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教育学论文

语文教育学论文

时间:2022-07-29 01:42: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育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教育学论文

第1篇

教学重点、难点:《语文教学法》学科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特点和学习目的要求、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

教学内容与过程:

《语文教学法》是怎样一门学科

一、基本概念:

《语文教学法》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理论,研究语文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论体系.

二、学科的建立:

它的建立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需要(P1—3页)

语文教育是社会、民族以及个体的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教育,它对于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更好地传播科学和文化起着日益普遍而又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的语文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存在许多问题;在教育科学领域中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全面系统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为了进一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一门崭新的语文教育学,从更高的层次对语文教育加以研究.

它的建立是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P3—5页)

我国的语文教育,曾经发生三次历史性的转变,21世纪初,21世纪初,我国语文单独设科,并因此实现了语文教育由古代的"文字型"教育向"文字—语言型"教育的历史性转变;21世纪年代开始,我国的语文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而今语文教育正在实现向"语言—人的发展型"教育的历史性转变,语文教育的领域正在不断地拓展,语文教育观念、语文课程设置、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等各方面都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许多问题都是以研究语文教学方法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法"所无法涉及的,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对语文学科教育的全貌和运动规律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研究.

它的建立是教育学科发展和语文教育自身理论发展的需要

当代科学发展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学科之间的高度综合,二学科内部的高度分化.语文教育学既是语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又是教育学本身向纵深发展而产生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建立符合世界范围内教育学科发展变化的总趋势.

就语文教育理论本身发展来看,我国古代没有专门论述语文教育的理论著作,只是在有关教育的论着中有零散的论述.直到21世纪,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才经历了由一般教授法到本学科教授法,再到语文教学法、语文教材教法直到语文教学论以及今天的语文教育学的发展.由于语文教学法学科侧重于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忽略了语文学科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理论思维水平不高,研究领域相对狭窄,加上其研究方法以经验总结为主,也束缚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使之更趋科学化,以期取得更大的成果.

三、学科的研究对象(P6—9页)

〈语文教学法〉研究的是以学校语文教育为重点的整个语文教育现象.

四、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性质

语文教学法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二)特点

实践性

综合性(P9—11页)

五、学科的结构体系

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语文教育系统语文教育目标

语总体方面的研究语文教育历史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

文语文教育比较语文教育评估

教语文教科研语文德育语文教学系统

学学校语文教育语文智育语文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法语文美育语文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

结本体方面的研究社会语文教育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构语文教学卫生

体家庭语文教育课外语文教育语文知识教学

系语文教育对象阅读教学

主体方面的研究写作教学

语文教育者听说教学

六、语文教学法的研究方法(P11—13页)

1、哲学原理研究法;

2、跨学科研究法;

3、历史文献研究法;

4、比较分析研究法;

5、观察调查研究法;

6、经验总结研究法;

7、实验实证研究法等.

学习语文教学法的意义和要求

一、意义

这门课旨在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语文教育理论基础,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理论

知识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的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作为中文系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它对于树立我们对语文教育的正确理念,增强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的信心和决心,形成系统的语文教育理论知识和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这门课的考试成绩和教育实习的成绩,对就业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要求

这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实践很重要,考试有教学实践题,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实习.学习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

听——认真听课,做笔记,还有听教学观摩课、看教学录象等;

说——大胆质疑,参与讨论,上台亮相,小实习(微格教学)等;

读——通读教材及参考资料(专着、杂志等),通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教参等;

写——作业、心得、听课评议、论文、教案、作文等;

练——练基本功(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朗读,写作等),课件制作,模拟教学等;

用——教育实习,教育调查.

思考题:语文教学法是怎样一门学科?你将如何学好这门学科?

语文教育的本质(4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语文教育的历史,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

第2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新趋势客观表现

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即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和教育学课程。因此,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既事关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又涉及到先进教育理念的普及。所以,探讨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及其相关问题,更具实践意义。然而,由于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已进行了多年,为了使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紧跟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在此有必要对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问题进行一个详细地说明。因为,对这个问题的了解,既是本专业学生明确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现状的基础,又是学生端正教育教学观念的关键。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院校的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也处于不同的发展状态之中。所以,这里所谓“新趋势”之“新”是一个从时间层面上对其与传统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但是,读者一定要注意一个这样的问题:即,所谓的“新”与“旧”的区别,只是一种从时间层面上的区分,而不是以地域标准对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一种详细分析。

1、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一:专业化与综合化

作为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一的“专业与综合”可以从下面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专业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专业化的客观表现。众所周知,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汉语言专业的课程和教育专业的课程构成。在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它会涉及到以上两方面的内容,既有汉语言专业课程的改革,也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甚至是两者在课程体系中构成的比率。例如,在某些院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二主八辅”的改革模式。所谓的“二主”是指:二门主干必修课程“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原理与方法”、“语文课堂教学技能”[1]。所谓的“八辅”是指:八门语文教育专业方向限选课程“语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基础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撰写”、“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中小学语文学法指导”、“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初中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高中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2]在这一段的引述之中,读者可以发现一个这样的事实:语文教育专业具有综合性的性质,从课程构成的层面上分析,它是汉语言文学和教育学专业的有机组合;从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层面分析,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又是非常专业性的课程改革,它既涉及到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理论内容,又涉及到专业学生的执教能力培养。而无论是教育理论也好,教育能力也罢,它们又有机地融合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中和教育学课程的内容里。因此说,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具有专业与综合的特点。其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专业与综合”特点的第二重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作为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而言,它必须与其专业的培养目标保持一致。而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又体现出专业性的特点和综合性的特点。因为,对于正在学习这些课程的学生而言,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体现出专业性的特征。这一课程体系的构成,既有不同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又有不同于教育专业的课程,所以说其课程的改革体现着专业性的特点。因为,这一课程体系的构成只适合于这一专业的学生。从另一个层面分析,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既要培养在校生的理论素质,又要培养在校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它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特别是后者,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2、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二:更新与重构

