使得现实交往与拟态交往融为一体。表面上报纸的新闻、社论、副刊及广告等四大模块及其运营、销售等皆属社会化大生产及社会分工的产物,而流水线生产的标准化往往是社会分工及其技术革新的结果,当然技术革新与社会分工又往往密切勾连。从信息化及信息产业的层面来看,信息产业从属工业化,包括新闻产制在内的媒介产业当然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在这种意义上,新闻的标准化与传播技术密切关联。新闻报道中导语及五个W,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因(why)是新闻报道中标准化的样品,而前二者无疑涉及时空的揭示,何人、何事则属于通常意义上的人事分析,而何因则属于解释特定时空中人事变动的原委。总之,新闻主体是信息,此为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其次是新闻报道,涉及新闻呈现等,关联文本及体裁,既涉信息及其要素等客观成分,也涉报道者价值取向等主观成分,是主客观的结合体。而历史上新闻报道与包括战争等在内的电报传播消息等倒金子塔型结构密切相关。

回顾历史轨迹可见,作为技术支撑的电报业与社会资讯的标准化生产密切相关。从信息的角度看新闻生产,劳动者无疑就是加工信息产品所付出的劳动时间,这种时间分析同样适用于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但随着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媒介融合成为当下媒介生态的重要特点。特别是互联网的进入,传媒经济分析呈现新特点,一方面报纸资讯通过复制、转贴或简单的编辑加工成为网页的重要内容,反之亦然。这就意味着报网融合,但报网多意味着新闻资讯的共享,而未涉及投放广告的共享。后者涉及各自的利益主体,当下的媒介融合未能解决这一利益抉择的难题。而报刊的新闻栏目乃至整张上网或在线推出,使得纸质版逐步丧失自己的媒介优势,虽然盈利模式未变,随着纸质读者的减少,广告商亦随之将注意力转向互联网。但与互联网鱼龙混杂相比,纸质传媒的权威性或公信力仍是其继续存在的理由或价值。由此而论,运用斯密的经济理论分析融媒时代传统报业盈利仍有学理上的正当性。

参考文献:

[1]严复将其专著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翻译成《原富》就说明了这一点。笔者研读有关亚当・斯密的译著,仍以严复翻译及按语为佳,故本论文涉及此,仍以严复译著为重要征引材料。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国内有多个流传颇广的译名,如《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等。

[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74.

[3][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李伯重,连玲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29.

第11篇

观念创新:打破“慢一拍”的旧格局。发挥党报信息权威优势,主动及时引导。增强“观点立报”理念

报纸受其出版时间所限,不可能随时随地给受众传递信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把地市党报办成领导满意、群众喜爱、市场接受的权威主流强势媒体,就要适应这种信息传播态势的变化,不断更新观念,发挥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舆论引导力,巩固主流强势媒体地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创新观念,首先要正视现实,充分认清形势。传统媒体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时候不免“慢一拍”,原因可能是害怕给党委政府开展工作帮“倒忙”。其实,越是这种时候,党报越是应该发挥信息获知快速、信息权威等优势,打破“慢一拍”的旧格局,主动介入对热点难点问题的报道。

除了要改变传统观念之外,地市党报想要占据自己的舆论阵地,还应该创新办报观念。要从过去单纯打造“新闻纸”、“信息纸”,向如今要兼顾打造“思想纸”、“观点纸”转变。要做到这些,党报要充分依靠权威、深度报道、各类评论。南昌日报除了经常性刊发评论员文章之外,还新增设了“南昌时评”、“都市茶座”等专栏,从群众身边的小事立言,积极引导社会新风尚,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内容创新:挖掘鲜活题材,加强主题策划,丰富报道领域,降低新闻“工作味”,增强可读性

