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3 12:40: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课外活动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
1.1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无论其内容或形式,都与社会生活的需求直接联系,是语文知识相能力综合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不是为考试,而是因为它有很广泛的社会应用价值。语文知识是进行社会活动的必备知识,语文能力是进行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能力。一个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直接影响着他的社会活动的范围、内容和质量。这种广泛的社会应用性还决定了口头语言活动与书面语言活动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同样重要。
1.2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的特点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语文活动和非语文活动没有明显的界限。凡有语言活动的地方,包括学校、家庭及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包含有语文活动的因素。学校里的书法小组、文学社团、黑板报、壁报、手抄报活动,已带有语文课外活动的性质。即使是科技活动(如科技报告、写作科技论文等)及其它课程的课外书籍的阅说也带有语文课外活动的性质。
1.3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限制的特点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不受课堂教学的约束和限制,都由学生独立选择、独立吸收、独立运用。这种自主性带来了强烈的涩味性。例如学生在自办刊物和向外投稿中,他们的习作不是作为错误的东西来批判,而是在适应某种需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可想而知的。但这种自主性也能带来随意性,在跟着流行走和追逐新潮流中有时不辨真伪和美丑,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使他们及早把课外语文活动纳入自己成才的轨道,并具有鉴别真伪美丑的能力。这种自主性在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后将更增强其地位和作用,进入社会后将发展成为独立性。
2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
2.1以指导阅读为主的课外活动
配合讲读教学的课外阅读;配合社会教育的课外阅读;利用学校阅读园地的课外阅读;发展学生个人兴趣爱好、才能的课外阅读。
2.2以指导写作为主的课外活动
指导学生写日记、札记、摘录;指导学生课外写文章,发表见解主张,抒发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积极为报刊投稿;指导学生编写墙报、手抄报等。
2.3以指导听说为主的课外活动
指导学生课外进行采访活动、整理会议记录等,指导学生课外朗诵活动;组织指导演讲会、报告会,组织指导讨论会、辩论会,组织指导故事会、戏剧表演等。
2.4其他方面的语文课外活动
如语文知识竞赛、语文能力竞赛、语文游艺活动、展览会、灯谜晚会等。
3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管理与指导
3.1语文课外活动的管理工作的关键
其一是制订周祥而切实的语文课外活动计划。计划应包括活动项目名称、目的要求、活动内容、实施步骤和方法、活动时间地点和规模、主要负责人等。其二是培养骨干、健全组织。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一定的活动制度。
3.2语文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3.2.1内容健康丰富与形式生动活泼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可根据社会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来确定。要注意内容的实际性、针对性、时间性和地方性。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许多与最新信息有关。特别是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中获得的信息,基本上都是关于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艺术、军事等方面的最新动态。许多语文活动也都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3.2.2寓教于乐,尊重自愿与积极指导、热情扶持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课外活动更要寓教于乐,要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体现自愿的原则,在愉快的活动中受益。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的作用方式,往往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这一点来说,母语教学的非课堂教学作用,远远超过其它各门学科,因为它有最广泛的学习环境和最广阔的学习途径。
3.2.3发现人才,发挥特长,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应鼓励并指导学生发展专长,指导学生及早把语文课外活动纳入自己成才的轨道。
3.2.4立足课内,利用课外,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立足课内指导课外,利用课外促进课内。语文课外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又是课堂教学的开拓。首先,任何一个人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都不是从学校教育才开始的。儿童在入学之前,就已经进行了长期的语言实践活动。语文教学一开始,就是在课外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次,学校教育时期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远远不限于课内,还广泛地存在于课外、家庭和社会中。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语文活动的范围和水平要不断地扩大和提高,对课堂教学也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上学到的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要在课外活动中应用、检验和强化,并得到扩展和延伸。所以任何一个阶段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学都是在课外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说,课外活动永远是课堂教学的背景。最后,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学校教育的结束都不意味着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的结束,而是进入了到更广阔的领域里完全独立地进行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的时期,它是课堂教学的广泛运用,是课外活动的直接继续。
参考文献
一、明确指导思想
1.自主性
语文课外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以往少数学生参与现状。活动由教师主导,学生自己主持,亲身参与,互相协调,共同配合完成。通过眼看,耳听,心想,口说,手做,笔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
2.广泛性
语文是和生活、社会联系最紧密的学科,语文的外延是和生活外延相等的,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把语文活动放在社会的背景之上,放到现实社会大语文环境中。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学科课程集合,与课外阅读结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与社会实践结合。这样,多方面全方位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展开特长与个性的能力。
3.全程性
在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时,要注重活动过程。我认为活动应该由激趣导入引导实践活动训练交流检查总结评价组成,学生全程参与,是学生的表达由不熟到熟练,技能由不会到会,学生的情感也在活动中发展变化,寓教于活动中。
二、制定计划和操作程序
1.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课外活动的要求,我据此制定了可行计划:
(1)活动的目的和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各异,当然课外活动对其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就不同。掌握学生读写能力的一般情况,只有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外活动。
(2)活动的组织形式。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的规模、时间等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实际需要以及指导力量和具体条件确定,低年级以开展群众性的饶有趣味的活动为主,高年级可以专门组织小组。
(3)课外活动的考核形式。成绩考核科用来竞赛、展览、汇演、报告会、经验交流、墙报、手抄报等形式。
2.制定操作程序
(1)制定语文课外活动的分级目标和内容。一二年级,从听说有趣童话入手,初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自觉性的读书习惯;让学生认识身边的人和事,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初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三四年级,从读有趣的自然书籍入手,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继续强化说读训练,认识身边的大自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勤动笔的创作能力。高年级,从读名篇入手,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不光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特的语言感受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个性写作能力。
(2)认识结构框架
活动目标: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特长,培养创新,提高审美。
活动途径:与教材结合,与课外阅读结合,与社会实践集合,与思想教育结合,与其他学科结合。
活动双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教育阶段:一二年级吸收模仿二三年级消化巩固高年级结晶创造。这种整体结构模式,使教师能从整体设计组织活动。克服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内容散乱等现象,使活动课外活动的开展更系统更全面。
3.确定基本程序
很多教育学者吧教学过程高度概括为导入展开终结。结合语文课外活动以活动为主,活动中学习的特点。我初步认为语文课外活动的基本程序应该是:激趣导入引导实践活动训练交流检查总结评价。
(1)激趣导入。在学生做好知识,技能。心理等准备之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活动要求。
(2)引导实践。通过传授方法,情景再现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主动参与实践。
(3)活动训练。学生主动参与,认真实践。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
(4)交流检查。学生实践之后,通过讨论、表演、展评、结集等方式交流活动成果,既是主动参与又是特长展示。
(5)总结评价。小结收获,激励发展,考查评价,自我反馈。
4.课内外紧密结合,有序实施计划,我以课内带课外用课堂学到的读书方法指导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促进课堂学习效率。
首先,我指导学生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标记符号,阅读全书后再条理理清,思考不懂得问题掌握中心。对于课外读物中的优秀作品,在学生共同阅读后,我总要布置思考题。如书中有哪些人物?写了什么事情?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你最喜欢其中哪个人物?为什么?你觉得文章语言有何特色等。读后让学生围绕思想教育和写作方法等方面有所收益。
其次,做到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我在指导高年级学生阅读时,培养他们随度随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最后,我经常集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向学生推荐优秀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开阔其视野,增长其知识,陶冶其情操。大量的阅读,学生会在一个更宽广的思维空间纵横驰骋。我向学生推荐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名著。
5.定期检查阅读效果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促进其认真地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我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检查方式很多。如每月填写一次登记表(包括姓名、阅读篇目、做笔记篇叙)。展出好词佳句摘抄本,查阅读笔记,召开新的交流会等,为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机会。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1.课外阅读活动
一二年级主要读有趣的故事、连环画、等,指导培养正确读书方法。三四年级主要读优秀作文、科普书籍、报纸、杂志。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摘抄习惯等。高年级主要读国内外名篇,培养写读后感。
2.语文兴趣活动
一二年级朗读比赛,三四年级可组织查字典比赛、读故事比赛等。高年级百科知识竞赛、现场作文比赛、动手做读书笔记展。
3.社会活动
语文课学科具有最广泛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途径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课外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对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做一些认真地思考和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语文课外活动包括哪些内容和形式呢?笔者总结了一下几个方面。
一、课外阅读
这是语文界多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而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大量事实证明,阅读是一个人成才的必经之路。要提高语文水平,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光靠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外阅读方面,各校的大致做法是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相结合。自由阅读,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的选择阅读材料,教师一般不加限制,但要讲清目的意义,发动学生订阅各种有益的报刊杂志。定向阅读,即根据教学大纲规定和语文教学要求,确定阅读的篇目。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阅读有布置、有检查,及时了解学生和发现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还应当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要求学生在广泛阅读中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摘抄妙文佳句,多做一些笔记和卡片,这样做,对增强学生的记忆,激发思维,丰富语言都是大有好处的。
二、课外练笔
系统作文和不受任何限制的作文的结合,这是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除了强化计划作文外,还必须重视抓好学生的课外练笔,提倡写随意文,其形式包括日记、周记、影视剧评论等。这是写作上学生自由耕耘的一块园地,他们写自己的话,写实在的话,见什么写什么,干什么写什么,读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每人每周写作的最低量度。有了量度要求,便于教师全面总结,可起到督促检查作用。
三、办报
包括学生的手抄报,学校或班级办的油印小报、黑板报、壁报等。学生自办手抄报,这是多年来在语文教改园地里的一朵奇葩。她在诸多的语文课外活动中开展较为普遍,活动较为持久,效果较为显著。这项活动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文及其他学科基础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编辑、排版、写作、绘画、书法等做种技能。学生自小办报,教师要从内容到形式的诸方面给与具体指导。要注意循序渐进,力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低要求到高要求。
