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虎的吉祥成语

关于虎的吉祥成语

时间:2022-06-20 17:12: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虎的吉祥成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虎的吉祥成语

第1篇

关键词:中西文化;动物喻人;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中国与西方对同一动物有着不同的感彩。英美人常根据动物的性情、形象和生活习惯去联想,直接用动物表现人,有的表示褒义,有的表示贬义,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褒义的动物喻人

1.dog

关于狗的观念,西方人在传统文化和民族感情方面同中国人截然不同。他们从骨子里喜欢狗,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狗被西方人作为家庭里一名必不可少的正式成员,狗的称呼也拟人化了,公狗称为“他”,母狗称为“她”。在英文词汇里,和狗连在一起的词组和句子大都是褒义词,专门用来指人。例如, 单词dog反过来看正好是God,和上帝正好相对称,可见狗的地位之高;a lucky dog 意思是“幸运儿”;a jolly dog 意思是“快乐的人”。但也有少部分单词,因受《圣经》的影响是贬义词。例如,a dead dog 意思是“废物”,而不是“死狗”;a dumb dog 意思是“沉默不语的人”,而不是“哑巴狗”等。在汉语的词汇里,带“狗”的词组和成语很多,但都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

2.lion

英美民族从古至今对狮子都有特殊的钟爱,所以在英语里出现了许多关于狮子的成语,用狮子来喻物言志。可以说英语是狮的语言,狮的文化。例如,a lion in the way 意思是“拦路虎”,尤指可怕障碍,这里把“狮子”转化成“虎”;a British lion 译为“不列颠之狮”(英国雅称)。在翻译英语成语时,应将狮子转换成中国人接受的虎。中国人一般将虎作为力量、勇猛、驱邪的象征。中国关于“虎”的成语很多,如虎视眈眈、生龙活虎、虎毒不食子等。

3.horse

英语里比较喜欢用马,而汉语比较喜欢用牛。因为在古代,英国人主要靠马耕地,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中国人自古靠牛耕作,偏爱牛。比如,汉语说“说大话”可以说“吹牛”,而英语用talk horse;汉语“像牛一样工作”可以译成work like a horse;汉语“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a horse;a dark horse 意思是“意外的获胜者”;back the wrong horse 意思是“支持失败的一方”等。而在汉语中,以“牛”比喻的词语也很多。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俯首甘为孺子牛、九牛一毛、牛鬼蛇神、牛头不对马嘴等。

二、贬义的动物喻人

1.dragon

dragon(龙)在西方是贬义词,是邪恶的象征。在西方神话中,dragon是使人恐惧的妖魔。在圣经故事中,dragon是罪恶的化身,人们把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称为the great dragon (大龙)。在英美词典中,对dragon的定义是:一种虚构、想象中的特别凶残的动物,像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和利爪,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嘴能喷火,还把它比作“凶残的看管人,特别是女人。”例如,the Old Dragon意思为“撒旦、魔鬼”,chase the dragon 意思为“服用”,dragonish意思为“凶暴的、严厉的”,sow dragon's teeth 意思是“播下毁灭的种子”。了解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后,在翻译中就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如“龙头企业”应译为leading head enterprise,而不是dragon head enterprise(生产怪兽头的企业);成语“望子成龙”应译为expect his son to become successful,而不是expect his son to become a dragon(希望小孩变成魔鬼,怪兽)。而在中国,自古以来“龙”就是褒义词。关于“龙”的成语很多,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画龙点睛、生龙活虎等。

2.goose

英美人对goose (鹅) 从来没有什么好感,对鹅的一切都很讨厌,常用goose来比喻贬义的东西,表达毛骨悚然的感觉。例如,goose skin, goose-flesh, goose bumps, goose-pimples来比喻人浑身难受,起鸡皮疙瘩的感觉;goose egg来比喻失败、输掉、考试比赛得零分等。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鹅有好感,喜欢它细长的脖颈、高雅的形象,含“鹅”的成语大都具有褒义,如鹅毛大雪、千里送鹅毛、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等。

3.peacock

在英语里,人们常把peacock(孔雀)当成虚荣骄傲的祸鸟,常含有贬义。羽毛虽然美丽,但很骄傲,爱炫耀。例如,a peacock in his pride意思是“开屏的孔雀”,play the peacock意思为“炫耀自己”等。而在汉语里,孔雀象征着吉祥和美丽,预示大吉大利。

4.bat

在西方的民间传说中,bat(蝙蝠)白天不敢露面,常在夜间飞行,是一种凶残、瞎眼的动物,代表罪恶和黑暗。吸血蝙蝠(vampire bat)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令人恐惧。含bat的成语常含贬义,如old bat意思是瞎眼婆,as blind as a bat意思是看不见、瞎眼,have bats in the belfry意思是想法荒诞、精神失常。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蝙蝠因与“福”谐音,是幸福吉利的象征。

英语中的动物喻人现象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才能真正了解英美文化的差异。只有掌握语言的文化内涵,才会学到地道、标准、纯正的英语,才能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第2篇

龙的形象

暖羊羊抢先说:“我先说!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所有的炎(yán)黄子孙都可以称为‘龙的传人’。”

美羊羊细声细语地说:“我也知道。龙的头上有角,身上有鳞(lín)片,眼睛突出,嘴巴很大,两根胡须长长的,有四足,身体很长,尾巴很短。它是古代的人结合了鱼、蛇(shé)、猪、马、牛等多种动物的特征(zhēn),和云雾、雷电等自然界的一些现象集合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神奇的动物,到现在已经有8000年左右的历史了。”

老村长摸着胡子说:“是呀。龙从古至今被赋予(fù yǔ)了很多含(hán)义。在古代,有时天不下雨,天气干旱(hàn),老百姓会求海龙王下雨;在现代,我们可以通过雕塑(diāo sù)、绘(huì)画来展现龙的形象,显示龙的力量;还可以通过歌舞、电影、电视等作品,表现龙的精神。你们知道龙身上有哪些精神吗?”

龙的精神和文化

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喜羊羊就着急地说:“我知道,我知道,龙的精神,也就是团结一心的精神;龙是水神,为人类普降甘霖(ān lín),因此龙有造福人类的精神;现在呀,龙逐渐被人们视为吉祥物,它有腾(tén)飞、振奋、开拓[tuò]以及奋发进取的精神。如今,龙文化因素已广泛(fàn)地渗(shèn)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我上次穿的李宁牌(pái)运动服上就是一条盘旋(xuán)而上的巨龙,我好喜欢。”

老村长听后笑着说:“龙是我们中国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已深深扎[zhā]根在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人们的日常生活几乎都打上了龙文化的烙印(lào yìn),另外,龙的刚健有力,是中华民族阳刚之美的代表。龙也是权势(quán shì)和高贵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

老村长又摸(mō)了摸胡子说:“龙的另一个文化象征意义是出类拔萃(cuì),不同凡(fán)响。当年诸葛(zhū ě)亮在南阳隐(yǐn)居,还没有出山时,被称为卧(wò)龙先生。东汉有个大夫蔡(cài)邕(yōn),饮酒上百斤醉(zuì)倒路旁,大家叫他醉龙。所以凡是有品德、有才识,或者为官清廉(lián)、行为举止出众的人,都可以比做龙。像《水浒(hǔ)传》里有的英雄好汉的绰[chuò]号就含有‘龙’字,如入云龙公孙胜、九纹(wén)龙史进、混江龙李俊(jùn)等。”

龙的成语

老村长对懒羊羊说:“懒羊羊,关于龙的成语,你知道多少呢?”

懒羊羊不好意思地说:“呵呵,我不知道。”

老村长轻轻地拍了拍懒羊羊的头,说:“还是让我来给大家讲一些关于龙的成语吧!”于是,老村长转身在黑板上写起来:

【生龙活虎】形容很有生气和活力。

【卧虎藏龙】指隐(yǐn)藏不露的人才。

【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

【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jiàn)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龙肝(ān)凤髓(suǐ)】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龙飞凤舞】原形容山势的蜿蜒(wān yán)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龙凤呈(chén)祥】指喜庆之事。

最后,老村长说:“小羊们,关于龙的知识还有好多好多。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了解更多的知识!”小羊们听后,认真地点点头。

第3篇

关键词:动物习语 文化内涵 文化差异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与动物相依共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动物习语的使用频率极高,动物词语的运用往往反映出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动物习语占英汉习语中很大的一部分,是一种文化的精华,它们生动形象、言简意赅,他们和英语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风俗习惯和社会实践等密切相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通过比较英汉动物习语可以具体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和课外阅读中领略到更多有意义的语言文化内涵。

一、动物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了解和弄清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分析和探讨英汉习语中蕴含着的丰富文化知识。而学习英语习语中的动物词汇,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1.英语中的“马”和汉语中的“牛”

在西方,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马载人运货,功不可没。直到19世纪瓦特发明了蒸汽机,马的一些“苦力”才有所减少,蒸汽机最初叫作“铁马”(iron horse),功率称为“马力”(horse power),即一匹马的拉力,这种叫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在英语中“马”的习语的数量在所有动物习语中占第二位仅次于“狗”。中国人早期用牛耕地,因此对牛的习性了如指掌,于是就出现了“像老黄牛一样吃苦耐劳”、“牛脾气”、“吹牛皮”等成语,而英国人早期用马耕地,开展赛马等活动,所以在英语中更多的用马来比喻,如“work like a horse”(勤奋工作)、“be on the high horse”(盛气凌人)。

2.英语中的“狮子”和汉语中的“虎”

中国成语中的虎。在古代虎被认为是所有动物之王,而且也是勇敢和凶猛的象征。基于这个方面,虎常常是勇敢的士兵的象征。汉语成语中有“猛虎下山”、“如虎添翼”、“虎踞龙盘”等。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老虎是长寿、尊贵和勇猛的象征。老虎的形象随处可见,小孩子的鞋上、画在盾牌上、绣在衣服上等。西方人很少有机会看到老虎,因为老虎生存的地方和少,大多在亚洲,特别我国边远地区,所以老虎对西方人来说除了是凶残的动物以外,联想很少,两个很著名的词是“Flying Tiger”、“paper tiger”。在他们眼里,狮子是万兽之王,在寓言故事里,狮子出尽了风头,只要狮子出现,老虎豺狼也要找个地方躲躲,所以就有了“an ass in a lion’s skin”之说。英国人特别崇拜狮子,在国徽上的徽章是狮子,传令官的盾牌上也有狮子的图案,英国被称为不列颠之狮。

