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软件测试培训总结

软件测试培训总结

时间:2022-04-14 15:24: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软件测试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软件测试培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实践课;就业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4-0999-02

Employment-oriented Software Testing Practical Course Reform

MA Min-sheng, MA You-zhong, REN Gang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Chenggong College, Gongyi 4512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requirement situation of the IT companies for software testing talent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shortcomings of software testing practice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personnel in colleges. Concerning the current software testing teaching model、methods and means, we proposed the employment-oriented practical course reform,achieved the “zero distance” betwee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employment, effectively filled up the deficiencies of graduates without working experiences. Final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software testing; practical course; employment

软件测试课程是近年来才逐渐被社会广泛认同和重视的一门软件工程实践类课程。软件测试职业就业具有前景广泛,薪资待遇高,竞争相对较小,无性别歧视,多元化发展等特点,应成为今后相当时期内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现阶段,我国软件测试人才缺口已经超过30万,供求矛盾较为突出,造成此缺口的最大原因就是我国软件测试人才培养途径单一、培养体制不健全。

本文立足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调研了目前社会上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情况,提出在高校中开展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着眼于学生毕业后能够满足各类IT企业对软件测试人才的要求,强调实践课要结合项目实战,运用教学案例,模拟实际的工作场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软件测试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1 软件测试实践课教学现状分析

国内外对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三种模式:企业内部、高等院校和IT培训机构。企业培养的人才大多是通过参与项目自己摸索的软件开发人员,由于缺乏对软件测试全面的认识,在测试思想、技能、思维方式、沟通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高校培养模式弥补了IT培训机构功利性强、培养目标单一、费用较高等缺点,但主要的缺陷是学生因为没有实习机会而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不能满足公司对测试人才的要求,在正式入职前还需要公司组织培训后才能上岗,这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成本。

目前,大学软件测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软件测试开展的不够深入、彻底。测试过程存在大量的不规范性和随意性。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教学上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具体的实践和系统的培训指导。教师资源缺乏,教学方法和手段因循守旧。高校中有讲授软件工程的主讲教师能很好的讲解软件测试理论和介绍软件测试方法,但缺乏较好的软件测试案例和一定的工作经验。学生对软件测试职业存在一些错误的和片面的理解等。

2 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测试实践课课程改革

高校的软件测试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和中心目的,培养学生成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综合素质过硬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主要内容和做法是:

2.1 建立软件开发全程测试的思想

1) 重视软件测试,规范化测试流程

主要内容是,参照测试公司对测试人员的岗位描述和任职要求,借鉴公司内部测试流程和测试方法,优化当前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搭建软件测试工作环境和平台,构建测试实验室,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进行完整的软件测试流程实践。

2) 建立学生测试团队,模拟软件公司开展测试工作

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合理分配各成员间的任务,培养学生岗位技能。测试实验采用分组的形式完成。每组由5~7名成员组成,指定一名学生为项目组长,其余学生为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组长负责项目进展、分工协作、测试计划的制定等工作, 其他组员分别就相关模块进行各自的测试策略、测试用例设计以及完成测试报告等。然后通过角色交换,充分发挥学生的沟通能力。

3) 软件测试引领测试驱动开发

测试驱动开发实践来源于敏捷式开发思想,其核心就是在开发代码之前,先编写测试代码.也就是说明确开发某个功能后,首先思考如何对这个功能进行测试,并完成测试代码的编写,然后编写相关的代码满足这些测试用例,循环进行添加其他功能,直到完成这种思想让学生认识到测试是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树立牢固的测试理念是必不可缺的。

2.2 多种教学实践综合运用

1) 循序渐进式的教学体系 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和实际的岗位需求,将教学目标定位进行划分。现有IT公司在招聘测试人员时根据技能要求分为初级测试工程师、中级测试工程师和高级测试工程师。进一步分析初级、中级测试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和所需要的技能.将这些技能按照渐进的顺序分为不同的组,当掌握了该组所需要的技能之后,就可以认为达到了一个新的测试工程师等级。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不同的技能组,每完成一个技能组,都可以完成对应的实际工作。

2) 开展“五步教学法” 根据软件测试岗位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结合实际项目、开展“五步教学法”,按照以下五个步骤来组织教学:布置问题、动手实践、分析和讨论问题、理论讲授、实践提高。通过动手实践,学生明确工作任务。通过教师的分析和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动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前三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理论讲授,并能在实践环节去消化、运用。

该教学法以完成职业培养为目标,并将目标细分为一个个渐进的具体目标,通过不断地设置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最终掌握一系列实际工作技能,达成培养目标。“五步教学法”的开展,一方面通过先动手、后总结的方式,强调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更清楚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而这也是学生从业后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3) 框架式教学方法 给出实验目的和简略的实验参考步骤,让学生使用学过的软件工程的方法来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每一步的具体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完成,为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条件,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4) 项目驱动下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以及沟通合作。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可操作的软件测试案例为中心,将测试理论贯穿开发全过程,指导软件开发。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体会到实际的测试流程。鉴于软件测试由第三方进行的原则,可以由小组之间互相交换软件进行测试,学生之间可以进一步交流,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2.3 开发软件测试基线包用于教学

软件测试实践教学要借鉴IT公司开展测试项目的做法,面临的重要问题是项目案例的组织和规划,为此可以组织开发不同层次的软件测试基线包用于教学。

测试基线包和案例的收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历年典型的学生开发项目案例、毕业设计等;二是包含着人为设置的软件缺陷的软件系列,所设置的缺陷代表着在实际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典型问题;三是企业的项目资源,包括项目需求文档、项目设计文档以及项目软件的不同版本,这些资源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完整的案例.并且由于基线包中包含了软件的不同版本,从这些版本中.可以清晰地发现软件缺陷是怎样被不断地发现和修复。此外,还可以从教材及参考书中收集、从互联网中收集。在测试案例的选取上,要遵循典型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原则,收集到的案例可以作为理论课讲解时的实例,也可以作为实验课的基本素材。

为了使软件测试基线包具有可移植性,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软件测试基线包的快速部署,使学生能快速便捷地完成测试环境及测试软件在不同场合的搭建。软件测试基线包的开发为教学和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便于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2.4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公司在招聘人才时,要求应聘者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由于软件测试职业的特殊性,后者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教学中,对于应试技巧的教学内容几乎没有,因此很有必要就这方面组织培训,使学生在入职前对软件测试职业有一定的了解,赢得面试官的青睐,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1) 加强学生面试技巧的锻炼,例如面试中的仪表风度、专业知识、工作实践经验、口头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工作态度、上进心与进取心、求职动机等方面。

2) 注重培养软件测试必需的沟通能力、责任心、怀疑精神、发散思维和反向思维能力。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测试团队意识,例如目标意识、团队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等。

3) 搜集和整理一些知名软件公司(例如中兴、华为、IBM等)的软件测试工程师面试和笔试题,利用教学间隙组织模拟考试,进行讲解和点评。

4)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IT公司联合培养,通过企业实习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形成定向培养的长效机制,弥补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的缺陷。聘请业界知名专家、IT公司经理来校讲座,了解测试行业最新动态,就相关问题答疑解惑,激发学生对软件测试学习的兴趣。

总之,软件测试教学应当与社会的真正需求相结合,实现就业岗位零距离。

3 总结和展望

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测试实践课教学改革改变了过去实践课流于形式,开展不到位的缺点,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岗位技能,实现了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目前改革还未能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在实践课的组织和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实验形式的过于灵活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降低。今后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当前IT企业不断变化的测试人才需求状况。

参考文献:

[1] 陈能技.软件测试技术大全-测试基础、流行工具、项目实战[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 古乐,史九林.软件测试案例与实践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朱少民.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 刘德宝.软件测试工程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第2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项目实训;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吴梦麟(1982-),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26-02

近年来,随着中国内需市场的增长和国内外外包企业的合作加深,我国的软件外包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软件测试作为软件外包的主营业务之一,是加快软件企业与国际接轨,实现产品国际化的重要手段。随着软件开发流程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我国软件企业对软件测试的需求逐步增大,因此高校计算机专业中的软件测试人才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由于软件测试工作的特殊性,需要从业者不仅掌握一定的软件技术,同时也要对软件测试的方法和流程具备相当的经验。通过高校教育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虽然能够掌握基本的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测试理论,但是缺乏实际的测试经验和相应的行业背景知识,离企业的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中软件测试教学仍以理论为主,实践动手能力和项目背景经验的培养相对不足,这些矛盾导致学生就业时很难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企业也必须对招入的应届毕业生进行培训,花费相当的人力和物力。

项目实训是解决高校和企业之间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在日常教学计划中引入项目实训,以实际测试任务为驱动,按照企业规范进行流程管理,让学生掌握测试过程中各阶段的技能,理论联系实践地接受企业化的锻炼。通过实训课程,使学生不但能够学习到实际测试经验,而且能够增强团队意识,进一步缩小毕业生与职业测试工程师之间的差距。

一、软件测试项目实施

1.测试项目简介

本文所述的软件测试实训项目是基于校企共建模式,由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软件外包实验室提供软件测试的场所和专用的硬件设备,从合作的软件公司引入相应的测试平台、管理流程和测试报告文档的测试项目。

本项目的内容是针对前期开发的教师管理系统进行测试。该系统是教学部门的业务管理支撑系统,测试主要围绕教师信息的查询和更新操作的管理。通过对这些功能模块的测试,增强系统的易用性、稳定性、可配置性,消除信息孤岛,进一步提高数据信息的应用水平。

在测试环境搭建过程中,服务器的软硬件配置要与该系统的实际运行环境保持一致。对于测试计划、测试方案和测试用例等文档的修改、更新操作,则采用svn版本管理工具来进行控制。学生可以通过svn服务器平台,按照进度提交每日的测试用例文档,并填写日志记录测试进度和每天的测试工作。

