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乡文化论文

家乡文化论文

时间:2022-04-29 16:41: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乡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家乡文化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乡土文化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教育 高职高专

    【论文摘要】中医药高专院校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在中医药高专因各种原因淡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下,,指出中医药高专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和医学人文素质。各地乡土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富含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大地,每一方圣土都有着成千上百年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医药文化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每一寸乡土。乡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将乡土文化融入到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之中,有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1中医药高专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

      中医药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当地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培养专科层次的实用中医药人才。中医药高专院校的多数学生从故乡来,学成后又回到故乡去反哺于故乡。所以,中医药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愿意到基层去,能为本土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乡土中医药人才”,简称“下得去、用得上的中医人才”。

2中医药高专应加强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

    在高职高专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技能培养”的影响下,加上学制短,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交叉教学,生源素质较差等原因,中医药高专院校很少注重给学生喂养优秀传统文化的食粮,易使当代青少年学生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产生功利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就业就是一切”指挥棒的指挥下,有些中医药院校更是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

    医学是对生命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和实践活动,医学科学发展的过程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脱离人文关怀谈医学,学生就会成为医学匠人。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脱离传统文化谈中医,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中医,也就学不好中医。乡土文化是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乡土文化的地域范围放大到全中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学习乡土文化入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易于接受。所以,不论课时有多么紧张,不论技能是多么的重要,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对中医药高专来说是必需的。

3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途径

    乡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乡土文化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教学之始终,分阶段实施是一条有效途径。由于中医药高专教育学制短、课时紧张,乡土文化教育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安排,可通过开设课程,组建兴趣小组,建立专题网站进行辅导,举办学术讲座、文化节和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实现。如我校在中医药类各专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入《三峡文化与三峡中医药》这门课程,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之中,前4个学期均开设,每学期32学时,教师和教学时间不固定,灵活安排,重在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

3. 1入学教育普及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乡情教育,强化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每个学生对家乡都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但由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对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多数是零碎的片断,不够系统全面;多数是直观的感受,缺少理性的思考。在新生入学前两周,学校结合军事训练的理论教学时间,用4-6个学时向学生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强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我校地处长江三峡库区,学生入学时就对学生讲长江文化、三峡文化、讲三峡库区沿线城市未来的发展,顿时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对家乡产生了自豪感、认同感。

      (2)开展本地中医药历史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医之情。中医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各个地方乡土文化中富含中医药文化。学校通过系统研究整理后,在新生入学时开展1次本地中医药历史与来来的讲座,安排1-2次参观,如参观学校中医药博物馆、中药园、中医药专业实训室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如我校每年均安排中医药类专业新生参观校内富有特色的中医药实训中心、中医文化陈列馆、中药科技馆、生命科学馆、药用植物园,并讲解长江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学生一开始便对中医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 2深入探究乡土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第2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 高校教育 新时期 文科学生

[作者简介]申红星(1978- ),男,河南辉县人,新乡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史。(河南 新乡 4530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4(2014)20-0161-02

目前,国内众多高校在文科学生中纷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锻炼文科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起到社会实践一般意义上的功效,而且对高校文科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价值。本文拟围绕社会调查对高校文科学生的功用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进一步提高高校文科学生的能力水平,强化当代高校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社会调查实践对新时期高校文科学生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增强其研究能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学生在社会调查实践中收集本学科研究资料

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潮流是跨学科的融合研究,很多人文学科,诸如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政治学、文化学、旅游学等,其研究视野不再拘泥于本学科的研究领域,而是提倡跨越学科的界限。而开展这些人文学科的研究,不约而同地提倡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当中获取本学科的研究资料。例如,历史学研究主张改变过去研究大多集中在帝王将相以及少数的精英人物身上的状况,提倡研究“来自下层的历史”,关注普通民众的历史。而开展这些内容的研究,仅仅依靠传统的官方史书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不断开辟新的资料来源,将历史学研究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以满足史学研究视角转换的需要。同样,社会学研究也常常需要运用到历史方法和跨文化的比较方法,需要与历史学、文化学等密切结合。

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可以让他们利用节假日时间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区之中,到村落田野之中,收集一些地方性研究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包括政府档案、统计资料、族谱、碑刻、民间文书等文献资料,而且包括通过访谈获取的口碑资料。这种通过社会调查获取资料的方法,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如顾颉刚、梁方仲、等,已经广泛使用。当前在文科学生教育中采用这种方法,对于丰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现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收集与整理的资料,必为高校文科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实现学术创新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社会,更好地理解来自社会的资料

现今高校教育培养的是兼具一定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文科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实践机会相对不多。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情况,让他们走出校园更好地感知社会,特别是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来自社会的资料。在高校文科学生学习中涉及很多资料理解问题,对于来自社会的资料的理解除了有一定的文献功底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例如,历史学专业涉及对基层民间社会资料的理解,如明清的保甲、里甲,民国时期的各种慈善组织、公共组织等资料;社会学专业涉及对档案资料等的理解。尤其是一些从乡土社会中收集到的地方性社会资料,只有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才能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进行社会调查特别是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寻找地方性材料是第二位的,更好地理解、感知、解读这些来自社会的资料才是最重要的。

(三)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加论文选题的多样性

在对高校文科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学位论文的指导是很重要的部分。而当前高校文科学生在学位论文撰写方面却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位论文如何选题。很多文科学生普遍反映很难找到具有创新性的论文题目。一些学生为了完成论文撰写工作,不得不选择一些别人已经研究过的题目,造成“炒冷饭”的选题现象。论文选题面临种种困难,必然会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导致很多本科生学位论文质量不高。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状况。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而增加论文选题的多样性。例如,当前历史研究的趋势已不再是开展整个国家层面上的宏大叙事研究,而是强调日益精细、日益细致的区域个案研究,提倡“以小见大”,关注国家与基层社会的互动。社会实践之中有取之不尽的历史研究资料,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必将在很大层面上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与创新能力。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接触到许多与社会发展、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社会问题,诸如环境问题、“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以及民风民俗问题,这些素材经过分析、提炼,都可成为历史学专业学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这样写出来的论文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时代感、现实感。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爱家的情感,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一般都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在自己的家乡进行社会实践、田野调查,或开展问卷调查,或集中收集政府档案、统计材料、族谱、碑刻、往来书信、契约等地方性资料,并进行访谈。对家乡进行社会调查,可提高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兴趣,增进学生对家乡所在地的了解,理解当地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发展状况,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淳朴情感。同时,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也是学生初步与社会接触,不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认识社会现实,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其与人沟通的能力,从而为其将来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非常必要,其作用也十分重要。然而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方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一)在社会调查之前,应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开展社会调查工作,不是盲目地开展,而是应有一整套的计划和实施方针。首先,要求学生在开展社会调查之前,对社会调查的时间、地点、目标、内容、实施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难等,进行通盘的考虑和准备。其次,在明确社会实践地点之后、实践活动真正开展之前,认真阅读与此地点相关的社会文献资料,比如地方志、相关档案资料等。再次,开展社会调查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查器材的准备。如前所述,进行社会调查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收集地方性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口碑资料,这就需要准备一些必不可少的现代器材,诸如数码相机、录音笔、摄像机等电子器材,应将其充好电源、调试完毕、妥善准备。最后,开展社会学方面的社会实践,需要尽早开展对调查问卷的设计工作,以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之用。总之,社会调查开展之前的准备工作异常重要,这将直接影响社会调查的正常开展以及调查的效果与质量。

