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重修学习计划

重修学习计划

时间:2022-02-23 05:52:14

重修学习计划

第1篇

学期开学之初,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很多情况又是计划被压在了教师的办公桌或学生的课桌箱底,学生慢慢地失去了制订计划之初的美好想法与激情,直至计划成为一堆废纸。有鉴于此,本着教育有效性的原则,我将个人在此方面的一些思考与做法整理出来,以飨读者,还望不吝赐教。

一、制订计划要有针对性、有目标、有措施、有格式

(1)必须明确学习计划是为自己的学习制订的,而不是为了敷衍学校检查,应切合实际、真实可靠。(2)强调计划贵在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3)计划要从实际出发,应参照自己知识能力的实际、时间的实际、老师教学进度的实际。(4)计划要留有余地,不要太满、太累,要留出改动的时间,毕竟计划不如变化快。(5)格式要统一,重点要留白,留出反思修订空间,留出寄予期望的地方。

二、计划要形成重读、反思、修订的过程,要发挥好正面引导常态化的作用

(1)要形成制度。在每月第二、四周的班会课上,要抽出十分钟时间进行重读、反思、修订。(2)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重读时强调自读的同时积极鼓励朗读,引导学生从目标的确立、措施的制订与实施、周段的反思与小结中发现别人计划的长处,并引入到自己下一阶段的计划修订中。(3)将重读、反思、修订的本质与做法明确出来。重读的目的在于回顾激情,树立信心,强化目标,要求重读要动情,要读出信心,读出激情,激发动力,铭记目标;反思的目的在于发现优点、寻找欠缺,要求反思要用心,要找优点,体验成功,要反思欠缺,迎头赶上;修订的目的在于明确起点,细化目标,量化措施,要求修订要求真,起点要真,目标要准,措施要实。

三、计划要引入家长的关注与期待

有的家长长期以来向孩子灌输狭隘、偏激、自私的为人准则;有的家长则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有的则是打骂哲学,暴力教育。因此,积极和有关家长沟通、交流,调整其对孩子教育的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我要求家长从孩子学习计划的制订到反思再到修订步步跟踪,参与其中,进一步明白教育的过程性。在家长会、学校等场合要求家长积极交流,要对孩子提出期望,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与优点,并将这些话写在计划书中。从而让孩子们感受到家长的关注,进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四、计划要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段性记录单

由于我们注重了计划的使用与学生的反思、总结及家长的鼓励相结合,因此,我们从中能看到学生的激情,能看到学生的缜密,能看到学生的进步,更能看到学生的成长轨迹。这份贯穿了本段学习全过程的学习计划,记录了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遗憾,承载了学生成长过程的成功与失落。因此,学习计划也就成了学生成长的阶段性记录单。

认真做事,就肯定能做对;用心做事,就必定能做好。回首本学期学习计划的制订、实施乃至效果。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要牢固树立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触摸学生的体验,扎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努力实现充满活力、愉悦、有效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就一定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肯定。

(作者单位 山西省阳泉十五中)

第2篇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制课程计划;课程体系

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分制,是19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哈佛大学得以确立的。它所依据的思想基础,是一种尊重个人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把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发展的个别差异视为教育的基础,把个人的和谐、自由发展视为教育的直接目的。因而主张教育应遵循学生的“特性”、“性向”和需求,通过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去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关照之下,学生自由选择专业、选择课程、提前毕业或延迟毕业才显得顺理成章。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思想氛围和文化土壤中,真正的学分制才能确立并且生存下去。

在我国高教界,不少管理者和研究人员都认为,学分制是最能适应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需求的一种教学管理形式。在当前的新形式下,探索如何建立起符合我国实情的教学管理制度,已成为普遍关注的课题。然而,我国对其的认识仍然处于浅层次水平,对学分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是一项很重要也很必要的工作。

一、学分制及其基本特点

学分制最早提出于高等教育,是指测量某一学习阶段,学生按培养目标的要求所必备的各方面知识、技能和其他教育活动总计量的方法。学生经考试、考核并通过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且达到一定的量,这标志着完成了某一阶段的学历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修业年限的弹性。学分别参考了学历教育所要求的年限,但不囿于年限的严格限制,允许成绩优秀、聪颖的学生率先修满所规定的学分提前毕业。同时对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在规定的年限修满学分,可以滞后一定的时间毕业。这样有利于不同学生个体的情况差异,较大限度地珍惜人才,使其成长。这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是有益的。

2.课程的自选性。学分制是从选课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突出的特征是允许学生选课修读。在选课过程中,可根据自己认为是必要的而且有兴趣的课程选读,从而获得自由选课的权利。允许跨系、跨校选课,允许主、副课程兼选,根据需要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自主权利。

3.修读课程的自控性。对于学生修读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均可重新修读,直到及格取得学分为止,也允许放弃自由选读的不及格课程而另选另考。允许受教育者在一定程度内根据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调整,这有利于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才能。

4.班级的弱化性。学分制使学生班级概念淡化,特别是在高年级,随着必要的共同必修课的减少,班级教育和相对固定的教学活动相应减少,使其不同专业、学科学生间的学术交往更趋频繁,使学生的各种适应能力增强。

从学分别的特点来看,学分制在教育过程中,能改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现所带来的理解上的偏差,建立新型主体间师生关系,为师生之间相互理解与融通,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自由发展的条件。如是才可能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才可能充分展现个人的潜能。

二、我国所实行的学分制的现状及分析

自20世纪末以来,在我国高校中的部分重点院校率先开始了改学年制为学分制的试点工作。在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学分制,主要有:一是计划学分制、或计划指导下的学分制。其显著特点是,注重发挥欧美学分制灵活性的长处,同时强调实行计划指导下的灵活性──“必修课要保,选修学分不封顶”。这样既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又尽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选修学分与必修学分的比例一般为3:7,提倡并鼓励学生冒尖成才。二是学年学分制。其显著特点是将学年制和学分制的某些管理办法结为一体,学年与学期对学生应修学分作了具体要求、课程计划(原称教学计划)的弹性略小于计划学分制,注重并立足于班级集体教学,一般不允许提前修满学分而提前毕业。三是“复合型”学分制。其特点是根据教学阶段或课程类型不同,分别采用学年制和学分制的某些管理方法。例如有的学校前两年采用学年制管理,后两、三年用采用学分制管理;有的学校则对必修课采用学年制,对选修课采用学分制。四是全面加权学分制。所谓全面,既对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要求都用“学分“量化,课程学分则按课内外教学应付出的劳动全面结合而得出。所谓加权,既将计划中的学分,根据课程类型、修业成绩差异等分别确定权重(加权系数),其计算公式:计划学分×加权系数=实得学分。其中,计划学分用于学籍管理,实得学分用于权衡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和评优、评奖等。五是“特区式”学分制。其最早出现于我国经济特区的部分高校,特点是与计划学分制相比,学生课程修习的自由度更大,专业的选择与转移更为机动,管理上更为灵活。从特区经济特点出发培养人才,以适应特区对各类型人才的需求。

这些类型的学分制博采了各种教学制度之所长,注重了计划性和灵活性的结合,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了高校教育思想的转变、也促进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另一方面,我们还应看到。由于我们教育自身因素及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学分制的优越性,还未发挥出来,究其原因:

1.必修的内容太多,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太小。目煎,工科四年制本科专业课程计划的课内学时一般已达3?000学时,因此,即使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或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在大量必修课的压力下,难有时间和精力的保证。

2.国家早巳实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但曾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使高校长期处于统一的计划管理阴影之下,缺乏活力。主要表现在:把上课考勤作为加强纪律的主要手段,学生无故不得缺勤,即使教师讲得不好,或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也不能例外;修业年限卡得比较死,学生在规定的学制内必须完成学业,否则按结业处理或被退学。

3.在学位授予上没有体现学分制的指导思想。有些学生虽然修满了规定的学分,但因补考的门次较多,就得不到学位,这与因人而异的学分制指导思想是不符的。随着高校制度的改革,高校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因此,加快学分朗探索的步没,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

三、学分制实施的必备基本条件

目前,我国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关系还处于摸索阶段,即使在国外市场经济体制比较成熟的国家,实行学分制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我们现在实行学分制,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校请而有所不同,杜绝千校一面。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良好的基本条件。

