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0 08:18: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必修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主动思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的课程都逃不了思考这个关卡。要想学好高中地理,个人的思考是少不了的,对课程的思考、对内容的思考、对问题的思考,都是学习高中地理的思考方向。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地思考,才能把被动变成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从自己出发,去努力地理解和记忆高中的地理,也才能使他们对地理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和透彻。
2.主动总结
思考之后,便是总结。而高中地理的总结又是显得尤为重要,个人的总结既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又是对知识的一种升华,在总结中寻找着自己的不足,在总结中才能看到自己是否真正的学到了知识,高中地理既是社会科学的延伸又是自然科学的补充,只有在总结中才能使自己在思维上的想象有了载体,也才能让自己的思维在学习后更具体、更直观。
二、方法篇
1.文理区分
高中地理由于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汇点,所以它有自身的特殊性,换句话说就是文理交融,也就是具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同时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性。人教版的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也就是必修一,其中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这些属于理科内容。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应该用理科的逻辑性与严密性进行分析与思考,同时按照理科的学习方法去练习,以便能够加强对这些知识的融合与记忆。在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也就是高中地理必修二和必修三,这些属于文科内容,在没学习这些内容之时,应该在有了自己观点和认识之后以记忆为主,把握住书本知识的脉络和走向,以达到在学习中记忆,做到高中地理的轻松学习。
2.实际与理论结合
生活就是地理,地理同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高中地理在某些方面就是来源于生活,因此,与生活的联系也是非常的紧密。众所周知,任何课程的学习都有其一定的路线与规则,地理的学习也不外乎其中,首先便是眼睛直观地看到某种现象,进而寻找现象的起因而进行分析,最后就是验证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进而推广展开。高中地理学科的实用性极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有所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反过来说,也就是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学习的,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地理学习中要联系实际,要努力地将其融入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感到我们所学的地理非常实用而且非常有趣。在拥有学习兴趣之后,我们难道还怕学不好具有生活气息的高中地理吗?
3.图与文的结合
何为地理?那就是“地”和“理”。“地”就必有图,而图是高中地理学习必有的一个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图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和学习高中地理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能够运用图来完成“理”,是一个很重要同时也是一个必须学习的手段。以图来记忆和认识高中地理知识是现在看来最准确和最有效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高中的地理课程内容极其杂乱,但这些知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其相应的图来解析。所以在学习高中地理时,一定要做到看书和看图相结合,做到由知识点能想起图,由图能够联想到知识,从而达到图文结合的目的,能够认识和理解以及掌握记忆高中地理所学的知识以及地理规律和原理。
4.知识结构的融合
【关键字】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分析;教学
作为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热力环流教学效果直接地影响学生地理知识学习,诸如,季风、大气运动、气压带等等。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中最为基础、最为简单的运动形式,在全球性大气环流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对分析大气运动以及气候特征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热力环流,实际上就是由于大气受热不均匀造成的,由于气压空间分布存在着差异性而产生大气运动,气压变化对掌握热力环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分析
由于高中地理教材版本较多,不同版本教材对于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分析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强调热力环流在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地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大气压力的产生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特别是静止大气中,单位面积所承担的空气柱压力也就是所谓的气压。在一定面积,空气质量以及重力加速度等都会直接地影响气压,随着纬度以及高度等发生变化,那么重力加速度也发生了变化,气压值也存在着差异。在同一个地区,随着高度变化,重力加速度也发生变化。在热力作用下,气温升高使得空气受热、膨胀,空气不断上升,在某一个高度上就会增加空气质量,当气压升高并且比四周气压高,那么空气就会向四周溢出。结合质量守恒定律相关原理,由于上方气息扩散使得近地面气压不断降低,这样就能够形成低压;温度降低时,那么空气也会下沉,空气质量降低,那么上方空气则会聚拢,气压升高,形成了高压。总之,由于空气上升以及空气下沉等引起热力作用,在某一高度气压降低或者是升高都可能造成高空空气流入、流出,造成空气柱质量方面的增加、减小,地面气压则会升高、降低。
二、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学对策
1.复习相关知识点。在进行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概念以及气压影响因素等直接地影响到实际的学习效果,由于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关于气压的相关观念,学生大多是在初中阶段进行简单了解,但是却并没有深入掌握气压概念以及气压变化实质。在开展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补充关于气压的相关概念以及影响因素等,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坚持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循序渐进。热力环流作为大气运动活动,是属于理想状态下的设想,主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所造成的,属于空气环流。教师可以结合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来进行讲解,当地面受热均匀时,那么大气不会出现运动;当地面受热不均时,那么就会出现封闭循环系统,也就是热力环流。教师可以结合质量守恒、气压等相关知识点来引导学生分析地面气压变化,最后能够明确热力环流。
3.做好热力环流的总结概括工作。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热力环流的初步认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结合自身对于热力环流的理解来画热力环流过程图,进而总结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有效概括热力环流相关知识点:当地面出现受热不均匀时,那么空气会出现垂直运动,高空中的同一个平面会出现高压与低压的差异,这样就会出现空气水平运动,促使近地面渐渐出现高压和低压的差异,进而出现空气水平运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热力环流知识点的总结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删繁就简,加深学生热力环流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理性认识能力。
4.结合具体案例来加深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理解。教师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诸如,局地环流、三圈环流等等,在山区暴雨产生原因的阐释过程中,可以借助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原理来进行解释,午后的山坡温度不断升高,那么空气受热之后则会产生上升气流,水汽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则会凝结,进而产生降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得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原理与学生生活相关联,进而巩固学生学习知识点,提升学生地理知识现实应用能力,同时为之后的地理知识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热力环流知识属于原理性知识,抽象性以及理论性非常强,教师不仅需要考虑到学生想象能力,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处理气温、高度以及气压等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提升学生理性认识,提升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学效率。作为理想型大气环流状态,热力环流教学不仅是教学的重点,还是教学的难点。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准确地把握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点,构建完善地理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网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相关知识点来促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形成原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为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旭升,陈智文.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分析及教学建议[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4):35-36.