2.实训计划和人员管理

软件测试实训安排在我校外包实验室中进行,采用与企业相同的管理模式集中训练,由相关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来指导测试流程。测试团队的成员来自于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大三、大四学生,以及对软件测试感兴趣的相近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具备基本的软件编程能力,并且对测试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学生自身水平和对项目的熟悉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角色,其中包括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开发人员由原来参与系统开发的部分学生担任。测试人员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组测试不同的模块,每个小组设置一个测试组长,负责测试项目管理,其余组员则负责执行测试用例,各小组都有一名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控制模块的测试进度。整个测试实训项目安排在假期进行,用时半个月,每天工作8小时。每天早晨由测试组长安排当天的测试任务,并对前一天的测试结果进行总结。在每个时间节点,由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对相关测试文档进行评审。

3.测试项目进程

本项目的实际流程图如图1所示,在项目初始阶段,担任开发人员角色的学生叙述产品需求和业务流程,为编写测试计划做准备。该测试项目主要分为5个阶段:测试计划制定、测试方案编写、测试用例设计、多轮系统测试和测试系统报告提交。每个阶段都力求达到规范化、细致化的测试目标,同时每个阶段都要经过教师和各个组员之间的评审,如果评审通过,可以开始下一阶段的工作;如果不通过,则需要完善后继续评审直到通过。

(1)测试计划制定。在了解了教师管理系统的需求以后,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系统模块数量和测试的周期来制定测试计划。测试计划要涵盖测试的范围和环境、测试人员的管理和测试进度安排。考虑到参与实训项目的学生缺乏相关经验,因此测试计划要重点突出每个测试小组所对应的系统模块,以及测试流程中每个阶段所对应的完成日期。该测试计划由各组组长和指导教师制定,最后需各小组评审后通过。

(2)测试方案编写。测试方案是按照系统需求说明书详细的分析测试的模块,指导后续的测试用例的编写工作,重点在于对模块具体功能的理解和测试对象的分析。在这一阶段,首先由担任开发人员角色的学生来介绍系统模块的基本功能,并以文档的形式向对应测试组成员提交;然后由指导教师以具体测试点为例,介绍详细的测试用例写法;最后,由各组组长将测试任务分配给组员,各组员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始测试用例的设计。测试方案完成以后由各组组长汇总,并在组内进行评审。

(3)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用例的编写是针对各功能模块测试而设计的一组测试输入、执行条件以及预期结果,也是本实训项目的重点内容。在对模块的特性和功能了解的基础上,设计系统的测试点,设计时应考虑角色权限、验证点和测试描述。在设计验证点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力求做到无疏漏;同时在测试描述时,可以将等价类划分、边界值、错误推测等常用方法与书本理论相结合,通过具体的实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的测试用例以Excel表格形式列出,其中包括编号、重要级别、操作步骤、预期输出和实际测试结果等条目。

(4)多轮系统测试。按照测试用例的具体内容,可以进行多轮的系统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扮演开发人员角色的学生对缺陷进行修改。通过这一过程,不但使学生认识到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积累了开发经验,为今后规范化的编程打下了基础。

(5)测试报告提交。通过半个月的实训,学生经历了规范化的测试流程,测试报告的编写是对测试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报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得到对软件质量的评价;总结本次的测试过程,为制定以后的测试计划提供参考;评估本次测试计划和测试执行是否符合规范。通过本次实训,学生普遍体会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的过程,明确了规范化的软件测试方法,同时对软件编写中隐含的错误和缺陷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今后的软件开发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软件测试实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本次软件测试实训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不但学到了规范化的测试流程,提高了职业软件素养,而且通过互动和交流,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本次软件测试实训是针对上一次实训开发的系统,离企业的实际系统测试尚有一些差距;其次,参与的学生缺乏实际经验,对软件测试认识不足,导致测试方案和测试用例编写不够规范、完善;另外,相应的管理需要加强,在实训过程中存在迟到、早退以及缺席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测试进度。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实训过程中,测试项目要尽量切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在测试方案和测试用例的评审中,要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强调测试流程的规范性,可以多鼓励高水平的学生带低水平的学生。另外,可以采取企业现行管理方式对实训进行管理,如引入考勤制度、评审制度等。

三、结语

软件测试是我国软件产业高速发展中需求缺口较大的一个行业,培养具有相关经验和符合企业需求的软件测试人才是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研究软件测试实训项目,探索了软件测试专业人才的培训方式以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研究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瑾.中国软件外包业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2010,(11):75-78.

第3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能力培养;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3.009

Explore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the Ability for Software Test Talent

CaI Jian-ping

(Schoo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training software talents, Aim at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features, and as a breakthrough for shortage of talent on software test, the paper analysis the employing demand of IT enterprises, study the training target of software testing talents and the training demand on the ability, explore a good method of the ability training for software test talents. Based on this, we actively undertake many practice activities about the ability training for software test talents, for example, concise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of training software testing talent, build the new pattern of training the ability for software test talents, constitute a general outline for software test course, write corresponding book, establish laboratory, etc.

【Key words】software testing; ability training; Teaching Philosophy; Training Pattern; Explore and Practice

0 引 言

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基础。现代软件测试与传统的软件测试不一样,它是贯穿软件工程整个生命周期(从需求分析、软件设计、代码开发,一直到最后测试、验收和维护),涉及各种软件开发技术、应用技术以及测试技术,覆盖软件各种应用领域(如桌面软件、网络应用、信息系统、电子服务、嵌入式系统、数字娱乐等),面临不同的专业领域知识,所要求的投入与软件开发相比规模同等甚至更高。另外,软件测试是一项需具备较强专业技术、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工作,软件测试人员除了需要有一定的软件测试实践经验外,必须要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全面的技术能力、各种测试工具的使用能力、敢想敢干的创新能力,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出色的沟通能力等专业素质。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软件测试人才需要经过严格系统化的专业培养,并且在专业培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软件测试专业化的特殊要求,强调软件测试人员的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很多高等学校仅仅是在计算机专业或软件工程专业中设置一些软件测试课程,还没有提高到软件测试专业化人才培养这个层面。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率先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将能力培养作为软件测试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提出了“用工具,促能力”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软件测试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最终建立通过学习和使用软件测试工具进行软件测试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用工具,促能力”的教学理念

工程实践能力是计算机专业,特别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基本要求之一。计算机技术或软件工程技术涉及到大量的知识内容,包含各种开发和应用技术,覆盖许多应用领域,需要有很强工程实践能力。对于我们在校的本科学生,由于从高中到大学,一直在学习,缺乏实际项目经历。如果按照传统的课堂传授理论知识的方法进行教学,辅助一般的实验,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

为此,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要求在软件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配套的课程设计,独立的实践课程,以及小学期的集中实训等),并特别在软件测试课程的实践教学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用工具,促能力”进行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该教学理念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要求学生熟练地使用各种软件测试工具,来掌握软件测试相关知识、技术、方法和管理流程,提高软件测试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软件测试的专业化水平。

熟练地使用软件测试工具能带来如下好处:

1)提高工作效率。

软件测试的工作量很大(据统计,测试会占用到40%的开发时间;一些可靠性要求非常高的软件,甚至会占到60%);另外,测试中的许多操作是重复的、非智力性的和非创造性的,但要求准确细致。最后,那些固定的、重复性的工作,可以由测试工具来完成,这样就使得测试人员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计划测试过程,设计测试用例,使测试进行的更加完善。

2)保证测试的准确性。

手工测试常会犯一些人为错误。为此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工具的特点是能保证测试的准确性,防止人为疏忽造成的错误。

3)有些测试很难开展,必须使用工具(如性能测试等)。

测试工具可以执行一些手工难于执行,或者是无法执行的测试。这是因为软件测试工作相当复杂,要求非常严格,很多测试在手工测试环境是无法完成的。

4)测试工具很好地保证测试工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软件工程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管理,软件测试同样也是将管理放在第一位。

5)测试工具体现了先进的测试思想、方法和技术。

掌握并熟练地使用软件测试工具,能够快速和有效地掌握或巩固所学的软件测试的思想、方法和技术;运用软件测试工具开展软件测试工作,能够有效地提升解决软件测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软件测试的实战能力。

事实上,“用工具,促能力”的教学理念非常适合在工程化要求较高的软件工程核心课程中进行示范,予以推广。

2 探索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我们在“用工具,促能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对以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确定了软件测试课程教学的知识体系以及学习和使用软件测试工具进行软件测试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了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课程大纲,从而建立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及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我们这里所说的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新模式主要是指我们在对软件工程本科学生的软件测试能力培养过程中,强调“用工具,促能力”的教学理念,以开源软件测试工具为基础,结合精选的教学案例,大胆地将测试工具的掌握和测试工具的应用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强化学生软件测试专业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软件测试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实践教学的新模式,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充分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通过软件测试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参与实践的兴趣,对软件测试相关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运用工具解决测试项目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2.1 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

软件测试人才培养专业性强,人员素质高,这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地对软件测试课程体系进行论证,并按照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新模式的要求制定出教学大纲。目前,学院在软件测试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分三个层次:理论课程―软件测试,实践课程―软件测试课程设计,创新学分―软件协同测试。贯穿这三个层次的主线是软件测试工具,即通过软件测试工具在不同软件测试项目中的使用,强化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并按照工具使用流程要求,培养学生专业职业素质。

2.2 基于开源软件的软件测试实验室建设

软件测试课程对工程实践要求极高,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极强,因此软件测试实验室的建设,软件测试工具的配备除了支撑教学外,还是“用工具,促能力”教学理念的贯彻和通过学习和使用软件测试工具进行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新模式的实施最重要的保证。

考虑到软件测试贯穿软件工程整个软件生命周期,涉及各种软件开发技术、应用技术以及测试技术,覆盖软件各种应用领域,需要用到多种测试技术、方法和测试类型。因此要建设能够让学生或受训人员全面参与这些实验或实践的软件测试实验室,特别是全面配置商用软件测试工具,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除一次性投入满足数十位学生同时上机进行实验或实践的要求外,经常性的升级维护费用就会让条件优越的高校或培训机构难以承受,更不要说大多数条件不优越的高等院校。另外,如果完全依靠商用软件测试工具开展软件测试的实践教学,除了面太窄、投入太高外,我们很难推广和普及在这方面取得的实践教学成果。

