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书香少年阅读事迹材料

书香少年阅读事迹材料

时间:2022-07-23 10:24:08

书香少年阅读事迹材料

第1篇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各地积极响应书香社会的建设。各高校也在积极倡导书香校园的建设。以阅读为导向解决价值创造与社会价值贡献相结合的“书香校园”已经成为高校提升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向。然而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在与淮安高校大学生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书香校园的认知仍然处于模糊状态,学生没时间读书,阅读的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功利化等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所以,要开展大学生开展书香校园的现状调查,找准淮安高校开展书香校园欠缺问题所在,并加以宣传改正,进而在淮安地区高校形成重视书香校园的建设,促进大学生阅读的可持续发展。

一、淮安高校大学生书香校园的总体情况

为准确反映淮安高校地区大学生对书香校园的总体认知情况,我们设计一份淮安地区高校书香校园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以“平均每星期用多少时间读书”“在阅读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喜欢阅读哪种类型的书籍”“读课外书喜欢采用哪种读书方法”“阅读时出现不理解的地方时一般用什么方式去解决”“你对书香校园有什么想法或建议”等15个问题为主要内容,并在淮阴工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高校随机抽选学生,采用无记名形式,对淮安高校开展书香校园情况进行问卷抽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从总体上看,学生对这一活动积极响应,答题的态度较认真。问卷调查的结果,基本上反应了江苏淮安市高校开展书香校园的总体状况,达到了预期目的。

二、淮安高校大学生书香校园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一)学校在宣传书香校园方面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在“你是否了解书香校园这一活动”中,有7%的学生了解,51%的学生了解一些,42%的学生从未听过;在“你所在学校是否开展过有关书香校园的读书类活动”中,48%的学生选择有,52%的学生填写没有。这样调查结果显示,某些学校在书香校园的宣传方面还没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二)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读书非常重要,并且愿意花费一定时间在读书上面

调查显示,在“你喜欢读书吗”这一问题中,有11%的学生选择非常喜欢,53%的学生选择比较喜欢,33.5%的学生选择一般般,1.5%的学生选择只是偶尔看看,1%的学生选择根本不读;在“你认为大学期间读书重要吗”这一调查中,33.5%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59.5%的学生选择比较重要,6.5%的学生选择一般般,0.5%的学生选择不知道。这两个问题能够反映出大多数同学认为大学期间读书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在“你通常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读书”这一问题中,45%的学生选择高兴、兴奋,1%的学生选择伤心、痛苦,28.5%的学生选择无聊,25.5%的学生选择其他。这一结果表明,书籍是让人心情愉悦、排解压力、打发时间的好方法。

在“你平均每星期用多少时间读书”中,有13%的学生选择1小时以下,43的学生选择1―2小时,20%的学生选择3―4小时,24%的学生选择4小时以上;在“你平均一个月读几本书”这一问题中,有8.5%的学生选择1本都不看,78%的学生选择1―2本,9.5%的学生选择3―4本,4%的学生选择4本以上。这两个问题都能够显示出,学生每天都会有一部分时间用来读书,并且能够持续阅读。

在“你在阅读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这一调查中,50.5%的学生认为时间少,忙于学业或其他活动,31%的学生认为不知道读那些书,12%的学生认为图书馆没有想读的书,自己购书负担重,6.5的学生选择不喜欢阅读。这一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是阅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而且学校老师要主动地给学生推荐相关书籍。

(三)纸质书籍、青春文学的书仍是大学生的最爱

在“你喜欢阅读电子书籍还是纸质书”这一问题中,19.5%的学生选择喜欢电子书,41%的学生选择纸质书籍,37.5%的学生选择两种都读,2%的人选择两种都不读。这一结果显示,在信息化的今天,大部分同学仍然喜欢纸质书籍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

面对“在大学生活期间阅读哪类图书?(多选)”这个问题,89人选择文学名著、71人选择历史传记、107人选择青春文学、44人选择玄幻武侠小说、68人选择专业书籍、34人选择动漫报纸杂志、73人选择科普百科知识、17人选择其他。这说明同学们看的书门类比较多,但是最喜欢的还是青春文学方面的书,这些书最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们采取的读书方式和喜欢阅读的原因各不相同。在“你读课外书时喜欢采用哪种读书方法?(多选)”这一问题中,34人选择认真读并做相关摘抄,58人选择记录感悟也学着写,67人选择偶尔想起来就写,39人选择随意翻翻不做笔记,81人选择专心阅读,14人选择有感情地朗读,23人选择其他。

在“阅读时出现不理解的地方时你一般用什么方式去解决”这一问题中,73人选择借助相关工具书和资料查阅,135人选择上网解答,43人选择请教他人,27人选择不去想跳过,7人选择不看了,7人选择其他。这说明大多数人喜欢借助网络解决问题。

在“你为什么要看课外书?(多选)”这一问题中,141人选择纯属个人喜欢,充实自我,103人选择积累知识,拓宽视野,12人选择提高学习成绩,23人选择与他人交流切磋,15人选择其他。

在“阅读时,常常注意什么地方?(多选)”这一问题中,131人选择感兴趣的地方,45人选择重要词句抒发的内容,82人选择整体的内容与情感,17人选择前面辞藻的描写,8人选择其他。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希望通过阅读积累知识、提升自我。

三、淮安高校大学生改善书香校园调查现状的对策

调查问卷最后一个开放题是:“你对书香校园有什么感想或建议?”受调研人数200人,有效回答122人,多数同学写:希望多开展活动、书籍及时更新、希望环境氛围好些、希望书籍种类多、校方鼓励多读书、图书馆延长开放时间、图书外借方便、多提供适合大学生的书、加强图书的管理等。

结合调查结果,高校书香校园的建设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第一,需要学校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影响人。学校板报、橱窗、走廊、食堂、教室等地方要及时更换时政内容或书画展等对学生熏陶。学校可以开展读书节活动,并可以以某一主题来开展征文活动,再进行评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形成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师应该率先垂范,在正常的工作之余,可以多在阅览室读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使读书成为学生一种乐趣,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养成阅读的习惯。还要发挥图书馆在书香校园中的重要作用,图书馆要多购买学生感兴趣的最新书籍,延迟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延长图书的借阅期限,并可以不定期地开展图书馆知识讲座,指导学生科学地使用数字图书馆,为学生毕业论文材料的收集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各学院各专业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展某项活动,或由老师向学生进行图书推荐,老师和学生建立导师关系,由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英语专业开展英语文化节、搞演讲比赛等。比如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可以由思政部牵头,搞“铭记抗战历史,弘扬伟大精神”的演讲比赛等。此外,还可以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将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淮安是周恩来的家乡,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就兴建了周恩来文化馆和淮安商业文化展示馆,对学生免费开放。大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课上,就由老师带领学生集中参观这两个文化馆,了解周恩来的感人事迹,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还有“翔宇文化节”,每年可以搞不同的活动。2015年翔宇文化节就有“追寻伟人足迹 立志成才报国――周恩来文化馆观摩学习系列活动”“祖国在我心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成就图片展”“传播先进文化 倡导廉洁风尚――大学生廉政知识竞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激发青春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讲座”“‘追寻伟人足迹 立场成才报国’主题征文”等活动,调动起全校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学生自身也要多阅读。阅读是终身受益的事情。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多抽出时间阅读,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电子书,都是有好处的。大学时期是学生知识积累的黄金时间,毕业工作后,由于多种原因,可能就没有时间阅读了,因此,更要在大学期间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多读纸质文章,少读手机文章。手机阅读是一种碎片化的阅读,没有系统,都是即时性的文章。学生可以在空余时间到图书馆多借伟人传记等励志方面的文章,不断鼓励自己前行。

第2篇

1.以学校图书馆为中心点燃读书激情

学校图书馆是高校的读书阵地,是营造书香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推动全校广大师生读书的先行者。

(1)氛围营造。例如,在校园悬挂“读书爱书,营造书香校园——纪念4·23世界读书日”的横幅,向全校宣传世界读书日,唤起广大师生的读书意识。

(2)主动服务。学校图书馆分别在三个校区进行电子资源现场咨询活动,专设咨询服务台,向读者发放“最新资源报道”宣传单,耐心为读者释疑解惑。

(3)树立典型。我校已连续开展四届年度校园“阅读之星”和“优秀读者”评选活动,并举行表彰大会,以点带面,全面引导广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生社团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1)读书签名活动。大学生读书俱乐部利用“世界读书日”和“全民读书日”等时机,利用标语签名方式向广大学生宣传读书的重要性。

(2)读书调查活动。读书俱乐部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问卷调查、随机访谈等方式进行主题调查,如最受大学生喜爱的十本书等,目的是走进广大学生当中,深入了解大学生读书现状和需求,加强双向交流与互动。

(3)读书交流活动。大学生俱乐部是一个读书交流的平台,具有团体映射力。大学生俱乐部开展的“图书馆,我想对你说”等活动,旨在促进大学生群体与学校图书馆之间的双向交流。

3.各学院积极营造书香校园

(1)外国语学院邀请资深教授为全院师生举行“互文与读书”“读书与成长”等专题讲座,让学生聆听智者声音,领略大师风采。此外,外国语学院也联合通讯社和学生会开展形式新颖的“图书漂流”活动,精心打造全校师生爱书、读书的氛围。

