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驻村交流材料

驻村交流材料

时间:2022-11-28 21:43: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驻村交流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驻村交流材料

第1篇

干部驻村是新情势下增强乡镇干部治理,改善干群关系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理论证实,干部驻村在增强乡镇干部治理、融洽党群干群关系、推进乡村各项任务落实等方面发扬了积极效果。然则也还存在搞情势走过场的景象,少量驻村干部驻不下、留不住、难干事,影响干部驻村结果的发扬。假如要增强和改良干部驻本任务要害要完成“五个改变”。

完成由行政人员向复合型人才改变,进步本身本质才能。跟着情势的不时开展转变,群众对驻村干部的要求越来越高。驻村任务不再是以前纯真地开几个会,传达上级相关精力,抓好几项硬义务的老一套任务形式,要逐渐改变到提拔群众对市场信息、敏感政策、适用技能以及本身权益维护等方面了解。要把握这些身手就必需经过进修来完成。因而,驻村干部必需抓好本身的进修,经过进修调查现行的乡村政策司法常识、农业适用新技能、市场信息及农人工维权等常识,起劲进步本身的综合本质和做群众任务的才能,把本人培育成复合型人才,下得去、干得好、推得开,更好地知足底层人民群众的需求。

完成由客到主的改变,正直对群众的效劳立场。经过履行干部驻村机制,将乡镇干部的岗亭下沉到村里,量体裁衣推进驻村干部到村里上岗任职,变乡里的干部为村里的干部,成为乡村一线的任务者。把传统的指点型、传达型、反省型干部改变为效劳型、示范型、参加型干部,乡镇干部不再是典型的机关干部,而是农人的干部;不再是背着手转悠的干部,而是扑下身子干事的干部。详细来讲,就是经过驻村任务机制的落实,使底层干部深化底层调研指点的多,蹲在机关浮在上面的少;与群众交伴侣的多,离开群众的少;压服教育、示范指导的多,对群众搞强迫敕令的少。使干部驻村成为党委、当局增强底层任务指点,亲密联络群众的主要载体和抓手,塑造党和当局的优越形象。

完成任务责任由虚到实的改变,树立务实为民的任务作风。经过履行干部驻村任务机制,乡镇干部既要实行作为机关干部的任务职责,更要集中精神抓好村里的任务,完成“双岗双责”目的。村里任务黑白不再仅仅是村干部的事,还也成为驻村干部业绩和作风评判的首要根据之一。要把村级任务和乡镇干部本职岗亭任务连系起来统筹思索,用村里不变和开展评价驻村干部任务实绩,用协调停决村里的实践问题权衡驻村干部任务才能,用与农人群众能否树立遍及联络和心系群众冷暖权衡驻村干部的品德本质,使驻村责任进一步明白,审核机制进一步健全,进而促使驻村干部由“评判员”、“传达员”变为“指点员”、“效劳员”。

完成任务义务由软到硬的改变,加强抓不变促开展的责恣意识。经过驻村任务机制履行,进一步明白驻村干部“建强一个村级班子、理清一条开展思绪、树立一套民主准则、促进四个文明建立、效劳一村农人群众、维护一方社会不变”的六项义务。从准则大将驻村干部岗亭职责与村级任务绑缚,业绩审核与村级任务相挂钩,变以前干部方式上联络驻点村的软义务为强化责任绑缚,加大审核奖惩的硬目标,使驻村干部任务义务愈加明白。经过增强对驻村干部业绩审核,注重审核后果运用,进一步伐动底层干部任务积极性、盲目性和自动性,使驻村干部身先士卒,做给村干部看,带着村干部干,协助村干部理思绪、出点子、教办法,实在构成村庄连合协作、共谋开展的乡村任务气氛。

完成与群众由疏到亲的改变,亲密党群干群关系。经过履行乡镇干部驻村任务机制,从准则大将底层干部任务与人民群众好处绑缚在一同,促使广阔党员干部盲目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然后包管底层干部必需亲密联络群众,起劲效劳群众,朴拙了解群众,真情关怀群众,站在群众的立场和好处上考虑问题、推进任务。在为民办实事功德的进程中,使驻村干部更切近群众,增进对群众的调查,还也加强群众对干部的了解和信赖,完成干群关系的进一步亲密调和。

第2篇

一、时间安排

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30日。

二、工作目标

一是核查贫困户摘帽退出“一超六有”“两不愁三保障”情况。二是核查贫困村巩固提升“一低五有”情况。三是核查村级资料、户资料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情况。

三、范围对象及规模

范围对象:全镇39个建制村,1700户7222个贫困人口全覆盖。

四、力量组织

本次交叉检查组成员36人,成立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组、入户工作组,实行组长责任制,检查领导小组负责总体工作安排和协调。

1.村级交叉检查领导小组构成如下:

3.具体到村安排

五、检查程序

1.贫困户。检查人员一是利用“六步工作法”(一进、二看、三算、四核、五填、六评)入户核查户“一超六有”“两不愁三保障”达标情况;二是利用手机app、手册、户卡和家庭实际对比,核查户资料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完成附件1。

2.贫困村。贫困村巩固提升由检查组利用已退出村巩固提升复查表对已退出贫困村“五有”巩固提升进行复查。按2020年资料清单核查村级资料、五个一、三个一资料。

3.梳理汇总、集中反馈

入户验收工作完成后,各组审核排查任务是否完成、验收表是否填写完整,针对入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问,统一研判会商,对有异议的问题及时沟通,将完成情况梳理报资料组汇总并形成最终汇总表交脱贫办龚链,由龚链完成交叉检查报告交镇党委政府。

4.问题整改

各村发现问题,能立行整改的交由第一书记、村两委即时整改,不再形成问题清单。不能即时整改的,形成问题清单,每周五下班前交由各组联系人汇总后交由驻村领导牵头协调整整改。

六、工作要求

(一)重视学习交流。工作组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开展好交叉检查工作,入户走访过程中,要详尽了解贫困户“一超六有”达标情况,确保实际走访效果。

第3篇

取信于民

做农村工作,主要是与村民打交道,村里工作推进得好不好,关键看村民支持不支持。要让村民支持,就要取得村民的信任。如果经常失信于村民,无法取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村干部什么工作也干不成。

驻村第8天,某驻地企业要建设高压线路。镇党委、政府为了线路安全,要求村里协助砍伐部分高压线路沿途的树木,并承诺按大树30元/棵、小树10元/棵给工时费,1周之內完成任务。当天中午,我骑自行车到镇上报材料,在村委会门口碰上了村民王正红。我赶紧停车问他有什么事。王正红情绪激动地说:“前两年,村里因为修路要砍我栽种的10棵树,并承诺按每棵20元给工时费。砍伐下来的木材归个人所有。我二话没说,第2天就把树砍了。可树木砍完后,工时费没有兑现。后来,由于村干部调整和村委会换届,这事就没人过问了。这次,我栽种的树木中有2棵在砍伐范围,由于村干部失信于我,我不会按要求砍树了。赔偿的钱我不要也行,可村干部不能骗我呀。”我坚定地说:“老王,你回家等消息,咱村干部不会让村民吃亏。”

报完材料后,我立马赶回村里,召集村干部了解情况,确定后,我对村干部说:“不论是哪届村干部承诺的事,作为村干部,咱要给村民一个交待,不能失信与民,更不能让村民吃亏。”最后商定,村里先把欠王正红的工时费补上,再做这次伐树工作。在王正红的带动下,2天就把树全砍完了。