一、地理实验与地理探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说到实验,大家自然会想到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的实验,很少有人会想到地理学科也可以有实验。地理实验是一种运用地理教具、地理学具、多媒体设备等实验手段,有目的、有步骤地模拟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来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种感知活动。地理实验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浓厚的科学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韧不拔的意志等,这些无疑是素质教育要意之一。达尔文有句名言:“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说到探究,大家自然会想到科学家高深莫测的探索研究,很少有人会想到中学生学地理也可以去探究。地理探究是一种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取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地理特征、地理过程、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注重讨论、辩论、质疑、启发、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需要学生参与设计、准备、操作、观察、记录、整理、分析、总结等活动过程,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能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必须重视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活动的开展。
二、地理实验与地理探究在新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这种基本理念强调知识来自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有所认识。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课程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的三维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有“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有“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有“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这种课程目标突出了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必须开展必要的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活动。在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五个让”,即地理原理让学生讲述,地理特征让学生发现,地理规律让学生总结,地理问题让学生探索,地理难点让学生突破。在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表现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和地理素养。
三、地理实验与地理探究在高考中将成为重要考点
高中地理《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注重地理能力和地理素养的考查,是地理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也是近年来地理高考命题的最大特点。地理高考从单纯以地理知识立意转变到以地理能力立意,突出了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核,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将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载体,今后的新课程高考必然会加强对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的考查力度。由《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和近年来高考考核内容可知,地理实验考查的知识点以宏观的自然现象和过程为多,主要集中在必修Ⅰ的自然地理部分,通过设计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模拟或验证某种地理现象或地理原理。例如,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和斜射、昼夜半球和昼夜交替、天体视运动、温室效应、热力环流、季风成因、海陆风、天气系统、水循环、水体富营养化、海陆热力差异、密度流、褶皱和断层、沉积物分选、风力作用、火山喷发、水土流失等。地理探究考查的知识点以比较分析、调查研究和实际应用为多。根据有关材料和图表进行比较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地理探究,主要集中在必修Ⅱ的人文地理部分。例如,土地利用方案的比较分析、城市规划方案的比较分析、城市交通问题的调查研究、城市水体污染的调查研究等。利用已有地理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地理探究,主要集中在必修Ⅰ的自然地理部分。例如,海岛淡水的获取方法、野外方向的确定方法、当地经纬度的测定方法、正午太阳高度的测定方法、楼房间距的计算方法、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和调整方法等。解答地理实验题和地理探究题的关键是要透彻理解所涉及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简单、合理、便于操作的实验,才能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中学北校区)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093-02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无论是在知识的框架结构设计上,还是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上,都能体现出现代的教育理念。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在语言的表达上,较之以前版本也进行了较大的改进。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内容,这一板块的内容主要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共同在学习过程中探究提高,并在处理这一板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彻底改变传统地理教学的思维框架结构,正确地处理好“活动”这一板块的内容教学。新课改后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在内容上变动较大,如“活动”这一板块,教材的创设上体现的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这就需要教师在处理上也突出新课程理念的运用。笔者从事地理教学多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简单谈一下在教学中处理“活动”板块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供广大高中一线地理教师探讨交流,以期共同提高。
一、“活动”板块的内容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领
1.“活动”板块有利于单元知识体系完整化。“活动”板块中的一些内容是对前面所讲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这一“活动”板块的设计,能让学生感觉到整堂课的知识结构是成体系的。让教师感觉出自己的教学结构是严谨的,所有的知识点由活动内容加以贯穿显得浑然一体,突出了高中地理知识的逻辑性。如果课堂教学中师生能够很好地利用“活动”这一环节,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能够使学生自己对地理知识进行概括,并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地理知识进行内化,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究,从而更加详细地掌握住知识要点。
