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1 21:59: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街道文化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主要工作成绩
近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文化设施建设工作,不断加大投入、改革创新,使我市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工作得到了较大改善。我市连续18年保持“全国文化先进县”、连续20年保持“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荣誉称号,2011年荣获省农家书屋、文化市场管理、艺术考级、农村电影放映等工作先进单位,我市文化工作在市文广新局业务考核中名列前茅。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市政府把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了“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年度工作计划,与城乡建设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实施。每年多次听取文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文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时,把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市直有关部门和各镇、街道综合考核,与评先树优和干部使用挂钩,增强了各级干部抓好文化设施建设的责任感。职能部门及各镇(街道)相应地设立了有关文化组织机构。
(二)抓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搞好硬件设施配套。近几年,我市先后投资300多万元为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修缮馆舍,购置设备,购置图书,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改善展陈条件,依法征集文物等,改善了我市“三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综合文化站)的环境和条件。为推进镇村文化设施建设,市政府今年把“新建完善200个农家书屋、200个农村文化大院”列入为群众办好的十件实事。目前全市多数镇(街、区)都基本建成了综合文化站,部分村(社区)建起了标准化文化大院、农家书屋。调查组实地察看了部分基层文化设施,镇的社区为群众提供了理想的休闲、娱乐、健身、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村的文化大院设有配套的图书室、阅览室、娱乐室、电子阅览室、游戏室等,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被评为“全省优秀农家书屋”和“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优秀规范化站点”。投资3200多万元,建成市广播影视大楼,有线电视实现了村村通。
(三)积极开展大众文化活动,不断繁荣文化市场。近年来,我市每年都组织大型综合性文化活动100余场次。积极开展以特色文化为龙头,以节庆活动为载体,以大型活动为导向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据调查,全市每年经常参与各类形式文化活动的人数达40多万人次。真正做到了年有大活动,月有中活动,周有小活动,节庆掀,常年不断线。特别是社区文化节、春节电视晚会、“文明之夏”、“唱响”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已成为我市广受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品牌。各镇(街、区)结合实际,推出了辉渠桃花节、柘山老子文化节、石埠子樱桃节、金冢子甜瓜节、辉渠有子文化节等一批各具特色的节会品牌。我市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城乡全覆盖工程得到了上级政府的充分肯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不够健全。一些文化站舍因年久失修,已不能使用。文化设备短缺,文化馆、站、室均缺少用于工作和开展活动的必要设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文化工作的开展。
2、文化设施建设仍有不到位之处。一是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镇(街道)与镇(街道)之间的文化设施建设存在差距。二是农村文化场所存在被挤占、挪作他用的现象。
3、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公益性文化服务功能欠缺,市、镇、村文化阵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有待加强。“三馆一站一中心”目前状况很难满足面向群众免费开放的要求。调查中发现我市文化部门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培养人才工作也因资金、场地限制难以开展,制约了全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三、建议意见
各级政府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加大投入,加强引导,努力搞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一)不断提高对文化设施建设的认识。文化设施是提供文化服务的基础,是文化活动的前提条件。市政府及职能部门要继续加大对我市文化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使我市文化设施建设不断上质量、上水平。深化文化市场的改革和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允许和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人兴建、管理、经营文化设施。实行国家与集体、个人相结合,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格局,实行目标与实效相结合,不断提升我市文化设施建设水平。
【关键词】 群众文化;公益;惠民工程
一、文化馆的职能与职责
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化阵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其主要职能有:丰富和活跃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普及科学文化艺术知识;指导社会文化活动的普及与提高;开展社会宣传与教育。目前,乌鲁木齐市文化馆的主要职责是:承办政府主办的各类社会文化活动,运用各种艺术手段,组织群众寓教于乐,开展各类社会文化艺术活动,包括正常性的阵地活动,乡镇、社区、村落、机关单位、企(事)业、学校、广场等文化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为群众提供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服务;辅导、培训群文系统的在职干部、文艺骨干和社会团队,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人才;加强对乡镇、社区、企(事)业、机关、学校、文化站(室)、俱乐部的文化工作指导和文化活动辅导;组织、辅导和研究群众文艺创作,开展群文理论研究,开展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搜集、整理、研究、开发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挖掘、保护和继承民间文化遗产;开展对外社会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等。
由此可见,市级文化馆的工作内容丰富,功能全面。但为满足全市各族群众的文化需求,仅凭市级文化馆发挥作用是远远不足的,需要建立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网络。