奉献为民

要干好工作,村干部不能局限于完成任务,还要站在村民的立场上,多付出些时间和精力,让村民得到实惠。

刚驻村时,正值村里按照上级的工作安排,开展银龄安康工程,要求15日内完成任务。银龄安康工程是政府倡导的一项旨在解决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的惠民工程。保险期限为1年,每份保费20元,保险金额1.2万元,其中,意外伤残和死亡1万元,意外医疗费2000元,每人最多可投保2.5份(50元)。尽管每份保费才20元,但让村民出钱,村民不理解,也不愿意缴。

接到任务后,我和村委副主任王彪从做村民思想工作入手,重点讲政策、做解释。村民白天忙于生产、打工,我们就在晚上登门拜访。并考虑到去得早了妨碍村民吃晚饭,晚了又影响村民休息,就集中在晚上7~9时到村民家申,细心讲解政策,解答疑惑。5天下来,我们嘴角起了水泡,嗓子哑了,最终换来127户老年人缴纳了保费,超额7户完成了任务。

心系于民

一个合格的村干部,只有时刻把村民放在心中,关心村民冷暖疾苦,心系于民。把村民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才能赢得村民的真心拥护。

年近70的村民满昌英家庭很不幸,儿子王正平患白血病去世,儿媳改嫁,留下一个10岁的孙女。得知情况后。我们专门召开村两委会议研究,村两委干部每人捐款100元,同时,为满昌英及其孙女办理低保。并向民政部门积极申请救助2000元。

2012年3月,村民王正祥的儿子王浩被查出患有淋巴癌,已花费6万余元。王正祥在矿上打工,每月工资1000多,元,家属在家务农,他很绝望。了解到有关情况后,我一边和村干部积极向民政部门申请救助,一边向我的单位滕州市规划局领导作了汇报。局领导高度重视,当天下午专门召开班子会议研究,第2天局领导就带着米、面、油和鸡蛋等物品到王正祥家慰问,表示近期将组织为王浩捐款祥5000元,王正祥眼里噙着泪花,哽咽地表达着感谢。

致富为民

村干部要时时想着村民的生计问题,做村民发家致富的主心骨。

第4篇

所谓“驻村”,是当代国际艺术界的一种创作方式,即根据一定的创作计划,在特定的地点组织创作营,定期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优秀艺术家,进行现场创作,同时进行学术交流。这种“驻村”活动对于扩展艺术家的国际视野,广泛吸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的滋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燕根是一个长期参与国际艺术“驻村”创作并活跃于许多国家的各种创作营、深受当代国际艺术氛围浸润的中国艺术家,这是我们了解张燕根艺术背景十分重要的一点。环顾当代中国艺术界,类似张燕根这样,有着如此丰富“驻村”经历的艺术家,是比较少见的。这些雕塑给我们的直观印象是“很国际”,也就是说,当张燕根和国外艺术家同台竞技的时候,他们能够在一个水平线上,用互相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交流。当然,即使如此,张燕根的作品仍有他的强列个性,这些个性与他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有关。例如,2002年他在比利时的作品《天堂之蛋》,用9个不同大小似蛋非蛋的形态,很唯美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9”的涵义。同时,他也能根据当地的环境和材料,有针对性的进行现场发挥,又如他稍后在法国马提尼克岛创作的《天堂之树》,则针对当地地域特色,采用镶嵌的方式,创造出向四周发射的造型,象征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以及08年在荷兰创作的《对话OK,对抗NO》和09年又在比利时创作的《从物质到精神》则借用的是材料之间的对比和变化,强调一种思辩关系。这些种植在异国的中国智慧,视觉饱满和富有张力,耐人寻味。

除了国际艺术视野和经验,张燕根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个人经历,就是他原本是学习中国画出身的。中国画的知识背景和专业训练对于张燕根艺术风格的影响也不可小觑。例如中国画对“意境”有特别的要求,强调表达对象的“内在精神”,强调艺术与自然环境之间虚实相生,和谐共融的关系等等,这些对他的公共艺术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说,中国“天人合一”的艺术思想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他的血液里,成为了他感受世界,从事创作的思想方式。

张燕根在国内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以及部分雕塑作品,其简约抽象的形态让我们了解了他的多方面的修养,例如对造型语言的思考,对空间的把握能力,以及他对生命的理解与诠释。如果说,一个专业的艺术家与业余或者说玩票的艺术家有什么区别?那就是,专业的艺术家有自己创作的发展脉络,有自己关心和研究的问题,他不仅关注结果,他更关注过程。在这部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的“过程”,他的知识构成状况和知识积累。

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重要的不在于是否一定要深究他到底是一个画家、还是雕塑家或是陶艺家?而是他做了些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而对于张燕根,我们更关心的,是他的知识背景以及他较为全面的知识构成和技能是如何成为他巨大创作财富的?他是如何利用各种可能的条件,在作品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襟怀的?他是如何运用不同的艺术方式,充分掌握和利用各种不同的艺术材料的?他是如何在个人与时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对话中,表达自己、呈现自己的?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当我们来看张燕根公共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可能就比较容易找到一个比较恰当的解读路径和进入通道。

张燕根在南宁民歌湖公园创作的系列作品,便是他在公共艺术创作方面的一次集大成,也是他多年艺术创作、探索的成果的一次整体性的呈现。

一个艺术家花了三年多的时间,以十多件系列作品,对一个公园进行整体性的构思和布置,这在目前国内公共艺术创作中似乎还不多见。这让我们想到了挪威奥斯陆的生命公园,这是挪威艺术家维格兰倾尽全部心力的的巨制,目前已经成为挪威国家标志性的文化景点。

民歌湖公吲的系列公共艺术作品的数量虽然不能和奥斯陆生命公园相比,但方式和思路是一致的;将一个公园的公共艺术交由一个艺术家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和创作,有利于公园整体艺术氛围的营造,同时有利于保持了它在艺术风格上的整体性和艺术质量的完整性。当然,这种方式尽管有意义,但对于艺术家则具有相当的挑战性。正是如此,我们才能通过这组作品,看到张燕根厚积薄发的创作实力和把握空间、驾驭材料的能力。张燕根说:“我为这一天,准备了前半生。”通观张燕根的这组作品,深感此言不虚。

张燕根民歌湖公园的公共艺术作品基本上以抽象造型为主,这种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国雕塑的不足。自20世纪初,中国引入西方式雕塑以来,中国雕塑的基本面貌一直是以具象写实的雕塑语言为主,抽象雕塑在改革开放后虽然开始出现,但是它的学理基础和发展脉络仍然不明晰,抽象雕塑在高等雕塑教育中仍然处在填空补缺的位置,对它的研究和运用显得较为薄弱。然而,对于中国当代的公共空间而言,具象造型的语言显然已经不够,而抽象雕塑又不够成熟,在这个意义上,张燕根的创作便具有了特别的示范意义。

以石雕作品《智慧之果》为例,两个半圆形相倚,其中一个中间有圆形凸起,产生了关于果实、孕育的想象和联想空间。这个造型很难比照某种具体的果实,但是它是从众多的形体中提炼出来的,这种高纯度的造型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围绕这个造型,作品和周边的环境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它的出现使作品周边的空间关系发生了变化。它一方面有自身的物理体积,占据着空间;另一方面又不因为有这个物质实体阻碍它与观众的交流。观众在与作品的交流对话中,移步换形,它不断地在每个角度对观赏者重新打开,所以在理论上,它的观赏面是无限的;对这种形体而言,它无所谓正反之别,无所谓前后(这正是抽象造型有别于具象造型的别具魅力的地方),它永远期待着和欣赏着的对话,它的蕴含和“意味”也因每个欣赏者的不同而发生着无穷的变化。

