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居民健康档案建立

居民健康档案建立

时间:2022-08-12 08:38: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居民健康档案建立

第1篇

关键词:健康档案;健康教育; 意义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33-01

健康档案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的规范记录,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动态测量和收集生命全过程的各种健康相关信息,满足个人健康管理需要建立的健康信息资源库,具体内容包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既往疾病史、诊治情况、家族病史、现病史、体检结果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的过程等.这项工作已经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展开,到2011年,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将达30%,城市地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 50%[1],到2020 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健康档案制度。本文通过对咸宁各县市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工作的探讨,从而为其他各县市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积极意义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意义在于增进基层医生与居民的沟通交流,促进基层卫生服务的规范化,全面评价居民的健康问题,制定准确、合理、实用的卫生保健计划。

居民健康档案是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切入点,有利于各级卫生行 政部门掌握辖区居民健康状况,科学制定卫生政策,对于改善卫生服务公平性和转变基层卫生服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2]。这项举措将对创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完善服务功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地卫生资源,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2咸宁各县市2011年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情况

近年来,咸宁市积极探索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努力实现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系统的整合,并推进健康管理由传统型向信息化发展。2009年4月7日国家公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提出,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我市居民健康档案工作正在迅速发展(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咸宁各县市的居民建档率均达到国家要求的建档标准(到2011年,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将达到30%,城市地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50%)而且崇阳县的建档率几近达到了95%。除通山外其它各县市的居民电子建档率也超过了50%。而各县市的居民建档情况又有所不同,并且在对各县市建档情况的督导检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制约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因素。

3目前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3.1建档前,建档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基层卫生机构排除的工作人员入村前未做好建档宣传工作,从而使得广大居民对国家惠民政策不理解[3]。对各项调查内容持有防备心理,不愿提供真实信息,从而影响基本信息的可信度,降低了工作效率。

3.2建档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3.2.1专业人才匮乏:一方面乡镇卫生医务人员文化层次较低,专业知识不够全面,严重缺乏全科医学知识,档案建立后不能够及时综合评估居民健康状况和进行健康指导。另外,乡镇医务人员数量不足,一个建档工作人员平均一年需完成 500~9 00 份个人档案,很难保证质量。另一方面缺少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很多乡镇医务人员计算机知识缺乏,无力承担乡镇信息化服务。

3.2.2档案建立无连续性。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 而服务对象则是庞大的居民群体。在这种情况下, 则还很难实现及时上门诊断、走访、动态存档和跟踪服务,档案建立后对个人产生的动态信息未进行及时补充,均以“死档”存放。另外,流动人口变化和社区常往人群增多造成档案建立更不易,管理没有连续性。

3.3建档后存在的一些难题。乡镇卫生院目前只注重建档工作,档案利用率极低。在病人就医时没有形成提档就医的工作流程,健康档案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居民到社区以外的医院看病,健康档案不可能让带走,导致其在其他医院的就诊情况无法记录,检查结果更是无法共享[4]。

4关于建好城乡居民档案工作的几点建议

4.1积极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意识。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在进行档案建立工作前1-2周应到建档地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张贴或发放通俗易懂的宣传画、悬挂大幅的宣传标语、展出图文茂的黑板报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滚动播放相关内的视频,还可以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积极宣传建立统一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意义。

4.2加强人员培训,扩大服务队伍。做好基层卫生服务,人才是关键。当前基层卫生工作岗位的全科医师将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中坚力量,所以必须加强全科医师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充实新的知识,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地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并结合本地区卫生工作的实际,采取有效措施,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比如动员村卫生室、村委会人员等参与收集个人基本信息、通知体检或随访工作等,推动健康档案工作走向科学化轨道。

4.3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方案,使健康档案工作开展有章可循。各级卫生和档案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确定工作目标,发挥专家技术指导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动态管理和完善家庭与个人健康档案相结合。要完善健康档案,必须由全科医师或相关责任医生分片包干落实[5],进行动态的综合管理,并每年进行一次回访调查(上门、电话、门诊),及时记录更新个人健康档案。

4.4充分利用健康档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把健康档案用活,使其能最大限度为居民健康服务,因此要充分利用健康档案的数据和相关资料,做好汇总、整理和分析等信息统计工作,了解和掌握辖区内居民的健康动态变化情况,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平台,对发现的健康隐患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和医疗康复等便捷有效的服务。

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对完善我国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防治和预防保健等工作具有重义。只有在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寻决措施,随时补充工作中需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包括人、财、物力的补充并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把我市的基本卫生服务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 ~ 2011 年)

[2]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09~2011年)

[3]孙丽萍. 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社会医学杂志, 2012,10(1):31-32

第2篇

健康档案记录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自身所从事过的与健康相关的一切行为与事件,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浅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存在的问题。

具体的内容主要包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以往病史、诊治情况、家族病史、现病史以及历次诊疗经过,是一个动态、连续且全面的记录[1]。通过信息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全科医师可以充分掌握和了解居民个人及其家庭的健康状况,为社区内高危人群的筛选,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奠定基础,是居民享有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体现。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是保障社区卫生连续、方便、综合的前提和基础[2]。所以建立真实的、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意义重大,如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保证建档工作能顺利开展,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

建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目前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不足,相关部门重视力度不够,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具体体现,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领导,要把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引入政府工作目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把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把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财政和卫生行政部门要调整卫生经费的支出结构,按社区卫生服务人口安排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但是,这些政策目前大多没有得到全面落实,使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营利性方向发展,很难抽出人力和物力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的准确定位、服务质量的提高及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1.2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未完全普及,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未建立强制性医疗关系,大多数居民不愿到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体检诊疗,建立这部分人群的健康档案往往成了死档,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首诊负责和双向转诊的作用,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档率和建档质量。

1.3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未被广大居民信任和认可,目前由于各类上门推销产品活动的泛滥,已经严重干扰了居民的生活,使居民对上门建档和提供服务的社区医护人员持有戒备心理,经常出现不理睬、不开门的现象。

1.4社区居民观念传统,健康意识欠缺,普遍存在健康时疾病离我很远,生病后再上医院的观念,对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十分陌生,大多数居民不懂得许多疾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来预防的,也没有听说过健康档案这一新事物,不理解建档的意义和作用,担心个人信息会被泄露,大多采取避重就轻、隐瞒病史或者回避等方法,大大降低了建档的完整率和真实度。

