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生学习材料

学生学习材料

时间:2023-02-10 05:57: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学习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生学习材料

第1篇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很检验师生能力的舞台,教学效果好赖,有时不是教师单方面决定的,而应该是师生双方面能动性的结果,这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恰当使用教辅。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本身,还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需要学习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上。也就是说。数学教学首先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材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材料有效”主要是指课堂中提供的学习材料。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之后,能让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它有方面的特点:一,能较好地吸引学生自主参与;二,能有利于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三,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突出数学问题的解决。让全体学生在“成功体验”中发展论文。

一、材料要有思维含量。准确定位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缺乏有效性,导致教学效果的低微,类似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我在教“轴对称图形”时只是简单通过大量的图形来归纳概念,再让所有学生去练习。教学过程是完整的,学生已经理解了轴对称的含义。会判断轴对称图形,但学生之所以会感到“太简单”,就是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过低,缺少挑战性,学生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思维得不到发展,从根本上失去数学课应有的“思考味”,难怪学生会觉得“真不过瘾”。“数学是思维的艺术和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些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味。当然非“思维”莫属。一节思维含量缺少的数学课,一节智力挑战缺乏的数学课,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也算低效率课。学生的一句“今天的题目太简单,真不过瘾”,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数学课除了教“数学知识”,还要干什么?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掌握学习方法。所以,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材料选择要关注材料所蕴含的思维含量。对“你给我多大空问,我就有多大发展”的孩子而言,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不仅影响探索空间和知识的生成过程,影响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更影响着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材料不要脱离现实起点。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学生都有许多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现实生活中积淀数学的朴素认识,都构成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特定世界,影响并制约着数学学习。教师只是分析了教材中知识的逻辑起点,而没有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脱离了学生的现实背景,定会使精心准备的学习材料失效。“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从这熟悉的理念中可以看出。学习材料的选择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一般来说,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其学习的现实起点要高于逻辑起点。比如“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学习新课之前。许多学生已经会解一元一次方程,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只按“逻辑起点”教学,当然难免遇到令人瞠目结舌的状况。所以,进行教学预设。不仅要关注逻辑起点。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套用奥苏泊尔的一句话:“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

因此,学习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实背景无间隙接触,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及其用处,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论文。

三、材料数量不适度。准确提供学习材料的数量由于开始呈现的材料数量太多,清晰度降低,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干扰。学生虽然说了很多结果,但是由于纷繁复杂的材料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影响了学习效果。所谓“量体裁衣”就是要量教材内容与教学对象之“体”,裁学习材料数最之“衣”,即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的数量要适度。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学生形成表象的过程。过多会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致使教师成为组织教学的管理者;过少则缺少探究价值,影响学生的发展。生活巾有大量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好材料,但好材料不等于材料有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数量是否适鼍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论文。

四、材料呈现适时。准确把握学习材料的呈现时机在几何图形教学中有大量的材料呈现,这些材料极大地引起了他们的兴致,如果全部呈现给学生课堂上就会乱套。其原因就是其材料的呈现时机不对。发给学生的材料在教师导入新课后出现。材料吸引着学生的无意注意的“眼球”,玩一玩的心理欲望强烈,难怪材料一发秩序就乱了。面对此时此景。再组织教学,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结果还会适得其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有了贴近现实背景、思维含量适度、数量也适度的学习材料,还要准确把握学习材料的呈现时机。否则。就是有再好的学习材料也会前功尽弃。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新鲜事物和色彩鲜艳的物品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探究兴趣。因此,学习材料的呈现要“见机而作”,即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准确把握时机呈现学习材料。使学习材料出现“恰到好处,尤其是呈现操作材料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早了,学生会被这些材料吸引,迫不及待地摆弄这些材料,致使教学无法照常进行;晚了,一则学生失去操作的兴趣,二则失去操作的意义”。

实践证明,有效的材料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2篇

一、根据学生学习起点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1.对于学生学习起点低于教材设置的教学起点的内容,可适当降低教学目标。如解决“到餐馆吃饭怎么付钱,外出旅行怎么租车合算”等数学问题,这个学习内容对于村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起点明显低于教学起点,在教学时可以适当降低教学目标,把“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改为“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习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的方法”。

2.对于学生学习起点高于教材设置的教学起点的内容,可适当提高教学目标。如第一册教材“1~5的认识”的教学起点是学生不会认、读、写5以内的数。但是对于城区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会认、读、写5以内的数,学习起点明显高于教材设置的教学起点。有一位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为“进一步探讨为什么1颗糖、1盒糖、1箱糖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2~5数字的学习以此类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学生明白单位不一样,同样的“1”,表示的个体也不一样。这就提升了学生对5以内数的认识,同时为以后1在不同的数位上可以表示10、100、1000等打下了基础。