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主流的开源软件测试工具为基础,进行软件测试实验室建设的解决方案。该方案覆盖软件测试的各个阶段和各种类型,保证了国内许多院校在办学条件不足,实验教学经费有限,无法全方位引进商用软件测试工具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很好地开设软件测试实践类课程。

实际上,我们在软件测试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一直是要求学生使用开源测试工具。这是因为:

①开源测试工具的使用,特别是测试环境的建立,能够促使学生接触各种开源工具,如操作系统、服务器、数据库、页面开发语言、绘图、邮件等,培养他们搭建平台的综合能力。

②采用开源测试工具搭建测试环境开展测试工作,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测试原理,提高学习兴趣。

③学生通过使用开源测试工具,除了完成课程设计所规定的测试任务外,还能够清楚地了解这些测试工具对测试技术和测试方法的支持以及这些工具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可以尝试自己动手改进这些测试工具。

2.3 软件测试课程配套的教材建设

为使教学理念真正得到贯彻,能力培养模式真正得到实施,必须解决与之配套的教材问题。为此,我们编写了《软件测试大学教程》、《软件测试实验指导教程》以及《嵌入式软件测试实用技术》3本教材。这3本教材不仅是课程的配套教材,而且还是软件测试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及改革等成果的最终表现,也是软件测试能力培养新模式实施的基石。《软件测试大学教程》已被北京市教委推荐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待评审);另外,《软件测试实验指导教程》全面介绍了支持各种软件测试类型的开源软件测试工具的主要功能、应用流程及实际案例,涉及到测试管理、缺陷管理、代码分析、单元测试、系统测试、性能测试以及软件综合评测等重要实践内容。该教材配套有近1GB内容的DVD光盘,光盘中存放有覆盖软件测试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大量开源软件测试工具及配套的实践教学案例,保证了国内许多院校在办学条件不足,实验教学经费有限,无法全方位引进商用软件测试工具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学习和推广我们的教学成果;最后,学术专著《嵌入式软件测试实用技术》对软件工程应用领域嵌入式软件的测试活动开展提供了专业支持。

上述教材的出版及使用,能够使我们的教学理念真正得到贯彻,教学大纲真正得到落实,教学新模式真正得到实施,实践教学的探索及改革有据可查,有迹可循。

2.4 软件测试精品课程的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够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教学理念的宣传和教学模式的普及与推广,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软件测试课程自2009年评为北京工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以来,一直在努力开展精品课程相关内容的建设,积极申报北京市精品课程。通过近几年的软件测试精品课程建设,很好地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及实践教学理念的宣传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普及与推广。

软件测试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的改革:

①在整个本科和工程硕士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实验和实践环节整体配套和优化的教学改革;

②重视基础理论,采用案例驱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基本技能训练与工程能力的培养;

③密切软件开发技术及测试技术应用最新动态,设计实践教学案例,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④将软件测试课程理论教学与软件测试课程设计、软件协同测试等实践教学和创新学分整体考虑,努力达到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软件测试人才的要求;

⑤为使软件测试课程达到既定目标,开展了配套的教材建设。

总之,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全生命周期软件测试概念、软件质量分析手段、现代软件测试技术、主流测试工具应用以及典型应用测试方法等,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软件测试的各种原理、方法和技术,并能够选择合适的软件测试工具进行相关测试。这些举措为培养学生今后成为高素质、专业化的软件测试人才打下很好的基础,许多学生毕业后在IT企业能够很好地从事软件测试工作。

软件测试精品课程网站是按照北京市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要求建设的。网上的内容除了课程概况、课程内容、练习作业、教学课件、参考资料以及全程录像。由于软件测试课程包含有实践性教学,因此本网站包括实践教学指导等。除此之外,本网站还包括软件测试课程全面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思路、方案和成果。可以说,本网站内容完整、资源丰富,其成果具有可示范性和可推广性。

软件测试课程建设得到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力支持,该公司将本课程作为优秀学术成果(超星名师讲坛――超星学术视频)进行了全程的录像和系统的整理,部分录像资源可在超星网上观看或下载,网址是: video.省略/playvideo.aspx?id=31475。另外,超星公司已授权我们可将本课程的完整学术视频放在学校精品课程网站上,使教师和学生共享其资源。

3 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

软件测试课程在不同的院校其设置是不一样(如理论课或理论课+实验课,学时、学分等)的,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在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计划中将软件测试课程设为专业必修课,其课程设置包括理论课及实验课(课程设计)两部分。理论课32学时,16周完成,每周2学时,最后参加学校考试周的闭卷考试。课程设计是期末小学期2周集中进行,共60学时。

3.1 课程设置情况

软件测试课程自2005年开设以来,就依据“用工具,促能力”的教学理念开展本文所提到的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新模式进行教学,讲授了8轮次,学习人数达500多人。

无论是软件测试理论课实验、软件测试课程设计,还是创新学分――软件协同测试,都是以软件测试工具为核心,结合精心设计的测试案例,使学生从测试需求、测试环境建立、测试策略、测试技术应用、测试用例设计与执行、测试结果分析,以及缺陷跟踪管理与测试报告文档撰写等方面完成实验内容和课程设计内容。

3.1.1 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实验大纲

软件测试理论课中安排了6个学时的实验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每部分内容2学时):代码静态检测、Java单元测试Junit、Gtk+界面测试。

3.1.2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大纲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按照《软件测试实验指导教程》开设了6大类型的软件测试项目,每个类型的测试项目要求学生同时使用主流的开源测试工具,体会先进和成熟的软件测试技术,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类型1:以测试过程管理为主,实验重点是缺陷管理、测试管理以及缺陷管理与测试管理的集成。涉及到的开源工具主要有Mantis、Bugzilla、Testlink、Testopia等。

类型2:以程序的静态分析为主,实验内容是程序理解、代码静态分析。涉及到的开源工具主要有Oink,Eclipse PTP/ CDT,以及分析Java代码的多种工具(如Findbugs、PMD、Checkstyle、Valgrind、Prefast等)。

类型3:以单元测试为主,实验内容是基于支持测试驱动开发(TDD)的单元测试框架xUnit的C/C++功能测试和C/C++及Java的覆盖测试。涉及到的开源工具主要有CppUnit、EclEmma、Gcov等。

类型4:以图形界面测试为主,基于单元测试框架对Java GUI进行测试,对网页进行测试。涉及到的开源工具主要有JFCUnit、HttpUnit、JWebUnit等。

类型5:以性能测试为主,除了继续在单元测试框架的基础上对Java应用进行单元性能测试外,重点是对Web应用系统进行整体的性能测试。涉及到的开源工具主要有p-unit、JMeter、WebLoad等。

类型6:以软件综合评测为主,对南京大学的EASTT工具进行综合应用(可辅助使用Panorama++试用版),全面了解软件评测的思想、方法和要求。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的考核内容包括:建立测试环境,运行测试工具,编写测试例子,加载被测程序,执行测试用例,分析测试结果,撰写测试总结报告(报告字数不少于1万字),最后登台汇报(PPT演讲)。

通过撰写报告和登台PPT汇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归纳总结、论文撰写、多媒体制作以及登台演讲能力。3.1.3 软件协同测试创新学分大纲

软件协同测试创新学分实践课程主要是由教师布置具体的较大型软件测试项目,模拟多人异地得测试活动,让学生体验软件测试各个阶段进行协同的关键要素。包括测试需求分析、测试计划制定、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用例执行、测试结果收集以及测试资源和测试过程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协同要求,学生通过协同分工完成整个课程任务,并在测试实践中总结方法,创新性的提出软件协同测试的解决方案。

3.2 实践效果

基于“用工具,促能力” 的教学理念下的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在内容组织上做到了既能够调动学生专业兴趣,使其感到软件测试的实用性和挑战性,又加强了学生软件测试的实际动手能力。软件测试课程以主流的开源软件测试工具应用为基础,以实战能力培养为目的,易于教师开展软件测试的各项实践教学活动,而且学生对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反映非常好,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非常高,学生经过实践后收获非常大、能力提高非常快,学生为实践收集或设计的案例非常丰富,部分学生撰写的实践总结报告水平也非常高。另外,学生结合分组实践内容的安排,进行针对性地软件测试实践活动,同时也可以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时间和兴趣选择相关的实践内容进行自学和实践,进一步地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打基础。

企业对我们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认可。北京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在软件测试人才培养(如软件测试培训、实训及实习)、软件测试科研、软件协同测试平台建设以及嵌入式软件测试等基础建设方面开展合作。

2009年,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所获得的北京市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其建设内容主要是软件工程及其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及其学生的能力培养。按照什么样的理念和模式开展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软件测试课程“用工具,促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在该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模式做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和回答。

4 结束语

目前计算机学院或软件学院学生的软件测试人才培养一直是高等院校计算机人才或软件人才培养的一个“短板”,一直缺少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因此,开展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及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对于这项工作,有关专家给与了充分的肯定,他们认为: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和新模式强调软件测试工具使用的重要性,同时重视教学实验成本和教学的灵活性,所有实验和实践活动的内容组织均以开源软件测试工具为主。通过实际测试项目的开展和工具的使用,能够使学生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技术和流程,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这种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具有示范性和推广性。

参考文献

[1] 柳永坡. 让软件测试实验和实训课程轻松地走进高校或培训机构――介绍《软件测试实验指导教程》[J].计算机教育,2010(13):158.

[2] 柳永坡. 软件测试大学教程:软件测试课程专业教材[J].计算机教育,2010(12):158.

[3] 蔡建平. 开源软件测试实践教学方案设计[J]. 计算机教育,2011(6):103-108.

[4] 蔡建平. 软件测试大学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9.