有不少读者反映地市党报上的新闻可读性不强。我们自己打开报纸,也确实能看到工作总结、会议报道、成就宣传、经验介绍、领导同志活动等新闻充斥版面,而且占版面的分量确实很大,新闻“工作味”很浓厚。难怪读者会讲:都市报、晚报要看半小时,党报只读3分钟。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党报要想占据新闻舆论引导主动权,应花大气力加强内容创新,充分挖掘鲜活题材,加强主题策划,丰富报道领域,降低新闻“工作味”,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一是要做活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这是一个老话题。地市党报是党委机关报,肩负着党和人民“喉舌”的使命,报道相关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是应尽责任。但是,我们在报道的时候,应该尽量从会议材料或领导人讲话中提炼出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用新闻的视角来加以报道,这样才会受到群众的喜爱和好评。这些年来,南昌日报在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方面做了不少创新探索。例如,2009中国“五会”(南昌)经贸恳谈会在南昌举行。按照常规,记者肯定就是直接报道会议情况。但是,记者在一堆材料中看到一本产业招商项目册,细数了一下,其中“绿色生态”项目的比重高达90%。记者敏锐地抓住这一新闻线索,写成了题为“南昌抛出‘绿色绣球’客商争当‘生态女婿”的消息,本报编辑也在领导同志活动稿件诸多的情况下,果断地将这篇稿件编排在了头版显著位置。见报后,赢得了上级领导和读者的一致好评。

二是工作性、经验性报道要注重策划,挖掘深度。对于党报来说,工作性、经验性报道是“重头戏”,也可以说是硬性要求。如何将工作性、经验性的新闻报道做成群众也爱看的新闻?主动策划和挖掘深度是一条好的途径。应该选择一些有较强指导性的典型经验、创新举措、重大成效进行报道。报道中,除了介绍经验外,还应挖掘深层次原因以便于读者形成理性思考和认识。

三是要拓宽新闻报道领域,多采写一些贴近群众、反映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报道。受众的意愿就是媒介的方向。地市党报要创新内容,就要不断拓宽报道领域。要善于从群众生活中发现新闻,鼓励和引导记者多下基层、多深入一线,让读者感受到党报记者就在他们身边,充分激发读者阅读党报新闻的热情,养成他们阅读党报的习惯。阅读多了,认识深刻了,舆论引导力自然就上去了。为增强服务性和贴近性,南昌日报“党报热线”专版全面改版,由每周一期变为每周两期,版面也改为彩版,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此外,南昌日报还积极开展各类与读者交流的活动,进一步拉近报纸和读者的距离,取得较好成效。

形式创新:探索新闻作品结构多样化。优化报纸版面元素,以清新独特效果冲击读者“眼球”

报道形式创新是观念创新、内容创新的具体体现,更是吸引读者、提升舆论引导力的重要因素。党报报道形式的创新问题,迫在眉睫。党报形式创新除了包含版面创新之外,还应该包括新闻作品结构的多样化。

一是要创新新闻写作结构,使之多样化,让读者轻松阅读。报刊上经常是长篇大段文章,甚至长年累月都是一种写作结构,会让读者读起来十分乏味。这种状况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地市党报长期养成的严肃,稳重的传统,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因为没有受众意识。所以,创新新闻写作结构、使之多样化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近年来,南昌日报在新闻作品结构上,屡有创新举措。例如,在一些政策解读文章中,经常采用“背景+解读”的行文结构,在一些反映社会发展变迁的稿件中,经常采用“人物+小镜头+讲述+背景”的形式;在今年再次改版的“地市党报热线”专版中,更是开辟了“今日视点”、“记者调查”、“你问我答”、“来电显示”、“网民看南昌”等板块,不仅增强了新闻作品的深度,还让读者体验了轻松阅读的乐趣。

二是要优化版面设计,运用多种版面元素,以清新独特效果让读者喜闻乐见。好的版面设计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南昌日报近年来十分注重版面视觉优化。在版式运用上注重模块格式,以简约图形打造“不简单”效果,让读者在明快中享受阅读的乐趣;更多运用大照片,增强了版面的视觉冲击力;更注重线条、图表等版面元素的综合运用,使得版面更加现代,让广大读者更喜欢看、更享受阅读,舆论引导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机制创新:完善采编人员培养,考评机制,打造优秀新闻队伍,激发新闻创新“原动力”

创新观念可以改变旧格局,创新内容可以增强可读性,创新形式可以冲击读者“眼球”,创新机制则是所有创新的“原动力”。因为无论是观念、内容还是形式,执行者都是人。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才对党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才和管理机制是激发新闻创新的“原动力”。

一是建立完善采编人员培养机制。在引进、培养人才方面,党报只有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有后劲。南昌日报在一些重要岗位大胆启用新人,给他们锻炼成长的平台和机会。同时,还经常组织年轻记者外出学习,增

