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诚信文化论文

诚信文化论文

时间:2022-12-11 14:18: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诚信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诚信文化论文

第1篇

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是企事业单位的立业之本、是政府的立国之本。诚信文化是把诚信的内在自律和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人们共同的信仰和追求。只有让诚信理念融入文化之中,诚信才能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才能达到诚信建设的最高境界。成人教育是全民参加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但是受外界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影响成人教育存在着诚信缺失。具体表现为:招生宣传信息片面夸大、教学实践环节存在虚假、考试作弊及论文造假等,这些现象制约成人教育健康发展。长此以往势必损害整个成人教育的声誉,以至于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在成人教育中加强诚信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成人教育 诚信文化 研究

一、诚信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

诚信就是要求人们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过程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它是一个道德范畴,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诚信文化是社会各个领域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文化。在我国,诚信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提出了“诚”“信”概念。在当今,我们生活在物质丰裕的社会,同时也是诚信有序的社会。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将诚信作为言语行动的基本规范,将诚信文化视为社会不同领域和社会成员不可缺少的道德文化养料,建设诚信文化是全社会的价值共识。

二、成人教育中加强诚信文化建设的意义

1.诚信文化建设是成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保证,也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追求。

2.诚信文化建设对成人类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成人学校要将诚信文化建设提高到与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营造诚信校园氛围、拓展教育路径,将诚信文化植入学生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

三、成人教育中诚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成人教育是全民参加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为了调查目前邢台成人教育中对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我们分别向邢台广播电视大学、邢台市成人教育学校及邢台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等成人教育机构的60名教师发放“成人教育中诚信文化建设状况调查表”,进行的调查。通过调查,在三所成人教育机构中,认为诚信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有作用的人数为62人,占调查总数的34.44%。对于单位是否经常开展诚信文化建设活动,选择不清楚的人数是148人,占调查总数的82.22%。对于学校是否有诚信文化建设资源的调查,选择不清楚的人数达到118人,占总数的65.56%可见在本地区的成人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对诚信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2.利益驱动下成人教育诚信文化缺失。

目前我国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成人教育存中存在招生宣传信息片面夸大、教学实践环节存在虚假、考试作弊及论文造假等,这些现象制约成人教育健康发展。由于利益的驱使诚信文化缺失,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发展必损害整个成人教育的声誉。

3.成人教育中诚信文化建设缺少制度支撑。

在成人教育中开展诚信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支撑,但目前我国处在新旧社会体制、结构的转换过程中,在成人教育中相应的社会诚信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或者其作用没能发挥到位,诚信数据库的建设仍处在起步状态,这就使我们的诚信文化少了制度的支撑。

四、完善成人教育中诚信文化建设的措施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改革开放30年,从成人教育的恢复到新型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成人教育向社会培养大量人才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受外界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影响,成人教育中诚信缺失现象严重,影响到成人教育健康发展。因此,在成人教育中开展诚信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可以通过加强诚信文化学习、开展诚信文化建设大讨论、摆问题、出主意、想办法等等使成人教育工作者们充分认识到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只要思想观念上有了进步,就会在实际行动上有变化;只要在精神上有了投入,紧接着就会有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就会全面推动诚信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

2.建立“诚信档案”,鼓励学生做诚信之事。

诚信文化建设对成人类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成人学校要将诚信文化建设提高到与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营造诚信校园氛围、拓展教育路径,将诚信文化植入学生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给学生建立“诚信档案”,把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记录在案,包括上课情况、完成作业情况、考试有无作弊情况、论文造假情况等等记录下来,制成一份“信用记录”,断开“黑暗的利益线条”,鼓励学生做诚信的事,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使诚信之根植于学生的心底。

3.完善成人教育中诚信制度。

诚信文化建设需要严格制度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靠良心和道德的内在自律,不可能有效约束欺诈和失信行为,成人高校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依靠制度的力量把一切诚信行为纳入制度的轨道,培育良好的诚信秩序,形成良好的诚信环境。

参考文献:

[1]潘立新.诚信建设的文化分析与制度安排[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5):11-13.

第2篇

“诚者,真实无妄之为,天理之本然。”,“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人们坚持以诚为本立身,以信为基处世,诚信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多元文化的冲击,新的市场经济尚未成熟,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建设没有建成,使得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面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分配不公以及文明风范等方面存在的差距缺乏正确的认识,一些大学生在错误思想的影响下,道德沦丧,自甘堕落,不能把握社会的主流,诚信严重缺失,部分大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既想践行诚信,又为了眼前的利益背离诚信。客观地讲目前各高校虽然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相当重视,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如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开展各种宣传诚信行为的活动,组织学生诚信考试签名,诚信宣誓等,但收效甚微。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诚信知行背离

知行问题不仅是一个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问题,也是伦理学的问题,知行是对立统一的,知而不行的是空谈,行而不知是盲动。社会的转型,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当前一些大学生的诚信存在知行背离,许多大学生在停留在道德层面,没有形成强烈的道德情感和坚强的道德意志,很多大学生知而不行,他们虽然知道伦理规范的行为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愿意遵守诚信行为,以至于在物质诱惑面前,很容易失去自己的底线,难以坚持诚信道德标准[1]。正如万增奎在《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中所说:“知而不行是我国道德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经过几十年的道德教育,社会倡导的许多伦理规范为公众所熟悉和了解甚至认同,但并未成为多数人的行为准则。”[2]

(二)诚信教育虚化

人有别于动物不仅在于其社会性,而且也在于其思想性和精神性,因此,人除了具有物质需要外,还具有精神需要。道德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一种实践精神,不仅是社会有序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成员安身立命的需要。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诚实守信之德是培养大学生价值观必须学习的科学知识,是大学生追求人文知识之必须,《礼记?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尤其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人文气息缺乏,比较注重社会本位工程,重技术,轻文化。学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虚化,教育方法手段单一、陈旧,缺乏多种方法、手段的配合,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如开展诚信教育,诚信签名,诚信宣誓等没有内化于大学生内心的活动,甚至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诚信存在问题,言教与身教不相符,抄袭论文,学术腐败,学术造假,既破坏了科学教育的严肃性,又给大学生树立了不守诚信的“榜样”。

(三)诚信管理制度不健全

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是学校实现诚信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各个高校重视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而忽视了诚信管理制度的建设,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的建设,虽然近几年来高校在诚信制度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许多高校的诚信管理制度要不没有建立,要不就是流于形式,无人使用,无人执行,成为空架子。部分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空泛,没有操作性,往往是对教育部文件的稍加改变复制,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校的诚信管理制度,一些制度简单粗暴,单一。

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墨子曾经以“素丝比喻人的品格,认为人的品格如同白丝一样”[4],“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5]以此道理用于大学诚信问题,表明了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的高低与其生活的环境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教育和理论灌输的层面上,还需要建立一个维系诚信道德的社会环境。

二、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对策

(一)构建高校信用制度体系

制度作为环境结构状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避免人为干扰,明确每个人的权利义务,禁止错误行为的重要制衡因素。所以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需要完善高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使其合理化。

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

首先,建立和完善大学的“个人诚信档案”。在高校学生入学之时就要建立,对他们的诚信行为进行跟踪记录,由班干部、辅导员以及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联合,统一协调,对学生的诚信进行收集,及时记录学生所受的奖励与处罚信息。其次,要大学生的诚信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定性评价以及公开化、透明化,学校要高度重视,不能让诚信档案流于形式,要与教育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和银行等机构联合,使得学生充分重视到诚信的重要性,使个人信用档案真正成为学生的通行证。

2.科学系统地完善学校诚信规章制度

高校诚信制度体系是一个完善的体系,环环相扣,互相配合的,它包括考试管理制度、学术诚信制度、贷款制度、诚信监督制度等等。考试管理制度要加强对考试作弊行为类型的具体归纳与描述。更要对考试作弊形式细化以及作弊所受到的处分做出详细的处罚措施,使得处分有所依据,规定合理。目前各个高校的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已经开始加速运行,但是大部分内容空泛、单调,缺乏可操作性,震慑性不大,学生造假行为比较突出,健全学术诚信规章,要建立相应的专门惩治学术腐败的法律,使得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增强学术严密性和可操作性。这需要细化学术诚信制度的相关内容。对于违背学术诚信的大学生,要做出具体的处罚条例。完善贷款制度,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贫困大学生上学,高校和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帮助大学生贷款,使得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没有养成诚信习惯或者故意不还贷款,导致大学生贷款诚信出了很多问题,高校在积极帮助大学生贷款的时候,完善贷款条件的审核,使真正的贫困学生能够获得资助,减少以致避免作假行为,细化贷款和还贷规定,大学生要恪守信用,对大学生贷款进行诚信方面的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

文化价值的选择和价值导向决定着大学生诚信道德形成的方向,而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主要接触的地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会对学生形成诚信道德压力,不诚信的校园文化只会助长学生的不道德行为,大学生即是诚信文化建设的接受者,也是诚信校园文化的创造者。校园诚信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水滴石穿、日积月累,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要建立诚信文化体系,一方面要体现在有形物质方面,加强校报、学校官方平台,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对诚信文化的宣传活动,在教学区和学生宿舍等适当的位置设置诚信格言。另一方面要在广泛开展诚信团学活动月,将诚信活动以日常化的形式落实在学生中。其次要开展隐性教育,以另一个看不见的手进行诚信教育。在校园诚信文化建设之中,开发隐性课程教育,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提高诚信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3篇