1.5社区居民身份复杂,住所易变,租住户多,流动性大,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之后,租房合同到期,变更地址,另租他处居住,有的居民居住地和户口所在地不一致,即所谓的人户分离,易造成漏建档和重复建档,不利于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1.6社区居民知识层次参差不齐,对建档工作有不同的认识,知识层次低者对建档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不够透彻,知识层次高的群体大多是国家公务员或企事业干部,单位每年都安排有常规的体检,因此这部分人多数认为没有必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形中影响了社区居民对建档工作的配合。

1.7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过分主观强调自身工作时间安排,工作时间与社区居民外出作业时间相重合,建档前未能及时与居民预约就上门建档,使得医务人员入户建档时,碰到的大多是老人、儿童、保姆以及病、残、智障等弱势群体,他们和医务人员交流存在障碍,也对上门建档的工作人员保持警惕,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没有自主权,必然影响建档工作顺利开展。

1.8社区医务人员上门建档时,大多数仍常规着装:医生配穿白大褂、护士配穿白裤子、护士鞋、燕尾帽,但是由于传统信仰原因,有的居民对传统的医护人员以白大衣形象上门建档特别排斥,不愿意让其靠近,尤其住宅高档、装修考究的家庭,更是难以接受,入户建档的医护人员大多被拒绝甚至遭辱骂,更别提开展建档工作。

第3篇

关键词:居民健康档案 重要性 个人健康档案 记录方式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231-01

居民健康档案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所辖区域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的规范记录,是以居民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化文件记录。居民健康档案主要包括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及社区健康档案等,内容由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记录、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及其他卫生服务记录等组成。全科医生在为辖区居民提供连续性、可及性、协调性和以预防为导向的综合性个体化卫生保健服务时,必须掌握居民的基本健康资料,有利于医疗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建立健康档案尤为重要。为此,笔者阐明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性及其记录方式,以便于实现健康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化。

1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全科医疗实践的顺利开展

在临床实践中,全科医生扮演的角色、服务方式、服务场所及其诊疗不同健康问题的性质和可被利用的资源状况,决定了其所采取的临床策略和处理方法。首先,全科医生要了解就诊者的就医背景,在充分了解和理解病人患病和就医行为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处理病人的健康问题。全科医生与病人及其家属为朋友式的医患关系,应了解和掌握病人的诸多背景资料。健康档案中详细记载病人及其家庭的健康问题和相关危险因素等背景资料,藉此全科医生可以全面了解病人,为全科医生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提供了客观依据,有助于与病人一起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同时,对于未就诊者,可以通过健康档案找出适宜的治疗和管理方法,对健康者开展预防。利用家庭健康档案预测每个家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相应服务。

1.2 有利于全科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顺利开展

健康档案讲求规范性、完整性、逻辑性和准确性,按照全科医疗和档案建立的基本原则取舍和安排档案项目。记录规范和长期积累的居民健康档案,是全科医生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的重要资料,有利于其业务发展和成长。以问题为中心的健康记录,重视背景资料的作用,反映了心理社会方面的问题,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处理病人的能力,利于全科医疗原则的理解和融汇贯通。所以规范,完整系统的健康档案是最好的教学资料和科研资料。

1.3 有利于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评价的顺利开展

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记载着全科医疗服务的主要路径和实施过程,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全科医生的思维判断、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可作为考核和评价全科医生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的重要依据。亦可作为法律文书处理医疗纠纷,更好地服务病人,保护医务人员。

2 个人健康档案记录方式

个人健康档案记录由两部分组成。

2.1 以问题为导向的个人健康问题记录

(1)病人基本资料:主要包括姓名、性别、民族、职业、婚姻、文化程度、出生日期、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人口学资料,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运动等健康行为资料,过去史、个人史、心理评估等临床资料。

(2)健康问题目录:暂时性健康问题是指急性发生的或短期内发生的,主要健康问题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影响个人健康的异常情况,如慢性心理或生理疾患、社会问题、家庭问题、经济问题、异常体征和化验结果、各种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或医生认为是较为重要的问题等,不论诊断是否明确,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是否可以解释。主要问题目录能动态记录病人一生中所发生的健康问题。问题目录应以表格的方式记录,置于健康档案的前面。确认后的问题应按发生的时间顺序逐一记录,便于全科医生随时填写和修改。

记录主要问题时,应弄清问题发生的时间、写明问题,如能注明得到解决的时间、结果更好,否则可留空,表现无结果。记录暂时性问题时,可能前可以使难以直接看到,无法得到第一手资料,这时要全面了解,依据提供的信息经过分析、综合、判断,最后记录为一个较为准确可靠科学的信息资料。

(3)健康问题描述――问题记录和处理方案:问题描述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个人健康问题记录方式的核心和精髓,通常采用SOAP形式进行记录,其中S表示病人的主观资料,是由病人提供的主诉、症状、病史、家族史等,尽量用病人的语言描述;O表示病人的客观资料,包括体检所见体征、辅助检查治疗和病人的态度、行为等;A表示对健康问题的评价,是问题描述最重要的部分。诊断、鉴别、问题的轻重程度和预后等是较为完整的内容;P表示对问题的处理(诊断、治疗、健康教育等)计划,记录时应按顺序依次描述相关健康问题。在描述问题前,应注明此问题为首诊、复诊或转诊。

(4)问题进展记录:问题目录中不同编号的各种问题有进展时,应按规范采用SOAP方式予以记录。若某一问题有进一步明确诊断时,在更正问题名称的同时记录最新资料于其中;随访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应添加新的问题和编号在进展记录中。

(5)会诊转诊记录:由于受到技术和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某些疑难重症不能在基层医疗机构处理,必须通过会诊或转诊才能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与综合性医院应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即基层医疗机构将病人转到综合性医院,后者对患者处理后视情况又转回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治疗的过程。对需要转诊和会诊的病人,全科医生应详细填写会诊转诊记录单。

2.2 以预防为导向的周期性健康检查记录

依据工作环境和居民的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是贯彻预防医学和前瞻医学的重要措施,也是全科医生的任务和工作特点之一。健康检查是进一步开展疾病防治、健康咨询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它着眼于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以无症状个体为对象,目的在于早期发现病患和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这要求健康检查要从全科医生工作实际出发,抓住要素指标,防止贪大求全;以体格检查为主,以器械检查为辅;健康检查项目要做到连续性、稳定性,以便于系统观察,作出评价。在健康检查过程中,若发现特异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深入检查,特殊处理。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被检查者可以事先准备,有利于全科医生全面、科学的运筹和安排自己的工作。每次健康检查结束后,应按照要求逐一记录,建立完整的健康检查记录表。

第4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 社区卫生 健康档案 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13-02