3.英语中的“狗”和汉语中的“狗”

在中国文化中,狗常常被看作是人类的好朋友,然而汉语成语中的关于狗的成语几乎都含有贬义。在西方,狗也属于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开始饲养的第一批动物之一,它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和保护者,所以含有狗的习语常常含有褒义。比如“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love me”、“love my dog”等。但是并不是所有和狗相关的英语成语都是褒义的,例如“dog eat dog”、“a dead dog”、“a dirty dog”等。但西方人虽然爱狗,但他们喜欢出尔反尔,在英语里有很多含“dog”的习语都表示了否定。例如,“Dog in the manger”指的是狗待在食槽那里,却不吃食。伊索以这样的狗比喻那些“损人不利己的人”。

二、形成动物习语的文化因素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任何文化都离不开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每种文化都因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英国是一个岛国,四周被海洋环绕,水产品丰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孕育的捕鱼业和畜牧业也对习语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说汉语成语“守口如瓶”相对应的英语习语却是“as dumb as an oyster”。因为英国肯特郡产的“oyster”(牡蛎)最好,而最好的牡蛎总是口闭得紧紧的。英语中与鱼有关的习语随处可见,英国人常用“fish”来表示各色各样的人:“cold fish”(无感情的人);“dull fish”(枯燥无味的人);“poor fish”(愚蠢的人);“shy fish”(羞怯的人)。相比之下,“鱼”在汉语中却显得平淡无奇。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讲究精耕细作。

2.文化背景

语言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习语的产生和形成也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汉文化中象征不吉祥的“owl”(猫头鹰)在西方文化中是智慧的象征。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Owl”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情人,常栖息于她的身旁,因而有“as wise as an owl”之说。“owlish”、“owlishly”则用来形容聪明、机敏、严肃。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owl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常充当裁判。然而,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就不同了。很多人怕看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认为碰上它是倒霉的前兆。

3.来源于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包括的范围很广,寓言、童话、神话和其他文学作品,甚至包括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例如,“fish in troubled waters”(混水摸鱼、趁火打劫),出自《伊索寓言•击水的渔夫》,渔夫在河里拦河张网捕鱼,用麻绳缠住石块,再不停地打击河水,吓得鱼群仓皇逃窜,都钻进了他的网中。附近的一个人见到后,指责他这样把河水弄浑,大家都没清水喝了。又如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在英美的文学艺术史上影响深远,又是其他文学作品无法比拟的,来自圣经的动物习语很多,例如,“a lion in the way”、“separate the sheep from goats”、“dove of peace”等。

三、结语

第4篇

野牛曾经被人们描述成一种极其凶猛的而又狡猾的动物,是森林别危险的猛兽,并且流传着不少它袭击、伤害人类的故事,其实这些故事大部分都是言过其实的。

每一种动物都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生态系统是不是平衡,有赖于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的稳定;而生物群落的稳定又取决于食物链的平衡。而牛在作为初级消费者的生态系统金字塔中,牛的数量直接影响到地被植物(生产者)和肉食动物(顶级消费者),对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牛全身都是宝,对人类的贡献可大了:牛皮可制革,牛内脏可做200多种药物的原料,牛骨可制骨胶、骨油、骨粉,牛黄乃名贵药材;从牦牛毛上分离出的牛绒可与羊绒媲美,是高档的毛纺原料……

可遗憾的是,我们看到残酷的现实却是:1627年原牛在欧洲灭绝;1918年波兰野牛野生灭绝;1922年中国犀牛野生灭绝;1927年高加索野牛野生灭绝;不少不法分子为了自身的利益,无视生态平衡,大肆偷猎捕杀白肢野牛……野牛的处境变得相当岌岌可危。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目前野牛保护知识的科普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人们已经意识到野牛存在的价值,各个国家都致力于保护野牛。

西班牙的牛文化就很独特,历史很悠久,在民间广为流传。我国的牛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朝鲜族每年要举行“斗牛节”来弘扬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农历六月初六,是侗族的“洗牛节”;羌族在农历十一月初一宰一羊,祈求天神保护耕牛安全。北京残奥会的吉祥物是福牛乐乐。成语中,也常常出现一些关于牛的成语,如:牛刀小试、力大如牛、牛气冲天、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牛代表了力量,牛气冲天;代表了勤奋,永不停歇;代表了奉献,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代表了坚韧,生生不息;代表了感恩,是老牛帮助了牛郎、织女结为夫妻,后来,又是老牛让牛郎把自己身上的皮剥下,才得以让牛郎和织女在天上相见,我们要学习它的感恩精神,代代传承。

通过这次科普活动,我要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责任感,自觉抵制食用野生动物,抵制消费野生动物制品,更要当好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员。我呼吁大家:要善待这类生态系统和人类文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物种,增强对野牛的保护意识,都能参加到保护野牛的行列中来。

为了地球,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救救野牛——我们的朋友!!!

上海市徐汇区田林四小三年级:飞翔小猪猪

第5篇

本文作者:李长安工作单位:盐城工学院

英语中的culture源自拉丁语cultura,具有多种含义,如耕种、训练、驯化、栽培、加工等,但其基本含义是指人们对作为自然之物的土地进行耕作,改良和开发等。后来文化一词在使用中被人们引申并出现了转义。最早的当属古罗马思想家Cecerro所说的culturamentis(耕耘智慧)。使之有了改造、完善人的内在世界的意义。18世纪末,德国学者赫尔德(Herder)开始使用文化一词的现代用法。从19世纪中叶起,人类学家的文化概念不仅包括了习俗、工艺和技巧,还具有了和平和战争时期的家庭生活和公共生活、宗教、科学和技术等内容。文化作为学术用语,最早见于英国人Taylor在1865年所著的《文明的早期历史与发展之研究》一书。1871年他又在《原始文化》中做了系统的阐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活动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美国文化学家Kroeber等人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一书,在归纳自Taylor之后西方出现的160余种文化定义后提出了自己的定义:“文化由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得并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傅铿,1990)应该说该定义的完整性得到许多西方学者的认可,此后,无论是文化学还是人类学著作中给出的“文化”定义大都在此框架之内。[3]我国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解释,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精神文化,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热”的兴起,人们在关注和参与文化问题的讨论中又对文化定义给予了多种界说,其中引人注目和提法新颖的是文化“人化”说。(刘守华,1992;丁恒杰,1994)其理论依据是:无论是社会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包括其成果),都是人类文化创造力的体现,即“人化”的结果。“人化”的概念不仅包括人化自然的过程,同时也包括自然“化人”或被人化的过程,“人化”即“人的文化”。

当代语言学家多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认为研究语言离不开对社会文化现象的考察。文化性也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词的文化内涵所呈现的文化背景知识,具体体现在其背景意义、伴随意义、联想意义和情感意义等各方面。它们是词语中最具有“民族性”的要素。由于不同民族的发展历史、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以及心理状态等存在差异,使得每一个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及概括的方法等不尽相同,从而也决定了词语意义的民族性要素。形成所谓的“语言的世界图景”。[4]拿词汇意义来说,它的形成无不受到民族传统、以及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的制约。按照Saussuer的观点,词义是“被命名的事物或概念与名称本身的关系”(索绪尔,1980),而这种关系的形成无不浸透着人对现实的感受及经验。词的多义性就在于它是世界的象征符号,体现着人对现实世界的不同认识。词义的社会性表现在不同的民族之间,则体现为民族性,所以词义的民族性,实质上就是社会性的一种具体表现,社会群体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性,也必然在词义的约定上显现出来。某种语言的词义是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特定社会制度、经济形态、政治气候、时代背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均会对词义的形成施加影响,使其具有社会性。如:龙(dragon)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里邪恶凶残的dragon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封建社会,龙是帝王的象征,历代皇把自己称作“真龙天子”。时至今日,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诸如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生龙活虎等,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给人带来截然不同的联想。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因此,在我们审视作为文化的基础和能指符号的语言时,除了要认清语言的实践功能,还必须看到文化对语言的生成、发展及运用中巨大的影响。所以,语言与文化的关心是一种相互“交织”、“纠缠”的“共变关系”。在这种共变关系中,作为语言创造的动力和表达内容,文化理所当然地起着主导作用,影响并制约着语言的发展,从而是语言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第6篇

高中元宵节作文600字一今天是20XX年2月17日星期四,也是一年一度传统佳节——元宵节来临的日子。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学生处为我们组织了一场精彩的文化与美食盛宴——南海国际教育中心20XX元宵会。

下午三点半,老师和同学们在食堂四楼齐聚一堂,翘首以待,面前的餐桌上并排放满了各种食物材料。我们走到桌前就坐,随着学生处黎老师的一声令下,一场热火朝天的饺子、汤圆制作大赛拉开了序幕。好几个班的同学“提前”完成了任务,但又由于数目的偏差而被“拒收”——真可谓是“速度”不敌“数量”!

饺子终于下锅了!下一波的材料被同学们从厨房内端出,大家又开始埋头制作汤圆了。显然,汤圆没有饺子好包,只见无馅、无形、无质感的“三无”汤圆渐渐多了起来。在大家的手忙脚乱之中,煮好的饺子热腾腾地上桌了。尽管,煮好的饺子里出现了许多皮馅分离的“惨剧”,但大家还是很快乐地分享着这集体努力的成果!

