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9 01:45: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箱养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箱放置于甘南县内嫩江西岸的一个江汊里,该水域有以下特点:
1.水面宽阔
水位较稳定,背风向阳,水深4米以上,环境安静,水质清新、无污染,pH值在7.0~7.5,酸碱度为中性偏碱的水质。
2.该区水体和嫩江相通
水流较平稳,水流速度一般在0.1~0.3米/秒,溶氧丰富,含氧量在5毫克/升左右。3.该水体透明度40~50厘米,每升水含浮游植物量150万个以下、浮游动物2000个以下,水质清新嫩爽,适宜黑龙江野鲤的生长。
二、箱体安置
1.网箱构成
网箱由箱体、框架、浮子、沉子及固定设施等构成。
(1)箱体:采用10目箱体,此网箱为聚乙烯经编网片组成。无节光滑,不伤鱼体,网目经定型不走样,箱体柔软,出现问题易于缝合,不易开孔逃鱼,成本低,安全性高。
(2)框架:悬挂箱体的支架是用钢管和塑料管等材料构成。把箱体固定在框架上,以利于箱体张开、成形。
(3)浮子:用硬质吹塑制成的浮桶作为浮子,坚固耐用浮力大。
(4)沉子:选用直径25毫米的钢管制成,置于箱底,既可撑开底网,又可当沉子沉箱。
(5)大小及形状:中型箱,箱体呈长方体,长5米、宽4米、高2.6米。
2.网箱的装置
(1)浮动式网箱:箱体的网片上纲四周绑结在钢管扎成的框架上,网片下纲四周系上沉子,框架两端用绳子与锚系在一起,上口用网片封住,框架缚上桶式浮子,漂浮于水面。因水体与嫩江相通,水面开阔,为增加抗风力采取多箱联体浮动式安置网箱,其中15个箱体串联成一列,两端用锚固定,共2排,计30个箱体顺势排开,排与排之间用框架材料连接。
(2)网箱设置的水层:箱体网衣入水2米左右。
三、鱼种放养
1.鱼种入箱前的准备
网箱下水前仔细检查网箱。鱼种入箱前3~5天要提前将网箱安装好,放入养殖水域,网衣经浸泡附生藻类后,即可放鱼入箱。
2.放种时间
5月15-17日,以早入箱、早开食为原则,选在晴天无浪时鱼种入箱。
3.放养规格
品种为优质黑龙江野鲤,体重80~100克,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伤。4.放养密度共投放黑龙江野鲤鱼种6150千克,单箱投放鱼种205千克,每立方米水体平均放养量为5.125千克。
四、饲养管理
1.合理投喂饵料
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制成颗粒投喂,主要成分有干杂鱼(或鱼粉)30%、豆粕37%、玉米15%、麸皮15%、添加剂3%,粗蛋白保持在35%~40%,粗脂肪在5%~8%,做成颗粒饲料投喂。投喂量为:5月份8%、6月份14%、7月份30%、8月份32%、9月份16%,同时根据天气及鱼的生长情况按“四定”原则进行调整。
(1)定质:投喂的饲料要求新鲜、适口,腐烂变质的饲料不要喂鱼,为防治鱼病可制成药饵投喂。
(2)定量:定量是根据鱼体大小,在不同季节、时间有节制地合理投饲。
(3)定时:一般每天投喂3~4次,8-9时、14-15时、18-19时;7-9月鱼类的生长旺季,每天可投喂4~5次,分别为6-7时、9-10时、12-13时、15-16时、18-19时。
(4)定位:在网箱内设置饵料台,防止浪费,也便于检查摄食情况,可用筛子垫纱布制成,悬吊在水下40厘米处。
2.日常管理
网箱养鱼日常管理的内容主要是防病、防逃、防敌害,日常管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产量,而且直接关系到网箱养鱼的成败。
(1)定期检查网箱。网箱养鱼最怕网破逃鱼,每周检查1次,一般在风浪小的天气,上午或下午进行检查,要特别注意水面下30~40厘米的网衣,该处因常受漂浮物的撞击以及水老鼠等敌害侵袭,很容易破损逃鱼。
(2)防风防浪。在暴风雨汛期洪水来临之前,要检查框架是否牢固,加固锚绳、木桩,防止网箱沉没和被洪水冲走,防止被漂浮物撞击。
(3)适时移箱。干旱时,水位下降,网衣有搁浅的危险,要把网箱往深水位移动;洪峰到来之前,要把网箱往缓流处移动,避开洪水冲击,如遇到污染水质入箱,应及时将网箱移至安全适宜场所。
(4)要防止有毒污水流入网箱区,还要防止偷窃、人为破坏等。平时做好生产记录,详细记载每箱鱼种投放时间、数量、重量、规格、饲料用量、水温、天气情况、鱼病用药种类及用量、产量、出箱规格等原始资料,便于生产总结,进行成本核算。
(5)清洗网箱。网箱下水3~5天后就会附着大量污物,被一些藻类或其他生物所附着称青泥苔。严重时堵塞网眼,影响网箱内外水体交换。一般在水面下1米水层内最多,若不及时清洗容易造成箱内水质恶化,缺氧、缺饵,影响鱼类生长,所以要对网箱进行清洗。主要采取人工清洗,通常是每隔5~17天将网衣提起,用扫把、树枝、毛刷等洗刷和拍打。
五、病害防治
养殖过程中要做好鱼病防治工作,主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食场消毒
用40克漂白粉装袋挂在食台附近。每隔两周换1次。
2.投喂药饵
高温易发病期间在每千克饵料中加入1.5克的土霉素粉,连喂2~3天,防止细菌性鱼病的发生。
六、养殖结果
5月17日开始投喂,9月28日出箱,共收获商品成鱼49200千克,单箱产量为1640千克,平均每立方米水体产商品鱼41千克。此次养殖出箱鱼类的最大特点是出箱规格整齐,平均尾重在0.75千克,体呈纺锤形,健壮优美,跳跃有力,背部灰黑、体侧金黄、腹部银白,臀鳍和尾鳍下叶呈橘红色,达到了黑龙江野鲤在自然环境下的特性,并且肉质细嫩、无土腥味、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倍受市场青睐。
七、讨论
1.水域选择
选择优质水体是进行网箱养殖的前提,网箱养殖是将箱体置于水体中,对水质要求较高,应选择水底平坦,风浪较小,水位相对稳定,水深在2.5米以上,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并且溶氧丰富,背风、向阳,有微流水的水域。
2.鱼种规格
应做到品种优良,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由于鲤是吃食性鱼类,网箱养殖密度大,以人工饲料为主,鱼类抢食激烈,如果规格不齐,会出现两极分化、大小不齐的现象,因此养殖过程中应多次检查,发现鱼类生长不齐、有特大或特小个体时,应将其捞出,并入个体相近的箱体中。
3.饵料质量
全价适口的饵料是网箱养殖成功的基础。网箱养殖黑龙江野鲤是集约化养殖,投入高、风险大,因此为了保证鱼类的快速生长,要根据鱼类生理特性,在不同的生长时期配制全价适口的饵料,同时应采取科学的投喂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4.防逃
网箱放置在自然水域中,一旦出现破箱现象,损失将十分严重,所以网箱养殖一定要做到勤检查、勤整理、勤维修、勤洗网箱、勤排污渣,定期安全检查。防止鱼类逃逸是网箱养殖成功的关键。
5.防病
1.1基本概况
佛子岭、磨子潭两水库位于安徽省霍山县境内,均属淮河水系的山谷型水库,两库形成梯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航运、养殖等综合利用。两库常年平均水位相应库容7.9亿立方米(其中佛子岭水库为4.83亿立方米,磨子潭水库为3.07亿立方米),两库共有来水面积18.4万公顷。
佛子岭水库始建于1954年,可养面积1200hm2,1956年投放鱼种,1957年捕捞成鱼;磨子潭水库始建于1958年,可养面积466.7hm2,1960年投放鱼种,1961年捕捞成鱼,渔业利用50余年。由于两库地理位置同处于一个山区,同处一个类型的地带,所以水库的生态和理化因子基本相同,其气温、水温、溶解氧、各饲料生物含量和各营养盐类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水库渔产量有过高产的记录,也经历过低产的波动。
1.2渔业发展现状
两大水库的渔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库初期10年,由于大量的投放和捕捞,渔产量逐年上升。第二阶段为第二个10年。由于放养品种、规格的不适应,敌害种群的危害和防逃设备的不完善,致使产量下滑入低谷。第三阶段为第三个10年。针对上述出现的矛盾,不断完善苗种体系,完善拦鱼防逃设施,调整放养结构和积极发展网箱养鱼,使两水库渔业产量逐步恢复。1986年,佛子岭水库创下建库以来历史最好水平,达327.5t,均产达273kg/hm2;1987年磨子潭水库创下建库以来的最高产量,达到140t,均产达300kg/hm2。第四个阶段为近20年。由于水面的全面放开,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原有的水上派出所不存在,渔政管理因缺乏人员、资金和必要的技术设备及山区、库区、贫困地区的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原处于主导地位的国营渔场因而处于破产倒闭状态。因此,水面处于抛荒状态,无人投入,只有索取。目前,两库库区群众和渔场职工仅靠养殖网箱和捕捞少量存鱼和库里的野杂鱼来维持生产、生活。尽管如此,在水库的合理放养、合理捕捞、防逃技术、控制敌害鱼类种群、发展网箱养鱼等方面探索出了一定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大体可归纳为:①投放适应水库生长的我国主要养殖品种四大家鱼,完善苗种生产体系,保证和满足水库鱼种投放的需要,并不断改善放养结构;②密切注意水库鱼类种群的变化,行之有效地控制敌害种群的发展和危害,使人工放养的种群始终占据优势,危害种群控制在最低限度;③两库都有防洪的任务。因此,完善拦鱼措施,做好防逃工作是水库渔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④拟定合理的捕捞强度,充分利用水体和鱼类最佳生长期,不间断地做好自然经济鱼类的增殖和保护工作。