二、乌鲁木齐市文化馆(站)现状
根据前期的调研发现,目前,乌鲁木齐市(简称乌市)基层公共文化馆(站)发展不平衡,作用发挥也冷热不均。
1、部分领导干部对文化,尤其是基层群众文化认识较片面,认为基层文化建设就是简单地开展一些活动,甚至还有些人认为开展文化活动是费钱耗时之事,可有可无。
2、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部分区县存在区(县)级文化馆有馆无舍、乡镇文化站选址不科学、社区文化室被挪作他用或无社区文化室等现象。
3、基层文化专(兼)干流动性大,市文化馆每年都辅导和培训基层文化专兼干,但效果不明显,很多专兼干在培训之后,因各种原因无法从事群众文化工作,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同时,大部分文化专兼干身兼数职,无法潜心思考和实践本地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4、基层文化活动缺乏资金,一是设施设备配套资金少,部分基层文化站(室)文化设施设备、演员服装陈旧;二是活动经费少,部分社区广场展演没有经费,演员排练、服装租赁、路费全部自筹;三是创作资金全无。目前,由于缺少创作资金,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很多活动仅限于唱歌、跳舞、敲锣打鼓。
5、基层文化活动缺乏考核,目前,尚未将基层文化活动、基层文化设施设备发挥作用等内容列入考核,无法引起各级领导重视。
三、对发挥文化馆(站)作用的思考
根据乌市文化馆(站)现状,作为市级文化馆,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树立全市群众文化一盘棋思想
将七区一县的群众文化工作纳入市文化馆的工作中,形成上报制度,即七区一县将全年的工作和阶段性的工作上报市文化馆,以便于市文化馆了解掌握全市的群众文化的动态,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合理的调配资源,更好地指导工作。将全市有条件的文化馆(站、室)纳入全市群众文化网络系统,实现文化信息共享、文化资源流动提高文化服务水平。
2、挖掘新的文化增长点、新亮点
在全市开展有影响力、持续性的品牌活动。如:每年一届的中老年艺术节、少儿才艺大赛、残疾人才艺大赛、农民调演或汇演。
3、抓好文化创作工作
一是设立创作奖,开展全市的文艺创作征集,对优秀的文艺作品给予奖励。二是调动全市创作人员的积极性,成立创作队伍。三是创建优秀文化作品库,大型文化活动优先选用,并将作品用于基层文化馆(站、室)展演活动,形成资源共享。四是调动各文化馆(站、室)创作积极性,优秀的文化创作作品定期在市文化馆内部刊物发表。
4、加强对文化专(兼)干的辅导和考核
一是注重实际,根据乌市冬季户外活动少的特点,每年11月至次年的4月举办文化专(兼)干辅导。同时,将辅导和岗位练兵结合起来,分层次培训,并邀请专家进行针对性辅导。二是注重实效,每年定期从工作量、组织活动能力、业务水平、参与活动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考核。
5、加强与新闻媒体、各族群众的沟通,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媒体向广大群众预告全市大型活动(包括各区县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方便群众观看。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加大自身工作的宣传力度,让政府和市民了解基层群众文化工作。
6、关注弱势群体,提高群众文化均等化水平
重点增加对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特殊人群的服务。采取选派专业老师定期上门辅导,政府购买演出等形式,推动优秀资源向特殊群体倾斜。
7、公益性文化惠及百姓,还需各方面的支持
一是需要推动制度建设,探索完善群众文化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制定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文化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群众为主体的评价和监督机制。二是需要加大投入和保障,将群众文化服务、活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机制。三是需要完善队伍建设,探索能够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完善基层文化机构编制,落实学习培训方面的政策措施。四是扩大参与,推动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局面。各级政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投入群众文化建设,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 李锦昆,杨立新.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湖北社会科学,2005.09.
[2] 葛晓红.浅谈群众文化,华章,2011.
[3] 陈洪.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现状分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4.
关键词:基层文化部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240-01
基础文化部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部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基层文化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帮助。
一、综合基层文化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街道综合基层文化部门是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市区文化馆、图书馆的延伸服务机构,肩负着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任。
1.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占领了社区思想文化阵地,提升了幸福指数;
2.直接为社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在新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街道基层文化部门不仅要强化免费开放服务,而且要组织开展“文化三进社区”和“文化走亲”活动。村级文化事业的规划、建设、指导离不开基层文化部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街道基层文化部门去组织实施,街道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文体团队的管理更需要街道基层文化部门去发动、去发展。由此可见,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街道基层文化部门所面临和承担的工作是繁重而艰巨的。
(二) 助推文化遗产保护
近年来,各地站干部以强烈的文化责任担当,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工作,发掘发现和搜集整理了数量可观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1.街道综合基层文化部门通过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文化底蕴,编写传说典故,使旅游景点的山水富有灵气和文化内涵,从而大大提高了旅游景点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2.街道综合基层文化部门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民间传统、大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及民俗表演项目,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成为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通过整合社区各种教育资源,借助“政府扶助、面向社会、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利用文化活动中心的电化教育场地和文化共享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活动,提高群众各种素质和致富技能,使社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熏陶,从而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梦想、懂经营、善管理、爱科技的新型农民。