如湘教版必修地理Ⅱ教材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P27活动“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各种自然要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教材在讲述了城市区位的含义和城市区位所包含的三大方面内容后,要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城市区位受到哪些自然要素的影响,这样的活动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对问题思考和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平台,学生经合作探究之后,自己就能整理出答案“自然地理区位因素对城市的影响:①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有利于形成城市;②在水源条件较好(临近河流,湖泊,海洋)的平原地区,有利于形成城市;③在干流与支流汇合处,在大河入海处,在优良的海港和河港附近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城市。”这一活动环节的设计,充分展示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使得所讲述的知识在内容结构上更趋于完整、完美,使学生的地理知识得到升华。同时反映出新课改中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活动”板块有利于新课标要求的实现和新课改理念的构建。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同时培养高中生终身学习地理知识的理念。根据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教学内容实际,从学生生活的经历、现实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地理教材中“活动”这一版块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观念的树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如湘教版必修地理Ⅱ教材P30“活动”版块:“分析图2-4,看一看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市政用地的分布各有什么特点,再归纳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这个“活动”环节完全符合当今的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的城乡统筹规划建设的大环境。这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愿意深入进行探究,得出结论:“①商业用地:面积较小,一般位于市中心或交通干线两侧。②居住用地:多分布于商业用地的,在风向的上风向、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③工业用地:多分布于城市边缘,而且沿交通干线分布。有污染(城外)无污染(在城内)。④市政用地:接近城市中心处。城市土地利用因素:距市中心的远近,地价水平,交通便利程度。”
在活动中,主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兴趣,对问题进行分析。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湘教版必修地理Ⅱ教材P34“活动”……调查商品等级与市场服务范围的关系。对于这一活动,笔者主要让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基础掌握不牢固的学生让前后桌的同学进行小组合作,根据查找资料,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得出准确的结论。然后将学生的探究合作的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这些活动都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
二、“活动”板块内容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扎实地进行处理
1.“活动”板块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流于形式。湘教版必修地理Ⅰ共有69个活动题,平均每一节约有5个,湘教版必修地理Ⅱ共有67个活动题,平均每一节也约有5个。湘教版必修地理Ⅲ共有46个活动题。像这些活动的教学,由于课时量的原因,不可能非常翔实地讲解。但如果让“活动”教学流于形式走过场的话,很明显和新提倡的课改理念不符,活动题的教材编写没有达到意义。笔者在“活动”内容的教学中,课前精心备课,精选活动题目。例如,湘教版必修地理Ⅱ教材P74―75活动分析:本组活动题以我国服装加工业的发展为切入点,从而揭示我国工业在世界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服装加工业是我国分布较广,发展快的行业,在中国制造的出口产品中占主要地位,这一题出示最新的地理信息,通过一系列的问答的和选择的形式,启发学生,对未来服装加工业进行思考,使教学注重实效性而不流于形式。
2.“活动”板块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在处理中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同样的“活动”教学,教师在处理中,也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笔者在活动的教学进程中,主要起到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如湘教版必修地理Ⅰ教材P18活动,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通过观测日影的方法来得出。由于这个活动操作相对简便,并且需要在室外进行测量,笔者指导学生先学习相关的原理,然后联系体育教师借相关的用具,让学生自由分组,在两天内,到室外去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然后将各组的测量数据、绘图、计算过程和结果,在班上展示进行比较。对应地图册,检查本组测量数据的准确性。这样处理“活动”的教学效果较好。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一般都对“活动”内容进行讲解,但充分详尽的教学会挤占学生的考前复习时间,最挫伤教师“活动”教学的积极性的是考试卷中“活动”板块涉及的比分很少,教学时间没少费,不得不引起教师反思……值得吗?如果光是为了迎接会考这一任务的话,“活动”教学这样的开展,不是很值得。但是笔者深深地认为,既然教材中以新课改的理念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就要在考核中也要充分地考虑到,是不是也要在教学中的“活动”和会考考核中搭建起一个互动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汤国荣.关于高中地理“探究活动”实施中存在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7).
【关键词】职高地理;地图;学习方法;职高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开天辟地的时候,地理就已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沧海桑田中的无穷奥妙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研究对象。奥妙无穷的地理带给了人们无穷地好奇和想象。十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都在感受自然的神奇,探索其中的奥妙,在人与自然的交流中,地理学应时而生。地理学中众多问题都是现今人们不停探索的事物。
如今,地理事物和现象已经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日食月食等奇异的现象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的目光,地理中存在无穷的魅力,一直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而古代神奇又可怕的巫术和地理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古代占星术,其中很多知识都是现在的人们在不停地使用和研究的事物。地理的存在不仅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现实生活中,地理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想要去旅行的话,他就一定要了解自己想去的地方的地理环境,无论是这个地方的交通还是环境气候等,他都要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够顺利地完成自己的旅行,所以说地理对于人们的生活是十分的重要的,而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地理在高考中也是占有一定的地位。对于职高生来说,地理是一科十分渊博的学科,需要同学们能够做足努力好好学习。
笔者结合众多关于地理的书籍和地理的记忆方式,总结出以下关于地理学习的方法,希望对即将面临高考或对于地理学习找不到方法的同学能够有所帮助。
一、学习地理,兴趣是关键
无论是哪一个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同学们能够拥有足够的兴趣,只有拥有兴趣,在学习中同学们才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同学们在学习中的兴趣极大地决定了同学们的学习成绩。地理这门学科具有极大的实用性,所以对于同学们来说,要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其实是非常的容易地。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地理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生活中我们可以轻松地找到地理现象,很多有趣的地理现象都可以让同学们对地理充满兴趣,而且生活也不能离开地理。很多地理知识都能够让同学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比如地区的气候问题,或是地理的人口问题,各地的风俗等等,这都是很多喜爱旅游的同学们必不可少的知识。地理作为一个能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科对于同学们来说还是十分有益的。而且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容易培养地。