2可持续性发展探讨
2.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库渔业生产机制
应本着有利于开发和发展,有利于改变只向水库索取、不向水库投入的原则,改变一家投入多家索取、不断产生利益矛盾的状况,既要能统又要能调。
2.2两库渔业发展潜力
2.2.1市场需求潜力大。我县目前人均占有水产品量不到10kg,远低于全省25kg、全国34.6kg的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因此,生产出绿色无公害优质水产品仍然会长期畅销市场。2.2.2可供开发利用的水面大。两库可养殖水面1666.7hm2,可用来进行天然投放、库湾养鱼和网箱养鱼。如果按天然鱼产量300kg/hm2计算,两水库每年的天然生产力至少在500t以上。
2.2.3引进和开展名特优品种养殖是水库开发的新课题。开展名特优品种养殖,是开发大水面一项新的工作,是提高水库生产力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利用水库的自然优势,适当在水库发展名特优水产品,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也是走高效渔业的一条可行之路,如佛子岭水库利用网箱养殖鳜鱼和斑点叉尾鮰,利用流出的库水开展鳗鱼养殖,每年可产优质鱼700t,产值近5000万元。
2.3两水库渔业发展对策
2.3.1切实保护两水库水域生态环境。目前,水库两边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两库上游无任何工业污染,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是我省当前少量存有的无污染养殖区域。因此,必须保护好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水域不受污染。一要在制定其他发展规划或兴建水利工程时,要充分考虑到水库生态环境的保护,把水库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第一大事来研究;二要禁止在水库上游兴建工业厂矿,保护清洁水源,同时也要防止渔类自身污染,如网箱养鱼密度不可过大;三要强化渔政管理,严禁毒、炸、电等违法行为,对特种水生动物的栖息地、繁殖场、索饵场,应建立水域生态自然保护区。
2.3.2合理放养主导品种。青、草、连、鳙、鲤、鲫、鳊鱼是我国传统的养殖品种,也是两库养殖的主要鱼类,在目前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城镇,这些品种与目前的消费水平相适应,而且还有相当的消费时效,消费既不会过剩,也不会过时。在对大型水库可持续发展方面,仍然应以这些鱼类的养殖为主,同时坚持不懈地做好鲤、鲫、鳊等优质鱼种的自然增殖与保护工作,使水库生物饵料得到充分利用。
2.3.3调整渔业经营模式,合理开发水体资源。当前,水产界面临着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最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一要实现从追求单一产品(鱼)到复合产品的转变;二要实现从追求量的增加到追求质和量的统一;三要实现从只追求经济效益到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统一。在产品的开发方面,要努力适应生态条件的要求,从单一层次、单一产品的经济方式转向多层次、多方位、复合产品的开发。在养殖生产方面,要遵循清洁生产的原则,实行生态养殖,提供绿色产品。在经营方式上,要改变单一的养殖模式,推行水面多种形式经营,包括租赁、承包、股份制等,实现水面商品化,充分利用水体的交通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观光,休闲、游钓业。
2.3.4加大科技投入。大水面的开发,不是简单的投放和管理,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科学的决策管理和科学的养殖技术,这就要求水产科技工作者,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和探索新的养殖技术。同时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普及养殖新技术,依靠科技来提高开发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
2.3.5加强品牌意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严格实行行业法规化管理,在生产环境、苗种选择、养殖管理、产品上市、检验检疫等方面把好关,生产出无公害、绿色水产品,要注重品牌申报,做大做强品牌文章,占领市场份额。
2.3.6加强对外交流。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渔业人才和资金,实现两库大水面与我国发达地区在技术信息、人员等方面的全面交流。
[论文摘要]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但是针对这几年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养,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存在制约问题。通过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试点示范和技术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等措施。使得水产业发展走上稳定、走向规模、走出效益。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据2008年统计,全县养殖水面达24400亩,其中山塘水库养殖面积12330亩,池塘养殖面积12168亩,网箱养鱼面积1500平方米,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达6717吨,比2007年增加571吨,增长8.5%,实现产值433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58%。水产品产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己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鹿寨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处桂中稍偏北,属亚热带向中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多,光热、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为1672毫米。全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面积7万多亩,山塘水库1812处,面积2万多亩,池塘面积1.3万多亩。现有河流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1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40个品种。