二、综合基层文化部门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面临的困惑
1.管理体制问题。由于《街道综合基层文化部门管理办法》缺乏刚性的约束机制,难以保证基层文化部门人员不务正业、当杂差使用。基层文化部门上有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受当地街道政府的直接领导,导致管理体制不顺,文化政令不畅,行政干预较多,严重影响自身职能的发挥,影响基层文化部门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建设。
2.专职专用问题。街道综合基层文化部门干部常年充当街道干部和文化员的双重角色,长期承担街道政府的中心工作任务,很难履行文化工作职能,很少有精力去考虑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产生了文化专干不专的问题。一些街道随意变动基层文化部门干部的岗位,有的则长期在编不在岗,更有甚者,个别街道连基层文化部门长都是身兼数职,人员不稳定,结构不合理,致使基层文化部门干部常常不务正业。
3.职能错位问题。一方面服务职能泛化。街道综合基层文化部门就像一个小文化局,管了大量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很多需要垂直部门解决的问题,上级文化部门却要下指标、定考核。另一方面管理职能弱化。街道综合基层文化部门的权力层层上划,而责任层层下压,文化部门的工作任务层层加码,导致权力与责任不相称,在实际工作中街道综合基层文化部门往往只负责任,没被赋予权力。
4.管理考核问题。现阶段,各地街道综合基层文化部门实行的是“条块并重、双重管理”运行模式,表现在管理考核上重行政工作、轻文化活动,重阵地建设、轻文化服务,重量化指标、轻结果运用,从而导致街道基层文化部门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开创性普遍不高,热衷于得过且过,应付了事。
三、强化综合基层文化部门职能作用的几点对策
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程中,街道综合基层文化部门要在办站理念上实现从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从单向供给向双向互动转变、从看门守站向开门办站转变,必须要在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作机制、发挥服务作用、加强自身建设上下功夫、找出路、求突破。
(一)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要进一步明确街道对综合基层文化部门在人员编制、经济待遇、硬件建设、日常维护及经费保障等的行政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综合基层文化部门的队伍管理、业务指导和专业化建设职能。要通过街道综合基层文化部门法人登记,赋予独立法人主体资格,确定一名专职的基层文化部门站长为法人,使街道综合基层文化部门人员专职专用,分工明确,并在人员调配、计划制定、经费使用上有更多的自。进一步落实基层文化部门法人地位,对规范基层文化部门标准化建设、强化基层文化部门服务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进一步完善运作机制
1.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根据基层文化部门年度考核办法,分解任务到人,量化细化职责,基层文化部门站长要与街道政府和县市文广局分别签订目标责任状。
2.推行项目管理。为化解基层文化部门人少事多的矛盾,提高服务效能,对全年工作计划推行项目化管理,把任务量化到人,落实责任,年终考评。这样,既便于跟踪工作进度,又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3.实行激励机制。以基层文化部门考评定级和创建文化强镇为载体,对星级基层文化部门和优秀文化员进行表彰奖励,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以提高文化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年度考核为依据,注重实绩,奖勤罚懒,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先进评比、职称晋升、人事调动的主要依据;以展示展评为动力,通过文艺作品创作、表演的评奖,出戏出人出精品,以此来激励文化员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三)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改革基层文化部门人员录用制度,逐步建立起完整、公正、健全的从业资格制度,对于新招录基层文化部门人员,建议采用先面试后笔试的办法,重点录有具有艺术类专业知识的高校毕业生,或者直接向社会上招收有文艺特长的专业人员充实到基层文化部门队伍,逐步扭转街道基层文化部门人员学历偏低、特长欠缺、辅导不强的状况。同时,全面加强在职文化员队伍建设,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组织文化员才艺大比武活动,形成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竞争态势。建议省文化厅出台政策鼓励在职人员通过岗位培训、学历进修、继续教育等形式,提升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逐步形成以大专以上学历、中高级职称为主体的基层文化部门专职干部队伍。
(四)进一步发挥服务作用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应突出综合基层文化部门的主导地位和主体作用,制定综合基层文化部门的服务标准和业务规范,完善服务公示制度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一次性向农民群众告知开放时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认真做好现场咨询、窗口接待、场所引导内容讲解等服务工作,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基层文化部门工作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树立“群众第一”的服务理念,坚持“普遍均等”的服务原则,在服务中完善规范,在规范中提升质量,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免费开放服务中享受文化、丰富人生、得到实惠。
(五)进一步拓展管理范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文化生活逐渐活跃,群众文化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为适应形势需要,基层文化部门人员除开展正常的“送文化进社区”活动外,主动深入社区开展业务辅导,积极组织“种文化”、“文化走亲”、“文化结对”、“文化低保”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惠民活动,努力把“文化种子”种到老百姓的“家门口”,扎根到基层的文化沃土中。因此,街道综合基层文化部门专业干部更要把管理服务的手臂伸向社区、社区、学校、军营、企业、家庭,努力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充分享受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红利”。同时,各街道综合基层文化部门要制订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文化阵地的人、财、物的绩效管理,使最小的文化投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要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安全管理,确保活动有序进行,防止人为事故发生;要协助县级文化行政部门开展文物普查、宣传和保护工作,开展行政执法工作,协助做好社区文化市场管理及监督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视,基层文化部门应该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有效的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以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带来积极点的帮助。
