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产品质量论文

企业产品质量论文

时间:2022-12-16 14:44: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产品质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产品质量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安丘模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安丘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提高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论文参考。去年4月份,山东省政府在安丘召开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现场会议,把安丘的做法确定为“安丘模式”,在全省推广。

1.主要做法

实施区域化建设,就是从源头控制和基础工作抓起,从出口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入手,通过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全过程监控,逐步在全市形成符合国际质量标准要求的出口农产品种植养殖区域,把住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道关口,从根本上确保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主要抓了“五个体系”建设:

1.1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

在严格实施已有国家级、省级标准的同时,研究制订了与农产品质量标准相配套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33个,参照出口国食品卫生标准制定了200多个生产标准,形成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按照“基地规模化、形式多样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已建成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30万亩、果品基地10万亩、标准化养殖基地400个。对所有基地,实行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织生产、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收购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保证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全部按标准化要求实施。

1.2健全控制管理体系,搞好农业化学投入品的源头控制和规范使用

坚持把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管理作为实施区域化建设的关键措施来抓,制定出台了《安丘市农药管理办法》和《安丘市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专供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农业化学投入品供应管理体制,一方面,强化对标准化基地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供应管理,建设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店。论文参考。在专营店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在基地配备植保员,指导规范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目前,已建成市级农药兽药专营总店1处,镇和农村社区直供店67家;设立市级化肥专营总店1处,镇和农村社区专营店60家。另一方面,加强对全社会化学投入品市场规范管理,确定15家化肥、农兽药批发企业,负责全市化学投入品的网络建设和批发供应,净化规范社会化学投入品使用的大环境。

1.3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为区域化管理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一是健全区域化管理科技服务组织。整合农业、畜牧、林业等职能部门的科技人员,落实区域化管理科研课题,积极开展良种的引进选育和试验示范,以及新农兽药的测试和推广应用。二是加强区域化管理的宣传培训。目前,已聘请检验检疫、农业、外经、畜牧等方面的专家进行骨干培训20次,培训人员2万多人次。通过电视台开辟专栏、编发科技宣传册、开展科技下乡等形式,培训农民10万多人次。三是开展区域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成立农业专家顾问组,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110免费服务热线,建立“安丘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110”网站,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321个,在全市形成了以农业、畜牧、林业等职能部门为龙头,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协会和生产合作社为纽带,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点面互动的科技服务网络。

1.4健全检验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对已有的农业、畜牧、质监等检测资源进行整合,建设了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重点蔬菜生产区和批发市场建立了快速检测点;在外贸食品公司成立了山东省首家自有出口蔬菜检测中心;在凌河镇、新安街道分别建设了高标准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企业检测资源为主体,农业、畜牧、质监、环保等部门检测机构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的检验检测体系。基本实现了出口农产品从农资、土壤到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全过程、无缝隙的监控和检验检测。

1.5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形成区域化管理整体推进机制

在国家出口检验检疫部门的指导下,建立了政府主导、龙头带动、部门联动、全民行动“一导三动”的区域化管理推进机制。政府主导,发挥好政府统筹协调、行政推动作用,制定实施规划,加强政策扶持,搞好组织协调,实施联合执法和监管。论文参考。龙头带动,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为支撑,扩大基地规模,提高基地管理水平,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示范带动区域化管理的开展。部门联动,根据区域化管理的总体规划和重点工作,明确相关部门在区域化管理中的职责,做到既各负其责、分工把关,又协作配合、执法联动,强力推进区域化工作开展。全民行动,通过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农产品安全意识,真正调动全体农民群众参与和支持区域化管理的积极性,形成了区域化管理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2.初步成效

2.1创新了管理模式,建立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

通过组建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协调组织和机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了政府部门的人力、技术和执法管理资源,形成了长期稳定、联合协作、富有成效的工作机制。

2.2扩大了标准化基地规模,降低了基地建设管理成本

全市标准化基地由原来的6.5万亩扩大到30万亩,有效解决了企业基地过于分散、管理费用过高等问题,降低了基地建设管理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每建设一个300亩的标准化基地,可节约7.8%的用地,每年节约管理成本10万元,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成本降低15%。

2.3提高了安丘出口农产品质量和知名度,扩大了农产品出口创汇

安丘区域内各类蔬菜的药残检出率(含药残达标蔬菜)由实施区域化以前的17.2%下降到目前的2.4%。供港蔬菜从未发生投诉问题。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今日关注》、《东方时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大公报》、山东电视台等栏目对安丘市实施区域化建设的做法进行了宣传报道。

2.4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环境

规范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有效地控制了农业污染,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

2.5培育了新型农民,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通过开展区域化建设,对农民进行大规模教育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了大批新型农民,壮大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柠檬市场,信息不对称,货币投票,信任品,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一、引言

得益于乳制品消费在城乡市场的普及,中国乳制品制造业获得快速发展,其行业的销售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在乳制品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乳制品出现了较多的质量问题,影响比较大的事件,如2004年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2005年的雀巢的“碘超标”,2006 年的光明山盟的“过期奶”等事件,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其中2008年的乳制品质量问题最为严重,对消费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侵害消费安全信息不对称,打乱消费秩序,使消费信心受到重挫,消费量骤降,行业内的涉案企业几乎遭遇灭顶之灾。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乳制品行业在消费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获得快速发展,同时也伴随着频频出现的质量问题。比较这些乳制品质量问题,我们发现乳制品行业的产品质量问题愈演愈烈,每次事件的发生都或多或少存在人为问题。随着政府监管力度的阶段性加强,产品质量会有所提升,但却不能阻止奶制品质量问题事件的再次发生。

2010年,随着奶制品消费信心逐步恢复,整个行业开始复苏,行业增速开始回升,但质量行业质量问题并没有圆满解决,因此有必要回过头来认真审慎的研究中国奶制品市场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对于今后整个奶制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同时,作为转型时期的中国,乳制品行业出现的问题亦在许多行业发生过,因此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可以折射出其他行业的发展,对其他行业具有一定的反省和借鉴意义。

二、中国乳制品“柠檬市场”的形成

经过对中国乳制品市场的研究发现,中国乳制品屡次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市场已逐步柠檬化,并有进一步深化的趋势。下面将分析中国乳制品市场是如何演变为“柠檬市场”。

从消费市场的供应情况来分析,中国消费市场经历了商品短缺市场到商品过剩市场的过渡。当中国处于商品短缺市场时,我们可以认为乳制品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主要掌握的国家手中信息不对称,这时处于国家严密掌控的企业不会出现较大的质量纰漏。国家将企业推向市场,减少行政干预时,行业内众多企业涌现出来,消费市场演变为商品过剩市场。市场中企业的行为更多的受到消费者“货币投票”选择的影响论文提纲怎么写。在中国,消费者用“货币投票”时,更偏爱用低廉的价格来购买商品。

国外经济学家根据商品质量信息获取的难以程度,将产品分为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搜寻品是指消费者购买之前去搜寻和寻找,且在购买之前消费者已大概知道这种产品的质量。经验品是指消费者只有在购买之后,在使用和体验过程中才能了解的产品质量。信任品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之后,也很难知道其质量。按照上述分类方法,很显然乳制品属于信任品,消费者在食用后也很难获知产品质量。因此,乳制品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对所交易的商品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

当我们对乳制品视为“信任品”进行分析时,我们给出了两个假设:乳制品行业的信息不对称和质量参差不齐。在接下来的分析中,由于乳制品行业天生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我们在信息不对称的假设前提下,分析乳品市场的另一个假设前提——产品参差不齐是否成立。这两个假设前提也是“柠檬市场”的基本特征。我们将用这两个假设前提来判别中国乳制品市场是否柠檬化,以及柠檬深化。

根据现实交易过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当消费者无法区分产品质量,而只能将价格作为产品质量的唯一衡量标准时,消费者用“货币投票”时,往往会出现“逆向选择”,使得高品质产品企业难以得到相应回报信息不对称,而低品质企业的产品又倍受青睐,低品质产品开始逐渐驱逐高品质产品,从而促使低质量产品充斥市场。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争夺市场,其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道德风险,即生产低质产品,按相对较低的价格出售。这样在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共同努力下,乳制品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低质量产品泛滥。2004年,阜阳出现严重劣质奶粉问题,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作用的产物。当消费者频频以市场价格购买到低质乳制品时,乳制品市场逐渐开始“柠檬化”了。

随后的几年中,我们认为消费者在购买乳制品时是相对理性的。与之前相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一定变化,其在购买过程中,为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伤害,基于信任的基础上选择知名品牌企业生产的乳制品。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蒙牛、伊利和光明等民族品牌乳制品公司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占领全国大部分市场。