在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课程改革的新趋势还表现为“更新与重构”。众所周知,各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设置已出现了好多年,在多年的实践中,各院校的课程早已自成体系。然而,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各种新的教育理论参与教学改革实践的发生,各院校必须对这早已成型的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面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就需要管理者采取更新与重构的策略进行相关的改革。所谓的更新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增加新的课程;所谓的“重构”是指根据教学改革的发展,在更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但是,读者也一定要注意一个这样的问题,即,这里所谓的“更新”也好,“重构”也罢,并不是抛弃语文教育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而是结合新的教育发展需求,结合学生的就业需要,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局部适应性的调整。例如,在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构成中,某院校的传统《教育学》课程只有《教育学》这样的基本教育课程。后来随着语文教育研究的深入,又增设了《教育与语文教学发展》,再后来又增设了上边提到的,对语文教学更加实用的课程,如《语文教育学》、《语文教学案例解读》等众多的专业性课程。甚至在某些院校还增设了选修课《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等。但是,对于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这种重构,并未使其完全抛弃传统的课程构成。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专业的课程并未退出当代语文教育课程体系。所以说,对于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趋势中的“更新”与“重构”特点不能进行绝对化地理解。它只是一个对传统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正如哲学上“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原理一样。

3、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三:模式化与去模式化

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三可以概括为“模式化与去模式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课堂教学的改革一样,都出现了模式化与去模式的特点。所谓的“模式化”是各地各院校的语文教育专业都设置了相同或相似的课程体系。所谓的“去模式化”是各地各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在其自身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各自的课程体系都出现了适应学生就业需求与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的局部性的调整。就如上边提到的“二主八辅”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样,它既是一个课程体系的模式化过程,又是一个去除模式化的过程。对于前者而言,之所以说其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过程中,完成了一种新课程体系的模式化。即以“二主八辅”特点的课程体系;对于后者而言,之所以说这种以“二主八辅”特点的课程体系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去模式化,那是因为在这一课程体系之中,它具有与传统课程体系完全不同的构成因素。而且,这种不同,既表现在课程内容的调整上,又表现在主课与辅课的关系上。特别是对于主、辅课的关系而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执教能力。总之,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是基于时间层面上对课程改革实践的一种理性总结。在时间的层面上,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中所谓的“新趋势”主要表现以下三个特点:即,专业化与综合化、更新与重构、模式化和去模式化。

参考文献:

[1][2]张芹.二主八辅: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课程群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5)

[3]梁玉敏,周晓琳.高师中文专业课程结构改革与中学语文教育对接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第3篇

语文教学要为全面提高未来的人才素质服务,进一步探讨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道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学习理论,更新观念

语文教学改革要深入下去,必须进一步学习当代国内外有影响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语言学、文艺学、系统论、控制论等方面的理论著作,紧密联系语文教学的实际,深入探讨语文教学的规律。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我认为,与语文教学改革有密切关系的新观念至少有以下八种:1,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观念;2,贴近生活,讲求实用,课内外结合的大语文教育观念:3,为全面提高未来人才全面素质服务的观念;4,新的人才观、教材观、质量观;5,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测量、教学评价整体改革的观念:6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寓教于学、重视审美情操及协调发展的观念;7,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同步进行,既要让学生学会,又要让学生会学、乐学的观念;8,在开发智力的同时,重视开发非智力因素的观念。

在学习教育学理论的过程中更新观念,以更新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的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一定会出现一个新局面。

第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牵涉的面很广,需要探索的问题很多,改革实践的内容也很丰富。目前,主要应该探索和实践的有以下四点:1,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听、说、读、写活动,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2,探索精讲精练、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教学的计划性和科学性,特别是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3,探索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之间的关系,精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课上讨论、分角色表演、课外小组等活动;4,探索如何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把精读、略读、速读结合起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三,古为今用,养成习惯

我们要科学地对待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吸取其精华,结合时代的需要,加以借鉴和改造。同时。还要看到这些经验的历史局限性。抛弃那些与时代精神不相符的经验。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对传统语文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了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些宝贵经验:集中识字和写字分别、分步骤教学;阅读训练原则是“文”“道”不可偏废,方法是“熟读精思、博览”;作文训练的原则是“词”“意”并重,步骤是先放后收(写放胆文),方法是“多做多改”(自己多改)。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它包括:1,认真阅读的习惯;2认真写作的习惯;3,专心听话的习惯;4,礼貌说话的习惯;5,坚持自学的习惯。

第四,洋为中用,保持特点

刘国正先生说:“我们的语言同外国的不同,这是我们的语言的特殊性;但各种不同语言又有其共同的地方。这是共同性。我们的语言具备的这两重性,决定着语文教学改革一方面要以总结自身的经验为着重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吸收外来的经验。”放眼一些国家的语文教学改革经验,我们开阔了眼界,可以从中学习一些有益的经验来推动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

鲁宝元先生在《谈谈国外的语文教学改革》一文中做了简要的概括:

1 语文教学的改革运动往往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所促成的。而成功的改革往往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在阅读训练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也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语体和实用语体的能力。在写作训练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写一般生活文、意见文的能力,也注重培养学生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的能力。在听说训练中。不仅要使学生具备说话、讨论、演说、报告等一般说话能力,还要使学生具备把话说得有效、得体的能力,在教材方面,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除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之外。增加科技文和实用文的分量。