(2)人文学院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将读书活动纳入到教学和社团的工作中。每年的3~6月开展主题系列读书活动,每年的12月开展“读书周”实践活动,加大对全院师生读书意识、读书方法、读书习惯的培养。学院策划组织的“同读一本经典,共享一片蓝天”经典精读活动已成为学校品牌活动。

(3)其他学院也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如能源学院的“浓浓春暖、幽幽书香”,电气学院的“全民阅读我参与”主题征文比赛,材料学院的“书香飘校园”书评活动等。

二、对理工科院校开展读书活动的进一步思考

1.学校为读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

一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读书时间和读书场所是学生阅读的先决条件,因此要使学生从繁忙的课业负担和诸多的课余活动中解放出来。此外,学校应设立诸如读书活动室和资料室等专门供教师和学生读书、思考和交流的场所。

二是分配专业教师对读书活动加以指导。学校应大力鼓励、倡导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参与到读书活动中。

三是设立读书活动专项经费。近些年,我校读书活动的开展经费多从社团活动中抽取,一些大型的活动策划就因资金问题作罢。笔者认为,应把读书活动纳入校园文化艺术节中,使之成为艺术节的重要部分,并设立专款,保证读书活动的资金充裕。

2.积极开展读书活动,使其成为全校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是与读书有关的活动。只有把读书活动贯穿到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以及课余文化活动相契合,才能营造处处有书、人人读书、时时爱书的文化氛围。

二是专门的读书活动。读书报告、演讲、集体讨论等专门读书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多在读书方法和内容上给予大学生帮助,多创造读书交流的平台,使读书习惯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中得以培育。

三是打造品牌读书项目。许多专门读书活动的开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之一是未形成品牌影响力。要想形成品牌影响力,要需全校师生在活动宣传、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方面下足功夫,创新方式和方法。

3.建立读书活动管理机制,保障读书活动良好有序地进行

一是树立榜样激励制度。学校可利用群体效应树立典型,通过挖掘学生群体中读书榜样予以物质和精神上的表彰,并通过事迹报道、专栏展示、巡回报告等形式宣传其读书先进事迹,分享其读书的心得,以带动全校学生阅读积极性。

第3篇

一、依托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做中学”

在活动中,无论学生表现得出色与否,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式评价,不打击任何一位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笔者班上涌现出了不少优秀典型,学生们展示了自己的表演天赋和才华,准确到位地诠释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抒情最浓烈处,把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使作品真正走到了大家心里。笔者深深感到,这样的教学活动已经远远超越了千遍说教,没有什么比触动一个人的心灵对他的影响更大的了。下面,笔者以一次经典诵读比赛为例,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在笔者的班级课堂活动中,有位学生给大家配乐朗诵了一首余光中的诗《春天,遂想起》,下面是其中的一个诗节: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喊我,在江南,在江南,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多风筝的江南啊,钟声里的江南。(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多燕子的江南。这位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切中余光中先生作品的文化味儿和浓浓乡情,语速随情感的变化忽急促忽缓慢,声音时高昂时低沉,抑扬顿挫。学生一步一步把情感的抒发推向高潮,把余光中先生刻骨铭心思念母亲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把全班同学带进了思念的情感漩涡,使人欲罢不能,双眸湿润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出色表现使语文闪耀出了光芒,焕发出了强大感召力量,他们自己也体味到了语文特有的味道,陶醉在学习中。在这样的活动中,语文这门课程发挥了它潜移默化和濡染熏陶学生人格的作用,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生命的教育。通过这种活动方式,使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得以充分展示和呈现,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生成。

二、走进阅览室,扩大阅读容量

语文教材选入了不少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但数量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们的阅读需求。阅览室书目繁多,环境优雅,恰恰可以弥补教材的这一局限。笔者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允许笔者利用课堂时间带领学生到阅览室自读,共享优质资源。学生们带着任务,按照分组紧张有序地选择、阅读自己喜爱的读物,为读后的课堂交流和讨论做充分的准备。学生们徜徉在书香四溢的环境中,自由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和杂志,秩序井然。学生们感受着书香四溢的氛围,这画面洋溢一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蓬勃生机和朝气。语文课堂向阅览室的延伸,引导学生与好书交朋友,进而使学生爱读书、乐读书、读好书,让他们找到一个除了上网、逛街、谈恋爱之外更好的去处,大学生活有了阅读,平添了一抹书香,烙上了美好回忆。对于教学来说,阅读从课外影响到课内,又从课内影响到课外生活,形成了良性循环,激发了学生们读书、学习的热情,熔铸、塑造着他们的品格。

三、用优秀的影片影响人、塑造人

电影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喜爱。但是笔者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到,学生选看的电影偏重于言情和武打,娱乐有余,消遣有加,深度不够,造成学生视野和眼界相对比较狭窄。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教研室抓住这一教育契机,配合教材内容,精选了一些优秀影片刻录成光盘,作为语文教学的延伸和拓展,选择在自习课时间不定期地给学生播放。用这些优秀的作品影响人、塑造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欣赏水平。这类影片有《日出》《哈姆雷特》《红楼梦》(节选)、《聊斋志异》(节选)、《城南旧事》。除此之外,笔者还给学生推荐介绍了其他影响比较大、反响非常好的作品,如《芙蓉镇》《少林寺》《魂断蓝桥》《乱世佳人》《蒂凡尼的早餐》《海上钢琴师》《放牛班的春天》等等。这些高质量的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影响了学生的审美,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在教学中,影像的冲击和教师口耳相传的讲授双管齐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影响,使语文课不再是学生大学生涯中的一个过客,而是一个耐人寻味、历久弥香的美好记忆,就像泰戈尔的一句诗“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四、发挥视频优势,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教室里的数字电视为教师在课堂上充实视频资料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实施多方位的人文教育搭建了平台。教师可以根据所讲内容,从现实生活中灵活取材,适时播放一些视频影像,冲击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深刻感悟生活。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90后,多数人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吃苦耐劳的品格普遍欠缺,对生活和奋斗艰辛的认识肤浅。针对这一点,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给学生播放了旭日阳刚的一段视频,镜头里的画面是:狭小的出租屋,炎热的夏天,着臂膀,简陋的音响,旭日阳刚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春天里》。那追逐梦想的艰辛、漂泊沦落的苦楚、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和呐喊,都浸透着奋斗的血泪,他们成功的背后,正如冰心的一首诗所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视听媒介对课堂的介入,改变着学生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重构着他们的思想和灵魂,完善着他们的品格。此外,每年寒假开学,教研室的老师们都会为学生们剪辑并播放一个节目——感动中国杰出人物颁奖晚会。这个节目制作的水准、画面和事迹的感人、对人们心灵的触动,是其他同类节目所不能比的。每一位获奖者站在我们面前,不论他长相如何、年龄大小、做何职业,都使我们不由自主地仰望,仰望他们人格的高度和灵魂的澄澈。在观看过程中,学生们全神贯注,时而无声拭泪。语文教材有一个单元为歌曲欣赏,这给视频提供了空间,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别亦难》(徐小凤)、《几多愁》(邓丽君)、《月满西楼》(安雯)等歌曲优美而略带伤感的旋律回荡在学生的周围,也时时回荡在学生的心中,音乐和诗词的合璧,还原了传统文化的古典美韵味。总之,语文是一门浸透着人生真谛和生命感悟的课程,能给青年学子打下良好的精神底子。舞台艺术是缺憾的艺术,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尽管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上多方面的探索,但这仅仅是起步,在未来的路上笔者会继续努力,打造精彩而富有魅力的语文课堂,担当起人文教育的重任。最后,笔者用两位名人的名言自勉,也与诸位同行共勉。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那么,课堂就是让云和云互相推动、灵魂和灵魂互相召唤的地方,是师生、生生心灵相约的人生驿站,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令人神往的所在。叶芝有两句诗:“许多人路过我的生活,只有你走进我的生命。”希望我们能成为走进学生生命的语文老师,构建一个诗意盎然的课堂,供他们“诗意地栖居”。

作者:朱瑞雪 单位: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第4篇

时期,朱东润老先生作为复旦中文系主任,自然被推上讲台作“多快好省”宣言。可是老先生却牙根紧咬,面色难看,简直要上刑场似的,支吾了半天才说出话来:“我原计划五年完成的三本书,现计划三年完成!”话音刚落,台下便是一片哄笑之声。“太慢了!”可是老先生的倔劲却上来了,说什么都不肯再让步:“不行!不能再少了!最少三年!”

这若是被日码万字的当代作家看见了,怕也是要笑掉大牙的。何必这么“倔”?何必跟“效率”较劲?简直是一根筋!