在张燕根民歌湖的系列雕塑中,能看出他驾驭材料的实力。他在材料上的运用十分广泛,有不锈钢、铜、石头和陶瓷等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我们知道,雕塑材料的丰富和多样,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雕塑发生的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相对于过去简单的以泥塑为主的雕塑创作,改革开放以后,各种材料的实验和运用,为雕塑,特别是公共雕塑创造了新的可能。开拓出新的空间。张燕根的《希望》用不锈钢形体包裹了圆形的砖嵌的造型,这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用,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观念,对于观众而言,它产生的则是一种惊赞的效果。

追求艺术作品与环境的融和,是张燕根从事公共艺术创作所致力达到的效果。在人们通常的理解中,这种融和似乎只是为了让环境美化、变得好看,事实上,真正的融和是对环境品质的提升,它并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艺术家精心组织和营造的结果,它使艺术如同有生命的植物,从环境中生长出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艺术家对环境有深刻地体验,对空间有充分的认识和研究,因此,与环境融和是一种境界,而艺术家的修养、眼光、趣味是通往这种境界的桥梁。张燕根由于多年的积累,有了这种综合的修养,所以才能在他创作的这一组公共艺术作品中看到它们对环境提升所起到的作用。

张燕根在公共艺术创作方面的成功尝试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公共艺术创作的组织方式上,应该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发挥和调动艺术家的积极性,以保证作品的艺术质量和水准。其次,在艺术家方面,作为公共艺术,应该充分考虑作品的语言与环境、与城市、与空间的适应性;它需要注意作品内涵的宽泛性,和阐释的可能性;它要兼颐作品语言的国际性和地方性;还要考虑作品的前瞻性和公共性,所以,只有适应了更广泛人群的审美需要,调动了公众的参与热情,公共艺术作品才是成功的。再次,公共艺术作品在材料上应该丰富,在造型方式和呈现方式上应该多样,在加工和制作质量上应该精益求精。

第5篇

程戈庄镇共有53个村,3.7万人口。在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我们根据上级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因村制宜,依法操作,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保证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健康、顺利进行。?

一、深入调研,准确把握换届形势?

(上级市)市换届选举工作会议结束后,镇党委、政府迅速组织党委政府成员、管区主任和驻村联络员建起了调查摸底队伍,分组包村,每组2-3人,利用10天时间,通过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重点召开了村级班子成员会议,听取对交叉兼职、“一人兼”的意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召开了85%以上户代表会议,对现任干部进行一次民主评议,掌握对换届选举的关注程度、思想态度等情况;召开了全体党员、议事会成员会议,了解他们对本次换届选举,特别是村“两委”设置的意见、建议。摸清了现任村干部的底子、村民思想的底子和换届人选状况的底子,对各村哪些人可能选上,哪些人不宜选上,哪些人可能选下来,落选后会发生什么情况进行了认真研究。特别对村情复杂、矛盾较多、班子软弱涣散的村,派驻了强有力的调研组,做到边调研、边整治,为换届选举铺平道路。?

通过调研发现,今年的换届选举工作,既有以往换届的共性特点,又有新的现实情况,主要表现为“一强一弱”、“一快一慢”、“一增一减”。“一强一弱”,就是群众的民主意识、致富愿望越来越强,对村干部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而村干部队伍素质、影响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相对有所弱化;“一快一慢”,就是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发展越来越快,而落后村发展越来越慢;“一增一减”,就是随着农村“三提五统”、农业税的减免,“空壳村”、“窟窿村”进一步增多,村级集体收入明显减少,使村级组织为民办事能力进一步弱化,凝聚力、影响力难以提升,使集体经济薄弱村难以找到合适的干部人眩通过对三个矛盾的深刻剖析,我们把这次换届选举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难得机遇,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储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真对待换届选举工作。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精心研究制定了符合实际的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党委、政府成员全员参与,全力靠上,确保~完成换届选举工作的任务。?

二、精心运作,扎实推进村“两委”换届工作?

(一)落实“三新”措施。一是确定新思路,合理设置干部职数。按照“大村减员、小村单设”的思路,进一步压缩村干部职数,减轻农民负担,减轻财政压力。规定: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职数平均配备不得超过3职。村党支部成员职数一律不超过3职,60户以下、党员10人以下的村,只设党支部书记1职。村委会成员原则上每村设3职,60户以下的村,如果多数群众愿意,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只设村主任1职,不再设副主任。提倡村“两委”班子中有一名女同志。通过限定干部职数,使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人兼”比例达到90%以上,村“两委”成员交叉兼职率达到85%以上,女干部44人,有6个村不设支部委员会,只设党支部书记1职。二是营造新氛围,平稳开展工作。为提高群众对换届选举工作的认识,我们采取以会代训、设立专栏、发放宣传材料、张贴标语口号等形式,大张旗鼓宣传村“两委”成员交叉兼职及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人兼”的好处,宣传村“两委”成员应具备的6个标准条件和不宜被提名为候选人的12种行为标准,让选民掌握好选人的“尺子”。同时,建立了镇党委负责同志与村党支部书记谈心制度,落实了党委、政府成员包管区、包村和村干部包户责任制,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搞好宣讲,引导他们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参与到换届选举中来。三是完善新机制,确保退职干部稳定。根据调查摸底状况,对可能落选的干部,组织管区主任逐个促膝座谈,交流思想,让其顾全大局,自愿退职,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岗位变化,支持和维护新班子工作,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注意做好后续工作,尽快研究制定村干部退职安置办法,消除退职干部的思想顾虑,落实好他们的经济待遇,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使其退得安心和舒心。?

(二)实行“二带”联动。一是确定带头村。坚持以点带面,逐步推进。镇里确定西涝戈庄村和程戈庄一村为村“两委”换届选举试点村,其中西涝戈庄村作为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试点村,程戈庄一村作为党支部换届选举试点村。为使换届选举组织工作有序进行,保证人员、精力高度集中,我们对各村换届选举时间进行了合理安排。程戈庄一村按照“两推直选”的办法,于11月10日进行了党支部换届,西涝戈庄村于11月20日进行了村委会换届选举,为面上工作探索了路子,提供了样板。二是培训带路人。一方面,加强驻村联络员队伍培训。镇里利用周一、周五晚上时间,采取集中上课、讨论交流、现场提问等方式,进行了6期集中培训,使全体驻村联络员熟练掌握换届选举的基本知识、政策法规和操作规程,成为换届选举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加强村级选举骨干培训。特别对第一、第二主持人及村会计的培训,从市民政局聘请人员进行了专门业务辅导,培训了一批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明白人”。?

(三)营建“放心会场”。为保证各村选举大会顺利进行,我们组织得力人员靠上,采取有效措施跟上,全力实现两个“保证”。一方面,保证选民的参与率。我们要求各村对选举的具体时间、地点,通过开会、广播、发放明白纸等形式进行反复通知,做到尽人皆知。会议通知以书面的形式发到选民手中,由选民本人签字。选民不在家的,由证明人签字证明已通知选民,从而保证到会人数。对进入会场的选民逐一进行确认、登记,并安排专人引导,让与会人员各就各位;选民座区按村民小组进行划分,明确选民数量,对选民数量不足的座区,由村民小组长负责及时通知,确保参加人数符合法律规定要求,努力营建标准规范的“放心会场”。另一方面,保证会场秩序。召开换届选举大会时,调度镇派出所到村值勤,按照内紧外松的原则,对村里的情况实施监控,防火防盗,解除选民的后顾之忧,放心参选,并随时应对选举中

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三、实施“富民工程”,铺实党群干群“连心路”?