(二)在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应掌握一定的调查技巧,调查记录尽量全面、完整

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有一些细节值得高校文科学生注意。一方面,要掌握一定的调查技巧。比如,对一个村落开展调查,需要我们收集一些访谈资料,那么究竟应选择哪些人进行采访呢?一般来说,应选择那些上了年纪的、有一定文化知识、当地消息灵通的人进行采访。因为这些人在当地生活的时间较长,对当地的了解相对较多。为了更好地进行沟通,学生还应掌握一定的与人沟通的技巧,让陌生人愿意敞开心扉,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实践工作的顺利展开。采访过程中,还必须注意认真记录,对于采访的时间、地点、内容都应认真加以记录,最好能对谈话的内容进行同步录音。另一方面,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做的记录,应尽可能全面、详细、完整。如对调查的确切时间,调查的事件、人物、结果等的记录,都应非常完整。因为这些调查都是不可回续的,不可能等到调查结束之后,发现有缺漏的地方再回去补救。所以,在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应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

(三)在社会调查实践结束之后,应迅速做好总结,撰写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实践结束之后,需要对此次社会实践及时做出总结,最好的方式就是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报告是在对社会某一专题进行有目的的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应在此基础上对所调查的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社会实践报告兼具实践性和告知性,结构应完整、严谨,论述的语言也应严密、精练。一般来说,在社会调查完成之后,应立即撰写社会实践报告。这是因为,社会实践活动刚结束之时,自己的直观感受最为真实,很多社会实践中的认识也最为深刻,此时进行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时效性最强,记录也最为完整,不会有太大的疏漏。否则,若是在实践活动结束一段时间后再去撰写社会实践报告,那么很多实践过程中的感悟、认识等都会或多或少地遗忘或缺失,留下很多的缺憾。

在当前高校教育日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背景下,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无论是对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还是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时,应注意一定的策略与方式。在调查活动开展之前、过程之中以及之后,都有许多的工作要做。对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而言,需要与时俱进,在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紧跟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潮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如果条件成熟,教师最好能亲自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共同讨论实践活动的结果,真正地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M].北京:三联书店,2006.

第3篇

关键词:德育功能;历史教学;教学法

道德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强调渗透德育,是为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夯实基础。进行德育,不仅仅要进行政治信仰教育,更多的则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教育;是文明礼貌的教育;是科学态度、敬业精神的教育;是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等等。

那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如何去加以实践呢?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课堂教学,深入挖掘历史学科内在的德育功能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堂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首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德育素材。譬如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这一单元讲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同时,能够加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当我们在讲述中日战争的历史时,让学生观看电影《》中日军的暴行,必然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中国不断复兴伟业的决心。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体现德育

1.比较教学法

将明清以来中国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后状况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增强学生为祖国振兴而发奋读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时候,要求学生归纳近百年来中国各阶级的救国道路及其结果,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认清中国的国情。

2.情感教学法

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历史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学生的情感态度在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习,对历史课学习的影响则更明显。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因素,只有重视学生情感,加强情感教学,通过多种途径激感的要素功能,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素质得以和谐发展。

3.直观讲述法

直观教学,即通过教具的使用,把英雄人物、壮阔的历史场面再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使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如:讲我们古代先进的科技时,语言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满怀自豪之情,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讲中国近代屈辱史时,义愤填膺、声泪俱下,语言悲愤、深沉、有力,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必须与时俱进,富国强兵,走在时代的前列。

三、历史学科课外教学活动中的培养

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更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曾进行如下

活动:

1.开展“演讲比赛”

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形式,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自身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的热爱,陶冶个人情操,同时还能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悟,能使学生更好地走进历史,以史为鉴。

2.开展历史教具小论文撰写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撰写一些简单的历史小论文,不仅可以丰富学习生活,增强学习历史兴趣,培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特别是由于学生参与了论文的撰写,必然对所制教具产生的年代、背景、作用、意义等做深入的了解,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几年来我们在组建历史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撰写多篇高质量的历史论文。

3.研究本地地方志,培养热爱家乡、回报家乡意识

每个地方的地方志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教导学生学习本地历史,研究本地风俗、名人等能够加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能够更好培养学生回报家乡的热情。近些年来我们学校组织了靖江汤包文化社团、靖江讲经文化社团等一系列社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历史学科是一门非常注重德育的学科,对历史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求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渗透品德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要深入思考,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德智兼备、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第4篇

【关键词】利用 、资源、培养、科学素质。

国务院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要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即在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的素质。学生的科学素质应涉及到如下四个方面:(l)科学知识与技能;(2)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4)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校的科学教育要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为核心,以培育学生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为主导,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基础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技能的学习为基础,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背景。

凉山属于偏远落后地区,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还较为落后,教育无论在设备和设施,还是其他可实际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我认为利用现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

1 自然资源

我们大凉山地势特点为西北高东南低,北宽南窄。山地占总面积71.7%,山原占20%,丘陵、平坝、宽谷和盆地占7%左右。境内有属大雪山脉南支的锦屏山、牦牛山、鲁南山、小相岭、黄茅埂等山,多数山峰海拔超过4000米。高山深谷的相对高差达5633米。主要河流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安宁河、水洛河、理塘河等,山峰高耸,河谷深切,高差悬殊,不仅构成了特殊的地貌景观,也形成了我国罕见的亚热带干热河谷稀树草原景观。地貌形态在垂直方向呈层状分布,既有多级剥夷面、多级阶地,也存在层状喀斯特溶洞(如雷波马湖溶洞、西昌仙人洞等),以及屡见不鲜的低海拔土壤被抬升到高海拔地区的奇观(如在木里海拔3000~3800米地带的典型的云杉、冷杉树林里随处可见古红壤)。这种多元性地貌的优势,气候复杂,自然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决定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在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前,凉山是我省森林资源和商品木材生产的三大重点林区之一,林业用地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55.7%,森林覆盖率为28.6%。现在螺髻山以及大风顶、冶勒等自然保护区和木里西部等地,林区植被尚保持原生状态,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亦未遭破坏。栖息其间的陆生野生动物,有脊椎动物5纲40目100科661种及亚种,占全省的51.2%,具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79种。这里也是国宝大熊猫栖息活动的最南分布区。凉山的植物植被的水平、垂直分布也差异明显,但类型齐全,可以说从干热河谷稀树草原植被、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硬叶阔叶林,到亚高山与高山灌丛草甸与草甸、旱生灌丛、沼泽草甸、寒漠植被和流石滩植被等,各种类型的植被,应有尽有,号称中国植物王国。由于第四纪冰川尚未完全覆盖过整个区域,所以这里也成为了古代孓遗植物的避难所和走廊。现存各类植物数千种,其中野生经济植物就达2878种。拥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20种。尤以杜鹃最丰富并最有特色。凉山州作为一个生物起源古老、物种多样、珍稀生物种类众多、分化强烈的基因库,这些都为开展多种类型的科学研究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那么怎样有效的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呢?是我多年来一直探讨的问题,并在这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就我的一些做法提供给大家参考和探讨。