的确,对于讲求效率的智慧的当代人来说,这样的做法,实在是不知变通,乃至于冥顽不灵了。三年,岂止是三本,著作等身怕也不是问题。只要愿意“坐家”,轻敲键盘,日码万字,也能轻松搞定。只是,如此随缘,如此写作,其成果怕也如稀释过的咖啡,醇香不再,喝起来恰如变了质的白开水。

同样“冥顽不灵”的,还有历史学家江衍振老先生。他曾一度声名鹊起,然而他的出名,却不是因为有多少的“智慧”,而是因为“笨”。十多年的时间,老先生统共写了三本书,加起来不过七十余万字,平均到每天不过百余字。然而,为了搜集史料,老先生访遍了各地图书馆、书库,翻阅了两千多万字的史料,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如此辛苦如此笨,甚至弄得几天几夜不眠不休,最终才有了那么一点老笨结晶。然而,这样的著作,定心读来,方知是“字字含血”啊!

二老的作为,认认真真地昭示:真正的智慧,往往始于“倔”、成于“笨”,在于甘坐冷板凳,倔傲地向浮躁叫板,坚定地从“笨”处着手。古人吟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方才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震撼。然而,这种精神离今天的我们实在太远了。在速度与效率所带来的紧张与刺激中,精品之作也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不敢说今天市场上的作品全部流于平庸,但在市场利润的引诱下,可以肯定的是,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作品,早已随浮华而去!“流水落花春去也”,这流失了的春华,恰恰是我们最可珍惜的“智慧”。

什么时候,我们的作家能够再一次手拍胸膛,咬牙切齿:“不行,最少三年!”

【素材运用赏析】

本文能得高分的原因在于作者的选材可谓独一无二。作者能够从朱东润老先生和江衍振老先生对待写文章的态度中总结出“倔”和“笨”的力量,又避免了平面铺陈,朱东润先生的事迹突出一个“倔”字,江衍振先生的事迹突出一个“笨”字,最后收到“智慧”上,颇现逻辑张力。从引用的素材上我们能看出作者的智慧来,在人云亦云的时代,作者能够选取同学们都不会关注的一些人物,阅读他们的生平和轶事,并于适当时机运用得当,实在不俗。

(江苏 王秀平)

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训练要求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体验生活、感悟情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爱美的情趣。作文教学如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不露痕迹地让学生写作时发现美,进而表达美,乃至创造美呢?就目前的学生作文情况来看,我觉得应该注意下列几点:

一、多阅读。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写作需要日积月累。多读多看多积累,写作时自然言之有物。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对前人留下的名言、警句、俗语、成语、诗词、歌赋多加留心,注重积累,必要时还可以将其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讨论,谈谈自己的独特看法。初中阶段,学生的感情丰富敏感,讲究友情,注重真善美,我们老师不妨在必读书目之外,针对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些适合看的读物,特别是一些富有浓厚时代气息的报纸杂志上的随感美文,《读者》《青年文摘》《少年文艺》《青年博览》上这种文章很多,学生看了很自然地与自己的生命、情感联系起来,于是产生了美感共鸣。久而久之,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件,便会感悟顿生,学生在这种美感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感悟,为自己的写作中发现美奠定良好基础。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只要多阅读美文,积累美文,并灵活借鉴,就能获得潜移默化的功效。

二、多观察。学生怕作文,觉得没什么可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仔细地观察生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范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布置一些观察练习。比如,让学生描写某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描画某物的一鳞一爪、一色一香,描绘校园的一隅一角、一树一木。为此,不少学生对观察越来越有兴趣,越来越仔细。由于不少学生产生了观察生活的兴趣,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并把每天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透过现象,发现了隐藏在其中的美与丑,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解决了无啥可写的问题,扭转了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在文中弘扬了正气,传播了正能量,彰显了真善美。确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有真善美,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仔细深入地观察,他们就能从不起眼的、平淡无奇的人、事、物、景中发现美,写作的素材就一定丰富得很。生活是创作的源头,美是写作的活水,离开对常见人物、天地、山川、草木、虫鱼的细致观察,离开对生活司空见惯的素材的自觉捕捉和用心积累,离开了对身边美的探究和发现,那么,作文内容就很难丰富起来,充实起来,也就很难克服空洞肤浅的毛病,也就使作文失去了美育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我们一定要花大力气培养的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这不但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由途径,也是不留痕迹地进行审美熏陶感染的必由途径。

三、多练笔。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欣赏,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再把学生在阅读时掌握的文章技法、写作思路等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完成由认识到实践的转变,达到读写相长的目的。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因为初中课本中精选的范文所反映的生活,像粮食和水经过酿造已成了酒一样,它有更为丰富的意义。它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凝聚了作者的美学观念和人生体验,使学生如饮醇酒,不知不觉受到美的陶冶,从而受到美的教育。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有一春风图,我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从触觉、嗅觉、听觉等角度进行描写有什么作用?通讨引导学生思考、体会,进而认识到:作者精心描绘春风和煦、芳香、悦耳,就是为了让x者如沐春风,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这生动形象的描写,也融入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从而使我们感到春天的五彩缤纷和生机盎然。因此,在课文教学时,我们要指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审美观念等,只有当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的文质兼美的特点,才喜欢阅读文章,才能有所感,有所悟,把学习兴趣由阅读引渡到写上来,才有创作的激情,才能自觉完成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日久天长,学生的美感就会不断增强,审美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要想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必须要在作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作文教学只有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观察生活、多进行创作,才能潜移默化的、不留痕迹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无痕地发展他们观察美、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

第6篇

我爱读书,我爱那徜徉在纯美世界里的《安徒生童话》,我爱那穿梭在奇妙的魔法世界里的《哈利·波特》,我爱那潺潺小溪般的《繁星·春水》,我爱那动荡时代的史诗《战争与和平》,我爱那人性与道德的呼唤《复活》…… 也许正是读过了这些书,才领悟了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朱熹曾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手到。也就是说,在阅读时我们要做到用心去感悟,用眼去欣赏,还要多做读书笔记。每当我遇到一些优美词句时,总会去摘录下来。当读到一些名著时,我总会先了解该书的作者以及该书的创作背景,以便更加理解这本书。同时,当一本书阅读完时我也会去总结这本书的故事大意和人物性格,这样将来会方便我再次阅读。一开始,只是将这个作为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却没想到这个好习惯会在考试中助我一臂之力。

在初三的一次月考中,名著导读考到了《水浒传》。虽然它是四大名著之一,但是还是有好多同学对其并不了解。由于我曾经读过,并且做过较为详细的笔记。虽然没有完全读透,但是对于其中勇而有谋的林冲,武艺高强的武松,嫉恶如仇的鲁智深……经典人物形象我还有所了解的,因此那一题做起来得心应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曾经的我词语生涩,语句不通,就连小小的片段练习都写不好。但是现在,因为阅读量的增大,优美词句的积累使我的写作水平大幅度的提高。本学期,我有幸成为一名广播通讯员,我认真报道学校和班级发生的各种大事,我的报道多次中稿。在初二时的征文比赛,曾荣获全县一等奖。前不久学校组织的散文比赛,我获得了初三年级组一等奖……我知道这与阅读密不可分。

我不仅会将阅读坚持到底,还要影响身边的同学,让他们爱上阅读。如果学校将"校园阅读之星"的机会给我,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能力,并为同学们作出榜样。如果我没能够被评上,我也决不会气馁,我会更加努力创造条件,向校园之星学习。

我坚信"阅读"这颗明星在未来一定会熠熠生辉!

家长意见

李鑫平时喜欢读书,每次都能积极完成学校的读书任务。她读书写笔记,善于总结。参加"校园之星"评选后更加积极主动了。

签字:李继贵

班主任意见

李鑫同学成绩优秀,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喜欢读书,阅读面广,经常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符合"阅读之星"的评选条件。

签字:李华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二)

我是育才小学 3·7班的张淋凯,平时我特别喜欢读书,觉得读书就像我最爱吃的口香糖,甜甜的;读书也像我爱喝的牛奶,有营养,味道好,有了书的熏染,就觉得我拥有了自信与快乐。

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晚上妈妈都会给我读一两个故事,慢慢的我就爱上了读书,《童话故事》《小故事大道理》等,都是我喜欢的书籍,现在上小学三年级了,每天晚上睡前我都要看半个小时的书,还有平时下课时,我也会捧着书看,全家人都说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虫".随着年纪的成长,我从以前的只会看带拼音的小孩书到现在看《海底世界》《小学生作文》《中国少年儿童读本》等青少年书籍。随着阅读量的增大,我不但积累了很多精彩句段,我的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冯老师和王老师的宣传带动下,妈妈也很支持我的阅读爱好,陆续购买了好多书给我,这次暑假每隔几天就带我到图书馆去看书。课外阅读不仅丰富了我的课外知识,更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融汇到课外书籍所获得的知识中去。

虽然读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我觉得从书中能获得无穷的乐趣。因为书籍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后,我将在知识的海洋里继续遨游,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快乐。我"悦"读,我快乐!