我们把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与实施“富民工程”有机结合起来,用“两委”换届推进“富民工程”,用“富民工程”保证“两委”换届。农村路难行是许多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镇党委、政府以此作为实施“富民工程”的切入点,全面开展了道路整修活动。坡丘路是我镇南部的一条连村路,沿途经过10多个村庄,坑坑洼洼,难以行走,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镇里以此为契机,利用7天时间,组织1000多个劳力上阵,出动机械100多台(套),动用砂石方2万多方,对路面进行了整平,并铺筑了砂石,改善了坡丘路的交通状况,受到群众一致好评。箭吴路是纵贯我镇南北的一条主要交通要道,车流量大,路面破损严重,埋下许多安全隐患。镇里组织沿途各村配合水利、交通等部门及时修补了路面,保证了道路的畅通。同时,各村也对连村路进行了修缮,改善了全镇的交通状况。“富民工程”的实施,将选民对选举的“过热”情绪化为冷静对待,将干部靠嘴说换来选票,变为靠行动赢得选民,保证了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

第6篇

一、严谨求实,细致深入,调查村情民意,明确驻村工作思路

*村是与越南接壤的一个半干旱石山村,情况相对复杂。为准确了解把握所驻村的村情民意,避免工作的盲目性,*驻村后首要的工作便是深入实地调查,他与村干、党员座谈,到农户家询问,走进田间地头查访。一年中,他每个月驻村工作的时间都超过20天,全村7个屯315户人家他全部走访了一遍以上,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并以详实的材料撰写了长达8000多字的村情报告。他还将调查搜集到的资料与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掌握的信息进行对照,并交由村屯干部审核及校对。经过农户口述、镇政府资料对照和村屯干部核校,他为每一个农户建立了涵盖住址、电话、人口、婚育、土地、产业结构、收入、产业发展意向、劳务输出、教育培训、住房、沼气池建设等信息较为全面的基本情况卡片档案。做到一户一卡,装订成册,并编上目录。翻开档案册,全村300多个农户的基本情况一目了然,得到了*县和*镇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和赞赏,也使他更加明确驻村工作思路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二、稳中求变,因地制宜,帮助所驻村抓好发展规划,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村地处半干旱石山区,山多地少,多年来只能依赖于单一的甘蔗种植经济满足基本温饱。为帮助村民增加收入,*经过深入调研,针对该村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提出“一基两翼”的发展构想,即在帮助村民提高甘蔗产量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培训为突破,利用山地面积广和边贸便利的优势大力发展竹笋、鸡皮果种植和食用菌栽培以及,发展现代生猪及鸡鸭养殖,通过发展沼气链接种养两产业,最终形成种养循环互动,各屯各户一起参与的生态种养经济发展思路,得到了村干部群众的认可。为帮助村民掌握相关农业生产技术,推动生态种养经济的发展,*先后争取单位落实资金5.7万元,在南宁举办了3期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聘请区农业专家培训农业生产骨干120人次,并带领参训村民到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生产实验基地和广西现代农业展示园参观学习。科技培训使村民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转变了观念,生产积极性和效益得到快速提高。一年来*村仅养猪一项就为*村增加纯收入31.2万元,人均增收260元,并涌现出了一批养猪大户。家禽养殖,竹笋、鸡皮果种植和食用菌栽培也在迅速发展当中。

三、精细论证,想方设法,多方争取项目资金,推动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和开展扶贫济困活动。

为能够多给群众办实事好事,推动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解决群众反响强烈的难题,服务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驻村工作后一方面加强调研、论证和申报工作,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单位领导、区市县财政和扶贫工作部门及社会其他部门支持,多渠道募集资金。经过不懈努力,一年来他一是落实政府扶贫配套资金17万,修建人畜饮水设施2处,修筑屯道1条解决了两个屯共102户群众的饮水和67户群众的出行困难;二是争取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香港友好协进会主席李东海先生乡村医疗所建设基金5万港元,相关报告已得到意向性的函复;三是落实单位资金7.42万,在南宁举办了3期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共培训农业生产骨干120人次;帮助6名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入学深造;硬化绿化村委办公楼前空地300余平米,购置新办公桌椅维修国旗升降装置,节前慰问孤寡和五保户17户,有力地支持了该的经济社会发展。

四、巧妙契入,以事说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帮助农民提高思想认识

*村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滞后,村民文化素质相对相低,全村人口近三分之二为初中以下文化,其中文盲占了三分之一。为帮助村民们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同志想方设法通过走家串户唠家常,带领参观细讲解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并带头身体力行。如通过一起清扫村屯垃圾、带领干部群众参观南宁市容市貌引导干部群众参与“城乡清洁文明工程”,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维护国门村形象;动员村民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时,以受益农户为例宣讲国家惠农支农政策;组织村屯干和党员学习十七大报告和新时,要求大家结合十七大精神展开讨论,查找制约本村屯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和对策思路,使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人心。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使*村干部和群众中先进分子的思想认识水平有了良好的提高,配合党委政府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加强,下村工作的镇干部都说*村人思想比以前活跃和上进多了。

五、引导创

新,积极推动基层组织建设

为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帮助农村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一年来,*积极与村两委班子加强团结协作,推动村务公开,转变村屯干工作作风,做认识有偏差的村干的思想工作,化解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与村干部一起参加集体劳动,一起研究解决难题。针对该村党员队伍老化严重的情

况,*在协助村党总支搞好党员队伍建设、增强队伍战斗力的同时,还积极推动新党员的发展工作,亲自联系培养了3名入党积极分子。2007年9月*争取到单位6500元资金,硬化和绿化村委办公楼前300多平米空地,并为会议室购置了新的办公桌椅,维修了国旗升降装置。国庆节,他组织发动*村党员干部群众、村小学师生、驻地边防部队官兵和武警边防派出所官兵在村委楼前举行升国旗仪式,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在他带动下,*村基层组织建设呈现出一派新的活力,干群和党群关系更加密切,村干们感慨地说“他(*)来了,把我们都带活了”。

六、化解矛盾,调解纠纷,服务农村社会和谐建设。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矛盾纠纷往往难以避免。为了及时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在驻村工作一方面积极协助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调解矛盾纠纷,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平时下村工作和走家串户走访与干部群众谈心交流等各种机会,对存在的一些误会矛盾进行解释沟通,努力化解矛盾。他还抓住边防派出所与*村开展“爱民固边”警民共建活动的契机与*镇边防派出所干警刘强同志协同工作,共同维护*村社会稳定和谐。一年来,他共参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起,全村没有出现刑事案件、吸毒、群众斗殴等问题,干群关系融洽,村屯和谐稳定,党委政府的相关政策得到较好地执行。

七、遵纪守法,严格自律,乐于助人,溶入基层

驻村工作一年来,*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严格遵守法纪法规和上级有关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纪律方面的要求。自治区相关文件要求每个月至少驻村工作15天,但*实际上每个月驻村工作都在20天以上,撰写驻村工作日记180篇,撰写工作信息稿10篇,其中被广西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网采取4篇。