转贴于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一切在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契讯的同时,又为教育生存提出了挑战。教育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在变革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等焦点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从社会对人才需求来看,宽基础、多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最能适应需要;从学生个体来看,愿望、素质、兴趣各有所长,最能展现个人的价值,从教师来看,由于竞争机制引入、创造了教师施展才华的机会和条件,提高了教学积极性;认学校来看,既要考虑到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秩序的稳定,又要考虑到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拓展学校实力,在竞争中崛起。为此,作为教学改革的主体──学校要在观念上解决好如何有效地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特点因材施放,使聪慧之人尽可能在短时期内脱颖而出。如何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教育效率,如何使学校的多种功能正常发挥等等认识问题,捆底摈弃固有的陈腐教育观念、遵守教育内在规律,积极主动地去试验、去探索科学的培养方式和教学管理模式,尽快地完成从逐渐适应到主动适应的过程,甚至超前预测,为社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

(二)制定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使教育过程的效果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性指导文件,是实行学分制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课程计划的制定要紧紧把握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使人才尽快成长的原则。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设计出知能结构合理。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需要的严谨而灵活的课程计划是实行学分制的基础。

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自由选课的特点和自由度界定之间的关系,使课程计划具有灵活、严谨的两面性,即活中有严,活严结合。

1.学分制课程计划的模式。为配合学分朗的顺利实施。课程计划采用模块式是较为理想的。模块式课程计划由:主体、定向、辅助三个模块组成。主体模块具有奠基功能,以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的必修课组成。学生都必须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情况(可以是科类不同,也可以是学生能力和志趣不同)按基本要求和学习量分层次制定,以满足不同培养规格的要求;定向模块具有专业功能,包括技术基础课及技术主干课。技术基础课的设置按专业大类分别制定。为保证学科体系的完整,要求选读该专业学习的学生都应学完技术基础课并取得相应的学分。技术主干课程按专业方向需要设置,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的重要课程,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否胜任该专业的技术工作或进入较高层次学习时能否具有一般科研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课程的学习,所以要求选定本专业方向学习的学生必须修完该类课程并取得学分;辅助模块具有发展功能,由大量的选修课组成,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社会的需要任意选择学习。选课制可以是某一专业方向的专业延伸课程,也可以是跨专业学科大类的其他课程,也可以是按某一专业方向的基本要求而组合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学习完成并取得学分,可承认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取得的第二专业合格。

2.根据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确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量比关系。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力求体现学生智能结构的合理性、完整性,合理地确定课程计划中不同模块之间的学分比例,这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认为组成课程计划的主体模块、定向模块、辅助模块的学分比例确定为5:2—2.5∶2.5—3为宜。主体模块具有培养学生一般基本素质的功能,在大学学习阶段是任何学生都必须达到的起码要求(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学习时间长短),这部分必须保证。定向模块的作用是使学生获得的专业知识系统化,学分多少要根据培养层次的要求而定。基本学分应根据专业要求的不同,定为20%~25%为宜。辅助模块的学分为25%~30%较为合理,能起到扩大学生知识面,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利用选修课组的学习形成第二专业,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

课程计划不仅要体现培养学生智能结构的完整性,而且要考虑到课程是顺序性和发展学生个体特长的灵活性。主体模块学习安排在第一、二、三学期,定向模块主要安排在第四、五学期,最后三个学期主要保证选修课的学习和毕业设计。课程计划中模块的时、序一经确定,就要相对稳定,经常随意改变不利于学生安排学习进程。

(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不同课程的有机组合,它决定学生知识结构和塑造出不同的人才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课程体系都是以国家计划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一个模式(根本不能体现专业方向),不同学校是同一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基本相同。这样不但限制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而且也阻碍了学校自我发展、办出特色。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改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工作。学分制的实施不仅要求课程体系具有培养目标具体比功能,而且可以满足学生个体选择培养目标模式的多样性。因此,必须设计出多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由不同课程组合而成的课程体系来适应学分制的需要。

1.课程与内容的界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系统的教学要求,必须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逐一精选。精心组合、力求最大限度地适应学分制的需要。要确立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的地位、作用,注意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衔接,避免重复设置课程和课程内容交叉。按照培养目标要求,遵循教学内在规律,防止偏窄、偏深、部分陈旧内容进入课程,注重实践环节教学,充分体现课程内容先进性和科学性,使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2.注重课程的时序性。学分别的特点是遵循因材施放、循序渐进的教学基本规律。所以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安排好课程建设时序十分重要。

3.选修课建设。学分制实施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开设大量的、高质量的、覆盖面宽的多种选修课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各种类别的选修课。选修课大体可分为四类:普及型,主要用于学生跨学科大类的一般知识;专业延伸型,适用于偏重某专业学习和一直在该专业领域内进一步深造的学生;边缘、交叉学科型,反映学科间相互渗透研究的成果或研究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选修课组,按专业培养基本要求而没置的专业课组合,适用于学生第二专业学习。

(四)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生自由选课过程中,不仅是选择课程内容,同时存在学生选择教师,教师选择学生的双向选择。为此,在具有竞争机制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强,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队伍。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完善现行的学分制就具有了格外重要的意义。而学分制的实施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我们在教育观念上要进一步提高,同时又因涉及整个教育系统的方方面面,而不能简单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必须在探索中实施,在实施中完善,逐步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和教育规律的学分制。

参考文献:

[1]石火学.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质疑[J].高等教育研究,1995,(6).

第3篇

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浙政办发[XX]39号中《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办法》、《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通知》(浙教师[XX]151号)、《镇海区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的指导意见》精神及相关计划,以“面向全体、突出骨干、追求实效”为原则,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重点。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我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水平,促进我镇的可持续发展。二、培训目标要求:1.通过培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我校教师新课程培训成果,确立利用新技术和网络环境实施教育教学的理念。2.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我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水平,根据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学习和讨论,把自己在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和参加培训学习的收获提供给一线教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3、校本培训的内容主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实践需要,努力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以课堂教学实践,网上学习、交流,专题竞赛为主要形式。三、培训对象:我镇全体在职教师(已参加省、市级及以上骨干培训的教师可以不再参加本地的集中理论培训,但须参加校本培训,并发挥引领作用。)四、培训内容:1、《信息化、网络学习与现代教育》2、《个人工作室(BLOG)的建立与应用》3、《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4、《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5、《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五、培训形式和学时安排:结合我镇实际,采取集中培训、骨干、分学科和校本培训以及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化、网络学习与现代教育》、《个人工作室(BLOG)的建立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采用集中培训形式;《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由进修学校对我镇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在骨干培训基础上,负责组织对全镇教师进行培训。《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由各学科分别进行培训。集中培训、骨干培训由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实施。集中培训力求做到精心组织,全员参与,严格考勤,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进行校本培训时,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课程校本培训计划,结合学习资料帮助教师理清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加强学习指导,督促教师做好读书笔记和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重视教师的实践反思,精心组织校本培训活动,让教师通过培训和实际操作对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能力有较大提高。五、培训安排 1、准备阶段(XX年4月-----XX年5月)。主要工作: A、针对我镇教师目前对信息技术掌握现状,确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制定《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全员培训课程培训计划。 B、制定《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培训考核表。 C、根据《镇海区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的指导意见》和《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全员培训计划,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校培训计划,并在XX年5月20日前报镇海教师进修学校审核确认。 D、选派《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校本培训骨干一名(曹益伦),在XX年5月20日前报镇海教师进修学校审核确认。 2、实施阶段(XX年6月--XX年8月)。主要工作:A、组织骨干培训(进修学校)。(XX年5月底)时 间培训地点培训对象主 讲5月30日教师进修学校曹益伦郑国平;张 谊B、组织集中培训(进修学校)。(XX年6月底至7月初)时 间培训地点培训对象主 讲6月24日上午(8:00-11:00)骆驼中心学校报告厅我镇全体在职教师谢敏海;邬卫东;樊耀州C、组织校本培训。从XX年6月至8月,认真实施学校《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校本培训计划,精心组织两次校本培训活动,重点围绕《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培训,联系各校实际进行交流研讨,重视本培训的过程管理。每位教师至少上交三次培训作业,作业内容参考本培训计划中的附件三《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培训指南。把培训教师的出勤和业情况及时记录在培训考核表上,并按要求上交培训考核表。具体培训进程、内容:①、5月份制订专题培训实施计划;②、5月下旬辅导员(曹益伦)参加区级培训;③、6月上旬开展第一次校本培训,并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培训内容:《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培训指南——第一部分“理论篇”; 《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发放“教师按需培训学习调查表”;建立学困人员专人帮困机制;完成作业1;④、6月中旬开展第二次校本培训,并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培训内容:《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培训指南——第二部分“操作篇” (结合“教师按需培训学习调查表”统计情况调整培训内容);《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分学科培训);完成作业2;⑤、6月下旬参加区级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信息化、网络学习与现代教育》、《个人工作室(BLOG)的建立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完成作业3;