张林凯

3·7班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二)

当我像你们一样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活泼开朗,积极上进。我也有许多兴趣爱好,但特别喜欢读书,读各种有益的书。《鲁滨逊漂流记》、《秘密花园》《十万个为什么》都曾与我为伴。

可渐渐随着年龄的增长,读的书却越来越少。直到前年过年回奶奶家时,看见她的床头居然摆着《开国中将》、《科学养生》等书。我随手拿起一本书,一边翻看,一边跟她进行简短的交流。她睿智的回答,开明的见解,令我钦佩不已。要知道奶奶那年已经八十二岁高龄了,虽然耳聋,可是眼睛不花。她开阔的心胸,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再次震撼了我。我想这一切得益于她的爱好——读书。我要向奶奶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那次从老家回来后,我赶紧去五星图书广场买了好几本书:有陶冶情操的《许我一颗兰慧心》、和《红楼梦》等。

我又在市图书馆办了借书证,每周都要去那里借书来读。随着去年《甄嬛传》的热播,我对清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借阅了《正说清朝十二帝》、《正说清朝十二妃》、《孝庄太后》、《康熙大帝》、《雍正继位之谜》等等。通过阅读雾 满拦江老师的《其实清朝很有趣》,对清史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当同事们讲解历史故事的时候,我也能略知一二了。

前段时间,我还读了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结合影视作品,我认识了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的关羽,智勇双全、英勇善战的赵云,奸诈狡猾的曹操,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周瑜,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让我我深深地迷上了三国。

第7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重要性;研究

一、重视阅读,夯实语文基础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关键,良好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拓展思维空间,增强想象力,激发学习兴趣,夯实语文基础。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如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知识面,有效地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但是,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如今,给书籍配上图片和由演员录制声音的“视觉小说”在日本很是流行。这种阅读方式看似十分有趣和直观,其实是剥夺了人们思考的权利。阅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思维重现的过程。即读者结合自身的人生体验,并通过阅读和深入思考,来与作者对话,重现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情景与思想。是一种深度的,心灵的交流。而这一过程,正是书籍显著优于其他如电视、电影等文化形式的地方。但是,当书籍单纯地以图片和声音给人以感官上的刺激,这种思考和思维的重现就荡然无存了。因此,只有真正沉下心来,面对看似枯燥的白纸黑字,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含义,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倾注的情感。

二、明确阅读目标,提高阅读效果

阅读时,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找准阅读目标,有针对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阅读,科学把握存在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含思想感情)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含文学样式、组材方式、语言特色)来理解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阅读才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形神”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

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我们“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我们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还可以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我们在不断的运用中砥砺自己的语言,使之趋向完善。

四、促进有效阅读,提高写作水平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句名言:“工夫在诗外。”强调指出写诗方法、技巧之外的生活积累,对于我们的写作尤为重要,而读书是写作的基础,生活的源泉。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也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笔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我们的阅读面,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散文时,阅读朱自清、周作人、巴金等人的名篇,洞悉其中的美质。在学习诗歌时,除了学习传统的经典名篇之外,阅读徐志摩、闻一多、臧克家等人的诗篇,体会诗歌的意象和音韵之美,此外,每年的寒暑假,阅读两到三部世界名著等。通过这些有目的的阅读,一方面积累了不少语言素材,同时也促使自己努力摹仿,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激发写作兴趣,全面提高写作水平。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向书本借鉴语言素材,对提高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于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至关重要。同时,学好语文必须在科学理念指导下做好阅读数量和阅读效果的有机结合,这是阅读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渐渐掌握一些技巧,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取更多的语言精华,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反观当今社会,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使人们的阅读越来越碎片化与肤浅化。各种各样的“成功学”、“养生学”、“心灵鸡汤”以其简短的篇幅和新奇的内容,来博取读者的眼球。这种快速化的阅读,似乎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实用的“知识”,实则只能白白消耗读者的时间。有人曾说过,“一个温暖的午后,一杯红花,一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书,这就是生活。”巴尔扎克曾亲临贫民窟来使自己笔下的环境真实可信;加西亚・马尔克斯沉浸在自己作品的世界不能自拔,路遥为书中角色离世而抱头痛哭。这样的情感绝不是两三分钟草草一瞥就能感受到的。而是作者、读者、作品之间一种深度的交融。经典的作品好比一们博学而孤高冷傲的隐士,他不会费尽心机讨你的欢心,只有当你愿意沉下心来,愿意付出时间,付出情感,他才会无私地倾囊相授。

第8篇

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的工作,我基本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材回顾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于2019年秋期正式试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

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轻叩小说的大门,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珍爱我们的家园,艺术的魅力,初识鲁迅。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这八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2-4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后也有思考题。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

“阅读链接”和“资料袋”,全册安排“阅读链接”4次,分别在2课《丁香结》、4课《花之歌》、8课《灯光》、25课《好的故事》;安排“资料袋”3次,分别在5课《七律.长征》、13课《穷人》、21课《文言文二则》。“口语交际”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全册共安排了四次,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单元,主题分别是演讲、请你支持我、意见不同怎么办、聊聊书法;“习作”是每单元都有安排,主题分别是:变形记、多彩的活动、笔尖流出的故事、围绕中心意思写、学写倡议书、我的拿手好戏、有你,真好;除了这8次专项习作外,课文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分别安排在13课《穷人》和24课《少年闰土》的后面。全册共安排“语文园地”七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在第二和第八单元各一次,“快乐读书吧”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一次。

本册教材未安排要求认的生字,只安排了要求会写的180个字。课后练习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在以往教材的基础上增设了“选做题”,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做或者不做。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做法

(一)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这一学期,我在这一方面狠下工夫。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本班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二)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与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六年级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所在。针对本班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我运用竞争机制,每星期评选一次学习之星,给予星星奖励。一个月后评选语文学习积极分子,这样促进学生自觉守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每日组织一位“小老师“领读,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本班学生上课热情高涨,自我组织领导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2.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六年级是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从作文的选题入手,以写童话、想象文为主,并且要求学生每周写两篇日记。我们班还积极响应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号召,在班级里建立了图书角,并要求学生每天在课外阅读课,午自习,放学后都坚持读书。在双休日里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要读书一个小时,并要写好读书笔记。针对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适当的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另外,积累大量的语汇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平日我要求学生随身携带积累本,见到好词好句时就记录在积累本上。经过近两个月的尝试,本班学生的词汇量大大增加,写作能力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3.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我注意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我再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通过班级的图书架让学生阅读许多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总之,本学期以来,我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长处,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的实践中,使每一节课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由于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学的经验的不足,本学期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

1、个别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写字习惯比较差,写的字不规范,也不工整,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等。

2、写作方面水平差异太大。班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浓厚,但优生与差生的差异比较大。导致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第9篇

一、双轨阅读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所谓“双轨”阅读课程体系,就是课内的教科书阅读教学一条“轨”,课外大量阅读一条“轨”,两条“轨”同时运转,同步发展。“课内学方法,打基础,课外练能力,求发展”,二者互为作用,相得益彰。

(一)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课程体系

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课程体系就是以新课标教材的单元主题为主线,以与教材相配套的课外读物和与主题相关的经典儿童阅读书籍和经典诗文为载体,压缩教科书的教学时间,改变阅读课堂教学结构,拓宽学生的阅读教学内容,学习感悟文本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自觉阅读、有思考地阅读、独立习作、有创意地习作的习惯,最终使其成为有思想、善表达的终身阅读者。

要想构建起指向阅读能力提升的教科书阅读课程体系,就要按照主题单元的形式引进教学资源,比如:与教材相配套的单元导语、诗文诵读、美文精读、成语天地四方面内容,与本册教材部分单元主题相关联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片段,以此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这样,就为基于每单元的教科书阅读教学的拓展阅读和背诵提供了基本保障。

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课程体系每单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单元导读(1课时)整体识字(低年级的3课时向高年级的零课时递减)以文带文(2~4课时)班级读书会(由低年级的1课时向高年级的3课时递增)经典诵读或成果交流(1课时)。

(二)课外阅读课程体系

课外阅读课程体系指的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而开发的儿童经典阅读作品书目体系、经典诵读篇目体系和教师自主开发的个性化师本诵读体系。我们在广泛查阅资料和调查学生的阅读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并下发了《烟台市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其中包括给每个年级的小学生推荐的文学类、科学类、人文类经典阅读书目和《三字经》、《大学》、《论语》等经典诵读篇目,为各学校和各位教师建立起适合本校或者本班特色的课外阅读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还鼓励教师根据本人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开发具有特色的经典诵读课程。目前,牟平区宁海中心小学的彭永香老师和李红梅老师分别开发出了“多维”经典诵读课程和“四季物语”经典诵读课程,芝罘区养正小学的逄文娜老师开发出了“中华成语千字文”经典诵读课程……

全市小学语文双轨阅读课程体系建设力图以儿童文学泛阅读引路,国学经典与古今中外诗文经典背诵奠基,儿童科普作品泛阅读穿插,为儿童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丰厚的阅读课程内容。

二、双轨阅读课程体系的基本实施策略

(一)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课程体系基本实施策略

1.依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训练重点,大胆统整教材

教科书阅读教学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现行教材主题单元内课文的教学,其重要的实施理念是“整体观照”,即教师在进行主题单元的教学时,不能以“篇”为单位,进行单打独斗,而需站在整个单元整体的高度,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好单元能力训练重点,并依据此训练重点统整教材,实施有效教学,达到教科书资源和拓展阅读资源效能发挥的最大化。

