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抗生素调查报告

抗生素调查报告

时间:2022-08-04 18:00: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抗生素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抗生素调查报告

第1篇

【关键词】抗生素;使用率;应用时间;治疗性和预防性;感染

【中图分类号】R9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144-01

抗生素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它的应用是否合理,一直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指标,也是临床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为了能更合理的应用抗生素,随机抽查我院2009年1~3月份外科出院病例2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全部资料来源我院病案室2009年1~3月份外科出院病例,其中脑外12例、肝胆外36例、骨科48例、胸外48例、乳腺外48例、泌尿外科48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16岁。

1.2方法随机抽样240例就静脉用抗生素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同时用于预防和治疗的抗生素使用率和应用时间进行统计。预防用药这里限制为无明确感染特征,只对合并症,严重基础病,免疫缺陷及污染伤口,及手术后的用药。治疗性用药是细菌学证实有细菌感染及无细菌学检查但是有明显的感染症状与体征的记录。

2调查结果

2.1抗生素使用率调查的240例中有152例使用抗生素,使用率为63.3%,多为经验用药,药敏率为4.2%,单独用药为78例占51.3%,二联为55例占36.2%,三联为11占7.2%。个别药物预防用药率大。见表1。

2.2抗生素应用时间预防性用药平均使用为7天,治疗性用药平均使用2.8天,个别病例无细菌性感染证据,也没有明显外伤,用药疗程长,有些药物预防性应用时间过长。见表2。

3讨论

通过调查发现我院外科系统在应用抗生素上以单种药物为主,使用率占63.3%,多为经验用药,药敏率为4.2%,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3.1抗生素治疗用药率高,预防性用药率也有偏高,不合理用药现象存在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应力争控制在50%以下[1],而调查中外科系统抗生素应用率为63.3%,与卫生部标准有一定差距。

3.2用药时间长医院感染管理学中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标准中规定,预防用药合理是术前小于2小时,术后小于3天,调查中预防性用药平均使用时间是7天,预防性用药时间过长,存在用药的不合理性。长时间的应用抗生素引起患者本身体内菌群失调造成诱发二重感染,另外也会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2]

3.3不注重细菌学检查和抗菌药物敏感实验,药敏率低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使用抗生素的药敏实验大于等于70%。对医院内抗菌药物使用率高的问题,应该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在医院内积极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培训。重视减低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期望值,并及时掌握本地区,本单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可靠的依据。[3]要高度重视病原学检查。特别提倡简便、快速、价廉的临床标本(脓液、渗出液、粪便)染色涂片,其可立即判断是否革兰阳性球菌还是革兰阴性杆菌和有无肠道菌群紊乱,为抗生素治疗提供方向。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更有参考价值,使医师尽早从经验用药过度到针对性用药。

参考文献

[1]陈洁主编.实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7:92-94

第2篇

【关键词】伤口感染; 危险因素; 普外科

近年来,由于大量广谱抗生素的经验性治疗、频繁的侵入性医疗操作、耐药细菌在患者及医务人员间的传播、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医疗环境的污染,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70年开始进行国际性的医院感染调查而定的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高居医院感染中第三位[1]。现就本院普外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137例伤口感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按照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普外科共992例住院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2结果

共检出137例伤口感染病例,感染率为13.8%。其中男性79例,女性58例。年龄分布为32岁~89岁,其中65岁89例,占65%。急症手术56例,占41%。手术时间2h共85例,占62%。选择性手术患者术前住院时间6d共69例,占43%。患各类恶性肿瘤者共78例,占57%。伴有各种慢性病者共78例,占57%,其中高血压32例、冠心病16例、糖尿病14例、老慢支及呼衰25例、脑梗死及中风9例。无一例患者于术前半小时接受抗生素治疗。48例术前血清白蛋白低于35 g/L。术前营养支持仅19例,占14%。细菌培养共74例,占54%。培养阳性率为80%,共59例。其中G+菌18株,G-菌41株。术中置引流管104例,占76%。二类切口手术104例,占76%。三类切口手术33例,占24%。137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二联以上抗生素治疗5d~10d不等。使用抗生素最多为头孢类、喹诺酮类。且多为经验性用药。

3讨论

3.1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多,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加上放化治疗加重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缺陷,肿瘤坏死产生的中毒产物导致机体代谢紊乱等均为院内感染的高发因素。针对恶性肿瘤患者,目前不可能为了避免继发感染而终止化疗和(或)放疗,关键是加强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严格消毒隔离,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同时加强患者个人卫生护理,配合必要的支持疗法,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3.2开放引流本身易使皮肤表面的细菌进入体内,因此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文献证明,在单纯脾切除、急性穿孔性阑尾炎、腹膜炎时放置腹腔引流会使腹腔内及切口感染率成倍增加。术后外科引流的患者因年龄不一,身体健康状况不一,如年老体弱、大手术、恶性肿瘤、全麻插管等造成机体免疫力降低;其次,住院时间越长,感染机率越高。为此要加强对大手术、全麻插管、肿瘤、失血、创伤严重患者的监护,防止由于大手术、失血、创伤、免疫功能低下及住院时间长造成的院内感染发生[2]。

3.3抗生素对治疗及预防细菌感染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已得到充分肯定,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临床致病菌的耐药性普遍存在,多重耐药问题的日益加重,使临床疗效降低甚至无效。但细菌耐药性产生后并非一直稳固,在停用一段时间后其敏感性又可能逐渐恢复,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有计划地将抗生素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可能对防止或减少耐药性有一定作用。合理进行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对于感染病例应常规进行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定期公布外科系统的院内感染菌谱及其抗生素的耐药率。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后尽快将经验性用药转变为目标用药。而侵入性操作和抗生素应用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能与菌群失调、抵抗力低下及无菌操作不严格有一定关系[3]。虽然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内源性感染是难以预防的,但加强患者住院环境的清洁消毒、改善住院条件,系统地开展院内感染的监测,提高医生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加强对危重患者和易感原发病患者的护理及支持治疗,提高手术技巧及规范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二、三类切口手术的术前术中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率,提高感染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率,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是可以降低这些患者的伤口感染发生率的。

参考文献

[1] 吴旭琴,刘月秀,吴影秋.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4(1):120-122.

第3篇

这位患儿15岁,已有6年的哮喘病史,经常反复发作哮喘,但患儿平时却很少用药物控制,经常是急性发作时,便到医院紧急“挂水”输液治疗。近来,患儿又有一次重症发作,表现为胸闷、喘息、呼吸困难,被送到医院抢救。

翻看患儿的既往门诊病历,发现医生曾经多次建议该患儿应用吸入激素或激素联合长效支气管扩张剂(LABA)治疗。在与其父母再三交流后,我才得知,其父母从一些书报中了解到长期应用激素有多种副作用,他们还担心长期应用激素可能影响孩子的发育,所以,未让孩子接受长期、规律的激素治疗,导致患儿的哮喘经久不愈,甚至愈发严重。

唉,一对爱子心切的父母!但是,他们不知道,这种不听从医生的指导和建议、自作主张的做法,实际上是害了孩子啊!