在驻村工作生活中,*始终做到严格自律,从不以自己为当地做了一些实事好事为借口去沾干部群众的便宜。下村工作走家串户时,他自己不吸烟但仍然掏钱买烟备用,到有小孩子的人家访谈还常常带糖果饼干去。*还数次拒收村民自愿送给的物品,如空均屯农民丁天雄两次当着众人的面说要把他家那个别人给800元也不舍得卖的铁木茶几白送给他,*都婉言予以谢绝。板局屯贫困农民丁立杰因为*为他今年考上高中的儿子争取了1000元的助学金,于是从越南买来几包咖啡要送给他,*打听了咖啡的价钱把钱如数给了丁立杰。*的这些平常举动更加赢得*村干部群众的赞赏和喜爱,他们都亲切地叫他“小李”,愿意与他喝“苦酒”和谈心。

第7篇

××乡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林改试点工作的安排部署,把林改试点村选择在密马村进行。密马村辖密马、大院子、爱其、张家坡4个村民小组169户715人,有彝、汉、苗等民族。海拔2400米,植被良好,生态优越。

这次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后农村经济改革的一件大事,乡党委、政府及时成立了“加快林业发展改革林业产权制度工作领导组”,全面负责这次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监督工作。由于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措施到位,工作得力,历时三个多月的试点工作,取得丰富经验和成效。

一、组织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工作队伍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密马村虽然面积小、人口少,但是林改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富恒乡党委、政府及时成立了富恒乡林改试点工作领导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同时组建了乡、村、组三级林改工作领导小组,由46人组成。其中从全乡6个挂钩村中抽调业务骨干13人,组建4个驻村工作组,与县驻村工作组一道进驻试点村。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立了林权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配合县、乡工作组负责本村的林权改革工作。各村民小组也组建了由村民小组长、原林业“三定”时的社长和村民代表3人组成工作组,负责本村民小组的林改工作。乡党委政府还充分考虑到林改工作将要全面铺开,从试点村外的五个村委会主任或书记中,抽调出一名得力村干部到试点村参加林改工作,为全面铺开林改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再困难也不耽误林改

乡党委政府一班子人意识到:林权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农村革命,这次改革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关系到富恒乡经济发展的快慢。为开展好林改试点工作,在乡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挤出1.7万元资金用于林改工作的资料制作、车旅费、宣传费以及驻村工作组人员的生活补助费,有效促进了林改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三、抓死痕迹管理,强化规范操作

为了严格按照《实施意见》的“五条原则”、“六个明晰”和“七点政策”,保证公平、公正、透明,群众满意,乡党委政府对工作组提出明确要求。一是制定驻村工作组管理办法,严明学习、工作、生活纪律,强化工作队员的管理。二是严格要求县级工作组和村组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办事公道,禁止,,严格按程序开展工作,不得违规操作,更不得自行其事,另搞一套。三是坚决防止出现借林权改革之机乱砍滥伐林木、乱开滥垦林地,坚决制止未经规划设计和林业部门批准擅自改造低产低效林。对违反《森林法》等有关法规、政策的,林业站依照“林业行政执法委托事项”依法处理。四是重视痕迹管理。召开群众会议必须进行会议签到,各类材料、表格、记录都必须做到字迹清晰,内容详实,规范整洁,便于查阅、监督和保存。各类调查表格需由参加人员签名,实行长期负责制。五是加强集体资金管理。

富恒乡在这次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中,做到“五卷”管理规范。五卷,即:县、乡、村组机构卷;各级会议记录卷;方案、表决、结论卷;调查摸底情况及调处、解决纠纷情况卷;确权情况卷。

四、工作组扎实工作,试点工作成效明显

(一)工作组成员责任到人,落实到户。县、乡、村工作队员分别编为4个小组驻组入户开展工作。做到既分工又合作的关系,试点工作有条不紊。

(二)宣传发动扎实。首先,非常重视抓好骨干培训,工作组成立后,及时集中县、乡、村、组四级驻村工作队员进行了为期2天的业务培训,确保参加林改的干部全面、准确掌握林改的内容与政策;工作组充分利用会议、标语、黑板报、简报等形式,宣传中央和省、州、县的林改试点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县林改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大力宣传林权改革的目的、意义、做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使广大农户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工作组共召开村、组、户会议20次,1800人参加,张贴宣传标语80幅、出黑板报5期、简报3期,为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抓死调处林权纠纷环节。在开展林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林地林权关系是老百姓最敏感的问题。工作组认真细致的调处好矛盾纠纷,做到户与户的纠纷不出组,组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与组的纠纷不出村,在调处工作中既尊重历史,又结合实际。在林改试点工作中调处纠纷25起,其中户与户之间的纠纷20起,组与组之间的纠纷5起。

第8篇

全面构筑“大综治”工作格局——在全区政法工作会议上的典型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以整合资源为切入点,以社会参与为着力点,以构建和谐为落脚点,着力探索基层综治工作新路子。综治“网底工程”试点工程取得重大成效,社会稳定形势不断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20__年,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获省级先进集体,镇荣获“平安乡镇”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向内挖潜力,推进综治机构改革,建立“大综治”工作统一领导机制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按照“全员抓稳定、全力保平安”的工作思路,明确全镇综治工作由党委书记、镇长负总责,党委副书记具体抓,各线领导重点抓,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责、自觉服从调度,切实做到“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二是调整综治体系。将综治、安监、公安、消防、司法等具有社会稳定和调解职能的部门纳入综治体系,明确由综治办牵头,司法所、安监中队、消防队具体实施,有关单位密切配合,村居(企业)自行管理、接受指导,初步形成了以综治执法大队为“龙头”的“大综治”工作格局;三是健全责任体系。明确驻村干部“四大员”作用,即村情民意信息员、政策法律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平安综治指导员。制订周报、月评、季分析、年终总评的工作流程。同时,与各村(居)、企事业单位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配合抓,全体成员时时抓,全面形成“一级抓一级,人人有责任”的综治工作格局。

二、横向重联合,依托“网底工程”,建立“大综治”工作资源整合机制

一是建立工作网络。按照“有人管事,有房议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的原则,全面开展人民调解“网底工程”。建立“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居)、企业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居)队组群防群治助理员、信息员”三级队伍。建立实施“不稳定因素定时排查”、“矛盾纠纷限期调解”、“以奖代补”、“信息奖励”等制度,有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遍及村企,覆盖全镇”、“反应灵敏、功能强大”的人民调解三级网络;二是健全考核机制。按照“重过程、保底线、看结果”的原则,修订完善《蓬街镇综治工作考核办法》,针对工作、人民调解、安全生产、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五大块内容,明确考核奖励和责任追究办法。对负有失管、失查、失控、失职和渎职责任的部门、单位及主要领导、直接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采用责任倒查形式,视情节轻重,作出通报批评、黄牌警告、一票否决等处罚决定,处罚结果与考核奖金、年终评优直接挂钩。同时规定,对辖区内发生了矛盾纠纷,但责任人及时报送信息,积极参与化解,竭力发挥了作用的,可视情减轻处罚或不予处罚。科学的考核奖惩机制,充分激发了综治工作人员的主体意识,全镇上下形成了“想方设法解矛盾,齐心协力保平安”的良好局面。

三、纵向解难题,深化作风抓落实,建立“大综治”工作协调处理机制

一是深入开展“驻村百晓”活动。号召驻村干部深入村居了解民情、村情、镇情,在贴近民生的过程中走进矛盾,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破解难题。“驻村百晓”活动中,班子成员所联系的38个项目,要破解的14个难题,驻村干部负责的102个村级工程项目和320个矛盾纠纷,全部按计划顺利