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间真情”主题学习内容时,牟平区的实验教师们深入解读教材,确定出了“体会形式不同的人间真情,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感悟作者运用灵活多样的表达方法表现人间真情”的单元训练重点之后,对文本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重整。在教学《古诗两首》时,为让学生真切体验王维与元二、李白与孟浩然之间深厚的友情,同时感悟到“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他们拓展引入了《送刘司直赴安西》和《江下行》两首诗。学生在硝烟弥漫、人迹罕至的荒凉安西与细雨如酥、杨柳青青的渭城美景的对比诵读中,在“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联系诵读中,感悟到了友情的真挚厚重和“借景抒情”写法的精妙。又如,在教学《搭石》一课时,他们一改传统的通过动作描写感悟生活中的“美”的教学思路,从整篇课文的篇章结构着眼,引导学生抓住与搭石有关的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的几件小事,层层剥笋,逐步强化,引导学生感悟到作者抓住平凡的小事物来表现人间真情的表达方法。在后面两篇课文的教学中,他们更是大胆取舍,不但将两篇课文放在一课时内教学,而且将排在后面的略读课文《卡罗纳》作为教学的重点放在前面来上,引导学生在内容理解的同时感悟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表现师生情、同学情的写作方法。然后在进行精读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学时,舍去其他,直奔重点,只抓住在余震中坚持进行骨髓抽取手术的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片段描写进行重点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细节描写的魅力。这样以单元整体训练目标为核心的教学内容重整,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悟到了不同的表达方法,在接下来的“真情故事”习作课上,纷纷思如泉涌,写下了生活中亲身经历或看到、听到的真情故事。

这样,常规教学至少需要7课时完成的阅读教学任务,他们在一节课的单元导读之后,用了3课时就高效地完成了。省下的3课时时间,为进行整本书的阅读、群文阅读和经典诵读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2. 依据年段训练目标,加强阅读策略的指导

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策略,并养成阅读的习惯,才能在持续而广泛的阅读中建构意义,获得知识,最终学会学习。课内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要求各个年级的实验教师,要把在课内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阅读策略的指导,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如在教学二年级《日月潭》一课时,教师为让学生掌握了解词语意思的多种方法,运用不同的方法引领学生了解词语的意思。在进行“群山环绕”词语教学的时候,教师问:“我现在就是日月潭,谁来做大山,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群山环绕?”这样,通过师生的合作表演,学生形象地了解了词语的意思。在进行“隐隐约约”一词的教学时,教师运用板画和语言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清晨日月潭云雾缭绕中一切景物时而显现,时而模糊的景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有动作表演、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学生掌握了这些策略,就为今后的独立学习奠定了基础。

3. 遵照语文学习规律,强化背诵积累

长久以来,烦琐的内容分析充斥课堂,学生学习活动结束后头脑中存留的只是文章的思想内容,而在语文学习能力方面的收获基本是寥寥无几。基于此现状,我们首先提出“给阅读教学减肥”的口号,要求教师要摒弃内容分析式的教学模式,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年段训练目标和教材的单元训练目标,确定一到两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自主进行批注学习,然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点拨。对于能有效达成训练目标的重点语段,采取漏词填空或者多形式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内化理解。并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创设与生活相关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将所积累的词语或句段进行学以致用,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功能。这样指向于应用的语言积累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敏感度。其次,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时候,都要拿出2~5分钟的时间,进行经典诵读内容的滚动复习和学习,以此强化学生的经典诵读兴趣。

(二)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基本实施策略

1. 师生共读,点燃学生对阅读的渴望

2011年4月,我们在牟平区新牟小学召开了全市小学语文班级读书会现场观摩会议。会议上展示的导读课、读中交流课和读后交流课,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第一次以班级读书课的形式走进实验教师的视野。2011年11月,作为一种新的语文课程形态,班级读书课被列入全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的参赛课型之一,进一步促进了班级读书课在全市的深入推进。班级读书课,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阅读由浅表性向深层次进展的催化剂,而充分的师生共读,是上好班级读书课的基本保证。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摸索出师生共读的“四步骤”操作法,即:检视阅读、基础阅读、分析阅读、反刍阅读。师生共读,目前已经成为我市实施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重要策略。为切实将师生共读落到实处,开发区实验小学等不少学校还在每天的不同时间,设置了大声读书给孩子听和持续默读活动。到了大声读和持续默读时段,默词语、背课文、做练习等语文活动都需让步。长此以往,阅读成为了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了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阅读热情持续增长

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很难坚持进行长期的阅读活动,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从而使他们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阅读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近几年来,我们实施市、区、校三级活动并行开展策略,努力在全市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我们下发了《烟台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读书活动的指导意见》,先后开展了全市“读书征文评选”、“书香校园评选”、“读书演讲比赛”等多种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引领下,不少学校和班级纷纷开展了富有特色的读书活动,如“校园读书节”、班级“书海竞帆”、“图书漂流”等活动,在整个校园营造起更加浓厚的阅读氛围。

3. 将经典诵读纳入课程,鼓励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经典诵读教材

第10篇

[关键词]古代文献 文献保护 文献保护技术 古籍保护

[分类号]G253.6

古代文献是不可再生、无可替代的资源。如何使现存古代文献得到合理的保护,是迄今为止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在长期的文献保护实践中,中国古代创造了系统化的文献保护方法和材料。现存古代文献多是经过世代递传,大部分保存完好或基本完好,足以证明古代的文献保护方法确实具有优良功效。一些保管条件较好的大中型古代文献收藏单位,应该借鉴古代的文献保护方法;而大部分保管条件简陋甚至恶劣的中小型古代文献收藏单位,应该更多地继承和借鉴古代文献保护方法。当然,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古代文献保护方法和材料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文献曝晒和浆糊中添加明矾两种方法,应用历史悠久而普遍,然而,前者使紫外线直接照射文献,后者则使纸张酸度提高,加速纸张的老化,缩短文献的自然寿命。因此,对于古代文献保护方法,我们要辩证对待,即在当代技术条件下,继承其优良的内容,舍弃其糟粕的成分。回归传统而不囿于传统应该是现存古代文献保护的基本思路。

本文拟讨论古代的文献收藏保护理念及防治水火、灰尘、虫鼠、潮霉、破损等方法的现实价值。

1古代文献保护理念: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

关于“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的文献保护理念,古代并没有清晰、明确的表述,但是这个理念贯穿于古代文献保护观念、方法和材料,我们可以从中抽绎出来。时至今日,“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仍然被奉为文献保护理念的金科玉律,显示出占代文献保护理念的恒久价值。古人一致认为,收藏文献一定要慎密、爱惜,防患于未然。中国古代所发明、使用的大部分文献保护方法,首先着眼于预防文献的损毁,充分体现了以防为主的理念。无论是水火、虫鼠、尘埃、潮霉,还是不当的翻阅,都会给文献带来程度不等的毁坏,这一毁坏可能在当时即是致命的,也可能是隐形的、缓慢的。保护文献的最好措施就是预防文献的损坏,而不是损坏之后的救治。唐代李泌、宋代司马光数万卷藏书,晨夕披阅数十年,都是“新若手未触”,是文献保存和利用的最高境界。

古代文献制作材料的选择和加工、盛具、装订,文献收藏处所的建造环境和材料,文献内部或文献收藏库房内部施放的各种药物,库房内部的温湿度和清沽度都十分讲究,以预防文献的损坏。在以防为主的前提下,对于已经损坏的文献,必须及时实施救治。救治的方法包括施放药物、装订修补、抖晾和翻检等;而防治结合,就是古代文献保护方法的综合应用。2古代文献收藏中水火的防治

作为有机物,文献的大敌是水火。引起文献火灾的原因很多,例如兵燹、火种、不慎、延烧、纵火、自燃、禁毁。兵燹和禁毁是文献收藏单位很难防范的,而其他方面914是可以预防的。古代文献收藏单位采取的有效防火措施是:①文献收藏处所建筑环境和建筑材料以防火为第一要务。古人认为,文献收藏处所建筑位置,首选之地是山林闲旷处,以远离火厄。清代徐乾学的传是楼占地亩许,远离人境和其他建筑。尊经阁一般在书院中轴线偏后位置,讲堂或祠区的上层楼阁也经常收藏文献;藏经楼也多在寺观的后面,或者偏远之处。其次是高墙别院,不能与内室、厨灶、办公之地相连接,按照徽州库楼式,四围石砌风墙,隔断内外。最低要求,也必须另造一宅专门收藏文献。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古代文献收藏者一致推崇石材,因为石头或许是古代最能达到防火要求的建筑材料。②禁止把火源带入文献收藏建筑之内。天一阁规定禁止持烟火者进入阁中。《焦山书藏记》、《丰湖书院书藏四约》规定禁止文献收藏处所内放置烟灯或吸食水烟。《藏书记要》、《藏书十约》都提出灯烛和纸篓等引火之物不能靠近或带人文献收藏库房,室内不设取暖的火炉火盆。③文献收藏库房旁备有水缸储水,或者附近有水源,以备急需。宋代宫廷文献收藏处所备有水缸。宁波天一阁位于月湖旁边,阁前凿有水池。明代虞守愚文献收藏处所建在水池中央。清代王士稹池北书库位于有水池的圃内。清宣统元年(1909年),学部提出图书馆馆址必须选择在近水远市、水木清旷、隔嚣尘之地,方无意外之虞。