由于该患儿未能进行长期、规律的吸入激素治疗,病情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并时而出现急性重症发作。一方面,急性发作时口服及静脉激素的使用,反而导致患者这两种全身激素使用量总体增加;另一方面,哮喘控制不佳,导致气道炎症加重,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而且其重症发作可能危及生命。

哮喘患者激素使用率的调查

这种情况在国内非常普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曾经随访了138位哮喘患者,得出的调查报告显示:哮喘患者激素使用率较低(仅有18例,占13%),其中未持续使用激素的主要因素有:担心激素不良反应(82例,占68.3%);病重时或发作时才用(66例,占55%);使用有效,认为病情已控制或痊愈(62例,占51.6%);且还因患者年龄及文化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45岁以上及文化程度较低者依从性较高,也就是说,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规范应用激素的比率越低。

可以看出,大多数病人的哮喘未得到一个规律、完整的治疗过程,其大部分原因在于患者或其家属对激素的治疗存在一个误区,即担心激素的不良反应,从而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导致未能行激素治疗或中途停药。

此外,由于吸入激素的量相对较小,发挥抗炎作用需要的时间长,因此,有部分患者发现吸入激素后,不能即刻改善症状,会误认为吸入激素无效,而无法长期坚持应用,这也是哮喘患者激素治疗中的一个常见问题。

哮喘的炎症与细菌感染无关

作为一名临床工作者,我觉得让患者及其家属走出激素治疗的误区的最佳办法,就是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这也是我愿意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来写科普文章的原因。

哮喘的形成实质是气道炎症的形成,它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的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我们临床上经常会接触到这样一些患者及家属,他们通过医生教育、网络、报纸等途径已经知晓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所以,他们往往在哮喘发作时,首先自行服用抗生素治疗,或者自己主动到附近医院要求应用抗生素进行“消炎”治疗,甚至部分社区医务人员也给予其抗生素处方,并没有采用激素等充分平喘措施。

其实,“感染”和“炎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哮喘的慢性气道炎症,主要是以变态反应为特征的炎症,与细菌感染无关,抗生素治疗无效,糖皮质激素是最为主要的炎症控制药物。应用过多抗生素,不仅仅起不到平喘作用,而且还增加治疗费用,造成不必要浪费和抗生素滥用,更会导致细菌耐药。

糖皮质激素是控制哮喘最有效的药物

迄今为止,糖皮质激素是控制气道炎症最有效的药物。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及世界各国相关哮喘诊治指南,均将吸入糖皮质激素作为控制哮喘的首选药,并推荐为哮喘长期治疗的一线用药。研究结果证明,激素可以有效控制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减轻哮喘症状、降低发作频率、减轻发作严重程度,改善肺功能、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病死率。

糖皮质激素主要有三种给药途径:静脉、口服和吸入。前两者往往用于哮喘的急性发作或者较为严重的哮喘患者,吸入激素则可直接作用于气道,减轻气道炎症。

第4篇

【关键词】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下呼吸道感染是内科常见疾病, 随着抗生素广泛使用、无指征滥用、各种创伤性检查治疗等导致的微生态失衡, 使病原菌菌群构成及耐药性不断增强[1, 2]。因此, 了解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对优化临床抗菌治疗具指导意义, 本实验收集本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标本, 对其菌株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参考[3]。

1 材料与方法

1. 1 一般材料 菌株来自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送检痰标本。

1. 2 质控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

1. 3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细菌及真菌鉴定选用API系统, 细菌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 Bauer法), 真菌药敏实验采用Rosco纸片法。

2 结果

2. 1 菌株分离鉴定 共检出病原菌389株, 革兰阴性杆菌232例(59.7%), 革兰阳性球菌105例(27.2%), 真菌52例(12.1%)。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29.7%(69例)、铜绿假单胞菌25.4%(59例)、大肠埃希菌17.6%(41例)、阴沟肠杆菌13.7%(32例)及其他12.9%(30例);革兰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3.3%(35例)、表皮葡萄球菌23.8%(25例)、肠球菌19.0%(20例)、肺炎链球菌14.2%(15例)及其他9.5%(10例);真菌中白色念珠菌33.3%(28例)、光滑念珠菌14.8%(13例)、热带念珠菌6.1%(6例)、克柔念珠菌3.7%(5例)。

2. 2 耐药性分析

2. 2. 1 革兰阴性菌药敏结果 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广泛耐药, 亚胺培南最敏感。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比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高,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谱相似, 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及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环丙沙星耐药呈较高水平。见表1。

表1 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

细菌种类 肺炎克雷伯菌 铜绿假单胞菌 大肠埃希菌 不动杆菌属

氨苄西林 100% 100% 98.2% 100%

阿莫西林 92.3% 50.1% 65.4% 70.8%

头孢呋辛 46.5% 58.6% 41.2% 62.8%

头孢他啶 20.6% 56.8% 30.4% 55.2%

环丙沙星 80.6% 92.0% 76.2% 72.5%

阿米卡星 22.8% 41.5% 13.6% 26.8%

亚胺培南 0 15.3% 4.2% 0

2. 2. 2 革兰阳性菌药敏结果 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对氨苄西林和青霉素耐药率普遍较高, 对万古霉素敏感性较高。见表2。

表2 革兰阳性菌耐药情况

细菌种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肠球菌 肺炎链球菌

氨苄西林 86.3% 88.5% 60.6% 62.3%

头孢西丁 28.3% 24.9% 78.8% 62.3%

万古霉素 0 0 0 23.3%

阿米卡星 32.3% 56.8% 60.6% 62.3%

青霉素 100% 100% 60.6% 28.3%

红霉素 15.2% 26.5% 30.7% 30.7%

2. 2. 3 真菌药敏结果 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耐药率较高, 对其它抗真菌药物均较敏感。克柔念珠菌仅对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较敏感。见表3。

表3 真菌耐药情况

细菌种类 白色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克柔念珠菌

5-氟胞嘧啶 90.8% 92.1% 86.5% 76.8%

氟康唑 6.5% 3.2% 3.8% 67.7%

伊曲康唑 15.8% 12.4% 16.7% 60.0%

两性霉素B 10.5% 16.9% 12.4% 10.3%

制霉菌素 15.8% 14.4% 20.6% 8.4%

3 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为临床常见和多发病, 近年随着抗生素广泛使用、人口老龄、侵袭性操作及慢性疾病反复应用, 常见致病菌的菌谱和耐药性有明显变异, 早期查找病原菌, 针对性用药可以有效提高好转率、缩短治疗时间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避免产酶菌、多药耐药菌产生, 优化临床抗菌治疗[4]。

本实验可以总结出, 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仍然是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5]。真菌检出率有增高趋势, 近年来随着高档抗生素长期应用、机体抵抗力下降、器官移植应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致机体正常菌失调, 条件致病性真菌得以生长繁殖, 继发二重感染。资料显示, 氟康唑效果最好, 副作用最少, 受到临床广泛应用[6]。随着氟康唑的广泛应用, 预计对唑类抗真菌药耐药的真菌将呈增多趋势。

上述统计分析表明, 临床治疗应加强对病原菌的关注与分析, 了解不同时期临床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菌谱变异及耐药性分布, 减少习惯性和经验用药, 及早准确针对病原菌体外药敏结果制定个体化合理用药方案。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 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1.

[2] Pletz MW, Rohde G, Schutte H.Epidemiology and aetiology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Dtsch Med Wochenschr, 2011, 136(15):775-780.

[3] 黄宝洪, 肖建宁.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细菌的耐药性检测.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0, 18(1):92-93.