强他们的归属感和事业心。目前,我们还在研究“人才兴报”战略,着力培养一批政治上坚定、业务上精干的名编辑、名记者,增强报纸发展后劲,打造报纸核心竞争力。

二是健全完善科学考评机制。媒体竞争归根结底是新闻产品的竞争。要提升党报新闻作品的质量,除了依靠记者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并完善一套科学的考评奖惩机制。为了鼓励创新好作品,南昌日报设立了总编辑基金,每年评选两次,奖励好的新闻作品;实行了首席记者编辑制等多项制度,制订量化考核指标,坚持每日评报、每周小结、每月总结的考评办法,对记者、编辑进行定性、定量考核。同时,还坚持以质为主、多劳多得、奖优惩劣的原则,使采编人员工作业绩与奖金挂钩,充分调动了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办报质量明显提高。

资讯

植入式广告应更显智慧

植入式广告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硬性广告的一种进化与升级,是为了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知品牌诉求、接受广告影响。硬性广告太硬,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面对硬性广告,受众已有防御机制。植入式广告的兴起就是想给传统硬性广告披上一件隐身衣,通过与适当接受环境的高度融合,在不“打扰”受众的同时,化解其防御,渗透其心智。因这种优势,植入式广告已经成为并还将继续作为广告发展的潮流之一。

关键是,植入式广告意味着智慧与规划,绝不是简单的摆入和拼贴,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来,我们越来越多地用“植入式”这个词代替曾经用的“置入式”这个词,“置”太粗放,“植”方显精妙,要想“植”好,要找到、要具备,乃至要培育可“植”的土壤。观众不是不能接受植入式广告,而是不能接受广告植得太粗糙。

面对观众对植入式广告的批评与质疑,媒体、企业应该踏踏实实地研究植入式广告的规律和艺术,吻合人们的收视心态,让植入式广告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和广告形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喻国明/中国新闻网)

比利时推出全球首份3D报纸

据西班牙《世界报》3月11日报道,比利时日报《最后一点钟报》日前推出首份3D版特刊。报道称,这是全欧洲,甚至全世界的第一份3D报纸。在零售时,每份3D版报纸都随刊附赠一副阅读眼镜。

《最后一点钟报》3D版特刊上所有的图片和广告都以3D效果呈现在读者眼前,而文字内容部分依然是2D的。

“我们看到了3D电影、电视,玩到了3D游戏,所以我们想做这个尝试,让大家看到3D的报纸。”该报负责人勒克莱尔说,他们的目标是要把整份报纸“3D化”。

勒克莱尔介绍说,为了推出3D版特刊,该报社的员工进行了两个月的准备工作。《最后一点钟报》的日均发行量约为11.5万份,而3D特刊的发行量超过了这一数字。

第12篇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媒介经营管理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回顾和梳理期间的十个重大事件是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也是对学科的研究和升华。这十大事件都有着独特的创新点,分别是:1979年广告恢复(功能创新)、1985年洛阳日报首创报纸自办发行(管理创新)、1986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服务创新)、1988年媒介多种经营管理办法出台(政策创新)、1991年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问世(理念创新)、1994年央视广告招标(技术创新)、1994年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资本创新)、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体制创新)、1998年中国媒介经营管理学诞生(理论创新)、2006年首张数字多媒体报“播报”问世(融合创新)。文章评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大媒介经营管理事件的实践价值,发掘了十大事件的共同点——创新,以及对未来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媒介经营管理从无到有,从一般到复杂,从肤浅到深刻,从学习到学科,从事业管理到经济管理的过程,回溯媒介经营管理的发展历程,提炼出最具有里程碑意义、最具有深远影响、最值得反复研习的十大事件,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也是对学科的研究与升华,从中发现规律性的、经验性的、尤其是创造性的闪光点,这些光芒跨越了三十年的时空,不仅在当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而且为我们照亮了未来的天空。