一. 我在教育教学和科技活动中,紧紧依托这些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物考察、生物与环境研究等活动。如开展 “认识身边的动物”,“认识家乡的珍惜植物”等主题活动。在三年级以上的各个年级开展主题班队科技活动,如:“邛海冬候鸟考察活动”,、“安宁河鱼类资源考察”等。组织学生观察当地常见的动物,记录下它们的身体特征、生活环境、生长特征,写出观察报告。活动除了集体活动,还动员学生及其家长利用假期外出旅游等机会,认识和了解家乡特殊的的动、植物资源。补充集体活动的不足。增强学生个体活动能力,锻炼学生自觉参与意识,在各个活动中使学生不仅认识了家乡的生态环境,还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运用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邛海冬候鸟考察活动”这个活动,我从98年起,每年在冬季都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地拍摄、实地记录。在此期间,有的学生毕业了,升入了初中,但是人员变动没有影响整个活动的持续性,我特别注意让高年级学生在考察中带动低年级学生,有意识的让高年级学生教会低年级学生如何观察和记录。使学生不仅认识了许多冬候鸟,也从多年来邛海记录的冬候鸟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中认识到环境变化对生物的重要性。由于活动坚持了十多年,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学生从实际活动中认识和体会到:科学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而且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写出相关科学论文十余篇。如:《邛海鸟类考察报告》,《邛海水资源调查报告》、 《螺髻山大蹼铃蟾生活环境调查》、《邛海白鹭栖息树木的种类》、《邛海植物资源》等科学小论文。在今年的暑假里,同学们还在科学考察活动中拍摄了两部“DV”作品:《夏令营的新发现――蝉花》;《彝家山寨的珍稀生物――大蹼铃蟾》。这些小论文和“DV”作品,充分展现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科学实践的能力。

2 利用人文资源培养学生科学思考能力

凉山彝族千百年来在这片富饶而迷人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和保留着中国彝族最古朴、最浓郁、最独特的文化传统,创造了凉山独特的民族文化。故而凉山彝族作为中国彝族中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国内外的瞩目。其中彝族的毕摩文化最具代表,一个彝族从出生到最后回归自然都和毕摩相伴,毕摩是彝族人民传承祖先文化的代言人,在彝族文化中最精髓部分就是著名的“毕摩文化”,它涉及包容了彝族传统文化诸多方面的一种综合性文化。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凉山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延续了2000多年的奴隶制社会形态。毕摩是古代彝族社会结构兹、莫、毕、格、卓中的一个等级。在古代彝族君主制时期,毕摩不仅是专门掌管文书、主持宗教仪式者,而且是教师、军师、医师和法官。同时,他们又是创造文字,撰写、收藏彝文经典,通晓彝族历史、天文、地理的知识分子。彝族毕摩产生于远古的原始社会,有2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凉山彝人深信不疑万事万物都有特定对应的鬼怪神灵。它们与人为伍,随时随地与人发生着联系,这种文化意识也影响了彝族青少年。直至今天绝大多数彝族无论什么事情都要请毕摩做法,祈求平安幸福,万事如意。甚至生病不上医院而请毕摩通过与神灵对话来求得除病不需吃药。怎样让彝族学生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破除迷信,弘扬科学呢?我在对我校民族学生的科学课教学中主要开展几方面的工作:

1 是组织学生参观“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考察摩梭族、彝族聚居区等让学生认识祖先们在“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科学成就,使学生了解民族的发展也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毕摩,毕摩不仅是“去鬼怪”的神人,更是教师、军师、医师和法官;是创造文字,通晓彝族历史、天文、地理的知识分子。

2 是通过对彝族毕摩在作法时绝技表演的科学分析,使学生明白这些绝技也是有科学道理的。彝族毕摩在作法时,口念经文,舞扇摇铃,表演绝技时更是出神入化,油锅捞物、舔烧红铧口、沸水烫身、吃火炭、含油喷火等惊险无比,令人目不暇接,被称之为中华彝族魔术奇观。这些奇观和苗族的“上刀山”、傣族的“下火海”一样有科学理论为依托,才有表演人的安全。如在实验室里让彝族学生做了“油锅捞物”实验,通过学生的实验使他们知道了不同物体的比重、沸点是不同的,看似沸腾的油锅里,其实温度只要有60摄氏度。通过学生的大量实验和研究使这些彝族孩子认识到彝族毕摩的精髓不仅是魔术奇观,更是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的载体。

第5篇

现年50岁的白孝伟是威信县扎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在三尺讲台上,他已耕耘了30余个春秋,一直在本校从事两个以上班级初中语文教育。

19岁走上讲台,即持之以恒,用心专注,执着忠诚,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至今送走20余届近30班毕业生,培养学子2000余人,为基础义务教育,为乡镇文化建设奉献了青春。

白孝伟一贯舍己顾人,舍小顾大。在上赡老下养子、家庭拮据、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先后资助万礼忠、杨孝才、李慧等各种困难学生100余人,为各种公益捐款物计2万余元。十余年来,身患单疱性病毒角膜炎、腰间盘突出、咽炎等10余种疾病,仍坚持教学。近年,为减轻学校压力,超负荷的工作,承担七、八、九年级三个班语文课,每周含早晚辅导近30课时。

白孝伟坚守语文净土,乐也忘忧,苦也忘忧。闹中求静,花中求实,陋中求趣,盘活了语文,教出了语文的灵动,教出了语文的真彩。以札记形式把教学点滴拟成250余个论题,形成“读思议讲练联动”的教学模式。总结出“养三气学习法”:读好书养雅气,察社会养正气,观自然养浩气。“读过三关法”:一读二品三查;“三字作文法”:引、展、收;作文“织网法”:备网、编网、查网以及“平面、折叠构思法”,对班级管理总结出“一提二培三抓”“爱”“严”“实”“活”四字法,交流实践,效果显著。担任3届班主任,两届评为“优秀”;执教20余届成绩优良,10余届列同校年级第一,8届居县前列,执教89班,语文中考实考成绩刷新威信纪录。先后撰发《师生互动话“交通”》、《蜻蜓点水淡淡赏》等26篇教辅文章于《语文报》、《文学教育》、《现代语文》等10余种省级以上公开期刊上,其中《留心处处皆素材》、《“绰约多姿”广告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三题”》、《妙读〈“蔷薇花,多美丽,多鲜艳……”〉》、《重阳断想》、《守住我那三十盆花》、《农村初中班级管理的几点做法》等文章参加全国中语会、中国散文学会、省教育厅、省教科院、省中语会、云南教育报刊社等论文竞赛,获一等奖8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4次,获省级以上优秀指导奖9次,指导学生在《作文》、《作文周刊》、《现代中学生》等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诗文18件,辅导学生参赛,获各级奖励100余人次。近年来,对中青年教师赛课培训、课题研究、履职晋级进行了多方面的指导,尤其是论文撰写,先后指导李宗润、李登银、熊瑞兵、宗钰等县内外教师60余篇论文的撰写,并有30余篇发表于《作文之友》、《作文教学研究》、《中学生阅读与作文》等期刊学术集上,均产生积极影响,其中,张绍英、范占银、罗郁文等老师的参赛论文获全国高等教育学会、省教育厅、省教科院、云南教育报刊社颁一、二、三等奖。被《语文报》、《语文教学研究》、《创新作文》等报刊社聘为专家评委、特约编辑、通讯员。

近几年的教学,较好的实现了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文化传播三轨合一。结合语文教学,业余撰写新旧体诗词曲联,自2001年起,在《扎西诗词》、《昭通文史资料》、《昭通文学》等20余种书刊中发表400余件,对家乡文化传播产生了积极作用。

勤奋工作,得到学校肯定,社会好评,政府彰誉。曾四次获威信县“先进教师”称号;2007年9月,评为“云南省优秀教师”;2010年9月,获“云南省省级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荣誉;2013年11月获“昭通市名师”奖。