二、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
地图对于地理的学习是十分关键地。每一个学好地理的人不一定能够活用地图,但是每一个活用地图的人都能够学好地理。地图在地理的学习中占有元老的位置。
1.在地理的学习中,同学们要能够学会整理地图,学会查看地图,通过地图进行联想,将知识进行整理,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地图中的图形非常密集,有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等值线图,地理结构图等等。这些地图对于地理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而如果能够结合世界的地形,对这些地图进行研究的话,同学们的学习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
2.学会读图。同学们在拿到题之后,一定要先看图的主题,看清图的比例尺,注意图中的细节问题,有些时候这些细节有可能决定同学们是否能够理清题意,做好这道题,然后在看图的时候,同学们要能够联系实际,地理的知识都不是凭空捏造,完全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在读懂图的时候,同学们还要能够对图形进行变换,图图转换,图文变化,看图知道其意义。无论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的学习,同学们都要能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
三、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地理学习中的教材是由众多经验丰富的地理研究学者还有很多的在地理上面很有研究的教学工作者的智慧结晶。通过教材同学们能够了解地理,在地理的学习之畅通无阻。
1.根据大纲要求,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
在地理的学习之中,教材的运用十分关键。同学们需要先将书本上面的内容进行扩展,因为书本上面标记的可能只是重点,难点,同学们在学习中需要掌握的东西。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同学们要做足够的笔记,适当的将自己的理解标记在书本上面,并在学习之中提出自己的难点和疑点,然后在将书本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总结,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复习的时候有自己的规划,这样才能够提高同学们的期末成绩。
2.合理利用书本,学会举一反三
在地理的学习中,同学们要能够无限的扩展,学会举一反三,寻找同类事物的一般特点和相同的规律,在复习中也不要局限在教材中的知识点,要能够无限地延伸和扩展,适当的扩展知识面,思考问题的时候,有一定的铺垫,能够触类旁通,活学活用,灵活地运用自己的学习思路。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学习中能够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
教材中对于众多的知识点有个汇总的过程,而很多的内容还是需要同学们自己进行总结和学习的。众多知识点的记忆都是需要靠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进行记忆。这时候同学们如果能够进行总结,规纳,将知识点按照一定的套路理顺理清的话,就能够很好的记忆这些东西。
4.各种技巧灵活运用,巧妙的记忆地理知识
一、紧扣双基、划分专题、网络构建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可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就应考能力而言,三类知识所起的作用不同。陈述性知识是应考能力的依附和能力表达的基本元素;程序性知识是应考能力的养成和提升的基础,二者构成了所谓的“双基”。纵观近年高考文综试题特点,学科主干和“双基”类知识占较大比重。因此,二轮复习期要重视“回扣双基”。
“双基”教学要回归课本,对照考试说明和考纲要求,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地理原理规律的分析。基本的地理概念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但不一定要一字不漏背下来。可采用对比、比较方法来区分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理解的前提下,采用分类、整理、比较、推理的方法,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地理原理、规律,理清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抓好主干知识,构成知识网络,使基础知识系统化、专题化、网络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地理知识在头脑中有序存储,同时找出薄弱环节,查漏补缺。如我们把三本必修两本选修共划成十四个专题,必修二人文地理部分,分成三个专题:1.人口、城市与交通问题,2.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和我国的农业生产,3.2主要工业地域和我国的工业发展。以第一个专题“人口、城市、交通”为例,可以形成以下网络构建:
二、科学选题、导练为线、训练反思
在二轮复习中,专题复习过程中的试题要体现教材的特点,要符合考纲要求和训练思想,要体现新颖性、准确性与导向性,有助于梳理、归纳训练。
由于现有高考模式的限制,也不可能有大量时间去训练,所以在训练量方面,应该注意“度”的把握和质的提高,要求我们给学生做的题必须是经典题,检查学生在复习中的薄弱点,培养其认真、仔细的审题习惯,训练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答题的规范、严谨等应考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除了每周的综合训练外,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教学时段的不同需要,将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各省区的部分模拟试题进行必要的选择变形,较好的把握知识联系的深度和广度,力求在变化中求深化、细化,把这些题目有效地结合到课堂训练,做到做题必有目的,做题必有“收获”的做题意识。
三、培养读图、析图、用图能力
地图被誉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它与文字是相辅相成的。地图知识的讲授,也就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过程,掌握了地理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这样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建立空间概念。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建议学生和指导学生多看地图,做到图不离手,学会从地图中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从而提高学生析图和用图的能力,同时也能解决区域定位不准的问题。除了区域图外,还要重视对坐标图、经纬网图、统计图、等值线图、景观图、模式图等的判读,在复习中必须加强技能型题目的训练,逐个落实各种图表的判读方法。对部分原理性图表要能够默写出来,如洋流模式图就是解决洋流相关题目的关键,画出洋流模式图题目也就会做了。
四、注重细节、应试技巧训练
1.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准确审题、确当提炼、学会解题
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是考纲的要求。为了达到考试的能力目标,首先,在平时练习中要做到养成仔细认真的习惯,考试时有意识地对重要关键词作出记号,以提醒自己,能对每一个错误选项做出正确的修改,选什么要有合理的解释,而不是像现在有些学生试卷做完了,卷面上还什么也没有留下。其次,读题时要能对关键词做相应的延伸,即使对本题没有帮助,时间长了也能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
2.要善于建立知识联系,确定答题的思考范围
如气候成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资源问题解决措施(开源、节流)、环境问题解决措施(节能、减排)、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区位因素(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地理现象原因分析(自然原因与人文原因)、地理事物分布规律(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等。总之,答题要有根有据,切不可意识流,想到什么答什么。
五、渗透热点、看清本质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索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94-01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这些地理情境进行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及归纳的教学手法。案例分析教学已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得到了教师的关注与重视,因为它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阐述了对于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对于高中地理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探索