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力开展,健康档案的建立及管理在社区工作中显得更加重要,健康档案是记录与居民健康有关的系统性资料,记录一个人一生的健康状况及接受服务的总和[1],社区档案的建立为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方便患者就医。本文截杀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社区2009年7月~2010年12月200名建立健康档案居民作为研究资料,记为观察组,选取180名未建立健康档案居民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性120例,女性80例,年龄在12~76岁之间,平均47.5±6.7岁;对照组男性115例,女性65例,年龄在13~75岁之间,平均48.2±6.8岁,两组居民在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比较两组居民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防治的知晓率及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对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对慢性疾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比较(%)

观察组居民对慢性疾病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对社区服务满意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社区服务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建立健康档案的意义 居民健康档案是记录有关居民健康信息的文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收集居民健康信息的重要工具,通过健康档案社区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主要健康问题,删选高危人群,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对不同人群进行健康管理[2],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打下基础。健康档案可以为对居民进行慢性疾病的筛查、管理,开展肿瘤早期发现筛查提供最详尽的资料。健康档案的内容覆盖面较广,信息采集量大,其主要内容包括社区居民家族个成员的基本情况,反应职业、婚姻、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情况、病史的采集及健康体检记录,包括既往病史、家族史、过敏史等,重点疾病登记情况与管理材料,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材料等[3]。通过健康档案可以使社区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对慢性疾病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进行指导,让患者能再社区内接受健康指导,避免了去大医院就诊的繁琐程序[4]。同时居民在就诊时,医生可以对患者的健康信息做到一目了然,能准确、全面的提出治疗方案,避免了重复用药、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为患者减轻看病负担作出了努力。在制定健康档案的同时为义务人员配备绩效卡,记录每天的工作量,这种分配制度,强化量化指标[5],促使医生的观念发生很大改变,社区医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建立健康档案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其建立的最根本目的是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达到提高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定期给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讲座,让患者能参与到自我保健的意识中来。有研究治疗表明,建立健康档案后居民从饮食控制、用药指导、自我监护、定期检查等方面较前均有较大的提高.

3.2 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 为了保证居民健康档案的规范化及合理性,要加强对健康档案的管理,建立居民档案必须遵循逐步完善的原则,在居民健康档案的使用过程中要以健康问题为向导,对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分类管理,并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建立健康档案室,资料收集应据别前瞻性和目的性,及时发现勤在的健康因素,并可以从生物、心理、社会层次进行分析总结。真实性是健康档案的基本属性,只有真实的材料才具有利用价值,居民档案的内容必须具有真实性,脱离这一点,居民档案毫无价值,同时在应用档案时要注意保密原则,尊重患者的隐私,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也是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建立档案的医生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根据居民家庭及个人的情况,为健康居民和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卫生服务,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而准备一些毫无意义的数字和文字材料。

对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能使居民增加对慢性疾病的认识,为医生的诊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潘雪凤,刘定一.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9,8(15):1293―1294.

[2]刘小平,刘华,秦天刚,等.北京市大兴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居民健康档案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8,8(23):1993―1994.

[3]李莉,徐哲峰.建立和使用健康档案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4(1):43―45.

第5篇

一、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界定

如何界定社区居民档案的范围是本研究的基础,居民健康档案是对社区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和身体状况的变化,和影响身体健康的相关因素和接受医疗保健等服务过程进行系统化全面记录的文件或者电脑存档,是社区医疗机构掌握居民身体情况的基本方式,也是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重要前提。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社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和个人健康档案。

二、目前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当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社区档案管理不十分完善,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完善体制,这个现状是仍然需要我们去不断的完善体制,改进方法,以求实现社区居民档案管理的健康有效的发展。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面临的以下问题网络设备的普及不够完善;很多地方的网络应用比较少,而且社区居民档案也并没有完全存入电脑中,至于要实现网络共享就更加不要说了,并且也没有能够实现社区居民医疗和家庭联网,不能随时了解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及医疗需求,对社区的医疗发展产生不小的影响,也致使出现一些突发状况不能在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告情况。

个人隐私的保护;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保护自己隐私的意识越来越强。然而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之中是有很多关于自己个人隐私的问题,很多居民担心信息的泄露对其本身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影响,会对其生活和工作产生很大负面的作用。

居民认同度有差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对个人健康起监控和保护的作用,而且能更好帮助医生诊断病情,对居民病情的治疗起很大的作用,但现在很多居民不能理解建立社区居民建档的意义,对服务感受不深,持怀疑态度;所以出现拒绝建立社区居民档案的情况。人才资源的缺乏;社区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并不是很高,工作繁琐,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而目前现有的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人员的专业知识、电脑操作水平还不是很高,工作人员也不足,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发展产生制约。

居民健康档案本身存在的问题;现在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有着填写不准确、内容不齐全以及不利于查阅等问题。填写不准确主要表现在有的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写上,有的档案填写又是过于简单;内容不齐全主要表现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并没有良好的沟通,使档案在内容上缺少很多重要的东西;不利于查阅主要表现在有良好的档案内容,但是想查阅相关资料却非常繁琐,没有形成良好的查询系统。

三、搞好我省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对策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社区卫生档案的建议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过程,而其中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是搞好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力保证。只有加强领导,把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工作作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建设、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纳入议事日程,明确职责,层层落实,才能确保建立健康档案工作取得实效。

2.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健康和建档意识

我们应当积极发挥一些媒体的作用,并且结合一些世界疾病防治节日进行预防接种宣传周、健康知识大讲堂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健康和建档意识。不但让群众成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使他们懂得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而且要提高他们对健康体检以及健康档案的依从性,及时把体检资料和健康信息反馈给社区医护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积极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搞好建档工作。

3.增加政府投入,提高建档率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张的公益性质社会事务,为确保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将健康档案的保管保存、日常运行维护、人员培训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等费用应当纳入财政预算,保证相关经费投入。经费的拨付应当与健康档案建立的数量和质量等考核结果挂钩,提高医务人员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积极性,保质保量地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和管理工作。

4.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卫生服务中心是社区档案管理的基础,承担着承担着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双重任务。医务人员的素质水平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通过继续医学教育、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社区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地方语言技能培训,使他们不仅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要懂得地方语言、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提高他们服务能力、岗位技能以及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水平,成为百姓身边的健康卫士和知心朋友。尤其是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要想管理好健康档案,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业务素质,熟悉和掌握健康档案归档内容、档案学、相关法律法规和计算机知识等,才能胜任此项工作。