2 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对整个社会科学基础理论都非常重视。如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以及这些学科的许多分支学科的研究,都和语文教学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第4篇

随着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呼声的不断高涨,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越来越突出,反思和研究大学课程教学的氛围愈来愈浓,如何使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更加有利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一个重要话题。但在实际中高职院校大多强调专业教学,大学语文正为各种专业技术课“让路”,课时不断压缩。即使在公共基础课中,地位也不如英语和政治课程。对于学生来讲,最重的是英语等级考试和技能证书,因为直接关系到毕业证书和将来找工作的问题。在实用主义价值观念的盛行下,大学语文教学的根基受到冲击,已被挤向了边缘。而且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教学还被一再强调要大力提高应用文授课的比重。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方面,是两者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大学语文不应仅仅停留在工具性教学上,而且要用非常有限的几十个课时来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不太可能。更重要的是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通过语文的人文性,既通过学习、体会文学作品中蕴涵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理想信念、心理品格、审美意识等,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经过实习、参加社会实践等形式的活动初步与社会有了接触,体味了一些人生真味,这使他们面对着更多的人生困惑。虽然大学生们感情奔放,好强、好胜、敏感好奇、对未来充满幻想,但在现实的压力下,他们在表面的自信之下,潜藏着精神危机的暗流,情绪和情感不稳定,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懂得尊重别人。讲究实惠,注重个人奋斗,不善于与人相处、协作做事,对许多问题的看法易走极端。并且由于当代大学生大都喜欢上网,网络文化中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使不少学生上述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教学中影响学生思想最大的除了班主任外就应该是语文老师,因为语文的人文知识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正因如此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而且这个重视不只是简单的一些实际应用能力教育的重视。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潜力都将被发挥出来。

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除了大环境要改善外,更重要的就是语文教师一定要探究、改进教学方法。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尽量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用真诚、友善、宽容的态度启发、鼓励学生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不迷信老师和课本,敢于向老师、向课本质疑,也不迷惑于众人的意见。让学生在心情愉快、无压抑感的情况下轻松听课,主动发言,积极与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不断进行交流,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在教学中要逐渐让学生学习、掌握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教育的宗旨并非知识的积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的学习,不停的吸取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淡化标准化的答案和统一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老师的启发自己去体会、感悟课文为什么是好文章,具体好在哪儿。如果是议论文,让学生感受到它讲的有道理,被它的道理所折服,然后再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讲明道理的,自己以后在写议论文或说服别人时,可以借鉴到什么;如果是散文,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后自己在叙事或抒情时可以借鉴多少。经过这样长期、反复的教学,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反映的是人类的生活与情感。对课文的解读,必须做综合整体的关照,要全方面的考察课文与社会、哲学、艺术、宗教、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充分挖掘大学语文内容所浸润的思想内涵、文化价值、艺术情操,学生才能全方面的接受各种知识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养。比如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可以学习兼怀天下的宽广胸怀;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可以感悟崇高的牺牲奉献精神;从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体会不怕挫折,直面打击的坚定信念。这些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成就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崇尚更高的人生追求和人格道德诉求,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作为专家。”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们通过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和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是能够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的。

注释:

①湖南师范大学2006级硕士毕业论文。

②《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③《教育与职业》,2006年35期。

④《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5期。

⑤华中师范大学2010级硕士毕业论文。

⑥燕山大学2013级硕士毕业论文。

第5篇

如今,媒介传播方式时时刻刻都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着学生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形成。语文能力是在母语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语文教育必须形成一个自由开放的多维平台与体系。各种各样的媒介资源融入高中语文教育,可以拓宽高中语文教育的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的信息辨别、筛选与处理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品质,形成完善的道德素养,而这些内容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 

一、背景解构 

以往的中学语文教学把课堂作为主要阵地,采取的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单向流动模式。虽然成立了一些文学社、朗诵社、写作竞赛等课外活动组织,但大部分形同虚设。其实,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与地理、历史等其他学科不一样,语文能力的提升需要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多种媒介(例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递信息,培养语言运用的习惯方法等,来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最近几年,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多种题型都出现过网络热词和批判哈韩、哈日的俗媚文化等的内容,表现出对加强媒介教育在高中语文技能以及道德品质建设中作用的重视。因此,利用媒介素养教育,对各种媒介传递出的文本信息、审美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紧密相连,与高中语文教学一体化,已经成为现在高中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关键内容。 

二、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延展和突破 

媒介素养作为一个拥有整体性特征的语文素质与能力,应该在常态的高中语文教学基础上融入积极的时代信息和新时期语文课程改革的成果,形成密切联系如今人才培养的需求的教育模式,区别于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封闭性的侧重于语法结构、文字使用和提炼中心思想、关注道德教育的两大重要部分。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学表现为一种融汇我国古代、现代以及当代的各种要素的综合性体系,同时也建立了一种集社会的实效性评价与使用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体系。这便急切的需要提升学生对信息的敏锐的辨别能力、恰当的处理能力和合理的运用能力,高中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高中生的语言能力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恰当运用。从实质上来看,媒介素养与高中语文教育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是非常契合的,媒介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当今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中学语文从课堂教学走入生活实践的正确道路。 