1、利用案例提出地理问题
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很多学生往往会产生焦躁厌烦心理,对于文化课的学习不感兴趣,尤其是地理这门课程,知识点杂,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致使学生没有学习动力,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够活跃,不能主动参与。因此,在课堂上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应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点上,笔者的做法是精心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并针对这一案例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本能地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并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探寻问题的答案。
例如笔者在教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2节“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时,在课前对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1.你们都知道哪些地区是以农业种植为主的?2.我们所在的城市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哪些?3.不同的地域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这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都进行思考,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然后再带领学生在课本中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便于更好的掌握地理教材。
2、利用案例分析及解决地理问题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应来源于实际生活,案例应具有详细的资料与数据,并且贴近生活,形象直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并对地理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通过已有的地理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即找到案例的关键点,根据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对于案例中存在的地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例如,在教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时,笔者先给出一组土地荒漠化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图片中反映了怎样的环境现象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让学生假想自己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解决这一现象时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怎样具体实施这些措施等。这样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利用案例证明地理原理
地理原理,即地理规律,是指所有地理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必然会产生的规律现象。地理原理有难有易,因此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设定不同的地理案例情景,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正确且普遍存在的地理规律。另外,教师也可改变传统教学策略,通过对于地理案例的分析与教学,为已有地理原理进行验证,以帮助学生对于抽象的地理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如2012年12月7日于日本东北地区发生的里氏7.3级的地震,震源深度为10公里。此次地震造成大面积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惨重,道路交通严重受阻,日本地震厅还发出了海啸预警。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揭示出板块运动规律及地震的成因,加深学生对于地震这一地理现象的了解。
二、高中地理案例分析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反思
第一,受教材版本、教学条件、教学对象的影响,有些教学案例的选择受到了限制。这种局限性为课堂案例的分析与讨论造成了一定困难。对于这种状况,教师要适时调节教学策略,选择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案例内容枯燥、方式单一的现象。
第二,案例教学是通过几种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使学生对于该知识点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但是对整个知识系统很难全面了解。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争取做到以点带面,由一个知识点引出所有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记忆。
第三,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要想让学生对于案例进行更好的讨论与研究,就会占用大量学习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对于教学的每个环节精心设计,计算好进行每个环节的时间,在保证学生学习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开展案例教学,让案例教学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第四,有些教师授课时过于注重案例的数量而忽略了案例分析所带来的实际效应。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重其时代感与现实性,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更好的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避免了教师对于这些地理现象的枯燥陈述,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不断探索的学习状态。
关键词:地理课堂;生活化;学习方法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些都在强调地理课堂需要与生活相联系。以前的地理教学中基本上是教师照本宣科,很少有生活案例,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笔者认为教师在地理课堂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体会地理知识的内涵
高中地理必修课中的“城市化”一节中涉及到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我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并勾画出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然后让学生进行记忆,但是在第二节课的提问中,大部分学生都记不住。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发现原来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的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知识内涵的讲解,学生在课堂中理解了知识的内涵,才能正确认识地理知识的意义,才能以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角度去挖掘所学知识的意义,使所学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
很多地理知识具有区域性特点,通过对区域地理知识内涵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并使他们从气候、地形等自然方面和人口、语言、饮食等社会方面去理解各区域的文化差异,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对我国的学习,学生认识了锡林郭勒盟,认识到了该地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缺水严重,不能满足当地发展的用水需要,严重制约了当地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样学生就会发出疑问: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因此,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内涵的理解,他们就不会被动地等待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主动地在生活中去探索知识。