一般认为,知名品牌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经济优势。为保持和宣传品牌承诺,这些企业往往需要比一般企业要多支付一定的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减了其规模经济优势。在知名乳制品企业迅速扩张过程中,“货币投票”的“逆向选择”使行业内的竞争沦为低层次、同质化的价格竞争,削弱了各乳制品企业的品牌差异。理性消费者在几大品牌乳制品企业的产品中作出选择时,品牌就不会成为决策的关键因素。当品牌承诺并未给品牌商带来较多的收入,反而会带来一定成本支出时信息不对称,在面对生存压力、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下,道德风险发生,品牌产品丧失本该具有的品质,市场中高品质的品牌产品更多的滑向劣质品的深渊。这时市场中低端产品泛滥。2008年,当中国知名奶业巨头发生“三聚氰胺”事件时,我们认为中国乳制品市场上大量充斥着劣质品,“柠檬市场”深化了论文提纲怎么写。

三、中国乳制品“柠檬市场”的黑洞

(一)与传统理论相悖

按照1970年,阿克洛夫的经典论文给出的结论,当一个市场中存在高质量商品被驱逐,低质量商品不断占据市场时,在如此“逆向选择”的反复循环中,这个市场将逐渐萎缩,甚至消亡。这个过程可以看做是消费者在“柠檬市场”消费过程中“货币投票”的结果,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

从中国乳制品市场的实际情况分析,我们发现呈现“柠檬化”的乳制品市场并没有自动消失,其市场规模反而越来越大,并从少数企业行为演变为整个行业规则,众多知名乳制品生产企业不断掉入“柠檬市场”这个黑洞。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虽彻底打破了“柠檬市场”,但这是在国家监管机构主导下完成的。中国的实际情况显然与先贤们的研究结果不符。

(二)乳制品市场柠檬深化的诱因

为什么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先贤们的研究成果迥异?我们认为先贤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验品,经验品是指消费者只有在购买之后,在使用和经验过程中才能了解的产品质量。消费者在购买“经验品”,消费之后,可以明确的知道其是劣质品信息不对称,那么理性消费者就不会多次上当。我们研究的乳制品是“信任品”,消费者在购买,消费之后,或者消费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若不借助先进的检测设备不能分辨其真伪。因此,在购买乳制品时,即使是理性的消费者也不能避免多次上当。乳制品市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是其不断柠檬深化的原因之一。

中国“柠檬市场”未在“逆向选择”中逐渐消亡的又一原因是中国乳制品消费市场巨大,而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更偏爱 “柠檬市场”的价格,当然前提是消费者并不知道其所购买的产品是劣质品。当消费者的购买方式成为知名乳制品企业+“柠檬市场”价格时,中国的知名乳制品企业势必跌入这一黑洞。

结合中国的监管和处罚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乳制品市场呈现柠檬深化,与监管和处罚有着一定关系。我国乳制品安全带有非常强的短期行为色彩,当较大的质量问题出现后,国家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进行自上而下的处理,产品质量在短时间内得以提升。一段时间后,产品质量问题将再次出现。在处罚方面,政府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轻,违法收益大于违法成本,处罚过后部分企业依然重抄旧业。这样处罚未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2009年,部分地区又查出一些企业使用尚未销毁的“三聚氰胺”奶粉生产乳制品,就很好的说明了乳制品市场上短期强烈的监管行为和处罚结束后,质量问题再次出现。

因此,中国乳制品“柠檬市场”没有通过“逆向选择”消失,反而越来越膨胀信息不对称,可以认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通过“货币投票”的理性消费者表现出对“柠檬市场”价格的极度偏爱,大量购买劣质品,使其市场保持快速增长,从而使乳制品“柠檬市场”不断深化。中国乳制品市场的监管特点则是间接造成“柠檬市场”深化的推动力。

四、破解之策

(一)消除信息不对称

1、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从意识形态领域和实践中来解决信息不对称。从意识形态上分析,经济主体信用缺失,会影响社会心理。当失信者的失信行为没有得到足够的惩罚,而没有起到警示作用时,这会让人们产生普遍的仿效心理,从而恶化社会道德环境。这样就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树立诚实守信的观念。

在实践中,产品信息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就要求政府担负起提品质量信息的责任。由于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信息渠道的不顺畅和信息来源的不可靠,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搭建社会信用体系,理顺信息渠道和信息来源,从而克服市场失灵论文提纲怎么写。为此,政府有必要构建企业、个人、第三方机构和政府部门四位一体的信用体系。

2、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在消除信息不对称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中国的信用信息是存在于多个部门中,银行、工商、海关和税务等都建立了各自的信用体系,而行业协会则掌握了较多的企业生产方面的信息,这就使信息共享成为一个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若行业协会能在政府支持下,将这些信息整合,并共享和出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3、实施品牌战略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品牌是识别产品质量的重要媒介。品牌本身不会改变商品的使用功能信息不对称,但其作为一种信号机制,通过品牌承诺,可以将优质品和劣质品天然分开。品牌带给消费者传递“正的”信息,使消费者认为知名品牌即代表质优产品,使消费者对其产生信任和认同。生产者在建立和维护品牌时,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合的品牌承诺,生产出符合质量的产品。这样在品牌战略下,可以尽可能的消除信息不可靠,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二)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要彻底解决乳制品行业的“柠檬市场”问题,国家需要建立一套长效监管机制,具体来说是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程序。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我们对于控制乳制品质量的各个环节都有一套运行机制,关键是我们如何将这单独的运行机制整合到一套大的制度中去,作为大制度的每个环节而存在。然后大的运行制度要规律的运转起来,当出现问题时,需要将出现问题的环节放入整个大运行制度中进行考察,以便优化整个大制度。这样就可以用制度管理市场,而不是单存的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来干预市场,避免监管的短期行为。

参考文献:

《“柠檬市场”中的品牌战略》刘卫华《销售与市场》营销版2008年12期

《“信任品”的信任危机与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政策建议》王威杨敏杰《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年03期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江苏泗阳

泗阳县从2002年开始进行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6年来,该县一直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发展至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由于一些客观方面的原因,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要求。现就泗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1现状

1.1进行了三品认证(认定)工作

泗阳县从2002年至今,共完成无公害产地认定1.67万hm2,无公害产品50个;绿色产品4个,面积266.67 hm2;有机食品1个,面积53.33 hm2。

1.2进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泗阳县从2006年开始对农产品(主要是蔬菜)生产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产品销售(批发和零售)市场和初加工企业进行监管,并建立监管档案。现在该县的农产品(主要是蔬菜)生产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和初加工企业基本能按照规定进行生产、加工、销售,并建立较为完整的相关档案。

1.3进行了农产品检测工作

泗阳县从2004年开始进行农产品(主要是蔬菜)检测工作,主要是采取速测灵、速测仪进行速测,同时配合省、市检测中心进行抽样检测和例行监测。

1.4进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工作

泗阳县从一开始很就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工作,6年来,该县通过电视、报纸、下乡讲课等形式对农户和消费者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培训。时至今日,该县的农户和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2 存在的问题

2.1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农产品的生产涉及的范围广、时间长,优质优价尚未显现,受利益驱动,生产者不愿花费太多的金钱与精力在质量安全上下功夫。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劳力绝大多数外出务工,留守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客观上也难以按无公害要求去组织生产。广大的消费者虽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但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仍以购买便宜产品为主,多数消费者对品牌产品很少问津,事实上即使是发达地区的农贸市场晚上闭市前购买便宜蔬菜的大有人在。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建设虽然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但相当一部分地方仍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真正落实到过程之中[1]。根据随机调查,大部分农户虽然知道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概念,但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完全顾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部分农药使用仍十分普遍,安全间隔期制度不能完全执行;在化学肥料的使用上存在误区[2]。重施无机肥,忽视有机肥,大量施用氮磷肥,很少施用钾肥,造成氮磷过剩,钾素不足,土壤中的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调,既浪费了资源,增加成本,又破坏了土壤结构。

2.2检测力量薄弱

泗阳县现有的检测设备主要是对农产品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定性测定,不能定量,且干扰因素较多,检测结果误差较大。检测人员不能专职开展工作。

2.3监督部门不明确,种植效益不高

目前,泗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由县农林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部分同志兼职承担,未成立专职机构,工作中难免会出现顾不过来的现象。虽然泗阳县近几年来,成功申报了一批无公害粮油、蔬菜、畜禽等农产品,但真正打出品牌创出效益的为数不多。