三、实施原则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要想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必须做到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对媒介信息的辨别分析能力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然而对于媒介信息的筛选整理和再创造,侧重于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譬如《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学好这一课不仅需要学生全面掌握写作技巧,还要培养学生认知世界、整合信息、提炼论点的能力。因此,我让学生阅读或观看新闻,针对新闻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对培养同学们通过新闻事件提出鲜明观点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当然,所借助的工具不只有新闻事件,还包括街头巷议、稗官野史、趣闻轶事等等。学生借助媒介资源获得了最新最全的信息,锻炼了议论文写作能力,亲身体验了语言再创造的过程,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就是利用媒介素养教育开展一系列活动,接触不同内容的媒介,做出理性的判断。站在不一样的角度、从不一样的深度进行冷静的思考,可以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例如现实生活当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平台,利用不同的媒体,感受影像与图文的区别,判断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媒体上传递出的不同的信息,不一样的人群对同一个新闻表现出的不一样的看法。在对多种媒介信息的筛选归纳与整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让学生提炼出一个比较系统的、合理的观点。通过此类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从以前被动地接受媒体信息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对媒介信息进行冷静的思考、客观的批判、恰当的总结,并通过自己创造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出自己的理性与睿智。 

(三)自我管理,主动参与 

自我管理,主动参与说的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既是让学生培养成为具备批评能力的人,又要让他们做到客观的批判、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成为有责任心、有创造力的参与者。英国优秀的媒介素养教育学者莱恩·马斯特曼曾经提到,媒介教育应该激励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活动更加主动地参与,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一起参加到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对自身的学习有一个长久的打算,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培养他们的规划能力。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主动参与的意识,尊重学生的观点,解放学生的天性,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交流能力,积极参与互动,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开展中学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分析整合媒介信息,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努力对接触到的媒介信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再创造,从而形成积极合理的新信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信息时代文化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有利于我国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四、高中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应用途径 

第6篇

首先正确把握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一、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在言语作品中,思想内容

二、 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表现思想内容,文和道密不可分。德育因素在学科中

三、 很少是显露的、直接的,往往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德育因素寄

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就教学内容文体而言,语文教材的三大常用文体中,记叙文、议论文及说明文都具有思想性,都能在德育方面发挥影响。并且语文作为表情达意的信息载体,它又是涉及到思想感情的一切领域的,负载着一定社会理想、政治信念、阶级观点、人生哲学、道德情操等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德育成份,并且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中也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教育。

四、 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方法与艺术

五、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在教学中要主次分明,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因此德育教育在渗透中要讲究艺术性和操作方法。

六、 (一)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七、 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例如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从而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受到思想教育,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

八、 例如:讲解鲁迅小说《〈呐喊〉自序》一文时,有些学生对于“日本人惩戒为俄国做事的中国侦探”这一羞耻的场面无动于衷,认为不值得一提,我在向学生讲解当时背景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本段内容,在朗读中体会当时看客们的麻木,借此教育学生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是由她的人民素质和经济基础决定的,进而教育学生要想使我们的祖国富强,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地位,必须现在就努力学习,将来好为祖国强大做贡献。再如:在讲解《师说》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理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让学生理解教师的含义,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中师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思想基础。这就是语文德育与智育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说明语文学科的德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要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九、 (二)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意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十、 (三)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在高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

十一、 由于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十二、 (四)在教学中加入情景教学,使学生在表演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受到教育

十三、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作品,向学生们展现了一个丰富的人物长廊。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通过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例如在讲解的《雷雨》一课时,我让学生课下分组准备,节选课文内容,组织排练,上课时表演。表演时学生基本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而学生也能在这一分析中,更好的理解这一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向鲁迅的《祝福》、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等,都可以通过情景设置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惊铎、王磊 .生态德育及其跨世纪意义 .教育评论,1998(5): 36~37

第7篇

现年50岁的白孝伟是威信县扎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在三尺讲台上,他已耕耘了30余个春秋,一直在本校从事两个以上班级初中语文教育。

19岁走上讲台,即持之以恒,用心专注,执着忠诚,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至今送走20余届近30班毕业生,培养学子2000余人,为基础义务教育,为乡镇文化建设奉献了青春。

白孝伟一贯舍己顾人,舍小顾大。在上赡老下养子、家庭拮据、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先后资助万礼忠、杨孝才、李慧等各种困难学生100余人,为各种公益捐款物计2万余元。十余年来,身患单疱性病毒角膜炎、腰间盘突出、咽炎等10余种疾病,仍坚持教学。近年,为减轻学校压力,超负荷的工作,承担七、八、九年级三个班语文课,每周含早晚辅导近30课时。

白孝伟坚守语文净土,乐也忘忧,苦也忘忧。闹中求静,花中求实,陋中求趣,盘活了语文,教出了语文的灵动,教出了语文的真彩。以札记形式把教学点滴拟成250余个论题,形成“读思议讲练联动”的教学模式。总结出“养三气学习法”:读好书养雅气,察社会养正气,观自然养浩气。“读过三关法”:一读二品三查;“三字作文法”:引、展、收;作文“织网法”:备网、编网、查网以及“平面、折叠构思法”,对班级管理总结出“一提二培三抓”“爱”“严”“实”“活”四字法,交流实践,效果显著。担任3届班主任,两届评为“优秀”;执教20余届成绩优良,10余届列同校年级第一,8届居县前列,执教89班,语文中考实考成绩刷新威信纪录。先后撰发《师生互动话“交通”》、《蜻蜓点水淡淡赏》等26篇教辅文章于《语文报》、《文学教育》、《现代语文》等10余种省级以上公开期刊上,其中《留心处处皆素材》、《“绰约多姿”广告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三题”》、《妙读〈“蔷薇花,多美丽,多鲜艳……”〉》、《重阳断想》、《守住我那三十盆花》、《农村初中班级管理的几点做法》等文章参加全国中语会、中国散文学会、省教育厅、省教科院、省中语会、云南教育报刊社等论文竞赛,获一等奖8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4次,获省级以上优秀指导奖9次,指导学生在《作文》、《作文周刊》、《现代中学生》等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诗文18件,辅导学生参赛,获各级奖励100余人次。近年来,对中青年教师赛课培训、课题研究、履职晋级进行了多方面的指导,尤其是论文撰写,先后指导李宗润、李登银、熊瑞兵、宗钰等县内外教师60余篇论文的撰写,并有30余篇发表于《作文之友》、《作文教学研究》、《中学生阅读与作文》等期刊学术集上,均产生积极影响,其中,张绍英、范占银、罗郁文等老师的参赛论文获全国高等教育学会、省教育厅、省教科院、云南教育报刊社颁一、二、三等奖。被《语文报》、《语文教学研究》、《创新作文》等报刊社聘为专家评委、特约编辑、通讯员。