贝类、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渔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渔业生产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以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养殖水面由2000年的2.2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75万亩,增加了0.55万亩,增长25%;养殖产量由2000年的4776吨增加到2008年的7617吨,增加了2841吨,增长59.48%;单位面积产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长26.73%;水产养殖劳力由2000年的0.6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万人,增加0.11万人,养殖渔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长29.54%;全县人均占有鱼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2865万元,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4338万元,增加1473万元,增长51.41%,占农业产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来,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变化很大,在养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断更新。由科学养殖取代了天然养殖,提高了养殖产量;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小规格鱼种放养,提早起捕商品鱼;由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养殖取代了单一品种养殖,提高了水体中饵料利用率;由养殖名贵鱼逐步取代部分常规品种鱼,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由单一追求养殖数量逐步向数量和质量转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规模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1、主要经验
(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水产养殖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并提出了适合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非基本农田保护外的低洼低产田和荒地进行鱼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丢荒的山塘水库进行科学养殖,积极调整水产业内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综合开发大水面养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03年参与了“柳州市池塘万元水面养殖项目”实施,2005年我县实施了“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不断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又推广了大水面积综合利用化肥养鱼技术;80:20养鱼技术及配合全价颗粒饲料养鱼技术等。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县渔业总产量稳步增长。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广优良、优质新品种。近年来,我县在品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坚持保大宗推优良的原则。在保留大宗品种草、鲤、鲢、鳙鱼养殖的基础上,加大优良、优质品种鱼的引进和推广,积极引导广大渔农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优良、优质品种鱼类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培育引进优质品种近20种。其主要品种有黄沙鳖、黄桑鱼、大口鲶、杂交鲶、本地鲶、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银鲫、东北鲫、湘云鲫等,逐步形成了以养殖黄沙鳖为主的养殖基地。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渔业主管部门及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及技术指导,提高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并实行技物结合,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或调运各种渔用物资。加强向渔农提供渔业政策、生产信息、流通信息、鱼病防治、安全生产等有关方面技术和信息,推动了我县渔业生产的发展。
2、存在问题
(1)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严重,基本上属于泥基塘,池塘淤泥过深;未有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难度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来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沟水,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了产量。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我县水产养殖基本上是以个体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养殖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标准化养殖程度低,致使水产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面积还不够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仍较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科技推广经费几乎为零,各种项目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了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超标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而发生鱼塘和江河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三、渔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一)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水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质廉价水产品过多,优质产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品牌产品未有创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没有形成。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未能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流通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二)发展潜力
1、改造低产池塘,提高池塘产量,发展潜力较大:我县浅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还较大,如能加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底质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则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快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在养殖模式、饵料选择、苗种培育和品种选择上做好文章,提高产量及效益方面潜力还很大。