第6篇

论文摘要:古诗是我国悠久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学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懂情懂意,并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作的内容也包罗万象,题材不拘一格,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词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在悠久的诗文化中,古诗是一朵奇葩,它意境优美,含义隽永,语言形象,韵律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教育应特别注重古诗教学,意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诗作,教师可以拿来一用。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一诗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独自开”,不但歌颂了梅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决心。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的过程中要特别强化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优美的诗句学习中受到教育。

诗歌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还兼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情谊和正确、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认识,有所学习,有所发展,这样中华民族的才能始终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 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第7篇

我课题组发挥教育科研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先导作用,我们从2008年末的课题申报到2009年初的课题立项,再到如今的课题资料的整理。老师们一路挥汗播种、耕耘、浇灌、收获……莫道耕耘苦,花开满眼新。

一、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近十年来,语文教师在高考指挥棒下,以“考试大纲”为教学依据,教学内容教条化,方法单一化,运用大量的题海战,并且推崇逻辑推理,强调技巧性,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文学意味和文化品位,导致了中学课堂的模式化、僵硬化,最终影响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对学生的整体素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识到了,语文活动课不能仅仅以课堂为主,而应该由校内向校外延伸,把被动地学习语文,变为主动而快乐地享受语文。因而我们加强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⑴开展“与祖国同在,我爱我的祖国”征文活动,让学生阅读祖国60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写下他们心中澎湃的情怀。这不仅使学生了解祖国60年的奋斗历史,也激发了学生爱国爱家的激情和写作的兴趣。

⑵开展“硬笔书法竞赛”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书写的重要。因为字的美丑,有时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这一活动不仅培养学生书写规范的好习惯,也能陶冶学生耐心与恒心等性情,树立高尚品德,更能了解中国汉字的艺术美。

⑶开展“缅怀先贤,祭奠先人”的扫墓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先贤袁吉六为祖国的强盛贡献一生的精神,也唤起了学生要向先贤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热情。

⑷开展“保护地球,爱我家园”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的妄为,会导致地球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灾难不断……从而加强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我们家园的思想意识,让我们人类的家园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

⑸开展“艺术课堂”活动,让学生收集对联、家乡山歌,让对联、山歌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激发他们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根据诗句绘画,欣赏诗句的诗情画意;让学生表演课本戏剧,这不仅让学生在表演中获取戏剧知识,也能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角色”的作用。又通过别开生面的“与北大学子对话”的交流活动,学生们明白跨入大学之门需要艰辛的努力、百倍的付出,也了解到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这大大鼓舞了学生学习的斗志,激发了学生们努力拼搏、实现远大理想的激情。通过“请进名师,与名师对话”,让学生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学习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在高考中的地位及重要性,从而树立起学好语文的坚定信念。这些课堂活动不仅摆脱了教师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说教,也让学生体会了“娱学娱乐”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

⑹暑期开展了“酉水采风”活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参加活动的学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还了解到家乡酉水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让他们关注酉水民俗文化的未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加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怀,让其为自己出生在美丽的酉水河旁而感到骄傲。

⑺开展了“为成人喝彩演讲”活动。这次活动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成长的责任,也体会到了自己成长的精彩,从而树立起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另外,这次活动也引起了学校领导的关注,并在学校教职工例会期间,进行了播放,并要求老师们多开展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最后学校德育处又把活动资料整理成册,形成了“德育典型案例”,并发给学校的每一位老师,让老师们学习参考。

教师可将学生在活动中的点滴感动和心灵的每次放飞的优秀篇章和获奖文章(不同层次约40篇)都收编进学生活动成果集《万紫千红才是春》。活动过程制成六个精彩视频,分别是:①扫墓《缅怀先贤,立志成才》(省二等奖);②舞台表演剧《丁香花》(获第五届校园艺术节一等奖);③课本剧《窦娥冤》;④酉水采风《人杰地灵醉湘西,我爱家乡酉水河》;⑤演讲《唱响青春,为成人喝彩》(省一等奖); ⑥学生游记散文《烟霞如梦》。

二、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促进了教师理论水平和品位的提高

通过课题的研究,老师们对新课改下的语文活动课的界定和开展模式有了新的探究和认识。语文活动课不能只对准课内,确切一点说是以课堂为主阵地,然后走向由校内向家庭、社会延伸的广大空间。新课程改革呼唤开放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倡导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成功的喜悦,把被动地学习语文,变为主动而快乐地享受语文,真正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老师们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中,课题个案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并形成论文。

1.要使学生学好语文,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外名人的话点出了兴趣的重要,要想学生的成绩提高,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能事半功倍。兴趣可以使人勤奋忘我,专心致志, 兴趣可以使人主动进取,一往无前, 兴趣可以使人才思敏捷,聪慧灵悟,兴趣使人心安性悦,尽力索求,发挥大脑的内在潜力,以苦为乐,克难制胜。故通过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研究,老师们获得了大量的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理论,并涌现出大量的理论成果:李树清:《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发表在《中国教育》上);张 伟:《创新语文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州级教研论文二等奖)《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提高写作水平》(州级教研论文三等奖)。

2.在实践活动中学知识,在学习的同时去实践,提高教师对活动课的研究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学习中要加强有利于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的联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现状、科技发展的联系。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开辟了人类文明史上新的一页,为各科教学,特别是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它可以将知识水平、认识能力有限的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带入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中,从而引导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之中去感受、领悟课文内容丰富的内涵,从而获得鲜活的知识。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虽然语文学科是一门内涵丰富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但毕竟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理解感悟这丰富的内涵还需要一定的努力,所以它的教学需要生活化。我们要将教学活动尽量置于现实生活中,以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对次,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获得了许多的经验,从而提高了自己对语文活动课的研究理论。获奖成果有:

田清蓉:《高中语文实践活动课指导实例》(发表在《当代教学论坛》)

《新课标下语文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获省二等奖)

《课题活动》(课题成果视频省二等奖)

张伟:《浅谈语文活动课教学策略》(获课题论文三等奖)

3. 要在有效的课堂和有效的实践中去反思,从而提高教师的品位

语文课外活动的目标就是要将课内向课外延伸,就是“要费最少的必需时间,投入最轻的充沛精力,取得现有条件下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换句话说,语文活动课需突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要求“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使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懂得语文活动课能“全方位地把学生语文学习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样之理,教师把握有效的课堂时间,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同时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最后转化成有效的教学理论,从而取得一系列成果:

李树清: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在《中国教育》上) 《扬州慢》(获省教学课件二等奖)

陈朝晖:《语文教学与主题班会的整合》(获得课题论文三等奖)

《湘夫人》(教学课件省一等奖)

王槐松、陈朝晖:《为成人喝彩,唱响青春》(课题课件获省一等奖)

田清蓉、田应红:《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专项课题论文获省二等奖),

彭明忠:《散文教学中的三点感受》(获省教研论文一等奖)、

《囚绿记》(获省教学课件二等奖)

田清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获省录象课与教学设计一等奖)

李梅桂:《小狗包弟》(获省教学课件三等奖)

《归园田居》(省教学设计一等奖)

杨钢:《春江花月夜》(获省教学课件二等奖)

周真志:《登岳阳楼》(获省教学课件二等奖)

4.要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提升老师品位

教师应广泛阅读,仔细咀嚼,在繁忙工作的同时,锲而不舍地坚持读书学习,从书中吸收知识营养。一般来说,教师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能力越强,教师的素养就越高,从这个角度讲,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浓厚的人文素养,广博的知识沉淀,教师在学习、创造中成长。