四、参观、访问、调查、游览
语文课外活动的天地是极其广阔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把自己与当今的世界,自己生活的社会,人民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些先进单位、个人、专业户,一些名胜古迹,教师都应有计划的带领学生出去,指导学生观察。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有全校性的,有班级的,有小组的,也可以有个人的。目的是让学生开阔眼界,接触社会,熟悉生活,了解自然,认识新事情新现象。通过接触实践,提高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激情和热爱祖国的责任感。
五、班会
叶圣陶先生认为“说话训练”是激励学生“产生与发表的总枢纽”,教师之友抓住这个“总枢纽”才能有效地带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除了要重视课堂上学生说的能力以外,还要利用课外有计划的开展一些说话训练。例如,组织召开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难题讨论会、散文诗歌朗诵会等等。课前的三五分钟演讲,是近年来各地开展较为广泛的一项有益活动,应该大力提倡。课前演讲可以让学生自己定讲题写讲稿,篇幅一般不要太长。
六、听报告、举办讲座,收看有意义的节目或查阅健康网页
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有计划地经常性地组织一些专题性的讲座,内容可以结合年级和课文,做必要的拓展加深,还可以请英雄或者模范讲事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开学典礼”和“放假会”,语文老师也要当做一项语文课外活动来抓,明确要求。家庭电视和网络的普及,也为学生接受外界信息提供了方便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选择的观看有意的影视节目和网页,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不断地掌握国情国策。
七、竞赛
小学生往往争强好胜,不甘心落后。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里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实验证明,竞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之一,同时个人之间竞赛优于团体之间的竞赛。语文竞赛内容,包括书法比赛、查字典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汉语拼音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等。这些活动,教师应该有计划地定期开展,一般说来一个学期一二次为宜。要动员全体学生参加,不要搞成少数人的活动。比赛后进行总结评论,以精神鼓励为主,辅以适当的物质奖励。
关键词:课外活动 演讲 摘抄 竞赛
语文教学大纲和新教材指出,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语文教学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光靠课堂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课本的知识或教师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大量的知识和各种能力需要学生在课堂之外去学习和培养,特别是在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课外活动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一点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或许和英语教学有点类似。
然而,现实的语文课外活动还处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语文教学被窄化为课本教学。原因多多:首先,学校内部意见不统一,特别是作为领导者的反作用更大,大多数学校都认为课堂教学是第一要务,因此,语文课外活动备受歧视的状况在各个中学比比皆是。其次,社会舆论普遍认为上课是“正餐”,课外活动是“零食”,因而家长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业,大多不支持子女参与语文课外活动。再次,语文课外活动的收获不是显性的,不可能在学生的语文学科考试成绩上“立竿见影”,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另外,语文教学观念缺乏创新,课外活动组织的呆板陈旧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不是课堂!我觉着根据我县、我校的实际,不妨开展如下活动:
一.组织学生进行课前3分钟演讲
现在很多学生大多胆小害羞,尤其是村小升入初中的学生,其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如不能在初中得到应有的锻炼,无论其今后升学还是就业都难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大学生不会推销自己,就很难找到工作,如北大学生卖猪肉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语文教师应该从学生进入初中开始就统筹安排。根据班级实际制订出三年的演讲计划。对演讲的内容,每生演讲的日期,作出安排,让学生心中有数,提前做好准备。
一般应安排如下内容:向您介绍我,名人名言,《论语》讲析等。该活动应三年一贯之,不能因各种原因停顿,事实证明,三年之后学生当众演讲的素养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指导学生摘抄、剪报、做卡片,积累资料
知识是点滴之功,重在积累。语文更是如此。古人尚“读书破万卷”、“熟读唐诗三百首”,这既是讲阅读也是讲积累。
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资料的习惯。我们的图书拥有量少,报刊资料比较贫乏。教师应充分利用部分学校报刊、自定报刊,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教会学生阅读文摘报刊的方法,教会学生摘抄做卡片的方法,组织学生收杂志,学习剪报的方法,教育他们养成习惯。
每月组织学生班内交流,每期组织学生评比竞赛。坚持不懈,学生会从各类报刊中收集到有价值的名人趣事、名言警句和优秀的文章,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特别强调一点,这些资料是应该经常翻看的,烂熟于胸最好,老师们是知道的,材料只有乱熟才能在写作中得以运用,如果到写作时“再想想”,那是不可能用好各种材料的。
三.设立班级图书角
设立图书角的根本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阅读是和作文密切相关的,古人是这样论述读书与作文的关系的:“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韄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很多学生怕作文,其实质是没有阅读或阅读太少所致。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所言,把阅读提高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读书是打开人生的第二个窗口。“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不知是哪位哲人说的,我很是赞同。支持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核心概念就是阅读,他说:“我坚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你要强迫自己每天读书,不要把这件事拖到明天,今天丧失的东西,明天是再也无法弥补的”,“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在他看来一个中学生的阅读总量应该是2000小时以上,可遗憾的是我们很多的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时是没有形成读书习惯的条件——没书可读,有的时候不读好书(例如:言情小说、低俗小说),例:前两天我看到的一本书,选一小部分给大家念念。这种垃圾文化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害的事情,也是很遗憾的事情,我们学校、老师有义务给他们提供帮助,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最好的做法是设立班级图书角。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定要在每个班级里单独建设一个‘书籍之角’,在这里陈列一些内容较好的并且使儿童感兴趣的书籍。”
具体的做法是:做个好的书橱,一定是带有玻璃的那种,便于学生观察,便于借阅;学校负责印刷书卡、借书卡;语文老师负责列出书目,推荐书籍;图书由学生提供,老师把关,定期借阅,毕业时返还。
由于学校条件所限,学校图书室很难对学生开放,很多学生想读书而无书可读,图书角就可解决这个问题。图书角最大的好处是资源共享,假如每人带五本书,全班便有三百多本,假如初中三年读完这些书,那该是多大的收获?