论文摘要:现代社会诚信体系是包括诚信文化、有效的制度机制及社会信用服务组织等在内的一个广泛的社会系统。现代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实际上就是通过把与诚信建设有关的社会文化、制度、工具等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并通过教育、鼓励和惩罚等多种手段,引导和规范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共同促进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从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

毋庸讳言,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由于传统的主要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社会诚信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以制度为基础的社会诚信尚未建立起来,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诚信危机。这给学术界和所有关心中国社会发展的人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回应这种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诚信体系及其构成

所谓体系,是指若干相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社会诚信体系就是指影响社会诚信的观念文化、制度机制、信用服务组织等因素综合在一起,在诚信原则的指引下,为达到社会诚信目标而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一个社会诚信程度的高低与文化传统、制度机制及社会信用服务组织的发育等都有关系,这就决定了诚信建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1.文化。诚信首先是一种道德、价值观念或观念文化。从词语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典籍对“诚”与“信”早有论述。儒家有“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其中的“诚意”被当作儒家学者实现“治国平天下”最高理想过程中提高个人品质修养的一个重要的步骤;“信”在儒家学说中则是“仁、义、礼、智、信”伦理“五常”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诚信更多体现为一种人格信任,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条重要德目。所以,如果从文化涵义上来辨别的话,作为古代中国道德规范的诚信与作为现代商业社会中民事活动基本原则的诚信其意蕴并不完全相同。首先,中国人的诚信作用的范围是“熟人社会”。中国自古以来,诚信都是建立在亲人、熟人、朋友信任基础上的,是“在排除商业功利关系的宗法血缘人伦关系中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建立在血缘亲情、朋友情义、社会人情和封建国家宗法关系基础上的道德精神。”儒家文化中的忠君孝亲的纲常礼教和以远近区别亲疏的“亲亲”、“尊尊”思想一直占据着中国文化的主导层面,受其熏染的传统诚信必然是一种以德性、自律为特征的内在诚信。同时,它也制约着中国传统诚信观念无法在广泛意义上超越血缘、地缘等关系限制的人文圈,难以在此外建立更广泛的信任圈。美国学者福山认为,中国人的信用是处在亲戚、朋友的较低层次上的信用。

尽管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却也不无道理。这种文化背景与西方发达的商业社会和市民社会也是显著不同的。其次,中国传统诚信具有超越功利的道义性。中国古代诚信道德思想更主要的是一种痛苦的修养道德的历程,是与利益水火不相容的,二者不可兼得,即所谓“克己复礼”、“去利取义”。而西方的诚信道德是互惠的,更人性化的,是可以使人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快乐体验的。每个人在完善自身,修养道德品质的同时,可以得到长远的利益。承认每个人在正当范围内“利欲”的合理性,是逐渐形成的“契约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伦理的重要原则。总的来说,虽然中国有着深厚的诚信文化传统,但由于以上提到的原因,诚信并未成为一种普遍的国民意识和行为规范。

2.制度机制。人治社会或礼治社会的诚信是不稳定的、有限的,而法治社会因能提供普遍公正实施的法律,就可以给不相关的陌生人提供互相合作和解决争端的基础,从而可以大规模地扩大信任半径。这是因为,法治社会以法律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它可以形成一种体系化、制度化和刚性的制度信任,它可以确保人们的预期。有了这种预期,人们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相互交往之间才有诚信可言。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维护和推进交易的必要条件。然而,中国长期以王权、皇权代替民权,以人治代替法治,因而法制文化先天不足。虽说也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条令,但实际操作中仍是“刑不上大夫”。法制观念中缺乏平等意识,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同时,作为调节各种民事关系的民事立法尤为薄弱。“秦汉以来整个封建社会的民事立法主要集中在规定土地所有权、租佃契约、婚姻家庭、遗产继承、借贷关系等领域,极少关于商品贸易、商业信用的规定,而介于商品交易买卖的中介机构也不发达,商业诚信没有生存发展的土壤,有关商业诚信的立法似乎不可能”。法制精神的缺乏使得中国传统诚信道德的实现途径只是以自律为主,守信还是不守信更多地依赖于良心,诚信要求人们要有“慎独”的自律精神。而在西方,作为诚信载体的契约早已广泛进人社会公共领域,今天,严密的法律规范体系更成为西方人遵守诚信原则的有效的外部制约机制。

3.社会信用服务组织。我们是否信任一个人、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是建立在对他们的行为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的,即我们首先要获得关于他们的信息。而要掌握他们的有关信息,社会就必须有足够的手段或工具收集和提供这些信息。这在传统的熟人社会中也许并不重要,但在人们交往空前扩大、社会管理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却是必不可少的。社会信用服务组织或曰中介组织就是这样的手段和工具。信用中介组织主要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估公司、信用担保公司这样一些商业化、社会化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行业协会等团体也可起到这类组织的作用。它们通过收集、记录、评估、咨询、担保等形式,向社会提供信用信息,为社会诚信提供信息基础。目前,中国社会出现诚信危机,与社会信用服务组织的发展滞后也有很大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现代社会诚信体系是包括现代诚信文化、制度机制及社会信用服务组织等在内的一个广泛的社会系统。其中,诚信观念和文化是思想道德基础,制度机制是保障,信用服务组织是工具。现代社会诚信体系正是以上各子系统有机配置、互相支持的完整的社会规范体系。

二、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

虽然近年来加强诚信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必须承认,目前中国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在宣传教育、制度规划、组织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所以,要建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诚信体系,还要从观念变革、制度建设及工具供给几个方面去努力。

1.加强现代诚信观的宜传和养成教育。在中国传统诚信观已难以适应今天飞速发展的时代的条件下,要发挥社会信用体系的强大功能和现代诚信观的舆论作用,从思想上廓清人们的认识误区,确立义利并重的现代诚信价值理念。一方面,让守信者充分享受到诚信所带来的种种便利,获得更多的效益;另一方面,加大失信惩罚力度,使失信者付出沉重的代价,也就是将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实用主义整合在一起。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不仅仅是一种内在德性价值,而且还具有保证利益关系有序的外在功能。同时,继承中国传统诚信观中合理的文化元素,借鉴西方视职业为神圣的法则,以职业诚信观为突破口,使诚信从业、诚信工作成为每个从业者的底线伦理;把传统的人格信任、“熟人”诚信扩展到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的交往领域,进而广泛推行到“陌生人”的社会信用体系中,逐渐使现代诚信观真正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伦理准则,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意识和基本品质,从而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支撑。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原则。

但是普遍的诚信意识和文化并不能完全自发地生成,它还必须依靠教化的力量,即通过社会提倡和全方位的教育来实现。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将诚信教育纳人到教育教学体系当中;从小学到大学,都应该开设诚信教育课程,并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基础诚信教育制度。在社会教育体系中,应培植各种诚信教育中介机构、教育网络以及企业诚信教育机构等。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宣传诚信观念。通过宣传守信典型、谴责失信行为,对公众进行“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诚信教育。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才能逐渐使诚信意识深人人心,内化为社会成员心中的道德习俗和道德义务,形成一种讲求诚信的文化氛围,奠定诚信社会的文化道德基础。 2.搭建诚信体系的制度框架。打造诚信社会,既要重视道德教育,培育诚信的文化氛围,更要重视法制建设,为“诚信”提供制度支持。我们在继承和发挥传统诚信扬善抑恶的导向和调节作用的同时,又要通过加强诚信立法、健全制度,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诚信法制体系。

为此,首先要重视政府诚信制度建设。在当代中国,政府自身的诚信无疑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关键,对公众起着示范和表率作用。政府推动诚信制度建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系统内部的诚信制度建设,包括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和失信惩戒等;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信用管理制度的建设,政府要制定市场准人、失信约束和处罚机制,建立信用评估准则、评估方法和管理办法等符合市场规律的诚信体系的“游戏规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诚信体系建设。其次,要建立稳定有效的产权制度,切实保护私有产权。产权是信誉的载体,信任的基础,其主要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复杂交易的规则。此外,在对产权的保护从政策保护走向法律保护的同时,还应重视文化方面的保护,即在全社会形成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意识和文化环境。正如张维迎所说“只有政府尊重产权是不够的,只有每个老百姓都尊重别人的产权时,私有财产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第三,要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个人信用制度是社会诚信制度的核心,完善高效的个人信用制度是建立我国社会诚信体系的突破口。西方发达国家在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在美国,伴随一个人终身的信用安全代码如影随形地跟踪着这个人的信用记录,不良的信用将让这个人付出致命的成本,而为社会节约着巨大的成本。当前,应借鉴发达国家信用管理的先进经验,尽快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并逐步扩展个人基本账户,逐步建立起包括个人信用登记、查询、评估制度以及个人信用风险预替、管理及转嫁制度在内的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引导个人增强诚信观念,抵制失信行为。另外,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社会诚信体系中的失信惩罚机制能够有效地消除绝大部分失信现象,改善市场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因此也必须予以特别重视。

第4篇

一、儒家诚信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诚与信并未过多在一起使用,但诚与信是诚信的两个维度。诚作为一种内心的品德诉求,意味着对自己内心的忠诚,澄明自我的内心。诚信最先表现为一种人的内心状态,这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诉求,也是一种内在美德。这种内在的美德使人与天相通达,并且是承受天命的基础。