第6篇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落实情况

(一)、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根据《20__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项目工作方案》要求,在区卫生局统一部署下,我院于今年3月份开展了20__年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一是争取领导重视,搞好综合协调。为迅速落实建档工作,我院多次向办事处居会等基层管理组织单位进行协调与沟通,得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分管领导亲自组织召开协调会,亲自安排部署,使居委会对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十分重视,每个辖区都安排专人负责协助建档工作。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为确保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我站专门成立了由站长任组长的居民健康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整个街道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组织领导,制定了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成立专门建档工作小组和居民健康体检小组相互积极配合采取进入户调查统一体检服务的方式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建档工作。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主动建档意识。为提高我辖区居民主动参与建档意识,我站大力宣传发放各类宣传材料让每一名社区居民了解居民健康档案,积极主动配合我院建档工作小组顺利完成居民建档工作。

四、加强人员培训,强化服务意识。为确保居民健康档案保质保量完成,我站对每一名参与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多次业务培训,让每一名工作人员熟悉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熟练掌握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建档程序。

截止20__年11月底,我站共为七社区居民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纸质档案3974份,并把纸质居民健康档案完善合格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二)、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

根据《包头市20__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工作方案》及区卫生局要求,我院开展了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

一、结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我街道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并对所有登记管理的老年人免费进行一次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及空腹血糖测试,并提供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

二、开展老年人健康干预。对发现已确诊的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相应的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对存在危险因素且未纳入其他疾病管理的老年居民进行定期随访,并告知该居民一年后进行下一次免费健康检查。

截止20__年11月,我院共登记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220人。并按要求录入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三)、慢性病管理工作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根据《包头市20__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项目工作方案》及区卫生局要求,我院对我社区居民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建立健康档案,开展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随访管理、康复指导工作,掌握我街道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死亡和现患情况。

1、高血压患者管理

一是通过开展35岁及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居民诊疗过程测血压;健康体检测血压;和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高血压患者。

二是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并提供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询问病情、测量血压,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提供健康指导。

三是对已经登记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一次免费的健康体检(含一般体格检查和随机血糖测试)。

截止20__年11月,我站共登记管理并提供随访高血压患者为204人。并按要求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2、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

一是通过健康体检和高危人群筛查检测血糖;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患者。

二是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并提供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空腹血糖和血压测量等检查,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提供健康指导。

三是对已经登记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含一般体格检查和空腹血糖测试)。

截止20__年11月,我站共登记管理并提供随访的糖尿病患者为125人。并按要求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四)、健康教育工作

一是严格按照健康教育服务规范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区卫生局及上级部门的各项健康教育项目工作。采取了发放宣传材料、开展健康宣教、设置宣传栏的各种方式,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和我苏木主要卫生问题和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今年共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健康咨询活动15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2200余份,更换宣传栏内容48次。

(五)、传染病报告与处理工作

一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以及传染病报告与处理规范要求,建立健全了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二是定期对本单位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对我街道社区居民进行传染病防制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了社区居民传染病防制知识的知晓率。

三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20__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如下困难: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基本卫生服务的发展。

(二)、人才缺乏,全科医师人员不足,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进度。(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降低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工作热情。

(四)、居民基本卫生服务认识存有距离,上门建档和随访主动配合存在一定困难。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强化职能,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投入。

(二)、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通过宣传—吸引—再宣传,以逐步改变社区居民的陈旧观念,促使其自愿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来。

(三)、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四)、配套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热情。

第7篇

关键词:医学;健康档案;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27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422-01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收集和调查是社区做好医疗服务的基点,成为了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1]。然而社区居民建档多数存在于大、中城市,对于欠发展地区还没有得到基本的覆盖[2,3]。由于建档的程序较为复杂,有关居民的资料需要详细收集,所以建档遇到了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为进一步掌握建档信息收集的详细操作,将扬州市的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研究点,深入了解这些社区建档和信息收集的过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及调查方法

在2011年6月-12月我们随机选取了扬州市市区的15个卫生服务站,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卫生服务站我们随机抽选了4名参与建档的工作人员和负责人。事先我们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居民组成结构、健康档案制作情况和信息采集这几个方面,然后让抽选出来的60个人进行填写,填写完毕由相关人员进行收集,对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和分析。此次填写的对象有60位,发放调查问卷累计60份,最终收回了有效调查问卷56份,有效回收率达到了93.3%。

2结果

2.1居民建档的相关信息:此次研究的15个社区中,居民覆盖数的范围为1300-3000户,平均为2200户。覆盖居民人数的范围在3940-10356人之间,平均有7274人。已经完成建档工作的比例在33.3%-53.3%,平均成功率为42.1%。15个社区健康档案信息建立花费的时间为1.3-2年,平均所花费的时间为1.44年;对于一户家庭的健康档案信息所建立的时间需要44min-2d,平均需要4.2h。

2.2建档遇到的困难: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工作人员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导致了建档工作时间长、成功率不高等情况,其中不乏参与度不高、对于建档认知不够的居民,详见表1。

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收集的有关情况:此次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工作人员进行信息收集时最配合的人群集中在中年人,年轻人的配合度不高,但是信息提供的准确性上,老年人占据主要部分[4]。从信息提供的可信性方面,高中人群的可信程度最高,除外,我们知道进行信息收集时最好选择非工作日,这样参与的人数较多,详见表2。

3讨论

3.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性:建档是深化卫生改革和进一步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通过了解居民的健康信息,我们才可以做出相应的服务工作,将预防保健进一步落实到社区、家庭和个人中,从而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另外,通过建档可以保证广大居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也有利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5]。