近几年的教学,较好的实现了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文化传播三轨合一。结合语文教学,业余撰写新旧体诗词曲联,自2001年起,在《扎西诗词》、《昭通文史资料》、《昭通文学》等20余种书刊中发表400余件,对家乡文化传播产生了积极作用。

勤奋工作,得到学校肯定,社会好评,政府彰誉。曾四次获威信县“先进教师”称号;2007年9月,评为“云南省优秀教师”;2010年9月,获“云南省省级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荣誉;2013年11月获“昭通市名师”奖。

第8篇

关键词:新形势;中职;语文实用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96-02

一、新形势下的教育现状

近年来,中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使得中国的教育快速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教育,对教育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相应的对中职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所以,中职教育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中职教育目前的老师配备比较复杂,老师的来源也是参差不齐,在学历与年龄上都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不同年龄的老师拥有着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甚至是由于思想的差异,也会出现老教师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和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一些陈旧的思想使得很多老师在现阶段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使得新制度下改革的一些理念和思想得不到实行;一些陈旧的思想的累积使得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的课堂甚至是很无趣的。老师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影响学生吸收知识的多少,如果老师的教学很有趣味,那么学生们的积极性就高,学习的效率也很高,甚至有时可以达到老师刚讲完课,学生就能把所有的知识说出来。虽然老师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统一,但是在中职学校的学生也未尝不是如此。他们很多都是初中中考失败的或者是高中中途退学的,甚至是出去打工然后回来,直接到中职学校读书的学生,等等。这样使得中职学校生源的来源不是很好,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学习的状态不好,造成了学习过程中的懒散行为更是严重,当然在这些中等职业学校里也有不乏优秀的学生。学生整体上的质量不过关给教学增加了不少的难度,一般学生的语文基础差,学习的状态不好,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和积极性都不够,加上平时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这些都是使得当前的教育改革进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中职语文教育实用性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材始终是“难、繁、偏、旧”的特点,课本的内容往往不切实际,远离了学生们的现实生活。使得一些教材里面的内容与学生们想了解的、想学习的产生脱节,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些语文课本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不强,不能够体现出当前经济发展的特色。曾今,同志在全国职业学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学的内容要学以致用。”国家教育部也在教育改革的文件中强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及时的更改教学的内容,开发实用性较强的语文教材课本,编写能反映自身特色的校本教材。要广泛的筛选、整合利用学校以外的语文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这些都说明了,不管是政府还是学校都在注重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在现代教育的制度下,学者们提出了很多的观点。例如: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学生。说明现在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以及实际的专业知识需要更高的要求,使得在整个教育体制中强调“实用性”。只有学校各项工作都从“实用性”出发,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可能是被社会所需要的,不会被社会所抛弃。所以,提高学校教育的“实用性”,不仅是从单方面的提高,更应该是从各个方面提高。提高中职语文教育的“实用性”仅仅是一个方面而已。可见,提高中职语文教育的“实用性”,不仅是学校和教育制度的要求,更是社会的要求。

三、提高中职语文教育实用性的对策

1.改进当前语文教材。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校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就业方向考虑,我们应该使用适合于我们自己学校的语文教材,使用一套专业的和学习相结合的教材。在教材的选定上要考虑到,在中职学校阶段学习的学生,毕竟学习的时间比较短,学习的课程比较多,实践课程也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所以要比较合理的安排语文学习的课程量,选择比较经典的学习文章,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为主,也可以适当地添加自读学习内容,较长或者是比较深奥文章的也可以安排在其中。这样既能够减轻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又能够使他们多些时间来学习职业技能,同时还可以保证一部分爱好文学的学生能够继续地钻研文学艺术,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质,这样比较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2.改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这种直观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节省老师的大量板书时间;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声音、视频、图像、画面,等等,利用视觉、听觉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为提高中职学校语文教育的实用性,我们应该全面实施多媒体教学。不仅如此,语文老师还应该综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自主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语文,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

3.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转变其对学习的态度。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经历了中考的失败,然后才选择的中职学校,所以,在实施语文教育的时候,教师不仅要从课本上传授他们知识,而且还要在思想上给予他们指导,达到传道育人的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老师可以通过课本上的人物故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例如,在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从分析周瑜广博的胸襟、指点江山的壮志情怀入手。与此同时教育同学们:在很多人的眼里,人生在不如意时就常怨天尤人,与其这样,为什么不怀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呢?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能够从失败的地方站起来努力的学习,以一种勇敢者的心态去面对新的生活,就是一种了不起!只要同学们能够刻苦学习,保持积极的心态,一样能够演绎出自己精彩的人生!把语文课文、历史故事与做人的态度有机地联系起来,寓思想教育于语文学习之中,就大大增强了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4.开设丰富的语文第二课堂,让语文回归生活。开设第二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在课外可以组织文学社、手抄报、语文学习兴趣小组、语文竞赛指导、写作指导、故事会、诗歌朗诵、编排话剧,等等,丰富的课余生活可以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欢乐。在生活中,语文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多多地关注生活,扩大学生们接收生活的信息量,使得语文教育与生活的教育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那些知识,其实就是源于生活的,但是又是高于生活的心灵感受。让生活的泉水不断滋养着学生们,让语文走进学生们的生活,在生活里充满着语文的气息,老师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去感受语文带给我们的快乐。