第4篇

为规范进修人员管理,切实提高进修人员的护理业务水平,努力为基层医院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特制定以下培训计划:

1、护理部接收进修护理人员后,首先组织其学习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四川省人民医院关于进修、实习、见习的暂行管理规定》,介绍医院环境及医院情况及相关政策。

2、进修人员到病房后,临床科室根据其具体学习要求及专业,安排专业组长带教,从专科理论知识、专科操作技能等各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培训。

2.1操作培训方法:确定2-3项专科护理操作技术为培训考核重点,由护士长负责安排、组织实施,带教老师负责进修护士的培训。

2.2理论知识培训:病房护士长负责安排定期以授课、专题讲座、科室业务学习等方法组织进修人员学习专科知识,并组织1-2次护理查房。

2.3进修人员结合自身的情况,参加护理部组织的继续教育讲座。

3、进修人员考核:操作考核方法:由科护士长、病房护士长、带教老师组成培训考核小组负责进修护士的专科技能考核。理论知识考核:病房护士长针对进修的专科内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容,以试卷形式对进修护士进行考试。考核成绩入《进修护士考核表》,进修结束后返回原单位。

医院进修护士带教计划

进修学习是提高在职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方法之一,做好进修护士的带教管理是医院的重要工作,为使进修护士能够顺利完成进修计划,培养观察病情、分析评判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护理操作技能,确保带教质量,特制订以下计划:

1、进修护士进入临床科室前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院概况、规章制度,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护患沟通技巧、仪容仪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护理安全教育等。

2、科室根据进修护士的进修目的、时间、工作经历、自身能力制定进修带教计划。由护士长指定专人负责进修生教学工作,保证各项进修计划的落实。

3、护士长应根据科室工作情况,结合进修生自身水平,指定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护师以上职称人员担任进修生带教教师。

第5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升,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这样就让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所以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了重点,同时也是对中职教育的更大考验。

一、项目教学法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重要性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在很多中职的专业中都有应用,而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也在运用项目教学法来达到教学目的。项目教学法在实行的过程中对结果并不是很看重,其看重的是教学的整体过程中,并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细致研究让整体的教学得到充分的发挥,也让学生达到更多的锻炼。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而且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要求,在服务上也有很多的要求,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怕苦、不怕累,并达到相应的技能要求。

科技发展快速前进,汽车数量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汽修专业人员,而现在的汽修技术已经不在是传统的方式,已经上升到信息机械化管理,所以要求从业人员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同时还需要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将各种检修和维修技术融会贯通,以此满足市场对汽修人员的需求。

二、项目教学法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应用

1.制定项目

在中职教学过程中,理论的学习并不是教学的重点,特别是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其学习的重点就是能够熟悉专业的动手和实践操作的本领,再这样的情况下,制定有效的教学项目,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专业的教学特点。要实行项目教学的法,就需要制定具体的教学项目,让学生、教师、企业专家共同进行研讨,并确定教学项目。在制定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燃料的相关知识,了解相应混合器的形成原理和使用原理,这样才能够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学项目,也能够实现教学与现实的接轨。

2.项目计划的确定

在明确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项目之后,学生就应该针对项目进行研讨并制定自己的学习项目的计划。在制定学习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全面的开始收集相关的知识,并对汽车运用与维修的相关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这样反复的记忆才能够达到扎实的效果。在确定项目计划的过程中,还需要保证计划的科学性,确定好计划的每一个步骤,让计划能够实施的更加的稳妥,以此增加计划的成功率。

3.项目计划的实施

在项目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应该做好相应的记录,确保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以文字形式记录,这样学生就能够保证每一个环节都顺利进行,以此掌握全部项目计划,也方便查找计划中疏漏的位置,加以改善。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自由的掌握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能够知道汽车在排气的时候出现黑烟、动力下降、汽车耗油、发动机声音过大等问题的原因,并在自主的时间内,通过学过的理论对此进行分析,并查找出能够排除故障的方法,以此达到对汽车故障系统问题形成原因的认识。

4.评估检测

在评估检测的环节,教师应该针对项目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应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此帮助学生了解在汽车维修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成因。在评估检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教师的演练中了解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角色的调换,让自己可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去评价汽车维修过程中的价值,这样学生就可以换个角度对自己的项目计划进行审评,从更加科学的角度对自己的项目计划进行完善。

5.结果归档及应用

在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结果归档及应用的过程中,中职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项目进行详细的总结和评论,并对项目中表现优秀的组队和个人进行奖励和鼓舞。例如:在项目中汽车喇叭的维修和监测一课中,学生都会使用万能表来检测是否是因为短路或是线路问题导致的喇叭不好使,但是也会有非常认真的组别相处了利用试灯的方法来对喇叭进行检测。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检测方式,学生都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够熟练的掌握。当学生都特别的想法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鼓励,让学生能够在项目教学法中,更加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才能和智慧。

结语

为了让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更好地转型,更好地促进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发展,就需要充分地利用项目教学法,这样培养出来的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才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学管理 学分制 重修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and Thought on Retaken Teaching

under College Credit System

ZHU Haixia[1], CUI Yanjie[2], YIN Xudong[1]

([1]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Abstract On credit system mode, the traditional retaken manner constantly can not be normally implemented or the quality of retaken course teaching can not be assurances. The number of disqualified students and the retaken data of recent three semesters in a certain institute are inspected. After analysis on courses semester distribution, courses coding, and courses changing, the reason of the problems result from the traditional retaken manner is pointed. Finally, some ideas are proposed on retaken system, teaching plan and courses library.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credit system; retaken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随着学分制教学模式的逐步实施,重修教学方式也在教学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学分制中的重修可大致定义为:当课程考核不通过,无法取得相应的学分时,重新修读课程。①相比学年制模式而言,学分制的重修模式增加了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和教务管理的工作量。同时在课程安排上,也增加了时间、地点、人员等资源冲突的概率。②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重修教学模式,不仅仅影响学生的毕业率,也无法保障重修教学质量。

1 数据分析

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多了许多的自主性和随意性。按照完全学分制的要求,学生不再有学院和专业的限制,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自行规划自己的学习过程。③没有了学年制教学计划的束缚,可以跨专业选课,最终修满毕业需要的学分即可。但是,很多学生自主规划的能力欠缺,对课程没有做到先行了解,导致盲目选课。课程开出后就会出现兴趣不大、课程太难、先修课程知识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直接导致课程重修人数的增加。

表1 某学院近三学期不及格人数

通过统计某学院近三学期的不及格数据看,每学期的不及格率都保持在20%左右。具体数据见表1。

每学期20%左右的学生不及格,这些课程即使参加下学期初的补考,通过率也是很低的。因为补考不计算平时成绩,只计算卷面成绩。参加补考的学生在期末计算平时成绩的情况下总分不及格,即使这些学生利用假期自学了,仅靠卷面分也很难达到及格。另一方面,即使补考及格了,按照《学生手册》规定,补考通过的成绩一律按60分记入成绩单。对于学位课程来说,60分无法满足学位条件,这些课程还是要参加重修。所以,每学期的重修教学任务很重,涉及到的学生面很广,重修在整个学分制教学模式中是一个重要环节。

2 现有重修方式

根据《重修管理办法》规定,当学期开出的课程,学生都可以申请重修。目前的重修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2.1 跟班重修

跟班重修,是指学生在课程不冲突的情况下,选择重修课程。④这种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重修,即参加重修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完全当作全新的课程来处理,跟正常课程一样记录成绩。