⑴“广泛阅读、仔细咀嚼”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除了阅读教科书,还应阅读一些优秀的教育刊物上的文章,及时了解同行们对于教育最前沿的思考和探索,加强对教育理论的温故。同时,教师也应多读专业知识书籍,以丰富和厚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现论,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师的从教能力和素质也同时得以提升。此外还要大量阅读文学名著,多读教育名著,教师不光要读,还要品,要思。阅读这些能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著作,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细腻、鲜活和磊落,教师的气质与修养,在心与书的交流与滋润中不断提升,在浓郁的书香和艺术的美韵中,教师的品位也会不断提升。

⑵“深入探索,自觉反思”是教师自身成长的主要途径。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只有同时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过程。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注意,学生是不完美的,教师也是不完美的。我们往往只注意了前者,忽略了后者。因此,我们只知道争取把更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却不能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反思自己传授的知识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得当,有没有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遮目树叶。

另外,教师还要学习并掌握多媒体教育,使教学手段变得丰富多彩。“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广泛阅读与深入探索,老师们自然也就有了品位:

彭晓忠: 《谈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发表在《现代教育报》“教育文汇专栏”)

周贤标:《家校“通邮”父子文言文互诉真情》(发表在“湖南教育网”)

《强化课题研究采风“酉水文化” 》(发表在“湘西教育网”)

李梅桂:《借你的翅膀助我飞翔》(发表在《科教导刊》)

《生活处处皆文章》(发表在《当代教学论坛》)

《民歌与语文课堂》(获得课题论文省二等奖)

杨钢:《宋诗议论手法特征初探》(发表在《科教导刊》12期上)

张伟:《浅谈演讲稿的写作技巧》(获得县教研论文二等奖)

田清蓉:《丁香花》(获的省课题课件二等奖)

王槐松:《酉水耕者的足迹》(教师课题组简介视频)

5.要分析研究学生,从而提升教师的管理能力

面对几十个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师采取何种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自己学生的了解。首先,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开诚布公地交流、谈心,建立一种和谐、开放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对处理学生问题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引导学生思想、协调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矛盾中,和谐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信任和理解老师的工作,学生主观上更愿意接受和思考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大大增强了工作的有效性。学生能够把老师当作朋友或是生活中的引路人,而不再是处处管着他们、与他们作对的“敌人”,这样才能深入开展工作,并取得实际效果。其次,教师要进行换位思考。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力求为学生着想,来了解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通过这种换位思考,可以让教师突破固有的思考习惯,学会变通,解决常规性思维下难以解决的事情;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感受到学生的情绪,将沟通进行到底;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教师揣摩到学生的心理,达到说服学生的目的;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教师欣赏到学生优点,并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最后,教师要克服对学生的偏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尽可能客观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待“差生”,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对他们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对差生要多几分尊重、多几分理解。这样,差生就会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改变自甘落后的思想,从而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动力,真正使阻力变成动力。在活动研究中,教师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形成自己的理论:

李梅桂:《“学困生”的落榜与反思》(案例分析,获省一等奖)

杨钢:《持一朵感恩之花》(课题案例分析,获省二等奖)

周真志:《小议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转换》(获湘西州教研论文二等)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关系》(获省课题论文三等奖)

翘首以待,我们如愿地迎来了研究成果的新篇章:一个个浸透着众多人心血的课题成果,荟萃在这教育科研成果汇编的册子《酉水耕者的足迹》里。它,集聚了湖南省保靖民族中学酉水耕者教育科研42个获奖的成果,并由此搭建了教育科研成果有效交流和转化的平台,开创了我校教育科研语文活动课的新局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崇尚“科研为先,务实为本”,我们会继续不断地总结充实,丰富课题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我们明白:“莫道耕耘苦,花开满眼新。”

第8篇

1.开展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外科技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选择生物科技活动的课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力求做到课题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如白岸乡的黄巢岩山海拔较高,山上生长着一种罕见植物“山蔓菁”,听当地牧羊人说,它的肉质根可重达20kg,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为了弄清“山蔓菁”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白岸乡中学生物教师带领科技活动小组,跋山涉水,对“山蔓菁”进行了几次考察,详细记录了它的生态环境及茎、叶、花的形态特点,并将其移栽到生物园地观察实验,同学们还撰写了《高山探寻“山蔓菁”》的小论文,路志亮同学的小论文被《中学课程辅导》刊登。

针对当地鼠害比较严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何灭鼠”的活动,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制“铁猫”捕鼠,有的同学用酒泡大米灭鼠,夜里进行连续观察,随后总结成了《酒泡大米灭鼠》的论文。这项活动对消灭当地鼠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羊范镇中学结合初中动植物课的教学,开展课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活动,同学们兴趣高涨,积极参与。两年来他们因陋就简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150多件。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科技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乐于探索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2.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生物科技活动是需要动脑、动眼、动手的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提高多种能力,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锤炼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邢台西部山区的白云山山高林密,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浆水中学每年6月份都要组织学生到白云山采集植物标本。同学们兴趣盎然,路边、山脚的小草,山坡上的参天林木,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他们细心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认真研究植物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并与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对照,加深理解。将采集的标本经过整形、压干、上台纸等一系列过程,切实掌握了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技术,提高了动手能力。生物科技小组同学制作的标本,作为直观教具在课堂上运用,也促进了课堂教学。

学校附近的前南峪村是我县实施生态农业的典型,于是教师便组织学生到此参观考察,了解荒山绿化治理带来的变化,并撰写考察报告。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还对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后认真整理材料,撰写调查报告和科学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针对“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步骤多、难度大的特点,教师组织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同学们自行设计,分成A、B组采用不同的实验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制取滤液时用纱布代替脱脂棉,加快了过滤的速度,在层析时用刻上小口的透明胶片代替培养皿盖,既可固定滤纸条,又便于观察。由于个别学生对实验的科学性不够重视,粗心大意,导致实验失败,教师可借此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学会了观察、对比、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搞科学实验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挫折、勇于战胜困难的科学精神。

3.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课外科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野外实习和参加生产劳动,学习一些实用技术,使学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农村青少年,大多数将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因此,学校应重视对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县白岸乡地处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属于深山区,昼夜温差大。该乡出产的柿饼柿霜洁白,柿肉透红爽口,但近几年由于柿树的老龄化和柿疯病的肆虐,很多树一个果也不挂。针对这一现状,白岸乡中学教师组织生物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学习柿树嫁接技术,他们选择黑枣树作为嫁接树,教师向学生传授嫁接苗的削法,怎样在嫁接树上切口,怎样插嫁接苗,怎样包裹等一系列的操作过程,然后学生在教师选择好的黑枣树上进行实际操作,以后每个星期都要去观察,打掉黑枣树的芽。经过统计嫁接的成活率为81%。学生学到技术后,利用星期天帮助家长或乡亲们嫁接柿树,3年来共嫁接成活1000多棵柿树。这些柿树抗病性强,长势喜人,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项活动受到了乡政府的表彰,在第四届生物百项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活动奖、河北省二等奖。

路罗中学是一所农林技术学校,有农场、林场、食用菌厂。课余时间教师带领科技兴趣小组学生学习苹果树、板栗树的修剪技术以及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等,有些学生还帮助家长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有了一技之长,而且也使他们看到了生物科技在农业、林业生产上大有用武之地,更加激发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他们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到劳动的光荣,受到了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教育;进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以及改变家乡面貌的强烈责任感。