四.组织学生收看优秀的电影、电视,编排课本剧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与电影、电视有关,如《从宜宾到重庆》是电视剧《话说长江》解说词,《白毛女》(节选)歌剧、话剧、电影均有,故事片《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本身就有故事片。这些电影或电视大多比较尊重原著,艺术性也比较强,带领学生看这些作品比课内的烦琐讲授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使他们了解全貌。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篇目情节集中,场景变换化不大,适宜演出,如《变色龙》、《孔乙己》。教师可在学完课文之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自编自排自演课本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教师应不放过这一语文素质教育的极好手段。
五.学校定期开展各种语文竞赛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需要生长的土壤和催长剂。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观念更新是其生长的土壤(更新教学观念、改革评估措施、注重远期效应),各种语文活动竞赛的开展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外活动能长期顺利开展的催长剂。
学校应将各种语文知识竞赛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每期开展语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等,对成绩优秀者实行奖励,以推动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
这些活动是我们所承担的课题“校园文学与语文教学”重要部分,我们应该组织好。
六.学校组织成立校园文学社
文学社最大的好处就是培养写作尖子。文学社将有写作才华的学生组织起来,同时为他们提供一个发挥的平台,组织好了,这些学生的前途不可限量。三中曾经的文学社副社长阎慧英在国务院公务员考试中考出了全国第一的成绩,就是最好的例证。
从另一个角度讲,人均有七情六欲,学生亦是如此。他们有成长中的烦恼需要诉说,有生活学习中的委屈需要倾诉,有成功的喜悦需要人分享,有青春萌动的情思需要表达,有失败的痛苦需要排解,更有应用语文知识表达生活而获得成功的需要。校园中流行“课桌文学”、“围墙文学”甚至“厕所文学”,这是学生需要得不到正常满足而无端发泄的自发方式。学校应根据这些学生需要,成立文学团体,创办文学刊物。通过讲座、讨论、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活动,提高其写作能力,再将其文章在刊物上发表。写得特别好的可推荐给正规刊物。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在校刊上发表,尤其是在正规刊物上发表,那成功的喜悦自不必说,这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写作热情。
七.创编学校的校本教材
这是一个更庞大的工程。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学生中倡导背诵经典的活动。为了更好地实施,为学生编纂一本校本教材,让学生从初一开始一直背诵到初三。方法是从中国古代典籍中选录,如《论语》《诗经》《三字经》《千字文》等,将里面对我们学生有益、有用的文段选录出来,集合成一本书,作为学生的诵读教材。这项工作如能落实到位,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可以这样讲,语文课外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其作用、其效果已是远远地超出课内,何乐而不为呢?
论文关键词:课外语文教育 素质教育 实际能力
论文摘要: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国际思潮已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在此背景下,课外教育越来越成为各国建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开展课外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通过独立的活动,广泛地、综合地、跨学科地运用知识,可以把知和行结合起来,形成知、情、意、行辨证统一的过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师应确立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自主地位,通过各种形式发展语文课外教育。
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学校教育中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小学教育是一个由多学科组成的教学体系,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其他学科也同样存在,可是为什么州门把眼光总是投向语文教学呢?因为语文是“百科之母”这决定了语文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性、工具性和能力性的学科,还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关系着学生心灵塑造的教育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它肩负着传递民族文化传统,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要想学好语文,光靠语文教材和教师课堂上的讲授是不够的,必须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
而长期以来,新兴的素质教育仍然没得到重视,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学校办得好坏的最重要尺度还是每年的“中考”、“高考”,大多数学生语文试卷能考八九十分,而在社会生活中却缺乏交际能力,不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在生人面前往往脸红口呐,手足无措。这和我们提倡的所谓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刘国正指出的:“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本只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如是说。这也告诉我们,不要唯课本论,不要把课本当作教材的全部,如果老师只是把“例子”, (课本)讲解分析得再明晰透彻,却不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实际,不善于运用所学书本知识去指导实践,从实际生活中采掘大量鲜货的知识,不去做适量的“习题”,那么学生也不可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课堂教学侧重知识的传授,如果忽略了向学生提供得到生动的直观机会的特定作业方法,教师尽是以语言的抽象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就会枯燥而令人生厌。在这种情形下,记忆力代替了思维力,而这种记忆力是通过机械地带强制性地背诵教科书的词句,人为的培养起来的。学生受到的教育只停留于观察事实,他要在发展自己思考力上不断得到锻炼。
所谓课外语文教育,也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外,由教师或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获取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发挥特长,增长才能。语文课外活动不仅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无法为课堂教学所替代的独立的教育活动。一般来说,语文课外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课外语文学习活动,具有目的性,在时间上表现为某个特定的具体的课程;另一种是课外其他语文活动,指日常性的,社会性的语言文字运用活动。
素质教育体现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既是对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都得到良好的培养。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外语文教育呢? 我认为要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应确立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自主地位,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商量规划,自己去组织实施,自己动脑筋动手独立完成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增强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把脱了在课堂教学中很容易滋长的依赖心理,自己独立阅读书刊,查阅资料,编写出版刊物,排练,演出课本剧,访问各行各业先进人物,深人社会实践调查,填写调查报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在这种实践中,会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教师如过多的具体要求,过多的检查督促,管得过细过死,都不利于课外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课外活动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报刊、图书、影视、广播、网络等多种现代传播媒介,让学生获取最新的社会信息。这样就可以打破小课堂的局限,从而拥有一个学习语文的更为广阔的平台。比如在学习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之前,可借秋游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参观本地的一些桥的形状,结构,向当地百姓了解桥的修建时间,有无重修和修整的记录等,然后再学习课文,这样会更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学生在学习了应用文知识后,如果只告诉学生一些理论知识,学生不一定能很快地接受,而且也认为学习应用文枯燥乏味。一定要让学生联系实际,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写“请柬”,邀请家长到校开会,为学校办公室草拟“开会通知”,模拟庭审现场拟写“诉讼书”,草拟“用工合同”,甚至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上到处粘贴的“启示”、“广告”,并收集“启示”、“广告”中的病例。结合实际运用的需要在课内课外练习写作,通过实际运用使学生掌握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开展课外活动的途径和方式很多,在教师节、国庆、中秋、元旦等传统节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贺卡送给老师、同学、亲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并且陶冶他们的情操。