最后,根据包饺子的速度、饺子的成相和场地卫生等评分标准,冠军由Year12C班夺得,Asa班和IGC班分列二三位。

高中元宵节作文600字二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正月十五,今天也是一个赏花灯的好时机。

我和李世纪、李世宇早早的就来到了灯会上,我们等啊,等啊!好不容易等到七点钟,花灯开放了,我们便蜂拥着去赏花灯。今年的花灯可多了,有“迪士尼乐园”、“斗牛”、“金童贺春”、“桃园三结义”、“空城计”……我最喜欢“十二生肖灯”了。关于十二生肖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传说玉皇大帝传来了: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让它们比赛游泳。规则是:谁先游到玉皇大帝身边,谁在十二生肖当中的位置就靠前。聪明的小老鼠知道自己的实力比较弱,就请求老牛说:“牛大伯,都说您爱帮助人,您帮我排名第一吧。”老牛说:“那就试试吧。”说着,小老鼠就蹿到了老牛的角上,快到岸时,小老鼠就从牛角上蹿了下来,,抢到了老牛的前面,果然小老鼠就得了个第一。老牛第二,老虎第三……

看着这迷人的花灯,想着这美丽的传说,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

高中元宵节作文600字三快乐的元宵节就要到了,在这寒风阵阵的冬天里,森林里决定举办一个元宵晚会。

在元宵节的前一天,演员绵羊小姐被森林大火烧去了一身洁白的卷毛。

就在关键时刻,聪名的猴子想了个极妙的办法,这时,绵羊小姐和元宵晚会会长才松了一口气。

这天晚上是个星光灿烂的夜晚,晚会开始了,只见绵羊穿着一套由五颜六色的蝴蝶翅膀拼成的时装。一只美丽的松鼠缠在脖子上就形成了围巾。两只萤火虫在绵羊小姐的耳朵上倒挂着就成了夜光耳环。两只蝴蝶立在一只用花朵编成的发卡上就成了蝴蝶发卡。在观众的欢呼中,绵羊小姐高歌一曲,让观众拍手叫好。接下来每个动物都吃到了美味的汤圆,又为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一份暖意。

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森林里能更生机勃勃。

高中元宵节作文600字四今天2月21日,是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是从唐代流传下来的。这一天月亮特别圆,要吃汤圆,汤圆又叫汤团,意思是团团圆圆。元宵节的活动也很多,有耍狮子、舞龙、踩高跷等。

今天晚上,月亮很圆,像一个大玉盘,高挂在夜空,又像一个精致的银盘。我和我的家人到市政府广场去看元宵晚会。还没到广场,只看见人群向四面八方涌来,黑压压的人群一眼望不到头,仿佛是一片人的海洋。广场上空不时地在放烟火,把夜空都照亮了。人们都发出啧啧不绝的惊叹声,孩子们更是高兴了,喜笑颜开,齐声叫着:“哇!”烟花的形状有很多,有圆形、爱心形等,五彩缤纷。有的像一条龙,笔直地窜起,直奔天空;有的像银条一样垂挂下来,十分壮观。广场上的花灯真漂亮呀,五颜六色,色彩十分明艳,有莲花灯、西瓜灯、兔子灯等。这些灯上总是有一些吉祥的成语,比如:吉祥如意、恭喜发财等。

第7篇

一、中西环境文化对比在英汉习语中的体现

生存环境一般是指一切自然、社会、自我的客观存在。中国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属于大陆文化,因为其位于地球上最辽阔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侧,俗称东亚大陆,地处北半球的温带一暖温带。封建政权的代号为“江山”,关于土木的成语更是数不胜数,比如安土重迁、挥金如土、土木形骸、土牛木马。还有关于石、树相关的词语,比如石城汤池、石缄金匮、树大根深、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而欧洲地处亚欧大陆西部,濒临大西洋,是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最为广泛的一个洲。

人们经常要与恶劣的海洋气候相抗争,在这种与自然气候相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与海洋相关的英语习语。例如:Asmoothseanevermadeaskillfulmariner.(平静的海洋练不出熟练的水手。)Adropintheocean(沧海一粟)Plainsailing(一帆风顺)Allatsea(不知所措)Betweenthedevilanddeepsea(进退两难)在历史上,英国的航海业十分发达。在捕鱼业发展中,自然也产生了许多与鱼,船相关的习语。比如:Thebestfishswimnearthebottom.(好鱼常在水底游。)Gotothesea,ifyouwouldfishwell.(不入虎穴,焉得虎子。)Itisasillyfishthatiscaughttwicewiththesamebait(.智者不上两次当。)

Letanother’sshipwreckbeyourseamark.(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在谈到气候影响语言表达时,就不得不再次提到翻译界非常有名的东西风之争了。东风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春的代表,春的化身,往往含有褒义。然而到了欧洲大陆,到了英国,东风则从内陆吹来,寒冷凛冽,象征着荒凉。在中国的习语中,人们这样表达东风“:东风报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在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则是用来讴歌西风送春的“:O,Wind,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查尔斯•狄更斯曾这样写到东风:howmanywintershaveIseenhimstandingblue-nosedinthesnowandeastwind?(在许多冬日里,我都看见他,鼻子冻得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中。)

二、中西动物文化对比在英汉习语中的体现

中华民族最核心的是农耕文化,而在长期侵染在农耕文化下的人们对农耕文化中的牛是充满尊敬和赞赏的。耕牛象征勤劳,耕牛精神便是指任劳任怨的吃苦精神。比如“俯首甘为孺子牛”“、老牛亦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而中世纪的英国是用马耕田,所以在英国文化中,马是人们用来指代勤劳、吃苦耐劳精神的。有关于马的习语有Arunninghorseneedsnospur.(奔马无须鞭策。).Lockthebarndoorafterthehorseisstolen.(失马之后锁马厩。又译:亡羊补牢。)在对中西动物文化进行对比之时,又不能不提到很有代表性的狗。在中国,狗的形象是恶劣、奴性、卑贱的。比如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喜欢将狗当做陪伴他们的好朋友,甚至将狗当做家人一般。有关dog的习语有Everydoghashisday(.人人都有得意时。)Iftheolddogbarks,hegivesthecounsel(.老狗叫,是忠告。),Heisaluckydog(.他是个幸运儿。)对待像蝙蝠这样的动物时,人们的观点也有不同,在中国蝙蝠是好运的象征,蝠与福同音。但是在西方,蝙蝠有贬义,是西方传说中的一种丑陋、邪恶的动物。比如Blindasabat(有眼无珠),crazyasabat(精神失常),havebatsinthebelfry(异想天开),等等。

三、中西色彩文化对比在英汉习语中的体现

中国视红色为最喜庆吉祥的颜色。在喜庆日,挂的是红色打灯笼,贴的是红色对联,福寿喜字都是红色彩纸剪贴。红色还代表赢利,经商的人希望开门红,有红利。但是在西方,红色代表的是暴力、流血和赤字。比如inthered(亏损),redrevenge(血腥复仇),aredbattle(血战),paintthetownred(狂饮,胡闹)。中国人认为白色是倒霉、晦气的颜色。古往今来,披麻戴孝丧事上,家人穿的是白色的孝服,举办的丧事称为“白事”。如果在战争中失败,投降的一方要打出“白旗”求饶,愚蠢的人被称为“’,此外,还有毫无成果的“白忙一场”。而在西方,白色是纯洁,美好的象征。天使的翅膀是白色的,代表纯真无邪的心灵(whitesoul),美丽的新娘会穿洁白的婚纱,代表高贵典雅(whitewedding),白色还象征着正直,幸运和无害。比如:whitespiri(t正直的精神),whiteday(吉日),等等。

四、中西价值观对比在英汉习语中的体现

当人们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时,人们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中国是大陆文化,以农业经济为基础,所以中国人养成了坚持、扎实但又保守缺乏冒险的价值观点。如“功夫不负有心人,铁杵磨成针”、“小心驶得万年船、忍字家中宝、枪打出头鸟”。但在西方文化中,天人是对立的,他们更喜欢通过斗争而战胜自然,因而形成了大胆冒险的价值观。比如:Moneyisnoteverything,butwithoutmoney,everythingisnothing.(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Wealthmakesworship.(财富能使人拜倒。)在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时,从语言中的习语出发,了解习语背后隐含的文化涵义,从而进行对比研究进而发现两者不同的原因,找出差异的来源和背景,再返过来重新理解中西方的文化;从不同方面的英汉习语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窥见整个中西文化对比的大形态,起到了中西文化对比应有的作用。

作者:刘文君单位: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第8篇

【关键词】龙 中国 日本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77-02

一 前言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在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都有交流和往来,而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国也向日本传送了很多优秀的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同时,日本也从中国传承了很多优秀的文明。在这其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龙”就是其中一例,那么“龙”这种文化传承到了邻国日本后,有没有发生变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本龙与中国龙是最初的直系亲属关系呢,抑或是演变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另一种文化?本文将就此进行剖析和阐述。

二 中国龙和日本龙的渊源

1.中国龙的起源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具有蛇身、骆驼头、兔子眼、鹿角、牛耳、蜃腹、鲤鱼鳞、鹰爪、虎掌。龙具备了9种兽类的特征,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在早期,古人对大自然的现象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于是创造出了“龙”这个图腾形象,希望自己的民族能像龙那样拥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

从文字资料看,中国的古书如《诗经》、《周易》、《左传》等都有关于龙的描写。从考古资料看,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在那里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这条龙的发现,把中国人崇拜龙的历史推到了8000年前。据此,可以说,龙的产生应该是在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

2.日本龙的起源

日本龙虽然名字被称为日本龙,但是并非由日本自己创造的,而是在东汉年间经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日本的龙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大部分带有从中国大陆传去的痕迹。在日本,龙主要被分为三种。一为出现在空中、喷云吐雾的龙,这一形象主要来源于白龙马。为纪念白马驮经,中国在洛阳建造了白马寺。日本则根据小白龙被如来佛祖封为八部天龙的故事建造了白龙寺。二是出现在江河湖海里的龙,这种龙更接近于蛇的形象,即多头大蛇或龙头蛇神。受中国古籍《山海经》和《西游记》的影响,日本各地都有与九头龙有渊源的地名和神社。这样的九头龙被视为水神、祈雨之神。三是在陆地上的龙,这种龙在陆地上会变成小蛇的形状。这种形象主要受中国神话故事《白蛇传》的影响,他们很有人情味,经常和人类结婚生子繁衍后代,一起喝酒吃饭。虽然这三种龙都源于中国,但并不等于说日本龙就是中国龙的翻版,而是加入了大量的日本文化色彩的创作元素,变成人的时候也变成日本人的脸谱和装束,使日本龙的形象不断创新。