推进和如期破解。广大干部、群众在交流互动中增进了了解,融洽了关系,促进了和谐;二是实行“联合调处”制度。按照“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的目标要求,完善“党政统一领导、综治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重大矛盾纠纷联合调处机制,整合资源,有机结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力量,通力协作,提高调解水平和调解质量。20__年,共受理案件26起,同比下降13%。全年排查发现各类矛盾纠纷134起,调处134起,调处成功率达100%,其中重特大纠纷25起,涉及非正常死亡人数15人,6件,均有效落实稳控。

四、整体重实效,强化防范稳控,确保“大综治”工作落到实处

我们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始终以高度负责、谨而慎之的态度对待“大综治”工作。我们根据维稳工作要求,立足综治实际,研究制订了《*镇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机制》和《*镇社会稳定形势分析会制度》,明确在日常开展“村(居)不稳定因素排查”、“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网格化巡逻”等工作,确保面上稳定。同时,针对重大节假日、特殊时期,提高维稳警戒级别,实行“重大案件‘回头看’”、“重点矛盾纠纷集中调处”、“重点部位设点巡防”,“特殊人群24小时监控”等措施,努力做到“小事不出队组、一般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第9篇

2013年12月2日,青海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骆玉林一行,到中关村高端人才基地、清华科技园和中关村软件园进行参观考察。先后走访了百度、网易、酷我科技等9家高新技术企业,与企业家代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并希望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要参考、借鉴和学习中关村运营和管理方面的先进模式、理念,通过专题培训、参观交流等各种形式将中关村的宝贵经验带到青海,推动青海的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

而此前的2013年8月9日,由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领队,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中关村高端人才基地及中关村企业家一行,到海东科技园就投资与合作环境进行考察,并与海东科技园签署《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支持海东科技园发展合作协议书》,确定了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与海东科技园的战略合作关系。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将从九个方面全力支持海东科技园的建设发展,全面提升海东科技园的区域综合效应,打造青海省的“科技创新基地、人才集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

从中关村到柳湾村,这是海东经济发展主动融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大格局的成果,也是贯彻落实国家“兰西”经济区和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加快东部城市群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海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和重要历史机遇。

探索科技孵化新模式

科技孵化器作为科技园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其产业的积极作用和辅助示范效益日益显现,已经成为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平台。政策优惠固然能吸引企业入驻,但入驻后的发展更需要宽松、专业的成长环境,这是科技孵化器管理者的重要责任。

在深度研究世界先进园区的科技孵化器理念之后,海东科技园在科技孵化器的建设方面提出了针对科技企业的服务体系,涵盖了政、产、学、研、精、介、贸、媒等八个方面。并根据企业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及不同需求,全面推进企业创办、政策对接、项目申报等完善实用的服务平台建设。

如何帮助入孵企业得到后续融资,这是全国所有科技孵化器都在考虑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在美国,初创企业发展的整个投资环境已经相对成熟,风险投资机构与孵化器的合作非常密切。很多风投也参与了孵化器的早期种子基金的建立。海东科技园的做法是引入导师(Mentor)机制。导师机制的价值对于创业者来说显而易见,在产品、市场以及后续融资方面都会对创业团队带来显著的帮助。对于导师来说,也能从创业项目中获得不少好处。因为很多导师本身就是投资人,他们能在第一时间抓住投资机会,当创业项目壮大以后,作为投资人的导师就能获得高溢价成功退出。比如欧美金融城,由于地处杭州,欧美金融城就很容易邀请到阿里巴巴的高管们来指导其孵化的创业公司。对于一些优秀的创业项目,欧美金融城也会直接投资。

除了和投资机构关系密切外,科技孵化器和大公司的合作关系也相当关键。原因之一是众多大公司都设有自己的创投基金,用于扶持初创企业。另一大原因是大公司往往是初创企业最好的客户。这种合作,对大公司来说,节省了直接组建团队的成本;而对初创企业来说,不仅得到了良好的资金支持,也获得了优质的客户,为产品的研发和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要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孵化器,专业性是核心。在美国,创业者们在挑选孵化器的时候,很注重其专注的领域。如果一个孵化器关注的产业太广,往往会被认为不够专业。所以,海东科技园在打造专业孵化器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与本地优势产业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

“5+1”模式布局产业

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上,海东地处全国重点开发的兰州——西宁主体功能区,目前正着力构建东部城市群建设的先导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农副产品供给区、生态保障区和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

“产业的迁移总会在迁出和迁入的地区产生些什么,留下些什么,或者带走些什么。当这些产生的、留下的和被带走的凑到了一起,我们就会发现这里面有这个地区经济体系中亟需完善的死角,也有这个社会所欠缺的点滴。当这一切呈现在创业者面前的时候,我们发现无数的商机……”海东科技园负责人说。

2012年3月9日,时任海东地委书记于丛乐一行走访中关村,由此确立了海东和中关村的战略合作关系;2012年6月8日,中关村的嫡子——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暨海东科技园在海东呱呱坠地。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北京之外建立的第一个辐射基地,海东科技园是青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高新技术转移形成科技型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孵化器”,是培养大批开创高技术产业的人才基地,是高科技开发区的经营细胞与基础。

经过短短1年多时间,海东科技园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尤其是在成长的2013年,海东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总面积达7.2万平方米的海东科技创业大厦,将成为招揽经济领域最活跃的成分集聚点之一,建成运作后,将成为引领青海孵化器科技领域的“领跑者”;长3.2公里的水系景观项目,还原大美青海,风情海东生态的本来面目,充分发挥青藏高原丰富综合资源的独特优势,将产业与创新、创业、创意、文化相结合,实现园区高新产业、文化旅游、商业金融、生活配套服务功能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吸引更多的招商项目入驻;专家公寓和青年公寓,则是优秀人才聚集的大House。园区配套设施的完善,将极大地帮助小企业发展,也改变了普通人心中科技园区的形象——科技园区不仅是高科技商人聚会的场所,而且是汇集各路创业高手,书写科技神话的热土。

2013年共有22家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海东科技园,其中5家建设生产型企业和17家入驻孵化器企业。它们各有独门秘诀,高新技术特色初显:青海百能汇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年申请50项专利产品,是一家专注于新型大容量电力储能设备研发和生产的高科技企业;青海能高新能源有限公司已经掌握多项核心技术,拥有82项国家专利;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青海有限公司立足于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国际一流的青海移动数据中心工程,提升青海信息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海东国青博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发挥青海沙棘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沙棘种植及加工研究,力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先行”示范工程已经全面开展。 另外,入驻孵化器企业--海东道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筹备成立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青海平台,这标志着国家级产业公共服务延伸到了青海省信息产业发展领域,将开启青海省特别是海东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纪元。

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业、信息产业、健康产业结合一个科技孵化器将构成中关村青海基地的“5+1”模式的产业主题和产业格局,并且作为海东工业园区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主体,已然成为海东招商引资的主战场。