作为人,不能狂放而不直率,糊涂而不老实,愚昧无知却不讲信用,如果做不到诚信,弄虚作假,就谈不上做人之道。在儒家思想中,注重修身,努力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因为身体力行,信守承诺,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根本。

二、当代大学生青年诚信缺失表现

1.考试作弊,无羞耻心。对这种行为的纵容与无视,助涨了很多高校的不良风气,更有的学生为了能够考试过关,不惜找路子、托关系、打招呼,希望老师给高分等现象。

2.简历造假。这一现象在当今人才市场广泛存在,这是高校部分学生诚信缺失的延伸,是诚信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一方面是部分青年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的缺失,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大环境给予的压力,使得一些学生迫不得已,但是迫不得已并非充分理由来解释这种造假行为。

3.人际交往中传递不实信息。作为“90后”的大学生,网络等虚拟世界已经成为大学生们的生活必须,在这个虚拟世界形成的众多不良交往习惯,必然对现实生活产生特殊影响。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同学之间的交往不真诚,做人不诚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言行虚伪。

4.学位论文,课程作业抄袭。随着多媒体的普及与传播,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浮躁。目前大学生中,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论文不是仔细查阅资料,认真钻研,而是东拼西凑,从学术刊物上整段地摘录,或从网上下载几篇稍做变动,更有甚者将整篇文章全部据为己有,论文中的数据造假现象亦比比皆是,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不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缺乏诚实的学习态度。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是重理轻文,无论是文科教育还是理科教育,都无视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的整体教育模式,除专业课之外,大部分时间在学习英语、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极少有人会自觉学习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来提高个人基础修养,更不会有太多学生去静心反思个人的道德行为、伦理诚信等问题,同时高校缺少了人文教育、道德精神的培养即高尚人格塑造等全面教育模式,流于表面文章,没有深入的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

1.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商业化过于浓厚。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关于“课程与文化: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上,曾批评当前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于弘扬过程中存在着的商业化现象。传统文化要发扬光大,既要和商业化寻找合作的机会,但也应当和商业保持一定的距离。

2.文化传播的功利化,使得学生接受时染上功利色彩,对诚信丧失信心。由于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承中出现严重商业化现象。在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对社会资源配置有着重要作用。而这一问题使得人们误认为追求私利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3.文化贫困化造成优秀传统文化失去公信力。学生只看到商业化、功利化、贫困化,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文化失去信心,未能从内心达到一个合理的认同。

四、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传播的有效方式

第5篇

(一)单一的学术诚信教育阶段

早在1935年,美国就掀起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第一次。其主要载体是学术荣誉制度的实施,其标志性事件是卡姆贝尔(Campbell)发表的《对同一所大学荣誉制度和监考制度下学生的比较调查》一文。卡姆贝尔通过对比研究指出:荣誉制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能遏制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随后,一些学者亦对学术荣誉制度实施的情况进行了跟踪式的调查。如戴维斯(Davis)等的研究指出:1941年,美国大学生学术失范比例为23%,1952年为38%,1960年为49%,1964年反而增加到64%,这组数据显然隐含着实施学术荣誉制度效果并不理想的意蕴。但凯琳(Canning)于1956年就荣誉制度的实施效果对某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却发现校内荣誉制度的实施明显降低了大学生的作弊比例;比尔•保尔斯(BillBowers)通过对美国99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实施了学术荣誉制度的高校,大学生学术不端比例远低于未实施荣誉制度的高校。

研究者虽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却丝毫不影响众多高校致力于探索实施校内学术荣誉制度的满腔热情。可见,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聚焦于校内荣誉制度的建立、实施及其效果跟踪评估等方面。因此,单一性便自然成了这一时段内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特点。尽管如此,它却意味着美国高校较早地将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提上了议事日程,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实践探索。

(二)广泛的学术诚信教育阶段

尽管20世纪30年代起,美国就开始致力于探索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但研究表明:至1980年,美国大学生的学术不端比例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至76%。这说明,单一的学术荣誉制度难以有效解决大学生日益严重的学术不端现象。对此,各高校展开了更广泛、更深入的学术诚信教育实践与研究。?期间,美国《高等教育》(HigherEducation)等影响力较大的杂志相继刊发了系列论文,论题集中在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和影响因子等的研究上。其中,吉利根(Gilligan,1982)、柯多若(Chodorow,1989)的研究成果较具有代表性,他们一致认为,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如作弊、剽窃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道德选择的心理过程。这种道德上的选择,既受性别、年龄、平均成绩积分点、对竞争性成就的追求等因素的影响,也与教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学校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受惩力度等息息相关。可见,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高校管理者思考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为探求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实践路径开辟了新的视角。总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校开始致力于在更宽广的视野下追索大学生学术失范的根源,寻求其学术不端行为的解决路径,推动着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不断走向全面与深入。

(三)成熟的学术诚信教育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理论界对学术诚信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亦逐渐走向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术诚信教育的研究日趋规模化。如前文所述,美国高校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学术诚信状况调查是1964年比尔•保尔斯对99所高校5000多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第二次是1992年唐纳德•迈克比(DonaldL.McCabe)等对全国31所高校共计6096名大学生所作的一次调查,其结果为67.4%的大学生有过一次以上的作弊行为。这一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研究又一轮新浪潮,并引起了美国众多媒体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特别关注,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美国学术诚信教育实践向规模化发展。1992年,美国学术诚信中心(CAI)应运而生。目前该机构设在杜克大学,至今已有400余所大学成为了该中心的成员。美国学术诚信中心的主要任务概言之是共同致力于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探讨。具体来说,一是负责对成员学校的学术诚信度进行评估;二是对被评估学校的困惑进行指导;三是致力于促进学术诚信氛围的形成。可以说,美国学术诚信中心引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学术诚信研究的发展方向,使得越来越多的美国高校自觉承担着维护学术诚信、净化学术环境的使命。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个体研究、小样本调查的研究范式,转而形成了合作式研究、大样本调查的研究风格。这种研究有利于“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各种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分析,从而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提出更具普适性的建议”。这些都表明,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已不再局限于某几所高校,而是扩展至高校之间的联动,并在客观上催生了美国学术诚信评估权威机构的诞生,这无疑推动着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深入发展。

第二,学术诚信教育的载体日趋多元化。前文已述,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建立校内荣誉制度。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新情况的出现,传统荣誉制度似乎难以适应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需要。传统荣誉制度最大的特点是高举学生自治的大旗。唐纳德•迈克比等将传统荣誉制度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其一,无人监考;其二,学生承诺在考试或作业中没有作弊而签署承诺书;其三,以学生为主导的法律团体或听审会;其四,要求学生检举看到的任何学术违规行为。可见,传统荣誉制度的精髓重在发挥学生自治的能力,依靠同伴间的监督来规范学术行为。对此,有人质疑学生的承诺难以始终如一兑现,同时将学术尤其是考试监督的责任完全转给学生有失偏颇。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新荣誉制度”应运而生,并开始在美国一些大型公立高校实施。新荣誉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在保留学生自治传统的同时,强化了学院等机构的参与和干预。继马里兰大学率先实施新荣誉制度后,杜克大学亦于1993年正式实施了新荣誉准则。唐纳德•迈克比指出,“新荣誉制度的实施对遏制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有重要的作用,规模较大的学校更适合实施新荣誉制度”。这些研究成果显现了新荣誉制度的优势和独特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规模较大的高校着手实施新荣誉制度,客观上使得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不断推陈出新。

第三,学术诚信教育的视角日趋多样化。从比尔•保尔斯到唐纳德•迈克比两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表明,美国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难以杜绝反而呈蔓延之势。不仅如此,赛泽克(Cizek)还发现,20世纪60至90年代,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很大的改变。此外,学界亦有不少声音指责技术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普及,降低了抄袭的难度,使大学生抄袭行为更趋普遍。如卡姆贝尔指出,网络复制、粘贴及运用Word程序对网上现成的文章作文字修改等,已成为大学生中十分普遍和严重的行为。这说明,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传统措施已经远远滞后于现实的要求。对此,美国各高校也开始正视新情况并积极采取多种应对措施。除了进一步从文化的视角建立学术荣誉制度外,斯特思(S.A.Stearns)等从师生关系的视角指出,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是减少大学生学术不诚信的重要途径;另有研究者从教师视角提出,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术诚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芝加哥大学教授查理斯•利普森(CharlesLipson)从规范的视角提出,“引注”是避免学术欺诈与剽窃的核心,规范的引注是通往学术诚信的唯一途径。

此外,重新修订学术诚信政策、课程考核多元化、在教师的培训中增加预防剽窃的技术等,亦早已纳入了美国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议事日程。总之,美国高校一直遵循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积极探寻应对措施的思路,全面深入开展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综上所述,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起步较早,尤其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倍受教育理论界与实践者的双重关注,期间经历了单一的学术诚信教育期、广泛的学术诚信教育期、成熟的学术诚信教育期三个阶段。学界的理论探讨和高校的实践探索,都未曾出现过“断层”现象。各个阶段的研究,既立足于现实情境的需要,又继承前人的研究基础,使得其研究和实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概言之,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是在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中走向成熟的。

二、“三结合”: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主要特点

回眸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历经的三个阶段,不难发现其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相结合”的特点。