在学习《故宫博物院》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画一张方位示意图,再为学校画一张平面图,这样,将语文与数学、地理等学科很好地联系起来了。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非常深刻,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素质的人,向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转轨。这个教改信号,并不表明以往偏重文化考试的教育中,学生就毫无素质可言,在学习进步中没有素质的发展。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素质发展,是从新时期社会的需要和学生具体实际出发,既要满足多样统一的社会需要,又要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可以看出,开展课外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通过独立的活动,广泛地、综合地、跨学科地运用知识;可以把知和行结合起来,形成知、情、意、行辨证统一的过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综合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课外语文教育,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课外活动;设计;开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38-01
课外活动是“全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设计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作用,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本人根据教学经验,就这方面的问题浅谈几点体会。
一、课外活动开展的原因
课堂分科教学保证了知识的高效传递,但也具有一定的不足。首先,它是 “静”的教育,所鼓励的是接受学习,以教材为对象。这样导致学生被动地获得有限的知识,他们的智力得不到丰富的刺激和积极的发展。
其次,它是单向的灌输,不是多向的交流。灌输既不能培养学习者对真理的批判精神,也很难形成真正的德行。在当前这样一个知识激增、价值多元的时代,没有对真理的批判精神,知识就会成为智力的负担。没有多向的交流,就无法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再次,它是“有见于齐,无见于畸”。个性在这里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而不张扬个性,人就不能构筑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在哲学的意义上说,也就不能成为他自己。所以,在这样的学校中,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生存是得不到关注的,他只是作为“学习者”而存在,他作为人的许多权力被剥夺,他感受到的不是人性的丰满,主体性的提升,而是繁琐的纪律、沉闷的生活。
而课外活动由于其自身的特征,有助于人文关怀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在那里,学生们自由地、充分地表现着他们自己,他们真正地感到主体的尊严、力量和价值。我们认为,现代课外活动有其相对独立的教育价值,不是课堂分科教学的补充、拓展和深化。它是除必修课、选择课之外的又一类有独立价值的课程,是“全校教育”的必要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和它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主辅关系,而是一种并列互补的关系,两者共同构成现代学校教育的整体结构,促进现代学科教育目标的转换和实现。
二、课外活动应重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
新的教学大纲把能力培养放在一个突出地位,并特别强调了课外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外活动时,应把立足点放在能力培养上。而不应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如何培养这些能力?我的指导思想是:“一鼓”、“一放”。“鼓”就是解放思想,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不要拘泥于现成的结论。“放”就是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允许失败。根据这种观点,在课外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动手的,就鼓励他们亲自动手,让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和机会去试验、去摸索。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和动脑分析,同学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各种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课外活动的形式
课外活动的形式主要包括兴趣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两类。
(一)兴趣活动能够培养多种技能发展个性特长
兴趣活动主要包括科技、文艺以及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包括:小制作(航模、车模、学具、教具),植物栽培、小动物饲养、摄影、电脑等兴趣活动,内容广泛,既有新技术,新知识,也有基本技能。文艺活动包括:合唱、舞蹈、乐器、剪纸、美术、读写、数学、英语口语、语音、集邮等兴趣小组活动。体育活动包括:田径、乒乓球、篮球等体育兴趣活动,让同学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勇敢精神,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技能
素质教育活动中,社会实践活动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们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去,接触社会,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劳动人民,认识自己。
参观活动:引导学生参观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建筑物,参观公园、纪念馆、科技展览,让同学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调查访问活动:组织同学到工厂、医院、政府部门等有代表性的单位访问调查,回来后整理调查材料,在校会上向师生作调查报告。在访问、调查活动中,让学生真正认识“祖国在前进”,增强了爱国热情,激发了读书报国的自觉性。
郊外活动:组织郊游活动,野外烧烤活动。既让学生欣赏到大自然风光,又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了集体纪律,增强了集体观念。
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学生敬老爱老、给“五保”老人送“温暖”、清扫烈士墓活动、“给贫困学生”捐款活动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奉献爱心,倍感充实。
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劳动实践,从中学习一些生活和劳动本领,为将来走向社会,适应丰富多彩的生活打下基础。
设计课外活动,除了类型的多样化以外,活动的内容也应丰富多彩,并随季节以及当地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
四、开展课外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开展好课外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还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有针对性
课外活动要针对不同的学科、学生年龄、活动目标有效开展。例如,在“活动课”前面加上“语文”一词来限定,旨在将语文活动课和其他科的活动课区别开来。语文单独设科时便给它规定了特有任务:这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能力及习惯。作为语文学科课程的搭档,语文活动课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这一任务。不管哪一个科目的学习,都离不开听、说、读、写;但并非有听、说、读、写活动的课都是语文课。除语文外,所有科目只是借助听、说、读、写活动来完成自身的任务,并不以学习语言为目标。
(二)要体现兴趣性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没有趣味,课堂教学就失去了活力。”(叶圣陶语)活动老用一种方式,学生容易产生单调、乏味感。如采用多种形式,学生就会感到新颖有趣。感兴趣的东西,就学得快,记得牢。正如歌德所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但是如果我们在活动中一味追求轻松、活泼,想方设法领学生玩,逗学生乐,为乐而乐,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其结果必然出现乐之有余而得之甚少和因“乐”误“学”的现象。这样就达不到开展活动的目的了。所以,在开展活动课时,应将趣味性和知识性结合起来,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让学生在宽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寓学于乐,寓智于趣。
(三)要有计划性
首先,要使活动课开展得有成效,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出发,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低年级活动课的开展应带有一定的娱乐性;中高年级则应逐渐增加知识的趣味性、技巧性和规律性。这样才有利于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其次,就一本教材来讲,每册书、每篇课文或每一章节应开展什么样的活动,采取什么方式,事先要有所考虑。做到活动前“心中有数”,活动中“有的放矢”,活动后,把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作为衡量活动课是否成功的标志。
(四)注重经常性
经常性是指我们在开展活动课时,要持之以恒,长期地开展下去。不能“一蹴而就”,“一曝十寒”,兴趣来了就开展一两次,工作忙了就停下来;或者上面检查了,开展一两次,检查一过,便偃旗息鼓。更不能把活动课作为改革的招牌,来装磺门面,搞虚无主义。
如何设计与开展好课外活动,并没有固定的模式。笔者的上述观点和做法也仅在探索之中。但是,只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不断开拓,将会出现新的局面,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各种能力也得到全面锻炼。
参考文献:
[1]黄爱娣.班级课外活动中德育的实施[J].湖南教育,1997(06).