3原因

一是宣传不到位,种植户素质有待提高。种植农户一向先注重农产品产量,退而求质量,且种植户对农产品质量也只是以好看、好吃为依据,很少顾及其中的营养、有害物质等因素。二是人员不足,难以对农户生产进行有效监督。泗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一直注重申报,而对申报成功的产地、产品缺乏正确引导,多半是呈无人管理状态。三是体制不顺,误时误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为多部门管理,相互协作,而一旦出现问题则互相推诿,最终误时误事。四是经费不足,难以承担重任。作为农业大县,现有的检测人员及检测设备很难适应其发展要求。受政府财力的限制,投入的资金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农业环境监测、“三品”基地建设、“三品”品牌申报认定、市场准入检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定点抽检等公益性、基础性工作的需要,亟待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投入机制。

4对策

4.1加强宣传,提高种植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种植农户是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基础,离开种植农户,谈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则是一句空话。针对当前农村主要以老人、妇女为主的劳动群体,对其不能只发放一些资料,要有耐心搞好试验示范,做给他们看,带着他们干,全过程全方位地搞好服务。

4.2加强监督机制建设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不仅要对农户生产进行监督,还要对农资市场进行管理,尤其是高毒、高残留农药要严格管理。对无《高毒农药销售许可证》的单位严禁销售高毒农药;对有《高毒农药销售许可证》但不执行其有关规定而随意卖药的,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要吊销其《高毒农药销售许可证》。

4.3理顺体制,互相配合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单位,全国应有一个统一管理模式,如对未加工或初加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由农业部门负责,对深加工或已是熟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由卫生部门负责,对假冒伪劣缺斤少两的农产品由工商或质检部门负责,从而避免出现一些互相扯皮的问题[3-4]。

4.4加强检测设备建设,培训或引进专业的检测人员

引进必要的检测设备和专业的检测人员,是衡量泗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是否达标的重要环节,也是随时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于造辉.丹东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设想[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0(2):163.

[2] 薛宇,刘玉然,孙振国.邹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9):354,356.

第4篇

关键词:统计;企业;重要性

一、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1、统计工作的特点

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人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二是综合性,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既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

2、建立统计工作制度的重要性统计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的确立,二是统计内容及计算方法的确定,它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对企业而言,具有以下作用:

2.1)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和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不仅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又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或称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2.2)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和结构。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

2.3)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包括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从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2.4)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和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

二、统计的观点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重要性

2.1是质量管理的依据

产品的质量取决于技术进步,但是在技术攻关,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同时,不能忽视管理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管理为生产服务,必须适应生产的需要。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必须要有建全的规章制度,对质量水平和工作水平有动态的及时的了解。产品的质量如何,员工的工作质量如何,都要通过统计来完成。多层次、多层面的统计结果可以做为奖惩的依据,产品质量水平判定依据,随时监控产品质量,使产品质量外于动态管理之中,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及时有效的统计工作,可以避免传统管理手段中事后把关的弊端,把可能发生的问题消灭在生产过程中。把质量控制融于生产过程中可以节约时间,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2是质量信息反馈的依据质量检验的职能就是:

a.判断产品是否合格;b.向领导、生产部门及供应商反馈质量信息,并与有关部门一起对数据进行分析;c.实行质量监督。信息的来源是数据,而大量的无规律的数据不能对工作有帮助,必须通过统计手段加工分析整理。统计方法的实质就是要用符合事实的数据来判断事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数据经过统计后可以变成信息反馈给领导部门,做为决策的依据。反馈给生产部门,对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有及时的动态的了解,使生产外于稳定状态。反馈给供应商可以做为进厂原材料质量的判定依据。没有统计就没有信息反馈,也就没有正常稳定的生产。

2.3对关键工序的能力加以控制

所谓工序就是在一个工作地上,一个或几个工人对一定的劳动对象进行连续加工的生产活动。而关键工序是对产品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由于关键工序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因此应对它的工序能力加以控制。工序能力就是工序能够稳定生产合格品的能力。关键工序的工序能力如何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由于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在生产实际中我们每月对关键工序能力指数加以评定,使关键工序的工序能力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工序能力指数Cp=(T为产品的公差σ为总体分布标准差,可用样本的标准差S代替)。当Cp>1.33是表明工序能力很充分,当1.33>Cp>1时尚可,需要加以控制,当Cp<1是表明说明工序能力不足,工序质量得不到保证。这时我们必须及时查找原因,解决问题,使工序能力恢复到正常水平,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通过工序能力测试和验证,确切掌握工序质量状况和水平,以确保工序加工质量,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而这些工作都是建立在统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统计的手段就无法对关键工序的能力加以控制。

2.4对入厂原材料的质量进行监督

要想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原材料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而采购的原材料,有一些在工厂中是不具备检验手段的,必须先进行小批生产,验证其质量,即工艺验证。工艺验证的过程就是收集数据的过程,它通过对数据的提取、加工、收集、分析并通过统计手段与以前同样原材料的数据进行对比,保证原材料的质量不低于前期水平。通过统计使工艺验证除了判定原材料是否合格外,还可以保证原材料质量的稳定性。

2.5分析不合格品的主要原因并加以控制根据不合格品特征,对不合格品加以分类并进行统计,找出产生不合格品的主要项,对产生不合格品主要项的原因、机理加以分析,找出其中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降低不合格品率,提高产品质量,从而降低成本。

三、结语:

通过以上几个统计在企业质量管理中几个方面的应用,不同的企业对统计的应用是不同的,但是,随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更加需要统计做为基础。总之,统计在现代企业的生产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广泛的应用统计及统计信息也是现代管理手段之一,它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第5篇

(西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西安 710048)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Xi′an 710048,China)

摘要:针对生鲜冷链物流中的产品质量风险问题,建立基于工作流技术和文献研究法的产品质量风险预警体系和基于 Logistic 回归的质量风险预警推理模型,按风险的来源和级别实现不同的质量风险控制,以最终实现生鲜产品的质量目标。

Abstract: About the product quality risk of fresh cold-chain logistic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product quality risk pre-warning system based on workflow technology and the quality risk pre-warning reasoning model based on Logistic regression with the languag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implements different quality risk control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ources and level of risk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quality objectives of the fresh product ultimately.

关键词 : 生鲜冷链物流;质量风险;风险预警

Key words: fresh cold-chain logistics;quality risk;risk pre-warning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9-0232-02

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4JM9364。

作者简介:杨娜(1991-),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工业工程、质量管理。

0 引言

近年来,伴随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冷链物流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1],但长期以来我国生鲜产品“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严重制约冷链物流的安全快速发展,因此对企业来讲,要通过严格的风险预警体系对生鲜冷链物流产品质量风险进行预警,以更好地实现生鲜产品质量风险控制,提升生鲜产品的质量。

目前,我国关于生鲜冷链物流的研究主要针对于现状分析、模式建立与优化等。郝书池、毋庆刚等分别就中国的农产品、海产品等的冷链物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2][3][4]。周燕以冷链物流和质量控制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以过程为基础的冷链物流质量控制体系模式[5]。迄今为止,缺乏对企业冷链物流和质量风险预警进行融合的研究。因此需要对生鲜冷链物流产品质量风险预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1 基于HACCP的生鲜冷链物流产品质量风险来源分析

对生鲜产品冷链物流进行危害分析(HA),鉴别冷链物流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风险因素,掌握产生风险的机理,基于HACCP的生鲜产品冷链物流风险来源分析见表 1。

2 生鲜冷链物流产品质量风险预警体系

2.1 生鲜冷链物流产品质量风险预警体系流程分析

根据HACCP中的风险来源分析,结合工作流技术和文献研究法构建生鲜冷链物流产品质量风险预警体系流程图如图1。

2.2 建立基于Logistic 回归的生鲜冷链物流产品质量风险预警推理模型

采用基于Logistic 回归的联立方程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分类因变量进行生鲜冷链物流产品的质量风险评估分析,使得计算简单而估计参数更容易理解,并能获得风险事件的预测概率,从而能在生鲜冷链物流产品的质量风险评价的基础上进行预警分析。将生鲜冷链物流产品的质量风险评估指标集设为C={c1,c2,…,cn},n?叟2,其中Ci代表第i个评价指标,i=1,2,…,n,取生鲜冷链物流产品的质量风险评估样本vj:vj代表第j个质量单元,j=1,2,…,z,评估信息取自以下语言评价集S={s0,s1,s2,s3,s4,s5,s6},si依次代表非常低,很低,低,一般,高,很高,非常高,专家在时间k对第j个样本vj,从S中选择一个元素作为指标Ci的评价结果。