收藏的文献一旦遭受火灾,古代只有以水灭火;文献遭受水火双重蹂躏,损毁程度更深,但是总胜于全部文献化为灰烬。今天的古代文献保护,只可借鉴古代预防火灾的理念和方法,而救治火灾,就必须采用当代先进的方法。

防水是文献收藏单位必须注意的事情。文献遭遇雨水、地面水或地下水,纸纤维消失,变成朽块。晾晒文献时,会面临突如其来的降雨。北方的司马懿晒书时就遭遇了大雨。而南方的叶德辉之所以反对南方农历七月七日晒书,一个理由就是恐怕暴雨骤至,不及防备。作为木植建筑,文献收藏库房顶部或墙壁可能会渗漏雨水,淋湿文献,或加剧室内潮湿;雨天如果没有关闭窗户,雨水也会飘进或流入室内。

古人积累了文献保护中的防水经验:建筑材料最好是石块,天然石洞更能防水;晾晒文献选择在晴天;晾晒时,把文献放置在木板上,遇雨时把木板和文献一起抬进室内,这样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抢救文献而又不至于慌乱中损坏文献。雨雪和湿气浓重的日子要闭紧窗户;文献收藏柜、架不得靠近窗口。这些经验,对于今天的古代文献保护单位仍然值得借鉴。

3古代文献收藏中灰尘的防治

文献收藏库房的灰尘来源很多,例如库房天花板和墙壁上散落的灰尘,纸、墨和浆糊等文献材料分离出来的微粒,通过门窗缝隙钻入的沙尘,读者和管理者随身带人的灰尘。灰尘对于古代文献危害很大,直接造成文献的损伤,并长期附着于文献上吸潮生霉。中国古代创造了多种多样防治尘埃的方法,并沿用到今天。

古明的夹板和函套是防止尘埃最常用的器具,于文献保护功效厥伟。古人认识到,北方适用函套,因为函套是以厚纸板为材料,以浆糊粘结而成,易受潮,易招惹虫鼠,而北方气候比较干燥,虫类也较少;也因为北方风沙大,函套可使文献隔离灰尘。而南方适用夹板,便于通风散热,因为南方气候湿热,沙尘较少。确实,北方使用夹板收藏的文献,的部分会布满积尘,南方使用函套收藏的文献,则饱受蠹霉之苦。

古人发现,放置文献的柜、架可以有效地隔离、防止灰尘;沙尘飞扬的日子,要紧闭文献收藏库房的门窗,因为沙尘无孔不入,风沙相随,沙随风人。

至少从明代开始,人们已经认识到,日常或集中的翻检和抖晾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防治灰尘污染文献的方法。古人认为,翻检文献,应该逐叶翻检,如果是书籍,也可以轻捏书脑处,使书口朝下,轻轻抖动多次。

当灰尘较多时,应用马尾或丝拂轻拂纸面;如果是积年尘埃,就要采取清洗的方法;清洗用水可以是清水、陈天水,也可以是浸泡了皂荚的水。通过化验我们知道,陈天水具有弱碱性,浸泡了皂荚的水可以辟蠹,对纸具有保护作用。

4古代文献收藏中虫鼠蚁的防治

造成文献慢性毁坏的主要敌人是蠹虫,还有鼠蚁。蠹虫使文献千疮百孔,毁坏纸张,湮灭字迹。鼠蚁对文献的损害,也很严重,尤以南方为甚。土木结构的、潮湿的、离水源不远的文献收藏库房,最易生白蚁。白蚁危害文献面积广。老鼠会爬到每一层文献架、柜,咬碎纸张用以做窝,在库房内繁殖,在文献上便溺。

从文献制作材料人手,制作防蠹的纸、墨和浆糊,显示出古代中国努力从源头上防治文献蠹虫。古人用防蠹药物染纸,这些药物包括黄蘖、靛蓝、花椒、四氧化三铅等,加工比较简便,浸染程序也不太复杂,今天可以利用占方制造染料或经由合成的植物染料来浸染纸张,以供文献修复之用。古代墨加入麝香、冰片或龙脑,既呈芳香,又可防蠹。至于浆糊,从唐末加入熏陆香开始,到五代的黄丹,宋元的楮汁、白芨、藜芦、皂角、茅香和茬香,再到明清的桐油、芸香、花椒、白芸香、苦楝子和百部草,古现的防蠹药物几乎都被利用了。这些防蠹浆糊,有的使用一二种药物,有的使用五六种药物,以防治不同种类的文献蠹虫,也防止浆糊自身的腐臭。

文献收藏过程中,古人发明了多种防治虫鼠蚁的药物及其施放方法,对此我们可以依据相关文献做一总结药物以草药为主,兼有矿物和动物药物。草药如芸香、灵香、木瓜、皂角、樟脑、苦楝子、荷花瓣、艾叶、香蒿、烟叶、兰花、芥菜,矿物药物如硫磺、雄黄、石灰,动物药物如麝香、黄蜡。药物施放的方法有4种:①在文献中夹放,上面提及的植物的叶或果实都曾直接或研碎装入袋中被夹放于文献内部;②在文献周围施放,即在收藏文献的柜、架内部或周围放置药物;③在炉内燃烧,产生辛辣的烟雾,主要是艾叶、香蒿;④在文献收藏库房地面铺洒,主要是炭屑、石灰、锅锈。古人禁止把食物带进文献收藏库房,保持库房干爽洁净,也可以防鼠蚁。

药物作用机理研究显示,上述药用植物所含化学成分比较复杂,有些成分如生物碱、挥发汕、甙类、有机酸大多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药理作用显著,可以杀虫辟蠹,对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常压下,绝大多数生物碱均无挥发性,所以含生物碱的防蠹药物,其性能良好而持久。挥发油常温下可挥发,具毒性,卡驱杀虫鼠和抗菌。挥发油类成分的含量有限,随着香气的挥发逐渐减弱以至于无,驱杀虫鼠的功效也随之减弱乃至消失,因此,现存古代文献保护中使用挥发性油类的防蠹药物需要定期更换。药用植物中的其他有效成分如甙类,同样具有一定的杀虫功效。

古人把翻检视为防治文献蠹虫的良方。我们山实际检验得知,翻检文献可以发现并驱杀蠹虫,经常翮柃可以避免蠹虫进入文献,或者破坏蠹虫的生活空间,他其不能停留存活。

古人特别强调文献收藏箱、柜材料的防蠹性能。他们推崇的材料依次为楠木、江西杉木、川柏、银杏,至于夹板,《藏书十约》认为梓木、楠木最好,不生虫,不走性,质坚而轻。出于经济和实用的考虑,我们建议当代的古代文献收藏单位使用樟木箱盛放古代文献。

5古代文献收藏中潮霉的防治

古人认识到,文献收藏建筑处所的位置不能选择低洼潮湿的地方,而应该在地势高隆之处,同时加高房基,或者建筑楼房,在二层存放文献,以尽量隔绝地潮。文献收藏处所建筑材料的首选是石头,因为石材隔热隔潮,可使建筑内部保持较稳定的、适宜的温湿度,有利于文献的长期保存。木植建筑内部不同部位不可能完全避免潮湿,所以有条件的文献收藏单位坚持不在潮湿的房间收藏文献。

文献抖晾是古代创造的最为有效的防治潮霉力‘法之一,值得后人继承和借鉴。我们试着总结一下古代抖晾文献的具体方法:首先,文献应该抖晾。如果曝晒,尤其是长时间曝晒,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严重损伤纸张,使得纸张变暗,过于干燥,字迹或图画色彩退化抖晾避免了阳光照射文献。为了达到抖晾效果,要选择在大屋下风凉处,或者四面通风的亭子内。其次,文献抖晾日期,南北应该有所不同。北方适宜于阳历七八月的夏季,南方适宜于阳历十月或十一月的秋季。再次,文献抖晾的日子要选择在晴天,不能湿气太重”,也不能过于干燥,湿气太重达不到抖晾的过于干燥,则会减少纸张中的自然滋润水分,导敛纸张受损,减少文献自然寿命。在自然状态下,纸内有适度的水分,以保持其正常状态。文献抖晾只是除去纸内所吸收的过多水分,不会过度降低纸内所含正常水分。再次,文献抖晾次数原则上多多益善。北方的贾思勰提倡在每年夏季晾晒文献三次,南方的梁鼎芬提倡每季晾晒文献一次,一年4次。最后,文献抖晾后一定要凉透才能入库,否则更容易滋生蠹虫。当然,在抖晾过程中,移动文献的动作应该轻柔。今天的古代文献收藏单位应该推广抖晾方法。

空气流通是有效的防治文献潮湿的方法。古人极力倡导文献收藏处所保持通风状态。具体方法是:库房前后要有窗户,并选择合适的时间启闭;南方阴雨连绵的日子,尤其黄梅季节,窗户要闭紧;农历六七月以后至冬尽春初,窗户宜经常打开。为了便于空气流通,文献柜、架尺度应该统一,排列要整齐疏朗,不能放置在窗口。