参考文献:
一、组织保障
区现有9个镇、3个街道、1个工业区,这次涉及到文物普查范围的有8个镇和1个街道,其中镇、镇、镇、路街道为重点普查单位。3月19日后,8个镇和1个街道先后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任组长、文化站站长任副组长的文物普查工作小组,并结合本区域情况落实文物普查员、文物普查经费、制定文物普查工作计划和文物普查制度。区文普办还专门组织了培训班,对文物普查员进行应知应会的岗位培训。目前,我区现有文物普查员34人,均持有市文普办颁发的文物普查证。大部分镇、街道文物普查组已落实普查经费,较多的有7万元,一般在1-4万元之间,并配备了照相机、电脑等必要的普查设备。
二、宣传动员
根据市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要把宣传工作贯穿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过程”的工作要求,区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工作的通知》,全区各镇、街道文物普查组在宣传动员工作方面推进力度都较大,镇为了把“三普”工作推进到每个村、居委,镇政府专门下发红头文件,召开了全镇普查工作动员大会,村、居委主任参加了会议。由于组织和宣传工作做到位,镇文物普查工作小组在下点调查时,每到一处,都有村主任陪同调查,召开座谈会,普查工作得到许多热心村民的帮助,有的写信告知新的普查线索,有的热心联系普查对象,更有85岁的老人不顾雨天路滑,主动带路,担当向导。梅陇镇尽管没有被列入本区的重点普查单位,但是在镇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专门发送通知至各村、居委,对梅陇的文物普查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并要求各村、居委指定文化服务员担任联络员,负责基层信息调查上报。华漕、、七宝、江川、吴泾文化站(馆)充分利用横幅、有线电视、电子显示屏、信息报、村、居委文化活动室宣传栏的阵地,向群众广泛宣传文物普查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并公布电话,广泛征集文物线索。马桥、莘庄通过召开知情人士座谈会,专程走访当地老人和知情人士,宣传文物普查的意义,动员大家积极提供线索。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区文物普查员共走访了村、居委会及相关单位共计105个,召开座谈会35个,走访人员544人次。
为进一步扩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宣传面,区文普办安排专车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招贴画送到各镇、街道文化站,要求下发至村、居委文化活动室,全区共张贴宣传画360张;在区电视台和莘庄地铁北广场电子屏播放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标语;制作了文物普查的宣传版面,在13个镇、街道巡回展出,将宣传版面电子版在文化信息网上展示。
三、初步成果
4月份,区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走访了9个镇、街道文物普查组,了解基层文物普查起步情况,并对普查方法予以指导。5月份,区文普办再次走访江川、、马桥、等文物普查组,对普查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6月27日,区文普办召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上半年工作情况交流会,对全区普查情况进行汇总。目前,全区各镇、街道普查工作进展情况良好,各普查小组都在按计划积极走访村、居委和普查点,除对已登录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外,更着重于通过摸底调查,采访知情人士,排摸发现新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点线索。至6月底,全区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点50处,其中古遗址5处、古墓葬4处、古建筑9处、石刻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29处(详见附件)。在此期间,区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新发现的文物普查点选点进行实地调查和拍摄。
四、先进事例
我区文物普查员本着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积极主动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文物普查一般都在野外作业,无论寒暑,不分晴雨,普查员常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从一个普查点赶到另一个普查点,交通主要靠自行车和步行。为了调查时期军事的设施碉堡,普查员要钻进长满齐腰的荒草进行测量和拍摄。为了拍摄古桥上的桥联和桥额上的文字,普查员要在很陡的河岸架起相机架,有时还需趴在满是泥土的桥面上进行工作。在高温天里,我们的普查员仍然坚持工作。普查员们都充分认识到这次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文化的连接和传承的重任。镇的三名文物普查员长期从事文化工作,2名已经退休,1名也已五十出头,在文化站领导的支持下,每周三、五下乡普查,一个村一个村地召开老人和村民座谈会,向村民宣传文物普查的重要意义。5、6月份是的梅雨季节,他们仍风雨无阻坚持普查工作,有一次普查员老沈为了仔细辨认桥侧面的字迹,一不小心摔在河里。每周一、四,镇的普查员就集中在文化站整理普查资料,联系落实下一普查点的走访对象和参加座谈会人选。在他们的努力下,镇的文物普查工作成果喜人,至6月底,镇已在16个村召开座谈会,走访村民112人/次,复查不可移动文物14处(件),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点19处;梅陇镇的老郭是一名文物普查志愿者,他先从了解梅陇的历史入手,从有关同志和区、镇图书馆、地摊上收集与梅陇历史有关的资料书籍,逐一研究确定调查点,走访知情人,或到茶馆、老年活动室捕捉有用的线索。他自己动手制作图文并茂的文物普查电视宣传片,在镇电子显示屏和社区学校各个班级上播放宣传,让更多的人知晓、投入到这次文物普查中。在他的积极努力下,梅陇镇文物普查组已经走访16个村、居委和单位,采访20余位干部、群众,对梅陇地区的历史遗存有了基本的了解;马桥文物普查员老顾和莘庄文物普查员老王,他们虽然年纪较大,但是工作热情仍然很高,工作相当认真,从查阅文献资料入手,并逐一实地勘察;华漕镇文化站分管文物普查的副站长发挥站内普查员年轻人有朝气的特点,把文物普查宣传工作做得有亮点、有新意,利用华漕镇中心街区和文化中心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宣传口号,同时在这些区域悬挂宣传横幅,还在华漕信息报上刊登有关宣传文章和标语,认真宣传文物普查的重要意义;江川街道文物普查组,除对已掌握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外,还重视工业遗产的调查,现已初见成效。
五、存在问题
从全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情况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1.各镇、街道在区域内调查和信息采集的进度参差不一,个别进度缓慢;
2.个别镇、街道尚未落实年度的普查经费。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1.普查员队伍不稳定,普查员岗位未真正落到实处。一些镇、街道的普查员由文化站的文化干部兼任,而这些文化干部担任了普查员后原岗位工作未作相应的调整,工作一忙,就把文物普查的工作给忽略了;