3.2对于建档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1)扩大社区卫生服务的范围,深入开展建档教育,保证让居民都能够意识到建档对于他们自身健康的重要性;(2)进行采集信息时,我们可以选择非工作日,这样参与的人数会比较多,也可以选择文化水平为高中范围的人群,他们提供的信息比较可靠;(3)对于社区自身要提高服务意识,将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每户。(4)在收集资料时要有一个舒适的环境,要为居民做好隐私保护。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社区健康档案信息收集的调查,得出了以上一些认识,希望为相关认识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信息化建设 健康管理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国外更多地被称为居民电子健康记录(residental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REHR),是关于医疗保健对象健康状况的信息资源库,涵盖整个生命过程,多方面收集健康相关的所有因素,为广大居民防治疾病、促进和保护人体健康提供依据,为实现居民的自我健康管理和医疗健康服务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资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1]。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具有全面完整而具体的健康内容,检索使用非常方便快捷,档案及病历资料的保存期更长,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为多发病、突发病及急性传染病的诊疗提供详尽的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另外,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所需要的信息科技含量较高,能够大力促进医疗卫生工作的电子信息化,促进各类卫生服务机构之间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为医疗卫生工作的信息共享及管理统一提供有力的支撑,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优质、快捷的健康服务,具有信息无缝连接、共享协同作业、个性化诊疗等优点。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第八篇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里提出,目前亟待加强建设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覆盖率必须要达到70%以上,这表明了国家非常重视并乐于促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2]。自2010年1月开始,我市将全体常住居民、流动人口(居住半年以上)都纳入了个人及家庭健康档案的建档人群并将档案电子化,对居民的健康档案实行了信息化的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从纸质到电子化的过程,并在将来把区县、机构之间的健康档案实行联网,做到小病、慢病社区内解决,急病、大病医院中治疗。这将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缓解医院就诊压力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到目前为止,本市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档率为79.16%。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普及之后带给大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对应的信息化平台建立并对接成功后,一方面,从临床医生的角度来讲,在患者就诊时,临床医生在调阅个人健康档案时,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到就诊者的既往病和健康状况,为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临床决策的制定提供精准的原始信息,大大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有效增强医疗服务的能效性[3]。另一方面,从就诊患者的角度来讲,个人健康档案及相应的诊疗记录的建立使不同医疗机构的医生都能随时调取病史资料进行参考,避免了重复检查,实现了个性化疾病治疗、个体化健康管理,节约了就诊费用,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

例如在医疗卫生系统的急诊工作中,常常因为患者昏迷等情况无法正常询问病情及发病史,延误了救治生命的黄金六小时,如果能够调取患者实时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可迅速了解患者的系统情况,针对不同疾病进行个性化的诊断治疗准备,彻底把握“黄金时间”,贯通救治生命的“绿色通道”。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及相应配套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在患者或家属拨打急救电话时,120中心可以通过调取患者的地理位置信息、体检信息和发病史选择就近的急救车辆通知其前往救助。与此同时,院内的“绿色通道”平台同时启动,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准备所需的医疗设备及救护人员,做到“一呼百应,有呼必应”。在医疗卫生系统的会诊、转诊工作中,通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可迅速有效地实现各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开展全面合作,大大促进完善分级医疗制度、双向转诊制度和远程医疗制度,试行社区首诊制,促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优势互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格局,整合医疗资源,促进本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使用[4]。另外,当重大的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职业性中毒、病因不明的群体性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通过调取患者已建立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针对患者个体状况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防止出现“千人一面,同病同治”的现象,做到“因人而异,同病异治”,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正确处理提供依据和支持。

在不久的将来,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身份证等个人信息联动,则流动人群的健康信息随时可被掌控,人群离开户口档案所在地而异地工作、居住时,仍然可以到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在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服务机构接受公共医疗服务,包括婴幼儿免疫接种、妇幼保健、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和劳动职业卫生等。

从政府卫生监督管理的角度而言,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普及和完善,能够实现从传统的、静态的纸质工作模式到现代的、动态的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转变,提高工作效率,规范执法行为,使广大人民群众都享受到高效、便捷、安全的公共卫生服务。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过程中,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必须做到信息互联、系统互通,这可以通过政府的卫生信息平台和各级医疗服务机构内部的信息系统之间对接而实现,具体要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档案架构和数据源标准,进行健康档案数据共享、调阅,实现横跨部门、地区和专业的健康档案检索;在搭建公共卫生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电子健康档案的基本资料库,并通过数据互换来整合临床医疗信息等外部资源,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不间断、无死角的动态管理[5]。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具有信息来源广泛、时效性强及数据庞大的特点,居民的健康状况、疾病问题通常在就诊、保健和康复过程中被主动记录,因此健康档案的信息来源主要为卫生信息平台提供的公共卫生资料数据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记录,因此电子档案信息的采集要在医疗卫生服务的日常工作中伴随进行,不能搞突击检查式采集、推送,并主动向多方共享,动态利用健康档案与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减轻基层的卫生所、卫生站等医疗人员的负担。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医院的就诊治疗及康复信息、儿童计划免疫信息、孕产妇幼保健信息、重大的传染性疾病信息等,以个人档案为基础,整合入家庭、社区、区域档案中,形成完备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及应用系统;公共卫生数据包括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系统以及妇幼信息管理系统等的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直接相关的数据。若要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处理中心真正实现共享、共用的目的,必须在基础数据录入、提交同级或上级电子健康档案管理中心时就遵循健康档案的格式标准及存储模式。只有数据共享、同步安全传输的三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才能满足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及日常管理需求[6]。电子病历是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门诊及住院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创建、保存和使用的规范电子方式临床诊疗信息记录,它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主要数据来源之一,在提取、整合门诊及住院病历的摘要及住院病案、各类生化、影像学检验检查的原始信息及诊疗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基础档案资源库,与医疗机构的体检数据、基层卫生院和社区卫生中心系统中的疾病诊疗记录一起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发送到上级卫生信息数据平台,完善健康档案数据基础资源库。

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后,管理和完善至关重要。依据相关的行业标准及工作规范,各级各类医院要逐步建立完备的医院信息管理平台、模式化电子病历系统及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将医生工作站作为系统内的标准配备,实现跨地区、跨专业、跨机构的电子病历共享系统,建立综合性的业务服务模式,探索预约就诊、远程及协同会诊、转诊、检诊互认的新模式。确保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严格各种资料的生成和调阅制度,保护患者的隐私。

总之,在国家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及配套的公共信息管理平台的普及与完善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课题,需要多方合作,共同着手,才能真正发挥健康档案电子化带来的巨大能力,更好地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洋.国外实施电子健康档案与我国情况比较.云南档案,2010,18(2):41-43.

[2]楼秀兰.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在防御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3(12):1337-1338.

[3]龚艳,沈洁.民族院校公共卫生预防机制研究.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4(6):78-79.

[4]戴玲,田友亮.基于数字签名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档案天地2013,21(12):43-45.

[5]干芊,胡瑛,钟伟梅.深圳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及信息共享现状.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3(12):47-49.