三 中国龙和日本龙的比较

1.文字

甲骨文中的“龙”字为兽首蛇身之状,头顶着一个表示刀状器的“辛”字符号。甲骨文“龙”字有形有声,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其一,兽以狰狞威猛著称,尤其是长有獠牙巨齿的猛兽;层状闪电照亮云团时呈面状,与兽的面部相似,图中的兽首龙尤其着力刻画出牙齿,给人以苍天发怒的震撼力。其二,蛇的身体呈条形,闪电也呈条形。其三,蛇行走婉转曲折,闪电同样婉转曲折。其四,蛇隐蔽在阴暗的地方,现身突然;条形闪电隐身阴暗浓密的云层之中,现身更加突然。其五,蛇多剧毒,一击便会致人命,非常恐怖;条形闪电同样极具威慑力,闪电过后的雷声更加令人胆战心惊。人们见到猛兽或蛇时无不感到恐惧。甲骨文中用兽和蛇来形容龙,表示它是一种令人恐怖、令人敬畏的神秘力量。在甲古文中,“辛”字符号表示“被驱使”之意。甲骨文“龙”表示这是一种被驱使的力量,驱使它的是天,是古人心目中的最高神灵。有意思的是,在远古的神话传说中,龙确实被人驱使,如帮助大禹治水的应龙。天驱使龙干什么呢,自然就是古人所渴望的“兴云布雨”。所以,甲骨文“龙”表示这样的一个概念:其一,它供天驱使;其二,它的声音是隆隆之声;其三,它的形象是闪电,头像兽类,身躯像蛇,隐身在云团之中;其四,它的工具是云团;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撒雨水。而现在所使用的“”的简体字“龙”,是来源于繁体字的右边象形部分的变形,其代表的意义和使用方法与繁体字的“”并无不同。

而日本则通常以“”这个汉字来表示龙,而“”这个字其实也是从古代中国传过去的。不过中文繁体的“”在日本也有存留。指动物时通常用“”这个汉字,而在人名中出现时则有可能使用“”这个汉字。

例:恐画下り首蛟

今西神田伯井上

2.颜色

从各种龙的故事和传说来看,中国龙的颜色较多:有黄龙、白龙、银白龙、赤龙、赤斑龙、黑龙、青龙、金龙、黑龙白花、五色龙等。从色系上来看,龙的颜色大致可分为三种,蓝色系:从深蓝到银色到珍珠母色。红色系:从红铜色到深红色到红黑色。绿色系:包括绿色、黄色、淡绿色、金色甚至深褐色。一条龙通常都不是单一的颜色,它的鳞片总会有一种色系里的几种颜色,同时又有金属光泽,所以很难辨认。简单地说:中国龙可以分为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其中,青龙主要表现龙的凶猛、威严;赤色传说为神仙所乘,也泛指皇帝、太阳;白色主要指在《西游记》作品中出现的保护唐三藏去西天取经的龙宫三太子小白龙,所以主要是正直、纯洁的代表;黑色则给人以邪恶的感觉,通常是恶势力的代表;黄色由于对应易经中所提到的“西东北南中”的中,因此通常是代表皇家的颜色。

在日本,龙也有多种颜色,不过因为融合了日本本国的文化因素,所以龙的颜色取向也会与中国有所不同。日本人一般喜欢白色,因为白色代表了善良、纯洁;而不太喜欢绚丽的颜色,所以在日本出现的龙的颜色大多为白色或粉色、红色、绿色、蓝色等比较传统的颜色。当然如果是表现邪恶势力的时候,也会采用青色、黑色这类的颜色。

3.龙与国家

在中国通常都有龙生九子的说法。龙之一子,好牢狱,主战争;龙之二子,善奔跑,喜食人类;龙之三子,喜欢烟火,一般被装饰在香炉;龙之四子,样子像麒麟,是吉祥的象征;龙之五子,生性好游泳;龙之六子,好爬望;龙之七子,爱争斗厮杀,为凶兽;龙之八子,面目狰狞,好恐吓他人;龙之九子,好财宝,为吉祥物。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指龙恰好生了九个孩子,而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表示极多,代表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用来描述龙子。而后在中国出现用“九州”代指中国的说法,与龙的九子也有莫大的渊源。

在公元712年出版的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历史书《古事记》和公元720年出版的日本最古老的敕选历史书《日本书记》中,都记载了日本神话中最大最强的八娱大蛇。该蛇八头八尾,身体巨大,活像八个山谷和八座高峰。它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还能变成宝珠、锡杖、水瓶出现在湖面上。很多地方都有祭祀它的神社。它每年都要吃人,还喜爱喝酒。后来被天照大神的弟弟灌醉斩杀,还从蛇尾发现一把神剑,用它创造了州,就是现在的日本。

4.龙与熟语

在中国与龙相关的成语,如:(1)生龙活虎:活泼壮勇的姿态。(2)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3)卧虎藏龙:比喻人才多而杰出。(4)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成大器。(5)龙吟虎啸:指龙虎的叫啸,形容声音非常雄壮嘹亮。

在日本主要有:(1)はにい、は虎にう:指必有贤臣帮助天子。(2)のを得る如し:指英雄得到机会施展抱负。(3)のヒゲをがねらう:指不自量力。(4)は一寸にして天のあり:指天生异禀的人从小就与众不同。

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中国或者日本,与“龙”相关的熟语、成语,包括诗词都有很多,而且在使用的时候,也可以看出两国都有相似的地方,主要着眼于龙的威猛以及能量。

5.龙的内涵

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在古代传说中,龙曾帮助皇帝出征,而且龙本身也是多种动物的融合和自然现象的融合,所以龙的精神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也是与天和谐的精神。神话中的大禹是从父亲腹中蹦出的一条虬龙,他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治水、谋福利,所以龙的精神也是造福人类的精神。龙是水神,又是天神,不管是在水中还是在天上,要行得快,飞得高,都要精神抖擞,奋力开拓,全速前进。因此,龙的精神,就是指奋发开拓的精神。

日本龙的本来面目是栖息于深山大泽,管理着水源的蛇,在土中冬眠和脱皮,代表着死亡和新生,象征着轮回和永恒。它根据中国阴阳五行说,把本地的蛇和中国的龙结合起来,融入神道思想,创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龙神,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农田之神、水神、海神、山神、婚姻神,能呼风唤雨,左右农民生活,多数性格柔和,乐于助人,对人类充满善意,与人友好相处,给人类带来恩惠。但同时它还兼有蛇的性格,会给人带来灾难,甚至变成蛇妖危害人类。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龙和日本龙在本源上可以说大概是一致的,只是在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又加入了自己文化所特有的元素,比如服饰、装扮、蛇的融合等。这样,就使得中国龙在传入日本后逐渐发生演变,最后变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龙。中国龙基本上是威严、大气、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的精神的代表。而日本龙由于有蛇这个形象的融入,因此是友好、和蔼的代表,也是邪恶、祸害的代表。以后在遇到日本龙和中国龙的概念的时候,需特别留意此点。

参考文献

[1]邢永凤.中国龙与西方龙的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21~27

第9篇

论文关键词:电影名;翻译;接受美学;视域融合

中国是一个翻译大国,翻译在中国文化史上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中国译坛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第五次翻译,自此,中国的翻译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翻译的作品数量之多,涉及的领域之广,为前四次所不及。其中,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被大量译介。电影的翻译事关文化交流,而其中电影名的翻译尤为重要从商业上说,好的片名会吸引观众,提高票房收入;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翻译体现了中外文化的对话。本文欲运用接受美学的观点把观众的接受与欣赏纳入视野,对电影名的翻译进行研究。

一、接受美学

(一)接受美学的源起和发展

接受美学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标志是联邦德国的康斯坦泽大学学者伊塞尔(WolfgangIser)和尧斯(HansRobertJauss)建立的文本接受理论和文学史理论。其哲学基础是现象学文学理论,尤其是罗蔓·英伽登的阅读理论,以及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现代哲学阐释学理论。接受美学是对西方作者中心和文本中心文学批评理论的反拨。

接受美学审视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这对于当时的主流文学批评理论来说是相当新的发展。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认为现代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沉迷于作者中心的阶段,包括浪漫主义和19世纪的文学理论;完全专注于文本的第二阶段,如新批评;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中心向读者的明显转向。令人惊异的是,在作者、文本和读者中,读者的地位和作用总是被忽略,然而没有读者的阅读,文学文本只能束之高阁,从而丧失了存在的意义,读者的阅读过程正是文本显意的过程。因此,文学的发生,读者和作者一样至关重要。

接受美学一经提出,很快成为席卷欧洲的主流文学批评理论,且其影响深远,使之迅速波及全世界。

(二)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意义

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接受美学代表着研究重心向读者的转移。因此接受美学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在于,译者应该更多地关注读者以及读者的接受与欣赏。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尧斯从文学史的角度建立他的文学接受理论,这一理论更多地接受了现代哲学阐释学的影响。海德格尔以存在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为出发点看待阐释活动,认为主体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文本的解释,总是基于其“先结构”。伽达默尔系统地发展了海德格尔的思想,回答了“理解与阐释”问题,认为对于过去文本的理解就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并提出了历史视界和个人视界的概念。“个人视界”是由阐释者自身的“成见”出发形成的对作品的预想和前理解;“历史视界”则是指文本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构成的一种现存的连续性,包括不同时期人们对文本所作的一系列阐释,两个视界的融合则达成了理解。尧斯吸收了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理论思想,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他认为不同的读者由于其以往的阅读经验和际遇的不同而对同一作品形成了不同的期待视野;不同时代的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总是在该时代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发生的,不同时代的读者的期待视野的变迁,导致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阐释和理解的差异。

二、电影名翻译常用策略

(一)直译

对原文中意思明确且译文又有直接对应的片名往往采用直译的方法。如:AWalkintheClouds译为《云中漫步》,TheGodFather译为《教父》,Loveatfirstsight译为《一见钟情》,《卧虎藏龙》译为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RainMan译为《雨人》,SavingPrivateRyan,译为《拯救大兵瑞恩》,TheSilenceoftheLambs译为《沉默的羔羊》。