第10篇

2019年工业经济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思路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我乡党委政府积极优化工业发展环境,服务企业促发展,工业经济总体保持良好运行态势,全乡工业企业生产加快,产能利用率提高,效益逐步改观,工业经济呈现增长态势。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是“妈妈式服务”助推工业企业运行稳中有升。我乡建立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大力开展重点企业的服务活动,乡工办牵头,联合各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积极下沉到企业进行跟踪服务,及时为企业调解矛盾纠纷,解决实际问题,营造村企和谐的发展氛围,助力企业及时有效解决后顾之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干”字当头做好低效工业用地分类处置工作。我乡认真压实责任,倒排时间,主动约谈企业主要负责人,调查企业基本情况、形成低效用地的原因、企业的打算和诉求,了解初步意向,并协助企业完成处置方式谋划和材料申报等各项工作,做好开发区外低效工业用地的分类处置工作。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是把握节点,全力打好低效工业用地处置攻坚战。下阶段,乡工业办公室将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把握好时间节点,督促企业加快分类处置的进程,确保高质量加速度完成处置工作。

二是闻“需”起舞,护航工业企业高速发展。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政府服务质量,继续主动下沉企业,开展面对面交流,问需企业,问效企业,做到关怀全覆盖,让“妈妈式”服务在我乡遍地开花。

第11篇

2019年我县将继续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按照“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要求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村及贫困人口,确保到2020年保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干部挂钩不脱、驻村工作队不撤”,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成效,强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夯实脱贫基础,切实提高贫困人口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做好数据质量整改交叉调研准备工作。

为全面提高全市建档立卡数据质量,促进各县(市、区)之间学习交流,市扶贫办研究决定开展县级间交叉调研,按调研方案安排,5月20-21日调研南靖,重点调研数据质量整改进展、一户一档、两本手册管理、扶贫资金一卡通专项治理情况。调研方案已于4月24日下发到各镇园,请大家认真研读下。

1、数据质量进展情况,一是要对贫困户信息有更新的及时录入国扶系统,系统中有些数据是当初为了使系统不存在空项而录入,要抓紧时间修改。二是检查是否存在逻辑性错误,比如该户贫困户也是低保户,那么家庭型收入就应该体现有低保金收入。各镇园要逐户核实贫困户相关信息,及时与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比对,逐户逐项核实更正疑似信息,确保线上线下信息一致,进一步提升建档立卡数据质量。

2、一户一档管理情况,各镇园要按照一户一档清单内容逐一核对,不仅核实材料是否有,更要核实材料内容是否正确,特别是贫困户认定、退出相关材料(包括:申请书、村民代表投票记录、村委会会议记录、“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乡镇审批报告等),此次调研还将抽查《贫困户登记表》、《贫困村登记表》,查看登记表所采集录入信息数据是否精准、网上情况与实际情况是否一致,所以要求各镇园对贫困户最新实际情况要有所掌握,同时要及时更新国扶系统,做到线上线下一致。

3、“两本手册”管理情况,历次检查都有出现两本手册未签名、照片没贴之类的情况,甚至还有贫困户已脱贫,《干部帮扶手册》最后一页帮扶总结未写,各镇园要实实在在督促各村对两本手册梳理一遍,补缺补漏,两本手册体现的数据要跟国扶系统一致。

4、扶贫资金一卡通管理情况,每一笔扶贫资金从上级资金下达文件、资金分配表、镇村公示材料、会议记录、打款记录等收集汇总,按一笔一笔资金进行归档,严格执行“一卡通”规定,扶贫资金都要打卡到户,不允许存在现金支付现象。

二、做好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工作

各镇园要结合此次交叉调研,进一步核实贫困户基本情况,特别注意贫困人口出生、死亡、户口迁入、迁出等情况,国扶系统将按季度开放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功能,各镇园要利用好动态调整机会,及时调整录入。

三、进一步做好小额信贷工作

截止2019年4月底,全县扶贫小额信贷累计放贷 4319.03万元,扶持贫困户1521户。今年新增放贷287.88万元,存量贷款1385.52万元,扶持贫困户416户,覆盖率达25.7%。存在突出问题有:一是存量贷款低。全县现累计存量贷款仅416户1385.52万元,并呈下降趋势。二是逾期风险大。全县已逾期6户(不包括4户已使用风险补偿金偿还12.94万元),金额14.78万元,其中靖城镇1户2万元、龙山镇2户4.4万元、金山镇2户5.7万元、奎洋镇1户2.7万元。各镇(园)务必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加快扶贫小额信贷放贷,同时要加强逾期贷款清收化解工作,提前摸清每月到期还款底数,分门别类制定处置预案,协助各承贷银行对已产生的逾期贷款,深入分析具体情况与原因,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清收、化解,减少逾期贷款。

四、进一步做好项目竞赛工作

我县2019年将继续开展精准脱贫攻坚项目竞赛,竞赛考评细则正在制定中,过后将下发给各镇园,各镇园应于5月15日前上报产业扶贫示范竞赛项目,每个镇园上报1个。并于每月1日上报竞赛项目进度。

五、进一步做好扶贫项目库建设

目前,我县2018-2020拟入库项目共60个,现2018、2019年项目已录入国扶系统共44个,各镇园要按照村申报、镇审核、县审定程序收集汇总已录入系统项目的相关材料,严格执行“三公示一公告”制度,做到留痕、可查。

六、进一步完善挂钩帮扶制度

对挂钩帮扶责任人有变动的要及时跟进,主动对接相应科局,此次机构改革后,有的科局有变动,在县委县政府未对科局挂钩村做调整之前,原则上由原来的帮扶责任人继续挂钩,待县委县政府明确后在做进一步调整。

第12篇

宝溪乡位于浙江省最南端龙泉市西陲,乡总面积148平方公里,区域内竹木茂盛、山高涧深,是瓯江、钱塘江和闽江的源头。走进它的历史深处,龙泉青瓷文化脉络由此而绵延,11座古龙窑安卧于山峦溪水之间。

国际竹建筑双年展经过三年的建设,已在宝溪乡溪头村初具规模。参加双年展的建筑师来自世界各国,其中包括国广乔治(George Kunihiro,美国)、李晓东(中国)、杨旭(中国)、Simon Velez(哥伦比亚)、Anna Heringer(德国)、马儒骁(Mauricio Cardenas Laverde,意大利)、隈研吾(KengoKuma,日本)、前田圭介(Keisuke Maeda,日本)、Wise Architecture(韩国)、Madhura Prematilleke(斯里兰卡)、VO Trong Nghia(越南)。通过11位建筑师的创意,构筑起了一个以竹为载体,以乡村文化发展为基石,以绿色环保为驱动力的可持续乡村。

宝溪一条环绕山村的溪流,溪的最宽处约50米,桥的一端是村落,另一端就是竹建筑社区,因为竹建筑,它成为了宝溪乡链接世界的桥梁。因为竹建筑,宝溪乡成为全球“竹”文化互鉴互融的“交通枢纽”。也因为竹建筑,宝溪乡逐渐形成了国际聚焦,今天宝溪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一一向世人传递了“竹文化”的认同感与感召力,并将竹所兼具的特有精神、物理、美学,以乡村为蓝图,构筑起我们共同的理想家园。

场所精神乡土建设

“场所精神,乡土建设”是本届国际竹建筑双年展的主题,其理念以建筑艺术的形式,探索未来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这个由竹建筑构成的乡村社区,我们希望它带着新生命走向未来,也因为“双年展”的“在地”创新与实践,为中国乡土建设提供更多选择性。

“场所精神”就是“地灵人杰”,“灵”即“灵性”。每个地方,每个场所,都有它特定的气氛、语境。它不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用非常具象的方法表达出来。比如:一堵墙的质感、颜色,房屋的错落有致,山的形状,水的声音,风的味道,光的投影,这一切构成了“场所”特质的综合精神元素。