第9篇

区域社区卫生信息的管理是以社区为核心、家庭为单位,以老人、妇女、儿童和慢性患者为重点服务对象;以健康为中心,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优生优育指导为服务内容,利用计算机的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一些医疗设备终端,实现居民健康数据区域信息共享;将医疗服务、医疗延伸服务、健康教育引人家庭,最大程度地体现这些服务的及时性、实时性、随时性、交互性、多媒体化。居民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可充分地享受健康服务和健康教育。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是区域社区卫生管理的基础,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依据,记录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统化文件,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收集、记录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的重要工具。通过建立健康档案,能够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构成,了解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卫生问题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筛选高危人群,开展疾病管理,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奠定基础。

居民健康档案记录了社区居民的所有健康相关信息,社区医生可以通过分析,掌握社区居民中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变化情况,有利于社区医生及时、动态地了解所在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开展社区诊断。

利用健康档案的信息,可以科学地界定或区分社区中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把未诊断的患者(二级预防对象)和高危人群(一级预防的对象)从社区普通人群中及早发现和区分出来,并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需要开展疾病或健康管理,为筛选高危人群、开展疾病和健康管理,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打下基础。

居民健康档案详细、连续地记录了个人的健康问题、所患疾病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时、恰当地诊断疾病,开展个体化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同时,诊疗和干预记录也不断丰富着健康档案的内容,使之成为社区预防保健工作。

覆盖面广的健康档案反映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和社区卫生资源分布情况,能为区域内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卫生资源,改善和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提供基础信息,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卫生保健需求,实现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动态连续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收集,能反映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过程,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居民满意度等服务效果评估提供信息支持;另外健康档案还能作为健康公平性监测的工具。

居民健康信息采集包括对每个居民的基本信息、慢病信息、体检信息、健康动态记录等信息的采集。

信息综合查询:在信息综合查询模块中,可以利用家庭住址编码、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时间段、慢八病等条件分别查询人员的信息,同时可以对这些条件任意组合之后进行综合查询。

家访预约信息查询:在家访预约信息查询模块中,可以根据家访预约时间来查询某一天需要进行家访的所有老人及慢病患者的信息。

儿童接种信息查询:在儿童接种信息查询模块中,可以根据接种预约时间来查询某一天需要进行接种的所有儿童的信息。

老人、儿童及妇女、慢病患者信息管理。

信息预警和提示:用户成功登录系统后,系统自动列出该登录用户所负责的辖区内,当日需要进行家访的人员信息和当日需要进行接种的儿童信息。

数码动态记录管理:针对没有医生工作站的社区、医生通过计算机输入较困难的医生和家庭访视无法实时用计算机记录的情况,应用数码纸笔技术,医生用数码笔在普通纸上记录诊疗信息的同时数码笔将原始笔迹以矢量点阵的形式存储到数码笔中,并集中上传到数据库中,提供图象式居民健康档案。

数据接口:接口标准的建立是区域社区卫生网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居民健康档案、HIS和医保等系统的桥梁,主要包括居民数字健康档案管理接口、居民数码健康档案管理接口、身份识别接口、双向转诊接口和医保接口。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接口用于连接社区门诊医生工作站与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提供居民健康动态记录数据输入接口,医生在病人就诊时就可以实时地将门诊病历信息记录到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中;提供居民健康档案数据查询接口,病人在就诊时,医生可以随时在医生工作站上查询病人健康档信息。

用磁卡作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身份识别介质,建立磁卡信息调用接口,连接与健康档案采集和查询有关的信息系统。

双向转诊接口用于社区HIS与医院HIS的数据连接。医保接口用于社区HIS与医保结算系统连接。

数据管理:采用集中分布式数据管理,建立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将健康档案的核心内容存储到数据中心。对于规模、数据量都比较小的社区,直接通过互联网连接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录入和检索;对于规模大且有条件的社区建立前置服务器,实现数据本地存储实时上传。

网络构架:根据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环境、配备配置、技术条件、资金投入等情况,采取专线、VPN、网站三种形式,在保证数据安全的条件下采用灵活的组网方式。

第10篇

在上海市嘉定区,一名女性从出生到70岁,社区保健服务系统能为她提供哪些服务?答案是新生儿保健、散居儿保健、集体儿保健、学生保健、妇女专项、婚检保健、孕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和老年人保健共九项服务。

在闸北区,小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被列入到健康信息系统,从生命的培育、生命的保护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三个阶段,社区卫生将关怀生命全过程的健康。“从生到死的全过程关怀,具有延续性和主动性,这就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在信息化的支撑下,社区卫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这一目标。”上海市闸北区彭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助理彭德荣说。

上海市社区卫生改革探索起步比较早,脱胎于地段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模也比其他城市的大。从2000年开始,各服务中心相继完成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医疗检验化验信息系统(LIS)、医技辅助检查信息系统(RIS)等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

2003年到2004年,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进入改革新阶段,从以医生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实现了医疗信息系统与居民健康档案互联互通,融医疗与卫生保健于一体。如长宁区仙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HIS与CHSS(社区居民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互通,闸北区实现了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信息系统“多档合一”的健康信息系统。从而实现了“从生到死”的数字医疗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开始进入“以人为本”的时代。

“三长一短”变“三短一长”

1月30日下午,李妈妈来到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在总服务台前,她把医保卡交给护士,便进入了病人选医生的“电子候诊系统”。李妈妈要了一个“内科8号”的预检卡,就坐在大厅里等候。不久,电子显示屏上显示出李妈妈的姓名、候诊诊室和候诊医生。看完病后,化验、拿药李妈妈都不需要反复排队了,她只需要在最后一个环节取药时划卡结账。

在传统的诊疗过程中,李妈妈至少需要排四次队(挂号、候诊、付费、配药),付三次费(挂号费、药费、辅助检查费)。而在优化门诊流程后,在这种“诊疗等病人”的模式下,三次付费变为离院前一次结算,平均时间缩短30%~40%。

1月31日中午一点半,医院刚刚上班,记者在闸北区彭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厅内看到已有近20位患者排队,5分钟之内全部挂号完毕。在挂号处,病人刷医保卡的时候就已经被分诊到各个科室,病人的健康和诊疗资料也已经进入到医生的个人工作站。当吴凤英老人坐在医生面前时,医生就已经知道老人已来医院看过八次急性支气管炎,她还是结核病人库的随访对象,每一次的X光检验、处方记录都一清二楚。

彭德荣告诉记者,高峰时期,服务中心的日门诊能达到2000多人,门诊信息系统建立以后,以前“三长一短”现象变成了“三短一长”: 排队挂号时间从8分钟减为2分钟,收费时间由10分钟减至4分钟,取药时间由10分钟减为4分钟,医生接诊时间则由平均每人每次5分钟延长至8分钟。

“信息化要以病人为中心,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往往会有偏差。”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江一民研究医疗信息化已有20多年,有着深刻的体会。早在2000年,服务中心就逐步上线HIS、LIS、RIS,建立完善的医疗信息系统。“HIS是根据传统的门诊流程设计的,方便了医生,却没有方便老百姓,究意怎样才能给百姓带来实惠?这需要转变工作流程,需要管理者换位思考。”江一民说。