第9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活 教实 教美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我认为应该从把语文教活,把语文教实,把语文教美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全面理解语文的功能,把语文教活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教文育人”。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础训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应该要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将“教文”纳入“育人”的大目标。

语文教学如果抽掉了人文精神,只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会因失去灵魂、生命而暗淡无光。教师须把握语文课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

文章的精髓离不开词句篇章的表达,教学中如离开词句篇章的表达,文章的精髓就失去光泽,失去育人的威力;分析推敲词句篇章,如不充分阐发它们所表达的情和意,就显示不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只有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才能把语言文字教“活”。

(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如《妈嫂》是一首歌颂嫂子的赞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本文的情节:哭嫁,卖柴,捕鱼,焚竹筷,叫“妈嫂”,从而领略妈嫂身上所体现的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善良、宽厚、诚实、吃苦耐劳,富有爱心和家庭责任感,体味中国女性宽厚博大的胸怀。

(二)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切入口,激荡学生的情感。在教《拿来主义》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何谓“拿来主义”,我们可以这样提问:“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是什么?”“‘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怎样的?”“实行‘拿来主义’的方法是什么?”“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更好地把握“拿来主义”的含义。

(三)增添感情的浓度,形成余音缭绕的效果。如教《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时,就可以用臧克家《有的人》中的一段话:“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体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首诗通过对比歌颂了鲁迅的人格,如果用之歌颂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也极为恰当。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引导学生或目看文字,或耳听音响,或口述佳景,或心游四方,从而进入文中描绘的意境,在赏心悦目中受感染。

二、准确把握语文的本质,把语文教实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用的人文应用学科,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功能的多样性。语文学科的多功能是以语文智育为核心的,语文教育说到底,还是属于智育范畴。它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根本任务,这是语文学科基本的教育功能。因此,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真本领。在进行语文训练时,不能重读写,轻听说,而是要把握读写听说四种能力相辅相成的关系,既要培养听和读的合理吸收本领,又要训练说和写的表达基本功,并在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中智育的又一重要内容。

教师不是把整理好的预先包装好的一批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带领学生充分探索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要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千万不能因赶进度而丧失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如教《简笔与繁笔》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文中所选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章节中的“那雪正下得紧”中的“紧”字之妙,可以先讲述林冲风雪山神庙的前因后果,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紧”字的妙处。这样做既让学生了解了“紧”用在这里的作用,又让学生掌握了文章中用简笔的妙处。学生有疑而不得解时,可以启发他们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解决疑问:或纵比,如古今作品比,不同时代比,课文重点词语和一般词语比,或横比,如同一作家不同风格比,同一作家同类作品比,不同作家相同风格特点比。这样学生就在比较中深入理解了教材,挖掘了教材的思想和艺术内涵,探求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深刻之处,也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点。

语文教学以阅读文章为主,但读文章时须考虑识字、写字的因素,并把它们放在合适的位置。字识得多,写得正确,不仅反映了语文水平,而且反映了文化水平。因此,指导学生阅读文章要加强识字、写字的点拨,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理解字义,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切切实实地打好语言文字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的训练,应该以基础知识为“核”,基本能力为“壳”,切实掌握了“核”,能力就强。语文教学要教最基本的。

三、充分展现语文的神韵,把语文教美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任务是:培育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中学语文教学把发展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基本任务之一。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美育因素,自然美、人文美、语言美无处不在。有意识地给学生以熏陶,能使学生的情操高尚起来,对学习对生活有正确的、健康的、积极的要求。如果忽视或抽掉美的熏陶,就会苍白无力,失去育人的作用。要脱离低级趣味,识别假、恶、丑,并有抵御力,美育应发挥强有力的功能。

语文课具有极其丰富的美的因素,如课文中的美的现象、情趣、理趣,美的篇章结构,美的语言,等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的美无处不有,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不但可以积累写作素材,而且可以择优来表现美,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和书本中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语言,让学生在寻找和发现美的过程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蕴含的美,并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来感受美。如教《荷花淀》一文时,在这样的激烈残酷的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通过对白洋淀地区劳动妇女在斗争中成长过程的生动描写,表现了她们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艺术地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接着,带领学生感受文章语言之美――字词凝炼、句式整齐、感情浓烈、富于诗意。学生披文以入情,不仅很好地理解了文章语言的佳妙,更为语言中包孕的感情激流所激励,为白洋淀地区劳动妇女高尚的情操所感染。另一方面,语文课本身就是美的情境气氛、美的教学内容、美的课堂结构、美的教学语言、美的教姿教态构筑而成的美的世界,学生阅读可感受美、领略美,论辩可赏析美、想象美,练习可体验美、创造美。他们在语文课这个既狭小又广阔的王国里自由驰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塑造美的人生,真可谓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美的教学语言是融激趣、传情、达意、启智于一体,有感情,有色彩,有智慧,有哲理。说理,高屋建瓴,无懈可击;表情或淋漓尽致,慷慨激昂,或委婉曲折,娓娓而谈。除此以外,板书香味浓郁,品位极高;它精巧工整,极富神韵;它使学生不但受到思想教育,感情熏陶,而且获得思维训练和美的感受。一般地说,在记叙文教学中,为了体现记叙文记叙要素明确、事件意义和人物品质突出、选材组材合理等特点,可用线索脉络式、提炼纲要式、感知组合式等,在议论文教学中,为了体现议论文议论要素明确、论证结构严密等特点,可用逐层递增式、综合立体式等;在说明文教学中,为了体现说明文抓住事物特征、说明方法多样、说明顺序合理的特点,可多用图表图解式等。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为了体现形象鲜明、情节完整、环境典型、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多用脉络式、摘录词句式、提炼纲要式、综合立体式等。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以把课教活、把课教实、把课教美的思想贯穿于其中,三者密切结合,并行不悖,才能形成明确指向育人目标的语文教育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于漪.站在大写的人字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于漪.给语文教学加点钙.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主编.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于漪.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编.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模式;新课程标准;主体地位