一、广告恢复,媒介经营管理由此发轫

1979年元旦后的第四天,晨起读报的天津人翻开《天津日报》的第三版,在新闻之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新奇事物——天津牙膏厂生产的蓝天牙膏。这一天,“蓝天”成为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地区的第一个商业广告。 随即,与报纸上其他新闻显得格格不入的这则广告,本身作为最抢眼的新闻事件,引来了媒体的热烈讨论。据陈培爱教授介绍,1979年1月14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为广告正名》的文章,指出“有必要把广告当作促进内、外贸易,改善经营管理的一门学问来对待”,“我们应该运用广告给人们以知识和方便,沟通和密切群众与产销部门之间的关系”,此文的发表引导人们重新认识广告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改革开放年代广告大发展的序幕就此拉开。(王立纲,2007)

上海电视台于1979年1月28日下午15点30分播出了为上海药材公司制作的名为“参桂养容酒”的广告,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内地的第一条电视广告,也是中国内地最早的影视广告。(陈培爱,1997:80)同时,上海电视台还制定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份广告管理收费办法。3月5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春蕾药性发乳”广告,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条广播广告。同年春天,北京西单出现了广告墙,第一则户外广告出现。3月15日,上海电视台又播出了第一条外商电视广告“瑞士雷达表”。(陈培爱,1997:80)1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

1979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明确肯定了报刊恢复广告的做法,并作了具体规定。10月上海举行了全国部分地区广告业务第一次交流会,会议制订的《广告价目表》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统一的《广告价目表》。

1982 年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广告管理暂行条例》,同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了《广告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1987年10月国务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正式颁布了《广告管理条例》,1988年1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了《〈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1995年2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正式实施。我国的广告业走上法制化建设的道路。

事件评述:正是由于广告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复兴与繁荣,才为媒介管理提供了可能与发展条件。传统意义的计划经济管理在广告为媒介带来切实的市场利益之后,显得捉襟见肘。广告为媒介经营管理插上翅膀是典型的“功能创新”,媒介通过广告行为才具有了收入和盈利的经济“功能”,才有了更强的主体意识和运作空间,才有了“经营管理”的资源和可能。媒介在广告的助推下,和改革开放以后的众多行业一样,步入市场经济的时代,而媒介经营管理的手段也随之越来越市场化,成为真正的“经营”和“管理”。广告对媒介经营管理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改革开放初期,广告可以被称为是媒介经营管理的火车头,没有广告就很难开展媒介的“经营和管理”。所以,作为改革开放以后广告业全面复苏的1979年,可以被看作是媒介管理元年、媒介经营管理的发轫之年。

二、洛阳日报首创报纸自办发行,发行改革延续至今

1985年《洛阳日报》首创“自办发行”,两年之后全国有《太原日报》、《桂林日报》、《柳州日报》、《南宁日报》、《大连晚报》、《郑州晚报》等26家报刊自办发行。“这一举动减轻了邮局负担,缩短了投递时间,提高了投递质量,增加了发行份数,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强了报社自我发展的活力。”(贾培信,1988:3)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和“第一次全国人民邮政会议”决议,中央决定我国报刊发行实行“邮发合一”体制,报纸于1950年起陆续交邮局发行,“邮政合一”初期,杂志发行沿袭书店的发行方式,读者可以随时直接向报刊出版地邮局订阅各种杂志,然后由出版地邮局在杂志出版后按期向订户直接寄发。1953年报刊发行方式进行了两项重大的改革:(1)将大批报刊直接订户从发报刊局转移到当地邮局;(2)将订销局与发报刊局之间直接要数结算关系,改为省邮电管理局汇总后向发报刊局要数并统一结算。报刊发行由邮局“包办”的局面由此形成。在建国初,“邮政合一”的报刊发行模式是符合当时国情的,但到了80年代中期,统一的邮发模式严重制约了报刊的发展。

当时,全国有2000多家报社,但只有邮政发行一个渠道,可谓“万人抢渡独木桥”,“邮老大”占据了绝对的垄断地位。报社跟邮局打交道有很多麻烦,有学者归纳为“五难”:一是“入门难”,新创办的报纸要找邮局办理各种繁琐的审批手续,确定邮发代号;二是“起步难”,报纸刚创办时发行量肯定有限,可邮局曾规定:2万份以上才能交邮发行,不足2万份,发行费按2万份计算;三是“砍价难”,商品交换中本来可以讨价还价,可邮局单方面确定的发行费率最低25%,最高45%,报社想砍价几乎是不可能的;四是“收款难”,读者订阅报纸是先交钱再看报, 但订报款到了邮局手中,报社却迟迟拿不到;五是“保质难”,虽然邮局也向报社许诺及时、准确投递,但发行中的迟、漏、错等现象层出不穷,发行服务不到位,而报社却无可奈何。(吴锋,2005)在这种痛苦的局面下,自办发行降生了。