4.开展科技活动,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第9篇

一、个人效用水平分析

人们的行为方式虽然都是最大化自身的利益,但是,具体行为选择又是千差万别,这是由人们的利益结构决定的。由于偏好的不同,有人对物质需求的满足给以较大的权重,有人把情感利益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人又把精神生活看得高于一切。因此,个体的差异和外部的约束结合起来,多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下,使得外出打工农民回乡创业成为其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选择。通过对江西省万年县梓埠镇和兴国县茶园乡60名回乡创业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如图11.对未来收入较高的预期。选择外出就业的人多数都是对现状不满足,并且能够为改变现状而积极采取行动的人。而回乡创业者又是外出就业劳动力中最具备开拓精神的群体。在回乡创业的人员中有不少人把进城打工不仅仅是为一个家庭创造收入最大化的手段,而是农户为未来创业而准备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一种家庭策略。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并准备在未来把自己在外学到的知识、技能发挥出来,干一番事业。和最初农户选择外出一样,隐藏在回乡创业后面的主要动因仍然是高的预期收入。回乡创业是外出劳动力在对输出地和输入地投资成本和效益比较后的一种理性选择。

2.户口所在地宏观环境的优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回乡创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回乡创业提供了机会。输出地政府将回乡创业作为招商引资措施的一部分,鼓励和支持外出打工农民中的成功者回乡创业,这是回乡创业者中投资规模较大的群体回乡的主要原因。因此,他们的投资规模一般较大,且多数投资在过去家乡没有或发展水平较低的行业和部门。全南县加强对回乡创业的农村人才的指导和扶持,出台的《关于招商引资的优惠办法》中,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措施,为外出打工有成就和积累了资金的农民提供回乡创业的机会。

3.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情。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都潜伏着独特的恋土和恋家相结合的“恋乡情结”。家乡是他们的归宿,也是激发他们创业的动力。他们虽然远在他乡,但根仍在故土。家庭制度在传统中国社会里,一直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础,这种家庭的血缘纽带和脉脉温情,赋予了当事人一种永恒的韵味,一种令人陶醉的温馨和不绝的怀念。因此,不论流动范围的大小,也不论流动时间的长短,人们都始终不能忘怀自己的故土,无时无刻不想到“落叶归根”的古老信条。他们从来就不把自己当作城里人,甚至在心里横亘着一条与城里人无法认同的鸿沟。正是这种“恋乡情结”,使得大多数外出打工农民在“应该回家乡的时候”,就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让他们魂牵梦萦的故乡。

4.需求层次理论分析。恩格斯、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大类型,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美国学者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首先要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要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当这种需求得到满足后,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日渐强烈。外出打工农民的经济地位在职业变动中获得提高,但其总体的社会地位没有发生与其经济地位相应的明显变化。事实上,对于这些的群体,初次外出时,他们对自己地位的认定还是以农民为参照群体,满意度比较高;随着外出时间加长,他们的参照群体逐渐从农村移到城市,开始产生不公平感。许多外出打工农民在城市生活中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自身素质。他们已不满足低层次的需要,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如果与城市人或与流入地当地人比较,外出打工农民依然处在最底层。但是在家乡社会,他们属于中等偏上阶层。农民外出打工的原始动机可以用“淘金”二字概括,而现在出现的回乡创业,很大一部分是这些农民已不在满足低层次的需要,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是为了寻找自我发展空间,这种回乡创业无论是继续从事农业,还是做生意、经商,都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谋生”,而是一种寻求发展的手段。从这个意义讲,农民从蜂拥去发达的沿海地区到选择回乡创业,是外出打工农民完成对自身价值重新认识的过程。他们很想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脚踏实地干出一番事业。

二、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外出打工农民回乡创业大潮刚刚掀起,已经向人们展示其辉煌的前景。这是一股回乡创业潮,他们带回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必将使中国工业化的火种燃遍中国大地;他们带回了现代文明城市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他们还带回了新的财路,必将使更多的农民同胞脱贫致富,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越来越多从城市回乡的打工农民带回技术、知识、资金,在当地创办或领办企业,对当地经济发展作用越来越显著。回乡农民利用打工学来的技术,获得的信息,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活动,通过资源要素的扩散和集聚,以城镇为依托,辐射影响周边地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农兴工、以商兴镇,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1.加速县域经济发展。农村外出打工农民回乡创业,实现了个人增财富、国家增税收、集体增积累、农民增收入的“四增”联动效应。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创办企业或个体户是农村新的经济生长点。由于打工者见多识广,不仅带回了资金,也带回了市场信息。他们创办、承包的乡镇企业或开发的农林业往往具有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2.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利用本地农业资源条件是回乡农民创业的基础,回乡农民创办的企业多是依托当地农业资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大批外出打工农民回乡创办现代农业,发展企业化的种、养、加农业项目,带来了新的农业经营观念和经营项目,也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农业的综合开发和深层次开发,向“绿色企业”进军,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根据对两个县60名回乡创业者调查数据显示:以开发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加工为主,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为主,劳动力密集程度高的行业。(见图2)寻乌县龙廷乡农民梅流东,带回几十万元打工收入,回到家乡租用荒山开发优质茶叶基地。至目前茶场规模达500多亩,年总产值近百万元,吸纳农村劳力240名,带动了200多户农民种茶、制茶,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资料来源:抽样调查

3.传播现代文明。目前社城乡存在着巨大的文化落差。据调查,凡输出劳动力较多的农村社区,显现出农户与农户、农户与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极不协调。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思想意识还是观念形态,还停留在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状况。如果不及时改观,会影响农村整体的现代化进程。回乡创业的农民张扬时代的旋律,成为现代乡村文化进化链条上的重要催化剂。带回了先进的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更加关注信息社会的动态,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子女教育培养、少生优育等,推动了农村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政治文明的跃迁。

总之,回乡创业对县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的启动作用应是毫无疑义的,而且且与其他办法相比,应该是成本最低的、效益最好的、成果最大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外出打工农民选择回乡创业目的是明确的,是基于较高的创业预期回报和对创业环境的选择。尽管当前这种创业活动只是个人行为的结果,规模也不是很大,但外出打工农民回乡创业提高了家乡资源利用效率,激发县域经济运行活力,而且也缓解了输入地(大城市)的巨大压力。因此,政府应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有积累或有技术的外出打工农民回乡创业。

参考文献:

[1]王晓毅:村庄中的外来人―农村到农村之间人口流动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障碍.“民工流动:现状趋势与政策”研讨会论文,2002.99-108

[2]王晓飞:浙江省高技术新创企业成长模式与创业环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工业大学,2001

[3]黄文:私营企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

第10篇

关键词: 乡土历史 高中历史课堂 教学方法

中国历史悠久,每个地区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学生对此有亲切感与认同感,对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有自豪感。在枯燥的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经常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乡土历史,将开发乡土历史资源的实践活动与课程有机结合,教学效果明显。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乡土资源的使用,让课堂绽放精彩。最终达到传承社会文明,凸显乡土文化特征,真正实现历史科学的教育价值的课程目标。

一、正确认识乡土历史的重要性

乡土文化蕴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它发生在本乡本土,具有教育意义。它的内容包括:历史沿革、文化传统、风土民俗、名胜古迹、革命遗址、重要人物和事件等,让乡土文化走进课堂,既是对现有教材的补充和具体化,又是加强对学生的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有效途径。乡土历史就是我们身边的历史,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对自己周围的风土人情和历史踪迹都有特殊感情。它离我们很“近”,就像历史与现实,古代与现代架起的“超时空隧道”觉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利用乡土历史的这种特殊性和亲和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讲授,能有效激发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巧用乡土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让课堂绽放精彩