经常翻检文献可以释放纸张内部的潮湿,去掉文献上的灰尘,防治文献霉变。

自然条件下,库房内部尤其是底层和墙角自会潮湿。古人用一些自然物品吸除室内的潮湿,作为除潮的辅助手段,例如英石(范钦天一阁)、石灰(孙从添上善堂、叶德辉观古堂)。石灰或许有一定效果。寻找有足够的、长期的吸潮能力的物品,良非易事,古人所做的努力没有取得显著成效。

依据古代经验,一旦文献发生霉变,扫除霉菌足最直接的措施;如果是积年霉菌,就要进行清洗,其方法和材料如同清洗积年尘埃。6古代文献收藏中破损的防治

文献的破损可能是随时随地发生的过程。自然因素――例如纸的自然老化,灰尘颗粒对于纸的磨损,装订线或纸捻的断裂以及虫蛀鼠啮等会造成文献破损,人为因素造成的文献破损也很严重,例如不得其法地翻检文献会使纸的粘结处和书脊断裂,扯断装订的线或纸捻,撕裂纸张,无良的读书人从书中裁割自己应抄的部分(例如魏源。他还经常窃书,这让深受其害的龚自珍厌烦欲死)。如果架、柜里的文献排列过于紧密,抽出和放入时就会损伤文献;如果柜子狭小或架子每层之间高度不够,也会折皱损坏文献。

防止文献破损,古明了一系列方法:首先注意防尘,因为灰尘颗粒会磨损纸张;其次,翻阅文献的方法应该适当:翻阅前,手指洁净,不能有汗污;几案洁净,铺以薄褥。翻阅时,把书放在木板上,不用手托书,以免折断书脊或装订的线和纸捻。舟车中阅读,要放在方板上;不以手指撮起书页;不以指甲划痕;不折页;不把书分开摊在桌上,以免损伤书脊。不在吃饭时翻阅,以免食物溅到文献上。翻阅后,把文献回复原状,

轻轻放入柜中或架上。再次,为了避免文献皱折,柜子内架子中放置文献不能太密太紧。最后,无良读者会撕烂或者撕去几页,管理者一定要逐页检查归还的文献。

当然,防治古代文献破损最有效的方法是装汀和修复。文献装订是文献收藏中的必要内容。占人认为,文献装订的目的不在华美饰观,而是保护文献,即出于实用而不是美学的考虑,这个理念非常重要。文献装订的材料和方法,会因为文献收藏者的个性(情趣)、装订者的个性(技艺和审美)、文献的个性(原始或装订前的状态,材料的质地和颜色)而千差万别。《藏书记要》认为,装订书面用古色纸,细绢包角,订书眼要细,打得正,又要少,因为订眼多了会伤书脑,日后再订也会因为眼多而使书籍破损;天头地脚要空得上下适宜。订线用清水白绢线,双根订结,订牢嵌深,才能不脱而紧。页数较少的文献和宋元抄刻本,必须衬纸,外面加上护页。《藏书十约》特别提出,文献装订应该在春秋季进行,因为夏天装订者的汗水会滴落在文献上,汗中所含的盐分会引起文献潮霉。

文献损坏后,只有依靠修补才能收藏、利用和流传。古代创造了今天仍然被视为牢不可破的文献修复理念和方法。目前普遍认为,修复古代文献的最高境界是“整旧如旧”,令人惊叹的是,公元5世纪的贾思勰就已经认识到这个原则了。他认为修补过的文献,应该看不出修复的痕迹,即修复用纸与所修补的文献用纸一致,这种认识应该基于现实实践。《藏书记要》也强调修复用纸颜色应当和损坏的纸相适合。周嘉胄认为文献需要修复不可草率行事,“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古代文献修复中,不仅注意装订形式、方法和材料,而且注意纸张选择、浆糊配制并且都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中国古代创造的文献装订程序、材料、方法、工具和术语,大多沿用至今。

古代没有文献修复方案的提法,但是文献记载显示,文献收藏家和修复师在修复前具有修复效果以及实现效果所需要的方法和材料的设想。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并需要进一步发扬光大。笔者认为,今天修复古代文献,应该首先制订修复方案以明确修复目的,选择最佳方法,保证修复质量。7 结论

中国古代创造的文献保护方法,具有比较完整的体系,涵盖了文献保护观念、方法和材料,包括文献制作材料的加工、收藏库房的建设、存放器具的营造、日常藏用的管理、虫鼠霉变的治理、损坏文献的修复等,有效地防治了危害文献安全的水火、蠹朽、灰尘、污染、每烂、破损等,涉及文献保护工作的所有重要方面;而且,中国古代的文献保护方法与古代的文献形态之间完全适应,即古代的文献保护方法和材料完全基于古代文献载体、书写材料、装订形式和材料的物理特性,效果显著,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对于环境和文献,没有毒副作用,对于现存古代文献保护仍然具有现实价值。一方面,这些方法对于古代文献确实能够并且已经提供了有效保护,延长了文献寿命,充分发挥了文献蕴含的精神价值,也尽可能长久地维持了原件和附着于原件的文化意义的存在;另一方面,古代的文献保护方法在时间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够适用于现存古代文献保护。这些方法所赖以形成的文献物理特征,是附着于占代文献之身的。只要这类文献存世,这些方法就不会过时。现存古代文献系由过去沿传而来,也就是说,这些方法所保护的客体是相同的,客体所处的环境和存在的问题也未发生太大变化;面对同样的客体,面对基本相同的客体所处的环境和存在的问题,这些方法就不会失去价值,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相关的科学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周永年,儒藏说[c]//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北京:中华书局,1982:47―53.

[2]叶昌炽,藏书纪事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93.259.

[3]丁钢,刘琪,书院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06.

[4]孙从添藏书记要[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42―43.47.

[5]阮元,宁波范氏天一阁书目序[c]//李希泌,张椒牛,中国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北京:中华书局,1982:39―41.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阅读;课外阅读;思维

古人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开阔眼界,同时也是其作文素材积累的过程。而在新课标改革中,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每学期最少要进行25万字量的阅读,阅读有多重要可想而知。那么,教师能通过哪些工作实现课外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在课外阅读中放飞学生的思维?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久居兰室不闻其馨香,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仅仅表现在家庭教育中,在学校教育也是如此。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就需要一个适合阅读的读书环境,用环境触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可以在班级开办图书馆,选举图书角管理员,由学生自行进行管理,在班上推荐分享各自读过的课外书,同时向学生征集名人名言,张贴在教室墙面,打造一个书香四溢的教室,为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提供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爱好。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习惯形成的启蒙时期,教师需要重视这个阶段对孩子阅读的引导教学,帮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借助学生原有的爱好进行,比如,利用学生喜欢通过电视收看动画片的特点,在课堂上邀请学生给大家讲述他知道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在书的海洋里畅游,还有更多更精彩的故事,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三、由课本向课外阅读拓展

课外阅读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在现下儿童读物市场泛滥的大背景下,快餐阅读充斥着市场,学生读物虽然种类多,但是从内容上看却参差不齐,对学生该读什么书,需要教师进行干预性引导。

(一)以课本为中心,开展主题阅读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围绕课本中涉及的主题内容,为学生推荐类似的文章,供学生阅读。比如,在学习了《王冕学画》的励志故事后,可以以名人趣事为主题,推荐学生在课外翻阅更多的名人事迹,了解这些名人成功的原因,从小故事中学习他们的品德,完善学生的个人品格。

(二)以课本为引子,开展系列阅读

在我们的课本上,包含有古诗词、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各种类型的美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本涉及的不同类型,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阅读推荐。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童话寓言故事,可以将《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儿童读物推荐给学生,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推荐一些意境优美的散文或者诗词,鼓励其进行阅读并摘抄,为作文积累素材。

(三)以课文为线头,开展拓展阅读

语文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列出了许多优美的文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在阅读课本这个例子过程中,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并获得审美体验。”教师不能在学完一课之后就算了,而是要以学过的这篇课文为线头,牵出更多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得到有效的运用。比如,在学习《初冬》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北国的雪》等同样写冬天情景的精美文章,让学生分析文章是怎样写冬天的,与课本《初冬》作比较,两者在写冬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看到过哪些描写冬季的文章,相互推荐,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四、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小学生刚接触语文时间并不长,阅读量小,对如何进行有效阅读一无所知,无法分辨出哪些是好,好在哪里,仅仅凭着个人的爱好进行阅读,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然而课外阅读并不同于课内阅读,教师并不能直接参与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中,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搜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出解答,同时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阅读方法的讲解与运用,使学生了解对不同的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需要细细品读文章就用精读法,对查阅资料则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互动

(一)角色扮演深化阅读效果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表现欲望,同时这也是他们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高峰期,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比较能接受并感兴趣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的发挥。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形式帮助学生强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进行《晏子使楚》的学习时,可以组织班级学生排练话剧,将角色分派到个人,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编剧排练,激励学生去深入阅读,对文章中的人物形成自己的个人见解,并通过肢体语言再塑出来。

(二)读书交流会进行思想碰撞

和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一样,小学生的阅读大多是出于好玩,读了之后很快就抛在脑后了,通过开展读书交流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阅读一本书后收获了什么,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同时在交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