2、江河网箱养鱼、水库养鱼及水库网箱养鱼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县境内的主要干流,县境内己建成黄冕电站、江口电站、龙兴电站,每个电站筑坝后上游水流平稳,库容量增大,适宜于一定容量网箱养鱼,同时全县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较大的水库有18个,有可利用水面近10万亩,综合开发大水库,发展网箱养殖潜力较大。目前,我县水库养鱼产量相对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稻田养鱼发展潜力较大:我县稻田养鱼有着忧悠的历史,建国初还形成一定的规模,后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原因,养殖面积和产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养殖面积不到1000亩。目前,我县有保水田15万亩,只要采用科学的生态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4、开发地方优质种养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水产品资源丰富,本地鳖、黄桑鱼、鳝鱼等优质水产品肉质品位好,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养殖前景好,只要开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学的仿生态健康养殖方法,保持肉质品位,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产量,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生产优势突出,商品供给能力强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水产品养殖具有较强的潜力。四、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渔业生产,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优势品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水产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稳定政策,强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务,增加投入。
2、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在集约化、规模化上下工夫,大力发展大水面网箱养殖,提高名优水产品比例。
3、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搞活水产品加工和流通,走产供销一体化,农工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
(三)发展重点
1、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快不同特色区域养殖发展。不断扩展区域特色产品养殖,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打造区域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养殖,同时注重培育优势品种,打造品牌走向市场。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进行产业化经营,推进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3、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提高良种覆盖率。(1)加快水产良种场建设。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或引导群众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通过实验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水产苗种繁育体系。(2)采取选育与引种并举的措施,推进养殖苗种良种化。重点开展洛清江等河流名贵鱼类如光倒刺鲃、黄颡鱼、本地鳖、班鱼等的繁殖驯养。同时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不断丰富和满足养殖生产需要。通过引进繁养,实现苗种生产供应良种化。
4、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1)推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系列标准。严格按照水产养殖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水产品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投入品使用和休药期制度,确保无药物残留;严格执行无公害水产品国家标准,提高养殖业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2)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建立优势养殖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带动水产养殖业向无公害化发展。
5、加强和完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1)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水源、电力、交通、场地以及重点项目的设施建设。(2)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保障体系。一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二是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三是病害防治体系建设;四是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五是服务体系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水产养殖证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水域养殖证制度,切实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生产和流通管理,把好苗种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加强水产品苗种选育和苗种生产经营管理,提高水产苗种质量。一是搞好苗种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确保苗种的规格和质量;二是加强苗种流通管理,做好苗种质量鉴定和检疫,防止疾病蔓延。
(三)抓好试点示范。按照各乡镇养殖特点和不同的养殖区域,扎实抓好试点示范工作。一是抓好池塘、山塘水库“四大家鱼”高产养殖试点示范工作;二是抓好坑塘流水养殖示范工作,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三是抓好优质水产品养殖试点示范工作;四是抓好大水面网箱养鱼试点示范工作;五是抓好稻田养鱼试点示范工作。通过不断试验示范,总结配套技术,扩大推广面积,整体推进渔业生产发展。
(四)加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把好产品质量关。鼓励和倡导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发展健康养殖,减少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控制养殖用药,保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推广标准化养殖,生态养殖,保护养殖水域环境。一是加强养殖用水管理,禁止将不符合水质标准的水源用于水产养殖;二是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严格按健康养殖标准和规范组织生产;三是加强渔用饲料和水产养殖用药管理,严禁使用违禁投入品,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四是加强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的监控,做好药物残留抽样检测工作。
关键词:蓝色国土;生态渔业;增殖放流;水生态;改善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1 蓝色国土基本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国土资源现状是“三山六水一分田”,水域资源丰富,我国的海域和滩涂在40m等深线以内面积占6300万hm2,内陆还有接近666.7万hm2的天然水域,面积占到陆地面积的1/3左右,而耕地面积的一半恰好等于可有效利用的“蓝色土地”。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伴随着全国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海洋“赤潮”与淡水水域的“蓝藻”危害频发。这一大片极具开发潜力的“蓝色土地”,目前基本被撂荒了。