依据模型结果判定风险等级,若Pi=P(Ri)最大,则待评估质量单元的风险级别属于Ri。在实践中这个风险判别的结果能够针对生鲜冷链物流产品的质量风险进行预警,并且依据模型结果判定风险来源以及风险等级,然后根据不同风险制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避免生鲜冷链物流产品质量恶性事件的发生。

3 实证研究

对陕西某企业蔬菜供应链进行数据调查[8],然后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F1、F2、F33个因子,因子载荷80%,根据公式(2)建立基于 Logistic 回归的联立方程模型,得到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据表2和式(1):

因子评价值是 F1=-7.927,F2=-2.546,F3=9.111

根据式(2)求解得到

P1=q1=0.01650225;

P2=q2-q1=0.54628737-0.01650225=0.52978513;

P3=q3-q2=0.98090560-0.54628737=0.43461823;

Pi=P(Ri)=P1。

结果表明该蔬菜供应链的质量安全风险判别结果为“低”,目前该企业蔬菜种植地安全性状况需要改善,蔬菜供应链缺乏有效的应急召回措施。

4 总结

冷链是一个过程,如果在冷链过程中任一环节出错都会引起质量风险产生,因此必须对冷链的整个过程进行质量风险预警,从而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我国生鲜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要按照市场化原则,走与时俱进的冷链物流发展之路,逐渐缩短我国生鲜冷链物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徐宏峰,张言彩.冷链物流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J].生态经济,2012(5):141-142.

[2]郝书池.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前景及对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7):74-75.

[3]胡天石.冷链物流发展问题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17.

[4]刘保政,汪定伟.冷链物品的优化储存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302-304.

[5]周燕.冷链物流质量控制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

[6]徐建.航天焊接质量风险预警研究[D].重庆大学,2007.

第6篇

论文关键词:技术监督情报服务市场调查用户分析标准意识

论文摘要:技术监督情报服务是技术监督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促使标准情报向生产力转变、确保产品质量的内在监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户对标准情报的要求不断提高,技术监督情报服务也日益重视标准情报收集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利用率。因此,技术监督情报服务必须主动并且要注重市场调查和用户分析两个方面。

技术监督情报服务是技术监督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体现了技术监督工作通过情报服务,促使标准情报向生产力转变、确保产品质量的内在监督的作用。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加主动地开展技术监督情报服务,以便配合技术监督工作的展开,从而使技术监督情报服务在整个技术监督工作中更加有效地发挥其服务用户、方便用户、提高效率和促进生产的作用,便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课题。

随着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以多种经济格局为特征的市场主体被激活了。因此,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为了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及时掌握有效的标准情报,以保证产品质量,更加有力地开拓市场。与此同时,由于标准情报服务对象需求的不断提高,技术监督情报服务也日益重视标准情报收集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利用率,旨在引导用户及时而有效地利用标准情报,促使标准情报向生产力转化,并且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以体现技术监督工作在产品质量的把关上所起的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技术监督情报服务部门,都需更加注重标准情报的生产力转化作用及其传递方式和使用效率,这就要求技术监督情报服务必须主动。然而,技术监督情报服务的主动展开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大课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要做,其服务方式也一直处于不断的改进与探索之中。所以,如何把握当前技术监督情报服务的要素,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不仅具有理论探讨价值,更具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市场调查与用户分析是做好技术监督情报服务工作的两个要素。

一、开展市场调查,了解用户需求

技术监督情报的主动服务体现了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人员为尽快缩短标准情报向生产力转化的时间所持的积极态度,因而具体的服务方式便成了决定性的因素。正如企业对于标准情报的需求与利用取决于市场走向一样,技术监督情报的主动服务也必须以市场调研为导向,了解企业发展动态,知己知彼,为企业提供准确有效的标准情报,促进其提高产品质量及技术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和开拓市场。有资料表明,企业在目前经济条件下,急需各类标准情报,以便有效地解决在科研和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例如,19%年,湖州市各企业到湖州市技术监督局查询用于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企业管理、制定标准等方面所需的标准2799个,并且复印标准9506页。一方面,这是为了提高产品合格率,保证产品质量。如国家丝织物原有标准GBn229-230-84和GBn235-237-84于1995年7月1日作废之后,这便需要及时地对众多的丝织企业提供新的丝织物标准GB/T15551-15554-1995。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开发新产品。如,目前不少生产企业都想生产纯净水。由于尚无此项国家标准,企业要自己制定该项产品的企业标准,这便需要对广家提供制定该项标准所需的GB5749-85和GB6908-86等标准。又如,某不锈钢集团开发大口径不锈钢管,便需对其提供GB12771-91和GB12770-91等标准情报的服务工作。这就为技术监督情报的主动服务提供了现实基础。同时,技术监督情报服务在日常工作中则是外化在如何优化技术监督情报服务的过程中的。

首先,技术监督情报服务就其保障能力而言,必须做到将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既不盲目购买标准,又不影响标准的利用率。同时,还应该分析市场动态,了解用户的发展趋势。另外,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仍需及时做好作废标准的清理归档以及修订单的剪贴工作。这些工作与收集标准同样重要,因为它们尤如一面镜子,能够直观地反映标准的变更,从而使用户避免误用作废的标准。其次,在对企业开展标准情报的查询与利用这一平凡的日常工作中,主动服务的精神往往具体落实在每一项标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甚至还落实在消灭某些企业的无标生产过程中。为此,我们要开展代查、咨询、代购、复印、信函等业务,以提供及时而有效的服务。此外,与企业保持联系,既要了解企业对于标准的使用情况,又要随时向其通知标准的变更及介绍新的标准。国际标准信息委员会(INFCO)曾提出过告诫,再好的标准,若不宣传使用,就等于一纸空文。例如:我们刚收到(生长鸭、产蛋鸭、肉用仔鸭配合饲料)新标准SB/T10262-96时,便立即通知湖州大江饲料厂等有关单位停止使用GB8962-88、GB8963-88、GB8964-88标准,及时而有效地保证了他们的产品质量。

二、进行用户分析,培养标准意识

技术监督情报服务在开展市场调查、了解用户需要,主动开展标准情报的收集和利用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培养用户的标准意识,使其更好地选择和利用标准情报,服务于生产。这就自然牵涉到技术监督情报服务对于用户标准意识的分析及培养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有国有企业,也有乡镇企业,有合资企业,也有私营企业,还有一些其它单位。不同的用户对于标准情报的认识是不同的,对于标准情报的需要方式也是不同的。因此,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搞好服务工作,便成为主动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用户对于标准情报的使用能力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标准意识较强,他们往往精通业务,有的还懂外文,能够将他们的工作与标准情报知识相联系,向我们明确地提出所需的标准情报,同时,还能使我们从他们那儿了解到一些标准的使用情况和发展动态。第二类标准意识一般,往往要求我们帮他们及时了解有关标准动态。有些用户则往往侧重产品标准,轻视配套标准。这类用户数量不少,因此有必要对他们给予业务指导。第三类标准意识十分模糊。这类用户往往属个别的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他们的专业素质较低,对于所需标准情报与生产的关系的认识十分模糊,又急于求成,有些用户甚至连需要什么样的标准情报都讲不清楚。对于这类用户就更加需要本着主动服务的态度,热心帮助,耐心指导,认真宣传,努力培养其标准意识。此外,技术监督情报服务在注重市场调查和用户分析两方面工作的同时,还需注重标准情报服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不断增强对标准情报内涵的认识,不断改进服务方式,以便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技术监督情报服务。

第7篇

中小企业实现零存货管理研究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中小企业实现零存货管理研究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中小企业实现零存货管理研究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摘要]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各种资产。存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不仅占用的资金大,而且品种繁多。存货管理的目的在于既满足需要,又能在不同情况下使相关总成本最低。存货管理关系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中小企业应适时加强存货管理以确保资产安全性。文章通过对存货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分析以寻求中小企业加强存货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存货存货管理适时制成本

零存货实管理是指物料在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一个或几个经营环节中,不以仓库存储的形式存在,而均是处于周转的状态,是适时生产系统(JIT)对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为消除产品制造周期中可能存在的“停工待料“或”有料待工“等浪费现象,JIT要求做到在供、产、销三个环节上都没有库存储备量,即达到零存货。

企业实现零存货的益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零存货消除了原材料的库存现象,大大节省了原材料的保管、储存、领发手续和对原材料存货的确认和计价等方面的开支;(2)企业实现了零存货,产品成本不受期初存货成本结转的影响,不仅可以大大简化产品成本的计算工作,而且由于当期产品成本中没有掺杂上期成本高低的因素,从而有助于正确评价企业当期生产经营工作的质量和经营业绩。