2.2 组班重修

组班重修,是指学生需要申请的课程跟自己本学期的课程上课冲突,则可以申请组班重修,申请组班重修的人数到达20人,则单独组成重修班。组班重修,要求课程的课时数要尽可能地接近原课时数,对课程的要求等同正常课程。组班重修的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课程冲突。

2.3 插班重修

插班重修,是指无法达到组班重修要求20人的课程,将学生插入到某一教学班里面,该课程跟其他课程冲突无法参加重修课程,以自学为主,最后跟该教学班一起参加期末考核,成绩以卷面成绩记录。

2.4 自学重修

自学重修,是指部分课程因培养计划变更或者专业开设变更导致该课程将不再开设,同时也无法用其他课程替换,由学生提出申请,自行学习,最终单独出卷安排考核。以上四种重修方式以互补的形式基本覆盖了全部的重修学生。

3 原因分析

虽然,在重修方式的设置上,校方已经充分考虑了各类情况,并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可以参加重修,从而保证了基本的毕业率。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能真正参加课程全过程学习的学生很少。图1中给出了2013-2014秋季学期某学院各重修方式的人数分布。

图1 2013-2014秋季学期某学院各重修方式人数分布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47%的学生可以参加课程全过程重修,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还是以自学的方式进行重修,也就是学年制的重修方式,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重修。对于这一现象的存在,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3.1 各学期课程分布不合理

现有的教学计划中,大部分的必修课程分布在一年级、二年级,每学年需要完成的必修课程学分在40分左右,课务量繁重,再加上必修课的要求严格,课程通过率相对较低。从图2的分布情况来看,各专业的前两年的任务比后两年要重很多。即使后两年还会加入选修课的学分,但是选修课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率在18%左右,而必修课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率在76%左右。所以,教学计划在学分分布上存在不合理性,⑤会导致重修无法正常实施。

图2 某学院四年必修学分分布情况

3.2 课程编码不规范

课程编码作为教务系统中区分课程的唯一编码,其规范性非常重要。因存在不同的编码规范和体系,导致系统中的同名课程存在不同的编号。⑥在教务系统中申请重修时,系统自动根据课程编码匹配可以申请的重修课程,学生会因为课程编码不一导致无法选择重修。

3.3 课程变动问题

不同年级的教学计划不同,导致部分课程在低年级不再开设,如果有学生需要重修,就无法跟班。专业必修课程因为一般都是学位课程,或者是专业基础课程,变动较少。专业选修课程会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每年做出一定的调整,被淘汰的课程就无法重修。

因课程编码不规范和课程变动问题导致的无法重修的课程占了每学期重修课程的很大比例,以2013-2014春季学期某学院的重修数据为例,可以正常报名的为154人,无法正常报名需要手工辨别的为118人,占总人数的43%。因此,这两个原因便成了重修无法正常进行的主要原因。

4 几点建议

4.1 制定合理的重修制度

4.1.1 不及格的必修课程直接参加下一年级的班级学习(跟班学习)

从现有的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必修课主要由通识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通识教育类课程一般没有专业性,大多是英语、数学以及两课类的课程,多年来基本没有变化;学科基础课程大多数专业核心课程,更改的可能性也很小;专业必修课程是专业技术的基础课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类课程会有小部分变动。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必修课的总体课程变动很少,很少出现不及格后课程不再开出的问题。所以,可以要求学生必修课程不及格,需在课程再次开出的时候参加选课,全程参加学习。如果当学期正常的课程比较多,像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可以指导优先修读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可以适当少量选择。

4.1.2 不及格的选修课程不要求重修

选修课程本身就是学生选读的课程,只要满足毕业要求的学分即可。这部分课程一般是技术性的课程,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这部分课程的变化很大。大多数情况会造成需要重修,但是课程不再开设,导致无法参加重修。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再次选读同门课程,前提是该课程再次开出了,或者选读其他的课程,这些都应该由学生自行规划,或者学业导师指导下选择,不应该形成对学生的硬性规定。

4.2 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既然实施了学分制的教学模式,那么教学计划的制定也应该符合学分制的要求。学分制的主导思想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规划学习计划。学分制教学计划应该减少对学生选课的约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提高选修课的学分比例,增加课程库中选修课的课程数量。同时减少各学期所修学分的限制,让学生可以自行规划自己每学期需要完成的学分,甚至学分制允许学生在修完所要求的毕业学分后,提前申请毕业。选修课比例的提高,就意味着必修课的比例降低,参照上面的重修制度,就会大大降低重修的总数。

4.3 建立合理的课程库

现有的课程库中存在课程名称和课程编码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的情况,对学生的重修选课造成了很大影响。高校应该建立合理的、编码方式统一的课程库。制定统一的课程编码和课程名称命名的规则,并严格按照该规则来实施,逐步优化课程库中的数据。

5 结语

无论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上,学分制与学年制的教学模式都存在很大差别。在实施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同时,应该制定相对应的重修方式,充分体现学分制思想,并让重修教学能够常态化地实施。高校推行了学分制,就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改变原来学年制教育思想。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并寻求最适合高校自身的,最有利于学生的学分制教学模式。

注释

①②鞠宏军,王长利.大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2(19).

③ 吴春胤,孙凌洁,刘继红.浅谈高校完全学分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

④ 王金兰,刘培生,李宇辉.高校重修制度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

第7篇

1立题管理

先提出科研设计和实施报告,凡课题申请者根据查新检索和文献综述情况。通过学术委员会及相关专家论证同意后填写《科研项目计划设计书》申报时附指定情报部门出具的查新证明,有动物实验的课题还须附医学实验管理部门出具的实验动物和实验场所合格证明,杜绝申请程序上的一切不规范行为。

2计划管理

即立入院内科研计划实施专项管理,一旦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同意立项。以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课题负责人全面负责计划的实施、经费使用、定期汇报课题执行情况,总结验收等工作,研究的各个阶段,课题负责人要做好实验研究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经常进行检查、评估、分析。每年10月底前,由课题负责人填写《科研课题进展情况检查表》报报卫生局。凡课题计划实施中需要更改研究内容、更换课题负责人、中止计划实施、延长年限的由课题负责人提交书面报告,经医院和市卫生局审查签署意见,报送课题下达部门审批。课题研究结束3个月内,课题负责人撰写总结报告,内容包括课题完成、未完成或超出研究内容情况;研究结果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对课题深入研究的设想;经费决算情况。并附发表或未发表的全部研究论文。报送市卫生局,作为再次申请课题和申请成果鉴定的依据之一。

3经费和成果管理

专款专用,课题经费按项目独立建帐。专项核算,分管领导审批后课题负责人有权在规定范围内支配经费的使用。科技成果管理包括成果申报、鉴定、评审、登记、归档、上报、奖励、推大应用、技术市场等内容的一套完整管理制度,按规定善始善终,做好各项工作。

市卫生局优秀新技术项目的申报参照执行。

二、人才培养

1外出专科和专题进修

更好地为病员服务,为不断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根据市卫生局的要求,医院应派医技人员总数(护理除外)8%上级医院进行专科或专题进修,外出进修计划由各科主任提出初步方案,科教科整理后报办公会讨论,通过后作为年度计划予以落实,通医有指标和在医院的科教科可帮助联系,其他医院原则上由进修本人联系,接到进修通知交相关科室主任,外出进修前到科教科签合同、备案,通知人事科,不足6月的可不签合同,但科教科必须备案。

2远程教育和院内外专家讲座

医务人员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远种教育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能确保医务人员获取i类学分,为使这一宝贵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将采用下列三种方法播放:1医技楼多功能厅播放;2较专科系列内容将光盘交相关科室在电脑上组织学习;3凡本院人员可用u盘将有关内容考回家看,做好登记工作,凡不参加远程教育的人员,将不考虑派出进修及短期学习。发放试卷,完成考试,办理好i类学分证书,安排组织和落实邀请的院外专家来院的学术讲座和院内安排的讲座。

3住院医师继续教育

对住院医院师继续教育对象进行轮转,按照省卫生厅住院医师继续教育大纲的要求。科室有特殊情况,由所在科室科主任提出书面报告,并说明暂缓原因,何时补轮转,经分管院长批准后,方可暂缓轮转,但要在适当的时间补上,否则作未轮转处理,及时组织住院医师继续教育对象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考试,做好考核工作和合格审批申报工作。

4职学历教育

鼓励医务人员,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尤其是护理人员,参加成人业余学历教育,按医院有关文件精神对脱产研究生学历教育的对象签置有关合同,并报人事科备案。非脱产研究生的学习按医院规定办理.