第4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工作过程;课程设计

1.课程的定位与教学设计

1.1 课程定位

《软件测试》课程作为软件专业二年级下学期的专业课,它的前导课程是《数据库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实施》,后续课程是课程实训及毕业实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软件测试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与应用,能熟练使用常用软件测试工具,并能运用软件测试工具完成应用软件的测试工作,提高学生对软件的测试与维护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的团队协作能力。

1.2 课程设计思路

软件测试是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要用到的核心技能。因此,本课程应该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所需的职业能力:白盒测试、黑盒测试、自动化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

《软件测试》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转变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不再以知识传授为主,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企业培训体系,引入企业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项目中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从而储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发展职业能力。授课内容重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课堂上不再单纯地只讲授理论知识,而是围绕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取,这充分考虑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薄弱的特点。

2.教学设计

2.1 教学情境设计

本课程小组通过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重庆亚德科技、重庆大佳、重庆港澳大家等软件公司的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实际调查,制定了适合高职学生的软件测试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确定了软件测试课程典型的教学情景与子情景,在教学情景中给出具体的工作任务、工作方法以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等,在教学中贯彻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做到教、学、做三结合,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本课程的5个工作过程及11个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2.2 教材设计

(1)教材应充分考虑软件测试的实践特性,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引入必须的软件测试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际测试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

(2)编写的内容要以项目驱动为原则,以企业的实际案例、场景模拟、工作过程录像为载体,增强课后的能力拓展,并根据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所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来编写,并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使学生逐渐形成团队协作意识。

(3)教材应突出软件测试技术的实用性、前瞻性和开放性,不能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些技术上的操作,而忽略了软件学生所需的职业能力,在教材中应融入软件测试技术中所用到的新规范、新技术、新标准、新工具、新知识,让学生能系统地掌握软件测试的前沿知识。

(4)教材应充分引领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因此,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内容应详略得到。

2.3 教学方法设计

由于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涉及白盒测试、黑盒测试、自动化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等操作性很强的教学环节,必须通过课程实训才能达到对项目作规范需求分析的培养目标。具体教学方法设计如下:

(1)全班学生分为N个项目小组,3人一小组,1人任组长,组长要求协调沟通能力比较强。

(2)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对软件总体的测试能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组建软件外包中心,引进企业项目,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在软件公司的测试流程。外包中心作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达到理论和实际不脱节。

(4)教学过程中可参考软件测试评师考试中规定的知识要求和技能等级职业标准。

(5)教师模拟企业的项目经理,必须具有开拓精神,带领团队完成工作任务,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培养学生的软件测试能力,构建软件测试知识体系。

2.4 教学评价设计

(1)突出过程评价,结合课堂提问、实作测试、课后拓展、任务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考核。

(2)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3)每个项目小组在完成课程后,要将所学的内容做ppt,汇报本小组项目完成的情况以及体会。

(4)实行学习过程的过程化考核。平时作业、期中与期末考试均采用上机实训的方式考核,对于不合格者,在团队的协作帮助下持续练习,直至过关。这样可以督促学生不断地练习,真正提高动手能力。

(5)课程的学期成绩=平时作业(10%)+上课考勤(10%)+小组项目测试情况(30%)+小组ppt总结情况(10%)+期末成绩(40%)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围绕软件测试课程,收集教师和学生必备的软件测试工具,制作适宜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2)组建软件外包中心,搭建实训工作平台,为学生实训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其职业素养。

(3)要充分开发网络课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主学习,弥补学生课本知识的不足。

(4)充分利用和开放实训中心,将教学与实训合一,将理论与实践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

(5)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校园网、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通过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课程教师的辅导,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4.课程的实施效果

(1)基于项目化的授课内容

建立软件外包中心,引入企业项目内容,软件测试的授课内容紧紧围绕企业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展,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参照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岗位要求,让学生真实感受企业环境,就业零距离上岗。

(2)基于过程化的授课方式

老师授课不再单纯地讲解理论,完全按照企业的软件测试流程开展,制定规范的软件测试计划、编写测试用例、利用测试工具测试、编制测试报告,有利于学生养成职业化的学习习惯与工作习惯。

(3)基于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备

学生在软件外包中心上课以及实验,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企业工作环境。

(4)基于能力化的学习评价

学生的评价不再单纯地以理论考试为依据,而是从学生的软件测试专业能力、利用软件测试工具的能力、团队沟通协调能力进行综合地评价。

参考文献

[1]郑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软件测试》课程设计[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院,2010(9).

[2]程茂,温静,吴玉洁.《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4).

[3]蔡建平.开源软件测试实践教学方案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1(3).

第5篇

关键词:高职;软件测试;教学改革

软件测试是伴随IT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兴工作岗位。不论目前还是将来,人才市场对软件测试人才都有很大的需求量。《软件测试》课程是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一门新课程。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如果没有实验、实训环节的支持,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枯燥地讲解测试理论和测试方法,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厌学情绪。《软件测试》课程使用的工具和测试的对象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产品,实验与实训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有较大的难度,容易造成实验的随意性。我院在开设这门课程之初,按照学院确立的“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的办学思路,在办学模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与软件公司合作办学

经过调研发现,IBM软件学院推出的高校软件人才教育伙伴计划,旨在利用IBM公司在软件技术和开发工具上的优势与中国高校合作,培养软件人才。该计划中的《软件测试》课程是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软件测试人才。经过沟通和协商,我们决定同IBM软件学院合作。我院通过选拔的方式对软件专业的学生组建软件测试班,IBM软件学院为我院提供师资培训、测试工具软件、课件和技术支持。通过这种合作,我们可以利用IBM公司在业界的领先地位,引进最先进、最实用的测试理论和方法,使用最流行的测试工具软件。软件测试班的学生除了系统地学习学校规定的公共基础课以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掌握软件开发的技能以外,还要学习软件测试理论和实践课程,掌握软件测试的岗位技能。学习结束之后参加IBM公司测试工程师的认证考试。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口径,还可以使学生在毕业的同时获得学校的毕业证书和IBM公司颁发的测试工程师证书。

(二)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我们摆脱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将《软件测试》课程划分为四个模块分别组织教学。《测试理论》课程是理论模块,占64个学时,《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测试管理》等课程是实践模块,各占32个学时。

其中,《测试理论》课程系统地讲解软件测试的理论和方法。为了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安排了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的UML建模、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系统集成测试等五个实验。理论课以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和测试实践为主线进行讲解,实验课选取了开发和测试该软件项目中的关键实践部分展开,帮助学生从软件开发和测试的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理论。这种安排使所有的测试理论和方法都能找到实践的依据。理论指导实验,实验验证理论和方法,实验与理论在同一个软件项目中融为一体。《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测试管理》等课程分别要求掌握IBM公司的功能测试软件(Rational Functional Tester)、性能测试软件(Rational Performance Tester)和测试管理软件(TestManager)三个软件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这三种测试工具对应软件测试工作的三种重要岗位。通过学习和实训,学生将掌握如何录制、回放脚本,如何执行自动化测试和回归测试,如何设置和使用验证点,如何使用数据驱动,如何分析性能测试报告,如何设计测试用例以及如何管理测试过程等基本的软件测试岗位技能。

经过这种划分,理论模块集中讲解理论知识,为实践模块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实践模块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实践模块的课时超过了理论模块的课时,反映了“实践为重”的思路。

(三)建立软件测试实训基地,实验和实训课采用项目教学法

为了确保实验课和实践模块的教学效果,在IBM公司的帮助下,我院建立了软件测试实训基地。IBM公司为我院提供了UML建模软件(Rational Rose)、功能测试软件(Rational Functional Tester)、性能测试软件(Rational Performance Tester)、测试软件(Rational Robot)和测试管理软件(TestManager)等。我院安排了专用机房,所有计算机的内存升级到1G以上。实验课的教学和实践模块的教学实训全部安排在专用机房进行。除了建立完善的软、硬件环境之外,我院还组织专业教师按照项目教学法的要求编写了实验、实训指导教材。

为了确保项目教学法的效果,我们开发出一个简化的学生选课管理系统。作为贯穿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实践项目,系统采用J2EE(Java 2 Enterprise Edition)标准技术,通过Web访问。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我们编写、整理出开发过程的所有文档,包括用例图、用例描述文本、时序图、类图、源代码以及单元测试和系统测试的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等。由于学生熟悉选课管理系统的应用背景和业务流程,以该项目贯穿《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过程,不仅指导、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贴于

《测试理论》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两部分。理论教学以选课管理系统的项目开发和测试实践为主线。理论教学开始时安排两个关键的实验,指导学生对选课管理系统做出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的UML建模。学生通过这种开发实践,可分析、评估在开发模型过程中的错误,可以认识到软件测试在整个软件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从而避免对测试理论产生枯燥、反感和厌烦情绪。白盒测试、黑盒测试和系统集成测试实验都是针对选课管理系统或其中的子项目设计并执行测试用例。由于理论和实验在同一个项目中贯穿始终,理论和实验的教学自然得以统一。实践模块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我们安排选课管理系统作为《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课程实训的测试对象,《测试管理》课程也以该软件系统作为实训项目。采用同一个软件项目贯穿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灵活地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企业实习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

学生企业实习是我院确立的BPMM(Basic Platform and Model Menu,即基础平台+模块化菜单)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学生完成全部的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校内技能训练之后,根据学生本人自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审查的原则,经三方认可后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书,学生参加企业的工作实习,按照企业选定的模块或企业修正后的模块进行学习,培养岗位技能,实现人才的职业能力与企业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在此期间,学生还要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我院先后与常州、苏州、南京、上海等地的软件园、中科院软件所、北京和佳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南京联创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富深协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OKI冲电气(江苏)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的企业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实习环境。到目前为止,我院软件测试班2004级学生已经全部安排到软件公司实习。