“场所”的另一个特质是它的内容性。所谓内容性,并不一定指建筑物的内部或室内。它意味着“大地之上,苍穹之下”的空间。这个空间包含了自然界中的地景,这是一种具有延伸性和包容性,有弹性的场所。而自然的场所常常与人为场所的创造和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棵老榕树的位置可以影响一座房子的位置,一条河流的分岔和宽窄,也同样可以激活建筑师的灵感与想象,如隈研吾的青瓷艺术馆即叠架于溪流之上,由此,这个建筑产生了灵性,其灵性在于水与青瓷,青瓷与建筑的文化互交。在这点上,“场所”又与风水观念异曲同工。建筑师杨旭在艺术酒店设计中选用了匣钵做建筑的外墙,匣钵,在当地人眼中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器物,通过他的设计以及施工方的再创造,如排序组合,色泽的搭配,匣钵的立体构成独特肌理已转换成一件“艺术装置”。它带着龙窑“温度”,散发着历史光泽,唤醒了人们对这个村的文化记忆,同时,承载的是“场所精神”。通过创意使其产生了新的生命,它所承载的“场所精神”是这个村永恒的文化印痕。

在”地球愈来愈小“的信息化时代下,如何保持村落的文化独特性或是多样性,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双年展的“场所精神”正是探索了其中的一种可能性。宝溪乡虽然地处偏远,但却保留了非常鲜明的乡村文化,自古以来的龙窑文化、为保护生态自发遵守的村规民约。对家乡文化建设的自觉、通过众筹建设的八棵树公园以及活水进村。

营建中的“竹建筑双年展”社区,在分析、论证、过滤宝溪文脉的基础上,传承与创新成为了社区(场所)的内在逻辑,也演绎成了丰富的场所精神,它通过地貌、地形、地理、物种、空间形态,经过系统的梳理组织成今天正在变革中的,具有时代精神的宝溪乡村文化的地景。

三年来建筑师多次“在地”考察,以开放自由的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地制宜,取材于当地盛产的竹、深涧中的鹅卵石、山上泥土、瓷片、匣钵(在烧制陶瓷器过程中,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将陶瓷器和坯体放置在耐火材料制成的容器中焙烧,这种容器即称匣钵,亦称钵匣)就地采集物种和材质,以建筑的形式弹性地表现了各自对“在地”双年展的积极参与,双年展向世界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这些产自于当地的物材,通过合理的创意与设计,持续的“在地”的践行(科学地处理和加工)完全可以创造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造法则,进而根据其不同场所在乡村进行广泛的运用,宝溪乡通过双年展的“场所精神”变得生动而鲜活。在此驻留并”生活着“的人们,在享受宝溪独特生态自然的同时,用一种开放的心态,感受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文化,从而分享乡土建设成果,激发更多有智慧和有能力的人参与到自己家乡的”乡土建设“中。

“在地性”双年展的探索

国际竹建筑双年展――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双年展,从本质上探索了中国乡土建设新的路径,因其“在地性”的乡土实践,我们可以通过竹建筑在自然界中的变化,感受其生命的演变过程,并在乡土践行中建立起一种动态的学术观念,总结、探索、提升“低技术”在乡土建设中的各种可能,创新乡土建设作为一种个案的文化选择,以此,开启民智重新认识身边美好的事物,如:竹、夯土、垒石、匣钵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以西方为主导的建筑双年展为例,展出形式基本上是模型或小型的实验建筑,一般不会做成真正投入使用的实用建筑。威尼斯双年展也是放在“盒子”里,以模型和学术型的文本设计稿为主,在小空间里做的建筑实验,但竹建筑双年展是一个建筑实践,在地的竹建筑双年展从规划到营造,都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公众参与为原则,建筑作品自建成之日起,便融入了山村,它已经成为村庄的一部分,“在地性”双年展,从本质上探索了中国乡土建设新的路径。

建造中还能看到材料不断地动态发展,包括竹子作为建筑材料的防腐处理,夯土的方式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2年后,10年后呢?这个过程的学术性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性,因为这是一个在地的学术,无论研究夯土还是研究竹的学者,都能在动态中看到它们的未来。这个的未来,对中国乡建而言就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而在双年展中“在地”的原住民文化和土地成为了主角,建筑师以大自然为载体发挥创造力,结合本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产业,如龙窑烧制文化、炼泥、香菇、灵芝、高山蔬菜、形成集文化、游学、体验、驻村为一体的产业链,让地方参与成为永续的经营模式,成为乡村建设永远进行时。在保护乡村文化的同时,保护了乡村的生态,并使老宅旧居产生新的生命力,同时,也激活了乡村创业的激情。

探索“低技术”在乡土建设中的各种可能

竹建筑双年展所使用的方法是低技术的,如:竹的加工、夯土、垒石等,基本上是当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但它是“升级版”的低技术。从设计构想到落地实施的过程非常艰难。面对十一位建筑师天马行空的创造力,我们用了将近八个月的时间,对各类加工的工艺,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实验,在没有任何参照与借鉴的前提下,面对这个充满未知数的项目,只能一边学习,一边研发,一边施工,施工方必须对设计的实施具备二度创作的能力,践行过程好比翻山越岭,到目前为止,需要深化的设计方案、工艺研发、建筑实践依然都是同步展开,今天我们只能说: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低技术”工法和各项工艺指标。假如将双年展的竹建筑形容为艺术建筑或精神建筑,我想它是名符其实的。

国际竹建筑双年展的设计和建造是在尊重原住民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来实施的,双年展在营造过程中,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原住民、各类工匠都可参与到家乡建设中,通过建筑实践,村民了解并掌握升级版的“低技术”;透过双年展的建筑群,村民可以了解天然建筑的过去和美好未来,本土文化的渊源和未来走向,村民开始从中分享家乡经济发展成果,重新认识身边的美好事物,加深对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产生文化上的觉醒与自觉进行可持续的乡村建设。

文化游学之旅的国际乡村

竹建筑双年展是一个“在地”的教育基地,它让当地的孩子、村民、参观者透过这些建筑,认识天然材料的应用,本土文化的传播和乡土建设。它摒弃了模仿传统、制造“假古董”、“复制”古镇村落方式,创造性地提供了一种面向未来的思考方法。双年展建造的不仅仅是一个乡村的文化社区,而是重塑人们对乡村未来的信心。

随着“双年展”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延,国际建筑界的文化交流、讲座,策划中的国际陶艺家的驻村计划、龙窑祭的节庆、高山运动季以及乡村发展论坛,这一系列年度活动都将逐一展开,宝溪乡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将日益增多,宝溪乡愿景也将定位于国际文化交流、文化体验、以及游学、度假、感受乡村“慢生活”。游客可以近距离地接触炼泥和青瓷的制作,亲自感受陶土带来的创作快乐并感受七座古龙窑文化传承的魅力;设计酒店、艺术酒店、低能耗示范竹屋和青年旅社可供不同游客的居住要求,游客可感受这些天然建筑所带来的原生态生活。

双年展营造一个既传承本土文化,又面向未来的国际乡村,它根植于宝溪乡的历史文化肌理,中国文化,国际表达创新了乡村建设作为一种个案的文化选择。它并非乌托邦式,也非静态的,它以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融入乡村,并以一种新颖的社区形态,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开创了乡村的社群文化与社交生活,村民们在耕作之余,有了更为广泛的文化选择,社区中的当代青瓷艺术馆、公共陶艺工作坊、新产品设计研发中心,都将成为村民的公共空间和社交“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