1984年,洛阳日报社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精心的论证,决定组建报社自己的发行体系,以“报社自办”代替“邮局包办”,经过河南省委宣传部和洛阳市委批准后,1985年正式开始自办发行实验。报社内部成立发行领导小组,建立自己的销售网:在9县6区1市建立发行所,斥资建立运输车队,实行信息化管理,给各发行所配备了微机。自办发行管理严格,灵活多样,费用节省:它强调投递及时,确保市区早7点、县区上午10点,农村在当天下午也可看到报纸;快速处理订户投诉,确保“上午投诉不过午,下午投诉不隔天”;报纸发行的服务水平大大提高,费用却逐步降低,在报纸不断扩版的情况下,费率仅为20%。

《洛阳日报》自办发行后,发行量不降反升,扩大了报纸影响力,党委政府满意;服务质量明显改善,读者满意;发行成本大幅降低,报社领导满意。这一事件经过中央有关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1986年,《太原日报》等6家报纸开始自办发行,由此拉开了全国范围内自办发行改革的风潮。天津日报在1988年率先突破邮发体制,成为全国首家自办发行的省级机关党报。1991年全国报刊自办发行协会成立,为隶属于中国记协的国家一级法人社团,截至2007年已有会员200多家,遍布全国200多个城市。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实行自办发行的报社约800家,虽然只占全国报纸总数的40%,可这些报社创造了80%以上的广告份额,其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也明显好于邮发模式。(吴锋,2005)

事件评述:报刊自办发行,是改革开放以来,媒介管理的一次重大创新和改革。改革的理由看似简单,由于当时旧的邮政发行体制不再适合报纸经营和发展的需要,而改革的结果却发人深省,报刊不仅能通过内容产生影响力,在被长期忽略和禁锢的传媒经营中也能“管理出效益”,激发了传媒人的创新动力与改革激情。洛阳日报带头创新,引发了全国报刊发行的改革浪潮,这一创举可以被归入“管理创新”,即媒介经营管理在遇到阻碍时,通过管理创新实现自身发展。报刊自办发行的改革到今天还在继续,整合营销传播、物流管理等新兴的经营管理理念正在积极充实到这一媒介经营改革与创新之中。从报刊自办发行的历程中,可以深深体会到,对于媒介经营管理而言,创新是一种常态。

三、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广播走上多元化经营管理道路

1986年12月15日凌晨5点钟,随着激荡人心的音乐和呼号“珠江,珠江,珠江通四海,经济第一台!”的出现,中国内地第一个直播电台——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了!这是一个用全新的广播方式广播的频道,她一反传统的“录播”方式和“分割式”节目编排,采用“以新闻信息为骨架,以大板块主持人节目为肌体”的形式,每逢半点播出新闻,每逢正点播出经济信息,其余时间根据“广播节目以时间为轴纵向延伸”的特点,按听众的收听习惯和需要安排内容,通过主持人灵活地将新闻、资讯、服务、娱乐等各种话题熔于一炉,开通热线电话与听众即时交流,多姿多彩地直播。(余统浩,2006)为听众提供最新最快的信息服务。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广播改革,在广播形式和内容安排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了,但更重要的是,为媒介经营管理导入了“服务”的理念,媒介不仅是新闻单位,也是受众的服务机构。珠江台的成功和后来系列台的建设,使广东电台焕发了青春,也引领中国的广播改革进入“珠江模式”时代。

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采取让更多的听众直接参与办节目的办法,缩短了电台与听众的距离。开播一年来,听众直接进入播音室发表评论意见,或参与各种活动的超过1000人次,听众来信则超过100万封,每天打来的电话也超过300次。听众普遍认为“经济台丰富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具有时代感的节目安排,使人耳目一新。”为了更好地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广东、上海、天津、辽宁、浙江等省、直辖市相继成立了经济台。(陈玉清,1988:7)

而广东电台在开创了经济广播电台之后,尝到了改革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丰收。又于1989年开办了新闻台,1990年开办了音乐台,1992年开办了英语台,1994年又开办了收费的交通台、股市台等。(曾广星,1996)一时间开风气之先,形成“珠江模式”。