读书交流会还为学生彼此分享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以及自己习惯的阅读方法提供了一个平台。

(三)以竞赛的形式触动学生

平常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中间开展竞赛等方式,设置各种类型的问题,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使学生明白,许多我们不知道的问题都可以在书海中寻获答案,触动学生读书的欲望。

六、重视家庭亲子阅读的引导

学生的课外阅读还需要争取家长的支持,无论是家长在物质上的支持学生,还是在精神上陪伴学生,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教师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指导家长帮助学生培养阅读习惯,同时可以给家长推荐书目,由家长有选择性地帮孩子进行课外读本选择。在平常的家长会上,也可以鼓励家长彼此分享自己在亲子阅读中是如何做的,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对外部世界认识的一个重要渠道,无论是对学习还是对个人人生阅历的丰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需要引起重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第12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一阐述表明书作为学生的精神食粮,其内容和数量影响着学生生命发展的质量。学生阅读材料的现状如何?实施课程改革之后,我们针对本市学生个体藏书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课程改革初期,学生藏书类别主要集中在单篇作文集、阅读类作文与仿写类作文上,表明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功利意识浓厚;伴随课程改革的深入,故事书逐渐走进家长、教师与学生的视野,变成主流,其风趣幽默的内容迎合了学生化解沉重课业负担的需要;之后,畅销书风靡校园,《谁动了我的奶酪》等系列读物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最近,经典阅读来势迅猛,《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应试教育、流行风潮与出版商利益驱动的共同影响使得学生在阅读什么书籍上基本处于被动状态,没有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此外,学校缺乏统一的规划,也使得学校阅读教学效果欠佳。

小学生阅读一般都要经历两个阶段。学生通过自由阅读、大量阅读,在眼界开阔、知识增长的同时,提升对阅读的兴趣,实现第一次质的飞跃;当学生有了强烈的阅读愿望并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后,往往对图书产生痴迷,阅读能看到的所有材料,饥不择食,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好书,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阅读质量,实现第二次质的飞跃。不管是第一次质的飞跃,还是第二次质的飞跃,阅读材料决定学生阅读兴趣能否被激发与保持,决定学生能否通过阅读来实现习作、兴趣、习惯、辐射社会等效益。因此,“增量阅读”实验首先从解决学生的阅读材料入手,采取选读和自编两种方式,力求实现内容的广泛性与形式的趣味性,形成系列化、经典化与多元化的阅读材料。

一、优选必读书目,做到增量增效

必读书是介于语文课文和学生自选读物之间的书籍,阅读必读书能够帮助学生巩固阅读方法、增强阅读语感、形成阅读习惯。

1.同步阅读文本

在“增量阅读”实验中,我们设有单元集中增量阅读课,选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印的《同步阅读文库》供各年级学生使用。这套文库是采取与教科书单元相呼应的方式编写的,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视角而开发和设计,在内容上与教科书完全同步。

教师结束教科书每一单元内容的教学之后,延续这一单元主题,引导学生集中阅读《同步阅读文库》中的文章。一般情况下,教师一节课可以安排3~5篇同主题的文章,采用学生自读、合作读议、自主运用的教学策略。

2.学生必读书籍

组文或者整本书都可以成为必读书籍,这样可以逐渐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他们的阅读量。现在本市的大部分小学采用的是选读书籍。因此,在各个学校的支持下,本市教研室在广泛征求学生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合不同学段学生阅读的书籍,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制订了《灵宝市小学生必读书目一览表》,共24本图书,每个学段8本,大约250万字。必读书目的列表中含有适合的学段、阅读进度、类别、书名、作者(或译者)、字数等信息。文学类图书,以国产读物为主,如《稻草人》、《三毛流浪记》、《三国演义》等,但也不乏优秀的外国经典名著,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书的教育》、《数学家的眼光》、《昆虫记》等。考虑到低、高段学生的阅读实际,选取的必读书目也增加了一些注音读本、绘本与文言读物,这就会让每位学生都能阅读到自己喜欢的图书,在广泛的图书阅读中汲取营养。

3.图书定期流转

为了保证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本市采取学校购买、学生阅读并保管、班级与年级间定期流转的方式。例如,本市实验小学购买60多套图书,共3 000余册,全部赠送给学生供其阅读。每周五是学校的“快乐阅读日”,学生手捧好书和教师一起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每月相同年级的各个班级要交换一次书籍和学生的读书卡。读书卡上记录着学生的阅读时间与阅读感受,有时还会有一些友好的阅读提示。

实践证明,这种赠书阅读、交换阅读的方式,不但深受学生欢迎,而且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既能保证阅读的数量,又能保证阅读的质量。因为书籍要定期流转,学生爱书、护书的良好习惯也逐渐形成,“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效应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读书卡的传阅更成为一种无声的、跨越时空的交流。

4.定期更换阅读社团的名称

为了创设优良的阅读氛围,让书籍成为强化学生联系的无形纽带,各个班级要根据阶段阅读内容,尊重多数学生的意愿,选取一个与书籍相关的名称来命名阅读社团,或是书名,或是作者名,抑或是主人翁的名字,如“鲁滨逊班”、“石溪书社”、“马小跳智慧屋”等,并定期更换。这些阅读社团的名称会记录学生阅读和进步的足迹。

二、自编“三百读本”,提高阅读品位

根据语文阅读实验的需要,教研室语文组和本市第一小学合作编印了一套适合三个学段学生阅读的“三百读本”,即《百家短语》、《百家诗词》和《百家美文》。

在选编阅读文章时,我们按照语文教学课标的要求,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语文的学习规律,坚持甄别与筛选优秀传统文化、送给学生健康精神食粮的原则,运用统一规划、分段实施、循序渐进的策略,内容涵盖短句、短文、诗词、长文等。此外,选编的阅读文章也充分重视了本土资源优势,增加《道德经》的内容,皆因老子在本市的函谷关著五千言《道德经》。每个“百”里各有300篇(首)文章,共约150万字,“举三反一”,用“三百读本”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百家短语》中的文章内容选自《增广贤文》、《论语》、《笠翁对韵》、《识字儿歌》、《成语儿歌》等书,按照文章的出处或主题分为若干章,每章根据课堂安排与要求分为若干节,如《识字儿歌》、《三字经》、《对韵歌》等。每篇文章都带有拼音,配有插图,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读通了儿歌,而且会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增加了识字量,巩固了识字方法。为此,在有条件的班级和学生中,许多学校都进行了适度的语言运用训练。

《百家诗词》收录的是不同朝代的精美诗词,如《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歌》及唐诗宋词,还有一些现代儿童诗,按照章节进行编排,古诗词配有译文。将译文和原文进行对照阅读,既能让学生巩固已有的学习方法,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增量阅读。根据学生学习与阅读水平的差异,选取的阅读文章可以区分出必背的和选背的句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进行文化积累。《百家诗词》的教学方式以诵读为主、以积累和运用为辅。凡是学生个体借助译诗或现有知识和方法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凡是学生互相交流就可以完成的阅读任务,教师也不会给予任何提示。

《百家美文》借鉴了北师大版教材主题单元编排的形式,从特定主题出发,选取美文,然后根据主题组成章节,如亲近自然、文化遗产、体育精神、诚信等。每篇文章后面附有一个有价值的议题,便于学生思考与交流。这样的选文方式具有广泛性、多元性、经典性的特点,不仅有北师大版教材以外的其他版本的同年级课文,也有现、当代著名作家的名篇,更借鉴了地方资源。

为了配合学生的阅读,本市第一小学在每个教学楼前都安装了全天滚动播放精美词句的电子屏,学校的楼道走廊也被分成了个性化的诗意空间。学生时时处处地感受着浓厚的阅读氛围,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祖国文化的浸润和情感思想的熏陶。

三、推荐选读书目,鼓励个性阅读

规范化办学和高效课堂改革能够让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增加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特别是“单元集中增量阅读”和“共读一本书”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方法。为了满足学生日益高涨的个性化阅读的需要,推荐选读书目就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主要途径,三个学段共45本书,其中第一学段10本,第二学段15本,第三学段20本,由文学、科普和人文三部分构成。相对必读书来说,选读书的内容更加全面,表达形式更加多样,还包含了科普类的图书,增加了国外作品的比例,如《神奇校车》、《动物王国大探秘》、《森林报》、《父与子》、《亲爱的汉修先生》等。

虽然选读书籍采用以学生自由、自主阅读为主的教学方式,时间也集中在课外与校外,但是教师仍然不能放松对学生阅读质量、阅读内容和阅读进度的监督。每一学期,各个学校的班级或年级都会设计规模不等的展示活动,如“好书我推荐”、“《狼王梦》阅读交流会”、“我眼中的李白”、“月读悦美”等。此外,教师要积极和家长联系,倡导亲子阅读,在“书香家庭”的创建过程中推动学生进步。

每个学期,本市的一些学校会举办全校性的大型读书义卖活动,吸引大批学生与家长参加,“好书漂流”就变成了学生间一种新的阅读方式。荐书求书,以书易书,一本好书在学生之间进行传递,经典诗文的书香跨越空间在校园和家庭间弥漫,大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升他们的阅读鉴赏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