二、选择适合的课堂教学方式
大部分学生学习地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虽然能解决试卷上的部分试题,但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不知所措,而新课程对地理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因此,地理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发展他们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让他们多角度地认识地理问题,养成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学习习惯。
例如,我在讲“水循环”一节时,以黄河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让学生思考“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形成原因”,学生经过思考和教师的引导后,逐步明白是水循环引起了地上悬河的形成。之后教师让学生联系大气环流知识,分析我国梅雨的形成,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这样把初高中所学知识有机整合,不但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运用,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我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很好的学习方法,都是很难掌握的。新课程理念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一)学会听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都应当围绕学生的学习进行,教师只是为他们创造学习的条件,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因此学生应该掌握科学的听课方法,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1.做好课前预习,明确目标,找出难点,在课堂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2.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要集中注意力,不能左顾右盼,或似听非听,要抓住主要内容,边听边思考,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
3.做好笔记,要求学生记要点、记盲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记详略。
(二)学会自学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学提纲,避免学生的盲目学习,其次让学生对照提纲,认真自学教材,易懂的内容略读,重难点精读,前后内容对比读,读书时要眼、口、心、手相互配合,边读、边圈点、边思考,最后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或疑难问题列出来。例如,我在进行“城市化”教学中,由学生自学第二部分内容,他们很快就能找到一些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对比,总结出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学会延伸
1.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课堂中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更多的知识应该从课外汲取。学生从课堂与课本中获取知识只是一种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体现在课外,也就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这些知识应该是对实际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解释。如在进行“气象灾害”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诸如寒潮、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其次让学生带着疑惑在课本中找出这些灾害的形成、特点、危害等内容,最后再让学生用课本中的理论去解释这些现象,这种联系实际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去分析思考、归纳总结,使他们变为了乐于接受知识的主体。
【关键词】高中地理 绪论课 教学策略
在目前的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课时紧张、追求升学率等的影响,教师对绪论课的教学重视不够,认为绪论课没有实实在在的 "知识点",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是可上可不上的一节"随意"课。其实,一节精心准备的绪论课,它的长久价值和辐射效应绝非任何一节平常课所能达到的。绪论课在介绍地理学科的主要内容,梳理教材的体例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拨学习与复习的方法,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拓展教学的情感空间等方面意义十分重大。
1绪论课是师生建立和谐关系的第一课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教育目标的有力保证。在绪论课上,教师可以充分的展现自己的知识魅力和亲和力,从而达到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我的一般做法是:介绍自己的年龄、教龄、爱好、教学风格等等。同时,给学生承诺,自己曾在一本书上看到的四个承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外界事物;以真实的态度看待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以虚心的态度对待不同意见和批评。还引用了玻尔名言:我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是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绝不拖堂。
2绪论课是高中地理内容的介绍课
这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什么"的疑问。首先,可以给学生简单介绍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交互作用的基本原理,阐明地域系统、空间结构、实践过程、人地关系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规律的一门科学。地理是唯一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的课程。那么,高中地理到底学什么呢?然后,以网络、表格、示意图等形式显示地理内容的整体结构和特点,并对将来的学习进行安排,便于学生把握地理知识的整体感和学习的方向感。这叫"心中有数,做事牢靠 。同时,注意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认清必修和选修的内容体系。这样才能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唤醒学习者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学习有关的旧知识或旧观念,增强旧知识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
3绪论课是让学生知道地理有何使用价值的课
这主要是解决学生学习地理"有何用"的疑问。可从三方面说明:
(一)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国内外政治、经济中的应用,如气象预报要用到大气运动和气候等知识,工农业布局、交通建设要用到自然和区域地理知识,当今人类最关心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都是地理学研究的范围,国内外重大热点、焦点也必须从地理角度来处理、分析、解释。
(二)高校许多专业涉及地理学科,如地质、旅游、城市规划、环保等。
(三)与地理有关的社会热门职业也较多,如我国正处于旅游业发展的黄金阶段,导游是一大热门职业;从城市到乡村的规划,都离不开专业规划人才等等。
4绪论课是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介绍课
自然地理:重规律,要理解;人文地理:重方法,要识记;区域地理:重地图,要熟练。
下面是笔者总结出的几点学习方法:
一是走好课前、课堂、课后三步骤,即预习、听记和复习;
二是养成"左图右书"习惯,懂得读图方法;
三是抓知识间的联系。如整理章节知识结构,归纳专题知识体系;
四是要及时总结。即反思解题过程,总结解题规律。如等温线在南北半球海陆上冬夏分布与弯曲方向变化规律;
五是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来分析、解决热点、焦点和现实问题。
绪论课作为"高中地理第一课",对后面的地理课具有示范、传承的作用,学生会对教师的思想情感、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教学风格、课堂特色等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一定要上好绪论课!
投稿小常识:
投稿标题栏上应写什么?