教学改革的效果

充分发挥了项目教学法的优势,实现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统一选择合适的项目是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我们之所以选择选课管理系统是因为该项目来自学生的选课实践且具有较强的启发性,有足够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运行测试用例,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测试理论》的教学中,以该项目的开发和测试过程为主线,一步步引导学生思索,探究软件开发和测试实践,在实践中理解并掌握知识。在《实践模块》的教学中,通过使用软件测试工具对该项目的软件进行测试,使学生掌握岗位操作技能。理论和实践教学在同一个项目上实现了统一,有利于学生自觉地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强化了实践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程改革以后,实验实训等实践课的课时超过了理论课的课时,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也贯穿了软件开发和测试实践等内容,体现了“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原则。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经历了软件系统从无到有的开发过程,领悟到软件测试在这个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对这门课的理论和方法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而是主动地思索、探究和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三个实践模块的实训使用的是软件测试行业应用最广泛的测试工具,熟练使用这些工具可以大大增加就业的优势。学生通过认证考试之后,将获得IBM公司颁发的测试工程师证书。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技能,实现了就业岗位“零距离”实行分模块教学,凸现了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重要性。理论模块只讲解测试实践中实用的理论和方法,为实践模块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实践模块使用软件测试行业的主流测试工具,可使学生熟知的项目软件执行测试并使用测试管理软件对测试过程进行管理。这种实训是对真实软件测试工作的模拟,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这三种测试工具的用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到企业实训时,学生进入软件公司参加生产实习,在软件开发队伍中从事真正的软件测试工作。经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企业实习等一系列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毕业之后不需要培训就能直接上岗。

深化了教学改革,为高职其他专业和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通过与IBM软件学院的合作,我们在短时间内跟踪到了最先进的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技术,掌握了主流的软件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并顺利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成功地使用了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把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岗位技能放在首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学校周边的软件公司合作,建立了众多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密切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这些改革措施为软件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对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国栋,等.BPMM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第6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软件测试模型;CMMI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9-2051-02

The Research for Improvement of Software Testing Model Based on CMMI

JIAO Peng-huan, ZHANG Peng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Institut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Xi'an 710055, China)

Abstract: The modern software company is confronted with more complexity customer requirement, more complicated software architecture. These problems propose the higher requirement for software testing process and model. The paper has an introduction and analyzing for traditional software testing, and based on CMMI model, it puts forward the thinking for improvement of software testing work.

Key words: software testing; software testing model; CMMI

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确保软件可靠性的重要途径。为了使了交付使用的软件满足客户需求,就必须对所开发的软件产品进行详尽的测试。基于这一要求,软件测试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和完善的方法与技术。然而,面对软件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软件产品的日益复杂,传统软件测试技术和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开发过程以及产品本身对于测试的需求。

1 传统测试模型(V模型)介绍

在早期的软件测试模型中,通常把测试过程作为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完成之后的一个阶段。尽管有时候软件测试占用开发周期内很长的一段工作时间,但仍被视为整个软件过程的收尾工作,而并非主要工作。

测试模型作为早前测试模型(瀑布模型)的改良,清楚的描述了基本的开发环节以及测试环节、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先后关系,并且阐明了底层测试和上层测试的职责:底层测试为了保证代码的质量,上层测试的目的在于确保软件产品能够满足客户需求。

测试模型指出,单元和集成测试是为了验证程序设计,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应当检测程序的执行是否满足功能说明书的要求;系统测试应当检测系统设计,检测系统级别的功能、性能、可靠性、兼容性等软件质量因素是否达到初始设计或者用户要求的指标;最后由测试人员和用户共同进行验收测试,以软件需求说明书为基础进行测试,以求软件产品从整体角度能够达到用户的需求。

测试模型仅仅针对已经完成的程序对象进行错误的查找,却没有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等活动的测试工作列为测试范畴。由于存在这样的缺陷,V模型无法在软件开发过程的早期发现需求或者设计上的存在的种种缺陷,违背了越早发现错误越对软件开发有利的原则。与此同时,V模型将测试工作严格的划分为独立的、线性的几个活动环节,各个环节间的依赖关系相对过高,比如只有进行单元测试之后才能进行集成测试。这样的观点也阻碍了一些需求或者设计缺陷的发现。

2 基于CMMI的软件测试模型改进思路

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即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它是一个集成的框架,这个框架有两个功能:第一,软件采购方法的改革;第二,建立一种从集成产品与过程发展的角度出发、包含健全的系统开发原则的过程改进。

2.1 软件评价与测试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的作用

评价是对软件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系统规格和模型进行的验证活动。测试则是一种基于机器的对代码执行、确认的活动。许多对于评价和测试的定义都相对狭义,一般是指对代码执行物理测试用例的活动。在软件厂商的生产环节中,很多公司甚至直到编码已经开始时才指定或安排测试人员。更有甚者,他们将这一活动的范围仅仅限于功能测试,也许有时做一下性能测试。这种观点在目前的CMMI有关评价与测试的描述中被进一步强调,这种软件开发活动方式只明确地提到了功能测试,其他类型的测试只是用一句非常含糊的话来指代:“保证软件满足软件需求 ”。

CMMI只是进一步将评价和测试的部分思想进行融合,用一个特殊的评价技术来代替,这个技术就是CMMI中的一个KPA,同行评审。这也意味着,在提交代码之前,唯一可干的评价就是同行评审,且已经足够了。

事实上,对于一件事情的评价和测试的步骤包括:定义成功准则、涉及覆盖这些准则的用例、执行用例、验证结果,验证所有的内容都已覆盖。同行评审只是提供了一个基于纸面的测试机制。它既不能从根本上提供成功准则,也不能提供任何正式的机制以支持用例定义以用于同行评审中。同行评审本质是主观的,因此,基于误解使程序员将缺陷引入产品,而到同行评审时,基于同样的误解,也使得人们无法发现这些缺陷。

评价和测试的一个相对坚固的内涵范围必须包括项目在开发周期每一个阶段的每一个交付产品。它也必须考虑每个交付产品的每一个预期特性。而且必须包括每一个评价或者测试步骤。

2.2 CMMI对软件测试技术的改进指导

CMMI主张在开发过程中注重对过程和产品的度量,以量化的形式对过程进行相应的评估和改进。CMMI将测量和分析作为一个单独的过程域,充分体现了对开发过程中的测量技术的重视,该过程域的目的就是开发和维持度量能力,以便支持对管理信息的需要。

测量和分析过程域共有三个目标:

目标一:协调测量和分析活动。CMMI给出了四个方面的特定实践,它们分别是确定测量对象,建立测量目标;详细说明度量值,以处理测量目标;规定数据收集和存储规程,说明如何获得并存储测量数据;规定分析规程,说明如何对度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报告,并且安排优先顺序。该目标中所针对的测量对象包括组织所开发出的软件产品、半成品以及过程产品,以及对开发过程本身的度量。因此,需要在测量和分析过程中引入统计过程控制等理论方法,提供对过程度量和改进的支持。

目标二:提供度量结果,以便处理信息需要和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模型中也给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特定实践:收集度量数据,即获得制定的度量数据;分析并解释度量数据;管理并存储度量数据、度量规范和分析结果;通报分析结果,向所有的干系人报告测量和分析活动的结果。在这一目标中,主要关注的是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和使用。基于CMMI的集成化过程改进和评估,提出了建立开发过程数据库的思想,作为组织进行过程改进的基础。而建立过程数据的过程是对测试和度量数据的积累和存储色过程。从这一点来说,在开发过程中开展软件测试以及针对开发过程的度量,是建立过程数据库的必要步骤。

目标三:共性目标,即将测量和分析活动制度化为可管理的过程。这一目标主要关注的是对软件测试和过程度量活动的管理以及制度化。针对这一共性目标,CMMI给出了10个共性实践。首先要求组织建立方针,为策划和执行“测量和分析”过程提供组织级的支持;其次,在执行能力方面,组织应制定测量和分析过程计划;提供必要的资源;分配相应的责任;并且对人员进行培训。第三,为了指导该过程的实施,组织应该将测量和分析过程指定的工作产品置于配置管理的适当层次;确定与过程相关的干系人并使之介入;同时还要对测量和分析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最后,作为对测量和分析活动的验证实施,应该评价测量和分析过程以及过程的工作产品和服务的遵循情况;同时,由高层管理者审查测量和分析过程的活动、状态和分析结果,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CMMI模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扩充的传统的软件测试技术:

1) 从单纯的对软件产品的测试活动,扩展为软件产品的测试和开发过程的度量。

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过程度量对软件测试的依赖和应用。对开发过程进行度量,需要利用对软件产品、半成品以及工作产品的测试结果,从而建立对软件产品缺陷对开发过程的可跟踪性。从这一点来说,对开发过程的度量,实际上也就是针对软件产品的测试活动的扩展,其与传统的软件测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关注对软件测试结果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将测试数据有效转换成为能够标识过程缺陷的统计数据。

2) 软件测试由原来的事后测试行为发展为全过程测试和分析,成为一种缺陷预防的有效方式。

统计技术方法的应用,将传统的软件测试活动扩展为一种全过程测试行为。从质量工程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质量保证思想的转变。传统的软件测试,只针对软件产品而开展,找到缺陷之后再加以改正和修补;而针对开发全过程所开展的软件测试和过程度量,则注重根据对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来判断软件产品的未来质量趋势,并提前予以控制和预防。与传统的软件测试相比,全过程测试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产品的质量风险,而且还可以提前对软件产品缺陷进行规避,这缩短了对缺陷的反馈周期和项目的开发周期,而且也降低了对软件产品的维护费用。

3) 软件测试与开发过程的其他阶段不再是串行工作方式,而是与整个开发过程并行进行。

与传统测试模型相比,CMMI模型中所描述的软件测试和过程度量工作与整个开发过程是并行进行的,是一种基于并行工程的测试和度量行为。基于并行工程开展的软件测试活动,存在于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其基本特点是以质量保证和客户要求为核心开展对软件产品和开发过程的测试和度量,力争将缺陷控制在软件开发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从而可以有效缩短开发周期,降低质量风险,并且可以及时吸取经验教训,提供对过程改进的支持。这也体现了CMMI模型对并行工程思想的一种支持和应用。