[4] 王晓丽. 综合ICU医院感染临床分析与对策.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16):160-161.

第5篇

中国科协最近公布的一项居民用药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城乡居民对保健品认识存在误区,部分人群盲目食用保健品,以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居多。调查显示,21%的被调查者认为保健品就是药品,能够治病,甚至将保健品和药品搭配服用;23%认为保健品没有毒副作用,可以长期服用。58%的被调查者认为维生素有益无害,多多益善,可随意补充。根据对北京和天津两市的入户调查,约75%的60岁以上被调查者经常服用保健品,这些保健品大多是子女孝敬老人的礼物。妇女是保健品消费的另一个重要群体,调查发现,一年中约23%的城市妇女购买过保健品,人均消费额近1000元,主要集中在排毒、养颜类产品,并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不合格的食物、保健品、中药都可能导致肝损伤

肝脏是通过肝脏中的各种酶来起到解毒作用的,但每个人的肝脏内酶的种类、数量都不相同,药物、保健品相当于酒,我们知道,有些人喝酒两斤也不醉,有些人一杯酒就醉了,这就是因为有些人体内解酒的酶多,有些人则没有。药物、保健品也是同样的道理,药物、保健品中有很多成分,分别需要不同的酶来分解,如果你体内有这些酶,就能顺利分解掉,如果没有或者数量很少,就不能分解毒素,就会损伤肝脏,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种药物、保健品都可能导致药物肝。但实际上,也有一个概率问题,比较常见的容易引起药物肝的药物有解热镇痛药(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冒、退烧药)、一些抗生素、抗结核药、治疗甲亢的药、降压降血脂的药等。另外,有些患者在治疗疾病时用到激素担心会引起药物肝,其实激素反而不是药物肝的致病因素,在治疗药物肝的时候还需要用到。

药物肝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炎症坏死型,一种是黄疸型,还有一种是两者混合型,其中炎症坏死型会表现为转氨酶升高,患者没什么症状,黄疸型比较容易发现,因为脸色黄、眼睛黄,多数患者出现黄疸会来就诊,炎症型的发现一般比较晚,有些人即使发现转氨酶稍微升高一点,也不重视,这是非常危险的。在用药监测肝功能时,一旦发现转氨酶稍有升高就要马上就医,在怀疑但还没确诊药物肝的时候就要马上停掉现用的药物,因为药物肝的诊断是非常复杂的,它需要排除所有其他可能性的疾病以后再结合肝脏穿刺等检查才能确诊,所以马上停药很重要,如果需要换药,需要咨询肝病的专科医生是否可以使用。

用药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使用了不规范的药物、保健品,这样找不到成分、查不出原因,对阻断损伤和治疗疾病都是很大的障碍,所以一定要规范用药,千万不要乱吃保健品和药物。

第6篇

【关键字】儿科 临床用药问题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473-02

一份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报告对部分国家教学医院儿科用药常见问题进行了调查:加拿大儿内科用药不合理占30%,儿内科用药不合理占63%;科威特儿科住院患者用药不合理占39%。WHO的调查明确指出,全球的患者有1/3是死于用药不合理而不是疾病感染。我国医院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也相当严重,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32%。目前,我国存在2.28亿小于十四岁的儿童(他们对疾病完全不了解,也不知道用药方法),然而他们之中每年都会有三万余名因为用药不合理而导致耳毒性药物致聋以及其他疾病。因为患儿在发育阶段,自身的免疫系统、酶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全,不能正常的行使功能,身体的各种器官也是如此。因此患儿的抵抗力很弱,易患各种疾病。在这种情况下,保证儿童合理用药对祖国的未来关系重大。而且,就目前而言,就这个问题而言,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了。本文试图对儿童用药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总结,并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对策。

1 儿科临床用药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儿童临床用药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抗生素的滥用。住院儿童的临床用药是按照说明书用药的,据调查占儿科患者的50%到90%,使得这种用药方式变得较为普遍。根据50多家医院的处方统计调查分析表明,就儿童而言,抗生素的使用率还是高达80%,少数地方更加可怕。由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大量耐药菌选择性变异,大大提升患病几率,导致治疗困难加大,严重危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中国每年都有上万名儿童因为抗生素使用不当而导致失聪的。曾经就有这样的一个实例。北京女孩今年11岁,上小学五年级。她的妈妈告诉记者,两个多月时因患痢疾去北京某医院就医。医生给开了口服的庆大霉素。当时的妈妈就提出疑问,说这种药可能会对孩子的听力造成损害。医生不耐烦地说,庆大霉素通过静脉注射可能导致小孩耳聋,口服是通过肠吸收,不会有问题。但幼小的恰恰是这次口服了庆大霉素后失聪。

2、解热镇痛药的滥用。因为长期使用含吡唑酮类的复方制剂(去痛片、氨近、散利痛片等),儿童会出现紫癜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对儿童使用含阿斯匹林的制剂,儿童会形成胃粘膜糜烂;雷耶代综合症的发生也与发烧儿童使用阿斯匹林有密切关系。

3、不明中药而乱用中药、滥用激素、微量元素等。因对西医对中药的认识不足,也没有经过中医理论认证用药,而使用大量的中药和中西药,导致儿童各个器官功能加重、受损、发育不健全等后果。

4、医生未曾完全了解患儿的情况而采用联合用药导致药物毒副作用增加,严重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

5、长期大量注输葡萄糖。注射葡萄糖其实对儿童的健康并不好,会导致宝宝的肌肉出血导致肌肉硬化甚至硬化导致痉挛。

6、儿科药物资料并不详细健全,细小的问题也可能导致儿童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新药上市没有经过大量的实例检验和详实资料就用于临床。

7、幼儿没有较好的语言能力,不能够完全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对药的接受能力和顺应能力较差,导致滥用药而不知道后果现象极其严重,尤胜成人。

8、幼儿的身体发育不健全,不良用药导致患儿身体发育不良。

9、医生交代的并不完全清晰,导致护士等用药错误,影响患儿健康。

10、目前社会上各种黑药,假药,毒药严重泛滥,难以辨别真假,临床施药困难。

2 儿科临床用药的对策

对于目前存在的儿童临床用药问题,有些还不能完全解决,但有些是可以解决的。笔者在这里谈谈一些对策:

1、设置临床药师,硬性要求每个医院的临床药师的配置比例和上任资格。因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医学、药物发展也不落半步。很多医生往往并不完全了解有些药物的特性、反应变化、以及药理的相互影响、化学上的互相反应,生理上的不良症状的。但是临床药师就不同了,专业的事还必须专业的人才来完成,一旦医师与药师联合起来,相互讨论,共同研究,就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患儿不良症状的出现。同时临床药师也必须参加院内的查房检查和治疗方法的共同决定,能够提出另一个主要相关行业人事的看法和观点,从而能够降低儿童患病、感染疾病的概率。从而制订出更合理、更适合患儿的、疗效更好的、疗程更短、经济更划算的治疗方案来,能够提高医院的治疗水平。同时临床药师能够指导用药,通过临床观察,能够解决新药无实例和详细使用说明的弊端。临床药师对儿童临床用药问题的解决 会有极大的帮助。