(二)音译

除了直译以外,还有音译。英语小说和电影等作品往往喜欢用主人公的姓名和故事发生的地名作为题目,而人物姓名和地名作为专有名词我们一般采取音译的方法。“所谓的音译就是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形式(如音节、字母和单词)。音译代表了翻译的一个极端,另一极端即是意译。所有严格意义上的翻译都介于这两极之间。因此,音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因为其目的就是保留形式而非意义。音译一般不用于整个篇章的翻译。但在翻译某些具有地方或历史色彩的词时,或某些译语中缺少对应的表达词语时,才采用音译。”例如JaneEyere译为《简爱》,Tess译为《苔丝》,RomeoandJuliet译为《罗密欧与朱丽叶》,Casablanca译为《卡萨布兰卡》,Titanic译为《泰坦尼克》等等。

(三)意译

《翻译学词典》认为意译更关注如何使译文读起来更自然,而不是一味地保留原语的措词不变。电影名翻译中所采用的意译大致可以归纳为5种情形。

1.套用译语典故。典故作为语言和文化中的精华往往是独一无二的,并且人们耳熟能详,因此,翻译电影名时,如译者套用译语中的典故,无疑会让译语观众倍感亲切。例如ForrestGump被译作《阿甘正传》,Lolita被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就是运用汉语典故。《梁山伯与祝英台》译为ChineseRomeoandJu-liet,《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译为ChineseOdyssey:Pandora’SBox,《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译为ChineseOdyssey2:Cinderella则是套用英语典故。

2.用译语文化归化。在翻译中,译者用译语文化归化原语。如Spider译为《蜘蛛侠》,就是用译语文化去归化原文,令人联想起汉语武侠小说中的刀光剑影。

3.概括原语电影的大意。译者撇开原电影名,而在译名中概括了电影的内容大意。例如,FreakyFriday译为《辣妈辣妹》;Ghost译为《人鬼情未了》,《甲方乙方》译为DreamFactory;《花样年华》译为IntheMoodforLove;《漂亮妈妈》译为Break—ingtheSilence;《回家过年》译为SeventeneYears;《有话好好说》译为KeepCool;《大款》译为TheFuneralofFamousStar。

4.运用汉语成语或四字格。汉语是一种声调语,强调四声八调,这样的音韵特点决定了汉语中有很多成语和四字格的表达。运用成语和四字格往往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因此成语或四字格的运用成为汉语的行文特点。译者在英语电影的汉译中往往喜欢运用成语或四字格使得译文更地道、更容易为汉语观众接受。例如TopGun译为《壮志凌云》,Matrix译为《黑客帝国》,Charles’sAngle译为《霹雳娇娃》,Gonewiththeiwnd译为《乱世佳人》。

5.去掉原语文化。由于直译原语存在文化的障碍,译者在译文中甚至采用去掉原语文化的办法,以避开难点,迎合译人语读者。如《霸王别姬》译为FarewelltoMyConcubine;《唐伯虎点秋香》译为FIirtingScholar;《红色恋人》译为ATimetORe~emr。

三、读者的期待视野

尧斯吸取伽达默尔的思想,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置于其历史的视界中。所谓历史视界就是文本产生的文化语境,然后探索不断变化的文化语境以及读者的不断改变的个人视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对文学文本意义的探索,不在于作者,而在于读者的历史性的接受,文学作品本身的意义不是恒定不变、一劳永逸的。理解本身改变了文本并且文化传统本身依赖于它们被接受的历史视野的变化而变化。

期待视野认为毫无疑问,文本作品的生命力依赖于读者,没有读者的参与,作品的生命无以延续。目标读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文学作品,相反,他们在解读作品时发挥了主体性,从而创造了文本。事实上,在读者阅读文本之前,他们有着自己的“前理解”,即世界观、社会经验和一定的美学标准,即“期待视野”。这是接受美学的重要原则。

读者的阅读经验构成了期待视野,另一方面,期待视野能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当读者理解并接受某一作品中的文化时,他们也就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这也构成了他们的“视野的变化”,读者视野的变化也会影响译者翻译作品时所采取的策略。译文要被译语读者接受,译者必须研究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而读者的期待视野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的,因此,接受美学是发展的理论,而译者的翻译活动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电影名的翻译跟文本作品的翻译一样,泽者应该研究观众的接受,即其期待视野,并且要考虑到观众的视野的时代变化。例如,中国电影《卧虎藏龙》被直译为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就是一例。在英语国家,虎和狮象征着勇敢和威仪。如,lion—hearted一词意为“勇敢”,而在中国,虎被认为是威严、权力,龙则代表着吉祥和威仪、权力。虎和龙是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象,因此,藏龙、卧虎在中文中是褒义的。

众所周知,英语中“dragon”被认为是一种可怕的动物。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dragon”词条的解释:“dragon(instories)alargefierceanimalwithwingsandalongtail,thatcanbreatheoutfire”。传统中的龙,如在英国7世纪的著名史诗Beowulf中所描写的dragon就是一个无恶不作的mol—ster。因此在西方文化中,龙并不受欢迎,在英语中,CrouchingTiger是褒义,而“HiddenDragon”则为贬义。因此,按照传统,英文片名译为CrouchingTigerHiddenrDagon是不能传达原作品的文化内容的,也许还会引起误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地位不断提高,加上这2O多年的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已是今非昔比,“龙”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意味着威仪、权力和吉祥,这早已为西方人所了解。因此,西方读者的“视野”已不同于几十年前传统的看法,而是发生了很大的变迁。正如这20多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见面已经习惯说“你好”,至于“你吃饭了吗?”那已是老话了。因此,《卧虎藏龙》直译为CrouchingTigerHiddenrDagon英语观众听起来尽管不地道,但这样的带着“中国情调”的电影名不但不会引起西方观众的误解,反倒因其带着东方的色彩而实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中,并不是被西方话语所消解,相反,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得到了彰显。

一些英语电影以故事的主人公姓名和故事发生的地点作为片名。而中国的文学作品,如电影、故事的题目喜欢用词或词组来归纳主旨让人一看就知道这部作品的内容大意。如果译者用音译的方法翻译此类片名,则相当于“不译”。其效果一般是不会太好。大多数中国人也不能接受此类翻译。因此在翻译这一类作品时,考虑到汉语观众的习惯,可以采用归纳主旨的方式来翻译。如OliverTiwst译为《奥列弗退斯特》,由于音节太长,跟汉语读者的欣赏差异太大,很难为汉语观众所接受,因而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自生自灭;相反,译为《雾都孤儿》,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雾都(伦敦),又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这样的翻译因符合汉语观众的审美期待而被接受并流传下来。这样,译文视界和汉语读者的个人视界就融合起来。

但是,音译的方法是否都会因为不符合汉语观众的传统审美期待,而不予采用呢?接受美学的一个原则是,观众是能动的接受者,是可以培养和教育的,接受者的欣赏和趣味是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不断地变迁的。如《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翻译,是先有同名小说、戏剧作品的翻译。而这些作品的翻译早已被汉语读者所接受。因此在同名电影翻译成汉语的时候不必另起炉灶。相信在这些小说、戏剧被音译之初,汉语观众也有一个由排斥、熟悉、接受到习以为常的过程。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接受者的接受过程就是一个视界不断改变的过程。因此采用音译这种“不译”的方式翻译作品名给汉语观众打开了另一扇窗子,让他们学会以别样的方式来看待不同于自己传统的语言和文化。无疑,这样的翻译对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四、翻译的困境:异质文化的缺失

归化翻译(Domestication)是美国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用来指弱势文化的作品被译介入英美强势文化国家时,译者所采取的一种透明、流利、无翻译痕迹亦即译者隐身的策略。这样的翻译策略弱化了外语文本对于译语读者的陌生感和疏离感。韦努蒂追溯他所运用的“归化”这一概念至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关于翻译的概念——“尽可能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靠近读者”。在上文归纳的电影名的翻译方法中,套用译语典故就属于采用透明通顺、完全消除差异性的策略。

地道翻译法(Idiomatictranslation)是Beekman&Callow用来阐述《圣经》翻译的策略,后来被Larson更多地使用来指旨在使译文读起来尽可能自然的一种翻译策略。跟奈达的“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相似,它强调译文对译语读者产生的影响要如同原文对其读者产生的影响一样。因此地道翻译法可以定义为:和原语有相同的意义,但是以自然的译语的形式来表达的翻译。这种翻译方法注重的是意义,向译语读者传达原文的内容,而且在表达的形式上力求使译文读起来更象是用译语写就的文本而不是翻译。这一类翻译最典型的要数运用汉语成语或四字格中所列。

“概括原语电影的大意”的译法,“去掉原语文化”的译法,均属于拟译(Adaption/Iimtation)。所谓的拟译,根据《翻译学词典》属于意译的一种,主要指译者为了使原文更适合于特定的读者或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对原文作了相当大的改动。奈达曾把这种翻译策略等同于“文化翻译”(CulturalTranslation),认为这种拟译不能视作忠实,而Rado则干脆把它归为“伪翻译”(Pseudotranslation)。

不管是归化还是地道翻译法,或是拟译法,原电影名经过翻译后,已经看不到原名的痕迹,而更接近于译语的表达,或摒弃译语的文化。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翻译的困境。但这种无差异的翻译策略客观上遮蔽了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以《梁山伯与祝英台》译为C^ineseRomeoandJuliet为例,就是套用莎士比亚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虽然同为男女爱情悲剧,而且在各自的文化中都非常有名,但除此契合之外,作品所反映的主题不同,所表现的方法不同,更重要的是它们产生的语境不同,它们在各自的文化中都有不可替代性。这种归化翻译反而可能会误导西方观众,用韦努蒂的话来说就是助长了西方的民族中心主义。在这种侵略性的单语独自、排斥差异、边缘化异族文化和弱势文化的思想指导下,译者不露痕迹地在译文中刻写下本民族的价值观,“从而向译语读者提供了在文化他者中认同自己的文化的自恋的经验”。我们不禁怀疑:译者是否在推销这样的概念:《罗密欧与朱丽叶》具有普世性。

至于ForrestGump被译作《阿甘正传》,Lolita被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也算是运用汉语典故的一种地道翻译法。对于前者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鲁迅的《阿Q正传》,这部作品除了有文字的形式,还被拍成了电影,国人耳熟能详。《阿甘正传》这一译文既取了Gump的音,又把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小人物“ForrestGump”的人生际遇的传记色彩给表明了,比音译为《福雷斯特·甘普》的“不译”不失为佳译,但《阿甘正传》太中国化了,怎么也不能让人把它和获得1995年6项奥斯卡奖的美国大片联系起来,相反它的名字很象港台的搞笑片。而《一树梨花压海棠》的译文则更是离谱,虽然令人“喜出望外”,并且典出坡的一首凋侃老夫配少妻的诗,“既融人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含蓄贴切地体现了剧情”。撇开别的不说,熟悉苏轼和张先的文坛趣话和那首调侃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只限于少数的知识精英,因此“一树梨花压海棠”指的是老少婚配恐怕只有译者自己孤芳自赏了。这样的翻译既偏离原文又让观众搜肠刮肚甚至一头钻进故纸堆里也摸不到门,何以达成视域融合?