零存货管理是要求企业按需求引入存货,而不是按照各种模型制定的计划引入存货。存货利用程度的好坏对企业财务业绩的影响很大,但在当前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对存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粗放,仅限于日常管理,忽视存货储存成本管理和数量管理。因此,研究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对增加企业效益十分有益。

一、中小企业推行零存货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反对产品过分积压,这一目标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规律,也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存货在适时制下被认为对企业的经营存在负面影响。

1.企业持有存货,占压流动资金。当企业持有大量存货时,相应数额的资金就暂时沉淀下来,直到产品销售出去才能重新参加周转。如果企业存货严重积压,为了获得流动资金支付工资等必要的开支,企业可能被迫增加举债,支付额外利息;反之,如果企业能够大量减少存货,甚至是零存货,将这部分资金运用到其他方面,则可以取得投资收益。可见,企业持有存货存在机会成本。

2.企业持有存货,会发生仓储成本。大量存货必然要占用仓储空间,要耗费企业人工进行管理,存货本身在仓储过程中也可能发生损耗。这种仓储成本和管理成本都将提高企业的成本水平。

3.企业持有存货,会掩盖生产质量问题,掩盖生产效率,增加企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当企业后一道工序进行加工过程中,如果发现从在产品库中取出的在产品有次品,则可以再去在产品库中取用合格品,这时次品的出现不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不会立即引起管理人员的重视,不利于企业寻找次品出现原因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假设企业生产效率低,市场需要大量成品时,有库存成品起缓冲的作用,不利于督促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二、中小企业推行零存货

中小企业实现零存货管理研究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中小企业实现零存货管理研究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中小企业实现零存货管理研究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对策

实现零存货管理有两层涵义:一是生产和消费达到均衡,供需基本实现一致,二是实际生产数额较少,形成供小于求的局面,即中小企业通过调研分析对市场作出准确的预测,从而制定与需求相吻合的生产方案,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或产品积压。但是中小企业在推行零存货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满足客户需求问题。零存货管理下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不是建立存货,而是大幅度缩减从接到订单到交货之间的时间,增强企业在交货日交货,以及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具体措施有发展柔性生产、缩减生产准备时间、建立制造单元、提高产品质量、直接由工厂而非产生成品仓库提货、缩短搬运距离等。

2.避免停工问题。大多数停工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机器故障、材料次品和材料未运达。零存货管理认为存货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而是掩盖和隐蔽了问题。通过将存货缩减至零,问题暴露出来,才能引起管理人员的重视。零存货管理通过全面的预防性维护和全面质量控制,以及和供货商建立良好的关系、保证供货质量、实行看板制等措施解决问题。

3.折扣和价格上涨产题。传统存货管理认为应持有存货以取得折扣,并预防未来的价格上涨,目的是降底存货成本。零存货管理认为即使不持有存货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解决方法是和少数几个选定的的与生产地点尽可能接近的供货商签订长期合同。它的优点是在于规定了价格和可接受的质量水平,有助于减少订货成本,可使外购部件的成本下降5%~20%。此外,这样做大大减少了企业供货商的数量,使购进的部件质量大大提高,与质量有关的成本就可以避免或减少,如不再需要验收购进材料、返工减少等。

三、中小企业实现零存货管的措施——推行适时制生产系统

适时制生产系统(JIT)指企业在生产自动化、电算化的情况下,合理规划并大大简化生产和销售过程,使从原材料进厂到产成品出厂进入市场的每个环节都能够紧密衔接,使整个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个环节能够像钟表一样相互协调、准确无误地进行运转,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这样一种先进生产管理系统。它的核心思想是致力于减少企业存货,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最终增加企业利润,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

企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零存货。适时制生产系统实行的关键是降低存货水平,又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均衡进行,努力达到零存货。要达到零存货,就必须推行JIT生产系统,要求企业必须选择好稳定、可靠的供应商将所需的原材料、外购件等适时送达生产现场交企业使用;各生产程序之间也不保存半成品,前道生产程序应根据下道生产程序的加工要求保质保量地生产,并适时送达后一道生产程序;在销售环节上也要做到没有产成品存货,要广开销售渠道,建立完备的销售体系,做到在最后一个生产程序保质保量地加工出产成品后,就能够及时将产品销售出去。

推行适时制生产系统的主要措施有六个方面:

1.采用拉动式生产系统。在拉动式系统中,每一个工序的员工致力于补充后续工序的员中小企业实现零存货管理研究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中小企业实现零存货管理研究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中小企业实现零存货管理研究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工耗用掉的存货,绝对禁止生产超量的存货。当存货量达到确定的上限时,该工序要停止工作,直到后续工序从在产品库中取走在问品为止。在这一方法下,存货水平较低,需要全体员工的努力,为避免停工,必须保持均衡的加工速度和良好的设备工作状态,并且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质量问题。

2.改变材料采购策略。适时制为企业和供货商之间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利益伙伴”关系。实现途径上主要有5个方面。(1)原材料采购上,只与有限数量的比较了解的供应商发展长期合作关系;(2)选择供货商时既考虑其供货价格又考虑其服务质量和材料质量;(3)建立生产员工直接向经批准的供货商订购生产所需原材料的流程;(4)将供货商的供货直接送至生产场所;(5)企业和供货商应付出更大努力来缩减原材料存货。

3.建立无库存的生产制造单元。无库存制造单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仓库作用。出口存放处放置着本单元已加工完毕的在产品,入口存放处放置着待加工的原材料或在产品,不断减少工序间的在产品库存,使仓库逐步消失,以实现无库存生产。

4.减少不增加价值成本,缩短生产周期。缩短生产周期可以有效的减少在产品存货,降低成本。生产周期由生产准备时间、加工时间、搬运时间、等侯时间和检验时间构成,在这个五个要素中,只有加工时间内产品增值,其他时间内的经营活动都不增加产品价值,应予以压缩。

第8篇

关键词:计量 现代企业制度 能源管理 工艺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45-02

一、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需要计量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单位。企业制度是这些经济单位的组织、运行、管理行为的规范和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我国企业改革所选定的目标模式。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其中“管理科学”尤为重要。

1.计量是现代企业素质的基本条件

计量是现代化建设中一项不可少的技术基础。计量测试工作是整个工业企业素质和管理现代化最基本的条件。计量技术水平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直接影响。因此,国外工业发达的国家,把计量检测技术、原材料和工艺装备作为现代化工业生产的三大支柱。

2.计量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竞争迫使企业要实现科学管理,要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即运用各种现代数学方法,定量化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管理,现代管理技术的运用是实现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必然趋势。现代管理技术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数理统计、运筹学、系统工程、行为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等科学原理、技术和方法在现代管理活动中的具体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择优性。现代管理技术使管理数据化,并能把管理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密切结合起来,就是使现代管理活动从定性分析发展为定量分析,从依据经验判断转变为数理决策。建立定量分析可使现代管理进一步科学化,大大提高管理系统的运转效果和工作效益,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现代管理技术同整个管理系统的管理基础工作关系极为密切。例如,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基础工作包括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工作、培训工作以及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等,只有这些工作达到相应的水平,才能充分发挥现代管理技术的积极作用。

二、计量是企业实现集约化生产的重要技术基础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企业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就是要求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盲目追求数量,转移到追求经济增长质量。

1.计量管理是企业科学组织生产的前提

建立科学的和完备的计量检测体系,是企业加强管理工作、有效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必备条件。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计量工作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基础。每一个企业根据生产工艺、质量管理、经营管理、能源管理、物料管理的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计量检测设备,其目的是用这些计量检测设备获得控制工艺,保证产品质量,提供经济核算的科学依据。计量工作是获得准确可靠数据的保证,企业计量技术素质是保证计量数据准确可靠的基础。企业广泛使用计量检测数据为经营管理服务,将这些数据反馈到企业的产供销各方面,反馈到定额管理方面,反馈到各种技术统计方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强统计报表中有关数据检测的计量器具配备,才能使企业的数据做到真实、准确、可靠。只有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才能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才能真正实现“一切用数据说话”,从而推动企业管理的不断深化,进而达到提到提高企业管理素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2.计量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改善生产技术水平

我国目前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改变我国生产技术落后的状况。其中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品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成为我们企业追求的目标,这也是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

三、计量是实现物料核算,降低成本的基本保证

成本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成本的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不断降低产品成本,_一以最小的投入发挥最大的作用,获得更多的盈利刀一一-计量对成本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计量对降低消耗发挥作用,由于消耗的降低,导致产品成本的降低。

1.降低消耗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1加强管理,降低生产投入

从生产流程看,选用价格低廉的原材料,选用能满足工艺条件又易于掌握的设备,都是降低成本的因素。但是,前提是通过检测数据证明选择这些原材料、设备能够保证产品质量。这除了涉及到产品质量检验外,原材料、元器件、计量仪器设备的选用和比较,都得靠测量来评论、判断。