二、根据学生学习起点优化学习材料

1.学习材料要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学生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教学时,要根据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分析,选择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的学习材料。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慈溪的一位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是这样的:“慈溪是全国著名的杨梅之乡,其中最好吃的四种杨梅的价格分别是早大种每筐43元,水晶种每筐36元,粉红种每筐39元,荸荠种每筐47元。老师想挑选其中两个品种的杨梅各买一筐,请你来做我的小参谋,可以怎么买呢?”这里,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感兴趣;同时不同的买法中既包括了学生已经学习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也包括了即将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接下来让学生先解决不进位加法,再尝试解决进位加法,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2.学习材料要具有思考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什么都无法弥补在一个主要领域里荒废了的东西,这个领域就是思考。学生首先应该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学习材料的思考性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认知策略。首先,应从学生现有的起点去理解学习材料的思考性。如在教学9+3时,教材中要求学生用9根小棒和3根小棒去探索算法。结果,多数学生都是采用把9根和3根小棒合在一起数的方法。而整数计算的基础方法是凑十,凑十蕴含着满十进一的思想,是以后多位数加法的基础。那么,学生为什么不能主动地去思考凑十的方法呢?这时,教师应理智分析一下学生的思维起点:在学生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没有用过凑整来计算的思考方法,所以不容易主动地想到去凑十。我把学习材料进行了这样的改变:在钢笔盒里放上9支钢笔,在盒子外面放3支钢笔。这里10支装的钢笔盒就是对学生起到一个搭建思维桥梁的作用,学生在10支装的钢笔盒这个10的暗示下,很快地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把盒子外面的1支钢笔放入盒子里,凑成十,再和盒子外面的2支合起来是12支;在这个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在外面拿1支到盒子里面,为什么要凑成十和怎样凑成十的道理。这样的学具才真正变成了学生思维的载体,这样的操作不仅仅是得出结果的工具,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载体。另外,还应注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

三、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顺应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这里的知识既包括数学知识,也包括相关的生活经验。

1.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把新知识同化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在教学时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是以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一位数为基础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整十数乘一位数、一位数乘一位数与新知识两位数乘一位数之间建立起联系,引导学生利用旧知主动进行新知的学习。如教学21×3,教师出示3组“两盒月饼10个一盒和1个月饼”,学生结合情境启动原有知识可以顺利解决这个问题。

2.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教师还要重视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差异,在新旧知识之间制造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思维,通过辨析重建新的认知结构。如有位教师在教学1/5+2/5时,先让学生尝试计算,结果绝大多数学生求出的和都是3/10,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用圆片的1/5与2/5探索计算结果,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矛盾中思考为什么不能像计算加法那样把分子分母分别相加,理解得出整数加法计算和分数加法计算本质的共同点: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3.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对新知识学习的推动作用。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对学生的经验予以足够的关注,并尽量在经验与所学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有位村小教师充分利用村小学生“比赛掷石块”的游戏与“长度单位”建立起联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掷石块的游戏中,确定谁掷得远的方法是用一截同样长的树枝去量掷出的距离,用谁掷出的距离包含的截数多来定输赢,这里一截树枝的长度其实就是一个长度单位。利用这一游戏中必须用同一截树枝去量不同的人掷出的段数这一规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长度单位、为什么要建立长度单位,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1.尊重学生原有的思维起点,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要充分发挥原有的数学思想方法及认知策略对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起点和认知策略。例如,当儿童初学“一位数加法”时,常常采用数手指的策略;慢慢地除了数手指之外,儿童还会使用口头数数策略、小值策略等多种策略;当对问题完全熟悉时,往往就只采用直接提取的策略。所以,在学生学习计算的各个阶段,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策略选择,而不是硬性地规定学生用教师认为最简便的策略。

2.重视学生原有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认知策略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除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外,还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认知策略是否得到了提升。如在解决( )-5>4 时,如果只满足于让学生填一个符合要求的数,那么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认知策略就得不到提升。如果教师再进一步追问:你能概括一下,符合要求的是什么范围的数吗?将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认知策略的提升。

五、关注学生学习起点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全面提高

第3篇

【关键词】认知超负荷 教学设计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生应运语言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英语学习中越来越多的要求学生应用这门语言的能力,这就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造成学生的认知超负荷。《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认知负荷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降低阻碍学习的认知负荷、优化促进学习的认知负荷,使学习者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龚德英,2005)

理论依据

认知负荷理论是由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Sweller及其同事提出的关于工作记忆负荷的教学设计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区分了三种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 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外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 和相关认知负荷( Germane Cognitive Load)。内在认知负荷由学习材料中元素间的交互活动(即学习材料的复杂性) 和学习者的先前知识决定,如果学习材料过于复杂或学习者的先前知识较匮乏,那么所导致的内在认知负荷就会比较高。外在认知负荷主要与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过于繁琐有关,被认为对学习没有直接贡献,比如相同的内容用文字和语音同时呈现就会产生不必要的外在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产生于学习者在信息加工未用完所有的认知资源时,这时学习者便可以把剩余的认知资源用到与学习有直接相关的认知加工(如重组、提取、比较和推理等) 中去,促进图式构建和自动化,从而促进学习。内在、外在和相关认知负荷遵循加法原则,总负荷不可以超过可利用的工作记忆资源,这样学习才会发生。认知负荷理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对我们解决问题起指导作用。在总的认知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内在认知负荷对于学习者来说基本是固定的,而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设计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从而使得相关认知负荷增加,这样才能促进学习。

认知负荷理论在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认知负荷理论为中学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考虑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模式将更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因此,将认知负荷理论应用到英语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内在认知负荷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内在认知负荷与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学习者专业水平之间的关联程度有关。如果学习材料比较复杂,而学习者在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又比较欠缺,那么理解所要学习的学习材料就必须同时注意多个不同的元素,这些元素同时在工作记忆中进行加工,从而增加工作记忆的负担,产生高的内在认知负荷。相反,如果学习者在这一领域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那么他在学习相同的材料时就会比专业知识欠缺的学习者产生更少的内在认知负荷。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首先给学生发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比较简单的辅助材料,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图式,帮助学生理解即将学习的新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的呈现应该充分考虑初学者没有专业基础知识这一特点,将学习材料进行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层的分块组织,以减少初学者对复杂学习材料的内在认知负荷。