五、文化传播与接受:标举差异,保持文化多样性

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特殊载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电影而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在电影名的翻译中得到体现。译者应肩负起传播异质文化的任务,同时研究接受者的视界,在翻译中敢于标举差异,从而促进跨文明的异质文化的对话。一种文化必须敞开胸襟,接受异族文化的精华,才能保持活力,使自己屹立于世界民族和文化之林。我国翻译史上佛经翻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始于东汉延至宋朝的历时一千多年的佛经翻译大潮中,中国文化在佛教的冲击下,几乎被边缘化,以至于当时的一些学者如韩愈奋起反抗佛教文化,但中国文化由于以开放的胸襟吸收外来的文化,因此还是经受住了佛教文化的洗礼,结果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并没有为佛教所吞没,反而是兼收并蓄,促成了儒道释三足鼎立的新的文化格局的形成。

其实,好的翻译无异于向观众开启了通向异域文化的视角,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包容文化他者,而不是采用文化大棒打压弱势文化。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正如生物多样性一样,需要一个和谐共生的环境。文化的多样性,不是一语独自,而是杂语共生,和而不同。我们倡导的是各种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平等注视和对话。翻译被认为是文化冲突的场所,在这样的文化碰撞中,我们采用的策略是什么?是妄自菲薄,向西方民族中心主义者缴械投降,还是高举差异的大旗,坚守自己文化的阵地?是夜郎自大,“我的祖上比你阔多了”的阿Q精神,还是视异质文明如当年打破国门几令亡族灭种的坚船利炮?在保留文化多样性的呼吁声中,我们该如何作为,这确实是值得深思的。

在对人类未来文化前景的描绘上,以赛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理论给我们以启示,明确坚持“多元文化主义”:文化是多元并存的,它们之间只有差异,没有等级;要倡导一种交流对话和多元共生的文化。

第10篇

作者简介:范能船(1938― ),男,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

摘 要 姜尚现象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智慧”、“尚贤”、“平安”、“长寿”成为其主要的文化符号。本文认为,可从建设姜尚文化知识库、建设人文景观体系、展示姜尚文化主要符号、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旅游文化产业效益等方面入手来提升常熟尚湖旅游的水准。

关键词 姜尚;符号;旅游文化;常熟尚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5(2006)―05―0040―03

姜尚是我国的历史人物,他不仅对我国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更是影响深远。从族源上看,姜尚文化产生于老官台文化时期,即距今7000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为炎帝、神农时代。从文化渊源上看,姜尚文化继承发展了“简周礼,因民俗,重工商”的文化传统。从文化形态上看,姜尚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帝王言行、重大的事件、重要历史典籍都了如指掌,是一个时代的文化集大成者。从文化的成果上看,姜尚文化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付诸实践,并且卓有成效。他做周文王的国相,帮助周文王整顿政治、军事、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征服各部族,开拓疆土。姜尚的功勋在《尚书》、《诗经》、《逸周书》、《史记》、《竹书纪年》等古籍中都有记载,还被作为文学创作题材写入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更以典故、成语、歇后语等形式流传于民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或的组成部分。

常熟尚湖有幸与这份文化遗产结下不解之缘。尚湖已有较好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业态,营建了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开展许多有成效的旅游促销,并已取得了初步的业绩。如何进一步提升尚湖的旅游文化内涵?如何提升旅游文化产业的水平?本文认为,应充分挖掘、利用姜尚文化的符号,努力创新和发展尚湖旅游的文化产业。

一、姜尚文化的主要符号

散落在各处的姜尚的历史遗迹、在历史典籍中关于姜尚的记叙与描述、在神魔小说中关于姜尚卓越功勋的种种描写、在民间广泛传播的关于姜尚的故事、在民间关于姜尚文化的生动活泼语言的表述等,构成姜尚文化符号的厚实素材。可供研究和利用的姜尚文化的主要符号有:

1.智慧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盛赞姜尚:“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琊,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史记.1513页)自司马迁至今,人们赞扬最多的是姜尚的智慧,姜尚成了智慧的代名词。周文王见姜尚就为其智慧所倾倒:“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悦,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之久也’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史记.1477―1478页)。“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史记.1479页)。后世最为赞美的便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说“朕闻溪叟,一钓而与周公八百之基”(隋唐演义.第二十回);说“太公一钓,享国千秋”(孔尚仁.桃花扇.第十五出);说“太公直钓钓国”(罗隐.题硒溪垂钓图诗)“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钓钓国更谁知”;说“大钓本无钩”(苏轼.壬寅二月有诏作诗五百言)。更有以“太公钓”、“吕钓”、“渭钓”、“子牙垂钓”、“蹯溪钓”、“渭滨垂钓”、“钓周”、“钓渭”、“垂钓硒溪”、“大钓无钩”、“直钓钓国”、“蹯溪直钓”、“直钩鱼”、“渭滨叟”、“渭上叟”、“渭叟”、“硒溪姜叟”、“硒溪叟”、“硒溪老”、“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子牙钓鱼,稳坐钓鱼台”、“姜太公说相声,神聊”等语言歌颂姜尚高超的智慧。

2.尚贤

周文王在渭水之阳遇之而大悦,并“载与俱归,立为师”(史记.1478页)。周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续业”(史记.120页)。又据《周本纪》记载周武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127页),可见姜太公文化与尚贤、纳贤、举贤是密不可分的。在这里“千里马”与“伯乐”是相辅相成、共生共荣的。周文王不因为姜尚年老而不尚、不纳、不举,周武王不因为姜尚是前朝国师而避嫌、遗弃。这种尚贤、纳贤、举贤之风,既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也是知识分子历来所推崇和渴望的。如唐人张九龄《骊山下逍遥公旧居游集》诗感叹:“岂与硒溪老,崛起周太师!”文及翁《贺新郎,西湖》词也感叹:“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硒溪未遇,傅岩未起。”唐人李白《梁甫吟》诗抒发“钓?胃之遇”:“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姜尚因尚贤、纳贤、举贤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周文王、周武王搭建的舞台上演出一出又一出的精彩的剧目,这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展示得十分具体生动。

3.平安

“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已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平安语”。这是因为姜尚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建国、治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特别是他帮助周武王伐纣,消灭商朝,建立奇功,封于齐地,成为齐国的开国之君。姜尚在民众心目中是一位神通广大、能除妖祛邪、拔除百病、福佑天下的神,只要有姜太公在就平安无事。因此“平安”又成为姜尚文化符号。有一个词组叫“太公筹”道出了姜太公之所以能保障平安,是因为胸怀韬略。古代兵书《太公六韬》托名姜太公所著,记周文王、周武王问太公兵战之事。六韬是指文、武、龙、虎、豹、犬。其中有《豹韬篇》,“太公筹”即借此,后人常以“太公筹”咏有韬略而化险为夷。姜尚除妖祛邪、拔除百病、福佑天下的故事,较多表现在《武王伐纣平话》和《封神演义》两部书中,特别是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记载有姜太公的许多故事。

4.长寿

长寿是“福”的标志和象征,也是“平安”的最好佐证。姜尚从韬光养晦到被提拔使用,从镇妖祛魔到封为齐君,其人生光辉全在老年时期,因此“长寿”成为姜尚文化的重要内容。据《荀子・君道》所述,周文王举用姜尚时,“夫人行年七十有二,然而齿坠矣”。周文王在位计50年,周武王十三年(一说十一年)伐纣的牧野之战时,姜尚已90高龄的老人了。据《竹书纪年》记载,姜尚卒于康王六年,加上武王和康王之间的周成王在位37年,周武王卒于牧野之战后二年,如此计算,姜尚的年寿是140岁左右。据《楚辞・九辩》所咏,“太公九十而显荣兮”,即姜尚遇周文王时已是九十高龄,如此推算,姜尚的年寿在160岁左右。顾颉刚著《太公望年寿》一文认为,古文献记载中的姜尚年寿,皆为战国时齐国游士的无稽妄谈。实际上“太公”原意为“老太爷”。按顾先生的推算,姜尚年寿为80余岁。就按此计算,在古代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姜太公也不失为一个长寿者, 长寿作为姜尚文化的符号也是可靠的。

二、尚湖旅游的提升

尚湖旅游已奠定了基础,并有很大的发展。尚湖旅游开发也确有不少优势,但尚湖旅游也存在某些不足,例如文化内涵缺乏挖掘,缺乏文化产品,缺乏文化产业,更缺乏创新性文化产业。所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要在竞争中取胜,就要不失时机地自主创新,不失时机地提升尚湖旅游的竞争水平,关键是充分展示姜尚文化的主要符号。

1.建设姜尚文化知识库

根据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例如韩国,提升和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建设一个全面、系统、完整、可靠的文化数据库。这样做,一便于民众和旅游者查阅姜尚文化知识(或触摸);二便于回答各种关于姜尚文化的咨询;三为旅游策划者、决策者、规划者、开发者提供姜尚文化的可靠知识;四为旅游经营管理者提供学习和工作的关于姜尚文化的知识;五为作家、艺术家、影视创作者、动漫创作者、游戏创作者提供关于姜尚文化的素材;六为尚湖旅游的宣传促销提供知识。姜尚文化知识库的建设可以以古籍为基础,例如《诗经》、《楚辞》、《尚书》、《逸周书》、《史记》、《荀子》、《竹书纪年》、《六韬》、《武王伐纣平话》、《封神演义》等,同时可以广泛收集民间传说,形成全国首个姜尚文化知识库,以提升尚湖旅游的文化竞争力。姜尚文化知识库的建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网站、触摸屏、光盘、书籍等。