5按医院的规定。做好审批、登记工作,科主任外出须经院长、分管院长同意方可外出,科室一般人员先须科主任批准同意,科教科审批后报分管院长批示,凡本市医学会的学术活动,不影响工作,尽量让相关人员与会。

6按照大学医学院校的实纲编制实习生轮转表。审核进修生进修申请表,按规定通知财务科对进修实习生收费,定期召开进修实习生会议,定期检查进修实习生宿舍安全、卫生情况,经常检查进修实习生的工作、实习情况,定期组织进修实习生的文体活动,按学校要求,对实习生进行出科的考试考核,签署进修实习鉴定意见等。

7定期组织医院“三基”训练考试。会同医务科、其他各科室做好其他考务工作。

8注重医学重点人才的培训。应为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事业心,40岁以下具有本科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业务骨干。

三、专科建设

但在管理上要规范,院在专科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迹象。科室应有制度计划,医院应与科室签定合同,并在考核中体现,要以形成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

第8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立足天津,辐射环渤海区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笔者就工商管理专业改革目标设计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做了初步探索。

一、改革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教学改革目标是:由传统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业者和未来的经理人。工商管理专业综合教学改革争取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及教学手段上实现大突破,逐步构建起与应用型“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素质”,包括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强调领导力、创造力和执行力的训练。上述目标,将成为培养方案以及授课模式改革的中心出发点。

二、改革内容

(一)构建并完善应用型“精细化”

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工商管理专业,我们计划采取分方向建班方式,主要分为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具体方向,固定教室,采取小班型研讨式、案例型授课模式,探索应用型“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分模块设计课程体系,主要有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精选必修课、特色组合选修课、模拟实验(实训)课和自主实践课等。在课程设计及安排上,突出几个重点应用方向:一是外语的总体水平及听说训练;二是计算机实用技能训练;三是管理研究方法的训练;四是管理案例分析能力训练;五是毕业设计和创业计划能力。

(二)实施课程体系配套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拟在课程体系上做如下配套改革:1.选修课程设计体现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导向。课程设计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要满足学生出口的需要。为满足一部分学生的考研或后续学习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营销各方向至少要开设一门采用研讨式或双师制授课的研究导向的选修课程。学生选择研究导向选修课程,可以规划未来考研专业或者辅助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如有(独立或与教师联名,参照学院的科研期刊奖励划分),可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奖励。2.推进研讨式和案例式教学实验。在课程属性上,除了必修和选修之外,还要体现研究型和应用型的多种需求,并相机采用研讨式和案例式主导授课。研讨式和案例式主导授课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侧重于研究型,一个侧重于应用型。拟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设计中实施本科生研究型(考研生)和就业型两个导向,全方位开展上述教学改革与实验。同时,我们也将就考评方式进行相应创新和改革,争取实现平时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的有机结合(如平时和期末各占50%),也将通过实验室建设来支撑考试条件和考试手段。3.增加专业涵养类课程。增设一些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选修课程,进一步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如心理学、文学欣赏、国学修养、孙子兵法等,增厚学科底蕴和涵养。这些课程应该尽可能往前面学期安排,避免和专业课选修冲突。此外,心理素质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素质构成,目前在我系是缺项。可在教学方案调整中增设心理学此类课程,依托人力资源专业方向,发展心理学相关实验与测评课程,或与校外心理咨询机构联合,或者成立专门机构,开辟面向本科生的心理测评、辅导和咨询体系。4.将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有机结合。实践课程是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的,包含实验课程但不局限于此。在新的方案设计中,尝试将课外活动和课程结合起来,作为“弹性学分”设置。如把《招聘也测评》课程与学生模拟招聘大赛结合起来,把《创业管理》课程与学生参与创业大赛结合起来,并取得相应晋级成绩可以免修此课,并获得此课程学分。同时,也可学习其他院校经验,开设横向或纵向课题的自主实践课程选修,将课程与老师的科研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对此种课程预留弹性学分。如工商管理的创业课程主线(创业管理课程-创业方案大赛-经营决策模拟);人力资源的就业训练主线(就业指导(测评)课程-模拟招聘大赛-就业模拟实验)这样的课程安排和弹性学分设计,有利于学生更加自主和有效的安排学习计划,整合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将创新能力培养、创业学习、社会实践和就业招聘、社会服务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也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三)实施教学管理配套改革

1.加强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研讨式与案例的有效保障。一些课程平时成绩占60-70%,进行过程考核的实验。2.创新考试方式。平时成绩可扩大比例至50-70%,期末采取题库式计算机随机抽题考试。专业选修课程,在平时过程考核的基础上,期末可以采取课程论文答辩、口试等多种考核方式。3.推动专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机制生成。由各专业汇同学院发展本科生实习基地,打造多种产学研结合模式。

三、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第9篇

1.教学计划管理制度的建设

教学计划分为远期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近期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远期教学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反映的是学生通过高职阶段的学习所要达到的人才规格要求;近期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反映的是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所要达到的具体要求,是对远期教学计划的分解和落实。学分制的特点就是弹性学习,因此,教学计划管理制度中就一定要体现:无论是远期还是近期教学计划都要强调课程安排的灵活性,课程设置要使学生在保证基本质量和专业特色的前提下有较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即能提供较多的课程选修余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从总体上研究每一个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规格,并以最低学分标准体现出来;同时,要为每一个专业适应个性化发展留够空间,因此,这个最低学分标准当中就不仅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学分,而且还应包含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而需要学生选修的最低学分标准。学期教学计划则要求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按学期进行分解,确定每一个学期学生应达到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标准。

由于教学管理是一个从教学计划制定、运行到考试组织、成绩管理的连贯的系统工程,如果在计划管理阶段不规范,就会带来后面的运行、考试组织、成绩管理、毕业审核等一系列工作出问题。在实际教务管理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的某些课程的成绩记录与实际不符、找不到该课程或找不到该学生等情况等,除了可能有学籍管理上的异动外,很大一部分的问题均来自于对计划管理的不严谨、不规范。比如课程名称不规范、课程代码混乱、同一专业同一公共课程出现不同学分标准、教学计划中的学分标准制定不适宜、实际学生所修学分状况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学分标准差异大,以致于培养方案根本未对实施教学计划起到指导作用等。可见,在整个教学管理系统中,计划的管理就是对整个教学目标的管理,处于整个教学工作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它对于整个教学环节的组织和运行起着引领、指导、统摄的作用。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期教学计划的制定、审核、修改等工作都应该建立健全一整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只有计划理顺了、规范了,才有后面教学其它环节的正常运行。

2.学籍管理制度的建设

学籍是一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户籍,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学分制的引入,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或者家庭经济状况等选择转学、转专业、中途中断学习、分阶段学习、进行重修等,这就使学分制下的学籍管理较学年制下更复杂和灵活,学生学籍异动更频繁,处理有关学籍问题,如入学资格审查、修业年限变动、退学、转学、毕业时间、休学、复学等此类事情将会增加很多很多。没有相应的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对这些进行规范和管理,学籍工作可能就会陷入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高职院校要以普通高等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为前提,把学籍管理制度与学分制特点相结合,对其中的升级、留级、退学、转学、转专业、休学与复学、重修、补修、免修、辅修、延期毕业等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并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制定出关于这一系列学籍变化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操作程序,才能使纷繁复杂的学籍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凭,从而顺利地展开。并且,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要逐步探索建立健全学校与学院(系)相结合的二级学籍管理体系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3.选课制度的建设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灵魂和核心内容。选课,意味着学生在保证适当的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修读的内容、从而实现选择修读时间、修读进度和任课老师的权利。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说,选课不仅涉及学生,也要涉及老师。因此,选课制度的建设也应该是涉及师生两个方面。从教师方面来说,要建立相应的制度,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为了充分照顾学生的志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转移能力及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各种规格人才的多层次需求,要鼓励教师积极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研究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制度上鼓励和保障有条件的教师要多开选修课,开好课,开新课,以扩大选修课的可选范围。从学生方面来说,要鼓励学生在保证基本规格合格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发展,鼓励他们选课,帮助和引导他们选课,并作一定的制度规范要求,保证学生有课选,但又不浪费宝贵的教学资源。同时,由于选课,带来了每个人课表的不同,打破了班级、专业甚至年级的限制,给选修课的考勤和管理带来了难度,为了保证选修课的纪律和质量,还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和管理,制定相应的导师制、选修课教学管理制度等。