2004年,服务中心实施“先诊疗后埋单”的“贵宾式服务”,建立“电子候诊系统”,重建网络管理,为每位医生配置“医生网络信息工作站”,医生书写病史后,在工作站上开具电子处方和电子检查申请单。在药房、B超等辅助检查科室也建立“网络信息工作站”,实现了网络资源共享。这次流程转变对于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来说是很痛苦的,江一民却认为,信息化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流程转变必须紧紧围绕着病人受益进行。

“死档案”变“活档案”

2000年,上海市各社区服务中心开始尝试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长宁区仙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输入电脑。可是很快,医务人员们发现这些数据既不能被实时调用,也不能更新,“死档案”一睡就是好几年。

“早期积累的健康档案从本质上说是为了应付防保‘条线’系统而建立的,并没有以居民健康为核心。”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池捷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各国家卫生保健的最终落点,各条防保系统都要从服务中心取数据。以前是计划免疫要上交数据,服务中心就赶紧搜集数据; 妇女保健要交数据,就再采集一遍。为了避免重复工作,各服务中心想到了建立健康档案的方法。

这种应付“条线”的健康档案很快显现出弊端,江一民将其归纳为“三难”: 一是采集难,健康档案五花八门,近十万社区居民,采集时间长; 二是更新难,“健康档案不输入电脑废纸一堆,输入电脑废铁一堆,怎么更新?”三是共享难,服务中心之间不能共享,区与区之间更达不到。“以往的健康档案是为了各条防保系统画‘曲线’用的,对老百姓没有任何用处。”江一民尖锐地说。

2003年,卫生部在《全国卫生信息发展纲要》中指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要突出“以人为本”,如何唤醒这些沉睡的档案成了各服务中心的焦点。那时,医疗信息系统日臻完善,打通医疗信息系统和居民健康档案,融医疗保健于一体,以系统整合激活“死档案”成了各区探索的重点。

长宁区建立了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系统(CHSS),覆盖全区38万居民,建立1+NX模式,包括基本信息、补充信息、门诊信息、住院信息,以每个居民生命全过程为核心,涵盖了六位一体; 并实现CHSS与HIS互联互通,以临床诊疗信息实时更新健康档案。

79岁的杨柄兴老伯同时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在仙霞社区服务中心的CHSS系统里,他在高血压专项库里被列为二组(好转组),每一季度必须随访一次。在糖尿病专项库里,杨老伯被列在一组(血糖控制不佳组),每月随访一次。在CHSS系统的界面下,还连接着HIS系统,点击链接,界面马上出现杨炳兴每一次在服务中心的就诊记录。HIS与CHSS每天一次交换数据,随着门诊与上门随访,病人的健康档案每天都在更新,杨老伯的血糖趋势图就融合了门诊与上门随访的所有测量数据。

从以“条线”为中心,变成以居民健康为核心,“死档案”就这样变成了 “活档案”。目前,仙霞社区服务中心已建立54589份居民健康档案,并围绕六位一体建立了11499份老年人专项库,620份高血压专项库等6项专项库。

生命全过程关怀

以个人生命周期为主线,彭浦卫生服务中心也以居民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一体化为突破口设计健康信息系统。在社区信息系统中,有儿童保健、计划免疫等十余个数据库,这种“多档合一”的转变激活了健康档案,更为服务中心以居民为主体实施“从生到死”的生命全过程保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彭浦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童保健科里,记者看到了一本精美的儿童保健记录册,冯博辰小朋友从2000年出生起就在彭浦服务中心接受疫苗接种,到他三岁从儿童保健科“毕业”时,已经接种过10次疫苗了。保健科的医生为他做了这本精美的小册子,里面有他每次来打针时的照片,身高、体重变化,还有医生的温馨寄语。

在我国,目前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到18.8%,由高血压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已排到所有疾病死亡率的第一位,而高血压的发现率却不足千分之一。建立健康信息系统后,彭浦社区服务中心建立高血压专项库对高血压患者展开监控。从2005年11月开始,中心要求临床医生对35岁以上就诊居民进行血压测量,实行高血压首诊负责制,经过3个月门诊电子信息化筛检,新发高血压患者14142名,报道开头的那位马培成大爷就是在首诊中被“筛”出来的。

按照传统做法,高血压患者是由防保医生上门随访,测量血压的,然而在“多档合一”的模式下,医疗与保健合二为一,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需要经过三个流程: 门诊医生实行门诊管理流程。80岁的姜汉文多年患有高血压,被列入危险组,他每次来服务中心就诊时,门诊医生必须为他测量血压,并提供健康建议; 预防保健医生实行社区管理流程,按规定,列入危险组的病人每月需测量一次血压,防保医生带着PDA上门随访,记录血压值后,导入健康档案; 家庭病床医生执行家床流程,家庭病床医生定期随访,除了对姜汉文进行护理外,也需测量血压。

这三个流程分别在门诊、社区和家庭,按全科医生运作方式实行信息共享,三个流程的信息在同一患者身上体现,姜汉文老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流程中由不同医务人员测量的血压值,能体现在同一张血压动态变化曲线图上,医务人员能随时监测老人病情,防患于未然。

在上海各区,从新生儿出生到老年人保健,在医疗与健康档案融为一体的基础上,信息化实现了健康档案的更新与共享,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专项数据库则能让医务人员针对特定人群实施健康干预,“从生到死”的社区卫生服务就这样体现出来。

服务中心“下沉”

与其他城市不同,上海市社区服务中心的规模较大,要服务的居民往往在5万到10万人之间。服务中心模式成熟了,如何将其“下沉”到各个服务站,与居民贴得再近些?现在,社区服务“下沉”已经成为上海市各区的新课题。

嘉定区是上海的远郊区,在安亭镇的梅园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卢箴劬告诉记者,社区一共有1280户,共3414人,站里有三名全科医生、一名防保医生、一名护士。医生除了接待上门看病的居民外,更重要的是走进居民家,进行健康保健。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梅园社区服务站,信息系统从HIS到CHSS,一样不少。病人看病,医生在HIS系统里输入身份证号,就能看到病人所有的诊疗和健康信息,CHSS和HIS实现配对。服务站每天两次向服务中心传送数据,并接收服务中心传送下来的更新数据。现在嘉定区已实现了区、服务中心、服务站三级数据联通,数据中心集中在区卫生局。