2.建设完整的人文景观体系

尚湖的生态景观体系初具规模,但人文景观体系还与具有悠久而丰富的姜尚历史文化内涵的名胜地是不相匹配。应按照“智慧”、“尚贤”、“平安”、“长寿”等姜尚文化的主要符号,建设完整的人文景观体系。完整的人文景观体系的建设应贯彻这样的原则:一是人文景观与生态景观结合;二是历史与时尚融合;三是静和动结合;四是与参与性活动结合(如体育、娱乐、节庆、会展);五是可观可视可听;六是多种表现形式结合(如雕塑、影视、表演、活动等)。建议在“智慧区”,以“姜太公钓鱼”为主题,显示姜尚“渭水钓鱼”的历史题材,又根据不同年龄举行不同的活动,以增强旅游吸引力。“姜太公钓鱼”是姜尚文化的核心,钓鱼又是一项老少咸宜的体育娱乐活动,有利于健身养性益志,增智,可以使旅游者动起来、乐起来。在“尚贤区”运用视觉艺术手段展示姜尚一生的功业。可用影视、动漫、游戏展示,改变仅仅依靠雕塑展示的刻板模式,以适应现代人群的游憩需求。在“平安区”可根据《六韬》,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具体生动地展示“太公筹”――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这种展示应学习“迪士尼”的经验,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童话化。在“长寿区”,应有我国传统的与姜太公像结合的静态“百寿图”、“百福图”,营造长寿、吉祥的民族民俗的氛围,营造“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宽松、欢乐的氛围。

3.提升活动旅游的内容和形式

活动旅游本身包含三大方面的内容,一为赛事,二为节庆,三为会展。尚湖活动旅游的提升应在这三方面全面展开。通过活动旅游,提升知名度,进行促销,提升吸引力,提升竞争力,提升效益。尚湖经营多年的“牡丹节”还应下大工夫。“庭中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此时逢国色,何处觅天香。”(刘禹锡・山石榴花十二韵)尚湖的牡丹地处江南水乡,又独具姜尚文化的优势,更应该在营造自己的特色和构建自己的旅游吸引力上下功夫。如在尚湖牡丹节期间,发挥常熟“十里青山半入城”和尚湖江南生态环境的优势,利用尚湖“智慧区”、“尚贤区”、“平安区”、“长寿区”的姜尚文化的特色,营造尚湖牡丹节江南生态环境和姜尚文化的特色。尚湖活动旅游更有开发的新天地。在赛事(赛钓、赛智慧、赛平安、赛歌舞、赛健康等)、节庆(姜尚文化节、钓鱼节、智慧节、长寿节、平安节等)、会展(姜尚文化论坛、姜尚文化大家谈、姜尚文化学术交流、姜尚民俗文化讨论、姜尚文化展示)三方面皆可以进一步开发、提升。

4.提升旅游文化产业效益

第11篇

一、现实中的兔

现实中的兔机灵敏捷,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很强。当然,它们也有胆小、软弱等弱点。在铜镜和汉画像石拓片中就反映了很多这样的情况,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大型动物和人类以兔为食物的景象。

图1的四乳四虺镜中,反映的就是现实中的各类动物形象,图中的虎追兔实际上就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图2的汉画像石拓片中,反映的就是生活中的兔子。拓片中的两只小兔子乖巧可爱、憨态可掬,着实让人怜爱。

图3的汉画像石拓片中反映的是古代人们的狩猎生活,捕捉的猎物之一就是兔子,紧张的气氛跃然纸上。

图4的汉画像石拓片中讲述的是老鹰捉兔的故事。成语“兔起鹘落”、“兔死狐悲”、“兔死狗烹”以及俗语“不见兔子不撒鹰”都与兔子的弱小屈从地位有关。有的学者认为,图腾是氏族的标志,禁止在一个图腾单位内部通婚,产生外婚制的习俗。并认为民间蛇盘兔、鹰踏兔、蛤蟆驮兔类纹样是原始部落联姻的标志,但是,我们还是认为这应该是反映现实中兔的弱小。

二、神话中的兔

人类都有长生不老的理想,从古到今,有太多的人为长生不老而努力。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时代,人们追求长生不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幻想自己能够像神话传说中的嫦娥一样,吃了“长生不老之药”羽化而登仙。当然这种药得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掌管不老药的是有着威严天尊的西王母,为其捣药制作不老仙丹的则是两只活泼可爱的“玉兔”。

在汉代画像石中,玉兔捣药的形象随处可见,而且其中玉兔的形象生动自然、栩栩如生。它们经常随同西王母一道在汉画像石中出现(图5),它们的出现不仅给画面增添了活泼喜悦的氛围,而且也让人对天界的神秘有一丝丝的向往。《乐府歌诗》中就曾有过“采取神药山之瑞,白兔捣成虾丸,奉上陛下一玉盘”的记载。当然,由于我国的神话故事比较零散,最多的是一组一组的出现,并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因此,为西王母捣药的两只玉兔也经常在别的神话故事中进行角色转换,时间一长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同,最终导致很多的神话传说出处不一。例如,《春愁诗》中就有“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的记载,在诗人韩琼的眼里捣药的兔子从西王母的侍者摇身一变就成了月亮的化身。

图6是伏羲女娲图,他们手持日月,具有开天辟地之势,场面甚为宏大,左右两个圆圈内分别是金乌、天狗、玉兔和蟾蜍,与中间圆圈内的莲花和游鱼一道共同构成了美妙的天地之和。

《览冥篇》“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傅咸《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兴福降祉”。图7的青铜镜(唐代嫦娥奔月图)中表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三、佛教中的兔

《佛说兔王经》记载:释迦牟尼前世出家修行在森林中断炊,当生命垂危时,兔跳入火中后成了熟肉,拯救了佛祖的生命,为了表达对兔的舍生精神的纪念,从此佛门素食斋饭。每当我们在观赏敦煌壁画中奔兔与飞天共舞于极乐世界时,就会联想到当时来此的汉族朝圣者以及他们对佛兔精神感悟过程中油然而生的中国民间月兔崇拜意识。

四、民俗中的兔

兔在十二生肖中位列第四,与古代十二地支卯对应,故称卯兔。卯兔记岁增加了兔文化的实用价值和吉祥内容,其影响波及亚洲国家。如作为战旗标志的丁卯兔神旗,意在战时保佑属兔战士平安。记青龙七宿中的第四宿――房宿,与十二生肖兔对应,故称房日兔。这在我们生活中反映很多,例如图8的隋代四兽生肖铭文镜中,兔子的造型独特、形态生动。图9五代的十二生肖八卦镜中,兔子的形象也很逼真。

第12篇

关键词:符号;符号学;表形性思维;视觉化

引言

赛车场地中,设计者将转弯处的墙壁涂成黑黄相间条纹的图案,借以提醒车手集中注意力,警惕发生意外。这是因为每当人们看到黑黄相间的条纹时,都会不自觉的产生畏惧感和警惕性,这种感觉或不仅仅来自于图案色彩本身具有的视觉特性,可能也与黑黄色条纹使人们产生对虎或是蜜蜂等可能给人带来危险的动物的联想有关,人们对这样的图形的畏惧与警惕是人们共同生活经验中对老虎或蜜蜂的畏惧与警惕的延续;相同的绿色,却常会使人们产生心旷神怡的愉悦感,仿佛置身于茂密的丛林与清新的空气之中,而生命在自然的环境下也得以健康的生长。因此,绿色,被更多的运用于医药,环保等关于生命领域的设计课题中。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不胜枚举,在实际的设计中也常会有类似的应用,这其中的道理何在呢?是什么规律在支配这些现象呢?原来在平面设计中我们正在广泛运用的许多手法背后,都隐藏着符号学原理的影子,在图形设计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图形本身是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形象,是视觉传达过程中较直接、教准确的传达媒体,它在沟通人们与文化、信息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图形设计中,符号学的运用,影响着图形设计的表形性思维的表诉。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平面图形设计的信息传达更加科学准确,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

1平面图形设计与符号学的本质联系

1.1关于符号与符号学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著名思想家庄子在其著作《庄子外篇》中就已提指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即:在语言和事物之间存在着表征物与被表征物的关系,语言是事物的表征物,事物是语言的被表征物,语言的任务是事物信息的被传达,语言的角色是传达信息的媒体。符号正是利用一定的媒体来代表或者指示某一事物的东西①意大利著名符号学家艾柯提出:将符号定义为任何这样一种东西,它根据既定的社会习惯,可被看作代表其他东西的某种东西----一个记号X代表并不在的Y,成语“雁泥鸿爪”生动准确地表述了符号的概念,鸿雁在泥沼与雪地上留下的爪印,使人们得知曾有鸿雁经过这里的事实,并且可由此推断出鸿雁的大小多寡等信息。爪印,是记号X,而鸿雁是并不在的Y。符号学,正是研究符号规律的科学。

1.2符号从何而来?