现代工业生产主要以水、电、煤、汽、油等为能源。降低能耗,既节能又降低成本,这是产品成本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耗多少,要靠计量。在工艺流程中,对耗用能源进行准确的测量为节能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能源使用效率中寻找节能措施。

1.2依靠科技进步,进行技术改造

应用先进技术改造落后设备、改革传统工艺、改革能耗结构、改进产品设计是企业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所有这些改造都要以测量结果提供的各项数据为依据。

2.计量在降低消耗的作用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利用计量器具探索最佳控制点

每一道生产工艺,都有一个最佳控制点。掌握了最佳控制点进行生产,就可以做到能源、原材料消耗最少,成品合格率最高。最佳控制点要用准确的计量检测设备反复进行检测,从大量的测试数据中获得。要做到严格按最佳控制点进行生产,就得在每一个工业环节上配备准确的计量检测设备。

2.2利用计量数据掌握能源和物料消耗规律

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上,各种能源和物料消耗都有一定的规律。有了计量就能摸清规律,并能运用规律监控消耗情况。如有异常,计量器具也能及时提供情况,便于管理人员及时找出原因,采取措施。

2.3利用计量器具指导均衡合理用能

企业生产使用能源,通常集中在某一段时间。一天内最高最低用量差很大,为了保证生产不受影响,有的按最高用量供应能源,这便造成了浪费。有了计量器具,可以摸清各部位的用能规律,采取措施做到均衡用能,从而取得节能效果。

2.4采用先进计量检测设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

如果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计量设备,提高自动、快速、连续测量水平,直到达到自动控制调节,就能严格按照工艺参数要求进行生产,实现既保证产品质量、减少残次品,又大大降低消耗。

2.5提高生产率是降低成本的基础

采用先进的计量检测设备对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是至关重的,它不但可以通过对工艺参数的连续监控、调节,而且帮助人们实现了多年来所追求的生产过程“安全、平稳、优质、低耗、高效”的理想。

四、计量检测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凭数据指导生产,监控工艺,检测产品,质量才能真正得到保证。没有准确的计量,就没有可靠的数据,就无法正常控制工艺过程,也就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1.计量检测水平决定了产品质量的水平

计量检测水平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产品质量要靠计量检测才能制定出来,产品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又要靠计量检测鉴定、检验。从原材料的质量检验到生产加工的各个重要环节,只有每道工序检验合格,才有最终产品的检验合格;另一方面:为了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要不断地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其计量检测、控制水平的高低标志着生产技术、工艺水平的先进与否。所以,究其实质,计量检测是控制产品质量的基础手段。

2.计量数据是分析产品质量优劣的依据

影响产品质量优劣的因素很多,如原材料、工艺、设计水平、加工能力、工人技术、技术标准、协作件质量等等。质量的好坏最终都要表现在产品能否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要其具备的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耐用性等产品的技术特性和质量特性。这些特性大多是一些可测量的物理量、化学量。通过测量手段来定量分析评价产品质量是否符合技术标准。“凭数据说话”实际上就是要求凭准确可靠的侧量结果来评价产品质量。对产品成品是如此,对原材料、协作件、半成品也同样是如此。对生产的全过程,都必须应用各种测量手段对质量特性进行监控。产品质量要靠工艺装备和技术来保障,但最终却要凭先进的测量手段所提供的准确可靠的数据来确定。

五、能源计量是科学用能的基本条件

能源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问题已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涉及政治、经济的重要问题,世界各国对解决能源问题,从政策到管理都给予极大的重视。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能源问题同样是一个直接影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为此,国务院制定了“开发和节约并重、近期把能源放在优先地位,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节约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和结构改革”的能源方针和政策,实现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保证有足够的能源,作为解决能源紧缺的另一方面,“节约能源”由于投资少,见效快而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1.节约能源的两种方式

节约能源,分为“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结构节能效果显著,近几年统计资料表明,结构节能的效果占60%,但投资较大,时间亦较长;而管理节能投入少,见效快,所有企业均可推行,利用管理节能的效果占4U%.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管理节能始终是一项重要措施,我国在管理节能方面一直是采用行政干预和经济杠杆相结合的方法,甚至用法律的手段来保证一最低的能耗求得最好的经济效益。能源的科学管理,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工作做保证。基础工作是指标准化、定额管理、计量测试、信息统计、基础教育和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等。而这些基础工作的基础则又是计量测试。没有准确可靠的计量数据、能源管理工作将无法进行,节能效果也是一本糊涂帐。

2.计量工作是管理节能的基础

能源计量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节约能源的重要技术基础,它能使企业做到三保证,即保证能源统计报表信息数据的资料准确;保证能源单耗的可比性,进而达到先进合理;保证能源定额的贯彻执行与奖惩。

能源计量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在节能效果上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节能效益往往无法直接统计,表现在节能技术措施和科学管理的综合经济和节能效益,更表现为社会经济和节能效益,属于隐性效果;另一方面则由于它的“基础性”,即一切节能措施不在计量测试这个基础上建立,就不可能获得最佳和确定的效益,因此又具有必须性,而且一旦建立起来,将起到长期系统积累的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能源利用率低、能源严重浪费、产品用能单耗高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是各级人员节能意识淡漠,造成能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能源计量工作不健全,造成“煤糊涂”、“电糊涂”、“油糊涂”等问题,制约了能源管理工作的科学和有效。因此完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则是节约能源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措施。

3.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的作用

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3. 1为满足企业能源核算,减少亏损,避免经济结算纠纷,保护供需双方权益,提供企业进出厂的一次、二次能源和载能工质的准确、一致。

3. 2对厂内的一、二次能源和载能工质在分配、贮存、流转、加工、转换以及转供等各个核算环节,通过能源计量器具的检测,提供准确、一致的计量数据,以满足经济核算和生产责任的要求。

3. 3按基本经济或能源核算单位的具体需要,安装各种能源计量器具,提供检测数据,以保证企业能按产品制定科学的用能定额,实行能源定额管理,严格按定额进行用能考核。

3. 4通过计量器具对生产工艺过程各关键环节监测,为不断改进工艺、选择最佳控制参数,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提供一致、准确的计量信息,从而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前提下,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消耗。

3. 5对企业的设备进行热效率测试,为企业设备的技术改造和更新提供准确计量数据,监测储能、输能装置的跑、冒、滴、漏,为能源审计提供技术基础。

3. 6为企业落实经济责任制,计算节能奖励和浪费惩处提供统一准确的计量数据。

第9篇

论文关键词:职校生,技能训练,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是我校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是不仅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职业道德与技能训练培养相结合,是专业教师当前培养职校生的关键任务。以下是笔者在专业技能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

一、在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中强化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职校生在进行专业的选择时,往往都很盲目。其所选择的专业,有的是家长选的,有的是通过招生简章的介绍而选的,因此,很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鉴于此,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技能学习的兴趣技能训练,再进一步培养学生规范的职业道德。实习课教师在上序言课时,可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基地参观,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还通过展示往届学生技能训练的成果,让学生对技能训练项目有一个感性认识。学生从教室到车间,身份已转变,自己调配的时间多了,自由度增多,教师要引导他们把精力放到技能训练上来,把技能训练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来,让学生认识到技能训练也是一种艰苦的学习,让学生作好心理准备,同时,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配用技能骨干,让他们在技能与职业道德方面成为学生当中的模范,带动技能训练活动的开展。

二、在强化安全意识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安全是底线,要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必须从职业道德抓起,这样才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学期的第一节课必须是安全教育。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用生产事故图片等向学生讲解大部分生产事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主要是操作人员精力分散、不遵守安全规程或缺乏安全意识而导致。并要求每位学生必须通过安全考试,80分及以上才算及格。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教育,使其在安全意识上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如在车工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机械设备以及仪器的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项等,要求全体学生严格遵守设备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师还通过总结历届学生在技能训练时出现的典型问题,结合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讲解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同时在技能训练中必须强化学生的安全文明生产意识,教师在训练前讲解安全文明生产知识,在训练中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微杜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三、把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作为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内容。

质量是生命,质量就没是效益。职校大多数学生将成为生产第一线的操作人员,他们要为企业创造效益,产品的质量非常重要,也只有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才能提高效率。因此,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尤为重要,这种意识的养成,离不开职业道德的养成,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心目中有一种质量意识,有一种责任感,因此,质量保证和道德养成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产品的加工,学生不仅强化了质量意识,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而且体验了工作的艰辛以及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劳有所成,劳有所得,这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提供条件。