二、外在认知负荷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外在认知负荷与学习过程不直接相关,而是与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有关。对同一学习内容的学习,差的学习材料组织与呈现会使学习者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来进行与图式建构无关的活动,因而加重了学习者的认知负担。因此降低外在认知负荷势在必行。根据引起外在认知负荷的因素可知,优化学习材料的组织与呈现是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模仿力强,好奇心重,他们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英语课堂的要求应是轻松、愉快的。而游戏对保持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组织和呈现教学材料有着积极的作用。游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游戏是教学的一种形式、 一种手段, 不是目的。在教学中使用游戏是为了更好地教学, 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因而在设计游戏时, 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考虑游戏的内容、游戏的形式, 这样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减少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教师应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在最大范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又是不尽相同的, 所以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兴趣爱好的区别, 并且确定游戏进行过程中各部分的难易程度, 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例如在教授一些动词时, 可以安排几个学生做动作, 教师呈现生词, 其余学生边跟着做动作, 边模仿发音。但到课结束时, 游戏的要求就改变了, 应该是教师做动作, 学生说单词, 或者干脆由一部分学生发指令, 另一部分学生根据命令做动作, 教师只需作为观众, 略加评点就可以了。

三、关联认知负荷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关联认知负荷产生于学习者在学习某一个任务未用完所有的认知资源时,这时候学习者便可以把剩余的认知资源用到与学习有直接相关的加工(如图式建构)中去,让学习者在工作记忆中的元素活动中加入更高级的有意识的认知加工,从而支持图式构建。这样的加工也会增加认知负荷,不过这种认知负荷不会阻碍学习,反而会促进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点,归纳增加了学习者的关联认知负荷,但随着学习的推进,归纳还同时降低了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负荷。归纳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不仅有利于梳理错综复杂的关系,还有利于学习者对内容的理解。

第4篇

一、提供典型的学习材料

在数学课堂中,要想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就应重视引导学生感受知识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质疑、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形成知识大概。而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很重要,提供全面又典型的学习材料,可以为学生大胆猜想提供思维的桥梁。

如“可能性”教学中,每个小组的学习材料各不相同:9个红球1个白球、9个白球1个红球、10个白球、10个红球、5个红球5个白球。让学生通过分组摸球的游戏完成下表。

针对完成的表格,比较后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感悟可能性的有和无、大和小,在说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展开猜测,发展思维能力,再通过观察箱子里红球、白球的个数验证自己的猜想,感受到数学思考的乐趣。

二、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具备发现以及挖掘生活中数学材料的能力,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用摄像机拍录了一个生活场景:我去超市买了三瓶可乐,我喝了一瓶的,一个学生喝了一瓶的,另一个学生喝了一瓶的。请同学们猜一猜,我们三个谁喝得多?同时用电脑演示三瓶可乐被喝去的过程。通过类似的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提供选择性的学习材料

教学中除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还要因材施教,从而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处处创造机会和条件,结合学生的特点,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在已有基础上得到进步。

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依据教材,教师一般是组织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以具体实物的活动为起点,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但是用什么材料操作,怎样操作才能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且掌握知识,实现算法多样化呢?我在备课时,想到了三个方法。想法一: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学具进行操作。想法二:让学生先拿出1捆小棒(10根)和3根小棒,再拿掉其中的9根。想法三:教师印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有10个方格的盒子图片,要求学生在盒子的每个方格中放1个圆片,在盒子外面放3个圆片,再拿掉其中的9个圆片。经过仔细的斟酌、演示,感觉想法一让学生自由操作,随意性较大,影响课堂实效;想法二,绝大多数学生会先拿掉3根,再打开一捆后拿掉6根,这样操作不利于“十几减9”的教学;想法三,学生的拿法可能是多样的,直观操作步骤与抽象的算法之间更具有同构性。因此,想法三最好。于是我选择了按想法三进行执教。实际教学中,学生有的先从盒子中拿掉9个,也有的先拿掉3个再拿掉6个等等,各种情况都出现。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最后出示静态的图示及抽象的图式。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动作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的过程,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到算式的“形式化”的过程,以及从算式返回到实物解释的过程,这样选择材料才是有效的。

四、提供递进式的学习材料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数学认知过程,也就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结构转变成为学生自己所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递进式的学习材料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掌握数学知识,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比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试着改进材料,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一步步解决大家的问题时,感悟乘法口诀。

1.提供材料

教师出示一幅图,请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学生回答出苹果有18个,草莓27个,橘子36个)

师:这些数量你是怎么得到的?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这时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有的学生是用加法算的,也有的学生直接用乘法计算)

2.提出问题

师:那你还能根据这幅图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之间相互说一说。(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这时学生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草莓和橘子一共有多少个?这里一共有多少水果?等等。

3.解决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地归纳出“9的乘法口诀”。

第5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 理财规划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93-02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高校专业教学在取得一些显著成就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比如高校教育理念固化、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能力薄弱等。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为高校课堂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更加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翻转课堂的这些特点与高校专业课教学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开展高校专业课翻转课堂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一、理财规划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必要性分析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形式正好与高校专业课教学理念相吻合。理财规划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学科,具有与其他传统基础学科不同的特点。①应用性。理财规划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理财规划的应用也日益广泛。②人文性。理财规划既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学科,又是一门集人生哲理与人类成长经验于一体的人文学科。学习理财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财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把握时代脉搏,提升自身文化素养。③情景性。理财规划学习具有很强的情景性,情景教学是高校专业课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为在理财规划开展翻转课堂提供了可行性。