教学中,教师把课程知识点与乡土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沟通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对乡土历史的亲切感,用已感知的乡土历史感悟课程中的知识点,激发其学习兴趣;或点明课程知识点与某个家乡历史遗产的具体联系,使学生在今后接触地方文化遗产时,联想课程相关知识点,以家乡史印证中国史,激发其对家乡史的探求欲望和对历史科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历史关于先秦历史、古代中国农业、古代中国手工业等内容时,学生对于远古居民生活的环境,古代中国人进行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情况感觉非常陌生和遥远,为了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给学生讲解家乡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每一件文物代表着一段历史,如在展厅中央,有一面饰有四出钱纹、鸟纹、蝉纹的铜鼓格外引人注目。据介绍,该铜鼓鼓体硕大,纹饰繁缛,雕饰独特,其中鼓足处的“人乘飞兽”雕饰更是世所罕见,突出反映了南方骆越先民精湛的冶炼技术和艺术创造力,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属县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通过讲解乡土历史,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探索的兴趣。

三、巧用乡土历史,提高学史能力,让课堂绽放精彩

新石器时代的残石石锛、战国时期精美瑰丽的铜鼓、宋元时期数不胜数的瓷器及历代名宦文人留下来的踪迹和佳话,等等。这些文物和遗迹,印证了横县文化的久远、真实与厚重,昭示了横县历史地位的独特、鲜明与重要。从汉武帝元鼎六年置安广县起,横县开始建置,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自唐朝贞观年间始,以“横”字冠域名,历经1300多年而不改。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智慧的横县人民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耕耘劳作,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创造出灿烂多彩的历史文化。其中,铜鼓文化可谓是颇为绚烂夺目的一朵奇葩。据考证,在春秋战国时期,横县的骆越和西瓯人就已经懂得铸铜技术,所制作的铜鼓造型精美、花纹瑰丽,为后人所赞叹。横县出土的铜鼓数量较多,在广西可谓名列前茅。据统计,1949年至今,横县境内已出土20多面铜鼓。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国家一级文物――南朝人乘飞兽饰钱纹铜鼓。一些样式精美的陶瓷器,据介绍,这些陶瓷都出土于尹屋窑。位于横州镇尹屋村的尹屋窑群是当时规模较大的南方民窑,所出土的碗、碟、壶、罐等器皿技法高超、纹饰精美。据考证,其产品除了满足本地需求,还远销国内外。可见,在宋元时期,横县的陶瓷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高度发达的陶瓷业折射出横县繁华的社会风貌。通过了解乡土历史,不仅让学生找到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与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课堂教学。

第11篇

为响应xx团省委和xx大学校团委的号召,结合关注民生,服务广东的社会实践主题,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使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团队拟定于20XX年暑假期间(即7月中旬)赴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20XX年是龙川县建县2222年纪念,一直以来,龙川县都在努力打造客家古邑,人文龙川的形象。 20XX年,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同志提出了河源作为客家古邑的文化形象,而这一计划的实行又以龙川成功申办20XX年世界客属肯亲大会为载体。

自秦汉赵佗开发龙川以来,北方先民不断踏入龙川这块热土,并通过龙川向南迁徙,使得龙川成为客家地区中开发最早的一个地方,堪称客家古邑,也在20XX年通过申请,成为千年古县,因此在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上,龙川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学术界对此问题研究甚少,考察河源在客家形成历史上的历程与作用,对客家文化将是一个重大补充,对河源打造客家古邑的文化品牌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龙川县的大部分历史文化至今保存的十分完好,在龙川佗城,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至今保存完好。如:越王井、越王南庙、正相塔等。

我们将努力通过本次暑期社会调研活动,为龙川县乃至河源市建设成为客家古邑形象的目标提供科学的调查数据和文献支持,为广东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河源市20XX年世客会的顺利举行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二.活动意义和目的

龙川县陀城于20XX年1月被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批准成为千年古镇,镇内很多的古迹至今保存完好,是客家千年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为河源市成功申办20XX年的世客会作出巨大贡献。

基本上都因为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而让各种宝贵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为什么龙川县的文化遗产保护得这么好?为什么像陀城这样优秀的千年古镇并未被世人所认知?这其中的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通过大量的网上搜索和查阅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国内在客家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空白,或者是进行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专项研究,不能很好地进行总结和概括,而一些民间学者的研究又只能小范围发表,不能很好地宣传和推广。

我们团队此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针对龙川县作为一个千年客家古城的文化保护经验的一个调查,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其他地方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案。让我们的优秀而又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还可以传播优秀的客家文化,为河源市打造客家古邑的文化形象的策略提供助力,河源市世客会的成功举办,必将带来河源新的一轮招商引资热潮,为龙川乃至河源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服务广东。

三.实践课题

实践团队选题为: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经验及借鉴---以河源市龙川县为

四.完成课题的设想及方法

(一)可行性分析

1.运用多种适当的调查方法,前期信息收集充分。如我们查找大量相关文献,了解研究现状;在当地政府多方协调和大力配合下实地参观调研;邀请当地的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与老百姓参加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为课题的论证提供充足的论据,课题确立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很强针对性。

2.我们的团队稳定而优秀。团队成员都具备社会调查研究相关经验,队伍搭配科学,准备充分,具有很高的配合度。有专业且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带队,请专家论证我们的报告初稿,成为我们的坚强后盾,确保了调查任务能够高质量的完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我们研究课题具有很大的可提升价值。通过探讨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研究的现状,总结并分析前人得到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其研究方法的改良和具有创造力的提升,使得我们的研究体现出卓越性和突破性的飞跃,填补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缺。

(二)研究方法

1.基本思路:

本课题按照问题提出-构建分析框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首先,从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出发,阐明政府机构与民间团体近年来对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现状,分析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制约因素,并结合大量证题研究与理论分析,进而搭建课题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界定所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性质、特征和范围;接着,采用理论思辨的方法解答相关理论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和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方法,收集材料和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检验假设、修订完善理论认识和假设模型;最后,以理论论据和实证论据为支撑,对问题进行多维度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的调查和分析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围绕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这一主题,通过系统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并进行归纳、对比和提炼,获取对本课题研究内容的基本理论认识和假设。此外,搜集涉及古邑文化保护与修复、旅游资源开发、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数据,为评估保护研究效果提供素材。

(2)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与普通百姓的调查中:①在开发证题研究时,运用问卷调查检验、筛选指标体系初稿,选定景点附近百姓未调查对象,调查当地保护方案落实情况,以及文物真实保护情况②用于评估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效果。采开放式问卷和结构化问卷调查相结合,拟在案例发生地龙川县,选取普通民众中分层抽样调查,获取他们对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主观评价和期望。

(3)实地研究法:由深度访谈法(XX人次)和观察法(不确定次数)组成,拟在龙川县选取相关政府机构及其官员、教授专家、与政府业务发生关联的人士为调查对象,呈现详尽的调查客家古邑文化的背景、原因,保护措施的运行状态和效果,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

(4)统计分析法:主要用于问卷调查信息处理,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效果认知和误差控制等。拟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因素分析以及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等筛选指标、确定权重,并划定等级标准和确立标度、标号;综合应用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模型的项目质量和信度、效度。

五.预期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题目:《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经验及借鉴----以龙川县为例》

我们团队会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结果统计分析的得到的资料和数据,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反馈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同时,到各大媒体投稿,争取发表,在总结出客家古邑千年文化保护的经验的基础上,将这种具有共性的文化保护经验推广出去,让其他地方得到借鉴。因此我们的成果将会以报告以及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调研活动之中,我们会全力做好准备工作,完成前期的申报工作以及申报后的完善细化工作,中期的调研工作,后期的总结和报告撰写工作,最终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六.实践前准备工作