何大妈去年10月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被确诊为胸腺癌并做了手术,回家休养后,何大妈手术后的康复工作由服务站进行,并在肿瘤病人专项库中进行管理。现在何大妈已经被列入康复组,半年上门随访一次,每次快到随访日期,系统就会自动提示。在上次的随访中,高凤医生在PDA中这样写道: “病患没有转移,心情良好,大部分生活能自己料理。”在梅园社区,像何大妈这样被服务站重点“跟踪”的居民还有几十位。

在小小的服务站里,从计划免疫到慢病管理,防保工作井井有条。卢站长认为,社区卫生越深入基层,卫生保健的责任越大,贴近了老百姓,服务站才有更广阔的服务空间。

第11篇

关键词:高血压病;健康档案;社区居民;血压控制

高血压是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并且与冠心病、脑卒中、心衰、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密切相关,对我国居民的健康产生极大威胁,而且当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还呈现迅速上升趋势,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很低的水平[1],加强高血压防治工作对于保护我国居民身体健康,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社区居民高血压防治工作中,我们采用了建立社区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方式来加强社区居民高血压的综合管理,现随机选取了2011年~2013年的35例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旨在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对于社区居民高血压防治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5例高血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61.1±18.7)岁,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1级(轻度)高血压11例,占31.4%;2级(中度)高血压15例,占42.9%;3级(重度)高血压9例,占25.7%。6例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脑血管病。服药治疗情况:非药物治疗3例,服用钙拮抗剂17例、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8例、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4例,服β-受体阻滞剂3例,服中药或复方制剂5例,联合用药2例。

1.2方法

1.2.1建档管理 按照患者的血压水平、危险因素评估、风险分级评估等对高血压患者个人基本情况进行记录,并予以分类管理,制定个体化的随访计划,实施治疗和健康教育等措施。对于风险评估为高危和极高危的患者随访1次/月,低危和中危患者随访1次/3个月。根据随访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并进行健康宣教和疾病咨询、用药指导,以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使其知晓高血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的必要性和长期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了解不利于病情控制的不良生活习惯并主动进行改变,讲解非药物治疗的措施和意义,指导患者科学地控制体重、限制钠盐、减少高糖、油脂的摄入、适当体育锻炼、保持心态乐观平和,戒除烟酒。在医生指导下对降压药进行合理选择,适时遵医嘱调整用药的类型和剂量,定期进行血压监测以便指导用药。

1.2.2评价方法和指标 对35例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的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方式比较健康档案管理前后的患者血压变化、对高血压知识了解程度的变化。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学处理,计数和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建档管理前后患者血压变化 建档管理前血压≥140/90 mmHg者有24例,血压

2.2建档管理前后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程度 建档管理前后患者对高血压疾病和保健知识了解的情况,各项调查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慢性病,需要进行综合、长期的治疗和疾病管理,治疗的最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平稳地控制患者血压,减少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2]。对于社区居民高血压的管理,采用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可按照患者的血压水平、危险因素评估、风险分级评估以分类管理,便于执行个体化的随访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和健康教育,可根据随访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健康宣教和疾病咨询、用药指导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使其知晓高血压患者长期随访的必要性和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了解不利于病情控制的不良生活习惯并主动调整改变,有利于社区高血压的整体综合防治[3-4]。本研究表明,进行健康档案管理前后的患者血压和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均有明显差异(均P

参考文献:

[1]张文兵.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建档分级管理的方法与评价[J].河北医学,2010,16(12):1514-1516.

[2]潘炳凯,蔡桂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2):124.

第12篇

一、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作用简介

由于居民健康档案是一份动态信息,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在健康档案使用的过程中对建立的方式不断探索与创新。所以我们设计并完成了基于网络环境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系统,接下来我们对此操作系统进行具体阐述。

我们所创建的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系统由五个功能模块组成,包括档案管理、信息服务、家庭监护、信息传递和系统管理,居民健康档案根据普通患者、儿童患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三种群体进行分类。

社区居民健康系统的五个模块所产生的功能具体如下:

档案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既可以生成和打印所需要的档案报告,还可以进行档案的修改、添加和删除。信息服务模块利用了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网络把社区服务中心和用户家庭关联起来,在社区居民从网上查询所需医疗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健康信息情况上传到服务中心,这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及时地了解社区居民用户当前的健康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社区居民制定出合理的康复计划。家庭监护,这个模块主要是针对社区的独居老人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对有需要的家庭进行监护,防止和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信息传递,主要是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完成社区医院和中心医院的网络互通,如果病人需要在大中型医院进行治疗,那么医院医生就可以将所需要的病历档案通过网络及时地获取,同时社区医生也可以通过互通网络来获得中心医院专家的技术支持和指导。系统管理的主要功能是社区居民用户用来对信息进行修改、添加和删除,以及社区用户设置权限,修改用户密码和对系统数据的备份和还原。

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保密安全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保密安全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控制,即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和应用程序。用户登录时采用双密码,一个密码进入应用程序,另一个密码用来进入数据库,双密码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其他人仅用一个密码就可以直接打开应用程序并进入数据库。

用户进入管理系统的主要流程是:首先用户要用一个账号来连接注册表,在注册表中查找是否有此用户,如果有,系统将用户输入的密码与系统进行比对,密码正确用户就可以进入应用系统并将第二层数据库密码解密,然后系统把该用户ID和密码再次进行比对,正确则进入数据库,如果错误就退出系统。应用系统密码是由用户本人进行设置和更改,用户的ID号是系统的管理员进行分配。

三、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表现方式

首先是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数据库,数据库主要是把居民家庭住址、社区医生安排、常见疾病和体检情况等基本信息情况进行记录。在系统中,我们把居民的姓名、年龄、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存放在居民基本信息表里,在社区服务中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从表中提取。

接下来是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服务器终端,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是运行在Windows2000应用程序所提供的进程,其中主要用到了COM组件,因此这个服务器终端的应用程序没有应用界面。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在原有的两层服务器结构基础上添加了新的业务逻辑层,运用了三层服务器的结构设计。业务逻辑层主要是把数据库和客户端链接起来,起到相互传送信息的作用,数据库既可以收到客户端发来的请求,又可以将处理结果发送回客户端。因此新填入的业务逻辑层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又减轻了整体服务器的工作负担。在管理系统中,连接数据库、打开记录集和对字段或字段集的操作主要是使用ADO属性和方法,因为将来如果需要对程序进行扩展完善,一定会需要对参数的查询和存储功能,所以在设计服务器终端的同时,也为这些属性进行了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