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照本宣科”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符合理财规划学科的“应用性”特点;翻转课堂提倡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准备理财规划课前学习材料的时候,可以利用现在丰富的网络资源,根据实际需要,给学生准备一些颇具时代性和社会性的理财规划学习材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财规划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符合理财规划学科的“人文性”特点;翻转课堂强调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在准备课前学习材料(主要是微视频)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一些情景性较强的段子。在课堂交流的时候,让学生们“情景再现”,既有利于交流的开展,又能激起学生情感,符合理财规划学科的“情景性”特点。

在理财规划学科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有利于适应理财规划的特点,有利于解决理财规划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理财规划教学特点和翻转课堂的潜在优势,尝试开展理财规划翻转课堂教学研究,旨在通过翻转课堂教学,解决理财规划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理财规划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翻转课堂在理财规划课题教学中实施提供有意义思路。

二、理财规划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良好的教学设计是理财规划教学过程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理财规划课堂设计应采取启发式教学的形式,通过创设有实际意义的理财情景,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联想、思维、想象和创造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推测、发现、归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自主学习理财规划知识的能力。本文结合翻转课堂教学的特点,进行理财规划教学设计。

1.设计的基本程序

在高校理财规划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当充分借鉴和吸收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理论,分步骤确定理财规划翻转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第一,确定理财规划教学应达到的预期教育目标;第二,确定为实现理财规划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第三,确定组织理财规划教学的方法;第四,确定理财规划教学评价方法。

2.设计的基本要求

课前学习材料的设计与开发是理财规划翻转课堂实施的关键,是确保学生能够完成自学的前提。理财规划课前学习材料的形式为:导学案、教学视频、PPT等。在制作这些材料时,理财规划教师应该对授课内容做深入分析,针对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形式。理财规划导学案的编写要以问题解决课型为主线,将理财规划的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理财规划课前视频应该突出和强调课程主题、重点与要点,应该生动活泼。

理财规划翻转课堂中的课堂是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互动探求真理的地方。要使理财规划课堂真正成为自由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需要理财规划教师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活动,真正达到课堂吸收内化理财规划知识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理财规划课程内容和学习情况,提前谋划课堂活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解决问题,完成知识吸收内化的地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及其学习成果的评价应遵循多元化原则。在翻转课堂中,应当在理财规划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运用恰当、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对理财规划翻转课堂的评价需要师生共同参与,采取以过程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估体系。师生共同参与可以保证学生在课下能及时完成理财规划课前学案预习,课上能积极参与讨论,发言等,从而更好地挖掘学生课前学习潜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流程结构设计

根据翻转课堂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现有实践模式的梳理分析,本文初步设计了高校理财规划翻转课堂教学流程结构。理财规划翻转课堂教学具体流程分为准备阶段、课前学习阶段、课堂互动阶段、课堂检测阶段四个阶段:准备阶段。依据高校理财规划课程的特点和内容,本文设计的自主学习材料包括导学案、自主听力材料和教师授课的PPT。自主学习材料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理财规划知识兴趣为目的,以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理财规划知识学习为原则,设计的形式设计形式要新颖、有创意、多样化,以满足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学生课前学习阶段。学生按照自身情况,根据自己的学习速度认真完成课前学习材料的学习,对学习材料中遇到有疑惑的地方进行思考并认真做笔记,同时也要将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以便和同伴进行分享交流;课堂互动阶段。翻转课堂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前充分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时间充分用在理财规划知识的交流、分享,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翻转课堂最关键就在于如何通过组织课堂活动来使理财规划知识的内化达到最大化。因此,教师在设计翻转课堂活动时,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基础,充分利用情境、会话等方式来组织课堂活动,最大程度上完成课前所学知识的内化;课堂检测阶段。以小组检查、老师监督形式完成理财规划翻转课堂的课堂检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老师点评的方式固化本次课程的知识。

第6篇

1. 以儿歌故事为载体,爱好驱动,领会数学之美

对教科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发掘,充分开发和利用自然的、社会的、流行于学生娱乐游戏中的课程资源,找取合适学生接受理解的素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1)故事激趣。在讲解有理数乘方,我通常会向学生讲一则有趣的故事:古时有位聪明的大臣,他很会讨好国王,发明了国际象棋并且献给皇上,国王非常喜欢并且迷上了象棋。国王高兴要奖赏大臣,大臣指着棋盘说“在第一格中放1粒米,第二格中放2粒米,第三格中放4粒米,第四格中放8粒米……放满64格,把这些米给我吧?”国王大笑,“就只要这么点米。”大臣说“就怕你的国库没有那么多米粒!”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认为国王能满足大臣的要求吗?一开始,学生第一反应和国王一样“就这么点米。”,老师却神秘的说,国库米根本不够。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讲解新课,到课堂总结时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计算,才发现数据非常的大,与直觉相差很远。