2 种水-更有效的增殖放流
所谓种水,就是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向水里投放鱼苗。每放1条鱼苗,就好比种在地里种1棵庄稼,其实质是改变传统只单向索取水产品而不投入的模式,采取向水里播撒鱼苗、贝类、藻类等水生动植物的人工增殖的方式,把水域当作土地看,在经过一定时间的生长之后,再捕获上来。通俗地讲就是先“种水”,再收获,把水域当作土地一样对待。
向天然水域人工投放鱼苗的做法,称之为“增殖放流”,由来已久。其内涵即合理利用水资源,增殖放流“净水鱼类”、“以渔保水”;形成良性生物净化链,通过鱼类滤食水体浮游生物,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而建立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长效机制。
世界上最早开展“增殖放流”的国家是法国,始于1842年。据相关报道世界上开展增殖放流工作的国家已有94个。水生生物资源的人工增殖,明显增加了自然水域的产出,也显示出了耕种蓝色国土的巨大潜力。
对于我国来说,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有组织的增殖放流尚属于试验阶段,规模也较小。水体的富营养化,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中化肥的过量使用,就是所谓的面源污染,使用的化肥通过雨水的冲刷,流入江河,导致水里的氨、氮、磷增多,进而导致藻类疯狂生长,造成危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水生动植物之间的失衡。
3 威海市重要水源地需要生态渔业
近年来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威海市水资源需求激增,而威海市又是水资源紧缺地区,这就导致了许多水库功能发生重大转变,近2/3的水库已经开始向城镇供水。因此,如何保护好水源地水源,今后如何保障水资源与水库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全市水库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网箱养鱼在威海市大中型水库发展高峰期,1996年网箱养殖面积已占水库渔业总产量一半以上,达到20余万m2。同时,取得较好效益的施肥养鱼、围网养鱼等精养方式也在部分水库推广。但由于实行人工大量投饵或施肥,如控制不当这些养殖方式极易造成水质富营养化,从而影响到水质安全。为此,威海市主要水源地水库如文登市的米山等6座水库,从2001年起全面停止发展网箱养鱼。部分主要水源地为确保供水安全,水库管理处还主动关停了在水库中游可能造成污染的养猪场。这些措施的实行有力地保证了各个水源地水质始终处于安全达标范围。另一方面,探索新的生态渔业之路变得尤为重要。
4 种水的三大效益
4.1 可以大大促进渔民增收
据权威部门研究,“增殖放流”内陆水域的投入产出比高达1:8,在海洋中的投入产出比为1:5,十分可观。如果国家加大对水域的资源增殖资金投入,好比为农民提供种粮补贴,将会从根本上增加广大渔民的收入。当种水的巨大产出效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时候,必将带动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到蓝色国土的耕种上来。
4.2 可以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向水中投放的以藻类为饵料的鱼类,可以解决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藻类疯长,从而净化水体。据专家测算,淡水中的鲢鱼和鳙鱼每增加500g体重,可分别通过滤食浮游植物从水体中吸收氮14.9g和14.5g、磷0.85g和0.6g、碳60.75g和57.85g。可见,耕种蓝色国土时,投放鱼的品种若选择合理,可有效改善水域环境。
4.3 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研究显示,人们日常生活1/3的食物蛋白质为水产品提供,而我国天然水域的产出大幅降低,甚至不到20世纪70、80年代的1/4,可见其仍然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天然水域中的鱼多了,就好比是增加大量天然安全的粮仓,大大增加了国家的食物储备,从而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4.4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与恢复为基础,使渔业经济的常规发展转变为持续发展,把经济活动和渔业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达到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目的就是生态渔业的要义。它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资源系统的生态平衡;还可以避免资源浪费的现象,从而达到对渔业自然资源深层次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在满足人们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和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使渔业真正实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从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5 增殖放流:威海市水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的未来
增殖放流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高效生态渔业措施,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5.1 大力发展保水渔业,加大滤食性鱼类的放养密度
大力发展保水渔业重在重新调整该水体的生物群落结构,从而有效减少水体中藻类的生物量,保证水质安全,以充分发挥滤食性鱼类的“生物滤器”功能。所谓保水渔业,通俗地讲,就是“以渔治水,以渔养水”,即以保护水环境为目的,选择适当的鱼类进行人工放养的一种渔业生产模式。保水渔业的另一方面,是从水质保护的角度来确定渔业环境容纳量,进而提出最佳的渔业规模和生产方式。发展保水渔业,本质是中心的转变,即从“以渔业为中心”转为“以水为中心”,在确保水库水质良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获取渔业的经济效益。
5.2 继续进一步探索利用生物操纵技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目前威海市已经采取的措施有:各水源地水库根据自身浮游生物状况,合理投放一定数量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同时制定合理捕捞量,利用滤食性鱼类对浮游生物的摄食来控制水体中藻类密度,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在大中型水库全面推广节粮、高效、无污染的太湖银鱼。目前已在多数水源地水库移植成功。由于银鱼对水质要求很高,不仅能增加产量和收入,而且可将其作为判断水质优劣的指标生物;积极引进和推广有着水中“清道夫”之称的鲴亚科鱼类。近年来,水源地水库先后引进了细鳞斜颌鲴、黄尾密鲴等刮食性鱼类,对净化水质起到了积极作用;适当引进一些高档肉食性鱼类,例如鲈鱼、梭鲈等。利用生物食物链关系,用肉食性鱼类控制水体中的野生小杂鱼,对于维持水体浮游生物稳定具有很好作用。
正是得益于以上措施特别是生物调控技术的应用,威海市所有水源地水库多年来水质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一半以上水库水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对于保障居民安全用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勾东博.生态渔业――渔业可持续发展之路[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 李继龙,王国伟,杨文波,等.国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渔业经济,2009 ,27(03).