(一)学术诚信教育理论与学术诚信教育实践相结合

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理论与诚信实践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学术诚信教育理论研究与学术诚信教育实践探索相结合。前文已述,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学生学术失信现象大量出现以来,理论界就将其目光转向了如何预防和制止学术失范这个热点问题。美国高校在学界影响下,逐渐发现且意识到大学生学术失信行为的普遍性与危害性,并不断尝试用理论界的研究成果,来指导学术诚信教育实践。如传统荣誉制度与新荣誉制度的相继实施与论证等,所遵循的就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螺旋式提升路径。

其二,学术诚信理论教育与学术诚信实践活动相结合。一方面,美国高校注重学术诚信基本知识教育。针对相关研究结果提出的学术失范的主要原因,如“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不诚信的学术行为、学生对存量知识的积累并不在意、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未来的职业没有什么关系等”,美国高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努力:首先要求教师在新学期伊始把相关政策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其次,美国各高校都制订了严格的学术诚信制度。这些制度详尽地定义了剽窃、抄袭、考试作弊等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各种学术失范行为的相应处罚条例作了明确的规定。如康奈尔大学就明文规定:所有师生进行任何学术活动,诚实守信是第一原则,凡是违背学术诚信原则的责任人,将按照—听证—答辩—裁决等严格程序,接受应有的惩罚;“独立思想是美国学界的最高价值”,用加大加粗的字体,凸显在哈佛大学人手一册的《哈佛学习生活指南》最耀眼的位置。再次,美国高校以最严肃的态度制止把他人的观点化为己有。即便是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和课程论文,只要涉及到他人观点或成果,都必须详尽标明哪些观点是直接引用的,哪些观点是从别人的成果中借鉴而来的。否则,当事人将受到严厉惩罚,直至驱逐出学校。瑐瑤?在美国,学生所受到的最严厉的惩罚,通常是因为抄袭、剽窃等学术失范行为,而不是因为夜不归宿甚至打架斗殴。

另一方面,十分注重开展学术诚信实践活动。他们认为,将学术诚信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判断内化为大学生的学术诚信行为,并固化为一种习惯,才是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最终目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举办显性的诚信教育活动。所谓显性的诚信教育活动不仅是看得见的而且是常态化的。如“学术诚信周”活动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每年的常规动作。在“诚信周”期间,学生要签署诚信保证书,校园里要张贴诚信标语、发放诚信宣传资料等,通过一系列大张旗鼓的常态化的行动,来熏陶学生的学术诚信理念。第二,开展隐性的诚信教育活动。如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通过为研究生开设《怎样当好一名科学家》等类似课程,以师生对话、辩论等方式进行,让学生充分理解学术诚信的真谛。第三,将学术诚信教育生活化。所谓学术诚信教育生活化,是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学术诚信原则巧妙地融入学生日常的生活与学习活动中,让其在无意中树立学术诚信理念,形成诚信习惯。美国高校一直注重将学术诚信理念融入课堂发言、平时作业、各种学术沙龙与考试等日常学习活动中。总之,美国高校是在注重加强学术诚信基本规范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进而让大学生将学术诚信规范内化为一种信念,固化为一种习惯的。

(二)教师学术诚信教育和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相结合

一直以来,美国高校在注重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同时,亦十分重视教师的学术诚信规范的遵守与教育,并坚持将两者有机融合。第一,要求教师严格遵守学术诚信制度。在美国,教师与学生一样,必须严格遵守学术诚信制度。如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师手册中明确指出:“作为学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参加学术讨论与研究时,有责任保持诚信和维护学术诚信。”第二,教师有责任制止学生的学术失范行为。在美国,指导学生遵守学术诚信准则、想方设法改善学生学术诚信环境、教育学生遏制考试作弊和论文剽窃等,是每个教师应尽的义务。因此,为了让教师有效制止学生的各种学术失信行为,美国许多高校明确规定大学教师具有如下职责:(1)入学伊始,教师要自觉为学生开设专门的学术诚信教育课程,保证其全面了解学术诚信的涵义、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及其相应的严惩措施等;(2)教师在布置学生任务时,应考虑到作业的难度适当、任务完成的进度合理、论文选题尽量贴近学生的学术水平与知识结构等,从客观上避免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产生;(3)要求教师在审查学生的论文与科研报告时,更多地关注过程而非结果等。第三,要求教师提升反学术失范行为的能力。美国许多高校设有专门的培训机构,负责对教师的教学策略、反学术失信策略的指导和培训等。指导和培训重点有二:一是注重引导教师有效避免自身的学术不端行为,二是注重培训教师识别学生的学术剽窃与欺诈行为的技巧等。

(三)学生学术诚信自治与学校学术诚信治理相结合

长期以来,美国高校既提倡“个性的自我实现”与“个性化的教育”,又将追求学术诚信作为治校之本。

第一,注重学生层面的学术诚信自治。重在发挥大学生的自治能力,是美国大学管理的一贯传统。因此,美国高校从学术诚信规范的制定到实施,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参与和自治。首先,传统荣誉制度从内容到形式,主要是依靠同伴间的监督来规范学术行为,其精髓是高举学生自治的大旗。即便是新荣誉制度的实施,其最大的特点也是在保留学生自治传统的同时强化学院等机构的参与和干预。其次,美国高校在制定学术诚信规范和相关处罚措施时,不仅会在学生群体中进行深入调查,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而且会遴选部分学生代表直接参与学术诚信制度的制定和修改。再次,确保学生代表在高校学术诚信权威评估机构中的权力。在高校学术不端处理中心、学术道德委员会等权威机构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代表。这一方面保证了受惩学生申诉的权利,另一方面又赋予了学生参与处理学术违规行为的权力。同时,让学生代表在处理他人学术不端行为时,警醒自己。如里昂学院诉格蕾案(1999),“该案中的被上诉方格蕾是里昂学院的学生,学院接到其考试作弊指控后,按照荣誉守则规定成立了由12名学生组成的荣誉委员会,由该荣誉委员会对此指控展开了调查,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格蕾违反了荣誉守则。于是,委员会对她作出了暂时停学的处分决定”。

第二,注重学校层面的学术诚信治理。相对于学生自治而言,治理主要是从大学生主体外部,对其学术失信行为进行教育、干预和惩罚等。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强化教师对学生学术诚信的监督和引导。艾略特•利维(ElliottS.Levy)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对荣誉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术行为,不诚实的学生将努力避免选择零宽容的教授。因此,美国高校要求教师严格执行学校荣誉制度,以有效地克制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其次,致力于营造一种学术诚信文化。一方面,致力于创造充满关怀、公平的课堂学术诚信文化。要求师生之间营造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的心理环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诚信品质;禁止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或惩罚学生,避免诱发学生欺诈、作弊和撒谎等以“报复”教师为目的的行为产生。另一方面,注重建设全方位覆盖的校园学术诚信文化。如前文所述,美国高校在全面建立校内荣誉制度的同时,坚持将学术诚信知识与理念,巧妙地嵌入学生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主题中,巧妙地融入校园网主页、专题网站等,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学术诚信的熏陶。最后,严惩学术失范行为。

在美国,学术不诚信是一个既涉及学术也涉及纪律的问题。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依法获得更多的程序保护,另一方面促使学校必须按章行事,依法处理相关问题,使所谓的“人情”、“面子”没有生存之地。近年来,美国大学的学术诚信教育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与其合理合法地运用“惩罚”这一手段亦是分不开的。

三、总结

第6篇

当前,由于受全国性的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国有煤矿的改革发展相应遇到困难和压力。在这关键时期,更需要各级组织从关心职工精神和文化需求入手,从职工的角度出发,以职工需求为第一要务,以职工情绪为第一信号,以职工意愿为决定取舍的第一因素,以职工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为工作的度量仪,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而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促进企业重振雄风,再创佳绩。下面根据本人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浅析一下从关心职工精神和文化需求入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课题。

一、职工精神和文化需求探析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职工的精神需求也会逐渐旺盛,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职工当前精神和文化需求包括政治需求、理想需求、成长需求、知识需求、文化需求、自我表现需求与和谐稳定需求等。要根据职工精神和文化需求,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二、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的内涵: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经营行为、经营形象、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等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它以全体职工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体活动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职工意志,规范职工行为,凝聚职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十个途径

企业文化建设的渠道可以说多种多样,举不胜举。我们要在继承企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思维,抓点带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梯度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坚持标识系统先期导入,理念体系逐步渗透,行为体系及时跟进,文化管理延伸并举的原则,确立企业价值理念系统,形成理念力;把理念贯穿于安全生产经营过程,形成管理力;发动职工广泛参与文化建设,形成行动力;并以“三力”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在落实上狠下功夫,用统一的企业文化标识系统建设树立企业形象,用一流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力量,用先进的行为文化规范职工行为,为企业持续稳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我个人认为,关心和解决职工精神和文化需求,可通过十个方面的途径来体现实现。

(一)培育导向文化。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一些职工的思想会有所彷徨、出现波动。此时职工的需求就是要认清前进的方向、产生同心同德的共识、凝聚排山倒海的力量。企业党委就要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武器以及导向文化来理想引导、目标认同、精神激励。可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和企业自身的需要,把视角对准普通职工,把镜头聚焦基层单位,对职工进行思想和行动的引导。开展形势任务报告会、出动宣传车、下发形势任务宣传材料、组织“教育宣讲团”适时深入基层向职工面对面进行宣讲;还可开展“煤海抒怀诗歌朗诵会”、“感动煤城十大明星评选及表彰”、评选《十大魅力矿工》、《十大魅力矿嫂》等活动。企业宣传媒体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要主动走下去,捕捉闪光点,弘扬主旋律,倡导新风气。