(2)儿歌激趣。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这课,用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童谣同时配有flas,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与后面字母表示一般规律呼应,使学生感受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3)编制口诀。数学中,许多知识是需要记忆的,为防止枯燥记忆,可采用编顺口溜、口诀,韵语歌谣等形式,让一些公式、定理易读易记,朗朗上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记忆难度,提高记忆效率。如一次函数,可编顺口溜:一次函数图直线,经过(0,b),( -bk,0)点。k正左低右边高,越走越高象爬山。k负左高右边低,越来越低很明显。k称斜率b截距,截距为零变正函;又如在角的教学时,有如下口诀:一点出发两射线,组成图形叫做角。共线反向是平角,平角之半叫直角。平角两倍成周角,小于直角叫锐角。和是直角互余角,和是平角互补角。教师在自己编织口诀的同时,也要善于指导学生寻找数学变化规律加以归纳总结,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采用适合自己的易于理解的记忆方式,例如: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一变二不变;又如: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分别可以看成大写字母“F”、“Z”、“C”等等。

以故事、童谣、口诀等为载体进行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取得良好的效果。

2. 以工具为载体,操作探究,拓展创新思维

新课程提倡“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尤其是几何学习,在画图、度量时常用到许多数学工具——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在学习全等、相似、解直角三角形、函数等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创设动手实践操作问题,要求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新结论,自主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些知识的学习或者问题的解决常常先设置一个让学生探索的问题情景,经过实践操作度量、观察、实验、操作、探究、类比、讨论、归纳、推广、猜想获得此类问题的结论。如将三角板、量角器等与特殊的四边形、圆按某种方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然后平移、旋转、翻折,使图形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让学生在“运动变化的图形”中,感悟、猜想、验证几何图形所具有性质的“变”与“不变”。又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教师用好三角板,充分发挥30°、45°、60°、90°特殊角,再借助类比的思维策略,摆弄出各种不同形式的图形(如下图),在摆出各种状态后分别讨论解决。

赞可夫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取用学生身边熟悉的数学工具,易于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增长知识,在思考实践中培养能力,在愉悦中陶冶情操。

3. 以知识结构图为载体,建构好数学的知识体系

以构建学习材料的知识结构为主体,借助多种形式的图表呈现方式为载体是一种行之有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实践并可积极交流反思的方法。一张特色鲜明的数学图表是进一步升华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求的载体,借助知识结构图可以简洁直观反映知识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学习材料基础上以演绎性思维构建学习材料的知识网络图,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和目标有合理的认知。综合性复习或巩固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所学知识材料的知识网络图,且尽可能多地扩展知识网络图的层级和节点数量,以训练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在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中,先引导学生构建学习内容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图,在扩展其主题知识模块时再辅以概念、性质、方法等多种形式将学习成果以物化形式保留下来。学生能够借助图表将一段时间学习内容联系起来。

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学习材料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结构,可以建立整个课程知识结构体系、单元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系、每课学习材料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系或某个知识点的关联知识结构等,这种注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学习既让学生能明确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又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学习兴趣而保持一种持续学习意识,契合了有效学习的基本品质要求。

第7篇

一、引入生活化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再反过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统计》一课中,有位教师运用教学课件呈现一副“美丽的森林”图景,图中有许多动物在过生日,创设情境导入:“在美丽的森林中,大象爷爷的生日到了,很多客人领着全家,带着礼物来到大象家给他过生日。你听,他们一起为大象爷爷唱起了生日歌。”学生也跟着一起唱起生日歌。稍作观察,教师追问:“看了这张图,你想知道些什么?”“我想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小动物?”“我想知道小猴家来了几只?”……学生十分踊跃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场面十分热闹。教师故作茫然着说:“这张图上,来大象家的客人排列得比较乱,我们能一下子就能回答一些同学提出的问题吗?”学生边说边摇头:“不能。”教师趁机追问:“那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学生马上就提出:“可以让一样的小动物排成一排,整理一下。”

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引入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动画形式呈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过生日”这一事件,让学生通过观察,主动提出问题,经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逐步地引入统计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铺平道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有选择性地摄取生活的原料,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从观察、思考、实践中获取知识,使他们真正地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二、引入趣味性学习材料,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课标》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提倡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之上,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建立其学习数学的信心。

如在《三角形的认识》这课中,有位教师设计了一个趣味游戏:猜一猜,魔法袋中是什么三角形?课件出现动画形象孙悟空,孙悟空摇身一变,出现了一个魔法袋。以孙悟空操作魔法袋,魔术袋中先露出一个直角,让学生猜是什么图形?学生都很踊跃的回答,答对了也有相应的奖励,学生情绪高涨。紧接着是出现钝角。最后是一个锐角,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答案。通过一番地争辩和交流,最后一致认为这三种三角形都有可能。此时,孙大圣又给大家带来了奖励,学生的积极性又一次被调动起来。之后,孙悟空再次追问:“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锐角,那么可以确定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吗?”小组讨论汇报中……

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入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故事人物,以变魔术为线索,并逐步地深入,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自然地体会到“露出一个是钝角的时候是钝角三角形,露出一个是直角的时候是直角三角形”,加深对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概念的理解。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并逐渐加深了对各类三角形的区别和认识。通过游戏情境的创设,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之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赋予思维以动力,从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培养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感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入开放性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放性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多方面活动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能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数学并得到发展。因此,开放性学习材料的选择更突显出其重要性。多种解题策略、多种结果,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如《我们会当家》一课,有位老师以春游租车的例子导入,引出春游首要解决的租车问题。课件展示事先调查的市场上租车的价格和限坐人数:中巴,每辆600元(限乘28人);小巴,每辆400元(限乘17人)。租车多少不限。以本班的60名同学为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设计租车的方案,并选出最佳的方案。

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案:

方案一:中巴租2辆,租金1200元;小巴租1辆,租金400元;总座位73个,空座位13个,总租金1600元。

方案二:中巴租1辆,租金600元;小巴租2辆,租金800元;总座位62个,空座位2个,总租金1400元。

方案三:都租小巴4辆,租金1600元;总座位68个,空座位8个,总租金1600元。

第8篇

一、科学合理地分组

合作学习主张依据学习内容和阶段学习情况的需求,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点、操作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异质小组,将实验能力较强但马虎粗心的学生与实验能力较弱但比较细心的学生分在一个组,由于异质小组内学生存在差异,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可以取长补短,而且教学双方都是学生,彼此间有许多共同点,在交流时可保持一种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达到互相鼓励、积极活动的目的。在小组中学习困难的学生,会得到比老师更多的帮助,因为同龄人的帮助更易接受,更为有效;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会在同伴的鼓励和赞许中更积极向上。科学合理地分组能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互动的环境。

二、分配任务,分配角色

在合作探究中要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责任,清楚学生惧怕交往的心理,培养社交能力,促进合群性、利他性的发展。小组内可以设置各种角色,如发言人:负责阐述小组的主要结论或答案,负责督促每个成员发表自己的见解;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结果;联络员:负责与教师或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联络,负责活动中有关制作或实验操作;信息员:负责整理大家搜集的资料或将现在学习的概念与过去已学过的联系起来。教师要让每个成员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承担的任务,并在合作过程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这样既能发挥个人的积极和创造性,又能创造横上向交流、团结合作的机会,实现积极互动。小组内角色为轮换制,以使成员都有锻炼和发展的机会。

三、提供学习材料

合作探究学习的核心是沟通与交流,而学习材料是沟通与交流的媒介。丰富而有效的学习材料是合作探究学习的源泉。教师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些学习网站,让学生在网上获得学习的材料,在讨论学习中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提供一些材料作为学习的引导。例如,在进行“植物的光合作用”这部分教学时,可以提供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光合作用的两个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合作用与日照、温度的关系”等学习材料。这些材料既可以以让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又可以分配到不同的小组,学习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丰富的学习材料是学生学习、思考、讨论、提问、交流、互动的源泉,通过材料可以将学生置于一种“荣辱与共”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并实现学习目标。

四、建立积极的目标互赖

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目标互赖是合作探究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个人目标实现与否,直接影响着小组目标实现与否,所以建立积极的目标互赖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如“告诉我们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是什么”,“请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及定义”,“假设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氧气,你怎么样验证,请提出实验方案”,等等。这些作业和问题要求学生在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实现个体目标,突出个体责任的同时,还必须向别人或接受别人承担的解释,以确保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完成学习的要求,实现小组目标。这样他们才能深刻理解:只有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也对别人负责,才能保证小组目标实现的意义。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与学生对合作技能的理解和合作技能的水平有密切的联系。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指导学生学习交流与沟通的技能。如面对“怎样阻止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问题时,学生要么不会讨论,要么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或方案,而在表述时会出现表述不清,表述不符合逻辑的的情况;又如在“了解我们周围的生物”的调查活动中,因为不能正确操作仪器、数字记录不完整、不能协作配合而产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发表自己意见的观点和看法前要独立思考、整理思路,在别人发表意见时要注意倾听,再对彼此的观点进行质疑、争论。在实验中要指导学生自己对仪器使用程序的操作是否正确,对别人的操作要能够恰当地提出建议、给予帮助;在交流中遇到冲突时,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控、冷静、宽容。当学生在共同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习得和练习了合作探究的技能,学生间的关系就会更为融洽,更容易接受彼此之间的能力、个性差异,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就在观点碰撞、分享、体验中体现出来了。

六、改变评价方式

合作探究学习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有很大不同,它是将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记分改为小组记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例如,在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之后,每个小组必须介绍本组绿化校园的设计方案,方案不仅要有文字说明,而且要有设计图、效果图、模型等直观材料。除了一名代表对方案作全面介绍外,每个成员还可以介绍自己所承担部分的设想、观点,以及完成的情况,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知识掌握的程度、技能运用的程度、在小组中合作的状况都能充分得到展示。以此提高合作意识,增强自信心,让学生不再为个体间竞争而忧虑,只会为团队的胜利而欢欣鼓舞。这种评价目的就是激发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注重内在合作探究动机的培养,鼓励合作竞争,以实现人人都进步的教学评价目标。

参考文献:

[1]七年级《生物学》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9篇

关键词 开放性 课堂教学 构建

一、制定开放的教学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要打破原先的封闭性,即不能局限于知识性领域目标,而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也就是说,应更关注发展性领域的目标。教师在教学时,应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获取知识、熟练技能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等得到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展。

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一文,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特征,并学会判断的方法,这里不妨在复习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之后,让学生做出大胆的猜想,如“个位上是3的倍数”“某一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等等,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反复举例验证,最后得到正确结论,并运用结论进行判断。这样的教学,学生得到的就不仅仅是“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这一特定性知识,而是促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勇于提出猜想,尝试运用论证的科学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成为最积极的学习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在上课开始巧设情境,为学生创设出最适宜于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情境。例如:故事情境法——综合教材,改编成趣味性的故事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通过“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导入:一天,唐僧师徒4人在西天取经路上走得又累又渴,于是停下来休息。唐僧说:“你去找个西瓜解解渴吧。”没过一会,八戒果然找到一个西瓜回来了。悟空说:“我们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1/4。”八戒一听,急了:“俺老猪找瓜最辛苦,才吃那么一点点,不行不行,我要吃1/8,要不至少也得1/6。”悟空一听,哈哈大笑:“八戒,你最辛苦,就给你1/12,行了吧。”八戒美滋滋地等着吃最大份的西瓜,可是八戒一看分到的西瓜,大呼上当。你知道为什么会上当呢?这样创设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三、提供开放的学习材料