3 总结与展望

该论文通过对传统测试模型的分析以及对CMMI的研究,提出了软件测试方法、模型的改进思路。但仍需对以下问题机型研究:1) 对敏捷软件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敏捷软件过程的特点;2) 以敏捷软件过程为指导思想,设计一套相关的测试模型;3) 将该模型应用日常测试工作中,通过量化的分析,得出其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尹平,许聚常,张慧颖. 软件测试与软件质量评价[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2] 刘易斯,维拉皮莱. 软件测试与持续质量改进[M]. 陈绍英,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 阿赫,阿姆斯强,克劳斯. 标准CMMI过程改进评估方法(SCAMPI)精粹[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第7篇

一、建立独立学院特色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机制的必要性

1.1 软件产业人才结构与就业现状的需要

据权威部门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对IT人才的需求每年至少在40万人,其中每年至少存在20万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各地举办的IT招聘会场场爆满的情况即可看出些端倪。如此之大的软件人才需求量,给作为高等教育新生力量的独立学院带来了比较好的机遇。

然而,我们也看到大量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试时却屡屡受挫。经过分析,公司或企业需要的是能够马上投入实际工作的人员,而不是像大多数应届毕业生那样,缺乏实际编程能力,甚至不知所措,需要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培训,这无形中加重了公司的成本负担,因此大多数的工作机会顺理成章地被给予有过从业经验的人士。有研究曾经对185家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68.6%的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缩短培训期;54.6%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适应期应在三个月以内。计算机专业学生感觉就业难,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已经成为令人极为头疼的矛盾现实。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高等院校目前的计算机教育,尤其是软件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高等教育市场化,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毫不逊色,改革势在必行,这对独立学院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立足独立学院特殊性,特色的人才教育是关键。求职时,学生时常抱怨在学校里没有学到企业需要的技能。主要是因为,目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速度落后于软件产业发展的速度,重点注重学生理论功底,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的职业导向性不强,导致学生缺少就业核心竞争力和优势。

大部分软件企业需要下述三类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即软件工程师;熟练程序员,即软件蓝领。这三类人才正常比例应该是呈金字塔形,而我国软件人才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既缺乏一大批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软件蓝领”,又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即“软件金领”。独立学院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导向应选择以基础程序员为主,培养中低端实用型人才,来尽量弥补这部分人才需求缺口。

1.2 独立学院自身特点与发展定位的需要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办学领域内的一个新生事物,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利用公办母体高等学校的部分资源,实行严格的独立办学。所招收学生主要来自高考的第三批次,学生入学分数低于普通高校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生主体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要比一本、二本的学生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不能以学术型、研究型为取向,而是应以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教育为取向。因此独立学院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完全照搬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需要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

二、独立学院特色计算机软件人才的培养机制

2.1 树立特色人才培养理念

独立学院必须具有自身特色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一改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计算机软件的人才培养应以面向应用,突出实践为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个性发展原则和创新原则,注重教育功能性,由学生未来岗位决定教育内容。

2.2 构建特色人才培养计划

传统教学计划标明的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和笼统,与本专业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相脱节,导致教师实际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更是不知所云。课程设置中计算机一般基础课多,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课少;课程内容滞后于职业实际需求;内容安排中追求本科教育学科知识的理论性和完备性,理论课时偏多,实践教学课时少,模拟现实的实训课程更少。

学校应建立起有别于一般普通高校、课程设置合理、继承递进、灵活更新的教学计划,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提出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使所培养的计算机软件人才更加适合市场的需要。课程体系的设计应遵循宽口径、多方向、模块化、组合型的原则。

计算机软件人才大致分为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网络管理三大方向。图1大致描述了特色软件人才培养计划中,为培养各方向人才,所设置的相应基础课程、通用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所谓“宽口径”,是指强调学校首先做好学生行业通用技能的培养。例如,“计算机基础课程”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通用课程是各个培养方向的前导课程。又如,培养软件测试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所需的前导课程是基础课程,一级通用课程,以及二级通用课程 (“JAVA OOP”、“数据结构”) 。

对于这类课程,学校应高度重视教材与师资,力求做成精品课程。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础,才能在毕业后既具有上岗适应能力,又具有转移工作的再适应能力。学校培养的是“多方向”软件人才,是指按照岗位设置专业方向,围绕“职业特定技能”,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

该特色课程体系最大的特点是“模块化”,模块具有继承、共享和重用特性,便于教学管理,易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教学进程构建灵活,易于快速跟踪市场,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更新。例如,“软件测试”方向和“软件开发”方向都需要具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力,“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OOP) ”课程就构成了一个通用课程模块。又如,据统计,软件测试工程师是2006年最紧缺的人才之一。目前市场上,软件测试工程师正处于一个地位高、待遇高的“双高”地位,职业前景非常广阔。学校应该把握这一趋势,有计划地加强对学生“软件测试”职业导向性的培养,具体做法是进一步细化“软件测试”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如可细化为白盒与黑盒测试、测试用例设计等课程。“组合型”就是在“模块化”的基础上,自下而上,沿着“基础-通用-专业”方向的模块间组合,形成各个方向的培养计划路线。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的衡量尺度之一。旧的考试形式,多数注重对死记硬背知识的熟记,而忽略了真正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考试内容和方式的设计直接导向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实际掌握标准。因此,绝不可忽略考试这一重要环节。

2.3 重视师资组建与培训

提高独立学院的师资水平,并不单单是指提高在校专职教师的学历水平。目前,众多院校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讲授按部就班的多;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师生互动,启发讨论式教学少。因此注重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培训,教师可以对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能够掌握更新的计算机技术,其独特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样更有益于学生接受与掌握。具有科学教学方法和先进教学内容的“双师”型教师才真正能够胜任独立学院的教学工作。

此外,建设一支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聚集专业带头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引进结合机制,定期邀请企业内专业人士进行现场授课,举办一些针对性的培训或技术讲座,与教师、学生座谈。

2.4 更新教学模式

软件人才一般要具备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的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两门课程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形成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潜移默化”地“养成”合格人才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质”。例如,网页制作课程中,在学生动手制作网页之前,一定给学生强调html文本命名规范,以及采用功能模块化设计思想来预先进行网页设计等问题。又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首先必须使学生养成“程序设计”的习惯,初步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思想 (如自顶向下的思想) ,而不要急于代码的实现。

软件人才能力的培养毫无疑问是以实践为主,但是为了学生今后职业生涯能够持续发展,必然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在合适的时机渗透理论教学。例如,网页制作课程可以采用以实践为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完成预先设计好的若干个网页课题,学会网页三剑客 (Dreamweaver、Firework、Flash) 的使用后,再帮助学生剖析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主要标记及结构特征。

采用强调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同时,更要强调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确信,持续的专业发展需要终生的学习,并为之作好准备。教会学生使用信息资源,掌握适当的策略,以了解领域前沿。在院校中,适时根据当期课程内容,发起一些竞赛活动或参加企业实践。鼓励协作式的学习,促进集体的交互。

第8篇

一、工作内容

九月份的工作比较繁忙,工作重点有四方面:s6测试,医院软件开发、测试,售后服务,文档书写及培训。

1、关于s6测试

本月s6的新增修改功能大约30多项内容,测试的重点如:其一,每日结账时更正库存的操作,此项功能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测试起来比较烦琐、测试量也比较大;其二,由于业务开票时程序内部处理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控制台转移到存储过程中处理,所以对此部分也进行了重点测试;其三,饮片划价自动批号的测试;其它方面的测试包括,gsp报表、客户对应商品销售、批次会员录入以及远程配送价格等的测试,再有就是售后人员随时提出的问题随时测试,如打印模块加完打印项还是不能打印、某些模板在99pbl修改以后还是不好用、哪个报表数据是否有问题等。

2、医院软件开发、测试

对于新版医院软件的功能模块开发工作也做出了一点贡献,作了15个打印模块(如入库重打、划价重打、盈损重打等),12个查询模块(入库报表查询、住院报表查询、入出院费用查询等),所做模块包含的内容为:菜单挂接、将窗口中不需要的按钮隐藏、书写查询报表中所需要的sql语句(大约60句,但语句结构并不复杂)、打印模块及查询模块所需的数据窗口大约80个;测试方面,现在只是进行了表面性的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每个窗口中的字体是否一致、按钮是否对齐、点击按钮后弹出的提示是否正确、开票窗口的金额、价格、数量、库存等的变化情况是否正确,焦点移动问题等,现已测出的问题100多个;其它方面,修改了库结构,将每个的表中将不允许为空的字段修改正确以及将a25、a35等字段在每个表的长度统一等。

3、售后服务

s6的售后工作,由于每日结账时更正库存,造成几个客户的库存数据不准确,通过查询客户实际的数据库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再有就是在电话中为售后人员解答一些问题;其它方面,上门服务三次,分别是,解决了先知医疗器械公司的应收应付财务问题,通胜医药财务软件中辅助核算的客户查不到,从后台修改数据已解决问题,汉华林销售出错库存未减,原因未查到;远程及电话解决客户提出的财务软件、财务接口、金税接口等问题。由于十一休息,售后人员少,在月末休息前做了两天售后工作。

4、其它方面

本月s6的培训文档写了两次,其次就是书写了加强版与s6的区别,再有就是编译序程、备份程序、程序注册等工作,其中程序注册是随时性,所以也占用一定的时间。

二、工作分析

通过本月的工作,自己在pb方面又懂得了一些知识,并且可以修改简单的错误,也可看明白一些简单的脚本结构,这对于我的测试工作是很有帮助的。从本月反馈的情况看,s6的结账库存更正功能还存问题,还需要加强测试。再有从售后服务的情况看,售后人员在财务方面的技术还需要加强。

三、工作计划

1、医院软件测试

2、书写医院软件的说明书

3、s6新增、修改功能的测试

总结人:姜波

日期:2007-09-28

2007年10月份工作总结

十月份是一个忙碌的月份,日子象流水一样,转眼既逝。看来学习的时间和劲头还要在加强一些。

第9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 程序设计课程 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吴金秀(1971- ),女,湖北黄冈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及计算机。(湖北 黄冈 43800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程教育模式是当前流行的、先进的教育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与开发就是根据工作过程寻找典型的工作任务,从而确定学习领域,并且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和项目教学,其主要特色是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实现院校教学和企业的无缝接轨;以企业实用技能为核心,保证教学和流行技术的同步;以动手能力为突破点,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长远适应行业的职业人。