2.一些单位强调客观困难,主观努力不够,存在责任意识不强的现象。
六、下一步工作思路
根据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上半年开展情况,区文普办对下半年的工作提出如下思路:
1.各镇、街道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继续重视加强下阶段文物普查工作的领导,建议各镇、街道在检查总结上半年文物普查工作开展情况的基础上,布署好下半年的文物普查工作,并及时做好2009年度文物普查的经费预算工作;
2.继续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工作,广泛宣传文物普查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公开征集文物线索,使文物普查家喻户晓,使广大民众理解此次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调动、增强民众参加文物普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文物普查的社会认同度和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把宣传动员工作贯穿于普查工作的全过程;
3.老地区是全国闻名的机械工业基地,基地的建设过程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办我国工业的方针政策,其特定的历史人文背景,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为工业遗产专题普查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区文普办决定对上世纪五十年代新建和迁入老地区和吴泾地区的电机厂、汽轮机厂、锅炉厂、重型机器厂、发电厂、吴泾化工厂、吴泾热电厂、焦化厂、电化厂和炭素厂等大型企业为主,进行工业遗产的专题普查;
4.进一步扩大调查面。在目前新发现普查点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摸底调查、走访当地老人、召开座谈会、采访知情人士等不同的调查形式,寻找和挖掘新的普查点,根据的区域特点,重点关注:(1)农业遗产(1980年前的水利设施、水闸、老码头、旧窑址、老粮库);(2)1950年至1970年特定历史阶段的重要遗存和建筑;(3)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空间、老字号、乡土建筑等。下半年基本结束户外调查;
5.根据7月17日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现场会精神,我区下半年文物普查工作重点是:(1)科学规范做好新发现文物普查点的信息采集和登录工作,特别要重视收集其历史变化过程和轨迹的相关信息。(2)根据国家文物局表格和市补充表格要求的内容,按照市文普办下发的范本表格的填写内容,注意采集与三张表格相关的普查信息。(3)认真做好我区25处已公布的市、区文物保护单位和29处已公布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复查工作;
乡镇干部,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的领导者和执行者,担负着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重大责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宣传培训工作心得体会合集,欢迎借鉴参考。
宣传培训工作心得体会一:
2015年5月24日至27日,我作为XX矿业的一员有幸参加了井矿集团组织的新闻宣传工作培训班学习。
此次培训活动由原XX能源集团组织人事部部长XX讲授公文写作,集团公司政工部副部长XX讲授新闻摄影拍摄知识,并组织收看了《新闻写作技巧》等光盘,课程安排紧凑,实用性强。培训时间虽短,却使我受益匪浅。
扎实基础、积累素材、"真实"文风。
无论公文写作还是新闻写作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层信息的收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详实的各方面资料和信息,我们的写作就会空洞无物,缺乏生命力。为了积累素材,不断充实自己的"信息库",要多走、多听、多看、多问,加强与上级领导、机关部室、基层职工的沟通与联系,搜集来自横向、纵向的各方面线索、信息。其次,通过总结会议精神、领导讲话、会议发言,努力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及知识,充实自己的写作,使自己的写作具有"真实" 的文风。
把握要领,事半功倍。
写作讲求立意准、主题明、选材精、布局当、辞章美。准确领会单位、领导的写作意图,明确定位,有的放矢;主题旗帜鲜明,高度集中,正确新颖,切合实际;选材精炼,突出重点,彰显亮点,切忌空洞说教;布局恰当,简单明了,思路清晰,统筹兼顾;辞章优美,用心打磨,炼字、炼词、炼句、炼篇,使文章既精炼又优美,抓好这五个环节写作就会事半功倍。
提高文学素养,提升综合素质。
应用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不过分追求文辞华美及文章韵味,但这并不代表应用写作就一味的枯燥乏味、模式固定,要因时因境而异。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提高文学素养,使写作既体现应用性又适当表现文学性,增添写作色彩。同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在增强战略思维和大局意识上下功夫,时刻把眼光放在行业的发展大势上,了解单位年度和中长期发展的工作目标及工作重点,拓宽自己的眼界与思维。
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我相信只要我们以上述问题为突破口,持之以恒,写作水平一定会日渐提升。
宣传培训工作心得体会二:
为了更好地贯彻我行团委的工作计划,提高我行青年员工的写作水平,2015年6月18日晚,佛山分行团委在分行七楼会议室举办了团委宣传工作训班。培训班由分行的杨光同志讲解信息编写技巧和分享写作经验,各支行团委宣传委员及各支行团员代表共50人参加培训。
此次培训是以我行团委本年度的工计划,巩固团宣委工作,培养写作人才为主要目的。为了可以更进一步加强团的宣传工作,反映我行团员青年的先锋模范,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我行团委工作的基点,因而团委的公文写作和处理的质量也要不断提高。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公文写作水平,才能更进一步做好团委的宣传工作,发挥我行团委宣传的作用。
培训班上,杨光同志其中为我们讲述到如何写好信息稿件,万事开头难,从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八个字概括描写事件的开头,用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四个重点详细阐述这整件事件。还对文件各文种使用、行文规则、写作规范以及公文文体、用语简单做了介绍。对通知和通报、请示和报告、函、会议纪要等文种在写作过程中常见问题进行了细致解讲和举例说明。现场还做了个小测验,即时测验我们的学习成果鉴定,现场形成一片学习的活跃氛围。
培训班结束时,团委副书记孟缓缓作出了总结发言,她说,这次培训杨光同志准备内容很丰富,对日后工作上的写作有很大帮助,这次的培训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希望我们能够通过这次培训,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团委的宣传作中发挥更好的写作水平,提高自身的公文写作。
本人把这次培训学到的一些公文写作的要求、技巧和要素融入到这信息中,在这次团委宣传培训学到许多的公文专业知识,也通过相互的学习交流学好了经验,至我人还是一个公文写作的新人,日后还是需要多阅读相关书报,吸取多一些写作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普通的工作中发挥一个青年团员员工的作用,今后为我行的发展和团委宣传工作添砖加瓦。
宣传培训工作心得体会三:
2015年是区委区政府实施"双百双十"重点项目的会战年,任务饱满、担子沉重、希望与困难同在的一年,6月12-13日区委宣传部组织基层宣传文化系统干部开展学习培训,目的旨在增强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基本任务、基本要求、基本方法的认识和把握,增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提高通讯员的写作能力,提高信息网的稿件质量,让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