1.选择多样化材料,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在原有的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又增添了一个虚拟世界,教育时空发生了重大变革,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学习材料的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而更多的是学生的生活材料。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材料的感受与兴趣。

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课前布置学生去观察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了“0”。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说:在电视遥控器上有0,表示0频道;有的学生说:尺子上面有0,表示开始;录音机的音量可以旋转到……学习材料是学生收集的信息,学生学得有信心,思维活跃。作为教师,不应把学生束缚于教材,应把眼光引向校园外。

2.改编材料层次化,提供思维坡度。新授课中出示的例题总是完整的,教材的目的是用最简单的例题来揭示出一般的规律,而学生在寻找规律时所显示出来的个性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因材施教,但是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能灵活改编教材,使之在同一学习时间段内既能发挥优生的能力,又照顾困难生的需要。

3.思考过程自由化,感受多种思维方式。“开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思考角度得出相同的答案或者对同一问题不同的思考策略得出不同的答案正是创新能力的起点。所以,在开放题的设计中,要注重对学生多向思维的培养,注重解题思路的多样性。

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的练习:(A)判断下列各数既能被2、5又能被3整除:3560,924,2580,2604……(B)在里填上什么数字,这个数就能同时被2,3,5整除:56(B)是在(A)的基础上经过改良后的开放性练习,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思考策略得到不同的答案:可以先确定千位上的数字再确定个位上的数字;可以先确定个位上的数字再确定千位上的数字,不同的思路可得出不同的结果。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很快地把所有答案不遗漏、不重复地寻找出来,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四、实施开放的学习评价

第10篇

新课改对小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重减负高效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注重课堂有效性的发挥。小学数学是教学中的主要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堂精彩细节的呈现,使课堂的有效性更好的提升,通过教学细节进行利用及指导,赋予课堂新的活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小学数学中开展精彩细节教学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堂经验的总结,使其对教学细节进行了较好的掌握,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东县开展了“真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一切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实际学习为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定的气氛,并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课堂学生内容是学生实际需要的,能够为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拒绝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精彩细节的展示,能够将真学课堂应用的较全面,首先,精彩细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是教师实际总结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内容的精简提炼,具有真实性;其次,通过精彩细节为学生提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服务意义,帮助学生提高其学习质量,促进教学有效性更好的开展。

二、注重数学精彩细节的设定,增加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一)学习材料选择上要注重精彩细节与有效性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喜好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这种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材料的选择注重精彩细节的提炼,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注重细节的体现,将教学材料尽量具体化,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将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好的开展。教师在学习材料的选择过程中要注重对学习内容的提炼,学习材料的选择能够符合学生的真实需求,实现教学课堂的有效性。例如在认识图形这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习的目的进行总结,对学习材料的选择注重体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够与其他类似图形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教学结果能够更加有效。教师在教同学认识长方形时,要将长方形的特点与学习材料进行比较,突出教学细节,使学生接收的有效信息更加的具体,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利用细节引导教学活动内容并提高有效性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真学课堂的内容,以服务学生的学习内容为目标,为学生营造学习气氛,构建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小学数学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应该利用好教学中的细节,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为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意识的规划及流程的设计,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提炼出主要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内容进行教学环节及教学问题的设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跟随教师思路进行学习。其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际教学中的精彩细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启发,站在学生的视角去感受课堂教学内容及环节,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使教学细节能够更好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象力。

三、利用数学精彩细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利用交流互动,发现精彩细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及沟通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及生活需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互动中的细节,进行教学环节的补充,更加便于学生接受。例如,教师在周长计算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周长的学习公式总是记不清楚,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利用学习材料请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图形设计,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计算图形的周长。部分学生在图形制作的过程中用尺子将制作图形的绳子进行测量,然后再制作图形,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细节对学生展开提问“为什么会先量绳子?”学生回答“因为绳子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教师将这个细节扩大并利用在周长教学中,使学生将抽象的周长计算方便变得更加具体。

(二)利用学习偏差,生成精彩细节

由于教师与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及想法不同,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的理解,使其学习内容出现偏差,影响了教学结果及学习成绩。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纠正学生的学习偏差,将其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但是教学效果提升却不是很明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这种学习偏差,对学生进行引导,形成新的教学细节。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想法,将学习偏差内容进行转换与换位思考,了解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学习偏差。其次,教师根据问题的原因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利用这种学习偏差形成新的教学资源进行应用,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11篇

(一)提高老师授课的效率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教授语文课程的时候,所做的往往是死板的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整个教学课堂完全是老师一个人在讲话,老师占有完全的主动。一节课下来,老师非常的劳累,可是教学效果依然不理想。面对这样的学习状况,老师不得不思考自身教学手段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同时也为了减轻老师授课的负担,我们需要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例如:借助情境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利用游戏娱乐课堂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学习的效果等等,只有这样才会减轻老师的授课负担,提高老师授课的效率。