一、程序设计课程开发思路

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系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实践难度。其前导课程是SQL Server数据库、计算机网络技术、C#高级程序设计和网页设计与制作。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于B/S模式的Web应用程序开发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一门面向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类课程。程序设计课程以Web应用程序的实践和开发为主线,并训练学生的编程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

1.对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通过广泛的行业调研,我们确定学生的就业岗位有软件测试员、程序员、系统维护员。核心与重点是软件开发,基本的知识、较强的技能和最佳的态度都需要具备,是锻炼能力熟悉业务的核心环节;软件测试需要较全面的软件测试理论知识与技能,目前几乎所有的软件开发企业都缺少软件测试方面的专业人才;随着软件技术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数量快速增加,更多的优秀人才有望走上项目管理岗位,这是学生职业发展的中期目标。此外,培养学生收集和分析信息进行概括总结的能力,并通过演讲,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上述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是我们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依据,课程的设置从总体设计的角度考虑适应主要就业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兼顾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2.围绕核心培养目标,采用“项目驱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软件开发过程中程序要根据软件产品的需求、理解和分析系统概要设计,进行模块级详细设计,按照规范编写代码,进行单元测试,修改缺陷,提交代码,编写整理技术文档。整个过程中编码实现是程序员应具备的核心技能;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如测试员没有一定的编码实践经验,白盒测试就很难展开了;在系统维护时要修改程序、排除故障,良好代码编写技能是必备前提。通过程序设计课程学习,使学生熟练运用C#语言进行web程序的编写,培养学生对于web应用软件及网站的开发和规划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从事软件技术行业就业岗位最为重要和基本的能力,采用“项目驱动”和案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项目实训,推行“课程考证+项目开发+答辩”的考试模式改革。通过“榜样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培养成就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模拟企业真实环境,强化学生软件项目开发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程序设计课程开发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程序设计课程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程序设计认知实训、模拟的软件开发实训、真实的项目设计和半年的顶岗实习这一完整的实训过程,有效地实现工学结合,能较好地保持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程具体教学模式如下图:

(此处有图)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1.将工作项目的工作过程转移到课堂,保证教学与工作的一致性。原来的程序设计课程是以知识讲授为主,辅助采用一些针对单个知识点的、零散的项目进行教学,并没有将真实完整的工作项目带到课堂上。本课程的改革首先是通过简单项目训练,然后综合训练,项目来源于院投资方——科技公司及其他合作企业,突出实际应用,使项目实训与实际应用对接,从而将工作项目归纳成几大工作项目,并按照这些工作项目的内容来确定课程标准和课程项目设计的主要内容,以工作项目为导向来组织教学,实现以项目内容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2.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法主导教学过程,实现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课程团队多次邀请行业专家到校参加设计和论证。实训室从设备购置、软件配备到环境布置等多个方面都听取了行业专家的意见。课堂改革前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零散的项目训练。改革课程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每一个工作项目。在建设方案中对课程进行系统的筹划和设计,全面考虑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程序设计课程工学结合教材等内容。在课程改革中,按照项目确定学习任务,按照学习任务确定操作步骤,并从教学条件、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从而形成现在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课程教学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教室与实训室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为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形式。教学组织中,融合一个大项目案例形式到课程体系中,分解该项目案例模块于各个子项目模块中,完成子项目模块,就能轻松实现该项目案例的网站。

教师需对本门课程所要完成的项目进行需求描述,并在授课过程中逐步讲解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项目开发技能的训练。教师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操作演示,学生用自己机上的服务器(IIS)进行模仿练习,随后开展分模块的项目实训,课余时间师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交流完成实训报告的撰写。在单元模块教学结束后进入到项目开发实战阶段,做一个综合项目实训,综合运用各模块知识和技能,达到理论升华、技能整合、逼近实战的目的。所有理论与实践教学均在实训室展开,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与实际工作相同的各种分析文档和项目开发软件是教学改革的必要支撑。

3.通过虚拟项目和真实项目之间、项目开发实训和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之间的工学交替,提升技能。程序设计课程是按照程序开发的完整的学习领域,这个学习领域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而是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设计思想。从教学进程的交替包括程序设计认知实训、模拟的软件开发实训等交替进行的教学步骤。本课程的工学交替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实现:一是通过虚拟的项目开发、真实的项目设计,实现课程教学与真实工作项目的交替。设立 虚拟实验室,实现 的主要进阶功能以及创新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安排60%以上的学时作为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循序渐进、有深度、针对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配套实训项目,然后学生带着这些扎实的专业知识进行真实项目的训练,在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都是在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的场景中完成的,首先是虚拟的项目开发,进行真实软件项目开发,“真项目真做”,这种真实项目开发教学是与虚拟项目教学同步交替进行的。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指导思想,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项目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程序设计课程完成以后,后继的课程与半年顶岗实习及其他的实践活动的交替是在三年的周期中进行的工学交替。

4.与软件开发企业合作进行就业导向式训练。主动与各行业联系,以掌握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将业界的人力需求方向即时反应在训练课程中,使学习技能贴近经济发展所需,除可提升学生就业率,亦为业界提供所需专长之人力。积极辅导就业,结训前采不定时、主动及多面向方式,搜集相关产业需才资讯,邀请厂商进行征才说明会,积极安排学生前往应征,以协助学生争取最适合的工作机会。加强学生的精神道德教育,使在习得专业技能同时亦能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及正确工作态度,成为受企业主值得欣喜的是,通过在调研过程中与企业的沟通,我们发现企业对参与学院课程建设以及参与指导学生开展软件项目开发的热情很高。从参加行业专家会议、提供公司内部培训资料、到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实训室建设、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支持学生培训考证等多方面,行业人士的参与热情令我们十分感动。同时,由于学生所开发软件项目的推广应用,行业也从中得到了较好的业绩回报。

三、教学实施过程建议

首先,推广使用“实验导向教学”模式,教学中以实验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遵循“理性知识感性掌握”,让学生在完成实验过程中建立感性认识,通过感性认识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验的实现来形成相应编程能力。

其次,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可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教学、阅读指导等。有条件的话,借用多媒体的声像演示,对理论实例进行展示,提供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以加深技术理解。通过程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意识。教学方法要以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好的教学方法应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自己的动手编程能力。鼓励有所创新并取得实效的教学方法。例如精心编写配套PowerPoint 教案,组织演示内容,做到图文并茂,提纲挈领。

再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的编程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课本中的语法知识来解决实际编程问题。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也是复杂程序设计的训练过程。采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同时使课前明确训练任务、内容、目标以及所属团队,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最后,作业是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布置大量的程序设计习题由学生独立完成,认真批改作业,杜绝抄袭;布置1~2 次大作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作业规定最低的代码量,保证基本教学质量。实验在本课程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每次实验都有具体任务,将调试好的程序存盘并加以检查。写好实验报告。

[参考文献]

[1]吕俊霞.浅谈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J].华章,2008(7).

第10篇

关键词:自动柜员机;系统软件;

银行管理信息系统

恶意取款17.5万元被判刑―轰动一时的广州许霆案经媒体报道,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和讨论[1]。随后宁波也发生了一起由银行ATM机出故障引发的案件。如果ATM没有出错的,许霆和唐氏兄弟应该不会受牢狱苦。今天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人性的弱点,道德观念薄弱,单纯的来认识下ATM机。

一、对ATM的认识

ATM是Automatic Teller Machine的缩写,意思是自动柜员机,它是一种高度精密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利用磁卡或智能IC卡或可由计算机进行唯一性识别的生物特征储存用户信息并通过加密键盘(EPP)输入密码然后通过银行内部网络验证并进行各种交易的金融自助设备。ATM的出现减轻了银行柜面人员的工作压力,更为人类提供了安全方便的金融服务体验。

二、ATM机的优势

随着技术的进步ATM机功能更加完善,可以进行现金取款、现金存款、现金存取款、余额查询、本行或异行转账、修改密码等基本功能;有些多功能ATM还提供诸如存折打印、对账单打印、支票存款、信封存款、缴费等一系列便捷服务。在有些地方客户不但可以进行查询、存取款和转账,还能自助缴纳各类公共事业费,或者将资金转到类似“支付宝”等特定的账户平台,执行付款操作[2]。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习惯于通过自助终端办理业务,真正要去银行柜台的机会在将来会变的越来越少。

三、ATM机的风险

(一)利用ATM机实施犯罪。

1.套信息。不法分子里利用持卡人刷卡进门时套持卡人信息。即在自助银行门口安装的读卡装置,持卡人入门刷卡时便偷偷留下客户的账号、密码等信息。

2.装设备。不法分子在ATM机的左上方安装小方盒子,里面装有内置摄像头[3],摄像头正对ATM机密码键盘,键盘的键位清晰可见。可以记录储户输密码全过程,同时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客户将钱从ATM机中取出的过程。更有甚者还在插卡口处安装外接吞卡装置,不法分子会在客户取款失败离开后,取出信用卡,用探头获得的密码取款。

3.做伪装。盗款不法分子把ATM机的出钞口封住,客户取款时不见钞票吐出常会无奈离去,这时他们便除去封口的东西,用工具钩出现金。或者不法分子在ATM机出钞口安装自制黑色塑料挡板,并张贴紧急通知或者公告“此机暂停服务”等,而旁边还预留有不法分子的电话号码,当打电话时要求储户将钱转到指定的账户或者要求告诉其密码,来诱骗市民上当。

对于以上不法分子的行为,银行应该起到监督的作用,对于市民并不了解这些行为是否真实。只有银行工作人员经常检查ATM机周围的环境,或者通过摄像头及时的发现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一旦发现给予尽早的拆除和修整才能避免客户的信息和财产损失。

(二)系统本身存在漏洞。

ATM机是一种高度精密的机电一体化装置,本质上和银行柜员操作的计算机一样都是银行信息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通过网络与总行服务器相连,实现信息互动。ATM机是由储户自助操作,同样是向银行的服务器录入信息、读取信息,执行服务器指令。ATM机出现错误的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