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职校毕业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才能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学生在校外参加技能训练时技能训练,不仅要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还要学习企业师傅的敬业精神,端正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与企业员工长时间接触,使学生认识到:衣着打扮、工作规程规范化;物品摆放一线化;工件尺寸、形位精度的一致化;地面、车床卫生的整洁化;同事之间相处的和谐化。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机会,还有利于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使实习教学和生产创收有机结合,达到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的目的,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提供了条件。

五、在项目教学中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意识。

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由简入难,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如在刚开始加工工件时,加工精度低,时间长,技能内容分步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工精度要求高,时间短,技能内容综合程度高。待学生的技能水平达到一定层次以后,教师就可以通过技能竞赛的模式,在学生中营造出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技能训练氛围。对于技能训练的效果应及时评价和反馈,采用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的激励方式。技能训练到一定程度时技能训练,可以开展趣味课题工件的加工,如:榔头、酒杯等,使学生在趣味课题的加工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对校外企业的产品进行加工,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强调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学生生怕出现差错,影响到学校及班级的名誉,都会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多花功夫,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提高了职业道德意识。

总之,职校生的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每一名职校生都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苦练技能,强化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专业意识,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能胜任本职岗位,体现自身的价值。

第10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加工;存在问题;优化策略

我国现在经济快速发展,但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尤其在一些机械制造企业,产品质量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发展需要核心技术,创新技术是生命力,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科学的进行管理,合理的提高工作效率。机械类企业在机械设计加工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必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提出问题优化策略方法,提高产品质量,激活企业生命力,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促使员工发挥最大潜能,改进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在同类企业之间竞争力,科学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1机械设计加工问题

1.1性价比低

性价比是消费者购买机械产品时候重要参考因素。消费者一方面需要买适用的,另一方面要求价格低,这两方面是所有消费者考虑的因素,现在机械产品需求量很大,但机械类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竞争,由于很多因素,促使消费者购买的机械产品性价比不适应。随着各个领域对机械产品需求量的不断攀升,机械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而消费者在购买机械产品的时候,偏向于产品本身的性价比。但是在产品性能方面,因为设计加工损耗较多、设计加工质量差、加工工艺落后等原因,直接影响到机械设计产品的性能。在价格方面,因为加工方案不满足实际要求、加工存在误差,所以,也容易增加机械设计的加工成本。两个方面的原因叠加,就使得产品的性价比无法满足市场的发展要求。市场是企业发展的杠杆,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调节,企业要发展必须遵守市场规律。机械产品必须符合市场发展需要,改变生产技术,完善加工流程,生产出性价比合理的产品,这样的机械类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1.2质量不达标

现在机械类企业竞争激烈,客户在追求性价比,有很多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不达标,促使机械零件的损耗,使用年限都降低,还容易出现机械故障。质量达标是机械产品的基本要求,企业要长期发展,生产的产品必须合格是前提,在创新的去研发,科学的去管理,逐步完善生产工艺,促使机械产品合格,符合机械企业需要。

1.3精度较低

精度是机械产品重要性能指标,精度较低证明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误差比较大,精度低的产品是产品质量不达标的表现形式,每种机械产品对精度都有一定要求,但是机械产品精度越高,证明机械产品性能越好,现在很多企业对机械产品都有更高的要求,对精度有明确要求,促使机械制造企业,要完善工艺流程,提高产品精度,提高产品质量,这是企业的发展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机械制造企业提出的新要求。

2机械加工设计优化策略

2.1机械材料需满足性能要求

(1)材料选择的要求机械产品加工对材料选择有严格要求,首先材料应该满足性能要求,每种产品生产材料都有一定性能,同一个材料,不同型号性能不同,在机械产品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产品设计说明进行材料选择,这样才能满足产品性能要求,性能是产品质量保障关键因素。其次材料设计需要满足工艺性能要求,没种机械零件对工艺有一定要求,工艺性也促使产品的外观符合企业需要,工艺性是产品重要质量指标,直接影响产品性能。最后材料设计需要满足经济性能,产品价格也是阻碍产品销售的主要因素,消费者希望物美价廉,但在实际过程中,主要以性价比作为参考,根据企业需要,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机械加工也要考虑成本,要符合性价比,促使产品能更好的销售。(2)材料选择的方法材料选择过程中,要考虑很多因素,目的就是提高性价比,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材料选择会对产品寿命周期成本产生影响。在选择材料时,满足性能前提下,尽量选择价格低廉的材料,这样可以缩短产品的寿命周期。有些材料虽然成本高,但是其性能良好,可以满足机械产品质量以及延长产品寿命的要求,进而降低后期的维护费用,提高经济效益。所以,材料选择应该考虑性价比,同时综合的考虑维修、成本、市场等诸多因素。材料选择是一项复杂过程,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根据企业发展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材料,促使企业健康发展。

2.2机械加工表面物理力学性能因素需要合理统筹设计

机加工表面物理力学性能因素需要合理统筹设计主要考虑三方面:首先加工金属的表面金相组织变化,其次加工金属表面的冷作硬化、最后加工金属表面产生的残余应力。这三方面因素要综合考虑,以全面提升机械加工表面物理力学性能为目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合理统筹设计。

2.3机械设计加工中有效的控制剂

在机械加工设计中,选择剂需要考虑到防锈仿佛是、清洗、冷却等功能。另外,还要注意到剂的匹配度。在金属剂选择中,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选择。在选择中,需要确定使用的剂是水溶性还是纯油性,同时还需要根据机床生产厂家和机械加工工艺流程来进行综合化考虑$在具体的操作中,在高速钢刀的低速切削之中,推荐使用纯油性的剂,在硬质何进刀具的高速切削中推荐使用水溶性家$在确定了剂的种类之后,还应该考虑到金属材料的类型,加工零部件的性能与加工精密度,从而进一步考虑选择哪一种品牌。

参考文献:

[1]颜秋艳.浅谈CAE技术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6(16).

[2]白益铖.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6(06).

[3]徐红芹,郭前建,李爱军,王红梅,毛崇智.基于布鲁姆教学理论的机械设计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6(18).

[4]蒋楠翔.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技术探讨[J].科技展望,2016(22).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质量成本,生产成本,成本核算

引言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博士曾经说过:“二十世纪将以生产率的世纪载入史册,二十一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就是说,二十世纪着眼于产量和效率,是粗放型的,而二十一世纪着眼于质量和所产生的效益,是集约型的。质量正在成为新世纪的主题。

一质量成本的概念及分类

由于质量成本内涵的制约,我国对质量成本项目设置基本沿袭了西方国家的做法,只对具体的细目有所增减。一般将质量成本分为两部分:即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运行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四部分。其中前两项统称为可控成本,一般将这部分质量成本看作投入;后两项统称为质量损失成本或结果成本[1]。持有上述分类观点的学者主要有:A.V.菲根堡姆,J.M.朱兰[2]。将定义如下:

1运行成本

(1)预防成本:在产品的生产或服务的提供过程中,所有为了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业务活动成本。其中又包括市场营销、产品设计开发、采购预防成本、运行预防成本、质量管理和其他预防成本六个大类。

(2)鉴定成本:是为了确定产品和服务是否达到预定的要求或能满足顾客的需要而支出的成本。包括原辅材料的检验与测试、包装检验、鉴定作业的监督、产品验收、过程验收、计量(检验和测试)设备和外部的批准等方面发生的成本。

(3)内部缺陷成本:是产品和服务在交付给客户前,由于产品和服务不符合规格或顾客的要求而发生的成本。包括废料、返工、停工(由于缺陷)、重新检验、重新测试以及改变设计等方面发生的成本。

(4)外部缺陷成本:是产品和服务在交付给客户后,无法满足顾客的需要,因要赔偿损失而交付的费用。包括由于产品未达到应有的质量水平而失去的销售机会、质量低劣造成的退货与折扣、保修费、修理费以及产品存在的问题、顾客欠满意进行投诉而发生的成本以及由此而失去的市场份额所形成的损失等。

2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在合同环境下,根据用户提出的要求而提供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统称为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包括:

(1)提供特殊的附加质量保证措施、程序、数据等所支付的费用;

(2)产品验证实验和评定的费用,如经认可的独立实验机构对特殊的安全性进行检测试验所发生的费用;