1、新课改视角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实效检视

1.1 语文教师并未真正掌握新课改的内涵

在新课改的视角下,要求语文教师指引学生展开合作式的学习方式,重视并发挥学生自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然而,部分语文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画地为牢固守传统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之中[1]。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始终接受的是固守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跟上时展的脚步。在新课改的视角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一味的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此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接受知识来应付考试。此外,语文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把握仅停留在使用新教材展开新课程的表面,并没有深刻的领悟到新课改理念的真正内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套用过时的、传统的教育目标,加上研读和掌握新教材不够深入,所以并没有实现新教材促进新课程实施的目标。

1.2 忽视课堂上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等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时常展开讨论及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地位,有效培养学生的散发性思维。有些教师过于重视课堂上的氛围,这样是能够加强学生的参与度,老师也适时的指引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味灌输方法,从表面上看仿佛是与新课改的标准相符[2]。但从实际上看,却是过度渲染课堂的活跃氛围,教师时常引入与课堂无关的笑点,把课文重点内容的讲解停留于粗略层面。长期这样下去,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1.3 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足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科技投入、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对传统教育模式产生极大的冲击,也为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增添了许多活力。但是在借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有些学校受教学资源的影响,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甚至根本不用多媒体教学。然而部分学校却过分的依赖多媒体,致使教师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无法展开教学。事实上,多媒体只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3]。传统教学模式有着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优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老师和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多媒体过多的占据课堂教学时间,难以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

2、新课改视角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完善途径

2.1 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及教育素质

基于传统教育理念的较大影响,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思想上较为僵化,不能深刻掌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涵,因而对语文教师进行系统、全方位的培训十分有必要。通过培训可以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新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转变其教学观念,让语文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深刻的领悟新课程改革的深邃及要求,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才能按照新课改的标准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

2.2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交换给学生,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地位,开展开放式教学[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挖掘、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引导其学习。在新课改的视角下,给广大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地位,指引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锻炼其终生学习的能力。

2.3 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

在新课改视角下,教育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统一的过程。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互动关系,二者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充分沟通交流,促进其思想与情感上的触碰。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有利于主体交流的深入及教育成效的进一步实现。基于此,语文的教育就不能仅停留在过程中是否有对话、交流等表面形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开创问题式情景,侧重于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真正的彰显学生主体性地位[5]。

2.4 设置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改的要求是提升课堂教学成效,而课堂的成效应立足于对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提倡自主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的学习方法等要素的权衡,因此要合理的设置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所以,在完成正常的教学大纲内容之外,还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要全面、客观的认识到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军.试论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双语学校教育文化――基于问卷调查的理解与解释[J].经济研究导刊,2015,11:159-165.

[2]姚蓝.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成效、问题与建议――基于钦州市高中语文新课改适切性的调查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5,04:61-65.

[3]李金云,马欢.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反思――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为中心的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5:123-130.

第11篇

【摘要】通过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学习,探究语文反思性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环节和操作步骤,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了解反思性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的研究和实践现状。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教学环节语文教学

一、中国古代语文反思性教学思想。

反思内省方面,有“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博学而不自反,必有邪”(《管子戒》);教育教学方面,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专门论证学与思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反思,宋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提倡深思、精思,提出“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在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韩愈认为“行成于思,毁于随”;在教学主体之间的教与学方面,《学记》中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的论述,可知教师与学生在主体间互动的具体实践中的良性互动,通过教与学的不断反思,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素养提升。

二、区分反思性教学和教学反思。

按照熊川武教授的概念界定,反思性教学的主体是“学会教学”教师和“学会学习”的学生,让教师在教学中学会教学的方法和智慧,让学生在反思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反思性教学并不是在告诉我们一种具体的教与学的方法,它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哲学和教学实践,在不停的教学反思中逐步完善和发展。反思性教学以“会教”和“会学”为宗旨,通过教师对教学的反思,改善教学方法、手段和目标,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教师通过反思,丰富自己教育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和学会发展,故反思性教学应是“教学的反思”和“反思的教学”有机的统一体。教学反思应是反思性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更侧重在教学中如何反思,怎么反思,什么时候反思,反思什么,在反思性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探究和输出,反思性教学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中的实践过程,侧重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性教学主导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的始终,是一种方法指导,也是一种教育哲学思想。