[3] 史建全.浅谈渔业资源增殖放流[J].青海科技,2009(03).
[4] 郑龙成,程绍宏,年志平.新立城水库渔业开发与水质保护技术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011(33).
关键词:水库;藻类;检测原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在我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淡水的水体营养化方面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在一些水库以及湖泊等时常的出现藻类的水华灾害。在我国的太湖出现蓝水藻水华灾害之后,蓝水藻的水华已经是受到了全社会方面广泛的关注,因此,淡水的水藻检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关于藻类检测
1.1关于蓝藻的水华以水库中的富营养化
由于社会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活动所造成的污染也很大程度上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快。在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中,其主要是表现出藻类组成结构以及数量之间的变化,同时,藻类的丰富度以及生物量得到明显的增加。藻类是食物链当中一项重要的环节之一,其结构以及数量的变化将会对水环境中的消费者带来严重的影响。
1.2在我国对藻类检测方法的现状
在和传统的水质检测相比较,对于藻类检测的结果可以进行综合以及准确的评价出水体的污染对于人类身体健康所存在的潜在影响。在目前阶段,我国对于淡水藻类检测的方法文献资料相对比较少,然而,水库具有着河流以及湖泊方面的特点,并且水库的形态结构、物理以及化学方面的过程和湖泊明显存在着不同。所以,对于水库当中藻类检测的方法也和河流和湖泊检测的方法存在着不同,在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论述水库藻类检测方法的相关文献,因此,只能够结合以往检测的经验,来对水库检测的原理以及方法进行分析。
2.关于藻类的采样
2.1对采样点进行设置
针对采样点而言,它在设置的过程中,主要遵循的就是“抽样调查”原理。水库中的藻类群落结构以及藻类数量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着相对来说比较明显的空间异构性,针对藻类检测采样点而言,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设置为三种基本采样,一是河流区,二是过渡区;三是环口湖泊区等,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着比较多的入库河流水库,可以在各个合流区设置一个采样点,针对合流区相对比较长的水库,可以在河流区进一步的设置多个采样点。受人们活动干扰相对比较多的区域,例如:旅游区、网箱养殖区等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设置采样点,进一步的对人类活动对水质的影响进行有效的监控。而采样点,应该设置在离岸边相对比较远的敞水区,在对其进行定位的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利用GPS工具进行定位。
2.2对采样的时间以及频次进行设置
在采样的过程中,其频次的设置主要是根据检测的目的、工作量以及藻类的群落特点来进行确定。藻类的倍增周期范围是在一天之内增加数倍一直到一到两个星期,在水库中,其水环境中的因子也有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所以,藻类的群落结构以及丰富度都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出现明显的变化。
针对水文部门节能型常规监测,藻类采样频次应该在一定的程度上设置为一次月,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对藻类季节动态进行掌握的目的,还能够对其水体营养状态进行评价的目的。针对贫营养水体而言,采样频次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设置为两月一次。针对存在水华风险的水体,特别是一些蓝藻水华所存在的高风险期,一定要适当的提高采样的频率。针对正发生的水华的水体,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把监测的频数设置为一次周。
2.3关于对藻类的定量样品采集
在依据检测目的的不同以及检测要求的不同,在对藻类的定量样品采集过程中的方法也存在着不同。在对常规的水质进行监测的过程中,通常是使用容积为五升或者是二点五升的采水器在零点五米深的位置来进行采样,并且要注入到容器是一升的塑料瓶子当中,同时还要加入到瓶子中甲醛溶液来进行固定。对于这种方法的采集主要是采集表层藻类比较丰富的水样,其基本上能够得到检测水体当中的藻类群落结构的目的。
3.对藻类的定量样品保存和浓缩
在采用甲醛对藻类的样品进行固定的过程中,必须要避免保存在通风好的房间内。如果样品保存的时间过长,那么藻类将十分容易的出现降解,所以,必须要对样品进行及时的浓缩以及镜检分析。在藻类的样品浓缩方法在有关资料中有着相关的介绍。因此本文主要是对操作过程中的要点以及注意事项进行补充。在对样品进行定量浓缩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这去水留藻的相关原则。在做虹吸用的胶管一端要包上一到二层的筛娟,并且要尽可能的避免吸出藻细胞,虹吸管的抽水端要随时的进行调整到定量样品的中部,并且要避免搅动沉降到水体的底部的硅藻等密度比较大的种类,同时也能够避免吸出悬浮在表层的蓝藻等比较比较小的种类。
4.关于藻类的计数操作过程中的建议
在目前阶段,关于藻类的定量计数方法主要是采用传统的视野计数法,就是使用零点一毫升的计数框。在该计数框中,将框横向分成为十行、十列,总共是一百个格。在经过对以往实验经验的结合,来对定量的样品分析提出了下列几点建议:
第一是要以扫行例琳数来取代视野计数。并且使用标准的计数框以及视场数大于等于二十二的显微镜,来对计数框当中的一行或者是一列的范围内藻类进行计数。
第二是要对丰富度比较高的一个或者是多个优势种类,并且要先单独的进行计数,之后在通过扫每行或者是列来对其他比较丰富度较低的种类来进行同时的计数。
第三是关于大个体的藻类,由于生物量的贡献比较高,因此需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在进行计算分析的过程中,首先要在十倍的物镜下来对整个计数框进行观察,并且要对大个体的藻类进行单独的计数,同时要观察三个玻璃片以上。
结束语:在对藻类的采样和实验定量分析的过程中,要全部的采用生物统计学当中的抽样调查原理,以此来提高样本代表性是在藻类的检测过程中遵循着的基本原则。在藻类的生长过程中因为是受到了很多种环境因素方面的印象,因此,在监测每种可能会影响到藻类生长的环境因素时必须要了解藻类的生态学。
参考文献:
[1]赵孟绪.水库藻类监测原理与方法分析[J].广东水利水电.2010,12(24):102-106