我非常珍惜这次学习培训的机会,上课时,听的认真,记的仔细,积极参与,我深深懂得,每一次机会都来之不易,每次培训都凝聚着组织者和指导老师的殷切期望和心血。这次培训班学习,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一、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
本次培训,使我对宣传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以前写东西目的性不强,滞后,切入点不新,所写报道深度不够。来到这里一下子听了那么多专家的讲座,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有一种"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感觉,切实提高了写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对通讯报道重要性的理解更加深刻,对写作理论的认识更加明晰,对从事宣传报道的激情更加充沛。虽不能全面地掌握网络、摄影、写作方面的知识,但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是一种帮助,对我们更是一种激励与鼓舞,可以说这次培训使我补了元气、添了灵气、去了骄气。
二、互动交流、共同成长
这次培训中有熟悉的同行,但更多的是第一次见到。很高兴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同行。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交流,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充分阐述自己的看法,有的委婉谦虚,有的一针见血,有的独树一帜,有的质疑问难,引起大家无限的思考,留给我深刻的记忆和回味!
三、自我实践,不断提升
这次培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技巧,更激发了写好通讯报道的信心和决心。向书本请教,听专家讲座,学习同伴的长处,这些都为自己的宣传工作水平的提高作好准备。"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虽然掌握了有关写作的部分知识,但要写出好作品,关键要靠我们以后在实际工作中的努力。培训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崭新的开端,回去后我将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宽阔的视野、更务实的态度,做好社区的宣传工作,不断提高自己宣传工作的能力。
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对我的帮助却是长远的,这次培训不仅是一次业务学习培训,更是一次深层交流、思想提升,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活动;不仅是对自己知识的扩充、宣传理念的提高,更是对自己观念的一次更新。
宣传培训工作心得体会四:
四月的天气骤变,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春夏秋冬。清明时节淅沥的春雨中,感受到的是花儿努力盛开的蓬勃朝气。19日,山西大范围的降温,多个地方积下了厚厚的雪,白皑皑的大片大片胜似花儿竞放。
按照市公司的统一安排,临汾各个县区的新闻写作精英欢聚古县牡丹园。课程安排紧凑,将新闻写作与摄影技巧科学地穿插。我喜欢讲师的幽默风趣,浅显易懂的授课方式,我喜欢讲师量化的指导建议,像师傅领进门般的开导思想,贴切自身实际,解决实在的阻碍和顾虑。我更喜欢宁书记对广大新闻战线的基层通讯员的殷殷期待的话语。.
新闻写作是一项需要积累素材,长期实践的工作。我们大部门通讯员是兼职在这一岗位,
但工作职责不容有差,它要求我们:严肃认真的做好企业的对外形象宣传,领导对内掌控信息。对立和世界500强企业相符合的新闻工作形象。做到将基层一线的鲜活事件、工作亮点、创新举措写成稿件,上报新闻宣传中心,将一个个好事件的扩大影响,让一个个好举措交流推广。
新闻的素材就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找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从集团公司、市公司的文件通知中找热点,从日常工作中找焦点。寻找素材最重要的是克服麻木、懒惰的坏习惯,愿意将全部热情投入到新闻宣传中,愿意将看到的每处细节点滴记录下来,愿意深入挖掘优秀人才的闪光点。我们干一行,用坚持、责任、信心热爱着这一行,终有一天会守得云开见月明。通过此次培训,我深刻认识到懒惰的想法不能有。所有能接触到的报纸中摘抄下文章的标题,重点攻克不会列标题的短板;将优秀稿件中的段落进行概括归纳,重点建构文章框架的问题;建立优秀稿件文件库,模仿吸收里面的写作技巧,重点培养良好的积累习惯。
会议报道是我们最常见的新闻报道类型。由于报纸有比较严格的级别差别,在写作会议报道时,需要注意的是分清它的报道层面。第一层是实话实说、照本宣科。这是最基本的,长期停留在这一层面,稿件的见报率并不高,需要找到会议报道的核心,讲清楚我们做到了什么。因此,第二层是抓住核心,重点报道。第三层是选择热点、突出处理。新闻具有很大很大的应用功能,我们做的事情是引导正面、积极的舆论,营造感恩、诚信、专业、贡献的企业文化氛围。从会议报道这一方面来讲,从会议中得到新的概念,和参会人员交流会议的心得体会,将会议报道深入到最高层。
摄影方面,我们要做好拍照不能一次成功的准备,多角度的去拍摄,找到最能反映主题,体现现场感的照片。构图的技巧具有约定俗成,黄金比例的特点。从好看、美观的角度去欣赏作品。
美好的时光短暂,愉悦的培训经历令人难忘。我们将带着满满的信心,整理思想,放下包袱,走上基层新闻通讯员的新征程。
宣传培训工作心得体会五:
紧张、充实而又愉快的全省乡镇(街道)宣传委员第五期培训班就要结束了,一个周的学习,自觉收获颇多,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不但本职工作认同感得到提升,理论基础得到夯实,同时,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突发事件处理与舆情应对能力等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提高了理论素养,加强了工作认同
一个周里,通过聆听各种辅导报告,丰富了知识,拓展了视野,对当前省内外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状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通过系统学习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论,增强了忧患意识和使命感,提升了我这个宣传新兵对本职工作的认同感,提高了思想洞察力和做好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信心和能力;通过到纪念馆、省广电总台等地的参观考察,强化了理想信念,提升了工作理念,决心珍惜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和岗位,进一步增强完善自我,加快为地方发展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强化了工作责任,明确了奋斗目标
乡镇干部,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的领导者和执行者,担负着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重大责任。乡镇宣传委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为乡镇干部们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基础。2015年是党的十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我们射阳县冲刺全面小康的决胜之年。当前我们要瞄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三个文明建设全过程,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着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喜迎党的十,着力营造跨越发展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三、丰富了思维方法,加强了能力修养