三、语文反思性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差异。

(一)常规教学的五个环节。教师语文教学的五个环节是:备课、授课、批改、辅导、测验。常规教学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考试。通过教与学五个环节的常规教学设置,可以看出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与学的主体互动性较弱,评价机制的一元化,对教师及学生培养方式也较为单一,对教师教育经验的关注更大过专业技术的培养,知识上的进步不是最终目标,还有技能的,能力的,品德的,等等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和教学科学技术和教学工具的发展,教学多元性、差异性、开发性和实践性都有待发展和进步。(二)语文反思性教学的教学环节设置。反思性教学是一种研究性和实践性的教与学,需要教与学主体的合作,共同参与,在思维碰撞中研讨出结果。反思性教学的语文教学环节设置可概括为三个部分:反思性教学的设计、反思性教学的实施和反思性教学的评价。1.反思性教学设计。反思性教学的设计过程既要吸收常规教学的必要环节,如备课、预习等必要环节,又要超越常规教学的可操作性环节。教学设计过程同样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参与,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和实践知识参与其中,把教学问题带入到研究性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相对于常规教学设计,反思性教学设计需要课题研究计划,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措施、教学时间、教学总结。其中教学目标和教学措施学要关注到教学主体的专业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培养,研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设计过程尽可能的弥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脱节。2.反思性教学的实施。反思性教学实践过程要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调控。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课堂状况,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课时和教学难易度,把研究性学习、引导性学习、项目制学习等各种互动式学习方式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更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专研精神、教学热情,更全面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及提升其核心素养。3.反思性教学评价。常规教学评价体系更多地关注在学生考试成绩上,通过知识测验实现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了解和评估,评价体系单一,单一的评价体系也容易导致教学导向的单一,学生学习过程也将只依考试成绩评定。故反思性教学评价要求科学评价与人文评价的统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统一。

四、中学语文反思性教学现状。

自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一书出版后,语文教学研究便开始向“学会学习”和“学会教学”方向发展,为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更为完整、全面的窗户,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思路,但关于语文教学这方面的研究,专门论著很少,大部分出现在论文期刊和硕士论文著作中,在倪文锦的《语文教育学引论》、周庆元的《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韩雪屏的《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等语文教学论著中,零散地聊到了“语文教学反思”的话题和亮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但也因此意味着中国语文教学中反思性教学的研究潜力之大。

第12篇

一、本色语文的内涵

“本色语文”就是指“本来样子的语言”和“原状态的语言”,归根到底就是指“用于交际的语言”。“本色语文”落实到具体的交际实际中,也就是要“用本味的语言叙述本真的事实,表达本分的观点。”

“本色语文”的三个要素就是:本味的语言、本真的事实、本分的观点。本味的语言就是指习惯的语言,在生活当中使用的日常语言,不夸张、不低俗,平白如话。本真的事实,无论是表现在口语交际还是写作中,都必须要用到真实的材料,有来源的,不是凭空捏造的。本分的观点指的是个人的、真诚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这就教育学生要求真务实,做人不要矫揉造作,做事避免华而不实。

二、本色语文教学的功能

1.求真。求真是“本色语文”的基础。求真之于语文教学,有更具体的意义,将科学的精神寓于实际的语文教学之中。真,象征着知识与理性,语文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高超的语文能力。

我们所讲的“语文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事实上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很好地学习了语文的基础知识,才能锻炼出过硬的语文能力。一方面,知识本身就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先有了完善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而毫不费力,延伸拓展,而游刃有余,这就是语文能力的展现。另一方面,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由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本身就是对自己语文能力的培养。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过硬的语文能力,这就是语文教学“求真”的过程。

2.向善。向善是“本色语文”的目标。向善之于语文教学,意义非凡。语文学科因为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一直以来有意或无意地担当着“人文精神”的传承者,这也是语文教学“向善”之功能,毋庸置疑,不可否认。然而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频频走入“思想政治教化”的误区,对“善”过于简单而又急躁的追求,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渐行渐远,并且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泥沼,倍受批判。在此方面,语文教学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绝对,脱离文本,脱离学生,脱离生活实际。

3.审美。审美是“本色语文”的境界。审美之于语文教学,难免望“美”兴叹。从历史到今天,不少文学评论家,美学专家,语文教育家都提出要将“审美”应用于语文教学之中,然而落实到一线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中,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三、回归理性的本色教学设计

(一)依据教学目标

回归理性的本色语文教学设计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又如上文所说,本色语文教学目标务必求真务实,而且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而定。

在我们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的语文课本,也就是学校所发的教材。正是因为这样的理念,让我们的语文教育总是深陷“以本为本”的泥淖之中。老师们一见面,常问的是进度“你上到哪那一课了”,很少关注到目标,“你们班的议论文都学得怎么样了?”

叶圣陶说得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文因为有其鲜明的特点才可以成为示范的例子。语文老师不能为教书而“教书”。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心目中都应该要有全局观念,有单元教学、系列教学、专题教学的意识。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客观理性的教学过程。

(二)回归“语篇交际”

“语篇”是语文交际的训练单位,一般来说有“语词性语篇”、“语句性语篇”、“语段性语篇”、“篇章性语篇”、“专著性语篇”,也可以说就是“语文”,不过更加强调它的交际功能。本论文中,“语篇”主要是指向写作教学,是写作训练的内容,即“篇章性语篇”。根据阅读教学的分类,本节也将写作教学依据写作内容分为“论述文的写作教学”、“实用文的写作教学”、“文学作品的写作教学”三大类,和语文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性。

四、本色教学实践

(一)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参与

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中语文,都特别强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可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操作中,不太容易实现。现在的普通高中,一个班大概有四五十人,如果是在重点学校的重点班级,那就更多了,七八十个人不足为奇,甚至还有超过百人的大班。要在这样的班级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谈何容易。

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并不是说每一个学生都要回答问题或者发言。主要指本色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动态,确保所有学生都跟着老师的指导认真的思考问题、朗读文章,并且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尤其要关注那些不经常主动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的学生,避免他们因为种种原因造成习惯性的走神,注意力难以集中,跟不上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步骤,“身在曹营心在汉”,没能有效地进行语文训练,就更谈不上提高语文素养了。

(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可开可合,有思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