[摘要]水利风景区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对其开发原则认识不足,导致了旅游开发中的诸多问题,如功能把握失准、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产品缺乏特色及管理混乱低效等。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加强规划、可持续用水、深挖特色、提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有利于我国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水利旅游;水利风景资源;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问题;对策
近些年来,以“水利部门管理范围内的水域、水工程及水文化景观”为主要吸引物的水利风景区由于迎合了人们的“亲水”习性,在我国得到了较快发展。水利风景区的开发不仅激活了水利经济,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而且在维护工程安全、保护生态及改善环境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囿于我国当前整体旅游发展不成熟的环境,以及对水利风景资源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水利风景区的开发也存在很多问题。有必要结合水利风景区的特点,对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加以分析,以利于水利风景区的健康发展。
一、水利旅游渊源与我国水利风景资源概况
(一)水利旅游含义及渊源
水利旅游是指以水域(体)或水利工程及相关联的岸地、岛屿、林草、建筑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体吸引物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
水利(工程)与旅游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我国春秋时代便有水运的记载,后来随着漕运的发展,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这些发达的水路交通在促进古代商贸发展的同时,也方便了人们的旅游往来。以都江堰、京杭大运河为杰出代表的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成为当时人们游历的可能去处,今天已然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到了现代,尤其是建国后,我国水利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各地先后修建了水利水电工程近10万个,这些工程不仅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养殖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综合效益,也以特有的资源与景观形态为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水利旅游萌发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基本上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同步;进入90年代,随着国内旅游的日益火爆,水利旅游才逐渐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以长江三峡、红旗渠为代表的一大批水利风景资源已成为倍受游客青睐的旅游地。
(二)我国水利风景资源概况
水利风景资源是指江河湖海、涧溪泉瀑、水库湿地等水域及相关联的水利工程、周边环境等能对人产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我国水利风景资源十分丰富。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江河纵横,河流众多。据统计,我国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水面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600多个,此外还有大量的冰川、瀑布及遍布大江南北的湿地等[1]。为了兴利除害,我国在建国后又修建了大量水库、堤防及众多的灌区、水土流失治理区[2]。这些水利工程在发挥基本功能的同时,也形成了大量的水利风景资源。
水利风景资源多位于生态环境良好地域,域内山水秀丽,且富有人文气息,非常迎合当今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宏伟的水利工程本身就是一道靓丽风景线,成为吸引旅游者的核心资源;富有特色的山水资源为观光、休闲、度假等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景观优势,为开展众多的旅游项目提供了绝佳去处。以水利风景资源为核心吸引物的水利风景区正成为众多旅游者向往的旅游胜地。
二、水利风景区的评审及开发原则
(一)水利风景区的评审及开发意义
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3]。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保护水利风景资源,规范水利旅游的发展,水利部于2001年7月成立了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开始水利风景区的评审工作,当年公布了第一批18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名单。截至2006年8月,水利部已先后公布6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名单。至此,我国6年时间内已批准设立234个“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近千个省级水利风景区,我国水利风景区建设与发展已初具规模[2]。
从实践成效看,水利风景区的开发不仅保护水源、修复生态、维护工程安全,更因水利旅游的经济乘数效应,带动了水利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2004年,在全国1000多个水利风景区中,仅139个“国家水利风景区”单位的131个景区旅游收入就达7.50亿元,多种经营总收入11.72亿元[2]。由此,既缓解了景区所在水管单位经费不足、负担过重的矛盾,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水利风景区的开发原则