2、鼓励研发儿童药物。国家应该重视研发这一个行业。重点是儿童药物的研发。对于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同时可以创新性的研究儿童药物,不只是功能,更加可以是口感、服用方式等等。可以运用控释技术将药物制缓释或控释糖浆剂,适合于儿童的口味,使儿童深爱药物,能够解决儿童不爱喝药的问题。3、严惩医生乱用药,不明药理瞎用药的情况。有些医师并不负责,不完全了解患者的病史而用药、联合用药或使用黑药、不明药物等等情况,这种现象应该严惩,正医风,正社会之风,才是硬道理。同时政府应该严格打击社会上生产假药的厂家,减少社会上流传的假药,也应该要求研究所,临床试验机构等等尽量详细完成药物的说明书,减少使用错误的事例出现。

总之, 对于儿童临床用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毕竟这是祖国的未来。我的对策并不深刻,很多人也想到了,但是难以实施。希望政府和医疗机构加大力度,造福于全社会。

参考文献

[1]赵改过.浅谈儿科临床用药[J].陕西中医,2005,26(10):1106-1107

[2]梁永东.儿科用药合理性分析[J].河北医药.2005,27(4):302-303

[3]解斌,戴振国.合理用药问答,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2-237.

第7篇

【关键词】非结核分枝杆菌 肺病 耐药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ulmonary disease with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um (NTM). 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82 cases of pulmonary disease with NTM hospitalized from January 2000 to January 2010. Result Among the pulmonary disease with NTM,those in young and middle age were more to see (86%); clinical symptoms appeared mild,and lung area of disease wide,and it was common to see primary drug resistance; only ethambutol in first line anti-tuberculotics effected on seldom patients. Conclusion Pulmonary disease with NTM should be given great importance in diagnosis,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the physicians of tuberculosis department.

【Key words】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um (NTM) Pulmonary disease Drug resistance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是由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田鼠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非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疾病。随着细菌分离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普及、免疫受损宿主感染菌群的变迁以及少数医疗机构消毒制度不严格等情况的发生,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原检出率和发病率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据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1990年NTM占分离株的4.9%,2000年上升至11.1%[1]。本文对我科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82例NTM肺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一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82例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患者中,男56例(68.3%),女26例(31.7%),男女之比为2.2:1,年龄18~82岁,平均50岁;初治70例,复治12例。

2、临床症状 咳嗽、咳痰80例(97.6%),发热37例(45.1%),咯血或血痰24例(29.3%),其中反复大咯血5例,占6.1%,胸闷、气喘18例(22%)。

3、肺部X线表现 两肺病变49例(59.8%),单纯左肺病变13例(15.9%),单纯右肺病变20例(24.4%),合并胸腔积液28例(34.1%),合并肺部空洞40例(48.9%),合并肺癌3例(3.7%),合并支气管扩张6例(7.3%),合并肺门淋巴结肿大2例(2.4%),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例(18.3%),82例患者中,以两肺病变者居中多,近半数患者出现肺部空洞。

4、痰菌培养及药敏测定方法 采用本院自制的罗氏培养基进行10种药物(链霉素S、异烟肼H、利福平R、利福喷丁Rft、乙胺丁醇E、阿米卡星Am、卷曲霉素Cm、对氨基水杨酸钠PAS、左氧氟沙星Lfx、丙硫异烟胺Pto)的敏感性测定,菌型鉴定及耐药性测定按1995年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进行,因条件有限,未能做进一步的菌种鉴定及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

二 结果

本组82例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患者中,均对10种抗结核药物有不同程度耐药,耐药率95.1%,其中25例(30.5%),对SM、INH、RFP、EMB、PAS5种一线种抗结核药物全部耐药,76例对3种以上抗结核药物同时耐药。具体耐药情况如表1、表2所示。

表1 82例NTM肺病患者耐药情况

三 讨论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在自然界分布极广,NTM)主要源于污水、土壤、气溶胶,不同菌种侵犯部位趋向性不尽相同,可以侵犯淋巴结、肺部以及医染源性创伤部位[2]。近年来NTM引起的感染临床上日渐增多,特别是关于由NTM引起医院感染的报道屡见不鲜,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的临床症状、肺部X线表现与肺结核相似,痰涂片难以区分,常被误诊为肺结核。本文资料显示97.6%NTM肺病患者有咳嗽、咳痰,29.3%的患者有咯血或血痰;少部分患者有大咯血。在确诊前全部患者曾进行3个月~4年不等的抗结核治疗。这可能由于传统的罗氏培养法痰分枝杆菌培养和菌型鉴定所需时间长;临床只能根据临床表现、肺部X线影像学表现、痰涂片找抗酸杆菌等进行诊断;从而导致误诊和盲目抗结核治疗。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患者98.9%~100%都有影像学改变,其中以实变、空洞、纤维条索状影多见;本文所有病例均有肺部病变(100%),空洞(48.9%),与文献报道相近[3] 。本组资料的NTM肺病患者合并支气管扩张、合并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别为7.3%、3.7%、18.3%,说明NTM在免疫力低下者易发病。属机会性感染病原体。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对一线抗结核药物呈高耐药率,所以目前对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患者尚无特效治疗的化学药物和标准的化疗方案,故主张抗结核药物与其他抗生素联合使用。本组资料的82例NTM肺病患者耐药率95.1%,耐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均在91.5%以上,与文献报道近似[4]。利福霉素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等对非结核分枝杆菌尚敏感,加上其他抗结核药物3~5种药物联合用药,在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

综上所述,对于病情反复,长期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或培养阳性的难治患者,抗结核治疗效果差,分枝杆菌培养和菌型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是非常必要的,早期有效地鉴定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对临床上正确选用抗结核药物起到关键性作用;避免误诊误治。

参 考 文 献

[1]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 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37.

[2]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委员会.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诊治进展研究会纪要.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278—280.

第8篇

【关键词】肺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 初治 艾滋病病毒 敏感性试验 职称论文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已成为单一病原菌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发展中国家的疫情更为严重,我国现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450万;且患病率居高不下[1]。本文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住院326例初治痰涂片镜检阳性肺结核患者的痰标本,经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的菌株进行菌型鉴定和五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利福喷丁)及五种二线抗结核药物(丁胺卡那霉素、卷曲霉素、丙硫异烟胺、左氧氟沙星、对氨基水杨酸钠)共十种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来源

2008年1月~2011年1月住院326例初治痰涂片镜检阳性肺结核患者,其中男性231例,女性95例;年龄9~93岁,中位数48岁;来自南宁市及周边地区。

1.1.2 入选标准

(1)既往未用过抗结核药物的涂阳肺结核患者;(2)服用抗结核药物未足1个月的涂阳肺结核患者。

1.2方法

1.2.1

痰涂片 采用萋—尼氏染色法进行抗酸染色。

1.2.2

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药敏测定方法 采用本院自制的罗氏培养基进行十种抗结核药物(链霉素S、异烟肼H、利福平R、利福喷丁Rft、乙胺丁醇E、丁胺卡那霉素Am、卷曲霉素Cm、对氨基水杨酸钠PAS、左氧氟沙星Lfx、丙硫异烟胺Pto)的敏感性测定,菌型鉴定及耐药性测定按1995年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2]进行。