(二)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我们知道,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占有主动权,老师只是引路人的角色。可是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直扮演着被动者的角色,依靠死记硬背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负担非常的大。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为学生减负。为了减负,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寻求新的教学手段,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三)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学习的目标是为了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可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们的天性,与教学目标南辕北辙,为了扭转局面我们需要寻求新的授课方式,只有这样才会回到语文学习的目标上来,真正的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们的情商。

二、初中语文构建有效教学的方式和举措

为了扭转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尴尬局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寻求构建有效教学课堂的新手段、新方法。

(一)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从始至终,语文教学的目标一直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情操,可是因为时代背景的原因,教学手段与我们的目标要求出现了偏差。为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首先该做的便是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只有这样才会更加明确地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

(二)因材施教,提高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因此要想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就要顺应学生们的天性,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对于学习材料的选择首先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语文学习材料难度过大会扼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难度过小又不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因此,对于学习材料的选择要慎重。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只有因材施教,才不会打消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借助多种手段丰富课堂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例如设置情境、利用多媒体、创造小游戏、组织小活动等等,来进一步丰富学生们的学习课堂,在相对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会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并且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会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们的情操,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课堂的手段有很多,需要老师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只有这样才会提升学生们的素养,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结语

第12篇

数学模型 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

一、更新数学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应用是一种数学意识,一种基本的观念和态度,我们强调数学应用,不是回到“测量、制图、会计”等那种忽视基础理论的邪路上去,而是要培养一种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欲望,使数学融入人的整体素质,成为世界观的一部分。开展数学建模活动要求教师改变过去把知识按不同知识点,甚至按不同题型一点一点地“注入”到学生大脑中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是采用探索的方法,把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把数学的构建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其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发思维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教学素材的利用是否进入学生深度思维的层次,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否因之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因之而提高是判断教学素材能否有效甚至是否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标志。

2.问题导向,激活经验,拉动思维

建模过程中学生是否完成“意义建构”,主要看学生是否主动建构和是否对知识形成深层次的理解。要想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建构数学知识,教师应针对学习内容,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现实问题,引发学生滚据自己原有的经验,收集数学信息,对数学信息进行分析、推断、假设、检验、提炼、概括等,并建构相关的数学模型。

3.引导分析,自主建构,发展思维

在建模过程中,学生要不断思考,不断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同时不断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形成假设,并对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建构知识,形成见解,建立一定的模型。这一过程为数学思维训练提供了理想的途径,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体现了数学活动的本质。

引导学生运用新建构的数学模型解决较复杂的问题,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更深刻的理解,灵活的整合与运用数学模型,解决新现象、解决新问题。

二、丰富数学建模活动,促学生“数学的思考”

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的思想,通过丰富数学建模的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重视其抽象的过程,向学生展示数学概念和数学图形的形成过程等,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和处理(简化)――抽象――检验和修改”的过程。

1.改变材料的呈现方式,促学生有效学习

将简单的图形呈现改成了线呈现抽象的分数,再猜想、验证,使学生材料更符合高年级的人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让学习过程充满挑战与思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思维更活跃了,在操作、体验过程中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得更深刻了。教师应结合材料的特点,合理的改变材料的呈现方式,使它更富吸引力、开放性,让学生通过的体验、探索,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师在使用学习材料是应该思考:能否通过改变学习材料的呈现顺序、呈现媒介和呈现状态等方式,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2.沟通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促学生主动建构

教学是同时呈现几个相关联的学习材料,或者由一个学习材料引发学生联想到其他相关材料,在沟通着几个材料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类比思考,深化认识。

3.利用身边材料,促学生主动思考

利用儿童对各种模式的本能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去了解他们周围世界中的数学。应让学生学会把复杂问题纳入已有模式之中,使之成为构建和解决新模式的思考工具。

三、优化建模的活动过程,促学生“数学地思考”

中国古代学者强调: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法无定法。在教学中,要处理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矛盾,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达到各种教学目标;教师要从其课型特点与功能目标出发,遵循形体知识的教学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抓住知识的特点,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最优化教学理论,对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进行合理的选择、组合、变换、重构;目的是建构教学模式,创造最佳教学环境,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模式必有其局限性,不能取代其他模式,掌握教学模式,在熟练运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创造,设计新的模式和方法,最终超越模式,达到灵活组合、应用自如、出神入化、不拘一格。

1.开展丰富多彩的建模活动,引导探究

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认识活动和实践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观念、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的过程。通过“学”与“做”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力和认真求实、追求完美、讲求效率,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例题选择,变特例展示为典型探究

计算法则的建构总是基于对算理的正确理解,而算理总是寓于一定的具体算式中。算则立体式,许多教师遵循“小步子”的原则,选择特例引导学生探究。这种通过教师“去枝留干”处理的特殊数学教材,虽然分散了教学难点,但失去了典型性、代表性,影响甚至异化了学生对计算算理的理解,束缚了他们对计算法则的建构。教师要精心选择突出基本本质的有代表性的素材,让学生深入思考,真正触及算理,提升学生对基本法则的建构水平。

3.优化练习,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结合开放题的教学研究,变封闭问题为多余条件或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应用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四、结语

总之,在数学建模活动中,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经历从生活原型建构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能让学生充分的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是如何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又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在建模过程中,学生要不断思考,不断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同时不断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形成假设,并对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建构知识形成见解,建立一定的模型。这一过程为数学思维训练提供了理想的途径,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体现了数学活动的本质。数学建模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满探索与交流、猜测与验证的活动平台,能促进数学成绩的提高,增加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可见数学模型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