2006年12月15—16日,中国广播电视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中国广播改革20年高端论坛”在广州隆重召开。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会长李丹在开幕词中指出,20年前开播的珠江经济广播电台,以“珠江模式”揭开了中国广播改革的序幕,开创了中国广播划时代的发展历程。

事件评述: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诞生是广播经营管理趋势的体现,是“由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由全国媒介向地方媒介转变”、“由‘广’播向‘窄’播转变”。(邵培仁,2002:339)把为受众“服务”做到了实处,在当时这是“服务创新”。广播发挥自身应有的社会功能,而这一功能是广播最基础的功能。(Paddy Scannell,1996:23)由于这一改革顺应了历史和媒介管理的改革潮流,一时间全国各地的经济广播电台如雨后春笋,迅速壮大了广播产业。直到今天,交通台、文艺台、音乐台等专门化的“窄播”电台依然是广播电台改革发展的主流方向,受众更加细分,更加“小众”,服务对象的针对性也更强。而这些现象更加验证了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在1986年改革的成功与意义深远。

四、媒介多种经营管理办法出台,媒介管理政策规章日臻完善

198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报社、期刊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此后新闻出版署征得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同意,就这个《暂行办法》作了几点说明。这两个文件明确规定:报社可以开展国家政策允许的、与本身业务有关的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文件还规定了报社开展多种经营的范围及有关政策,其中第三条规定报社经主管机关批准,“可以结合本身业务和社会的需要举办经济实体(如造纸厂、印刷厂等)。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后,依法从事经营活动。”这就给报社的经营活动放宽了政策,使报社更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报社过去办的企业也合法化了。文件还指出报社的经营活动应由经营部门负责,其所办的公司、企业,均不得从事与本身业务无关的纯商业经营。《暂行办法》公布之后,全国许多报社纷纷举办多种经营项目,有的办企业、公司,有的搞服务、交流等等。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北京各中央级及国家各部委所属报纸办的公司、企业就有80多家。各地报社也纷纷搞起多种经营。这对增加报社经济活力,促进报社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起着积极的作用。(贾培信,1989:3)

媒介经营管理法规是“党和政府对新闻事业的宏观控制和直接管理”(邵培仁,2002:102),是媒介经营管理的外部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媒介经营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媒介经营管理法律法规与行政规章,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这些规章制度是媒介经营管理他律的主要手段和内容。包括:《期刊管理暂行规定》(1988)、《报纸管理暂行规定》(1990)、《关于报社、期刊社和出版社刊登、经营广告的几项规定》(1990)、《有线电视管理规定》(1994)、《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199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2002)、《期刊出版管理规定》(2005)、《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2005)、《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2005)等。

事件评述:媒介多元化经营一直是媒介经营管理者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反复实践、反复思考的内容,从政策层面上看,198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报社、期刊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无疑是有着划时代积极意义的,是重大的“政策创新”。虽然这个《办法》从诞生之日起就曾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甚至存在着并非仅仅小范围的反驳之声,但正如任何的改革都会带来争议一样,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媒介多元化经营的确可以给媒介带来活力,只不过同时带来的还有对媒介经营管理者的能力和魄力的挑战。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办法》保障了改革开放初期媒介经营管理改革的成果,用政策规章的形式保证了“有偿经营”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为后一阶段的改革做好了政策的准备与理念的铺垫,也为媒介经营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作了有益的尝试。

五、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问世,媒介经营管理结合他律与自律

1991年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次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媒介经营管理的自律条件进一步完善,媒介经营管理走上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道路。

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1981年中宣部新闻局和首都各新闻单位共同制定的《记者守则》,有1987年中央发布的《关于纠正当前新闻界不正之风的几点意见(草稿)》等,但作为全国性的第一个新闻职业道德规范——1991年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次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却是最为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其后还有1993年中央明确禁止“有偿新闻”的“七三一通知”,1994年4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修订稿)等等,都是对职业道德准则的维护与完善。