(3)为满足用户要求,进行质量体系认证所支付的费用。

二质量成本与生产成本的比较

1二者之间的联系

首先,会计数据是质量成本数据的重要来源。由于质量成本是反映成本费用中与质量有关的那一部分成本费用,所以它的数据来源于会计核算数据,并是与会计科目有对应关系。但是依据我国对质量成本的定义,质量成本和产品制造成本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3]。其次,建立质量成本可使生产成本核算比较完整、准确地反映产品质量的现状。由于生产成本反映的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耗费,计算的是合格品的成本,一些费用如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并没有形成产品的价值,而是纯粹的损耗,但在财务成本核算中将其列入成本,使之得到补偿,所以从质量工作的角度来看,它不能适应质量管理的要求。

2二者之间的区别

首先,报表的用途不一致。质量成本报告更多用于改进产品质量,降低预防和检验的费用,而生产成本报表多用于反映产品成本的归结和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其次,报表的内容不一样,由于用途不同,决定了报表格式和内容不一致。第三,质量成本的核算偏重于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可控制成本的研究,而生产成本则要求全面真实地反映生产全过程的耗费。最后,质量成本的核算程序和方法尚无统一的定式。

三质量成本数据的主要来源

GB/T13339-91《质量成本管理导则》对质量成本费用的科目设置给出了参考方案,并指出,标准中规定的三级科目,各部门、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增删。在此国家标准中将质量费用的原始凭证获得方法也进行了归类说明[4],如下图:

质量成本数据记录的取得

质量成本的数据记录

项目

凭证

记录部门

内部缺陷成本

质量故障处理费

工票及票据

质管部

废品损失

废品单

质管部

返工损失

返工单

质管部

停工损失

停工时单

质管部

外部缺陷成本

索赔费用

协议

营销部

退货费用

协议

营销部

保修费用

合同及台账

营销部

折价费用

台账

营销部

鉴定成本

实验设备维修费

票据

财务部

实验材料及劳务费

票据

财务部

预防成本

培训费

第12篇

关键词:合肥市高新区 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装备与产品质量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231-02

2009年,合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783.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06.8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08.08亿元,同比增长27.6%,增速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增幅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完成投资960多亿元,同比增长六成以上。从轻重工业看,增长同步加快,分别增长28.9%和26%,比上年同期分别加快11.5和8.9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看,均呈增长态势,在六类企业中仅国有企业增速平缓,其他各类企业均保持高于或接近全市平均增幅的水平;从行业看,在34个行业中有31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有16个行业增速比一季度加快。从企业看,合肥市产值超亿元企业有75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7户,实现产值同比增加26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71.2%。其中,产值超20亿元的企业由上年同期的3户增加到8户,新增产值162.3亿元,大企业支撑作用明显。

2009年,高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3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工业总产值393亿元,同比增长68%;完成工业增加值106.4亿元,同比增长50.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4.14亿元,同比增长28.7%;引进市外内资64.8亿元,同比增长34.1%,实际到位外资3亿美元,同比增长17.2%; 完成财政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28.3%;完成一般预算收入8.15亿元,同比增长16.7%。

一、自主创新能力

1.创新能力、创新设施建设现状。目前高新区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引入了一批风险投资、技术咨询、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科技中介组织,建立了一批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研发机构,已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载体,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其中家电产业2家(美菱和荣事达的冰箱及洗衣机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5个,国家级工艺装备实验基地1家,国家级检测中心8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美菱和荣事达都设立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其中荣事达还专门成立了家电研究院,广泛地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有中长期合作关系,使电冰箱及洗衣机的研发与创新水平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的国家级空调研发、检测中心的低温及小家电研发能力很强,成为提升家电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高新区家电产业的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目前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4%,从事研发相关人员约占企业职工总数的20%;自主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合肥三洋自主研发了代表国际最尖端洗衣机技术的智能空气“洗―干”一体机,研制的变频洗衣机,无转盘微波炉创造了国内10多项第一。美菱不断推出保鲜、节能、纳米材料电冰箱,引领电冰箱技术进步,自主研发的“冷凝器保压节能型制冷系统”获2006年度科学技术发明奖,美菱海尔研制的3A高清流媒体彩电,开创了国内流媒体技术先河。2007年,高新区家电产业专利授权数达30项,至2008年末拥有专利125项。新产品产值率不断提高,2006-2008年高新区工业新产品产值率分别为40.4%、41.4%、44.6%,其中家电产业分别为41%、43.1%、46.6%。

2.自主创新能力的创建目标。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大高新区家电产业的创新投入,研发投入年均增长30%,到2012年,大中型家电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技术进步对企业销售额增长贡献率在60%以上。

依托美菱企业技术中心(电冰箱)、荣事达企业技术中心(洗衣机)、通用机械研究院检测中心(空调器),加快家电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积极构建国家级家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聚家电产业的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不断提高高新区家电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三年内,高新区家电产业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2~3个,新创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3~5个,健全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到2012年末,拥有专利数量比2008年末翻一番,达到250项。

3.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措施。一是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重点家电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及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专利申报与维护、品牌建设等的资金支持,鼓励科技人员进行知识和技术转移。二是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三是积极探索科技保险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新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支持规模;加快创业风险投资和担保网络建设,发起设立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增大信用担保公司规模,积极积聚社会资金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四是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集中力量攻克长期困扰家电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推进变频空调器压缩机、高效节能节材型电冰箱压缩机、高效节能洗衣机电机等关键部件的技术创新,实现高端、高效节能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产品的产业化。五是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制造的全过程贯穿信息化,及时解决家电产业发展中基础配套件遇到的问题。六是以现有骨干企业技术中心、院校及科研机构为依托,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利用企校合作、企研合作,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提高家电行业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关键技术掌握能力。

二、技术装备与产品质量

1.家电产业技术装备现状,产品质量及产品品牌、合肥家电品牌的建设现状。最近几年,随着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国内外众多知名品牌家电企业纷纷集聚合肥。合肥除了培育了本土品牌美菱、荣事达外,还聚集了三洋、海尔、长虹、美的、格力、华凌、欧力、尊贵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其中三洋、海尔、格力是国际品牌,美菱、荣事达、美的、长虹、华凌是国家级名牌产品,品牌集中度之高在国内罕见。在国内家电18强中,落户合肥的家(下转第234页)(上接第231页)电企业就有9家,在国内有很强的影响力。目前高新区拥有荣事达、三洋、格力、美菱、美的等家电品牌,苏宁电器安徽总部即将迁入。

品牌的云集,再加上高强度的技术改造,带动了高新区家电产业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为高质量的产品生产提供了保证。高新区主要家电企业都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和CUL/UL、GS、EMC、CB、CE、SJET、OHSAS18001、IECQQC080000等国际认证,取得了开拓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行业标准的制定上也赢得了一定的话语权。

2.技术装备与产品质量的创建目标。到2012年,高新区重点企业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装备技术的突破,淘汰以氯氟烃为发泡剂或制冷剂的冰箱、冰柜、汽车空调器等产能和低能效产品产能;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完善技术标准体系,重点家电行业的安全标准、基础通用标准,以及重点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如能效标准、新冷媒替代法规等,与国际市场接轨;提高品牌建设扶持力度,采取各种奖励措施,培育2~3个新的家电知名品牌。

3.提高技术装备与产品质量,以及建设合肥家电品牌的主要措施。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提升家电产业总体技术水平。支持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关键部件生产线升级改造,实现高端及高效节能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产品的产业化。继续引进核心零部件,提高技术等级和质量水平,使之与整机产能相匹配。建立家电产业退出机制,明确淘汰标准,量化淘汰指标,加大淘汰力度,淘汰高耗能、高耗水、污染大、效率低的落后工艺和设备,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不断提高家电产品的质量水平。一是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切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加快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快速处置以及产品追溯、召回和退市制度,严惩质量违法违规企业。二是落实企业对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出厂检验等环节控制产品质量,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三是建立规范的企业质量信用评价制度和产品质量信用记录制度。加强行业自律,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守法经营和社会责任感。

“美菱”、“荣事达”自主品牌是通过激烈竞争生存和发展起来的,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保护和发展好这些自主品牌,扶持其做大做强。支持自主品牌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引导更多的中小企业加入自主品牌企业的生产分工和协作体系,不断做大做强美菱、荣事达品牌。拓展自主品牌的产品领域,大力发展有市场潜力的环保、清洁、节能、小家电产品,例如厨电器产品,居室电器产品和办公电器产品等,实现家电产业产品的多元化。加强自主品牌的保护,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企业和全社会保护自主知名品牌的意识和责任感,对于本地的自主品牌,一定要维护好、管理好,只能强化,不能弱化。

金融危机加速了国外家电产业向我国转移。国家颁布的“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将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家电行业重点产品的研发、制造、集散,逐步由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向有条件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依托合肥现有家电产业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家电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不断提高合肥家电产业的品牌集中度。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范柏乃.城市技术创新透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3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吴林海.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4)

5.袁庆明.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