4.考试制度的建设

学分制下,打破了固定班级、固定专业的传统教学组织方式,而更多的是由选课而产生的各个教学班。就学生日常的管理来说,难度大大增加,对考试的组织和管理来说,也是如此。加上,学分制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目标管理,教学各个环节的管理相对宽松,因此,用来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就非常重要。改革传统的考试组织办法,进行考试方式方法的创新就必不可少。在关于考试制度的建设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首先,由于教学班这种课堂组织方式的出现,考试也必然发生转变,必然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考试编排、成绩录入等;其次,在学分制下,可将考试分为学校、院(系)两级组织和管理,一些专业选修课、特殊的专业课程应该以学院(系)为单位组织,而对于一些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可由学校组织统一考试,并且无论是学院(系)还是学校统一组织的考试,都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题库建设,以满足学分制下那些提前修完课程、要求提前毕业学生的考试需要,变一次性考试为多次考试;再次,改革考试的方式,将传统试卷笔试与完成作业、设计、论文、口试、实践能力测试等多种途径相结合;最后,实行以认证代替考试。目前,由于强调“能力本位”,相当多的高等职业院实行双证制,即毕业证与各种职业资格证相结合,因此,高职院校流行很多证书,“如各种职业技能证书、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及其它各种证书。这些社会化考试信度比较强,可以考虑凡是获得证书的,其相关课程给予免试。

5.成绩管理制度的建设

第10篇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现代急诊急救医学及危重病医学发展的产物,它的最大特点是危重病人、现代化检测与治疗仪器、有救护经验的医护人员的“三个集中”。目前,icu的规模、精密的监护治疗仪器的配置质量、医护人员的专业救护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一所医院急救医疗水平的主要标准 [1] ,同时也是等级医院评选的重要指标。

进修学习是提高中高级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的方法之一 [2] 。它的带教管理显然不同于一般护生的带教管理,更注意对进修护士分析研判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慎独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注重发挥进修护士的主观能动性。icu进修与大、中专护士带教有异同,现从进修生的角度探讨一下icu的带教管理工作。

1 做好环境介绍,减少进修护士的陌生与不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有爱与归属的需要”。进修护士来到icu,作为一外来人员,除了自己应积极主动作自我介绍外,icu的带教管理者也应热情地向进修人员作科室的环境、物品的管理摆放、科室成员等介绍,让进修人员有一种被接纳的归属感。同时进修人员也要认识到环境的熟悉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熟悉,不断适应新环境的需要,不要为自己设置太大的心理压力。

2 确立进修目的,制定进修学习计划

因派送进修人员医院的规模大小、icu类别、进修时间的长短、进修人员能力的强弱等差异,进修目的也会存在差异。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带教管理者应充分与进修人员沟通交流,根据进修人员的气质类型制定确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以指导一一合作型模式拟订进修学习时间、学习内容、考核标准,充分发挥进修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保证进修的有的放矢。当然学习计划不是一成不变,而应随时按照pdca循环及时调整-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处理;也要结合病房的情况合理安排。但最终一定要完成进修护士的a级目标。

3 带教管理进行计划性的组织实施

3.1 设定目标的优先次序?abc管理法 a级为最优先(必须完成的)的目标,b级为较重要(很想完成的)目标,c级为较不重要(当前工作使用较少)的目标。在带教工作中首先完成a级目标,然后转入b级目标,若时间允许可开展c级目标。icu的特点决定了它的a级目标:掌握各种监护与治疗仪的使用、管理。监护参数与图象的各临床意义分析,心肺脑复苏技术和复苏药物的使用。b级目标:icu病区特殊的危重病人监护记录方法,多专科疾病的医疗护理知识,对病人病情的总体分析与认识。c级目标:依据具体情况自行拟定,如:了解医院先进的管理体制……

3.2 对进修护士能力的培养

3.2.1 分析研判思维的培养和锻炼 进修护士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对临床有一定的认识,带教比护生易,一触即通。 因此对带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掌握a级和b级目标的内容,还应有一定的带教方法,要充分发挥进修护士的思维判断力,要求进修护士应随时作到“三w”即三个why?“为什么要这样做?”“病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临床表现”“病情是好转还是恶化,为什么?”。通过“三个w”的训练,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提高进修护士对病人病情总体分析和认识的能力,也适合当今循证护理发展的需要。带教者可运用思维训练法中的反思学习法与病例讨论法带教进修护士。

3.2.2 提高进修护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急救护理学的实践性很强,护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需通过技术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体现 [3] 。icu是急救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提高进修护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icu带教的重要内容。p-i-g教学法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 。p(probˉlem)问题,d(discuss)在查阅资料和自学的基础上讨论,gguidance)老师给予总结和指导。这种方法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把机械记忆转化为形象记忆,达到最佳的效果。这种方法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学到老师长时间累积的临床经验的精髓。随着理论和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愈来愈强,可使前瞻性护理逐渐变成可能。

3.2.3 责任意识、慎独精神的培养 icu与普通病房不同,首先是病人病情重,病情变化快;其次是没有陪伴,病人的一切事务均由护士与护理员协助完成。这就要求进修护士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慎独精神。带教老师应要求进修护士统筹安排时间,严格三查七对,随时检查自己行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当然,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也是一个标准的示范。

3.2.4 创新意识的培养 随着循证护理的不断发展,仅凭经验和直觉进行护理将成为历史,现代护理实践需要可靠的科学依据 [5] 。遵循的证据是科研结果,临床经验以及病人的需求三者的有机结合体 [6] 。对于在icu进修护士的带教也应按照循证护理的要求进行带教,这是由icu在医院急救医疗体系的重要地位决定的。首先要转变进修护士的意识:按常规工作固然不错,但要接触并学会利用新科研成果,始终把病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其次,安排查阅专业资料时间,使其有接触新科研成果的机会。第三,按时完成《进修护士工作计划完成记录》,培养归纳、总结、推陈出新的能力。这是对进修护士应有的带教内容,是由进修这种继续教育方式所决定。

3.3 定期检查评价目标的完成情况 带教老师可以通过督促进修护士自我检查、相互检查,护理技术操作考核,随机抽查等措施检查目标的达到情况,及时反馈进展和问题,以便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实行《进修护士工作计划完成记录》以保证各项工作评价的及时性、连续性和整体性。

3.4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进修管理中,进修护士作为“社会人”,应教会其积极应对各种压力的方法。乐观应对方式被认为是最佳方式,其次是支持应对方式 [7] 。带教者为进修护士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将有利于目标的早日完成。

当然短时间的进修学习掌握的新仪器、新设备、新的急救技术的程度有限,带教者所能教给进修护士的只是一种学习新业务新技术的方法。需靠进修护士掌握方法后自己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护理人才的成长具有实践性、晚熟性、群体性的特点。因此进修护士与带教者都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同时能适合所有进修护士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存在的,只有在一般教学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进修护士与带教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至关重要。本文就进修遇到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进行探讨达到教学相长。随着icu的不断发展,医院对icu建设的重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护士进修icu。随着icu对进修护士的带 教管理方法的不断完善,进修护士的教学方法将是完成进修计划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彭刚艺.急重症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4.

2 杨英华.护理管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5.

3 庹焱,周秀华,陶红.护理专科.急救护理学教学研究.护理杂志,2001,18(3):29.

4 郭永松,胡斯隆.问题-讨论-指导教学法在护理社会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3,38(4):292-294.