1.查找大量相关文献,为课题的论证提供充足的论据。

在期刊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人们在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已经进行到哪一方面,哪些方面又还有待加强和改进。同时也登陆当地政府门户网站,了解当地的有关于文化保护方面的政策以及当地的一些其他信息。

2.制定调查方案,制定并细化调查问卷,并请校内知名教授指导问卷。

3.与当地紧密联系,构建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及时政府部门以及文化相关部门联系,做简单的电话访谈,了解当地的相关情况,也为我们今后的调查研究提供便利。

4.每三天召开一次会议,确定工作的进度。

至少三天就会开一次例会,明确团队成员的工作进度,而且也将大家的一些准备工作的经验分享。

5.分工合作,准备申报材料。

在团队信息交流畅通的前提下,我们团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每一个模块,例如有小组负责计划书的撰写,有小组负责问卷的制作,每个小组的成果出来之后大家一起讨论修补,最后通过。

七.实践期间完成的任务、详细计划安排(略)

六月社会实践活动计划【二】一、活动指导思想:

以环境保护卫生、名人风学习、家乡支柱经济、自然实践操作为主题,在初二年级实行, 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素质教育,形成钱清镇中办学特色。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一种主动探求、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代学习方式,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升综合素质,自觉推进素质教育。

总目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通过学习名人,进行德育教育,在学习老一辈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主要措施

1、内容框架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的目标要求及自身特点,结合我校的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系列活动设计课题方案,开展富有实效的实践探究活动。

2、学生负责人配备情况

在落实学生负责人时,实行一人负责,团体协同的原则。每次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都有一人负责,同时班干部队伍发挥好团体作用,在具体活动中实施互帮互助,另有指导老师一名。

负责班干部:徐凯 指导教师: 吴志军

3、课时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一般在每周二下午,每周安排2课时,课内以辅导讨论为主,课外实践以共同探究、每生参与为主。 4、实施策略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1日前

①组织负责班干部认真学习有关综合实践理论的书籍,全面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内涵。

②内容的选择体现本校本班及所在社区的特色,在此基础上确定本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研讨并制订实施研究方案。

③根据一人负责,团体协同的原则配备好学生,可以家校联系。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

①根据计划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每周进行。

②举行大扫除,参观社区环境,制止河道污染等环保卫生行动。

④学习《名人风》教育读本,撰写名人心得,读后感。

⑤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自然。

(3)总结阶段:20XX年1月

①写好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表。

②召开班干部和部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总结和交流。

5、课程研究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形态的目标特点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准备从环境保护,名人风学习,自然实践操作这几方面选取课题,展开具体的实践探究活动。

(1)环境保护

我校位于镇中心,周围毗邻好几家大型企业,这里的空气、水质等环境问题都是倍受人们关心的话题。另外组织学生走出校园,看看家乡的环境变化,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渗透环保意识,建立起全新的人与环境的观念,这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2)名人风学习

名人是人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名人的事迹感召人,以名人的品德陶治人,以名人的精神鼓励人,名人是引领学生驶向理想彼岸的灯塔。

(3)了解家乡经济

参观钱清原料市场、柯桥轻纺市场及钱清各大超市,了解家乡的支柱产业,开始了解社会实际。

(4)自然实践操作

结合中考的自然实践操作考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各方面来探究自然现象,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活动安排

时 间 主题 具体内容

9月至XX月 环境保护卫生 1、观察家乡的环境现状;2、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

3、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XX月至11月 名人风学习 1、学习《名人风》教育读本;2、讨论名人的各种精神;

3、撰写名人心得,读后感。

11月至12月 家乡支柱经济 1、钱清原料市场2、柯桥轻纺市场3、钱清各家超市

12月至1月 自然实践操作

第12篇

【关键词】实例 兴趣 观察力

地理知识涉及宇宙、地球、国家、地区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复杂的知识内容,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客观地反映到课堂上,并使学生尽快掌握,我们就必须在课堂上融入一些生动而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地理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融入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一些生动有趣的实例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到,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经教师一点拨,便可言传了,所以地理实例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起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的作用。如在讲到“地形的变化”时,本节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地形是变化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安排教材的。一开头,我用谈话的方式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现在的年龄大约是几岁了?”有的答13岁,有的答14岁,我接着问:“你们在地球上生活了十几年了,对于自己周围的各种事物都很熟悉了,你们想想看,在你们的周围或者附近有没有哪座山消失了?或者说哪里突然间又出现了一座新的山呢?”学生齐声回答:“没有。”接着我又问:“那么我们课本中为什么说地形是变化的呢?”这个时候,从学生们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注意力显然是被吸引住了,他们正急切地等待着老师,告诉他们这是“为什么”。所以,当我总结归纳时说,地形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不是一年、两年、一辈子所能观察到的,而是要经过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大家也可以从电视上目睹地形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的变化,如发生火山喷发、地震时。这样,学生对地形的变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融入实例,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具体化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已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对于一切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是非常必要的。如讲到交通运输中“枢纽”这个概念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恭城县汽车站,我问:“如果有人要去三江乡,应到哪里去乘车?”学生回答:“恭城县汽车站。”我接着问:“如果去加会乡、西岭乡呢?”同学们同样回答:“恭城县汽车站。”接着,我补充讲解:同样,如果从西岭乡去莲花镇,也必须到恭城县汽车站来转车,恭城县汽车站联系着我县各乡镇的公路运输。恭城县汽车站就可以称得上是恭城县公路运输的一个“枢纽”。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枢纽”这个抽象的地理概念具体化、简单化,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交通枢纽及基本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三、融入实例,提高学生绘图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一幅好的插图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教学形象直观易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我在课堂上辅导学生绘校园平面图,课外辅导学生绘家乡平面图。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绘图能力。

四、融入实例,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我国目前的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有些地方的面貌还有待改观。在向学生介绍我国国情时,广泛结合本地情况,把本地有利和不足的事实,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让学生真正了解我国的国情。并对学生寄予殷切期望,要求学生现在好好学习,为将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讲授“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时,我就结合本地情况讲解了我们恭城和桂林一样,都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这一情况。我介绍说:“我们生活在恭城,这是一座山城,大家开门就可见到山,如果同学们登上学校后山向四周看,便可发现整个县城到处是群山绵绵,广西大部分县市同恭城一样。”这样,学生对广西多山的地形就有了大概的认识。

为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我接着讲解了山区的优越性:“山区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资源丰富,不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而且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等。”我还向学生介绍了恭城莲花石材厂、恭城岛坪矿的生产情况,震山水电站、兰洞水电站、势江水电站的发电情况。同时,我们恭城还有丰富的石灰石,这种矿产是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所以我们恭城建了一座水泥厂本地生产的水泥既解决了建筑工程的用料,又增加了县里的财政收入。这样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山区的感情。

五、融入实例,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情况,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如讲授“降水量季节变化”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一年中每个季节降水的情况,然后让学生总结出本地春夏季节降水多,秋冬季节降水少。从而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印象。接着介绍“降水量年际变化”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每年茶江大桥头,在洪水期和枯水期,河水水位高低的变化情况,从而加深对“降水量年际变化”概念的印象,在讲到“冬至”“夏至”时,我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夏至和冬至这两天白天黑夜时间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加深对这种地理现象的印象和理解,从而对学习地理知识更有兴趣。

六、融入实例,鼓励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