水利风景区是旅游景区的一种特殊类型。我国传统水利以兴利除害、防洪灌溉、供水发电为主,在最初设计时较少考虑旅游功能[4],只是随着这些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才作为水利工程的一项副业得以开发。所以,水利旅游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1)水利设施的主导功能是其社会及生态功能,旅游开发必然受水利主导功能的制约;(2)水利风景区的核心要素是“水”,旅游开发很易造成水生态环境的破坏;(3)景观上多为大坝、堤塘等水利工程及水面而略显单调,需要提炼人文景观的主题;(4)在地域形态上,往往呈线状和面状延展,一般受多个行政区管辖,管理主体难以确定。
正因为水利旅游有其特殊性,所以在水利风景区的规划与开发中,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在旅游开发建设中,要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正常运行;(2)要保护水生态环境,做到可持续用水,尽可能减少水体污染;(3)要深度挖掘水利工程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改变水利风景区“千地一面”的形象;(4)在所有权和管理体制上,应以水利部门管理为主,协调旅游部门和当地政府共同参与管理[5]。
三、我国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开展水利旅游较晚,水利部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天然不足,旅游部门对水利资源的管理保护也知之不多,而两者在利益机制上又难以协调,造成旅游开发中诸多问题。
1.功能把握失准
在目前水利风景区的旅游规划与开发中,水利工程自身的功能往往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正确把握。例如,一些规划无视水利工程的防洪功能,在泄洪区规划度假别墅,严重影响了水库功能的正常发挥;还有一些具有水源地功能的水资源被错误地用于旅游开发,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质量,还可能造成投资浪费。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在做旅游规划时缺乏与横向的相邻规划和纵向的高层规划进行有机的衔接,导致对水利旅游地功能把握失准,从而造成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一厢情愿”。
2.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纵观水利风景区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失误,多数是没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盲目开发、管理不善,致使水库水体承受机动船、网箱养鱼及废物排泄的压力,超过水体的环境容量极限,从而使水质遭受污染,增大了库区的淤积量,加重了水库的病害;对河湖、湿地的过度开发,造成水质下降、水量减少、湿地面积缩小,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有关部门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观的深刻认识,仍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3.旅游产品缺乏特色
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是目前水利风景区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水上旅游活动项目多有雷同,具备参与性和竞技性等特点的旅游项目较少;此外,旅游开发深度也不够,有关水下和空中旅游的开发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水、陆、空的立体开发格局;对水利风景区的人文旅游资源缺乏挖掘,已开发的旅游产品也只停留在表象层面,难以诠释水利文化的核心内涵。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是有关单位缺乏对水利风景资源特点的清醒认识,缺乏创新意识。
4.管理混乱低效
我国水利风景资源的产权虽归国家所有,实为水利行政部门所代管。由于水利部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存在天然不足,且又难以和旅游部门在合作利益机制上达成协调,造成水利旅游的难管局面。另外,水利风景资源在地域形态上,往往呈线状和面状延展,多隶属于几个相邻行政区,各地方政府部门在利益驱动下也会积极参与管理,从而造成“多头管理”,表现为各自为政、独自开发、缺少协调统一性。
四、我国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的对策思考
1.旅游规划应以保证水利功能的正常发挥为前提
要严格做到“规划先于开发”,且旅游规划必须在充分考虑水利功能的基础上作出,即要在保证水利工程设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考虑旅游功能的发挥;应根据水利风景区的资源特点,作出相对应的符合资源特点的规划,如供水型水库应定位于生态观光,自然河湖与湿地则要尽量少建或不建旅游设施等[6]。另外,还要加强旅游规划与横向的相邻规划和纵向的高层规划的衔接,把水利风景区建设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同水土保持与水环境建设密切结合。
2.旅游开发应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
“水”是水利风景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核心要素。要在规划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证满足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加强水利风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做到环保用水、节约用水、循环用水,尽可能减少水体污染[7]。在旅游开发中,必须考虑水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把握区域生态状况、水利设施条件和功能及环境质量,不能过度开发。
3.旅游产品设计要突出水利风景资源的特色
除了宏伟的大坝和宽阔的水面,水利风景区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人类治水的工程文化和当地的特色文化,这恰是当前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水库型景区,宏伟的水利工程一般都是一方最大的建筑,它巨大的体型、空间组合和综合功能是人类改造自然、驯服水害能力的充分体现,具有无可比拟的工程技术人文价值,把这些治水文化、工程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深度挖掘、巧妙组合,展示给旅游者,必然会给游客一种别样的感受[8]。
4.旅游管理方面要加强水利部门和旅游部门的协调