第11篇

红外线检修工队作为机辆分公司的基层单位,主要是通过对车辆轴温探测系统的定期检修和故障临修,确保探测设备的各种技术状态良好,满足列车的可靠、安全运行。随着朔黄铁路产能的不断提高,公司对铁路列车安全运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承修单位面临着必须提高工队管理、员工素质、检修质量要求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目前,红外线检修的信息管理工作中行政文件传达,材料设备,业务学习等各项管理台帐,都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文本台帐上。管理手段粗放、效率较低。当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电话请示、咨询和商议,不仅效率低而且事后总结资料麻烦诸多。承修单位只有把粗放式的管理方式转换到科学的、精细的、现代的管理方式来,才能取得新的发展。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帮助实现检修单位生产现代化的管理,缩短管理流程,提高管理精度和效率。

2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组建

2.1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功能

基本信息:包括生产图像信息和生产数据信息两部分。(1)图像信息为检修过程和临修过程记录,员工检修和临修交通出行过程的GPS定位监测。通过对工队设置、人员准入、学习计划、检修计划、检修过程的视频和数据记录、临修过程的视频和数据记录、对检修人员出车检修的公路交通全程GPS跟踪管理,提高各环节的办公效率,有利于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随时组织分析点评和改进,促进整个检修队伍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进而确保检修质量,满足朔黄铁路产能不断提高的要求。(2)生产数据信息包括:工队设置标准和组织机构要求,工队员工准入考试信息,工队出勤信息、工队与员工学习信息,年度工队检修计划信息、工队月检修计划及调整信息、检修和临修信息,工队周总结、技术质量分析点评,表彰与批评等行政信息,工队库存配件信息等各种台账。

2.2综合信息系统网络构成

充分利用现有的内网和公网做传输平台,在探测站新增视频无线传输管理信息功能和GPS定位跟踪管理功能。把分公司与工队间现有的办公网扩展到检修探点,并在探测站设置带触摸屏的一体工控电脑,具备检修工作视频采集、录像、检修数据录入和无线发送功能。探测站的电脑和分公司、工队的管理电脑通过的公网无线连接,形成互相通讯的实时信息管理网络。检修人员的工作过程还可通过移动硬盘将检修过程视频和录入数据复制回工队,交由公司和工队进行检修工艺技术、质量的分析点评。

2.3综合信息系统软件平台

在软件开发上,全系统采用Windows平台,数据中心采用SQL大型数据库,运用现在流行的企业班组管理软件开发,使分公司与所有工队、工班,工队与工队间实现信息共享,便于分公司领导、工队专业管理人员通过公网实时跟踪察看各工班的工作和其它所上传的详细信息。

3综合信息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3.1综合信息模块

该模块中主要设置公司要闻、历史回顾、工队见闻、行业技术浏览、天气形势五个功能板块。在公司要闻和历史回顾这两个板块中,员工可阅读朔黄公司的发展规划、生产形势等要闻,浏览朔黄公司的发展历史,提高员工能为朔黄铁路工作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在工队见闻板块中,工队的生产管理、文体活动等信息,实现工队行政管理信息、检修生产相关信息的动态管理。的信息可有工队的公告信息、生产计划、安全通报、劳资成本、设备管理、公司规划、考核办法、岗位规程、规章制度、政策信息、员工作品、技术论文、安全知识等。在行业技术浏览板块中,员工可浏览红外线专业技术发展信息、铁路其它专业的技术发展信息,扩大员工的知识面和技术视觉能力。在天气形势板块中,员工可浏览管辖地区的天气预报,及时启动不良天气是确保探测设备正常工作的技术预案,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

3.2文件管理模块

该模块中主要设置公司文件、工队文件、会议纪要、员工工作总结、员工奖惩等板块。公司文件和工队文件板块中有公司或工队新近下发的各类文件,供全体员工学习。会议纪要板块有每月的分公司安全例会、分公司生产专业会议纪要、工队各种质量技术分析、安全分析会议纪要等。员工工作总结板块汇总了工队周、月、季节性、年度等工作总结,及全体员工个人工作总结。员工奖惩板块为工队的季度、年度评比奖惩记录。如某年月日某员工在分公司知识竞赛中获奖,为工队赢得了荣誉,工队决定给予其表彰和奖励等。又如某员工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给工作造成损失,威胁了铁路行车安全,工队根据工队管理规程对其进行通报批评和惩罚的通报等。

3.3工队建设模块(或工队管理)

该模块中主要设置工队组织机构、各岗位职责、全体员工信息、准入资格信息、工队日工作记录等板块。组织结构和各岗位职责板块用来反映设备检修工队的管理水平。员工信息板用来反映检修队伍的基础与活力。如某员工中专毕业、计算机应用专业、某年某月来工队工作、同年经过公司考核获得准入资格。通过对工队员工信息的综合了解,工队的工作记录和员工总结,可以促使工队管理理念不断更新,促使员工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在工作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工队工作记录板块可以让全体员工知道工队的本日、周的工作情况,同时了解下一步工队的工作安排,促使工队与员工的互动交流,促进工队工作的不断提高。每日下午收工前,各工班通过工班界面反馈各工班自己对计划要求的工作完成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工班长通过工班管理界面汇总反馈给工队,工队汇总后将主要进度和主要问题反馈给公司。为制定调整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提供参考。在工队设备和库存模块中真实的反应工队的检修能力。

3.4定期检修模块

该模块中主要设置月检修计划、计划兑现率、检修工作总结、检修质量考评、检修技术标准、检修技术标兵。例如,工队当日工作计划安排发生变化,工队值班员经分公司和工队领导同意批准后,将变更计划安排到工班,在工作计划管理界面输入后就出去;工班长再将计划分劈安排到工位,通过工班管理界面后,职工就可以通过工班的电脑查看自己小组当天的工作安排。分公司级的管理人员通过分公司管理界面进入系统查看到工队的计划,需要协调调整的可以通知工队管理者进行调整。调整后,系统内各级界面都能查看备忘。分公司对检修工艺的修改和技术指导书,从检修技术规范管理界面后,工队技术人员可以在工区也可在探点组织工班现场学习、落实。省去了文件打印、发放的程序,节省了办公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职工在工队及探测站的电脑上可随时查看公司和工队的各种文件,查阅有关图纸、作业标准等技术资料,了解加班或各岗位调整的信息。

3.5临故记录模块

该模块中主要设置临故事件记录、临故等级标准、临故分析与技措、临故历史信息板块。临故事件记录真实的反映工队及工班处理临故的能力和队伍的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通过临故分析找出发生问题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尽努力通过检修消除临故可能发生的风险,减少和杜绝临故发生的可能,进一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员工的技术能力。在历史信息一栏中可查阅以往若干年的同类故障的数量,对分析预防故障的发生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

3.6安全管理模块

该模块中主要设置安全员信息、安全会议记录、安全事故历史、安全生产规范、安全防范技措。各工队成立以队长为首的工队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各工班长为组长的全员参加的安全生产组织机构,按照分公司安全生产规范制定本工队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奖惩规定。让安全生产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安全会议纪要是分公司和本工队的安全工作总结及对下一步安全生产形势的认识和要求,员工可阅读学习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安全生产规范和安全技措又是安全生产的学习园地,全体员工可通过浏览学习安全生产知识,了解安全生产的技术措施,进而促进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不断提高。

3.7工作视频模块

该模块中主要设置工队工作视频、检修作业视频、临故过程视频、技术比武视频、知识竞赛视频、典型事件记录。检修视频是对员工检修过程的真实记录,有益于促进员工规范检修行为,遵从检修技术规范。通过对检修视频的分析了解员工的检修技术水平,查找检修过程中的问题,有的放矢的针对性的采取培训措施,促进每名员工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典型事件记录可以真实再现突发临故等重要时间的原因和过程,有益于提高全体员工的预想力和处理能力。

3.8学习论坛模块

该模块中主要设置工队学习计划、员工学习计划、员工自学计划、交流论坛、学习成绩考评。各工队应已建立学习型班组为目标,成立以工队长为首的学习型班组领导小组,以交流论坛为媒介,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培训工作。在交流论坛里建立技术资料园地、教育学习园地,通过建立各种学习园地,用生动多样的内容调动职工无处不在的学习兴趣,传播不断创新、坚持发展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分公司下发的学习资料与计划、工队、员工个人的学习计划的编制和落实采取每周录入汇报的方法进行交流,通过学习和交流促进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职工交流论坛又是工队与员工间,员工与员工间加强沟通和协调重要渠道。交流论坛为干群及时沟通搭建了桥梁。职工各种有关工作、生活的问题和疑惑都可以通过论坛提问,各种合理化建议都可以通过论坛提出。工队领导可以在论坛中了解职工的切身需求,通过解答职工的问题来做好职工的思想引导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切实实地从职工的需求出发,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采纳合理化建议,完善管理方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工队和和谐班组。