[2]刘继祥.浅谈课外活动的设计与开展[J].中学生物教学,1994(06).
[3]向.课外活动的教育特点、环节与艺术[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0(04).
小学语文活动课即小学语文的课外活动,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以往只是强调注重课堂质量,忽视了语文教学活动课的辅导与实施。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应体现在努力创设和营造真实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环境和应用环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整合学科教学内容,采用议、演、画、唱等形式,以活动为核心,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表达与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语文素养,进行交流与探究。
二.活动课与课外活动的区别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是把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旧知识,发现并学习新知识的一个平台. 活动课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是传统的课外活动的课程化。课外活动虽然在某些学校开展很好,但它毕竟不属于课程范畴。课处活动是指学校课程以外,学生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它可有可无,不是所有学校都能保证的。而活动课是属于课程范畴,它必须是有目的、有内容、有程度和时间规定的计划活动,以活动的形式体现教育经验体系,是课程计划中必须完成的。这就是活动课与课外活动的区别。将课外活动课程化,主要使学科教学以外的活动更加有保证。
三.语文活动课的特点
活动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活动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小学语文活动课主要靠学生自己主动地、独立地去完成课业。因为大部分儿童具有显著的主动的倾向,而活动课开设的是活动作业,这些作业倾向于实际应用方面,因而能引起儿童要做的愿望。为了解决问题,就要靠个人的理智、情感、意志参与活动。尤其是儿童理智活动的积极展开,能促进其独立地获取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活动课中,从选择和确定活动内容,到活动过程的组织、实施,都应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亲自去完成。教师在活动课中要起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应放在提供活动项目及内容的选择机会,帮助解决活动过程中的困难、问题等。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活动课的又一特点,就是在活动中让学生去实践、去做,从“做”中学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300多年前就曾讲过:“在学校里面,应该让学生从写字去学写字,从谈话去学谈话,从唱歌去学唱歌,从推理去学推理。这样以来,学校就可以变成一个忙于工作的工场,凡是努力获得了成就的学生就可以体验到一句成语的真理,就是:我们同时形成了我们自己,也形成了我们的材料。”这段话的意义是深刻的。尤其是学习语言,要掌握语言工具,就更需要亲自参与实践,从读中学读,在写中学写。如果说学科课堂教学实践机会少些,那么活动课就要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听、说、读、写、书、演的语言实践中,学好语言。
四.语文活动课能使学生更具主动性
语文活动课是一种主张通过活动方式,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以活动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形式,强调学生在自主选择中获得成功,因而学生的主体活动是身心统一的活动。并能激起学生浓烈的探索兴趣,由于这兴趣是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的,就使学生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成为稳定、持久的探索动机、学习志趣。
五.语文活动课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重要区别之一。“面向全体”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个体。语文活动课具备了从差异入手,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种种条件。它能从不同的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通过因材施教,完善学生个体素质基础之长,弥补和限制素质基础之短;还能与课堂教学进行的社会化教育联系起来,从差异和趋同两方面同时让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朝着社会化和个性化共同进步的方向发展。
六.语文活动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实践园地
语文活动课以引导学生获取他们认识现实世界所必需的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通过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实践园地,使学生在其中学以致用,获得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和领悟,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掌握。这便弥补了课堂教学所不及,加速了能力的形成。
开展一句话新闻活动,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收看电视新闻联播等为内容,浓缩成一句简练而又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话,在早操后向全班或全校同学介绍。开展此项活动,在内容上要新鲜,这样才能有吸引力;在组织形式上要灵活,一般情况下,一天安排一两人,但必须要有安排表,以保证活动正常开展;同时应允许和鼓励每次有1人随机发言,以积极参与为活动增添活力。长期坚持开展此项活动,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水平逐步提高,还可以促进课堂片段教学,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辅相成的效果
以故事会形式在学生自由或有组织地阅读、收看、收听他们喜爱的故事的基础上,先鼓励学生把故事讲给亲人、同学、好朋友听,再安排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在一周一次的班级或学校故事会上去讲述。
七.以朗读形式,开展语文活动课
朗读教学的现状并不能让人乐观,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个不断提高的层次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活动,先要根据学生朗读的水平与特点,帮助学生选取不同体裁的朗读内容,如性格沉稳的男生可选古诗词,富有激情的女生可选抒情散文,然后先给一定的时间去自我练习,教师可以指导。最后再参加班级、年级或学校组织的比赛。但最好开展校级等大规模活动的次数不宜太多,班级组织的小型比赛可适当增加次数并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把课堂教学当成课外比赛活动的“练兵”,把课外活动视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阅”
七.写广播稿形式开展语文活动课
小学生常以自己的成就被别人知晓为自豪,故可开展为校园广播站投稿活动。它既可以满足学生的自豪感,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为校园文明建设作贡献。广播稿的内容可以是身边的好人好事、读者文摘,也可以是自己满意的习作。至于形式,应不拘一格,消息、启事、表扬稿、记叙文、采集来的打油诗等都可以。在量上,应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对活动组成员应规定每人不少于一两篇,多者适当表扬鼓励以争取人人参与,达到以量促质,最终提高书面表达水平的目
八.语文活动课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沃土
在学生的心目中,学语文好像蜗牛爬坡,努力学不见得能使成绩快速提升,不认真学到考试时也不至于束手无策,所以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得出:结合教学的一些语文课外活动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有效性。
故事会:可以结合记叙类散文学习开展。先是分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说故事,然后把大家认为内容健康、精彩的评选出来。以书面的形式写下来,每组评选出三、四份好作品,利用班会举办全班故事会交流,并评出前三名表扬奖励。这项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口头表达、思维等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知难而学,提高学习散文兴趣。
朗诵会:这是进行字、词、句篇综合练习,深受学生欢迎的好形式。可结合诗歌教学进行。内容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散文诗。作品中凝练概括的诗句,和谐的节奏韵律,跌宕起伏优美感人的意境,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强烈的震撼力,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还有助于思想教育和学生学习普通话,使学生爱诗学诗。
辩论会:可以以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有分歧意见而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为论题。如“抄作业是大事还是小事”。“中学生是否要杜绝网吧”,叫“学生谈恋爱对吗?”等。事前作好准备,组成辩论小组,小组推定主辩人和助辩人,主要由主辩人发言,还可以针对对方的发言作即席辩论。教师和学生代表评判。以双方的说理内容、语言表达、风格等方面的正误、优劣评定成绩,给优胜者奖励。 优秀作文展:按照作文计划的要求定期举行。挑选在构思、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叙述描写、议论等方面有特色或作文水平有进步、有提高的作文。利用墙报、板报等形式供同学借鉴、欣赏。开展这项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学写作的积极性。
古诗文译释与赏析:这项活动可以结合课内古诗文教学展开。事前选好篇目,交给学生自找材料做译释和赏析的准备,通过学生报名评选然后交流赏析。老师也可以做出示范给学生看,这一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除了以上语文课外活动外,还有许多语文课外活动,象常用字、词听写比赛,影、剧评论会,日记,周记,书法读书笔记展等。可根据自已教学实际开展。则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有效性。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科目,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与启蒙性的学科。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是抒发内心情感、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小学语文教育本身就带有陶冶情操、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越性[1]。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方法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1.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分数。目前,大部分的学校与教师为了提高知名度,太过于注重小学生的升学率,导致在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都是以提高学生成绩分数为目的,来进行一系列的基础知识培训教学,从而忽视小学生的品德与情感问题,而这样不仅使小学生无法取得理想的语文成绩,还会使小学生厌倦语文教学课程,也就发挥不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1.2 教师尚未正确领悟德育教育的内涵。由于语文教师对德育理念的了解不够充分,也就无法全面掌握语文教材德育的内容与重点,导致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无法进入深入探究,而德育目的也就无法实现[2]。与此同时,由于语文教师对德育理念的了解不够充分,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渗透德育也只是空谈,这样不仅会影响小学生的品德问题,还会降低小学生的素质水平。