2 结果

2.1 总体耐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207株对十种抗结核药物均敏感,119株对十种抗结核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初始耐药率36.5%(326/119),单耐药率12.6 %,多耐药率12.3 %,耐多药率6.1 %,广泛耐药率1.5 %,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耐药率4%,以单耐药及多耐药为主;十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R(15.6%)、H(11.3%)、S(9.8%)、Lfx(7.4%)、Pto及E(6.7%)、PAS(4.3%)、Rft(4%),无Am、Cm耐药。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耐药情况

单耐药 多耐药 耐多药 广泛耐药 合并HIV感染耐药 初始耐药

例数 41 40 21 4 13 119

耐药率(%)12.6 12.3 6.4 1.2 4 36.5

2.2 单耐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单耐药菌株41株,单耐药率12.6 %,10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Pto(4.3%)、R(2.1%)、Lfx(1.8%)、H及PAS(1.5%)、S及E(0.6%)。无Rft、Am、Cm单耐药。

2.3 多耐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多耐药菌株(指核分枝杆菌对一种以上抗结核药物耐药,但不对异烟肼、利福平同时耐药)40株,多耐药率12.3 %,共有18种组合形式,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HSPtoE(2.1%)、HEPtoRft及HS Lfx(1.5%)、RE Lfx(1.2%)、REPto及HERft(0.9%)、RE Lfx(0.6%),其它11种形式均各1株,无PAS 、Am、Cm耐药。

2.4 耐多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耐多药菌株(指核分枝杆菌同时对异烟肼、利福平耐药)21株,耐多药率6.1%,共有7种组合形式,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HRS(2.1%)、HRPAS Lfx(1.2%)、HRPAS(0.9%)、HRELfx及HRES(0.6%),HRRft及HREPto各1株,无Am、Cm耐药。 2.5 广泛耐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耐多药菌株(指核分枝杆菌同时对异烟肼、利福平耐药外,还对任何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产生耐药,以及三种二线抗结核药物:卷曲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中的至少一种耐药)4株,广泛耐药率1.2 %,共有3 种组合形式,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HRES Lfx(0.6%)、HRSE Lfx及HRS LfxPAS各1株。

2.6 合并HIV感染耐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合并HIV感染耐药菌株13株,耐药率4%;单耐药4株,耐药率1.2 %;耐多药5株,耐药率1.25%;多耐药3株,耐药率0.9%;广泛耐药1株。

3 讨论

本文资料分析显示,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初始耐药率36.5%(326/119),单耐药率12.6 %,多耐药率12.3 %,耐多药率6.1 %,广泛耐药率1.5 %,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耐药率4%。初始耐药率高于2007—2008年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报告结果[3];初始耐药率最高的是30—60岁,男女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为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文盲或半文盲所占的比例大;原因可能是青壮年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及社会活动的机会比较多,对结核病及艾滋病传播途径等相关知识知晓率低,艾滋病的流行,容易感染耐药结核病;其次是农村地区卫生意识及经济条件差,得病后对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用抗结核治疗的重要性意识不强,中断治疗或依从性差,人为导致结核病耐药。

本文资料分析显示,十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R(15.6%)、H(11.3%)、S(9.8%)、Lfx(7.4%)、Pto及E(6.7%)、PAS(4.3%)、Rft(4%),提示初治痰阳肺结核患者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率较高,尤其是R和H;低于2008年WHO报告的结核病患者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的耐药水平(和全距)[3];二线抗结核药物中Lfx和Pto耐药率较高;究其原因可能是近年来左氧氟沙星频繁用于治疗社区感染,但同时发现其与一线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提高抗结核疗效[4];这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也说明二线抗结核药物需要加强管理,尤其是氟喹诺酮类药物规范使用。

中国耐多药结核病疫情十分严峻;具有治疗费用高、时间长、难度大、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的特点;是重要的传染源;本文资料分析显示,耐多药率6.1 %,广泛耐药率1.5 %,虽低于楼海报道的继发性肺结核发生耐多药15.7%广泛耐药7.8% [5];广泛耐药率高于2007—2008年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报告结果,这对今后我国耐药结核病的防治是一个新的挑战[6]。说明南宁市及周边地区耐多药结核病的防控仍需加大力度,政府也需加大防控的投入。

HIV /TB双重感染发展中国家流行率较高,结核病是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本文资料分析显示,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耐药率4%,耐多药结核病为主,以青壮年多见;与刘飞鹰的研究报道[7]相似。目前,HIV/AIDS与耐多药结核菌感染是否相关尚未明了。

总之,对初治痰阳肺结核患者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根据药敏结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耐药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生。同时,加强管理对患者的治疗管理,可以防止耐多药结核和广泛耐药菌株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王秀华.复治肺结核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北京: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2007

[2] 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R]. 北京,1995:49-60

[3] 李霞,梅建,高谦.试论耐多药结核病的传播[J]. 中国防痨杂志,2010,32(10):676-679

[4] 杨立娟.含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复治肺结核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 中国防痨杂志,2009,31(7):415-419

[5] 楼海,肖和平,张青.等.148例耐多药和广泛耐药肺结核的临床特点[J]. 中国防痨杂志,2009,31(11):653-656

第9篇

【关键词】 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 罹患率; 调查

2012年10月1日,重庆市某区某饭店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接到报告后,当地突发公共卫生处理小组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就餐的人员中有47人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合临床症状,证实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2年10月1日中午,在重庆市某区某饭店就餐人员,共有66桌,约660人(婚宴60桌、搬家宴6桌),10月1日20时左右开始陆续有47人出现剧烈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经该区人民医院、中医院抗生素静脉输液及对症治疗后痊愈,于2012年10月9日全部出院,无重症死亡病例发生。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

2.1.1 潜伏期 此次事件中,共有47人发病,罹患率约为7.12%(47/660)。发病最短潜伏期8 h,最长潜伏期18 h,平均为13 h。发病时间在10月1日20时至次日6时,其发病时间分布曲线表现为急剧上升,达到高峰后,迅速下降。发病年龄12~63岁,男女比例为1:3。中毒症状轻重与年龄大小、性别无明显关系。在与患者密切接触者中,未发现因此被直接传染而发病人员。

2.1.2 临床表现 患者中出现腹痛腹泻(大部分为稀水样便)症状47例,患者出现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恶心20例(42.6%)、呕吐18例(38.3%)、腹痛22例(46.8%)、腹泻25例(53.2%)、头晕8例(17.0%)、发热3例(6.3%);其中有腹痛腹泻伴呕吐18例,腹痛腹泻伴发热2例。

2.1.3 进餐食谱 对中毒患者进餐食谱情况调查发现,所有中毒患者除10月1日在该饭店进餐外,之前72 h无共同进餐史。婚宴60桌菜品主要有双味大虾、脆皮鸭、豌豆肚子汤、麻婆肉蟹、家常烩海参、红烧蹄髈、香菇烧鸡、醋椒过水鱼、甲鱼鸡汤、萝卜烧牛肉、西瓜银耳汤、口水鸡、五香牛肉、蕨根粉等。搬家宴6桌菜品主要有蛋卷烩鱿鱼、泡椒仔兔、年糕肉蟹、红烧牛肉、香酥鹌鹑、香菇烧鸡、西瓜银耳汤、红烧甲鱼、醋椒过水鱼。从上诉食谱观察发现均有蟹、虾、甲鱼、香菇烧鸡、西瓜银耳汤、醋椒过水鱼。根据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统计:有14人食用过红烧牛肉、泡椒木耳,有13人食用过双味大虾、荞麦粉、脆皮鸭,有10人以上食用过醋椒过水鱼、白砍鸡。食材主要在该区某一农贸市场购买。