(二)培育安全文化。安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的第一政治,是各级干部的第一责任,是职工的第一福祉,更是职工切身利益的需求。职工工作就是要平平安安、安安全全。企业必须从培育安全文化入手,打造安全文化平台,坚持以“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安全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安全为天”的安全理念引导职工思想,以富有特色的安全文化塑造安全发展观,从源头上转变安全观念,奠定“我要安全”的基础。要通过开展以“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为主题的巡回演讲、知识竞赛、“三醒(省)”教育、安全文艺演出、“今日安全我负责”、“历史上的今天”、女工及家属安全文艺演出、“致矿工一封安全信”等活动来提升职工安全意识;开展“安全温馨提示语进更衣箱”活动,广泛征集安全提示语、安全警句、安全格言等并将其归纳编辑成小册子,时时加深职工安全意识;要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人为关怀力和心理疏导力入手,坚持嘴功与做事互融,做事为先,畅通渠道,建立“职工心理话聊室”, 任其有思想情绪的职工发泄心中情绪;在企业地面公共场所、办公场所、井口走候车室及工作面安装设安全警句和祝福寄语牌板;从地面到井下,都设有橱窗、板报、画廊等文化阵地,不同时期展示不同内容。井下广场的各式灯箱、彩色喷绘,形式多样、内容贴近生产,使让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到领导的关怀、家人的期盼、同事的嘱托,并逐渐转化在安全生产过程中。

(三)培育质量文化。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职工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途径和根本需求。要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就要狠抓质量标准化管理建设,把开展提升质量标准化竞赛活动作为实现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巩固、发展、提高和创新。要制定和完善采煤、开拓掘进、机电运输、“一通三防”、技术规程和环境卫生共六大系统检查奖罚细则。坚持每月都拉网检查,进行“地毯式”安全隐患、质量标准化大检查。检查中如有重复隐患没得到处理,检查人员要与责任单位同时受罚,实行末位淘汰。

(四)培育管理文化。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快速、健康、稳步发展的源泉。职工的需求就是要科学管理,使之共享企业的经济实惠。因此,在培育企业管理文化中,必须坚持提升“精心精细、精准精益的管理理念,走精细化管理的路子,在制度建设和管理上下功夫。首先要在成本管理上坚持做到日核算;其次在工资管理上要制定和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实行职工计件工分每天上墙公示,输入微机封存,由有关人员联合签名;第三要在整组提效管理上要遵循“扁平精干高效”的原则,优化配置,大刀阔斧精简机构,清理倒流人员、挣倍数工资人员,整顿公私伤人员;第四在材料管理上要出台硬性规定,严格材料的领取、发放和管理使用。

(五)培育诚信文化。诚信是企业的第一品牌。只有诚信,才能使企业享有良好的声誉,促进持续快速发展。在培育诚信文化建设上,可广泛深入地开展建设“诚信企业、诚信井科、诚信段队、诚信班组和诚信个人”等主题系列活动。

第7篇

关键词:诚信教育;学风建设;途径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03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12-03

一、诚信教育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地位

(一)诚信教育是高校学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来分析,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石,是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形象、具体、生动的贯彻和落实到实践层面,被大W生认知和认同,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学风建设就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之一。通过学风建设,可以使核心价值观更加日常化、生活化、常态化,更易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同。但大学生要真正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需要以真诚的态度来践行。

(二)诚信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是培养和造就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学风建设围绕这一目的展开,旨在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正确的行为取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诚信作为学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内在要求,反映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关键品质。它直接关系到高校学风的好坏以及学风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管理活动中融入诚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耳濡目染,随时感受到诚信教育,自觉从诚信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诚信的准则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并以这种态度和行为感染其他同学,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引导和推动学风建设。

(三)诚信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根本保障。高校学风建设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大学生成功就业为落脚点。通过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可以检验高校学风建设是否有成效。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普遍存在着就业率低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普遍表现为履历造假、自我拔高、求职成功后拒签合同或随意放弃工作岗位等。这成为制约高校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也成为高校学风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加强诚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遇到问题时以“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正确价值观念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和处理;可以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规范学习行为,进而摒弃不诚信的行为,杜绝诚信缺失的现象,为自己成功就业提供保障。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大学生诚信状况整体上是好的,大学生能够严以律己,诚实守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但同时部分大学生也存在着逃课、缺课,考试作弊,作业论文抄袭,贫困证明、求职履历造假等诚信缺失的行为以及消极对待诚信缺失行为的态度,这种行为和态度影响了高校学风建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诚信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单一。首先,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高校虽加强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但教育形式仍以理论教育为主,没有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诚信教育实效性欠佳。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其教育内容在大多数学生看来多为一些理论性极强的、不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他们不会将所学知识完全转化应用到实践中,也不真正了解具体内容。其次,高校在进行诚信教育时,并没有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缺失的危害,致使部分大学生认为偶尔的缺勤、作弊只要没被老师抓到,也不算大事情。再次,高校针对大学生出现的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只是从违纪违规的角度来处理,如加强课堂点名、处罚考试作弊者等来使大学生杜绝这种现象,并没有从思想道德的高度,从诚信的角度来考虑,这不利于大学生认识问题的根源,认识事情的严重性,不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

(二)高校诚信教育制度不完善,且疏于落实。首先,高校缺少与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相符合的诚信处罚条例,或虽制定了相关的处罚条例、学生守则、规章制度等,但仍不完善,没有很好的应用于对象。如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诚信档案,但诚信档案的内容和形式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各高校对诚信档案的记录方式也不统一,这影响了诚信档案的共享与其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大学生对诚信档案应有的重视。其次,高校缺乏有效的诚信教育监督评价机制。监督评价机制是高校诚信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检验高校诚信教育是否有效、对诚信缺失个体是否执行相关的诚信教育以及惩戒措施等的机制。目前,高校普遍缺乏相应的诚信监督评价机制,这不利于高校监督与治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良行为,不利于高校诚信教育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进行,不利于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不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

三、以诚信教育为基点。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一)丰富诚信教育内容。一是以核心价值观、荣辱观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荣辱观教育使大学生领会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认识到诚信是时代的需要、祖国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使大学生自觉以八荣八耻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发展自己,同时这也是高校学风建设紧跟时代步伐,融入时代精神的必要条件。二是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诚信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大学生在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对诚信的认同感,体会到诚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三是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来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借助实时案例等丰富思政课的内容,切实将思政课与大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感受到诚信就在生活,诚信教育就在身边。此外,思政课教师应对大学生身边出现的逃课、作弊、抄袭等诚信缺失的现象加以重点讲解,使大学生认识到这不仅是纪律上的错误,更是思想上的错误,是诚信缺失的表现,从而使大学生自觉改正并规范自身行为。

(二)完善并落实诚信教育制度。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学生个人的诚信档案。诚信档案是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诚信表现的档案,它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工作以及生活的切身利益,它的建立可以使大学生迫于压力,将诚实守信内化为自律意识,并将这种自律意识转化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并切实将建立工作落到实处。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制定了大学生诚信档案,但值得注意的是要将诚信档案贯彻执行下去,要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并在建立的过程中保证诚信档案的统一性、真实性以及共享性。即要按照统一标准制定、经专门人员审核、在互联网上共享可查的形式来建立。二是要完善诚信教育监督机制。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体的作用建立个人舆论监督机制,通过大学生个体的监督,扩大影响力,为学风建设营造纯净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工作部门、学校管理部门等建立学校诚信监督委员会,监督高校诚信教育制度是否落实,在落实过程中是否公开透明、公平等。三是完善诚信教育评价体系。可以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成立专门的诚信评价部门,但要注意在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价时,要明确评价的要素、指标等,并将评价结果与大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等结合起来作榇笱生评选的条件,以此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四是建立大学生诚信奖惩机制。可以根据大学生诚信与否的行为给予不同的奖励或批评惩罚,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光荣,失信可耻,增强诚信的自觉性。

(三)建立网络诚信教育体系。高校应将互联网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建立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诚信教育体系。具体来说,一是可以利用微信建立诚信教育公众号,在公众号里发放一些与诚信教育相关的内容,如诚信知识、近期举办的诚信教育活动、诚信小故事、诚信事件、本校的诚信规章制度、优秀传统诚信文化等,使大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诚信的由来、发展以及重要性。二是可以利用qq、微信等建立师生诚信讨论组,由教师引导大学生对当前发生的诚信事件进行讨论,并对事件做深刻分析思考,使大学生能够做出正确判断,明确诚信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讨论组鼓励大学生发表自己对学校诚信教育内容、诚信教育体制的看法,这可以使教师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对错误思想进行制止,对有益想法进行汇总反馈。其次,这也有利于高校诚信教育管理者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能够融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想法来完善高校诚信教育管理体系。

(四)构建诚信校园文化。大学生在校园里生活、学习,其思想、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学校所塑造的校园文化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变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需要高校从诚信的角度来构建诚信校园文化。构建诚信校园文化可以使大学生生活在诚信的氛围里,时刻感受到诚信,从而增强大学生诚信做事、诚实做人的自觉性。具体来说就是可以用传统诚信文化、民族诚信文化以及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使大学生感受到诚信的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感;可以将广告牌、标语等和诚信内容相结合,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于诚信的认同感;可以通过举办诚信对话、诚信主题晚会、诚信大讲堂等各种诚信活动,建设诚信校园行为文化,激发大学生参与诚信建设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规范诚信规章制度,完善校园诚信制度文化,通过制度的他律作用,增强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自律性。