1.3 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够丰富。要想把品德教育融入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就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但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也就达不到真正的德育目的。而语文教师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不仅会影响小学生品德培养,还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升学率。
2.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策略
2.1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实施德育教育。语文教学课堂是培养小学生基础知识与品德教育的最佳场所,也是语文教学课堂中融入德育的主要措施。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首先可通过运用感情熏陶法,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并对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进行辅导与培养,进而可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素养。与此同时,感情熏陶法还可使小学生与语文教师的情感统一,促使小学生的想法与观念得到尽情展示,这样有利于语文教师德育教学的开展,使小学生有效地在语文教学课程中吸收品德教育。
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必须运用讲析理解法,对德育和智育进行完美结合,在开展过程中语文教师首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发挥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来引导小学生自行思考与探究,并理解小学生提出的要求问题,最好给予肯定与支持。这样才可促使小学生热爱语文教学课程,同时也能使小学生了解语文教学内容的含义。
另外,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做好榜样,在小学生的意识里就培养良好品德,引导学生养成尊老爱幼、遵守纪律、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的好习惯。通过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融入品德教育,可有效地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高道德情感。
2.2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知识,通过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可以使小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与思想品德都得到提升。为了能更好地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语文教师可运用成语接龙、演讲、文章朗读等多种方法,来实现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培训与品德教育目的。与此同时,从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融入德育,这样还可促进小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提升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2.3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实施德育教育。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是培养小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通过把德育融入在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不仅可丰富课外阅读语文内容,还可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提升[3]。在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语文教师首先应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爱好来准备不同类型的课外阅读资料。其次,在语文教学课外阅读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应发挥引导的作用,引导小学生的正确思维,提升小学生的思想觉悟,促使小学生能在课外阅读中获取语文基础知识与品德教育。
另外,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外阅读课程中,还应安排各种类型的课外阅读活动,来激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进而使小学生能够热爱语文课外阅读,促使小学生品德的提升。
2.4 从教师角度出发实施德育教育。为了能够使得德育教育更好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要从语文教师角度出发对学生开展品德培养,这样才能使得品德教育更加具有实质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语文教师具有正确的言行与观念,主要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情感得到提升。因为只有语文教师做好榜样、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另外,在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还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实现对语文基础知识与德育教育的完美结合,促使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应挖掘每个学生的特点,并制定培训计划,这样不仅可使小学生的特长得到全面发展,还可促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应重视 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已正式进入了新课程改革。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也从学习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入手,逐步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明确了新的变化,并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为突破口。在教学方面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在我就对小学语文课上应重视的几个问题浅谈看法。
一、加强课堂教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的活动过程,学生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授之以渔。
二、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上教师的责任在于布置任务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觉的跟着你的问题走,让他们对你的问题进行尝试解决,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主动质疑巧妙的布置任务,让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教学方法也应不断的更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及学习风格利用“讨论法”来优化组合,志同道合的学生在一起讨论,能够畅所欲言,观点容易一致,又能合作愉快,顺利完成任务。“男生女生搭配”能激发个体的表现欲,又能引发学生侃侃而谈,掀起学习讨论。“学习互补”的搭配在一起讨论,能相互促进扬长补短,能提供综合性的见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创造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所以这种教学方法既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的概念,获得新知识,扩大原有的知识范围,也加深了原有的知识程度,这样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了新知识。
三、激发学生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因材施教,积极地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课,因此小学语文活动课不仅能加强语文学科的学科功能,而且能增强小学语文学科的凝聚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长知识、长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观察体验到的知识,是课堂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有助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以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实践活动中,这样既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课外活动的相互渗透和补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小学语文学科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所以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课外活动课能帮助学生将课内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化。
四、重视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就是在授课前对本课教学,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资源及全体学生的具体情况,事先制定的教学策划,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综合计划,即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的总和。好的教学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智力空间,还能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自由的学习情境,一个互相支持、互相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氛围,学生可以率真的袒露自己的心扉,表现出最真的一面,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教学设计也必须重视激发、促进、辅助学生学习,从而使有效的学习发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处于教学的劣势,要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同等的机会,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五、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关系