2.2 卫生学调查 该饭店为综合性公共场所单位,经营的餐饮在该区属于中型餐馆,持有有效餐饮服务许可证。该饭店共有厨师和服务员21人,21人均有健康证,双手无破溃感染,事件发生前1周没有出现过腹痛、腹泻等症状。食品生产经营场所有“四防”设施,卫生良好,是食品卫生量化分级A级单位。该饭店厨房操作间卫生条件相对较好,厨房内有固定的冷荤间,储存食品场所环境符合卫生要求,食品无乱堆乱放。但食品存放“四隔离”实施不严格,成品与半成品存放有混放现象,部分食品直接存放于冰上。现场模拟食材存放与取用、制作过程发现,部分员工卫生意识不强,部分餐具存在混用现象。砧布混用存在,有员工取用生食材后用砧布擦拭手,后用砧布擦拭砧板。存在部分设备老化、员工没有经常进行卫生知识培训等现象。另外,由于当日进餐人数较多,凉拌菜于当日8时左右开始加工,11时左右加工完成后,直接摆送至餐厅摆桌待用,而餐厅当时室温25 ℃以上直至宴席开始。

2.3 实验室检测 现场采样发现该饭店主要食品未按要求留样,所用器具已进行消毒处理,现场已被破坏。只采集到剩余食物6份(口水鸡、五香牛肉、凉拌蕨菜、耔儿鱼、凉拌青豆、泡椒木耳),剩余食品感官性状好,无异常。采样时大部分患者已进行抗生素治疗,只采集了治疗前患者的肛试4份,送至实验室检测。对采集样品进行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检测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4789.4-2010(沙门氏菌)、GB/T4789.6-2003(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GB/T4789.7-2008(副溶血性弧菌)、GB/T4789.10-2010(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结果:6份剩余食品样品未检出致病菌;4份肛拭中2份肛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其余2份未检出致病菌。

2.4 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患者发病时间集中,潜伏期短,发病急剧,病程亦较短;在与患者密切接触者中,未发现因此被直接传染而发病人员,具备食物中毒的特点;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符合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诊断要点,可以认定本次食物中毒的中毒因子为副溶血性弧菌。根据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判定,确认这是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餐次为10月1日该饭店制作的中午餐,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进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品所致,具体中毒食物不明。个案调查提示中餐虾、蟹和甲鱼与疾病密切相关,中毒食物可能为虾、蟹和甲鱼,但可疑食品非固定于某一特定食品。如果在剩余可疑食品和容器、用具加热消毒处理前采样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说服力会更强。

3 讨论

食物中毒系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同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1-3],是食源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本次事件中47例患者有明确的进同一食物史,临床表现一致,发病时间呈同源一次爆发时间分布曲线。在与患者密切接触者中,未发现因此被直接传染而发病人员,从而排除传染病暴发的可能,确定为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结合中毒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卫生学调查资料综合分析,确认这是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易直接或间接通过海产品污染食品,被污染食品在10 ℃以上室温下存放,该菌即可开始繁殖,放置一段时间,即可使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食用者中毒。海产品是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其实尚有肉类、盐腌食品、凉拌菜等,也并不限定生的,只要有一定的盐浓度,即令是加热处理的食品亦可能发生[4]。

该地发生的本次食物中毒事件中,从可疑餐次前72 h就餐地点及食谱得知,除10月1日外其余残次均在不同处就餐,1日中午有共同就餐史,结合个案调查和患者发病时间,确定中毒餐次为10月1日中午餐,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进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品,具体中毒食物不明,多因进食被污染的海产品(鱼、虾、蟹、贝类及其制品)所致。个案调查提示中餐虾、蟹和甲鱼与疾病密切相关,中毒食物可能为虾、蟹和甲鱼,但可疑食品非固定于某一特定食品,提示存在交叉污染可能[5-6]。同为该市的另一区2006年8月海产品抽样检测发现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34.62%,其中蟹类为50%,甲鱼为75%[7]。尽管中毒案例提示餐虾、蟹和甲鱼与疾病密切相关,但由于相关人员回忆不清,加之第一现场没有完整保存,无法具体确认可能造成污染的海产品种类与污染确切时间与行为。从现场模拟食材存放与取用、制作过程发现,该饭店存在餐具、砧布混用现象;另外,由于当日进餐人数较多,凉拌菜摆放至食用时间常(2 h),摆放气温高(25 ℃),这可能导致不恰当的保存(存放时间长,气温高),使得细菌大量生长繁殖。所以推测此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10月份重庆地区温度比较高,当日就餐人数多,凉拌菜放置时间长,导致细菌大量生长繁殖。杨梅等[8]也证实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发病季节在5-11月,中毒食物以凉拌菜和未彻底加热的熟肉食品为主。所以,对于潜在危险食品应尽可能在临近供应时制作,要在4 h内快速将危险食品冷却,于低温冷藏[9]。由于饭店未按要求坚持5桌及以上宴席留样,未能采集到相关剩余食物,相关人员配合较差,调查存在较多局限性,缺乏充分的实验室证据。如果在剩余可疑食品和容器、用具加热消毒处理前采样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说服力会更强。

另外,在本次事件中,大部分患者已使用抗生素治疗,只采集到使用抗生素前4例病例的肛拭,在病原菌的检出上存在缺陷。各级医疗机构应注意对各类疑似中毒事件的处理,在收治患者时根据临床症状和发病特点及时对患者进行用药前采集足量样品(如呕吐物、粪便等)、检测和治疗,并按照相关要求及时报告发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为卫生监督所和疾控预防控制中心食物中毒的后续调查和判断赢得了时间,提供第一手资料和证据。

7-10月是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的高峰月份[11],夏秋季气温较高,适宜副溶血性弧菌繁殖。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熟食品虽然感官性状良好,无腐败现象,不能简单以食品感官性状的好坏判断食品有无被污染或被污染的程度[12]。在该次食物中毒事件中,47例病例均反映食用时未发现感官性状异常,剩余食品采样时,食品感官性状好、无异常,亦验证了上述特点。

对于此类事件,监督部门要加强对餐饮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督促其加强卫生管理,规范生产经营过程,对A级单位的监管也不能放松。为了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该餐厅的卫生监督,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宣传与教育,强化饮食从业人员的法制观念;教育食物加工者应用合适的加工技术,并强调加工所需时间、温度的重要性;为食物的烹调、冷却、供应和贮藏配备必要的设施;建立严格的卫生制度,生熟用具分开,存放时间较长的肉类制品,食用前必须回锅加热,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防止此类事故的再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1-1996)[S].1996.

[2]吴坤,孙秀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9.

[3]葛津锦,金奕.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8):50-51.

[4]孙燕萍,葛敏英.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和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4):771-772.

[5]陈炳卿.现代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13.

[6]陈绍强,董华胜,张大帆,等.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9,20(11):46-48.

[7]邓辉,甘忠志,许磊,等.重庆市南岸区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及结果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8(4):490.

[8]杨梅,蒋立新,陈润莉,等.福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耐药性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26(2):96-97.

[9]叶冰鸿,金春秋,张志方,等.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7):1161-116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37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S].2003.