第8篇

Hou Lili

(Hu'nan Women's College,Changsha 410004,China)

摘要: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与消极并存。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纳入大学生道德体系的构建中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课题。为了摆脱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要有的放矢的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positive and negativ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co-exist in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a new topic of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that the colleges introduce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students' moral system.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we should conduct the education of fine Chinese culture to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well-defined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关键词: 大学生 儒家思想 个人修养 诚信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nfucianism; personal integrity; integrity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50-01

0引言

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形成的重要时期。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是健康、向上的。但有些负面文化却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所欠缺。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有助于养成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1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1.1 理想信念淡化某些学生以自我价值为核心,过分关注眼前利益;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社会责任感缺失。

1.2 传统文化逐渐西化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基本就认为西方文化是先进文化,我们的文化是落后文化。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又说:“不要怕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都应该充分收受。”[1]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以致我们把传统文化给丢弃掉了。

1.3 青年流行文化相对大学生传统文化已成为主文化当前的青年流行文化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即流行新品、流行产业和流行话语。流行新品如手机短信文化、QQ为主的网络聊天文化;流行产业包括影视、音乐等文化产业;流行话语如目前流行的“恶搞”、“宅男宅女”等。

1.4 诚信品质缺失诚信品质的缺失现象主要反映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和贷款等方面。如学生抄袭作业、毕业论文、考试舞弊、不还贷款等现象。

2传统文化中可借鉴的内容

2.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对祖国充满热爱、忠诚及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情感。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的价值信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古代提倡“忠”、“公忠”,忠的原则就是对别人尽心尽责,公忠就是在处理个人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时的感情态度,是对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忠诚。古代强调的“忠”和“公忠”实际上是强调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至上性,强调为社会尽责、为民族尽忠的献身精神。韩非子说:“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之谓公。公私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2.2 “仁者爱人、亲亲为大”强化大学生仁爱意识在《论语》中,“仁”字的出现多达一百多次,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同情人、关怀人。“百善孝为先”,即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即“亲亲为大”,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家族亲情。其次,推衍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再次,把这种爱心推广到四海之内,即“推恩足以保四海”,促进人们之间的友好相处。最后还要广爱天下万物,形成“仁民而爱物”的理想情怀。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3]

2.3 “克己自省、迁善改过”加强大学生修身自得修身是儒家重要的道德概念,修身意为陶冶、锻炼自身的道德品质。儒家经典《大学》突出记录了“修身”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意义。[4]孔子认为“克己自省”是完善人格,达到道德至高境界的途径。他特别强调“内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每天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多次的反省检查,以求在道德上不断进步。古代思想家们还把“改过迁善”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君子以完善则迁,有过则改”对于每个人来说,最可贵的不是无过,而是勇于改过的勇气。而修身最重要的就是要践行。“今日记一事,明日记一事,久则自然贯穿;今日辩一理,明日辩一理,久则自然浃睿唤袢招幸荒咽拢明日行一难事,久则自然坚固。”[5]个人品德修养最根本的办法是从每一个细节,每一件事情做起,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积小善成大德的持续培养过程。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修身律己,以建立心灵中的坚不可摧的道德防线。

2.4 “人无信而不立”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儒家文化提倡“诚信好礼”。诚的主要内容是真实不欺,既不自欺,亦不欺人,更不会弄虚作假。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他事矣”。当代大学生若能在取利的时候,讲求诚信,懂得“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道理,不但能够通过正当的途径实现理想,还会同时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在古代贤哲的言论中,信用有很高的地位。如孔子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如果不合道义得到财富,是不符合传统道德的。而《论语》对“信”的阐述是:“人而无信,不知其也”。甚至把一个人的诚信看得同生命一样重要。“自古兼有死,民无信不立”。 “信”与“诚”相通,要诚实,不能搞欺骗,才叫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信的基础要求言行相符,反映出个人的基本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石峻.论学近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2]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M].青少年导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薛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前沿, 2006,(8).

第9篇

【论文摘要】新经济一方面为企业文化增加着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赋予企业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新的演变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必须重组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经济时代数字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已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因素,在这种新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企业所面对的竞争环境、管理对象、市场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企业文化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凸显出来。综观中外成功企业的发展不难看出,他们的背后都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松下电气公司、中国海尔集团等,其经营绩效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就是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实践表明,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之间沟通、交流和合作的通用话语和基础。可见,新经济一方面为企业文化增加着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赋予企业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新的演变趋势。

一、企业文化的演变趋势

趋势之一:人本文化趋势

新经济时代强化了企业文化的“人本性”。一方面,人们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要求企业具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并运用各种手段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们知道,高品位地不断创新是新经济的特点和要求。而创新的源泉来自于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就要求企业把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企业的中心和主题。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等都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鼓励,这些都促使企业在管理之中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和能力的释放放在首要位置,人的积极性的调动推到了空前的中心地位。可见,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不是片面地发掘人的体力,更重要的是挖掘人的智力资源,发挥人的创造性。这一时代的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性管理,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与此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也必将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

趋势之二:融合文化趋势

新经济时代揭示了企业文化发展将在各民族文化的冲突、嫁接中逐渐融合的历史趋势。各国跨国公司在地域上的相互交叉与渗透,跨国界跨地区的企业战略联盟,生产销售合作、合资企业,跨国兼并企业等合作形式使不同文化交流、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企业要融入世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面临着交往过程中如何缩小文化差异,如何增强企业学习、吸收外来高新技术,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吸取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要素,并有效地抵制其腐朽文化的侵蚀,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企业文化战略新课题。即使同一国家内的企业,也面临发挥各自优势、资源重新整合、创造更大发展空间的重大问题等,这些都给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趋势之三:品牌文化趋势

品牌服务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有优秀品牌就意味着有市场竞争力、有实力、有利润。因为企业的品牌形象表征着市场对企业产品、服务、价值观、信誉、企业家形象等文化因素的认同和接受。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渐渐经过以价格为主到以质量为主的消费阶段开始重视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服务品牌。当产品价格、质量接近的时候,那些服务周到、文化含量高、美誉度好的产品便成了消费者的首选品牌。未来企业,其企业文化的重点无疑会围绕创建品牌进行,这种企业文化建设既强调提高内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更注重提高企业外在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另一方面,将来的企业文化将不再是企业制度的衍生物或副产品,它将会和生产、服务连为一体,实现企业赢利。生产出好的产品,必须有与之配套的优质服务,才能获得消费者的称赞与青睐,才能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面对消费者这种心理,促使企业加强品牌意识、职业道德和文明礼仪的教育,在生产、服务上不断注入科技、文化和情感含量,便成为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取向。

趋势之四:学习文化趋势

近年来,人类的知识大约是以每年一倍的速度向上提升,老知识很快过时,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使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严重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将势必成为企业生存的生命之源。因此提高企业学习能力、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企业文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企业终将要成为具有学习能力的有机体,将个人和团队的学习纳入管理的轨道,这将是企业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趋势之五:生态文化趋势

随着新经济时代环保运动的兴起,对企业提出了必须与环境协同、必须重视周边的生态环境的要求。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如果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只重视人的价值,忽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肯定会被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另外,未来的消费群体更青睐于绿色产品,企业通过“绿色浪潮”来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也将是一个发展趋势。可见,由于长期的传统企业发展习惯问题,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迫切需要生态文化建设。

趋势之六:信用文化趋势

企业的诚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反映了企业的信用、实力和形象,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经济发展之本。从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信用危机案到2002年世界通信公司虚报利润案,无不说明没有高度内外一致的、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期望和行为,企业最终将失去竞争力并被逐出舞台。可见,一个企业最大的危机就是诚信危机,如果出现诚信危机,也将危机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积极倡导企业诚信经营,推广诚信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企业文化演变的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一是建立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的有效机制,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创造性发挥的文化氛围和有效模式。二是在注重员工的知识、技术的同时,要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思想情操和人生观、价值观。三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明确举贤任能的条件,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等条件;健全奖励考核制度和分配机制,以情感人,彻底激发企业文化中人才要素及其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四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加大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开发适合市场需要的、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韵味的新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启示之二:重视跨国界、跨区域、跨企业的融合和并购企业之间的文化整合

一是提炼核心价值观。在分析融合、并购双方现有企业文化的优劣成分及其对企业未来发展影响程度的基础上,确定最有利于形成新企业文化的积极的文化成分,筛选出符合本企业特点的核心价值观。二是进行跨文化培训。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员工增加对企业经营和公司现行决策的理解,促使融合、并购双方员工对新企业文化的认同,强化每个员工对不同文化环境的适应性,提高不同文化间的合作意识,维持新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和决策过程的效率.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和新企业的凝聚力。三是加强双方沟通和交流。彼此尊重融合、并购双方对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了解对方行为方式和处事原则,减少对对方的文化偏见,消除种族优越感,促使双方平等地进行双向交流,加强双方之间的理解与互助。四是构建新的企业文化。在调研的基础上,找出融合、并购双方文化的差异,根据对文化的共性的认识和认可程度,寻找新企业文化的形成趋势。剔除一些消极的、不利于新企业文化形成或阻碍企业发展的落后的文化成分,继承和吸收双方企业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相互渗透与充分融合的基础上.找到双方文化的结合点,再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目标、员工对双方文化共性的认识程度及理想的企业文化整合模式,创立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