通过对突发事件与舆情应对以及新闻会模拟教学、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案例的学习和讨论,进一步明晰了分析和处理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立场和原则,强化了综合协调和应变能力;通过聆听如何做好基层对外宣传工作、运用互联网做好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等辅导报告,提高了做好本职工作的技巧技能;通过小组活动,参加讨论交流,完成自主项目,不仅提高了我对团队管理的认识,增强了协作分工意识,更是充分锻炼和提高了我的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所有这些或理论或实践教学,都给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培养、提升了我们的工作能力,而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于今后开展工作、拓展事业都将大有帮助。
关键词:农村;农民;体育;建设
中图分类号:G812.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7-895-03
农村体育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内容,是新农村的建设取得全面进步的基础,是全民健身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全民健身的必要途径。根据我国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其中强调“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说明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动农村体育健身,各级政府都为此作出很多努力,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得到大力的推进,取得了不少成绩。
笔者经过亲自走访、实地考察,在湖南农业大学农村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和查阅他人研究成果和文献的形式展开案例和数据的收集工作。通过严谨的调查分析,试图全面了解湖南农村体育建设的现状,探讨大力发展湖南体育建设的主要对策,从而引导农民抵制迷信,崇尚科学,破除陋习,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先进的思想观念,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更好更快的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
1、湖南农村及农村体育的概况
湖南是我国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之一,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总人口数为6327.42万人,位居全国第7,其中农村人口为4587.63万人,占了总人口的70%,可见湖南人口的构成仍以农村人口为主。为彻底贯彻中央精神,湖南省政府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同时在《湖南省“十一五”体育发展规划》也指出:“坚持体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人为本,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在《湖南省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更明确指出: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路径工程”,要在市(州)、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均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还明确规划到2015年,全省各县(市、区)建1个全民健身中心,建10处以上健身路径等。
通过“十一五”期间的规划和建设,湖南全省上下都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更以全民健身日为契机,掀起了全民健身的新。湖南省人民群众体育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省总人口的28.6%,位居全国的上游。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群众健身设施条件大为改观,一大批“路径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被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战略部署,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升级,这也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湖南省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也更加强烈,体育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各级政府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全省体育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和环境都得到进一步改善。
2、湖南农村体育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
2.1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农村体育建设投入经费较少湖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比起相邻的广东沿海和东南沿海,湖南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根基,同样也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基础,农村体育建设发展的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与个人经济收入。以及在此基础上引发的人观念、思维与行为方式等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以及个人的体育消费水平。湖南经济具有典型“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和物质差距并存,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只占城镇人口的1/3左右,且农民基本不享受社会福利,而城镇居民享受到了各种福利和补贴,实际的城乡差距更大。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农村集体收入用来体育建设的经费很少、农民个人收入用来体育消费也很少。同时政府资金对农村体育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大,资金投入集中在少数示范村,覆盖面不大。表1是对来自不同地区和村落的本校90名农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之一。
从表1可以看出,严重滞后的城镇化水平,制约着农民的行为取向和生活方式,近郊农村,由于交通、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在体育建设方面走在农村前列。但是,笔者进一步询问被调查者,发现其公共体育场地多数是该村学校或者周边厂家所建的篮球场。一般农村和偏远农村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劳动形式仍然是以重体力劳动为主,文化和体育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享受,能够投入到其中的个人收入几乎没有。