[11]潘丽峰,付慧琴,苏靖华,等.2007-2009年原上海市南汇区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情况分析[J].疾病监测,2010,25(9):702-704.

第10篇

【关键词】 食物中毒;临床诊断;治疗

所谓的食物中毒, 指的是食用了带有毒素的食物, 继而所导致的一种中毒类疾病,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等[1]。一旦发生食物中毒, 若不及时予以诊断、治疗与处理, 将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现对本院所收治的30例食物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对其诊断与治疗手段加以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所收治的30例食物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18例, 女12例;年龄最大57岁, 最小10岁, 平均年龄(33.2±8.6)岁;发病到就诊的时间30 min~6 h, 平均时间(2.14±0.8)h;食物中毒原因:14例食物被污染而导致的中毒, 占46.7%, 7例动物有毒毒素所致, 占23.3%, 5例植物因素所致, 占16.7%, 4例原因不明, 占13.3%。

1. 2 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

1. 2. 1 临床表现 进食后30 min~2 h内发病, 其中, 25例四肢乏力, 21例头痛头晕, 23例恶心呕吐, 18例呼吸困难, 3例血压降低, 19例腹痛腹泻。

1. 2. 2 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发现5例窦性心动过速, 1例ST段压低;血常规检查发现21例白细胞中性上升, 18例白细胞总数上升。

1. 3 临床诊断 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实际表现, 对患者加以诊断;针对出现皮肤发绀, 但又无法用基础疾病亦或者是缺氧, 且存在群体性发病特征的患者, 可予以诊断。

1. 4 治疗方法 一经确诊为食物中毒之后, 应及时对患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疗, 即依据食物中毒的基本治疗原则, 对患者进行催吐、导泻、洗胃、抗感染等治疗[2]。叮嘱患者多喝水, 以便有效地对残留在胃肠道中的毒素加以稀释。另外, 在葡萄糖生理盐水中, 加入1 g的维生素C、50 mg维生素B6以及20 mg的三磷酸腺苷等, 静脉滴注;针对腹泻或呕吐症状较为严重者, 可适量提高液体输入量[3], 采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依据实际情况可予思密达粉剂、黄连素以及双歧杆菌四联或三联活菌等药物, 进行对症治疗;针对出现发热症状的患者, 可予以退热药;针对严重脱水或休克者, 应予以补液治疗, 且维持电解质平衡, 同时积极予以抗休克处理。

2 结果

30例食物中毒患者经及时抢救治疗之后, 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的0.5~2 h血氧饱和度恢复到正常状态, 且中毒症状显著好转;平均3 d后痊愈, 30 d后回访, 未出现任何后遗症。

3 讨论

临床上, 导致食物中毒的原因有许多, 而食物被细菌污染是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相关研究指出, 在全部食物中毒病例中, 细菌性食物中毒所占比重为50%。其中, 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食物主要为动物性食物, 较为多见的是熟肉制品、腌制品。人们在食用了动物性食物之后, 出现中毒症状, 就叫做动物性食物中毒;食用了植物性食物之后出现中毒现象, 则叫做植物性食物中毒, 日常生活中最为多见的植物性食物中毒现象为:毒蘑菇中毒、木薯中毒以及菜豆中毒等[4]。除此之外, 还包含其他食物中毒类型, 例如化学性食物中毒、亚硝酸盐类食物中毒等, 其中人们若食入大约0.3~0.5 g亚硝酸盐, 就能出现中毒症状, 大约3 g即可导致死亡;亚硝酸盐是一种强氧化剂, 进入人类身体之后, 会致使血液内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 继而丧失运氧能力, 导致组织出现缺氧症状, 从而发生青紫, 最终中毒。

若出现食物中毒, 切不可慌乱, 应保持冷静, 且及时从医治疗。临床上对于食物中毒的治疗, 一般包含催吐、导泻、洗胃、抗感染等治疗;经治疗后, 患者的中毒症状往往能够得到缓解。在本次研究中, 30例食物中毒患者经治疗之后, 病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且在治疗3 d后痊愈出院。

为避免食物中毒情况的发生, 可采取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①可进一步加强对各个餐饮经营单位的监督与管理力度。食品卫生监管部门不但要督促各个餐饮经营单位提高卫生管理水平, 同时还应对违反相关食品卫生法的餐饮单位予以严厉的惩处, 从而避免食物中毒的发生。若发生食物中毒事故, 针对晚报、迟报、漏报亦或者是不报的有关医疗机构与肇事单位, 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以处理[5]。另外, 针对从事餐饮方面工作的人员, 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②加大饮食卫生的健康宣传。强化卫生科普宣传工作, 提醒广大民众不要吃一些变质、没有煮熟或是不干净的食物;消除各种病原传播媒介, 例如蟑螂、老鼠等;一旦发现疑似食物中毒的患者, 应在第一时间内做好传染病报告, 且禁止进食可疑的食物, 同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 何明华. 25例食物中毒分析及探讨.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5): 47-48.

[2] 石国旭, 郭继伟.小儿急性中毒106例诊治分析.临床医学, 2012, 32(9):98-99.

[3] 张宏伟, 杨娅丽, 来金涛, 等.昌都地区儿童肉毒梭状芽孢杆菌食物中毒临床分析.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3, 28(18):1438-1439.

[4] 张峰.一起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江苏卫生保健, 2012, 14(2):20.

第11篇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结核病,随着抗生素的发现,人类在与结核病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结核病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15岁到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的高发峰年龄。潜伏期4~8周。其中结核杆菌80%发生在肺部,其他部位(颈淋巴、脑膜、腹膜、肠、、骨骼)也可继发感染。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然而,由于结核病的生物学特性和社会因素,加之近20年来各国对结核病的忽视,使结核病的流行重新加剧。

1结核病的现状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球约有1/3即20亿人口患有结核病,每年新增病人有800~1000万,每年死亡人数近300万,死亡率已经超过了大部分的癌症。而且更为棘手的是由于耐药性,某些抗生素对结核杆菌已无能为力。所以,结核病在国际上日益被确认为一个社会和政治问题。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据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表明,我国结核病发病率下降缓慢。全国受感染人数达5.5亿,活动性肺结核病人450万,其中具有传染性的病人150万。患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每年因结核病死亡的人约12万,相当于其他传染病死亡总和的2倍。据研究,受结核菌感染的人群中,10%的人会发展为结核病。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在我国,由于治疗不当或经济困难引起耐药病人高达46%,其中原发耐药的病人达24%,因而结核病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卫生健康概念,如不得到有效控制,结核病可能再次成为不治之症。

2影响结核病控制的因素

2.1传染源不易控制: 有近60%的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未被发现,使传染源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据卫生部结核病控制中心报告,我国从1982年开始进行全国肺结核病人统计报表,最近10年,我国结核病传染源的发现数明显增加,每年登记的菌阳病人数,已从20世纪80年代不足10万人增加到20余万人,但与流行病调查结果相比较,传染性病人的发现率不足30%。