启示之三: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一要优化学习型组织结构。设计能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鼓励集体学习、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促进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沟通和部门之间的信息渠道畅通的学习型组织,保障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学习任务调整的适应性,进而使组织在竞争中处于有利态势。二要确立组织学习和创新的模式,借鉴和合理引进外国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体制、行业特征和组织能力设计组织学习模式。三要建立充满活力的学习激励机制。在组织学习目标的制定上要注重与成员成功欲相匹配.与个人职业生涯相结合,使员工在个人事业发展上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实现组织与个人共同发展。

启示之四:实施企业品牌文化

现代企业必须自觉引入企业形象设计,以优质的产品、优良的服务为基础,通过企业经营理念、行为规范和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和推广,把企业的经营理念、基本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商品风格、员工素质、服务质量等传播到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中去,全方位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内涵、拥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企业信誉、形象和品牌。

启示之五:企业要注重诚信文化建设

第10篇

1.日常言行缺乏诚信。谎话顺口就来,少数同学在学校骗老师,在家骗家长,同学之间也相互不够诚实,诚实守信,相互信任的基本做人准则已经没有了,不再相信世上有真诚、信任和帮助。欺诈、虚伪狡猾等丑恶现象被部分同学奉为圣明,认为自己要有这样的本事才能适应社会成为别人看得起的人。

2.考试作弊。考试作弊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从未作弊的学生比例非常少,很多学生认为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是自己的本事。作弊手段可谓形式多样,夹带纸条、交头接耳传递答案、通讯工具作弊、花钱雇用“”。

3.助学贷款到期不还。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发放的一种贴息贷款,为不让一个同学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采取的一项有力措施。一部分同学在毕业离校后,便杳无音信。有同学的学杂费、住院医药费都是所在学校为其垫付的,毕业后也一走了之,再无消息。现在,国家银行实行贷款不还黑名单制度,是一个非常好的杜绝贷款不还的手段。

4.为推优、入党、评先等采取言行不一,弄虚作假等手段,平常综合测评手册可以反映出来,对自己有利的便加分,减分项能不减就不减,以换取各种荣誉。

5.为了就业采取欺骗的手段制作自荐书、推荐信等,不真实地反映在校期间的情况,而是夸大其词,把自己包装成“优秀”的毕业生。有部分同学和就业单位签约后无故毁约,就业单位感到尴尬,也使高校的声誉受到影响。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1.社会大环境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是社会的人,大学生亦是社会中的群体,同样受社会各种现象的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2.现实社会中的失信之风被有些大学生所接受和效仿。在日常生活中,虚假广告、假冒伪劣产品、一些单位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欺骗等,社会中的不诚信现象对大学生难免不受其影响。另外,大学生受到生活经验的“教育”,老实人吃亏,使遵循诚信法则的大学生不能不产生负面影响。

3.理性思辨意识的淡薄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动力。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同时由于他们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还不够,很容易使他们将观察了解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误导他们失去诚信观念,甚至出现与公民道德规范相背离的行为规范。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措施

1.德育教育为先,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教书育人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及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及专业技能的合格劳动者和接班人。诚信是道德修养、成才做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书育人一定要抓住诚信教育这个根本,突出诚信教育。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做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因为身教重于言教,给学生作诚实守信的榜样,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其次,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注重诚信教育。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一定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强大功能,把诚信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诚信制度体系。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仅靠道德的内在约束力不可能有效约束失信行为,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构建有效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在高校中严格诚信方面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测评指标,培育良好的诚信秩序,形成良好的诚信环境,使诚信之风深入人心,不诚信的人受到制度的约束和相应的惩罚。

3.改革考试制度,注意发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在很多考试死记硬背的内容很多,应采取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的考试方法,把平时的上课、作业和论文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增加理解和课堂个人能力的培养作为考核的内容,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着力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重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培养。学生考前签《诚信考试保证书》,加大对考试作弊处罚力度。这都将有力地遏制考试作弊的发生,为高校建设好的学风,营造诚信氛围提供保障。

4.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首先,要确定诚信度测评的要素,把诚实、信用、正直、友善等道德品质列为测评的主要指标;其次,确定能反映大学生诚信度要素的具体项目;第三,确定诚信度测评的标准,把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对每一项指标定出不同级别的标准;最后,选用诚信度测评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通过诚信度测评体系可以考核学生过去、现在的诚信状况,进一步预测大学生个人诚信道德的发展趋势。

5.建设诚信教育的校园环境。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诚信道德修养,如选择一些有条件的班级,实施无人监考、开展诚信论坛、评选“诚信先进个人”等。将宣传与活动并举,在高校校园里积极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校园氛围。设置诚信教育专栏,在教室、寝室和公共场所适当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在校园网上设置诚信道德建设的网站以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教益。

6.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与国家教育部门学籍查询系统相配套的网上检索数据库系统,注意将大学生在高校期间的诚信表现作为推优、入党、就业、毕业的重要考察指标。使大学生诚信档案成为将来学习工作的一张有效“身份证”。对于诚信品质差的学生,则要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惩罚措施,设立学生信用档案,可从走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开始。通过对个人诚信,如包括身份证、户籍、家庭情况、居住地、考试、图书借阅、日常行为、助学贷款、就业履历的写作、签约合同履行、工作单位、社会保险、信用简史、曾获得荣誉和处分、基本经历、学习成绩等建立网络信息检索档案,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信用风险。

高校的诚信教育是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的大事,是事关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学生的前途与命运的根本任务。我们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并积极探索诚信教育的新方法、新举措,真正培养出新一代诚实守信、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共创新时期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儒家诚信思想;高校;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2-0015-04

诚信是人道德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诚信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人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自律和自觉的道德感知,使之成为真正的人。由此可见,诚信教育具有“立德树人”的意义。传统儒家诚信观与当代高校“立德树人”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对“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施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儒家诚信思想对高校“立德树人”的作用

高校“立德树人”的真正目的绝不局限于促使教师和学生对道德规范的遵从,而是希望通过非知识性理念的教育和引导,在高校范围内形成道德的氛围,使师生养成内省和慎独的自律自觉,“言必行,行必果”,从而具有内化于心的良知。

(一)传统儒家诚信思想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了理论依据

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诚实的人既明白至善的道德,又会身体力行地对其进行推动。孔子在面对学生“怎样才算全人”的提问时说:“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论语》)。可见,孔子认为那些即使在经过长时间仍能记得并遵守当日所许的诺言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完全的人”。又如孔子所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论语》),说的则是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会丧失威严,学问也不可能达到精深的地步。孔子认为君子安身立命、为人处事都要以忠诚和守信两种道德品质为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古人对诚信的追求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中庸》),君子将道德内化于此,才是真的至诚。总之,当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建设与儒家诚信思想都要求个人顺从自己的心意、表里如一、不自欺也不欺人;并且在个人独处独居的时候,依然能够谨慎地、有道德地思考和行动。

(二)传统儒家诚信思想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了教育内容

对诚信观念的培养实则为对道德认知的培养,“而道德认知的培养是具有整体性的品格教育的内容之一”。在传统儒家文化中,“诚”和“信”都隶属于道德范畴,都有“诚实不欺”的所指,虽然二者在很长一段时期是分开阐述的,但是不可否认它们依然有着相近的意蕴。孔子认为教授学生要围绕所谓“文、行、忠、信”(《论语》)四项内容进行。其中,“信”指的是“行之者一”(《中庸》),即言行上的统一、对待他人的忠诚以及与人交往时的诚信。传统儒家思想中,“诚”与“信”是相似的,均是对内心至诚的追求。此外,尽管由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不同,传统儒家道德体系与当代社会所推崇的道德体系无法等同,但诚信作为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的道德规范,仍然是当下社会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部分。诚信作为道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借助社会交往中的各种人伦关系得以显现。究其根本,人不是抽象的、独立寡居的存在,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所建立起的各种关系都脱离不了“诚”与“信”相关的道德品行及行为规范的影响。

二、儒家诚信思想与高校“立德树人”的适应性问题

对儒家诚信思想的借鉴有利于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实施。但需要辩证地看待其在此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做好儒家诚信思想在当代高校“立德树人”中的扬弃和转化。