一、激发学生兴趣与学习热情
培养其主动探究能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这句话可以看出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意义与重要性。高中地理教师应着眼于教材内容,充分发掘学科特点,通过有效的引导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和掌握新知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从高中地理教材特点出发,并与本学科发展趋势相结合,通过联系实际、引用与教学情境有所关联的实例、事物或者教具来开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以苏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节教学为例,笔者课前制作了PPT课件,首先向学生们展示了电影《后天》里讲述的地球气候因温室效应而出现异变,冰山融化导致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全球各地极端自然灾害频繁爆发,尤其是自由女神像被汹涌的海水淹没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们。笔者由此导入课堂,简述了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各地出现的重大自然灾害,并引导学生们对地质时期以及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分析不同时期内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地球温度持续升高,《后天》里的这一幕会不会真的发生?”学生们对于这一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展开小组间讨论并积极踊跃发言,并将常见的灾害天气现象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例如干旱、热浪、厄尔尼诺以及洪涝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等等,笔者从中加以评析和总结,并穿插讲述了本章节重点内容。由此,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激发,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要求学生手脑并用
培养其思维以及动手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地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掌握地图知识的程度同时也影响、决定其整体地理知识水平。而且在历年高考中,识图能力通常是地理学科考查的重点之一。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应重视地图教学,重视提高学生识图能力以及对各类地图的熟悉程度。首先要求学生简单看图,能明确地指出图中各类标识所代表的意义,然后着眼于学生识图能力给出未标明的地图,要求学生对其中各类图标所代表的意义予以判断;最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画图能力,选择不同地图要求学生临摹地图,掌握基本画图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做到手脑并用,一改以往单纯做识图题的练习模式,而通过对绘制一幅完整地图来全面掌握所需相关知识以及教材知识点。学生在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于地图中所蕴藏的各类信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掌握。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地球在二分二至日时的极地俯视以及侧视图,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地球公转与自传动画,同时要求学生对照个人画图进行学习。教材知识点讲述完毕后,笔者选择了富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绘图作业,并通过投影仪向其他同学展示,然后组织学生评估,分析其中的优点,同时也指出其中的错误。通过这一方法学生们从不同角度以及不同途径学习了本章节知识点,真正做到了手脑并用,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更加深刻。
三、总结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科特点展开深入探析与研究,结合学科实际情况,着眼于学生心理特点来激发教学兴趣点,同时还应在高中地理教学多教具、多图的特性基础上对教学手段加以丰富,将不同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做到手脑并用,重视学生自主思维的开发与提高。从现代教育角度分析而言,地理教学应跳出以往照本宣科的范畴,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主阅读、研究和学习,并且还应做好知识梳理以及情境教学,指导学生完善所学知识并加以巩固,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而非奴隶,保持其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推动高中地理教学的不断发展。
作者:夏菲菲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关键词:高三;地理教学;学习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
地理在文科中是一门最特别的学科,相对于历史、政治它更偏向理科。对逻辑思维与图形、计算等方面的较高要求使得很多文科生,尤其是文科女生谈地理而色变,地理成为文科生高考提分的瓶颈。每年,因为地理而含恨落榜的考生不在少数。诚然,高考相对于其他考试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然而无论每年的选题如何多变,材料如何新颖,只要牢牢掌握基础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综合素质的锻炼与创新性的培养就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1.分清轻重,有的放矢
高三更注重知识的分类与整理,如何在高三的学习中帮助学生正确的掌握复习方向,培养其综合能力是每一位老师的责任。教材方面,对于基础性的初中地理知识,要做好基础概念的掌握,学会地图信息的解读。高中教材是重点,湘教版的地理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要加强原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如针对必修一的自然地理部分,要重点学习气候、水文、植被、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内涵,并梳理好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必修二的人文地理部分则要综合人口、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等人文要素内涵的理解,以及各人文要素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选修部分(环境保护和城乡规划),可以把它渗透在必修中复习,不必单独详细复习。如讲到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城市化时分析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2. 合理计划,做好预习与听讲
教师应该对近几年高考的重点进行分析,尤其对出现概率比较高的知识点、题型以及本年度新增的知识点要特别重视,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并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教师的教学计划相协调,做好预习工作。高三地理不同于高一高二,知识繁多,课堂信息量较大,如果学生课前不做好预习,思维跟不上老师,课堂效率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一节课稀里糊涂中就过去了,达不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同时,教师要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尽量做到以点带面,挖掘还没有讲到或考纲中新增的知识点,重点讲解考纲中的难点、易错点、高频考点。做好引导学习的工作,在认真细致地讲解每一个重难点时,要注意结合广东高考的特点科学安排复习时间,如地球运动部分,广东高考对这部分主要考查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而且题目的难度较小,故此,教师不仅自已要科学计划好这部分复习时间,也要引导学生不要在这部分花费太多时间。当然,在讲解的同时也要展开实战演练,并及时检查每一位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配合达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3. 消除恐惧心理,学会自主学习
很多文科生地理学不好都是因为恐惧心理,虽然地理中与理科相关的逻辑、计算等有很多,但是相对于数学、物理等要简单很多。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地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他们消除恐惧树立自信。地理不同于其它学科,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是地理的一部分。让学生从他们的生活中感受地理。另一方面,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杜绝一味的死记硬背,让学生真正对地理产生兴趣。如全球气候问题的学习,虽然气候相关的知识繁多且杂乱,但实际考查的知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只要掌握了全球气候知识的精华,面对气候相关的考题就能胜券在握。比如全球气候的分布,如果让学生一个个记忆,很容易漏记或出错,应引导学生结合气候成因(如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分布、季风等)进行学习。同时,对几种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应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如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等。
二、构建知识体系,重视图像复习
1.立足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高考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但不管多新颖的题型都离不开基础知识。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能对不同板块的知识做到灵活应用,便能提升综合能力,从容应对高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系统化地回顾,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得知识系统网络化、结构化,能够让学生加深各个知识的理解,准确地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熟读考试大纲与《高考说明》,寻找高考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地毯式的复习与查漏补缺之后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帮助学生熟悉规律,巩固知识,提高技能,总结方法。