1.银行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计算机程序存在逻辑错误(如记帐错误 :取1000元记为1元或取100记为10000元等)。

2.整个系统运行正常,ATM机失去与银行服务器的正常联系,可能完全失去或部分失去联系。或者ATM机系统自身出故障。

银行系统采用双机热备份技术,数据集中管理是通过双机热备份系统,将所有站点的数据直接从中央存储设备读取和存储,并由专业人员进行管理,极大地保护了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软件认为主机系统发生故障,主机停止工作,并将系统资源转移到备用系统上,备用系统将替代主机发挥作用,以保证网络服务运行不间断。也可以检查双方信息是否一致,一旦有异常就可以及时发现故障。

3.自身管理不善。这种错误通常由于工作人员的粗心大意造成的。银行要定期做好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要加强人员的监管,制定合理的约束制度。建立关键岗位及管理人员的从业资格证管理制度和银行业违法违规人员信息查询平台。

4.ATM的应运部门。作为ATM运营商,在许霆和唐氏兄弟利用银行卡在ATM机上取款案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金融信息系统软件设计的角度来看,银行卡在ATM机上取款和转帐要受到条件的限制:如每日取款总额限制,每日取款次数限制,取款票面币值限制,每日转帐总额限制等。许霆在两天内恶意取款170余次,取款额17万余元,该ATM机并没有按照我们的限制条件起到限制作用。

ATM机运营商应该严格按照软件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自我进行认真负责的软件测试工作,或聘用专业的软件测试单位进行软件测试或软件监理单位进行软件质量控制,或者ATM机运营商在将升级软件投入使用前与银行的信息系统进行兼容性测试和系统集成测试,确保银行对信息系统中具有对ATM机的交易报文进行合乎ATM机取款限制条件的数据合法性校验功能运行正常,完全可以做到一旦发现ATM机交易报文中数据异常,立即向ATM机发出禁止交易的指令。

四、总结

ATM机作为银行一种新型的营业模式,突破了银行传统的人工经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些非正常操作情况,这并不可怕,关键是银行应当加强对自动柜员机的管理和维护,最大限度保证自动柜员机的正常运行,客户也应当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面对金钱的诱惑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事件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吴秀云.男子发现银行取款机出错提款17.5万被诉盗窃.南方都市报,2007,11,07

第11篇

四年时光匆匆而过,转眼即将踏入社会,让社会来检验这四年的成绩。

在学习方面,我觉得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还是学好基础知识,所以在学习上我踏踏实实,一点也不放松自己。我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对学好知识很有帮助,所以在每次考试后,我都会总结一下学习经验。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每每看到自己优异的成绩,我就会对自己更有信心,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对于我们现代大学生来说,光光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在专业技能上,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编辑推荐:2009年个人工作总结

在社会实践上,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阅览各类的书籍,并参加了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培训并取得高级工程师证书,成绩优秀。学习固然是学生的职业,这份职业同样需要有智慧、毅力和恒心。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不会落伍,才可能战胜自己。

学习当然是重要的,一个人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四年的大学生活给了我很多挑战自我的机会,如系学生会的竞选。在参与各种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我结交了一些很好的朋友,学到了为人处事的方法,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这些经历使我明白有些事情如果尝试了,成功的机会就有一半,如果不去尝试,成功的几率只能为零。机会来临时,我们就要好好地把握住。

第12篇

关键词:管理难题;软件项目管理;实验教学;质量;进度

1 引言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高校实验教学方面普遍使用的是各实验室彼此独立的实验信息管理系统,这给学校的实验监督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目前国内尚未出现面向全校所有实验室的类似系统,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项目管理难度大。仅从需求而言,实验室多而且各具特点,导致需求难以全面覆盖和深入挖掘,这样就很难梳理出一套标准和科学的管理模型,且系统开发极具不可预知性。

本论文的实践对象――高校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就是为高校所有实验室提供一个统一的网上排实验和网上监视实验运行的系统。本系统共分为四个平台:教务处、实验室、教师和学生,利用科学有效的数据库设计技术和长期服务高校教育教学的经验技巧、以动态定制方式解决实验室(中心)个性化需求问题。本系统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该系统有多种用户,多种管理员;对于每个实验室,该系统都是一个小型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

(2)各个实验室运行模式差异性大,需求多样化;

(3)用户群体庞大,对于系统数据的及时准确性要求较高。

上述特点决定了本系统项目管理工作的难度必定很大。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说,开发模型体现了软件开发管理者在管理模式上的变化,目前也存在多种开发模型。然而,传统的项目管理是选择一种软件开发模型,在开发的各个阶段实施管理。另外,考虑到开发模型越简化,管理工作就会越容易,大多数管理者会采用传统的瀑布模型。瀑布式生命周期的开发过程是顺序行进的;活动流向基本是单向的;这种模型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各个阶段的划分完全固定,早期的错误可能要等到开发后期的测试阶段才能发现,进而带来严重的后果。

那么,本系统将会不拘泥于现有的开发模型,针对系统的特点,采用一套行之有效的开发管理方法,合理有效的推动项目的研发进程。

2 “高校实验教学管理系统”项目管理模型

该系统是在传统瀑布模型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添加原型和迭代。即首先做出原型,向用户展示,然后根据用户提出的修改意见,不断改善系统,直到用户满意。

采用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可强迫开发人员采用规范的方法;原型系统已经通过与用户交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开发过程中的返工;开发人员通过建立原型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设计和编码阶段发生错误的可能性降低;每个阶段交出的所有产品都经过负责人的仔细验证,可保证符合文档的要求;

该系统开发模型如图1所示。

依据采用的开发模型,将该系统的开发阶段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施、测试、系统试运行,在每个开发阶段中进行质量、团队和进度管理,主要从文档、工具、沟通、制度、合作四个角度进行。管理模型如图2所示。

3 “高校实验教学管理系统”项目管理实践

3.1 制定团队规范

团队开发,永远不是一个人在行动,因此需要制定团队规范,来约束大家的行为,以保证进度和质量,团队规范的内容主要包括:每个开发人员每天晚上汇报当天工作进度;每周末总结本周工作,制定下周进度计划;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充分利用团队优势;不能完成任务或提前完成任务及时告知负责人;个人独立解决一个问题的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半小时之后未解决应及时与其他成员商讨;阶段性的技术总结、团队内部技术、经验交流;保证充分可靠的文档;周期执行检查工作。

3.2 需求获取

全面的需求获取是保证系统开发少走弯路的前提。该系统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获取每个平台的不同需求。比如:方法调查表、定期召开研讨会、原型展示。对于每一次的调查和会议,都要有专门人员做好全程记录,会后及时做好应对策略。

3.3 开发过程管理

采用Microsoft Project制定项目管理计划。在制定计划时要注意保证计划的可行性,明确责任划分。项目管理计划随着系统的进行不断细化,不断调整。对于影响系统整体进度的调整,要召开小组会议并和老师交流商量。

3.4 系统设计和编码

在系统设计阶段,给出详细设计文档和界面原型,阶段性地将设计内容反馈给用户。在充分理解需求文档的基础上,每个开发成员给出详细设计和界面原型。并在阶段性的时间点以研讨会的形式展示界面原型,根据用户要求完善系统设计。

对于四个平台的功能模块,根据功能难度、开发成员的编程能力和项目经验进行划分。比如排实验,由于功能复杂,要考虑和验证的情况很多,这块功能分配给编程老练、心思缜密的开发成员完成。

在编码实施阶段,采用源代码管理工具VSS,制定统一编码规范文档,统一编码风格,降低开发和维护的风险及难度。

3.5 测试和试运行

测试阶段:制定好测试计划、编写测试用例,测试过程做好测试报告,收集测试结果。测试时测试人员要认真细致,对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做好记录。测试用例设计要基于需求,避免测试自己编写的模块,输入数据包括合理的和不合理的,测试数据具有代表性。

试运行阶段:首先在小范围内试运行,根据反馈完善系统;然后大范围试用。试运行之前准备数据,要求数据能够尽可能的展示各个实验室的情况;制作培训PPT;对于操作较复杂的界面录制视频;召开用户培训会,使实验室负责人熟悉该系统,同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公布用户反馈方式,及时、最大限度的获取用户反馈意见。在多个学院试运行期间,准备两套系统,一套试运行数据,一套正式运行数据。学生和教师的培训工作由实验室负责。

4 结论

本论文阐述的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方法:根据系统的特点灵活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型,采取用原型去引导用户,通过实践来了解目标系统的概貌,从而不断获知和细化用户的真正需求,明白系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项目实现过程中,制定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不仅保证项目按质向前推进,同时使团队每位成员在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中都切实负起责任,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保证用户的真实需求得到满足。

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开发,目前本系统已经开始在几个学院展开使用,且取得较好的反响,证明该系统采取的管理方法是合理有效的,其开发模型和管理模式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Galin,D. Software Quality Assurance: From Theory to Implementation[M]. Addison Wesley/Pearson,2009:35-40.

[2]Kerzner,H. Project Management: A Systems Approach to Planning, Scheduling, and Controlling[M]. John Wiley & Sons,2009:191-241.

[3]Pressman,R.S.Software Engineering:A Practitioner’s Approach[M].McGraw-HillCompanies,2008:462-602.

[4]Brooks,F.P. The Mythical Man-Month: Essay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niversary Edition[M].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2010:20-281.

[5]Patton,R. 软件测试[M].张小松,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23-196.

[6]Scgwalbe,K. IT项目管理[M].杨坤,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50-246.

[7]覃征.软件项目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0-44.

[8]施平安.软件项目管理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3-81.

[9]陈京鹭.浅谈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4).

[10]孙延靖,杨功元.项目管理技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硅谷,2009(17).

[11]许薇.IT项目研发过程中的进度管理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09(S1).

[12]孟晓鸿.谈软件测试自动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0).

[13]孔骏,赵春颖.可视化语言技术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J].软件学报,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