儒家文化经历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年之久,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中国封建社会的色彩,在传统农业社会以及家族宗法统治历史背景下,儒家思想也必定带有当时制度和文化的影响。“在形成儒教伦理以降的封建社会,诚信始终发挥着规范人们行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在封建社会中,诚信更多地作为社会控制和维系封建礼法的工具性伦理存在,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背景下,诚信关系需要屈从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所涉及到的众多主体也并不是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可以说,传统的儒家诚信教育是以封建社会为背景的一种道德教育,是一种“以规范历史发展目标为目的的道德教育,其实质是以成就历史而教化人”,这种教育致力于对统治阶级和历史任务负责,而非面向现实中活生生的人。此外,传统的儒家文化是建立在封建制度上的“熟人社会”中,这对违背诚信后果也产生相应影响。当熟人社会中的个人违背了诚信,其经受的代价是较大的。因为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多集中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个人活动的范围是一个较为狭小的社群空间,当有人做出了违背诚信的行为,他的这种行为会在人际空间中快速地扩散,从而使其受到巨大的负面影响。再次,在传统儒家文化中,君臣、父母、兄弟,夫妻在关系均处于朋友关系之上,代表朋友平等关系的“信”等级也就处于儒家中心思想、提倡封建等级尊卑的“礼”、“仁”之下。当“信”与其他代表主流儒家道德价值观念相冲突的时候,由于其级别较低,它必须要屈从于“仁”、“礼”、“孝”、“义”等其他的道德规范;且当面对现实矛盾需要进行道德规范的取舍时,儒家思想多认为要首先确保“仁”、“义”、“Y”、“智”道德规范的实施,甚至不惜以完全舍弃“信”为代价。也就是所谓在“大人物,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总之,在传统儒家道德中,言行一致、诚实守信是最普通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准则。但是它的地位并不像其他主流道德规范那么显著,而是排在其他道德要求之后,且并不用以衡量君子所代表的上层社会成员。

如今无论是社会性质、经济发展甚至上层建筑都与传统的儒家文化所依托的背景有着极大的差别。我国的社会性质也从封建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也不再存在统治和剥削,而是处于平等与自由的价值体系之上的和谐人际关系。加之包括师生关系在内的众多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自由民主基础之上的人格平等,人际关系也早已不同于封建社会中的“熟人”范畴,更多地是倾向与基于陌生人范围的道德规范要求。当有人违背诚信规则的情况发生后,其对于违规后果的承担相对变少,其所受到的负面影响也相对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儒家社会中的“朋友有信”的范围和影响都大大减少,当代社会中人际关系中相互制约和监督的成分也逐渐下降。相比古代传统社会中存在于朋友之间“私德”,当代高校乃至社会中的基本道德规范由传统儒家道德体系中的“身份伦理”转变为“契约伦理”;有关“诚信”的观念也从传统文化中“熟人社会”的被动“道德”他律的约束转变为主动的、对道德自律的追求。儒家所强调的道德规范,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而现代社会中,“诚信的价值支撑已由狭隘、等级的特权形式转变为普遍性的平等、自由。”当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更加倾向个人层面的道德修养,倾向于道德主体内在的修为和自律性的要求。所以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现代转化,使传统诚信美德与当下现实接轨,方能建立一种从单纯个人的品德的追求发展到向树立主体责任意识的层次。

三、高校“立德树人”要融入儒家诚信思想

“立德树人”是高校建设中重要且迫切的环节之一,也是高等教育根本目的所在。充分发挥儒家诚信思想在其中的作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师生的内外言行的统一以及倡导其坚守学术道德

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诚信多指“诚实守信”;诚信是人得以修身立命之根本。内外言行的统一是衡量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属于个人层面的道德品质。“诚”字的首要含义是“诚实”以及言行上的“真实”;是一种人作为道德伦理的主体的内在追寻;更多地表达的是一种对人内心至诚的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始K是一种显著的个人美德。当然,由于社会类型差异以及历史背景等的不同,人们对于诚信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大体看来,对其内外言行一致的要求是被普遍承认的价值认同。高校“立德树人”首要任务是培养师生形成言行一致、内外统一在道德修养。此外,对学术精神的坚守是学术活动得以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是学术成果发展的基本和前提,是学术活动的生命。它主要体现为对学术规范的遵守,“署名规范、引文规范、道德规范”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了诚信的要素。目前高校存在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主要为论文、专著的抄袭、研究过程中伪造数据、夸大事实等等。这些严重干扰了本应纯粹的学术环境,导致了学术腐败等现象的发生,给高校发展以及道德环境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刻不容缓,要加强对师生学术规范的教育,并以此帮助高校师生养成自觉遵守学术道德的认知与行为习惯。总之,引导师生形成学术道德自律是高校“立德树人”在重要途径之一。

(二)建立人际关系的良好信任

相比倾向于个人道德素质层面的“诚”,“信”更加倾向于外在的人际关系的表达;它是一种内在至诚的外化显现;强调的是一种“外信于人”的状态。在儒家文化中,朋友关系区别于其他关系,并作为唯一的除君主以及宗法关系以外的人际关系而存在。当下社会的人际关系,均可归为儒家“与朋友交”的范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是一切人际交往的关系中的道德伦理规范的基点所在。“信”又包括两个部分:“不轻诺”和“有诺必守”。“不轻诺”指的是不轻易、随便地许诺,这就需要在承诺前进行慎重的思考,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不许诺或少许诺。一旦许诺,实际上就有了契约关系,就必须履行协议、兑现诺言。当今高校“立德树人”任务中,诚信作为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原则,有助于高校人际之间形成信任的情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总之,诚信是教师之间和谐相处及紧密合作、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以及互帮互助、师生之间坦诚相待以及相互信任的基础。一旦失去了诚信,这三种关系都将不复存在。

(三)促进道德诚信氛围的养成

第12篇

论文摘要:对职业学校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作为职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但职业学校学生的诚信情况不容乐观,诚信教育也缺少有效的方法。我们要全员参与,身先士卒,创设环境,全方位、立体化开展诚信教育,以收到实效。

教育部2004年10月印发的《中职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应将诚信就业的职业道德列入德育教育内容之中,有计划在青年学生中普及诚信知识、诚信意识与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意义”,不仅如此,教育部还将诚实守信明确写入了学生守则,可见国家对这一项工作是何等重视。

一、职业学校诚信问题的现状

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弘扬诚实守信的精神,无论是对于企事业单位的兴旺发达,还是对于职工个人的就业、成长、成功,都是十分重要的。作为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他们的职业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其中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是首要条件。所以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在传授学生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把诚信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职业学校的生源较差。事实证明,这相对差的不仅仅只是文化知识,往往更突出地表现在思想道德上,尤其表现在诚信意识上。比如不讲真话,言行不一,考试作弊等等,这些极不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可见对职业学校学生加强诚信教育的迫切性。

二、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1.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

做人要讲究“诚”“信”,古今中外同此理,没有例外。中国古代典籍,对这种观点的论述随处可见。《中庸》中就有这样的说法:“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可见,在中国古代先哲们的观念中,要做人,就必须修身、正心,而修身、正心的关键就在于诚实守信。正所谓“人无诚信不立”。

做人是否诚实守信,是能否赢得别人尊重和友善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人际关系总是相互的。你尊重别人,别人就会尊重你,你对别人友好,别人就会对你友善。诚实待人,凡事讲信用,守诺言,就是对别人尊重与友好的表现。对他人诚实就是信赖对方、尊重对方。只有这样,对方才会尊重和信赖你,与你友好相处。要赢得别人的信赖和尊重,就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一个人如果言而无信,谎话四溢,人们肯定要拒他于千里之外。

2.诚实守信是从业之要

人是一个多面体。做人是否诚实守信有多方面的表现。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职业活动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之一,也是一个人安身立业、成就事业的基本手段。人们对待职业活动的态度是他们人生观的一个缩影,集中地反映了他们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态度。

诚信与否,从个人角度讲是个体品德问题,关系到个人成长和人格完善;但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看,就是一个影响广泛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社会信任问题、和谐和共处的问题。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谋求职位、开拓事业、获得成功的关键。正因为如此,当今社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对其品德,特别是诚信品德在内的要求也越来越严。

职业学校是学生走上社会走上岗位之前接受系统诚信教育的最后机会,所以,抓住有利时机开展诚信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职业学校开展诚信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培养学生的诚信品德,是义不容辞的。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诚信教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教职工全员参与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而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职责,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来,做到教育的全员化。特别是各任课老师要积极主动地配合班主任做好这一项工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学生在校学习时,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与老师共同分享知识和技能资源。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诚信意识。这里特别要求跟学生接触最多的各科老师必须消除教书不育人,授业不传道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让学生安下心来,懂得知识的获取必须靠勤奋,来不得半点虚假,千方百计启发学生踏踏实实学习本专业课程,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问题上能够实事求是,进而在为人处世上讲求诚信。

2.用教师的人格激励学生的诚信教育

古人云:“亲其师,学其理,信其道”。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教师的思想情操,师德师风,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思考和模仿。因此,要求学生做到诚信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诚信,言而有信。卢梭就提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楷模”。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是教育学生讲求诚信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来激励学生,通过以身作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内在的潜能,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朝着教育者所期望的人格发展目标而努力,从而达到预期教育目标。

3.创设环境促进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教育学家认为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各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相同,要想让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品德,离不开一个好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为学生努力营造一个诚信的校园环境,使学校成为社会诚信文化的主阵地和辐射源,杜绝一切弄虚作假的社会恶习。

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网、校园电视台等方式,开展各类形式的主题班会和活动,例如可以开展“我的诚信小故事”演讲比赛,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诚信的养成。可以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诚信档案,将其在平时表现中的诚信事迹都一一记录下来,在学生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时,将它提供给用人单位,以此来教育学生诚实守信要贵在平时,要从小事抓起。可以在课堂上讲授诚信内容的同时,把社会当作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大课堂,教育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的现象,要用科学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看待诚信缺失的现象,让学生树立起做人要诚实、讲信用的观念。

正在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其首要目标就是做人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时刻牢记陶行知先生的“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始终不渝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为国家、企业大力培养既有熟练技能又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光超.职业学校实施诚信教育的几点尝试.《职教通讯》.200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