2. 重视图像复习,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灵魂,若想学好高中地理就必须学会读图,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地图是高考的重点考查部分,学会看图有利于很多地理知识的掌握。图像复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要学会从地图中读取有用的信息,如通过读图来寻找地方时首先要区分是侧视图还是俯视图,如果是侧视图则通过寻找赤道与晨昏线的交点来判定地方时。如果是俯视图则要判断最外面那条经线是否是赤道?如果不是则应看晨昏线把每条经线分成的昼夜弧比例进而判断昼长或夜长,再根据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等求出有关地方时。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活地图,说到哪个知识点就能在第一时间调出,并能将各个知识点通过图形形成联系。
三、专题突破,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高三的地理学习避免不了的一项便是真题的演练,很多同学在做广东真题、全国真题的同时还会做很多其它课后资料的习题,题海战术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不二选择。其实,真题演练是必须的,然而不在量多而在于精。如今的练习题、练习册是数不胜数,如果想通过做完这些来提高解题能力是难之又难,但是如果对一个知识体系进行专题性集中突破就能事半功倍,只要掌握了相关知识点就能解决这一类题型。如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只要掌握了H=90o-|纬度差|这个公式,就能在知道太阳直射点、当地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三个未知数中任两个未知数的情况下计算第三个未知数。但是,整体的复习之后可供进行专题复习的时间很少,因此,专题复习要选择重点知识体系进行,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个别性的专题强化。让学生在做好知识回顾的同时,通过一类题型、相关知识的集中复习能够做到触类旁通。
总之,高中地理只有做到紧扣时代,抓大放小,夯实基础,构建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加强地图训练,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实际应用,同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在主观与客观上都做到张弛有度才能在地理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彭长亮.关于高三地理教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9(02)
关键词:自然地理;逻辑思维;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15-01
高中地理学科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模块,《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教学中应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相比较,自然地理更显得复杂抽象,相当一部分教师感到"无计可施",很多学生感到"晕头转向",教育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在寻求一条破解自然地理教学难题的"终南捷径",就是侧重将自然地理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地理逻辑思维,在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概括、总结等重点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理清事物内在联系,进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下面,笔者就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进行简要论述,借以抛砖引玉。
1.教材编写扫描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共同必修课程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组成,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 "海洋地理"、 "自然灾害与防治"、 "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其中"地理1"、 "宇宙与地球"、 "海洋地理"等模块属于自然地理范畴。"地理1"的主要内容是: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宇宙与地球"的主要内容是:宇宙、太阳系和地月系、地球的演化、地表形态的变化;"海洋地理"的主要内容是:海洋和海岸带、海洋开发、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海洋权益。
无论从地理教材的模块编排看,还是从自然地理的内容布局看,地理学科知识链的联系与融合的脉络清晰,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关联性和逻辑性,可见编者匠心独运,充分体现了纲举目张,便于教学以简驭繁,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和运用。
2.教学误区盘点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体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逻辑性,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的在思维上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在课堂教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对其逻辑性的认知,不深不透,只停留在表面,存在两个误区:从教师角度审视,很多教师习惯性地沿用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总是一成不变,使得地理教学陷入"单向化,"统一化"的死胡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培养。从学生角度审视,一些学生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不能根据教师的逻辑引导进行思考,导致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在"热力环流"这一节,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由冷热不均引起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导致对大气运动的产生原理没有理解透彻,产生垂直气流也都是由高压流向低压的错误结论。
3.教学策略导航
高中地理学科包含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部分,对学生具有不同的要求,自然地理的教学,更加需要注重逻辑性思维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特长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式,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3.1 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挖掘逻辑思维源泉。人教版新教材中,关联性很强,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可以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专门研究,并探索与之配套的教学方法。比如:自然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部分,各章节之间紧密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引导学生解读目录,开始有意识培养逻辑思维。
3.2 透彻理解基本概念,形成正确逻辑思维。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是学习的基础,但有些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不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描述,教材中只提到"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只讲相对性,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不少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强调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而且讲到国际日界线又是一带而过,从而使学生在思维能力上形成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没问题,但对较难的题目就找不着头绪。又比如学生对日界线理解,经常认为0°是自然日界线,更有学生经常固执的认为晨昏线上地方时都相同,导致整题的解题思路都错了。
3.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学习兴趣提高了,才会去主动思考、推理,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活跃。比如:在讲授《河流地貌的发育》时,侧蚀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是难点,我结合本地的河流画出简图,学生一想到是自己经常去游玩的地方,非常兴奋,连很内向的同学也积极回答。而当我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展示学校附近的安溪大龙湖河段,形象真实的场景,再难的知识点都变得浅显易懂。又如:讲"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由于本地区是典型的山区,我又一次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展示了本地交通线路的分布,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一目了然。学生分析之后,甚至还能自己推出聚落形成的影响因素。
3.4 精心提炼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逻辑钥匙。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内容偏向于知识记忆的部分,可以用演绎法进行讲解。例如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一波二面三圈层"将整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再运用演绎法将具体知识点展开;而那些相对较难且需要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的知识,引导学生用归纳法总结出结论。例如:《地球的运动》,这些知识点可以使用归纳法,通过板画、教具演示和幻灯片教学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地球运动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进而得出结论。
总而言之,在自然地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犹如在教学实践中铸造了一把"万能钥匙",只要教师和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融会贯通,就一定能够打开自然地理知识宝库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