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我们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词句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紧紧围绕 “活”这个中心,做好创新教育这篇全新的文章:给学生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鼓励学生学得 “活”,敢质疑,勇探究,培养创新能力;认真研究,努力教得 “活”,以教师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开展开放性教学,在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民主性
民主性是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在特性。教学管理学的研究表明,民主型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效率高。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究,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地决策并实施,才有可能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不应立即否定,可先让他坐下,请别的学生回答或请大家讨论,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尤其要创设条件,给后进生、学困生以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善于发掘他们的 “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良性反馈,使他们拥有成功体验,增强学习和创新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如果没有教学民主,独断专行,学生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就会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和压抑,个人聪明才智与激情都被窒息,最终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二、注重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教得 “活”,才能教得生动,才能提高教学效率。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认真研究,不断改进,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以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新的体味,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谈话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尤其是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录像、投影,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要抓住语文教材自身的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如教 《皇帝的新装》时,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皇帝、大臣等,以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再现皇帝游行的场景。通过表演,让学生体验环境,把握人物的地位和性格,感受故事的矛盾冲突,这种体验学习使学生在高昂的气氛中,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当学生有了较充足的体验之后,教师及时地诱导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并组织学生就不同的感受展开讨论,开阔思路,加深理解。
因材施教,精心研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教师 以自己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三、鼓励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在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以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创新能力,贯穿和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 “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性评价,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
同时,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倾听观察、对比异同等手段,自主地进行探究。在教学中,可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展开讨论,获取知识,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写作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良好载体。创造性思维有很多特性,变通是关键。在作文教学中,可着重启发思路,引导学生展开“换位思维”,经常进行 “一题多做”、“一人多面”、“一事多评”等多角度的思维和写作训练;同时结合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进行编故事、写小说等多种写作尝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的开放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激发创新意识,加大创新尝试。因此,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师的可控圈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不但拓宽了学生知识的视野,更可贵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各方面的锻炼,激发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课外活学活用课堂所学知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并有助于他们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
当然,我们在抓紧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评书、征文比赛、影评、诗文吟诵、演讲、诗配画、猜谜等,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很受学生欢迎。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文学社,进行文学创作,并创办文学社报,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一个园地。语文课外活动,形式不拘,重在开放,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一、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
教育方式的改革是教育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多维度的,是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主体。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 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 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 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 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 发展、个性发展。”
二、深入思考生活
联系生活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要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生活,实际体验生活。对生活的思考涉及方方面面,可以是关于社会人生问题,可以是自己身边的琐事,也可以是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例如教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要求学生拿自己的光明生活与海伦的双目失明、两耳失聪的生活相对照,学生深有感触,从而激发学生珍惜生命,在光明的世界里努力拼搏,学习海伦执著的精神、顽强地毅力,最后有所作为。这样联系生活,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变难为易,而且便于抓住机会进行思想教育,能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可仍然无法让学生感同身受的融入课文所叙述的环境中,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语文教学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或接受让学生理解课文,融入课文。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和手段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只把学习当作任务的现状
三、构建师生互动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 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 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 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 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 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 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 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从教师处联系社会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因此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由课文选材到社会的实际联系对于学生的认知具有极强的意义。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为抚育子女成人、成才,历尽艰辛,可谓呕心沥血;而学生身受父母慈爱,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实际,运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并适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父母形成正确的认识。
四、展开多种课外活动
学以致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语文课外活动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语文课外活动,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进行有计划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写字活动、朗读比赛、歌咏比赛、书法比赛、智力比赛、即席发言、参观访问、旅游采风、故事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文学作品欣赏会、改编排练课本剧等等。
五、讲述课本之外的故事
讲述课本之外的故事在于使学生更加了解课文的年代背景,注重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不会产生时间上的代沟。经过介绍后可让学生更加容易融入课文,为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产生实际感,让学生不至于有不着边际的感觉,对于让学生联系实际有着良性的辅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