2.2传染性强: 由于结核菌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发现不及时,缺乏卫生健康观念,往往一人得病,全家陆续都成了结核病患者。而移民和流动人口的增加,给结核菌带来了更多传播机会。同时,也给结核病的控制与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2.3治疗困难: 治疗周期长,患者很难到专业医院,与专业医生配合完成全疗程治疗。结核病患者必须到结核病治疗的专业医院就诊,并与结核防治专业医务人员密切配合,坚持长达半年左右的治疗,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2.4耐药问题: 由于用药不当或未按方案完成治疗,都会导致结核菌耐药,而耐药结核菌的传播,使受感染的人成了新的耐药病人,用目前的抗结核药物给予治疗,不仅高于平常费用100倍以上,而且治疗效果很不理想。

2.5经济因素: 结核病与贫困紧密相连。调查显示,我国不同地区疫情差别较大,西部是东部的107倍,农村高于城市近1倍,越是贫困的地方,结核病的发病率越高。我国80%的结核病人在农村,结核病人中63.8%是15~59岁之间青壮年,不能从事体力劳动,使许多人由富变贫,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

3预防对策

3.1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结核病患者

一是对结核病患者多给予关心和鼓励,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为他们创造优良的生活环境,取得病人的合作,提高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二结是核病患者需长期服药,对所有结核病患者实施直视下督导化疗,即在专门人员督促下服用药物,按规定剂量服满疗程,否则易致治疗失败,导致耐药菌株增加。三是对活动性的结核病患者,应住医院隔离区,接受正规的治疗。四是病人使用的垃圾与病人的生活垃圾均为废物,应有专人负责装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分层封扎送焚烧,并做好自我防护。

3.2治疗潜在性结核菌感染

一是潜在性感染。一般是指感染结核杆菌,机体首先出现防御反应,从而处于潜伏性感染中。然而潜伏性的结核菌感染随时会发展为结核病,导致新病人出现。通过治疗潜在性结核感染者,也就减少潜在性感染源,不光有助于保护个人,也有助于保护公众的健康。二是普通人群。结核菌素试验,显示硬结直径达10mm以上,在高危人群中硬结直径在5mm或以上者为阳性,而且需要排除活动性结核,通常被诊断为潜在性感染。

3.3加强卫生教育使青年人懂得结核病的危害和传染方式。养成不随地吐痰的良好卫生习惯。对结核病患者的痰要焚烧或药物消毒。

3.4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传统治疗结核病的药物有利福平、比嗪酰胺、异烟肼、乙胺丁醇、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钠等等。进行药物治疗,如下原则必须得到尊重:规律、适量、全程、早期、联用。对于初治患者来讲,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使用过抗结核药物,这就是说细菌对于药物是极度的敏感的;在活动性病变的早期,结核菌的代谢与生长繁殖都很旺盛,对于患者来讲,体抗力是比较强的,吞噬细胞也是比较活跃的,使用相关的药物,能够最大效果的杀菌,这样痰菌就会很快的转阴,即使停止服用药物,也不会复发。全程用药是指药物的使用要能够按照规定的疗程进行,做到“治必彻底”。适量也就是说抗结核药物的使用要在不引起毒副作用的情况下实现效应的最大化。联合治疗讲的是同时应用几种药物,而非用了一种没有效果再添加使用另外一种。初始治疗结核病患者和复治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性使得药物的效应也不一样,所以化疗方案的选择必须因人因病而异,最终实现结核病的良好防治。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S].2001

第12篇

国家虽然明令禁止非法回收药品,但尚处于政令层面,法律无明文规定,以致造成过期药品究竟由谁来回收、怎么回收、收后怎么销毁等问题无法解决。

药品攸关性命,过期药是社会的一大隐患。正是这些药品,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定时炸弹”。

过期药别当垃圾处理

日前,记者就过期药品问题采访了一些市民,高女士正在某药房买药,问其家里的过期药怎么处理时,她说:“当然要扔掉了,一些药店能以旧换新,但我不会那样做的,我担心换回去的药又回流到市场,那不是害人吗?”当问及过期药扔到哪里了时,高女士说,扔到垃圾箱了。采访中发现,对待过期药,大多数市民都是将其扔进垃圾桶。

过期药品明确被归为“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药品大多是化学制剂,分解产物有生物性、放射性和化学性三大污染,加之药品大多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如果随意抛弃或倾倒,可在土壤和水体中迅速扩散,造成巨大污染。以青霉素为例,如果自行处理,防护不当或者散发到空气中,可能给周围人群造成皮肤过敏;四环素过期后可分解出气甲四环素,毒性特别强。有专业人员提出警示:非法回收药品的污染危害,远远大于电子垃圾。

警惕过期药“穿新衣”

据了解,一些不法分子从百姓手中收购药品,并将其二次利用,有的是直接销售,也有的是改换包装,为了使翻新药品不被识破,药贩子会到某些医疗机构回收废弃的药品说明书、药瓶、药盒和封签等药品包装物。即便是过期药盒,药贩子一般也不丢弃,将其原批号用油墨擦掉,熨斗熨一下,再用打号机打上新号。

据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推算,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达250万。每年约有19.2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假药劣药引起的。

过期药不能吃

家住太原市万柏林区68岁的张大爷,前不久在家突发心梗,立即服下一片硝酸甘油片,症状未缓解,又服了一片,被家人送到医院,还是因抢救无效去世了。家人悲痛万分,认为老人及时用了硝酸甘油,又及时送到医院,对抢救产生质疑。细心的医生拿出老人口袋里的硝酸甘油片,看到已过期,并开封,当时室温30℃,硝酸甘油片要求在阴凉处(不超过20℃)保存,家人为此后悔莫及。

硝酸甘油片是冠心病患者的救命药,发病时及时含一片于舌下,两分钟内即可缓解症状。硝酸甘油片一般有效期为1年,临床发现硝酸甘油片效价下降很快,甚至开封后三个月基本就无效了。

一些人常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只要外观和气味没有改变,药品过期几天没啥大事,可以继续服用。有关专家提醒,这种做法很危险。

李大爷患高血压、糖尿病,儿女们给他买了好多药,有的过期了,李大爷觉得可惜,原来吃一粒的,现在改为吃两粒,结果造成药物性肝炎,险些要了命。

过期药品若大剂量服用,极有可能加大药品的毒副作用。有时,过期甚至还会导致药品化学成分改变,成为致命的“毒药”。如维生素C经常与空气接触,就容易被氧化,而氧化后的维生素C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一些抗生素如磺胺类、青霉素类等药品一旦过期,更易引发过敏和休克等不良反应。又比如对储存条件要求较高的白蛋白,一旦变质,服用后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头痛、发烧等过敏反应,严重者还会直接致命。像阿莫西林、诺氟沙星等抗菌类药品,药效减低的速度比较快,如果在有效期后服用,可能会耽误病情。

过期药应如何处理

过期药不能吃、不能卖,当垃圾处理又怕污染环境,更怕被人捡到误食。很多市民询问:过期药品该何去何从?

专家们建议,家庭中对于过期药的处理,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办法:

1.口服片剂、固体制剂、胶囊等,比如感冒药、抗感染药,可以用水溶解后冲到下水道或丢到垃圾桶里;针剂应砸开。

2.液体药物,如眼药水、外用药水、口服液等,把里面的液体分别倒入下水道冲走,不要混杂。

3.眼药膏等膏状药物,挤出来收集在信封内,封好后丢弃。

4.喷雾剂药品在户外空气流通较好的地方,避免接触明火,彻底排空丢掉。

5.抗癌药、治疗血液疾病的药物,比较危险,最好送回医院,不要自己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