4结束语

第12篇

一、规范化培训模式的内涵

规范化培训是建立在集中培训、自主研修和“带教指导”的基础上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的情况下进行的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的可操作、可测评的一年期见习培训。

规范化的“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既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课程和实施方案的前提,又是进行培训效果评估的基础”[3]。在整个规范化培训实施过程中,培训单位根据见习教师的特点,结合教师成长规律和需求分析开发针对性较强的培训课程。特别是“带教指导”研修,带教教师根据见习教师特点制订的带教计划可谓是“因师施带”,在一年期的见习培训过程中根据见习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行为的变化随时调整带教计划,杜绝了培训计划的程式化。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内容主要由“职业感悟与师德修炼、课堂亲历与教学实践、班级管理与德育体验、专业发展规划与教育科研”四大模块构成,由18个具体的“培训要点”组成。培训要求以经历这18个要点且完成这18个要点规定的任务为主,亲历过程或结果评定均体现在见习培训手册上,作为一年见习期培训考核和入职注册的主要依据。培训形式主要采用集中培训、自主研修与带教指导相结合的研修模式。集中培训主要偏重师德教育、教育理论教育以及职业认同引导教育;自主研修主要是见习教师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育理论书籍、科任教材以及教育管理相关书籍的研读;带教指导主要任务是使见习教师在优秀的教育教学团队带教过程中,能够较快地正确认识与适应教师角色,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强化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整个见习期的培训由具备培训资质的教师进修学校、见习教师聘任学校和结对学校三方共同完成。

四大培训模块,18个培训要点使得培训单位在实施培训过程中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指引,实现了培训过程有“抓手”,实施过程有“规范”,培训结果有实效的新任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规范化操作培训流程更明确。

二、规范化培训实施的新突破

规范化培训实施有效地解决了集中培训、自主研修与带教指导三个培训方面存在的“各自为政”、培训内容重复的局面,实现了三方研修重点各有突出,相互补充,推进提升良性的见习教师培训格局。见习教师规范化操作培训流程很好地规避了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培训随意性、盲目性,确保了培训有明确“抓手”,有规范的实施过程指引。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较之以往的新教师培训实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突破。

1.目标引领,确保培训有的放矢

规范化培训有四大模块目标,培训的18个要点的亲历为实现四大模块目标提供了更为详细的可操作的微型目标引领。培训要点的微型目标也正是实现模块目标的使能目标。见习教师习得教育教学规范行为和教育管理知识,需要每一个使能目标的实现。

带教教师根据见习教师特点为其制定的研修目标规避了见习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随意性,提高了研修目标达成的实效性。例如,“结合跟班教学实际,编一个单元的学生课堂或者家庭作业,并写出理由”。这些详细的可操作、可测量的培训目标,规范了培训指向性。

2.任务驱动,确保培训稳步推进

培训必须源于真实的体验才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任何的“言传”指导作用都很难赶上一次亲历的效果。任务驱动的培训模式贯穿自我研修和带教指导的整个培训过程。在规范化培训过程中,每一个培训要点的实现都可以与见习教师的真实亲历相结合,那么目标性和教学情境也就同时具备在见习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使得见习教师在带教教师分配的真实任务中进行探索学习,极大地激发见习教师的求知欲和成就感。

规范化培训过程中,每一项任务的完成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年的见习期内,带教计划和见习计划稳步推进了规范化培训。18个培训要点的逐步亲历和达标,为见习教师适应并逐步胜任课堂教学和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模块三“班级管理与德育体验”中三个培训要点:

(1)在带教教师指导下策划并主持一次主题班会。

(2)就某个主题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就某位学生的某个问题作一次家访。

(3)在带教教师指导下写一份班级情况分析和两位学生个案分析。

见习教师根据这样的培训要点进行模块培训的拓展,可以更好地做好班级管理和德育体验,稳步推进个人学习,掌握班级管理与德育体验要点。

3.过程记录,确保培训反思提升

为确保培训过程的完整性,调整带教计划的针对性,使得带教教师对见习教师的评价更为客观,统一印制了《带教教师记录册》;为了使得见习教师反思更具有针对性,统一印制了《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记录册》。记录册按照培训要点进行设计,真正做到了培训要点与记录册的相互对应。记录册不仅为见习教师和带教教师提供了反思的材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带教教师和见习教师实施培训项目进行规范引导。

4.搀扶带教,确保培训理念浸润

“教师所缺的和所需要的不是纯理论方面的知识,而是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教师专业成长与成熟的重要因素。[4]”搀扶式的带教指导则确保了培训过程中实践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的建构和发展。

见习教师的带教指导主要集中在带教指导过程中,“由见习教师的聘任学校和结对学校具体负责开展学科教学技能指导和班主任工作指导等活动。见习教师的聘任学校和结对学校要加强对带教教师和见习教师的管理,关心带教教师和见习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创设良好的带教、学习环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带教指导的项目是多方面的,多方面搀扶式的带教指导使得见习教师的成长更有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见习教师对培训理念的认同。

5.跟岗研修,确保培训规范创新

跟岗研修是“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细致观察‘带教导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和教研科研行为,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把‘听、看、问、议、思、写’等自主学习行为整合为一体,以深刻感受与领悟‘带教导师’的学科教学和教研科研理念、策略和行为等的培训方式”[5]。这种跟岗可以为见习教师提供真实现场环境的示范学习。

规范化培训在自主研修和带教指导时,在“课堂亲历与教学实践”模块中要求“除平时随班观课外,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摩10节课,写出观课报告;点评3节其他教师的课,写出评课报告”。这种跟岗研修以及跟岗反思对见习教师习得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管理规范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见习教师在跟岗研修的同时不仅对习得的规范进行借鉴吸收和创新,真正实现学有所获,还可以从带教教师那里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跟岗研修确保了培训项目优效实施,也为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规范—模范—创新”的科学成长路径。

见习教师不但对带教教师进行跟岗研修,带教教师还跟踪研究见习教师,进行“跟生研导”。“带教教师的带教活动每学期不少于20次,其中学科教学技能指导不少于15次,班主任工作指导不少于5次。”这种“跟生研导”不仅可以实现全方面的指导,还可以让带教教师反思带教指导以及自我的教学行为,实现指导的同时提升自我,也是促进带教教师提升研究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对规范化培训考核的相关思考

“见习教师的规范化培训考核由市(县)教师进修学校、见习教师聘任学校和结对学校具体实施。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以理念更新、问题解决和行为改进为考核重点。见习记录册将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这种考核规定从培训的全程性着手,带教教师对见习教师的评价将直接影响着见习教师的考核结果。见习记录册上的研修项目也为考核提供了可以操作实施的指导,整个研修的考核以“听评课、备课、编写教案、课件制作、上课、课后反思、作业批改等学科教学技能指导项目和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订、班集体建设、学生干部培养、家访、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等班主任工作指导项目”为主,这些项目在记录册上都有明确记载,真正做到了考核目标明确可测量。考核目标明确可测是实施规范化培训有效的保障。

由于培训时间跨度大,培训的过程监控必须加强,没有规范的过程监控整个培训都会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也必将大打折扣,过程监控应是每一个实施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单位切实加强的方面。

综上所述,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不仅仅是简单的见习教师岗位适应性培训,更是对见习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培训。规范化培训目标明确,实施有抓手,项目可操作、可测量,其培训课程设置、研修方式也为在职教师进行有效的岗位研修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本文为安徽省蚌埠市201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与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119)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健.自化化人:呼唤专业化的教师培训[J].中国教师,2010(7).

[2]张恰.论基于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培训教材设计模式[J].教师教育研究,2010(6).

[3]卢荷,谢贤智.搭建平台式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4]徐巧英.帮助与建构:教师培训的真正意义[J].中国教师,2010(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