2.2 农村体育建设基础薄弱。基本活动场所和器械缺乏调查资料表明:占我国国土面积16.5%和29.92%的城市人口拥有场馆比重占78.8%,占国土面积83%和70%以上的农村却只拥有20.20%。尽管农村地域广、体育潜力大,但目前农村体育建设的物质基础比较薄弱。多农村居住地以村落和姓氏宗族为主,甚至还有相当多的山区农民是单门独户,部分村寨交通落后、信息封闭,过着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由表1也可以分析出,多数农村都没有体育建设规划,没有体育建设基础,缺少基本的活动场所和运动器材。
2.3 农村体育建设意识淡薄,组织机构欠缺 农闲时候,多数农村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电视、闲聊、纸牌与麻将为他们主要的消遣方式。农村人口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体育价值观念与城镇人口有一定的差异。体育作为一种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耗能消费运动,在农村还没有普及开来,甚至被误解和排斥。虽然多数湖南农村居民无论是在潜意识里还是表意识里,都对传统体育活动的休闲娱乐价值予以认同和接受。但仍有不少农民朋友,特别是老年朋友,认为自己常年劳作,那已经是一种足够的锻炼,不需要再在农闲的时候给自己找事情做,体育意识淡薄。同时,农村体育服务队伍结构以及其整体素质与农村体育发展的要求也不相适应。据调查,湖南省乡镇政府没有体育领导机构的占45.6%,没有乡镇干部分管体育工作的占48.7%,没有农村体协及其他农村体育组织的占83.4%,这足以说明湖南农村体育组织管理机构还很不完善。就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而言,湖南全省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2000余名,其中农村只占1/10,平均数万农民才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农村体育骨干队伍贫乏,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2.4 流动人口比例大,体育活动组织困难,传统体育项目后继乏人 农村人口的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积极作用有:首先可开阔农民视野,提高其文化素质与增强市场经济意识,不造成居民流动,就不可能有居民的开化,还可以提高居民文化程度和觉悟,使其养成文明习惯和需要。第二是可促进经济发展,并使农村人口本身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农民外出经商或务工,可以学习到一定的技术,取得一定资金等。也有负面作用如:一是使农村优秀力量大量流失,而使农村日渐走向衰落。二是无序的流动把各种农村社会负担转嫁给未流动人口,形成不合理的负担,影响社会稳定。在当前湖南省农村人口的流动,正面作用是主要的。但是对于农村体育建设来说,人才的大量流失,青壮年常年在外,使得体育建设缺少了强有力的建设力量和参与群体,不少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出现了“38、61、99”,也就是所谓的“留守村”,留在农村的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组织体育活动很难。同时,农村的一些传统项目,舞狮、划龙舟、踩高跷、本土武术等有着悠久传统历史文化的活动后继乏人。
3、湖南农村体育建设的对策
3.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经费投入,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保有量“仓瘭足而知礼仪”,在全面建设实现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农村经济基础决定着他体育建设的进度和步伐。一方面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留住农村优秀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保证了农村体育建设的主力军和体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体育建设经费的投入,确保村村有场地,户户有器具,人人有参与,那样才能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湖南2010年实现了建设1000个农村示范村的目标,此项工作要求给每示范村投入10万元左右体育设施建设资金,以此契机,湖南省1/6的行政村争取建立了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其中包括标准的篮球场、室外乒乓球台,有的配备了健身路径和其他健身设施。一方面可以盘活和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完善体育的投入机制,在大体上,就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的经费投入格局。经济发达地区更要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继续建设、升级和完善现有体育场地设施,欠发达的山区则可通过“争取上级支持,结合本级投入,采用联谊帮扶和对口支援”的方式促进简易实用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3.2 贯彻国家条例,完善农村体育建设的组织结构,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各县、镇(乡)政府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与国家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切实贯各项法规政策并将农村体育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计划。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还需不断健全乡村体育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从上而下自成体系。成立农村体育工作基层领导小组,由镇(乡)政府直接领导的、各村干部、农民体协负责人员、中小学校的领导、乡镇企业的负责人组成,全面领导与指挥农村体育工作。这样在总体上把握农村体育发展态势,才能开拓出适应农村发展需求的农村体育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完善农村体育组织结构,形成具有特色的管理模式。要充分发挥各级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采取“一个为主五个依靠”的政策,即以政府行为为主,依靠社会各部门,依靠基层,依靠社会各协会,依靠企业和个人资助,通过宣传、试点示范、经验总结和逐步推广等措施,推动农村体育服务的逐步形成。
3.3 以传统节庆体育项目为基础,带动农村体育 发展农村体育,要有本土观念,不能贪大求洋,一味追求高标准,盯着现代化。要立足乡村实际,立足农民需求,立足本地特色,稳步发展,逐步提高。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是土生土长的运动形式,它根植于农村,趣味性强,简便易行,功效显著,符合农民健身习俗和需要,可以挖掘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理、包装和推广。对于外来运动项目,也可以通过弱化和异化手段,经过改良后来满足农民所需,只要能满足农民所需、提高农民兴趣、积极健康的原则,都可以进行改良。要按照“因地制宜、小型多样”的大原则,根据不同群体群众的需求和爱好,组织一些群众们喜闻乐见的、简单又实用的体育赛事活动。在湖南省东南西北不同的方位、山水路场不同的地域、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培育一些有湖南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目前岳阳的汨罗、华容和株洲等地的标准龙舟,沅陵、汉寿和永州等地的传统龙舟,永顺和泸溪等地的少数民族龙舟赛等,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上影响都很大,需要我们更加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形成多个有影响的传统赛区,辐射周边,提高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