职业道德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它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新闻职业道德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生活制约下形成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应当遵循的职业行为的道德准则。职业道德是处在不断建设之中的,新闻行业也必须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中国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维护新闻工作的严肃性和声誉,对于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对于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保证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事件评述:如果说市场经济是“看不见的手”可以通过供需调节和价格变化影响媒介,那么行政管理就是“看得见的手”,通过规章制度来直接调控媒介,实现对媒介的经营管理。但在这两只手之间还有“第三只手”,既有形又无形,既不像市场那样完全通过自发的、滞后的调整,也不像行政管理那样是刚性的、先验的。这就是以道德约束为主要手段的媒介自律,这也是媒介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问世是媒介经营管理的“理念创新”,媒介经营管理导入了“职业道德”、“伦理”等自律理念。对道德与伦理的重视,是全球媒介变革共同的必经之路。(Nick Stevenson,1999:1)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来看,媒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媒介经营管理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媒介经营管理必须是他律和自律相结合,不能有“短板”。(待续)

[参考文献]

[1]陈培爱(1997).中外广告史.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Chen Pei-ai(1997). History of China and Foreign Advertising. Beijing: China Price Press.]

[2]陈力丹(2002).关于媒介资本的几个问题.采写编,(1),第21 页.[Chen Lidan(2002). Several Questions about Media Capital. Interview and Editor,(1),p.21.]

[3]陈玉清(1988). 中国新闻年鉴.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Chen Yuqing(1988). China Journalism Almanac. Beijing:Institut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hina Social Science Academy.]

[4]董素玉,聂焱,令伟家(2005-11-21).命运各异:历届央视广告“标王”的沉浮录.经济参考报,第6版.[Dong Suyu, Nie Yan, Ling Weijia(2005-11-21). Different Fate: King of AD in CCTV. Economics Reference Paper,p.6.]

[5]姜虹(2004-11-24).52亿人民币轻松入怀 央视标王蕴含的标杆意义.中华工商时报.[Jiang Hong(2004-11-24). 5.2Billion easily comes to CCTV with the potential meaning in the King of AD. China Industry and Commerce Times.]

[6]贾培信(1988).中国新闻年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Jia Peixin(1988). China Journalism Almanac. Beijing:Institut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hina Social Science Academy.]

[7]闵大洪(2006).中国报业集团十年探索奋进.中国报业,(2).[Min Dahong(2006). China Press Groups Explore in decade. China Press,(2).]

[8]邵培仁(1994).新闻媒介管理改革浅议.新疆新闻界,(6).[Shao Peiren(1994). Discuss on News Media Management Reform. Xinjiang Press,(6).]

[9]邵培仁,叶亚东(1995).新闻传播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Shao Peiren,Ye Yadong(1995).News Communication. Nanjing: Jiangsu People Press.]

[10]邵培仁(2002).媒介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Shao Peiren(2002). Media Management.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1]邵培仁(2007).文化产业经营通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Shao Peiren(2007).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Chengdu: Sichuan University Press.]

[12]王立纲(2007).起飞与壮大——中国报业改革三十年备忘.青年记者,(11),第19页.[ Wang Ligang(2007). Take off and Develop – Memo of China Reform in Newspaper. Young Journalist,(11),p.19.]

[13]吴锋(2005). 从边缘到中心——《洛阳日报》发行20年回眸.传媒,(10),第16页.[Wu Feng(2005). From Edge to Center—Look back on Luo Yang Daily’s circulation in 20 years. Media,(10),p.16.]

[14]吴湘韩(1999-10-15).传媒与资本市场“眉来眼去”.中国青年报.[Wu Xianghan(1999-10-15). Media begin eye contact with Capital Market. China Youth Daily.]

[15]余统浩(2006).关于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诞生的记忆.南方广播研究,(11).[Yu Tonghao(2006). The Memory about the birth of Zhuajiang Economic Radio Station. Southern Broadcast Research,(11).]

[16]曾广星(1996).十年广播改革回顾与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S1),第20页.[Zeng Guangxin(1996). Rethink of Broadcast Reform in 10 years. Journal of China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S1),p.20.]

[17]周婷(2007-11-19).文化创意产业期待点石成金.中国文化报,第1版.[Zhou Ting(2007-11-19). Cultural Creativity awaits turning into Gold. China Culture Newspaper,p.1.]

[18]Gracie L. Lawson-Borders(2005). Media Organizations And Convergence: Case Studies of Media Convergence Pioneers.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