由于人类特有的社会劳动和语言,使人的意识活动达到了高度发展的水平,人的思维是一个由认识表象开始,再将表象记录到大脑中形成概念,而后将这些来源于实际生活经验的概念普遍化加以固定,从而是外部世界乃至自身思维世界的各种对象和过程均在大脑中产生各自对应的映像。这些影响是由直接的外在关系中分离出来,独立于思维中保持并运作的。这些印象以狭义语言为基础,又表现为可视图形,肢体动作,音乐等广义语言。

1.3平面图形设计与符号学原理

A.平面图形设计是一个特殊的思维过程

人类的意识过程,其实是一个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因此可以说,人是用符号来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主体。平面图形设计,是以信息传达为目的的,在二维的空间中对字体的位置、比例、相互关系的筹划,无疑,这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但同时,它又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思维过程。这是一个开始于设计者,延续到受众观者心理活动的思维过程,而这种延续正是依赖于作为思维主体的符号。就像本文开始时提到的例子,设计者将危险动物老虎或蜜蜂符号化为黄黑相间的条纹,并依赖于它将危险与警惕的信息传达到车手的意识中。

B.平面图形设计可以说就是符号

平面图形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以利用平面媒体传达信息为目的的,这决定了它一定是广义语言的一部分。因此,平面图形设计本身就是符号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它又是以符号的方式,符号的原理为依据与手段的。由此可以见,对符号运用的合理与准确,对于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找到一个符号X,可以准确的传达Y的信息,成为了一个平面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

2更多的发掘符号的特性,更准确的运用符号的语言

平面图形设计本身是符号的表达方式,设计者借它向受众传达自身的思维过程与结论,达到指导或是劝说的目的;换言之,受众也正是通过设计者的作品,与自身经验加以印证,最终了解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显而易见,作为中间媒体的平面图形设计作品,这时就充当着设计者思想感情符号,而这个符号所需表达的信息是否可以被观者准确的、快速的、有效的接受与认知,就成了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这正是由设计者在设计的思维过程中对图形符号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把握的准确有效程度所决定的。由此可以说,符号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古训在这里得到了新的诠释。

为了更好的了解和运用符号这个工具,应该理解三个方面的概念:

2.1使符号不断的深化

符号的三个类型和层次

从符号与它指涉对象(即其指向与涉及的事物或领域)的关联上,目前在符号理论研究领域普遍认为可以将符号区分出以下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是符号的三个层次:

■图像符号(ICON)图像符号是通过模拟对象或与对象的相似而构成的。如肖像,就是某人的图像符号。人们对它具有直觉的感知,通过形象的相似就可以辨认出来。

■指示符号(INDEX)指示符号与所指涉的对象之间具有因果或是时空上的关联。如路标,就是道路的指示符号;而门则是建筑物出口的指示符号。

■象征符号(SYMBOL)象征符号与所指涉的对象间无必然或是内在的联系,它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它所指涉的对象以及有关意义的获得,是由长时间多个人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集合而来,即社会习俗。比如红色代表着革命,桃子在中国人的眼中是长寿的象征。

上述三者,既是符号的三种类型----并存而不可相互取代,又是符号逐次深化的三个层次,一个由图像符号至指示符号再至象征符号,其程度不断深化,信息含量更加广泛的过程。鸽子的形象,出现在产品的包装上时,无疑它只是包装内商品的符号,向消费者传达的信息是“此包装内的商品是与鸽子有关”,此时,它是作为图像符号出现;由于鸽子是人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动物,具有被人们广泛认可的动物特征,因此,它出现在路牌或是处所的标示中时,它是作为指示符号出现的,传达的信息为“此处属保护动物领域”;当这个形象再次出现,却是与枫叶的造型一起,组成了新的标志,它不再具有上述二者的含义,而是指涉慈善行业,表示一种和平,援助,并与枫叶一起,表示地域,一般人们一看到枫叶就很容易想到加拿大的形象,枫叶以成为加拿大的象征。在这里的鸽子形象,正是以它的象征符号的身份展示在人们面前了。设计师有意制造枫叶的缺角,表示失业者,并把枫叶的缺角刻意演变成一个鸽子形,表示慈善机构,正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精妙至极地表现了“加拿大——慈善事务——恢复”的信息意念。此时,它含义的表达的准确有效无可挑剔,而这正是它由单纯的图像符号经由其内在因果关系变为指示符号,再由长时间多个人对其的感受联想赋予它更广泛的含义,飞跃为象征符号的过程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为了使思想感情的信息更有效准确的传达,需要一个符号不断深化的过程。但是,一味地,漫无目标的深化符号的指涉是不负责任的,是与初衷背道而驰的。

2.2把握符号的变量思维,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范畴

作为狭义的个人思维,具有与生命等长的长时间性和对不同生活空间的探索性;作为更广义的人类社会的思维活动,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永恒性与对所有涉及空间的适用性。作为思维的主体,符号在时间与空间的变换中也是可变的。

■不同的时间空间,使某一具体符号有着不同的指涉物;

■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符号指涉同一事物;

在设计中,对于符号的挑选发掘运用,应该把握住这些变量,才能使信息传达准确而不出现歧义。

A.不同的时间空间,使某一具体符号有着不同的指涉物

河南安阳殷商遗址出土的大量龟甲兽骨上,刻有大量象形文字,称为甲骨文,这是我国可考的最早文字。这些文字当时是用来记录占卜结果的,也就是记录事件的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数千年后的今天,除了在考古工作者的眼中它还保留有记录事件符号的特性外,在绝大多数的人心目中,这些难于辨认的文字,已成为几千年前那个时代的象征。在大量的平面设计作品中,甲骨文的形象反复出现,它所传达的信息已不再是古人询问命运的结果,而转变为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追思,在这里这些文字已经成为数千年中华文明荣耀的提示符。

“卐”字符,是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火或是太阳的象征,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出现。在中国等亚洲国家“卐”是一个佛教符号,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认为它是出现在释迦牟尼胸前的瑞相,用作为“万德吉祥”的标志。武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定制读音为“wan,万音”在佛经中也写作“卍”。但是,同样的一个字符,在近代的欧洲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1920年,当时的德国纳粹党魁希特勒将“卐”用作了纳粹党的党徽,他认为这象征着“争取雅利安人的胜利的斗争的使命”,“卐”遂成为了法西斯统治,暴力和血腥恐怖的象征。②同一符号,在不同的空间中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指涉物,“卐”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中国或是亚洲的设计作品中出现的吉祥含义的“卐”,是绝难被西方国家的民众所接受的,他们无法理解这个符号不同于他们习惯的指涉。

在时间空间相对一致的情况下,社会因素也是符号指涉发生变化主要因素。本是极普通的一种节育工具,但短短几十年内,不论在世界的角落,它在作为符号的指涉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它的用途,在早期的设计作品中,它的出现仅仅是影射其行为本身,但是,当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艾滋病的发现及迅速广泛蔓延,使这一形象在设计作品中的出现更为频繁,其指涉对象也由原来的含义转变为“防止艾滋病的传播”这样的作品在不同的地区出现,人们对它新的含义的认可程度可见一斑。网络也有着类似的经历。由于网络以成为当代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而符号“@”是网络的表示符号,它原本的象征电脑,网络的含义渐渐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它已成为交流的标志。。这也同样反复出现在相关主题的平面设计作品中。

B.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符号指涉同一事物

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变化,变化着的时间和空间赋予事物以新的含义,事物也都在不断的变化着代表它的符号来适应它新的含义。生活在这样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的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也在变化,建立在大脑中的映像-符号,自然会出现差别。时尚,也许是社会中变化最快的事物,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会有所不同。代表时尚的符号,也在随之不断地更新变化。

2002年,流氓兔的造型风靡京城,它以其精彩的情节与令人瞠目的视觉效果征服了广大的观众。很多朋友在见面时都会互相问道“看过流氓兔吗”,无疑,观看这样的一部动画,是时尚的体现,已成为代表“时尚”的众多符号之一。如今市场上很多商家,受到了这部动画的启发,创造了一群在形象上类似电影中主人公造型的形象。目的就是希望借此传达给观众,购买和使用这样的产品,是一种同观看动画流氓兔一样的时尚行为,是你永远紧握时尚脉搏的生活方式之一。而目标消费群正是这样的追求生活时尚的群体。可以想见,在更早些的时候,当这部动画还未为人所知的情况下,设计者是不会想到使用这些形象的,这些形象不可能被人们所认可的。因为当时代表时尚的符号中并没有这样的一部动画或其中的形象。红十字会是一个有战地救护发展起来的,志愿的、国际性的救护、救济团体。到现在为止,以由140个左右的国家成立了红十字会。在大多数的国家,使用白底红十字为标志,并称之为红十字会;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一些阿拉伯国家使用白底红色的新月形作为它的标志,并将组织的名称定为“红新月会”;在伊朗,红十字会叫做“红狮和太阳会”,表示是白底的红狮与太阳。但是不论什么样的名称与标志,其效果都是一样的,之所以不同只是各个国家的文化、宗教、或是与红十字会的历史渊源有所差异罢了。

综上所述,作为思维过程或是符号表达式的平面设计作品,它所挑选、组合、加以运用的的符号元素应是具有明确指涉功能的符号。应与其所处的空间,时间,社会现实的要求或表现相一致,才能恰如其分的发挥应有的效用。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把握住他所应用的符号可能存在的变量,保证这些符号的当前值正是设计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所需值,而不是它们既有的、曾有的、或可能有的其他含义。

“没有什么问题像与符号有关问题那样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如此复杂如此基本的了,符号与人类知识和生活的整个领域有关,它是人类世界的一个普遍工具,就像物理自然界中的运动一样。”③作为人类表达意识,传达信息的手段与方式之一的平面设计,也同样是依赖于符号学这一工具的。艾柯甚至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平面图形设计的目的是人与人的交流,符号,无疑是必然的工具。作为设计者的我们,学习运用符号学的工具,会使设计更具有效的功能。设计,作为传达思想的媒体,本身就是符号,设计又是由符号元素构成的,设计者成功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这些元素,汇集成为指涉自己思想的符号,成为自身与受众共同认可的符号,这是沟通真正形成,信息准确完整的传达,设计这一思维过程才是完满的。

符号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科学,其博大精深的原理与方法论在各个应用学科领域中的研究与实践是相当普遍与深入的,在平面图形设计中也是如此。

注释:

①符号正是利用......-《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燕著P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②1920年,当时的德国......-《辞海》,P96,1979年版

③“没有什么问题......-法国新托马斯派哲学家马里坦迪利,编,1986,5

参考文献:

1/《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燕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2/《艺术现象的符号》何新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3/《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李祖定主编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9.10

4/《生活中的神秘符号》王红旗著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6

5/《科学符号学》王德胜等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12

6/《符号帝国》(法)巴尔特(Barthes,Roland)著商务印书馆1994.2

SemeiologyPrincipleinPlaneGraphicsDesign

SONGDong-hui,GEJun-jie

(Dept.Design,Guilin54100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